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的三级预防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体检;慢性病;预防措施
在全世界范围内,慢性病是除最贫穷发展中国家外其他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3亿高血压患者(去医院检查而知道的);心血管患者1995年 约为1500万人;脑血管患者900多万人;糖尿患者 1995年约1500万,1997年3500万;恶性肿瘤每年新发160万人,当年死亡20万。病毒1.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心身压力综合症(亚健康)等慢性疾病普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淮安市钵池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为水渡口街道,总人口21708例,60岁以上2664例,2013年我院安排为60岁以上老人共700例进行了体检。体检项目: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腹部B超肝胆脾肾,心电图、胸透、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1.2方法对社区700例老年人进行身高、体重、腰围,体格检查,并免费为他们测量血糖、血脂、血压,以及血常规、肝功能的检验。
2结果
根据体检结果总结发现,在这70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有慢性高血压并的老人有316例,患有糖尿病的患者85例,体检前不知道自己有异常的老年人有299例,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者有99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22例,患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18例,患有高血压并伴有冠心病的患者6例。说明当前社区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情况十分普遍。
3社区老年慢性病预防措施
3.1社会的关注和宏观调控
3.1.1当地卫生主管部门要根据当地老年人患病的特点与普遍的危险因素制定慢性病的卫生策略,对整个慢性病的患病区域进行卫生规划,合理的分配有关慢性病的卫生资源人才,积极推进全人群与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有关慢性病的卫生和监督政策。
3.1.2卫生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信息管理。加强对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及维护,随时使老年人慢性病的信息保持最新状态,随时供有关部门使用,以支持卫生部门及时取针对性的管理活动和制定相应的政策。
3.1.3卫生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老年人慢性病专项资金投入及基础设施建设。当前很多社区卫生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投入太少,无法缓解老年人的经济负担,造成老年人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其投入专项资金应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结合,同时拓宽慢性病的筹资方式,积极发动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并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建设有助于减径和防治老年人慢性病的一些基础的娱乐设施,体育锻炼设施和活动场所。
3.2社区的医护人员自我管理与完善
3.2.1社区的医护人员要通过自身的学习,积极参加医学学历教育,使医护人员在依法取得各种医师资格的同时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积极参加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增强自己的医疗专业的素质,特别是加强老年人慢性病方面知识的学习。
3.2.2在平时的生活中主动向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患病老年人宣传喝酒吸烟等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对身体的影响,平时加强与老百姓的互动,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老年人的慢性病的意识和认知。
3.2.3加强对患病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消除焦虑,与他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做好慢性病的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战胜慢性病的信心,在治病和护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合理安排病房,诊断、开药。
3.3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3.3.1当地患病老年人要认识慢性病的普遍的危险因素,针对这些普遍的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吸烟、喝酒、饮食、睡眠等)进行纠正。同时自己主动进行对慢性病知识的了解,主动去获得慢性病的认识,积极的去进行与医生进行交流,正确认识自己患的慢性病,要时常进行慢性病的全面体检。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要主动去治疗疾病,不要拖延。同时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保护乐观积极的心态,去轻松开心的过完每一天。
3.3.2加强体育锻炼,消除体力劳动就等于体育锻炼的错误思想,老年人可以通过给自己制定一个体育锻炼的计划表,保持每天自己的锻炼的强度,从而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达到一个健康的状态。
3.3.3患病的老年人要与老伴、子女、邻居、医生等保持积极的沟通,.让别人知道你的慢性病的情况,从而得到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与帮助,同时减轻自己和家人的心理负担。
3.3.4由于患病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的服药,因此老年人每天必须按时服药,遵循医生的医嘱服药,同时不要乱用药物,避免药物过敏症和药物副作用的出现。
3.4建立老年人慢性病的三级预防体系
3.4.1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慢性病尚未发生时针对普遍危险因素采取措施,在上述研究中本人已经分析了当地患病老年人普遍存在的危险因素,因此慢性病的一级预防的目的就是消除当地这些慢性病的普遍危险因素,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和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其具体内容为:①针对慢性病危险因素进行健康行为的培养,对不良生活行为(吸烟、酗酒等)进行纠正,普及科学营养膳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积极改善睡眠质量。②认识和收集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慢性病的知识,认识到积极进行慢性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
3.4.2二级预防亦称发病前期的预防,二级预防的核心是早期诊断,而早期诊断的基础是早期发现。而做好老年人的二级预防需要:①向群众宣传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和有病早治疗的好处;②提高医务人员对老年人慢性病"三早"的业务水平;③开发适宜老年人慢性病筛查的检测技术。④老你人在平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慢性病的体检,积极就医。
3.4.3三级预防是疾病的临床期阶段,为了减少慢性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的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慢性病三级预防一般由住院治疗和家庭康复两个阶段组成,住院治疗的目的在于积极治疗慢性病、促进康复,防治病情恶化,减少合并症,防治伤残,争取患病者不残。
参考文献:
[1]王丽.延边地区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状况的现况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3.
糖尿病(DM)是一种由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高血糖状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DM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现在已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我院将所辖社区居民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针对本社区的特点,对中老年糖尿病病人,进行社区干预,开展三级预防,综合防治等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DM的危险因素
1.1 遗传因素:多数学者认为DM属多基因――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具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
1.2 肥胖:无论从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角度,还是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肥胖和DM都存在着密切关系。有资料统计,大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中老年DM患病率比小腰围人群(男性<90 cm,女性<80 cm)高2倍[1]。
1.3 饮食因素:研究表明总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对DM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和某些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水平摄入为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2.4 体力活动少:国内外随访研究发现,体力活动和DM发生呈负相关,是该病保护性因素之一。陈金钰[2]研究表明,运动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内葡萄糖摄取,降低组织胰岛素抵抗。
2.5 社会经济状况:中老年DM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发达国家中老年DM患病率比发展中国家高,在不发达国家,富人的DM患病率比穷人高。
2.6 高血压:高血压与老年DM呈强关联,据WHO报道DM病人高血压者20%~40%,高血压不仅是DM的并发症,还是DM发生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
2.7 其他:妊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生活事件、衰老、药物、退休等因素也可能与中老年DM有关[3]。中老年DM大多数是在基因遗传基础上,各种后天环境因素共同累积的结果。
2 DM的防治策略
DM是终身性疾病,不可治愈,但可预防和控制。一级预防:通过整合策略,对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控制DM危险因素。中老年DM一级预防应摆在优先地位,将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二级预防:及早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改变疾病的进程,延长部分恢复期。三级预防:实施干预措施以防止中老年DM的主要并发症及残疾。中老年DM的综合防治包括饮食、运动、药物、监测、健康教育,这五方面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方可协同作用,增强效果;此外还包括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心理健康以及提高依从性等。
3 DM的社区干预形式及措施
3.1 形式: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纳入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规范化系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宣传板报、宣传栏、发放健康手册、观看电视录像、体检、咨询、监测血糖、监测尿糖等,成立糖尿病之友俱乐部,定期开展活动。
3.2 措施
3.2.1 健康教育:中老年DM预防主要是病因预防,最重要的措施是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以改变不良的行为及生活方式;同时应对中老年DM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2.2 肥胖者控制体重:老年肥胖者减轻体重、减少腹部脂肪能减少DM的发生。肥胖者少吃含糖多和脂肪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和维生素多的蔬菜和水果,防止能量过分撤取,保持正常体重。
3.2.3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老年人经常参加适量活动,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骑自行车、做广播操等(以饭后1~2小时为宜,运动时间20~30分钟)或做家务劳动可降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从而预防老年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3.2.4 提倡合理膳食,优化饮食结构:老年人应调整饮食习惯,避免能量的过分摄取,保证合理的营养。严格控制糖、盐、酒及胆固醇摄入,如:动物肝、心、肺、肾、蛋黄、肥肉、鱼子等;多食蔬菜、纤维素和矿物质;三餐食物要均匀搭配,主食以米、面及适量的杂食为主;蛋白质以大豆及豆制品为宜,不含胆固醇,可起到降脂作用;提倡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膳食结构,碳水化合物可占总热量的50%~60%,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下。按1/5、2 /5、2/ 5的比例分配三餐,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饮食,并要定时定量,尽可能做到个体化治疗。
3.2.5 健康及科学的生活方式:老年人宜提倡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
3.2.6 药物干预:药物干预预防DM的临床试验涉及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奥利司他和格列齐特等,国内外的研究都证明药物干预预防DM是有效的,但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干预、心理干预等非药物干预的疗效日益突出[4]。
3.2.7 避免服用损伤糖耐量的药物:老年人体质弱,患病比较多,在治疗时应首选作用比较温和、不良反应少、不损伤糖耐量的药物。
3.3 高危人群筛查:对中老年人从病因上预防DM可能为时已晚,因此必须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40岁;(2)有DM家族史;(3)肥胖;(4)曾患妊娠糖尿病;(5)曾娩出过体重> 4 500 g巨大儿的妇女。DM筛查不仅要检出隐性患者、未被注意的显性患者,还要检出糖耐量降低者。
3.4 加强老年人群的血糖和尿糖检测:为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加强对老年人血糖、尿糖检测,尽可能控制和纠正患者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以及吸烟等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已确诊者尤其须定期检查心血管、肾、眼底及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通过对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干预,采取控制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DM综合防治等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防治依从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晓红,扬 泽.北京市2型糖尿病高危年龄人群危险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
[2] 陈金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为和自我功效[J].现代护理,2002,8:801.
[3] 孙纪新,朱俊卿,张建新,等.河北省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及防治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801.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引起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是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
糖尿病的分型与诊断标准目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由于社区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所以我们着重介绍2型糖尿病的社区防治与公共卫生工作。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①有糖尿病症状伴有任何时间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②如果无典型糖尿病症状,至少2次空腹血糖≥7.0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
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①遗传易感性;②体力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③肥胖(总体脂增多或腹内体脂相对或者绝对增多);④胎儿及新生儿期营养不良;⑤中老年;⑥吸烟、药物及应激反应。
糖尿病的社区预防
一级预防 糖尿病的一级预防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包括在一般人群中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如宣传糖尿病的定义、症状、体征、常见的并发症以及危险因素,提倡健康的行为,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糖尿病筛查,一旦发现有糖耐量受损(IGT)或空腹血糖受损(IFG),应及早实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二级预防 糖尿病的二级预防就是对已经诊断的糖尿病患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主要是慢性并发症。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尽可能地控制好患者的血糖、血压、纠正血脂紊乱和肥胖、戒烟等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并发症以及相关疾病的筛查,了解患者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有关的疾病或代谢紊乱,如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心脑血管疾病等,以加强相关的治疗措施,全面达到治疗的目标。
三级预防 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是减少糖尿病的残废率和死亡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CCT试验和UKPDS试验均已证实,严格地控制好血糖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和残废率。通过有效治疗,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在早期是可以控制或逆转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些共同的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包括尽可能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控制好血压、血脂,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定期随访。
糖尿病的监测与治疗 对于社区的糖尿病病人需要定期进行监测,监测项目除了血糖外,还有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体重指数、血脂等项目。治疗应包括健康教育、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5个方面。
糖尿病社区防治的基本流程
准备工作,建立组织机构和社区动员: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加强多部门的合作,建立社区糖尿病防治网络和管理队伍。在此基础上,在社区进行宣传和动员,取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创造良好的社区支持性环境。
制定社区防治工作计划,落实实施计划。
通过社区诊断,确定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患病人群等。
开展以高危人群干预为中心的综合预防。
通过机会筛查、重点人群筛查如>35岁居民免费测血糖、现场调查等找出社区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非药物治疗,即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控制体重、减少食盐摄入量、注意补充钾和钙、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量饮酒,同时要适量运动、不吸烟等。对筛查中发现的糖尿病病人则纳入规范化病人管理。
开展以规范管理糖尿病患者为中心的系统管理。管理中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
以上内容可总结为以下的流程图。见图1。
社区常见慢性病的筛查
筛查是应用快速测试、体格检查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主动从外表健康的人群中早期发现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高危个体的一项预防措施。
筛查的分类与方法社区筛查的疾病应是当地人群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可及时发现某病的高危人群,以减缓发病。按筛查对象的范围分为整体筛查和选择性筛查。目前社区常用后者,选择性筛查是将重点集中在高危人群组(如筛查慢性疾病选择>40岁的人群),最大限度地发现那些无临床症状的病例。
确定筛查的疾病和高危因素首先根据社区诊断的资料确定需要进行筛查的疾病,在根据筛查的疾病种类确定相应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比如具有以下≥1项的危险因素者,即可视为高血压高危人群:①收缩压介于120~139 mm Hg之间或舒张压介于80~89 mm Hg之间;②超重或肥胖(BMI≥24);③高血压家族史;④长期过量饮酒;⑤长期膳食高盐。
筛查的记录和分析 对所有筛查人员的资料进行记录,做好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指导社区干预工作的开展。
附:社区高血压的筛查与社区防治举例
指导专家/萧建中 整理/韦 玮木子 摄影/春鹏
2014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在京举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表示,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增长了1 0倍。目前,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680万人,平均每分钟有13人被诊断为糖尿病。
翁建平表示,我国糖尿病增长迎来高峰是在2000年左右,而糖尿病患者一般在患病1 5年后出现并发症,从现在开始我国将进入糖尿病并发症集中爆发期,并在未来5—10年快速累加达到高峰。所以,糖尿病的预防迫在眉睫。
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的,其意义是: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一级预防的策略
1.2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危险因素和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多少和严重程度。
2.由于资源的限制,预防2型糖尿病应采取分级干预和高危人群优先干预的策略。见下表所示。
糖尿瘸高危人群的筛查
预防2型糖尿病的初级预防方案包括针对高危人群(如糖尿病前期或肥胖患者)的方案和针对~般人群的方案。因我国人口众多,如果在人群中通过检测血糖来筛查糖尿病前期患者并系统性地发现高危人群,就目前情况其可行性不大,所以高危人群的发现主要依靠机会性筛查(如在健康体检中或在进行其他疾病的诊疗时)。若条件允许,可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血糖筛查。
1.有下述情况属于高危人群:①有糖调节受损史;②年龄≥45岁;③超重、肥胖(BMI≥24 kg/m2),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④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⑤高危种族;⑥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⑦高血压即血压≥140/90毫米汞柱(mm 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⑧血脂异常即HDL-C≤0.91毫摩尔/升(mmol/L)及TG≥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⑩有一过性糖皮质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11.BMI≥28 kg/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2.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⑩静坐生活方式。
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应重复检查。糖耐量异常(IGT)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N10.0%的IGT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
2.筛查方法:推荐采用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行OGTT有困难的情况下可筛查空腹血糖,但仅筛查空腹血糖会有漏诊的可能性。
强化生活万式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许多研究显示,给予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如IGT.空腹血糖受损(IFG)适当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研究显示,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摄入脂肪热量< 25%的低脂饮食,如果体董减轻未达到标准,则进行热量限制。生活方式干预组中50%的患者体重减轻了7%,74%的患者可以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生活方式干预3年可使IGT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
所以,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应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并定期随访,以确保患者能坚持下来;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等),并给予适当治疗。具体目标是:①肥胖或超重者BMI达到或接近24公斤/米2(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N10%;②至少减少每日饮食总热量400—500千卡;③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入的30%以下;④体力活动增加到每周250~300分钟。
药物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的药物干预试验显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a-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二甲双胍与TZDs联合干预以及减肥药奥利司他等,可以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但因目前尚无充分证据表明药物干预具有长期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益处,因此各国临床指南尚未广泛推荐药物干预作为主要的预防糖尿病手段。鉴于我国的具体情况,目前不推荐应用药物干预的手段来预防糖尿病。
2型糖尿病防治中二级预防的策略
在处于糖尿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还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肥胖和超重人群中的使用,使大血管病变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均显著下降。早期强化血糖控制的患者,长期随访发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的风险均下降。这些研究均说明,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强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所以,建议新诊断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采用严格控制血糖的策略,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血压控制、血脂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在处于糖尿病早期的糖尿病患者中,采用强化的血压控制,不但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还能显著减少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有试验显示,强化血压控制可以减少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许多研究显示,采用他汀类药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策略,可以减少无明显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尽管近来在糖尿病人群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结果未显示出其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但多个临床试验结果仍支持在具有高危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
所以,建议在没有明显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但具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采取降糖、降压、降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2型糖尿病防治中三级预防的策略
一些强化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已经发生的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变、微量白蛋白尿)进一步发展的风险。
在已经有严重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患者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是否能减少失明、肾功能衰竭和截肢发生的风险,目前尚缺乏临床证据。但也有试验发现,在糖尿病病程较长、年龄较大并具有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病变的人群中,采用强化血糖控制的措施不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发生的风险。
所以,建议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充分平衡血糖控制的利弊,在血糖控制目标的选择上采用个体化的策略。
血压、血脂的控制和阿司匹林的使用
已有充分的临床证据支持在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无论是采用单独的降压、降脂或阿司匹林治疗,还是上述手段的联合治疗,均能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对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降压措施,特别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可以显著减少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风险。
所以,建议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和已经发生了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在个体化血糖控制的基础上采取降压、调脂(主要是降低LDL-C)和应用阿司匹林的措施,以减少心血管疾病反复发生和死亡,并减少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患的独立危险因素。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即使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健康威胁。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且病变更严重、更广泛,预后更差,发病年龄更早。在我国三甲医院的住院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心血管病17.1%、脑血管病12.6%、下肢血管病5.2%。
临床证据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对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及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作用有限,特别是那些病程较长、年龄偏大和已经发生过心血管疾病或伴有多个心血管风险因子的患者。因此,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预防,需要全面评估和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并进行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
在亚洲人群中,卒中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表现。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的血压与卒中间的相关性更明显。需要提醒的是,患者应始终保持发生心血管病变的警惕性,因为有些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时可以是无痛性的,有时体格检查也难以检查出缺血性心脏病。
筛查
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以后每年都应进行心脑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心脑血管病现病史及既往史,年龄,有无腹型肥胖.常规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吸烟、血脂异常和家族史)、肾脏损害(尿白蛋白排泄率增高等)、房颤等。一般来说,静息时的心电图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筛查价值有限,对有罹患大血管疾病可能的患者(如有明显家族史、吸烟、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应做进一步检查,以评估心脑血管病变情况。
心脑血管病变风险因素的控制
高血压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或伴发病之一,与糖尿病类型、年龄、是否肥胖以及人种等因素有关,发生率国内外报道不一,占糖尿病患者的30%—80%。1型糖尿病出现的高血压往往与肾脏损害加重相关,而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通常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并存的表现,高血压可以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糖尿病和高血压共同存在使心血管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还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而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
与非糖尿病人群诊断高血压标准(≥140/90 mmHg)不同的是,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收缩压≥130 mm Hg和(或)舒张压≥80 mm Hg。
我国糖尿病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提高这”-率“是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的主要任务。糖尿病患者就诊时应当常规测量血压,由于糖尿病和高血压并存时风险叠加,因此如果收缩压≥130 mm Hg和(或)舒张压≥80 mm Hg,经不同日随访证实即可开始干预和治疗。控制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具体控制目标为<130/80 mm Hg。但过低的血压(如<115/75 mm Hg)也可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率。
对于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来说,生活方式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预主要为健康教育、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限制饮酒、心理平衡等。如生活方式干预3个月后血压不能达标或初诊时血压即≥140/90 mm Hg,即应开始应用降压药物。降压药物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疗效、心肾保护作用、安全性和依从性以及对代谢的影响等因素。降压药物主要有ACEI. ARB.钙离子拮抗剂(CCB)、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其中ACEI或ARB为首选药物。为达到降压目标,通常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用药推荐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降压药物,可以联合使用CCB.吲哒帕胺类药物、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或小剂量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
血脂异常
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血脂异常是甘油三酯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国醇(HDL-C)降低。但有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和死亡的风险。但在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基础上采取降低甘油三酯和升高HDL-C的措施,是否能进一步减少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和死亡发生的风险,目前尚无明确证据。
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包括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HDL-C。用调脂药物治疗者,根据评估疗效的需要可增加检测次数。
在进行调脂治疗时,应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目标。如无他汀类药物禁忌证,所有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都应使用他汀类调脂药,以使LDL-C降至2.07 mmol/L(80 mg/dl)以下或较基线状态降低30%~40%。
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且年龄在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如果LDL-C在2.5 mmol/L以上或总胆固醇(TC)在4.5 mmol/L(400 mg/dl)以上者,应使用他汀类调脂药;年龄在40岁以下者,如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微量白蛋白尿、早发性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及估计的心血管疾病整体危险性增加)时,亦应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
如果血甘油三酯超过4.5 mmol/L,可以先用降低甘油三酯的贝特类药物治疗,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当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已达标,但甘油三酯> 2.3 mmol/L. HDL-C<1.0 mmol/L时,可考虑加用贝特类药物。
对于无法达到降脂目标或对传统降脂药无法耐受的糖尿病患者,应考虑使用其他种类的调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缓释型烟酸、浓缩的co-3脂肪酸、胆酸螯合剂、普罗布考和多廿烷醇等。
所有血脂异常的糖尿病患者都应接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减轻体重、增加运动、戒烟、限酒、限盐等。
抗血小摄治疗
糖尿病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原因。大型的荟萃分析和多项临床试验证明,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包括卒中、心肌梗死在内的心脑血管事件。无论是青年或中年、既往有或无心血管疾病、男性或女性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应用阿司匹林均可使心肌梗死降低约30%.卒中降低约20%。
荟萃分析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并不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阿司匹林的消化道损伤作用却随着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加。有研究显示,口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如< 100毫克/天(mg/d). 100—200mg/d和> 200mg/d,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11.3%和9.8%。因此,建议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为75—100mg/d。所以,对于这类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掌握以下原则。
1.具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75~150 mg/d,作为二级预防措施。
2.以下人群应使用阿司匹林作为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措施。①具有高危心血管风险(10年心血管风险>1 0%l患有糖尿病、心血管风险增加但无血管疾病史,无明显出血风险的成年人;心血管风险增加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包括大部分> 50岁的男性或> 60岁的女性合并1项危险因素者(即心血管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②具有中危心血管风险,包括有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男性< 50岁或女性< 60岁糖尿病患者,或无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即男性> 50岁或女性>60岁),或10年心血管风险为5%N10%。
由于潜在的不良反应(出血)可能抵消潜在的获益,因此不推荐阿司匹林用于低危心血管风险(男性< 50岁或女性< 60岁且无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10年心血管风险< 5%)的成年糖尿病患者。
3.由于21岁以下人群应用阿司匹林与发生Reye(瑞氏)综合征风险增加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不推荐此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4.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且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可考虑使用氯吡格雷(75 mg/d)作为替代治疗。
5.对于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治疗1年。
6.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替代治疗药物用于以下几类患者:如阿司匹林过敏、有出血倾向、接受抗凝治疗、近期胃肠道出血以及不能应用阿司匹林的活动性肝病患者。
氯吡格雷已被证实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后第1年的辅助治疗,对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的患者,可考虑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糖尿病患者防治低血糖
糖尿病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血糖过低现象,可导致患者不适甚至威胁生命,也是血糖达标的主要障碍,应该引起特别注意和重视。低血糖的诊断标准
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 2.8 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 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怀疑低血糖时立即测定血糖水平,以明确诊断;无法测定血糖时暂按低血糖处理。
容易引起低血糖的降糖药物
胰岛素、磺脲类和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以及GLP-1受体激动剂均可引起低血糖。其他种类的降糖药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导致低血糖,但与上述药物合用也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低血糖的l晦床表现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下降的速度有关,可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但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夜间低血糖常因难以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处理。有些患者频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有临床研究显示,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降糖治疗时需要制订个体化的血糖控制目标。
低血糖分类及其特点
严重低血糖:需要旁人帮助,常有意识障碍,低血糖纠正后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
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l/L,且有低血糖症状。
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3.9 mmoVL,但无低血糖症状。
可疑症状性低血糖: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但没有检测血糖,也应该及时处理。
低血糖的可能诱因和预防对策
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使用这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谨慎地调整剂量。
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糖尿病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应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运动量增加: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饮酒尤其是空腹饮酒: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反复发生低血糖:应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或适当调高血糖控制目标。
关键词 社区 50岁及以上年龄组老人 健康知识 健康宣教 掌握情况
资料与方法
社区居民来门诊就医的老年人(50岁及以上),男35名,女36名,文化程度:大学4名,高中28名,初中32名,无学历7名。
方法:根据《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内科护理学》、《社区慢性病人的护理》中慢性常见病病种的临床表现、治疗、健康宣教及相关数值,制定了23项题目,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方式,内容简单易懂,避免医学术语,被调查人亲自填写,专人发放,调查过程中可给予适当解释,填写完毕由专人收回,对于不识字者由发卷人口述并。
问卷调查表。
文化程度年龄性别
1.什么是低盐低脂饮食?
2.心脏病人应少盐饮食
A. 对 B 不对 C 不知道
3.慢跑是有氧运动吗?
4.血糖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5.得了高血压病以后需要连续服药吗?
6.脑血栓病是可以预防的吗?
7.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时首要措施是什么?
8.糖尿病人的饮食中要绝对不含糖吗?
9.家庭急救时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以及按压方法是否了解?
10.血压的正常值范围是多少?
11.体温正常值是多少?
12.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是否正常血压?A 是 B 不是
13.软组织损伤以后可以马上热敷吗?
14.不明原因腹痛时可以用镇痛药吗?
15.输液时药液漏至血管外造成皮下肿胀应如何处理?
16.清洁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17.正常心率每分钟是多少?
18.戒烟限酒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吗?
19.会测量血压吗?
20.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患者至少需要间隔多长时间必须翻身?
21.是否接受过正规健康教育?
22.有无掌握更多健康知识的愿望?
23.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和手段是什么?电视?报纸?与人交流?或其他?
结 果
发放问卷71张,全部回答正确0人,及格4人。
接受过正规健康教育讲座11人(15.5%),和邻居交流、从电视、报纸、广播里得到健康知识57人(80.3%),从未接受过健康教育3人(4.2%),由于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年龄的差异,性格的原因,接受信息的能力和途径也有所不同。
70岁以上老人反应较慢,听力下降,书写和接受能力较弱,回答问题能力较差,健康意识淡漠,不爱与人交流。
95%以上老人希望掌握健康知识,苦于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方式,都是道听途说,知识来源渠道有限,只限就诊时收集,而社区护士上门讲解不到位,或只注重形式。
有些知识因为没有重复记忆,很快遗忘。
讨 论
分析:①社区内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学时少,且来听课的人更少,宣传不到位。②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要求掌握健康知识的欲望强烈,但社区居民对社区慢性常见病的健康知识掌握的内容贫乏,这就意味着他们对疾病的预防措施不了解,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社区常见病发病率增高,康复率下降,预防措施更是缺陷,社区医生和护士未尽职责,健康教育项目形同虚设,预防保健成为一句空话。③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生活状况趋于单调,心理孤寂,或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导致其对自身生活质量丧失信心,更别提接受健康教育了。④健康宣教方式枯燥、单一,缺乏生动,缺乏形象化,不足以吸引老年人,对健康教育方式、内容不感兴趣。⑤健康宣教活动没有常态运行,虽然此项工作已纳入日常工作当中,但医务人员和社区居民缺乏互动,宣教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深度,设备也过于简陋。⑥简单的宣教手段实施以后,没有继续跟进,没有详细的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或过于笼统。
对策:①针对每个家庭每个人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并对亚健康、慢病患者、脑卒中后遗症等病人进行统计、标识。依据家庭成员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制作健康教育宣传卡片发放到每个人的手中,使其反复接受健康教育,强化记忆,并制定适合个人的健康教育和实施计划,做好三级预防。②健康教育卡片内容可以根据居民本身健康状况随时增项。③定期开设健康教育讲座,教育覆盖率达成100%。④定期到居民家中访视、沟通,在交流中与患者面对面的进行健康宣教。⑤设立健康咨询专线,专门解答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医务人员要定期打回访电话。⑥制定工作计划,完善“包片”机制,包片护士按计划完成本辖区内的健康宣教。⑦加强管理,主管领导要定期检查健康宣教完成情况,亲自访视社区居民,听取反馈。⑧不断填充调查问卷的内容,以检验社区居民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⑨加强社区护士队伍内涵建设,定期培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及沟通能力,加强责任心,以便更好地为社区居民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艳,吕淑琴,主编.吉林省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教材.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
腹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方法,是未来手术方法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及其自身的微创优势,各类腹腔镜手术已广泛开展并日趋成熟。特别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已成为普外科较为成熟和最为常见的手术之一,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现抽取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3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3例,男31例,女52例,年龄21岁~72岁,平均年龄46岁。其中胆囊结石79例,胆囊息肉4例。合并高血压11例,糖尿病2例。全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中置腹腔引流管5例。
2 结果
本组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3 d。术后19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全组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3 手术前后护理
3.1 术前护理 评估并矫正可能增加手术危险性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和身体护理。
3.1.1 心理护理 增进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对患者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法、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效果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手术的危险性、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及预后,向患者及家属交待清楚,以取得信任和配合,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术前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情绪。通过对其心理状况进行评估,运用纽曼三级预防干预措施进行心理护理,使其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手术和护理[1]。
3.1.2 协助做好术前检查 协助、督促患者完成各项术前常规检查。根据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结果,评估主要器官功能及对手术的耐受性。对合并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应协助医生做好术前治疗。
3.1.3 做好术前常规准备 术前1 d对患者手术野及周围皮肤进行清洁,特别是脐孔附近为腹腔镜入路,也往往污垢较多,应注意清洁。术前一天进低脂、少渣、易消化食物,常规禁食12 h、禁饮6 h。对大便干结或便秘者,可于术前晚以0.1%~0.2%肥皂水灌肠。吸烟者应提前戒烟,练习深呼吸及咳痰动作,以利于术后心肺功能的恢复。
3.2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的目的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及不适,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
3.2.1 术后 麻醉未清醒前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窒息,并利于气管分泌物的排出。待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采取半卧位,以减少用腹部张力,减轻疼痛,利于切口愈合及病情恢复。可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及病情,早期下床活动,以利于胃肠功能恢复及预防尿潴留的发生,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机会。
3.2.2 观察腹部体征及切口情况,监测生命体征 LC术后患者常规每30 min测量脉搏、血压、呼吸一次,连续4~8次,每2~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观察切口是否有红肿及渗血、渗液等,保持切口清洁、干燥。观察腹部体征变化,以确定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记录引流物的性状及引流量。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依据。
3.2.3 术后饮食 LC术后次日可予以流质饮食,一周左右可予普食。宜低脂饮食,并少食产气食物,如豆类、牛奶、甜食等。
3.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3.3.1 呕吐 恶心、呕吐是LC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组83例中,19例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症状。此类呕吐症状都能自行或经镇吐治疗后消失。但对未清醒患者,应注意预防呕吐物引起窒息。对频繁呕吐伴腹痛、腹胀者,应进一步检查是否有腹膜炎发生。
3.3.2 胆漏 有报道LC术后胆漏的发生几率约0.4%~2.0%[2]。胆漏的发生原因主要有:胆管损伤,胆囊管残管夹闭不全或钛夹脱落,胆囊床毛细胆管漏等。术后应注意观察腹部体征,特别是腹膜刺激征,并密切观察腹部引流情况。以判断是否有胆漏的发生,及时采取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措施。另外,术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剧烈咳嗽等突然增加腹压的动作,以防引致胆漏及术后出血。
3.3.3 腹腔出血 LC术后出血原因有:胆囊动脉钛夹脱落,电凝组织块脱落,凝血功能障碍等。术后应严密观察脉搏、血压变化及腹腔引流情况,发现出血情况特别是休克征象者,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积极补充血容量,做好再次手术探查的准备工作。
3.4 出院计划及指导 出院计划的目的是让患者及家属做好出院准备,保持医疗及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利于患者出院后的进一步康复。出院时嘱患者3~4周内避免剧烈活动,进低脂饮食,保持切口及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出现腹痛等异常情况及时就诊。
4 讨论
LC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较开腹胆囊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3]。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开展,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实践。针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特点,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有针对性地预防并发症,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及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于颖.应用纽曼模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95.
按照市、县卫生局的工作安排布置,我院列入全县首批创建一级甲等乡镇卫生院,为了顺利通过市、县评审团、专家组的评审验收,使全院职工认识到位,思路清晰、以创促建、创建并举。
1、从医院环境改造、美化建设入手,为职工、患者营造一个美观、舒适的医疗服务环境;
2、狠抓医院科室及部门规章制度建设、落实,严格规范医疗行为、规避医疗风险;
3、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分工合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执行医院《工作纪律制度》、《劳务提成方案》。
4、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全面实施国实基本药制度。
二、医疗服务
1、医疗质量管理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是促进医院发展的动力,严格医疗质量管理,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组的重要任务,201x年医疗组根据年初制度计划着重从医疗核心制度落实、病案质量管理与科室自身建设几个方面不断深入。
2、严抓管理,核心制度落到实处
今年上半年医疗组继续加大十三项核心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力度,参与科室交班、二级查房、分组查房,对科室的实际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使我们在加强制度落实的基础上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在面对科室的危重患者的重点管理方面,首先要求科室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医疗组备案后及时到科室了解患者病情、查阅病历后,具体安排全院或科室内会诊,组织会诊人员和时间并参与会诊全程确保会诊质量,这样说为冬至节约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患者的治疗和会诊资料收集上,有效提高了科室对患者的治疗率。
3、常抓不懈,病历书写质量得到提高
上半年医疗组仍不定期抽查科室的运行病历,终末归档病历实行全部检查一份不漏。在运行病历方面重点督查病历书写及时性、二级查房的书写质量、治疗计划的合理性、病情告知的有效性等方面,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更正;终末病例的检查中,医疗组重点强调病历书写的高质量和完整性,包括术前、太后病例,病情变化处理、阳性检验检查结果的记录分析,医嘱执行等。
通过严抓病历质量,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在现场考核的基础上更正情况,对反馈未及时更正者严格按照我院制定的“医务工作考核”,针对不同问题进行相应处罚。
4、强化培训三基知识和临床技能操作
医疗组从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对青年医生三基理论和临床技能操作水平面的提升。
临床和医技科室,根据本科室的工作特点和常见疾病,制定科室的业务学习计划
提高临床工程师的急救技能,推动急救工作再上新台阶。通过培训考核,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医务人员理论和操作水平,推动了医疗临床、急救工作的科学工作化和规范化进程。
5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织合卫生部201x年8月份出台的《抗菌芗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我院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临床医生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素药物品种。
二、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1、继续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201x年上半年我院在原有基础上再次入户调查,进行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服务对象为重点的比较完整而系统地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
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以村为单位,以村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群众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的健康问题。我们以医疗保健人员为主体,充分利用为居民提供各项医疗保健服务的时机和场合,适时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如在全科门诊、预防接种、围产期保健、疾病普查普治、体检等各项工作中,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可发挥其先导作用,提高患者和群众的参与意识,主动接受卫生服务;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我保健和家庭保健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体现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并开展健康教育咨询,使居民获得正确的医疗保健知识和方法。201x年上半年我院拟开展知识讲座9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5000份。
3、预防接种:
完善了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儿童预防接种实行信息化管理,为全镇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适龄儿童免费提供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乙肝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甲肝疫苗、麻风腮疫苗等疫苗接种;全面掌握了7岁以下儿童的基础材料,儿童预防接种建卡率达到100%。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完成儿童计免接种任务。使国家一类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100%,全程接种率≥100%,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90%,完成扩大免疫信息化管理资料录入和使用。
4、传染病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经常性的预防措施和发病后的突击措施相结合,迅速有效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要求全科医生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采取了“经常性的预防措施”、“疫情出现后的控制措施”、“疫情报告制度”三个方面,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社区内发现的传染病和疑似病例,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
5、儿童保健:
“新生儿保健”、“婴儿保健”、“幼儿期保健”、“学龄前期保健”、“学龄期保健”等。首先建立了新生儿访视制度,自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访视3-4次;时间分别为第3、7、14、28天各访视一次。每次访视都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婴儿保健主要措施是合理喂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接种等。婴儿期应每三个月即3、6、9、12个月各进行一次体检。幼儿期每半年体检一次;并进行早期教育。为0---6岁进行系统管理。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8%。
6、孕产妇保健:
对孕产妇进行系统管理,孕产妇保健分孕期保健和产期保健。孕早期及时确诊妊娠,保护胚胎,及早进行第一次产前检查,进入孕中期应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营养指导,监测胎儿生长发育。进入孕末期,要孕妇进行自我监护,注意胎动次数,如为高危妊娠,应适时计划分娩。产期保健应在分娩过程中及时发现异常情况进行处理,防难产、防感染、房产伤、防出血、防窒息等。
7、老年人健康管理:
对老年人保健的内容与方法很多,主要有健康教育、心理调整、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健康危险因素、适宜的体力劳动等。因此必须进行老年人卫生需求和老年人健康调查,做出诊断,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根据老年人健康问题开展针对。对65岁以上老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根据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常见疾病的预防,做好预防性卫生服务,开展重点慢性病筛查与病例管理。
8、高血压病管理:
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完整归档。每季度进行一次随访,持续开展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三位一体的健康促进活动。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开展三级预防,平衡膳食、戒烟限酒、减轻精神压力;对35岁以上人群就诊时测量血压。
9、糖尿病管理:
糖尿病是慢性疾病,糖尿病的管理和干预可使病人正确掌握饮食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达到理想控制血糖、减少药物用量、减少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和发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糖尿病治疗要点为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教育。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定期举办糖尿病教育讲座。
10、重性精神疾病患管理:
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因此,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工作成为我院精神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随访、按流程提供服务。
11、卫生监督协管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面向社区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求承担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岗位调研,了解真实工作环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共同分析,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集“预防、保健、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综合性卫生服务。因此,应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包括: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与转诊;能开展传染病的预防及社区管理;能分析判断慢性病的流行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能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自我保健;能对社区三大公共卫生进行管理;能初步开展医学科研;能建立并使用健康档案。
二、制定课程标准,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
在岗位调研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执业标准为依据”的设计理念,将《预防医学》定位为临床医学专业核心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强化“群体观念、环境观念、预防观念、大卫生观念”,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开出临床处方,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开出预防处方的能力,以适应将来从事社区医疗服务的需要。将课程内容整理为环境、职业、食品等三大卫生;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健康档案的使用与管理等五大学习任务,努力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其课程目标按照执业考试大纲要求与岗位工作要求制定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大目标。例如,在知识目标中除要掌握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懂得如何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开和消除危险因素,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三级预防原则与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内容、自我保健与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技能目标要求具备开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的能力,具有指导群众开展防病和自我保健工作的能力,具有制定预防疾病和增进人群健康措施与计划的能力。职业素质目标要求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观念,具有维护与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会使命感。
三、加强社区实践,获得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要教会学生在尽量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这是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预防医学的教学应将课堂外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学生在工作环境中学习,提升专业适应能力,深刻感知就业岗位,从而获得基层工作的初步经验。例如,为培养学生在社区开展慢性病预防的工作能力,教师提出“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课题组织学生到社区完成。到社区前,学生分别收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资料进行准备,到社区后,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合作,精心制作社区健康宣传板报、印制发放宣传单,进入社区高危人群家庭帮助制订个性化的干预计划,实践结束后班内开展总结交流。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社区实践,学会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更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获得了岗位工作的初步经验。
四、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课堂上,大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课堂知识,更没有时间对课堂知识提出质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亟需改革课堂教学,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改中的体会是:一是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悉心编写或选择恰当的案例,从案例中引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覆盖讲授内容;二是课前将问题布置给学生后,学生需要通过网络、杂志、专著等途径搜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此过程不能流于形式,可通过学生自查、教师抽查来严格落实;三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特点,在教学中可采用提问、讨论、讲授、学生专题发言等多种教学手段,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有效地传播知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不断纠偏,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和教学组织的能力。同时,通过课改实践我们感受到,学生接受在校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医学的发展是无限的,要使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和掌握不断涌现的前瞻性知识,成为自主学习者,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五、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实现共享互动平台
【关键词】 高脂血症;现患率;流行病学
prevalence of hyperlipidaemia among 30~59 yearold rural residents in changzhou: a crosssectional study zhang xun, wang fuping, wu jianfang, zhou yiho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xinbei district, changzhou 2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tatus of prevalence of hyperlipidaemia among rural residents aged from 30 to 59 in changzhou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taking pre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by the means of the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medical examination were conducted among 10 018 permanent residents in rural areas of changzhou. the fasting plasma cholesterin (tc), triglycerides (tg),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 (hdlc) were measured. 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rate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direct standardization method according to 2000 china population censu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hyperlipidaemia of this population was 32.3%, the 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was 31.3%, and the prevalence among me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women (p<0.01). the prevalence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aging (ptrend<0.01), and it increased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physical labor(ptrend<0.01).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wc)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c and tg, but they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hdlc.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rates of hyperlipidaemia in the investigated population in changzhou is 32.3% and the 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is 31.3%. it all increases gradually as age increases. in addition, obesity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tc and tg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hdlc. this means obesity might induce the elevation of blood lipoid. therefore, health life intervention, good habit and reasonable dietary structure may provide an effective program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yperglycemia and hyperlipidemia.
【key words】 hyperlipidemia; prevalence; epidemiology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引发疾病谱的显著变化。在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尤其高血脂呈持续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常州市经济较发达,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高脂血症患者明显增多[2]。为了了解常州市30~59岁农村人群血脂异常流行现况,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笔者于2004年3月~8月对常州市农村人群进行了高脂血症的现况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常州市30~59岁农村自然人群,即在当地生活5年以上、30~59岁的常住人口,排除长期外出者。
1.2 抽样原则及方法 以乡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确定常州市农村奔牛乡等21个乡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1.3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集中调查与面访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测量身高和体重并计算体重指数,血压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被调查者禁食12h,于次日早晨6:00~8:00采集肘静脉血,当天用tms1024i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试剂由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学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吸烟、饮酒、饮茶与饮食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1.4 高脂血症诊断标准 血清总胆固醇(tc)≥6.19 mmol/l或(和)甘油三酯(tg)≥2.27 mmo1/l或(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者即诊断为高脂血症。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指血清tc≥6.19 mmol/l,高甘油三酯血症指血清tg≥2.27 mmo1/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指血清hdlc<1.04 mmol/l[3]。
1.5 质量控制
1.5.1 调查人员的培训 实施调查前对所有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法和标准,并对其进行考核,合格者才能参与调查。
1.5.2 调查表的核对 调查人员在现场需对调查表进行及时的自查和互查。现场调查结束后由质控人员进行调查表的书面复核,并对调查表中的缺失及存在逻辑错误的项目进行入户重复调查。
1.5.3 实验室质量控制 tc、tg、hdlc的检测均采用同一仪器和统一的试剂,并用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进行质量控制。
1.6 资料录入与数据处理 用epi data 3.02软件平行双轨录入以后,采用逻辑查错法对所有原始数据进行详细查错,把查出有错误的调查表,全部退还给调查人员进行改正后重新录入。采用spss 12.0、epicalc20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现患率进行年龄标化。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应查人数为10 018人,采得血标本并有调查表资料者9 027人,粗应答率90.1%。资料完整并列入统计分析者7 321人,实际应答率81.1%,该人群的平均年龄为(46.10±8.48)岁。其中男性为3 158人,平均年龄为(46.04±8.15)岁,占43.1%,女性为4 163人,平均年龄为(45.49±8.34)岁,占56.9%。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分布见表1表1 2004年常州市30~59岁农村人群的年龄、性别分布
2.2 血脂情况
2.2.1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tc、tg、hdlc结果见表2。tc结果比较显示,除35~与40~岁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比较结果表明,除30~、45~与35~、40~、50~、55~59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5)。表2 2004年常州市30~59岁农村人群血脂测定值的年龄分布
2.2.2 性别分布 除tc外,tg、hdlc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30~、40~岁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45~、50~、55~59岁组hdlc值和50~岁组tg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tg、hdl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3 高脂血症现患率的分布 本研究中高脂血症患者共有2 368人,其中男性占48.1%,女性占51.9%。高脂血症的现患率为32.3%,标化率为31.3%,其中男性为36.1%,女性为29.5%,男性显著高于女性(χ2=35.76,p<0.01)。高脂血症现患率随着年龄的增加递增(χ2趋势=27.35,p<0.01)。且随着体力劳动程度的加重,高脂血症现患率逐渐降低(χ2趋势=80.70,p<0.01),见表3。表3 2004年常州市30~59岁农村人群高脂血症现患率
高胆固醇血症的现患率为7.3%,标化率为6.3%,其中男性为7.2%,女性为7.4%,不同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05,p=0.83);男性50~岁组高胆固醇血症的现患率最高,女性55~59岁组最高。高甘油三酯血症现患率为13.7%,标化率为12.9%,其中男性为16.8%,女性为11.3%,前者显著高于后者(χ2=46.43,p<0.01);男性高甘油三酯症现患率最高是35~岁组,女性则是55~59岁组。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总现患率为19.3%,标化率为17.5%,其中男性为22.2%、女性为1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63,p<0.01)。
本研究中,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的现患率逐渐上升(χ2趋势=70.98,p<0.01及χ2趋势=15.44,p<0.01),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现患率则没有发现与年龄有关(χ2趋势=0.03,p=0.85),见图1。
2.4 体质指数(bmi)、腰围值(wc)与tc、tg、hdlc的相关性 该人群bmi平均值为(23.46±3.24)kg/m2。bmi与tc、tg呈正相关(r=0.19,p<0.01;r=0.28,p<0.01),与hdlc呈负相关(r=-0.22,p<0.01)。wc平均值为(79.16±9.69)cm,而且wc越大,tc、tg值越高,它们之间也呈正相关(r=0.19,p<0.01;r=0.32,p<0.01),也与hdlc呈负相关(r=-0.26,p<0.01)。由此可见,bmi 越高,wc越大,tc、tg值越高,hdlc越低,从而进一步证实肥胖可导致血脂升高。
3 讨论
本次调查常州地区30~59岁农村人群高脂血症的总现患率为32.3%,标化率为31.3%,男性高于女性。有研究显示,25岁以上北京市西城区居民高脂血症患病率为18.1%,标化率为13.7%,比常州市30~59岁农村人群的现患率低[4]。另外,常州市30~59岁农村人群高脂血症的现患率比南京市高[5],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人群中高龄人口构成比较大,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口外出打工,均未参加调查。
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血脂的测定和高脂血症的预防也成为重要的医学课题[6]。本次研究发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的现患率是随着年龄的增加递增。世界卫生组织称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保护因素是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并且越高越好。在常州农村地区相对年轻的人群中,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现患率较高,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年轻化应引起充分重视。另外,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体力劳动程度的人群高脂血症现患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高胆固醇血症的现患率为7.3%,标化率为6.3%,男性50~岁组现患率最高,女性55~59岁组现患率最高。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现患率为13.7%,标化率为12.9%,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男性高甘油三酯现患率最高是35~岁组,女性则是55~59岁组。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高脂血症主要表现在55岁以后,可能与绝经后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男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主要集中在35~岁年龄组,可能因为这组人群正处于中年时期,工作压力较大,社会交际较广,摄入的脂肪较多,应提高防病意识,注意合理膳食。
高胆固醇血症患者534例,其现患率为7.3%,标化率为6.3%;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1 001例,现患率为13.7%,标化率为12.9%;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患者1 414例,其现患率为19.3%,标化率为17.5%,可以看出我国常州农村地区高脂血症主要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占多数,这与西方国家以高胆固醇血症为主有明显的差异[7]。
有研究表明,高tc、高tg与bmi、wc密切相关[8],高脂血症的患病率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9]。本调查也显示bmi、wc与tc、tg呈正相关,即bmi值越高,wc值越大,tc、tg的含量越高,并且bmi、wc与hdlc均呈显著负相关,进而证实肥胖可导致高血脂。现在,肥胖问题的影响已经不限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对于经济加速发展的地区,在人们的食品供应日益丰富和生活方式向静态变化的情况下,肥胖问题的发展也在加速[10]。因此,人们应调整饮食结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保持正常体重,防止肥胖,以减少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
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下降,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导致了很多慢性病的患病率增高。此次常州农村人群高脂血症的现患率较高提示,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危险因素的干预,降低农村人群慢性病的的发病率刻不容缓。要以健康促进为手段,建立社区综合防治[11],提倡在社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防治手段,合理膳食,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爱群. 内科学 [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25528.
[2] 姜维平,郝超,陈文宇. 常州市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j]. 江苏预防医学, 1998,9(1):1011.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5(35):390413.
[4] 初里楠,冯春荣,冯淑华,等. 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居民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患病率调查 [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5,13(4):183184.
[5] 殷晓梅,徐斐,朱鸣鸣,等. 南京市人群高血脂与高血糖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24(7):634635.
[6] durrington pn. secondary hyperlipidaemia [j]. br med bull, 1990,46(4):10051010.
[7] 刘静,吴兆苏,曾哲淳,等. 11省市自然人群体脂分布特征及其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 [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25(6):468472.
[8] 衷筱琴,万红萍,俞薇薇,等. 体重指数、腰围值与高脂血症相关性的研究 [j].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2005,6(1):113114.
[9] 蒋汝刚,段新文,罗德生. 鄂南农村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对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j]. 疾病控制杂志, 2008,12(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