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第1篇: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Abstract: Classical financial theory is 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 the fixed assets’ fully work,without considering whether the output is effective. Throughput account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 bring an effective actual and handy way to make whether to purchase fixed assets.

关键词: 约束原理(TOC);有效产出;瓶颈;整体产出观

Key words: theory of constraint(TOC);throughput;bottleneck;global view

中图分类号:F403・7;F4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09)10-0122-03

1在公司财务中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方法及其困惑

在公司财务中,通常采用净现值(NPV)、内含报酬率(IRR)和投资回收期这三个指标,作为项目投资的决策的评估标准。

净现值,是指引进该固定资产或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后,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与未来流出现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净现值为正数,即折现后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便认为这项投资就增加了企业价值。

内含报酬率,是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量现值的折现率;或者说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折现率。在固定资产投资或更新决策中,如果该投资的内含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则认为该项目是可以接受的。

投资回收期,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财务上投资回收能力的指标。当固定资产的回收期小于基准回收期时认为该项目是可行的[1]。

在公司财务中,基本上所有的项目决策都是应用上述三个指标进行评估的,其中净现值法和内含报酬率法最为常用。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评估方法是完美的,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对现金流量进行折现,但是为什么现实中有那么多的投资决策没有产生应有的财务底线回报呢?

以上三个指标都是基于投资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大小而进行分析的。对于未来现金流出量即投资额以及营运资本是固定的,折现后的金额也是固定的。但是对现金流入量估算及折现存在着较大的不确性。

固定资产投资或更新决策中,未来现金流入量是基于该固定资产满负荷运作生产出的产品价值而进行估算的。然而在现实中,固定资产满负荷运作生产的半成品或成品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而是以在制品或库存商品的形式存放在企业仓库中的。虽然在资产负债表中,在产品和库存商品是作为资产列示的,它们很可能为企业带来确定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但也可能在墨菲来袭时变成营业外支出。这在实际生产经营中可能更加严重,大量的半成品可能越堆越多,局部生产效率的提高非但不能提高企业的效益反而会降低企业的现金流量。

2基于TOC的有效产出会计理论

约束原理(theory of constraint,TOC),是根据系统方法发展出来的一整套企业整体改善流程与规则,通过聚焦少数的有形和逻辑的杠杆点,以及充分利用复杂系统的固有简单性以实现企业各部门同步化运营的目的,最终达到企业绩效的整体改善并创建有效的持续改善的理论。TOC关注整个流程的改善而不是局部效率的改善。每个企业的有效产出都是由极少数的因素(杠杆点、瓶颈)支配着。项目投资决策当然也要首先考虑这极少数的杠杆点,论证局部的改善是否真的给企业的整体绩效带来改善,是否提高了企业的有效产出[2]。

基于TOC的有效产出会计将企业的有效产出作为各项决策的主要衡量标准,其中:有效产出=销售额-总变动成本;净利=有效产出-营运费用。

有效产出会计认为,衡量一个决策是否可行的标准就是组织是否能赚更多的钱,主张投资决策并不仅限于专注单个部门效率提高,而是将企业整体效益作为最主要衡量标准;在这个基础上,就需要考虑整个企业的瓶颈部门和机器。瓶颈是指企业中的限制因素,如同链条中最薄弱的那一环、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企业绩效由瓶颈决定。所以在任何决策中,都要考虑企业整体绩效,着重关注流程中的瓶颈环节[3]。

3基于有效产出会计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在企业的运营中,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不单要考虑局部效率的提高,更要关注于企业整体绩效的改善,对组织中的限制因素进行重点关注,将有效产出作为决策的重要衡量标准[4]。

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制造企业用A、B、C、D四种机器加工两种产品P和Q。每台机器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固定营运费用每周¥6000。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该企业中,有两位工程师提出了申请更新设备的预算。工程师A要求¥5000的预算购买模具夹,这样生产P的最后一道流程在D机器上消耗的时间可以由15分钟下降到7分钟;工程师B也要求¥5000的预算以引进一项新的技术改进,引进这项技术改进后投入原料Ⅱ,在机器B上加工的时间降为13分钟,而在机器C上的加工时间增加到9分钟。我们对这两位工程师的提议分别进行分析;如果采纳了工程师A的建议后,那么可以将P的加工时间减少2分钟,而如果采用工程师B的建议后,P和Q的生产时间将分别增加2分钟。进行这样粗略判断后我们几乎都不用计算净现值和内涵报酬率就把B方案排除掉了,因为这样的投资并没有提高生产的效率。然而真的是这样么?

当我们将整个生产流程纳入考虑范围,以该流程的有效产出为主要衡量标准,结果也许不像看起来这样简单。在现有工作时间,即每月5×8×60=2400分钟的限制下,市场需求量100件P和50件Q是不可能完成的。这个限制条件就在B机器,因为生产一个P需要B机器工作15分钟,生产一个Q需要B机器工作30分钟,完成100件P和50件Q的条件下,需要B机器工作15×100+30×50=3000分钟>2400分钟。

在不更新设备的情况下,企业最大的利润额为¥300,即生产100件P和30件Q。若接受工程师A的预算,B仍然是该生产流程的限制资源,该流程的有效产出仍然是100件P和30件Q,每月能实现的利润仍然为100×45+30×60-6000=¥300。若接受工程师B的预算,则生产P和Q需要B机器工作的时间均减少2分钟,那么在利润最大化条件下,整个流程就能够生产出100件P和39件Q,实现利润100×45+39×60-6000=¥840>¥300。

由上分析可以看出,B工程师的建议比A的建议更加有利可图,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基于整个流程的衡量标准比基于单个部件生产效率的衡量标准对提高企业整体效率来说更有效,也更直接。

该工厂中机器B限制了整个生产流程的产量,如果不进行B机器效率的改善,而着重于提高其他机器的效率,那么必然造成大量的在制品堆积在机器B前面无法顺利加工;这样,在有效产出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在制品的数量却增加了,占用了更多的营运资本却没有提高利润[5]。

因此,在考虑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条件下,我们很容易知道要减少在制品的数量,降低企业营运资本,不是要生产出更多在制品,而是要使在制品数量降低到最小,以达到整个流程的产出最大化[6]。

4小结

在公司经营中,财务人员经常需要进行资本预算以判断是否进行设备投资的决策、半成品是自制还是外包的决策以及是否加工生产某种产品决策等。如果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只注重局部效益的提高而忽略了整体有效产出的提高,势必会造成在制品积压、准交率低等情况。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在进行预算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单个部门或单个机器的产能,而应该关注整个系统是否得到了改善:投资是否减轻了瓶颈的压力,获得更多的利润。采用这样的决策方法,对企业才是真正有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委员会:《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32-140。

[2]艾利・高德拉特:《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06-312。

[3]艾利・高德拉特:《目标:简单而有效的常识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5-73。

[4]艾利・高德拉特:《关键链》[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4-28。

第2篇: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油田运输设备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一项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建造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层关注的焦点。由于石油资源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对于油品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

1.1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综合了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提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执行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再评价。

1.2 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

(1)按照投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类。可以把固定资产的投资分为新建企业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投资。其中新建企业投资指的是为了一个新企业建立生产、经营、生活条件所进行的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更新生产经营中已经老化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扩大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扩大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而进行的投资。

(2)按照对企业前景的影响进行分类。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所谓战术性投资是指不牵涉整个企业前景或对企业前景影响甚小的投资。所谓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的全局有着重大影响的投资。

(3)按照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分成两大类:相关性投资和非相关性投资。非相关性投资是指: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一项目并不显着地影响另一项目的投资,则可以说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是不相关的;相反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个投资项目,可以显着地影响到另外一个投资项目,那么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则是相关的。

1.3 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回收时间较长、变现能力较差、资金占用数量相对稳定、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以及投资次数相对较少等特点。

1.4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其财务上的可行性之外,还应当考虑市场因素,比如当前的市场周期、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投资后的管理、成本等。总的来说即需要考虑投资的风险与报酬。

2 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

由于石油资源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在石油资源的运输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带来损失甚至灭绝性的危险。正是由于托运物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油田运输设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必须选用防爆型的运输设备。②必须具有满足使用环境要求的防腐性能。环境中腐蚀性物质不仅会影响石油的质量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防爆隐患。③必须满足相应的户外等环境条件要求。④必须具有满足较长周期的免维护或少维护的高可靠性要求。⑤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对油田运输设备还提出了高电压、大容量、高效率、节能源和环保型的要求。

3 油田运输设备投资决策与管理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油田运输也开始从设备老化、包袱重、经营困难等的落后形态向现代物流发展。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运输投入受资金限制较小;个体、集体、合资、外资等运输公司为油田运输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而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油田运输业的竞争。与其他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一样,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需要考虑该项投资的可行性、风险与报酬因素。只是不同的是,为了能够保证运输质量,在油田运输设备的管理中需要定期进行维修检测。下面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假设考虑投入一辆新款运油车,吨位12.9吨、容量18立方米,原值28.55万元、折旧年限(油田)6年、年折旧额(按无残值)4.76万元,五年内分别可带来现金流入为20万元、20万元、18万元、15万元、10万元、8万元。年利率按6%。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不考虑每年维修报检情况下(单位:万元)

(2)考虑到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维修报检费用(单位:万元)

在这个简单的假设前提下,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与不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两种情况下的净现值相差很大。事实上,基于石油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到维修报检费用。另外,在实务中我们还应当考虑折现率的影响。

油田运输设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油田物流的角度来考虑,主要以运油车辆为例,对于油田物流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全员规范化维修活动。在工作中,司机作为车辆的操作者和直接的设备管理员,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是提高车辆技术状况的最好途径。开展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活动就是要达到以设备为手段、创造技术服务的最佳效益。其做法主要有: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工段岗位的工人每天对工作场地进行整理、清洁;司机对所驾驶的车辆在执行出车前、行车中的检查中也要及时进行整理、清洁工作。

(2)对运输设备认真进行回场检查、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工作。对于油田运输设备实行公司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的预防手段:通过驾驶员、公司专职人员对车辆的日常维修、点检等预防手段对车辆的性能状态进行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预防和防止设备发生技术故障。对于检查出的大问题及时反馈到公司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再根据车辆具体问题来制定车辆修复方案和设备管理措施以督促实施部门(保养工段和外协修理单位)及时修复解决。

(3)规范化修理,提高工段修理质量。通过对车辆的强制进检,并采取外部督导队检查,极大地提高了车辆技术状况。

(4)完善车辆手续办理。①新车入户手续。在决定了对一项运输设备的投资以后,为了使车辆及早地投入使用,应当积极办理新车入户等手续。②办理市政部门运输管理处的资质检查和办理企业资质申请。③办理车辆报废手续。随着新车的增加,原有车辆必然会到报废年限,对于通过检测显示车辆技术状况差的车辆应当予以停用、报废。④及时、合理的部署车辆审验工作。⑤办理车辆保险。对于车辆保险的办理,应当结合历次投保的经验和车辆索赔的结果,提前对车辆保险进行预算管理,并多次与保险公司协商,结合车辆的运行、性质、车状等特点在投保统一的前提下再购买特殊险,以降低风险。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历来是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随着企业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又加之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对于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相应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特殊问题进行特殊处理。

参考文献:

第3篇: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第4篇: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一、“投资决策抵押奖惩制”的具体内容

1.企业在对某项目进行投资时,其直接决策者必须预先交付一定数量的抵押金,以防止投资决策者的盲目行为,增强投资效益。当对某项目作出决策以后,只有该项目达到了预期效益,方能取出抵押金,并可获得一定的奖励。若投资效果不好,非但没有奖金,抵押金亦不得退付。

2.抵押金额大小的确定,原则是要让投资决策者承担风险,使其产生压力。由于我国区域和部门的发展水平不同,投资项目有大有小,生产能力有高有低,因此投资决策抵押金的大小亦应有别。

3.以投资效果为中心,建立投资决策风险抵押奖惩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固定资金利润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投资项目生产能力形成率,投资回收期,建设工期。

4.奖惩额的多少应和投资效果联系在一起。对于在高利产品方面的投资,如烟、酒等,奖低惩高;而对于生产社会必需品的薄利企业,如生产钮扣、卫生纸、钢笔等的厂家,则奖高惩低。还有诸如设备生产能力、外部配套环境等因素,均应在考虑之列。奖惩额要联系“指标体系”中的五个指标加以计算,不能有所偏废。

5.固定资产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更新是分年度进行的,抵押金的取出亦应分年度进行。如果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目标,则可退付当年抵押金,否则不能退付。

6.投资决策风险抵押金只是对投资项目承担风险,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应属于国家或集体.投资决策者可以对投资项目的经营状况,报废、维修、更新、租赁等参与决策或管理,但不能认为该固定资产或其中某一部分属于自己。

7.企业的投资决策者调离工作岗位时,应该把投资决策风险抵押金的有关事项纳人交接内容.新的厂长(经理)同意以前决策者的投资决策,或由有关部门(如企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以前项目投资决策者的行为,则可退付剩余的抵押金。新的厂长(经理)还需重新补偿投资决策风险抵押金,‘二者应该相等。如果新任厂长(经理)不同意以前的投资决策,原决策者应将投资项目的设备进行处理,比如租赁、出卖等,直至完全报废。如果该固定资金租赁、出卖不成,表明该项目投资决策有一定程度的失误,.该决策者应负经济责任,剩余抵押金不得全部或部分退付.若平时投资效果显著,但又未到回收期,主管部门可酌情处理。

8.若发生意外,如地震、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爆炸等事故,又并非投资决策者本身所造成,而投资项目不能继续正常运行,则应按损失程度退还抵押金,并按国家的银行利率支付利息.

9.对于由国家补贴而生产社会必需品的企业,其投资效果应以固定资金产值率为核心来考核,鼓励企业多为社会生产必需产品。

二、实行“投资决策抵押奖惩制”的好处

1.从微观上增强了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盲目性的约束力。以前,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约束都是偏重于宏观控制,而对数以万计的企业,很难区分哪些项目的效益好应该投资,哪些项目的效益差应该压缩,只得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最终给国家、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投资决策抵押奖惩制”克服了宏观控制的弱点。它把投资效益和决策者自身的利益相互联系在一起,决策者为了收回抵押金,在进行投资时,不得不从资金、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以及职工素质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那种不顾盈亏,盲目争夺原材料和资金的投资将大大减少,盲目使用国家拨款、将购回的设备闲置的情况将会得到控制,按经济规律的要求来引导投资,解决了宏观控制的不足。

2.促进企业走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实行“投资决策抵押奖惩制”后,决策者为了少担风险,就会千方百计寻找投资省、工期短、投产早、见效快的项目。而这正是对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走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道路之所在。

3,可以提高企业对固定资金的利用率。我国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固定资产为部门占有的一种僵化格局,对于闲置的、使用效益不高的机器设备,很少用来出租和出卖。闲置的机器设备犹如一堆废铁,造成极大浪费.据有关统计,每年大约有200亿元的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实行“投资决策抵押奖惩制”之后,将使这种不注重投资效果的状况有所改贰为了提高资金利润率、缩短工期和投资期,投资决策者不得不提高固定资金的利用效果。

4.改变消极对待设备维修与保养的状况。维修与保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生产设备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否则,机器设备就会提前报废,这对投资决策者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5.提高企业对自有资金的利用效果。有一些企业盲目使用自有资金,如用来建设楼堂馆所,购买豪华轿车,致使企业内部的积累越来越少,严重影响设备的更新改造.到需要资金时,往往依赖银行.‘投资决策抵押奖惩制”可以促进这种状况的改变,把自有资金用于设备的更新改造.至于有人认为实行“投资决策抵押奖惩制”而给予投资决策者奖金,必将造成国家税收的减少、企业积累的降低和归还投资借款速度的减慢,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实行“投资决策抵押奖惩制”,既增大了对投资决策者盲目行为的约束力,又增强了决策者投资的积极性.随着生产设备效率的提高和适销对路产品的增多,企业利税无疑会有所增加,还贷速度也不会减慢,即使有所减慢,从长远看,随着企业自有资金的增加,将会减少对投资借款的需求。另外,投资决策者的抵押金的数额终究不是很大的。

三、必须配套解决的几个问题

实行“投资决策抵押奖惩制’是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方法.在改革过程中,下述几个主要问题必须配套解决:

1.主管部门、金融部门、计划部门要认真按投资建设程序办事,严格把好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关,根据决策者提交的可行性论证报告慎重审批,特别是与奖惩挂钩的指标体系,要严肃认真地审定。2.项目一经审批,决策者即交抵押金并与有关部门签订建设合同.银行、物资、建筑、施工、设备供应与检测等有关部门应按合同规定的时间、数量等提供资金、建材和设备.

3.项目在建成投入生产时,如因国家重大经济政策调整而提价带来的超额利润及降价带来的损失等,不应作为计算奖惩额的依据.

第5篇: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 现金流量 决策 测算

一、 现金流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作用

1、 现金流量是企业可动用的实际资金

一项固定资产的投资的维持不是取决于一定区间是否有会计核算的账面盈余,而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付。在投资决策中,现金流量的状况通常比盈亏状况更加重要。未收现的收入不能用于企业的实际支付,而所支出的现金无论是否消耗,都不能再用于其它投资,只有将现金收回,才能用于其它支付。

2、 现金流量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更具客观性

利润与现金流量都可以用来评价固定资产投资,然而由于利润的制定依据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则根据收付实现制制定,一般认为现金流量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更具客观性。

首先,利润在各年的分布受存货计价、折旧计提、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应计的现金流量”,而现金流量的分布不受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实际的现金流量”,更能保证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评价的客观性。

其次,现金流量有利于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不同的价值,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要做到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这就要求弄清楚每笔收入与支出款项的具体时间,而利润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并不考虑资金收付的时间;同样,若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寿命周期内,各期利润总额与现金净流量总额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所以,现金净流量可以取代利润作为评价净收益的指标,而且现金流量作为评价项目净收益的指标比利润更客观。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案例来加深理解:

例1:某企业购入设备生产产品,预计设备价款33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设备报废变现净收入50000元,与税法规定的数额一致。该项目配套流动资产投资120000元。设备投产后每年预计实现现金收入240000元,经营期内年付现成本均为115000元,企业所得税率为25%,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则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见表1。

通过该表可以看出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期限内利润总计与现金流量总计均为345000元(税前)或258750元(税后),但每年年末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是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两者并不相等。

二、 现金流量的测算

1、现金流量、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现金流量是指在投资决策中与投资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而相关现金流量又是企业投资某项目的现金流量与不投资该项目的现金流量之差,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增加的数量,是一种增量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算是否合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财务评价和最终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还应适时注意考虑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并不因投资方案的接受或放弃而改变,因此它不属于增量现金流量从而在投资决策中不应予以考虑,是决策无关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投资决策中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并没有发生实际的现金支付,但作为与投资方案相关的潜在成本必须加以考虑。另外,为了使相关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具有统一的比较基础,在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评价时应当使用税后现金流量指标。

2、 现金流量的构成

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现金流量构成,一般有初始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期现金流量三部分:

(1) 初始期现金流量

初始期现金流量是指为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而发生的有关现金流量,是项目的投资支出。投资支出一般表现为现金流出,常发生在项目前期。较大的项目投资分几年支出。

(2) 经营期现金流量

经营期现金流量是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在整个寿命期内因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量。这些现金流量通常是按照会计年度计算的,主要内容包括:a.营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或成本费用的节约额。b.各项付现成本的增量。c.各项税金缴纳的增量。

在生产经营期间,企业要进行产品(劳务)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既有现金流入,又会发生现金流出。因此,可用现金净流量来表示。假设各年的营业收入均为现金收入,则每个经营年度的现金净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一:经营期每年现金净流量=年营业收入―年付现成本―年所得税

公式二:年所得税=(年营业收入―年付现成本―年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用T代表所得税税率,用固定资产年折旧代表年非付现成本,将公式二代入公式一,可得:

公式三:年现金净流量=年营业收入*(1―T)―年付现成本*(1―T)+固定资产年折旧* T

可见,因折旧计入成本、减少利润从而可以起到减少所得税税负的作用(每年少缴纳的所得税额为“年折旧*所得税税率”),这种作用称为“折旧税抵”或“税收挡板”。

(3)终结期现金流量

终结期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经济寿命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增量。一般来说,项目的终结期是以该项目的设备到期报废为依据确定的。该期现金流量一般包括两部分:该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增量和非经营现金流量增量。前者与经营期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一样,后者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固定资产清理报废的变现净收入。

b. 相关的税收支出。如固定资产报废时残值收入大于税法规定的数额部分应上缴所得税(形成现金流出),反之抵减所得税(形成现金流入)。

c. 垫支营运资本的收回。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寿命终结时,在初始期作为现金流出而投入的营运资本会以现金流入的形式收回,而且在终结点一次性回收的流动资金应等于各年垫支的流动资金投资额的合计数,因此,营运资本在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中应当注意分别在项目初始期和终结期对其进行两次考虑,否则会使得投资决策出现错误。该时期的现金流量一般表现为现金流入。

3、 现金流量的估算

企业估算现金流量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某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以此进行方案的优选。现金流量的估算方法一般有现金流量的全额法和现金流量的差额法两种。现金流量的全额法是指分别计算出各投资方案项目期内每期现金净流量的一种方法;现金流量的差额法是指计算出两个互斥投资项目投资期内各期的差量现金净流量的一种方法,显然,该方法运用条件之一是互斥投资项目的投资期要相同。

现举例说明现金流量的计算:

例2:某企业计划进行某项投资活动,需要原始投资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50万元,无形资产投资50万元,流动资产投资200万元,全部投资的资金来源均为自有资金。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经营期为l0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分2年平均投入,流动资金在项目完工时(第2年年末)投入。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为10年,到期净残值50万元,符合税法规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无形资产从投产年份起分10年摊销完毕;流动资金于项日终结时一次收回。预计该项目投产后,年营业现金收入600万元,年付现成本200万元,所得税税率25%。该方案各期现金流量控全额法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1)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750―50)/10=70(万元);

无形资产年摊销额=50/10=5(万元)

(2)初始期各年的现金流量均为现金流出(以负号表示)

NCF0=― (750十50)/2=―400万元;

NCF1=―400万元;

NCF2=―200(万元)

(3)经营期每年净利润= [600―200―(70十5)] x (1―25%)=243.75(万元)

(4)经营期每年现金净流量均为现金流入NCF3―11=243.75十70十5=318.75(万元)

(5)项目终结期末的现金流入NCF12=318.75十200十50=568.75(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计算过程中常假定投资支出发生在年初,如涉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发生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垫支的流动资金支出发生在建设期的最后一年年末即为投产日,本例中t=0就表示为建设朗的第一年年初,t=2表示为建设期的最后一年年末,既是项目完工日又是投产开始日。至于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则往往假定发生在每年年末。总之,现金流入的时间为年末而现金流出的时间则为年初。

三、结论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是其基础以及中心环节。相比于利润来说,现金流量在固定资产投资评价中更具合理性,且现金流量是企业可使用的实际资金。现金流量一般由初始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期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

参考文献:

[1]王芳.现金流量表分析[J].商业会计,2008,(04)

[2]张丽静.通过现金流量透视企业利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1)

[3]晏尼莉.现金流量分析[J].对外经贸财会,2006,(05)

第6篇: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关键词:归口分级管理;责任跟踪管理;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固定资产是企业主要的劳动资料,它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全部转移价值的资产。企业投放在固定资产上的资金,称为固定资金。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有形资产,均应作为固定资产。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管理。企业缺乏市场调研,没能购置到最新、最好的设备,并且在使用该设备的过

程中没有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

2、账簿设置不健全。企业只设置了固定资产总账和明细账,但没有实物管理账,致使一些净值为零但仍有使用价值,仍在继续使用中的资产没有纳入账内管理。

3、账实不相符。其主要表现:一是损坏报废和丢失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没有办理相关报废手续,也没进行账务处理;二是新增固定资产没有入账,造成有物无账;三是外单位或个人借用或长期占用的固定资产没有办理相关手续,也无账务处理;四是违反规定,少提甚至不提折旧,使固定资产账面净值虚增,账实不符。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不仅没有入账,而且直接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不仅不利于准确核算成本,还易造成资产流失;缺乏专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权限不清,责任不明,出现了人人插手却无人管理的局面。

4、闲置资产调剂和处置不及时,资产浪费现象严重。其主要表现:一是闲置资产无人管理,未及时调剂使用或进行处置,闲置设备无人管理,也无人维护保养,致使部分有使用价值、可调剂使用的资产或有处置价值的闲置资产因无人管理而闲置,甚至因无人维护保养而变为报废资产,造成了较大浪费;二是部分资产损坏维修不及时,人为造成资产闲置。

二、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建立投资管理控制制度与责任追踪管理。一是设备采购部门要广泛进行市场调研,捕捉信息,采购最新最好的设备,切实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二是建立投资管理控制制度。财务部门应源头介于并参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参与可行性研究报告会审,严格审查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并规定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必须对决策制度、相应的筹资制度、外部法律法规的约束等固定资产投资制度进行安排,并对可利用资本的成本和规模、项目的赢利性、企业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等主要影响投资决策的变量进行分析,利用投资决策的基本模型、净现值法与企业财富、净现值法的决策变量等投资决策的价值判断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三是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责任追踪管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不断推陈出新的新设备的价值越来越大,导致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占企业整个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因而固定资产投资风险愈大,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企业前景和命运的投资,必须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责任追踪管理。所谓固定资产的责任追踪管理是实行固定资产的台账与档案结合的管理。在购置固定资产前,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由企业领导、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等人员组成投资决策组,进行市场调研与科学论证,写出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必须由决策组全体人员签字,明确经济责任。在购置固定资产时,在采购付款、使用、修理、保管等过程中要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式管理,每一个业务环节都要由责任人签字盖章,明确经济责任。在使用固定资产后,要定期对固定资产实行盘点清查,将盘点记录落实到固定资产台账中。与此同时,要定期召开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析会,认真做好会议记录,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对固定资产投资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层层落实责任人的方法,随时发现问题,对造成固定资产投资不良后果的行为,要追究其责任人,严加惩处。如果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中实行了上述管理,将不会再出现投资失误的情况。

2、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针对企业账簿设置不建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具体地说:一是编制固定资产目录。以明确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依据;二是建立按固定资产类别开设的固定资产登记簿,记录各类固定资产增减变化和结余情况,它相当于固定资产二级账;三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卡片制度。固定资产卡片实际上是以每一独立的固定资产项目为对象开设的专用明细账,它相当于固定资产的三级账。企业收入固定资产时设立卡片,登记固定资产的名称、类别、编号、预计使用年限、原始价值、建造单位等原始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凡有固定资产大修理、内部转移和停止使用等业务,都应在卡片中进行登记,固定资产报废或调出时,则登记有关调出和报废日期、原因等资料,并注销其卡片;四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实物账。按照各类固定资产的类别、项目、使用地点、使用班组、使用人等内容建立实物账,做到账卡物相符。

3、实行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针对该企业账实不符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实行固定资产的归口分级管理。固定资产的归口分级管理,就是在企业财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按固定资产的类别,由厂部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管理,按各类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由各级使用单位负责具体管理,进一步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并实行与岗位责任制相结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包括固定资产归口管理和分级管理两项内容。归口管理的一般做法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归生产部门管理,动力设备归动力部门管理,运输工具归运输部门管理,房屋、家具用具归总务部门管理,各种科研开发设备归技术部门管理等。各归口管理的部门要对所分管的固定资产负责,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分级管理的一般做法是:在归口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将各类固定资产分别交由企业内部各级使用部门负责具体管理,有些资产的管理责任还要具体落实到班组和个人。这样便可做到层层负责任,物物有人管,使固定资产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得到可靠保证。

4、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维护、保险等制度。针对公司闲置资产调剂和处置不及时、资产浪费现象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维护、保险等制度。一是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职务分离与相应责任控制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在采购、调出、修理、报废等业务环节中,负责采购、调出、修理、报废等业务的执行人员应与负责审批、保管、付款或收款、记账的人员相分离,并明确其相关职责,控制固定资产流失;二是设备使用及管理部门建立固定资产维修保养制度,建立固定资产逐项定期维修、保养记录,领导要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三是建立固定资产保险制度。规定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保险的投保、赔付等工作。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日常应不定期地召开专题分析会议。每年年底必须召开固定资产管理的专题分析会议,检查固定资产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书面写出分析报告;四是及时调剂或处置闲置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要树立资产有偿占用的观念,一项资产如果不能给企业创造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就应该重新审视这项资产的有用性,判断其是否属于闲置资产。对闲置资产,应及时申请调剂使用,实在无调剂使用价值的,应尽快处置;五是实行固定资产的增加验收、报废鉴定管理。管好固定资产的首要环节是在固定资产增加时严格把好验收关,财务人员协同资产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根据固定资产的交接凭证,认真做好固定资产的验收和交接工作,做到手续完备、责任清楚,保证新增固定资产进入企业处于完好的状态。固定资产报废,要严格掌握,慎重处理。财务部门要认真履行固定资产报废的审批手续,把好固定资产报废审批关,根据报废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报请领导审批后,方可处理。对确已丧失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的报废,必须经过审查鉴定,对专业性较强的专用设备报废,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审查、鉴定,取得技术鉴定书,申请详细理由,按规定程序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基层单位一律不得擅自报废处理。

总之,提高管理意识是提高管理的关键,认识不到位,各项管理措施就难以落实,企业管理层应把固定资产等实物管理与现金管理置于同等的重要地位,强化全员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作者单位:包头财经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袁毅平,李丽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第7篇: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一、项目立项、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

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

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

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在目前不很规范的市场机制下,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取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降低施工质量,或者盲目超概,造成投资损失。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评标。

第8篇: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投资决策;估计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谨慎性原则在投资决策中的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针对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尽可能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保持谨慎和认真工作的态度,有能够预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亏损的意识,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使信息使用者有较高的警惕,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谨慎性原则不仅在会计核算中被广泛应用,在财务管理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投资决策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投资是企业使用资本的过程,企业只有通过投资,才能为股东创造价值。投资也称为“资本预算”,一般指对时限较长、金额较大,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特定项目的分析、评估与决策过程。必须以谨慎性原则为指导,对投资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收入及费用进行明确具体的测算,如果偏差过大,会导致决策失误,将会使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损失,甚至走向万劫不复之路。

二、投资决策中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一)投资项目的选择

由于资金的限制,对于更换设备项目,特别是保持原有生产规模的项目,相对容易和简单;但对于新的产品与服务项目的投资,由于不确定性大,需要较为详细周密的分析,特别对于资金的预算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根据谨慎性原则测算投资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

(二)投资决策方法的应用

常用的投资决策方法主要有五种:投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获利指数法、投资收益率法。首先,回收期法分为传统的回收期法和折现的回收期法。传统的回收期法计算回收期最简单,但它没有考虑资本的成本和货币时间价值,没有对后期的现金流入进行折现,高估现金流入的价值。因此,折现的回收期法克服了这个缺点,对未来现金的流入进行折现。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回收期以后听现金流,不能衡量盈利性。

第二,净现值法(NPV)是投资决策最常用的方法。净现值是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之间的差额,净现值大于0,项目就可行。净现值考虑了资本成本,从整体项目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净现值法与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紧密联结,净现值代表的是投资目被接受后公司价值的变化,必须以谨慎性原则为指导,认真考虑净现值计算中每一个因素。如果净现值被高估,导致项目投资错误,可能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第三,内含报酬率法(IRR)分为传统的内含报酬率和修正的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使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等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折现率。如果内含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项目就能增加股东财富,可行。传统的内含报酬率法基于的再投资假设是:项目现金流入再投资的报酬率是内含报酬率。这显然高估了项目报酬率,因为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企业投资能超出资本成本的报酬率的现象是暂时的,超额报酬率会逐步趋向于零,即:项目报酬率=资本成本。修正的内含报酬率(MIRR)克服了内含报酬率再投资的假设以及没有考虑整个项目周期中资本成本率变动的辨别问题,修正的内含报酬率认为项目投资被再投资时不是按照内含报酬率来折现的。修正的内含报酬率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三)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

在投资项目的分析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是对项目的现金流量作出正确的估计。投资决策方法的运用大都基于现金流量的金额。现金流量是一定期间项目的现金流出量和现金流入量之间的差额。现金流出量包括购置机器设备的价款及相关的税金、税费等和增加的营运资金;现金流入量包括经营性现金流入、残值收入和收回的营运资金。在估计现金流量时,基于谨慎性原则,不能高估现金流入量,不能低估现金流出量。

实务中对现金流量的估计,一般根据利润表中的各项目来进行综合的考虑直接估计或者通过预测的利润表加以调整。在现金流量的估计调整中,必然涉及到相关收入和成本费用的计量,特别是成本费用的确定比较复杂,要以谨慎性原则为指导,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固定资产的成本。大多数投资项目都需要购置一些固定资产,会产生现金流出。在计算现金流出时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固定资产的成本,不仅指厂房、机器设备的成本,还包括运输、安装、税金及其他费用的全部成本;二是固定资产一般都有残值,在计算项目现金流量时,应考虑残值出售后的现金流入量,同时减去处置收益产生的所得税;三是固定资产折旧。折旧对于投资项目来说是主要的非付现成本,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已经扣除折旧、摊销等非付现成本和费用。因此,在计算项目各期的现金流量时,调整净利润应加回每年估计的该项目固定资产折旧和摊销的费用,还要注意考虑折旧的抵税作用。因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而使所得税的负担的这种效应,称为“税收抵扣收益”。

2.经营性净营运资本。企业进行项目投资,扩展生产规模或新增项目,会引起经营性营运资本的增加。营运资本的增加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差额,其实是企业 的筹资,再进行项目投资。以于项目来说,经营性净营运资本的投入是现金的流出量,增加投资成本。这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经营性净营运资本在项目的后期都会返回企业,形成现金流入量。

3.利息费用。在通过利润表中的净利润调整现金流量时,还要注意投资目发生的利息费用。利息已作为财务费用在利润中扣除了,但在计算项目的价值时,使用的折现率是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包括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这里已经考虑了利息费用的问题,所以计算现金流量时,不应作为现金流出,不能扣除,应该加回。

4.特殊成本。第一,机会成本。在互斥项目的选择中,如果选择了某一方案,就必须放弃另一方案或其他方案。所放弃项目的预期收益就是被采用基帐目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成本,不是一种支出或费用用,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出,而是因放弃其他项目而失去的预期收益。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这种成本也要考虑,要增加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本。第二、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的支出和费用,它不影响拟考虑项目的现金流量,因此,在投资决策分析中,沉没成本不必加以考虑,这符合相关性的要求。比如,企业对某项目进行可行性报告分析支付款项10万元,项目做与否已与10万元无关,不作为该项目现金流量的流出。但笔者认为,这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第三,关联成本。当采纳一个新的项目时,可能对公司其他部门或产品造成不利或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称为“竞争效应”,有利影响称为“互补效应”。比如,新的产品的生产,可能会引起其他产品收入的增加或减少。估计新产品项目的现金流量时,要考虑关联成本,有利影响形成现金流入,不利影响形成现金流出。以上这些特殊成本的考虑,是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少计成本费用,但注意也不虚增成本费用。

(四)项目风险的衡量

对于投资项目来说,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必须谨慎分析项目存在的风险。财务管理中风险主要是概率分布来估计风险的,概率的计算要求输入有关数据,如收入、资产的价值、折旧、产品成本数量、资本成本等,分析不同的风险要用不同的数据。所以,在确定相关数据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确定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相关变量的金额。比如,风险衡量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是情景分析,要计算最好、一般、最差情况下的净现值,考虑各种情况发生的概率。

三、谨慎性原则在投资决策中涉及的问题及见解

(一)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是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

对于投资决策来说,资产和收益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负债和费用不能低估也不能高估,否则估计错误都会影响决策。特别在计算现金流量时,许多因素都要依靠估计,如资本的价值、成本的投入,未来的收益,营运资金的收回等。同时要考虑全面,如利息和非付现成本(主要是折旧)以及他们的抵税效应问题等。这就要求财务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沉没成本的问题

根据相关性原则,沉没成本与项目决策无关,不加考虑。但笔者认为,根据谨慎性原则,该成本是因为进行项目决策而发生的,如果项目实施,应计入该项目的现金流出。

(三)在运用投资决策方法时,不能只利用一种方法

不同的投资决策方法给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不同方面的信息,要考虑每种方法的优劣,取长补短,综合判断和决策。

第9篇: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范文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一、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制约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增值税不予抵扣,占用了投资企业的大量资金,加重了税负,限制了投资的规模,特别是使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不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也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加强对原有设备的更新和技术改造是促使产品更新换代的有效途径。然而生产型增值税使企业在这方面的投资承担了较高的税负,影响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继而影响全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正如有些经营者的感叹:不搞技改,产品上不去;搞了技改,负担下不去,企业陷入“两难”境地。

(二)不利于专业化分工

购进固定资产所包含的税金最终要通过价值转移计入产品或劳务成本,再进入产品或劳务销售价格。在产品或劳务的销售环节按销项税再征一次增值税,形成事实上的重复征税。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愈高,产品生产或劳务经过的经营环节愈多,重复征税的范围就愈大,重复征税的程度也愈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生产型增值税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使企业因纵向联合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税负的不同。一些大而全的企业,由于生产资料、产品能够“一条龙”生产,产品中所含设备的增值税少,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专业化协作生产企业,由于设备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税负较重,成本较高,市场竞争力弱。这种状况使社会化协作大生产的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导致行业间、企业间税负失衡

一般情况下,企业设备越先进,产品技术含量越高,其固定资产总额也必然越高,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相对较多;固定资产投资较少的企业,计入生产成本中的增值税则相对较少。这种税收制度不利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原材料消耗相对较少的能源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其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得不到抵扣,既要承担投资的风险,又要多纳税,无形中使得投资者更愿意把资金转向投资少、税负低的项目,客观上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消费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一)将对企业投资中设备投资的比例产生直接影响,继而对资本的有机构成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一般说来,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会不断地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因而资本的有机构成也越来越高,每一个劳动力所支配的生产资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对改变目前低技术产品过剩、高技术产品相对较少的产品结构和老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状况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通过利益驱动机制,缩短固定资产建设周期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固定资产完工时进项税抵扣期限的规定,企业对固定资产建设期资金的时间以及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综合回报率的追求,会对企业加快建设进度、缩短购建周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降低固定资产的投资成本,继而降低产品的制造成本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按取得时的入账价值计算,包括为购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增值税转型后,由于支付的进项增值税可以抵扣,固定资产的成本中就不包含增值税这一项,产品成本要小于转型前。

(四)使企业在公平的税负环境下展开竞争

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产品和劳务实现销售时的税率是一样的,但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不一样,其固定资产的投资量、固定资产的存量也不一样,在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下,税负也不一样。国家为了吸引外资,按照国际惯例对进口设备免征增值税,造成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的不平等竞争。消费型增值税不仅能够彻底消除重复征税,而且实现了税收政策在对设备投资的选择时保持了中性,能够保证不同的投资主体、不同的投资行为之间的税负公平、竞争公平,有利于市场机制及调节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转型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策略

(一)抓住增值税转型机遇,把握好固定资产购置时机

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本性投资的增长,而且有利于降低实际税负和生产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应定位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结构、构筑核心竞争能力和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上,还应从培育和谋取市场竞争优势的角度,对拟投资固定资产的先进性能、资源的配套程度、发展阶段、对存量固定资产的优化调整及配置组合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而且应长远计议、精心组织,利用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依托增值税转型的税收优惠政策,把握好投资的轻、重、缓、急节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投资时机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争取固定资产的投资额从税基中得以最大限度的扣除,实现企业最佳的投资回报。。

(二)明确投资方向,促进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增值税转型是国家运用经济杠杆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并正在付诸实施的一项宏观调控政策。在投资策略上,不仅要考虑现有的存量资产和产品结构,还必须定位在国家产业政策鼓励的项目上,从投资资金上予以倾斜。对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项目给予优先投资。对效益低下及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或不鼓励发展的项目,应定位为退出产业。在投资导向上,应加快对主营业务影响较大的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力度,提高主要产品制造质量,保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支持,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树立前瞻意识,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应当明确,一旦投资形成,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竞争环境急剧变化的冲击下,原有的技术优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衰减,甚至沦为劣势。因此,企业在投资时应有充分的前瞻意识,把投资政策与战略发展结构、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相结合,形成实现战略发展目标过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战术性投资行为,以持续的技术领先推动市场竞争优势。在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或稳定的同时,使投资活动具有合理的弹性,以有效规避各种风险,促进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四)严把投资决策关,避免投资决策失误

当前,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换代升级、更新改造的已经来临。滥用固定投资的税收优惠,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危害。科学的投资决策和严格的投资程序是避免投资损失和投资包袱的必要手段。在投资决策上,始终坚持谨慎性原则,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投资是科学投资的前提。当前尤其应该注重的是,固定资产投资必须以充分的流动资金作保证。尽管增值税转型后能够减少一部分资金的流出,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健全的现阶段,企业融资渠道狭窄、生产经营资金稀缺的状况依然十分严重。如果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推动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转,造成固定资产相对过剩或绝对过剩,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大量沉淀,而且降低了总资产的收益率,增大了经营风险。在进行投资的可行性研究时,应大力提倡“不可行性研究”,从正反两方找出项目实施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只有充分进行各种风险因素的研究,才能提供科学决策的有用依据,忽视不可行性研究分析的论证是残缺的、不完备的。

【参考文献】

[1]杨丽梅.对外投资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6(3).

[2]张玲.企业智力资本管理及价值评估[J].理论月刊,,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