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汪曾祺谈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张中行回味南开
国学大师张中行对天津的吃食有深刻而美好的记忆。原本嫌费力怕吃蟹的张先生禁不住天津炒全蟹的美味,破例而食,没想到成为“可惜平生只此一次”的经久记忆。这是他在《津沽旧事》中的感慨。
1935年,26岁的张中行从北京大学毕业,经推荐来到南开中学任职国文教师,教授初中2个班和高中1个班。他记得学校教师食堂的菜品花样不少,质量不坏,最喜欢吃的是烧茄子,一盘价1角或1角2分。有一段趣闻让张中行记忆犹新。学校食堂可以点菜并指定做法,一次,当时已有小名气的何其芳点了素炒白菜,食堂的师傅转身要为他炒菜之时,何其芳忽然又加了一句:“加一点肉丝。”
张中行的亲友曾带他在官银号的一家小饭铺吃过清炒虾仁,虾仁是活虾现剥出来的,肉甜饱满。他回忆那味道极为鲜美,价格也低廉,以至于晚年的张先生再与朋友聚会时经常反对要虾仁吃,因为他认为与天津早年的相比,现在的炒虾仁口感差而价钱高,很不划算。天津清炒虾仁就这样让张中行回味了几十年。
张中行记得天津大街上的包子铺到处都是,最著名的当然是“狗不理”,但并不合他的口味,原因是肉多油多比较腻。张中行对天津的肉末烧饼情有独钟。老天津法租界一家小铺的肉末烧饼他吃过很多次,后来一直想吃,他清晰记得那烧饼是老北京北海仿膳的做法。距劝业场不远处的江苏馆新泰和甚至让张中行终生难忘,因为“味绝美”的炒全蟹就是在那里享受的。
张中行认为老天津的浓豆浆很精致,不同于他处。但讲究吃的“卫嘴子”并不知足,要吃豆浆中加豆腐脑的浆子豆腐,就豆浆浮面挑出的豆皮卷油炸锞子。这种奢侈的吃法让他感到很“奇怪”,认为是天津一绝。
汪曾祺钟情青萝卜
天津卫的青萝卜与大白菜、黄韭、大蒜并列为津门四大名菜,享誉世界。在老天津一入冬,天刚擦黑之时,胡同里就传来了小贩卖萝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卫青萝卜”很不辣,吃到嘴里嘎嘣脆,大可润喉开胸、消食解腻。
“天津吃萝卜是一种风气”,这是剧作家、小说家汪曾祺在老天津品尝过青萝卜后的结论。20世纪50年代初在天津的汪曾祺曾到劝业场天华景听曲艺,他回忆说,座位之前有一溜长案,摆得满满的,除了茶壶茶碗、瓜子花生米碟子,还有几大盘切成薄片的青萝卜。汪曾祺不仅品尝了“水大青脆而不辣”天津“卫青萝卜”,还晓得“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街爬”的俗谚。汪曾祺也堪称美食家,在全国各地吃过各种萝卜,但他认为听“玩意儿”吃萝卜是绝无仅有的天津卫民俗。
汪曾祺推测那可能是老天津小刘庄种植的青萝卜,可见他对这天津名产的印象之深。顺便一说,小刘庄萝卜历史悠久,传说动人。说明代嘉靖年问,有一受宠的皇妃爱吃南方荔枝,由于交通不便难于保鲜,于是宰相严嵩献计将荔枝树挖出装船运到天津,再快马送京城。荔枝树的余土倒在了海河畔的小刘庄,日积月累,后来小刘庄人就在这片沃土上种植青萝卜,萝卜果真色翠味佳,于是人们盛传“好吃不辣的刘庄萝卜赛鸭梨”。
让张爱玲馋涎的鸭舌小萝卜汤
张爱玲与天津有着不解之缘,鸭舌小萝卜汤、起士林面包等津味美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祖籍河北丰润大齐坨村的张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清末以来涌现出数位著名人物,如两广总督张人骏、大清银行总监督张允言、民国交通总长张志潭等,他们都与天津关系密切,并在天津置地客居。张爱玲两岁时,她的父亲张志沂通过张志潭在津浦铁路担任英文秘书,1923年,张爱玲全家由上海迁到天津。
张爱玲住在“英租界一个宽敞的花园洋房里”,她在《私语》中回忆是“英租界32号路61号”。张子静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则说是“英租界31号路61号”。原32号路曾与现今的南京路平行,南京路扩宽时并入南京路。原31号路是如今的睦南道。有一帧张爱玲儿时抱着洋娃娃的珍贵照片,后边的背景大致就是那座洋房(推测为今逸阳小学西侧几栋翻修过的小楼)。
对于丰子恺来说,因为“食肉”这一件事,他也被人所不理解。他认为“食肉者鄙”,这对于“无肉不欢”者来说,也许是另一个极端,汪曾祺就有“肉食者不鄙”的说法,认为吃肉是人之常情,无需辩驳①。实际上在《食肉》一文中,丰子恺即坦言从小就无法接受猪牛羊肉,食之即吐。他曾在《蜀道奇遇记》中回忆,在战乱逃亡的途中,提出过希望厨子用素油烹炒的请求,自称“生来吃不进肉和猪油”,最后当然难以如愿。丰子恺对于食肉的排斥,可以说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天生的生理因素。在《食肉》一文中,丰子恺自述他“从小不吃肉,猪牛羊肉一概不要吃,吃了要呕吐”。二是他的老师李叔同后来也是吃斋念佛之人。在《与青年说弘一法师》中,丰子恺回忆起李叔同为了学佛而“断食十七日”,节衣缩食时,认为这是他“凡事认真的表示”;此外,与许多人认为学佛无用的观点相反,丰子恺认为真正的佛家“崇高伟大,胜于一切”,可见佛家思想与文化对其影响之深。
除了佛学思想的影响,丰子恺笔下的“吃”,还与他崇尚自然的天性有关。在京海派作家中,乐于写“吃”之人不在少数。比如汪曾祺写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昆明那些让他流连忘返的吃食,写的精致有趣,令人读来口舌生津,那里面寄托着作家对于过往读书生活的美好怀念;像梁实秋笔下的吃食,又充盈着学者的风趣与渊博的知识,就连吃一锅排骨汤,都能悟出做文学也要“少放萝卜多放肉”这样的道理来②。丰子恺天性平和自然,常在生活的平淡处寻觅到独特的乐趣,在其笔下,“吃”具有独特的情味,也体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在此方面,丰子恺和鲁迅先生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们虽然都常写吃,但是大多都顾左右而言他。比如鲁迅先生写茴香豆,写鲁镇的黄酒,写人血馒头,都是托物言志,以食物讽时事。丰子恺也是如此,比如在《吃瓜子》一文中,他戏称每个中国人都可以称得上三种博士: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在他眼里,中国人尽管生活困苦,但吃瓜子的水平堪称世界一流,是“中国人独得的技术”。而他又十分担忧国人把时间都花在了嗑瓜子上面,言语之间的讽喻之意非常明显。
再如丰子恺写酒,他很少写酒的口感如何,价值如何,而是写酒的来历,饮酒时的心情,仿佛喝的不是酒,而是一种酒文化。丰子恺在《吃酒》一文中自叙,其年轻时在日本留学,常和友人去江心小舟吃酒,他此时怀念起故国,所以忍不住拿日本酒与家乡的绍兴黄酒相比,赞叹这日本酒“色香味都不亚于绍兴酒”。后来他在日军侵略中国时举家逃往桐庐,寄居一老翁家中,也常遭到主人酒席款待,后来常遗憾“没有报谢他的酒惠”。丰子恺并不沉迷于酒精,他喜欢那种半醉微醺的状态。在《沙坪的酒》一文中他直言自己不爱白酒,偏爱黄酒。因为白酒易醉,“吃酒图醉,放债图利”,丰子恺是不赞成这种功利的吃酒,他认为“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假如因为吃酒而“胡言乱道,诽谤唾骂,甚至呕吐,打架,那真是不会吃酒,违背吃酒的本旨了”。他在重庆沙坪坝居住时,经常晚酌,喝的是沙坪的黄酒,这种酒如果论口感和地位,当然比不上绍兴黄酒,但是丰子恺老年回忆起来总是念念不忘,因为这里面有他羁旅异地的患难感情;加上当时战局好转,丰子恺的酒量越来越大,他喜不自胜地坦言自己酒量的增大是“抗战局势的好转”带来的。这份赤子之心在中华文人志士里屡见不鲜,比如李白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杜甫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都满怀着一腔热血和爱国者的赤诚。
丰子恺乐于写吃,总是怀着一派天真又严谨的态度描写关于“吃”的回忆,除了对于生活的细致玩味之外,也在暗示“吃”这一动作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情感。他从小与李叔同先生养成习惯,吃饭要迅速,几乎从不拖沓,“吃饭,洗碗,洗面,都要在十五分钟内了结”。人至晚年,他席间总要小酌,因为这样可以延长吃饭的时间,“一天的大团圆的晚餐,倘使我以十分钟了事,岂不太草草了?”丰子恺对于“吃”总是津津乐道,甚至在逃难途中也不忘此事。比如在《蜀道奇遇记》里,一家人逃难到蜀道一个小镇上,他首先是希望厨子能够以素油烹炒,后来又受到了一个老朋友的食物款待,并听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仿佛不是在逃难,而是在进行一场有趣的旅行。这最大的缘故还是丰子恺自然乐观的性格,他利用吃这一动作来消解人生的苦难和灾厄,再从其中获取一些非常朴实的乐趣,就像周作人先生唯独爱喝苦茶一样,目的在于“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③。由此可见,丰子恺对于吃的态度也体现了中国人在面对苦难时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以及苦中作乐的达观精神。
此外,江浙一带饮食素来讲究清淡新鲜,忌食辛辣。和北方人饮食的豪放爽快不同,江浙人更注重饮食的雅致,周作人先生在《南北的点心》里认为“北方的点心是常食的性质,南方的则是闲食”,“北方的是官礼茶食,南方的是嘉湖细点”,已经对两者的功能性做了大致的区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们总是会自觉地描写家乡的饮食风俗。比如梁实秋在《北平的零食小贩》中写北平的豆汁儿,直言“外省人居住北平三二十年往往不能养成喝豆汁儿的习惯。能喝豆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这番话里透着一些对于家乡饮食文化的自豪。同样,丰子恺也常怀念江浙一带特有的食物,比如他在《胡桃云片》里回忆家乡的小吃云片糕,认为“其白如云,其薄如片,名之曰云片,真是高雅而又适当”,更能联想到“人似秋云散处多”这样的古诗,文人的匠心与童真可见一斑。丰子恺性格中的淡泊随和,与家乡江浙饮食文化里的那份清淡雅致可谓相得益彰。所以丰子恺笔下的江浙吃食都很值得玩味,比如在《过年》一文中,作家对于儿时父亲最爱吃的萝卜油丝豆腐总是念念不忘,以至于成年后照做,却“总不及童年时的好吃”;又如在《爆炒米花》一文里,他由爆米花悟出做文章的道理,文章只有经历一爆,才能变得“言简意繁,辞约义丰”,这是在启发我们做文章要尽量少说废话,字字珠玑。
“吃”是丰子恺作品里一个重要的表达形式。他以温情的态度写吃,也把吃作为开启回忆之门的一把钥匙,在他的笔下,吃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怀着佛教徒般的悲悯之心。同时,他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琐碎之中的乐趣,所以吃就有了更多值得玩味之处。经过丰子恺的发掘,吃既是苦中作乐的一种简单的途径,也是升华生活的一种高超的手段,更蕴含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厚底蕴。
注 释
①汪曾祺.《肉食者不鄙》.《家庭》.1993年第3期
②梁实秋.《萝卜汤的启示》.《梁实秋谈吃》.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③周作人.《喝茶》.《知堂谈吃》.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有一个场景,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寂静的夏夜,父亲穿着厚实的下水裤,背着沉重的打鱼电瓶,行走在我家门前的举水河的清流中。我提着鱼篓,打着手电筒,在水边的沙滩上一路相跟着。水不深,刚过膝盖;也不急,不紧不慢地流淌着。父亲双手紧握带着低压电和渔网的竹竿,不断地伸向水中,又不断地把电晕的小鱼捞起来,丢进我拎着的鱼篓里。鱼并不多,大多是小刁子鱼,白白嫩嫩,现在想来,那些鱼用姜葱好生煎焖,当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口感很好的下酒菜。可是那时这些鱼却不能吃,要在大清早拿到集市去卖掉,换我和弟弟妹妹学习生活的费用。那时农村是真的穷,东西卖不出好价钱,要买的东西却很贵,要交给国家的各种税费很高,家里要供我们兄妹三人读书,仅靠一点贫瘠的土地,相当地艰难。
那时我在读初中,那晚打鱼是在我再三要求下,父亲才答应带我一起去的。平常他都是把电瓶箱子背在身后,把鱼篓子挂在胸前。在土地上劳累了一天,吃过晚饭歇息一会儿就出发,在悠长的举水河里忽上忽下,忙到天快亮了才回家,把鱼清理好了就赶忙送到城里去卖。那晚天气闷热,收获不多,我跟在旁边显得悠闲而愉快。虫草低鸣,流水轻轻,伴随着电瓶偶尔通电的嗡嗡声,更显出夜的寂静。父亲忙活了半天,也没有电到几条鱼,身上的汗却不停地淌下。他终于停了下来,走上岸,卸下沉重的电瓶箱子,脱下厚实的下水裤,拿出香烟点上,坐在沙滩上,喘着粗气说:“歇会儿吧,太热了。”我看到汗水从他额头淌下,也打湿了他整个后背。父亲脱下衣服,挂在竹竿上,很舒服地抽着烟。
水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萤火虫发出幽幽的微光,天空中一些星星坚定地闪亮,父亲悠闲地吸着烟,慢慢跟我讲起闲话。没有问我学习的情况,考试的名次,也没有给我讲生活的艰辛,读书的不易。放下沉重负担的父亲,跟我讲起这条举水河的流向,讲起远处白鸭山的传说,讲起下游月亮岩的典故,又讲起大集体时他和几个人开着手扶拖拉机到武汉去卖红薯,结果回来时下雨翻车了,一个和他关系非常好的大伯撞到一个月子大娘的坟上,回家后不久就病逝了。
一切似乎都很遥远,充满神秘的色彩,一切却又似乎近在眼前,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许多年过去了,我对那晚的场景仍然记忆犹新。我一直就知道,父亲和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大梁。不晓得要经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才能攒够我们上学所需要的钱。而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陪父亲打鱼,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艰辛,更是父亲面对沉重的生活负担时,一种诗意的心态。对生活没有抱怨,对子女没有说教,沉重的负担下也能去享受生活的惬意与美好。
那个晚上之后,我更能理解父亲以前的一些做法。比如,即使是吃一碗面条,也要端坐在桌前,慢慢地品尝,甚至来一杯自以为味道很好的白酒;比如,在挑大粪的空闲,也可以坐着看一段时间的杂志;比如,在很忙的收割时节,也可以偷空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会》里看来的笑话。这是一个只有高中学历的农民,对待生活的诗意态度,也是能让人在艰苦岁月里高昂起头产生不断前行的力量。
父亲挣的钱不多,却坚持买《故事会》看,也经常给钱让我去买课外书。印象中我拿到一笔零花钱后,兴奋地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自己喜欢的书。那时候消息闭塞,也没有读过多少书,却毫无理由地买了一本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那是我自己买的第一本书,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读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被他的文字吸引了,被他的思想吸引了,被他的气质吸引了。先生对生活惬意的享受,近似达观的随遇而安,让我感受到了他的纯真、善良,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和朋友的挚爱,这种士大夫式的生活态度,总是让我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而在父亲身上,我又看到了汪曾祺先生的气质。
直到今天,我仍然是那么狂热地喜欢着汪曾祺。课堂上,跟我的学生讲起汪曾祺总是特别有神;在饭桌上,跟朋友们聊起汪曾祺总能滔滔不绝,以至有朋友在逛书市时看到汪曾祺的新版书也会帮我买一本,家里的书柜里有几层都是汪曾祺各种版本的文集。
沉下心来想想,在今天喧嚣的教育天地里,各种升学压力、考核指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却一直在坚守着语文课堂的从容,努力引导孩子们去关注生活的美好,淡定地欣赏语言的魅力。这份安定与闲适,想来也受了汪曾祺先生的影响。当然,还有父亲在我自小时的耳濡目染。
有一个本子,我一直保留到现在,那是我读高一时,在学校文学社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后,父亲送给我的纪念品。那时我刚进入高中,听说有几个人要创办文学社,并且要选拔社员,于是写了一首诗让班里的宣传委员交了上去。不久我就被通知选上了,和一些年轻、有着同样爱好的人聚集在教学楼中间的一个小房子里,开会,听讲座,选稿子。不出一个月,麻城一中旭日文学社文学刊物《旭日》创刊号正式出版了,我记得很清楚,创刊词《龟峰山麓旭日升》是我写的,斟酌了很多天,融汇了当时一起商定的许多栏目名称。文章写出来,小伙伴们都觉得好,就放在首页,作为发刊词了,那时候年轻,没有要找领导或大家来写发刊词的意识。创刊号还编入了我最初投的那首小诗《父亲》,现在读来,感觉文笔幼稚得很,也少有意境,但当时确实是父亲的形象冲击了我的情感闸门太久,才尝试着用笔书写下来的,感情应该是炙热滚烫的。
当时我把《旭日》创刊号带回家给父亲看,他没有大肆地表扬或夸张地赞叹,只是捧着书不断地翻来翻去。约摸一个小时过去了,父亲像做出了个什么决定似的,放下刊物,推车出门,再回来时,拿出了一个精美的软面抄本子,找出钢笔在扉页上写了两句话。十几年过去了,我还记得那些字的模样,更记得字的内容:“用文学滋养心灵,用勤奋书写人生――冯伟《旭日》创刊留念。”父亲的字并不漂亮,但我从这些字里读出了父亲对我的鼓励和欣赏。拿着这个本子,我在文学社里认真地做着各种讲座的笔记,也在阅读时摘录了许多的优美词句。高一时的文学社团活动,激励我读了更多的小说、散文,写了许多的日记、诗歌,后来慢慢尝试着创作散文、小说。我们的文学社实行匿名审稿,我把自己创作的一些小说、散文夹在文稿中,几乎每次都能通过几关的审稿而被录用。因为用稿多了,怕被别人议论,后来脆用“余星”这个笔名来发表作品。这个笔名,一直沿用到我读大学时在公开的刊物上发表作品,甚至工作后,发表一点文学类的小创作,我也喜欢用这个笔名。
读小说,搞创作,谈文学,似乎是我高一时最乐于做的事情。那时候学习基础好,似乎不用费太大的劲来搞学习,成绩也不会掉下来,高考好像还是遥远的事情,和小伙伴们一起沉浸在文学的世界里,有着许多美好的记忆。我是旭日文学社的创始成员之一,我们在一起办刊物,组织作文比赛,举办辩论赛,到各个班去做宣传,征稿,讨论文章,大家都风风火火地忙碌着,办公室里经常出现我们争辩的声音,或者朗读某篇佳作的声音,校广播台也经常播送我们文学社的文稿或活动报道,感觉高一高二很多班级都洋溢着文学的气息。后来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又捣鼓着一批人创办了一个报社,取名“晨曦”。当时晨曦报社也到处招兵买马,积极筹办报纸,马不停蹄地举办各种活动。一报一刊在麻城一中的校园里格外惹眼,得到了许多同学的支持和关注。很多年以后,我在外面偶遇高中校友,大家谈论起来,似乎都能从《旭日》和《晨曦》中找到许多共同的回忆。
的确,那时候的文学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很多活动的策划、文案都跟我有关,我的高一生活漂浮在自己编织的文学城堡的泡沫里。高二后我进入了文科班,遇到了对我影响深远的班主任胡宗龙老师,他把我从泡沫里拉了出来,让我开始了脚踏实地的前行。胡老师现在是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名师,头衔很多,实力很强。做我们班主任时,我们并不了解这些,只是觉得这是一位很受人欢迎和敬重的老师,但对于我而言,这种敬重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那时家里依然负担很重,而在麻城一中读书时自己不能再从家里带咸菜吃,必须花钱在学校食堂打菜买饭。这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对于要供三个子女读书的农村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有一次母亲到学校来给食堂送米换饭票,遇到了胡老师的爱人,发现她竟和我是一个村子的。母亲一番诉苦,师母和胡老师竟答应让我就在他们家吃饭。高中两年,我自此开始了与班主任一起吃饭的时光。这虽免除了家人每周愁钱买饭票的负担,却给师母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麻烦。现在想来,一日三餐,半大小伙的饭量当是不小,难为了师母日复一日的操劳。胡老师每天和我一同吃饭,却从不提要如何刻苦学习、怎样懂得感恩的话,而是经常聊一些时事话题,讲一些我从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内容,似乎在与朋友交流,谈天,让人轻松,也给人带来许多的启迪。两年的饭桌时光,给我贫乏的内心注入了太多的阳光!
随着年岁渐长,我慢慢地体悟出,老师对学生的爱就是这样,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张扬,却有润物无声的轻柔。胡老师是政治老师,做班主任充满了管理的智慧,有时又有诗人般的浪漫。高二的春天,当我们还沉浸在月考的压力中时,他却说:“武大的樱花开得正好,要不我们去看看?”我是班长,当然要组织大家做好分组等准备工作。春游在大家兴奋的期待中即将拉开帷幕,我和另一名同样家里贫困的同学悄悄跟胡老师说,春游我们就不去了,以后考上大学再去武大看樱花。哪知他一下就看穿了我们的担心,立即阻止我们说,集体活动大家都要参加,我们两个的费用,他来出。我已经不记得,那次春游每个人应该出多少钱,但在我的记忆里,那是一笔让我作难的费用,最后却被老师悄悄垫付了。
那是我看到的最美的一次武大的樱花。没有如今这么多拥挤的人流,我们一个班级的同学,穿着最简单的衣服,用陌生的眼神打量着湖北最好的大学。胡老师还请来了他的一位老师,武汉大学非常著名的法学教授,给我们讲解武大的情况,带我们参观一些重要的场馆。武大的校园留下了我们的足迹,美丽的樱花树下留下了我们生涩的青春面庞,而武汉大学,也在我们许多人的心中生根,萌芽。高考后,我们这个班有十几名同学本科,或者硕士、博士阶段在这所著名的学府就读,我想,这与那次简单甚至寒碜的春游有着重要的关联。在那么紧张的学习岁月里,在普遍贫穷的现实面前,胡老师却带着我们去感受大学的气息,为闭塞的我们点亮了远方的一盏灯。
“走出去”让我们感受到了未来的美好,而“坐下来”是胡老师对我们学习的基本要求。他的课总是能让我们坐得住,因为在枯燥的政治原理之外,胡老师的课总是充满了鲜活的社会实例,再加上他独到的点评,适时组织的课堂辩论,总能让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很多同学在他的政治课上侃侃而谈,谈起来滔滔不绝,让我这个说话较慢的人总是羡慕不已。当年的那些活跃分子,大多选择了法学专业,如今在法庭或律师事务所继续发挥着自己的特长。
而我能走上教师岗位,在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与当年我做班长时胡老师给我提供的开放的锻炼平台密不可分。胡老师引导我每周上台做班务总结,任由我在台上扯东拉西地随意发挥,说得多了,表达的能力也提升了。有一次学校搞班会课展示,胡老师完全交给我们班干部来策划、主持和总结,记得我当时做的最后总结,获得了许多老师的好评。
请看教学片段:
一、挑蛋
师:品读课文第4段,全班分成6组,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挑一个“秀气”的蛋,并说明为什么是“秀气”的?
生1:蛋的外壳光滑是“秀气”的。
生2:小的、两端尖的蛋是“秀气”的。
生3:前两位同学的回答对“秀气”一词的理解是不准确的。“秀气”有两种含义:一是“美丽而不粗俗”,二是“聪慧而灵巧”。我认为蛋壳淡青色的、样子修长、两头较尖的鸭蛋是秀气的,其他的是“蠢”的。
师:我赞同这位同学的意见。“秀气”、“蠢”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形容鸭蛋合适吗?
生:鸭蛋“是孩子心爱的饰物”,说明孩子把鸭蛋作为玩伴来看待。这里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鸭蛋以灵性,表现了孩子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二、 吃蛋
师:品读课文第3段,记住课文描述的吃蛋的方法,每组选一位同学演示。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吃法对不对?
(在演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不知蛋的“空头”在哪里,有的不知如何敲,有的不能掌握“扎”的力度,用筷子去“捅”鸭蛋,结果筷子穿过了蛋壳,经老师讲解示范后他们才会了)。
师:当“筷子头一扎下去”时,发生了什么现象?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生1:“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生2:想吃,惊喜。
师:“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体现本文语言什么特色?
生:“吱”是拟声词,“红”是形容颜色的词语。这句话绘声绘色,把“筷子头一扎下去时”的那种动感与表现出来了,可见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三、 评蛋
师:品读课文第2段,找出作者对家乡的咸鸭蛋充满自豪感的语句赏析。
生:“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句话“文白夹杂”的句式和“大材小用”的引用,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师:读这句话时我们有月下听老人谈古论今之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此句中的“不少、多矣、完全”这三个词要重读,读出作者对鸭蛋的自豪感来。
课堂上同学们一边试做,一边赏析,热情高涨,生机勃勃。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我欲离开教室时,有许多同学意犹未尽,还追着我问这问那。就连前来听课的别校老师也问我的咸鸭蛋是哪里买的,也想买几个回家去试一试,看看是不是像课文描述的那样神奇。
一、点题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点题法就是通过对文章题目的分析,抓住文章要旨,把握结构。有位教师在教《白杨礼赞》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教师板书:白杨礼赞)白杨“赞”它还不够,在“赞”字前面加一个“礼”,请同学说说这“礼”是什么意思?(同学回答:表示敬意)对,“礼”是“顶礼”,向它表示敬意。那么为什么要对白杨表示敬意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吧。
这个导语的设计,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礼”,进行分析与挖掘,把学生的思路引进题目的中心和课文内容中去。
二、平开法
就是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内容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这种导入法特点是“短、频、快”。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导语:
师:我们天天读书,从小学、中学以至进入大学,这是为的什么呢?是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给我们树立了典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自读。
三、类比法
这种导语的方法是利用新旧课文之间的相似之处或不同之处,进行引伸或类比,从而达到由彼及此的过渡。如,《范进中举》的导语: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他和丁举人都是读书人,遭遇却截然不同,爬上去的丁举人吃人,而没有爬上去的孔乙己被人吃。他迂腐穷酸而麻木不仁,被人当作笑料,遭到丁举人毒打,最后默默死去。发生在孔乙己身上的悲剧是不是个别现象呢?不是,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所写的范进也是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遭遇又如何?我们阅读《范进中举》一文就可以明白了。
四、复习法
通过复习旧知识过渡到新课,新旧联系,温故知新。如,于漪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
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大家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和姿态的呢?
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这样导入,学生必会迫不及待地去赏《春》。
五、交谈法
这种导语设计的方法是通过师生间随意的交谈来去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拉家常式的导语会使学生顿感亲切,课堂气氛随之活跃。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的导语:
教师问: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家乡,端午的习俗有哪些?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吃茶蛋、咸鸭蛋等。教师:请一位喜欢吃咸鸭蛋的同学来说说咸鸭蛋的特点。学生:蛋黄是红色的,可以流出红油,又鲜又嫩。教师:今天让我们随同散文大师汪曾琪走进他的故乡――高邮,来品尝他故乡的鸭蛋,细细体味蕴涵于字里行间的那种深深的情、浓浓的味。
六、情境法
这种导语的设计,教师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一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于漪在讲授《七根火柴》时用了这样的导语:
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是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到,在革命艰苦的年代里,在行过草地的时刻,就是这个火柴,发出过怎样的光?放射出多少热?它又有怎样的价值?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
一 、关中民俗与秦腔情结
作为地方戏曲之一的秦腔,是以秦地的方言土语为语言基础而形成的。因此,秦腔与其他戏曲剧种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地域因素和人文特点造就的人与人之间精神气质的迥异形成的音乐唱腔和表现题材的不同,即美学风格的差异。”②清朝焦循认为秦腔“其曲文俚质”,“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③由此可以看出,秦腔的最大特点是自然畅快、深沉浑厚,慷慨激越。三秦大地上的农民之所以视秦腔如生命,是因为他们能从秦腔里寻找到慰藉心灵的良药,这就是血浓于水的秦腔情结。因而在秦地形成了“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调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的民俗景观。
秦腔属于民俗文化中的精神民俗,它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秦腔明清之后在西北五省尤其是在关中风行,它的演出完全是民间自发的。在老百姓的心目中,甚至认为:“听了秦腔,酒肉不香”。秦腔在关中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根基。“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④关中三千多万秦人沉醉在秦腔中,把它当作超越苦难生活的“圣歌”,秦人在“吼秦腔”的酣畅淋漓的喊叫和宣泄中,使他们贫瘠艰苦的生活得以为继。
秦腔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陕西作家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陕西作家大都有秦腔情结,无论是建国后的柳青、杜鹏程、王汶石,还是新时期的实、路遥、贾平凹,都难以割断与秦腔这种精神上的联系。关中自古就发达的秦腔给了实沁入骨髓的文化熏染。1942年,实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个小村子里,是个典型的关中“愣娃”。他说:“如以时间而论,秦腔是我平生所看到的所有剧种中的第一个剧种,如就选择论,几十年过去,新老剧种或多或少都见识过一些,最后归根性的选择还是秦腔,或者说秦腔在我的关于戏剧欣赏的选择里,是不可动摇的。”⑤实在创作之余,消遣的方式就是抽雪茄、吃泡馍、听秦腔、看球赛,他的小说《白鹿原》就是他听着秦腔写出来的。实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承认对秦腔的着迷已难以中断,在他写《白鹿原》需要歇息时,便端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到前院,听那些百听不厌的堪称经典的秦腔名角演唱的唱段。“有一位评论家在谈及《白》的语言时,说他在文字里能读出秦腔的旋律和节奏。我不知此话是否当真,如果真有这样的效果,却是我当年听秦腔时完全没有料想得到的意外补益。”⑥
二、秦腔与实小说的现代转换
在前现代的中国传统社会中,长辈教育儿孙的内容,大多都来源于戏曲。戏曲甚至超过了正宗的历史典籍,成为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秦人的很多关于人生处世的教育都是通过秦腔来完成的。此外,秦腔不仅与八百里秦川浑厚莽阔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它契合了陕西作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需要,所以秦腔一直深受陕西作家的青睐。作为民俗文化一部分的秦腔在作家的成长中已经润物无声地进入他们的血脉。秦腔水融地渗透到实小说中去,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醇美和厚重。还有实小说中自觉的乡土意识,自尊和自强的文化精神,对关中儒家正统思想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是秦腔的馈赠。汪曾祺说:“中国戏曲与文学――小说,有割不断的血缘关系。戏曲和文学不是要离婚,而是要复婚。”⑦实小说和秦腔可以说是完成了文学和戏曲的“复婚”。在某种程度上,秦腔也影响了实的文化心态以及小说的美学风格。
中国戏曲的曲目,集中表现的是“仁”、“义”两字,以戏文建立和传承的“仁”、“义”,成为浸渍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集体无意识”。在这一点上,秦腔也不例外,秦腔的内容大多是忠孝节义。由此可见,秦腔在三秦大地填补甚至虚拟了“典籍历史”,很多人甚至在“比附”着秦腔中的人物生活。“秦中自古帝王都”,关中地区自古就有一套传统文化熏陶下的生活习俗,而且从宋代起明显地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儒家正统思想所代表的传统文化走向没落,实利用小说《白鹿原》在追问,儒家文化有过那么辉煌的历史,怎么就不由分说地没落了。小说《白鹿原》是作家对时代、传统文化、现代性本身进程的合理性反思。这种反思体现在《白鹿原》中白嘉轩形象的塑造。
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是一个以仁义为准则,勤俭持家的封建族长,他以体现儒家思想的乡约治理白鹿村。在小说的叙述中,白嘉轩并没有受过传统文化典籍的正式教育,却与程朱理学的关中大儒朱先生有一种精神上的默契,是因为儒家正统思想对关中民俗风情起到了意义深远的影响。而秦腔与关中民俗风情息息相通。小说中多次提到白嘉轩吼着秦腔欢快地干活,那么在关中秦腔文化氛围中,白嘉轩自觉形成了近乎先天的品格观念。小说中实对儒家文化的悼亡是通过朱先生、白嘉轩的人生遭际、精神困顿来表现的。小说中朱先生的穷途末路、白嘉轩的腰杆被砸断、气血蒙眼的宿命,都预示着儒家文化的衰落。
秦腔作为三秦大地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民俗文化,其热耳酸心、慷慨悲凉的美学风格渗入到实的生命中去,并进而影响了他的小说美学风格。小说《白鹿原》苍茫、凝重、悲壮的历史感,深沉的悲壮感,与关中地方浑厚深沉、慷慨激越、血泪交流的秦腔文化一脉相承。在小说《白鹿原》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命运是悲壮的,行为是慷慨的,有秦腔的遗风。最有代表性的是黑娃一生的遭逢变故,白孝文命运的起伏沉降,读来都让人惊心动魄。作家充分发扬了秦腔慷慨激越、粗犷悲壮的风格,这一点也与秦腔崇尚情感的放纵、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具有深度的悲剧性情绪相一致。秦腔在实的作品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份额,作家利用秦腔表达了一种浓郁的文化眷恋和乡愁。
三、秦腔与《白鹿原》的互文关系
朱利安・克里斯蒂娃提出了“互文性”概念,他将文本称为“镶嵌物”。在实的小说《白鹿原》中,作家将老百姓熟悉的秦腔角色、情节、台词和曲调,嵌入到他们的经验世界,从秦腔这个虚幻的舞台延伸到小说中的现实生活中去。那么,在小说《白鹿原》中,秦腔被嵌入到小说文本中,实采用或明显或隐含的“戏中戏”叙事结构。显然,小说成为了秦腔文本的镜子,吸收和转化秦腔文本,二者相互参照,彼此牵连。
秦腔不仅是三秦大地重要的娱乐形式,而且,由于地域的偏狭、封闭和老百姓人生经验的匮乏,使得秦腔构成了关中子弟接触与想象外面世界的基本方式,甚至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旨趣、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关中人在表述自我、评述人事和交际时,常常以秦腔媒介的方式进行。在小说开头提到白嘉轩新娶的媳妇卫老三家姑娘时,将她比作《五典坡》中苦命的三姑娘王宝钏。将白嘉轩第六房媳妇胡氏称为秦腔《游龟山》中美貌无双的渔女胡凤莲。在第十三章白灵和鹿兆海亲吻时描述白灵的感受:“她的身体难以自控地战栗不止,突然感到胸腔里发出一声轰响,就像在剧院里看着沉香挥斧劈开华山那一声巨响。” 由此可以看出,关中人在评价人事、倾诉情感上,都乐于以秦腔作为传达的媒介,借助秦腔来言说和交流。此外,小说中还提到了一些秦腔剧社的名称和有名戏班的名角,如第六章提到冷先生在三意社看秦腔名角宋得民的《滚钉板》,第二十六章鹿子霖每天早晨吃一碗羊肉泡,晚上到三意社去欣赏秦腔等。
在小说《白鹿原》中,实还处处用秦腔戏中的人物、情节来比附小说中人物的命运遭遇。实的“戏中戏”叙事结构在小说的重要章节应用自如。《白鹿原》第十六章贺家坊“忙罢会”日,在本戏《葫芦峪》之前加演的折子戏《走南阳》正演得红火时,白孝文被田小娥拽进了砖瓦窑。秦腔《走南阳》轻佻迷色的气氛正好与田小娥勾引白孝文的情景呼应。恰在这时,白家遭抢。麻子红得知白嘉轩晌午要来看戏,有意将原来的演出改成白嘉轩喜欢的杨家将戏《金沙滩》,遭受土匪抢劫、被打断腰杆的白嘉轩与《金沙滩》中老将杨继业有相似的心境,经过金沙滩一役,老将军的儿子死、失大半,秦腔《金沙滩》将白鹿村遭土匪抢劫后弥漫的悲怆气氛推到。
除了秦腔《走南阳》、《金沙滩》之外,《辕门斩子》在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小说第十七章中,白嘉轩到村子东头,遭受重创后晕倒在田小娥的窗前。鹿子霖利用秦腔《辕门斩子》传达了险恶用心:“鹿子霖咬咬牙在心里说:就是叫你转不开身躲不来脸,一丁点掩瞒的余地都不留。看你下来怎么办?我非得把你逼上‘辕门’不结。”⑧族长白嘉轩就像《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一样,被逼上辕门斩子,他手执钢刷出演了一场秦腔《辕门斩子》。一个大义灭亲、恪守仁义的封建族长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
秦腔作为西北五省最风靡的地方戏曲,在20世纪现代化进程中,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贾平凹说:“文章所写的作为戏曲的秦腔,它的衰败是注定的――这是一种衰败中的挣扎,是生命透着凉气。”⑨贾平凹让小说《秦腔》成为戏曲秦腔的挽歌和绝唱。实也有感于秦腔的衰落,2007年写了短篇小说《李十三推磨》,表达了自己对李十三这样一位无欲无求沉醉于秦腔中的剧作家最大的尊敬。李十三是碗碗腔秦腔剧本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戏本中许多剧目,都曾被各大地方剧种演出过。实有感于李十三经济的困顿,竟然落魄到为吃一碗面需得去推石磨的地步,即使这样也不容于世上,竟然被嘉庆爷一吓一气吐血而死,这是旧社会文人的悲哀,也是秦腔的可悲之处。实通过李十三形象塑造传达了作家在现代语境下对秦腔命运的思考。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实小说中的关中民俗研究》(项目编号:10H150)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潘光旦:《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潘光旦文集・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②何桑:《历轹进程中的秦腔艺术》,李培直,杨志烈:《秦腔探幽》,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③焦循,《花部农谭》,《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④贾平凹:《秦腔》,《贾平凹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⑤实:《惹眼的〈秦之声〉》,《实・原下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版,第21页。
⑥ 实:《寻找自己的句子》,《小说评论》,2009年第2期,第73页。
⑦汪曾祺:《中国戏曲和小说的血缘关系》,《晚翠文谈新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1页。
⑧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4页。
关键词:烹饪专业;烹饪文化;文化素养;授课内容;评价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61-03
屈指计算,笔者走进宁波市鄞州区古林职业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已整整十年,当年在烹饪班上的第一堂课恍如昨天——尴尬的境地记忆犹新。向学生介绍完浦东的变化分析教材时,有一半学生趴在课桌上哈欠连连,睡意绵绵。有大胆者提出:“老师,你给我们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好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便成了语文课的附加内容。之后逐渐进行教学内容的视觉转移,尝试渗透饮食文化的内容。零星地讲授“中国的菜系及特点”、“汉族古代食仪”、“中国筷子的演变”、“苏轼与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等——给沉寂的语文课堂添加了一味调剂品。欣喜的是,这味调剂品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乐趣,也为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基础。更令人兴奋的是,在语文课堂上“潜伏”了十年、“游击”了十年的饮食文化,在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转成“正规军”。
一、课程开设的理论基础
1.职业教育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职业教育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知识结构,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而现代餐饮服务业对厨师的要求已不仅仅满足于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饮食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使学生了解饮食历史的发展、饮食器皿的构成、饮食观念的异同,以及饮食的地域特色、饮食的典故佳话和饮食的营养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烹饪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品位。
2.职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极其重视烹饪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质量,对该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注重技能操作,使学生学有所专,能有所长。但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思维定势,如反复包梅花形饺子,日久重复形成了习惯,在花样和形状上很难有突破和创新。而饮食文化课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各地饺子的制作方式及吃饺子的习俗,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于他们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3.语文教学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任务和目标之一分别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烹饪专业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综合能力不强,而且教材脱离专业、教学目标笼统、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模式单一等原因,使这一任务和目标在烹饪专业很难落到实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教育心理学》指出:“只有当技能具有相同因素时,一种技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技能。”相同要素说是学习迁移理论的核心,即“两种学习情境相同或相似的成分越多,前者对后产生的作用就越大。”以汪曾祺的《豆腐》为例,其特点是文白夹杂、内容繁杂、篇幅长杂,笔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法:在第一个班级中从散文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无一人喜欢读;在第二个班则从豆腐在各个历史时期和各地烹调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问询生字生词和难懂文言句子者络绎不绝。由此可见,通过教学视角由语文向饮食文化的迁移,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文化素养。
二、课程开设的探索与实践
如果说以往在课堂上零星讲授烹饪文化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的“副业”,那么2011学年第二学期终于有了转为正式产业的机会。语文会考结束后,相关部门并没有编写语文教材,但烹饪专业每周有4课时的语文教学内容——为了弥补“真空期”,笔者向学校申请两个烹饪班的教学任务,专门开设“饮食文化”课程,以实现中职文化课向专业渗透的“四化”——专业思想的渗透化、专业知识的融合化、专业能力的应用化、专业教学的实践化。
实现“四化”必须要靠载体——教材来实现。笔者为了编写适合我校烹饪专业学生学习的饮食文化教材,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分别阅读和参考了万建中的《中国饮食文化》、王仁湘的《往古的滋味——中国饮食的历史与文化》、马健鹰的《中国饮食文化史》、林胜华《饮食文化》等专业文化书籍,以及梁实秋《雅舍谈吃》、汪曾祺的《随遇而安》等与饮食有关的文化散文著作,还从《中国烹饪》、《烹饪知识》、《人民日报·副刊》、《文汇报》、《宁波晚报·老宁波》等报刊中选取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文章编发教学材料,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行课堂教学实践。
1.采用专题与模块相结合的授课内容。中国的烹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形成具有较高国际声誉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它不仅包括饮食来源、饮食加工、饮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团体、饮食方式等内容,还包含了饮食观念、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理论、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内含。面对内容丰富和内涵丰厚的饮食文化,以及中职生的认知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采用了专题与模块相结合的授课内容。如开设“从‘茹毛饮血’到‘炰生为熟’——中国饮食文化的肇端”、“锅、盆、杯、盘、筷——中国饮食餐具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中国菜系的特色”、“中国古代烹饪文献”、“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厨”、“世界三大宗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等专题内容,还结合时季和宁波的地域文化特色适时开设了一些专题内容。如在2011年9月17日的《宁波日报》阅览《秋风习习话螃蟹》一文后,结合《红楼梦》等相关内容给学生讲了一节中国的蟹文化。又如,翻阅《太平广记》读到“竹实”一条时——“是年,忽山中竹无巨细,皆放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珍于粳糯。其子粗,颜色红纤,与今红粳不殊,其味尤更馨香。数州之民,皆挈累入山,就食之。”与我校毗邻的横街镇有“中国竹乡”之誉,一年四季“竹”见于菜场,而以春天为最。于是,搜集和整理了相关资料,给学生讲授《竹与中国饮食文化》。另外,不断剪辑《宁波晚报》“老宁波” 和“名家讲坛”的内容,在适逢传统节日时给学生讲述“传统节日期间的宁波饮食习俗”等,还布置相关内容让学生不断采集,充实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大开眼界。
2.采用观说读写一体的授课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教学方法,又要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虽然开设的是饮食文化课,但并没有脱离语文课听、说、读、写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读——像对待语文课本一样读饮食文化资料,由于学生感兴趣,对材料爱不释手,朗读的声响远远高于读语文课本;观——观看一些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视频,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青铜器与饮食文化》、《世界饮食文化记录长廊》、《中国饮食文化在国外》和《福临门:烹饪大赛》等,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说——一方面包括对某些材料中文言文的翻译,如袁枚《随园菜单》中的二十条原则和十四条戒单、《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等相关文献的章节,让学生懂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食医合一、饮食养生的理论,提高学生的人文主义素养;另一方面,就某些美味佳肴进行相关解说,如《职校生之友》曾介绍学生的烹调作品,让学生从原料、调叶品、烹饪过程、菜肴特色,包括色、香、叶、形和营养价值等方面进行说明,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美国学者韦伯说:“学习和评价就像同一艘船的两只桨,应该齐头并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标准。”为此,笔者在教学评价过程中重视过程性评价而轻视性终结性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而轻视诊断性评价,采用如下的评价方式:学期成绩=课堂表现分(40分)+考试成绩(30分)分+作业成绩(30分),考试成绩(30分)=期中考试成绩(15%)+期末考试成绩(15%)。每位学生在每节课的表现分都让他们记录在作业本上,让学生自己求和,然后除以次数所得的平均分。课堂表现分的量化同样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如欣赏相声《报菜名》后,让学生模仿完成《炖豆腐》的绕口令——“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来炖我的冻豆腐,不会炖我的冻豆腐,别胡炖乱炖炖坏了我的冻豆腐。”按语速、读字的准确流利程度让学生打分。再给出一道菜肴的图片,让学生先说出菜名,然后介绍。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每位学生的成绩都在70分以上,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上形成了良性循环。提起作文就害怕的学生竟然喜欢写诗,有两名学生的诗作还在校园文学小报——《快乐文苑》上发表。
等 待
10烹饪(1) 毛佳儿
天空知道爱
太阳落山后
用晚霞来表达
大地知道爱
深秋来临后
用金色来表达
如果我们知道爱
用什么来表达
是潮落后
忧愁地等待着涨潮
是月圆时
快乐地享受着欢聚
当我敞开双臂
爱是色彩的汇集
无需等待
10烹饪(1) 赵丹峰
圆月 碧海
满坡毛毛细雨
落叶幽径
遍野浓浓馥郁
软软的绿茵
飘来淡淡绵语
偎依的人影
嚼着儿时的棒棒糖
独享呢喃的秋韵
恍惊
粒粒汗珠
是快乐的追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文化产品时代感和吸引力。”饮食文化课的开设,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开阔眼界和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肖锋.学会教学——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宁常伟.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初探[J].成功(教育),2012,(06).
[5]王瑛红.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式专业知识的理论和实践——以美术专业为例[J].考试周刊,2011,(59).
如今,人们吃年夜饭的场所也不再拘泥于家中。选一个心仪的餐厅,既可品尝新鲜的美昧,又可免除做饭之辛劳,因此受到很多家庭的欢迎。讲究的餐厅,每年的年夜饭菜品都有所不同,总能带来新的惊喜。BlZMODE提前走进多个热门餐厅,为你打探丙申猴年的年夜餐单。想预订一桌能获得全家人夸赞的年夜饭吗?那就往下看吧。
冬日欢聚大吃八方
天寒地冻,风雪归人,这顿年夜饭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氛围一家老小围坐在饭桌前共享佳肴,再来美酒三两杯助兴,闲话家常、谈天说地,定是一年之中最值得期待的日子
年夜饭是一年之中y得的亲友欢聚一堂的一顿饭,菜肴的丰盛程度自然可想而知鸡鸭鱼肉以各种烹饪方式呈现出各色大莱,其中鱼肉更是重中之重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因此几乎出现在所有的年夜餐单上
珍馐百味、八方齐聚,传统而极富风味的粤式盆菜是年夜饭极受欢迎的莱品层叠的美味,托起热闹的新年盆菜汁液交融,味道馥郁而香浓,象征合家团圆,满堂吉庆,味美之余期待明年盆满钵满
中国人对食材与味道极致的追求,很大程度体现在孜孜不倦地继承这场农耕文明时期的大狂欢――一年一度的尽情欢宴。汪曾祺“谈吃“的时候曾说过,“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如今人们的饭桌上再也不是只有时令蔬菜或者当地食材了,天南海北、春夏秋冬不再是美食文化互通的障碍,北方的年夜饭可能会出现江南的竹香鸡,南方的年夜饭说不定也有一道地道的老北京点心。
汪老谈的不仅是吃,也是读书做学问,更是做人闯世道好男儿志在四方,在外闯荡了一年的游子,无论是衣锦还乡还是了无所获,都不值得伤怀或气馁,除夕之夜与家人一起,坐在八仙桌前大吃特吃,吃掉旧年的坏运气,吃来八方好运,下一年的旺气由此开启。
北京珠三角JW万豪酒店万豪轩中餐厅
北京珠三角JW万豪酒店共有3间不同风格的餐厅及1间酒廊,厨艺精湛的师傅们为宾客提供各式美食与美酒。其中万豪轩中餐厅以苏州园林的雅致装潢,辅以纯朴的深色木材和传统中国元素,手绘美景及江南苏绣做墙饰,典雅庄重、美轮美奂。10间设计优雅的包房以宋代词牌命名,其中最大包房可满足24位宾客用餐需求,是大家庭吃年夜饭的理想选择。迎春岁尾之际,屡获殊荣的中餐厅行政总厨曹锦明师傅结合粤菜及北方习俗,以精选特色上等食材为宾客准备了“合家团圆””如意吉祥”、
万豪轩中餐厅以苏州园林的雅致装潢,辅以纯朴的深色木材和传统中国元素,手绘美景及江南苏绣做墙饰,典雅庄重、美轮美奂。
“富贵满堂”三款取意美好的年夜饭套餐,价格5888元~9888元/桌。特色美味包括乌龙吐珠・粗粮烩辽参、龙马精神・上汤煸波士顿龙虾、年年有余・金牌麒麟老虎斑等菜肴。另外,为了营造宾客团聚其乐融融的团圆氛围,餐厅还特别以寓意吉祥的食材精心烹制六福临门精典菜式:生财就手・生菜猪手、吉星高照・菩提上素、满地金钱・黑松露煎带子、金鸡报晓・上汤云吞鸡、年年有余・金麒麟海石斑、一帆风顺・芝士牛油煸大虾,吉祥美味两相宜。
19492全鸭季
19492整体环境融汇现念与东方意境之精髓,各式自然元素的运用赋予建筑灵动的韵律。置于庭院内的独特全通透烤鸭房十分吸睛,阳光投射在红砖砌成的传统鸭炉上,透过玻璃仿若可以嗅到烤鸭醉人的香气。想要一顿别致而浪漫的年夜饭,这里是不错的去处。
全鸭季的年夜餐单以烤鸭为主,以传统的地道材料及香料,融合法式烹调手法,炮制出诱人的不油腻烤鸭菜色。全鸭季的烤鸭好吃,源于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鸭子选用英国樱桃谷与北京白鸭杂交品种,肉质嫩,香味浓郁。在烤制之前均经过了48小时的排酸步骤,以确保烤制出来的鸭子没有腥臊味。全鸭季烤鸭为挂炉烤鸭,木材选用来自陕西及山西的40年以上的枣木。鸭饼颜色亮白,韧性极佳,不易粘连或破损。鸭酱则以海鲜酱为主料,加入甜面酱、香料及十几种中草药秘制而成,为全鸭季行政总厨独创。
全鸭季的片鸭方式也很特别,每只在80片左右,分鸭皮、鸭肉、皮肉一体三种方式。片出的鸭皮分长短两种,长的方便卷皮,短的方便搭配空心烧饼。在片皮的过程中,厨师会将鸭皮与鸭肉之间的油脂剔除,使烤鸭入口时无油腻感。
全鸭季烤鸭为挂炉烤鸭,木材选用来自陕西及山西的40年以上的枣木。
北京香港马会会所幸运阁餐厅
年关将至,北京香港马会会所幸运阁餐厅带来了全新的“开年之作”,献上多款贺年菜式,选料精,用料足,心意美,在新年伊始呈现一桌味觉满足,美意充盈的团圆饭。厨师长张锦东师傅运用传统的粤菜理念,把最新鲜食材组合在一起,通过自己的经验及对菜品的理解,进行很好的调味及加工。北京幸运阁传承了香港跑马地会所著名的幸运阁餐厅之优秀质素,作为经典粤菜餐厅,以鲍参翅肚、港式点心、老火炖汤、粤式小炒为主。配合雅致宁静的内部设计风格,雍容华贵的气质,最能呈现粤菜历久常香的精髓。餐厅设有多达13间装潢华丽的贵宾房,环境定会令你满意。这里严格的服饰要求,保证了会所高贵的气质,也成为展示会所文化的最佳亮点。
北京幸运阁传承了香港跑马地会所著名的幸运阁餐厅之优秀质素,作为经典粤菜餐厅,以鲍参翅肚、港式点心、老火炖汤、粤式小炒为主。
热油淋东星斑更是色香味俱全。象征着年年有余。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玉餐厅
北京丽思卡尔顿酒店共拥有6家餐厅及酒吧,包括巴罗洛意大利餐厅,玉中餐厅,香溢全天候餐厅,丽思卡尔顿酒吧,大堂吧和大卫杜夫会所。其中玉餐厅是极具特色的中餐厅,主用餐区格调明快、典雅,充满现代风格,7间包房各具特色,融合古典与现代之美。无瑕美玉代表美好和高贵,在新春之际与家人相聚于玉餐厅,品尝行政主厨古志辉先生倾情奉献的汇聚了新鲜食材、特色菜品的精品粤菜,绝对是一种享受。玉餐厅年夜饭每位人民币688元起,有丰富的菜品供选择。其中用干蚝、鱼丸制作而成的古法好市哈哈笑,寓意生意兴隆,开心到哈哈笑。热油淋东星斑更是色香味俱全,象征着年年有余。还有更多的特色粤菜和营养靓汤,就等你带家人去发现了。
额外优惠
中式新年礼篮净价人民币2588元起,2016年1月1日至2月22日购买5个及以上中式新年礼篮,即可获得酩悦香槟一瓶。至尊卡会员购买礼篮可享15%优惠。
北京华尔道夫酒店
紫金阁中餐厅
北京华尔道夫酒店拥有3个各具特色的餐厅――提供精美下午茶和美味鸡尾酒的羿庭、可容纳70人的酒店主餐厅荣尊1893以及别具一格的紫金阁中餐厅。今年的紫金阁年夜饭,秉承传统粤菜精髓,融合创新烹饪手法,兼顾滋补养生理念与唇齿留香口感,精心打造了五款欢聚飨宴。
紫金阁的大厨们别出心裁以菜寄意,款款吉祥宴席,开启新春鸿运。以价位最低的“福禄圆满宴”为例,宴席以”步步高升四彩碟”开启,“XO酱脆豆爆牛柳粒”“酱香焖红皮肘子”等主菜热气腾腾、酱色鲜美,寓意红红火火,“清蒸笋壳鱼”祈愿年年有余,更有“田园野菌炖竹笙”及“有机小米和娃娃菜”等时蔬,荤素搭配,营养健康。菜量适合四口之家,1588元的价格,性价比很高。如果是10人左右的大家庭,6888元的“阖家欢乐宴”绝对可以满足最挑剔的家人,囊括多款备受欢迎的紫金阁招牌菜品:“极品和牛茄辣烧”“香酥手剪BB猪”“龙虾海鲜汤霹雳泡饭”为新年的餐桌带去味蕾的无限惊喜,“黄油浓鸡汤生拆蟹肉烩花胶”汤醇浓厚,温润滋补,最后以“新疆红枣雪耳炖燕窝”收尾,嫩滑美味,营养丰富。
北京希尔顿逸林酒店随园中餐厅
北京希尔顿逸林酒店随园中餐厅集合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特邀厨艺深厚的粤厨,烹制正宗粤菜,制作时讲求色、香、味、型俱全,并精于海鲜烹饪:同时餐厅还料理各地驰名的中华美食,如川菜、北京菜等。随园中餐厅拥有162个座位,包括12间装修典雅的独立包房,给你和家人提供温馨的团聚时光。
辞旧迎新之际,随园中餐厅行政总厨郝峰先生和团队精心准备了寓意喜气盈门、吉祥丰瑞的两款团圆宴,每席可入座10位,分为3088元/桌和4088元/桌两个价位。年夜饭套餐里不能说应有尽有,但荤素鱼肉海鲜也一应俱全,A餐中的“四宝海皇鲍鱼奠”“卤味砧板大排”“晋府香酥鸭”,和B餐中的“过桥排骨~巴图鲁烤羊腿”“清蒸十八梅鱼”,是不是听得你食欲大增?带上你的家人,在这融合京粤菜品的饕餮盛宴与爆竹声中辞旧岁,迎新春。
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金城阁中餐厅
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碛6间餐厅及酒吧,提供多种美食选择。其中金城阁中餐厅的设计极具时尚感,其别致的装饰设计灵感来源于古老的珠宝和一系列的装饰茶壶,提供传承经典的中华名菜,配以极富现代感的摆盘。
秉承中华各地料理的精华,今年除夕金城阁中餐厅行政总厨范玖约捌渫哦咏南北菜系结合,创造出既有北方特色,又不失粤菜特色的一众菜肴,将引领你和家人享受一次富华优雅的美食之旅。范玖灾鞒是地道的北京人,曾任职于多家五星级酒店,有着20多年丰富的烹饪料理经验,在菜品创新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运用。由他的团队带来的年夜饭套餐,价格2499元~4999元/桌。特色美味包括杭椒美极爆三文鱼,XO酱爆鲜鱿,蜜椒汁煎小牛仔骨等。
香港万丽海景酒店万明海景酒店满福楼中餐厅
年近岁晚,送旧迎新,香港万丽海景酒店满福楼中餐厅的大厨们精心挑选优质食材,亲手制作贺年椰汁年糕及瑶柱萝卜糕,可以给挚爱亲朋送上最地道的粤式好滋味并寓意步步“糕”升。经典的瑶柱萝卜糕使用优质腊肠、瑶柱及虾米各种材料,浓郁的香气及细腻的鲜味完全渗入萝卜丝中,令萝卜糕口味鲜而不腻。贺年椰汁年糕是大厨们以黄金比例调配出来,糯米粉、浓滑椰浆及顶级纯蔗糖分量恰到好处,香甜软糯,令人难以抗拒。瑶柱萝卜糕、贺年椰汁年糕每款只售198港币一盒。
新春盆菜是屡获殊荣的满福楼推出的新春菜,恭贺大家猴年盆满钵满兆丰年。采用矜贵的鲍鱼、瑶柱甫、花胶、海参、蚝鼓、中虾、北菇、烧鹅、贵妃鸡及多款贺年滋补食材入馔,味道浓郁,绝对不输佛跳墙。盆菜每位600港币,最少四位起,还可外卖自取。
农历新年大家当然要聚首一堂,觥筹交错,共庆佳节。
农历新年大家当然要聚首一堂,觥筹交错,共庆佳节。只需提前与酒店确定聚会日期,满福楼可以安排8道特色菜品的盆菜套餐,配上各式珍馐美馔让大家在新一年财运兴旺,盆满钵满。盆菜套餐每位1088港币。年初二于满福楼享用晚宴并最少消费满12000港币,即可免费于海景客房欣赏璀璨的维多利亚港湾的绚烂烟花表演。
青岛威斯汀酒店中国元素餐厅
新年伊始之际,青岛威斯汀酒店中国元素餐厅推出全新菜单,这些经典菜品都是年夜宴席上的招牌菜。除了延续正宗经典鲁菜风格之外,融合川、苏、湘、粤等传统菜系,加上令人耳目一新创意时尚菜式,更有青岛老味道穿越儿时的记忆。无论是简单商务用餐,还是与家人朋友亲密聚餐,抑或是重要的传统宴请,中国元素餐厅令人耳目一新的菜式以及精致的中国风都可以在满足你的口腹之欲的同时,提升感官以及味蕾上的极致享受。
青岛威斯汀酒店中国元素餐厅此次全新升级的菜品将传统鲁菜经典再现,以菜品为媒介,巧妙运用中国绘画的写意技法和中国盆景的拼装技法,充分展示了中国烹饪的意境之美。精美的菜品不仅抒情地呈现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趣,而且也灵动地活跃了生命律动的韵味和无穷的诗意空间,《礼记。礼运》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咫尺天涯,味浓情更浓。招牌菜江雪话梅小排,眼前俨然一幅“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佳境美景。浓香排骨遇上话梅的清甜,感受诗意般的美味。还有炭烤牛肋肉带黑椒汁,精选进口牛肋排,采用秘制烧法用瓦罐炖制而成,里面加入高丽红参等二十余种名贵材料,煲卤200分钟以上抽取大骨再浸泡,待入味足时捞出,口感更加汁香浓糯。食物因为有爱,生活才更有味道。品味中国元素,平淡之间,味浓于此。
招牌菜江雪话梅小排,眼前俨然一幅“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佳境美景。
京兆尹
东望雍和官、南邻孔庙和国子监,这座两千多平方米的三进仿古建筑隐于二环的喧嚣之中。中式古典元素沉淀在各个细节中,同时却不失现代感。入口一面纯白色影壁,上书“京兆尹”。迈入窄门,穿过灰砖石板的长廊通道,一切如世外桃源般豁然开朗。如果你厌倦了年夜饭常规的大鱼大肉,京兆尹精致的素宴或许能让你眼前一亮。秉持着“乐和・蔬臻・慢食”理念,京兆尹提供本源、健康的蔬食料理,为年夜大餐提供了一个特别的选择。京兆尹特邀养生专家与主厨参究二十四节气养生食谱,不断研发各类蔬食料理,茶油美人米炒芦笋尖、黑椒珍菌派、金刚沙豆腐、菌香烧汁茄子、松茸土瓶蒸、树子紫甘榄炒苦瓜、香麻腐皮卷、高汤竹笙蛋等等,都是十分受欢迎的特色菜品。
今年,京兆尹将环保理念化为实际行动,提倡餐桌上的护生,民生日用回归本然,净化身心,感念天地滋养之情。在春节这一特别的时间,吃一顿有意义的年夜饭,不失为一种别样的意趣。
如果你厌倦了年夜饭常规的大鱼大肉,京兆尹精致的素宴或许能让你眼前―亮。额外优惠
凡于2月6日前预订京兆尹“大爱・吉祥年夜饭”599元/位、899元,位套餐,即可获享“吉祥如意兰”一株、“无限・音乐・下午茶”代金券一张、现场拍立得“大爱・古祥全家福”纪念照片一帧等多重感恩答谢。
提前预订并全额付款可享最高九折优惠。
自元旦起推出为期两个月的冬至特别套餐也相当丰盛,其中包括了鲜味汁竹蛏、生拆蟹肉官燕羹、仔姜米酒蒸鲜蟹钳以及鸿运年年有鱼煎年糕。
北京瑰丽酒店龙庭中餐厅
北京瑰丽酒店为欢度春节推出美味的亲朋好友欢聚盛宴与招牌美馔,喜迎猴年的到来。酒店两位颇具声望的烹饪大师岑永安与柴鑫为前来用餐的饕客们特别准备了精心烹制的豪华盛宴。亲朋好友可共聚龙庭尊享春节套餐。套餐中包括一系列诱人佳肴,如清炖海螺、蒸海青斑等,起价人民币600元/位。同时龙庭还主推盆菜,盆菜作为客家菜的菜式由来已久,一般也称为大盘菜,源于客家人传统的“发财大盘菜”。这种源于元朗围村的传统菜式,一盆可荟萃百菜百味,共冶一炉,是中国人在节日期间最为期待的挚爱传统美食。自元旦起推出为期两个月的冬至特别套餐也相当丰盛,其中包括了鲜味汁竹蛏、生拆蟹肉官燕奠、仔姜米酒蒸鲜蟹钳以及鸿运年年有鱼煎年糕,定价人民币1200元/位,还有人民币1500元/位的定价可搭配精选葡萄酒。
龙庭中餐厅主推港式传统及经典美馔,当然还有寓意长寿和年年高升的春节必备点心――年糕。餐厅可供应两种不同规格的春节特制礼篮,是馈赠亲朋好友和商业伙伴的佳品。经典年糕礼篮定价人民币288元,包括由餐厅点心大厨亲自制作的家常年糕一块及萝卜糕一块:豪华年糕礼篮则定价为人民币1588元,除年糕和萝卜糕之外还有老北京传统点心、红酒、马卡龙、高级茶叶,以及餐厅自制的曲奇饼。
翡翠酒家
春节,合家团聚即是最美的景色,和和美美的年夜饭更是锦上添花。粤菜掌门人翡翠酒家自创立以来广受追捧,凭借其正统的精致佳肴及舒适典雅的用餐环境,被推崇为食尚男女欢庆佳节的首选食府。翡翠酒家上海高岛屋店及上海梅龙镇店特别推出各式年夜饭套餐,甄选多道精致佳肴组成4人、6人及10人套餐,邀请宾客合家共庆团圆。此次年夜饭定制套餐由翡翠酒家精英厨师团队倾力打造,凭着丰富的烹制经验,精细挑选新鲜食材,烹制一系列蕴含丰富团圆寓意的佳品,从即日起亦开放预订。套餐价格从1298元到5998元不等,翡翠酒家年年爆满,预订需趁早。此外年关将至,翡翠酒家也为饕客们准备了多种精美年货,包括贺年年糕、盆菜及六福拼盘等。贺年年糕主要为马蹄糕78元/份、红枣糕78元/份、腊味萝卜糕118元/份、腊味芋头糕11 8元/份、双鱼年糕1 38元/份、五福临门198元/份等,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粤菜掌门人翡翠酒家自创立以来广受追捧,凭借其正统的精致佳肴及舒适典雅的用餐环境,被推崇为食尚男女欢庆佳节的首选食府。
北京瑞古酒店拥有4个不同风格的餐厅以及咖啡厅、雪茄吧、葡萄酒廊等。
北京瑞吉酒店天宝阁中餐厅
北京瑞吉酒店拥有4个不同风格的餐厅以及咖啡厅、雪茄吧、葡萄酒廊等。春节期间,北京瑞吉酒店准备了蕴含美好寓意的传统精选节日珍馐。天宝阁中餐厅设有5间豪华包房,你和家人可在此享用传统的广东美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特色菜品。主厨刘道明师傅为我们推荐了三款新春筵席套餐,分别是“喜庆满堂~福星高照”和“富贵迎宾”,价位则分别是688元,位、888元,位和1088元/位。菜品自然也是十分喜庆,极品佛跳墙送你百年好运,鲍汁瑶柱金菇焖伊面祝你富贵连绵……每一道佳肴都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除了精选套餐,刘师傅及他的厨师团队,还以粤菜佳肴为主,融合地方风味小吃,推出多款新春盆菜和寓意美满的特色零点菜肴,丰富团圆飨宴的选择。
北京四季酒店采逸轩中餐厅
采逸轩推出“暖炉飘香”零点菜单,冬季养生菜品如海底椰川贝炖水鸭、栗子北菇焖猪手、生炒腊味糯米饭等,令你感受冬日别样温暖。
北京四季酒店的Mio意大利餐厅和采逸轩中餐厅各具特色,其中采逸轩主打的菜品源于京津鲁粤,但却并非原样复制,而是处处流淌着四季品牌特别的气质,无论是食材的选择、厅室布置、饮品与食物的配搭还是菜式时令编排时的细心,都让人印象深刻。餐厅设有8个包间,其中包含两个vIP包房,尊享私密空间,奢华气派不言而喻。
今年春节,经验丰富的大厨精心奉上精湛的厨艺和最上乘的食材,从而展现粤菜的精髓和地方菜系的原汁原味,令味蕾彻底绽放。“贺新春福报平安阖家宴”每位880元起,6人起订,传统丰盛的年夜饭和别具匠心的金元宝点心,每道菜品皆寓意吉祥,为你送上猴年最温馨的祝福。此外,即日起至2月28日,采逸轩推出“暖炉飘香”零点菜单,冬季养生菜品如海底椰川贝炖水鸭、栗子北菇焖猪手、生炒腊味糯米饭等,令你感受冬日别样温暖,更有选用澳洲进口和牛肉及顶级黑松露烹制而成的松露和牛煲仔饭,及精美甜品老北京榀椁、奶黄柿子酥等丰盛佳肴,定会让你和家人留下难忘的冬日美食体验。
北京方恒假日酒店
聚味轩餐厅北京方恒假日酒店拥有风格迥异的中、西餐厅和酒廊,位于6楼的“圣保罗巴西烧烤餐厅”提供美味烤猪肉和沙朗牛排:“锦绣餐厅”汇聚寰宇美食,以名厨的即席精湛烹饪为你带来超凡的味觉和视觉盛筵:“聚味轩中餐厅”为喜好中餐的美食家奉上正宗的粤菜、川菜和老北京菜系。餐厅有紫荆厅、牡丹厅、杜鹃厅三种不同规格的私人包房,其中牡丹亭单桌可容纳26人。聚味轩中餐厅行政总厨王云利从事厨师行业已有20余年,对粤菜有着丰富的经验及独家见解。今年,他和团队精心设计了两款新春家宴,食材用料考究,寓意吉祥。秉承集百家之长,融合独创自我的理念,以及健康、养生、时尚的概念,为食客制作出美味的年夜佳肴。有寓意“黄金满屋”的港式金沙脆皮鸡、寓意“百福俱臻”的广式卤水精品拼、寓意“龙腾四海”的雪菜干蒸鲟龙鱼等精品美味佳肴,是你和家人在金猴迎春之时共享天伦之乐的上乘之选。“聚味轩中餐厅”为喜好中餐的美食家奉上正宗的粤菜、川菜和老北京菜系。
隐匿在太平洋百货南门外的1949-The Hidden City是一处充满艺术气息的安静院落。
关键词:宗教精神、终极诉求、人间关怀
一、宗教作为文学表现的重要维度
卡西尔说:“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兼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1),意即是自明而不可追问的。但宗教难容于“逻辑分析”,却与感性形象的文学艺术天然结下了不解之缘。
纵观中外文学史,宗教文学的深厚传统就足以表明宗教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如中外文学史上都产生了《西游记》和《天路历程》这样的经典;而关涉宗教题材的文学,则更是不计其数,中外都有如《红楼梦》、《神曲》这样的名著;而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世纪初的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如苏曼殊、许地山、废名这样作为宗教人士或宗教研究家的文学家。世纪末的当代文学史则从汪曾祺的《受戒》、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宗教意识的复兴,到中期扎西达娃的《:隐秘的岁月》、《系在皮绳扣上的灵魂》、《骚动的香巴拉》的文化反思,再到九十年代北村《施洗的河》,张承志的《心灵史》精神皈依等,都无不表明: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精神维度。因此,在文学的范围内来论述宗教精神,就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二、宗教精神概论
宗教精神,若以其作为文化精神的一般性论,大体脱离不了两个基本维度:一是超验意义的终极诉求;二是经验意义的人间关怀。而就各种具体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或者存有争议性的儒、道教等之间,其精神必迥然不同。譬如基督教文化精神就被公认为是受罪与救赎,并形成了西方的罪感文化特点。中国的儒道文化以及本土化了的禅宗追求以人为本位,注重现世的生命享受,是一种重生主义,表现为乐感文化特征。至于印度的佛教,其文化特征非罪、非乐,而是苦,是苦感文化(笔者如此认为,未见其他论述),因此,佛教文化精神的基本内涵则是苦难与解脱,有别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精神的罪感文化特征而形成另一种文化格局。而总体上,普遍认为:东方文化最大特点是“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天人对立”。笔者以为:无论“天人合一”还是“天人对立”,根本表述的不过是人与神的关系,也就是人神是合一还是对立的问题。很显然,东方儒佛道都说成圣成仙成佛,人神可以转换,是合一的;而西方的上帝则永远髙居人之上,作为人的主宰而存在,人神之间无疑是分裂对立的。由此,而构成东西文化的对立格局。
论宗教精神,若再以精神体验、价值、审美性及时代性而言,宗教精神以宗教性体验为基础,以对神的终极皈依为价值核心。其主体可以是作者也可能超越作者,按照“形象可能大于思想”原则,文本整体性形象所表达的宗教精神内涵,往往超越了作者的思想。并且,以宗教体验为基础的宗教精神状态往往蕴涵了审美性因素,又由于文学作为审美性的生活反映,与外在的历史社会密切关联,因此,宗教精神与其历史时代的文化精神也会息息相关。
如此泛泛而谈,当然不足以准确或者深刻剖析宗教精神的一般性。抛砖引玉,不过是为了界定一个审视的大致视角,而就文学与宗教的内在关联言,则是因为文学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诗化的体验方式和寻找个体精神自由的方式、途径,与哲学与宗教根本上是相通的。文学对抗哲学,文学也走向哲学,而终极之途则是宗教。当然,这并非说,宗教高于文学与哲学,而是因为一方面文学与哲学的相通主要在于思想文化维度,文学与宗教的相通的则不但是文化维度,并且也在审美的维度;另一方面,宗教本身即是哲学的渊源之一。于是,在寻求精神解脱的终极意义上,叔本华、王国维等认定:解脱之道根本尚在宗教,“而美术不过是求得暂时之平和。”(8)
然而,宗教是否就能够成为精神解脱的终极归宿,或者竟是精神的永久囚笼,却是值得深思。
三、宗教精神:人性与神性、理性与信仰的悖论
无论作为精神的终极归宿,抑或精神的永久囚笼,无疑都是相对于人性而言。因为神性无法离开人性,谈论神性自然必须以人性为参照。而一定意义上,“文学即人学”,文学研究即是人性的研究。人性内涵极为丰富,大体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而自然性和社会性两极则向兽性和神性延伸。
因此就人神关系言,人作为万物的尺度,创造了文化,文化由人所化,反过来又将“化人”。宗教文化作为“人化”的产物,自然以人为对象,要约束教化人性;而反过来,神性对人性必然起着压抑与升华的双重作用。在总体上,以自然求为基础,以社会文化性为根本特征的人性,在其终极意义上追求的是和谐自由,即社会性与自然性、精神性与物质性等二元对立性的和谐,这种和谐自由的理想境界其实即是诗性境界。合乎人性,使人性得以张扬、和谐自由的文化,即是富有诗性的文化,相应也就是富有诗性的文学,反之则可能束缚人性的发展,甚至扭曲人性、异化人性,成为人性的枷锁,即是非诗性的文化、文学。然而文化有诗性的一面,必有其反诗性的一面,由此而构成文化的悖论。如老子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9)。又如尼采从俄底浦斯可怕的厄运中洞察出如此的道理:“智慧,特别是酒神的智慧,乃是自然的恶德,谁用知识把自然推向毁灭的深渊,他必身受自然的解体。‘智慧之锋芒反过来刺伤智者,智者是一种危害自然的罪行’——这个神话向我们喊出如此骇人之言。”(10)因此,宗教作为特殊的文化形式,其悖谬从产生之初就注定了。人类创造了宗教文化,创造了异己的神,既升华了人性,又必然成为人性沉重的负担。也就是说,宗教可能是精神的终极归宿,也可能是精神的永久囚笼。
由于神人关系,主体在人,人神矛盾关系转化表现为人性自身,也即是理性与信仰的矛盾。甚至可以说,哲学的最根本问题:唯物与唯心的对立本质上就是根源于人性自身的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对立。而关于理性与信仰的对立,我们甚至无须作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归纳,也可以认定:恰是理性与信仰的矛盾关系构成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史的主要动力与线索,因此,自然也就成为文学表现的重要主题。譬如宗教文学《西游记》与《红字》即是如此。
《西游记》无疑是一部颇“有意味”又“难解其中味”的神魔寓言小说。对于《西游记》的批评解读,五花八门,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颇为值得一提的是金岱先生对《西游记》的阐释,他认为:唐僧寓意“本心”,本心不是别的,即是向佛之心,信仰之心,“佛就是自然”,“本心就是自然之心”;孙悟空则是“识心”,“识心就是认识之心,智能之心,主要的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意识或理性的范畴。”(11)猪八戒代表的是人的欲望,沙僧则是人的四肢,合起来则是整体的个人。《西游记》的整体架构其实是:“本心(他唐僧)牵制识心(悟空),并驾御情感(白马),识心(悟空)管束(白马),同时一并治理欲望(八戒)和形体(沙僧);”(12)或者,“终极关怀-认识或智能-情感-欲望-形体,五位一体,其实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13)。但“唐僧这本心之象征,作为一种人的终极关怀,一种自然之心”(14)却是不可或缺的。金岱先生将《西游记》放置于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中加以解读,从识心与本心即认识(即理性)与信仰的对立关系角度阐释《西游记》的主题颇有耳目一新之感,令人信服。无疑,置于这种思想背景中,《西游记》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金岱先生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显现的正是东方、是中国人的“认识之心”,而唐僧的无能,也即是本心的无用正说明了当时人对信仰之心的怀疑和批判。这无疑是极富有创见性的深刻认识。但我们在洞悉到《西游记》对理性与信仰的矛盾性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看到,《西游记》所体现的理性与信仰的冲突本质上有别于西方思想意义上的冲突。或者说,东方文化独特的精神历程决定了理性与信仰并非誓不两立,而是有着很强的融合性。毕竟孙悟空无论如何自由独立,却受制于唐僧的紧箍咒(这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此不宜过多讨论)。
而《红字》讲述的是一个罪与罚的故事,典型地表现了神性对人性()的双重作用:升华与压抑。在清教徒的意识里,人不过是神的奴隶,是上帝的子民,一切都要遵循宗教的条规。神性因此走向人性的对立面,提升了人性,却又压抑着人性。文本中,红色的A字可以说是耻辱的象征,是上帝给予的道德惩戒,是向上帝忏悔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的自然性(靠近兽性部分)被神性压抑、向神性屈服的象征。
四、宗教精神的二元向度:苦难关怀与终极诉求
众所周知,宗教关怀苦难,并赋予苦难以神圣的意义,这在中外古典文学中都有着深刻的表现。甚至坚信的受难历程即是宗教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如《西游记》和《天路历程》即是如此经典。《西游记》讲述唐僧师徒如何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西游历程。被誉为第二部《圣经》的《天路历程》,讲述的则是基督徒如何为到达天国之门受尽了苦难考验的天路之旅,两者都是表现信仰之途上的受难历程。显然,文学的上这种共鸣根源就在于宗教的苦难关怀,可以说,正是宗教的苦难关怀造就了文学经典的苦难主题。
事实上,翻开任何一部宗教经典,无论是基督教的《圣经》、佛教的各种经典或者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几乎随处可以找到印证信仰之途即是苦难历程这么一个充满悲剧性命题的材料。而根据存在决定意识原则,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对现实苦难的反映”,“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象它是没有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5)撇开宗教是否是“人民的鸦片”不论,我们至少可以看出:正是人类的苦难创造了人类的上帝!因为现实生存的困境和苦难的没有尽头,因为命运的无常和自然的神秘都逼迫诱惑人类寻找终极归宿和救赎之路。但终极救赎之途何在?
又如何才能化解这生存的无尽苦难?
恩格斯则在《反杜林论》中进一步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反映;在这个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也姑且撇开宗教的幻想性不谈,我们同样可以看出:正是人类超越苦难的强烈愿望,从而使得在寻找救赎(解脱)之途中超人间的力量神降临了,于是诞生!
因此,一切从其诞生开始,就必然深深打上苦难的烙印,而一切的终极目的无非是要到达极乐世界。于是,彼岸的乐园抚慰了现世灵魂的苦痛(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人民的鸦片”),在终极诉求的信仰之途上,苦难的生灵得到了精神的皈依和救赎,从而实现了人间关怀的目的。因此,基督、佛、真主的使者穆罕姆德首先都是作为拯救苦难的高尚牺牲者而受到人间的敬仰和膜拜。如基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佛陀们的舍身救苦。
当然,追究苦难的根源,不同宗教自有不同的说法。基督教作为一种罪感文化,认为苦难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初祖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因为受到蛇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的旨意而吞食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从而犯下了原罪,被上帝罚受苦难;《圣经•旧约》“创世纪•神的宣判”一节,上帝就对亚当说:“你必受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于是,原罪成了基督教文化的逻辑起点。佛教文化对苦难根源的解释并非是人对神所犯下的原罪,而是来自于人自身的本性和本能,人性和人欲因此成为佛教文化精神的逻辑起点,甚至可以说,整个佛教文化体系都是建构在人望根基之上。譬如佛法的四谛说: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实义,不颠倒绝虚妄义;苦谛即是苦义。佛教认为:苦有二苦、四苦、八苦乃至于一百二十种苦的说法,所谓二苦即内苦外苦;四苦则是生老病死苦。总之,人生是苦,轮回是苦。但苦是现象,而非本质。集谛则是要解释苦的起因、根源、本性、产生或生起,而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的东西,不是别的,却是人性的贪嗔痴慢疑等恶诸业,故名为集。第三圣谛是灭谛,即是要灭苦,佛陀承认了苦的存在,并且主张对苦的根源加以解释,但这还只是提出和分析了问题,而关键还是要解决问题,灭谛即是要解决问题,“通过避免做我们使我们痛苦得事情来停止制造痛苦”。因此,灭谛指出了“疗救是的可能”(16)。而第四圣谛道谛,则具体提出了具体解决苦的方法,如八正道。事实上,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正是在佛教的四谛观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悲观哲学,而王国维又接受了叔本华的哲学理论认为:“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也无穷,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不偿者百。一欲既终,他欲继之。”(17)“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18)“然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19)”。显然,这些哲学观念不过是对佛教教义的哲学阐释。
对于苦难根源的不同看法,必然导致救赎和解脱方法的差异。基督教认为苦难的根源来自于原罪,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代,作为上帝的子民就只能是向上帝祷告,坚定地仰望上帝的救赎。佛教把欲望当作一切苦难的根源,佛法虽然有四万八千门,归根结底却是为了觉悟,为了超越欲望的束缚,因此一切修行方法都是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望,佛教三宝: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而觉悟成佛。佛学中有般若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都是般若学的经典,而所谓般若,即是菩提智慧,波罗蜜即是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即是要靠智慧抵达彼岸世界。如六祖《坛经》云:“梵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而《金刚经》开篇就提出关于心的最根本问题:“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佛对此毫不回避:“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金刚经》)。当然,“心”的含义很广,但主要所指的即是人的意识和欲望。所谓“五毒”贪嗔痴慢疑即是,而贪为五毒之首。又如《心经》谈色空,虽然说得十分抽象,却都是在围绕一个“心”做文章。其“五蕴皆空”、“心无挂碍”,不过是为了让人明白“心外无物”,从而达致静心息欲、圆融无碍的目的。因此,修行即修心。六祖所谓“心动”即是此意。六祖慧能开创禅宗一派,主张“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宗教家们对此自然有成熟的解释:“所谓明心,就是明白烦恼未生以前的那个心,烦恼是后来有,有无明便有烦恼,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始劫以来的烦恼迷了心,烦恼本来无,本来无烦恼的心是如何?……生死未生以前本来是无生死,无生死的本来心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涅般心、真如心、佛心,我们以这个无生死的涅乐心修行,直至成佛。”(20)这也就是六祖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于是,坚信的受难作为文学的主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西游记》为的是要取经救世修成正果,《天路历程》则是要摆脱原罪逃脱末日的审判。前者怀着大乘佛教救苦救难的悲悯情怀,又熔铸了东方文化的乐感,因此虽然取经路途艰难,却总是表现出乐观激昂的斗争精神;后者由于背着沉重的原罪包袱,只能一路做着不断的祈祷和忏悔,翼图卸罪。因此,尽管存在着这种救世与卸罪的差别,受罪(即受难)却是共同的。
但受难毕竟不是宗教的终极意义,苦难关怀也就不会是宗教的本质所在,至少不会是宗教本质的全部所在。《坛经》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寻求苦难的解脱导致和推动了终极诉求,而终极诉求则是为了解脱现实苦难本身。也只有在寻求苦难的解脱方式上,即终极关怀意义上,宗教才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如当代最有影响的新教神学家、宗教哲学家蒂利希就认为:“宗教,就该词最宽泛、最基本的意义而论,就是终极关切。作为终极关切的宗教是赋予文化意义的本体,而文化则是宗教的基本关切表达自身的形式总合。简言之,宗教是文化的本体,文化是宗教的形式。(21)”所谓“信仰”,就是指某种“终极关切”的状态,这是终极关切说的第一个基本命题。“对《旧约》时代的人来说,信仰就是对耶和华、对他所体现的要求、威胁和应许的一种终极的、无条件的关切状态”(22)。宗教的解脱或者仰赖于神的拯救,如基督教的祈祷、伊斯兰教的五信与五功,或者通过个体的修行(如佛教的禅修)来压抑化解苦的根源:本体的欲望,从而趋近达到神(佛)的终极存在境界而超越现实苦难(佛教方式),如佛教道谛之“八正道”禅修办法即是疗救集谛:贪、嗔、痴、慢、疑和不正见生起的种种烦恼的法门。
因此,宗教的终极关怀本质之处就在于宗教的解脱方式不是要通过改变外在现实条件来满足主体欲望而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是追求一种超验终极性的解脱,不同于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终极理想追求的是此岸现实的可能,而是仰赖于彼岸神秘的天国(西方极乐世界)。当然,尽管有叔本华、王国维说“解脱之道根本尚在宗教,美术不过是求得暂时之平和。”(23)并且,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作为终极关怀的,成为“整个人类精神地层”,(24)“人类精神的本体、基础和根基。”(25)但如果就此唯宗教至上,认为一切现实存在都毫无意义或者等而下之,却又可能落入“魔道”“”而荒谬不羁。
五、宗教精神:对儒道佛文化的一种品评
再以当代汉族文学里引起过轰动性争议的作家作品,如阿城的《棋王》为例。虽然《棋王》谈不上与宗教有多少关系,但在一定意义却可以与宗教精神沟通,甚至至少可以在反面意义上,解剖和证明中国文化如何欠缺一种超验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棋王》写的是王一生的吃与下棋,本质上也就是一个与儒禅道文化有些关系的安身立命的问题。如黄修己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就认为:“阿城作品的魅力在于,写出了一种庄禅的人生境界,悠闲、淡泊、宁静,随遇而安,顺其自然。《棋王》中的王一生深得老庄精髓,宠辱不惊。方寸棋盘,游刃人生,‘汇道禅于一炉’,养心怡性。作者把这种人生境界置于动乱的人生年代来揭示,更具意味。”(26)这些评论无疑颇有道理。但如果我们把棋王的吃与下棋理解作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两种隐语,那么就可以看出:王一生“碗里乾坤、饭里日月”的吃,体现的无疑是儒道文化传统的重生精神,其下棋作为一种安身立命的法子,本质上也是重生精神的一种。因为所谓“儒道互补”的道,所要“补”的即是儒家入世的痛苦,是要超越生存的困境,化解生命的苦痛。与佛教精神类似,道家道教主张消隐于世,自然无为,甚至要“绝圣弃智”。同样是因为深刻洞察到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盖人生而有欲,又设种种方法以满足其欲。然满足欲之方法愈多,然欲愈不能满足,而人亦受其害,所谓‘益生曰祥’,‘物或益之而损’也。故与其设种种方法以满足欲,不如在根本上寡欲。”(27)显然,单靠寡欲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关键还是如何化解苦难。也正是在如何化解苦难意义上,各种宗教显示出各自的分别。如基督教的“压”,佛家的“空”,道家总纲领是要“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放弃行动,而是要顺其自然,“道法自然”,因此,是一个“法”字。而下棋即是一种“法”,是“道法自然”,这“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非大自然的“自然”;因此社会同样是法的对象,以棋世界来法人类社会的斗争,于是隐于棋又融会了儒家的积极入世,并非完全的超凡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