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莫言获奖演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莫言获奖演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莫言获奖演讲

第1篇: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最近生活中遇到一些不顺,常拿电视作为消遣,有时,这些节目能够暂时让人忘掉烦恼,有时,它让人更加烦恼。

这边看到的是星光大道的月赛,记住了蒋大为的一句点评:真实是美的基础,要让歌曲自然流露,不必扯破嗓子喊。深以为然,蒋大为的点评比歌手的表现还要精彩。转头调到了新闻台,央视13频道。记者正在采访莫言,此人因为得了中国人崇拜的诺贝尔奖而备受关注。所以静下心来仔细倾听这位诺奖得主到底有何不同之处。

我看到的采访不知过去了多久,只听到莫言谈他早年的饥饿记忆,那种和姐姐抢东西吃的四五岁孩子的记忆,他说小时候饥饿的记忆伴他一生,在后来的许多小说中都复活这种记忆。再后来,他谈到自己的阅读,因为没有书,因为家里穷,因为那个年代,他学会了用耳朵阅读,老人们讲的鬼神的故事和各种各样的传说都是他的文学营养。他还谈到为了读带图片的《封神演义》,他要给邻居推磨,推十圈换一页书读,就这样在邻居家磨房里把书读完了。他还说,因为没有书读,就在周围的十几个村庄借书读,结果把能借来的书都读遍了。我想这种饥渴对于莫言的成长一定有巨大帮助。他还说了不少话,我觉得从他嘴里流淌出的语言,颇似蒋大为对歌唱家的评论:真实是美的基础。我觉得莫言具备了这个基础。

非常惭愧,莫言的小说我一本也没读过,其实,由于本人的偏好和职业的关系,不仅是莫言,差不多所有的小说家的东西,我都很少读。要读,也是选择其中的一些散文、随笔,领悟一下其中的哲理和意境。很遗憾,莫言大概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有哲理型作家,我怀疑,我读不懂他的作品,或者即使懂了,也缺乏兴趣,因为可能缺乏这样的生活。但有一点我是肯定的,莫言童年耳朵里的记忆、肚子的饥饿和书籍的匮乏都滋养了这位作家,这位长得颇似没文化的农民作家。

我在想这位其貌不扬的农民作家到底凭什么获得了诺奖,是诺奖发疯了,还是这位作家身上有什么令人着魔的东西,眼前的这位让人羡慕又嫉妒的家伙到底是个怪物还是个天才。

我不太知道文学的诺奖口味,但我知道诺奖经济学得主个个都必须有所创造,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我想,依我对经济学诺奖的理解,莫言得这个奖一定不会浪得虚名,他一定有他独特的贡献,独特的价值。

有人说,外国人对中国的口味,永远是那些土得掉渣的东西,比如妇女的裹脚布、比如男人的大辫子等等,所以,有些人知道了这些口味,量身订做,拿到国际去获奖。即使这样,文学也不是简单的东西,需要情节、需要故事、需要生活,那么怎么可能仅凭裹脚布、大辫子就可以得奖呢?说这些东西能够说上几十万、几百万字吗?其实,文学揭示的是自我,是生活,是每个个体的独特感悟,这种感悟一旦超越了个体,超越了民族,就成为人类的文化财富。

中国是一个独特的民族,一个历经苦难依然坚韧的民族。在漫长古老的泯灭人性、抹杀爱情的残忍封建统治史中,不就造就了《梁祝》这样伟大的文学作品吗?不就造就了《红楼梦》这样的不朽名著吗?饥渴、贫困、无知、苦难、扭曲只要凝集为血肉记忆,又何尝不是一笔精神财富呢?

第2篇: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1927年春,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来中国考察时,与刘半农商量,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于是刘半农托台静农给鲁迅写信,询问鲁迅本人对这件事的态度。鲁迅当时正在广州西堤的寓所里焦急地等待去上海的船票,但是他还是很快地给台静农写了一封回信。内容如下:

“静农兄: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我们不难看出,在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这件事上鲁迅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他认为自己不配获诺奖,因而也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在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上,鲁迅却表现出他难得的理智与清醒。鲁迅之所以要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鲁迅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自己不配诺贝尔文学奖。鲁迅深知当时中国的新文学才刚刚起步,距离世界文学的尺度还相差甚远。所以,他不作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二,鲁迅担心他一旦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会破坏自己的创作心态。他怕自己获奖后不能再安心从事文学创作,写不出好作品,或是沦为“御用文学”。第三,鲁迅认为对待诺贝尔文学奖应持一种不卑不亢、恰如其分的态度。他说:“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可见,鲁迅并不希望诺贝尔文学奖能“可怜”或是“优待”我们,他从内心渴望中国的作家能站起来,共同维护中华民族的自尊心。

第3篇: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出租车司机可能不懂文学,不知道文学背后那团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他对莫言获奖说“真好”,无非是一种情感倾向的体现,若是别的国家哪位作家获奖,他不会显得如此关心。对于民众而言,哪怕不知道莫言究竟是作家还是泥水匠,能获奖终归是好事,这是非常朴素的道理,和我们关心邻人总要比关心地球另外一端的人要多些这个道理一样。

我个人为莫言获奖而感到高兴的原因也很简单,简单到用一句话可以解释:同为写字人,应该为自己的同行获得国际奖项的认同而欣慰。看到有媒体工作者也说道:“明天就写小说去!”这也是向莫言表示祝贺与致敬的另外一种方式吧,在喜讯突至时,人们最直接的表现往往代表了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态度。

要么是支持,要么是批评,这怎么能构成复杂心态?即使是角度不同的批评,也各有各的价值所在,会帮助我们观察当下文学形态,认知文学内在与社会外在的联系。如同莫言自己所说,“感谢网上那些支持我的挺我的网友,也感谢网上那些批评我的网友,我觉得都对我是一种帮助”。支持的声音和批评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莫言,并通过莫言获奖来重新评价中国一流作家的价值。

若说复杂,在莫言获奖前的一些年,人们的心态倒真是有一些复杂的,不然的话也不至于出现“诺奖情结”这一说法。中国人这不是第一次获诺奖,只是莫言这次获奖是被传播得最广、讨论得最为热烈的一次而已,他的获奖反而让复杂的“诺奖情结”真正开始消失了,正如同网友的高见,莫言获奖和姚明打进NBA、刘翔奥运会夺冠一样,值得骄傲一阵子,但要以平常心来看待。

能理解低迷已久的中国文学,迫切需要莫言获奖这剂强心针,但莫言获奖的积极影响,还需要长久的时间来验证,现在不妨耐心些、安静些,放弃杂念,静观诺奖这颗“重磅炸弹”能给中国的小说创作、图书出版、阅读环境改善,带来多大的冲击和变化。

第4篇: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中国著名作家莫言

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获奖理由:

莫言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

委员会表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法新社的报道称,莫言将他青春的经验和在家乡的经历放置在了作品中。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日前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由此成为首个获得此奖的中国人。委员会表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冯牧文学奖:“莫言以近20年持续不断的旺盛的文学写作,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虽然,他曾一度在创新道路上过犹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由中国杰出小说家莫言原创、优秀汉学家杜特莱翻译成法文的《酒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这样的作品不可能被广泛阅读,但却会为刺激小说的生命力而持久地发挥效应。”

鼎钧双年文学奖:“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的创作一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应该归诸于莫言的感觉方式有着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檀香刑》是这样一个标志:民间渊源首次被放到文源论的高度来认识,也被有意识地作为对近二三十年中国小说创作宗从西方话语的大格局寻求超越和突破的手段加以运用;同时,作者关于民间渊源的视界进一步开拓,开始从抽象精神层面而转化到具体的语言形式层面,从个别意象的植入发展到整体文本的借鉴。现象本身就是民间文化所孕育所造就,是山东古老民间文化的一次狂欢。借这个题材来激活一种以民间文化为底蕴的小说叙述,使本事与形式之间的天衣无缝,形成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回声”。民间戏曲、说唱,既被移植到小说的语言风格中,也构成和参与了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这种‘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使得《檀香刑》比以往任何高扬‘民间性’的小说实践,走得更远,也更内在化。神奇化、暴力倾向,仍旧是莫言给人的突出印象。作者把他的这一奇特兴趣,用于表现或映衬一种桀骜不驯,一种野性,一种英雄主义气概。重要的不在于人们是否接受他的观点,而在于他的这种心理倾向已经铸成了鲜明的小说个性。这部小说尚须探讨的问题包括:一、其艺术表现中的某些粗疏之处多少伤及小说的整体肌理;二、其对人性品质的表现及所持价值观,在不同读者中间,可能不是没有异议的。”

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您写作的长、短篇小说在法国广大读者中已经享有名望。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您喜欢做叙述试验,但是,我想最引起读者兴趣的还是您对所有人物,无论是和您一样农民出身的还是所描写的干部,都能够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来处理。”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莫言的写作一直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之一。他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以及他对叙事艺术探索的持久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了当代文学变革旅途中的醒目界碑。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的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他的文字性格既天真又沧桑;他书写的事物既素朴又绚丽;他身上有压抑不住的狂欢精神,也有进入本土生活的坚定决心。这些品质都见证了他的复杂和广阔。从几年前的重要作品《檀香刑》到2003年度出版的《四十一炮》和《丰乳肥臀》,莫言依旧在寻求变化,依旧在创造独立而辉煌的生存景象,他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

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第5篇: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不过毫无疑问,它是影响最大的国际文学奖,但在其历史中,确实也有许多作家‘缺席’,像托尔斯泰、卡夫卡就都没有得过这个奖项。而获奖作家里面,有的人的作品也并不是我们都很钦佩的。”莫言说。

对中国作家而言,诺贝尔文学奖,是梦也是痛,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失望。“诺贝尔众多奖项里,文学奖主观性最强,在其评选标准里,的确带有一些倾向性,即欧洲中心主义浓烈。”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笛教授说,中国人一直希望评委能够公正一点,把眼光放到世界人口占四分之一的国度,并得到认可。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诺贝尔”选择莫言算惊人之举,是具有想象力、富有前瞻性的一个选择, 它的“大胆”肯定改变了或完全出乎很多中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长期看法,“但莫言以他无可争议的文学成就获了奖以后,我们大家就可以比较‘放下’了,可以更专注地去从事自己的文化创造。”

“大可不必羞于自己对诺奖的敬畏,不要说你不在乎,也不要说你行他不行,诺贝尔文学奖本身是一个有着既定标准的故事。”莫言的一位中国同行洪峰表示。另一位作家阎连科认为,莫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是名至实归的,这表明了中国文学乃至亚洲文学的提升。而《三联生活周刊》(Lifeweek)主编朱伟则在微博上写道:“瑞典文学院认可了莫言对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国之人性的剖析深度,这是对中国文学辨识度的承认。”近年来常“被诺贝尔”的著名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王蒙表示,莫言的获奖说明了中国当代作家和他们的文学成就获得了世界的关注。“莫言是中国这一代很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很大,包括日本的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等,对他均有很高的评价。诺贝尔这一奖项,对于喜欢写作的人来讲都是有很正面的鼓励作用的。”

中国作家协会当日向莫言发出贺辞,表示其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和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中国图书商报社社长孙月沐指出,“中国还是有好书的,应该重建一个阅读社会。”(编者注:本刊曾作专题报道)

延伸阅读

“莫言天生就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近日,“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举行。郎朗、姚明、莫言、陈香梅、曾繁兴等10人和孔子学院总部1个集体被授予“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大奖。

活动上,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应邀向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颁奖。推荐和见证莫言获奖的是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

第6篇: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关键词:差异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法;少数民族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46-02

差异教育模式的主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认真考察和研究每一个学生学习差异形成的原因、性质等特点,研究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激励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良好发展。这一教育模式认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学习成绩对于一个学生更重要,并且还注重对学生的品行进行评价。

西部大开发,建设新疆需要大量的少数民族人才,但由于民族差异、语言差异、教育差异等因素导致了新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在新疆地区提高少数民族高等教育质量、探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关系到新疆经济建设与繁荣、地方的安定与团结。本文主要从承认民、汉学生存在普遍个体差异的现实出发,通过民、汉平行班汉语授课的教学实践,在合理实施差异教育模式的同时探索可行的教学方法,实施有效的素质教育实现形式,力图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素质。在整个教学实践的同时,差异教育模式的合理实施还能够为教师教学活动的绩效进行合理地评估,从根本上改变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或升学率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

一、新疆地方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

1.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薄弱,容易产生学习障碍,这种情况尤其在新疆南疆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入学的学生较为普遍,虽然民族学生经过一年的汉语言预科学习,但是绝大部分民族学生在三年级时仍然存在汉语言课程学习困难的问题。

2.中小学基础知识欠缺,底子比较薄,知识内化程度不高,辐射面窄。

3.多数学生情感、情绪及自控能力较弱,容易产生学习迁移。

4.学习态度与方法不够正确,学习过程中易于产生偏激的、狭隘的情感或情绪。

5.多数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主观上强烈要求通过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对知识讲究实用性。

6.多数学生尤其是男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实践意愿。

7.民族同学之间往往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较为牢固的互助团队。

二、差异教育模式整体架构的建立

(一)建立差异教育模式的实施载体,并对实施方式与过程进行设计

对含三年级及以上的民族班和含二年级及以上的汉族班专业课培养计划提出整改与修订方案,选择阶段性课程、先后相关性课程、非相关性课程等设计载体,确定民、汉平行班关系,对民、汉平行班进行合班汉语授课,通过差异教育模式实施过程的合理设计,达到民、汉学生的相同教育培养目标。使得民、汉学生素质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从而达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素质的目的。

(二)对预先设计好的培养方案进行差异式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较长时间的教学阶段中不同民族学生会以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能力、个人兴趣等因素结成相对稳定的“组群”,通过汉语合班授课,在教学中探索并实施适合差异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差异式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组群”的个体性差异,在教学中作出积极应答,研究每个学生“组群”学习和发展的实际可能性,激励每个学生“组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可能的发掘学生“组群”的优势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良好发展机会。

(三)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

基于考核成绩分布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而进行的策略建构,以期对学生评价改革实践提供一些帮助,推动差异性学生评价的开展。目的是合理的评价差异教育模式下,学生素质提高的状态及教师教学活动的绩效情况。

三、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合理的差异式教学方法

1.基础理论教学实施无差异教学,从哲学意义上讲: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对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知识体系个别特征的具体反映。实现此过程要求在教学中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深入讲解、讲透,进行无差异教学,打好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2)使学生在头脑中将知识体系的各部分具体特征组合在一起而形成整体反映——初步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实现此过程,要求在教学中,将基本概念与概念之间、基本理论与理论之间、概念与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讲透,重在理解、认知与构建。

(3)使学生在头脑中将所学知识体系的各部分具体特征及其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整体反映进行回忆与再现。实现此过程,要求教学中灵活的运用概念与理论解决实验现象或实际问题,同时应以针对性强的习题、作业、实验等为辅助手段,从而使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表象建立完整的感性认识。

2.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逐渐的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在学生头脑中实现对知识体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此阶段,要求在教学中,从较高的层次上去揭示同类现象、概念、理论等共同特征的本质反映,及时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对揭示客观规律的好奇心,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结对子”,自发形成学习“组群”。从此阶段开始,随着学习的深入进行,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逐渐显露出来,并迅速拉开距离。针对同一班级、同一课程而言,此时应及时采取有目的、分层次的差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针对具体情况将学生按学习情况分为:高、中、低等若干个“组群”。

(2)就同一教学内容对各“组群”学生提出有差别的不同要求和标准,如理解、基本掌握、掌握。

(3)课后练习及作业应有差异性与分工,在重视基本理论与概念掌握的基础上,在作业量基本一致的条件下,进行差别对待。同时,由于中、低“组群”学生的好胜心理及中、低“组群”学生对高“组群”学生所达到境界的渴求,适当采取激励措施以激励中、低“组群”学生在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同时,尝试完成高“组群”学生应完成的较难习题科目,激励高、中“组群”学生对低“组群”学生的辅助与指导,从而使各“组群”之间产生良性互助的学习风气。

(4)提倡辅导、补救课堂学习遗留问题,尤其是教学重点及难点,注重“组群”之间互助的力量,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组群”实施具有明显差异的辅导与补习,同一教学内容对各“组群”学生提出有差别的不同要求和标准,要求高、中“组群”学生对低“组群”学生的辅助与指导,并以低“组群”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反馈,记入激励高、中“组群”学生的考核指标体系中。

(5)重视实践活动、教师科研活动中学生个体表现出的“另类”差异性,原有高、中、低等若干个“组群”在实践活动中会发生较大转换,各“组群”内部会发生显著的差异性变化,需要高度重视各“组群”内部学生个体之间出现的与理论学习表现相反的个体差异性,适当地激励可以使中、低“组群”内部出现分化,而分化的个体将带动整个“组群”向良性方向发展。而高“组群”中分化的中、低份子很易于被“组群”的力量所“共同化”。

(6)建立差异性的学生考核体系。设置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绩效成绩、调查问卷、设计性大作业、开卷式综述等考核指标体系。对于高、中、低“组群”学生实施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用于准确地衡量学生客观的学习情况。考试题目还可设选做、必做题,选做题可设置适当差别的差额形式。

(7)由差异性的学生考核体系可以建立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与结果。高、中、低“组群”数量的变化、“组群”内部人员分布、学生考核成绩分布状况、所学知识的实用性效果等指标,均可以转化为统计数据指标,因而可以较好的用于分析、判断某阶段差异教育模式实施的效果与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与效果。

3.探索学生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化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方法是将学生作为出发点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主体,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激励他们勤动口、勤动手、勤动脑,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及优势。从以往的只重知识的传授到现在以塑造合格人才为目标,把“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作为教学主导思想,逐步激发学生由理性认识向具体实践转化,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差异,力求平均发展的缺陷,改变了传统的优生、学困生的概念,认为每个人均是可造之才。但是这种激励机制还应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尝试。

4.探索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位点,在差异教学中进一步升华,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如何选择具体实践切入点,使理论很好的与实践结合并对实践活动进行有益地指导,最终实现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增值,实现学生将知识体系由理性认识向具体实践的飞跃,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教师科研工作虽然是培养学生的较好载体,但是在具体实施时,不易于大范围开展工作,只能在较小范围内实施。在一般性实验活动中,各“组群”内部的差异性变化往往不够显著,虽然也会产生“共同化”的效果,但是由于“组群”内部分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不够显著,因此实践活动的时效与难易度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总之,在探索素质教育有效实施途径的过程中,实行差异教育模式,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教学方法是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有益尝试。通过差异教育模式的实践,可以实现民、汉学生学习成绩及学习效果的“趋同化”,整体上民、汉学生成绩整体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教学活动建立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有利于增进民、汉学生的友谊和感情,有利于提高民族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有利于促进学习技巧、方法的交流,有利于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整体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邢军,王德萍,张瑞.差异教育模式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9-40.

[2]邢军.浅谈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3,(1):42-44.

[3]刘军,邢军.差异教育模式在民族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2,(3):73-74.

第7篇: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说起线索,笔者不由想起了莫言在瑞典学院上的精彩演讲。那次演讲时间并不短,可全世界的听众无不为之倾倒。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当他选择“讲故事”作为演讲线索的时候,穿越时光的那些曲折经历,人生路上的那些动人风景,仿佛都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汇聚成了一条属于莫言的人生项链。想一想,如果其演讲缺少了这条独特的演讲线索,我们对他的人他的作品,怎会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呢?

另外,通过下面的分析及失误文升格举例,同学们或许会豁然开朗:线索,原来是如此重要!

【作文技巧】

进入中学之后,我们开始写作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了。在这类文章里,时空变换比较频繁,人物关系趋向复杂,故事情节往往也较迂回曲折。要想把这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里的人物与事件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就必须有贯穿全文的主线。由此可知,线索其实就是我们组织材料的思路,是文章的脉络与总绳。下列两种技巧,适合不同层次的同学借鉴。

第8篇: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2012年12月6日,莫言抵达斯德哥尔摩。当天晚上,一个在瑞典的好友前来祝贺,手里还拿着女汉学家陈安娜翻译的《生死疲劳》。一番寒暄之后,朋友说道:“我的大作家,快签个名吧!”莫言却犹豫了半天,很抱歉地说:“我还是不签了吧?”朋友不依也不解:“这是哪门子说法?别再磨磨叽叽了!”莫言一再推迟,最后还是签了。不过,他把名字签在了扉页的一个角落里,说:“那边很大的空白留着让陈安娜签吧!”

为什么呢?莫言的解释是:“我之所以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跟各个国家的、各种语言翻译的创造性工作是分不开的。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我写《生死疲劳》这本书,初稿只用了43天,但是陈安娜,整整翻译了6年。”翌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为莫言举行见面会。演讲时,莫言重复了这番话,并向世界上许多国家翻译了他作品的翻译家、汉学家表示崇高的敬意。

作为中国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莫言是有资本示人的。但在巨大的荣誉面前,他不得意,不忘形,而是清醒地知道,成功的背后有他人的付出。所以,他懂得腾出一个位置,懂得给予一份尊重。如果说写作获奖的莫言是令人羡慕的,那么做人本分的莫言,则是令人敬重的。他的不轻慢、不自重,和他的金质奖章一样,分量千钧。

无独有偶。约翰尼・默瑟在这方面也为我们立了一道标杆。

约翰尼・默瑟是英国广为人知的作曲家。他的《蓝色的夜晚》《风雨无阻》《早期的秋天》等歌曲,脍炙人口,流传甚广。尤其是一曲《我愿在你身旁》以朴实的歌词、优美的旋律,迷煞了无数的听众,至今备受欢迎。而细心的歌迷留意到,在唱片上,《我愿在你身旁》的标签还有另一个人的名字――萨迪・维姆斯蒂。这位“神秘人物”是谁呢?为何能紧随约翰尼・默瑟之后呢?这里面又有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原来,约翰尼・默瑟曾收到一封很奇怪的信,写信人是一个孀居老人,在俄亥俄州扬斯敦城以卖化妆品为生。她在信中表达了一个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希望约翰尼・默瑟能为自己写一首歌,而且歌名都取好了,叫《当你心碎时,我愿在你身旁拾捡那些碎片》。约翰尼・默瑟也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歌名,只是,作词、谱曲不是常人想象中的那般轻松,也就没有立马行动。后来,约翰尼・默瑟在灵感迸发时,写出了一首歌,并根据老人的建议,给歌曲起名为《我愿在你身旁》。这个老人就是萨迪・维姆斯蒂。

一个享誉世界的作曲家,竟然把一个“小人物”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并列印在唱片标签上,把一半的位置分给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妇女,委实令人意外。恰恰是这种意外,让我们感受到了约翰尼・默瑟磊落的胸怀和可贵的谦逊。

莫言与约翰尼・默瑟,虽然是不同国度、不同领域的大师,但在做人处世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注重细节,轻己重人。也许,这才是大师的风范。

第9篇:莫言获奖演讲范文

2012年10月31日,笔者开设了一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2 Unit 1 Grammar and Usage区公开课,主要内容为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及其比较。

一、教材分析

现在完成时是初中重点学习的时态,也是考试热点。而现在完成进行时是本课要学的新时态,它与现在完成时联系紧密,学生熟练掌握现在完成时后,可将很多对现在完成时的理解迁移到现在完成进行时,所以只要正确掌握现在完成时,就容易理解和掌握现在完成进行时。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先复习现在完成时的构成形式、语法意义,再给例句、做练习,确保做题快速、准确;然后再讲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形式、语法意义,再给例句、做练习,巩固提高;最后布置几道难度稍大的单项选择题或汉译英翻译题作为课后作业。教学方法陈旧、老套,毫无新意,毫无特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同时,这种教法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语言的交际性和工具性。

二、教学设计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梳理,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新要求,笔者转变传统的语法教学方式,尝试用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用一个话题将两种时态巧妙地融合在语境中使用。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话题,创设相关语境,激发和引导学生在谈话中逐步学习、掌握和使用相应的时态。

三、教学片段与评析

片段回顾一

通过课件投影出一张莫言的照片并向学生发问,引出现在完成时态。

T:Do you know this man?

S:Yeah. He is Mo Yan.

T:Why is he so popular recently?

S:Because he has just won the Noble Prize for Literature.

T:Why can he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S:Because he has written many good novels.

评析:通过图片和几个简单的问题确立本课话题——谈论莫言获奖及相关事情,同时引出本课教学主题——现在完成时。在情境交际中展现时态,在看似闲聊的问答中不知不觉地运用时态。

片段回顾二

接着追问,写了很多好的小说是不是就一定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究竟是哪些因素促使莫言获得该奖?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汇报讨论结果并用投影展示出来。

S1:Some novels have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different languages.

S2:He has already won top awards in literature many times.

S3:Some novels have been adapted into films.

S4:He has been to many universities to give speeches.

S5:He has won top awards in literature many times, such as Maodun Literature Award.

将现在完成时用醒目的红色标注,使学生注意本课重点,特别关注时态的运用。在积累了许多关于现在完成时的感性认识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概括出现在完成时的语法含义及动词和时间状语的使用。根据学生的概括归纳,总结出如下信息,通过投影展现。

1.Happened in the recent past,but are connected to the present.

He has written many novels.

He has just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e has been to a lot of universities.

2.Repeated actions.

He has won top awards in literature many times, such as Maodun Literature Award.

3.The exact time of an action is not clear or important; use time expressions such as:

already ever for just lately never

recently since yet

We use already for affirmative statements and yet for negative statements.

通过投影展示以上图片的字幕:

评析:这个环节是最后的学以致用阶段的训练。在学习了两种时态之后,通过写演讲稿的形式将所学时态正确运用,以达到巩固提高之目的。

四、教学反思

创立语境,设立话题,以聊天的方式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上既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既有语言的输入,又有语言的输出;既有教师的引领,又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既有语言现象的感知,又有语言规则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