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思想政治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想政治的问题

第1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题切入;有效提问

Classroom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estions art of

Tan Xing-yao,Liang Jia-hui

【Abstract】Questioning is one of the main classroom exchanges, is also to enhance students' classroom learning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help teachers achieve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ers is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entry point to adhere to certain principles, caus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strong desire to explored in order to fully mobilize the students' thinking, continue to find problems, solve problems, to achieve the best teaching results.

【Key words】Cut into the problem; Effective questioning

新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弘扬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新课标下,知识不再是独立的直接的目标,而是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和方法形成及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载体。心理学的研究指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知识、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因而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成知识、能力、情感三唯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而构建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通过体验、探究、参与、讨论、调查、实践等学习方式,把苦读书变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展示个性、积累知识的活动过程。

新课程指出课堂教学是以全体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能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展为标准,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不同。“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问题解决”提出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出发提供问题,引起学生对答案迫切获得的欲望,通过观察人、尝试及独立思考,以及学生群体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归纳、验证,形成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活动经验。同时通过问题解决,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要如何构建学生“问题意识”的课堂教学模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1.关键在于找到“问题切入”

“问题切入”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切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懂得思想政治的价值,提高对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得到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训练,为将来走向社会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用怎样的问题切入,如何找准切入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1.1 抓住问题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切入点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问题切入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学习方法,把引发学生兴趣和增强学生达到目标的自信心作为重要任务。因此,学习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背景学生是熟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学过的,特别是“初始问题”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兴趣;认知过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现象到本质,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活动方式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紧密抓住学生思维的起点,将问题恰当地切入和转化,因为思想政治课的联系不只是外在的,要提示隐含在事物内部的联系,就必须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全面的分析。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学社攻广度,把握知识的内涵,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思想政治的概念和命题才能活起来,学生的思维也才能动起来。做到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2 怎样才能抓住问题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

“问题切入”中的问题除了包括教科书的问题,也包括那些来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除了那些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包括那些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非常规问题,而那些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分析联想,抽象概括,总结求解,最终解决问题。

老师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迷信老师的讲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在于让学生参与者可以获得发展真理性认识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去。这种设计不能只是认识过程的“还原”,而是要有思维的飞跃。并且创造一个好的设计应当是历史上曾经的思维发生、发展过程的模拟与简缩。无论设计哪种教学模式,都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起点,时刻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创造必思维。兴趣是探索知识的动力。而学生兴趣是学习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实践中进行。

因此,问题切入在具备科学性和关联性的前提下,注重趣味性和新颖性,尽可能使学生少感受到教师的意图,而又地渗透了新的教学内容,且能较快地遍启迪学生的思维。

除了抓住问题的切入点之外,教师的提问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提问应坚持的原则 

2.1 有效提问的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来设计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回答来掌握所学知识;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如果离开了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而提问,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是不可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

教师的提问,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应该是让绝大部分学生在认真看书、深入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问题过难,或脱离书本,学生无法回答,就会望而却步,这样就会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无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问的问题数量要适度,在有限的40分钟的堂课时间内,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控制提问问题的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提问过多,学生应接不暇,不利于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问过少,教师讲的过多,学生缺少参与教学课堂的机会,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严格控制提问的问题的数量。适当提问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习知识,反之,则不利于学生学习。

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型、思考性的问题,要求朝不同的方向思考,有大量的不同答案,或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样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之中,等大家思考一番,再让学生回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2.2 面向全体,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学生都积极地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往往爱提问少数“尖子生”,而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总是怕他们答不出、答不准确而避开他们。这就使这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最终导致他们思维能力愈来愈差,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广泛性同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开动脑筋回答问题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切不要定人而问,不能总是让少数几个尖子生来回答问题,而剥夺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权利。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以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加以肯定,给予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回答不准确或不正确的,要耐心诱导,启发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切不要厉声指责,讽刺挖苦,特别是有些教师让一些学习、纪律表现不好的同学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就给予惩罚,以此来维持班级纪律,这样做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信心。

2.3 有效激励原则。

教师给予的评价应是一缕灿烂的“阳光”,能照亮学生的心田,使师生均从提问中获得愉悦的成功体验,经过学生讨论问题,教师组织引导,靠集体的智慧攻下了难题,感受体验团队的力量。评价的作用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走向更大成功。如果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及时予以适当的评价,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教师评价应做到随机应变、因人而异,对优生评价应客观,防止他们滋生骄傲的情绪;对后进生多采用鼓励性评价,保护和促进他们的成功情绪体验、自尊心和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养成“学而思,思而疑,疑而问”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只是课堂的指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究欲求,继而使学生有疑而问、有疑就问、敢于诘问、善于提问,我们最终才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高中政治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第2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6-0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由此,在一些媒体的误导之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国情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含义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多且比较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件,既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大学生的思想空前地活跃,他们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革,关注着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来讲,社会热点问题有如下特点: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一般来讲,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往往是当前发生的、激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某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此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普遍需要,诸如教育改革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每个社会成员都非常关注的,而且此类社会问题之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众对此产生积怨和很强的情绪化,当然社会公众中也包括在校的大学生群体。故此,这类问题具有典型性。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广泛性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从众心理,意思是一个人受到外界人群的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也会选择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意愿的行为方式。因为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地关注和积极地参与,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从而使人们产生大致相似的社会心理,这就会让人们表现出共同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三)社会热点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有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是跨领域的,可分属不同领域,比如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问题。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个矛盾体,其中交织着各种问题形成的矛盾,涉及了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触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引发全局性影响。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并能以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灌输的观点和条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内有限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但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和成熟之中,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再加上生活中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网络上信息泛滥、良莠混杂,就容易诱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分析。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培养大学生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传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说教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由于从中学就开始学习,感觉内容重复、质疑重复学习的必要性。但实际上中学与大学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如果能将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能改变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感,引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对政治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的,尤其体现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例如,每年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每年召开的“两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反腐败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关等等。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解决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和质疑,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一)课前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兴趣度低,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不关注,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此还是有着浓厚兴趣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以不同形式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总结、指正点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解决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困惑,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插入“课前时事播报”的环节。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要求每次课上在固定时间内每个小组对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播报和评论,可以选择一件或两件时事。播报结束后鼓励主讲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也可由台下学生补充或纠正播报过程中的疏漏或不当观点。最后由老师作总结评价,并要求其他组成员就此次时事播报的情况写一份评论上交,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好地结合,从而体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时政性。但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力地组织和把关,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喧宾夺主、只顾热闹,选择的题目内容与课程内容无关,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把关和规范。

(二)学生分析时事案例,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自主分析,教师在台下做指导。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的主要来源。这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检测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作好组织和动员工作。首先,组织学生选题,先由教师限定选题范围,让每组学生在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组别之间选题的内容避免重复,对于重复题目,教师适当进行调整;其次,组织学生收集材料,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再次,由学生撰写主题报告和制作PPT,教师进行指导修改;最后,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做出点评。

(三)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范围很广泛,其主要形式包括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学习参观、勤工俭学等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有“社会实践调查”这一环节,具体组织可以这样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调查指南选题,在课外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并认真撰写调查报告。选题要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如节能环保、文化产业、公共安全、助学、民生问题等,调查内容要涉及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这样就将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延伸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以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客观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将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使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2]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第3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1.1 教育观念过于陈旧。

一些家长、老师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观念陈旧,存在片面的成才观、价值观,没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成绩以偏盖全,忽视甚至抵制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是阻碍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很多人就立刻把它和“枯燥”二字联系起来,这使得在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难度。现在的学生思想非常活跃,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但对于事物的好坏善恶的标准可能还不能客观的把握,所以他们往往在选择中陷于迷茫。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都是十几岁的中职生,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发育旺盛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也容易走极端,顺利时,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旦遇到挫折,同学之间出现矛盾或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灰心丧气,自暴自弃。所以,对这一阶段的中职生的教育管理,既不能因为怕出问题而实行铁板一块的“全封闭”管理,也不能美其名曰“培养能力”,而实行全由学生自己发展的“放羊式”管理。

1.2 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中职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方法简单化的问题,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和其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使他们的内心世界更为复杂,从而使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项目的效力减弱。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各种活动所受到的教育,尤其是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形式所感受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影响更深刻。

1.3 教育内容过于单一。

现在的中职生思维活跃,再加上社会上各种价值观的影响,给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如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一些“问题”学生,如何使他们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大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使思想教育政治存在一定的难度。

2 加强中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1 社会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多元化格局,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给我们留下一些难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树立远大崇高的理想,而另一方面社会上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事情层出不穷,致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打折扣。

2.2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 。

社会分工不断发展,要求学生要具备多种能力,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是当今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必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减负”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来树立崇高的理想,只有在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观基础上,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四有”人才,提高综合素质。

3 加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目的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为加强和改进广大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构建多层面立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

当前,学生与外界的接触多元化,这就决定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是全方位。一是,管理育人系统。二是教书育人系统。要求每位老师的每一堂课尽可能多地做好德育渗透,在学科知识教学中有机结合思想教育。三是服务育人系统。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服务学生意识、服务育人意识。四是榜样育人系统。五是环境育人系统。

3.2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形成教育合力。

第4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进的思路有两个:第一是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第二就是改革“理论化”、“灌输式”教学现状,引进“辨析式”、“体验式”教学内容,先理解再记忆。

对“两难问题”的重视和充分利用,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法学专业学生是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难问题”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一、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是站在法学的高度,坚持特定的原则,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学院的辅导员应该与马列部的专业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1):

表1:法学专业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从国家和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定位而言,要求法学专业培养的是国家机器的操纵者,是管理者和统治者。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是以裁判员身份出现的,而不是各执一端充当运动员角色。

一般专业对于道德和政治的学习,目标是应然的,是解决什么是最好的状态、这样为什么好的问题。而法学专业的学生要解决的不仅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一般专业学习政治的目的是理解当前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学习道德的目的是理解共同规范对于老百姓生活的意义。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在围绕制度而从业,他们要解释规则、利用规则甚至攻击规则、推动完善规则。

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不是灌输式的,而是辨析式的,学会辨证看待,教学生如何把握好“度”。

二、法学专业的“两难问题”的选择

所谓“道德两难”也称为“道德困境”,是指人们在道德选择上面临的两难境地。“两难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解决这类问题时必须抛弃那种简单化和形而上学的思考方式,坚持辩证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循环,都会在实践和认识两个方面比前一个循环更进步。

法学专业的学生与一般专业培养的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的“公民”,法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是“国家机器”的“部件”。他们要掌握的不仅是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还要掌握为什么这样做。现实中道德问题不是简单的区分对错的问题,在法律实务中会面临很多类似“量刑”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解决“两难问题”中学会把握事情的“度”。

而且,法学专业要辨析的“两难问题”,也不能仅限于“难”的问题,而应该扩大到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千秋,综合利用。传统“两难问题”是左右为难,但是现实中最终必须选择其一;法学专业选择的“两难问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题”应该上升更高一层次,如下图1所示。

图1 法学必须辨析的“两难问题”

1、治国经略的教育:法家与儒家的抉择

对于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教育,应该不限于介绍“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二者的关系,应该通过辩论、论文等形式,加深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解。法学专业的学生,以后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解应该不止是理解的地步,还应上升到“为什么”和“度”的问题,学会协调,学会历史地、辩证地看问题。

2、社会责任的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理解,不应该限于一般的能辨析和能理解,还应该上升到社会管理的层次。能用来解决具体问题。比如中国的拆迁出现了很多问题,不能简单说西方国家个人财产至上就是好的;中国的城管出现问题,就说中国不尊重小商小贩的个人利益是不对的。

3、人性基础的教育:刑罚与教育的抉择

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到了刑罚,也应该辨析和教育的关系。但是对于西方过度的强调其教育功能,也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教育和惩罚的理解贯穿于整个学习和以后的生活中,是教育改造为主,还是惩罚、震慑为主,这是需要在这对哲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中才能慢慢把握好的“度”的问题。对这对概念的理解需要实践的方法、体验的方法、辨析的方法;需要站在国家的高度、社会的高度、发展的高度、公平正义的高度。

4、职业精神的教育:成功与正义的抉择

法律职业有特殊内容的道德要求,比如,“律师可以为他明知有罪的人辩护,法官为民解决纠纷不像行政官员那样免费服务,而是要收取诉讼费;法官不得对当事人抱有同情心;法官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暴行不得嫉恶如仇,而应当保持超然中立进行无罪推定;等等。法律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大都是在法律程序当中必须遵循和实践的。离开法律程序也就不会存在这种法律职业的道德要求。”②应该通过辨析使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最终促进学生法律职业道德之养成,为其将来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可靠的思想道德基础。

5、实践精神的教育:法理与现实的平衡

法学专业的学生,有时对于法律有一定的想当然的、偏执的理解。或者是知识面窄,或者是某些极端西方法学思想的影响,不顾中国国情大谈特谈国外发达国家的法律如何健全,如何人性化,如何科学化。一般专业的学生理解不深可以,法学专业的学生即使不能去说服别的学院的学生 ,最起码自己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认识,心中有一个“博弈”和“阶段性发展”的概念。认识到法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矛盾都可以依靠法律解决得了的。这与目前有些人遇到问题和矛盾就振臂高呼“立法”,好像法律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偏激态度形成冷静鲜明的对比。

三、法学专业开展“两难教育”的建议

高等院校的“两课”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着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奠定了我国现阶段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但是两课教育的“理论课”地位得到了单边强化,学生对于情感、意志、信念、行动等一系列高级要求更加大打折扣。

对于高校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进的思路有两个:思想政治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辅导员结合专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形式中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出现偏沉,由于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定位和教学工作量等原因,实践教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大学辅导员作为教辅人员,同时也有思想政治教师身份,其工作的专业化也要求辅导员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交叉,担当起实践教育的重任来。二者关系如下图2所示:

以法学院学生为例,目前大学的管理体制多是“条块结合”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条块结合的。单独的学院(或者马列部)是从事全校教学的单位,是条状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思想政治要求,是块状分布的。条块的工作缺少结合,出现了“责任分散效应”、“社会惰化效应”等很多形式主义的问题。

毋庸讳言,法律和政治、道德是同一层面的话题,不能把“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专业学生”身上的应用,把它看作“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也不能把“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两课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问题。法学专业学生是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最适合、最必要开展“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向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实践教育,是站在法学的高度,坚持特定的原则,对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学院的辅导员应该与马列部的专业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共同探讨“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才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详见本文作者主持的课题《面向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山东省教育厅的“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2013年4月,在研。

②孙笑侠.职业伦理与大众伦理的分野[J].中外法学,2002(3).

参考文献:

[1]杨玮玉.“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两难问题教学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6).[2]徐嵘.一个诚实与集体主义的两难问题讨论[J].海教育科研,2000(2).

[3]冯雪姣.新时期道德两难问题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第5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问题;对策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学科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并且已经在某些领域、社会层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寻找解决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在初中思想政治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对新课程存在陌生感、距离感甚至是畏惧感,这样传统教育观念的存在,严重束缚着教师的实际教学行动。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讲起新课改理论和理念来头头是道,但真正落实到实践中时,又会不自觉地回到老路上,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目标等领会不深,理解肤浅,使教学等方面很难取得全面性、实质性的重大突破。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贯彻新课改“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将“启发式”教学片面理解成“问答式”教学,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向学生提问,而学生回答的无非是“对”“是”“不对”“不是”等毫无启发性的答案,整节课下来,不但学生学不到什么知识,一无所获,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骄傲、自满心理,产生了负面效应。可见,落后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严重地阻碍着新课改的前进方向。

(二)正文与辅助材料在教学中没能得到高效整合

教材中的辅助材料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它是用于巩固、迁移、拓展学科知识和增强应用能力的教学辅助材料。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或让正文失去了其中心地位,把握不了重点,主次不分;或抛弃辅助材料,只让正文孤立存在,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三)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单调

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备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教师仍是靠一本书、一块黑板与几支粉笔来传授一堂课所需要讲的内容。这就使得教师无法更直接、生动地将所教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要学的知识,也无法使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来完成一堂高质量的课,最终,因为无法用现代化的设备来演示,而在课堂上又无法详细说明,教师只好将课本的某些抽象知识舍去。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下,课堂的质量可想而知。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使用单一的讲授法,即通过教师的“讲”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一节课下来几乎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记笔记,这种“填鸭式”的学习,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觉到上课枯燥乏味,不想听,甚至于有的学生在下面睡觉、聊天、看课外书,这些现象不仅造成了课堂纪律的混乱,还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影响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

二、应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学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教育发展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广大一线思想政治教师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更需要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配以相应的制度激励,才可能逐步完成。首先,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遵循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的原则;其次,要树立整体评价观,在评价的同时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及学习效果两个方面,既关注结果,又不忘关注过程,使这两方面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再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处理、使用教材。

(二)整合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材

1.删减或替换教学内容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所以要将新教材的内容面面俱到地教完,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删去一些难度大、学生接受不了的内容,或者用相对简单的材料来替换,或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件、场景、材料来教学,从而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2.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年龄段,其大脑对知识吸收的潜力是巨大的。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适时增加相关的有益内容,让学生在阅读、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如在教学有关传媒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增加一些网络媒体材料,并让学生就网络对中学生学习的利和弊展开讨论,使学生对网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成果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作为培养国家栋梁的学校,也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播放一些教育片、历史照片等,使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原理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内容,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

教学方法多样化是指将原本单一的讲授法转变为讨论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共同使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讨论法,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问题,还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在师生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总之,在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我们不能一味地追逐时尚,而应用“旁观者清”的眼光作出另一番透析。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道德实践课程,必须立足课堂,以改革课堂教学为契机,激活其生命力,从而使思想品德学科彰显更多的灵性和诗意。

参考文献:

第6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随着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由于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模糊,找不到奋斗的目标,没有长期坚持的梦想

大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业不像高中那样紧张,目标不像高中那样明确。以至于他们课余的时间不能很好的利用,找不到奋斗的目标,以至于消极颓废。甚至有的学生误入歧途,以至于荒废一生。一些学生也会在“趋同”、“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在情感和行为上也排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1]

2、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心理承压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差,心理健康问题日渐严重

当部分学生有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的时候,他们又羞于向父母,向同学诉说。这些学生不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还有就是对辅导员缺乏信任。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深思,如何使这些学生走出迷茫,正确的面对自己的心理困惑。

3、当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纪律观念也比较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校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整体素质没有以往高,小部分学生偶尔会迟到、旷课。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给予劝导,更多的应该是关怀,使他们集体意识增强,发现自己的这些小错误给集体造成的影响,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4、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弘扬民族精神意识薄弱

大学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育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名族精神,做一个忠实的爱国者。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有些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了。一些西方人士,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信仰一体化。这些西方人士别有用心,企图借经济全球化来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想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损坏我们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在这样的和平年代下,一些大学生出现爱国主义情感薄弱和弘扬民族意识薄弱现象。

5、大学生法律意识强,而道德观念却很薄弱

遇事总是百般推脱,没有担当,导致道德观念下降。[2]虽然大学生法律知识增强,责任道德意识却薄弱。

二、一些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1、民办高校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2、现在的大学生的思想太过激进,不喜欢和别人沟通交流,特别是与辅导员,因为他们觉得辅导员就是一个监督他们的监官,不愿与辅导员交流,怕与之交流,透露的自己的真实的想法会遭到辅导员以及父母的不认同。

3、家庭困难的学生数量增多。考入民办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其中也有很多小时候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贫困生的心理变得复杂自卑,从而缺乏自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也非常严峻。

4、现在的大学生不仅是贫困生增多,像富二代也在增多,他们通常都会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而且还炫耀自己家的财富,容易影响其他学生,也让那些贫困生、农村来的学生感到自卑,更容易形成同学间相互攀比,生活作风奢靡。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5、现在的大学生出生于繁荣稳定的和平年代,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苦难的洗礼,从总体上看,有的学生遇到一点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人生理想。他们缺乏一种战胜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毅不拔的决心。比如说有个别学生奢靡、逃课、炫富、以此为荣,不懂得勤俭,不懂严格要求自己,缺乏理想,精神空虚,没有明确而伟大的抱负理想,恍惚度日,甚至去追求那些无聊的刺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要具备高素质

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思政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思想政治觉悟。首先,作为老师的我们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跟上时展,时效性很重要。其次,作为教育者的老师,自身要有坚定的信仰,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正确的观点,理性的引导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榜样力量教育学生。[3]再次,教育者要有人格魅力,这样学生才会充分信任我们,尊重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昂杨向上的精神状态来感召学生,并有强烈的责任感。

2、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相结合

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大学时期更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相结合,引导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结合。有了崇高的信念,才会引导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指导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3、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网络教育互相补充

第7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思想政治课程

当已经接受了十二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时,从理论上讲,他们的人文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不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并不如人意。近几年来,有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却一浪高过一浪。那么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中国《辞海》给予人文的定义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体地讲是指“文”、“史”、“哲”这三大方向的知识。然而,人文知识并不等同于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具体的内容,可以看得见的,可以量化的;而素养是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中,也就是要通过人文知识的“治心”、“养心”,达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体现在认知主体的一举一动。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大学生的本性入手,进行“率性”教育。因为人对事物的情感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只有让人文知识真真切切地浸润大学生的心田,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台湾学者龙应台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他只能拥有人文知识而不能拥有人文素养,“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1]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渠道有很多,通过分析在教授思政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本人试图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所帮助。

一、影响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原因

阻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原因各种各样,在思政课教学中,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冲击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已经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那些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学科的发展。如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管理等专业;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像一根具有极强磁力的魔棒,诱使高校教育的追求发生了偏离。高校教育应达到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对人类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使他们成为“和谐”的人。

但目前,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纷纷把注意力放在热门专业上;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则把精力放在考证上。忽视对大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尤其是对思政课与人文知识的传授则明显有应付的倾向。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

2、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化、工具化

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讲,校方没有给予思政课程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优先性与突出地位,具有长期性、长远性。但是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远比教育的实质更重视。对于这几门课的态度往往是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部分学校设置思政课程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完成高校课程教育环节,应付检查。 另一方面,大学生修完该课程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课程的要求就不高,课程性质往往定为考查课,期末举行一次开卷考试,给个分数,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

与之不同,对数理化、专业课及其他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学校一般比较“偏爱”,不仅课程性质定为考试,而且有些高校还要求某些课程要考过一定级别才给予学位证。这势必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这些课程上。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制止,我们的教育势必铸造出无数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但素质不高、“会做事但不会做人”的教育“产品”。

另外,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它需要受教育者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层次。正如古人对修道者要求的那样,“动息皆有所养”[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3]而思政课程的教授一般集中在两年内完成,课程课时完成即是思想教育工作的结束。这种短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身心的教育既达不到系统性,更谈不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甚大,收效甚微,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难得到有效改善,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真正实现。

3、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层的交流

提升大学生素养的过程是一个“治心”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养心莫善于诚”,“以平其心,心平德和”[4]。可是,现在高校思政教师的考核依据往往只是教师的工作量和科研任务。至于是否全身心投入,则依靠教师的自律。我们经常看到,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大班上课,近百名学生挤在一个班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可能十分流畅。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很少,学生只在上课时才能见到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提心与心的交流。更有甚者,老师教了一学期,学生竟不知任课老师姓字名谁。这种情形下,思政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就很有限。

更可悲的是,连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认为“人文课程不痛不痒、无关紧要,学与不学没什么两样”的人普遍存在。更不要说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从思想政治课程入手,寻找突破方向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1、改变角度,以学生为主体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成熟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和他们的父辈有很大的不同。据一组根据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调研显示,84.8%的学生在经济上主要来源于父母,但思想上,却具备相当的独立意识。[5]他们认为时代变了,父母一辈生存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已经很小,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评判、接受任何新奇的事物。

独立思想意识的加强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拒绝灌输,拒绝成为思想观念的接收器和时代的传声筒,越来越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情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不要出现纯粹的政治化倾向的口号,举例时也要尽力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一些,否则学生会因为陌生而不予理睬。 例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传授给学生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标准和素养。可是,如果只是讲讲家庭道德、真诚原则这些概念,然后告诉大学生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行为准则,因为学生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内容与自身有什么的关系,这样的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反之,如果采用“案例式教学”,将这些思想内容融于具体的案例讲给学生听,学生在理解这些案例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认同了这些观点。与此同时,通过不同案例的讲习,学生会对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启发他们去探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根据不同案例联系到每个人,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处世做人,如何辨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

因此,高校的思政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高校课程设置文理泾渭分明的状况,我们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适当地注意专业内容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有意识地进行文、理之间的渗透,把理性科学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生态的、心理的、乃至伦理的综合思考,将人文精神浸润到专业知识之中。例如:美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在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其方法是要求每门课都从历史、社会伦理的角度去研究,要求每门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它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讲清楚这些,学生就会对纯理性的专业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改变学生只知道为分数而学习,而不知道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用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服务社会的热情。

2、人文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让思政课真正担负起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任,还要在思想政治课的形式上下功夫。现在,有些高校已经着手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如:有的高校利用暑期或假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迹,有的组织各种系列讲座、征文比赛、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活动。这样, 一方面可以改变比较呆板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学生们在多次的活动中,激发大学生潜在的人文素质的潜质。

此外,高校也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在改革课程体系中,就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文科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课程;北京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这些都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创造网络人文环境,倡导健康上网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离开了网络的生活,简直是不可想象。然而,由多种文化交流、融汇、碰撞形成的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为突出的是传统文化是群体认同文化,强调集体的利益,认为个人只有存在于集体中才具有价值和意义。而网络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利益和尊严,网络红人能一夜走红,很大的原因是网络红人张扬的个性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的追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土壤中,发挥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重要思想力量,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的价值取向。对网络文化积极主动地引导和使用成为必要的条件。

根据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并维护思政主题网站,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将大量的扩展材料放在网站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又可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内容不够丰富的缺憾。其次,建立并实施约束机制,规范上网行为,使学生能健康上网。再次,培养网络骨干,加强舆论引导。最后,加强教育管理,促进网络行为自律自觉,促进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

总之,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有利条件,多方面扩展渠道,尽可能的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台]龙应台.百年思索(代序)[M].海口:南海出版社.

[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

[4]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746.

第8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典型示范

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更注重体现它的育人功能,它要求课程的实施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科学世界”回归“生活世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社会道德规范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生活,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辨是非、明事理,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品格健全、道德高尚的公民。

一、当前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理念陈旧。职业学校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保持着高考指挥棒指引下的应试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深受课本的约束,过分注意课本中知识点的教学,存在着就着课本讲课本,缺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政治素养和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方法不活。政治课教学由于受学科特点的影响,再加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方法欠缺,课堂教学中很少对学生进行兴趣、激情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之间缺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缺乏新鲜感和必要的刺激,导致课堂教学死水一滩,没有波澜。

三是教育力量薄弱。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由班主任,辅导员负责实施。由于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不能迅速跟上,同时,一部分青年教师参与政治思想工作教学的时间较短,工作经验相对缺乏,工作方法、工作责任心及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加强。

四是联系实际不强。当今时展一日千里,今天的职校生就是明天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所以教师必须站在发展的角度,对学生适当的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政治观点来观察和分析当前形势,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观念去引导学生,不断的增加心理承受力,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在这一点上,多数教师还很不到位。

以上存在的问题,迫使每一位职校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锐意改革,树立新时斯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千方百计寻找出最佳的能够适应职业学校实际的教学思路并付诸实践,使课堂教学从陈旧、呆板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进的措施

1.注重理论引导

首先要有的放矢,把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否则道理一大篇,实际不沾边,“隔靴抓痒”,学生不仅没有兴趣,而且会厌烦和反感。其次 ,要采取民主讨论的方法,要把自己摆在与教育者完全平等的地位上,以同志式的态度平等的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共同磋商,相互帮助和提高。其三,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以便更好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主动性。

2.注重情感感化

情感感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真挚的情感,运用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等态度从情感上影响学生、感化学生。第一,教师要安心本职工作,一个不安心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人,很难设想能以充沛的激情去影响别人,感化别人。第二,要以真诚、尊重、理解、关心、信任的态度对待受教育者,尤其是对后进生要从同情、关怀、体贴如手,用真挚的情感,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合作,千万不能以训斥、挖苦的态度,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第三,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学生作为朋友,多帮他们分析问题、解决困难,不断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先亲其师,后信其道。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坚持做到以情动人,用真诚去取得信任,温暖去启迪心扉,用友爱去取得情感上的沟通,从而达到思想上的一致,政治课教学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注重典型示范

典型能反映时代精神,代表时展的方向,典型人和事,包含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树立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和推广,能激发学生奋发上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的榜样树立以后,就如同一面鲜艳的旗帜,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如同盛开的鲜花,令人赞美和羡慕,从而激发起向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学习的热情。

4.注重寓教于乐法

寓教于乐法,是寓教育于文化娱乐之中的方法。它通过各种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之余,从中得到崇高的情趣和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受到教育。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投入、觉悟提高的过程,因此,课节讲授理应学理与心理并重,科学与艺术并存。

第9篇:思想政治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时事新闻 有效性 思想政治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弊端: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意志和行为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价的开展等均由教师规定,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的地位,导致了学生压倦、抵触和应付思想政治教学的恶果;另一方面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被动式的思考活动,教学内容日趋僵化封闭,脱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可想而知,长期下去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然会带来大量低效或者无效甚至负效教学。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对现今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怎样才能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尝试了很多方法,但都收效甚微。有一次在教学中播放了“丰田召回事件”的时政热点视频,无意中发现了连经常睡觉的同学都抬起了头专心地看视频,看完时政视频后,同学们都在热烈地讨论视频内容,甚是活跃。受此启发,在教学中我将时事新闻这个教学素材作为切入点,把时事新闻引入课堂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利用时事新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的必要性

1、课程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生活性,这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比较特殊,必须紧紧地联系国际、国内的实际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予以保证。

2、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滞后性。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一般一年修订一次,其间编著者会根据一年来国家方针政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适时对教材内容作适量增减,以做到“与时俱进”。然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教材很难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社会现实永远处于动态生成的进程之中,而政治教材相对而言处于静态过程中。因此,必须要以“动态”的现实去丰富“静态”的教材,也就是利用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并且用它解释、证明教材内容,或者运用教材知识解释、分析最新发生的国内外时事。

3、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社会接触面更广,他们的认知能力、辨证思维能力增强。然而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政治课却是大道理、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而时事资源新鲜真实,传播广泛、具有说服力,拉近了学生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的心理距离和感知距离。思想政治课本身有明显的德育取向,而时事资源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所的时事热点,对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中学生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三、利用时事新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1、利用时事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政治课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枯燥而且抽象,晦涩难懂,难让学生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热爱而非冷漠的情感,因此而想学、乐学、会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导语如何开启,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

2、利用时事新闻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然较弱,但参与意识却很强。这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关心时事、参与社会,因而利用时事教育有助于学生理解教材的抽象理论知识。时事材料与教材理论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关系。时事材料体现着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寓于时事材料之中。要理解基本理论必须从具体材料出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同时将时事材料引进课堂,解决了教学重点,化解了教学难点,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克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不善于把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