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学范文

儿科护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护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护理学

第1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1不同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

    1.1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I)教学法自20世纪7O年代起,国外医学院校兴起PBI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临床问题为基础,以自我学习及小组讨论为教学形式的课程模式。两篇独立的Meta分析对2O年来有关PBI在医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一致认为,采用PBL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在临床知识测试、临床工作能力及专科培训方面的能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法教授的学生。

    采用PBL教学方法教授儿科护理学,可以通过以问题为载体的方式学习典型临床病例,采用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查找文献资料一解决问题的滚动学习链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儿科护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临床技能、护理管理的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其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思维。

    PBL教学模式从现象上看教师无须再围绕某个知识点讲细讲透,实际上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提出中心问题,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知识链甚至知识网。因而PBI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有驾驭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课题的核心问题是师资培训。而且,由于教学方法本生的特点,PBL教学需要的师资较多。在培训师资时可以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对参与教学的师资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本教学单元的理论知识及临床知识。临床知识包括某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后及疾病转归等。

    同时还包括对临床相关疾病护理中需要观察的重点,出现相应的临床问题时如何考虑和分析。通过PBL教学,护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对儿科护理的兴趣及日后在见习中的主动学习,同时对护生临床推理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l.2模块教学模块教学依据知识结构体系,形成教学模块,实现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在l临床课程中应用模块教学可以加强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之间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日后对临床工作的总结和做临床科研奠定研究基础,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从事儿科护理工作,需要在严密观察病情的基础上独立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协助医生解决临床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从临床实用角度去认识概念,加强概念知识的纵横联系,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开展模块教学教师必须对某些知识点精通掌握才能开展。另外,临床病例的选择和病情观察与处理也会对教学效果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1.3教学中临床场景的设置及多媒体的应用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学科,如果在教学中设置临床场景,病例在病案基础上,以多媒体形式给出相应的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就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开展该方式的教学,便于学生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快速回忆所学知识并适时应用于临床工作,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结合临床场景的模块教学,从临床护士观察病情,医师针对病情变化处理病人的角度人手学习典型临床病例,引入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同时,帮助学生通过解决临床病人的疾病问题获取知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护生将疾病的发病、诊治及转归与l临床工作有机融合,培养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并且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典型病例讲解使学生判断临床病人是否有脱水,脱水的程度和性质,如何纠正、补多少液、补什么液体、补液速度如何,解决上述临床问题必须要理解血液渗透压的概念,脱水情况下液体转移的问题等。。2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意义和关键问题

第2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儿科护理学;生命质量

2012年6月,一名医院实习护士在微博上了几张“虐婴”照片,并写道:“小孩子真是太2了,傻乎乎的,无家属病房就是这点好,可以各种虐待”,配的照片包括将婴儿直立,让婴儿脑袋后仰而不给予支撑,给婴儿头部贴上用纸画的猪鼻子、猪耳朵等。微博一,就被万名网友转发并谴责,许多网友怒骂其毫无人性。随后,该实习护士删除该条微博并道歉,相关学院也责令其停止实习,并做出深刻检查。但此事让我们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不足,特别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1]。生命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首次提出后迅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我国生命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实施于辽宁和上海。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2]。虽然目前一些大学的生命教育方兴未艾,但我国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却屡见不鲜。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对生命的错误认知、生命幸福感偏低、自杀念头增多、生活没有乐趣和意义、生命价值务实化和功利化、遇到生命挫折宁愿选择自我发泄也不求助于别人、对其他生命体缺乏信任、自我主义严重等[3]。各种迹象表明,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仍有很大发展空间,我们应当拓宽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增强生命教育实效性。生命教育是一个贯穿人一生的系统工程,非单一学科所能涵盖,因此,除了通过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来传播生命教育思想外,还应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活动之中[4],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提升人文素养和生命品质。儿科护理学蕴涵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我们对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

1生命教育与儿科护理学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1.1生命教育与儿科护理学教学在教育理念上一致

生命教育要求以人为本,使受教育者认识和体验生命的自然规律,从中发现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珍惜生命,并认识到生命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自珍自爱到关心他人、关爱自然、关注社会,最终自觉提高个体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小儿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和保护儿童,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以保障和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儿科护理学教学目标既包括对生命自然规律的掌握,也包括对幼小生命关爱照护等积极专业情感目标和坚持维护生命健康等意志目标的达成。这意味着儿科护理学教学理念必须落实到对生命爱护、珍惜、尊重和全面性发展的认知上,儿科护理学与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目的是高度一致的。

1.2儿科护理学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儿科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精卵细胞结合到青春期结束的少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命个体身心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小儿成长过程正反映了生命成长历程,儿童的营养、保健、计划免疫等提示了生命健康成长过程中需要的帮助,各种儿科常见疾病则揭示了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挫折挑战。总之,儿科护理学课程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可引导学生在生命诞生、成长中认知、尊重和体悟生命,最终获得对生命的欣赏、享受与超越。

2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实践

2.1整合教学内容,发掘儿科护理学中的生命教育元素

2.1.1整合教学内容

将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块,使教师和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儿科护理学与生命教育的相关性。小儿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解剖、生理和心理特点,分为7个时期,反映生命成长的历程。因此,我们不但需要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监测小儿体格、神经、心理包括社会行为的发展,还需要为小儿提供营养和各种保健措施。即使有这样的呵护,小儿在成长过程中仍然可能生病,需要医护人员的照顾。生命教育和儿科护理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幼小的生命成长成熟,从需要呵护到能够独立生活,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1.2开发儿科护理学中的感恩教育、挫折教育与社会支持系统教育元素

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能让人感受到生命成长的艰辛,从妈妈怀孕到宝宝出生、成长的每一步都可能遭遇疾病和意外,需要倾注心血、精心照顾。一个生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感恩父母以及其他人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父母家人感恩,对他人友善,对社会包容奉献,对学习勤奋尽责,对生命敬仰珍惜。感恩是一种爱、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们对生命价值认知的基础。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成长过程中的艰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感恩生活的馈赠和磨砺,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创造人生的价值,感受生命成长的美好。生命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家人的照顾和支持,需要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与帮助,以此引导学生体会每个生命既是一个个体又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我们需要帮助时,要坚定地相信身边的人和社会,积极寻求支持;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

2.2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性和多样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的成绩评价机制僵化、生硬、粗放,忽视学生生命个体需求和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生命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从认识生命规律入手,从自我体验中发现生命价值,因此,教育过程中应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2.2.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

教学中采用案例讨论法、阅读指导法、角色扮演、视频欣赏、学生小讲课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确保学生学习主体性。挖掘整理各种经典案例,这些案例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与临床情境密切相关,或为社会新闻事件。可将案例与生命教育结合,如引导学生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讨论上述虐婴案中实习护士的行为可能会对新生儿带来什么危害?为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弱小的生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帮助学生建立对生命的认知、爱护和尊重,引导其树立爱婴情感和观念。学习“生长发育”这一章时,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爸爸错了》这篇文章,使其了解小儿和成人的不同点,小儿不只是成人的缩影,我们必须认知到小儿的特点才能知道如何呵护弱小的生命。创设临床情境,重视生命价值体验。如学习急症患儿护理时,营造一个小生命正等待抢救的临床情境,讨论应该怎样正确及时地处理。当学生做出正确处置时,祝贺他们挽救了一个生命,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提升生命价值感。

2.2.2发挥网络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毋庸置疑,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在案例讨论中,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如通过网络了解“乙肝疫苗事件”及其引发的“疫苗是否能不打就不打”的讨论,在学生讨论时,指导其通过网络获取具体事实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与分析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优质课程资源进行学习,并以世界大学城空间为平台,使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下,学习更积极、更自由、更个体化。

2.2.3改变单一的评价机制,尊重生命的个体化差异

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还体现在评价机制上。以往唯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难以反映生命过程的复杂性,也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学生临床思维、临床实践能力必须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体现。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必须获得的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协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等,我们从多方面予以评价,如对于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讨论时学生协作情况、案例讨论积极性,学生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小讲课时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3重视实践教学,触发学生直接生命体验

2.3.1利用实践教学中的新生儿模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儿科护理实操课中往往使用新生儿模型来帮助学生进行各种操作练习,学生非常喜欢这些像玩具一样可爱的新生儿模型,但也有很多不良行为。有的学生在新生儿模型的脸上乱画,给新生儿模型画眉毛,涂口红;有的把新生儿模型摆出各种姿势与其合照,有些姿势过于扭曲,最终造成新生儿模型的头、手与躯干分离等。因此,在实操课开始前要求学生把新生儿模型当作真正的宝宝来对待。开课时,需使用的每个新生儿模型都穿好衣服,包好包被,放在婴儿床中,整齐排列,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一进入儿科实验室就能感受到儿科病房氛围。同时请学生认领并照顾好自己的新生儿模型,提升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示范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新生儿模型当成真人对待,无论何时都按规范动作将模型抱过来,而非提着模型的一只手或一只脚拎过来。练习中引导学生将新生儿模型当作真人来对待,将爱心融入操作训练,不但要掌握操作要领,还要学会与他们沟通,增强情感表达和应变能力,从而使护理操作更加规范,更贴近生活和临床,也使爱护、尊重生命的情感更加坚定。带有情感因素的记忆更牢靠,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

2.3.2通过临床见习活动培养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

儿科见习是儿科护理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产房、新生儿室、儿科病房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教育他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见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结合实际对理论知识加以强化外,还鼓励其与家长、患儿进行交流,加强情感体验,提升责任心和使命感。生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体验活动,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应在具体活动中来感悟和体验生命的真谛,尊重、珍惜生命。因此,将生命教育融入儿科护理学教学,从生命的成长入手,通过体验式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尊重、珍惜生命,从而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同时,又能进一步拓宽儿科护理学研究领域,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煌,喻芒清.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52-53.

[2]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潘明芸,吴新平.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6(2):129-133.

第3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等。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小儿疾病的防治与保健,能为小儿提供综合性、广泛性的护理服务,以增强小儿体质,降低小儿发病率和死亡率,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儿科护理学不仅与基础学科联系紧密,而且与内、外科护理和护理学基础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开课时,学生对部分知识已有所了解,但学习儿科护理学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再加上绝大多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这就更加使我们的教学难以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1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1深入了解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差,且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厌学心理较为严重,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去了解学生、多和学生交流与沟通,并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教师还要多加留心,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因势利导,把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取得好的成绩。

1.2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作为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要熟练掌握教学大纲以及课本内容,同时对课本知识重新整理归纳,找准重点、突出难点、化繁为简。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教学时,像疾病的发病机理等内容可以简单讲授,但要重点讲解护理评估要点和护理措施。中职学生大多数缺乏自学及归纳整理知识点的能力,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强,所以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力争做到通俗易懂。对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不是讲得越多、讲得越深就越好,而要掌握好量以及授课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1传统讲授法

对于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来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抓住要领,突出重点,使讲课内容少而精,做到深入浅出、系统连贯、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2.2多媒体教学法

对于一些抽象的内容,如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制作课件时,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音、动画共存,这样就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直观性、立体感、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把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比如,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使枯燥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生动直观、色彩丰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强,比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

2.3案例教学法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儿腹泻、婴幼儿肺炎、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疾病的讲解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通读教材,查阅资料,自己开动脑筋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发言讨论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案例教学法具有鲜明的启发性,案例中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寻的许多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范围,拓宽知识领域,增加新的知识,弥补教材知识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2.4角色扮演教学法

要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对患儿的一些常见疾病做出评估及护理,就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记忆,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直观的印象,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从而促进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在讲解上呼吸道感染时,因为对这个疾病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事先布置学生预习相关知识,再给学生安排好需扮演的角色,至少安排患儿家长和护士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去预习和准备。上课时先由学生进行表演,其余学生对表演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对有遗漏的地方进行补充,最后由教师总结。角色扮演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因为有情景,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又能亲自参与,有激情和热情,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疾病知识的掌握,从而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第4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关键词:试题库;网络;儿科;护理学

1试题库建设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意义

现代医学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书本知识与实践的结合[3]。护理更是一门以临床为中心的实践运用课程,重视学生临床利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培养,注重临床思维能力的提升是护理教育逐步认识的问题。而现行传统的应试教育常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掘,更忽略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其弊端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同。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学习成长为核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4]。高校课程改革后,儿科护理学的课时数相对较少,而儿童群体的增加,对儿童的重视度逐年提高,也使儿科护理学的范畴进一步扩大。教材几经改版,疾病种类增加,一些知识点也逐年更新,致使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之考试组题时,基本由任课教师出题、组卷,更增加任课老师的教学任务,且试卷的标准化程度、难易程度、题量大小等方面难以控制[5-6]。如果建立题库,让计算机组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使教师集中精力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任课老师组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无法做到考教分离,在一定程度上考试结果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对教学的指导作用[7]。标准化考试可以有效地控制试卷的难度、效度、信度、区分度,具有题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8]。同时计算机阅卷时,可以把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数,各科目、各阶段的考试结果都可以进行比较,能有效地用考核评价指导教学质量。因此,试题库的建立是规范教学考核标准,实现考教分离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

2初步建设“儿科护理学”课程试题库流程

2.1确定命题范围及题型

试题库建设初始,首先根据本专业设置要求、课程目标确定试题库出题范围和选择的题型。本试题库是以原卫生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第5版)》为基础,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要求作为命题的依据,并由各授课老师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和目标,确定应考核的重点、难点及新知识点,同时结合国家护理职业考试要求及学校本科教学要求编制试题。其中设置小于10%左右的超纲试题,其内容为课堂不授课,但要求同学自学的内容,同时增加5%~10%的英文试题,以检测双语教学效果。设定确定的试命题明细表,包括试题章节、分值、认知分布、教学大纲要求、题型分布、应用范围。题型原则上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2大类,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包括名词解释)、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等。考试时采用客观题(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日常练习可选择简答题(包括名词解释)、论述题。

2.2明确试题性质及难度、题量分配

为保证组题的客观性,题型、题量必须与教材内容、教学时间相匹配,才能保证计算机随机抽题时的覆盖面和重点内容的一致性。本题库初步设置为掌握∶熟悉∶了解的比例为50∶30∶20,试题的难易度分布的关系建议为P>0.7(易)、0.7>P>0.3(中)、P<0.3(难)为20∶70∶10。保证试题整体呈正态分布。为了体现护理实践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题库设置中增加能力性试题的比例,故试题中回忆、解释、应用与综合的比例设为40∶30∶30。

2.3控制试题质量

试题编制开始前,统一召集各出题老师集体培训,清晰试题编制要求;随时了解出题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商讨解决;试题编制完成后,先交叉审题,再由负责人对所有试题逐题审查,并通过课程中心的反馈对试题进行筛选、修改和补充,以保证试题描述准确、层次分明,并能体现章节知识点,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求。

3初步建设过程中的探讨

“儿科护理学”试题初步建设过程中,同时面对以下问题,还需分析注意。

3.1成熟的试题库平台和出题教师的同质化培训是建设试题库的前提

题库建设的设置流程细化是保证题库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对命题老师进行统一、有效培训,是题库建设的关键。在题库建设确定基本流程和试题细则后,还要多次组织出题老师反复商讨,并对出题标准、出题原则、语言使用、答案设置的一次性等达到人人掌握,这样才能保障出题的质量。由于该校统一的试题库平台,已经经过多个学科的测试,且有专业的计算机软件人员进行维护,从技术条件上保证了试题库的正常、良好的运行。在试题库建立过程中,向学校提出申请,为每一位授课老师取得用户名和初始密码,使教师可以通过电脑随时查看试题库内容,并且可以就教学内容安排平时测试组卷。为保证授课老师能随时使用、正确使用试题库,建立QQ群,使程序技术人员和教师随时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保证试题库的正常运行。

3.2试题质量的控制是建设试题库的关键

试题库命题教师均是儿科护理学的资深专业教师,都经过专业的师资培训,熟悉教材、教学大纲,并每年亲自参与教学大纲的修订,通过集体备课讨论教学内容,确定每章节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范围、考试形式,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同时,在题库建设初期,讨论题库题型、题目数量、各部分内容所占分数比例、答题方式等题库的框架设计。

3.3学校政策对试题库建设的支持和监控

试题库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必须出台相应政策明确试题库建设的组织机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保障措施、监控机构等,为题库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9]。在本试题库建设过程中,题库录入完成以后,必须官方进行测试,并组织有经验的任课教师、有关专家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投入使用。试题库组卷工作必须绝对保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客观性。同时必须根据学科发展、教材的更新、临床需求、教学目标的改变及时更新、修改、维护试题库,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10]。

3.4不断完善和维护是建设试题库的有力措施

题库建立以后,由教务处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保留入库试题。但该次“儿科护理学”题库建设,由于初期建设时间仓促,素材少,题量少,在组题时重复的概率高,还需从考虑购买“儿科护理学”题库来充实题量,并由专人负责定期对建成的试题库、试卷库进行更新、修改及维护。

第5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微课因其使用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目前许多教师却不知如何进行微课设计与制作。本文通过分享儿科护理学操作纠错型微课的设计制作过程说明微课的制作方法,分享微课制作体会。

关键词:

微课;儿科护理学;操作纠错型微课

在儿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个共性问题,即学生观摩完教师一个完整的操作后,可能因各种原因出现局部动作的偏差,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观察得不仔细,也有对操作的错误理解,还有因记忆不全或受他人影响。尽管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巡视能对学生的错误予以纠正,但难以面面俱到。因此,一种在课后便于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教学工具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其类型包括理论讲解类、操作示范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等,操作纠错型是操作示范类中的一个类型。由于目前学生已广泛使用移动终端,只要有相关的学习资料,学生就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和远程学习。特别是在课余开放实验室、安排学生自主操作练习时,一旦学生对某个操作的手法、步骤有疑惑,就可以随时通过观看微课视频方式得以解决,这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解决了练习时没有教师指导、又担心同学手法不准确的问题。现以儿科护理学中“新生儿沐浴”的一个知识点———“洗脸”为例,说明该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1微课设计与制作

1.1选题

选题成功是微课成功的前提[1]。选题首先应聚焦教学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也要能解决以上问题[2]。对于一个熟练的操作者,完成一个完整的新生儿沐浴约需10分钟;若配合讲解,完成全程示教通常需要30分钟。鉴于微课时长通常在10分钟以内,所以制作一个沐浴全过程的微课从时间上显然不能满足“短小精悍”的要求,因此必须选择重点内容,分别制作相应微课。新生儿洗脸是新生儿沐浴的第一环节,虽然看似简单,但有几个关键点需要学生掌握,比如洗脸的顺序、毛巾的使用、擦拭的方向等。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发现,这些操作点不仅是教师授课的重点,也是操作考试中学生易出错的部分。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持毛巾的方法。通过分析认为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观看示教时,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大的操作层面,忽视了细节;(2)新生儿模型一般偏小,洗脸更是一个小范围的操作,靠后的学生难以看清细节;(3)没有认真听讲,有疑惑也不主动咨询老师或同学,自己想当然地进行操作。因此,通过近距离拍摄教师操作视频、特写镜头和图片,结合教师讲解的音频及图旁文字说明,便于学生课外练习时利于自己的移动终端反复学习、纠正错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操作。同时通过这一过程,也可引导学生对新生儿进行人文关怀。

1.2设计

1.2.1总体构思

首先,微课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3~5分钟为佳。其次,微课展示的重点是教学内容[3],而操作示教类微课主要是展示操作细节,以便学生自学。虽然是设计一个操作纠错类微课,但首先还是要让学生明确正确的操作方法,再通过错误操作的对照,让学生发现错误点在哪里。因此总体布局是先示范正确操作,然后展示错误操作,并说明错误原因。

1.2.2材料准备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其素材选择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4]。该微课主要的教学资料是自己拍摄的展示操作过程及细节的视频和图片。微课中的微视频是针对一个基本知识点有针对性、完整的讲解或活动过程[5]。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学习需求,视频和图片拍摄也应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从操作者的视角进行拍摄的效果优于观看者的视角。提前准备好解说词并做好时间安排。微课的时长决定了讲解词必须精练、准确、重点突出且通俗易懂。有些重点内容也可以文字形式出现在画面旁边。很多微课中的文字载体选择PPT,而操作纠错不是一种新知识的展示,更多是用于学生课后的自主拓展学习,因此,本微课没有选用PPT。同时选用了舒缓动听的背景音乐。

1.3制作

1.3.1工具与软件

婴儿模型、小方巾、手机(拍照、录像)、电脑、话筒、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8.0。

1.3.2视频、音频与图片

准备3段操作视频,其中正确操作一段,错误操作两段。图片两张,用于说明小毛巾的使用。由于视频均为单镜头拍摄,且拍摄者与操作者均为教师,拍摄设备也是常用的手机,操作简便[6]。视频与图片由主操作教师指导拍摄角度、控制拍摄时间,并在拍摄完成后利用CamtasiaStudio8.0软件对视频进行剪辑加工,包括去声音化、剪切时间长度、裁剪合适的显示窗口等。对于所选择的背景音乐,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选择递增、递减或配合讲解词的出现与停止给予淡化或增强。

1.3.3文字

文字的准备包括两部分:解说词与重点提示。不是所有的解说词都出现在微课的画面中,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应以文字形式出现。文字可以采用软件中自带的文字编辑工具编辑,简化制作过程。

1.3.4讲解配音

录屏软件自带录音功能,可以配合视频画面进行录音。提前准备讲解词对语言的流畅有帮助,同时也可以根据讲解的长短调整画面及文字的停留时间。不满意的录音可以删除重新录制。解说词录制要求环境安静,空调、风扇等电器的微小声响均可能在录音过程中形成噪音。此外,要求配音教师吐字清晰,声音响亮,情绪稳定,语速保持在260字/分钟为佳[7]。

1.3.5特效与美化

根据教学需要,对某些画面进行放大或特写处理。另外,对视频及图片的切换也可以选择合适的渐变进行美化。

1.3.6调试与修改

所有素材到位后,还需多次调试与不断修改,以期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在交付给学生使用后收集学生及教师的意见,再次进行完善。

1.3.7合成

最终的作品根据使用需要,可以以MP4、FLV等不同格式输出。MP4格式适合直接发送给学生在移动终端上观看;若上传校园网或发送微信平台,可选择FLV格式。

1.4应用

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至校园网或直接发送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在使用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意见,以便进一步修改。

2制作体会

微课制作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一项新技术,即使经过初步培训,还有许多教师感到制作微课有一定困难。但通过此纠错型微课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只要精心设计,以简单手段制作微课也可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从素材的准备来看,一个微课的制作可简可繁。该微课的素材主要是3段录像、2张图片、1首背景音乐,另配少量文字。素材相对简单,但足以解决问题。初学者可以先使用简单的设备及软件,在熟练掌握后再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本次制作中的视频及图片均通过手机拍摄获得,录音设备为手机耳机(带话筒),设备与素材均简单易得。使用的软件为CamtasiaStudio8.0,避免了初学者要同时学习多个软件工具的畏难心理。待运用熟练后,可考虑使用其他软件如会声会影等,制作出更高水平的微课。

参考文献:

[1]周丽荣,林征.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简易呼吸气囊的工作原理”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43-45.

[2]李巍.关于微课设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129-130.

[3]林雯.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与三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6):26-30.

[4]任刚,张明,李垠含.微课设计思路探讨———“2型糖尿病的控糖饮食”微课课例设计[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7):32-34.

[5]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5-88.

[6]杨娴.高职护理英语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9(1):23-25,26.

第6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微课程;设计思路;资料搜集;内容选取;应用模式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教学中,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生动形象、主题突出的特点逐渐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微课程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提出,2011年由微课创始人胡铁生教授引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中[1],首先在中小学教学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实践。《儿科护理学》是高职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且实践性较强的学科[2],护理对象是14岁以内的儿童,既不容易沟通,又不容易配合,病情变化快,教学内容不是其他护理学科的重复,实践操作又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护理操作。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儿科护理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儿科护理知识,且能熟练地进行儿科各项护理操作。微课程设计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尝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1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好奇,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思维活跃,活泼好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但学习的主动性欠缺,不喜欢沉闷单调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儿科护理学》开课前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等护理专业课程,掌握了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2资料搜集

在进行微课程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下意识地每2周进行1次翻转课堂教学尝试,课前围绕授课内容精心设计预习,学生以6人~8人为一个小组,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校园、手机客户端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幻灯等资料搜集,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发到QQ群,供全班同学浏览,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汇总,为微课程制作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种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的自主学习有更强的目的性;同时,也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满足学生自己的需求;还可以使教师的前期工作量减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微课程的设计和制作中。

3精心选取内容

微课题材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整体的认知水平[3],不是所有的授课内容都适合制作成微课程[4],选取比较形象、容易混淆,比较零碎、细节较多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儿科护理学》微课程设计中主要选取与临床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实践教学主要选择体格检查、更换尿布法、婴儿抚触、小包被、暖箱的使用、蓝光灯的使用、皮内注射、皮下注射、静脉输液等18项操作进行微课制作。

4微课程的设计思路

4.1分析教学目标

微课程的设计必须以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为基础[5],然后根据教学目标提炼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将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岗位需求三者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才能与临床实际紧密衔接。

4.2资料的整理

在现有教学课件和视频的基础上,将前期学生搜集的教学资源进行汇总、整理,并对不完善的资料进行完善和补充,甄选典型病例、图片,剪辑动画和视频。

4.3编写脚本

脚本是按照教学过程和内容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和先后顺序[6-7],对微课程中呈现的视频、文字、动画、图片、音频等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内容,它是微课程制作的蓝图,脚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要简洁明了、简单易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心智,弥补传统实训教学的不足,达到增强教学实效的目的。

4.4录屏

应用录屏软件进行录制和剪辑,使微课程更加完整,更加具有可视性。微课程内容精、容量小(一般不超过100M)[8],短小精悍的视觉冲击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更加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易学易做。

5微课程应用模式

5.1典型病例导入

以典型病例为主线的微课程设计中,必须将教学内容和引入的典型病例有机结合起来,分析典型病例,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5.2情景模拟训练

实践性较强的微课程应用时,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练掌握专科护理技能[9],因此,在护理实训室创设情境更为适宜。如在设计新生儿喂养、更换尿布法等微课程时,学生在实训室可以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准妈妈”或“准爸爸”,边观看微课程,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操作训练,针对实训中产生的疑问、容易出错的环节进行纠正和反思,这样既可以将理性的知识升华为感性认识,又可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5.3课后强化训练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的微课程资源全部传输到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课程资源库,并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可以供学生课后随时随地的学习和巩固,使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时间和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弥补传统大班授课学生主体地位不凸显、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的不足之处[10]。另外,在网络平台上,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切磋,教师与学生也可以进行交流、互动、定期答疑、提交作业等。这种方式让学习变的相对轻松和有趣,也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为广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6小结

第7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 情商 护理效果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6-01

情商(Emotion Quotient,EQ)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它能够反应人性格等多方面品质。情商并不是先天性决定的,人情商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和培养。近年来,情商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穿插的较多。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老师通过情商教学识别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绪,判断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控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了探讨情商在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对学校130名学生资料进行分析,现在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学校130名学生资料进行分析,教师将这些学生进行分组(两组),每组有学生65名。教师对这些学生在护理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两组学生年龄、家庭背景、经济情况等指标之间老师经过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授课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板书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实验组学生在对照组授课方法上增加情商教学,具体教学方法如下:中职护理教师在儿科护理教学应该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单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同样老师还是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老师儿科护理教学中,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多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中后才能够更好的与患儿进行沟通,帮助患儿早日康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此外,中职老师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将情商方法融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儿科护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让学生掌握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应该做好以下几点:(1)加强学生智商培养,教师在准备课程时要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尽量让学生能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2)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运用一些诙谐、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比喻,去指导学生、激发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本中的一些概念。(3)让学生在情商学习中善于将儿科护理知识对周围朋友等宣传儿童保健知识等,使护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最后,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制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老师可以善于运用一些游戏、猜字谜等游戏缓解课堂紧张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老师要善于运用网络资源将课本上的一些知识编成顺口溜等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也便于学生记忆。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实验中,教师对学生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教师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x2表示。

2.结果

对130名学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老师根据学生的学号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学生老师采用板书授课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组学生在对照组授课方法上增加情商教学,比较两组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其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以上表格我们可以清楚知道,本次实验中,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为82.23±5.56,高于对照组学生74.72±5.08;实验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为操作技能考核高于对照组学生83.82±4.22,实验组学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学生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评价中我们可以制定学生的对教学的满意度、综合能力等评分都比较高,情商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值得推广。

3.讨论

儿科护理本身是一门理论学习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对学生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情商,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知识直白化,这些对提高学生的情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帮助。本次实验中,实验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为82.23±5.56,高于对照组学生74.72±5.08;实验组学生操作技能考核成绩为操作技能考核高于对照组学生83.82±4.22,实验组学生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由此可以看出,情商在护理教学中能够让一些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增加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可以将临床上的一些案例与理论相互结合,激发师生的互动热情。如在教学过程中给实验组学生开展智商测试等,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可以将课本内容制作成PBL教学案例,帮助不同学生强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验组学生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对教学的满意度(92.46)、综合能力(90.37)等评分都比较高,情商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中增加情商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值得我们在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春燕,郭晓奎.传统教学法与PBL结合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9):1494-1496

第8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1.1教学内容

笔者在儿科护理学“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这一章采用PBL教学法。包括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和先天性心脏病两节内容。

1.2教学对象

2009级本科护生共102人,分成三大组,每大组分为8个小组。

1.3实施步骤

根据临床病例编写案例,并进行教学组内讨论,确定问题。第一周,发放案例给学生,并就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自行分组并通过自学解决其中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可以通过查阅教科书、图书馆期刊资料或上网等途径找出解决办法和答案,并确定小组汇报形式和汇报人。第二周,各小组就负责的问题进行讲解和阐述。由3位本教研室教师同时在3间教室负责,各小组按照预先设定的顺序依次上台讲述,可采用PPT课件,运用讲授法和情景模拟表演形式,还可以通过辩论阐述观点,汇报形式不限,由其他小组和教师提问。所有小组汇报完后教师就各组表现予以点评及评分,未解决的问题再通过自学或讨论解决。第三周,教师将仍未解决的问题和重点内容进行串讲并总结。

2教学体会

2.1优点

2.1.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印象,增强记忆

由于各小组都有具体的任务,学生除了要自己理解问题,还要负责向其他各组讲解。所以各小组都对负责的问题做了充分的分析,并仔细推敲汇报材料,认真研究。这个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增强了记忆。

2.1.2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提高了使用多媒体的能力

由于各小组都要汇报所负责的问题,汇报过程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负责汇报的学生都有以下感觉:即使自己准备很充分,可是看到那么多同学看着自己,还是非常紧张,说话时语无伦次,词不达意。这也说明学生需要表达能力的训练,而这也正是一名护士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

2.1.3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由于PBL教学是分小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间如何分工协作也是学生要考虑的问题,如果小组只分工不协作,仅靠个人力量很难圆满完成任务。而小组中学生的能力并不相同,这更需要协作,以增加团队协作能力。

2.1.4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在PBL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课堂气氛。由于每个人都有表现欲望,并期待得到同学的肯定、认同,获得成就感,所以每位学生都会将自身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2.2存在的问题

2.2.1案例选择偏难或偏易均会影响学生思路

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案例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案例偏易,学生重视不够,易流于形式;案例偏难,若学生时间不充足,基础知识不扎实就难以实现透彻理解。所以,案例的选择需注意难易适中。

2.2.2小组中容易出现学生积极性不一致的现象

在小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跟其他学生合作,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任务,但也会由于自觉性、学习兴趣等差异出现个别学生不积极,甚至没有将精力投入到小组学习中的现象,而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收获将会大打折扣。

2.2.3小组汇报者的讲授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影响汇报效果

在汇报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状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汇报效果,有些学生因为过度紧张而只将汇报材料念一遍,没有讲解,致使讲授效果较差,导致其他学生不理解或听不清楚。

2.2.4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预设目标

个别小组出现汇报流于形式,对其他同学的提问不能很好解答的现象,这无论对于小组本身,还是其他学生都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能实现PBL教学的目标。

2.2.5耗时较多

据统计,采用PBL教学法学生平均所花费的时间较多,甚至是传统教学法的几倍。完成一次PBL教学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远远大于传统讲授式教学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学生压力大。这也与目前我国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形式,学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有关。

3建议

3.1案例要严谨

案例是学生学习的导引,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设置的,要在充分分析学情的基础上,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设定本次案例中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并且在问题设置上注意难易适中,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逐一呈现,以免一开始就题目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

3.2科学分组,保证全员参与

在分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表达能力、表现欲望、学习成绩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混合分组,将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强和较差的学生分散开来,保证每个小组势均力敌,没有明显偏差。小组成员相对固定,但小组分工要经常变换,特别是与其他课程中的角色要有区别,例如,汇报人不能同时承担多门课程的汇报任务,以保证每位学生都有担任每种角色的机会,不产生依赖感,全面锻炼,以达到PBL教学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3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

构建相应的PBL教学评价体系,包括小组成员自评、互评,教师对小组整体评价及个人评价,小组间评价,最终效果评价等等,以评价学生在多个方面的表现,最终形成此次教学过程的评价。并利用评价体系约束、鼓励、客观地评价每位学生,增强其学习动力,增加小组荣誉感。

3.4增强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PBL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整体调控、整体把握的作用,在出现跑题等状况时及时干预。由于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注意调控而不是讲授,不要过多干预,以免使PBL教学最终演变为传统讲授法。

3.5逐步推广

第9篇:儿科护理学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儿科护理学;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分析讨论,而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由具体病例提升为抽象的理论。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学科,由于病人的特殊性难以在儿科病房进行教学,因此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案例将学生带入另一种“临床现场”,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极大提高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传统的儿科护理学教学模式大多依据疾病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等程序来进行,而大多数教师以讲授法、讨论法及演示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授课方法单一,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同时专业知识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也随之突显。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选择不同的病例,让学生身临实际案例中去摸索,学习处理各种临床护理问题的经验,从而高效、快捷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1. 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基本过程

1.1 案例的设计与选择。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过程是选择案例。案例的选择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案例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要客观选择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以现实为范本,使案例接近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病例内容要得体,切合实际,应依据护理学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及不同层次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案例。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案例选用不同,教学效果可大相径庭。教师要领悟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案例,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例,同时要考虑到学生尚未接触临床,没有工作经验,所以要选择典型、有代表性、病情病程合适、紧扣大纲的案例来感染和引导学生。为使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案例具有针对性,富有吸引力,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儿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必须与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一个好的病例设计可使学生充分了解临床护理的整体程序,体会到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以及同一疾病、同一患者在不同病情、病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护理措施。

1.2 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

课前要做好周密的准备,整门课中需要的案例要循序渐进,掌握层次性的原则。就一堂课而言,可酌情将案例安排在课始、课中或课尾,出发点放在加深学生对其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最后,可就临床护理工作中易出现的失误、易忽略的知识点和理论课教学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对教案进行改进,并设置相应的问题供讨论,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并及时给予医学伦理的教育。

1.3 进行案例讨论是重要环节。

案例讨论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可采取课堂随机发言或专题讨论的方式。随机发言是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学生有针对性地自由阐述观点,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循循善诱,做好必要的铺垫或交代,使学生“启而有发”“一启即发”。切忌纠缠细节,指导学生以最简捷的思维路径得到正确的结论。

1.4 案例教学实施时注意事项。

病案编写与选择是对已发生的典型病例的真实写照,必须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病案描述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老师不应加入评论性和分析性的语言。案例教学时老师一定要把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灵活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这一原则。病案教学结束时教师一定不能忽视总结的重要性。儿科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的临床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在接触真正患儿时的临床应用能力。因此,在儿科学的教学中完全有必要实施案例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病案只是完成教材讲授的辅助手段,是教材内容的补充,离开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指导和支持,案例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在教师积极、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其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 案例引入时常用的3种方法及优缺点

2.1 课前设疑法。教师在上新课之前,选择一个按教学大纲要求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请学生带着疑问查阅相关资料,对新课内容进行预习。为督促每一个学生积极准备,上课时老师可采取随机抽叫的方式,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纠正,不同观点可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总结或详细讲解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让学生自己去评判刚才结果正确与否。此方法优点在于能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增强探究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方面充分暴露。不足之处是中专学生自学能力还不强,老师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讨论结束后老师必须做系统讲解。

2.2 案例讨论法。在完成某一课堂目标后,针对具体目标设置案例并提出问题,请学生共同分组讨论,在取得一个比较一致的意见后,每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可做补充。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及时解答;讨论结束时,教师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并且通过案例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此方法优点在于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上课兴趣浓,注意力集中,比较符合中专学生的实际。不足之处是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

2.3 课前导入法。教师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展示一个病例,直观、形象的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进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护理教学时,以一个典型的病例导入新课。如:患儿,男,11个月,因哭闹,多汗一个月就诊,混合喂养未添加辅食,母亲妊娠晚期有肌肉抽搐史。小儿常居在室内,经常腹泻,至今不能扶站。体查:wt 9kg,L70cm发育营养尚可,前囟2 cm×1.5cm,枕秃,未出牙,方颅、肋缘外翻,肝右肋下1cm,脾(-),轻度“O”型腿。病例中播放患儿的临床表现,尤其是骨骼改变引起的几种常见体征(枕秃、方颅、肋缘外翻、“O”形腿等等),结合发病机理及图片进行讲解。采用多媒体形式,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佝偻病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严重患儿出现的后遗症,加深了学生对佝偻病临床表现和护理的认识,并在看完病例后提问:判断小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表现?常见病因有哪些?首先,以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听课,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其次,教师精讲佝偻病各期的临床特点,讨论出现上述体征的发病机制,然后请学生讨论,并且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最后,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进行总结,内容包括讨论情况、学生发言和对案例的分析等,并将案例进一步引申,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而归纳出重点内容。

此方法优点在于典型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既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学习不方便的问题,又克服了书面不能展示的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表现疾病特点。不足之处是典型病例多媒体视频资源缺乏。

3. 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意义

3.1 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学生的时间和能力。

3.2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是学生构建知识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所描述的往往是一个实际事件,没有分析,只有事实。案例讨论的结果也可能略有差异,没有人告诉你答案,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决策者的角色中,根据材料所提供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决定,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校和教师来说,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是个难题。案例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自由地实现在各个临床知识与基础知识间的切换。所以,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案例教学法将临床护理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它是中职学校乃至高校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孤立的和一成不变的,案例教学法也只有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其他教学方法和谐运用,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并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郭金达.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3):81~ 82

[2] 熊永红1 孙爱芳2 病案教学法在中专《儿科学》的实践探索[J]中外医疗,2011, R2,15

[3] 杨玉霞.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9,NO.7

[4] 丁建云1,管勇丽1,孙丰斌2.案例教学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R473,2008 年12 月第5 卷 第3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