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

第1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 关键词 】 计算机技术;数字艺术

Thinking Cause by the Calculator Technique and the Numerical Art Professional Relation

Li Ye

(Shaoguan Technician Institute GuangdongShaoguan 512023)

【 Abstract 】 In recent years, Guangdong province move professions, such as Man and meeting exhibition...etc. as newly arisen profession, Be in technician's college in the whole province carry on freely solicitting students, then province public finance to these profession carry on a homologous public finance subsidy, the student then dismisses school fees about two years.Province all levels technician's college in the Guangdong also mostly starts set up this profession to carry on solicit students and surely have among them some have already owned that type of profession to do to learn experience an above college for more than 10 years, also don't lack to multiply by policy east breeze to set up this professional college among them.

【 Keywords 】 computer technology; digital art

1 引言

近年来,广东省把动漫、会展等专业作为新兴行业,在全省技工院校进行免费招生,而多数新开设这类专业的院校,则把数字艺术类专业划归到了计算机相关专业下面,专业名称也有诸如计算机动画制作、计算机广告设计(会展方向)等叫法。韶关市技师学院开设这类专业已有五六年的历史,学院将这类专业划归到计算机相关专业下,所以在这里简单地谈一谈对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融合发展的看法。

本文并不想讨论把数字艺术设计划归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的合理性,毕竟从开设这一类专业比较早的高等院校的先例来看,高校亦是如此。在这一类专业出现之初,很多高校也将这一类专业放在计算机技术相关专业中,当然也有将这一类专业划归到艺术类专业中。那么从数字艺术产生过程来看,数字艺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可见,数字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计算机相关技术。

从数字艺术的定义来看,广义上讲,广义的数字艺术就是数字化的艺术,比如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平面设计、以万维网为媒介传播的所谓“纯艺术”,甚至手机铃声等等,只要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归类到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

交互媒体设计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例如以万维网为载体的网页设计、网络游戏设计,以手机为载体的彩信设计、WAP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等;虚拟现实设计是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样的虚拟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对应传统美术、雕塑,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

狭义上讲,狭义的数字艺术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它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称之为CG。从事数字艺术的人在我国也从量的变化提升到了质的变化,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同时也覆盖到了行业的各个层面。数字艺术是建立在电脑硬件和数字艺术软件基础之上的,所以数字艺术的发展也依附于它们。在这方面,有很多软件公司走在了前面,如Adobe软件公司、Autodesk公司等。Adobe数字艺术学院就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艺术学习交流平台。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在数字艺术设计中的地位。计算机技术对于数字艺术来讲,是一种工具,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实现的方法。数字艺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名合格的数字艺术行业从业者,应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譬如说,图形图像软件的使用、动画剪辑软件的使用等。相对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数字艺术,譬如说图形界面的开发等。随着IT软件的开发量越来越大,对于界面设计人员的需求则更为突出,这一点从各大求职网站中的招聘广告中可以看到,尤其是对于既懂编程又懂界面设计的复合性人才更是情有独钟,这一点应引起广大IT人士的注意。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领域的交叉重合。

在国外IT公司里,总是离不开从事数字艺术专业从业人员,他们叫做“Graphic Designer”。Graphic Designer的工作稳定性很高,经济繁荣时期毫无疑问,即使经济下滑时期,仍不会有很大影响。以前几年为例,北美的大规模裁员浪潮,给高科技行业带来巨大冲击,放慢了高科技产品的开发速度,实际上它是对泡沫经济的反弹,不能彻底改变传统产业结构,也绝不能影响到设计领域。近几年,世界各国经济不景气,但是建筑业却高度发展,环境艺术设计、商业展示设计、装潢设计、商业广告设计等领域极其兴旺,大量职位虚位以待。随着各国的经济明显好转,产品开发的脚步正在加快,商业美术设计领域将进一步获得巨大发展,相对应的必然是需求大量专业人才,Graphic Design显然是具有灿烂的就业前景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把手中的智能手机看做是计算机技术的一种延伸。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应用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地对手机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现在智能手机上可以安装各种不同的图形处理软件,这些软件的性能已经不逊色于早期计算机系统中的同类型软件,同时随着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设备中手触式的设计普及,从事美术艺术设计的人员完全可以把工作从纸张和画笔的工作环境下,移植到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工具的平台上,而且这样的平台相比较原始的平台具有更多的优势。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计算机技术与数字艺术看做基因的双螺旋,他们已经从合适的切入点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不分彼此。作为技工院校的教育来讲,目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数字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新兴行业中,正是技工院校发挥社会责任的好舞台,好战场。

参考文献

[l] 李兴国.影视艺术与高科技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1日出版.

[2] 李颖,董彦.现代教育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01.

第2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 网络工程 发展 就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经济的发展正在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而网络工程的发展更是不容忽视。它已成为了时代产业的佼佼者。在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行业的同时,网络工程的发展步伐从未停止,就业前景也随之广阔。但是,对于网络工程的发展及就业前景,我们不能一味着眼于现在,应持长远的眼光和辩证的态度。

1网络工程的产生

21世纪,硬件和软件成本不断下降,对于大型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企业和政府部门更多地让给了系统集成商外包,因为外包成本花费较少,此为最经济策略。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新产品相继面世,技术和产品的选择给用户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何在众多技术和无数的产品中选择合适的技术、产品与应用模式来满足生产、管理、业务的需要是用户最大的难题。另外,用户本身有着不同的应用现状,比如原有的计算机设备、网络模式、应用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如何进行平滑升级,无缝集成也是用户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还有用户对新技术、新产品不理解和缺乏实际应用经验,也制约用户自己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同时,企业网络规模越来越大,内部环节越来越多,功能要求越来越多复杂。

2网络工程的诠释

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兴产业,其中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软件工程等等专业也成为各高校开设的专业项目,为国家培养信息化时代人才。其中网络工程成为竞争之下的佼佼者,它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网络工程专业主要学习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设计原理,掌握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技术,接受网络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工程应用和管理维护的基本能力。是了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与发展动态,了解信息产业、计算机网络建设及安全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网络工程发展进程中它的就业问题也备受关注,因此,有必要讨论网络工程的就业前景。

3网络工程的发展

3.1计算机网络的起源

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脑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从此拉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当代,网络并不新鲜。在计算机时代早期,众所周知的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所统治。分时系统允许你只通过显示器和键盘的哑终端来使用主机,哑终端很像PC,但没有它自己的CPU,内存和硬盘。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时系统被更小的微机系统所取代,微机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所以说,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发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网络。

3.2计算机网络起步

在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基础上,人们开始把计算机与计算机通过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统互联起来。为了使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连接可靠,建立了分层通信体系和相应的网络通信协议,于是诞生了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由于网络中计算机之间具有数据交换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实现分步处理甚至并行处理的能力,联网用户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加。

3.3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1962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计算机网络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3.4计算机网络的前景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随之带来网络工程的迅猛发展,网络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上升,这也为人们提供了施展才华以及就业的机会。

4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方向

本专业是专门为网络领域人才市场提供不应求得迫切需要而设置的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企业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网络工程就业前景一片光明,是许多人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毕学军.网络工程案例集锦.2002.12.

第3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 简介 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正是因为电气工程的发展,才有今天庞大的电力工业,人类才不可逆转地进入伟大的电气化时代。人类发展到任何时候也离不开能源,而能源是人类永恒的研究对象,而电能是利用最为方便的能源形式,以电能为研究对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一、专业内容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三个部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融合能力。

培养要求:该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计算机技术(语言、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单片机等)、信号与系统、控制理论等。

电气工程一般分为电力系统和应用电子(也就是电力电子)。

二、专业发展前景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拓宽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例如“电气工程”和“电子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交叉融合产生了“电力电子技术”; “电气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产生了“超导电工技术”和“纳米电工技术”; “ 电气工程”与“机械工程”及“计算机学科” 的交叉融合产生了“机电一体化”新学科,已形成了以“机械”为主体、电气工程和计算机控制为技术核心、“机械+电气+计算机”的有机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实际上就是电气自动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一个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电气自动化领域中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高新技术,也可以说隶属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范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当今,电气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电(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接近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的电气化水平也决定了电力数据具有大范围的覆盖性。有专家表示,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是智能电力系统,或者是坚强智能电网或者是智能电网。智能电力系统是实现电力工业发展价值特征的最有效途径,也是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电力系统能够确保更安全、更经济、更绿色、更和谐,同时智能电力系统是一个广义的坚强智能电网,能够有效地破解未来发展的挑战。

三、专业应用与就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几个方向:

1.电力系统方向

电力系统专业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方向,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从事高压电器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方向依托电气工程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和电介质工程2个二级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电力系统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该专业方向设置高电压绝缘技术和电气绝缘与电缆两个专业模块。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可在电力系统从事高压设备的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就业于电业局、供电局、发电厂,也可在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2.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方向。该专业是重点专业,具有电气工程一级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与电气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信息处理学科具有工学硕士授予权。

就业方向:电气技术方向主要培养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从事电参量和磁参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以及电气技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装置与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学位获得后,可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承担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3.电机与电气方向

电机与电气学科在一体化电机的理论与技术方面,主要研究了步进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感应同步器等。在电机的电力电子驱动技术方面,研究了电动车、电机驱动系统的结构与控制策略,变频电源谐波抑制技术。在高环境、高可靠电机与电器方面,研究了高环境电器可靠性理论与技术航天电器的理论与技术、卫星姿控用飞轮的可靠性设计。在新型电磁机构的理论与应用方面,研究了特种电机、磁性流体密封、旋转轴的在线平衡、电磁成型技术。其中在步进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等特种电机及航天电器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电子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4.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特色专业方向,特点是电气与电子兼备,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相融。培养从事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可在电力、电子、通信、机械、交通、建筑等行业从事应用电子技术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控制,实现电气化已成为现实。计算机模拟操作,更为现实电力系统运行状况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监视和判断功能。PC和网络技术已经在工商管理中得到普及。在电气自动化领域,基于PC的人机界面普遍被采用,并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和易于集成等特点备受用户青睐。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应该立志成为一位优秀的电气工程人才,让我国的电力工业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

[1]巫云飞,陈小松.探讨电气的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融合运用[J].大观周刊,2011(38)

[2]张礼崇,郜祥,王焱,李兴。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2,(1).

[3]朱仲海.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第4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分析;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会计电算化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会计信息系统不断成熟,之后会计信息系统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传统手工会计向计算机会计发展,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财政部曾提出在未来几年内全国要有40%-60%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这对于一个拥

有几千万企业的大国来说,无疑是任重道远。

1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特征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要突出实务性特征,要使会计电算化人才能够迅速理解适应和进入计算机会计实务环境,能够熟练从事手工会计操作和运作财务软件,具有从实务中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会计电算化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无论其侧重哪一方面,都应该拥有足够的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知识,懂得计算机技术手段,能将会计工作转化为计算机应用;要熟知一些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运作方式和模式。

2会计专业岗位与人才需求分析

会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事业单位与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管理活动比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区别。相同之处在于会计与其他管理活动都需要有专设的职能部门和人员执行,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直接从事会计岗位的人员需要具备会计知识和能力外,其他各管理岗位,尤其是综合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如总经理,分厂、分公司经费,计划、审计、证券、投资等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也同样需要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能力。因此,会计知识和能力,既是专业技术,又是综合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大学生人数激增,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今天,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也明显的比其他专业的要好,在各地的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财经类专业一直处于领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另外,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中,有六个专业都属于财经类专业。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2006-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最新分析预测结果,2005-2010年,我国每年对高校毕业生需求的人数:

得出在2009年前,我国毕业生需求大于供给,在2009年后将出现供求关系的拐点,虽然目前的会计专业太热,供过于求,但它毕竟是一个层次较高的专业,尤其是当今人才市场上对于高学历、高层次的会计人才求贤若渴,只要会计专业学生能够珍惜在校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前途仍被看好。和其他专业相比较,会计类专业具有以下两个明显优势:

(1)会计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无论是大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还是小型民营公司都不同数量的需要会计类专业毕业生,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也较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

(2)市场需求量较大且稳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高居不下,在市场的需求上连续位列前三位,另据专家分析,未来财经类行业中有较多热门行业,所以会计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是较乐观的。

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比较好并非绝对好,并不意味着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能在人才市场上无往不利,所向披靡,从目前人才市场上看,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问题,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少不强等,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

(2)毕业生人数众多,由于持续的财经专业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大专院校众多,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直接造成了会计类专业就业压力增大。

(3)会计行业有重经验轻专业现象,由于会计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按照企事业单位的类型,会计岗位群的分布构成一般如下:

(1)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

①财务经理或总会计师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出纳及数据录入岗位。

④审计部门主管及审计人员。

⑤证券、投资部门管理人员。

(2)小型企业: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计划、审计等管理岗位。

(4)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①会计主管岗位。

②会计核算岗位。

③信贷或市场营销部门管理岗位。

④证券投资部门管理岗位。

⑤计划及其它业务管理岗位。

在以上各类企事业及金融机构中,大型企业事业单位及大型金融机构,要求人才学历层次较高,一般要求是本科以上毕业生,而中小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经济组织及中小型合资合营企业等)及基层金融机构(如办事处,分理处,营业部,所等),一般对专科毕业生较欢迎,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这部分企业组织数量占到了全国几千万家企业总数的9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

第5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教学 课程设置 教师素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近年来,信息产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企业需要大量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的中级应用型人才。就目前而言,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技能,使其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难题。

1.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1教学的内容滞后。

目前不少教师对教学缺乏重视,对实验内容的安排相当随意。教师上完课后,只是随便指定几个习题,让学生去做;或是学生按教师制定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没有详细的实验指导用书,缺乏一套能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2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并非是实验性的教学,主要应该是理论教学,这也使得这门课程实践性内容被压缩。由于缺少实践检验,学生认识不够深刻,也不能联系实际,导致实际操作能力差。

1.3不能满足现代差异化教育的需求。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解决问题的方式等都有差异,然而当前多数的计算机教学方式不能差别化地对待学生,也就满足不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1.4硬件建设落后。

由于受经费制约,相当数量的中职学校达不到基本的实验条件要求。一是大部分中职学校目前计算机的配置还很低,很多新型软件不能安装运行。二是由于后期维修资金不到位,计算机缺乏维护,学校可利用的计算机一天比一天少。目前很多中职学生不会使用计算机外部设备,如打印机、扫描仪、发排机等。

1.5实践教学的方法落后。

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演示法,表面上看学生是会做了,但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交互优势,缺少为学生提出任务、帮学生分析任务、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引导学生去自主地建构知识。

2.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对策

鉴于以上的原因,笔者认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应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2.1明确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教学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就业的需求,本着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目标,确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求,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提供依据。根据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素质等实际情况,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包括如下方面: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正确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2)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

(3)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完成中英文文档编辑排版、报表的输入和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等。

(4)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浏览、下载,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具有信息获取和的能力。

(5)掌握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写一般简单的应用程序,能熟练进行上机调试、运行,并得出正确的结果。

(6)掌握1—2种行业软件的使用。

(7)能使用常用工具软件,对计算机进行一般简单的维护,能判断和防治计算机病毒。

(8)能够判断、检测和排出计算机的常见硬件和软件故障。

(9)能完成流行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其升级版本)的安装、配置、调试和使用。

(10)了解局域网组网技术,能进行小型局域网的管理和维护。

学生毕业时,应同时拥有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即“双证”。获取毕业证是一个合格中职生所必需的,所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应该是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如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和CEAC证书等。

2.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大多数学生和在职人员,已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文字录入员、计算机操作员等)的社会需求将逐渐饱和,而行业性质或专业性质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相对短缺。如: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制作、计算机广告设计、网页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就业前景十分好。所以,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的需求,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将计算机专业进行进一步专业细分,设置相关的、实用的专业。

2.3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指导思想,改革课程体系。

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应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思想,知识面不要求太广,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能力,注重社会实效和职业需求,把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除必需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外,减少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课程和一些被淘汰和将被淘汰的理论和软件课程的开设,增加了实用软件课程,突出了专业特色。与此同时,教学上应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法,根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劳动就业准入的技能考试中所确定的项目,对各种不同的专业课程项目进行分类,设置各种技能模块,突出专业特点,围绕“考证”或“考级”开展实践教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变化,灵活地设置和改变专业课程的内容,进行专业化方向教学。

2.4不断完善教学设备,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由于许多专业课程所涉及的各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功能在不断地完善和扩展,对计算机的机型档次、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设计规划,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之,计算机专业在一定的时期内仍然是中职学校稳定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专业,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使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董海真.浅谈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7).

第6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网络专业 专业课调整 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05-03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面临的问题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的相关计算机专业于2005年开始招收高职生。近年来该专业从学校的重点专业降为一般专业,招生人数持续下滑,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不能紧跟时展、不能彰显专业特色、缺乏双师技能型人才等问题,专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下面从影响专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校企合作等因素进行分析。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常本专业的导读是放到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周进行的,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办学特点、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专业学习要求及就业前景等信息。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其属于全校性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是以就业规划、个人简历书写、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而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前景和规划则没有针对性指导,特别是到了三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顶岗实习后,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再进行专业化的、以行业发展为基础的针对性辅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职业纪律。

(二)专业课程设置滞后

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的课程体系中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量近几年都没有改变,而市场上所需的互联网+、云计算机、物联网等方面的用人需求,没有及时体现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办学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多年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变化,没有跟上当前技术发展的进度。图1为网络专业的课程体系。

虽然后来也加入了某些网络安全和云计算机的内容。但整体的符合当前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技能要求的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形成。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专业的教师队伍面临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普遍会采用通过进修培训或到企业半脱产式的挂职锻炼的方式,几年的发展都没有取得好的效果,老师去培训目的性不强,有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指标,培训内容和自己的研究专长不符或者是培训的内容本身实践性不强。一个专业的发展,师资结构要合理配置,需要不断更新教师队伍,新技术的实践需要青年教师,高职称的教师更多是在理论与经验上的指导,特别是计算机网络这样的技术发展快速的专业。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发展重要的人才培养“双赢”模式,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挥行指委的指导作用,密切高职教育与产业的联系,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使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2016年统计的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数据(见表 1)表明,计算机专业的相关校企合作没有铺开,学校走不出去,企业不能融入,深入合作将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加快云计算机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措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云计算工程,大力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引导行业信息化应用向云计算平台迁移”;云计算、大数据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的核心。据工信部统计预测,未来3年将是我国云计算产业人才需求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将呈现数十万的产业人才缺口,届时人才缺口将超过数百万。因此,针对我校网络专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云计算”专业群发展的概念,建设以实现云计算技术要求的课程结构基础,涉及云计算机中的PasS、IasS、SasS三个技术层次的专业学习与研究。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

三、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发展探索

将计算机网络专业转型“云计算”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在于技术知识的转变升级,还应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专业发展的内涵建设更要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互利互助,依托行业,以岗导学的办学思路。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技术、人力等资源以及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利用企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双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长效化

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即入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首先上好第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和简单认识专业框架为主,目的在于让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紧迫感。这个阶段的课程在学生刚入学时开设最佳,同时授课形式上要做出改变。可以开展由专业负责人主持的新生专业教育讲座,专业教育应包含两环节,一是专业介绍,从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队伍、专业实训室、主要就业面向的岗位群、专业学习要求、安全教育等方面来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的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适应和角色转变,同时基本了解自己所学习的专业教学计划、主要课程、专业学习中的一些特殊要求、未来的就业方向等。二是邀请在校学长介绍专业学习经验和对专业的认识。主要介绍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中要注意的事项,对专业的认同和对学校、学院的感受。也可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佼佼者,介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专业的社会发展前景。

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课程安排上要改变固定在某个学期开设的模式,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相关课程,并分散到每个学期进行短期授课,内容包括了解自己、认识社会、熟悉企业的用人需求方式、工作方式等,包括行业企业内的沟通能力培养、抗压能力训练等。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第一至第五学期都应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门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面向云计算的课程体系规划

云计算机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平台、云存储和大数据挖掘分析等主要的云应用。学生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掌握云计算技术基础理论、云计算平台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虚拟桌面、大数据挖掘分析和云存储等多种云应用部署、运维和开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以实践技能为培养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并更多地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因此,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企业真实项目驱动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活动。

新增云计算机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紧跟时展步伐,学生所学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不能满足现代行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求,是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不能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就业的主要因素。要想让学生能够把所学到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用工需求无缝接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邀请相关的企业或是行业专家一同讨论,这样才能更好的让课程设置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企业需求订制,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表2为新增云课程列表。

新增云课程实训课时比重。本专业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仍然显得过高,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引入云技术课程更需要操作能力的训练,加大实训课课时量。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减少理论课时量,更多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该开设更多的技能实训课程或者教学做一体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中项目驱动的形式,给学生逐级派发任务单,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三)面向云计算机的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培养。学校鼓励专业教师半脱产或全脱产挂职锻炼,每年选送新入职的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了解云计算机技术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将老师培养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技能人才。

专业老师的引进。如何解决云计算专业“双师型”师资短缺的问题,一是提高课酬,聘请更多相关企业的兼职人员到学校任教。充分利用校企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委培单位和 IT 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企业培训讲师或者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计算机行业专家、一线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区内外知名高职院校或(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06页)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专业转型与发展。

近年学院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机,在重视民族化和国际化办学特色的前景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转型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后期我们将着重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云计算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培养适应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有一定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胜.基于项目导向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陇东学院学报,2013(3)

[2]朱景锋.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2(01)

[3]曹晔.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与发展趋势[J]. 职教论坛,2012(25)

[4]李丽,王艳阁.“项目驱动”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及实践――调查分析报告[J].电子商务,2010(7)

[5]戴微微,王大明.关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5)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课题“面向能力培养的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2014JGB388);广西区教改课题“五年一贯制高职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2013JGA412)

第7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1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 教材内容不够合理

不少高校所采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还比较落后,在其内容设置上,往往片面地强调其理论性,却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学到了必要的计算机基础理论,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却有限。特别是当今不少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求职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把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对求职者进行取舍的一条重要标准。而学生如果计算机操作能力不行,对于他们日后的求职是很不利的。

同时,在教材涵盖的知识面上,也存在着多而不精的状况。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会成为面面俱到的万金油,但却没有对知识点真正地掌握,更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因此常常是华而不实。

2) 教材编排未能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同步更新

随着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的变革,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理论体系也更新很快。但是,不少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在编排上却未能对知识体系进行同步更新,教材知识相对陈旧而落后,没能跟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速度。即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教材知识,其教学效果也是打折扣的。

3) 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

由于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具有高度实用意义的科学,因此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而言,仅仅进行理论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同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然而,不少高校的机房资源较紧张,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无法得到保证,学生无法有充足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导致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

4) 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起点参差不齐

高校的学生通常都是通过统一高考来入学的,因此在文化课方面的差距并不大。但由于各地在计算机普及程度方面的区别,导致同一个高校,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入学时,在计算机方面的起点常常参差不齐。比如那些来自于沿海地区的学生,他们通常较早地接触计算机,在计算机方面的起点较高,对于计算机的各项技能也比较熟悉,学习起来相对轻车熟路。而那些来自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有可能在进入大学之前都少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在计算机方面的起点较低,对于计算机的各项技能并不熟悉,教师在对他们进行教学时就常常遭遇障碍。

5) 课堂教学模式不合理

目前,不少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并不合理,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师只是在讲台上干巴巴地进行讲解,缺乏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缺乏对课程知识点的独立思考。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6) 课程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完善的课程考评机制,一方面有利于检验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一丝不苟地进行课程学习。然而,一些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的课程考评机制还不够完善,要么考评流于形式,给学生的蒙混过关提供了可乘之机;要么只注重期中期末考核而忽视了平时考核,导致学生平时不怎么学习,仅仅依靠考前突击。

7) 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教师的知识结构,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目前,不少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并不够完善,要么对最新的计算机科学发展状况缺乏了解,要么虽然理论知识完备,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8) 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一些学生认为大学里只需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其他课程都无关紧要。于是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课堂学习中漫不经心,沦为走过场,课后也不注重复习,只是像交差一样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还有的学生干脆连课都不去上。这些都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的。

2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1) 改善对教材内容的设置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内容的设置上,一方面要改变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要达到1:1。确保学生的實际操作能力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教材不必要对计算机所有的理论知识面面俱到,只需选取其中的一些对学生的发展有实际意义的重点内容就可以了。教材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与其多而不精,倒不如让学生精通其中的一部分知识点。

2)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体现出时代特色

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要与时俱进,同当代计算机科技的发展相紧密结合,多多体现出时代特色。在教材中要多介绍一些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科技发展的未来前景,开阔学生的视野。

3) 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对机房条件进行完善,根据学生的总人数来修建充足的机房,避免出现机房不够用的情况,确保每一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够从容地使用机房,消除教师在开展计算机操作教学上的后顾之忧。在对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的搭配上,不是简单地将二者交替进行,而是要有针对性地促进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使理论教学真正地服务于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又反过来促进理论教学的水平提高,最终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么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4) 对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单独辅导以夯实其基础

由于同一个高校,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在计算机方面的基础常常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要首先对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初步了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来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那些起点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单独对其进行计算机方面的辅导,来夯实他们的基础,促进他们早日跟上教学进度。

5) 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在课堂教学模式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以生硬的语言进行满堂灌,而要注重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教师要注重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并为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动态,介绍计算机科技在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如在人体内植入人工智能芯片,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蔬菜大棚的管理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演示一些他们较为感兴趣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注意沟通互动,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同学生进行交流,同他们产生思想上的碰撞,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掌握课程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供学生进行自主讨论的环节,让他们在自主讨论中,一方面快速地掌握教材上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6)对课程考评机制进行完善

在对课程考评机制的设置上,要充分地体现出考评环节的定位,即充分地考查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在考评环节中务必从严把关,避免南郭先生的出现。此外还要做到将期中期末成绩同平时成绩之间,以换算为加权的方式来进行结合。比如期中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这样使得考评机制更全面、更客观,避免学生出现考前突击的情况。

7)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高校要定期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骨干,或从校外聘请精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专家,来对进行教师相关的培训进修,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状况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提高其计算机操作能力。此外,教师在承担课程教学之前,院校必须首先对其进行考核。对于专业知识不过关者,则不予对其安排课程教学。

8)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

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学习起来才能更加具有动力。所以,教师可以结合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社会对于人们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的要求等角度,向学生阐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使他们真正从内心里重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

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今后发展方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在未来,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将更加以人为本,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更加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1) 面向市场需求进行教学

大学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各行各业都有着同计算机技术相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随着就业市场对于精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未来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势必更加贴近于市场需求,一切的教学环节都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进而满足了学生在毕业就业方面的需求。

2) 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进行教学

高校的教学不仅要满足于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未来社会越来越要求人们精通于计算机技术。一个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人,是难以在未来社会生存的。所以,未来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怎样进行计算机学习,学會怎样不断地对自己的计算机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学会怎样让自己努力满足于时代的需要。

第8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

0 引言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下面就针对中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同行探讨。

1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随着高校和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在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尽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质量评价体系等都为适应社会及专业发展不断地在做调整和完善,但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完成得仍然不尽人意。这除了学生基础差等客观原因外,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要求的重点并不在操作和技能上,操作技能还不够熟练,与一些专业计算机培训学校相比,在实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此,我们必须研究制定出灵活、多样的培养目标,按明确的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专业化方向去安排教学计划和实施教学活动。

2 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现状

在我国,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还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呈现两头小、中间大分布。既缺高级信息技术人才,包括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缺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即“信息技术蓝领”——大量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每年的需求量高达数百万人,这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供给缺口。

根据这些信息及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认识到原有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作为中等专业职业学校,我们应该填补低端人才培养的空白,成为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反思我们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3 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教材的编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纵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目标可确定以下几个培养方向: ①办公自动化: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②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③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④多媒体技术: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电视等多媒体制作。⑤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

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4.1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重于“教”,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体现“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2 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采用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已成为职教界人士的共识。

第9篇:计算机技术就业方向及前景范文

关键词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专业 就业前景

一、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与提升,各行各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为研究人类组织管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更侧重于管理科学的基础与前沿,因此更加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条件。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明朗,但是由于很多学生对具体的学科应用方向以及就业范围还不是很明确。因此,本文有必要为大家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并根据这些就业要求,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若想探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第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就业环境具有优势。

(一)专业具有特色,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管理科学与工程及管理学、经济学和系统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联系紧密,属于一门交叉学科。因此,与其他的专业相比,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面要更宽广,且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无论是在管理学、经济学还是系统科学方面都是偏向策划与管理方面的教育。因此该专业属于比较特色化的管理专业,因此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会更明确。

(二)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管理、技术、工程是支撑该学科的三大支柱,而这三个领域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人才方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工程应运而生,而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存在,既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又为很多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性。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其不仅需要具备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更需要的是集管理、工程、技术于一身的全能人才,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人才恰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了高等人才的培养,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一定特别明朗、宽阔。

(三)就业环境具有优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在企业集团、政府决策部门和金融部门从事相关的经营策划或是决策管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都到科研机构中进行科研教学工作。无论是这其中的哪一种,与其他的小企业相比,这样的企业都能够让其得到更多的历练,且相对来说,待遇福利以及发展前景等各方面也更好。由此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好。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宽,但并不代表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与需求。若想拓宽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除了要保证该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好外,最重要的是采用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一)“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今天,仅仅具备理论基础,不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今天,竞争如此激励,企业没有精力去花时间培养新人的实践能力,更加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可以随时适应岗位的工作。尤其对科学管理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由于毕业以后大都是管理层的人员,因此更没有时间培养其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学生的知识面,更要注重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通识+专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实验+实践”三结合的教学形式,先是讲解基础知识,在学生全面了解了基础知识以后,再展开实验,进行深一步探究,最后利用实践活动验证知识的准确性。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理论与时间的双培养,又可以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交叉教学,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虽然本学科要涉及经济、管理与科技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这几个专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各个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实现交叉式教学。建立以专业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以相关学科为辅助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与学校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举办联合教学。例如,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互相探讨与经济学相关的问题。同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选择到计算机专业学院去进行交流或学习,一方面增进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另一方面,也让他们通过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交流,了解自己专业的技术与他们之间的技术学习之间存在哪些异同点,同时还可以利用这样的机会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最后,学校应该想办法与社会中的企业进行合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银行、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等。总而言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培养与提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应用范围比较广,且专业方向比较明确,最重要的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该专业的人才的需求量也比较高。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的前景比较宽广,学校教师更应该想办法建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从多方面培养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就业有一定的保障。

(作者单位为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 孙卫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