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在。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所忽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因材施教,研发校本教材
习作教学之难,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没有东西可写,提起笔来“无话可说”,这归根结底是一个缺乏素材的问题。我们祖国有着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祖国,如果我们积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习作资源”,怎么不能丰富学生习作素材,让他们有话可说呢?为此,应当开发校本教学,并放到图书馆、阅览室、开放书吧、班级图书角等地方,让学生随时阅读,丰富他们的习作素材。
1.“传统文学”。这是传统文化最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经典诵读。我们从古代诗词、笠翁对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库中节取部分内容,按类编写,适时更新。如,经典古诗词就可以按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进行编排,把同一季节的归为一类;也可以按自然风光分类,或者把描写花卉的归为一类,或者把描写鸟、兽、虫、鱼的归为一类,或者把描写山水风光的归为一类;还可以按哲理分类,按爱国情感分类,按诗人作者分类,按节日文化分类等。学生在诵读经典中感受传统文化,滋养心灵。
2.“传统节日”。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每个节日又分别从名称、来源、习俗、相关古诗、人物故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编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相对比较固定,便于长期阅读。
3.“传统美德”。这是精神之根、民族之本,是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我们从“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着手,按“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等板块进行编写,适当插入一些名人小故事、美德名言、儿歌童谣等相关内容。在美德中感悟,在传统中熏陶。
4.“传统艺术”。这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琴、棋、书、画,有中国戏剧、中华武术、古代建筑,更有剪纸、风筝、刺绣、泥塑、木偶、皮影、雕刻、陶瓷等民间艺术。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采用儿童化的语言,适合学生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民间艺术,在感悟中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上这些,虽然不能涵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但是,通过长期、认真地阅读,学生吸取了丰富的营养,积累了宝贵的习作素材。写起作文来一定可以做到有话可话,一定可以做到水到渠成,文思如泉。神来之笔,将在学生的笔下流淌。
二、创造氛围,激发习作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还可以更好地激发习作兴趣。他们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印象特别深刻,写起文章来感情特别真实。为此,我们学校经常结合传统文化,分板块、有主题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先体验后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表达的强烈欲望。
如,学校以“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组织学生到爱国基地,以“说美德――唱美德――议美德――玩童谣”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表演,集体合唱;小组舞蹈,快板展示;经典诵读,童谣玩转。活动形式多样,意义深刻。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及时总结、指导,提供一些合适的范文,结合参加活动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写下来。这样“落地”式的习作练习,无疑给学生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此外,每个学期必须开展的经典诵读比赛,有传统节日等各种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有寻访红色足迹传统文化活动,在践行传统文化的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开设说话课堂,提高习作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虽然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习作时却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这是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的锻炼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习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习作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在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即口头作文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习作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我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习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习;兴趣;情感;思维;视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45-02
在当今高科技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给教育的手段、方式、效果等带来全新的变革,它改变了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优化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一、兴趣的激发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形象、具体的文字、图像、声音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出来,用色彩、情感、疑问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借小竹排顺流而下,带领学生观赏景色秀丽的江南水乡美丽的风光,体会作者欢快的心情,萌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一年级新生,对江南水乡是陌生的,如何让学生能感受到水乡的美丽、肥沃,以致爱上水乡?信息技术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新课伊始,笔者通过播放江南水乡的风光(密密的树林,绿油油的禾苗,蹦跳的鱼儿,清脆的鸟鸣,竹排在清澈的水中畅游等画面),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么羡慕,看了画面你想说什么等等问题。通过观赏画面回答老师问题,可以说学生已经对江南水乡有了一番视觉和情感的冲击,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了。接着学习课文就水到渠成了。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可见,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师用大量的资料口头介绍效果要好上很多。
二、情感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还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王二小》一课讲述抗战时期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行为,本课学习目标除了识字写字,还有是学习王二小的机智勇敢,表达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这样的题材有一定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远,单单凭借文本要到达学习目标有一定困难。因此,笔者先介绍历史背景,认识“儿童团员”、“扫荡”等词,弄懂其中含义,然后学习课文内容。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敌人的残忍,激发对王二小的崇敬之情呢?在学习课文一二三自然段后,笔者播放了动画片《王二小》假装为敌人带路,最后被敌人杀害的画面,伴随着《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声,笔者和学生已泪流满面。再回到课文最后两段:“突然,四面八方响起……就杀害了小英雄王二小”;“正在这时候……消灭了全部敌人。”学生在朗读时前后情感明显反差很大,前一部分低沉,为失去王二小感到无限惋惜,后一部分高昂,为消灭全部敌人、为二小报了仇感到痛快。学生的情感随着画面,随着歌曲,随着朗读,自然流淌、奔泻,做到形真、情深、意远,达到心灵的“唤醒”。
三、思维的促进
笔者十分赞同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运用,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生动的音视频图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年级下册《识字6》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教学时笔者通过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其中,学生对“一畦秧苗,一孔石桥”感到陌生,提出质疑,为什么不用“一棵秧苗,一座石桥”?此时,最佳方法就是运用多媒体的画面帮助思维,师图示并讲解:“一畦”与独立的“一棵秧苗”数量上是不同的。“一孔石桥”指一个孔洞的石桥。通过图示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在认识事物的同时认字,既能避免单个字的抽象认识,又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这就是多媒体技术的魅力所在,它不仅能激活儿童大脑中的事物形象,增强形象性、生动性,同时还能促进儿童思维朝着更大胆、更丰富的方向不断延伸。
四、视野的拓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更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大量信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评价 注意 哪些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又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一个过程,它既是小学语文教学整个活动阶段的一个结束,又是下一个阶段活动的开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只知道埋头苦干,而不会抬头看路,即不会进行语文教学评价,很多时候闹出了笑话连自己都不知道,特别是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原因很多,也许是每天课程多,没精力;也许是地处偏僻,没书读……)。那么,如何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呢?在评价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运用,又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在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要素
小学语文评价一般分为六大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2.注意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功能分为管理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动机激发功能、诊断功能。
3.注意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类型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功能可分为两类,一是书面交流评价:如借助学生的作文、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学习的信心、努力的程度,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学习方法、习惯等,从而在教师的评语中对学生作出恰如其分的激励与评价,提出善意的批评,诚恳的建议,殷切的期望,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二是学生自我总结式评价:学生自我总结式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方式之一。语文学习到一定的阶段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进行诊断。诊断要与阶段测试成绩、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教师的语文学习要求为依据,认真检查自己的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课外学习等各个学习环节。在学生完成自我诊断之后,教师再引导学会进行自我比较反思,将自己现在的学习水平和状况与前一阶段进行比较,看一看自己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哪些方面较差,自己应如何改进,从而达到自我提高。
4.注意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很多,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至少做好以下几方面:
4.1 自主性与发展性策略:逐步使学生了解教育目标,学会自我评价,评价自身的学习状态,在进行学习与情绪的自我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状态的自我调控。
4.2 及时反馈策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的结果用适当的方式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及时组织纠正,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指向教学目标。
4.3 访谈评价策略:访谈评价是师生沟通和评价学生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他们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还可以发现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感觉和看法。交谈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的需要和教学要求来定,教师在评价学生回答时尽可能使用简短的激励性语言。
4.4 学生自我分析式评价策略:这是一种形成性学生自我评价方式,是让学生分析自己是如何获得答案的,将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理清楚,并引导学生对自己思考的过程进行评价。
4.5 两次测试法策略:单元检测中,学生如果对初测成绩感到不满意,经过复习后,可要求重测,并以较好的一次成绩为准,重测试卷难易程度原则上与上次初测试卷相当,但对少数水平较低的学生,可用较易的试卷。
4.6 评价服务教育策略:通过研究教育评价的目的、功能、策略和方法,使评价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7 合作性评价的策略:设计愉快的互评方式,创设宽松的互评氛围,营造自由的互评空间。
5.注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个维度
一是知识与能力,它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二是过程与方法,它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重要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10-01
俗话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要想让小学阶段的学生学好语文,首先要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倡导以游戏精神贯穿于小学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高效的学习。当前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地深化,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但这一现象只是有所改观,孩子的压力依然存在,孩子们的游戏时间依然很少,游戏渴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缓解孩子压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其学习兴趣,将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其爱上语文课,爱上语文这一学科。
一、游戏化教学的内涵
当前对于游戏教学并没有统一的说法,部分学者认为,游戏教学就是将教学的内容置于游戏之中,是“一种传递知识的特殊手段”。然而就其实践特征而言,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对游戏核心价值的研究,将游戏的趣味性、参与性、情境性与教学实践有机融合,并将教学方法策略以及评价方式与之配合的一种教学策略。游戏教学的主旨是将游戏的趣味性,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即保留了游戏的趣味性,又可以将教学策略有效的实施。游戏化教学是在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借鉴游戏的特性以及教育功能,进行教育策略的设计及实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
二、实施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必要性
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是有趣的东西,趣味性正是游戏教学的主要特征,游戏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可以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愉快、欢乐、和谐的气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拼音、识字、、写作、阅读都可以运用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小学的知识本身就比较形象简单,而小学的知识结构设计、课文题目等本身就富含很多游戏元素在里面,因此将知识融入到游戏的过程比较顺畅。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授对学生而言会显得有些枯燥,游戏化教学的运用可以改善学生对语文以往的认识,让语文课活泼灵动起来,使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达到知识学习的目的,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策略
1、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游戏化教学
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计算机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游戏曾对孩子产生很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以及教师对于计算机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都有一些抵触的情绪,但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国内外的一些成功案例,人们对于这种新型的媒体教学的印象有所改观。任何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游戏化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游戏化教学的设计中一定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不能片面的追求趣味性,要真正的使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可运用一些游戏软件,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使学生们主动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道理以及人物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2、运用角色扮演实施游戏化教学
小学生的模仿才能及表现欲都很强。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把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文字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人物情感的体会。例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历史比较悠久,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情节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由于文殊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情境即便教师进行清楚的表述,学生依然难以理解,因此以剧本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文中战国时期的生活情境,人物情节、故事场景生动的展现给学生,这样更易于他们对于文章的理解,加深对人物感情的体会。特别是蔺相如在秦王面前的机智、勇敢的表现,会跟学生更深的触动。
3、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的实施水平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游戏化教学的能力不足,这也是游戏教学难以普遍运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自主学习,积极的参与相关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积极主动的积累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互相交流、探讨、分享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游戏化教学的能力。同时教育教学的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的组织,进行游戏化教学的相关培训,使教师对游戏化教学在教师的意识里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学校还可以组织游戏化教学研究小组,进行不断地探索研究,进而研究出游戏化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同时定期组织学习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成果,从而激励教师之间的学习热情,保证教师的经验,成果可以迅速的传播。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以特点以及他们热爱游戏的天性,将枯燥乏味的传统基础语文学科,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其将游戏的趣味性及教育的目的性有机的融合,从而诱导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因此游戏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同时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以及人格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中原.孙玉坤.小学语文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几点探讨[J].教育技术导刊,2013(11)
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情境
在新课程的倡导下,信息技术已经大踏步地走进了语文课堂,成为语文教学革新的排头兵。实践中,让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进行科学整合,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感情以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都有重要意义。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科学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以及动画等信息进行恰当处理,这样,就能给学生以新异的感官刺激,调动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思维想象,引起他们的积极注意。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疑化难,深入领悟
一位教师在执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战士那种英勇无畏、藐视困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以及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特意播放了电视剧《》中“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片段。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一下子使学生对战士的形象、当时的情境、行军的氛围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随后,在师生互动诵读诗文的基础上,背诵全诗,可谓水到渠成。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通常是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这些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拓思维,培养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力、感知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由于小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在阅读、写作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教学中,我经常借助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写作辅助材料,并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图、文、声、形的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培养发散思维是触发创造才能的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象几种可能性。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鲁迅先生是不够的。我们把鲁迅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资料等制作成教学网页。课上,学生看到了鲁迅的图片,结合鲁迅的诗文,进一步地理解了文中的内容,并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鲁迅的印象,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现代社会对人的高度要求是不仅善于动脑,同时又善于动手。在教学一些语言优美、内容易懂的古诗,如,《天净沙・秋思》《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配上图画,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普及,极大地满足现代教学模式的要求,这一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因此,对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主要从教师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技术管理进行备课工作及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进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教师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技术管理进行备课工作
一些教师对于新的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下面主要从在网络化的背景下进行备课工作及在管理动态化的背景下进行备课工作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运用信息化的技术管理进行备课加以探讨。
1.1在网络化的背景下进行备课工作
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先对所讲的内容进行熟悉及理解,进行备课工作,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课前的备课工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备课工作时都是在一个专门的办公室里,把所有教师都聚集在一起,然后才开始备课工作,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的备课方式进行改善。教师们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备课工作,就是实现网络化备课,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备课模式拖沓的现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每一个教师都加以监督。与此同时,这种备课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备课水平。例如在进行《看电视》这篇文章的教学之前,教师们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在网络化平台上备课,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总结经验。
1.2在管理动态化的背景下进行备课工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只是利用纸张进行知识点的记录工作,传统教案具有一定的模式,这就使得传统的教案内容比较封闭,新鲜元素无法融入传统教案中,导致教师的教案无法得到很好的保存,不能循环利用。因此,教师可以在管理动态化的背景下备课,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备课的内容保存在电子设备中,达到较好的保存目的,也可以随时进行修改更新。
2.如何应用信息化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进行管理
2.1扬长补短
每一个教师都有独特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在网络上搜索一些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视频,通过视频学习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取长补短,借助网络不断升华自我。例如教师在进行《月亮的心愿》这篇文章的教学之前,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一些其他教师讲课的视频,总结其讲课过程中的优点及缺点,再开始备课,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2.2丰富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一味地听教师所讲的内容,传统的语文课堂变得十分无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信息化的技术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出丰富有趣的课堂。例如在进行《狼和小羊》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仅仅通过传统的阅读方式进行这篇文章的学习,不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这篇文章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具有声音及图像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声音及图像真正融入文章中,充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结语
电子信息化技术具有非常强的视听感染能力及交互能力,将这种技术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突破局限,打造内容丰富的课堂,将教学内容以更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教学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丽.寻找灵动的语文课堂――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整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7):422.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语文灵性;弱化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技校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笔者以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得语文成为特殊的交际工具。如果离开了它所承载的人文精神,语文就成空同无物的东西。语文与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密切相关;尤其是与人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在高中阶段(包括技校)的所有基础性学科中,语文是一门颇具灵性的学科。语文的灵性主要指语感、美感与灵感等方面。调查发现目前一些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弱化了对学生语文灵性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一、忽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育界对语感的表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王尚文老师在《语感论》中指出“语感是人把握言语的主要方式。”(①王尚文.语感论,1)李海林老师在《言语教学论》中将“语感”定义为“是对言语作品的隐含意义的感知,这种隐含意义在抒情散文或叙事类文章中有,在说明文、议论文及实用文体中也有,而且比前者更丰富、更复杂,因而,语感的作用在这些文体中更明显,更多一些而已。”②(李海林②.言语教学论,311~314)等等。但笔者以为,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悟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灵性的基本要素。一个学生如果具备了较高的语感能力,在语言实践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就会立即产生比较正确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迅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其语义,体味其感情,领会其意境,还能捕捉到其蕴含在语言文字表层下的深刻含意。
当然,技校学生语感的习得不但受先天禀赋的影响,而且受后天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比较重要的场所与途径。这可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新课程要求就可知道。语文教育界前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并作了深刻的论述。如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但从笔者的调查发现,当前技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比较薄弱的。 表现在:
1.不重视朗读。虽然默读是阅读的较高境界,但对于基础薄弱的技校生而言朗读可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学生朗读可眼、口、心都到,一齐作用于大脑便于语感的形成。学生在声请并茂的朗读中可将书面语转化为通过大脑组合编辑成书面语感,可是口语表达流畅而富有文采,可使作文文思敏捷,语如泉涌。难怪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说的熟读也即朗读吟诵。可是,目前的一些语文教师是不太重视朗读的,长此以往,学生书面语感的薄弱可见一斑。
2.不重视听说。一些语文教师不重视听说训练,导致学生语感的弱化。事实上对学生进行听话与说话训练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途径和手段。听是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渠道,是形成语言的必备条件,是促使其大脑组织语言、编码语言产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口头语言顺利实现的前提之一。听说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引起技校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与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听力下降,思维不敏捷,辨音解义能力弱,语言整合能力差,口语表达能力差,逻辑思维薄弱,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等,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语文灵性缺乏。
二、忽视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如果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构筑材料客观内在的把握,那么,美感则是对语言文字艺术的感悟,也即对语言文字审美能力的把握。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既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技校语文教师的一项历史使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眼下的技校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美感的培养显得匮乏,在阅读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偏重教师讲解忽视学生感悟。语文学习的审美过程主要以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为主,即以感性思维为主。而教师过多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反而不利于学生对美感的形成。俗话说“三分学七分悟”“边读边思边悟”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人读书讲究涵泳工夫,就是要求学习者用心思考感悟他人文章的美妙之处。美其实是一种心灵的感觉,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部作品他们所感受到的美感是不同的。这种美感不能靠教师的传授或给予,必须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可目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以自己的感受来代替学生的感受。阅读教学偏重字词讲析、主题概括、结构解剖、表达技巧等来代替悟理、悟情。听课评价实在太妙,仿佛教师讲解面面俱到,学生听记滴水不漏。可事实上学生没有多少是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2.不注意语文审美感悟的相互联系。语文审美感悟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过程。如语文各大文体间的美学要素,中外古今的美学观念、审美标准、审美要求等都是相互融通相互关联的。大到宇宙、人生、社会、家庭、内心世界等,小到微观世界,一个景点、一件物品、一个新人等都是我们审美涉及的对象。因此,如果把审美活动孤立地限定在语文书本而不知与外界审美事物的有机联系,那岂能达到开启学生美感灵性的目的,审美效果也将是有限的。而当今有的语文教师恰恰就是如此,教学中把眼光仅仅放在课本上而不知与外界事物的通融联系。这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美感呢?且从孤立点上得来的审美感受也是片面的、单薄的,以此培养起来的审美能力也是不健全不丰厚的。
三、忽视对学生灵感的培养
灵感是学生对外界事物认识基础上的一种顿悟,是在学习、思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具有突然性、瞬时性、亢奋性、创造性等特征。灵感是语文学科的灵魂,尤其是作文中的灵感更为重要,可目前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写作灵感上严重弱化。表现在:
1.缺乏自我。由于技校生基础薄弱,作文不好。学生作文基本按照教师规定的模式套。无论是就业班还是升学班基本如此。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其实这种作文模式只是机械地照搬,无法实现学生作文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转化。因为,这需要作者自身的灵感,需要对生活的观察,需要对问题的思考,需要敏锐地捕捉深刻的思想内容,需要提炼主题的功夫,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需要多读、多写、多思、多改的能力;更需要平时的积累、熏陶、历练及自我主体意识的开发等。否则只能是失去自我、毫无灵气、没有理性与美感的“新八股”。
2.缺乏深度。由于技校生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面窄;再加上教师重课内轻课外,学生所学知识基本来自课内,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与大自然的接触。写出来到作文不但缺乏个性,缺乏立意的深度与高度,更缺乏对人、事、景、物的理性思考。而个性化的作文非常需要生活的经验与体验,它既是写作材料的直接来源,又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物质基础,也是写作灵感产生的源泉。学生面对话题与材料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即使写出来了也缺乏新意和个性。
技校生语文学习语感匮乏、审美低下,又岂能写出有灵感的作文来?
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有的语文教师没有转变观念、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次是技校生基础太薄弱,缺乏生活经验与体验,缺乏上进心等。
参考文献: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识字教学模式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由此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自主识字——巩固运用——拓展延伸”学生个性化识字教学模式。
以《四季》的识字教学为例:
(1)媒体激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四季图片,如教学“秋”字,利用多媒体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地里的庄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颜色红红火火合起来,就是“秋”字,这时的学生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他们容易接受和记忆具体形象的事物,对生动的形象和活泼丰富的想像充满兴趣。
(2)自主识字:学生识字的兴趣被激发后,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汉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如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这些生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些字。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些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识记的方法。
(3)巩固运用:学生识字以后,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有趣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汉字,顺利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辅助汉字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学生认识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40分钟的课堂学生能掌握的汉字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自主识字。利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听一听,读一读,在听读中拓展了学习内容,识记了更多课外的汉字。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融“自主”与“创新”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定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样式,达到知识及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增长。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呈现目标——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反馈。
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
(1)媒体展示:在课堂上创设“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个情境,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游览海底世界”,美丽的海水加之丰富的海域物产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教学: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西沙群岛的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问什么这样说?打开“质疑问难”窗口,再请学生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然后询问学生: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可以采用朗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可以在“课文朗读”里点击“声音”聆听到海底深处发生的美妙乐曲,点击“物产”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产。也可在“海島资源库”进行资源查找,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再以个人和小组口头汇报加以补充。
(4)拓展延伸: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西沙群岛吗?课后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西沙群岛是什么样?在“我的留言”平台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进行评价。
3、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种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学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依据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自主习作——媒体评改——上传保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
以《找春天》教学为例:
(1)媒体展示: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春天优美的图、动画,配以优美的音乐,接着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用一个词、一句话写下来。交流之后,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征,准备写哪些景物,继而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仔细的观察并展开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就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构思,习作就像流水一般流淌出来。课堂中老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巧的小手敲击着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将一些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或病文加以出示,让学生欣赏评改,不断采取重放、关键处定格、放大或缩小等技术手段,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将习作写具体的方法。
(4)上传保存:最后学生根据共同的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让学生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高年级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自主学习能力概述
所谓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主自觉地进行学习的能力,而不需要老师或家长等人的帮助就能够实现学习目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设定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保证学习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学习方法的掌握对其今后的学习来说仍然举足轻重。
2.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的现状
小学是学生对语言的塑造阶段,也是一个基础阶段,各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基础,只有通过语文学习打好语言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其他各科目。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论述小学语文课堂的现状。
首先,从平时的听课和实际教学可以看出,教师们已经基本认可新课程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力求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自豪的现象。其次,课堂的教学目的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慢慢开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旧式的只顾背诵讲述的教学方法已经逐渐改变,慢慢退出语文教学舞台。最后,教师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重要场合,语文教学80%的学习都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的。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对知识的传授,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说,没有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是无法进行的。
因此,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此才能促进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3.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保证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就必须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保证学生课堂参与率的有效提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微笑维系情谊。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是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教学,一方面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自由与乐趣,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信心。总之,教师应该始终对学生包含热情和耐心,面带微笑,努力创造温馨、轻松的课堂环境。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和修改,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学习计划,并对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行科学的评价。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鼓励和表扬,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得学生从课堂中获得愉悦感。最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成长。
3.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开发学习潜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不仅如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实行奖励机制,鼓励有想法胆大的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质疑,敢于提问,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一是可以激发每个学生的思考思维,开拓学生想象的空间,二是在某个学生提出疑问后,会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思考问题,可谓一箭双雕,能够高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执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在阶段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更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关心等方式,学生自觉自愿地从教师处获取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协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比方,如果某个班级的学生比较活跃,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分组讨论法,布置问题,分小组并讨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比较内向,教师就可以采用鼓励法,在教学活动中多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有学习成就感。
下面我们介绍两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一是“学”与“玩”结合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特殊教学,比方说成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设置“成语接龙”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二是问题引导法,即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讲《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可以问:“除了砸缸,你们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出各种办法,教师再继续引导:“这些方法有什么弊端?”经过讨论,学生自然会明白在危急情况时司马光的方法是最佳的。这种引导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些问题的设定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通过营造快乐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教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传统枯燥的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形成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不仅如此,通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小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汪家燕.走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J].考试周刊,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