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血栓病人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血栓病人护理措施

第1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措施  护理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人体矫形外科中较大的重建手术,它有效地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肢体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术后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特别是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关报导达47.1%,直接影响病人术后康复护理计划的实施,亦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的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手术前后对患者施于有效的预防措施,做好病人护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本科自2007年10月~2009年10月行人工髋关节68例,术后无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6.5岁,跌倒伤37例,车祸28例,无菌性坏死3例,住院天数14~29天,平均21天,手术前后进行健康教育,术后按计划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2  术前健康教育

        告知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任何引起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指导病人正确的深呼吸及咳嗽动作,适度的床上翻身活动方法等,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因素。

        3  术后预防措施及护理

        3.1手术后72小时内是发生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峰期,因为手术中制动术后被动、仰卧位和麻醉可使周围静脉舒张,加之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术后卧位,肢体处于被动,都能使患者静脉血流缓慢,此时应及早进行功能训练。

        3.1.1功能训练  手术后当天至术后第三天,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应鼓励并督促患者进行患肢足趾、踝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练习,即膝关节完全伸直定位后,做股四头肌的收缩松弛运动,收缩10秒,休息10秒为1次。10次为1组,每天至少做10组,同时可以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腓肠肌的向心性按摩,每天3次,每次15~20分钟,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同时注意健侧肢体及上肢的屈伸、抬高、肌肉收缩等运动,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淤滞。

        3.1.2手术当天常规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的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在床上侧翻身,以侧30度为宜,避免髋关节脱位,术后多饮水,24小时饮水量2500~3000ml为宜,避免脱水发生,鼓励病人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第3天开始利用骨科床架吊环进行引体向上运动,方法是双手抓住吊环,抬起头和上半身,停留5秒,再躺下,每天重复进行3次,每次15~30分钟,此方法目的是增加肺活量,改善血液循环。

        3.2手术当天开始到术后5~7天,穿有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对足背、足跟有不同弹性,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浅静脉,增加静脉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3.3中药涂擦  术后第1天至第10天,我们选用痛肿灵进行外涂患肢,因为痛肿灵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方法是解除弹力袜,将痛肿灵药水倒在棉花块上,湿度适中,以挤压不滴水为好,由足尖到大腿根处,向心方向外涂擦,力度轻柔以皮肤表面发红为宜,时间为每次15分钟,每天2次,擦完穿上弹力袜。此方法可以使病人舒适,肌肉酸痛减轻,促进血液回流。

        4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后进行3个月追踪、随访,督促病人进行适度活动,髋关节活动良好,伸髋肌和股四头肌无萎缩现象。

        5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治疗方法,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甚至是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只要在术前术后进行静脉血栓知识教育,术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及早采取相应的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使病人乐观地配合治疗,可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达到促进病人关节功能恢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邱贵兴.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华骨科杂志,2009,6.29.6.

[2]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80-190.

第2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09-02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痪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遍应用,骨科手术后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轻者早期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可引发静脉血栓流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栓塞(PTE),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由于缺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措施,我国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加对DTV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TV预防和护理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DVT预防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1.3DVT患者护理方法

明确DVT诊断后,我们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DVT患肢护理

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淤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同时应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作剧烈运行,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皮温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为防止肿胀患肢破损,应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中性肥皂,适当水温。被褥保持平整干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可防止褥疮发生。

1.3.3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溶栓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牙龈、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定时监测大小便出血及隐血,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及血肿。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同时注意病人有无意识模糊、瞳孔变化、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受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3.4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为避免血栓脱落,禁止对患肢施加压力,如按摩、静脉推注药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突然站立,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发绀、胸痛等症状,应考虑为肺栓塞,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治疗4 d~7 d,16例治疗8 d~15 d症状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DVT病因分析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

3.2 DVT的预防原则

术前预防术前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术中预防摆正手术作位。术中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持暴露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 h指导病人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静脉回流受阻。

3.3 DVT护理

3.3.1 基本护理措施

医生在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时特别轻巧、精细,能避免静脉内膜的损伤。责任护士利用查房或治疗之便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若病人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多不合作,则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危害性,经解释病人都能配合。术前鼓励病人进行患肢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坚持1次或2次,每次5 min~10 min,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术后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协助不能主动运动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并加强巡视,手术后抬高患肢时,保证不在病人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3.2 机械护理措施

下肢可穿弹力袜,弹力袜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进静脉血流回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

3.3.3 药物护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控制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危险性小,剂量单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阻止和破坏血小板的凝集。严格按医嘱于术前12h或术后12h~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h~4 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5000U;或术后4 h~6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期间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观察牙龈、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泌尿道或消化道出血,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肝素用药过量,引起出血,应以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4 总结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并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Arcaso SM, Vachani A. Local and 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Clin Chest Med, 2003, 24(1): 73.

[2]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10): 636-640.

[3] 唐汉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1.

[4]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8): 54-55.

[5] 殷 婷,王凌云,陈明莹,等.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11): 1103.

[6] 吕厚山,徐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18(2): 55.

[7] 张爱萍,吴民慧,朱小平,等.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醉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440-442.

[8] 李 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12): 741-742.

[9]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12): 2086-2088.

[10] 李光辉,李锋,陈 超,等.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21) :122.

[11] 耿树军,裴玉昆.术后小腿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9): 49.

[12] 金婉芬.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6): 3199.

[13] 郑雪玲,唐海远,兰海妮,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护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2): 199-201.

第3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尤其多见于下肢DVT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DVT是骨科患者尤其是中老年髋部骨折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严重可导致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老年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故在围手术期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预防DVT发生率,使患者早日康复。

1 临床资料

本院从2006―2009年收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68例,其中骨股劲骨折25例,股骨粗隆见骨折43例,男28例,女40例,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77.5岁。手术方法行DHS固定的有20例,行股骨近端锁定板的有30例。主要伴随高血压病30例,糖尿病5例,脑梗塞3例。

2 结果

68例病例中由于实施了预防护理措施,发生DVT1例,发生率为1.3%,经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

3 预防护理措施

临床上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疾病特点及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3.1 术前护理

3.1.1 生活护理 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床单位整洁干爽,定期病房消毒。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多纤维素高热量的清淡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便秘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静脉回流。忌食辛、甘、肥、腻食品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诱发DVT。对于不能进食者,可给予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

3.1.2 心理护理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感觉器官不能有效的接受信息,而老年病人又常存在神经功能异常。与老年病人有效沟通可以理解老年人的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2〕,根据老年病人的思维能力和职业背景,耐心地介绍手术方法及预防并发症的训练方法,让病人全面了解治疗护理的全过程,以得到医患双方积极配合的最佳效果。

3.1.3 牵引护理 骨牵引时肢体的位置与肢体的功能恢复关系很大,牵引期间,每日检查牵引索与滑车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牵引砝码是否着地,牵引绳是否脱出滑车沟,检查牵引索是否有部分断裂,以免影响牵引力,并防止牵引过程中突然断裂,造成再移位。要定时检查牵引的肢体是否维持在整复或所要求的固定位置,包括肢体的方向及关节的角度,如有偏移及位置不当要随时给予调整。牵引患者搬动时,应保持患肢处于牵引状态,不随意增减牵引重量及移动牵引方向,以免引起错位及畸形愈合牵引针避免左右移动,为预防感染,针眼处滴75%乙醇,2次/天,并用消毒纱布保护,保持纱布清洁干燥,如有污染及时更换。牵引期间,患者如诉牵引处疼痛应检查钢针眼处有无感染或钢针偏移,观察骨牵引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其颜色、温度、感觉及活动情况,及有无肿胀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耐心指导患者进行骨四头肌及背伸跖屈的训练方法。

3.1.4指导病人定时抬臀,抬臀时将双侧髋关节同时抬起,最好指导病人健侧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双手利用牵引床上的拉手抬起臀部,可避免抬臀时引起疼痛又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嘱患者行扩胸运动、深呼吸锻炼,促进静脉回流。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抬高患肢于心脏平面,有利于静脉回流,避免在小腿下垫枕,以影响深静脉回流,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袜〔3〕。

3.2.2肢体主动或被动活动:手术麻醉清醒后,可给予被动肌肉按摩和患肢活动,促进静脉回流。鼓励和协助病人在床上多翻身,逐渐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采用的方法是: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可采用“tens法则”,即收缩10 s,休息10 s,收缩10次为一组,每天重复10组[4]。要求以病人的最大耐力维持,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3.3.3 保持引流通畅:术后一般需放置引流管,护士要注意观察,保持有效引流,如引流过少,病人主诉局部肿胀时需及时查找原因,减少局部受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术后适度补液,建议患者多饮水及饮料,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粘稠。

3.3.4 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术后12―24小时是老年患者发生DVT高危期,这一阶段DVT症状不明显,要注意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由于老年人反应能力低下,护士需做好交接班记录,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潮红,多为静脉淤血所致。一例伴高血压患者术后三天出现小腿肿胀,肢体紧张感,经进一步超声检查后,确诊为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经积极治疗和护理,未发生肺栓塞,痊愈出院。

3.3.5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是近年来预防DVT的一大发展,它与普通肝素相比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降低,在抑制血栓形成的同时不增加出血的发生率〔5〕。无需反复进行凝血时间复查,可作为预防DVT发生的常规用药,我院采用术后低分子肝素钙4000u(5000u)皮下注射5―7天,每日一次,其生物利用率接近90%,严重并发症较少,较安全。另外,应尽量避免术后应用止血药。

4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病人尤其是创伤病人的常见问题,特别是髋部、膝部手术后多见,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加之骨科的创伤病人具有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内膜损伤及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缓慢的特征。因此,骨科老年病人围手术期如何避免以上病因是预防DVT形成的关键。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是否到位得当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功与否,因此,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2―86

【2】 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332

【3】 赵勤俭,井坤娟,刘军红,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3,17(11):1311―1322

第4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病人颈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护理的经验。方法:分析血液透析病人常见并发症如渗血、血肿、血栓、感染等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等预见性护理。结果:本组病人发生渗血8例,血肿6例,血栓5例,感染6例。结论:针对血液透析病人颈静脉置管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采取预见性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延长导管的时间。

血液透析病人进行血透治疗时必备的是有良好的血管通路。肾功能衰竭病人因组织间水肿,外周静脉穿刺困难,采用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较有效地建立起长期的血液透析通路,有血流充分、操作方便、留置时间长、可重复置管、并发症较少等优点[1],也为血透患者解决了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为抢救及维持有效治疗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治疗通路[2]。现分析我院2005年7月~2006年10月,共93例作颈内静脉置管病人并发症进行分析,应用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93例,男45例,女48例,平均年龄53.2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32例,糖尿病心肌梗死(DMI)肾性高血压(HBP)21例,急性局灶性肾盂肾炎(AFP)、梗阻性肾病19例,多囊肾5例,红斑狼疮性肾病11例,高血压肾病5例。并发症:渗血8例(穿刺口),血肿6例,血栓5例,感染6例。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国外曾有报道发生率5.4%~23.8%[3]。本组病人发生感染率6.4%,并发症的出现与置管时间有关。

2 护理

2.1 预防渗血的护理: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大部分都有凝血功能障碍,因此,在插管前要监测病人的出凝血时间。穿刺时若病人为年老消瘦者,扩皮时不能过度,以免引起穿刺处皮肤松弛,出现渗血情况,并要在病人置管后固定好,紧贴耳廓旁,不能随意大幅度的转动头部,更不能压迫,避免外力碰撞,引致渗血。

2.2 预防血栓形成的护理:血栓形成主要是长期置管,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的病人可能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在护理方面的对策应为:(1)先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调整肝素封管量。(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血透结束时先要把血回抽干净,再按所用导管的管腔容量用肝素盐水(1 ml盐水含20 mg肝素)封管,然后用无菌纱块包裹固定。(3)活动和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以防血栓形成和管壁损伤,穿脱衣服时要注意保护留置导管,以免导管拉出引起出血。

2.3 血肿的护理:本组93例病人发生血肿6例,占6.4%。具体护理对策:(1)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2)局部用冰外敷,但要注意观察伤口皮肤情况,以免冻伤;(3)血肿变大,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病人病情发生变化随时要汇报上级医生,必要时拔管处理,再沿静脉行径按压约30分钟,至血肿无再扩大。

2.4 预防感染的护理:因肾功能衰竭病人抵抗力低下,穿刺部位极易发生感染,在透析操作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我们的护理措施是置管后的第二天,局部更换敷料,以后夏季3天更换1次,冬季每周更换2次,若发现有渗液、渗血等情况随时给予更换,在换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一般用2.5%碘酒及75%酒精由里向外消毒,直径大于10 cm,并清除伤口处的血垢及胶布痕迹,然后覆盖透气性较好的无菌伤口敷料。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渗血等情况,若发现缝线周围红肿,可用0.2%安尔碘作局部消毒,外涂红霉素软膏或喜疗妥,效果显著。

3 讨论

穿刺成功后,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导管的时间,护士在中心静脉通路的维护及病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上述并发症外,导管还有脱落,病人自行拔除等现象。导管滑脱有部分病人表现为严重恶心、呕吐、剧烈咳嗽,使胸腔张力增加导致脱落。故护士应加强巡视,也有大部分病人因多种因素导致精神不安,造成一过性认知混乱,出现烦躁不安。老年病人由于理解力缺乏,健忘是导管脱落的高危因素。同时,局部不适感、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失眠、不断翻身等,亦增加了导管脱落的可能性。故我们在病人置管后固定导管的方法是沿导管方向固定,紧贴耳廓旁用3 M胶布粘贴固定。对烦躁的病人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使用约束带等。在护理工作中一定要多观察病人,及时与之沟通,让病人住院的舒适感增强并要加强宣教工作,令病人的遵嘱行为提高,这样就会减少导管脱落或病人自行拔管的现象。在护理过程中还要鉴别病人体温升高是否为导管相关性感染,还是疾病所致的体温升高,应及早作出正确的判断、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刘 芸,汤 兵,任 冰,等.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液透析通路100例[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4):199.

第5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摘要】目的:探讨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护理方法。结果:17例中,pci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并进行性加重;脑栓塞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患侧肢体活动障碍。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术后24h至7d不等。结论: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多,唯有充分认识到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机制才能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有目的性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pci;静脉血栓;护理;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pci)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pci是一种有创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多种并发症。静脉血栓形成是其中较少见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诊断治疗不及时危害严重。尽管对pci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方面的文献较多[1,4],但回顾性分析发现文献中未能较深入的分析、总结pci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补救措施。现搜集我院2005年至2010年间行pci且出现静脉血栓并发症患者的病历资料,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系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间在我院行pci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58~74岁,平均年龄64.5岁。所有患者均因冠心病就诊。

        1.2方法:17份病历分别由三位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每个病例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措施及护理方法,最后三位护士对原因及护理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2结果

        17例中,pci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并进行性加重;脑栓塞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患侧肢体活动障碍。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临床症状出现时间:术后24h至7d不等。经积极救治及精心护理,17例中15例痊愈出院,2例不同程度的遗留后遗症。

3pci术后并发静脉血栓的机制及预防措施

        3.1形成机制:pci属有创性诊疗手段,术中损伤的血管内膜、导管和导丝均能激活凝血系统,在其表面引起血小板沉积,逐步发展为血栓。因此血栓形成的原因为:(1)导管导丝表面粗糙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2)导管过粗或导管导丝和导管鞘不配套,中间有空隙;(3)导管停留时间过长、未肝素化或肝素化不够;导管置入时间越长,发生血栓的机会越多。血栓较小,不引起症状,血栓较大且脱落,易引起血管栓塞,应手术取出。 

(4)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患者的血脂、血液粘稠度异常;(5)另外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时间过长、过紧等也是重要原因。

      3.2防治措施:(1)术前常规检查导管导丝和导管鞘的质量、光滑度和规格;(2)禁止粗暴操作,防止损伤血管内皮或动脉斑块脱落;导引钢丝与导管在病变动脉处活动,注射造影剂压力较大时,都可造成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脱落的斑块可栓塞小动脉,毛糙的动脉壁上又可继发血栓。(3)尽量缩短导管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和导丝在导管内的停留时间;(4)操作中常用肝素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尽管至今尚无随机研究证实冠状动脉造影时全身应用肝素的优越性,但多数医生主张动脉鞘管插入后给予肝素3000~5000u[2]用以减少血栓栓塞并发症。

        3.3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及栓塞后补救措施:发生栓塞后,立即局部灌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可采用溶栓、抗凝、改善微循环等治疗。无效者应尽快行取栓术。由于溶栓、抗凝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易引起身体某个部位或脏器的出血,所以,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时间、剂量、给药途径,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口腔黏膜及皮肤等部位的出血,观察大小便的颜色,定期检查尿常规及大便潜血试验,动态观察出凝血时间,合理调整用药,用药期间尽量避免一些有创性的检查,相对延长对注射穿刺部位的按压时间。在急性期由于新鲜血栓松软、与血管黏连不紧,较易脱落[2],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血栓脱落,并嘱患者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同时观察患肢的皮肤温度、颜色、肿胀程度,直至肿胀、疼痛完全消失,活动正常。

        脑栓塞是pci严重并发症之一。栓子可来源于导管或导丝表面的血栓,或因操作不当至粥样斑块脱落或注入气泡等[4]。气泡进入血管内形成气栓,气泡由注射器中带入,如栓塞脑部则有惊厥和瘫痪。一般用对症治疗,可逐渐恢复。气栓在手术进行时发生。术中术者精力往往集中在手术操作上,这就要求手术护士经常与病人交流,及时了解病人的不适主诉,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尤其当病人出现连续打哈欠、头痛症状时要警惕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4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由于其创伤小、安全且成功率高及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使其在临床得到较大的推广与应用。但该项技术属有创性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程度不一的并发症。pci血管并发症主要有出血、皮下血肿、动静脉瘘、静脉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血栓栓塞、动脉夹层等。其中出血和皮下血肿是pci最常见的并发症,而静脉血栓形成相对较为少见。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上述多种原因造成的,唯有充分认识到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机制才能在手术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有目的性的观察、预防及护理。

参考文献

[1]赵书娥,赵莉,孙平,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2004,18(10):1852-1853

[2]张宁仔,李兰荪.实用心血管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275

第6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人工关节置换是近30年来矫形外科学中投入最多,发展变化最突出的领域之一。该手术是关节疾患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对于高龄老年人常见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成为一种公认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高发的下肢静脉血栓却成了老年患者护理的瓶颈。因此,做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成为手术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0月我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其中男20例,女23例;左髋关节19例,右侧髋关节21例,双侧髋关节3例;共46个髋关节;行人工股骨头置换16个,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0个;年龄62~88岁,平均75岁。

1.2并存病 合并高血压病9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10例,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糖尿病三病者8例,慢性支气管肺气肿5例,肾功能不全2例。

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2.1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高凝状态。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静脉血栓均使血液成分改变而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②静脉血流状态。患者多属于高龄且合并多脏器生理退变和器质性疾病,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减慢,均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加上术后患肢制动等使血流进一步减慢、瘀滞,局部组织缺氧和代谢环境改变而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③血管壁的损伤。术中过度旋转、屈曲,下肢过度牵拉而间接损伤血管壁,还有术中骨水泥的热损害、术野炎症刺激或高渗糖造影剂直接损害血管壁均会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

2.2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判断与观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下肢肿胀,皮肤颜色变为紫绀、皮肤温度升高;甚至出现胸闷、口唇紫绀、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继发肺栓塞。

2.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

①药物疗法。低分子肝素是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药。一般使用量为3000-5000U,皮下注射1次/d;②机械性疗法。分主动和被动2种方法:(1)主动活动。在病人股骨颈骨折住院卧床期间做好下肢牵引;围手术治疗期鼓励病人患肢远端关节(踝关节)屈曲、旋转活动及股四头肌舒缩等活动,有条件的病人最好穿上弹力袜;(2)被动活动。麻醉过后即可按术前要求进行功能锻炼,术后配合下肢功能锻炼器(CPM)使用进行患肢被动功能锻炼,术后第三天开始进行,从小幅度30°开始日渐增加幅度,但不能超过90°。病人持续使用功能锻炼器1~2周。以上方法能有效地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总体发病率。

2.4观察与护理

①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每班护士均要检查病人患肢是否保持中立位并予抬高,下肢是否有循环障碍现象;②嘱病人忌作患肢热敷止痛;③静脉穿刺忌选择患肢作注射对象;④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3 出院指导

确定病人和家属已经掌握或了解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并能较好的执行;嘱病人坚持患肢功能锻炼,并教会病人各种时患肢的姿势,指导病人术后6周内勿交叉双腿,保持外展位,避免患肢屈髋超过90°或并拢下肢下蹲动作或内旋盘腿动作的正确保护方法,勿卧于患侧;勿坐沙发或矮椅;坐位勿前倾,勿弯腰拾东西;勿在床上屈膝而坐。指导家庭实施设立坐厕,并加扶手设置。后3周可扶拐下地活动,但要避免患肢负重;持续3个月以上可渐渐让患肢负重,但要避免患肢受外力撞击或持续剧烈活动。应定期进行随访,了解病人康复情况,及时修订康复计划。

4 护理体会

患者因年龄较大,血液循环欠佳,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并且对手术治疗易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等心理,因此护士对患者要热情、关心、体贴,术前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讲解手术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主动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术后可以指导帮助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逐步加强下肢肌力与耐力的练习。患者出院后要长期随访, 在术后1月、3月、半年来院复查, 并告诉患者功能锻炼不可操之过急,发现静脉血栓迹象应及时就诊。

参 考 文 献

[1]刘洁珍.高龄患者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护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9,15(6):15.

[2]王少华,曹艳,曲东郁,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康复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1999,16(2):38.

[3]张小萍,秦欣荣,梁桂珍,等.双侧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护理诊断探讨.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19.

第7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1(b)-0162-02

脑血栓发病群体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为探讨优质服务在脑血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该院对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0例脑血栓患者治疗期间分别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取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接受脑血栓治疗的160例患者作为该次研究课题的调查对象。根据病区的不同,将1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普通病区)和对照组(VIP病区),两组患者各80例。其中观察组男56例,女24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58.64±9.25)岁;对照组男52例,女28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0.24±10.3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针对该组的160例脑血栓患者,通过应用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及脑代谢活化剂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2]。持续用药3~4周为1个疗程。在患者接受住院治疗期间,按照神经内科的常规护理模式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护理,按照优质护理的模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护理[3]。优质护理主要包括以几个方面。

1.2.1 肢体活动障碍的护理 ①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指导病人学会和配合用便器。帮助卧床病人建立舒适卧位,向病人及家属讲明翻身、拍背的重要性,协助定时翻身、拍背,按摩关节和骨隆突部位[4]。指导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②安全护理:床铺要有保护性床栏;走廊、厕所要装扶手,以方便病人起坐、扶行[5];呼叫器和经常使用的物品应置于床头病人伸手可及处,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有人陪伴,防止受伤。③用药护理:脑血栓病人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血管扩张药及脑代谢活化剂等治疗,护士应耐心解释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使用注意事项,指导病人遵医嘱正确用药。④心理护理:重视对精神情绪变化的监控,提高对抑郁、焦虑等状态的认识,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心理治疗,以消除病人思想顾虑,稳定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6]。

1.2.2 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 与感觉性失语病人沟通时,应减少外来干扰,避免病人精神分散,和病人一对一谈话等;对于运动性失语的病人应给予足够的时间做出反应;听力障碍的病人可利用实物图片法进行简单的交流。

1.2.3 积极的开展康复训练治疗 ①语言康复训练:脑血栓中所致失语症的病人,由卒中单元制定个体化的全面语言康复计划,并组织实施;构音障碍的康复以发音训练为主,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专业语言治疗师指导下,协助病人进行床旁训练。②运动障碍有失用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对患者进行重视患侧刺激、保持良好的肢置、变换(翻身)、床上运动训练等护理,并且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合理选用针灸、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1.3 观察指标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患者对护理人员各方面的工作表现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在接受相关治疗和护理后,临床症状彻底消除为显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和改善的护理效果为有效;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对比

该组的160例患者在接受相关治疗和护理后,病情均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和控制。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第8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1 预防对策

1. 1 完善术前评估,有针对性的做好高危人群的术前宣教。

老年妇女,肥胖,血粘度增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及术后应用止血药,术前、术中、术后输血等均容易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严格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及凝血情况,做好相应的化验检查,对于高危险人群,可以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双下肢静脉系统血流情况,结合患者的全身情况,制定相对应的护理计划,并采取高效的护理措施[2]。告知家属术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危害,引起重视,得到家属的配合,讲解术后早下床活动的重要性。

1. 2 做好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心理护理应该要加强,患者面对疾病都是一种消极的态度,对于疾病都有一种恐惧的心理,护士一定要用不同的方式及方法和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熟悉掌握沟通技巧,得到患者的充分信任。严格做好宣教工作,让患者很乐意接受讲解本病的发生、治疗及同类疾病的康复情况,减轻患者的精神紧张度,消除患者的顾虑和恐惧,同时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术后注意事项,使其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

1. 3 保护血管,减少及避免对血管壁的损伤

术中动作轻柔,避免粗暴挤压损伤或邻近血管,尽量缩短手术及麻醉时间。术后的患者,应合理选择和使用静脉,从远端到进端,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避开关节和静脉瓣,血流丰富便于观察和穿刺的上肢静脉,避免作下肢的静脉血管及硬化或感染的静脉穿刺,严格无菌操作,减少穿刺的次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加强观察和护理,防止药物的外渗,注入高渗及刺激性强的药物是应注意保护血管,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1. 4 术后指导

术后交替锻炼肢体: 术后 6h 内以被动活动为主,6 h 后以主动锻炼为主。适当进行床上翻身按摩,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注意保暖,必要时下肢穿医用弹力长袜,以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速度,防止冷刺激引起血管收缩,静脉痉挛,导致血液淤滞。避免咳嗽,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指导患者饮食,多饮茶水,茶叶有促进排泄,抵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充分的水分摄入,多饮水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避免食用生硬及过冷食物,给予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饮食,营养搭配均衡,增强体质,有利于术后康复。

1. 5 功能锻炼

首先,对于可以自主坐和站的患者,要鼓励患者每天有多次采取坐和站立的,直立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 30 分钟之内,平卧时采取下肢抬高的,足跟可垫小枕,使腿部高于心脏的位置,以促进静脉回流。指导患者做下肢的功能锻炼,进行下肢各关节的活动和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的等长收缩,给下肢肌肉的向心性被动按摩。以手掌大鱼际从脚踝部开始纵行向上按摩,力度由轻到中重,由重到轻,循环进行,一般每次 15 - 20分钟,一天 4 -5 次,以促进局部的血液,防止血液瘀滞,缓解患者的不适。制定相应的功能性锻炼计划和方法,并严格指导患者配合并实施,教会其家属锻炼方法,逐步从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循序渐进,逐步延长下床活动时间。

1. 6 遵医嘱预防性使用抗凝及溶栓药物

术后给予肝素、LMWH、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注射液等抗凝及溶栓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

2 观察与护理措施

DVT 的早期表现有: 1 ) 患肢肿胀,皮肤紧绷,颜色变红,温度升高。2) 疼痛和压痛,疼痛的产生主要有二方面: ①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瘀滞。②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护理人员一旦发现上述症状,病人自述有腿部疼痛时,应高度重视,及时报告医生,早期做出诊断,尽快列出处理方案,为患者赢得最好的溶栓机会。同时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侧肢体的局部皮肤的肿胀,红肿程度,皮肤的温度,皮肤的颜色,及肢体的活动情况。在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监测,及时记录。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定期复查凝血功能。注意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口腔粘膜有无出血,记录大小便,仔细观察大小便的颜色。除了上述的观察外,更要引起警惕的是肺栓塞的发生,注意高危人群的肺栓塞表现,如患者出现自觉不适,有胸闷、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时,应考虑肺栓塞可能,立即报告医生,高浓度给氧,平卧,准备好抢救设备及药品,配合医生就地抢救。

第9篇:血栓病人护理措施范文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通 226001

[摘要]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其实施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其的警惕性,加强医患沟通,有效防范因此引发的死亡医疗纠纷。

[

关键词 ]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101-0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在住院患者中并不少见,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很多形成冲突严重的医患纠纷,成为医院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

1 我院实施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的理论及现实基础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有其易患因素,可以将静脉血栓的易患因素区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患者相关性危险因子(持久存在的);另一种是环境相关性危险因子(临时存在的)。根据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形成三要素:血流停滞、血液高凝性、血管内皮损伤(起重要的初始与持续作用)。通过对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是可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形成。为此,我国多个临床专业针对VTE的防治,制订了《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等。2011年12月,卫生部颁布了《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将DVT和PTE的两项指标,纳入七大类监控指标中的手术并发症类指标中。其明确指出,院内VTE防治工作要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要求三级医院应有能力评估大型手术及高危手术VTE的发生风险,采取VTE预防常规措施,以降低PTE、DVT的发生率与病死率;要将医院内VTE预防与管理,提高到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及患者安全管理的高度[1]。这些均为我院推动实施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多起轰动全国的死亡医疗纠纷,有些通过尸体解剖明确为VTE,有些尽管没有进行尸体解剖,但是临床症状高度怀疑为VTE,因为在医院内非预期死亡而形成医疗纠纷[2-3]。为了尽可能避免此类死亡医疗纠纷,提高医务人员对此种疾病的认识,努力减少住院病人VTE而出现死亡等严重后果,是推动实施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的现实基础。

2 我院实施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的做法

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涉及医疗管理与临床多科室的一项工作,需要统筹院内资源,各学科相互沟通,提高院内VTE防治的综合实力;为此,我院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2.1 医院将VTE防治与管理纳入综合考核工作

2013年初,医院将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作为一项专项工作,制定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与实施方案》,组建了由多学科成员参加的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专家组,将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纳入医院对科室考核体系来推动该项工作的管理。

2.2 医院举办多种形式的VTE知识培训

2013年医院分别邀请3名外地专家来院进行VTE防治知识培训,同时院内VTE防治专家成员分别采取全院范围、科室范围的VTE防治知识讲座。

2.3 我院将VTE风险评估作为住院病人常态化工作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均要求进行VTE风险评估,住院病人至少有一次VTE风险评估,尤其是骨科、普外科、妇产科、肿瘤科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等科室,要结合科室特点,对具有VTE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风险评估应贯穿医疗全过程。由医生对住院病人的VTE风险评估表中相应项目之前的“”进行打钩确认。

2.4 住院病人的VTE风险评估表中明确了相应预防VTE措施,医生在对住院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同时在“”打钩确认采取了的措施。

2.5 我院推动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的决心是坚决的

2013年是我院启动住院病人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的第一年,全年经历了培训准备阶段、组织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经过培训、讲座对全院医务人员再教育提高对VTE风险及防范的认识,将VTE风险评估表作为住院病人病历的一页,将VTE风险评估作为住院病人诊疗中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医院对于临床科室施行VTE风险评估情况进行质效考核来推动此项工作,2013年在VTE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全面推行阶段后,少数科室没有完全施行此项工作,住院病人的住院病历中VTE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表存在缺如的,不少科室质效考核被扣分,个别科室一个月质效津贴甚至被扣5万余元,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强行推动此项工作,也反映我院一种强烈推动此项工作的愿望和决心,至2013年底,我院医生已对住院病人均填写VTE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表。

3 体会

3.1 对住院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作

住院患者常由于其他疾病住院,期间并发VTE是住院病人在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有相当部分住院病人在发生VTE之前的症状极少,极其容易被医务人员所忽视,通过对住院病人存在的VTE危险因素进行收集整理,督促医务人员对VTE危险因素评估,提醒医务人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能够起到预警后尽早干预的作用。

3.2 让全院医务人员对VTE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作为医疗中时刻注意的事项是推动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既往很多死亡医疗纠纷,很多医务人员往往在出现VTE之后才回过头意识到患者其实在之前就存在一些危险因素或者症状,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而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因此,通过让医生对住院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医务人员在住院病人整个住院过程中,时刻注意VTE的风险与防范,这就是很大的一种理念转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3.3 我院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十分重视辅助科室、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我院全院医务人员培训中,对辅助科室、护理部门人员均要求参加培训;我院护理部还专门邀请外院护理专家前来举办VTE防治培训。针对辅助科室对住院病人进行的一些检查,比如D二聚体等相关检查,试行通过在电子病历系统设定相应参数,提醒医生对住院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3.4 由于管理手段的局限性而对VTE风险评估所选择的时间点不能细化干预,需要在今后管理工作加以研究

我院在施行VTE风险评估,主要是对住院病人入院24 h内、围手术期等高危时间段,尽管要求对具有VTE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风险评估应贯穿医疗全过程,但是有些科室在住院病人入院24 h内进行一次VTE风险评估后,其后没有继续进行VTE风险评估,对于这种没有将风险评估贯穿医疗全过程的科室,如何进行管理,没有一种统一有效简便的管理评价标准,尚需继续研究。主要还是通过培训、讲座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认识和对VTE风险评估的自觉性。

3.5全院医务人员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VTE风险及防范措施风险教育的意识有所提高,把此项内容作为医患沟通的内容之一

VTE一旦发生即具有严重后果,同时VTE预防本身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病情告知,包括:住院患者常存在发生DVT-PTE甚至死亡的风险,也可能由此引起血栓栓塞后综合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复发性VTE而致残;进行有效预防可以明显减少上述风险,对大多数VTE高危患者是安全的;VTE预防措施也存在一些不可预期的风险:包括皮下出血和淤血;手术部位和切口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导致死亡;即使在有效的药物和物理预防情况下,仍不能完全杜绝VTE的发生[4]。

3.6 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充分尊重其对VTE风险及防范措施的自主选择决定权

医务人员在没有取得患方同意的情况下,并不能自行决定对患者采取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VTE防范措施。患者的意愿和倾向对于抗栓治疗和健康状态在个体间表现出显著差异[5]。同时,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中的一些检查、防范措施所产生的费用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尽可能避免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现行医疗环境、医疗纠纷事件评价机制中,在VTE发生的事后,评论为何不采取相应检查及预防措施的批评意见往往比较盛行,因此,为了预防一例VTE而对成百上千例住院病人进行相应预防检查是一种需要,例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广泛应用,但阳性诊断率并不高[6],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尽可能掌握相应检查和预防措施的指证。

总之,VTE是需要医务人员积极预防的一种疾病,尽管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随着对其研究和认识的深入,相信会在院内VTE防治中取得良好成效。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构建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和管理体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8-31.

[2] 方义湖,张可丽,于海胜,等,202例医疗纠纷的病理尸检的回顾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2013,42(4):456-460.

[3] 王杰,黄映康,汪元和,等,医疗纠纷死亡415例法医尸检与临床病理分析[J].贵州医药,2013,37(7):628-630.

[4] 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92(40):2816-2819.

[5] 翟振国,王辰.美国新版《抗栓治疗与血栓预防指南》评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5):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