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药物毒理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物毒理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物毒理学论文

第1篇: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中国药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3651

国内刊号:32-1708/R

邮发代号:28-30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教学模式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第3篇: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阐述了动物源食品的安全性现状以及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的原因和药物残留对人类的危害,并提出了控制动物源食品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的措施,以期为提高动物源食品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肉、禽、蛋、奶、乳等动物性食品在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为了预防和治疗畜禽疫病,在畜牧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兽药;为了提高畜、禽及水产动物的生产效率,在养殖业中广泛使用饲料添加剂。人们食用兽药残留量超标的动物性食品后,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为了保障人类的健康,必须对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进行规范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动物源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兽药残留、农药及工业废物的污染、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感染等三大类。农药及工业废物等常通过饮水和动植物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对动物性产品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微生物及寄生虫等通过感染动物危及动物源食品的安全,如动物性产品及其制品中沙门氏菌超标,猪肉感染猪囊虫、包虫等;兽药种类繁多,各种兽药的作用和毒性不尽相同,因而兽药残留是动物源食品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类污染源。

1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性和药物残留的现状

从公共卫生观点来看,共患病是动物性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在共患疫病中许多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尤其是患有某些共患病的畜禽,在屠宰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烹饪等环节,直接或间接地经肉品传播给人,危害人体健康。食肉是导致共患病传播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动物性食品都是来源于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在畜禽和水产动物的养殖、屠宰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受到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导致我国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超标的原因很多,一是滥用兽药和饲料药物添加剂;二是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使,销售对人体有严重危害甚至明令禁止的物质(如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安眠胴、雌激素等)获取高额回报,造成药物在肉、蛋、奶及水产品等动物源食品中残留;三是治疗动物疾病使用抗生素,甚至还有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在大量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又不遵守有关食品卫生法规定和休药期规定,而任意宰杀或销售,从而造成了抗生素在动物产品中残留;四是老百姓对动物源食品药残危害性认识不足,养殖户存在麻痹心理,只想到如何把病治好不理药残后果;五是政府部门对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监测投入不够,对动物源食品药物残留超标打击不力;六是食品放射性污染的危害,主要来源于核试验、核爆炸的沉降物。现代原子能工业和人工裂变核素的广泛应用,使环境中放射性物质最终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2动物源食品中药物残留对人类的危害

2.1药物中毒

在目前使用的兽药中,有一些可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如磺胺类药物能诱发人的甲状腺癌及造血系统障碍;类固醇激素化合物能引起女童早熟、子宫癌及男性的女性化,对人的肝脏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氯霉素能引起人骨髓造血机能的损伤;硝基咪唑及硝基呋喃类药物能引起人体细胞染色体突变和畸胎;人食用具有较高残留量的莱克多巴胺和克伦特罗的动物产品后,会出现心跳加快、肌肉震颤、心悸、神经过敏等中毒症状,克伦特罗还可以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蓄积,从而对子代产生严重危害。

2.2过敏反应

由动物源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引起的过敏反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常引起过敏反应发生的残留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某些氨基糖甙类药物,其中以青霉素类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青霉素能引起人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及过敏性休克,严重者甚至死亡。在我国就曾出现因食用牛奶而造成皮肤过敏和荨麻疹的病例,尤其是婴儿,出现这种情况的很多。这主要是由于用药治疗奶牛乳腺炎时不遵守弃乳期,造成牛奶中药物残留引起的。2.3耐药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抗生素被普遍用作促进动物生长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但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添加剂,使得动物体内(尤其是动物肠道内)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细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后往往对人使用的同种或同类抗生素也产生耐药性,或交叉耐药性,致使抗生素无法控制人体细菌感染性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到目前为止,尽管有关细菌耐药性传递会给人用抗生素治疗疾病带来困难的问题尚未完全定论,但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鉴于此,瑞典于1986年开始禁止在家禽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添加剂,欧盟从1999年开始禁止使用磷酸泰乐菌素、维吉尼霉素、杆菌肽锌和螺旋霉素等4种抗生素作添加剂。2000年6月21日,欧盟通过EMEA/CVMP/411/00-FINAL规定北里霉素、氯霉素、硫酸多粘菌素B等26种药物或物质不再作为兽药使用。

3动物性食品中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的控制措施

3.1加强对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管理

国务院1987年的《兽药管理条例》和1999年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了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1997年农业部了《允许作饲料添加剂的兽药品种及使用规定》;1999年农业部了《允许使用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生产企业和使用者必须严格遵守各有关规定。

3.2严格规定和执行兽药的休药期和兽药允许残留量标准

严格规定和执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以及休药期等,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和未被批准的药物;限制或禁止使用共用的抗菌药物或可能具有“三致”作用和过敏反应的药物,尤其禁止它们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

3.3对药物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在药物和药物添加剂正式投产前,需检验其毒性,证明其确实安全有效后,方可用于生产。毒理学评价包括一般毒性试验和特殊毒性试验。

3.4建立并完善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监控体系

第4篇: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论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病害日趋严重,养殖中所使用的渔用药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抗生素、促生长剂、杀虫药等的大量使用,带来了药物在鱼体内大量富集残留和病原体的抗药性等问题,导致养殖水产品质量下降,既危害了人类健康,又污染了环境。开发和生产安全、高效的无公害鱼药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草药具有天然、高效、毒副作用小、抗药性不显著、资源丰富以及多样化等优点,在防治鱼病中,除了兼有药性和营养性外,还具有提高水产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利用率高的功效。为贯彻落实“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进行绿色无公害安全水产养殖生产,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草药的作用

1、抗菌、抗病害

如大黄、黄柏、黄岑有抗菌功效,能够抑菌;苦楝皮、马鞭草、白头翁等能杀虫。

2、增加机体免疫力

水产动物具有相对完善的免疫力功能,中草药可以对其起调节作用。

3、可以完善饲料的营养配伍,提高饲料转化率

中草药本身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如粗蛋白、粗脂肪、维生素等,某些中草药还有诱食、消食的作用。

二、中草药的特点

1、资源广、成本低

我国地域辽阔药学论文,中草药资源丰富,易种易收,且使用简便。

2、在动物体内无药物残留无公害

中草药是天然物质,保持了各种成分的自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成分易吸收利用,不能被吸收的也能顺利排出体外,在体外细菌分解,不会污染水环境。而一般的化学药物成分会积累在动物体内或残留于水体中。

3、毒副作用小,在动物体内不产生抗药性

通过中草药组方配伍,利用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其防病治病的功效,减弱或消减了毒副作用。有毒的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后,毒性会降低或消失,此外至今医学研究还未发现中草药有抗药性的问题。

三、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1、大黄 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及芦荟大黄素抗菌的作用最好,有收敛、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及抗瘤的作用。用以防治草鱼出血病、细菌性烂鳃病、白头嘴病等。

2、乌柏 又名柏树、木蜡树,其叶含生物碱、黄酮类、鞣质、有机酸、酚类等成分,主要抑菌成分不酚酸尖物质,在生石灰作用下生成沉淀,可以用来防治烂鳃病、白头白嘴病等。

3、五倍子 含鞣酸,有收敛作用,能使皮肤粘膜、溃疡等局部蛋白质凝固,能加速血液凝固而达到止血效果;能沉淀生物碱,对生物碱中毒,有解毒作用,抗菌范围广,用于水产动物细菌疾病的外用药。

4、辣蓼 鞣质,黄铜类,蒽醌衍生物及蓼酸,用于防治细菌肠炎病。

5、黄芩 多年生草木植物以根入药,有抑菌、抗病毒、镇静、利尿解毒功效,可防治烂鳃病、打印病、败血病、肠炎病。

6、黄连 双名鸡爪连,川连,味连,上黄连。多年生草本植物药学论文,以根状茎入药,有抑菌、消炎、解毒功能,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炎。

7、穿心莲 一年生草本植物,含穿心莲内脂及黄酮化合物等,有解毒、消肿止痛、抑菌止泻及促进白细胞吞噬细菌的功能,药用全草,防治细菌性肠炎病。

8、黄柏 又名案木,聚皮,无柏,落叶乔木。以树皮入药,有抑菌、解毒、止痛等功能,可防治草鱼血病站。

9、大蒜 药用鳞茎,其有效成分大蒜辣素,有止痢、杀菌、驱虫及健胃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性肠类病。

四、存在的问题

1、水产用中草药基础研究落后,目前水产养殖用中草药不论是单方或复方制剂,其作用大多借鉴中医药历史资料记载、临床用药经验的累积来确定。但传统中草药理论缺乏对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抗病毒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不像西医那样做药敏试验和解剖实验,对临床反应和临床实验数据等有关详细记录。要从药理方面逐一进行试验研究,尚缺乏相应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因此,在应用过程当中要注意配伍禁忌问题。

2、中草药研究与开发受到了重视,但产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我国在免疫增强剂尤其是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上的研究开发较多。但总体而言,我国中草药产业基础研究与开发薄弱,生产工艺落后,工程化水平低,中药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状况,即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及自动化生产水平低。此外,中药剂型落后。而国家投入到中草药研究中和资金也少的可怜。目前养殖用中草药行业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3、剂型混乱,消化吸收存在着障碍,严重影响了药效。目前在水产病害防治过程中应用的中草药,剂型呈现多样性,基本包括了粉剂和水剂。其中粉剂有普通粉碎剂和超微粉碎剂;水剂有水煎水剂、化学萃取水剂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的水剂。而这其中大多数剂型是以普通粉剂形式存在。中草药大部分品种成分组成基本以粗纤维和几丁质为主药学论文,而水产动物特殊的消化结构又决定了它们对几丁质与粗纤维的消化吸收效果很差。所以普通散剂由于水产动物对它有着消化吸收障碍而显效果差显效慢,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四、解决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中草药的基础理论研究。目前,有关水产养殖用中草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和部分有效成分的研究上,许多中草药及其复方中草药制剂的有效成分及其含量、结构、提取、有效成分间的相互关系、毒理学等药理学方面均缺乏对水生动物的促生长、疾病防治、诱食、改善水产品品质等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其特征、作用机理,以期筛出效果良好的水产品用中草药。

2、形成以市场规律为导向的中草药研究机制。食物源性的农药、兽药残留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化学药物和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及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将疾病,尤其是动物疾病的防治转向中草药的研究为目标。重点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形成有利于整体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发展和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

3、结合水生动物消化吸收的原理,在剂型上给矛改变,如超微粉碎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其消化利用率,从提高了疗效。

4、统一质量标准,严格把握好原料的质量关、产地关,同时避免原料的污染,使组方更合理与科学。

第5篇: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长期以来,台湾当局对于中草药教育重视不够,使得台湾中药高等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才有较大的发展。现将主要的中药高等教育院校的办学理念、师资、课程设置概况介绍如下。

1 台湾中药高等教育现状

1.1 长庚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

该所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于2005年3月经台湾“教育部”审查通过。该所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若入学前具有药学学士学位者则授予药学硕士学位,其余则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1.1.1 办学理念

该所的中药教学理念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的药学科技人才”,建立能结合中药方剂研究与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团队,使中草药科技早日升级。为此,在课程设制中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学习,在研究上建立临床与基础整合的研究发展模式。为了配合台湾省发展中医药的重点计划,结合先进的农业及制药科技,该所以中医的经验法则来确定其研究目标:中医药信息系统化、中草药种源标准化、药用植物育种及组织培养、药材有效成分最佳化、中草药最佳化。

1.1.2 师资队伍

该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1人,其中包括教授5人(专职2人、兼职3人),副教授3人(专职1人、兼职2人),助理教授3人(专职2人、兼职1人)。涉及研究领域包括:药理学、生化/分子生物;肿瘤药物化学、药物输送系统设计;药剂学、药物动力学;药理;药用植物学、本草学等方面。

1.1.3 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理学组和药学组的区分,其公共必修课设有:生物药学特论、天然药物学特论。公共主要选修课设有:分离技术、中医药基础理论、有机光谱学、科学研究方法、醣类分子免疫学等。理学组设“六选三”科目,即从仪器分析、药效学特论、基础药学研究方法、药物设计及实务(必选)、药物分析方法、药效筛选等6门课程中选择3门课程。药学组设“八选四”科目,即从药用植物学、药效筛选、讯号传递、中药药理学、药物设计及实务(必选)、药效学特论、中药信息研究(一)、中药信息研究(二)等8门课程中选择4门课程。

1.2 中国医药大学

1.2.1 中国药学研究所

该所创立于1974年5月1日,创立时主要培养硕士研究生。于1992年11月18日成立“中国药学研究所博士班”。

1.2.1.1 办学理念

该所的办学理念是:以固有中国传统药学为经,从历代的丰富文献资料中整理、探讨、研究药学。以现代药学为纬,即以现代的科学方法、现代的药学理论,从各个药材的原植物调查、采集、鉴定,确定真品来源,进而从化学、药理学分析,探讨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探讨其效价,改良剂型,扩展其应用范围,开创新有效方剂。

1.2.1.2 主要课程设置

药学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35学分(硕士论文6学分另计)才能毕业。硕士班必修的课程设有:本草学专论、药用植物学专论、药用动物学专论、药理学专论、生物统计学、生药学专论、植物化学专论、药局学专论、专题讨论、中药学专题讨论、生物科技专论、中草药产业技术。药学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修20学分(博士论文12学分另计)才能毕业。博士班必修的课程设有:本草学特论、药用植物学特论、药用动物学特论、中国药学特论、中国药学研究方法特论、生药学特论、植物化学特论、药理学特论、药局学特论、中药学专题讨论、生物科技特论。

1.2.1.3 师资队伍

中国药学研究所现有专兼职教师19人,其中包括教授9人(专职6人、兼职3人),副教授4人(专职3人、兼职1人),助理教授6人(专职4人、兼职2人)。涉及研究领域包括:生药学、植物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质量管理、中药方剂学、中药炮制、中西药物相互作用、植物生理学、酵素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1.2.2 中药资源学系

该系于2002年成立,并于同年开始招生,主要培育中药专业的本科人才。

1.2.2.1 办学理念

该系以融贯中药系统、建立最新中药学术体系、培养中药专业人才为宗旨,培育中草药资源研发人才、中草药生物技术研发人才、中草药资源管理与行销人才等有特色的中药人才。

1.2.2.2 专业课程设置

该系的专业课设置为:生理学实验、本草学、生物技术概论、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实验、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及免疫学、药理学、仪器分析、中药药理学、生药学、药用物理化学、生物统计学、药用动物学、植物组织培养、中药炮制学、天然物化学、中药质量管理学、中药质量管理学实验、中药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成药商品学、中草药产品开发研究、中药调剂学、中药栽培学等。

1.3 大仁科技大学药学系暨制药科技研究所

1.3.1 办学理念

该系以配合医药及发展生物科技的政策,参酌国际药物发展趋向,旨在培育制药科技人才,为台湾制药工业培养各种制药事务,包括生技药物的研发制造等适用人才为目标。

1.3.2 专业课程设置

该系核心课程涵盖制药技术与药剂学、生物技术、生药学及药物化学等4个专业。学生除共同课“生物技术”外,分别依主修专业设专业课程,其中中草药技术专业课程必修课设有:天然物化学特论、高等有机化学、光谱学、中药药理学特论、科学论文写作;选修课设有:仪器分析、分离技术、中药鉴定学特论、中药炮制学特论、毒理学特论、组织培养学特论、生技药品工业制造技术、药用植物学特论、中药方剂学特论。

1.3.3 师资队伍

大仁科技大学药学系暨制药科技研究所现有专兼职教师30人,包括6位教授,18位副教授,6位助理教授,其中有25位具博士学位。

1.4 台北医学大学生物资源技术学系

该系为2年制在职进修专班,于1999年起招生。

1.4.1 办学理念

将“传统中国医药融合现代制造技术,使中药科学得以传承发扬”作为该系办学理念。

1.4.2 师资队伍

该系现有教师10人,包括教授4人,副教授4人,助理教授2人。

1.4.3 专业课程设置

必修60学分,公共选修10学分,专业选修18学分,毕业共计需88学分。必修课设有:生物科技讲座、传统医药概论、普通化学、本草学、药用植物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学、天然物化妆品学、仪器分析、物种鉴别、分子生物学、生物制剂学、药膳食疗学、药用植物栽培学、生理学、生物技术、有机化学、炮制学、方剂学、基因工程概论、天然物分析。选修课设有:生物技术信息、生物技术专利法规、酵素学、蛋白化学、海洋生物资源、微生物免疫学、企业管理、组织培养技术、药物食品法规、生物活性分析、细胞生物学、酦酵学、标准研究室规划、优良制造规范、医药法律与实务、醣生物学。

2 台湾中药教育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据上述,台湾中药高等教育已涉及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中药人才的培养。但台湾在中草药相关教学方面,普遍缺乏深入的中药教学。如长庚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明确指出其中药教学理念就是培育有能力“以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的药学科技人才”。可见其自身的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2.1 向“西化”趋势发展

台湾在中草药专业培养人才方面有向“西化”发展的趋势。由于对培养中药研究的中药学专业科技人才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不够重视,各医学院校的药学系教学大都以西药为主,即使是中药专业培养人才也以“用西药方法论进行中药研究”为理念。随着中药现代药理、化学成分研究的日趋深入,却丢失了中药“汤剂”的特色。许多中医师也直接将现代药理、药化的有关理论移植并指导中医临床治疗,严重地干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特色的发挥。

第6篇: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桂林医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以培养新形势下药学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一体化”实验教学综合改革,采用多学科间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

关键词 一体化实验教学;药学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桂林医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立项(JG2011018)。

作者简介:杨成芳,壮族,医学硕士,实验师,从事药理学实验教学工作。

通讯作者:李勇文,医学博士,教授,从事药理学教学工作。

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囊括了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事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其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且能在新药研发、药物评价、药品生产、管理与经营及临床合理用药等领域工作的药学复合型人才。因此,实验教学在实现高等教育的药学教学培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药学教育培养目标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1]。

1 药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实行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2]。在观念上把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实验技能训练,在实验教学上一直都在为理论课进行验证,而忽视了它本身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多是由授课教师根据实验讲义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案讲解清楚再示教,并由实验室教师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药品准备好,学生进入实验室只是简单地按照带课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同时相互关系密切的不同课程的实验教学相关学科没有相互渗透,整个实验教学缺乏连贯而严密的体系,不利于药学整体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结果是使培养出来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各课程学到的知识不连贯,互相割裂,没有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思维,导致学生不能融会贯通,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工作,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积极推进药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我院从2012年初开始对药学专业的实验课程进行系列改革,开展以“ 药”为中心整合药学专业多学科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1 以“药”为本,把“药”作为多学科间的纽带,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鉴于目前药学实验课程存在的诸多不足,我院提出了以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一体化实验为重点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经过研究和实践,围绕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全过程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药学专业一体化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在该思想的指导下,第一部分内容结合经典实验,主要锻练学生所属专业方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术和手段;第二部分内容为结合创新药物研究、新药开发、药物工业生产实际,锻炼学生综合运用各项基本技术、手段的能力,同时巩固专业基本知识,在各教研室在研的主要科研课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进行相关研究,旨在提升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2.2 适用对象——药学相关专业的大四学生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主要针对的是药学或相关专业的大四学生,以7~8名同学为一个课题小组,这些学生基本完成了药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2.3 实验内容——建立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结束了学生“任务式”的实验,若实验内容难度不大,不具挑战性,就不易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若难度过大,又会使学生的科研兴趣大打折扣。因此,合适的起点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一体化实验的首要条件。

我们将药学专业实验课的基本实验能力训练、综合与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实验课程的整合编排建立一体化的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一体化实验重点是围绕“原料药的合成/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纯化、原料药的检验、制剂与质量分析、活性评价”全过程的一体化,该一体化实验是以化学原料药的研究开发内容为主线,以新药研发的思路来设置专业实验内容充分地体现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系统性、科学性、创造性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督促学生认真对待实验课。

依据药学专业特点及新药研究开发的基本程序,将药学专业各课程的实验课整合为药学基础实验、药品生产与活性评价实验三部分[3]。第一部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实验,该部分的重点是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第二部分包括药物化学、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制药设备、波普解析等课程的实验,学生们通过药物的化学合成、天然药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修饰、各种制剂与剂型研究的实验,完成从原料药到药品的全过程的实验技能学习;第三部分包括药物分析、药理学、毒理学与药代动力学等课程的实验,通过各种检测手段与方法对原料与制剂的质量分析及其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过程的实验,掌握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全过程和进行重量监控的基本方法。通过三个部分的构建,各课程之间以“药”为纽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药学专业实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药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跨学科多技能的综合训练,掌握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实验原理、方法和技能。

2.4 考评方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

实验课程考评是对学习效果评定的手段,借此以督促学生培养严谨客观的科研态度、规范正确的操作技能、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它不仅是衡量实验教学水平、获取实验教学反馈信息,从而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判断实验教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以调动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为此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分别按照实验的基本步骤,即:实验准备(20%)、实验过程(40%)、撰写论文(20%)和答辩总结(20%)等拟定详细的评定细则,实施过程评价。一体化实验采用论文的形式评价实验成果,结合新药申报资料内容给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探讨。论文包括立题依据、实验仪器及试剂、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等内容。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新药申报资料的整理,又提高了学生研读中外文献的能力及科研性文章的写作水平,达到通过一体化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3 结语

药学专业课一体化实验改变了实验教学滞后于科技前沿的现状,反映了药物设计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通过几年药学专业实施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深深体会到,一体化实验课程的改革及教学手段的实施,使教学内容紧密连接药学本科生在前三年学习过程中的相关专业科目,把按照学科分类而设置的各门实验课程进行重组、交叉、整合,能帮助学生疏理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既利于对学生药学知识的系统掌握,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科研思维,对适应市场需求的药学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祖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84.

[2]张珏,贾容贵,范菊娣.药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1):334-337.

第7篇: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约160亿美元,仅日本、韩国产品就占了近90%,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占7%,我国不足5%。在极为有限的出口额中,绝大多数还是原料初级品,并被境外用作生产“洋中药”的原料,然后又销回我国。据称,在国内市场上,我国每年从日本、韩国等地区进口 “洋中药”的消费超过1亿美元。我国中药业企业虽然有1000多家,但在规模上、真正符合国际生产标准的企业还太少。因此,中药走向现代化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的。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9月,我国中药出口额5.1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18.2%,其中,中药材出口额2.51亿美元、中成药出口额9704万美元,全年出口额有望达到7亿美元,但这个出口额还不及日本“救心丹”一个品种的销售额,而韩国仅“高丽参”一项药品的出口额就相当于我国全部中药材出口额的50%,且价格比我国人参的价格高出10倍左右。纵比可喜、横比堪忧的现状令人感到寒意阵阵,更危险的是,我国医药产业紧随家用电器等行业的后尘,已开始一步步走进“微利时代”。

目前,我国中药研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的:首先是资金投入的差距。根据国际水准测算,目前一个新药的研发投入需要8亿美元左右。在美国,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远远高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其平均比例收入要超过企业销售收入的15%,而我国仅为5%,有的还不足1%;第二是成果转化方面的差距。我国新药研发投资成本一般由国家投资的科研院所承担,企业拥有或投资的研发机构既少且小,以致新药研发环节与生产工艺环节严重脱节,研究工作一味的立足于实验室,不考虑企业的生产工艺与实验室之间的差异,脱离实际的结果是一些纯粹局限于试管和烧瓶的研究成果最终只能束之高阁,国际上重要的新药研发机构一般是由跨国药企设立或由其赞助的,研究始终紧扣生产与临床,成果转化率高;第三是制药设备的差距。比如说日本,虽然只有60多家汉方制剂生产企业,但其机械化、自动化以及工艺技术和管理的水平都非常高,特别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纯方面的科研创新和技术水平很高,药品疗效稳定,质量可控。而我国的中药制药设备目前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许多丹、丸、散、片都存在标准不一,质量不稳等问题;第四是中药研发后劲不足。中药新药研发品种没有真正的创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企业实施GMP认证后,生产能力提高了,甚至可以说是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它们迫切需要新品种,但因 GMP改造耗资巨大。中药生产企业普遍实力偏弱,资金缺乏。销售力量薄弱,面对现实,企业只好选择了资金投入少的品种,以解决生存问题。

中药研发存在的三大误区

目前,人们对中药研发的认知上还存在着不少误区:一是对接轨的曲解。有些人片面地理解为只有按照西药研制的方法达到国际标准才叫与世界接轨,却忽视了不管什么样的标准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国际上至今还没有中药标准,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理应承担起制定中药标准的重任。那时人们才会真正体会到,原来与世界接轨并不是一边倒,而是双向对接;第二个误区是只看到西药研制方法――模式生物研究美好的一面,却忽视了研制经费昂贵、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另一面。以癌症为例,模式生物研究是把人类癌细胞放进培养皿中培养,然后移植到实验小鼠身上使肿瘤生长,进而试用各种药物,从而找出能够治疗人类癌症的药物。但能治小鼠身上异种移植癌的药物,大多治不了实际癌症患者的肿瘤;三是过分地看重国际贸易额,常把份额太低看成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化”得不够的衡量标准。但现实是国际贸易中的中药并未挤入世界医药的主流队伍,尽管一味地去迎合人家的口味,人家还是把它打入了治病的“另类”行列中,也就是说,不管中药国际贸易额有多高,它在西方人的眼里,还只是一个次等“公民”。相信大家都不会承认这就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所要追求的真正目标。

呼唤真正的创新中药

专家指出:在整个医药行业景气指数逐渐下降的情况下,企业与科研机构必须以风险投资的眼光来从事真正的中药创新,脚踏实地地研究开发药效成分和作用机理明确、质量可控、临床疗效稳定和毒副作用小的现代创新中药产品,培育大企业,进而开拓大市场。

具体来说,中药新药的研发应力求做到药味简单、配伍合理;主要药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明确;质控最好以若干个主要药效成分为指标,工艺要相对简单、具有可控性和可重复性,特别是批与批之间的稳定性;剂型要有治疗学优势或特色,疗效要确切有优势,使用要安全科学合理。针对中药复方的处方大、适应证宽、针对性不强的情况,可通过拆方研究,找到药效物质,进而优选、拆分并研制出机理和适应证明确、质量可控的小复方、有效部位或单体成分新药。

中药的创新可从以下两个途径着手。一方面,从传统中药宝库入手。中国古今文献记载的药方汗牛充栋,有很多久经考验的安全有效良方,是新药开发的宝库,研究者完全可以从经典著作中寻找疗效明显的简单方,从医院制剂中寻找针对性强的复方进行再优化,从民间秘方、验方和民族药物中寻找疗效确切的单味药或复方药等。另一方面,从现代科技成果入手。现代技术已经可以完成高通量筛选技术,新靶标不断被发现,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实践经验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中医临床信息挖掘系统,开展单味药、药对的有效部位研发、中药单体成分研发、中药药效成分衍生物开发等研发。

专家对中药研发的几点建议

降低院内中药制剂准入门槛

放宽审批限制,简化审批手续,对不具备制药条件的中小型医院或卫生院、诊所,允许其通过制药厂承包生产院内制剂,从而让每一张疗效好、真正有价值的中药处方都有变成成药的机会。这将给临床医生带来新的希望,激励大家去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认识:想让自己的药方变成成药,变成知识产权,不在临床上狠下苦工夫是绝对不行的。如此,无疑还将为准字药的诞生扩大了后备军。

按传统方法研制中药

取消部分“三致”试验

取消分离、提取活性成分等药理试验,不搞生物利用度和动力学测定……总之,在药理上摒弃所有西药研制方法的试验,只讲中药的五味四气、君臣佐使,只按中药药理和组方原则对其进行严格评审,但不完全排斥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那就是保留现代的毒理试验以严把终末关。

再者,对“三致”试验需要重新考虑。只有长期服用的药才作慢性毒理试验。慢性病妇女原则上不宜生育,也就是说,怀孕的慢性病人自然不多,只要注明“孕妇忌服”就可省去“致畸”试验。西药研制方法是通过打乱物体的整体结构而提取其单体成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基因突变,但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中药作为一种生物体,由于构成生命本身必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机制,因此很难导致基因突变。何况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尽管“说不清道理”,却能有效地趋利避害,“致突变”试验也可省去,只保留“致癌”一项试验就可以。毒理试验是西药的研制方法之一,用它把最后一关,只能提高新药安全性,不会改变中药传统方法的研制程序。

如此,不仅可以大大地缩短研发周期,几倍甚至几十倍地降低研发经费,还可把人力、财力集中在疗效上,从而大大地提高新药申请成功的几率,企业都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进而为改型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只要专利保护把改型的权益也包括在内,知识产权就不会落到他人手里。

剂型改造与产品升级

基础研究要跟进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就像国外专家搞西药研发一样。它需要寻找药物筛选的靶点,但寻找药物靶点不是容易的事,像研究基因图谱、基因组学,就是希望找到致病过程的关键基因是什么,最后表达到哪个“点”上。同样中药研发也应该找一些有中药特异性表现的东西,也应该从中药中挖掘一些特效的靶点,这需要基础研究等各方面来共同完成。

叶祖光教授强调应加强符合中药特点的基础研究。在理论上、在基础研究上如果没有突破,那中药研发只能停留在现在的水准上。如果问近年来中药现代化最大的进展是什么?中药现代化在基础研究中取得的最大成绩是药学方面的进步。目前,国家对中医现代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只有了解病因、病机有什么特点,并做到基础研究到位。在新药研发方面才会有突破。如果基础研究不突破。新药研发就不会超前。医学研究不到位,药学研究就跟不上。

叶教授表示他们准备围绕这方面来做,现正在研究血管内皮损伤与糖尿病、高血压的关系。因为很多疾病都有血管损伤的表现。他们想看看中药在这方面到底起多大的作用,并试图探索中药治疗学特点。只有加强基础研究,尽快寻栈出具有中医中药特点的特性东西。这样才能促进中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根据自身设备、资金潜力与市场前景,像牛黄清心丸那样进行剂型改造与产品升级,并严格按照它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与试验条件进行研发。此类研发立项如在第二条建议中所获得的上市品种中挑选,不仅成功的把握更大,还可大大降低原来因申请成功率太低而带来的投资风险,并有权以新剂型或新技术申请专利,其前身传统成药的剩余专利保获期限也未丧失。

提取有效单体

像青蒿素那样完全按照西药的研制方法纯化出单体有效成分,应一律按照西药研发的条件与标准进行。这只能说是大量中药材、中药方剂以及前人经验为我国的西药研发者拓宽了药源,提供了方便,却不能说以西药的研制方法研发出新型中药。

建议设立“特需特办”制

即对申请治疗特殊病种而疗效特殊的新药以特殊的程序办理。特殊病种是指癌症、艾滋病、精神病或像SARS等突发的新型传染病。特殊疗效是指:①治愈现代医学还无法治愈的疾病。②疗效与某些西药相当甚至超过西药,如癌症晚期替代止痛。③能治疗西医暂时还没有药物治疗的疾病。特办是指:①减少某些试验环节,如癌症晚期替代麻醉止痛药免作毒理试验。②降低临床试验例数,简化评审程序,如治疗突发恶性传染病的药。③降低试验动物的等级。特办必备前提是全方无一味剧毒、大毒之品,并且基本无配伍禁忌,符合中药组方、制作原则。

建立中药新标准

如果把某项标准比作射击的靶子,与之接轨就是冲着靶子射击,打错靶子的射击只能得“0”环。世界至今还没有中药标准,在它制出之前,为中药与世界接轨的一切努力都是冲着“0”目标进行的。中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国人有责任、有资格、有能力承担起制定中药标准的重任,这个重任对中国人来说,不仅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还是刻不容缓的。

新药研发应突出中医特色

前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表示,现代中药新药研发一定要在突出中医特色上下工夫,现代中药新药研发中心应该规格高、规模小、特色浓。他指出,尽管现代中药研发进行了十几年,国家科技部也一直在大力扶持,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能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药产品。王永炎认为,我国目前现代中药研发的技术含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未能突出中医特色。

王永炎指出,在以往中药研发中,特别是日本学者,都着力于研究汉代《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而对宋代《和剂局方》研究较少。因此,应该加强对《和剂局方》中的经典方剂的研究。此外,组分配伍研究是近年来现代中药研究的重点,其特点就是组分明确、质量可控,既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又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因此,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加强组分配伍的研究必不可少。王永炎还建议,在构建中药新药研发平台并严格遵循GAP、GLP、GCP、GMP、GSP等规范的同时,也应重点考虑环境生态监测(EPA),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效保护中药资源,提升现代中药技术品质的效果。

无论是中医药科研单位还是中药生产企业,目前在新药研发过程中都遇到了瓶颈问题。中医药科研单位欠缺市场运作能力、缺乏建设资金、运营机制亟待创新;而中药生产企业的现代中药研发能力有待加强,且缺乏国际认证的产品。王永炎建议,依托中医药科研院所的“一库四平台”(药物信息数据库、化学提取分离与分析平台、制剂技术平台、药效筛选与评价平台、安全性评价平台),与企业形成相互联系、相互配套、优化集成的整体性布局,以提升新药自主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

中药新药研发资源尚需整合

合理利用现代技术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中诞生了许多新概念、新方法,如波谱技术、立体化学、量子论及电子计算机等,它们不断向中药研究领域渗透,加上生理学、生物化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取得的进展,为中药基础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概念、技术和方法。中药基础性研究学科不断分化,正衍生出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中药制剂学等多个新兴学科。许多专家指出,目前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目前中医药学高等院校重理论轻临床倾向较普遍,中医药院校学生毕业后取得学位就留校任教,就连学位论文也往往是在动物身上完成而没有临床经验总结和数据,师承传授的中医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

“在中药新药的研究中,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例如把水针想方设法改为粉针。”有专家告诉记者,大部分中药注射液经过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其剂型是合理的,只有少数对热特别敏感的中药才适合做粉针剂。而现在所有的中药注射剂产品基本都有企业申报改为粉针,这不但可能产生新的用药不安全的隐患,而且必然导致用药费用的增加。这股对中药乱改剂型申报新药的风气应该得到遏制。同时专家还建议说,国家要在引导现代中药的研究方向上实行重大的政策突破,这样才能保证中药研发的正常进行。

第8篇: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临床药学;教学改革

体内药物分析是药物分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生物机体中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和内源性物质的质与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学,通过分析的手段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数量与质量的变化,获得各种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情况[1],也可以了解其与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情况,探索其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方式在治疗药物监测、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理毒理学研究及临床合理用药中具有重要意义。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体内药物分析实验设计及操作的能力。本文总结了目前我校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课程设置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索和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及深化此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当

目前我校将体内药物分析课程作为专业考查课,仅在临床医学院药学专业学生的大三下学期开设这门课程,而对药学院临床药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均没有要求。体内药物分析最初应用于临床治疗药物检测和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测定,之后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分析仪器功能的持续升级,体内药物分析开始与临床药理学紧密联系,成为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基础方法和手段[2]。我国目前开设临床药学专业的院校中,沈阳药科大学、复旦大学和广东药学院均将体内药物分析课程作为主要专业课程,其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可见一斑[3-4]。

1.2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体内药物分析课程作为考查课,结束阶段的考核形式多以开卷考试为主,试卷内容多以教材内容为主,实验设计题只占很小一部分;学生大多在考前大量复印考试资料、笔记及课件即可应对考试;难免导致学生将体内药物分析与其他专业课程区别对待,上课时经常出现有旷课和逃课的现象,按时到课的同学也只有少数在认真听讲、自主思考;大多数同学在玩手机、背单词或者是做考研复习题等等;这样一来自然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当然,从另一方面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除了课程设置的原因之外,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教学方式还过于程式化,对于考查课,在被学生与专业课区别对待的同时,教师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方法简单,没有创新,教材陈旧,是目前体内药物分析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5]。

1.3实验教学缺乏

我校目前的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由30个学时的理论课教学组成,并没有安排实验课的相关内容。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合相当紧密的学科,实际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和理论知识掌握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6]。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目标中包括:熟悉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建立不正和方法验证的内容与要求;掌握生物样本预处理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设计和药动学参数计算。可见,主要的教学目标还是需要依靠实验教学辅助来更好的完成。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教材上所学到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将在理论课上所学到的分析方法实实在在的用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从而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仅仅开展理论课教学而忽视实验课教学,难免有“纸上谈兵”的问题出现[7]。

2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思考

2.1为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课程

临床药学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将药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保障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重要措施,临床药学的发展对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都应该配备相应数量的临床药师以便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8]。目前我国临床药师在临床上的工作内容繁多,其中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就是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知识在临床最基础的实际应用。体内药物分析与其他药学专业课关系紧密,地位显著,是药学领域中的“眼睛”学科,为现代药学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方法学。因此,在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课程,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和实验课的演练,促使学生既可以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应用现代体内药物分析技术为临床药学服务的水平,使学生成为高质量临床药学人才[9]。

2.2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

2.2.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李好枝主编的《体内药物分析》第六版教材。教材的主要内容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10];总论主要介绍体内药物分析的意义,发展;生物样品的种类、预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评价等理论知识。各论介绍体内药物分析方法在治疗药物监测、药代动力学研究、滥用药物检测、内源性物质测定、体内手性药物测定、中药药动学研究、体内微量元素测定等七个方面的实际应用。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主要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总论部分是本课程的基础理论,需要重点详细介绍;而各论部分,由于分析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有所重叠,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先集中讲述如治疗药物检测、药代动力学研究等应用的相关知识,然后详细介绍各种分析方法,以色谱法为主,并重点介绍目前分析领域较为前沿的分析技术,如色谱联用技术、免疫分析方法、成像技术(放射自显影成像、质谱成像、光谱成像)等,在介绍各种分析方法的同时将代表性药物的实际应用作为实例进行讲解,这样学习的脉络更加清晰,学生更好掌握。

2.2.2改变和完善教学手段

理论课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老师说,学生听”的这种模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而无法集中精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尝试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并相互辅助[11-12],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如采用PBL式教学(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专题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将枯燥而又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可以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丰富的图片、短片及视频。不仅可使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相交流,并且使得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直观的了解,产生影像记忆。而对于大型仪器的介绍及操作,由于无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时限制也无法做多组的分组示教,也可采用相应的以图片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教学。

2.2.3重新拟定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

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考核方式改为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验成绩以及期末考试成绩三项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占15%,主要包括考勤、课堂参与等方面;期中成绩占15%,由学生课程期间要求上交的论文质量或者课堂上所布置的课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判;实验成绩占30%,由实验课考勤、实验报告成绩以及实验考核成绩决定;期末考试成绩占40%。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得考核能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查阅文献,自主思考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多方面考核学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开展实验教学

体内药物分析作为一门方法学,与药物分析一样,实验能力的培养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实验课程是必然的。相对于药物分析的实验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操作的规范而言,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应更加强调“实验方法”的传授[13-14]。目前国内的体内药物分析本科教学的实验课程内容大多数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按部就班的对照讲义中的实验步骤操作即可,缺乏创新和自我思考的部分;鉴于我校临床药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和生物利用度的测定是与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实验内容,以此作为实验课的基础验证性试验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开展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才能与专业相结合,以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验题目选择上,可以参考教研室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选取一些具有相关性的题目,学生在课外时间也可以进行观察、参与,感受科研氛围,并全面掌握实验的流程。

3结论

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分析仪器的功能朝着灵敏度更高、重现性更好、应用范围更广的方向不断拓展,体内药物分析已深入应用到临床药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并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是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进入临床工作时能够更加胜任相关工作,在本科教育阶段为临床药学专业开设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有其必要性,通过对体内药物分析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创新,实验技能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理论,熟练掌握实验方法,成为适应临床药学发展需求的人才。

作者:朱倩 李俊 金涌 汤文建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严彤.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7):2482-2483.

[2]徐乃玉.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体会[J].医学信息,2010,23(1):38-39.

[3]邓艳平,黄秀旺,许建华.以职业为导向进行体内药物分析教学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9):821-823.

[4]陈晓颖.临床药学专业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2014(zl):721.

[5]张建永,聂绪强,段灿灿.青年教师提高体内药物分析教学能力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4,41(17):207.

[6]肖美凤,赵碧清,周晋.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12):979-981.

[7]温爱平,张敏慧,王玉华.本科体内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探索[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S2):726-728.

[8]艾凤伟,杜丹,汤道权,等.临床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2):114-116.

[9]黄艳,王欢,汪应红.药学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医药,2015,19(7):1425-1426.

[10]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11]陈稚,吴都督,蔡春,等.体内药物分析教学实践与思考[J].广州化工,2010,38(11):207-208.

[12]苏梦翔,狄斌,李博,等.药物分析探究式教学法探索[J].药学教育,2014,30(3):35-38.

第9篇:药物毒理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外文期刊 电子期刊点击率 资源配置

[分类号]G253

1 外文电子期刊点击率统计分析对刊配置的作用和意义

在我国,许多大学图书馆相当重视外文期刊配置,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订购外文期刊种数均在7 000种以上(包括外文电子全文期刊)。这主要是外文期刊信息量大、科研成果首发率高、所载学术论文学术水平高,是高校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信息源。但如何合理、准确地配置外刊则是一件棘手的事。以往高校图书馆采选外刊一般是采用学院“选书专家”推荐,图书馆最后统筹确定的采选模式,这种采选外刊方法看似合理其实存在片面性。由于学院的“选书专家”对自己的学科及研究方向较为熟悉,而一个学院有许多专业、学科,“选书专家”就很难顾及,在推荐外刊时易偏颇。有的图书馆就直接由馆员采选,很少征求学院老师的意见,这样难免存在盲目性。而参考外文电子期刊点击率来配置外刊则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读者的外刊信息需求:一是因为点击率反映的是群体信息需求;二是点击的结果是客观的。因此,参考外文电子期刊点击率对准确配置外刊,节约经费,避免资源浪费必定起到积极作用。

2 Elsevier SD期刊数据库统计分析

Science Direct数据库简称SD数据库,其学术价值高、学科覆盖面较广,深受中国用户的青睐。在此通过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读者2008年1―8月对SD数据库各学科期刊点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读者外文期刊信息需求特点,以期从中获取资源配置对策并为其他图书馆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2.1 SD期刊数据库各学科期刊点击率及各学科被点击期刊平均点击率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

・对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外文期刊信息需求较大。农业和生物科学是福建农林大学的特色学科也是重点学科,表1中显示读者对农学与生物科学期刊需求量最大,这类期刊80种就有50种被点击,点击率高达62.50%;兽医科学和兽医学期刊有14种,6种期刊被点击,点击率达42.85%;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期刊144种,41种被点击,点击率达28.47%。说明读者对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期刊信息高度关注和重视。

・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外文期刊倍受关注。如环境科学期刊点击率高达56.09%,药理学、药物科学和毒理学期刊点击率达34.28%,化学与化工期刊点击率为25.47%,材料科学期刊点击率为18.51%。随着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读者越来越关注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

・除了特色学科、重点学科、发展势头较好的学科外,其他学科期刊也还是有读者关注。SD数据库电子期刊共有1 658种,2008年1―8月被点击的期刊有263种,除了艺术与人文科学期刊无人点击外,其余各学科期刊都被点击。反映了读者对外文期刊利用的多样性,除了阅览本专业期刊外还广泛地参看其他相关专业期刊,以期对本学科发展有新的突破。如兽医专业除了阅览兽医学期刊外,还会参看神经科学、医学等方面期刊。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点击率不高,但对某些社科类期刊需求也初现端倪。从表1中可一目了然,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点击率极低,尤其是艺术和人文科学期刊无人问津,但对经济、商业与管理类期刊需求相对高些,123种期刊,16种期刊被点击,点击率还达到13%,说明读者对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视,尤其是农林经济管理,这主要是因其是学校的博士点学科。由此可见,只要学科发展了,读者对外刊信息的需要量也会有所提高。

・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的期刊平均点击率较高,说明这些期刊利用率普遍较高。环境科学平均点击率最高,共有期刊41种,23种被点击,总点击数为7 808次,每种期刊平均点击率为339.47次。平均点击率居第二位的是农学与生物科学,共有期刊80种,被点击的有50种,总点击数为13 528次,每种期刊平均点击率为270.56次,可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期刊不仅被点击的期刊较多,而且被点击的期刊平均点击率也较高,说明其利用率高,学术价值也高。

・社科、基础学科、相关学科期刊平均点击率较低。经济、商业与管理类期刊有123种,被点击的期刊有16种,每种期刊平均点击率只有21.43次,说明利用的读者不多,利用率也不高。

2.2 SD期刊数据库各学科最高点击率期刊及价格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

・每个学科点击率最高的期刊大多是国际性刊物,并为重要的检索工具如SCI、BA、CA等所收藏;同时论文探讨的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环境科学、生态学及交叉学科的研究,如《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问题的国际性刊物;或者是学术研究涉及到较多的学科,如《Mycological Research》涉及与真菌学有关的生态学、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分类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这些都说明了读者关注的期刊是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中学术价值较高的期刊。

3 外刊资源配置原则

3.1 电子期刊为主、印刷型期刊为辅的原则

印刷型期刊阅读便利,但检索效率低;而电子期刊传递迅速、检索方便、便于下载,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近年来,电子期刊发展迅猛,不少印刷型期刊为了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同时也为读者获取信息提供更多的选择,于是纷纷开通期刊的网络版。由此可见,电子期刊代表了期刊的发展方向,昭示着期刊的未来和希望,此外,从价格上看,印刷型期刊昂贵,学术水平高的外文期刊每种年均价在人民币2万元左右,而电子期刊,尤其是数据库型电子期刊每种只在几元至100多元人民币不等。因此印刷型期刊配置应力求精,对于学校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或发展前景看好的学科同时又是利用率高的期刊可订购印刷型期刊便于读者长期使用,而更多经费应放在电子期刊的配置上。

3.2 电子期刊数据库为主、网络版单种电子期刊为辅的原则

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价格虽然昂贵,但从数据库每种期刊均价来看还是可以接受的。以SD数据库为例,价格为4万多美元,折合人民币为20多万元,但该数据库有电子期刊近1 700种,每种期刊大约人民币170元左右。有的期刊数据库价格更实惠,如springer-

Link数据库,其印刷型期刊订多些,数据库只需人民币1万元左右,该数据库期刊共有1 355种,每种期刊人民币只需7元左右。而网络版单种电子期刊价格不菲,基本上与印刷版价格一样,有的还略高些。如《Na―ture》印刷版人民币12 000元,网络版则是人民币13 544元。为此,在电子期刊配置上,应以期刊数据库为主,为了加强重点学科、特色学科资源建设可有选择地订购一些网络版单种电子期刊。这样既突出重点学科,又兼顾一般学科,同时又能合理利用经费。

3.3 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创立品牌的原则

所谓特色就是馆藏资源独特之处,是一馆的重点馆藏,它体现着馆藏生命力。文献资源配置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现期刊有20万种,因此,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配置一定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树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文献资源品牌,这样,在为本馆读者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如国家农业图书馆2004--2006年到馆外文期刊2 287种,其中就1 189种期刊通过NSTL网络服务平台提供文献传递服务,为全国农业外文科技期刊信息服务做出贡献。订购电子期刊数据库也应突出特色,挑选本校特色学科、重点学科期刊子库订购,不要盲目订购全库。这样既满足了学校重点学科的发展,又节约了经费开支。

3.4 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

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配置必须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通过联合、分工、协作、协调的方式共建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文献传递是近年来一种成效显著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尤其是外文期刊信息资源共享。福建农林大学图书馆现每年都要通过文献传递方式为读者获取500篇左右的外文学术论文,为图书馆节约了大量经费。中、小型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开展这一工作,为读者获取更多外文信息。

3.5 从读者实际需求出发,实行按需配置的原则

以上统计结果表明福建农林大学各学科外文期刊信息需求差异甚大,目前需求量较大的主要集中在农学、林学、植物保护、生命科学等十余个学科,少量需求的有旅游管理等学科。所以,高校图书馆应从本校读者实际需求出发,实行按需配置。学科在不断发展,图书馆要做好调查统计分析工作,经常了解学科发展状况、读者需求动态,而且要了解读者对具体刊物的利用情况,喜爱程度,适时增减期刊,让那些真正需要外文期刊信息的读者得到应有的满足。

4 外文期刊信息资源配置策略

4.1 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确立策略

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在馆藏体系里是至关重要的,它基本上体现了馆藏资源特色。通过各学科电子期刊点击率的统计分析可了解到读者学科需求面,这样便可确立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从表1可知福建农林大学读者除了对艺术与人文科学类期刊暂无读者需求外,其他各学科期刊都有读者需求,其外文期刊馆藏学科结构应以农林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为主体并兼顾相关学科期刊。

4.2 各学科外文期刊入藏比例确立策略

外文期刊馆藏学科框架搭建起来之后就要确定各学科期刊入藏比例。通过对各学科被点击期刊平均点击率统计分析,可了解到各学科期刊总体利用情况和期刊的品质,这样就可确定各学科期刊具体配置比例。从表1可知农学与生物科学期刊点击率最高,为62.50%,环境科学期刊位居第二,为56.09%;而环境科学期刊平均点击率则最高,为339.47次,农学与生物科学期刊平均点击率为第二名,270.56次。说明环境科学这23种被点击的期刊品质好,学术价值高,同时也说明其利用率高,因此外文期刊配置平均点击率高的学科期刊比例要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