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校专业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藏医医疗与藏药专业(简称“藏医药”)是昌都地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昌都职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以培养藏医药技能为主、中西医基础技能为辅的初、中级藏医医疗、藏医护理、藏医保健、藏药专业人才为主要办学目标,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下面我就昌都职校藏医药专业建设方面谈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昌都职校的藏医药专业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1. 昌都地区农牧民文化基础差,社会就业和学习技能的意识淡薄,竞争意识匮乏,导致学校生源基础差,招生压力大;
2. 受整个昌都地区小学、初中教育发展水平低的影响,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导致专业教学难度大;
3. 目前学校藏医药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专业教师均为外聘或兼职人员,藏医药专业教师队伍亟待加强;
4. 没有自己的藏医药专业教材,暂时借用于青海省中等职业教育藏医教材,不能有效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保持学校藏医药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充分进行市场调查与企业调研,以企业岗位能力分析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出发点,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依据我校学生实际,优化教学模式,制定学校藏医药专业人才方案。
1.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加大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增设中西医基础学科,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2. 根据企业的不同岗位要求调整教学计划;
3. 创新教学模式,在全面继承和推广“树喻”“指导式”“因明辩论”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施启发式教学、岗前实训教学、演示教学等教学模式;
4. 以新编校本藏医药教材等方法来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
5. 健全实训实习基地。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教学教研能力强、技能水平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中西医相结合的新型藏医药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操作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1. 加强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中西医相结合的藏医药学科带头人。通过对专业在职教师重点培养培训、提高学历、实地考察学习,以及蹲点采访全区知名老藏医药专家,咨询中西医专家等途径使我校的藏医药专业教师队伍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或掌握精深的临床经验,或获得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以及职业教育理念,选拔有前瞻意识和规划能力强的中青年讲师参加培训,使之具备较强的科研、教学管理和实践能力,成为我校未来藏医药专业带头人打造坚实的基础。
2. 加强专业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在年轻教师队伍中,选拔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参加国内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先进职教理念和教学方法;利用假期到藏医学院、昌都地区藏医院、昌都日通藏医院和藏药厂等实地考察学习,加强专业骨干教师的生产或岗位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的零距离衔接;重视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培养,借鉴中西医基础实操和技能,切实提高藏医药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梯队层次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藏医药学师资队伍,使之成为教科研课题研发的核心力量。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了建立、巩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学习计划,选送教师分批、定期到企业(藏医院、中西医院、藏药厂)实习、挂职锻炼,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能够完成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教学,逐步形成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即完全胜任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实操课程的“双师型”新型专业教师队伍。
4. 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特色专业技术人才聘任工作,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从实习企业或医院中选拔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通过选聘制度,选取合格师资人才,开展校内进修学习,举行教学教法培训、教学管理培训、教学考察活动。培训考核合格后,录用为学校固定兼职教师,使我校的藏医药专业教师得到充实和壮大,并提升教师队伍的实操能力。
(三)加快建立健全实训基地
构建以岗定学、以学就业、学以致用的实训基地。包括建设模拟医院(内设1间诊断室,1间治疗室),模拟药厂(制药室,配药室,药材仓库),扩建藏医药标本室,加快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步伐。确保每位学生有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促进就业、提高质量。使之成为集教学、培训、考核、藏医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示范性藏医实训中心。
充分发挥教学实训基地的作用,努力把本专业建成昌都职校高质量的重点专业之一,辐射带动学校其他专业职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与动力,以藏医、藏药民族医学学科建设和提高藏医藏药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增设中西医基础学科,以“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努力把藏医药专业办成区内一流且具有明显优势的新型藏医药品牌专业。
【参考文献】
1.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模糊,专业师资缺乏
当前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相对宽泛,不能清晰地界定出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将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其培养“全能型”电子商务人才的目标不符合我国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专业性、实用性的需求。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并且很少参与商务实际运作,缺乏电子商务的实战经验,因此课程的案例来源、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了极大的限制。
2.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设置重点不突出,没有体现电子商务特色
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覆盖面较广,涵盖了计算机技术、管理、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经济、金融、法律等诸多领域。课程体系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课程的拼凑。这样课程设置没有突出专业重点和系统化;各个学科没有真正融合,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特色;课程内容设置随意性较大,往往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来决定课程的内容。
3.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商务是一门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的交叉性学科,无论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商务活动策划还是项目具体实施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练习。然而目前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多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说为主,而学生以听为主,缺乏自主性和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在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配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师资缺乏等都影响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对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思考
1.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经济运行方式,能够给中小型企业、地方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商机。因此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面向服务基层的应用性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应该与社会需求岗位配套,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结合学校办学情况、办学特色,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综合实训课程。
2.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培养
一支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商务理论和电子商务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才能胜任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工作。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为电子商务教师制订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应该走出去,参加企业电子商务培训,参与企业电子商务的实际操作,深入了解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可以把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人才或有实战经验的人才请进来,将专业知识和鲜活实践融于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建设电子商务实验室和实习基地
职校图书馆 特色文化建设 品牌文化建设
丽水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低山河谷的自然地形使其交通闭塞,缺乏竞争力,经济基础薄弱,在浙江省内属经济欠发达城市。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丽水要想有所突破必须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今天,信息作为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保障,正逐渐成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显示出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丽水地区存在诸多信息资源少、流通渠道窄、信息更新交替频率低等信息需求方面的问题,使得其整理利用信息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丽水地区分布多所高等、中等职业院校,这些院校拥有丰富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献资料,这些资源能够为丽水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上的保障。
一、丽水地区职业学校分布情况及人才培养状况
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与普通教育不同,其侧重于培养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教育部在2010?年11?月27?日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指出:“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要求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办学标准,生均校舍面积、图书和仪器设备总值逐年提高,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针对丽水市的市情,近年来,市政府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加大中职校建设的硬件投入,不断完善教育设施,科学布局中职校点,全市共有中职校18所,分布在9个县(市)区,其中普通中职校2所,成人3所,职业高中13所,2011年毕业生人数9502人,招生数达13305人,目前有在校生33377名。在软件建设方面,强化师资力量的培养,学校教职工总数2178人,专任教师1716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3.82%。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块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中职校基本教学制度,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办学质量,培养适应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中职校图书馆怎样加强特色文化与品牌专业建设
目前各职业院校着重发展特色文化和品牌专业建设,切实推进教育创新,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学科专业,培养有较强竞争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力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中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承担着为全校师生提供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文献资源和信息咨询服务的重任,是学生获取职业方面的资讯及增长自身素养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教师获取专业文献,提高科研教学能力的重要机构。可以说中职院校图书馆为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职业院校发展特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中职校图书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定自身发展规划,推进特色文化和品牌专业建设:
1、优化馆藏结构、分类体系
(1)定位环节
中职院校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学校的发展定位来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任务,主动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以满足本校特色发展之需要,从而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除此之外还需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动态,根据发展变化做适时的调整。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又名丽水学院幼儿师范学院,于1989年开设学前教育专业,是丽水市最早从事培养幼教师资的学校。经过20多年的积极探索与教学实践,学校形成了一整套培养幼教师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学前教育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学校被确定为省级学前教育实训基地。学校的办学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定位明确,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特色建设。
(2)采购环节
职业院校的特点是为社会输送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因此在采购文献资料时,就要侧重于应用性、技术性文献,减少基础性、研究性文献的藏量;深入了解各学院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以本校重点专业重点学科为依据,突出专业性;重点学科的文献要系统全面,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同时要确保馆藏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及时查漏补缺,对更新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新增专业及新兴行业内容及时更新文献。除此之外,中职校图书馆还肩负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开阔学生眼界的重任,因此,应根据学生的阅读需求,采购高质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欲望。2012年浙江省试行国家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和资格准入制度,按照当今幼儿教师职业岗位技能的实际要求,我校大力推进教改课改,努力构建"公共课程+核心课程+特色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在文献采购环节,我馆积极与学院专业教师联系,根据教改课改的新变化,确定更适合专业建设的文献资料,并在日后不断向师生了解现行文献资料是否满足他们的教学和学习的需求。除此之外,图书馆还根据学生的专业要求,采购了大量幼儿教育方面的文献和声乐、钢琴、舞蹈、绘画、普通话等专业技能方面的资料,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3)馆藏布局环节
在加强特色文化与品牌专业建设的大背景下,中职校图书馆应确保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的文献资源的比重,不拘泥于传统的排架布局,设立特色馆藏及特色的馆藏布局,按专业将文献资料进行归类摆放并及时补充专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最新发展动态,剔除陈旧无用的文献资料,使师生在寻找文献资料时更加一目了然,更具针对性,通过同类资料的对比及时超找到最有用的文献资料,节省时间和精力。丽水中等专业学校为了增强幼儿示范院校图书馆的特色,重点突出了幼儿教育类图书资源在馆中的地位,将专业图书进行归类摆放在图书馆特定的位置,同时还将学生考级需要的大量专业技能方面的资料一同设置在专业书库中。通过加强特色专业文献的布局加强特色文化和品牌专业建设。
2、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随着现代电子科技和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职业院校图书馆的职能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阁,而要逐渐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可以说数字化是当代职业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职院校要想在日益竞争的职业教育中形成特色文化,建立自身品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加强数字资源的建设,获取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中职院校图书馆作为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身的数字资源建设。
(1)完善基础数字信息建设
学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主要以借阅印刷型的图书、期刊、报纸等为主,在加强数字信息建设的今天,中职校图书馆应不断满足师生对更多数字化信息的需求,选用符合自身特色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购买万方、超星等电子数据库,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计算机辅助管理下的借阅服务、机读目录检索服务、定题服务、咨询服务、信息中介服务、编译服务等,方便了师生的教学、科研与学习,提升了服务水平。
兴趣能有效推动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勇于探索,大胆猜测,深入研究,乐于钻研问题本质,促进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和完成各种任务,其核心是思维过程。然而,在近年来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对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原因如下:(1)职业学校的连年扩招,生源素质随之下降,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低下,缺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2)认识不到位。学生与家长对就读职业学校期望值不高,相当一些学生对读职业学校有一种失落感,发现职业学校与理想中的高中差距较大,故产生厌学情绪。(3)学生信心不足。由于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其专业课程的学习能力因此较弱,学习效果不理想,导致信心不足,兴趣和热情也随之下降。(4)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理念落后,缺乏创新精神,教学程式化、模式化,体验式教学不足。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不密切,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被激发,学习激情受到了磨蚀。(5)部分专业教师素质不高。部分专业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较低,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思想品德不能客观评价,这严重挫伤了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信心。因此,积极探索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已成为提高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的关键。
一、强化专业入门教育,渗透专业文化
职校生就读财务管理专业,这意味着选择了未来的财务工作岗位,他们自身有愿望在此岗位上不断进步,成为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因此,学校在学生进校后要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与就业观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前景、发展方向等有足够的认识,认识到专业学习对今后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使他们在思想上有足够的专业准备。在学习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之时,再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介绍本专业课程中的精髓并列举学以致用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应用价值。最终要让学生认识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应用广泛,专业课程与个人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要努力学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师还要将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动态发展变化情况告诉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以维持他们的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帮助学生确定以后的学习规划。
二、创设专业特色化教学情境,
引发专业学习动机
“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应用发展的。”[1]因此,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感同身受,产生强烈情感共鸣,才能引发学习兴趣。为此,专业教师要创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情境,使之能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对话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能让学生直觉、内省和建构,能让专业知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实训条件,如利用ERP沙盘模拟,创造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情景,使学生入境感知,不知不觉地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提供的定向指导中进入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专业训练并灵活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而对专业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学习的内容、讨论的话题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经济生活,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越能激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情感,越能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还应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影像资料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提高专业课程课堂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构建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密切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创设自由、宽松、快乐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然而,在传统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人性的尊重,常常忽略学生的个性和感受。为此,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了解与理解学生,重视他们的情感、需要和愿望。
由于教学活动既是传递知识信息的活动,更是教师与学生理性和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信息的传递,又要注意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因为它能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包括较高的专业素养、对专业学习积极的态度等),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用自身魅力来感染学生,充分发挥情感因素所起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把对教师钦佩之情转化为对专业学习的行动,并进一步深化为自身稳定的学习动力。[3]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多关注学生所关心的话题,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通过情感交流方式减少和消除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负面情绪,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设疑导教,激发学习思维
设疑是教师常用的导教方式,它能引发学生积极心智活动,激活和发展学生思维。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创设让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问题情境,要使所讨论的话题能引领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迁移”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4]为此,教师设疑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够获得需求的满足或成功的体验。设疑能架起师生之间思维互动的桥梁,使学生能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内化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设疑能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充分训练,能对问题的结论做出各种演算推理,通过多次演算推理进一步发展其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思考与创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兴 趣。
五、增加学习体验,感悟专业课程的应用价值
实践体验是学生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知识内容来源于经济社会生活实践,因此,专业课程学习理应回归经济社会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本身就是比任何东西都更有力的一种激发求知兴趣的源泉之一。”[4]然而传统程式化、模式化的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的是专业课程的枯燥而不是乐趣。为此,教师可通过创设开放的、特色化的情境,利用校内外实训条件,寻找机会为学生创造各种专业实践体验,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使之与现实社会实际经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经济社会生活中并接受熏陶,获得深切体验,以促进他们对自己的潜能和社会经济活动有深切的体悟,并在多种体验中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释放自己的潜能,使专业课程成为看得见、有实用价值的学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说教,促进学生养成用财务眼光来观察社会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
六、建立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
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
学习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利用一系列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科学评价的过程。
每个学生都有获得较高评价的愿望。[5]对此,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学习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全面、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观,从专业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技能训练、个性品质、创新思维等各方面来评价每个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通过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评价,让学生有满足感、成功感,激起他们进一步学好专业课程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专业课程的决心和信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坚持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发挥评价的导向与调控功能。
综上所述,解决职校生对专业学习淡漠的问题,要靠广大专业教师积极探索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专业体验,建立鼓励性为主的评价机制等方法来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内驱力,推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学习专业知识,使他们对专业课程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其专业课程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吕立杰,马云鹏.情境教学和小组讨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2(l0).
[2]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刘毅,钟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徐慧楠.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动性缺失及改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职校;专业建设;思考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是指不断丰富专业教育资源,持续增强专业教学实力,坚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和打造专业育人品牌的过程,专业建设关系到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服务方向的落实。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专业结构建设(含专业开发、专业调整、专业方向设置、专业办学制度等)、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上综合加强。鉴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就对专业建设谈几点认识。
1.专业结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前提。
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增设新专业建设先天不足,改造旧专业后天不壮,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不明显,从而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序是对专业结构的研究不深入,是对开办专业社会调研与论证不充分,社会参与性不够。笔者认为:
1.1社会调研与论证这是一切新专业在增设之前或已设专业进行改革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性的工作。职业学校的发展依靠专业的生命力,而这些专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又取决于最充分和科学求实的调研与论证。社会调研最基本的内容包三个方面:一个是调研市场(国家、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用人动向和需求等);二是同类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以防盲目和重复设置);三是此专业的生源状况和就业前景(确保该专业设置后“进出口”通畅)。
1.2社会参与。与地方经济组织和企业保持最大限度的有机联系,并使这些单位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组成部分。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相关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学校人员等组成),主动联系定期交流听取他们对专业建设意见;了解市场、企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对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等的需求变化。
1.3客观分析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发挥学校办学经验所形成办学优势、专业优势,将专业设置准确地瞄准社会、市场和企业。在办学过程中还要通过整合、延伸的途径和方法,优化专业结构,把专业做大、做强、做优。
2.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含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等环节。
2.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紧密联系。有的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的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照抄、照搬别校现成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结构和内容比较粗糙,陈旧过时而不加修改、提高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专业教学的质量。
构建的课程体系、课程的具体设置、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在课程上的分布关联等都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和规律,且结构要符合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科学、合理、先进。本着“理论够用、实践管用”的原则,在保证科学及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加大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比例;及时调整课程结构,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在同一门课程中突出实用、时兴、易学的特点。
此外,笔者认为,职业学校还应定期开展有趣味、有专业特色的学生了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知识和才艺,扩展专业能力,可将省、市职业技能比赛项目纳入到第二课堂中进行教学;倡导学生在专业上交叉选修,掌握一至两门新的专业技能,取得资质证书,拓展就业范围。此外,通过讲座等形式课程对学生进行了礼仪、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
2.2课程改革:
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的原则,进行了课程改革。
(1)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的课程,应由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训(考证)和专业生产实习等四大课程模块组成,其课时比例应控制在2:2:3:3或3:2:2:3(通用课程模块放入第一模块集群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术技能和技巧。
所有专业课程都必须紧贴履行岗位所必需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对文化基础课:课程教学上重点突出体现了基础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如:语文科目加重普通话、语言训练、阅读写作(应用文)等训练。
(2)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积极研发实用型的校本教材。笔者学校教师在带专业学生见习后,在专业模块教学中,根据学生在就业岗位的需求,自编了《税收基础习题集》、《反假币实务教程》、《中职生语言基础教育》、《数码摄影实践与提高》、《中职生礼仪实训教程》、《汽车文化》等校本教材。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和实务水平,而且还提高了教师主动到企业实习锻炼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使专业教学更接近学生的岗位需求,使教学与实践达到了零距离。同时,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整合,编写校本教材。如编写操作简明《计算机组装》手册、《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等。
(3)重视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毕业生在完成学业获得毕业文凭的同时,获取两张基本技能证书(英语能力证书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证书)和一张或多张与其所学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知识型技能人才。
3.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
教师队伍既是专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一些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周期过长,教师的动手能力依然欠缺,外聘教师理论水平不高。笔者认为,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制订长期有效的培养培训计划,拓宽培养教师的渠道,为教师创造学习、进修提高的机会,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能操作能力。
3.1探索与高校挂钩,依托高校培养专业师资队伍。与区域有关学院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依托高校师资和科研资源培养教师。学校根据教学的需求推荐一部分基础学科教师和专业教师到高校进行专业知识的进修,拓宽教师的知识容量,弥补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从而达到提高专业素养。
3.2开展校本培训。利用暑期邀请省、市、职教研究部门老师来校做讲座;在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计算机操作、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了全员培训。
3.3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利用假期组织教师到合作校企参加一些岗位技能的培训、参加岗位锻炼,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操作技能。
3.4广开门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些行业中的专家、技术骨干和生产一线有经验的在职技术人员担任我校的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4.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
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技能型适用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离开了完备的生产实习基地体系,职业学校要培养出企业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适用技能型劳动者就是空中楼阁。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因教育投入不足,现有的实训条件不能满足专业建业的需要,尤其实训与真实场景上岗有一定差距。
4.1做为职业学校首先要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升造血功能,将财力集中用在刀刃上,专业建设上化大力气积极筹划新建实训基地,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满足教学环节的需要,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4.2积极申报争取职业教育有关项目,做好项目论证报告和建设方案,吃透项目评审要领,不放弃发专业建设发展机会。
【摘 要】良好的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来讲,除了应该包含传统的班级文化之外,还应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要与企业“零距离”的对接,巧妙的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文化之中。
关键词 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的“家”,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密切相关,也是学生成才及社会化准备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班级文化是指中职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全体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良好的自觉行为,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
一、夯实物质文化基础,彰显专业特色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基础。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中职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首先,在开学之前,我亲自精心布置教室。例如,把桌椅摆放整齐,把门和窗擦干净;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学生守则,学生行为规范等张贴整齐;还在黑板上写上了寄语,这样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们来到这样一个新的班集体中也就不会感到陌生,反而会感到很温暖,甚至会产生一种归宿感。
其次,在适应了一段新的集体生活后,带领全班同学设计班徽,创作班训、创建班级口号,铸就班级的灵魂。经过讨论设计、删选,最后确定了“天道酬勤·永不言弃”作为我们班的班训,“班荣我荣·班耻我耻”作为我们的班级口号,根据具有电子商务专业特色的英文E为核心来设计班徽(如下图)。随后,把这些彰显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标识绘制成墙报,布置在教室内,让同学们时刻感受着专业文化的熏陶。
这样就在学生心中播下积极向上的种子,在班级工作中用心浇灌,使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同时通过专业文化知识的影响,让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起学生内心的力量,并使这一力量得以延续整个学业。
二、营造制度文化氛围,强化职业素养
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在班集体中,以规章制度、班级公约、班级纪律等为内容的,全班同学都认可并要严格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文化形态。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制定出班规。例如,我先和班干部制定出班规的总则,随后让全班同学认真思考、充分讨论,什么样的言行才符合规范,最后形成《12电子商务1班班级公约》。同时,出台了班级两委会制度、值日制度、卫生制度、出勤制度等等。
其次,采用企业的管理思想,实施全员管理、自主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等方式,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同学们通过对这些管理制度的学习、讨论以及管理,有针对性的吸取了管理的精髓,同时也无形之中影响着每一位同学的言行。
为了实现职校生“零距离”的贴近企业,我将电子商务行业中的统一着装、佩戴工作牌、规范性操作、周工作明星等做了变通,渗透到班级管理制度中来,这样通过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们不断的受到一线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将来能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提升精神文化内涵,增强团队凝聚力
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的班级文化,它是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营造的思想意识,是班级文化的最高层次,它能体现出班级的班风、学风、精神风貌、集体荣誉感等诸多方面的状况。正如一个部队的灵魂来自于成立部队时的战士们的精神、一个企业的灵魂来自于企业家的精神,同样,整个班级文化的灵魂则就是班级的精神文化。
首先,是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班级的和谐来自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因此,我利用很多机会组织集体庆祝活动。例如:国庆、元旦、圣诞节等节日开展联欢庆祝活动;每个月为同学们集体过生日;利用节假日、举行师生献爱心活动等。这样让师生都参与进来的集体活动,能增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让班级人际关系走向和谐的道路。
其次,相别于普通中学,职业学校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打上“职业”的烙印。中职生面临的是就业而不是升学,所以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的体验到社会、感受到职业市场,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班级灵活的开展了“走进企业参观”、“请企业领导到班做讲座”、“开展技能竞赛”、“班级模拟招聘”等相关主题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体会到了市场的竞争、社会的发展、企业的需求等等,为就业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再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于大学生,中职进入社会比较早,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我针对班级同学的单亲率达到了40%的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团体参与性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树立了他们自强不息的品格,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通过班级活动这个有效的载体,加强了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让同学们一步步的体会到企业员工从业的精神、状态以及职业素养。
关键词:土建专业;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62-03
一、概述
随着国内经济与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旺盛,工程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工程体量与标准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推广,建筑行业更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如何培养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些年来,各高职院校进行了深入的探素与研究。在人才培养中,校内实训室建设与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建筑产品的生产体量大,工艺复杂,个体差异大,生产周期(工期)长,似乎很难像机械电子类专业那样在校内建立生产型实训室,因此多年来,土建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以材料试验、土工试验、结构试验等试验室为主,实训项目以工种、测量等实训室(场)等为主,校内实践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对各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限制。一方面,要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土建类专业校内实训环境薄弱,岗位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实现“零距离上岗”。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一个突出且关键的问题。当前,各高职院也在积极开展有关这方面的探索,但多是到第二学期后分散安排学生到工地实践。由于安全、师资等方面原因,这一方式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发方面研究较少。散见于报刊上的一些论述没有深度,缺少可操作性。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土建专业校内实训项目开发研究》课题组,从高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出发,研究并进行了土建专业校内实训室建设、校内实训项目的开发实践,经过设计建设、项目开发、教学实践,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行业专家及同行院校的认可。
二、国内土建专业校内实训(试验)室建设状况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各院校土建专业校内室训室建设基本以结构试验类、岗位能力类、材料试验类这三类为主。从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讲,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校的土建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技能要求是明确的,而从各类院校土建专业校内实训条件的建设及项目的开发看,岗位能力培养明显薄弱,仅有少量项目涉及岗位能力培养。
国内各类院校土建专业实训(试验)室建设基本情况是:本科校以结构试验为主体,结合材料试验、测量实训;高职校以测量实训为主;中职校以测量及工程操作实训为主。以上主要实训(试验)内容,测量实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岗位能力培养的作用;结构试验与材料试验,在本科、高职、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能力需求中所占比例极少,小于1%;工种实训表面上看,对于中职生具有岗位能力培养的作用,但从国内实际现状来看,中职生的主要就业岗位不是工种操作,而是基层技术管理。由此看来,国内各院校校内实训(试验)室建设的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三、岗位能力分析及凸显岗位能力的实训项目开发研究
课题组经过深入探索,建成凸显岗能位力培养的土建校内实训室,开发了相应的实训项目。其研究程序是:调研开设土建类专业高职院的实训教学现状;针对社会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进行调研;组织校内外专家和有关教师开发土建类校内实训项目;选取1-2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对实验班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实验前后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一)土建专业主要岗位能力需求与培养分析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岗位能力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主要就业岗位(95%以上)为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造价员,涉及质量验收、安全管理、资料管理、图纸识读、招投标文件编制等各项能力,岗位能力目标明确,各类能力培养可通过课程模块实施。项目开发,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岗位能力,采用“教、学、做”相结合、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研究策略,开发实训项目,任务驱动,进行系统的实践训练,训练内容均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全面接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二)凸显岗位能力实训室建设
传统实验(实训)室不具备或只能满足很少部分岗位能力培养的条件。凸显岗位能力的模式,其实训项目与实训室建设设计包括各类钢筋工程实训室、建筑与结构构造实训室、识图训练实训室、内业综合实训室等方面,对应于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造价员等主要岗位,涵盖95%的岗位能力目标需求。
图纸识读、质量验收、资料管理、招投标文件编制、安全管理等各项能力的培养,需要真实或仿真的环境。比如,图纸识读能力,仅仅带着学生看图和解答问题,教学效果不能得到保证;质量验收,仅仅叙述验收方法和验收标准,或者模拟案例分析,无法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培养,零距离上岗不能现实。特定的施工现场是能力培养的最佳环境,但教学进程与施工阶段时间上难以对应,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也难以符合教学要求。我们只能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的设计,对施工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重新组合,落地于校内。
1、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能由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资简单地转换,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原来中专学校师资自然地就能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为此,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教学规律与要求,重新审视和整合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这也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居于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课程体系是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全面体现,课程设置、课时及授课学期安排等方面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课程体系也是专业设置时必须首先确定的内容,离开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一个专业就无法确立。
教材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培养的物质载体,缺乏这一载体,必将影响到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效果。由于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专业的不断细化,加之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必然要求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也应当具有其特殊性。如何使教材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仍然是目前乃至以后很长时间内应当关注的问题。
3、办学条件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
高职院校应具备符合职业教育需要的物质设施等条件。专业建设中,对于关系到组织专业技能教学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应当不断地加以完善,从而增强高等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强化与重视实践教学活动,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分水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仅对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制约着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安排,进而影响到专业人才的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此,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5、职业能力测评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立以专业人才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能力评价体系,评价专业人才是否具备某一岗位所要求的行为能力或胜任能力,这既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衡量和检验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专业建设各要素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二、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化
1、实现专业师资建设的多层次性
一般而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每一个专业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就目前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划分来说,至少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不同的课程模块,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措施,因而决定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依据相关教学规律。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至少应当有以下几个层次:一是基础课教师队伍。这方面师资较为充足,一般不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二是专业基础课教师队伍。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不同,需要重点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的培养。三是专业课师资队伍。这往往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不论是教学目的与方法,还是教学观念与思路,都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要使已经形成固定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普通高校教师或中专教师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转型,不仅需要一个过程,而且需要重新学习、重新探索。为此,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心。
2、实现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的多样化
目前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师资尚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加之高职教育中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多样性、多渠道的方式培养或培训符合职业教育要求和需要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采取引进和培训方式,建立一支适应高职专业课程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挖掘现有师资队伍潜力,筛选并培养专业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师资队伍,逐步实现现有师资转型。同时,根据高职教育与行业依托的特定关系,在行业、企业等部门聘请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通过有关途径充实专任师资队伍,从而加快建设兼有教师资格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增强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
建立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助于在师资培养、考核、聘用等方面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激发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二)产学研一体化
1、树立产学研结合理念,指导专业建设工作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密切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加强专业建设的宗旨是提高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也必须通过社会加以检验。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与社会和企业用人单位的紧密结合,征询用人单位对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并指导专业建设工作,促进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
(三)课程建设特色化
专业课程建设特色化要求根据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个性。当然,专业课程的特色又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其特色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等3个方面。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性既是通过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体现出来的,也是通过专业建设的各要素来实现的。因此,在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挖掘其特色。
1、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
能力本位观念既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专业建设的目标。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只有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与目标,才能使专业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使专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专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2、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特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目前,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模仿甚至照搬高等专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或者是高等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在一定程度上尚未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因此,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更新课程内容、整合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高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与职业性。
(四)注重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关键词:中职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
引言
中职教育改革对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模式应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创新教学环境、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重新进行专业课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并探索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以上所有的教改内容都需要中职学校有自己的富有校本特色、能引领教学改革方向的动态网络教学资源库,从而支撑动态更新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
一、国内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库现状[1,2]
①资源库建设盲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还停留在硬件投资上,对软件建设还不够重视,好比有路无车。资源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而有些专业教学资源又老化严重,没能得到及时更新。自制资源缺乏管理,带有随意性,缺乏规范性、完整性。
②资源内容重复、形式单一。学校在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时缺乏拿来主义与共享精神,不注意交流沟通,使得许多相同的内容重复地被建构多次。资源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仍局限于文字材料、图片库以及习题库,缺乏视频、音频以及中职学校迫切需要的高质量的网络课件、网络课程、虚拟实验模型等操作技能培训软件。
③资源缺乏专业特色,适用性不强。当前,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还处于边缘化状态,商业开发的资源库主要按照建设者的意愿或建设的方便性去考虑,无法细致考虑到中职学校办学特色和具体管理需要,资源的适用性不强,使用率不高。
(4)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以往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上,许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只是对教学资源的简单的整理、堆砌。
结合以上中职学校教学资源库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建设我校数控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时,考虑了针对性、规范性、技术性和操作性。技术性指资源库中基本以专业教学素材为主,防止内容庞杂凌乱以及缺乏兼容性和系统性,不能重数量轻质量。规范性指做到资源分类规范,种属界定清晰,有利于教师、学生使用,有利于规划、管理。技术性指既考虑网络的传输速度,也考虑资源的存储格式。操作性指使用开放的数据库,以供多用户访问。
二、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建设过程与方法
1.改造网络硬件基础设施
部署用于管理资源的服务器群,新增存储资源的磁盘阵列空间10T,完善遍布于教学场所的多媒体终端,改造网络构建稳定传输数据的网络环境。
2.搭建资源管理软件平台
本着科学化、标准化、结构化和动态化等原则建设管理平台,设置五个模块:资源处理与上传模块、资源管理模块、资源共享模块、资源浏览及内容检索模块、系统基础设置模块。
3.资源库的建设
调动全体教师深度参与,共同支持校本资源收集汇总,经过筛选、编目、结合等形成数控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4.探索运行管理机制与模式
依据河南省工业学校教学实际,运行流程如下:①成立课题组;②设计分类方法;③搭建框架;④制定全员维护制度;⑤教师上传资源到备用库并评价;⑥课程组审核资源形成完整体系的资源库;⑦教师按照资源库要求授课;⑧教师反馈使用效果;⑨课程组改进资源库;⑩形成成果,全面推广使用。
(二)资源库结构
我校教学资源库建设采用了框架结构,具备操作简便、运行快捷、多种检索、查询界面友好等功能[3]。教学资源库平台有五个模块:资源处理与上传模块、资源管理模块、资源共享模块、资源浏览及内容检索模块、系统基础设置模块(如图1)。
1.资源处理与上传模块
实现资源的上传,一种是注册用户在前台将本地资源上传到资源服务器,另一种是资源库管理员针对已经在资源库服务器上的现有资源进行批量入库。
2.资源管理模块
资源库负责人除了对注册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审查和验收,以及对现有资源批量入库外,还需要进行其他资源管理,比如资源的清理、删除、复制、排序、修改属性、评论、事件查看等。
3.资源共享模块
共建共享鼓励用户贡献资源,贡献越多,积分就越多,回馈就越多,可下载使用的资源就越多。
4.源浏览及内容检索模块
通过资源检索(关键字搜索、全文检索、高级搜索、关联搜索)发现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在线预览,在线点播、资源下载,并可以上传资源评价或者浏览资源评价。内容检索模块可进行全文检索、自动分类、主题检测、关联分析、相似性检索。
5.统基础设置模块
包括系统管理、用户管理、站点管理等子模块。
(1)系统管理子模块:具备以下几种管理功能。存储管理:系统提供统一访问门户,但学校内部配置数据库服务器和FTP服务器,实现资源的多级分布式存储。专业管理:专业管理员能对专业参数进行修改配置,例如选择建立子库、指定子库管理员、配置专业首页布局等。视图管理:提供多种视图来查看资源入库情况。统计功能:统计资源上载情况、访问率、资源删除情况和资源库分类及总数量的统计等。日志管理:凡是对资源库进行的各项改动操作,都被系统自动记录下来。
(2)用户管理子模块:能建立用户、批量导入用户、删除用户、指定角色等。如: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用户注册和用户审核等。我校采用了基于角色的权限管理机制,先设定用户角色,如超级管理员、普通管理员、专兼职教师、普通用户等,并规定好每个角色的权限,超级管理员负责分类的管理、本分类权限的设置、资源审核等功能。
(3)站点管理子模块::站点设置、问卷调查、栏目设置、论坛设置及用户评论等。允许用户发表评论,管理员管理评论内容。
(三)资源库内容
数控专业的资源库是以课程体系为框架构建的,每门课程下设若干个子库,图2是我校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以核心课程《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为
例,包含以下内容:
1.教学指导文件资源库
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要求、学校关于教学管理的各种规范等。教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这些教学文件。
2.电子教案、课件资源库
包含《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教学用电子教案和各类相关课件,这些教案是教师上课时的指导性材料,而相关课件则是电子教案的有益补充,起到提炼知识和扩展知识面的作用。
3.应用软件资源库
包含宇龙数控仿真软件、CAXA制造工程师、CAXA数控车、MasterCAM、华中数控数据传输软件、工艺参数查询软件以及教师备课所用的PowerPoint 2003、Word 2003、Excel 2003等,它们都是数控教学不可缺少的应用软件。
4.频动画教学学习资源库
包含一些视频讲座、视频教学、高技能人才故事、软件应用视频以及数控机床结构的动画讲解等,资源非常丰富,它们是现代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3就是车铣复合加工的一个典型项目,可以通过动画很直观的在课堂上演示出来。
5.职业资格证资源库
该资源库包含有数控车和数控铣中级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学习资料。还有国家数控中级资格证考试标准等内容。
6.教学支持环境资源库
该资源库包含有数控图纸库、电子图书库、网络习题库、学生作业作品库、标准件查询资源库、数控刀具应用常识等内容。
7.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资源库
数控加工技术主要分为数控车削和数控铣削技术,经过人们常年的积累,对不同类型零件的加工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工艺,后续学习者只需理解这些工艺方法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数控加工常用的技术方法。
8.拓展资源库
主要包括了有关数控技术的一些最新进展和数控切削刀具的最新技术,以及国内外一些有关数控装备的一些最新进展以及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概况和主要产品及技术等。
三、资源库的应用
为使资源库得到有效利用,在建设过程中就强调专业教师的参与,初步建成后学校进一步改善了办学的软硬件环境,教学部门对老师做了宣传动员,对教师和学生加强了培训,达到了预期效果。
(一)应用模式
开发校内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初衷,一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教师必须将教学改革思想、教学管理者的意图贯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
教师应用的主要模式有:①贯彻学校教改思想,体现教学管理者意图;②丰富备课内容和方式;③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④进行网络教学。
学生应用的主要模式有:①提供方便的学习环境;②创造不同的学习模式。
(二)应用效果
1.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构成的动态的三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2.教学过程的变化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容易创设情境,使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更易实施。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学生不仅“学会了”,更“会学了”,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
4.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5.教学模式的变化[4]
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提高了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益。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提高,在最近三年的省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7项,连续两年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在全省数控专业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四、结论
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系统的成功开发和应用,有效地整合了学科资源,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相关学科中的运用,有利于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当前中职学校校园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如同中职教育一样处于积极探索和迅速发展阶段。中职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库是中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以上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对于将来推广到其他的专业和类似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一个有益和成功的探索。
[基金项目]:2009年河南省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ZJA09022)
参考文献
[1]谢忠新.网络资源建设与运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5(11):43-45.
[2]谢海波.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