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贵的施舍范文

高贵的施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贵的施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高贵的施舍范文

夫妻俩在楼下卖粉已有时日。简易的摊档,热情的笑脸,吸引了不少顾客。我去得多了,发现总有位衣衫陈旧的老人在摊档一隅等候。夫妻俩忙着手上的活,边微笑着客气地对他说,老人家,你稍等,这就给你搞。一会儿,夫妻俩中的一个就麻利地拌好了盒中的粉,递给老人。老人接过,默默地转身离去——他似乎从未付过钱。

我忍不住好奇地问,那中年妇人叹一口气,说,老人家也命苦,把儿女拉扯大了,到老却一个也靠不住……我们也是做了父母的,老人只要来,更多的周济不了,一盒粉总要让他吃的——说着,妇人脸上流露出此许欠疚的神色,仿佛为只能提供区区一盒粉。

我注意到夫妻俩对老人一直像对任何一位老顾客。施舍,是许多人容易做到的,但平等地给予却并非人人能为。

楼下后来又开了好几家粉摊档,但我始终只去那家,不为什么,我只喜欢静静地坐在那,在嘈杂的市声中,看夫妻俩用粗糙的双手把他们的善良与真诚递出去,递给一位比他们弱小的老人。

第2篇:高贵的施舍范文

关键词: 轨道交通; 高架桥; 设计

1 前言

上海市莘闵轨道交通线是上海市闵行区南北向一条重要的公共交通干线, 是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我国在建的第一条城市轻轨交通线。工程全长约17. 2km, 其中高架桥合计总长约16. 7km 。高架桥主要包括区间标准简支跨(Lp= 30 m )、区间连续梁及跨1 号线处沪杭铁路线、横沥港等节点工程。

自2000 年7 月起, 我们承担了连续梁和横沥港节点等的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工作。工程计有预应力及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岔线梁17 联, 其中含节点工程1 个, 合计线路长度约1. 8km, 12 月底完成了设计。该工程于2002 年初施工完成。

2 莘闵轨道交通线高架桥建设环境、工程特点及整体设计构思

2. 1 莘闵轨道交通线高架桥建设环境

莘闵轨道交通线是上海市在建的第四条轨道交通线, 其中三条已建成或部分建成, 第一条线路地铁1 号线全部走行于地下和地面, 第二条地铁2 号线仅有局部(约一个半区间) 为高架线路, 第三条明珠线大部分为高架线路(约21. 4 km)。1999 年开始修建的明珠线是上海乃至我国首次在城市轨道交通线建中大规模采用高架线路, 城市轨道高架桥的设计、建造第一次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得以实践。

1998 年明珠线高架桥设计时, 已针对性地作了一些专题研究, 理论上解决了一些设计、施工上的难题, 提出工程上处理措施。截止2000 年, 从部分施工完成的工程上看, 这些方案和措施, 大部分都是成功和有明显效果的, 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桥梁整体造型差、结构安全储备偏大和箱梁底板出现沿筋纵向裂缝等。此外, 还由于时间关系, 对一些关键问题, 如基础竖向沉降等, 也无法观测和验证。由于明珠线为地铁, 莘闵线为轻轨, 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别。所以, 对莘闵线有关专家评价为: 国内初次建造, 没有成熟的经验, 更无现成的规范。

2. 2 莘闵轨道交通线高架桥工程特点

与一般铁路桥梁相比, 莘闵轨道交通线高架桥有下列特点:

(1) 列车荷载小(轴重110 kN ); 运营最大车速V y, m ax= 60 km /h,

(2) 车速中等(最大设计车速Vm ax= 80 km /h);

(3) 线路设计坡度大(最大设计坡度im ax= 30‰);

(4) 制动长度短(要求在100 m 长度内, 将车速由60 km ?h 制动至零速);

(5) 长钢轨;

(6) 无碴承轨台结构;

(7) 造型美观度要求高;

(8) 乘坐舒适度要求高。

2. 3 莘闵轨道交通线高架桥整体设计构思

根据我国、特别是上海市轨道交通线高架桥建设的现状和能力, 重点考虑我国公路、城市道路和铁路桥梁建设多年来积累的成熟经验和方法, 充分吸收和借鉴上海市城市轨道明珠线高架桥建设的经验、教训, 适当兼顾高架桥的现浇施工方法的需要, 在莘闵轨道交通线高架桥整体设计时, 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2. 3. 1 高架桥造型

城市轨道高架桥的选型应考虑功能、景观、经济、施工、占地和工期等几方面的需要, 其景观度的要求远高于铁路和公路桥。通过对已建成的明珠线高架桥(如图1) 的调研, 认为其景观度中等, 主要不足为外形滞重, 给人一种粗笨的视角效果; 另外, 从桥梁受力上讲, 桥墩安全储备略显偏大。本次根据上海位于江南的地理环境和上海市道路用地范围窄、两侧高楼林立的特点, 采用融合法和消去法, 使之从属城市环境。如图2 为最后采用的造型, 其具有造型柔和, 色彩暗淡, 弱华视角效果的特点。

图1 明珠线高架桥造型

图2 莘闵线高架桥造型方案

梁部同明珠线一样采用箱梁, 主要考虑了两方面的原因: (1) 箱梁整体受力好, 收缩徐变小; 适于中跨和大跨、简支或连续结构, 可用于直线段、曲线段、出岔段和变宽段等, 减少桥梁类型; 设计施工经验丰富、成熟。

(2) 与明珠线保持协调一致。

墩柱采用不同于明珠线的变形单柱墩, 主要考虑莘闵线为桥宽仅8. 80m 的单箱单室箱梁, 其梁部支承点相距较近; 箱梁侧面与墩柱上部可采用一致斜率的直线, 而墩柱上下部采用大半径圆曲线过渡, 使得线条流畅、比例恰当、造型优美; 对墩高的变化适应性极强; 受力合理, 材料节省, 施工方便、快速。

2. 3. 2 连续梁梁部预应力配束型式

通常, 对于跨度小于60 m、联长小于150 m 的中等跨度现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 为方便施工, 对预应束的锚固采用端锚型式, 与之相应, 预应力束多采用“长配束”型式布束。但莘闵线由于高架线路长达10 多km , 而梁部又只能采用现浇法施工, 为使大部分梁可以平行施工, 互不影响, 预应束的锚固只得采用内锚型式。所以, 对联长均不大于150 m , 且多为三孔一联的莘闵线连续梁如仍沿用传统的“ 长配束”型式布束, 显然是不经济的。为此, 对莘闵线连续梁配束式进行了研究。

结合悬灌法施工的连续梁的“ 短配束”型式, 共提出了三种配束方案: 长配束、短配束和长短束。并以(27 + 40+ 27) m 连续梁, 按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地了同精度比较, 详见表1:

表1 钢束布置型式比较表

经综合比较结构尺寸及受力、施工难易程度和工程投资等, 最终连续梁采用“ 长短束”配束方案。

2. 3. 3 纵向力及墩顶位移的控制

对于无碴无枕的无缝线路, 由于温度变化、梁部挠曲引起梁轨间发生相对位移和低温时钢轨断裂均产生很大的纵向力。通过研究, 纵向力对连续梁梁部影响一般小于3% , 梁部设计时可以不计; 但对于墩柱及基础, 受到的纵向力作用非常大, 在设计中起主导作用, 往往控制设计; 若按单墩承全部纵向力, 则墩台身及基础都比较庞大, 工程上造成浪费, 设计时应考虑墩台的共同作用, 将纵向力按墩身刚度(含支座刚度) 进行分配, 以使受力趋于合理, 经济上节约。

对于墩顶位移如按一般桥梁? ≤5L 1/2 (mm ) 控制, 旅客乘车的舒适性就会很差。本次参照秦沈高速铁路的意见, 采用更严格的控制指标: 按下部结构纵向水平线刚度控制。但由于轻轨与高速铁路存在区别, 设计时将秦沈水平线刚度指标进行了适当折减。

2. 3. 4 竖向位移控制

高架桥上的无碴无枕轨道在施工完成后, 可以调节轨道高程只有轨道扣件。为保持运营期间线路设计坡度、减少线路竖向变形, 桥梁工后竖向变位必须控制在轨道扣件允许范围以内。莘闵线采用的W J21 型的调高量为40 mm , 用于正线或辅助线; ? 型为10 mm , 用于岔线。

图3 竖向变位关系示意图

工后竖向变位主要由预应力梁的收缩徐变和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 参见图3, 可按下面方法计算: 由图3, 可得S= m ax[Sz, Sz-S”(x)+ S’(x)] (1) 预应力梁的收缩徐变S′(x) 和基础不均匀沉降S”(x) 为时间的函数, 竖向变位S 可表示为: S= S (t) (2) 桥梁竖向变位允许值[S ]一般取为轨道扣件调高量的50~ 75% , 但对于? 型, 取为10 mm 。

2. 3. 5 抗震设计

目前, 我国还没有轨道交通高架桥的抗震设计规范, 而通常桥梁抗震设计中普遍采用的《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及《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又没有或无法考虑桥上无缝线路轨道对桥梁结构的作用。对此, 同济大学的马坤全等进行了研究。在设计中采取了如下原则或措施来进行抗震设计。① 高架桥上轨道结构对桥梁的纵向约束作用, 显著减少了桥梁的纵向地震响应及对桥梁的抗震延性要求。② 板式橡胶支座可以明显减少桥梁的地震响应, 改善桥梁的抗震延性性能。③ 墩柱纵向钢筋的配筋率Θ1≥0. 95% , 能确保该高架桥满足“ 小震不坏, 中震可修, 大震不倒”的强度和变形控制原则。

2. 2. 3. 6 基础沉降控制

由于莘闵线设计时, 明珠线高架桥基础沉降的资料还来不及反馈, 故莘闵线仍采用明珠线高架桥基础沉降控制的专题研究结论。定性上将大部分桩基础置于⑦2 层上, 对于少量⑦2 缺失者, 置于⑧1 层上; 定量上采用铁路、公路及上海市规范进行沉降检算, 控制绝对沉降不大于30 mm, 相对沉降差不大于10~ 15 mm 。为减少沉降, 要求桩基础施工完成与承轨台开始施工的时间间隔不小于一定的时间。该时间一般取为90 d。

2. 3. 7 施工方法

根据上海市建设的经验、莘闵线的实际情况和上海市现有的施工水平、经验等, 考虑到高架桥高度通常不大于8. 0m, 个别地段(如车站范围等) 也不大于2. 12. 0m, 经过综合比较工期、经济、施工难易程度和施工期间对环境、居民的影响等, 桥梁采取现浇法施工, 且以满堂支架现浇法为主。梁部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满堂支架浇筑; 墩柱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或人工倒运、现浇。基础桩基若为打入桩, 则以预制为主; 若为灌注桩或其他形式基础, 多为商品混凝土就地浇筑。为减少梁部结构的收缩徐变和基础的沉降以满足无碴轨道结构对桥梁竖向变形限制的要求, 要求承轨台施工开始与梁体施工完成的时间间隔不小于一定数值, 对简支梁, 一般为90 d, 对连续梁为180 d。为保证工期, 采取多点、面平行施工梁部。

转贴于 3 连续梁梁部设计

3. 1 设计基本资料和参数取值

3. 1. 1 基本资料

(1) 列车活载: 如图4:

(2) 线路数: 双线, 线间距3. 3m;

(3) 桥梁宽度: 直线段8. 0m;

(4) 行车最大速度: 80 km /h;

(5) 地震力: 设计烈度7 度, 场地土类别类。

图4 列车活载图式

3. 1. 2 设计参数

·二期恒载: 64 kN /m;

·支座不均匀沉降: 考虑徐变折减后取0. 5~ 1. 0 cm;

·温度力: 均匀升温20℃ 、降温-10℃; 非均匀升温5℃;

·列车横向摇摆力: 按竖向活载的2. 5% 计;

·列车活载冲击系数: 1+ Λ= 1+ 12/(38+ L ) R jy= 1 860M Pa, STM 1529 锚具。

·制动力和牵引力: 按竖向活载的15% 计, 当与(2) 施工方法: 满堂脚手架现浇法施工。离心力或和冲击力组合时, 按10% 计。(3) 计算理论: 全预应力结构。

3. 1. 3 其他资料

(1) 材料: 3. 2 梁部横断面、立面设计

混凝土: C50; 典型的横断面如图5, 立面图根据需要设计有三j 15. 20 高强度低松驰钢绞线, 如图6:

图5 桥梁典型横断面图

图6 桥梁立面图程序可供选择, 本次采用西南

交大李乔教授等的A S23. 3 结构受力分析、计算CB 和大桥局的PRB P 等电算程序, 对个别项目, 采用对于结构受力分析、计算, 按薄壁曲线箱梁理论, 手工计算和调整。采用箱梁有限元法。首先将结构简化为计算简图, 并划对于具体计算过程, 可参见专著或文献资料。下面分单元和节点, 根据不同施工阶段荷载、结构和约束等给出部分计算成果: 的不同进行计算。具体设计时国内有很多成熟的专用

表2 连续梁结构尺寸表

表3 连续梁应力计算及配束表

X ——控制点至梁端的距离(m )。N 采用的预应力根数。

3. 4 徐变、疲劳分析计算土龄期3 年时, 结构徐变拱度为11. 9mm 。另外, 也对30 m 简支预应力梁进行了疲劳分析, 常用荷载下, 钢为定量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影响, 采用徐变量绞线的活载应力幅为9. 2M Pa, 小于允许的疲劳强度较大的进行了分析计算, 其在二期恒载施加后至混凝值52. 0M Pa; 混凝土的最大疲劳应力为6. 2M Pa, 小于允许的最大疲劳应力20. 1M Pa 。由以上计算, 认为3. 5 主要经济指标徐变、疲劳对连续梁不控制, 可不予检算。

表4 连续梁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1: 每m2 桥面的含量。指标2: 每m3 混凝土的含量(对普通钢筋, 不含齿块, 隔板、横梁)。混凝土指标: 每m2 桥面的桥宽按线间距+ 4. 7m 计。

3. 6 按主+ 特检算, 允许应力提高45% 。通过计算, 莘闵线的活载作用与汽2超20 级相当 4. 2 墩柱结构尺寸或略大。与明珠线相比, 总体上讲略小, 具体为活载比约为明珠线的0. 84, 总荷载比约为0. 94, 随跨度增大该值也变大。从混凝土、预应力钢束和普通钢材用量上讲, 一般均大于公路汽2超20 级梁; 与明珠线比较, 除普通钢筋大于明珠线外, 其余两项相当。从结构尺寸上讲, 一般均大于公路汽2超20 级梁; 与明珠线接近。

4 墩柱及基础设计

墩柱及基础的设计、计算, 除荷载组合与铁路及公路桥梁差别较大外, 计算原理、方法均无本质差别。荷载组合的差别主要由轨道高架桥特有的轨道纵向力引起。为节约篇幅, 以下重点介绍其与铁路、公路桥设计上的不同处和主要设计成果。

图7 墩柱构造图

5 结束语

第3篇:高贵的施舍范文

论文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不断扩张,城市的土地资源日益稀缺,高层建筑在城市建设大潮中不断涌出。高层建筑为群众带来了更多的工作生活的使用空间,带来了更多的绿地,也带来了高雅丰富的城市规划,使得城市越来越美。然而它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很多高层建筑的建造忽视了城市设计,孤立的存在于城市环境中,没有亲切感,使人们对之产生畏惧感。再加之交通问题,高层建筑与周围环境关系已成为目前城市设计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解决就要以高层建筑的产生、发展作为切入点,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 ;

一、高层建筑成因分析及存在的理由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大工业的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但城市空间仍然局促。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也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高层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概括而言,高层建筑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投资机遇和技术进步、再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讲,高层建筑是在一个不大的底层上叠加许多层。从功能上,它能使可用的楼层空间向高出堆积。从商业上,它能使其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利更多,并且可以放置更多货物、更多的人,和在一个地方收入更多租金。它在经济上的存在是土地高价的结果,土地高价与城市交通便利密切相关,也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必然结果。高层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建筑类型,它的开发将增加城市的就业及生产力,促进城市的有益发展。同时由于它的发展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建筑结构、技术、材料、交通等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二、高层建筑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建筑物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的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这些阴影可能极大地改变着该区域的性质,影响着小气候以及遮断视景。塔楼也可能在底部造成强力的下行风和不舒服的旋风,那是很令人讨厌的。还有这些大型建筑项目的能耗过大,如空调、取暖和照明等需要较大的能量供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热平衡关系,加剧了城市的热岛现象,恶化了市民的生存环境。

建筑的底部必须与街区的城市结构联系,并与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当。其设计应该对周围建筑的场地范围予以密切注意。临近街道的高层建筑部分的尺度确定,主要考虑到街道行人的舒适度,高层建筑主体因为尺度过大,易向后退,使底层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减少了高层建筑对街道的压迫感,但如果退后尺度不当,高层建筑就变得与街道分离了,并可能变得与其环境失去联系,还有高层建筑物之间的地面场地不要仅仅作为行车道路,而应该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环境丰富生动起来。

为了保持街道空间及视觉的连续性,高层建筑临街面应与沿街的其他建筑相一致,宜有所呼应,但每个建筑都必须拥有各自的特点,这样除了丰富空间外,还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使周围建筑与之相协调,但不能过多的采用保护建筑的元素,以免削弱原有保护建筑的特征,如泉州清净寺街区的改造。

3、整体尺度(建筑本身及造型方面)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征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的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协调,同时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不难看出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当其三者合理的处理比例尺度的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使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高层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立面设计的结构构成必须明确划分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与整体的关系相配,以达成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较低矮而横向舒展的建筑物,其窗户开间之类,其比例必定使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更有利于综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这一原则使高层建筑产生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第4篇:高贵的施舍范文

关键词:景观规划;高校;校园;设计思路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62-01

在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对校园使用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老校区在保持传统校园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在规划中加入新的设计理念,相比较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有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新校区则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理念和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高校校园进行设计。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应该建立在对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和精神上的需求,关注自然与环境、人与环境、使用者的需求与体验以及精神与物质相互协调的关系等。

一、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含义

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如何合理而有效的安排高校校园内的空间,为高校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环境优美的科学和艺术。

在当代,随着人们的审美理念、需求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对于大学这样一个在推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地方,有些过去的景观规划设计手法已不再能满足现代高校校园的要求。

二、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

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改革和人才竞争等促进了大学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人数显著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校园的新建、搬迁、合并、扩建和改建,社会形式和需求的变化势必要求相对应的高校校园规划与设计。当代高校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认识,使得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体现出以下新趋势。

(一)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关注“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原则。当代的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在以传统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间,供使用者休闲娱乐,丰富校园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为保证师生出行的安全与方便,避免人车混杂,交通组织多用人车分流式的道路系统。无障碍设计成为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关注的热点。

(二)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关注多功能综合利用

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中,除了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和生活服务等部分外,有些学校还在兴建了一些与社会接轨的小型工厂和研究所等,做到理论与实践、产业、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三)高校整体景观规划布局集约化和集中化

当代高校建设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和渗透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大趋势,学科内容更迭频繁增进不同学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种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弥补传统馆系来往少,交流不方便的不足,使得各个学科之间的教学设施相互使用,减少资源浪费。如语音教室、印刷中心、实验室等,过去“系馆”的概念逐渐被“学群”所取代。

(四)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具开放性

国外许多高校跟城市以及周围的社区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周边不设围墙,社区与学校没有明确的界线,根本区分不出哪里是学校,哪里是社区,仅仅是通过路标的标识来区分两者。

(五)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更加关注校园人文气息的营造

高校是继承与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场所,校园环境无疑在塑造学生个性和品格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塑造,使校园环境实现对人的关怀,营造成使用者的精神家园。高校校园的场所精神是校园生活和校园空间环境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

(六)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更加关注智能化

高校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场所,在校园规划设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中,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智能化主要体现在远程教育、办公自动化、建筑设施的自动化、通讯自动化。如教学上普遍采用电脑、多媒等先进的技术,图书资料部门广泛使用自动检索系统,建筑的自动报警消防、自动控制电梯和扶梯、网络会议、电子邮件、校园一卡通等。

三、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思考和总结

当代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呈现多姿多彩的情况,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营造出浓厚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做到美观、生态与实用的完美结合,重视景观的可持续性,创造更好的能满足校园使用者生活和精神需求的场,规划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当代高校校园环境。

第5篇:高贵的施舍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规划设计;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的地价不断的上涨,同时土地资源也愈发的紧张,城市规模也都向四周不断的扩大,城市的高层建筑也就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必然的产物。高层建筑是在土地、金融和科学技术有效结合下的综合性产物,城市高层建筑在容纳了城市人口的同时也使城市面积得到了合理的使用,但是因为城市整体土地价格的影响,使土地与城市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的高层建筑也成为了一种商业建筑类型,不仅对城市的整体运营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城市的整体形象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高层建筑成因分析及存在的理由

概括的说,高层建筑就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技术进步、投资等的综合体,是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做贡献的,具体的说,高层建筑就是空间的纵向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为了促进城市的商业化进程,可以容纳更多人口。从经济的角度来说,高层建筑也是因为城市土地价格与城市的交通和整体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层建筑作为一种商业建筑类型,它的发展也增加了城市的生产力和就业能力,有效的促进了城市的有益发展,进而影响了整个城市的整体发展。

二、高层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高层建筑为城市丰富了整体的景观效应,使城市变的更加的美丽,同时也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使用空间,高层建筑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的交通问题,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正确的处理好高层建筑建设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现高层建筑与城市规划相协调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避免高层建筑的过分集中,不然会造成交通压力过大,所以要合理限制区域内的高层建筑密度,同时,还要尽量对规划设计时还要对街道进行扩展,控制好高层建筑的层数和高度,增加街道的通行能力。其次,高层建筑的建设要遵循城市整体规划的要求,不能按照自身建筑的设想而随机的建设,要与城市的规划发展相融合,将高层建筑切实融入整个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三、城市规划设计要素

1 .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自然生态平衡设计采用的是适宜技术、高新技术等与城市规划相关的能够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的技术。为了使自然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要树立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理念,形成分散、多中心的网络式城市群,从而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采用构筑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城市一体化的格局,目的是建立一流品质的现代化城市。

2 .融入生态城市设计观念

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互融,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的城镇规划建设中,是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更加的科学合理。

3.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城市中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就是汽车尾气的排放,不仅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还影响了城市人身的健康与安全。我国可以根据国外一些成功的案例,对城市的汽车进行有效的管理,如:城市的中心环节要控制汽车的数量;在城市中心区设置停车场;私人汽车不得进入市区中心;大力宣传城市居民绿色出行。

4. 建筑规划的绿色容积率

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植物提供的浓荫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建筑自身的温度,特别是对于夏季温度的调控,在遮挡太阳对地面、墙面等辐射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改善城市的生态效益,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绿化的修建已经被大量的运用于各种规划设计中,成为了城市绿化率提升的主要指标。所以,可以将城市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来,作为城市生态硬性指标应用与城市的总体规划,这也是城市规划做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一个步骤。

四、高层建筑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第一,高层建筑对使用者的影响。城市高层建筑的大量增加,对城市居民造成了一定心理上的压力,据研究表明,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比乡镇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多,这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城市中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造成的人们心理上的原因。同时,因为高层建筑对于土地利用率过大,小区人口过密,导致小区空气污染严重,并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第二,影响城市气候,出现城市风。城市中高层建筑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产生城市风的出现。因为高层之间楼栋过密,会使正常的风速瞬间加快,形成风暴,产生峡谷效应,高层建筑形成的城市风明显的增加,就会相对的影响到城市整体的天气气候,据科学家测试得出,楼栋间瞬时风速能达到风速的3―4倍,过高的楼栋会产生风动效应,改变局部的气候。 第三,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高层建筑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街上的行人及街景本身都具有重要性,简单的说就是高层建筑在一定位置上对城市的环境设计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高层建筑的发展必须要与城市达成协议,有规划者通过规划加以控制,如:高层建筑新的设计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如何决定体量问题。

五、整体尺度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征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的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协调,同时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不难看出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当其三者合理的处理比例尺度的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使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高层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立面设计的结构构成必须明确划分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与整体的关系相配,以达成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较低矮而横向舒展的建筑物,其窗户开间之类,其比例必定是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更有利于综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这一原则使高层建筑产生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

结束语

高层建筑物对城市环境平衡有着严重的影响,所以设计必须要采用相应的协调环境方法来降低高层建筑对环境的整体影响。高层建筑作为现代城市主要的建筑物,在为城市创造了美丽的景色的同时,还影响着城市公共活动场所。未来城市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良好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确定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高层建筑设计,对于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环境及未来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祖刚.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建筑学报,2008(02):66―69

[2]代琳.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9(10):71―93

[3]孟欣慧.城市绿地中园林建筑及小品规划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02):36―48

第6篇:高贵的施舍范文

北京综合发展条件优越,当前正以服务业发展为先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世界城市。城南地区不仅要强调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近期发展”,而且更要立足于“世界城市”建设的高位,认真研究“生态”、“人居”、“区域协调发展”等命题,重视城市的“远期发展”,寻求更加合理的规划布局。

多年来,北京城市功能与首都功能高度重叠,城市发展因此存在许多难解之题。北京有必要借城南地区大规模建设,研究城南地区长远、综合发展的规划布局,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首先,北京南城规划发展应考虑协调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国家级城市群,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三,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地域面积的两倍;总人口规模8500万,远大于珠三角。城市群区域GDP已经近万亿元,达到9159亿元,但全区域的投资规模远远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我们应该从宏观、长远、区域等角度,启动北京城市南部地区3079平方公里的总体综合规划,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带动区域的总体思路,将南部各区规划和正在规划的各个大型项目统一整合,促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

其次,在空间规划上适当分离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首都职能与北京城市的职能在空间上的适当分离,是解决城市压力的现实“药方”。如果依然任由北京各项功能与首都功能紧密叠加,当矛盾难以调和时,首都功能区要么被迫搬迁,要么保留矛盾,继续维持城市痛苦。通过调整北京城市结构,迁出可能和最终可能迁出的部分城市职能,北京可能实现高效、长期的合理发展。

北京三环以内的主城区今后主要作为“国家首都”的职能继续发展,保留了历史“印记”和传统文化、旅游和服务业等功能。外迁北京市企事业等单位于南部地区,结合长远规划北京南部新城。南部新城以“人文”、“科技”、“绿色”等为主题,整合永定河,大、小龙河,三海子及其他绿色生态资源,构建生态、低碳、宜居的崭新城区,构筑针对日益拥挤的中心城区的“反引力城市区”,其功能以行政、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制造业研发、居住、现代服务业、信息及医药产业集群等为主。南部新城由于更靠近天津和石家庄,更加有利于引领京津冀区域均衡发展。届时,北京将呈现沿北京中轴线延长的首都区和北京南新城区双核共荣、各组团城市协调发展的整体城市结构。

最后,真正落实古城保护战略,预留国家行政区搬迁或设施增建的空间。北京各版总体规划虽然都将古城确定为整体保护的对象,但在其62.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拆除和重建至今未绝。如旧城胡同1949年有3250条,1990年有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而且还在不断减少。33片平房保护区内仅有600多条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内。显然,北京古城保护的“旧调”还将重唱!

北京现有中央政府机构的分布格局是在解放初期至1960年代中期,国家经济建设能力很弱的背景下形成的。许多机构利用古旧建筑逐步扩建、改造而用。1950年代和1990年代两次较大规模的中央政府机构办公楼建设均因缺乏规划而造成分散布局的加剧。目前机构分散在古城核心区的各个方向,与北京居住、商业、金融商贸设施混杂,造成功能互相干扰和效率不断下降。因此,长远而言,北京古城保护的重点和关键,正是国家行政办公区的迁移。

第7篇:高贵的施舍范文

关键词:户外广告 定位 价值取向 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254-01

户外广告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不恰当的户外广告设置会对城市产生消极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户外广告的规划本身既受控于城市总体规划,又受控于户外广告设置的若干法律法规,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下的依法设置。

1 城市规划设计中户外广告的概念和关系特性

户外广告是指利用公共自有或者他人所有的建(构)筑物、市政设施、道路、广场、空间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等载体,设立户外电子显示屏牌、灯箱、霓虹灯、展示牌、招贴栏实物、模型充气物、广告彩旗、布幔横幅等设施,用于商业、公益或指示性广告的形式。

户外广告与城市、绿化、交通相融合,是体现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在促进商业流通、美化城市空间、引导大众消费、营造城市氛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中国城市化的起步晚,但是波动的幅度大,同时有的城市的发展是带有地方政治因素,是非经济因素导致。

(2)与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的关系。户外广告是城市景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户外广告定位于城市空间,是城市的经济、文化、个性的表现及象征因素,通过视觉设计传达城市的精神、形态、风貌。

(3)与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关系。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对于“文化”需求的呼声日益高涨的同时城市的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广告。广告即是商业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文化传播“大使”,又是城市形象的美容师。户外广告既是城市景观的特殊构成要素,又是城市文化的有形体现,城市的文化建设,需要统一而富有地方特色的户外广告。

2 城市规划设计中户外广告设置的结构定位

户外广告设置定位是指户外广告在设置中所要达到目标的前提。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不会有生命力。户外广告设定的位置与所在城市,周围环境,季节等有关。

首先,户外广告的设置是依赖于城市构筑物的,它的设置过程就是城市构筑物的建造过程。因此,户外广告设施的外观和建设应当符合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技术规范和户外广告设施(钢材、混凝土等)结构的技术规程,在设施的结构、强度、风荷载等诸方面符合设置要求。

其次,户外广告的设置,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安全和公共利益。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范分析,归纳出国内外城市文化墙设置的共同原则,即为依法原则、维护公众利益原则及美化城市原则。

3 城市规划设计中户外广告设置的地域定位

户外广告的设计与安置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消费人群的审美与喜好,这是户外广告设置中另一个重要问题。广告设置的定位,在大城市与乡镇城市有不同,甚至相邻的两个城市也依然不同,这就是广告的设置要分地域而定。

(1)社会环境因素。例如,电子产品集中的商业地与食品销售点在内容与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这就是社会环境因素。食品类的广告在内容上,可以从文化民俗内涵里挖掘,而电子产品则体现了科技的作用。

(2)布局和密度。受户外广告设置的地域定位的影响,广告主与广告公司在广告位置的选择上应避免在户外广告过于集中的地段去,殊不知,正是这些“过于集中”的地段视觉干扰因素就多,因而通常是无法准确、明晰地传递广告信息的。

4 城市规划设计中户外广告设置的消费定位

户外广告设置的消费群体定位,是指广告内容适应的主要人群。这是因为户外广告必须与这些商场的消费群体定位相匹配。同时,消费趋向定位是建立在健康的消费价值观和“以设计引领消费”的理论中的,这种消费趋向定位,在户外广告设置审核中不能不成为管理者的一种重要依据。消费定位可从以下两方面来思考:

(1)消费群体定位。比如,在上海,设置在恒隆广场、八佰伴商场和第一百货公司的户外广告是不可能一样的。在这些地段设置的户外广告,常常会迎合某一消费群体相对集中的需要,这是户外广告消费群体定位带来的结果。

(2)消费趋向定位。户外广告的消费趋向定位,是户外广告内容的前瞻性和时尚性的表现。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应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性。

5 城市规划设计中户外广告设置的创意定位

广告创意设计定位和户外广告设置定位,是两个不同概念的定位。成功的户外广告创意设计,创意定位必须服从于设置定位,因为这里所说的是“设置在户外的”户外广告。在这里户外广告的创意定位,一方面要通过不断地对思想文化的创新,来表达当代的人文精神和广告的主题;另一方面又要通过户外广告的创意来以“瞬间刺激”达到广告的宣传效应。有时候户外广告设置的创意定位尽管内容、语言、画面是健康的、华美的。但是,一旦出现了设置错位,广告效果必将是一落千丈,社会的和谐、诚信将无以表达。

6 结语

城市规划设计中户外广告的设计和设置,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也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更离不开改革开放。我们今天讨论这个话题,就是要让户外广告设计和设置从定位论出发来繁荣、来发展它,既要有“海纳百川的精神,也要有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思想深邃,尊重差异,共建和谐,反对单一化。

参考文献

[1] 王祥荣.城市生态学[M].1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02.

[2] 李吉跃.城市生态环境与绿化建设[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高贵的施舍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音视频资源;规范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28

[中图分类号]G255.73;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1

1 音视频资源规范建设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提升知识更新速度,拓宽信息获取途径

在传统的图书馆模式下,知识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纸质文献资源的更新,信息获取的途径也比较单一,只能通过阅读文献资源来获取。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知识的需求范围更加宽广,对于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难以满足读者需求。而音视频资源的建设,通过整合各个网站的信息,将其提供给读者,有效弥补了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局限性,加快了图书馆资源的更新速度,扩宽了图书馆资源的获取途径,有效满足了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

1.2 有利于完善讲座开展方式

图书馆讲座以其特有的号召力和吸引力深受师生欢迎,传统的讲座开展受时间和场地影响,讲座开展的频率有限,其影响范围也有限。在传统的图书馆模式下,为了提升讲座的影响力,一般的途径就是将讲座影印成册,但是纸质的讲座文本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讲座的影响力。通过图书馆音视频资源建设,将讲座转化为音视频资源进行保存和共享,不仅能有效扩宽讲座的影响力,还能延展讲座的生命力,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2 音视频资源规范建设的途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图书馆音视频资源建设能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能扩宽知识的利用途径,能完善讲座的开展方式,延伸讲座的生命力。目前,在图书馆音视频资源的建设方面,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种,分别是:音视频建设依存的理论不完善、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比较落后、对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把控不科学、资源的采集渠道比较单一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规范高校图书馆的音视频资源建设,本文从以下3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2.1 探索音视频建设模式

目前,我国图书馆音视频的建设模式基本上都是从西方引进而来,这些理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图书馆音视频建设不适应。因此,为了完善我国图书馆的音视频建设模式,要引进相关人才,在我国图书馆现有模式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用的音视频建设道路,以提高我国图书馆音视频建设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

2.2 音视频资源采集标准化

在音视频资源采集方面,要遵循以下原则,分别是:第一,整体性原则。图书馆音视频资源的采集和开发要纳入图书馆统一的规划建设中,采集要有计划、有目标。第二,学术性原则。图书馆是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源的所在,因此,作为补充资源的音视频资源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以学术研究为重心,以保证其在图书馆中的地位。第三,重点建设原则。在互联网时代,来源于各个网站的音视频资源非常丰富,要将其全部纳入图书馆系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对其进行采集的时候要有重点,以形成特色资源。第四,持续性、稳定性原则。音视频资源的特色之一就是更新的及时性,因此,音视频资源的规范性建设也要遵循持续稳定的原则,实时更新,保证资源的时效性,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2.3 音视频资源的量化管理

针对目前图书馆音视频资源建设中对其总量和质量把握不严格的问题,本文对音视频资源进行量化管理。量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量控制,二是质量控制。

第一,数量控制。数量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资源利用的高效性,节省存储空间,其方法是对各类资源的数量进行控制,以保证各类资源的时效性。例如,在影视资源的建设中,因为影视资源的更新速度比较快,因此,可将其新增量维持在10%左右,将剔旧量维持在10%以上,以维持其经典型。再如,在讲座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将其新增量维持在10%以上,将其剔旧量维持在10%以下,以保持其教育性。为了保证存储空间的有效性,可将长期不访问的经典资源刻制成光盘进行保存。

第二,质量控制。建立目录,通过目录进行,一方面促使信息采集经费和时间得以有效节约,另一方面促使音视频的采集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完善采购制度。光盘购买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可实行光盘借用制度。高校图书馆与影音店达成协议,首先,他们向图书馆定期提供新光盘,图书馆根据光盘的借阅量来制订购买计划;其次,如果在购买的光盘中发现残缺光盘,影像店要承诺更换。通过音视频的点击率和读者反馈信息对现有的音视频资源进行完善,以切实提高音视频资源的质量,满足读者需求。

3 结 语

高校图书馆音视频资源的规范化建设要从3个方面来实现:第一,探索音视频建设模式;第二,音视频资源的量化管理;第三,音视频资源采集标准化。做好以上工作,不仅能丰富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也可加强了图书馆的竞争力。因此,音视频资源作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补充,其规范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妙娅.我国高校图书馆商业音视频数据库建设和服务实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2(6):91-94.

第9篇:高贵的施舍范文

摘 要:随着铁路信号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及现场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压电子脉冲轨道采集器能够准确快速地测量高压不对称脉冲信号峰值电压、有效值电压、并记录下脉冲信号波形,通过现场总线将采集信息上报到集中监测站机,进行存储显示等,并能通过人工命令方式对译码器输入信号的波形进行查看。该采集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高压电子脉冲轨道采集器; 现场总线; 存储显示; 铁路信号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 TN71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14?0107?02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high?voltage electron pulse track collector

LIU Ling1, CHEN Bo2, DONG Ming?yu2

(1. Department of CNC, No. 58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Ordance Industries, Mianyang 621000, China;

2. Mianyang Weibo Electronic Co., Ltd, Mianyang 621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ailway signal technology, higher requirement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n spot have been proposed for the centralized detection system of railway signals. The high?voltage electron pulse track collector can accurately detect the peek voltage and effective value voltage of high?voltage asymmetry pulse signal, and then note down the pulse signal waveform. The collected information is uploaded to the centralized monitoring station through the field bus for storage and display. The waveform of encoder input signal is checked in artificial command mode. The collector ha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Keywords: high?voltage electron pulse track Collector; field bus; storage display; railway signal detection system

随着铁路信号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的可靠性及现场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高压脉冲轨道电路对高压不对称电压信号的测量采用示波表测量方案,不能有效滤除铁路移频干扰信号和50 Hz工频信号的干扰,导致在测量高压不对称电压信号的幅值大小和脉冲波发生频率时,出现测量数据不准确的问题。此外,还存在成本高,安装不便等缺陷。由此,开发一种测量精度高、便携式安装、低成本的高压脉冲轨道电路传感器,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1 采集器电路结构

高压脉冲轨道电路系统由高阻抗采样单元、光电隔离单元、模/数采样单元、移频干扰滤除单元、数字补偿滤波单元、脉冲检测单元、MCU控制单元和DSP控制单元、CAN总线隔离输出单元及系统供电电源9个模块组成。系统采用高阻抗采样及隔离方式,并配合数字补偿滤波,有效滤除脉冲信号中的移频信号干扰,方便后续脉冲测量和计算。该电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不能有效地滤除铁路移频干扰信号,导致在测量高压脉冲信号的正负峰值和频率时出现测量数据不准确的问题,且该系统中的各个单元一体化成型,改善了现有多路示波表设备投入的高成本和安装不便的问题。

图1 高压不对称电压传感器系统硬件原理框图

2 采集器工作原理

高压不对称脉冲波形如图2所示。系统对高压脉冲发生器发出的脉冲信号、波头信号、波尾信号通过高阻抗采样单元进行采样,有效降低了采样模块对高压脉冲轨道电路系统造成的干扰。MCU控制单元和DSP控制单元按照实际应用需要进行程序嵌入,合理分配执行过程从而加快处理速度。MCU控制器采用RMS有效值算法,根据脉冲频率整周期积分,得到波头信号及波尾信号的有效值,并通过脉冲检测单元的输出结果,计算出脉冲波发生频率、幅值及脉冲波形曲线。输出数据采用CAN 2.0总线网络传输,使设备组网智能化、传输速度快、抗干扰性能高[3]。

图2 高压不对称脉冲波形示意图

3 采样过程分析

采样过程可以看作是脉冲调制过程,采样开关可以看作是调制器。这种调制过程是将输入的连续模拟信号x(t)的波形,转换为宽度非常窄而幅度由输入信号确定的脉冲序列[6]。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为:

[xsnTs=xtδTt=xtn=-∞+∞δt-nTs] (1)

式中[δTt]为采样开关控制信号。

假设采样脉冲为理想脉冲,[xt]在脉冲出现瞬间[nTs]取值为[xsnTs]故式(1)可以改写成:

[xsnTs=n=-∞+∞δnTsδTt-nTs] (2)

考虑到时间为负值,无物理意义,因而式(2)可以改写成:

[xsnTs=n=0+∞xnTsδt-nTs] (3)

式(3)表明,采样开关输出的采样信号[xsnTs]是由一系列脉冲组成的,其数学表达式是两个乘积的和。

4 采集器软件功能设计

系统软件运行在基于ARM的工业控制计算机上,将Windows CE 6.0操作系统嵌入ARM芯片中,用C++语言编制控制程序[1]。

图3为高压电子脉冲轨道采集器软件流程图,系统软件的工作流程为:采集器加电后首先进行初始化,初始化完成后,则开始装配数据和模块,即读取存储于工业控制计算机上的数据和配置文件,通过接口将脉冲数据传递给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分解。等待数据分解结束后,根据工作模式对数据完整性进行测试,如有错误,则显示报警信息;如数据完整,则存储数据并根据数据画出脉冲波形[4]。

图3 主控制流程图

软件通过主控制模块调度整个系统的运行,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总线接口与输出数据单元各个结点发送协同控制指令进行通信[2]。根据用户的操作,读取来自触摸屏的信号,然后选择相应的功能模块进行对应的操作。以采集测试信号为例,操作者按下发送数据按键后,系统进入采集信号状态,数据输出单元向主控制模块发送高压电子脉冲波形数据。主控制模块把接收到的200个脉冲波形数据存储到接收缓冲区中。当操作者按下测试信号按键后,系统迅速根据控制命令做出响应并画出相应的脉冲波形图[5]。主控制界面及采集到的测试脉冲信号波形图如图4所示。

图4 主控制界面及测试脉冲信号波形图

(上接第108页)

5 结 语

高压电子脉冲轨道采集器能准确快速的测量并显示高压不对称脉冲信号峰值电压、真有效值电压、并记录下脉冲信号波形,为轨道继电器正常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也为铁路现场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解决轨道电路的异常情况提供了保障,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实践证明,该系统能满足用户的基本需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奕昕,张玉辉,赵毅忠.嵌入式技术在花样缝纫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10(12):73?74.

[2] 赵君,刘卫国,谭博.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多电机控制研究[J].测控技术,2008(8):70?73.

[3] 王帅宇,张宇河,郭萱.基于CAN总线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控制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5):421?422.

[4] 汪兵,李存斌,陈鹏,等.EVC高级编程及其应用程序开发[M] .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