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拓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宣传模式;旅游市场;市场拓展;连云港市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149-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自由支配收入比重的增大,节假日的延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使得经常性的出游日渐成为可能,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当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由于旅游市场营销在促进旅游业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各地都将旅游市场营销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予以推进,力求开拓旅游客源市场,提升当地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而炒热旅游市场,推进旅游业发展。当前,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旅游市场营销工作迫切需要我们立足自身实际,科学规划,不断创新宣传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一、市县联动
在市场营销中,依托县区优势资源,坚持市县联动,充分调动县区旅游部门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的有效开展十分必要。在以往的旅游宣传推介过程中,我们注重了全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和市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职能的发挥,组织了很多主题宣传推介,取得了切切实实的宣传效果。然而由于县区旅游部门、旅游行业的被动参与和缺乏融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旅游宣传效应的最大发挥。连云港县区旅游资源丰富,东海县的温泉旅游产品、水晶旅游产品,赣榆县的红色旅游产品、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徐福文化旅游产品及海岛旅游产品,连云区的黄窝、宿城,海州区的古文化旅游产品等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目前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些资源都将是未来我市建设山海相拥知名旅游城市的重要依托,因此在继续强化全市旅游总体形象宣传的同时,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和搭建宣传载体,有侧重的将县区重点旅游资源予以宣传推介,例如在今后举办专场旅游推介时,可根据不同举办地的受众群体特点,适时推出县区旅游部门,通过提供宣传平台的方式,让其作为子推介项目予以推介,这种整合资源的宣传推介,可以有效带动县区旅游部门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在同一宣传成本的基础上产生更加良好的宣传效应,进而逐步构建起市县联动的旅游宣传新局面。
二、行业联动
旅游宣传推介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宣传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因而在旅游宣传推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形式向潜在旅游消费者传递相关旅游产品信息,并使之易于接受对于宣传推介的效果是十分关键的。在通常的旅游宣传推介中,要尽可能多的发挥媒体、旅行社、景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在这其中,作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旅游局要着重做好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景区景点要不失时机地主推自身产品特色,旅行社则要做好自身的宣传以及与对方旅行社的对接工作,共同编制旅游线路,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大餐,媒体要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促使其将整个活动动态以及旅游宣传推介举办地旅游情况予以宣传报道,改变以往只是蜻蜓点水似的一般性宣传报道。因而,在每次的旅游宣传推介中,作为旅游中介体的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景区景点,作为重要宣传手段的媒体要通力协作,有机配合,力求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效果的最大化。此外,在以往举办旅游产业说明会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宣传模式,可以将举办旅游产业说明会与社区性、广场性宣传推介相结合,由以往的旅游宣传推介直接受众群体仅限于举办地旅行社、新闻媒体等有计划地进一步扩大旅游宣传推介的受众面,让广大潜在的旅游消费群体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推介城市旅游的魅力,从而刺激出游动机,增强备选性。
三、专项联动
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推介在给受众群体基本信息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性影响的嵌入,给人们留下的是一个地方的总体印象。诚然,切实强化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十分必要,也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连云港市山海相拥,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尤其是以孕育西游记文化而闻名于世的花果山,更是连云港市发展旅游的金字招牌,因而除却常规性的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之外,在今后的旅游宣传推介中要突出几个能够演绎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亮点予以专项推介,并切实筹划好与城市总体形象有机结合的问题。例如,在旅游宣传推介时,作为连云港市应将花果山与西游记作为一项重点强势进行炒作,并将其与连云港紧密结合,最终达到人们提起连云港就想到花果山,提起花果山就想到连云港的良好效果,就像泰山于之山东,富士山于之日本等等一样,唯有重点突出,真正找准旅游宣传立足点,才能取得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旅游宣传促销很多时候应是众星捧月式的亮点宣传,而不是星光满天式的泛泛进行。另外,连云港东海的水晶之旅,温泉之旅,赣榆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都可通过切实可行的方式予以专项推介,也就是说可在每年常规性的专题推介的基础上,在适时的季节、适时的客源市场举办连云港水晶之旅、华东第一温泉之旅、连云港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推介会,充分挖掘特色旅游产品,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推介。
四、目标联动
针对目标客源市场,强化与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重点旅行社、自驾游俱乐部、大型企业、新闻媒体的对接与联动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开拓目标客源市场。在这其中,强化与客源地旅游行政部门的对接,可以有效寻求合作空间,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赢得对方旅游部门的支持,对于旅游宣传促销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有针对性地选择客源地重点旅行社,经常性有计划地通过带领本地重点旅行社与其对接、回访或者邀请客源地重点旅行社采线并与我方重点旅行社进行对接,可以很好地将连云港的旅游产品通过客源地旅行社的运作提供给旅游消费者。设想如果出现客源地众多旅行社热推连云港旅游产品时,连云港旅游在当地就是一种无形推介,产生的效果当然会是十分明显的。在与自驾游俱乐部的合作当中,迫切需要和客源地重点自驾游俱乐部联手开展一些以营销为主旨的活动,扩大连云港旅游的影响,可参照向全国600名记者制作印有连云港风光名片的做法,向自驾游俱乐部骨干成员发放,增强宣传效果。在重点客源地,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上门营销,组建客源地重点企业工会主席连云港旅游友好使者联盟,定期开展旅游宣传活动。在与媒体联动方面,可借鉴西安市旅游局的做法,通过风光片置换播出的方式,积极寻求与当地重要媒体、旅游部门的共赢合作,借助优势载体推波助澜连云港旅游。
参考文献:
[1]旅游学刊,2009:8.
[关键字]:银行;高等院校;资本需求;消费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实施和金融业在第一二产业领域内的投资稳定与饱和,各金融实体在教育业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争夺日趋激烈。以我校(山西财经大学)为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太原市商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在两年内先后进入学校设立点(以前仅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各商业银行对教育领域如此看好,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本市场的潜在利润有待开发。
高校之所以最后成为各大金融主体青睐的对象,是和高校市场的特点和金融业的拓展分不开的。理论上讲,高校是没有产出的行业,当然,这里的产出指的是商业利益。而银行(指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教育产业看作一项福利事业,银行一直没有介入高校市场的拓展,但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发展,高校越来越需要足够的资金给于支持和发展,同时高校也形成一个相对庞大的资金供给者,跟高校合作越来越频繁并形成一种趋势。
一银行在高校的业务现状
目前,各银行在学校的主要业务有:代收学费,发放助学贷款、教职工工资、学生补助、奖学金,吸收存款和代收电话费等。从上述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内容来看,其主体集中在中间业务以"手续费"或"折扣"的形式来获取较微薄的利润。事实上,就我国目前金融状况来说,其主体收入尚在银行的传统业务--资产业务(发放贷款)和负债业务(吸收存款),所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争夺尚未达到高峰阶段。
就此而言,高校市场似乎很狭窄,可开发的空间不大,但是,高校市场有其独特的地方。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有近1/3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每学年的学费、生活费近万元,主要是通过邮局汇款和银行异地存取服务获得。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在校总人数为1175.05万人,如果省外学生的费用全部通过银行获取,以中国工商银行现行0.5的手续费结算,仅此项业务银行每年可获取196万元的手续费。然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局限性将失去这一市场。
具体说,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业务范围仅限于某一城市(如太原市商业银行只在太原市有业务)或某一地区而不是全国联网经营,事实上,其业务已经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加之各地方性商业银行均是以其前身"城市信用社"转型而来,无论其资本实力还是服务质量范围上都无法与四大商业银行相抗衡。所以,笔者认为,除非地方性商业银行开拓出别具特色的地方内容,否则必然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拖垮。
与此同时,各银行进入校园后都是采取同样的占领方式,即大量发行银行卡。这是否真正意味着他们已经占领该市场呢?事实上,某一金融实体是否占领高校市场,其标准还在于所吸纳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的数量以及所承揽服务内容的多少而定。如何开拓高校市场,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有必要对高校市场进行深入剖析。
二高校市场的特点
(一)消费主体的特殊性
对于高校市场来说,其消费主体一分为二:一是有稳定收入的教职工,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相对固定的工作,其消费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多。因此,他们属于社会消费群体。二是完全依靠家长的90的在校学生,他们人数众多,不但无固定收入,而且还占了学校消费绝大部分。事实上,学生消费可以归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其消费收入来自家庭)。但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在校学生,他们作为资本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都应是各个金融主体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
(二)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增长势头明显,官方统计显示,我国社会基尼系数为4.8-5.0之间,已接近世界警戒线。而把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使得这一差距体现得更为明显,从而造就了学生消费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1.以完成学业为基本目的的资金需求
这部分学生有的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是计划生育超生的家庭;有的则是由于父母下岗,或是家庭离异所造成的城市新增贫民。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00年新生中有30的家庭连每月300元的生活费也提供不了,更别说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他们迫切需要获得助学贷款使之顺利完成学业。
这种状况为商业银行进军教育市场提供了基本市场需求,而事实上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民营商业银行均未在这一层面打开其资产业务。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群体的信用体系和担保制度很不完善,加之国家政策对学生贷款的优惠政策(一般均为低息或无息贷款)使各商业银行即使冒高风险也未必有利可图。所以他们均以放弃"高校资产业务"为代价来避免风险。
2.以个人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群体
此类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消费的步伐气息浓厚,追求时尚品牌,其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迫切需要更便利的条件来满足其消费需求。
3.介于其中间的消费群体
他们有着正常消费习惯,据调查,2000年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四所高校学生的月消费均在400-600元之间。
以上两类学生的主要消费为娱乐(包含旅游,电脑,手机,CD机等),服饰和生活日用品等,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商品买卖还主要以现金交易为主,刷卡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待于银行网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这应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
(三)学生消费的周期性
在高校市场中,学生是消费的主要群体。由于学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假期也较长,紧张的学习之余,假期旅游已成为学生最好的放松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这一现象正呈日趋上升趋势。此外,假日购物、回家探亲等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
同时,随着大学就业、择业竞争的激烈和复合型人才的走红,各种"考证热"成为大学校园的消费新热点。如现今流行的"四证一照"(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托福、GRE和汽车驾驶执照),"商务英语","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而各类考试的时间比较固定,如每年的1月、4月、6月和9月都是考试的高峰期,便使得在这一领域的消费具有周期性。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假期消费和考证、考研大军,另一方面,传统的定票、报名、报班等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来满足其愿望,这对以中间业务见长的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开拓金融市场提供了可选的方向。
(四)网络消费的到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又成了学生消费的另一增长点。2000年中国高校共有1041所,中国教育科研网覆盖了全国160多个城市,国内已经有10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高速接入该网,联网主机达120多万台,用户超过800多万人,而且正在快速上升,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1999200020012002
高校学生网民数量(万)496636800913
网上购物人数(万)--76160288
购物者人均年花费(元)--50120300
(居于历史数据得到)
由上表不难看出,如果每一位高校学生一年之内用于网络购物的支出是300元(2002年为例),那么学生网民的网络购物支出将达八亿六千四百万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网上购物支付主要局限于各类信用卡,普通拥有储蓄卡的用户还得通过邮局汇款。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不便,而且由于时间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如果商业银行加大网络建设,提供方便的网上支付服务,那通过这一服务也将得到不小的利润。
(五)创业基金的来源
现在,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学生创业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创业所需的原始基金成为制约大多数创业者的瓶颈。同时,学生创业担保制度极其不完善,一般而言,创业基金来源有以下三方面:1.由学校提供,但由于学校资金有限,而申请人数较多,因此只能实现少部分人的愿望;2.向家人或亲朋好友筹款,但这种筹资方式所能筹到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较大数额的资金需求;3.向银行贷款,但由于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银行一般不愿意对这些项目进行融资。再者,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要求过高,难以吸引资金投入,因此,筹资难一直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如何打破传统的贷款信念是银行开展风险投资并获取更大利润的关键所在。
(六)金融与电信在高校市场的潜在竞争
据调查,大学生较中学生在消费上有明显提升的方面主要为服饰消费、休闲消费(主要是旅游和进出娱乐场所)、网络消费和电话卡。事实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已在大学生电话消费上大得其利。
目前,在高校校园中,主要存在以201卡、IP卡和各类手机卡并存的局面。电信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危害,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电话卡涌入市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随处可见的废卡也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卡在完成了传统的存取和支付功能后就无所事事。如果银行和电信在某些业务上兼容,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同时开通电话银行服务,就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还能通过巨大的电信网络把银行业务扩冲到每一个角落,双方均有利可图。
(七)未来消费的制高点
高校学生即将走出校门,高等教育使其在消费观念和品牌意识上有了不同的转变和加强,他们是未来的"白领",有着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各银行在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消费动向,银行应在此期间不失时机的扩大宣传,提供优质服务,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无形资产。据笔者推测,各商业银行进驻高校的另一重要目的便在于抢夺未来消费的制高点,在高校消费群中互打"印象战"。
(八)高校建设的资金需求
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受到了相应的挑战。教育体制改革后,经费的投入已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建设的要求,他们正在寻找其它渠道来解决学校发展的滞后因素。
三商业银行的市场拓展
商业银行主要有债权、负债和中间三大业务,就负债业务而言,由于高校消费主体的特殊性,学生的资本市场主要是社会中居民(家长)资本市场的一部分,而其流动性较强,因此,只要抓住居民的资本市场也就抓住了学生的资本市场。那么,怎样在高校进行市场拓展呢?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变相地抓住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其关键所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严格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把银行的资产业
(包括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和学校建设资金贷款)逐步渗入高校市场。
鉴于目前中国教育处于由福利事业向产业转化的过度阶段,国家政策对此具有明显的对比性:一方面,主张在校学生自负求学阶段的一切费用(助学贷款就是比较明显的政策倾向);另一方面,对于相对比较贫困的学生又放宽政策要求商业银行给予优惠条件,这使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被强制执行国家政策,让渡了部分商业利润。由于学校建设资金由各院校本身法人资产做抵押,同时银校合作,资金-人才相结合的模式使学校建设资金的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由于基本上是对无产者的资助,担保制度又相对不完善,一般而言,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人是学生本人的老师或校长,平均资金收回率仅为30,事实上该担保是纯粹意义上的信用担保,没有任何资产做抵押,风险系数极高,所以各银行大都把还贷期限定为学生毕业前。而这实际上并未起到助学贷款的作用,因为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具备+还贷能力。至于创业贷款,更是高风险投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校市场拓展银行资产业务,关键在于担保制度的完善,具体有以下措施:
1.改变以往教师作为担保对象的现象,改为以学生本人的家庭成员作为担保人,同时以家庭财产为抵押,建立有形资产抵押制度,取消或完善信用担保。
2.对于家庭相对贫困又不得不完成学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放宽限制,但措施要得当。具体讲,在银行、学校和学生本人之间订立两个有效合同。第一,把学生对学校交纳的费用转移为银行对学校的负债。第二,学生对银行负债。
有必要解释的是,银行应一次性清偿对学校的负债,而学生对银行的负债可以分期付款,但学生应在协议中保证,在获得就业岗位时,有义务第一个通知所负债的银行,并在工作2~3年后,银行有权从学生的收入中依次扣减,直至还清债务。至于学生与工作单位的有关事项应自行协商。同时,学生应将自身具体家庭住址、状况等如实在协议中载明,以便银行执行其权利。
3.对于创业基金,银行应严格要求和审阅其投资创业计划报告,把其作为贷款的第一要求,其次,在取得创业基金后,学生应定期向银行呈递有关财务经营报告,接受监督,并从利润中依次扣减所负之债。对创业学生的家庭财产也应列为备抵押对象,视风险情况而定。
4.转移风险,即把学生负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银行投入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学生无力偿还,则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
(二)加强银行与商业流通的联系,实现银行与终端消费市场的结合,
同时完善网上支付服务。
随着零售业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银行与超市、商场的联合日益明显,而高校的学生是零售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之一。银行应尝试把中间业务介入零售业,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周围的各大中型超市、商场全面实行购物刷卡,银行便可获取"折扣"或"手续费"。一方面,零售店可既定只要使用某银行卡即可适度优惠(比如9.5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该银行卡。同时,由于持有该银行卡即可享受优惠,学生也会增加对零售店的商品消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零售业均有相当大的利润可图,而消费者也能从中获取实惠,应当一项是比较理想的尝试。
(三)扩大中间业务,各种外出旅游、车票和各类考试的报名、报
班及资料等。
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各种服务获得一定的手续费,而且还能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场的"印象值",为将来消费奠定基础。
(四)实现金融与电信合作,共同开发高校市场。
高校学生的电话消费是学生消费里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应当提高银行卡的含金量,扩大其使用范围,以更快捷的方式赢的市场,如: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开通方便的电话银行服务。这不仅使银行与电信合二为一,双方均有利可图,还可以实现电话卡的冲值功能,避免以前电话卡的一次性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
(五)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无形资产。
第一,关于对模拟银行的筹建。所谓模拟银行是指由银行负责出资,在高校内建设一与实体银行在构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缩"型银行,事实上,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模拟的"金融实验室",目的在于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了解银行业务的机会(这与高校市场知识性和研究性的特点相吻合)。一方面,通过对模拟银行的筹建加强高校市场对银行的关注,提高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把该项服务作为银行的另一创新型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
[关键词] 江西 旅游商品开发 优势 市场拓展
旅游商品是发展旅游购物的基础,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是旅游购物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旅游购物作为旅游产业六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国旅游业走向集约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国家创汇的重要增长点。在吃、住、行、游、购、娱六项旅游花费中,前四项是基本固定的、“有限”的花费,旅游购物则是“无限”花费。旅游购物作为“无限”花费,在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中可挖掘的经济效益的潜力最大,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做大做强旅游商品产业对江西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西旅游商品开发的优势
江西地处吴头楚尾,粤户闽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风情浓郁,物产充盈,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的美誉。这是前人对江西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等作出的客观评价,也是江西开发旅游商品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1.旅游商品资源丰富多样,种类繁多,空间分布比较合理
江西依山傍水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人文环境背景赋予其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资源,为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木、石、泥、草、藤、竹、叶、茶、酒、药等都可以作为旅游商品的制作材料,因而使得江西旅游商品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数量众多,涵盖旅游商品分类中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各个方面。同时,江西旅游商品资源实体还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合理的特征,每个旅游景区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性的商品资源,如景德镇的瓷器、广昌的白莲、南丰的桔子、樟树的四特酒和药材等,都为江西旅游商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2.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江西旅游商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江西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并提出了“旅游建省,旅游强省”的口号。为此,全省上下都在为发展旅游业,不断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尤其是对长期以来制约江西旅游的“瓶颈”——旅游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江西的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浙赣铁路横穿东西,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多公里,实现出省主通道和省会南昌至10个设区市全部高速化,高速公路总里程在中部6省仅次于河南省,居全国第九位;同时,江西民航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旅游航线不断增加。
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消除了“瓶颈”约束,大大加强了对外交流和联系,方便了人们出门旅行,使得旅游人数不断增加,这为旅游商品市场的开发带来了人气,有利于江西旅游商品的开发和交流。
3.发展基础较好,投资环境优越
江西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粮食、油料、蔬菜、生猪、蜜桔、脐橙、淡水鱼类等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传统农业正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近几年来,相继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布局日趋合理,支柱产业支撑作用突出,一批工业企业和产品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省委、省政府利用资源优势,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为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二、江西旅游商品的开发现状及主要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赋予江西旅游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多彩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旅游商品的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近年来,江西在立足本省资源的基础上,相继开发生产出了许多特色产品,尤其是地方土特产品和工艺美术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6年江西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961万美元,其中旅游商品购物收入3644万美元,占26.1%,居第一位;国内旅游收入共380.04亿元,其中商品购物收入84.37亿元,占22.2%,居第一位。由此表明,旅游商品购物已成为江西旅游创汇和创收的重要来源,其收入所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也已达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所说,中国旅游购物市场未来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世界的平均水平——30%,以此标准来比照,江西旅游商品仍存有巨大的市场和潜能。
江西旅游业大步向前日益蓬勃发展的同时,在旅游商品生产与开发等环节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江西旅游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并将成为制约江西旅游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1.旅游商品开发意识不强,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
从江西各地旅游发展的过程来看,江西在开发旅游项目中没有真正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重视景点景区的规划建设,而没有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列入旅游业的重点内容来落实。虽然江西旅游商品现有种类较齐全,但政府从宏观上对其开发、产销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没有专门的科研与开发队伍,没有健全的行业管理机构,在旅游商品的供销方面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由此造成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脱节,因而难以适应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
2.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地方特色不鲜明
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体验过程的一种延续载体,应该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与纪念性于一身,成为惟此处独有的“地方标签”。
但是,江西作为具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大省,一方面,文化资源优势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整理;另一方面,已开发的旅游商品中,体现各地方特色的商品较少,很多景区的旅游商品粗看五颜六色,细看大同小异,大多是茶叶、瓷器、旅游食品等,同类商品差异性不大,很难吸引旅游者购买。比如江西的土特产品豆腐乳,全省各地都有,每个地方的豆腐乳无明显差异,地方特色没有突显出来,降低了吸引力。
3.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薄弱
目前,江西规模化专门开发和销售旅游商品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极少,绝大多数生产企业为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间缺乏相互的联合,经营分散,特别是一些手工艺品,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这些企业受自身规模和实力的限制,不大可能在市场研究和开发方面花费大量的人、财和物力。在旅游商品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市场经济意识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缺乏追求品牌效应的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良好的市场销售平台
由于旅游商品的可进入性高和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许多生产和经营条件较低劣的集体和个体,可较随意地进出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行列。目前,江西有些旅游城市相继建立了旅游商品市场,如九江市、井冈山市,但分布散,未形成整体效应。大部分地区的旅游商品销售方式还基本上属于小摊小店,一些景区周围购物点设立过多,加之市场管理力度的相对弱化,使得销售渠道中存在定价不规范、销售折扣因人而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坑蒙拐骗,强行围追兜售等现象。旅游商品市场秩序的混乱使旅游者感到缺少安全感,严重影响旅游商品市场的经营形象和经营业绩。
三、江西旅游商品市场的拓展策略
如何有效地扭转江西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将江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保障,加大扶持力度
(1)组织力量全面梳理全省的旅游商品资源,由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帮助各地市旅游商品进行准确的定位,形成商品差异化。从宏观上、战略上、方向上确定旅游商品的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建立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体系,指导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
(2)改变评价体系,实施商品资金补偿制度。一方面,在实践中,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应彻底去除“面子观”,不盲目追求GDP的持续发展,改变以往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各地市区域间的商品资金补偿制度:当A城市被定位为开发某种商品,而B城市就不能开发该商品发展经济,B城市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为处理好这种关系,政府可实行财政转移,给予该城市一定的资金补偿,为其发展其他商品提供动力和保障。
(3)牵线搭桥,打造交易平台。利用政府优势,牵线搭桥,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商和营销商的对接,建立设计创新和市场策划专家与生产商和经营商的对接。对符合条件的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强化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力度
(1)加强与现有高等院校、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研究所、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经营等单位合作,成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全面合作,形成集开发、生产、销售、信息反馈为一体、适应市场机制的旅游商品生产链,从研制力量上加强旅游商品生产更新换代能力。
(2)组织、引导、鼓励艺术家、企业家、能工巧匠挖掘、宏扬传统旅游商品的制作工艺,采用江西本省特产、林木、矿产资源进行个性化旅游商品设计。
(3)在资金、技术、工艺、生产、销售等各方面走横向联合的道路,促进旅游商品的设计、研制、生产和销售。
3.进行旅游商品形象策划,突出商品特色,培育品牌商品
(1)紧紧把握旅游商品的发展趋势开发,使之品种丰富化、系列化、规模化。一方面,以江西旅游地文化为主调,大力开发文化承载型系列旅游商品;另一方面,以地方资源特色为基调,以资源特色型旅游商品为开发主体。如樟树是全国的“药都”和中药生产基地,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可以其多种中药材优质物种资源为载体,大力开发、研制具有樟树产地特色,集保健、治疗功效为一体的中草药保健品产品系列,以适应旅游消费潮流。
(2)集中力量推出体现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等名胜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立足景区特色,研制具有景区特定环境、风貌、形象的“一景一品”特色旅游纪念商品,努力使景区特色与旅游纪念品特色相协调,使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感知与对江西山水的感知相一致,使区域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景区特色相融合,不断增强旅游者与景区旅游购物的互动性,促进特色旅游商品销售。
(3)凡政府牵头组织、策划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节庆活动,要加大对旅游商品尤其是品牌旅游商品的宣传力度;旅游配送产品、政府的礼品、旅游促销礼品实行公开竞标制,吸引优质企业的品牌产品参标、竞标,让特色品牌商品能够充分展示其风采。
4.加强管理,优化购物环境,创新销售模式
(1)改变目前谁都在抓,谁都不主抓,谁都没法协调的市场状况,形成机构健全、齐抓共管、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协调管理机制。一方面,成立“旅游商品行业协会”等组织,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实行行业管理。通过旅游商品行业协会等组织,进行联合、沟通信息,解决问题,促进江西旅游商品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旅游购物市场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明确旅游购物市场的管理机构,规范旅游购物业务行为;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加强对旅游购物活动的管理;借助工商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力量,对旅游购物市场进行监督,确保旅游者的利益。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放心、称心的购物场所。
(2)改善和提高完善旅游购物场所的基本设施,营造具有特色的、人性化的舒适购物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旅游购物经营者的教育,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对旅游商品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和服务技能培训,有计划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旅游购物者提供标准化服务。
(3)更新销售模式,开拓旅游购物市场。一方面,采取互动体验式销售,在一些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将商品的生产环节当作旅游者参与的旅游项目,以服务作为舞台,以旅游商品作为道具使旅游者融入其中,实现体验购物,刺激旅游者购买。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旅游商品销售中,充分采用电子商务方式,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志平:旅游商品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造成了产品品牌、功能、市场定位、促销宣传手段的雷同,真正做到理想的差异化营销,越来越艰难,我们从营销管理系统中所能找到的各种解决方案的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
如果我们在某一个策略上下了足够多的资源,市场依然岿然不动,那么就不应该总是在手段、执行或所谓力度上下功夫——就像价格战,发现价格促销已经收效甚微了,就没有必要把价格降到大家都不赚钱的地步了。应该做的是检讨一下,是否办法本身存在着不足之处。
迈克尔波特讲过一个关于加拿大原部落印第安人的故事。很多部落都被淘汰并慢慢消失了,只有一个部落留下来了,研究发现其他的部落都是用同样一种狩猎方法,而这个部落却有所不同,他们在通过某种仪式焚烧一种鹿的骨头,根据骨灰的纹路来判断应该到哪里去狩猎。
如故事中的印第安人做法,在营销管理系统无法发生重大改变之时,为了使营销策略达到有效,我们就要开阔一下视野,一定不能按图索骥,要学会体会“差异化”的涵义,比如当所有企业都在“专业的”运作市场,那么不那么专业是否也是一种避实就虚的有效办法呢?
在市场运作中,无论是渠道还是项目运作,在渠道网络和市场结构短期内不可能发生较大转变的时候,就不要够局限于要么自己企业来做、要么找专业的渠道商来的做法,也可以找一些非专业、非正统的合作者,高不成可以低就,变通的弥补原有运作模式的空白点,作为营销策略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
合作者在何方
造成渠道困境的一个原因是,很多人的思路局限于非此即彼的框框内。比如企业之间的关系,除了竞争就是所谓的“双赢”吗?但笔者不同意“双赢”这个词。面对面的两个企业,一个有得另一个必定有所失,它们之所以能够合作,比如美的与国美、格力与经销商,而是它们之间存在着优势的“互补”,而这种互补,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延伸到同业企业中,即“合作者”的存在基础。
所谓的寻找合作者方法,其实与普通市场拓展的区别仅在于,目标客户发生了转变,与企业、商处于同一层次的供应商/企业,取代了原来的消费者。
合作者与商/经销商对企业的需求不同,后者与企业的合作一般是建立在一个良好的产品或品牌平台的基础上,而前者对于市场运作的风险收益平衡度更看重一些,因此企业有效的服务配合,无论是为了确保工作效率,还是增加合作者的信心,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良好的配合,对于双方合作的双赢,和维持长期的合作关系都极为重要。
潜在合作者的主要客户在此列举以下几种,抛砖引玉:
1、 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厂商
2、 相同产品不同品牌的厂商
3、 拥有不同产品线的厂商
4、 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的厂商
5、 社会关系较好者
确保合作有效的关键之一,在于企业自己必须掌握第一手信息、确保对于合作过程的控制。一方面是因为合作者对于企业没有“忠诚”的义务,防止“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出现;另一方面,合作者在行业、产品、风险等方面存在的认识不足,亟需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给以配合与弥补,保护合作者的利益。
常见问题与缺陷
对于任何企业来讲,有效的策略不可能是靠某一个文件就能实现的,还要涉及到众多辅策略和手段的配合。因此,合作者策略是否有效的关键是可操作性,而不是合作策略的细节,它取决于企业整体营销策略的配合。比如市场报价,企业一般会给合作者一个所谓的优惠价,因为此合作者差异与长期签约的商,企业应该会在底价上有所保留,而合作者报价时还要加上适当的利润空间。
如果企业没有统一的市场报价策略,就可能发生类似的情况,即企业给以合作者的所谓最低价,可能会高于市场上其他渠道商的成本价。这样,损失的不仅仅是企业在合作者前的面子,更多的是正常市场秩序与信誉的丧失。
营销管理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很多因素,有主观有客观,有必然也有偶然。有时候需要的是一整套策略,有时候市场启动需要的只是一个转变而已。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大学生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一方面大学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就业顺利与否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每一个大学生的身上几乎都背负着一个家庭或者几个家庭沉甸甸的期望,他们就业成功与否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及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重要影响。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进行了市场化的尝试,而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不断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市场化的资源优化配置找到了理想工作。然而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的学生逐渐走出校门,踏上寻找工作的征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压力凸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在巨大的压力下也显现出与新形势和新情况不相适应的局限性,如何进一步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成为化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深刻,相较于目前的形势,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呈现出一下特征: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市场的概念定义,如果来评价一个市场成熟与否,一是看这个市场参与主体能否通过市场行为取得自己预期,另外就是这个市场是否通过一个制度规定达到自身良好的循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当前显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毕业生、企业、政府作为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在参与这个市场的过程中,仍然是有着诸多不符合市场规定的行为,如我国高校的招生情况目前仍然是计划经济的老办法,这也导致了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可能并不是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出现供需的错位;毕业生在评价就业需求时也会考虑到一些非市场的因素,如单位性质、父母需要、离家远近等等;企业和政府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也会出现一些非市场的情况,如政府的行政干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歧视现象等等,上述诸多情况都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典型特征。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法律及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尚无配套的法律制度体系,只是在《劳动法》等法律规定中作出了一些说明,整个体系尚未完善。而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很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民权运动的发展,美国国会通过了一系列保障平等工作机会、促进就业的法律,包括1964年颁布的《民权法》(the civil right act of1964)、1967年颁布的《防止就业中的年龄歧视法》(the ag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act of 1967)、1990年通过的《残疾人保障法》(the american with dissbilties act),这些法律要求消除就业中的性别、宗族、年龄以及对残疾人的歧视,为规范就业环境、保障公平就业机会、保护劳动者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美国为鼓励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还通过了《21世纪竞争力法》,该法导向性地鼓励大学生攻读科技、工程与数学等领域,促进扩大某些设计国家安全和竞争力领域的企业,对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相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仍然是各个参与主体分头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的机制还远远没有健全。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仍然单一
虽然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然而其在毕业生顺利就业过程中的实效却仍然欠缺,而且各高校对无形市场的重视也存在较大差别,更多的时候还是无形市场的建设中只有高校“一头热”,毕业生、企业对无形市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当下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有形市场形式、内容的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仍然单一。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明显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当前存在着高校与毕业生之间、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三组信息不对称。这些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了任何一方的信息虚构都会对对方造成损失,当双方都意识到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时,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它指信息占优势的一方通过隐瞒自身的信息从而造成对方损失的行为。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优秀毕业生和普通毕业生,用人单位在不能掌握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回作出错误决策,对普通的毕业生录用回把优秀的毕业生排除在外,从而造成了人才招聘中的“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根源负责,牵涉面广泛,彻底解决还学要较长的时间。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如此,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以及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然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在现今情况下大力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成为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难题、推动毕业生成功就业的现实之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重要性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现时条件下化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优选择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及高校面对的共同难题,一方面我们需要自上而下地改变对大学生就业的观念,从人才观、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等等进行各个方面的工作,然后这些观念的改变绝非朝夕之间,而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力度,而在种种措施中,对就业市场进行拓展无疑是最有效也是最优化的考量。一是因为拓展市场可以丰富就业市场的覆盖面、创新形式、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这恰好是当前毕业生最直接和最迫切的需要;二是在当前现实情况下,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主体除却毕业生本身外,更多的还是高校和企业担当更多的责任,而拓展毕业生就业市场正是高校和企业之间进行互动的最好形式。因此,对于眼下的近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无疑是最优选择。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有很多,但是充沛的就业信息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而有了充足的就业需求信息,也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前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主要目的正是寻求更多的适合高校毕业生这一特殊的劳动力群体的就业需求信息,只有夯实信息基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成功就业,试想,如果是十个毕业生只能面对一个就业需求岗位,那么无论我们说就业工作做的怎么好、毕业生的素质如何的高,还是会有九个学生不能够就业。因此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从而获得大量就业信息是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础和前提。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毕业生优质就业的保障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方面是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长远目标应该是促进毕业生的优质就业,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屡创新高,但大学生整体规模在我国整个劳动力人口中的比例还比较低,大学生作为优质人才输送到优质的就业岗位上才是人才资源优化的趋向。毕业生优质就业的基础首先是量的充分,充分的需求信息是优质就业的保障,在保障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对应高质量的社会岗位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社会贡献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对就业信息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提供了主要保障,为毕业生优质就业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是高校、毕业生、企业和政府的“四赢”行为
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高校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同时在拓展过程中队社会、企业用人信息的收集来调校人才培养策略;毕业生则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直接受益者,就业信息的增加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为广大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积极的互动则会为自己带来适合的人才,快速提供企业员工的素质、优化人员结构;政府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拓展活动搭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的平台,化解就业压力,消除安稳隐患,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策略
(一)积极引导,激活毕业生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基础作用
毕业生因素是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做的一切从狭隘意义上来说都是为了让广大毕业生能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而当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拓展过程的基础作用被激发出来时,整个就业市场的拓展将会有稳固的基石,毕业生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的价值因素,即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以及再发展的潜力,这是就业市场拓展的基础,只有市场中的产品品质好,市场拓展的效果才能有保障;二是毕业生的价格因素,这里主要是指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和定位,只有当毕业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对自己有了清醒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就业市场的目的性才更加明确,否则,市场拓展的结果与毕业生的需要产生错位导致了信息的浪费。因此引导毕业生通过多种方式练好“内功”,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找准就业目标是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有效的基础。
(二)重新认识,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双主体”作用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我们必须树立一个观念,虽然说毕业生和企业是签订就业协议的主体,但在就业市场中的主体确是高校和企业,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行的毕业生就业体制决定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机构也担负起了培养的人才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企业在参与就业市场的过程中更多地习惯与高校进行接洽,而往往与个体的毕业生接触较少。因此如何发挥好这两个“双主体”的作用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成功的关键。
1、高校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就业市场拓展的主体之一是高校,但是拓展就业市场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要,因此必须了解毕业生的真实要求,对于毕业生的求职意向,包括地域意向、工作岗位、薪资待遇等等必须要全面了解,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如果脱离了毕业生的真实需要,而是根据经验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决定就业市场拓展的方向往往会事倍功半。
2、高校在就业市场拓展中应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开发积极转变。在就业市场中,我们经常强调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这往往也会导致一个语境误区,即忽视了高校的主观能动性,而是一味地跟着市场需求走。其实在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如果高校能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走出校门拓展市场,往往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近年来很多高校组团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推荐自己的毕业生,与当地的人才交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这些拓展行动不仅为毕业生寻求了大量的就业信息,而且也建立起了一种相对长效的供需合作机制。
3、高校在就业市场拓展中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不同层次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历史发展等打造自己的品牌特色,而这些特色很多也会内化于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中,一旦形成了自身的独特品牌,就会沉淀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每个学校都应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这样产生差异化的定位和竞争,大家才不至于千军万马地挤独木桥。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要处里好几个关系:一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二是学校发展趋势和当前具体困难的关系;三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都是高校特色形成和品牌打造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4、企业主动融入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为寻找合适人才提供有利条件。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还是高校一条腿在走路,部分企业也能够积极配合高校,但更多地企业只是在高校来单位进行市场拓展时简单地配合。因此,如果企业转变观念,主动地向高校反馈自身的发展情况及对人才需求的长期规划和趋势,从而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更加广泛的合作,将对企业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稳定、人员结构的优化都会产生积极地影响。
(三)政府明确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中的引导和保护作用
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往往是隐形的,有时候容易被忽视,但是却非常关键。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拓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比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由政府作出统计和研判,而这正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指向标,否则拓展效果肯定是南辕北辙;同时在整个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过程中,高校、毕业生和企业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政府也可以通过配套的措施来进行保护,如对于积极吸收接纳高校毕业生的企业部分地方政府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这促进了企业愿意接受更多的毕业生。如果政府在就业信息预测、就业市场规范、就业优惠政策落实等方面切实发挥积极作用,那么将极大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合力的形成,从而产生多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杭州买店费用昂贵,这是阻挡进口葡萄酒发展的障碍之一。进口葡萄酒的买店费用比白酒还要高,进店费,上架费,开瓶费,促销费,节庆费……
名目繁多的进场费用使得终端价格水涨船高,普通消费者对其望而却步。早在2004年,杭州酒水行业的“买店费用”就演绎得非常疯狂,当时的“吉马事件”圈内人应该不会陌生,吉马单是向杭州钻石年代餐饮娱乐有限公司支付的进场费用全年就达到40多万,另外还有五六十家公司和它有进场费用的合约,东窗事发之后,“吉马”直接被相关部门定罪为“商业贿赂”。6年过去了,买店费用从来没有停止过,反而愈演愈烈。2004年年底,国家税务总局规定对进场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征收营业税,此举被业内认为是变相承认超市收取进场费合法。这样一来更加推动了买店费用的高涨。
其他城市也有酒水进场费,大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小到西北、东北的一些二三线城市,但因为进场费用,使得杭州的进口葡萄酒生存显得更为艰难,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不同之处:杭州和北京、上海相比,进口葡萄酒消费量不如他们多,但是进场费用却几乎和他们一样高,造成投入和回报的比例严重失衡;和二三线城市相比,杭州进口葡萄酒消费量稍微多一些,但是进场费用的成本太高,利润可能还不如二三线城市――可想而知,在杭州做进口葡萄酒有多艰难。不进主流渠道吧,再好的产品也怕巷子深,进渠道吧,企业难以承担费用和风险不说,还会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拉越远。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杭州酒商转向做连锁专卖――渠道成本太高,所以只能选择自建渠道。
关键词:市场,拓展战略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在国际上已引起高度重视,因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载体是旅游者,没有客源作基础,发展旅游业就无从谈起。为此,旅游产业发达的国家在完成旅游产业化进程以后,为确保旅游业一定速度的增长,普遍把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国内、国际客源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之所以选择韩国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韩国虽然是一个只有4728万人口,人均cdp为8 260美元的中等经济发达国家,而自1992年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后,该客源市场一直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外国旅游市场,到2005年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客源市场,来华人数占其出境旅游人数25%左右,而且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客源市场,如,北京、湖南和吉林等地。这促使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韩国这个市场。本文试图通过2004年以来作者亲自参加的调研数据分析旅华韩国市场快速增长的原因,寻找其存在的潜在问题,从而一方面为其他客源市场的开发提供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为韩国旅客来华旅游能更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韩国游客来华旅游市场的现状
据在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昆明和桂林等6大热点旅游城市对646名韩国旅客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旅华韩国游客的男女比例为1.33:1,男性稍高出女性游客数量;主体年龄段为25-44岁间,占所有旅华韩国游客的46.32%,说明韩国旅游年龄结构年轻化。另一方面,由于抽样调查的时间是7—8月,是学生暑假时间,所以主要为学生游客,而且受教育程度主要为大学文凭。从旅游者的偏好方面看,来华韩国游客:的主要旅游动机为观光和度假,这两项占旅华韩国游客的 68.85%。(见下表1)
韩国旅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项目获取方式是通过旅行社,占韩国游客总数的31%。其次是亲友介绍,占韩国游客的23.4%。从参加的旅游活动的项目看,韩国游客表示最想参加中国民俗文化类项目,占韩国游客的37.8%,然后依次为体育类20.7%、探险类18.5%、现代游乐类15.8%、其他7.2%。总体看,目前来华韩国游客的旅游决策和旅游偏好还处在旅游的初级层次——观光旅游,但也有向高层次的体验旅游发展的趋势。
韩国游客的决策与偏好之所以呈现目前这种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与韩国游客的特征有关。由于韩国游客的特征是年轻化,所以他们往往需要休闲娱乐和游览山水风光。同时,由于他们具有高学历,所以他们对中国的文物故迹和民俗文化类活动有很大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山水风光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国家,所以正好满足韩国游客的需求。
韩国游客数量之所以能保持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主要原因可概括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指由于游客个人心理作用而产生的,包括:旅游满意度、收入和闲暇时间。首先,中韩两国建交较晚,韩国游客开始进入我国旅游市场时,我国的旅游服务水平和各种旅游基础设施已有一定的基础,从而使得旅华韩国游客有了很好的服务,使中国旅游业在韩国的形象更好,从而推动了潜在游客的发展。其次,韩国经济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国民收入得到了很大提高,从而刺激了韩国游客出境旅游。再次,韩国经济的发展,导致居民拥有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外部因素主要指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对韩国客源市场来说,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人口比较少、发展潜力不大,所以,欧美等国家对韩国市场的竞争还没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这也就间接的体现出了我国的相对优势,从而使得韩国旅游客流在我国发展很快。
二、韩国游客来华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目前,韩国游客来华旅游市场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一)韩国游客对我国旅游服务满意度不高。在旅游服务的七个因素(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导游服务和邮电通讯)中韩国游客的满意度均低于外国游客总体的评价,其中韩国游客最不满意的服务为邮电通讯和交通,其次是购物。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改善,将会恶化中国的旅游形象,最终导致韩国来华游客数量增长速度放慢甚至降低。
(二)市场潜力不大。韩国人口有限且是一个中等发达国家,因此韩国几乎不可能长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客源国。对此,用旅游机会指数进行计算便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旅游机会指数(f)是指某一客源地到某一目的地旅游人数占该客源地该类旅游的所有出游人数的实际比例与理想指数的差。当f=100%时,表明该客源地有最大的潜力可以发展;当f=0时,表示再发展该客源国旅游市场的潜力为0。对我国来说,韩国游客来华旅游市场的理想旅游指数应该为30%。1995年—2004年,该指数分别为16.13、15.08、12.8、9.37、7.15、5.59、2.41、0.18、2.55、-4.46(见表2)。特别是2004年所接待的外国游客数量已超出了理想的指数。但即使旅游人数的基数会增大,未来旅游的市场机会指数很难再扩大。
三、发展韩国游客来华旅游市场的策略
从韩国游客来华旅游市场的发展特征看,旅游者人口特征处在良性发展中,但旅游决策与偏好还处于较低层次。另外,韩国游客来华旅游市场在我国快速发展必然会引起其他国家的竞争。所以,应实时观测韩国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以更好的发展韩国市场。
(一)提高服务的满意度。第一,提高邮电通讯和交通服务的可进入性。韩国游客对我国邮电通讯和交通服务的不满主要是因为可进入性太差所引起的。韩国游客一般在中国平均停留时间为一周左右,很多游客尤其是散客很难找到上网、公用电话、邮局、车站的具置,即使有地图也大都是中文地图,很少有专门针对韩国游客的韩语地图。所以,未来旅游管理部门应大力发展针对韩国游客的地面标识物和多种语言的地图版本。另一方面,各种服务部门的服务人员几乎没有懂韩语的,使得韩国旅游者与我国邮电通讯、交通的服务之间形成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往往让游客有吃亏还不知道的感觉,从而挫伤了游客的满意度。所以,在这些方面要有收费的透明度,用不同语言展示收费标准。第二,餐饮方面,注重韩国饮食习惯。韩国游客相对与国际总体水平来说最不满意的是餐饮。在调查中发现,韩国游客在饮食方面的偏好依次为本国风味,占韩国游客的39.8%;中国风味,占33.6%;其次是无所谓,占 26.6%。所以,应提高韩国风味产品的质量。另外,韩国游客在东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对餐饮的卫生程度和餐饮的服务态度比较重视。第三,购物方面,要大力发展工艺品和保健品等旅游商品。韩国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商品是工艺品、中药保健品和服饰品,占72.5%。其次是艺术品,占12.6%,食品占7.32%,其他占7.32%。我国在这些购物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购物时语言问题交流困难;针对韩国游客的旅游商品设计不够。第四,语言方面,加强服务部门的语言培训工作,使宾馆、旅行社、景区(点)、餐饮点、娱乐场所、购物点的服务人员有一定数量懂韩语的工作人员。
[关键词] 拓展 海外客源市场 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 金华
一、引言
金华市地处浙江中西部金衢盆地内,流淌了2300多年的历史。现辖婺城和金东两区、兰溪、义乌、东阳、永康四市、武义、浦江、磐安三县,面积1.09万km2,人口440万。金华自古以来就有“小邹鲁”之称。民营经济与专业化市场发达。2001年,已挤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2006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政府把金华纳入省 “三个旅游副中心”之一来培育。然而,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金华的旅游如何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出精品,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是摆在金华人面前的难题。本文试图从金华旅游产业自身的发展条件、特点、发展的基础、现状、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具有区域针对性的旅游发展战略,并就金华在开发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如何拓展海外市场方面,从产品开发举措、市场营销举措和发展支撑举措等角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进一步提升金华旅游产业地位,提高金华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金华旅游业发展条件
1.丰富而特殊的旅游资源
金华地处金衢盆地,地貌类型丰富多样,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有双龙4A级景区为代表的岩溶地貌、永康方岩国家级景区为代表的丹霞地貌、以浦江仙华山为代表的火成地貌,独特的山林石水景观达300多处。
金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较为深厚,人文古迹众多。金华市区侍王府、东阳的卢宅、兰溪的诸葛八卦村、武义的俞源星象村、浦江的江南第一家等十个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和几十个省、市级文保单位。
金华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独具特色。有金华的斗牛、水康方岩的庙会、各县市都盛行的板灯舞、极具地方风韵的婺剧、道情等地方戏曲文化等等。金华还是“黄大仙”文化的发样地。
金华是闻名中外的“火腿之乡”、“佛手之乡”、“茶花之乡”、“兰花之乡”、“草莓之乡”、“香菇之乡”、“中药材之乡”、“木雕之乡”、“五金之乡”、“水晶之乡”、“挂锁之乡”、“书画之乡”等,物产丰饶。
横店影视城等人造景观和主题公园、义乌等专业化市场和博览会等地方品牌节庆的建设发展,极大丰富了金华区域特色旅游资源。
2.良好的交通区位
金华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铁路大动脉――浙赣线上,有金温铁路、金千铁路,杭金衢、金丽温、金甬、金椒、金干黄高速公路等交汇。形成金华到上海3小时,金华到杭州1.5小时便捷交通。
3.活跃的“市场”经济
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永康的五金市场、磐安的药材市场、浦江的水晶市场、东阳的木雕市场、服装市场等,推动了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的发展。
4.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府努力发挥主导功能,把旅游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来抓。
三、旅游发展的现状
1.旅游经济总量较快增长,产业比重进一步加大
2006年旅游总收入143.03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8.93%。旅游业已经成为金华三产的重点行业、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2.在全省的旅游地位开始凸现
旅游接待能力从“八五”期末的全省第七位跃居目前全省第三位。
3.民间投资已成主体
政府、企业和民间闲散资金“八仙过海”,各竞其强,形成多元投资体制。
4.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的数量多,种类丰,但水平低,缺乏拳头产品。
(2)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为主,而休闲、度假的产品少,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3)区内外旅游资源共享度差,分工协作体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旅游辐射网络化水平低。
(4)缺乏区域旅游促销的系统性和整体联动性。
(5)金华旅游大环境建设滞后
金华的旅游大环境,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旅游规划、旅游发展的要求相比,距离太大,整个区域的环保不力,外来客人旅游购物场所缺乏。
(6)金华所辖各地的景点小而分散,内部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亟待改善。
(7)旅游业起步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四、金华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1.实施区域合作联动战略
根据旅游活动自身的开放特征,金华市所处浙江腹地的中心地理位置,金华市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特色和品位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关系,金华市目前已经形成的客源市场特点等,有效地建立起区域联合的基本框架。实施区域联动战略,应该成为金华旅游发展的基本战略。
(1)首先是在本区域内实现产业联合,使金华市旅游接待能力、旅游吸引力、旅游交通力、社会承载力融为一体,形成对外极具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2)在区域内实现区域联合,以形成金华市为核心,以其他市县为支点的产业布局架构,形成在区域范围内形象突出、特色突出的区域性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
(3)实行跨区域联合,特别是与周边地区,如上海、苏南、皖南、江西、福建等地区,形成产品互补、市场互补,在更大的范围内完成金华旅游产品的市场辐射。
2.实施旅游产品的特色精品战略
实施旅游产品的特色精品战略,其根本目的是提高金华旅游产品的辐射能力和竞争能力。金华目前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建设仍处在一个起步的基础性、粗放型经营阶段。从长远来看,金华旅游产品存在着进一步提升品位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因此,在旅游产品开发战略上,近期应着力挖掘现有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可持续经营的竞争能力。金华的旅游必须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打造名品、形成精品必将是金华旅游的战略出路。
3.实施旅游产品营销的差异定位和捆绑组合战略
确定主打产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可将金华旅游产品作为周边地区旅游产品的价值延伸予以捆绑组合;面对不同的产品特点和市场,选择的促销方式、传播媒介、促销渠道,采用捆绑组合的促销,注重区域联合促销。
4.借商促旅,商旅联动战略
利用义乌、永康等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知名度,精心构建具有自身区域特色的购物旅游产品,使之成为金华旅游宣传的窗口和闪亮点,借商促旅,商旅互动,整体带动一地经济的全面发展。
5.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实施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一定的机制,引导旅游开发的方向,尽可能避免重复性和低层次的旅游开发,加强旅游大环境的管理与营造,确保旅游发展良好的环境基础,这必须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旅游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良好的旅游产业运行环境。
五、金华海外旅游客源市场的拓展
1.金华入境旅游状况
2006年接待入境旅游达35.57万多人次,居全省第四。旅游外汇收入1.92亿美元,仅决于杭、甬,居全省第三。
入境旅游占比不是很大,但入境旅游发展潜力大,势头好,金华作为浙江省旅游副中心的地位有所显现。购物是义乌吸引入境游客最主要的动机。节庆的举办是造成金华市入境旅游人次跃升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
2.海外客源市场拓展的举措
(1)产品开发举措
①重视并积极加盟“新江南秀丽山水线”的产品开发。
②充分利用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的知名度,开发和经营“义乌休闲购物游”和“商务游”、“会展旅游”产品。
③继续打好“黄大仙”牌,做“仙乡觅踪朝圣”游的文章,扩大金华在港澳及东南亚国家及地区的知名度。
④积极主动接轨长三角,嫁接沪苏杭大华东线,做延伸服务。
(2)海外客源市场拓展的营销举措
①市场的定位。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南方市场应以港澳及东南亚国家为主体,北方市场以韩国为主体,其次是日本、俄罗斯等。欧洲和北美市场客源主要通过延伸杭州、上海以及长三角的其他城市来获得,近期对这些远程的市场主要是进行宣传,增进了解。
②进一步加强与杭州、上海等长三角主要旅游城市的国际旅行社合作。
③金华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浙江游”各项旅游宣传与促销活动。
④金华作为“新江南”线上的“点”,应积极参与省局组织的海外形象宣传活动。通过大宣传,加深业者和消费者对浙江“新江南”旅游线的认知,利用海外媒体,联动当地旅游协会、航空公司等为线路做配套宣传,及时发送相关旅游咨询。
(3)建立和完善旅游业发展支撑体系的举措
①从文化品位、文明风尚、环保、市容、服务、管理等方面改善金华旅游的整体环境。加强旅行社、涉外饭店、旅游区(点)、定点商场、娱乐场所和导游人员的服务规范管理,用行业标准规范市场,增强自身竞争的能力。
②加快金华旅游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使之纳入全省旅游信息中心。充分利用浙江旅游网,通过网络把旅游主管部门、相关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海内外游客连接起来,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与预订,为实现网上促销、网上统计、网上分析提供方便,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③积极努力,争取在义乌机场增设更多的国际间和地区间的航线。利用近年来义乌小商品市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市场带来的宣传效应、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义乌与港澳及东南亚国家的联系,进一步改善义乌与境外间的交通条件,政府应积极努力,争取在义乌机场增设更多的国际间和地区间的航线。
④积极出台政策,努力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必须充分发挥旅游管理部门在入境旅游工作中的宏观指导作用,在抓好入境游的必要性、工作目标和实施方针、工作举措上达成共识;旅游部门要尽自己所能,努力与各相关部门如铁路、民航、质检、卫生等加强合作,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的政府作用,为市场开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⑤金华市作为整个区域的中心,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更多地体现其文化内涵,营造旅游城市的氛围。在目前的城市设计中,金华作为地处浙江中西部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整体城市文化气息和城市风格不典型,没有自己的城市风格和城市外观上的文化外显,城市绿地与美化工程以及空间休闲场所设施等都极大地制约着作为旅游城市的发展。从长远看,要吸引外地游客来金华旅游,必须重视地方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的表达。我们应该整合各县市的土特产品、工艺美术品和特色旅游商品.把购物休闲等设施搞上去,全面提升金华的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
[2]金华市统计2006
关键词:电力市场;营销理念;拓展与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地改革和创新,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和机遇,在这样的形势下,电力企业若想谋求进一步地发展,就需要创新自身的营销理念,对电力市场实施强有力的拓展,为自身营销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本文着重围绕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现状以及电力企业营销现状展开分析,进而对创新营销理念、拓展电力市场的有效措施进行探索与讨论,希望能够为广大电力营销工作者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一、现阶段,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的状况
现阶段,随着我国电网建设趋于成熟,在全国范围内架设了高压电网,逐渐达到了电力资源的远距离传输,在这样的形势下,电力市场逐渐呈现出一种良性竞争的形势,电力行业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使电力市场选择性得到显著提升。另外,电力市场竞争模式的转变使得电力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发生了变化,为电力企业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二、现阶段,国内电力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状况
(一)电力企业市场意识不够
中国幅员辽阔,省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各地的电网建设程度也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严重限制了电力系统的整体配送效率,进而对电力企业营销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电力企业的营销是其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性业务,其营销能力直接决定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特性,导致其对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够强烈,没有充分意识并开发电力市场的潜能。另外,个别电力企业未能为客户提供较为有序化、高效化以及优质化的服务,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显著降低。
(二)电力企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使得电力行业垄断性降低,进而同时面临着来自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竞争压力,所以电力企业努力优化自身营销工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客户至上”经营理念的产生,电力企业若想谋求进一步的发展,也应该将这一经营理念融入到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意识,将优化服务工作放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资源投入,进而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三)电力企业管理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随着电力市场需求的日益增大,广大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得到充分保障。然而,电力企业在电能供应前、供应中以及供应后的服务管理体系还存在不足,需要对管理结构进行进一步地优化。另外,虽然电力企业具有一定的营销渠道,但其职能并没有完全发生转变,特别是公共关系、市场策划、服务体系等部分有待提高。所以,电力企业应该充分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强化自身内部管理,优化整合自身管理结构,进而为营销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营销理念、拓展电力市场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能力强、素质高人才的培养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增长,人们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形势下,电力企业为了满足电力行业飞速发展的要求,使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专业营销人才的培养,使其逐渐成为业务能力更强、综合素质更高的营销人才,进而才能为电力企业整体营销水平及营销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应该加强企业文化宣贯、开展职业素养培训,树立电力企业营销人员的服务意识,以满足客户需求为根本目标,为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然后,在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时,通过典型经验交流、业务能力培训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其市场分析与专业知识技能。最后,建立一支通晓各项先进营销方法、敢于创新并努力拼搏的营销团队,为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二)对电力营销理念进行优化和创新
为了改善国内电力企业的营销现状,电力企业就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营销理念,使其由传统的重生产、轻营销转向为统筹兼顾生产与营销的理念。
第一,电力企业应该将满足市场供需需求作为自身营销工作开展的目标,从而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理念的创新和优化。
第二,电力企业应该对营销和服务产生一定的认识,明确市场营销工作对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并对自身营销和服务进行准确定位,促使营销工作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要求。
第三,在电力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应该将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当作工作重心,以客户满意度为服务指标,在优化营销工作所有流程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地营销管理体制,进而促进营销整体水平的提高,达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果。
第四,企业还应该为维护用户合法权益而付出努力,并根据对各项问题逻辑关系以及时间顺序的分析进行营销管理制度的制定,进一步实现服务流程的优化,提高其质量和效率。
(三)采用高效、先进的营销方式
现阶段,电力市场价格特性主要分为价格弹性、价格刚性以及价格敏感性。由于电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存在一定的动态变化,因此,电力市场的弹性价格是较为常见并应该作为电力企业着重考虑的价格特性。例如,对于电能消耗较大的工业企业,电力企业应该运用“直购电”“富余电”等政策降低客户用电成本,刺激客户用电需求。因此,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及时走访电力客户,根据电力用户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营销方式为其提供服务。在工业园区建立客户经理制,及时关注大客户用电建议意见,保障工业正常用电。在城区创新完善党员服务队服务机制,快速处理电力故障缺陷、履行央企扶贫帮困责任担当。在农村建立党员突击队,根据地域节气及时跟踪用电需求,主动解决灌溉等用电困难,做好优质服务延伸工作。
(四)优化并完善电力营销业务流程
优化并完善电力营销业务流程对电力企业精细化营销管理策略的制定产生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第一,在电力营销业务流程优化、完善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人员应该关注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及国内电力监督管理的具体标准,进而对电力营销业务流程实施完善和优化。第二,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电力企业应该通过有效措施促使自身内部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能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奠定基础。第三,电力企业还需要采取首问负责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进行服务内容以及服务项目的细化,并不断拓展用电报装途径,实现报装服务流程的精简。从客户申请用电环节开始,到电力企业成功输电结束,在电力营销业务整个过程中应该贯彻“三不指定”的规定要求,即不指定设计单位、不指定设备材料供应厂家、不指定施工团队,并且在业务办理方面,简化客户办理流程,加快自身业务办理速度,进而为客户提供更为高效的业务服务,在社会大众面前树立良好的口碑。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营销企业应该更新发展思路,创新电力营销模式和理念,建立健全的电力营销系统,完善企业经营业务相关数据的管理模式,并强化电力企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营销能力,进一步实现电力营销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完善,从而明确划分电力企业员工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促使电力营销体系向着优质化、高效化、有序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满足现代电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其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电力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凯峰,张骁,田拥军,等.浅议电力市场拓展与营销理念创新[J].时代经贸,2014(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