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商业银行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管理

第1篇: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责任会计制全面预算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金融市场经济模式逐步建立,金融业经营战略日益全球化和规模化,其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涵盖财务预算、成本核算、盈利分析、业绩评价和资产负债管理等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提供银行发展战略、盈利能力、风险预警和业绩衡量等重要信息。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能,对我国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益、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存在的问题

1、信息基础薄弱。银行管理会计系统既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部门提供信息;同时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部门为其提供用以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及产品部门经营业绩的外部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和同业经营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银行的信息系统不仅难以提供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也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管理会计将银行费用及财务收支分解到部门和产品的需要。

2、成本和风险管理欠缺。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主体较少、范畴较窄且管理部位偏后。银行普遍存在“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缺乏资本投入管理的自我约束,导致业务规模盲目扩大,机构网点扩张过快,这既给银行的成本控制带来困难,也造成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并蕴含大量经营风险。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监管环境的强化、风险认识的提升及公司治理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有赖规模扩张、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益的平衡。

3、利率市场化压力下的定价管理。随着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定价管理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目前的迫切问题。银行定价模型在理论上基本是成熟的,关键问题是实践中如何界定该模型中的资金成本、费用成本和风险成本等重要要素,及确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种类,规范调整审查内部转移价格的程序和权限等。

4、人员素质与激励机制不足。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要求管理和财会人员具有较高的经济、金融、管理及计算数学等方面的能力,但当前银行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兼顾公平与效率的业绩评价机制及相应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有助于个人和业务部门的业绩确认,也有利于管理部门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控制风险。核算手段的限制,使得当前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仍保留着许多平均主义因素。

二、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目标管理责任制。

1、责任会计制: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核心

责任会计制是为适应经济责任制的要求,在商业银行内部根据职能分工划分不同的责任中心,并对各责任中心的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一套专门制度,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子系统。其内容如下:

(1)划分责任中心。分部门管理体制可以银行内部各部门为责任中心;分产品管理体制可以银行内部各产品营销部门、处室、科组或团队为责任中心;分客户管理体制可以银行内部各客户经理、客户营销服务处室或客户营销团队为责任中心。商业银行还需按部门权责范围及业务活动特点,划分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利润中心通常包括信货业务部、中间业务部和营业部等部门,其收入和成本可以清晰地分辨。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主要是一定期间的实际利润同部门预算利润比较。成本中心通常包括人事部、办公室和机关服务中心等部门,其基本上没有银行业务所产生的收入及支出,只负责对银行内部提供后勤服务、自行产生租金、折旧和人事费用等成本,并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主要是一定期间的实际成本同预定成本比较。

(2)明确各部门的收益和成本项目。明确收益项目较为简单,明确成本项目则较为复杂:①设立部门成本收集方法;②明确各种成本处理方法,区分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全行性费用;③明确各部门成本核算分摊流程,区分直接费用、全行性费用和未能及时处理分配的费用;④设定成本分摊基础,如员工数、使用面积或存放款平均余额等;⑤明确责任成本制度,各部门只需对可控成本负责。

(3)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实行内部资金有偿使用。内部资金价格是部门核算的关键,既可用于衡量存贷部门等内部机构的业绩,又具有杠杆作用,可引导资金流向;内部资金价格还是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如存款部门将存款“卖”到“内部资金市场”、信贷部门从“内部资金市场”买入资金发放贷款,都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利率、期限缺口等问题。通过这些内部资金的交易过程可以进行缺口风险的量化、转移和控制。

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确定要以成本、市场或经营战略为依据,定价政策要透明、公平并有相对稳定性。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大多采用资金划拨定价法,即内部转移价格等于内部资金划拨价格。后者的定价主要参考市场利率及本行经营成本与收益水平,采用单一定价法、多重定价法、配比筹资法和合同利差法等。我国商业银行制定内部资金划拨价格,多以央行公布的标准利率或同业市场利率为基础计算确定。

在实体“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可通过内部各经营管理单位(部门)与内部资金市场实际交易完成,内部资金价格随期限、风险、外部市场价格、经营战略等因素变化。内部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不仅包括实有资金的交易品种,而且包括衍生金融交易品种。在虚拟“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有成本法、市价法两类,其表现形式又有低进高出、平进平出和高进低出三种。

低进高出定价指资金供给和资金剩余部门以低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以高于基准价格交易。该方式将部分利润强行留在内部资金池,侵占了资金供应和资金使用部门的部分业绩,易挫伤部门积极性。

平进平出定价指资金供给和资金剩余部门以基准价格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时以同样的基准价格交易。该定价方式不存在内部资金池对利润的截留,但这种单一价格定价的合理性值得考虑。

高进低出定价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高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低于基准价格交易的。这种交易定价方式是通过内部资金池向内部各经营管理部门让利,内部资金池每年有“政策性”亏损,是一种扩张型战略取向的定价交易选择。

(4)确定责任目标。即责任中心在其权责范围内预定应当完成的经营任务(责任预算),是银行未来一定期间经营总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

(5)定期跟踪控制。通过设立对各部门的控制,制定各部门的考核方式及标准,利用银行会计和信息部门的实际数据,与标准数据比较。

(6)编制绩效报告和业绩评价奖励。对责任中心的实绩考核,主要是对其收益和成本进行计算、分析和评价,了解收益和成本的预算执行情况。各部门编制书面业绩报告,反映部门预算数和实际数及二者间的差异,并说明重要差异。业绩考核部门根据会计报表和内部核算的有关数据,定期对部门各项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直接与分配挂钩。

2、全面预算(预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内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主线

商业银行要改变现行预算管理模式,确定全面预算管理主体,建立分行、分部门、分产品和分客户预算,实现具有一定经营管理权限并承担一定责任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1)以预算编制为重心的事前管理——加强经营预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正确的经营决策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前提和保证,预测是决策的基础。银行可以综合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预测未来的经营利润、资金量、货款投放和成本等。定量分析方法依据较完备的数据信息系统,考虑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加工和处理数据,揭示有关经济变量间的规律,作为预测依据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方法则主要依靠预测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其主观判断和分析推理能力进行预测。

在预测的基础上,会计人员依据各种信息编制全面预算,包括静态预算(如固定预算)、动态预算(如增量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责任预算等,建立科学完善的指标体系,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指导和监督,为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提供依据。全面预算还需进行指标分解,形成各“责任中心”的责任预算,并以其作为责任中心开展经营活动的准绳。(2)以预算执行为重心的事中管理——预算差异分析与控制。预算差异分析和控制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①进行科学的合理分工,成立权责分明的责任中心,明确不同岗位的权利、责任和操作准则。②成立部门协调委员会,协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部门间的协作关系。③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体制,根据责任预算所确定的目标、任务对经营活动进行严密的控制,确保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3)以业绩考核为重心的事后管理——评价和考核经营成果。责任中心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计量。通过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的对比,评价和考核各个责任中心及其有关人员的工作成果,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发挥制约和促进作用,保证决策目标实现。

3、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和分营销渠道核算: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基础

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中,核算仅仅是基础,它应该为银行的管理体制服务。成本信息对于银行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和分营销渠道的管理至关重要。缺乏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在其基础上构建相应的预算管理体系,无法对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分析,无法从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的不同角度进行科学决策,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和分营销渠道的管理体制,各有其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需对应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即使同种管理体制下,由于金融产品经营特点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别,也可能适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

(1)对商业银行费用的划分——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属于服务行业,其收入确认不与经营产品的物流挂钩,因此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用商业银行。

直接费用可以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在配加部门码、产品码、客户码、货币码的情况下,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项下;但间接费用不可能通过会计分录完成成本归集的过程,间接费用需按一定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对象间进行分摊,分摊的结果不再通过会计分录记录在各成本对象项下,而是通过成本计算的系统方法,包括编制成本计算表及部门损益表、产品损益表、客户损益表等来反映。客观、合理地将大量共享成本在产品和部门之间分配,是实现产品和部门业绩评价的关键,也是内部利益分成的难点。需要从分析成本动因人手,明确费用发生的源头,将费用成本支出按照机构、部门、产品分别核算,并通过开发财务归集还原等IT计算机系统实现成本核算的自动化、规范化、精细化处理。

(2)对商业银行成本的划分——完全成本与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成本要有对象化的目标。将费用对象到部门上、产品上、货币上和营销渠道上,分别形成部门成本、产品成本、货币成本和营销渠道成本。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不能缺少边际利润的管理理念,因而银行在设计、构建成本核算体系时,既要建立作为基础的完全成本核算体系,还需建立变动成本核算体系。商业银行要按照“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原则,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费用划分为变动和固定费用来计算部门、产品、客户等对象的变动和固定成本,并进行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可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资金、贷款、成本和利润预测、储蓄网点的设置、撤并、新产品开发等经济决策分析、经营规划和成本控制方面。

如银行贷款业务本量利分析,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单位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总金额、单位贷款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四个变量函数之间关系研究和分析,预测它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和损益平衡点,为商业银行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

如网点设置的本量利分析,不仅可以揭示网点保持盈亏平衡的最低存款量,还可测算网点达到目标利润所需的存款量:(目标利润+固定成本)/(单位综合收益一单位变动成本)。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

2000年以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逐渐将管理会计运用于经营管理实践中,大力进行了数据大集中工程、内部评级化工程、客户价值评估系统和员工的绩效实时评估系统等。

中国农业银行在2004年,根据本量利原则,在经济金融资源贫乏的地区,大力撤并长期亏损且扭亏无望的低效营业网点。据统计,目前农行撤并的机构网点已接近2.1万个,比例高达40%。同年农行还改革了收入分配制度,逐渐提高效益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重,按照效益和贡献的多寡分配工资和收入,适当拉开不同分行之间、员工个人间的收入差距。

中国建设银行于2004年启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对分行实行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和制定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分配系数,构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风险和效益约束机制。在业绩评价机制中,建行率先引入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等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和机制,通过集中的风险管理,建立审贷分离、风险预警、信用评级、经营与监管分离的信贷管理机制,风险控制能力显著增强,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与此同时,建行全面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进行用人、用工、薪酬、培训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努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员工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有机统一。

中国工商银行在着手构建制度体系的同时,开发了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的业绩价值管理项目(PVMS)。PVMS改变了过去商业银行长期推行的以分支机构为主体的单维业绩评价,采用全行统一的产品分类体系、统一的成本分摊方法、统一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与统一的风险成本计量方法,借助数据仓库技术,通过对管理数据的深人挖掘,实现对产品、部门和机构业绩的准确核算。

第2篇: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所谓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主要的就是运用全新的思想、方式对银行内部进行管理调配,从而达到在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等在内的一种管理创新。首先商业银行通过改革相关的管理体制,详细划分各个机构、部分和具体人员的职责范围,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归属制。其次通过改革银行内部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建立一套以量化管理和定性管理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管理模式,并不断的增添相应的指标体系。再就是调整银行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层次,简化管理的流程,压缩繁琐的管理步骤,实行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分别是它筹集资金的方式和经营的对象。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在竞争逐渐激烈的市场上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实现可持续的发现,需要加入创新的时代潮流中,革新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积极的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就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内部资源调配的作用,突破原先繁琐而呆滞管理模式,打开另一条创新型的管理渠道。

二、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的影响因素

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的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因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要求它不仅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源,还需要实现根本的营业目标。这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创新管理不仅需要一定的条件作为推进的因素,还有可能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笔者从商业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下分析出影响商业银行实施管理创新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方面。商业银行是金融行业中的特殊机构,它需要靠人去支配和调动各类资源,然后才能实现经营的目标。因此,在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时,首要影响因素就是银行人员的思想,包括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工的思想都有可能对银行实施创新管理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银行内部人员从管理层到下级人员都存在守旧思想,或是对管理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清晰,那么创新的观念一旦受到制约就无法深入银行管理核心中,因而无法实现银行的管理创新。

2.物质方面。就当前形势来看,商业银行在资金筹集方面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且主要表现在投资的成本数额超过获得效益的数额,在实际的经营中难以获得价高的,效益,有些时候甚至可能会承担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信贷的业务来维持自身的日常经营,由于市场经济的突变性,商业银行仅仅依靠信贷业务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是不行的,而借助股票融资的方式去筹集资金很显然是不够的,这样容易使银行陷入被动的局面,资金筹集不足,银行管理就会容易失效的局面。

3.利益方面。商业银行要实施的管理创新首先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在保证不影响银行正常运营的前提下进行利益的再分配和调整,才能保证银行管理上实现创新。正是由于利益的分配问题,可能会导致原有利益所属者失去既得的利益,在经过调整后仍然不满自身利益的得失而影响管理创新的后续开展工作,使得管理创新的工作打了折扣。而工作效率一旦下降,高效率的管理模式就难以实现。

4.外界方面。商业银行在进行创新管理过程中,不仅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有可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推进和阻碍。商业银行在激烈的金融市场上同政策性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非金融机构等一同应对经济多元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它们之间既是相互合作的模式又是相互竞争的状态。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创新时还需要考虑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这无疑使它面临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市场很可能有来自各种政策和法律等的变化和要求,这些政策和法律又可能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利,还有可能会阻碍其管理的创新过程。

三、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建议

商业银行如何在保证不影响盈利的前提下有效实施管理创新,笔者根据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现况和相关数据资料提出以下几点策略及建议:

1.吸收和引进管理创新的理念。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创新时,首先就需要扭转陈旧的管理理念,积极吸收和引进先进的管理观念,让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学习这些观念,让创新的理念深入每一个在职人员,从而保障管理创新后续工作的开展。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结合自身的性质、特点和定位,将经营思想和管理哲学联系起来,打造出符合发展需要且具有自身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商业银行文化。将这些创新文化进行阐述、表达和发扬,去影响员工的观念,影响员工的态度,直到影响员工的行为。从而保障银行内部人员在思想上达到高度的一致,并且认同这些先进的理念,实现管理思想上的创新。

2.创设和营造管理创新的氛围。创新从某个方面来说也可以是打破常规,打破原有的、陈旧的氛围,让新的、先进的思想融入进来,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优良氛围。商业银行在实施管理创新时,首先需要鼓励员工大胆创新、解决思想,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各种创新活动,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才能得到真正的创新。商业银行在营造宽松创新环境时,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树立依法崇新的观念,让员工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创新,商业银行的管理才能得到实质的创新。

3.引进和开发创新型人才。高效、合理的人才运用同时也是管理创新上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加快商业银行管理创新的要点所在。首先在用人观念上要坚持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并重的原则,并大胆重用有创新思想的员工。其次运用多种方式引进和选拔人才,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吸引人才。最后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挖掘员工内在潜力,实行激励制度,强化内部团队精神,实现管理创新的目标,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的发展。

4.实施管理制度、模式创新。用管理制度、管理模式推动管理的创新无疑是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创新的又一大法宝,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一起创新,用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去影响银行的各项管理工作,从而保障银行内部的组织机构形成一个大的框架,这个大的框架一旦形成就会实现高速高效的运转模式,商业银行在管理上的创新就容易实现,且实现的效果会更好。

5.推行管理技术的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技术是未来商业银行竞争和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商业银行在金融领域站稳脚跟的不二武器。商业银行首先需要推行日益高新的技术,积极的学习和引进先进的技术,并鼓励员工自己开发新的技术,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撑。同时,商业银行还要注意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让管理技术实现创新,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6.整理和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金融行业有些法律政策已经不适应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做出全面的整理和完善,从而形成一套权威的、适合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与国际法规结合的、健全的金融领域法规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管理创新的提高。

四、结语

第3篇: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部室、各岗位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全面激发经营活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建设与应用

一、管理会计再认识

1.典型认知误区。一是工具论,重“器”而轻“神”,将管理会计等同于预算管理、考核评价、作业成本、标准成本、量本利分析等各类具体工具,容易导致过度依赖工具而忽视

了管理会计运行所需的环境、系统、核算、应用等内在核心要素,最终导致南辕北辙。二是全能论,认为管理会计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所有问题均寄托于管理会计解决,大大超

出了管理会计应用边界范畴,最终导致无所适从。三是系统论,将管理会计建设等同于系统开发,与企业ERP和科技开发混淆和冲突,重系统而轻管理,导致本末倒置。2.明确职

能定位。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理论与实践的两大分支,具有明确职责分工,财务会计主外,管理会计主内。管理会计更多的是从梳理、分析包括但不限于财务、业务

、同业等数据信息入手,明确指出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为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效益增长。3.提高战略认知。要从战略高度重新认知,管理会计

实质上是运用会计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借助成本管控、效益提升、预算执行、考核激励等工具,将虚化的战略思想转化为实际的预算目标,通过预算目标的科学分解、下达、执

行、管控,将总省行的经营战略贯穿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与业务发展始终,助力商业银行价值实现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二、完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与核心竞争力提升

要转变思想观念,灵活应用管理会计手段,准确传导总省行战略意图、精准撬动竞争力提升因子,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由成本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突破商业银行管

理会计“起步于成本管理、应用于预算管理、止步于价值管理”的瓶颈,积极构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管理会计体系,从战略目标出发,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科学测算实现目标所

需的业务规模、价格、成本等全方位因素,形成多维预算目标合集。结合量本利分析、FTP内部资金定价、作业成本以及标准成本等管理会计工具,将价值创造目标任务集合精确

地分解至每一级机构、每一个专业部门和每一个工作岗位,引导全行上下关心规模、价格、成本、效益,促使价值创造理念深入商业银行管理方方面面。2.由指标管理向业务引导

渗透。传统预算编制侧重单项指标管理,容易忽视指标之间的联动关系。实务中通常是财务部门负责效益、营销部门负责业务、风险部门负责资产质量,指标间关联联动少,甚至

相互矛盾掣肘。要着力构建多维度、全要素、全过程的纵向上下结合、横向左右联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分产品、分部门、分机构预算为抓手,有机整合业务预算与效益预算

、部门预算与机构预算,合理协调“条块关系”、“条条关系”,通过指标融合有效引导业务发展。3.由粗放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重视事中考核引导,关注过程信息搜集、整

理、分析,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与业务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第一时间为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尽力减少和避免单纯事后考核问责。同时,要多维度考

核管理,强化系统、同业、预算、历史等维度对标分析,明确发展差距、查找问题原因、谋划应对之策,不断提升系统位次、同业占比,确保预算目标完成。4.由单打独斗向联合

推动转变。管理会计体系是名副其实的系统工程,体系的搭建涉及财务、业务、IT系统等各方面,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需要最高领导层的绝对支持和各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因此

,要将管理会计体系价值发挥极致,财务会计部必须取得管理层绝对认可,并与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努力做到“带着部门一起算,跟着部门一起干”,打造命运共同体,最终实

现业务发展与效益实现双丰收。5.由计划下达向战略传导转变。简单粗暴的分任务、压指标,容易造成商业银行上下级、专业间的矛盾冲突,最终事倍功半。要将商业银行的预算

目标在各级机构、各专业部门、各岗位员工的科学分解,将总省行战略思想准确传导至商业银行的各个角落,形成步伐一致、行动一致良好局面,共同推进总省行战略实现。6.由

考核问责向考核激励转变。问责体现的是过去,而激励体现的是未来;问责打击积极性,而激励激发能动性。要更多地运用管理会计的考核激励功能,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各级机

构、各专业部门、各岗位员工正确地做事、做正确的事,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奋力前进。7.由专注自身向对标同业转变。专注自身可发现管理问题,而对标同业可发现竞争差距。

要不断强化与同业业务、效益、风险等数据的交流分析,及时了解同业竞争对手最新动向,对比差距找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成竞争策略,为商业银行各级管理层提供决策参

考,不断缩小竞争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增强全面竞争力能力。

三、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聚焦重点,围护核心。管理会计的目标应少而精,避免面面俱到。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理论两大分支之一,终极目标对外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对内为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

应紧紧聚焦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要义,对于日常经营管理与业务发展,要及时指出问题、指明方向,并坚持专业的事专业办的原则,避免过度越俎代庖。2.阶段匹配,桴鼓相应。管

理会计建设应与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阶段高度契合,为解决商业银行特定发展阶段的特定问题服务。在市场领先阶段,应侧重“质”的提升,强化量价协调、资产质量等因素考核,

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效率、夯实发展根基、提升发展质量;在市场追该阶段,应侧重“量”的提升,要加大财务、人力等资源倾斜,更多地考核引导做大业务规模,努力实现薄利多

销,不断提升市场占比。3.刚柔并济,稳妥推进。管理会计重在应用,系统搭建的再完美,若束之高阁、弃之不用,则永远无法实现预期管理目标。既要保持管理会计的必要刚性

,严格奖惩兑现,树立管理会计权威性,更要注重灵活应用,避免一棍打死,要紧跟商业银行发展、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适时适当调整。既能体现最新战略要求,又能更好地推动

管理会计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一、管理会计的核心是责任制,主线是预算管理

我国已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以随意拆解。若将其中某一单项技术拆分应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者结果是花大钱办小事,得不偿失。

管理会计不是一门纯粹的管理技术,而是一种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机制就是目标管理责任制。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全部。

(一)管理会计的事前管理是以预算编制为重心。管理讲究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从这三方面着手的。事前管理内容包括预测、决策和预算三部分,但管理会计是以预算为重心。在企业管理中,一切预测活动是为决策服务的,决策分析的结果就是确定下一步行动目标。为了保证决策确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通过编制总预算将确定的目标具体化,并通过量化形式将经营目标落实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形成总预算统驭下的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等,为经营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标准,为经营管理的事后评价和考核提供依据。

(二)管理会计的事中管理是以预算执行中的差异分析与控制为重点。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在年度内进行监控,以期企业的经营运转按照预算量化的目标推进。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确定后,必须按照管理的频率将各类预算进一步分解为月度预算或旬度预算,配之以分级核算、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按月或按旬反映实际经营管理结果。

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产品预算、分客户预算、分货币预算一般情况下是按月监控的,预算数与实际核算出来的结果之间会有差异,而差异又有有益差异与有害差异之分。对差异进行分析,确定是有益差异还是有害差异,进而制定调控措施,干预和调控有害差异向有益差异转化,保证企业的经营朝着预算确定的方向运行,这就是管理会计事中管理的基本内涵。

(三)管理会计的事后管理是以业绩考核为要点。管理会计事后管理的内容就是对企业一年来执行预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完成或未完成预算目标的主客观原因,评价业绩,确定考核的奖惩方案,并与薪酬挂钩。

(四)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无论是分级预算管理、分部门预算管理,还是分客户预算管理、分产品预算管理,其核心都是责任的落实与管理。分级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各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分部门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分客户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客户经理(个人、组、处),分产品预算管理的责任人是每种产品的经营管理者(小组、处室、部门)等等。管理会计以责任管理为核心,通过责任主体的落实,确定每一责任体的预算管理目标,并通过对责任体预算执行情况的如实核算,实施预算控制,最后对责任体的业绩进行以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为基础的考核。

综上可见,预算是企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企业控制管理的标准,是企业评价与考核业绩好坏的尺度。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责任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流程再造的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管理机制,而不是一项管理技术。

二、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和分货币管理

推行管理会计应以引入一项管理机制为认识上的先导。同样,推行管理会计下的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是这一管理机制下的具体应用。无论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还是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管理的循环框架均由确定责任主体、制定预算、核算、差异分析与实时调控、分析评价与考核五部分组成。但是不同类别的管理,其内容是有别的,现简要探讨如下:

(一)分级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的不同级次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级管理的主要是实施按管理级次确定责任主体、按管理级次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级次的经营管理目标,按级次进行核算,按级次进行预算控制,按级次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级管理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每一级次机构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级次机构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二)分部门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在同一级次的机构内部,对各经营和管理的所有部门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部门确定责任主体、按部门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门的经营或管理目标、按部门进行核算、按部门进行预算控制、按部门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部门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部门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部门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部门员工的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三)分产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产品进行的、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产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营销每种产品的人群确定责任主体、按责任主体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种产品的经营管理目标、按产品进行核算、按产品进行预算控制、按产品进行并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每一产品的经营管理业绩与该产品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产品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每一产品盈利能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多年来,商业银行一直在进行分产品管理的探索,但尚未有实质性的进展,难点很多,其中许多概念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如何、合理地确定商业银行“产品”概念,把工商的产品概念、产品成本概念、成本核算和产品管理方法,如何借鉴到商业银行等等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存款”、“贷款”、“结算”定义为金融产品,这种观念对不对,需要。我个人认为,“存款”、“贷款”、“结算”不具备产品的基本特征。

(四)分客户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的重点客户进行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管理。分客户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客户经理确定责任主体,按重点客户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重点客户的经营管理目标,按重点客户进行核算,按重点客户进行预算控制,按重点客户进行分析并对客户经理(个人、科组或处室)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对重点客户的营销及客户对银行贡献率的大小与该客户经营管理负责人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与该客户经营管理相关人员群组的经营管理目标责任考核结合起来,为考核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为分析、评价和进一步开发重点客户提供客观的数据基础。

(五)分货币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就是对银行经营管理的货币币种进行的预算管理工作。分货币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银行经营管理的币种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币种的经营目标、按币种进行核算、按币种进行预算控制、按币种进行分析并进行经营决策的管理体制。分货币管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分析评价每一经营货币的盈利能力,二是为进行由于货币之间的不匹配所带来的缺口损益和缺口风险进行管理和提供数据。

(六)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是相互关联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的起点是预算目标的确定,而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是银行总预算下按照不同管理要求进行的分预算,是总预算的分解预算。二是分级预算、分部门预算、分客户预算、分产品预算、分货币预算与总预算之间,以及各种预算之间是互动的,任一预算项下的项目金额变动,都会总预算和其他分预算金额的变动。三是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及其与综合管理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映衬的,综合管理是以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为基础的,而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又与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为依托,另一方面各种管理的目标是一个,就是完成总预算确定的经营管理目标。

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有差别的管理,侧重点不同。前文已经论述,各种管理所要解决的不同,确定的分解目标有差别,管理的不同,责任确定的主体不同,核算计量的方法也是有差别的。

三、还应分渠道管理问题

该渠道是指银行经营产品的营销渠道(Channels),又称分销渠道。前面我们谈的是分部门的管理、分产品的管理、分客户的管理、分货币的管理。但银行营销产品、服务客户都是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完成的,营销渠道的管理对商业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部门管理营销渠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营销渠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客户进行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叫做有人机构网点;另一类是非面对面营销服务的渠道,包括ATM机营销渠道、电话银行(Call Center)营销渠道、手机银行(Wap)营销渠道、网上银行营销渠道等。传统的银行营销渠道是通过单一营销渠道棗有人机构网点向客户提供服务的。随着的和竞争的需要,银行的营销渠道多样化,客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但是,商业银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是要投入巨额资金的,而建造每一种营销渠道的目的是增强银行整体盈利能力。因此,必须建立并进行以责任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主线的营销渠道管理。首先要确定每一种营销渠道的责任主体;其次要建立分渠道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分渠道的预算编制体系、核算体系、控制与体系;最后要建立分渠道的评价与考核体系。同理,分渠道管理与综合管理、分级管理、分部门管理、分客户管理、分产品管理、分货币管理之间是既相互关联又有管理差别的关系。

四、核算从一维核算发展到多维核算

按照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是人们对会计核算特征的常规认识,当机广泛于会计工作时,一些人对会计科目产生怀疑,进而又对会计核算产生怀疑,认为进入计算机,会计科目没了,会计核算也不存在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进入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并没有消失,会计核算依然存在,会计核算已从一维发展到多维,核算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会计科目的实质,就是对经营活动的分类。会计是对经营活动的观念和过程控制,而观念的总结和过程的控制是以对经营活动进行分类为基础的。在以手工核算为主的落后时代,会计核算仅采取一种分类标准,即。所以说,传统的会计科目定义是指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经济内容的分类,而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其他标准的分类反映,由于核算手段跟不上,则通过统计来完成。但是,会计科目并不仅仅限于按经济内容标准来分类,随着核算手段的化,可实现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二)计算机时代,会计科目可以实现多重分类。随着电算化的应用与完善,核算已跳出一维空间,会计核算的分类标准已不再局限于按经济内容分类,它已扩展到按部门分类、按产品分类、按客户分类、按货币分类、按区域分类、按行业分类、按期限分类、按风险分类。人们对会计科目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按照经济内容分类的标准上,要与时俱进。同时,会计核算也不再局限于按照经济内容分类标准进行的财务会计核算,它已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的事后反映,发展到对企业经营活动按照管理需要设定的各种分类标准进行的事后反映。只要管理需要,我们可以实现同源数据下的按经济内容分类的财务会计核算、按部门分类的分部门会计核算、按产品分类的分产品会计核算、按客户分类的分客户会计核算、按货币分类的分货币会计核算、按区域分类的分区域会计核算、按行业分类的分行业会计核算、按期限分类的分期限会计核算、按风险分类的分风险会计核算,等等。从这一意义上讲,将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已失去了实践意义,将会计分类为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更具有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无论在上还是技术条件上,都已实现科目从一维分类到多维分类的飞跃、会计核算从一维核算到多维核算的飞跃,这一飞跃值得理论界及时,更值得实务界抢抓战机。

五、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的意义仅仅是为推行管理会计提供基础

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实务中有一项重要的逻辑关系,即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机制,它以责任管理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全部。在这一管理体制的内在逻辑中,核算仅仅是基础,核算为管理体制服务,在确定了预算模式、控制方式和考核内容后,才能确立核算体系,确保核算体系为管理体制服务。这一逻辑顺序不能倒过来,不能在没有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预算模式、控制方式、考核和体系的情况下,先行建立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的核算体系,这样违反了管理会计的基本,这样做投入大,收益小。

这里还需指出,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不是管理会计,它们是推行管理会计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属于事后核算的范畴,不能把建立与推行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简单化为管理会计在银行的应用。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和处理上的简单化,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实务上是有害的。

六、内部资金价格在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在推行管理会计时,会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即内部资金价格问题,也可以称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问题。内部资金价格有两个范畴,一是在一个法人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二是在一个集团内部的资金转移价格。这里讨论的是前者。

(一)内部资金价格的重要作用

1.内部资金价格是定价的依据。如信贷部门发放贷款,其定价不得低于从“内部资金市场”取得资金的价格;又如存款部门吸收存款的价格,不得高于“卖”到“内部资金市场”的价格。

2.内部资金价格是衡量内部机构业绩的“跷跷板”。如内部资金定价高,存款部门的业绩会受益,但贷款部门的业绩会受损;相反,如内部资金定价低,存款部门的业绩会受损,但贷款部门的业绩会受益。

3.内部资金价格是实施银行经营战略的工具。内部资金价格同样具有杠杆作用,用以引导资金的流向,是银行贯彻经营战略的工具之一。

4.内部资金价格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手段。例如存款部门将存款“卖”到“内部资金市场”时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利率缺口、期限缺口问题;又如信贷部门从“内部资金市场”买入资金发放贷款,也存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利率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等问题。这些内部资金交易的过程既可以进行量化缺口风险的工作,也可以进行缺口风险的转移和控制工作。

上述四点列举了内部资金价格的作用,然而内部资金价格发挥其作用则是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也叫做“内部资金池”;二是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

(二)内部资金定价

在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有成本法、市价法两类,其表现形式又有低进高出、平进平出和高进低出三种交易方式:

1.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低进高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低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高于基准价格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将部分利润强行留在内部资金池,侵占了资金供应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部分业绩,容易挫伤各部门的积极性。

2.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平进平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基准价格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也是以同样的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不存在内部资金池截留利润问题,但这种单一价格定价的合理性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

3.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下的高进低出定价,是指资金供给部门和资金剩余部门以高于基准价格强行将资金“卖”给内部资金池,资金使用部门从内部资金池“买”资金用款时是以低于基准价格定价交易的。这种定价交易方式是通过内部资金池向内部各经营管理部门让利,内部资金池每年都有“政策性”亏损,是一种扩张型战略取向的定价交易选择。

在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下,内部资金的定价都是通过内部各经营管理单位(部门)与内部资金市场实际交易完成的,内部资金价格随着期限、风险、外部市场价格、经营战略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内部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不仅包括实有资金的交易品种,而且包括衍生交易品种。

(三)内部资金定价的步骤和原则

内部资金价格在推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广泛和重要的,然而定价的方式和实现的形式也是多样和复杂的。我认为,要解决内部资金价格,首先,要确定是选择“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还是选择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组织架构和机构设置问题,涉及到管理体制的方方面面,而且常常被忽视。应该说,上述两种交易形式各有优缺点,银行要结合经营战略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实体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不仅能够实现内部资金价格在应用管理会计方面的功能,而且能够实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缺口风险量化和缺口风险转移的功能,而“虚拟的内部资金市场”交易形式则无法实现这些功能。

其次,在确定的交易方式下内部资金定价问题。概括起来,内部资金定价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定价要有依据。要么以成本为依据,要么以市场为依据,要么以经营管理战略为依据,不能靠拍脑袋定价。

2.定价政策要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随意调整。

3.定价政策要透明。因为定价政策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利益,关系到各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决策。

4.定价要公平。尽量避免因价格的不公平导致一些责任主体享有政策上的收益,而另一些责任主体被迫担负政策上的损失,从而挫伤各责任主体的积极性。

七、的成本核算体系能否建立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关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成本信息对于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包括分部门、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营销渠道成本核算体系,同下),建立在成本核算体系基础之上的预算管理体系就不可能搭建起来。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对部门的、产品的、客户的、货币的、营销渠道的效益进行和研判。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就无法从部门、产品、客户、货币和营销渠道各自不同的角度,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如果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更谈不上控制与绩效考核工作了。

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非常重要,是推行管理会计时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

(一)商业银行的成本概念

对于成本,人们并不陌生。一般认为成本就是费用,就是业务费用加人事费用,控制成本就是控制业务费用和人事费用。而成本的概念更是五花八门,有认为是利息支出和手续费支出,也有认为再加上折旧,还有认为是全部支出,等等。上述认识都是错误的,错误的认识会科学管理机制的应用效果。

实际上,费用与成本是两个并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费用是资产的耗费,它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成本则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将费用对象化到部门上时就是部门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产品上时就是产品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客户上时就是客户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货币上时就是货币成本;将费用对象化到营销渠道上时就是营销渠道成本。谈成本,一定要有对象化的目标,不能泛泛而论,商业银行在研究、分析和推行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要与管理体制相适应,是会计工作的一项法则,不能违背。只有在确定了分部门管理体制之后,才能着手搭建分部门成本核算体系。分产品、分客户、分货币、分渠道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也是这个道理。

(二)要认真、严肃地借鉴工商的成本核算较之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工商企业的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比较成熟。商业银行在建设成本核算与管理体系时,需要认真地、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在借鉴工商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1.完全成本与变动成本。

上有完全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分,完全成本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概念,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全部费用;变动成本则是指生产经营产品或提供服务所消耗人财物的部分费用,是指在相关范围内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进行正相关变动的费用;在相关范围内不随生产、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量变动而变动的费用叫固定成本。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完全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

管理会计提出变动成本的概念,意义在于经营管理决策需要边际利润(价格-变动成本)的与管理。同样,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也不能缺少边际利润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设计、搭建成本核算体系时,要考虑经营管理的需要,一方面要建立完全成本核算体系,这是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在完全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变动成本核算体系。

2.直接费用、间接费用与期间费用问题。

对于工商企业的成本规则来说,企业直接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其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将这些费用分摊到各项产品和劳务的成本中;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为销售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销售费用,不参与产品和劳务的成本计算,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作为商业银行,成本的核算是否要依循工商企业的做法,将费用首先划分成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然后再对其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进行成本的计算?我认为,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要借鉴工商企业的做法,但不能盲从,否则银行的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会走向“死胡同”。我认为:

(1)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合商业银行。这是因为工商企业经营的是有形产品,其经营产品的资金流和物资流常常是脱节的,而工商企业的收入确认往往与物流挂钩。为了贯彻稳健性原则,会计上把与生产经营产品的物流关联度不太紧密的企业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作为期间费用直接列入损益,不再进行成本核算。也就是说,对于一家运转着的或商业企业,不管它是否生产了产品,也不管它是否销售出去了产品,对于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须开支的企业管理费、财务费、销售费,全额列入当期损益表中,避免出现企业产品大量积压,而已消耗的资金也大量挂在库存产品中,随物流的静止而停放资产负债表的库存商品项下,造成虚盈实亏的问题。但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属于服务行业,不存在经营产品的物流问题,商业银行的收入确认不与物流挂钩,因此期间费用的划分不适用商业银行。

(2)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来直接核算成本的设想是行不通的。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这是建立成本核算体系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在商业银行进行成本核算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设计一套账务处理体系,在通过记录经营事项的借贷会计分录的同时,便可核算出部门成本、产品成本、客户成本等?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道理很简单,直接费用可以通过会计分录的账务处理在配加部门码、产品码、客户码、货币码的情况下,将费用直接归集到成本对象项下,但间接费用不可能通过会计分录完成成本归集的过程,因为间接费用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成本对象之间进行分摊,而且分摊的结果也不可能再通过会计分录将间接费用记录在各成本对象项下,而是通过成本计算的系统方法、通过编制成本计算表、通过编制部门损益表、产品损益表、客户损益表等工作来完成。

(3)建议的工作方向。对于商业银行的成本核算,将费用划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期间费用三类是无意义的,仅划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即可,并且按照“直接费用直接计入成本对象,间接费用通过合理的分配比例分配计入成本对象”的原则,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将费用划分为变动费用和固定费用来部门、产品、客户等对象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也是有意义的。

3.成本计算的。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三种。品种法是以某一种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是以某一批产品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是以产品的生产步骤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成本的计算是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于商业银行,如何根据银行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自身的管理要求,借鉴工商企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建立银行的成本计算与核算体系,这是需要认真的。在设计商业银行成本计算与核算体系时有两个问题需要着重考虑:一是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在商业银行的适用性。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这些产生于工商企业成本计算方法的应用特点和适用范围能否结合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点和管理要求引用到分部门成本核算、分产品成本核算、分客户成本核算、分货币成本核算、分营销渠道成本核算中?我认为是可以的,但必须具体结合每种管理体制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加以确定。二是每一种管理体制下(指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分营销渠道管理),都有自身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都对应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商业银行在建立成本核算体系工作中,不能仅将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作为其内部各种管理体制下成本计算的惟一方法。在分部门管理体制下,其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决定了它所对应的成本计算方法。同理,分产品、分客户、分营销渠道的管理体制都对应各自的成本计算方法。即使在一种管理体制下,由于产品经营特点的不同和管理要求的差别,也可能对应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

八、推行管理不能违背的几条原则

(一)主体框架不可拆分原则

如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管理机制,其应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以责任制为核心,以预算、控制、考核为主线,以核算为基础,构成管理会计的主体框架。在此框架内,责任主体的落实、全面预算的确定、核算反映、差异与适时的控制、绩效的考核,一环扣一环,环与环之间存在着极强的内在逻辑关系,不可拆分,不可倒置,不可“缺斤少两”,否则,将破坏管理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机制的功效。

(二)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管理会计是以责任制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随着责任主体的确定而落实到各个经营管理的责任中心。在分部门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部门为责任中心;在分产品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产品营销的部门、处室、科组或团队为责任中心;在分客户管理体制下,是以企业内部各客户经理、客户营销服务处室或客户营销团队为责任中心等。这些责任中心在充分享有经营决策权的同时,承担与其经营管理决策权相适应的责任,并且配套与其承担责任相对等的利益机制。责权利结合是运用管理会计必须遵守的原则,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略。

(三)责任认定的可控性原则

由于各责任中心的业绩与其责任主体相关人员的利益是直接挂钩的,因此对其业绩的考核评价必须遵循可控性原则。这是因为一个责任中心若不能控制其可实现的收入或控制其可发生的费用,也就无法合理地反映其真正的业绩,从而也就无法合理地评价与考核其业绩。一般情况下,银行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总体上来看都是可控的,但对于每个责任中心来说,并不都是可控的,管理会计要求将这些收入和费用,通过“直接收入与费用直接确认,间接收入与费用分配确认”方式,分解到各可给予其控制的责任中心。为此在设计和运行分部门管理体制、分产品管理体制、分客户管理体制和分营销渠道管理体制时,须考虑如下:

1.责任中心责任预算的编制与确定,要注意可控性原则。

2.配合各管理体制设计的核算体系,收入的核算和费用的核算要注意可控性原则。

3.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必须注意可控性原则,各责任中心不可能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采取调控措施。

4.对责任中心的、评价和考核,一定要贯彻可控性原则,否则,考核的结果就不合理、不公正,会挫伤各责任人的积极性。对于因不可控因素所的责任中心业绩,考核时一定要予以扣除,只有可控的收入或费用,才是责任中心真正的业绩。

(四)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的原则

管理以责任主体落实为起点,以业绩考核为落脚点,而且在进行业绩考核时,必须区分责任中心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不能简单将责任中心的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划等号。举一个例子,一个能力较强的零售业务经理花费同等的努力,在北京分行零售业务部门创造的利润与在青海分行零售业务部门创造的利润是不一样的,或者说在创造同等的利润情况下,所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所处的区域环境、环境、人文环境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业绩考核时,一定要区分责任中心的业绩和责任中心责任人的业绩,这对于一个分支机构遍布全国或全球的商业银行而言,尤为重要。不能对处于不同区域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同性质的责任中心(如所有一级分行的公司业务部门),实施同一指标值下的利益挂钩考核。在区分责任中心业绩与责任中心责任人业绩方面,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同等能力的人在付出同等努力后,应该取得同等的利益。

(五)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相分离原则

从会计学科分类上,管理会计的实质是“过程的控制”,它所要解决的核心是生产经营过程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考评。核算会计的实质是“观念的”,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事后反映,如实、完整、及时地反映生产经营的结果和财务状况。然而在会计的管理循环中,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是管理循环中相互连接的链条,不可分割。但从内部控制角度考虑,两者必须分离,因为管理会计工作涉及到经济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按照《会计法》要求,会计核算必须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经办和财物保管分离,并相互制约。否则,就会出现内控失衡问题,就会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落实内部控制要求,将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是推行管理会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管理会计与核算会计分离的另一个好处是,强化专业化管理。管理会计专司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与管理工作,将责任的落实工作、预算的编审与分解工作、差异分析与控制工作、业绩考核和分析工作抓细抓实抓精;核算会计专司事后的反映工作,不仅仅要做好综合核算工作,更要按照分部门管理、分产品管理、分客户管理、分货币管理和分营销渠道管理的要求,组织分部门核算、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分货币核算和分营销渠道核算工作,做到每种专项核算既要如实、客观,又要及时、完整,充分发挥核算工作应有的基础管理功能。否则,会计工作就会顾前不顾后,或者顾后不顾前,管理控制工作抓不上去,核算工作也无精力抓实、抓细、抓到位。

(六)效益原则

与推广管理会计工作要遵循效益原则。这里的效益包含两个:

1.推行管理会计的目的是促进效益的提高。不是为推行管理会计而推行管理会计,也不是仅仅为加强内部管理而推行管理会计,应该是为了促进业务提高效益而推行管理会计,为了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推广管理会计。

2.机制的选择要有成本与效益的分析。管理会计是一种管理机制,机制不是万能的,每一种机制都有它的优缺点、适用环境和适用条件,而且一种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是有成本的。因此推行管理会计之前要进行可行性,要研究新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所要花费的成本,要研究新机制的应用会给带来的有形效益和无形效益,要进行成本与效益的分析。如果效益大于成本,则可行;如果成本大于效益,需要三思而抉择。

第5篇: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作业成本法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的依据,从而大大拓宽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日渐深入,商业银行在整体盈利能力下滑的同时,还需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作为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之,越来越受到银行业管理者的关注,而依靠过去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精细化的管理需求。作业成本法作为国际通行的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始逐步被国内商业银行关注、研究、运用与推广。二、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分析

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依据不同的成本动因先分别设置成本库,然后分别以各种产品所耗费的作业量分摊其在该成本库中的作业成本,最后分别汇总各种产品的作业总成本,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作业成本法计算的原理是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①作业消耗资源;②产品消耗作业。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以作业为核算对象,依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去,再由作业依据成本动因追踪到产品成本的形成和积累过程,由此得出最终产品成本。作业是企业为提供定数量的产品或劳务而消耗的人力、物力、技术、智能等资源的活动。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作业中心是相关作业的集合,它提供有关每项作业的成本信息,每项作业所耗资源的信息以及作业执行情况的信息。资源动因是衡量资源消耗量与作业之间的关系的某种计量标准,它反映了消耗资源的起因,是资源费用归集至作业的依据。在分配过程中,由于资源是项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将每个作业成本相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作业动因是指作业发生的原因,是将作业成本库中的成本分配到成本标的中去的依据,也是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沟通的中介。三、商业银行管理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分析

(一)结合商业银行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应用。传统的作业成本法主要应用于制造行业,由于制造行业的下游客户比较集中和容易辨别,因此作业成本法以产品导向为主。然而,银行的客户除了机构外,分散的个体是其主要客户,很难归类。因此,应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从传统的成本中心扩展到整个价值链上,将作业成本法与价值链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方面,考虑价值链的构成通过作业分析和作业成本动因分析,描述企业的价值链,区分作业的增值性质和作业效率,尽可能消除非增值作业,例如将非增值的作业外包出去,提高关键作业效率,进行作业流程再造,降低成本总额;另方面依据价值链成本战略目标,采用价值链分析方法选择适合的作业管理方法。1.从纵向分析。价值链上的作业成本分析关注点整个价值流程。在分析商业银行内部产品的同时,沿着价值链,对客户进行作业成本法分析;不仅在银行内部对产品的成本和获利能力进行分析,以及对于客户消耗的作业成本和向商业银行提供利润的能力展开分析,而且在外部对客户成本和获利能力展开分析,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同时在内部而言降低商业银行成本,在外部降低客户的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才能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竞争优势。2.从横向上看,作业成本除了成本计算和分析,商业银行还应将作业成本法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支持作业上。

(二)将作业成本法与预算相结合。作业成本预算是确定企业在每个部门的作业所发生的成本,明确作业之间的关系,井运用该信息在预算中规定每项作业所允许的资源耗费量。作业成本预算运用于银行中可以判断预算中各部分的执行状况,而传统成本预算只能对银行各部门进行预算,缺乏对银行成本发生动因的分析。作业成本预算除了能够提高作业的效率以外,还能够为在银行新产品之问的选择,提供可行的信息。当前金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商业银行竞争也进步加剧;同时外部监管更加严格,使得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日益困难。因此商业银行除了积极扩人收入来源外,另外个非常重要的方而就是要加强成本控制与肯理,以保证利润目标利润的实现。

(三)结合作业成本管理与商业银行战略成本管理。在作业成本法分析的基础上,将节省下的资源用于正在进行的战略成本管理。将成本削减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这样银行可以有效平衡短期战术成本削减行动和长期战略成本管理计划,最终实现更高的成本削减,除此之外,这还可以促使银行提高其长期效率,更加快速、敏捷地相应客户需求。在实施二者的结合中,银行可以采取多项措施,例如理顺银行的产品组合,使其可以提供标准化的组成部分和可重复使用的产品功能,能够针对客户需求提品,提高盈利能力;利用境内外包,从高固定成本结构转向可变低成本结构,获得灵活性,从而优化营运模式架构;提供多渠道的业务功能,使得客户获得独特体验,为简单的销售和服务业务提供令人满意的自助服务选择,同时集中适当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资源,与最能带来利润的客户互动。

四、结束语

第6篇: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管理会计 全面预算管理 费用核算 绩效考核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速,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对商业银行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难以满足银行发展需求,银行业转型已刻不容缓。旨在分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中起重要作用,是推动银行管理模式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以现代管理科学作为前提,应用专门的技术与对策,通过对各类信息收集、分类、汇集以及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理解银行管理会计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会计立足本银行的经营管理,按照管理层需要编制报告,为内部决策提供参考;第二,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约束,以管理层需求为准;第三,管理会计是对银行各个责任单位的经营和业绩进行控制、评价和考核的学科。

从1993年我国银行业商业化改革方案实施以来,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而管理会计自身特质及其作为决策制定工具的身份,使其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成为必然。目前,我国银行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综合经营计划的编制与应用、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内部转移价格、责任会计、业绩考核和决策分析等方面,成为商业银行抵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危机的工具。由此可见,管理会计在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

目前,管理会计已成为西方商业银行的主流管理方法,它通过电子、网络等手段,准确提供业务经营和财务数据信息分析,体系已臻成熟。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本、量、利分析法进行产品定价、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

通过对各项业务的成本核算,测算其盈亏平衡点;将盈利分析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确定产品定价;通过分产品、分客户的风险量化核算,取得风险、成本、效益平衡,为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二)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分摊和控制

商业银行作业成本法与制造类企业原理一致,西方银行一般开发专用软件进行成本分解。在精细的成本量化基础上,决定各项产品的扩大或收缩,控制高成本、高风险客户发展,提高成本利润率。

(三)利用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落实经营责任制

西方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建立了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预算管理体系,将各项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形成平衡计分卡与经济增加值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模式。通过对指标层层分拆,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

三、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管理会计的理念、方法和推广上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一些银行已经建立起管理会计系统,国内管理会计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全面预算管理。包含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主要方面,以综合经营计划为载体,形成机构绩效、产品绩效和部门绩效挂钩的全方位预算约束体系。

2.费用核算。推行财务集中,将费用核算层级上移,甚至一个分行只有一个财务核算中心,同时采用总量控制和收入成本比控制的方法控制费用,部分商业银行还对单项费用实行上限控制。

3.资金管理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各商业银行普遍拥有自己的资金池,将资金集中到总行统一管理,全行统一调度。分支行在资金上存和使用时按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计算成本收入。

4.绩效考核。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基本建立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评体系,辅以其他利润、成本、业务量等方面指标,构成多维度的考核体系,并依此作为费用、薪酬、职位晋升的重要依据。

虽然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但是距离将管理会计真正系统性的应用到成本控制、风险控制和绩效考核上还有差距,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全面预算管理不完善。管理会计以责任制为核心,旨在从全局的高度做出预算规划和动态监测,并落实到责任主体,而非仅关注于如何完善会计核算、成本利润等指标分摊。商业银行有众多分支机构,各机构之间的指标制定、责任划分难以做到考虑全面细致;且大多数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业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定期下达上期指标完成度,全面预算管理的动态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以上均影响了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战略规划中的作用。

2.组织架构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日益发展,经营手段日益更新,规模日益扩大,银行内部上下层级、同一层级各部门不断增多,且多存在“重存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形。因此,要强化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必须优化银行内部部门设置、在机构精炼的基础上全方位明确责任主体。

3.业绩考核不健全。我国商业银行业绩考核虽然已经做出了巨大进步,从仅考虑事后结果指标向事中、事前的发展潜力指标倾斜,然而这些指标大都是围绕银行产出的。如何设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规范和激励后台服务部门、前后台所有的服务过程,将通过指标拉动绩效转变为内部推动价值产出,还值得深入思考。

4.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备。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系统建设,提高自动化程度,但在数据质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手工录入数据较多、系统漏洞、数据加工方法不科学以及非财务信息缺失等。商业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程度将极大影响管理会计的成效。

5.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科学,又是融合了会计、企业管理、行为科学以及决策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叉学科,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同时,管理人员往往对管理会计理解存在偏差,或是夸大其作用或是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实施。

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管理会计意识,加强组织建设

商业银行应对管理会计的定义、范围、职责和内容等有明确认识,对管理会计所要达成的目标要定位清晰,将管理会计与本行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最终将其应用于产品定价、营销管理评估等、项目决策追踪等,并通过管理会计制定和修正本行的发展战略。为此,应加强管理会计岗位建设,建立从总行到分行的管理会计体系。

(二)完善成本核算

通过完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成本核算模式等对成本进行更科学的核算。对内部资金价格的制定上,要能反应真实的资金机会成本和机会收益,更多考虑市场资金价格,这样也更有利于与其他行的比较和竞争。对产品成本核算上,也要充分考虑开发成本、推广成本、对产品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等因素,建立一整套成本核算体系。

(三)优化绩效考核

在考核体系建设上,纵向考核和横向部门考核应并重。应加大资本回报率指标权重,引入平衡计分卡方式,增加客户满意度、员工成长性和企业文化等非财务指标考核,激发内部创造价值的长效动力,避免经营行为短期化。同时,区分横向部门间性质,比如对直接经营部门、前管理部门、后台保障部门制定不同的绩效考核方式,最大程度激励和约束员工行为。

(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

考虑到管理会计面对的是繁杂的数据加工工作,因此管理会计应用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为此,可以建立综合信息平台,打破系统间独立状况,通过数据的生成、归集和使用实现信息的动态有效利用。

(五)加强队伍建设

对各层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培训使其树立管理会计的理念;对财务人员,可以通过鼓励其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学习、加强外部交流等使其掌握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力。

(六)银行外部支持

中央银行、银监部门、各级政府等应完善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银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学术理论界应重视管理会计应用研究,深入实践,开展典型案例方面的分析及其应用经验的推广等。

参考文献

[1]舒家伟.西方银行新成本案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2]余绪缨.管理会计学科建设的方向及其相关理论的新认识[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02).

第7篇: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方式;股份制

2007年7月中国首批城市商业银行开始上市,南京和宁波银行分别在上海和深圳证交所同时挂牌交易,南京银行以每股19.20元开盘;宁波银行以每股20.38元开盘。另外,除上述两家银行外,上海、北京、重庆、杭州、天津等7家城商行也已明确表示有上市意向,这些银行大多已实现3年盈利,基本具备上市要求。一时间,城市商业银行的上市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必要性

(1)有利于增强银行实力

通过上市,可以迅速补充资本金,建立良好资本补充机制,有利于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资本金补充率普遍较低,资本金补充机制也很不完善。城市商业银行大部分通过留存收益、股东以部分红利注资等渠道补充资本,其增资扩股不仅受到自身经营状况的限制,而且受到监管当局严格的审查。这样,城市商业银行难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及时补充资本金,显然适应不了入世后更加激烈竞争的需要。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大规模、增强实力,而通过公开发行上市最为有效的途径。

(2)银行上市能促进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升

正如《百年花旗》中的一句名言,“赚钱的本领在赚钱之外”,上市对银行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融资,而是完善对银行经营的社会监督机制,推动经营管理体制的彻底转变,最终实现与国际化规则的接轨——公开上市是城市商业银行强化管理的良好契机。

股票发行上市后将在银行内部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管会——经营者”的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政企分开,形成对银行经营管理者的产权约束,建立良性的委托——关系,有利于解决由于银行内部所有者缺位而引起的“内部控制”问题。

另外,股票上市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分担的社会化。集中表现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原则,从而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的稳健性。银行股权越分散,股东数量越多,其分散经营管理风险的功能就越显著。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后必须接受外部监督,从而有助于强化对管理的外部约束、监管机制、减少管理决策失误。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最大的差别在于上市银行除了要对内部股东负责、接受内部监督之外还必须对外部市场上广大投资者负责,接受外部监督,包括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监督。而上市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为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创造了条件。

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可行性

(一)监管部门的支持

监管部门多次鼓励自身发展条件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勇于探索各种发展途径,包括重组联合、资产购并、引进外资以及发行上市,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二)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初步具备了上市的条件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发展良好的个体而言其很多经营指标和其他条件都符合《公司法》、《证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规定。符合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辅导工作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股票首次发行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等相关规定。具备了公开发行股票的条件。

(三)银行上市已成为一种趋势

从全球范围内看,国际银行业正越来越多地运用资本市场进行扩张,银行上市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银行上市极为普遍。在纽约银行交易所上市的银行约有900家,占上市公司总数30%;在NASDAQ上市的也有900多家,占上市公司总数19%;在东京交易所有160多家,香港也有40多家。目前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队伍中,第一梯队国有商业银行除农行外,其余都已经上市。第二梯队股份制商业银行,继招商银行成功在港上市后,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也都纷纷加入了上市的行列。如今,第三梯队城市商业银行也开始了上市之旅,一波上市热潮正在到来。

三、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方式分析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方式的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上市的形式、上市的方法、上市的地点。

(一)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形式

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单个上市和联合上市

1单个上市

单个银行发行上市模式是由某一个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直接发行股票并上市。它适合于自身实力雄厚、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未来发展空间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因为此种方式对银行的规模、效益等各方面条件有比较高的要求,在目前的城市商业银行群体中,只有少数城市商业银行具备这样的条件,例如,刚刚上市不久的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和正准备上市的上海银行和北京银行等。

2联合上市

联合上市模式是指数家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共同联合形成以金融控股公司后上市的模式,上市的联合范围可以根据经济发展区域,也可以根据行政区域。如果以行政区域作为联合范围,可以以省际为界,例如,2006年底江苏省内由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镇江、盐城和连云港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合并重组而成的江苏银行,在考虑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争取五年后上市。当然也可以以经济发展区域作为联合范围,比如说以环渤海地区等来进行分区联合(2002年,豫鲁苏皖四省17家城市商业银行曾有过组建“淮海银行”的设想)。联合上市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的大银行,解决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国有银行分布过多,单个竞争力弱、内控效率偏低的弊端,但缺点是上市过程复杂,各行原有经营模式的相互磨合困难,并且容易形成新的地区性金融垄断,降低金融运行效率。

(二)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地点

城市商业银行按上市地点可分为单一上市和多重上市。

单一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只在一个证券市场进行上市的行为,多重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在多个证券市场进行上市的行为。

从目前的情况看,第一,A股市场是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主要渠道。这是因为,一方面,A股市场由境内投资者参与,符合一个时期内国家对城市商业银行股权分布控制目标,城市商业银行上市能够丰富沪深证券市场,加快金融证券市场发展,合理分散金融风险;另一方面,A股市场投资者了解城市金融产业发展状况,有利于形成敏锐的金融类公司评价体系。因此,城市商业银行选择A股上市较为便捷,易于达到上市目的,应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首选目标。第二,香港证券市场是城市商业银行大规模融资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一方面,香港市场容量大,有利于大规模的募股计划;另一方面,香港是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重要通道,城市商业银行在香港上市能在更大范围上拓展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来源渠道。第三,美欧证券市场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理想目标之一。应当说,欧美证券市场是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最终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途径。但是,从当前的政策取向分析,我国城市商业银行走向国际资本市场还需一段时期,但这个过程不会太长。因为,城市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不仅可以补充资本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为契机转变经营机制,到海外上市更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方法

城市商业银行上市的方法主要有: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和买壳上市。

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以下简称IPO),是指己经发行的股票经证券交易所批准后,在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的法律行为。股票上市,是连接股票发行和股票交易的“桥梁”。在我国,股票公开发行后即获得上市资格,因此IPO是指企业在达到上市条件时,按照中国政监会的要求申请首次直接向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方法。中国大陆、香港和纽约证交所主板市场对公司的上市要求较高,按城市商业银行当前规模和财务状况,只能选择在中国大陆主板市场申请上市。中国香港和美国非主板市场对公司的上市要求较低,但由于美国小额资本市场容量大、层次分明,能满足不同规模和实力的城市商业银行的上市要求,因而在美国小额资本市场申请上市较为可取。

2买壳上市

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实现间接上市的方法。非上市公司获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之后,再由上市公司收购非上市的控股公司的实体资产,从而将非上市公司的主体注入到上市公司。因此,买壳上市又被称作“反向收购”。工商银行收购了友联银行,并将其香港分行的业务注入,并将其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简称工银亚洲)。工行通过“买壳”实现部分上市。相对于IPO,买壳方式可以避开直接上市严格的条件,避免复杂的财务和法律障碍,显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上市审批程序,缩短漫长的审查及等待发行过程。

但“壳”成本较高,买壳上市可能需要动用大量的现金或负债,财务、风险较大成功率并不太高。城市商业银行在香港和美国上市可采用买壳上市或造壳上市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沙虎居著区域性民营银行的发展浙江区域经济研究系列[M]葛立成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第8篇: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放松对外资银行准入限制,银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而竞争的重要方面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管理人才的竞争。留住人才,并使人尽其才是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来设计,选择低报酬——业绩敏感性的经理层报酬补偿激励机制、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外部监管。

    随着外资银行全面进人

 3、管理层激励与绩效关系不确定。roland bnabouand jean tirole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表明,通过外部激励约束可能产生两种效果:一种是可能部分或完全“挤出”个人内在的利他主义等“前社会”( prosocial)行为,即所谓的“激励挤出理论”,从而激励与绩效呈现负相关性;另一种可能效果是激励与约束能促使人采取对委托人有利的行为。这两种效果的出现依赖于是否外部存在荣耀与耻辱的、主导性的声誉机制,如果存在这种机制,由于人会注重“自我形象”,则绩效敏感性报酬会“挤出”利他主义行为。rauh and seccia。将“焦虑”( anxiety)应用到传统的委托—理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得出:激励与监督对人产生的“焦虑”( anxiety)心理可能提高或降低绩效,即所谓的“倒u型”假说,即如果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几率足够高时,焦虑会诱使人提高努力程度绩效;相反,如果成功的几率较低,焦虑会导致人较少甚至不努力。

 二、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

    1、高杠杆性。市场经济中,银行基于自身声誉发行一种对自身具有索取权的金融证券,通过集聚小额存款,向资金需求者发放大额贷款的方式来发挥信用中介作用,履行资产转换职能。根据国际通行的巴塞尔委员会颁发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只要至少达到8% ,其中核心资本至少达到4%。与其他公司相比,银行资本是相当少的,主要是通过负债经营。

    2、资产负债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短期存款和长期资产并存,大量可支取活期存款的存在使挤兑成为可能。在提供资产转换的过程中,为满足小额投资者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银行为投资者提供了各种流动性较强的存款合同。而银行的资产往往是由各种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贷款构成。

    3、资产组合的风险程度和透明度有别于一般企业。银行资产主要由期限不同的贷款构成,银行贷款采用的是非市场化的一对一的合同交易方式。针对不同借款对象的信用状况,银行每一笔贷款的交易条件(利率、期限和偿还方式等)均有所不同。因此,银行贷款资产的交易是非标准化的合同交易。由于资产交易的非市场化和非标准化,导致银行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

    4、银行业存在着广泛的安全网和受到严格的外部监管,用来保护小额存款者的利益,并防范出现金融传染引起系统性金融危机。由于银行资产结构的特殊性和资产交易的非透明性,使银行系统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同时,银行在金融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银行系统危机具有极强的负外部性。正因为如此,银行业是市场经济中受到最为严格管制的行业之一。

    三、提高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效率的对策

    1、为兼顾股东和监管者双方的利益,商业银行适宜于选择低报酬—业绩敏感性的经理层报酬补偿激励机制。如果不存在激励约束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无法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甚至为达到个人效用最大化不惜牺牲所有者的利益。但是采取过低的固定报酬,过度给予业绩敏感性的长期股票期权激励等则可能会导致高“道德风险”的发生率,同样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发展。

    2、加快建立经理人市场。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由国家委派的方式,由各方所有者组成一个董事会,然后有董事会来选择经营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选拔真正懂经营、善管理、素质高的经营人才出任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而一个高效的经营者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商业银行选拔经营者的要求。

第9篇:商业银行管理范文

1数据处理

所谓的数据仓库指的是一个面向主题的时变的数据集合,它可以支持决策的过程,数据仓库中保存数据的细化程度越高,它的粒度级也就越小,在数据仓库中常见的模型就是星型的数据模型,这种模型是在关系数据库的基础上建成的,具有单一的概念,数据的结构也比较的简单,便于理解和操作。由于基础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多源性,因此系统需要使用数据的析取方案来进行数据到事实表的转换。

2报表格式管理

商业银行需要的报表需要首先进行定制,自动生成,然后在定期地进行打印和上报,这样就可以形成相对比较固定的格式,在主栏中常都包括了时间和机构、产品等方面的信息,宾栏则包括了收入和支出以及利润等方面的信息。为了能够确保制作的报表简洁和易懂,在进行多维数据的分析和查询时,通常都是由系统来完成,不需要编制格式固定的报表。此外为了能够提高系统的灵活性,还在系统之中预设了不同种类的报表模板,丰富了报表可选的货币,还可以对报表的风格和字体的类型、页面的大小进行随意的调节和设置,还具有打印的功能。生产后的报表也可以进行导出,方便整理③。

3安全性设计

首先在该系统之中每一个用户都可以设置长达8位的访问密码,此外在系统使用权限的设置方面,具有不同权限的人员进入该系统,系统可以根据该权限来生产该操作人员的菜单和功能,如果该操作人员没有权限使用的菜单,那么系统就不会进行显示。所以拥有不同权限的人员在进入系统之后,看到的是不同的功能菜单。在数据的查看权限方面,根据省分行以及二级分行和基层行来进行分级别的控制。

二、系统性能

系统信息可以对银行领导的决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系统的数据关系到银行的很多不同的方面,有一些个别的数据是十分的敏感的。所以该系统采取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加密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业务数据的丢失,为客户提供了备份和数据恢复的相关策略,促进了整个系统安全性能的提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