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

第1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1〕34号)的精神及市、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经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同意,并报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备案,决定由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办,县教师进修学校承办县第一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B证)培训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标

1、熟练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理论素养;

2、具有独立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基本技能,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

3、能主持学校心理辅导室工作;

4、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意识,能结合自身做好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二、培训对象及要求

全县辅导小学(县一级幼儿园)以上学校选派一至二位教师参训,选派的教师需持C级证书2年以上(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年限可放宽为1年)方可参训。请各学区、直属学校12月21日前将《报名登记表》(见附件)上报县教育局学生科,联系人:,联系电话:6

三、培训安排

第一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3月,理论培训;

第二阶段:2008年4月至5月,课例、案例分析与岗位实践;

第三阶段:2008年6月,理论培训与课堂考核;

第四阶段:2008年7月,模拟辅导考核,资格申报与审核。

本次培训共100学时,参加培训合格的学员考核工作由省指导中心委托“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负责,考核方式为实地听课与模拟辅导,各占50%,分设计理念、实施过程、技能运用三方面进行记分。考核合格者将由省指导中心统一颁发的“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培训合格证(B证)”。具体授课计划另见课程安排表。

四、培训内容

(一)理论培训内容

1、咨询原理与咨询实务;

2、小组团体辅导理论与操作;

3、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方法;

4、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例分析与设计;

5、心理个案分析与辅导技巧;

6、青春期心理问题与辅导;

7、学习心理辅导;

8、心理测量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

9、辅导员的个人素养与专业成长;

10、亲子关系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二)实践内容

1、执教心理健康活动课不少于12个教案(包括公开课);

2、至少执教一节考核公开课;

3、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累计不少于10例。

五、培训时间与地点

1、培训时间:具体培训时间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另行通知。

2、培训地点:县教师进修学校(灵溪镇山前路)。

六、培训经费

第2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20xx年的这个夏天,本人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区教委组织的幼儿教师“幼儿心理与教育”和省里组织的“心理健康c证”这两次培训。通过这两次的培训学习,让我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又有了一个更为全新的认识,我相信,这次的培训学习不仅仅只带给了我理论高度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延续。

  xx年毕业那年,我踏上了自己热爱的幼教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我被分在中班任教,没过几天,班上一位孩子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上课时总会控制不住地发出很多怪声音,通常,出现这种情况,我会用眼神或动作提醒他,因为我觉得,他所做的这一切的初衷只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罢了,我愿意去进一步了解他,当他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甚至被否定时,我没有,我似乎看出了他行为背后更深层的一面,他需要关爱,他需要同伴,我愿意尊重他,走近他,倾听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于是,我便这么一直用心做着,等着他慢慢向我敞开心扉,果不其然,他开始有了变化,通过一个学期的引导,他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慢慢地,同伴们也接受了他,而他也学会了更多与人相处之道,看到他的成长,我倍感欣慰。

  是的,教育就是这么一回事,尤其是对于我们年幼的孩子,他们的心灵更需要我们的呵护和理解。培训后的今天,回想起当初那件事,我真的倍感欣慰,因为我把孩子当人看,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人。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大力普及的今天,请每一位在幼教一线的教师,真正用心关注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做一位合格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让我们未来的主人翁都能拥有健全的人格、爱的能力、创造的勇气、积极的同伴关系、智慧和灵性以及审美体验。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留守儿童似乎成了我们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整体表现内向,易怒,不愿意和人交流成为所有老师对这些孩子的评价,在问题不断的凸显出来时,我一个年轻的老师也感到力不从心,暑期我参加了xx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的培训。

  这次培训组织方做了精心的安排,首先是数位专家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授课方法让我们充分了解目前留守儿童的现状。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分析,让我真正的了解了这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接着通过小组活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让我们切身的体验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如何组织活动让孩子们的心理得到成长。我积极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见解。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很大的收获,感受颇深。

  一、留守儿童不一定都是问题孩子

  这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个专家所说的一句话:留守儿童不一定就是问题孩子,对于他们要做到关心而不是过度的关注。

  以前在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我是学校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所以平时会十分关注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平时有时间就会找这些孩子聊天,时不时会说你们留守儿童会感觉孤单,有时候会不想和人交流,这些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话,其实无意间就使这些孩子心理上有了负担,他们似乎感觉到作为留守儿童他们就应该有这些问题没问题就不正常了,这次培训后我明白自己之前做的是错误的,不仅没有帮助他们反倒让很多孩子产生了心理问题。

  回校后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多组织学生群里活动,让留守儿童不感觉到他们的特殊,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没有特殊待遇,一个月进行下来我发现这些孩子脸上多了很多笑容,让我很欣慰。

  二、多与这些孩子家长沟通。

  在专家们的讲授中,让我明白,孩子身上很多问题都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导致的,所以回校后我认真总结关于平时教育过程中对于孩子身上存在问题应该如何调节的心得。

  三、讲授人际沟通课程。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人际交流困难,之所以有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和人沟通,时间长了自然就和同学之间有距离,我通过活动课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让他们和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然后教授他们一些如何和人相处的方法,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也从心里感觉开心。

  四、帮助其他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通过可贵而精彩的培训学习,已经使我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提升。明白了留守儿童的关爱不仅仅只表现在生活学习上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走进他们的心灵,在平时和其他教师聊天沟通中,我刻意的把这些学习到的教育理念传达给他们,希望在我自己提高的同时,其他老师也可以提高,让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得到更好的提升。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本学期,我校以《苏州市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了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了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以“专业”为核心,加强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合格的心理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外,更多的是实践上的操作方式与方法。我校有两名取得资格证书的心理辅导员,她们认真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并在学校中积极做好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注重辅导的方式与方法,讲究心理辅导的实效,努力把专业做“精”。

  (2)以“班级”为主阵地,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是学生心理三级监护体系中的第一级。因此,我校非常重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首先是转变班主任的观念,在注重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是经常鼓励班主任利用空余时间,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第三,学校开展由心理健康教师通过讲座、沙龙、论坛等形式,对全体班主任老师进行培训,以点带面,切实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本学期,我校的心理辅导老师柏晶晶执教了《放飞烦恼传递快乐》团体辅导课,让我校的班主任老师受益匪浅。

  (3)以“全员育人”为导向,加强其他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专业心理教师一个人的事,也不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而是全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所以学校在加强专业心理教师、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对学校其他教师进行培训。我校通过组织教师观摩学习、上网理论学习、阅览室阅览学习等方式,加强教师心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的心理辅导意识和辅导能力。

  (4)以“德育导师”为契机,充分发挥德育导师效应

  结合德育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的管理

  1、以点带面,保障“阳光屋”的有效开放

  我校的心理咨询室——“阳光屋”,已被评为苏州市的合格心理咨询室,本学期继续每天开放一小时,由心理咨询室的值班老师负责学生的咨询辅导工作,并做好相关的咨询记录。对问题较严重者,我们进行了个案跟踪辅导,认真做好个案研究记录,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实效性、规范性、科学性。本学期“阳光屋”的辅导老师对97位个案进行了科学耐心地辅导,其中有12位学生进行了跟踪辅导,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阳光屋”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心灵驿站”。

  2、以班为面,开展富有实效的班级团体辅导

  本学期,我校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心理档案,做好一年级新生的心理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各班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每月做一次集体辅导,对班级中出现的共性心理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并做好记录,使心理健康工作更具有实效性,真正地服务于学生。

  柏晶晶老师执教了《放飞烦恼传递快乐》五年级团体辅导课。孩子们畅所欲言,倾诉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烦恼。通过互动交流、范例引领、小试牛刀、大显身手等环节,孩子们集思广益,依靠集体的智慧来解决烦恼。最后大家发现,生活中总有烦恼,但只要换个角度,就能坦然面对。

  李晓静老师执教的《学会欣赏》一课,层次鲜明,块面清晰,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告诉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周遭,生活将更美好。

  3、家校合力,形成富有高效的管理体系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教育。因此,教师应和家长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学校,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并利用家校路路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

  本学期,我校举行了“关注孩子心灵成长”四年级的家长学校活动。活动邀请了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社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成员李亚青老师来校讲座。李亚青老师首先分析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盲区——忽视孩子心灵成长;而后讲解了孩子心灵成长的五大营养——肯定、自由、宽容、情感、梦想,最后说明了健康美好的心灵是家长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讲座活动中,李亚青老师亲切的话语,鲜活的实例,科学的指导,给家长们带来了家庭教育的启示,也解开了现实教育中的一些困惑。通过活动,家长们关注到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对家庭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1.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宣传工作。

  通过黑板报、橱窗、红领巾电视台等途径,努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红领巾电视台“成长快乐”节目开辟了《健康快车》这一版块,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饮食健康,还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2.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

  我校每天坚持大课间活动(分室内和室外两套活动),学校提供充足的活动器材,并根据实际情况,让各年级四个班之间定期交换器材进行活动,这样不但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放飞心情,同时也缓解了学习压力。

  3.加强了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

  本学期,我校结合每月雏鹰争章活动进行 “一小之星”的评选活动,评选内容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雏鹰争章》,评选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月底进行考核,并推荐出每月的一小之星。九月是“礼仪之星”,十月是“红色之星”,十一月是“安全之星”,十二月是“友爱之星”。每月产生24位一小之星,在月底的升旗仪式上进行隆重的表彰,颁发荣誉证书。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励学生,树立榜样,也促使了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

  4.开展了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本学期,我校邀请了太仓市人民医院眼科主治医师郑吉主任来为全校同学作主题为“爱护小眼睛”的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了当地医院口腔科施医生来校作“健康牙齿,伴你一生”口腔保健常识的讲座。11月9日上午,我校组织全体师生举行了主题为“消防安全记心中”的逃生演练活动,增强了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12月6日下午,我校组织五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主题为“知我沙溪,爱我家乡”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走近家乡,了解家乡,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怀。12月22日,我校组织学生观看了“励志青春放飞梦想”太仓名人校园巡回展。

  总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条路上,还需要我们地一步步摸索,多学习,多实践,多思考。

  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第3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胜任特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培训模式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6-JSJYYB-180。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42-02

教育部2012年12月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引入胜任特征这一研究概念,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模式研究,能够有效地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胜任特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视角

哈佛大学教授Mc Clelland于1973年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文《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正式提出了胜任特征这一概念,他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有效的预测个人从事复杂或高层次工作的绩效,并将那些能够从根本上导致绩效优异者和绩效一般者之间差异显著的深层次的特征定义为“胜任特征”。自此,胜任特征的研究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掀起了对胜任特征研究的热潮。关于胜任特征的内涵界定,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王智等人(2011)结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职责,将胜任特征定义为“与工作岗位、组织环境、文化氛围和工作绩效相关的知识、观念、能力和人格特点等个人特性。”胜任特征的结构包括专业知识、普通文化知识、宜人性、尽责性、职业价值观、学生观、评估反思能力、协作沟通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本研究认为这一概念界定符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

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开展,西方国家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实践与认证、教育与培训方面逐步形成了“胜任特征导向的文化”。胜任特征概念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美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核心指导思想。

目前国内关于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处于引进阶段,有学者在总结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见解,开展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宋国学(2010)认为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在考虑组织内、外影响胜任特征导向和绩效的因素基础上,确定符合环境发展需要和岗位发展需要的胜任特征标准,以之作为培训的依据,以之为教育和学习的标准。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先后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引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从业教师普遍存在胜任能力水平较低问题。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是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现有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不容乐观,中小学较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受训情况更为薄弱。当前培训现状与从业教师的工作需要和发展需求不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重技能轻能力

当前,大多数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在内容设计上更多地注重于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咨询技能等,忽略了能够使从业教师做出优秀绩效更关键是胜任特征,动机、个性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训有待加强。随着从业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培训内容必须要及时跟进以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需要着眼于怎样提高受训者的胜任能力,而不是机械地界定培训内容。

(二)重理论轻实践

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仍然是培训时所采用的主要方式,理论化、概念化和学科化问题较为突出。教师尽心尽力地教授往往因缺乏实践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指导而令受培训者难以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不能形成并建构出所需的知识或观念来。

(三)重共性缺个性化

个性化设计培训,能够有效第促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然而目前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受培训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忽视了受培训教师的个性需求,不能够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

(四)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目前的培训还不能做到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来系统的组织培训,培训时间短,缺乏科学而合理的系统性设计,缺少连续性,不能有效提高教师胜任能力和水平。

三、基于胜任特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探讨出切实可行的模式,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一)转变培训理念和方式

要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必须从转变培训理念这一根本性问题着手,实现从传统培训理念向以提高胜任特征为目标的现代培训理念的转变。

培训方式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培训方式多样化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培训存在的不足。调查研究发现,网络互动培训、现场小组讨论、体验式工作坊培训是较易为受培训教师接受的方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胜任力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培训中多多引入和借鉴这样的方式。

(二)进行培训需求调研

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较之于传统的教师培训最大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胜任特征是培训需求分析的重要依据。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为参照标准,探讨论证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据此确定培训内容,是基于胜任特征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

不同群体存在差异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培训时要分析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范围的教师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因此,做好培训的前提就是对受培训者要进行深入的调查。

(三)制定个性化兼具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方案

组织培训时应尽可能考虑到不同基础水平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既保证了培养效果又有助于增加培训的灵活性。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必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训组织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系统性的培训设计,持续为受培训教师组织多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四)开展以胜任特征为导向的培训效果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是检验培训方案、保证培训效果的必要手段,是培训工作的必要环节。建立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效果追踪机制,能够掌握和跟进受培训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为将来有针对性地设计下一阶段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第4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训教师至关重要。然而,培训什么、怎样培训却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培训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制约。特别是对于不可能长期脱产系统学习的广大中小学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他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及能力,选择什么样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以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研究探讨的问题。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较多,而对如何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提高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及能力的方法学研究却较少。我们借鉴国外培训经验,从2000年3月开始对昆明市盘龙区东华一小的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半年的“通过参与式培训提高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及能力”的项目研究。旨在通过参与式培训提高该校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及能力,并探讨参与式培训方法在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2.研究过程

2.1 对象

本项目选择了昆明市盘龙区东华一小作为项目实验学校。该校现有教职工34名,年龄在20~58岁之间,平均年龄33.65岁;教龄为2~39年,平均教龄14.15年;其中男教师6名,女教师28名,大专以上学历15人,中专及其以下学历19人。对照学校昆明市盘龙区董家湾小学在规模、级别、人员组成等方面的情况与实验学校基本一致。

2.2 方法

2.2.1 实验组培训方法

需求评估 通过对领导、教师、学生(好、中、差)分组访谈,了解他们的现状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12个专题培训内容。

参与培训本实验采用参与式培训方法。从培训开初的需求评估到专题培训活动都运用了参与式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个案讨论、情境分析、实践作业等),在一种轻松、自然、平等、和谐、开放的氛围中,让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从而提高培训效果。(每周一次约1.5小时)

2.2.2 评估工具

根据访谈中了解的现状和问题,自编“教师日常教学行为评估问卷”(教师自评、领导评、学生评),“教师知识问卷”(以上两问卷两组前后测相同),“教师培训后测问卷”。所有评价结果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

3.结果

3.1 教师心理行为变化自评

“教师培训后测问卷”由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能力、行为和自我心理保健的意识四个项目组成,并且都以10分表示“最佳状况”,让实验组与控制组教师自评他们在实验干预前后两个时间点上的情况,然后进行他们的差值比较,结果见表1。另外,实验组的自评问卷还有两个封闭式问题,其结果表明,100%的干预对象认为通过培训干预,自己关心学生及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以及相关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并已把培训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96.7%的被试表示如果今后还有类似的培训活动仍愿意参加。

表1可见,实验组与控制组教师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和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四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两者的提高水平(组内比较)皆达显著差异,但是实验组经过培训干预,其增长远大于控制组的自然成熟增长,且他们的增长率差异明显(组间比较)。说明培训不仅增强了教师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了教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改善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而且促进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

3.2 两校领导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变化状况的评估比较(表2)

表2可见,首先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上都有改进,而且积极行为的改进程度均大于不良行为的改进;其次,实验组的改进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水平幅度方面来考虑,都大于控制组的自然成熟量,两组平均提高项目数差异显著(p

3.3 学生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变化状况的评估比较

表3可见,学生评价结果和领导评价结果基本相吻合,实验组教师经过培训干预,其变化从量和质上皆显著高于控制组教师,这说明参与式培训干预的效果已转化为行为而被学生所感知到。

3.4 实验组教师的教学实践效果及感受

实验组教师的培训心得体会总结材料中显示,96.7%的教师在总结中列举了许多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如何把培训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绝大多数教师学会了“正确选择强化物”、巧用“剥夺式惩罚”、“多表扬少批评,多帮助少埋怨”、“正确归因”;许多教师在班级开展了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比如“给差生送温暖”,有的教师在学习了“变单一评价为多侧面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的原理后在班级里评选“学习星”、“守纪星”、“体育星”、“创造星”、“优秀小厨师”、“故事大王”等。可见,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迁移到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

4.讨论

由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同组纵向比较结果可见,两校的教师都有明显进步,但由两组的等组横向比较可知,控制组教师在无干预情况下虽然也有自然成熟,但其提高幅度比实验组小得多(P<0.01),这充分证明了这次培训的显著效果。我们认为这样的效果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教育部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气候、科研兴校的倡导以及学校领导的重视,有力地推动了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②心理辅导方法以其特有的魅力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③培训者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认真负责的态度亦是取得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还在于这次培养的特色:

(1)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

受训人员参与制定培训内容。我们首先与领导访谈,看他们的需求是什么,然后抽好、中、差学生代表分组谈话,了解教师日常教学中有哪些行为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希望老师作哪些改进?最后进行教师访谈,了解其工作中有哪些困惑,为什么要参加这个培训,对培训有什么要求和期望?这些访谈促进教师对这项工作的思考,有利于端正培训动机,对我们确定十二个主题的培训内容及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使我们的培训内容更有针对性,教师们亦更有热情,因为这是他们的需要。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他们商讨、沟通,建立了和睦、信任、温暖的人际关系,他们乐于协助、参与。

从教师培训后的总结可见,培训内容深受学校和教师的肯定和欢

迎。所有的参训教师都认为培训是必要而有效的,培训所涉及的内容合适并有用,教师们认为:“培训内容可操作性强,可活学活用”。例如:教师情绪的调控技术使许多教师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发脾气了;有的教师用累计积分以及“代币制”手段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激励学生不断进步……通过培训,教师们收获很大,并能把培训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教学工作中。

(2)学员参与培训活动

本项目采用参与式培训手段,不但在确定培训内容时以学员的需要为中心,而且在培训过程中活动的组织也以学员为中心,力图推动学员参与其中。在培训的原则上,我们坚持民主性原则与启导性原则相结合。民主性原则要求在操作技巧上培训者淡化“领导”角色,减少价值判断,尊重每一位学员,在谈话中采取不批评、不指责、不干涉的方式鼓励成员开放自我;启导性原则要求:不是教训他人而是开导他人,不是替人决策而是帮人决策,不是增加学员对培训者的依赖而是增进学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训方法上,除了运用启导性方法讲课外,还结合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活动形式,以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同时我们还鼓励学员结合每次培训主题在课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出行为演练以强化培训效果。例如在“教师心理卫生”主题培训中,我们采用的培训方法是:首先,由培训者做引导性发言(言简意赅地讲解健康的内涵、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有极强酌情绪自我调节能力);然后引导受训教师各自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情绪蛋糕”分割(分析我的情绪是什么);第三步分组讨论:①我们为什么愉快、悲伤、愤怒、紧张、忧虑……(情绪归因)②我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怎样走出情绪的低谷)③团体交流分享并由培训者点评“经验”,启导情绪的调适,并鼓励学员把学到的情绪调节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愉快的工作,健康的生活。本项目实践证明,参与式培训手段深受学员欢迎并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学员们十分投入,自始至终参与的热情很高。本次培训实践证明,参与式培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增加培训的效果,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培训方法。

(3)全员参与

不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培养几个骨干分子,让他们开课和搞个别咨询。这种方法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忽视了教师是影响学生的“重要他人”,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是由教师造成的。造成问题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不堵住源头,骨干必然疲于应付,效果不佳。全员培训就可以预防许多“面”上的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走普及化的道路。当然,我们也要对学校的辅导人员作进一步的专业培训,解决“点”上的问题,也要走专业化的道路。这样,普及化与专业化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才会更有实效。

(4)多维评估

本次培训的评估采用了实验学校与对照学校教师评、领导评、学生评三种维度,运用了自评与他评、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从多种角度、多种层面进行评价,如此丰富的评价手段一致表明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是客观的。

第5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第6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一、近些年教师心理现状调查

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进行(SCL-90)量表的测试调查结果,即: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的心理症状。

2000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即: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 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

2009年在广州市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检测的结果,被测试的教师中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并有较高的嫉妒情绪、焦虑情绪。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对9000名教师进行压力调查,结果显示:

(1)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2)近49.7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高情绪衰竭;有26.0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中情绪衰竭;(3)68.2%的教师成就感低落;(4)38.5%的教师心理健康程度较差;(5)初、高中学校的老师面临压力最大。

二、教育部提出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以师德教育为重点,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大力加强师德教育。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班主任教师培训。深入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建立健全班主任培训制度,所有班主任教师每五年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题培训。针对班主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专题培训,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

三、对班主任心理健康进行相关干预

班主任是学校众多教师中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于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活动,也是最有利于多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计划从班主任入手,逐渐铺开,纵横发展。纵向,班主任与学校心理老师共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横向,班主任以点带面,影响任课老师,有助于在全体老师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教师职业的角度考虑,结合每个学校的历史和教师的实际工作,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心理健康培训。

在培训过程中,首先利用两天时间对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职业标准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法律知识、心理咨询助人基本技巧及技术体系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讲解,通过理论联系时间达到知识融会贯通。在接下来的20天通过绘画治疗、意象对话、短程焦点、叙事疗法、认知行为、危机干预、团体治疗、心理教练培训等方式,实现教师的心理干预。

在当今社会,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校这个团体,教师和职工时时刻刻都在与学生发生着接触,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作为学校的每位成员都应得到相关的心理健康培训和正确引导,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培训中,教师应该作为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深刻的体会,感悟和反思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从而不仅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目标

第7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1.影响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第一,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一般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生活空间比较封闭,并且生活方式非常单调,每天的生活就是备课、上课、种地、休息,与外界联系的方式较少,有些教师家中甚至连网络都没有,无法与外界沟通,这样他们学习的机会自然比较少。闭塞的环境使教师无法获得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出现心理问题时无法及时调节,因此民族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这几年新课程改革呼声越来越强烈,可是民族地区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应试教育思想对学生影响重大,缺乏对素质教育的了解。民族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没有得到普及,教师心理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管理中的问题。民族地区多将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学校只关注教师的授课水平和科研能力,忽视教师心理素质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对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很有可能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甚至影响学校统一管理。

第三,职业竞争压力大。优胜劣汰的教师选拔方式致使民族地区教师的危机感增强,教师心理承受巨大的职业竞争压力。管理者缺乏人文关怀,同时教师承受巨大压力,很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2.维护民族地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议

第一,增强社会关注。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亦是如此。国家应当弘扬这种美德,以政策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大民族地区教育资金的投入,以教育基金的方式,扶持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保障教师各方面权益,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提倡素质教育,减轻教师的负担,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禁止做“揠苗助长”的事情,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进程,采用科学的方式筛选、培训教师。

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支援民族地区教育,鼓励我国东部地区将闲置的教学资源捐献给贫困地区,如仪器、设备、图书、桌椅、文具等,除了这些外,“软件”支援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城市教师支教,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学水平;不但要重视学校条件性的问题,还要注意贫困地区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城市教师支教对民族地区的帮助是有限的,只有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综合素质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性方法。故而加强对教师和校长的培训,如远程教育、引进名师等,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教育水平。

第二,推动学校及管理部门帮扶。社会支持系统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个体在社会支持系统中进行信息交流,通过交流个体认为自己被人爱的,同时自己是有价值的。哲学角度上个体是社会网络的综合,社会支持系统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民族地区环境闭塞,教学点分散,甚至有的学校只有一位教师,缺乏社会支持。调查研究表明,学习领导的帮助和支持对社会系统支持具有重要影响,管理者的人文关怀可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甚至可以避免教师心理问题发生,因此民族地区学校的领导者要增加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使教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

第8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1.现代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

教育思想的认识不足是当代我国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根本问题。由于我国的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导致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直得不到重视,忽略了小学老师也是实施教学行为与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力军。导致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1.2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分离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里,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养一直都是出现分离状态。职前培养主要是由师范类学校对教师的前期培养。职后培养是由教师自主进修完成。两者在行政管理和设置机构上严重分离,另外,在培训计划上与课程设置上也显得很不协调。实践证明,教育教学能力和技巧来源于经验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经验的总结,而教师的职前培养只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的教学学术和思想准备。因此,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分离对教师专业的成长起不了作用,也不利于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

1.3理论学习与实践上的脱离

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统一开始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的比重还是比较大,在实践方面也只是强调专业知识的实践,严重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因此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严重缺乏,使学生得不到锻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保证。

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的方法

2.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意识

开展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工作,必须先提高教师的思想认知,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为此,我国教育部门必须把加大教师教育改革的力度,把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纳入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中,建立完善的小学生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体系,强调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教学质量的中心工作。

2.2统一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实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统一,是培养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改变了以往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的现象,有利于教育部门统一制定目标、充分利用教育人才资源,合理安排培养时间、统筹培养内容、高效率实施培养工作。大大提高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证了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3.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也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都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在职前的培养阶段,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这一渠道。通过课堂教学,从而掌握心理学、心理健康学、教育学等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在职后培训阶段,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的理论知识学习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心理学基础,懂得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情况、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实用技能,使小学教师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心理讲课教育能力。

在继续教育阶段,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能力,培训内容可以向广大教师,全面介绍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包罗万象,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为了保证中小学教师拥有丰富的心理科学理论知识,掌握各种心理辅导问题和技巧。学校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另外通过各种社会实际活动,比如开展班主任工作的交流以及团日活动等,使广大教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目标,拥有更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需要正视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拓展各种有效的教育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广大教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满足中小学心理服务的各种需求,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本剑.中小学学科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微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2(02):73-75.

[2]李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0,04(14):45-50.

第9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范文

在职前培养环节,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中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中,明确了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必须涵盖“心理健康与道德”学习领域,这一领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要求师范生掌握对未来教育对象进行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而教师要想成功担当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者,除了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外,一个必要前提是教师自身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否则很容易因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导致学生发生近年被频频提及的“师源性心理障碍”。因此,应在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学习领域对应的“建议模块”中增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在新课标、新理念下,积极调整优化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如《压力管理》《情绪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等,使师范生具备心理健康的意识、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能力。

在职业准入环节,严格教师资格证认定条件,强化心理素质要求。教育部1995年12月实施《教师资格条例》,并于2000年6月《〈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具体规定了教师资格认定条件,包括思想政治条件、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条件、普通话水平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其中良好的身心素质被界定为“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对于教师职业而言,心理素质的要求仅止于“无精神病史”,要求过低。无精神病史和心理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精神病但有心理问题,尤其是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不适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教师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而且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工作具有高度的示范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靠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因此,在教师资格申请环节,要强化对入职者心理素质的要求,在“无精神病史”的基础条件下,增加心理健康的职业准入要求。在进行体检的同时,增加一些必要且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经典心理测验项目,比如用于心理与行为问题评估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用于人格测验的艾森克人格量表(EPQ),通过这些测验来有效评估教师资格申请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健全程度。

在职后培训环节,拓展继续教育资源,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为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自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各地“国培计划”培训内容更多侧重教学反思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仍属空白。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培计划”的培训内容,增加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资源,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知识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职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重点是促进教师对自身心理状态的反思,结合职业经验,理解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对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影响,成为有心理健康意识的教师,并进一步掌握自我减压、自我调节的技巧。除了在综合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可以进行专门的心理素质培养。培训方式上,可以是接受式的专题讲座,也可以是体验式的心理活动;培训性质上,可以是成长性或拓展性的心理培训,也可以是问题解决性的心理辅导;培训内容上,可以是专门的心理健康指导,也可以是有助于减少心理应激源的婚姻关系指导、亲子关系指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