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行业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金融产品的多元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商业银行面临的会计风险更为复杂,这就给我们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实现安全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的金融体制不断地进行深化改革,但是银行内部的管理还不够完善,最终导致银行会计工作面临种种风险,下面以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为例展开探讨。
一、 商业银行会计的主要职责
从核算内容上看,商业银行会计的主要职责既核算对内业务,又核算对外业务,并以对外业务为核算主体,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综合性和客观性。
从核算范围上看,商业银行会计一方面核算商业银行本身的业务活动,还要核算、反映和监督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的资产活动情况。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的核算对象及其广泛,具有综合性、社会性的特征,并且要以宏观经济活动为核算的主体,以发挥商业银行会计固有的对客观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反映的特殊功能。
二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类型
为了进一步防范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我们必须了解相关的商业银行会计风险,只要具备一定的会计风险意识,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工作才能做得有条不紊。具体地讲,商业银行会计风险主要有几种表现形式:
人工操作中的风险
主要有会计、储蓄或经办员责任心不强和法制观念淡薄而造成的财产损失。银行会计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而风险性又大的工作,面对大量结算票据、现金资产,以至密押、印章、重要空白凭证、有价单证等,制度不健全造成或发生工作疏漏所导致的资产损失是巨大的, 同时还会使银行信誉受损。
会计监督管理中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的稽核缺乏实效性,稽核制度有名无实,流于形式。稽核工作往往是稽核人员敷衍了事,在有关凭证和账薄上盖个章,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会计风险,有损于稽核职能的发挥,没有起到稽核工作的实质作用。
内部控制中的风险
在银行内部,各个层面上的会计人员均不同程度地存在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的现象。
会计网络化中的风险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银行会计业务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提高了核算质量解放了劳动力;另一方面计算机作案的案件不断发生出现了作案由简单型向智能型发展的趋势,表现为:故意更改计算机数据或程序篡改处理结果,有的还利用计算机网络作案采取非法修改数据毁坏数据备份盘和有关凭证账页等手段实施电脑智能型作案 。
三、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成因
(一)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动态的调整过程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操作性不强和滞后性的弱点。特别是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实施后,许多业务的规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国商业银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没有及时修订,制定的建设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导致有些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出现盲目性、操作性不强等现象。而对业务起到监督控制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更是存在缺乏系统性、有效性等问题。虽然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制定印押证三分管、钱账分管、内外账定期核对、事后监督、重要会计事项审批、轮休强休等内部控制制度,但各内部控制制度之间却存在相互独立,甚至抵触的现象,因而极易导致各种会计风险的发生。
(二)稽核和检查监督不力,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一是会计监督检查深度和广度不够,财会主管部门对有关业务和人员的监督检查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死角,而且奖罚手段软化,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责不到人、法不责众,使会计监督检查流于形式。二是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相对不足。三是会计监督部门与稽核、监察等部门缺少沟通联系,造成监管重叠或出现真空地带而降低了监督效率。
(三)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风险防范意识淡薄
个别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会计结算操作程序和重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熟悉、不了解,对风险防范的目标和重点模糊不清,尤其是对会计电算化的特质认识不清,缺乏电算化条件下的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工作中只满足于“账平表对”,导致把关不严,不能及时发现风险隐患。
(四)社会变革与利益驱使,极易引发会计风险
随着社会变革与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利润为主要目标的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不断增强,为追逐利益,机构部门往往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造成商业银行潜在的会计风险。
四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其一,商业银行会计人员要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办法》和《票据法》有关管理规定来办理会计业务,严格审核票据,不得无理压票、退票、不得接受远期过期票据。强化票据业务的基础管理工作,强化票据审验职能,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尽快提高其专业技能,增强防范意识,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有效规避风险,不给犯罪分子留可乘之机。
其二,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在办理大额汇划业务时,要严格执行授权制度,对于大小额系统退回的款项要按规定入了客户帐再办理,严格审批商业银行系统内部账户的开立与使用,严禁随意把汇划资金做内部挂账处理,有效杜绝利用汇划系统挪用客户资金和系统清算资金的行为。
(二)建立科学的会计风险监督体系
其一,事前监督。主要是制定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会计定量预测技术和方法,辨别可能出现的风险。对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测算,以减少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把损失控制到最低:不断改进监督工具和手段,以预警信息提示替代人工经验判断,强化事后监督和判断分析能力。
其二,事中监督。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加强稽核系统与柜面交易实时监测系统的互动,在风险控制中互为补充,发挥两套系统在风险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协防能力。及时进行风险评价,动态地监控风险状况,及时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事后监督。
其二,事中监督。通过对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检查分析,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考核各单位控制会计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同时做到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增强后台对前台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以强化事后监督的作用,进一步防范风险。
(三)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其一,提高政治素质。银行会计人员应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新锐的思想观念、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其二,提高文化素质。利用薪酬激励、素质考核等手段,鼓励会计人员努力提升自己的学历层次,重视知识复合。
其三,提高业务素质。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会计管理水平和会计组织能力。
(四)认真解决新形势下产生的商业银行会计问题
其一,金融机构要加强行业间的协作,与人民银行和银监局针对新形势下产生的会计问题达成共识,不断完善《支付结算办法》和《票据法》制定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例如:对于“公款私存”、“套取现金”的行为,人民银行与银监局要对各商业银行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各商业银行要认真贯彻落实“反洗钱法”,在银行会计业务处理中按照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客户身份和交易记录保存制度、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制度来执行,把各种会计业务核算风险及时化解。
其二,商业银行在高科技不断应用于银行会计领域中时要加大对电子网银等高科技手段所带来的会计风险加以防范,保持银行会计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例如:在网上银行等业务以其快速、便利的特点为客户所接受认同时,银行会计人员在向客户办理业务时要向客户书面提示风险,加强业务风险宣传将最新的风险防范措施告知客户,让客户享受的快捷、便利、安全的电子银行业务。
总之,商业银行会计的工作尤为重要,它始终贯穿于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加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迫在眉睫,长期而艰巨。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各种因素,从会计风险管理体系、机制和技术方面出发,不断完善和提高商业务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工作,才能有效抑制商业银行风险的不断蔓延,商业银行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金晓燕.论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J].特区经济.2006,(05).
【关键词】建筑行业 会计信息 对策 失真
一、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特征
建筑行业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内部收入分配等许多要素都与社会投资系数相关。与其他行业会计工作相比,建筑行业会计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实行分级核算
建筑行业的工作具有流动性大、施工生产分散、地点不固定等特点,然而会计核算必须与生产同步,以便及时反映建筑工作的进程和经济情况,避免生产与预算的脱节。会计核算与生产进程相结合,必须采取分级核算,分层次管理,及时反映建筑工作中涉及的经济情况。
(二)要求分项计算
不同的工程有不同的造价,而建筑这个行业就是由不同的工程组成的。每一项工程项目必须单独进行成本核算,通过预算成本,控制实际成本的花销范围。
(三)要求分段核算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筑行业里的每一项工程工作周期都比较长。如果等工程完工再核算,不利于及时掌握工程进度,难以把握资金的处理问题,不利于建筑行业内部资金的流通。将工程分段进行核算,目的是随时了解工程动态,及时反馈和调整策略。
二、建筑行业会计信息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行业会计主体与执法主体之间的矛盾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属的经济单位,也就是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执法主体,就是会计人员,是为建筑企业服务的,两者是相互联系,互惠互利的关系。在社会环境中一些因素的诱惑下,加之一些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使两者变成了矛盾的关系,这与会计主体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关联。
(二)建筑行业未建立健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大多企业都走向制度化,会计也不例外,也在制度化的过程中取得重大进步。但这些制度在新环境下,是有局限性的。近年来,新的经济行为、经济现象不断涌现,致使现有的制度和准则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而今建筑行业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制定和完善会计制度。
(三)建筑行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
其一,建筑行业中会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制度意识淡薄。一些会计人员不顾集体利益,任意捏造会计信息。比如多列费用名目,少记收入,偷税漏税等。其二,有些会计人员为了粉饰业绩,进行会计信息造假。比如虚列资产,多计收入,转移国家资产为己有。其三,一些会计人员对会计的法规、准则、制度掌握不够,或是钻制度漏洞,致使会计信息失真。
(四)计算机记账也存在弊端
将计算机引入会计工作,是为了更好地辅助会计的工作,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业人员计算机素养不高,在使用时容易导致计算机记账错误。加之计算机软件复杂多样,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都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三、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政府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督力度
首先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要对企业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其次是加强政府和社会对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监督力度。此处,政府有两方面的监督,其一是对企业中会计信息的监督和审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其二是在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过程中加大监督力度,用法律的手段加强会计人才市场的审查,从根源上杜绝没有能力的注册会计师存在,提高注册会计师队伍素质。
(二)加强建筑行业会计人员培训
会计人员不仅仅是经营活动的管理者,也是经营活动的监督者。要对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强调执法意识的重要性,并发挥其作用。
首先,人才的选拔。从经营管理和会计工作的需要来说,需要一批合格的会计人才有效地完成会计工作。因此,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管理体制,做到能者上任。
其次,人才的培养。建筑行业在新的形势下,既要重视管理体制的改革,也要重视内部人员的培训。新形势下,对人员的能力和要求就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应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会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加强会计人员对本职工作的深入认识,在思想和技能方面做到双重提升。
(三)建立健全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会计管理的规章制度既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包括企业制定的一些条例、手册等。企业可以根据国家方针政策,在这个大前提下,制定和完善自身的制度,将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条理化、具体化。比如说,计算机作为记账的工具,这是一种新的工作形式,由于其使用时间并不太长,国家在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显得有些薄弱,甚至还未有具体的监督条例,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预测和规范在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确保会计信息准确可靠。
(四)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这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将责任与义务分得更加明确,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效果,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既方便管理,也有一定的竞争和激励作用,从而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五)完善建筑行业两项内部责任制度
其一是建立内部承包经营责任制,明确权利和责任,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其二是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责任制,会计只是企业里的一部分,仅靠会计人员把工作做好是不够的,还需要各部门的相互监督和协作。
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是建筑行业发展必须关注的话题,同时建筑行业必须在实践中认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让会计信息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志峰.谈如何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质量[J].陕西建筑,2008(1).
[2]黄奇泉.浅谈如何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现代经济信息,2010(7).
[3]赖永武.提高建筑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分析[J].中国市场,2010(48).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技能型人才;课程;校外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0前言
会计学专业进行自身建设需要从人才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入手。新时期技能型人才要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宠儿,会计学专业应该主动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角度出发,建立起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通过教学改革、实践过程创新等重点环节的突破,构建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新体系和新模式。
1加快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1.1创新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要加强会计学专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扩展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教师、资源,以开发的角度转变和更新会计学专业教学方式和内容,展开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研讨,创建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新基础。第二是要加强会计学专业之间的合作,使会计学专业各学科通过方式和方法上的整合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综合体,进而构建符合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发展的新型模式。第三是要扩大会计学专业教学的开放程度,引入国际上先进的资源和教学方式,更大范围地推进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进程。
1.2引进会计学专业教学的新方法
会计学专业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方法,并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和改良。在教学模式上,技能型人才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1.3调整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比例
应该重新考虑“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下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不仅掌握较为宽广的理论学识,更要具备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应该适当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的基础知识的比例,在理论深度上也要适当降低;增加技能型知识的课程比例,把应用能力培养要求适度提高,突出专业性和技能型两个倾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使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有机结合,处理好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2强化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
实践是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步骤,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变革和形成需要实践加以验证和检验。
2.1创新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培养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教育元素,在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施一体化的教育策略,创新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将会计、审计、财务和管理方面实用性、技能型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会计学专业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结构和内容体系,通过逐步渗透和多重构建形成会计学专业具有完整性、职业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与体系,使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够得到更为准确、真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发展提供内容、结构上的素材和模块,实现对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更有效地锻炼和成长。
2.2增设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验设施
实验设施是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资源与平台,通过实验设施的现代化、网络化和系统化建设可以模拟出会计学专业技能的场所,为学生提供单项技能、综合素质发展的训练和模拟场景,最终为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提供物质条件和设施基础。在实验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会计学专业在经济、资源上存在不足的实际情况,要重点突出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增设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专题实验设施,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具体技能,为综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基础。此外,要建立和完善模拟实验室,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和相关决策工作的实际,让学生了解企业会计和经营的具体过程和情况,培养会计学专业学生掌握会计操作、参与决策经营等具体过程的素质和能力,使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得到充分而完整的发展。
2.3建立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
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以真实的会计工作和实际操作作为基础,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发展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校外的实践和实际氛围的体验来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会计学专业应该立足于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育原则,将会计学专业课程与校外实训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将理论和实践做到融合与贯通,迅速具备走向会计学专业的技能和水平, 在整合会计学专业和校外双方面资源的基础上,构建起适于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平台,真正让学生体会会计学专业的要求、会计行业的标准和具体企业的需要,为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加速技能型人才的形成铺平基础和平台。
3总结
探索会计学专业的发展需要从人才的建设与培养模式转变着眼,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要更加坚决而彻底地站在社会化、市场化的角度去看待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会计学专业发展中得以确立,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技能型人才发展机制,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和重新构建,树立会计学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新目标,形成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拳头产品”,在形成会计学专业自身特色的同时,加速技能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为建设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企业的新型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提供平台和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于善波,刘宇会,刘洪彬.“大类培养”与“卓越计划”背景下经管人才培养探究[J].北方经贸,2014(6).
[2]黄建国,朱娟芳.高等学校经管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以南京财经大学经管类本科人才培养改革为例[J].大学:学术版,2013(11).
[3]周新建.财经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基于内涵式的发展理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3).
[4]邵培德.高等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问题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科学发展观;发展趋势;管理体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1日
注册会计师行业历经30余年发展,在监督会计的信息质量、提供的管理和战略咨询服务等方面,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公众利益和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财政部作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主管部门,一直高度重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全力支持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行业管理与服务工作。近年来,紧紧围绕深入贯彻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要“紧紧抓住服务国家建设这个主题和诚信建设这条主线”的指示精神,积极引导和支持行业“五大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持续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一)信誉的缺失,职业责任的丧失。经济利益的驱动是导致注册会计师失信,职业道德丧失的根本,一些注册会计师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出具虚假的财务报告,欺骗社会,不仅会损害行业的声誉,还会损害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前些年,安然、世界通信等舞弊事件的发生,让公众一度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降到了最低点,而且导具有百年信誉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瞬间土崩瓦解。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出现接二连三的审计失败,如东方锅炉、银广夏、麦科特等事件使国内的注册会计师行业出现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二)管理体制不均衡,市场秩序不规范。国有企业的真正人格意义之上所有者缺位,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合理,有效性不足,容易出现一股独大,或者由内部的人进行控制问题。部分事务所的在制作审计报告之时,并没有充分考虑股东需求,而是以经营者的为重,或者直接的为了应付相关部门。不规范的市场秩序,导致竞争恶化,存在设租、寻租等问题。
(三)规模经营水平不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不合理的规模结构,使得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而严重地影响了会计师事务所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主要的是为企业服务,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扩大,事务所应当也随之扩大规模,同时加强内部注册会计师专业的素养。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会计师事务规模、机构,注册会计师数量、质量、收入等有着很大差距。长期以来,规模经营的水平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会计师职业的发展,这成为会计师职业发展无疑的梗桔,只有这一梗桔打破,才能促进会计师职业在我国朝着更加强大、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四)管理模式不足。受到法律的框架影响,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无法紧随国际的发展形势,采取人合组织形式,不得不加入资合成分。而且在发展当中多采用公司制,但又并非完全按照公司制。另外,会计事务所人员的知识并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因此无法适应市场发展速度,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文化会对会计师职业的发展造成影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五)高端人才的缺失。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人才是关键,而会计师事务所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如何拥有人才、人才持有是会计师事务所,甚于整个行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但近年来,注册会计师行业队伍建设普遍面临一方面对优秀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下降,而另一方面业内经理级别的业务骨干又大量流失到企业的尴尬局面,人才缺失成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头痛问题,同时随着国际化的发展,能够在国内业务与国际业务之间游刃有余的高水平的国际化复合型会计人才紧缺,大大制约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化进程。
(六)数据化建设的滞后性。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信息化不仅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二、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相关建议
(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诚实守信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是市场经济发展繁荣的信用磐石,也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发展长远之基诚信。有助于降低经济交易成本,给市场交易的双方带来更大利益,有助于提升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品牌形象、助推会计师事务所打造“百年老店”。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串通舞弊,应完善协同优化激励约束机制、考核分配制度及合伙人进入与退出机制,把加快培养中青年管理团队和业务骨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从业人员队伍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平稳过渡,要培育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的企业文化,形成以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合伙文化留人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取得发展,人才铸造辉煌。财政各级部门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要大力抓好行业领军人才和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打造一批在业内具有较高声望、在行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关键的作用、承担国际化业务的复合型领军人物,要进一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机制,健全选拔、培养、考核和使用制度,要进一步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有眼光,积极选聘高校应届优秀毕业生和海内外优秀人才,将业务突出的青年骨干选派到国际会计公司或国际知名机构深造,要通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战锤炼循序渐进的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德才兼备,能够担负起行业改革发展重任的国际化、高端型领军人才。
(三)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独特性。完善自恢复注册会计师行业以来,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制模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财政部门直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行业管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后,主要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以准政府的身份对行业进行管制,注册会计师法颁布后,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过渡到由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外作为社会团体行使法律赋予的一部分行业自我管制权限。从形式上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政管理职能被剥离出来,成为真正的行业自律性组织,但实际上,其作为财政部门下属差额预算拨款单位的实质并未改变,依然是挂靠于财政部的差额预算单位。
(四)会计师事务所发展存在严重问题。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服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可以依法承办审计业务、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业务。但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还处于单一化、低层次发展阶段,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审计、验资业务上,而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早已从传统的审计业务发展到税务、管理咨询等方面,而且新兴业务收入早已超过传统业务,成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由于市场中各个单位的业务性质和规模大相径庭,它们对事务所的服务。
三、发展的倾向
(一)观念更新。处理好无形和有形资产与核算、理财的关系。传统的会计师注重有形资产,往往忽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转变观念,做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工作,提高资产的管理和利用。不断地提高注册会计师在资产核算和管理之上的专业知识;第二,处理好收入与成本的关系。企业发展主要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作为注册会计师应当有一个正确收益观,通过有效的内控,进而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第三,注册会计师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自身肩负着监督职责。在进行会计相关工作之时,确保会计工作符合真实性和合理性要求。落实责任制和监管工作,当发生任何的违法违规事件之时进行严肃处理。
(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如前所述,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合伙制不仅需要依靠事务所的自我约束,更需要利用外部的力量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去规范和制约事务所和包括合伙人在内所有执业人员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协会无疑是最适宜扮演该角色的外部力量。同时,从行业自律监管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应改变《注册会计师法》中,对注册会计师个人的监管更多地集中于注册会计师协会,而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则更多地集中于财政部门的这种混乱状态。
我们要研究对我国的会计服务市场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和熟悉各项规则,修订、完善有关与国际规则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研究我国的发展国际成员所方向、政策,探索脱钩改制后中外合作会计师事务所新思路的管理,实现与有关国家注册会计师资格逐步相互承认,按照我国在加入的双边及多边谈判中作出承诺,进一步增强我国的会计市场对外开放程度。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改革与发展报告.2013.2.
1提高对事后监督工作的认识
商业银行提高对事后监督工作的认识,是保证会计核算质量,强化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前提。会计事后监督工作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还可以提高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防止各项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业务操作的违规性。从本质上来讲,会计事后监督具有强大的预警功能,银行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事后监督的存在价值,并对事后监督工作进行逐步强化,从而全面认可事后监督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事后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2强化内控联动机制
商业银行事后监督的对象是会计传票、凭证以及报表等,这些都是由柜台交易所产生。事后监督只能对这些票据的准确性进行审核,无法对柜台交易的规范性进行判断。在这一方面银行会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来对柜台交易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将事后监督部门与视频监控审查部门、稽核部门、风险控制等部门整合起来,建立起能够取长补短的联动协调机制。从而对各控制手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传递,实现内部控制信息与资源的共享,提高事后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3精确定位
监督职能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需要对银行每天办理的业务进行事后监督和审核,其职能范围比较全面,是其他监督及控制手段所无法代替的。现阶段,商业银行事后监督不仅要对业务表面的合规性进行审核,还应该对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差错进行及时发现和纠正。也就是说,事后监督应该通过日常的监督,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或风险,并及时提出整改建议。这就要求会计事后监督必须以风险控制为战略目标,将工作重心调整到事前和事中,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会计操作表面合规性的审核上。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大多风险事件或经济案件都具有一定的表面合规性,在会计核算方面也看不出毛病。但是如果能够从流程的角度来进行审核,就很容易发现问题。事实上,风险事物或经济案件,都是由于控制不利或流程不规范而引发的,但是却总是在问题暴露后,才会意识到。如果事后监督能够在日常监督过程中,及早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将大大提升其控制功能。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会计事后监督工作进行准确定位,将工作方式从单纯的监督会计核算,转移到对资金风险、业务流程方面的全过程监督上。这样,即可实现事后监督的全面性。
4积极完善监督手段
为了提升事后监督工作的高效性和规范性,商业银行应该着力开发和建设一套更加完善的事后监督系统。这套系统首先能够利用自身功能自动完成事后监督的一系列工作,转变以往全部依靠人工审核的方式。比如对于需要监督人员进行审核的业务,可以在系统上设定好工作流程,监督人员根据系统规定的流程标准进行逐一审核确认即可,只有在监督人员全部确认后才能通过,这样既保证了事后监督的规范化,又提高了事后监督工作的效率。
二结论
(一)认真办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高等教育
我国政府应增加对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教育的投资,并支持会计师事务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注册会计师专门人才。目前大约有22所大学已实施了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教育计划,设立了CPA专业,其核心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和管理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税法、经济法、会计电算化和审计等。应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专门化高等教育,使高等院校会计人才的培养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长远发展储备后续人才,并培养造就一批硕士生、博士生加入注册会计师队伍,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
(二)改进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报考资格要求较低,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均可报考。而在美国,注册会计师的报考人员要求具备硕士水平。此外,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理论不够深,实务不够强,有相当一部分非执业者对会计审计业务知之甚少,某些基础性、实务性工作几乎不得要领,但仅凭精通几本考试用书也能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因此,应提高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门槛”,建议要求报考者具有会计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允许非会计专业本科学历者经过强制性培训后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另外,还应加大考试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接近实务,并逐步向国际水准靠拢。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进一步发挥国家会计学院的作用
在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更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关于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的内容,除了专业和相关学科知识、技能的培训外,还应对其进行计算机知识和外语培训。我国已于1998年在北京建立了国家会计学院,于2001年在上海建立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这两个国家会计学院是进行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应遵循朱总理“聘用世界最好的师资来教学,努力办成国际一流的会计学院”的指示,重视与世界著名学府和国际机构的交流,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努力为中国注册会计师提供高层次、高附加值的职业后续教育,为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整体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在中国培养会计人员的高等教育中,还未单独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其他课程中涉及职业道德的内容也是一笔带过,很少有案例研究和相关讨论。在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会计及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也难见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是形成我国会计界职业道德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及其有关后续教育中设置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已是当务之急,它将对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五)开展人才培训的国际合作
我国的会计人才培训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针,与国际会计公司广泛合作。一方面选派年轻、英语基础好的注册会计师到国际会计公司学习和锻炼;另一方面也邀请国际上的知名学者和国际会计公司的职业经理到国内传授经验和技术,引进原版培训教材,使我国注册会计师直接学习国际先进的会计服务业技术和经验,加速实现执业和管理水平国际化进程。
实现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经营
我国已基本上完成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脱钩改制工作,现在又加入了WTO,要抓住机遇,有步骤地推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兼并与联合,争取在未来几年内形成一批实力较强、能与国际会计公司相抗衡的中国自己的”一大”、”二大”会计公司。笔者认为,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实现规模经营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一)组建国内集团事务所
所谓集团会计师事务所是由众多的具有内部联系的事务所,按专业化、协作化、联合化、集中化的原则,以一个或几个大所为核心,在自愿、平等、互利、互补的基础上,打破部门、地区、所有制、规模大小的差异,联合若干个分所、成员所组成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大型联合体。这种会计师事务所要求各个事务所有统一的专业技术标准、统一的业务质量控制、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统一的企业文化,意味着人才、客户、信息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作到优势互补,分工更细。
1.培育核心所。核心所的成长方式主要有三种:(1)自身繁衍。事务所积极开发业务资源,广为招贤纳士,通过自身的积累来提高实力,以达到一定的规模。其优点为稳妥扎实,无须法律程序,但上规模缓慢,易受地域限制;(2)吸收合并。接纳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事务所加入本事务所,加入方解散并取消法人资格,仅有接纳方存续,即“A+B=A”。事务所的吸收合并是善意的、出于市场自主需求的主动行为,这种需求可能包括:大所看中了小所的人力资源、经营特色、地理位置,而小所因经营不善、债务沉重或客户变迁、经营多角化等原因,产生了加入大所以扩大发展的动机;(3)新设合并。事务所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事务所合并成立一个新的事务所,原合并双方解散,取消原法人资格。新设合并一般适用于强强联合,采用这种合并方式前合并的各方都具备了在行业内较高的声望和品牌,丢掉哪一家牌子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合并后名称合二为一,即“A+B=AB”。
在我国,以强强联合为特点的新设合并是效率最高的一种合并方式。其一,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规模;其二,在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不乏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事务所,强强联合具有一定的基础;其三,同吸收合并相比,减少了”传、帮、带”的投入,合并双方已具有了较强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客户资源优势,更易形成优势互补,发挥规模效应。
2.建立分所和发展成员所。这属于核心所的扩张方式。(1)建立分所。新设立分所的目的是出于满足客户资源分布、节省交易费用的市场需求,而不必受行政区域的限制。分所只是总所的一个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其人、财、物、执业质量受总所的统一管理,其民事责任也由设立分所的总所承担;(2)发展成员所。成员所方式是国际会计公司扩大规模的通行做法,它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核心所通过发展成员所,享有较高规模布局自由度,通过发挥品牌优势、技术优势和地区优势,可以满足企业集团对事务所的地区性要求、技术要求。发展成员所要本着“宁缺毋滥、循序渐进、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逐步向外扩张。成员所不宜过多、战线不宜过长,松散型的成员尽可能不予考虑。在管理上,核心所应以资本控制为纽带,对成员所实施统一的人员控制、制度控制以及质量控制。
(二)成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员所
部分事务所,可以考虑加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并成为其成员所,借助国际所来扩张规模和实力。成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员所,减少国内事务所上档次的漫长的探索道路,是一条迅速学习和进步的捷径。从目前的行业形势来看,证券市场的舞弊层出不穷,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审计的难度和风险日益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事务所自身的积累,难以上规模、上档次。而成为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的成员所,不仅可以引进境外资本,增强我国事务所的资金实力,还能引进国际先进的注册会计师理论和执业经验,更好地和国际会计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提高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拓宽我国会计服务的业务边界
拓宽我国会计服务的业务边界,会计师事务所走多元化经营道路,是会计市场开放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机构从事多项业务服务,可以共享各种专业人士的知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入WTO后,国内事务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成功,必须积极开展市场营销,不能只开展单纯的审计业务,而应拓宽业务范围,培养新的业务收入增长点,实行多样化经营战略。抢滩咨询市场已成为世界注册会计师行业新一轮竞争的焦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应当顺势而为。
(一)传统的管理咨询服务
贸易自由化将加速经济全球化,并加剧市场竞争。传统管理咨询主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如何采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战略使股东的投资价值最大化?如何缩小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的差距?如何为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提供适时的理财咨询?如何为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系统?等等。这些问题说明了管理咨询服务对于中国经济和世界接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传统的管理咨询服务市场上,我国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涉足却不多,因此必须抓紧时机,积极开展相关业务。
(二)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将是掌握知识和信息的人才。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和创新要求未来企业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主要包括:职工教育与培训项目设计、提供职工利益管理、职工工资及利益分析与规划、利润分享计划、货币购买养老金计划、职工股票所有权计划、养老金退休金及福利计划、保险金管理、企业生产、推销、会计及人力资源工资的整套系统重建、系统整合、数据库管理、网络设计、客户价值管理、人力资源咨询专门化服务等。
(三)新兴的网络咨询服务
加入WTO后,电子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我国会计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普及将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新的服务业务。据专家估计,美国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咨询收入占全美咨询业务收入的比率,将从1998年的29%升到2003年的57%。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也必须正视这种事实,改良自身的经营理念与技术方法。网络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外地业务的成本,节省下来的人力与财力可用于新业务的开展与客户资源的开发。而信息的光速传输和全天候的在线提供了全新的业务时空,甚至可以发挥数量庞大的非执业会员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潜能,加上原有的客户资源,完全可以凭借咨询的业务平台,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四)国际化业务
持续性的对外开放政策将吸引更多的国际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将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化客户日益增加,国际会计、国际审计、国际税务、国际营销管理等跨国公司经营和贸易活动密切相关的服务需求迅速增加。与此同时,将有更多的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入中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应将国际化业务作为未来的优先战略,引进新的国际服务项目以及国际和技术,拓展国际业务,“出口”会计服务,帮助中国企业寻找国外市场,为外资企业提供会计、税务、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满足国际客户的服务需求,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提高中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国际认可度。
严格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应树立品牌意识,“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良好的品牌是靠自身卓越的执业质量和职业道德与良好的信誉来维持的。
(一)健全内部人事管理制度
面对入世的冲击,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增强竞争力,必须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首当其冲应改变的管理制度是人事管理制度。会计师事务所是知识密集型企业,事务所内部如果没有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是无法留住优秀人才的。应当建立健全严格、合理、透明的各种制度,如人员聘用、考核与晋升制度、工资福利与保险制度、合伙财产的管理与处置制度、合伙人与员工争议制度等。
(二)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执业质量对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生死攸关,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更是如此。我国的各个会计师事务所应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预警、监测和防范机制;对于具体的审计项目要确立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强化对业务质量的三级复核制度的执行;设置专门的质量控制部门(如技术标准部),依据统一标准,对所内各业务部门及下属分所、成员所进行定期质量检查,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要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划分事故等级,通过教育、解聘甚至机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纠正,把执业过程中的风险点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
(三)购买注册会计师职业保险
注册会计师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除加强自身的质量控制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购买职业保险,将事务所的风险部分地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既是加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对社会公众负责,可以提高事务所的声誉。我国目前基本上未规定实行注册会计师职业保险制度,仅在事务所的会计制度中规定按收入的10%提取职业风险准备金。这很难抵御日益增加的执业风险。如今,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等几家保险公司的条款已经出台,责任保险制度已由理论探索转化为实践运作。会计师事务所应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保险意识,主动购买保险。
改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环境
(一)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审计准则体系
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对其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会计协调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制定会计准则时,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同时,应大胆引进国际通用的会计惯例,加快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使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等方面更符合国际惯例,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信性、有用性及可比性,更好地满足各利益主体的决策需要,为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审计准则方面,应在现有的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基础上,修订完善独立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笔者建议,审计准则制定主体中增加企业方代表,使各方利益得到更好的均衡;审计准则的内容方面,还应补充咨询等业务的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
(二)打破市场壁垒,减少政府对会计服务市场的不当干预
应继续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为注册会计师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不当的政府干预,打破市场壁垒,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用正常竞争手段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减少政府对会计服务市场的行政干预必须在经济环境综合治理的前提下进行。第一,加强廉政建设,严厉打击腐败行为。一旦查出政府部门通过行政干预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而产生行败和权力寻租行为,就应当查明原因,从严惩处,以形成注册会计师良好的执业环境。第二,进一步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真正切断政府部门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联系。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工作必须严格把关,确保人事、财务、业务与名称等方面真正脱钩,防止出现“明脱暗挂”、“权力加盟”现象。第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摆正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三)改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
关键词 专业实习基地;校企合作;校园经济;会计实操能力;就业
一、财会专业实习基地的现状
近几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存在实习经费不足。实践教学投入不大。财会专业实习单位不易找等困难,许多财会生专业实习几乎处于“放羊”状态,更谈不上重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了。有些人甚至提出,应该取消会计专业的实习。事实上,财会专业实习是财会生参加工作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的重要一环,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形式的会计实践无法替代的。正如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所讲的那样:“在你走进学校的时候,就要学着怎么走出去!”专业实习就是学生学着怎么走出去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财会专业实习的基本目标就是希望学生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在财会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以财会工作者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计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及实务知识。熟识会计工作的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而财会实习基地又是专业实习的重要场所。是专业实习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因此,职校应该高度重视财会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保证财会专业实习能够持续顺利地进行,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二、建立财会专业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会计实践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核心,而专业实习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单位或基地又是专业实习的必要条件与重要场所。因此,建立职校财会专业实习基地尤为必要。
(一)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加强专业技能实训是财会专业的基本要求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教学指导思想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会计实践教学是会计专业教材的核心,而专业实习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实习单位或基地又是专业实习的重要场所与必要条件。为了适应将来的财务工作。学生不仅要掌握会计理论及实务知识。更需要在实习单位或基地通过专业实习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如果学校财会专业没有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就有如车辆驾驶学校没有练车场一样。
(二)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是当前职校教学新模式――2+1模式的迫切要求
当前职校教育多采用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专业实习或顶岗实习。为了适应这种教学新模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第3年进行全面规范的专业实习。避免专业实习出现“放羊”现象。迫切要求职校建立各种专业实习基地。尤其是财会专业,一方面由于专业实习内容涉及到实习单位的经济问题。比较敏感,实习学生不容易被单位接收。另一方面,即使实习学生有单位愿意接收,但由于专业特点的限制。每个单位每次最多只能接收3至5个学生。而职校里每届财会生一般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人,这就造成了“庙少和尚多”的尴尬局面。因此,建立会计专业实习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建立专业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是解决职校财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当前,由于大学年年扩招,大专以上财会生剧增,职校财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作为学历层次低一个档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应看到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在动手能力方面进行重点培养,以期培养出以动手能力见长的“打工皇帝”。尤其是对职校财会学生,更应在实际操作技能方面进行重点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为他们创造必要的实习条件,建立健全财会专业实习基地,让他们在实习基地里得到充分的实践。达到一出校门就能胜任本专业工作的目的。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到了社会上就不愁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位置了。所以,职校财会专业只有按需要重点打造自己的优势,建立健全财会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重点培养与加强其动手能力,才能增强财会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参加过全面专业实习的财会生,一般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单位。
三、建立财会专业实习基地的可行性
(一)职校可以利用现有的产业改造成财会实习基地
如果没有产业或资金不足,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力量,由学校、教师、学生入股,自行创办股份制的诸如实训商场、书店等的校园企业,作为财会专业的实训基地。这样,既可以为财会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又能发展校园经济,使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享收益,同时又可方便师生的日常生活,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校友企业创办实习基地
职校可以利用校友的母校情结,调动校友的积极性。取得校友的支持,与校友合作。在“校友企业”,即校友创办或主管的企业建立财会实习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经济的发展,“校友企业”会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校友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只要条件允许,相信他们会支持母校,与母校合作,共同创办校企合作式的实习基地。事实确是如此。目前我校有好几个专业都与“校友企业”合作,建立了不同专业的实习基地。
(三)职校可以与一些专业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需要。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单位会计专业性强,每年1-4月份业务又很多,正需要找一些财会专业生帮忙,处理些力所能及的会计事务。比如为一些企业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申报纳税等事务。而这段时间正好也是财会生毕业实习的时间,双方时间刚好吻合。可以与这些单位签订合作意向书,通过让学生为这些企业服务的方式建立健全财会专业实习基地。
此外。职校还可以争取上级部门及兄弟单位的支持,本着互助互利原则,在一些兄弟单位中建立专业实习基地。
四、财会专业实习基地新形式
(一)“校园实训商场”式
具体做法:1,实训商场由学校、教工、学生入股,办成股份制企业。2,经营方式:商场、书店及其他服务行业。3,岗位设置及管理方式:董事会、经理、财务主管、会计、出纳、营业员。董事会决定分红等大事,经理负责日常管理,财务人员负责会计核算工作,营业员负责营销工作。4,学生分批进行实习,每批实习时间4-6周,轮番进行。5,实习结束后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实习的收获与存在问题。
这种形式的优点:学校投入不大,能充分利用学校、教工、学生的力量,建立起来不难;为财会生提供实习场所的同时,还可以安排商务、营销等其他专业的学生实习,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又可以使学校、教工、学生创收。发展校园经济;学生实习就在“家门口”,可以节省一大笔实习经费。降低实习成本;方便教师兼顾授课与指导实习工作,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方便教职工与学生的生活。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及广州省财校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建立实习基地的,办得很成功。
(二)“学校+校友企业”式
具体做法:职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谊,仿效其他专业建立实习基地的成功例子,找一些合适的有条件的校友企业作为财会专业实习基地。比如我校园林、规划等专业与一些校友企业合作,建立园林、规划专业实习基地,办得很成功。这种形式的优点一是使能为母校提供实习基地的校友有一种为母校、为自己争光的荣誉感、成就感与被赏识感,因而会很支持母校实习工作。二是在师兄师姐的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学生会以成功的师兄师姐为榜样,实习时会更加努力、认真,收到很好的实习效果。
(三)“学校+专业企业”式
具体做法:职校可以本着“互助互利”的双赢原则,找一些有合作意向的专业性强的企业,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作为财会实习基地。
这种形式的优点有:1,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单位都是从事查账、记账及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等与会计专业相关的业务,专业性强、专业实习内容丰富。2,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业务最繁忙的时间与财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相吻合。易于各取所需,达成合作。3,在这种形式基地实习的财会生。既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又能获得可观的收入。减轻求学的经济负担。4,学校建立这种形式的实习基地,可以不用从头到尾派专职的老师带队实习,使学校节省实习经费,降低实习成本。
(四)“学校+兄弟企业”式
具体做法:通过争取上级部门及兄弟单位的支持,在本系统单位中找一些合适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
关键词: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途径
所谓职业胜任性,是指工作人员对于其所从事的某项职业的胜任情况及其能按照预定目标完成某项工作的程度,而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胜任性则是指作为一名会计工作者通过利用已有资料对于会计信息的供给程度和处理效果。当前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如何提升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是正确衡量经济效益、确保财务信息有用性的重要条件,对利益相关者进行重要决策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职业胜任性,则会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带来严重危害,对其发展造成阻碍。
一、当前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特点分析
(一)整体上具备较高的工作责任心和认真严肃的职业精神,但仍存在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性。
(二)会计从业人员基本上能够具备必备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相关业务常识,但对于新形势下会计领域电子化操作和办公自动化处理掌握能力欠缺,对于相关领域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存在一定欠缺。
(三)当前我国会计人员多数可以圆满完成份内业务,但在对业务钻研能力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
(四)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但部分从业人员仍存在会计方面法律意识淡薄现象。
二、当前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环境分析
(一)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加强会计领域法律法规建设,各项会计制度日益健全,为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日常业务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准则和标杆。
(二)社会各界加强对会计行业重视,对于会计职业社会需求不断增多,在该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前提下也促进会计精英的出现和注会行业发展。
(三)现代企业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日益走向完善,但部分企业仍存在内部控制缺乏乃至失控的情况,为会计人员弄虚作假造成信息失真埋下严重隐患。
(四)对于会计人员的入职后继续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中并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工作日益复杂也促成会计从业人员工作难度加大,工作压力加大,有时仅仅通过继续教育已无法满足会计人员职业胜任性的要求。
三、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的重要途径
对于如何增强会计人员职业胜任性,在之前分析从业人员自身特点和工作环境的基础上,以下途径也将从会计从业人员自身努力和良好工作环境塑造两方面考虑。如下所述:
(一)国家有关部门为会计从业人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会计人员的职业胜任能力必然要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营造一种良好的会计环境成为了提升其职业胜任性的重要前提。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通过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关于“诚信”等友好氛围的营造为从业人员工作创造良好平台。
(二)建立完备的道德教育体系
从大方向上来讲,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任重而远道。这不仅需要国家社会为会计行业职业道德体系构建提供必要监督、维护和保障,也需要每个会计人员长期不懈努力。为保证教育效果,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从会计专业学生抓起,使其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其走上岗位之前就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以后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会计职业,做到敬业、乐业、勤业,为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企事业单位内部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各单位应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结合本部门或系统的实际,自行制定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约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会计工作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做到按章办事,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防范经营风险的发生。
(四)增强继续教育的推广力度和实施效果。应形成会计专业在校生教育、岗前教育和后续教育多层次的、完备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尤其要注重继续教育的开展。应通过倡导从业人员学习的伦理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现和职业道德观。使其在专业素养、道德意识和业务行为方面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及自我改造中得到升华,得到提高,使其具有强烈的道德义务感和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工作理念。
一是政府会计制度学习要与出台的基本准则、应用指南学习相结合。在执行政府会计制度中,我们不能就制度而制度,因为财政部出台的有关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政府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对政府会计制度中相关项目的具体说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固定资产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了固定资产的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其披露;固定资产应用指南确定了各类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计提时点等;存货会计准则明确了存货的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披露等。
二是政府会计制度学习要与财务制度学习相结合。政府会计准则中规定应收账款应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对使用年限有限的无形资产应进行摊销等,这些规定都与原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所不同。所以,我们要及时完善单位会计制度,对计提坏账准备的条件、比例和固定资产分类折旧年限等,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三是政府会计制度学习要与单位自身的经济业务实际相结合。政府会计制度打破了原有行政、事业、高校等行业性事业单位各行其“道”的模式,对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为上下级单位之间合并财务报表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我们应该以科目设置为源头,与单位自身的业务相结合,按政府会计制度规定,在不影响会计处理和编制报表的前提下,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或减少某些会计科目。如:对于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按照现行规定不能从事经营活动,那么,财务会计科目中的“经营费用”、预算会计科目中的“经营支出”科目用不到;同样,事业单位用不到预算会计科目中的“行政支出”科目等。
二、提高认识,走出“三个误区”
一是政府会计制度并不是做“两套账”。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反映在会计核算模式上的变化,从原来的“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转变为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实现权责发生制,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实现收付实现制,具有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重功能。并明确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采用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进行财务会计核算,而并不是做“两套账”。
二是“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不仅仅是指财政预算资金。政府会计制度中按照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分为三类:财政资金、非财政资金及其他资金。同时,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资金,并不是单指财政的预算资金,而是指纳入整个单位的所有预算资金。
三是从2019年1月1日起,凡纳入适用范围的单位都要严格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财政部出台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中明确,“本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并不是逐步推进,只要是政府会计制度适用的各级各类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都要同时同步施行。当然,制度中规定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单位,可以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
三、结合实际,优化科目设置
会计科目设置作为一项基础性、源头性工作,对整个政府会计制度执行质量和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优化科目设置,执行制度不走样,让制度真正落地。一是会计科目设置要与报表、附注内会计报表相结合,考虑仔细周全。根据政府会计制度规定,一级科目103项、报表28张,包括财务报表4张(含现金流量表)、附注内报表21张、预算会计报表3张。其中要特别关注附注内对会计报表重要事项的说明,比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按债务人类别披露期末余额和期初余额,债务人类别分为政府会计主体和其他单位,政府会计主体又分为部门内部单位(纳入单位所属部门财务报告合并范围的单位)和部门外部单位;事业收入应按照收入来源披露本期发生额和上期发生额,收入来源按财政专户管理;业务活动费用、管理费用、经营费用应按经济分类披露本期发生额、上期发生额,经济分类分为工资福利费用、商品和服务费用、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对企业补助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类别,同时,业务活动费用、管理费用、经营费用应按支付对象披露本期发生额和上期发生额,支付对象分为本部门内部单位、本部门以外同级政府单位和其他单位;等等。所以,在设置相关科目时,一定要按照附注报表所需要的格式,以确保年终能直接从科目中获取相关数据,直接生成报表。
二是通过学习政府会计制度,发现相同业务事项,财务会计类科目与预算会计类科目核算的维度并不相同。比如:财务会计类科目“业务活动费用”下可按照经济分类“工资福利费用”“商品和服务费用”“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费用”等成本项目设置明细科目;预算会计科目“事业支出”按照“财政拨款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其他资金支出”“基本支出”及“项目支出”等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政府会计收支分类科目》中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等。所以,在设置科目时,在遵循有预算的一定要在预算会计科目中细化核算的原则,对每个科目设置都要咬文嚼字,认真体会,按政府会计制度的规定合理设置每个会计科目。
四、技术创新,推进信息化建设
通过政府会计制度、准则和应用指南的学习,笔者深深体会到,做好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所以,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上下功夫。
一是实现固定资产管理模块与固定资产财务核算相结合。按照新制度,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核算,分别为: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其中,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不需要计提折旧外,其他固定资产都必须按月计提折旧,分类计入“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科目。这就要求我们固定资产财务核算与固定资产管理模块相结合,在固定资产管理模块内按财务核算要求设置好,这样就可以从此模块中直接获取数据生成每月财务折旧凭证。
二是薪酬管理模块与人员经费核算相结合。根据新制度要求,单位人员经费按照人员工作性质,财务会计中分别计入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科目;预算会计中分别计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科目。这就要求我们人员经费核算与薪酬管理模块相结合,在薪酬管理模块中,按财务、预算要求设置好,这样就可以每月直接生成人员经费核算凭证。
三是预算管理模块应与预算核算相结合。在编制2019年工会事业单位预算时,要结合政府会计改革,进一步细化工会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模板,比如:在业务活动费用、管理费用、经营费用编制时,既要考虑按经济分类、又要考虑按支出功能分类;人员经费的编制既要考虑按人员工作性质,又要考虑按照人员编制性质分类等。这就要求预算编制模块与预算执行、核算相结合,从而及时掌握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所以,为了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实现财务核算的精细化、科学化,我们要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会计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水平,为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地提供有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