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手术护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ObjectiveThepurposeofthisstudyistodeterminetheriskfactorsofpressuresoreduringlivertransplantationandworkouttheeffectiveprecaution.MethodsPressuresoremayhappenduringtheoperationofLivertransplantation.Therefore,wepreformedaretrospectiveinvestigationtostudy65patients,whohadundergonelivertransplantationfromJanuaryof2001toMarchof2003.Weanalyzedthemajorcausesandotherrelatedinformation.Anewpremanagementwasthencarriedoutin57patientsfromAprilof2003toJuneof2004.Inthisnewpremanagement,thenursescushionedboththepatients′kneejointsandlegstohangthefeetintheair.ResultsFromthehistoricalstudy,adramaticallyhigherincidenceofblisterhappenedinthosepatientswithlongeroperationtime.Localpressurewasoneofthemajorreasonsforpressuresore.Thiskindofcomplicationwassignificantlydecreasedwhileeliminatingthelocalpressure.ConclusionTheincidenceofoperativepressuresoreishardtobeavoided.However,wecanminimizethisincidenceratethroughtakingactiveandeffectiveprecaution.
【Keywords】livertransplant;pressuresore;preventivenursing
我院从2001年1月开始开展肝移植手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肝移植术患者在术后1天足跟压疮发生率较高。目前国内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笔者回顾性分析了肝移植患者足跟压疮发生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对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57例肝移植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4年6月于我院行肝移植手术患者122例,男98例,女24例;年龄13~68岁,平均44.5岁。肝豆状核病变4例,肝硬化73例,肝癌42例,多囊肝多囊肾3例。肝移植118例,肝、肾联合移植4例。其中2001年1月~2003年3月的肝移植患者65例,为历史对照组;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肝移植患者57例,对其在移植手术过程中进行预防护理,为预防护理组。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3年3月65例肝移植患者足跟压疮的发生情况,将发生足跟压疮与未发生足跟压疮的患者进行比较,探讨压疮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对2003年4月~2004年6月的57例肝移植患者进行预防性处理,观察其压疮的发生率。
1.2.2压疮的护理2001年1月~2003年3月65例患者采用一般常规的保护措施,用棉垫、消毒巾包裹双脚以保暖,未给予针对性的压疮预防护理。2003年4月~2004年6月57例患者在双侧膝关节处垫一小软枕,在小腿腓肠肌处以软枕垫高10cm左右,使双足跟完全悬空,同样以棉垫、消毒巾包裹双脚保暖。两组患者在术前双足跟局部血供良好,皮肤均无异常。术中都采用平卧位。术中输液量由麻醉科医生根据病种以及患者的情况选择决定,液体在22℃~24℃室温中放置后输入。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1.0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方法采用One-WayANOVA。
2结果
2.1历史对照组压疮发生的情况和原因分析在历史对照组中,足跟发生水疱14例,发生率21.5%。以是否发生水疱分成两组进行One-WayANOVA统计学分析,发现无肝期、白蛋白水平、年龄及性别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发生水疱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水疱的患者,结合临床,认为手术时间长是患者发生压疮的原因,见表1。.2预防护理组与历史对照组压疮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的各项指标:手术时间、无肝期、白蛋白水平、年龄及性别,采用One-WayANOVA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水疱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进行预防护理后压疮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见表2。
表1历史对照组中发生水疱患者与未发生水疱患者情况比较(x±s)
表2两组各项指标及压疮发生情况比较(x±s)
3讨论
3.1肝移植术中压疮发生的原因目前公认引起压疮发生主要有4种因素,即压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潮湿,并与持续的时间有关[1]。根据表1显示,历史对照组中引起患者肝移植手术后1天足跟发生水疱的主要原因为肝移植手术时足跟长时间受压。据报道:全身营养障碍、负氮平衡、皮肤干燥、弹性差者易发生压疮;输入大量液体导致体温下降,增加了受压部位形成压疮的机会[2]。这些情况在肝移植手术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但在本组数据中并未显示出来,也许与样本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2使用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肝移植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预防压疮的工作应为评估—预防—治疗,积极评估患者情况是预防压疮关键的一步,预防是避免压疮发生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肝移植手术时要特别注意患者的放置,加强对患者身体受压部位的保护,特别是对容易被忽视的足跟部位的保护。根据表2显示,预防护理组采用完全悬空足跟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也可尝试用进口的充垫材料来保护足跟。采用带集液袋的手术薄膜巾,以保持床单的干燥。在手术过程中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保暖,输入体内的液体最好能加温,患者全身可以用电热毯或暖风机保暖。
3.3护理观察接受肝移植者大部分是肝硬化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全身情况较差,甚至有大量腹水。因此,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特别是皮肤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发现有高危因素或有压疮先兆要实行重点预防。手术结束后要检查患者全身皮肤,尤其是身体受压部位的皮肤。如有问题,要和监护室护士交班,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患者回到监护室,监护室的护士同样要检查患者的全身皮肤情况。一旦受压部位有红肿,术后马上解除受压,一般30~40min褪色,不会形成压疮[3]。
4结论
近年来肝移植手术在我国迅速而普遍地开展,肝移植手术患者由于病情重、全身情况差,手术时间长,手术中发生压疮是较难避免的,但是压疮仍是可以预防的。本研究与文献报道都证明[4],只要及早发现压疮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压疮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甚至降为零。
【参考文献】
1张水兰.压疮的护理进展.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60-61.
2陈玫.褥疮护理的综述.护理学杂志,1999,14(6):375-376.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4个专门科室抽取护理人员30名,4个科室分别为骨科,普外科,胸外科,皮肤外科。所有参与研究的护士均为女性,年龄为20~45岁,平均年龄(26±3.4)岁,学历方面专科20人,本科10人。主管护师5人,初级护师15人,初级护士10人。工龄为1~20年,平均为(7±1.4)年。参与调研的4组护理人员在生理及学历,经验等一般情况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培训目标
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是护理人员对操作更加规范,熟练及有良好的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加护理人员互相配合度。
1.2.2培训方法
4组每组分配2至3个专科护士来进行指导教学,对每个护士进行详细了解,对其所负责位置及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后进行专业辅导,强化每个护理人员的对设备对仪器对器械的认知,熟练其应用与保养,并加强互相之间手术的配合,手术时进行指导,并进行专业知识讲解,使护理人员对手术的辅助更加专科专业化。
1.2.3专业课的教学
①该专科的生理部位的解剖学的讲解,及病例状况下的改变。②专科的手术所需器械使用摆放及保养。③手术时护理人员之间的配合讲解。④对突发事件的急救与应对,常用急救药物的使用及不同程度下的用药说明以及无抢救药物时的代替手法说明。
1.2.4培训后考核
在一年的培训过程中由护士长与专科培训护士组长分多次对该阶段的培训进行测试,如器械维护使用,应对措施方法,操作规范熟练度。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并经审核后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代表。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检验指标为0.05,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资护理人员手术室操作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后3年以内,3~5年,超过5年的护理人员手术操作考核评分分别为(89.1±3.9)、(93.2±3.7)、(96.3±3.1),均好于培训前(82.4±4.2)、(87.9±3.2)、(91.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人员器械掌握程度、保养及应急能力考核
经过培训调研所有年龄段护理人员经过专科培训后其手术室器械掌握程度及保养知识(95.9±3.1)分,比培训前(87.1±4.3)均有较大进步,前后比较差异较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2年1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112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77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18岁,平均年龄为45.8岁。手术时间最长的患者为3.9h,最短的30min。这些手术包括妇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普外手术、骨科手术、泌尿科手术。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等方面具有可比性。而且两组患者对本次的研究知情,并签有同意书。
1.2方法:
在两组患者手术之后,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种类进行相应的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再给予细节护理。例如,在术前,护理人员要细致地给患者讲解手术过程、参与医生护士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提前有所了解,从而帮助患者解除心里对手术的恐惧。在进入手术室之后,患者不免看见一尘不染的手术室会有畏惧心理,这时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并且要友善地和其打招呼,介绍自己,并向患者了解一些患者的基本信息。在手术之后,护理人员必需严密对患者进行观察,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有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且询问患者手术之后的感觉。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给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
1.3统计学分析:
以上的所有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患者的数据记录可以发现,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评分较观察组低,而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患者的满意度方面,对照组患者较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低,而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1.1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主要方法如下:①术前护理:于手术前1d对患者进行访视,首先进行自我介绍,并向患者讲解术前注意事项和手术目的、手术时间、所采取的麻醉方式以及配合要点。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注意观察其心理状况,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鼓励其积极配合治疗。制定护理计划:护理人员应根据访视所获得的信息和手术类型确定有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以此制定出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计划。②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对手术室的温、湿度进行合理调控,患者进入手术室时应热情接待,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获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术中舒适度。在工作中言语要柔和,举止要得体,真诚关爱患者,为其提供心理支持,重视稳定患者的情绪,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在手术操作之前,应先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说明,消除其疑虑,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在不影响手术效果的情况下使患者保持相对舒适的,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维护其自尊。讨论病情时应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在术中要与麻醉师密切配合,做好相关监测工作并及时反馈相应数据,如有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③术后护理:术后及时将残留于皮肤的消毒液和血迹擦净,以免患者出现心理波动。回病房后认真做好交接和管理保护工作,术后1~3d对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有无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保健指导。
1.2满意度评价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以100分为满分,于患者出院时进行问卷调查,标准如下: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60~80分,不满意:<60分。
1.3统计学处理方法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表示,采用t或x2对相应数据比较进行检验,当P<0.05时表示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焦虑的情况见表2。
3讨论
手术室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必须要对环境和护理工作质量提出较高要求。手术室护理是从手术环境及患者的病情出发,制定出合理的护理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质量意识也随之增强,希望医院能够提供较好的医疗护理服务,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心理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要注重术中护理,同时也要提高术前、术后护理质量。
【关键词】膝关节镜;手术;护理
随着创伤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关节镜手术因创伤小、恢复快、痛苦小、疗效好、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受到许多患者和医生的青睐。膝关节的退行性变和关节滑膜、软骨、半月板、韧带的损伤,用关节镜可以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但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和康复练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并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我科自2005年11月~2006年11月,共实施膝关节镜手术130例(41个膝关节),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1临床资料
130例中,男88例,女42例;年龄15~68岁,平均37.2岁;膝关节半月板损伤45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十字韧带损伤25例,膝关节感染30例。130例进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术前平均住院2.5天,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天。
2护理
2.1术前准备
2.1.1对患者健康状况的评估了解患者受伤经过及损伤情况,了解其痛苦或其他不适应程度,协助患者选择舒适的卧位;了解患者是否是过敏体质;是否患有血液系统疾患,特别是凝血机制障碍;是否有精神系统疾病;是否存在重要脏器的严重器质性病变;是否存在糖尿病等都应考虑到。
2.1.2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术后有一段时间不能行走,以后需通过功能锻炼后恢复,并介绍做这些练习的重要性,讲解术后做这些练习仅有轻度疼痛甚至无痛,清除紧张情绪,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2.1.3按硬膜外麻醉术前常规护理(1)术前一天做血型测定、备血,完成常规药物的皮肤过敏实验,进行备皮、清洗,避免皮肤划伤;(2)手术前晚10时后禁食,12h禁水;(3)手术晨按医嘱给术前用药。
2.2术后护理
2.2.1腰麻后常规护理(1)术后6h平卧位,头偏向一侧;(2)定期观察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3)抬高患肢一般用枕头或软垫,使患肢抬高约20cm,以利静脉回流,保持膝关节接近伸直位,减轻肿胀;(4)注意观察切口出血情况,一般切口采用加压包扎或冰袋冷敷24h,以利于减轻伤口出血和肿胀。切口有引流管的,一般在24h~48h内拔管。如果切口渗血较多,应及时更换敷料,并报告医生,同时要观察足趾的末梢循环、温度、皮肤、颜色及感觉运动等,以防止由于包扎过紧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
2.2.2功能锻炼(1)术后第一天可开始练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为抬腿运动做好准备;(2)术后第二天开始做抬腿运动,抬高患肢15~20°,每天3次,每次5~10min;(3)3天后进行膝关节屈伸运动,遵医嘱使用CPM机来恢复关节功能,每天2~3次,每次1h,锻炼前应向患者解释术后进行CPM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患者的合作和支持循序渐进为原则,每日增加5~10°,并且从被动到主动,术后1周下地,但禁止做剧烈运动,如频繁上、下楼跑步,负重等,以免影响关节的恢复功能。
3康复指导
(1)膝关节保暖,夜间抬高,以利于血液循环;(2)按照要求进行下肢训练,直至关节疼痛消失,下肢行走为正常为止;(3)定期随访。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112例手术患者,以60例给予整体护理联合规范化管理的护理方案的患者作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38.41±19.26)岁;以52例给予常规护理方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3岁,平均年龄(39.52±19.6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及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观察组:
给予整体护理联合规范化管理的护理方案。①建立规范章程。主要包括绩效考核、病人核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和输血查对制度等。对于考核优良的护理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则应对其进行再培训。手术病人的核对制度是指术前详细了解清楚病人的姓名、房号、床号、手术名称等。术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一次性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应严格检查核对,使用之后应先毁形,再消毒。手术过程中给患者输血应执行“十对”制度,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②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护理工作人员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③还应加强模拟操作,提高护理技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充实自己。④提高护理人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由于手术室护理的工作量大、病人较多且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白班/夜班交替,因此要求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⑤应以病人为中心,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精神状况,提供最人性化的护理。如在术前访视时,可同时了解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多关心患者,以利于后期交流;在术中护理时,应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圆满完成手术护理;术后随访时,应耐心提醒患者须注意的事项,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并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2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方案。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术前、术后的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室术前空气菌落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术后空气菌落数仅为(70.25±28.10)cfu/m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40±80.50)cfu/m3,而此过程中,观察组护理后手术成功率为100.00%,对照组为92.3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发生感染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
2.2两组患者术前护理前后SAS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护理前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前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下降,仅为(35.60±4.8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2.75±5.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出院后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
出院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1.67%,较对照组的69.23%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关键词】护理管理术后疼痛
术后疼痛是一种急性疼痛(通常病程小于6周)[1],是困扰外科手术病人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75%手术病人有比较明显的术后疼痛。以往对术后疼痛的处理未能引起护理工作者的足够重视,病人也往往将术后切口疼痛视为术后一种不可避免的经历。
1术后疼痛的影响
1.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术后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皮质醇增加,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得全身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导致术后病人血压升高、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
1.2对呼吸系统影响疼痛使骨骼肌张力增加,肺顺应性降低,通气功能下降,使病人缺氧,二氧化碳蓄积,引起肺不张等并发症。
1.3对胃肠、泌尿系统的影响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反射性抑制胃肠道功能。降低平滑肌张力,病人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尿潴留等。
1.4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疼痛可引起多种激素的释放,产生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肾上腺素,皮质醇病变,血糖素升高,促使血糖增高,蛋白质、脂质代谢增强,使术后病人容易发生负氮平衡,不利于机体康复。醛固酮、皮质醇、抗利尿激素增高使得机体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某些心功能差的患者可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
1.5对免疫系统功能和凝血机制的影响与疼痛相关的应激反应可使淋巴细胞减少,网状内皮系统处于抑制状态,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另外疼痛引起体内内分泌系统改变,也引起免疫机制改变。疼痛应激反应使血小板粘滞增强,功能降低,导致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1.6其他影响疼痛使病人感到无助、焦虑、失眠,病人常害怕疼痛而不敢活动。可见,术后疼痛会引起机体一系列反应,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响病人康复,术后有效止痛无疑可减少一系列应激反应,帮助病人尽早康复[2]。
2术后疼痛的护理
2.1疼痛是外科术后病人的常见症状,疼痛程度往往较为严重。护士24小时服务于病人周围,对待病人的疼痛情况,应像对待病人的病情变化一样,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观察、评估和记录,并且要及时观察止痛措施的疗效,为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护士在认真检查病人疼痛的同时,常常可以为病人解除疼痛,如发现病人因不对而疼痛或因引流管不通畅而疼痛,或因敷料包扎过紧而疼痛等,可以给予相应的处理,解除其疼痛。护士可以选用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方法为病人缓解疼痛,如心理和肌肉的放松方法,分散注意力的方法等。护士负责向病人和家属宣教疼痛控制的一般知识和“痛尺”或其他评估工具的应用。护士要告诉病人及其家属应及时报告新疼痛或未缓解的疼痛,以保证医务人员迅速给予评估和有效的治疗。
2.2责任护士还负责疼痛病人的临床护理,准备病人治疗所需的器材和药品,某些注射、针灸、理疗等治疗的实施,某些特殊治疗,如神经阻滞等的配合。负责病人24小时疼痛的观察、评估与记录,疗效评估与记录,告诉病人止痛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进行病人及其家属疼痛知识、疼痛自我评估与疼痛自我护理的宣教等。
3术后疼痛健康宣教
3.1术前评估病人及家属对疼痛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了解既往疼痛史和预期疼痛处理应达到的目标。向病人讲述疼痛对机体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强调大部分术后疼痛可以缓解,并且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病人有权享受术后无痛经历。向病人说明何时表达疼痛反应及如何表达,疼痛反应包括疼痛强度、性质、持续时间和部位,并说明这些主诉将成为疼痛治疗的依据,护士将根据主诉所反映的疼痛特点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3.2向病人介绍自我解痛方法,在止痛剂治疗的同时辅助使用其他方法缓解疼痛,如使用放松、分散注意力、想像、冷敷和热疗等方法。向接受PCA治疗的病人讲述给药的方式和时机,病人应在感觉疼痛开始时自行给药,注入下一剂量药,以达到良好的止痛效果。超级秘书网
3.3劝告病人及时向护理人员诉说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避免过分担心疾病的康复而引起高度焦虑从而降低耐受性,加重疼痛。
4结论
疼痛的主观性和多因素性决定了在疼痛管理中必须有病人自身的参与,因此应教育护士加强术后疼痛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疼痛相关知识,弥补医务人员与病人对疼痛理解的不一致,使病人主动参与并配合治疗和护理。对疼痛的健康宣教应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干预健康教育介入
介入诊疗以其微创、结果直观、疗效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介入诊疗患者的护理工作亦愈来愈受到关注。通过护理干预使进行介入诊疗的患者能够正确认识介入诊疗过程,有重点、有目的的去认识介入诊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除各种心理问题,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一、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调查近期心内科经股动脉介入诊疗患者30例,其中男26例,女4例,年龄39~80岁,平均59.5岁。外周介入科盆腔及下肢血管病患者30例(均从健侧股动脉穿刺),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78岁,平均60岁。
1.2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及访谈式调查着重从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了解情况,术中的焦虑、紧张情况以及对穿刺部位有无疑问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二、结果
通过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解决了患者的心理问题,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三、讨论
3.1焦虑是一种防御反应,是个体在预感到某种“危险”或“威胁”即将发生时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是疾病愈后的一大障碍。患者掌握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对手术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不可预见的事件同样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通过护理干预手段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中做冠心病介入患者通过健康教育或护理干预几乎都能正确认识手术过程,对手术过程认知较清楚,术中焦虑、紧张情绪的程度明显较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减轻。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虽然对手术过程有一定的认识,但由于对某些细节不认知导致焦虑、紧张情绪加重。术前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对疾病的认识,患者的想法、顾虑及特殊需求,及时解答疑问,对患者的不良认知或对疾病的不良应对方式予以告知、纠正、指导、安慰,鼓励患者积极应对手术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稳定的情绪,增强适应能力。通过对两组患者对介入手术的心理问题的探讨,说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护理干预必不可少,而有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或护理干预是解决患者特殊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3.2对介入诊疗的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还在于对穿刺部位的认知问题上。本文中有近一半以上的患者(主要是外周介入病人)对这一细节不认知。有调查表明,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信息来自护士的只有26%,一半以上的患者认为目前宣教的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这说明我们在给患者健康信息时要进行筛选,要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健康教育,而不是盲目的、全面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向患者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与服务,使患者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问题时,有能力做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心内科病人通过股动脉穿刺做心脏介入诊疗没有健侧、患侧之分,所以大多数病人不会对穿刺部位产生疑问,而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病人就有所不同,并且有的病人反应较为强烈,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做介入手术的病人急需要了解有关手术的准备、过程及术后情况,以利于机体的健康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工作时尽量要仔细,掌握病人需要哪方面的内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病人的不同的病种,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盆腔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有必要特别说明穿刺部位的特殊性,以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延长手术时间。
总之,伴随介入诊疗过程而发生的患者的心理问题是护理工作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护理人员必须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患者达到心理—生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秀华,陈贤娣.护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4.23.(4):24—25.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8例手术室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31例,年龄14~71岁,平均(38.2±6.3)岁,病程5d~11年,平均病程(2.3±1.0)年。其中包括择期手术、急诊手术。分阶段法将其分为两组,2011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34例患者行常规护理管理,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34例患者行风险管理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常规管理下行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手术前风险管理
手术室护士接待患者时,须仔细核对患者的科室、名字与住院床号、年龄、手术所用药物、手术方法等,确保手术患者与手术通知单一致后再进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皮肤、病情、整体情况作准确评估,并询问患者病史、药物过敏史等,了解患者生命体征、肢体功能等情况。在患者将所有问题问答完整后再开始进行护理操作;若患者意识不清楚,则由家属完成问答。
1.2.2手术时风险管理
护士在手术前检查手术所需器械与药物是否准备完善,并检查药物的规格、质量。在手术中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压疮的预防护理。暴露手术野、采取措施避免坠件发生。术前核对患者资料,包括验血报告、麻醉方式等。手术后严格核对药物与器械的数量,再进行切口缝合。手术用药严格核对药物名称;用药前核对药物质量与浓度,以及用药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须采取药敏试验后再选择适合药物。输血时,确保配血单、血袋是否符合,确定血型、血袋号码与血液量,再次核对后方可进行输血。输血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在手术时密切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观察,在检查患者具体情况后,向医生报告。
1.2.3手术后风险管理
手术完成后,将切片标本置于标本袋中,并填写好患者的基本信息,再将标本送检。若为一般护理标本,须在手术后作处理,固定于甲醛溶液10%固定液中,在核对检查后申请清单,随后放置于待检处,确定无问题后再送检。护士长落实监督制度,将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流程作进一步完善。让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手术中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解,并将实际情况告知患者,将手术风险公开化、透明化。提高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组织定期学习相关法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护理后纠纷、投诉发生率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满意率为91.18%,对照组为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投诉、纠纷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