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医学的新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的新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自信;爱心;成功;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67-001

“自信”是学生学好数学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数学认知能力、数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信念,它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任务的选择、接受和学习状态的准备;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绪调节和坚持性。易莲英选1989年的研究也告诉我们:许多学困生并非由于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而往往是因为缺乏学习自信心。可见,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是能否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我把帮助孩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好数学的首要任务。

一、爱心感染。点燃自信

首先要给学生以真诚的爱。心理学研究证明,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增加、乐于交往。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教师应该理解、宽容激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和尊重,使他们相信个人的价值,坚信“我能行”。对这部分学生,仅仅靠口头空洞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心是不够的。在课堂上,我经常有意无意把比较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并及时鼓励,使他们觉得还有能听瞳的,从而增强求知欲望。反馈练习时,我常常出两组题,要求大部分的学生做完所有的题目,而“学困生”只要做一组就可以了。这样对不同的学生,要求的标准就不一样,使“学困生”能接受并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级的节奏。在我巡视学生做题时,主要是关注“学困生”,并及时给予辅导,帮助解决做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长此以往,他们也就树立起了“我也可以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其次,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得到赏识”。给予孩子赏识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促使他走向成功。教师要用欣赏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当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要以欣赏的语气赞叹:“你的解法多么富有独创性……”当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不能用粗暴的话伤学生,要想方设法把错误思路引导到正道上来,要用热情期待的眼光看着他,哪怕只有一个运算符号对,也应给予肯定,并用激励的语言,鼓励的眼光给予帮助,让每个站起来的学生都毫无遗憾地“体面”地坐下去,使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信任,从而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激发渴求知识的情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体验成功,培养自信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屡遭失败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否定,产生认识偏差,认为“我不行”。实践证明,“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加符合成长中学生的实际。因为当学生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产生的自信心,可以成为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新动力,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因此体验成功是培养自信心的最好方法。

教师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后的那种成就感。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学生已有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所以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把圆16等分,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用16个小扇形去拼摆学过的平面图形。去探究、去发现、去归纳拼减的图形跟圆之间的关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尽显“英雄本色”,有的拼成近似三角形,有的拼成近似长方形,有的拼成近似梯形……情绪高涨,信心十足。

三、科学评价,增强自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可见,自信还受他人期望的制约。他人对个体的期望越大,信任程度越高,就会增强个体信心,反之,则会削弱个体信心。所以,一个人的自信程度往往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有关。

我班有一个女孩,智力很好,但她的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下等水平,为什么呢?原来她是外地学生,性格内向,上课时几乎不回答问题,平时与同学交往不多,常独来独往。因此,班上同学对她也比较冷漠。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她对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影响了她对自己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鼓励她多发言,引导她表达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我用眼神和手势制止其他同学的不耐烦。我用赞许的目光,激励的话语:“多么巧妙独特的见解啊!”“你说的太棒了!”给予她积极的评价,增强了她的自信心。

第2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1、知识量大。

2、学科内容深,学科知识的抽象概括性强,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

3、综合性、系统性强,要理解或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高中生每天要学的内容很多,如果不分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会手忙脚乱、丢三落四,本来能学好的东西也学不好,这就需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运用计划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磨炼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不同,学习计划也应该因人而异,但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黄金时间来记忆

同学们应该抓住记忆效果最佳的时间段来安排记忆,提高效率。一般而言,早上6:00—7:00头脑清醒,记忆效果比较好,上午、下午都有课程安排学习比较紧张,中午休息30—50分钟可以缓解疲劳,以便下午有充沛的精力学习。而每天如果不能保证7—8小时睡眠,记忆效果也会降低。

尊重自己生物钟

由于生理条件和生活环境、习惯的不同,人们的生活节律和最佳感觉也往往不尽相同。有的人的学习最佳时间在上午,有的人在下午,还有的同学感觉晚上学习效率最高。在了解了自己的最佳学习时段之后,按照它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和休息。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佳感觉时间去做,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要有时间限制

为了提高效率,在制定计划时,要适当给自己“压力”,对每一科目的预习和复习要做到三限制:即限定时间、限定速度、限定准确率。这种目标明确,有压力的学习,可以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复习效率。同时,每学习完一部分时,都有一种轻松感、愉悦感,会更充满信心地复习下去。

对照计划反省

计划一旦制定,就要雷打不动地完成,如有完不成的,也应立即在次日加倍补上。如:反省自己,当天的计划完成了没有,明天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如果完成的好时可奖励自己一次;如果完成的不好时可惩罚自己一次。这样做,既有约束力又有可操作性,每天都会感到在进步。一段时间后,还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计划做出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地促进学习。

第3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一、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够

一般情况下高中教师不了解初中的实际教学情况,初中老师也不研究学生到高中学习需要怎样的知识基础,从而导致高中教师认为初中应熟练掌握的知识,初中生并不能应用自如。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很大差距,如果老师不及时补充,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习题训练,高一新生就很难听懂新课内容。

例如,初中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主要讲的是公式法求方程的根,而高中则要求初中生能熟练应用十字交乘法对二次方程因式分解,熟练应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配方法解题,而初中生在这部分的学习水平并不能达到高中要求。从而导致高中开学后高一数学教师必须及时补充这部分内容,否则高一新生很难听懂高一课本的某些内容,从而使高一新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惧怕感,进一步影响高中数学的顺利学习。

二、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转变

在初中,大部分学生仅依靠老师在课堂讲、自习课上的强化训练就可以掌握得很好,但在高中依靠这种学习方法就很难学好高中的数学,这是由于初高中的课堂时间决定的。初中课目少、课堂容量小、知识少、自习课多,少量的知识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就可以掌握,而高中课目多(九科),课本内容多,自习课安排的很少。若课前不做充分的准备,仅凭老师二三十分种的课堂讲解,课堂知识的消化吸收都成问题,课后再不进行知识回顾总结,课外作业都难以完成。更何况现在大多数学校为了高考,更是把三年教材压在高一、高二全部讲完,那么高中课时安排就更为紧凑,因为时间短,学生的理解就感到吃力,所以高中生应注重对知识的预习和课后及时总结复习。

三、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初中,对概念定理的理解要求不高,主要是概念公式的应用,从而导致很多学生不重视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而高中课本对概念、定理的形成、理解、应用都有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而严密。总之,高中数学教学对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很多初中生并没有这方面的思维准备。引起这些差异主要是因为初高中的教学任务不同,作为高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大学输送合格的人才,所以,高中教育对于学生自学能力、思维分析能力、钻研能力都有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这些目标必然会直接影响到高中的教学方法,同时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是课本知识与课后作业的严重脱节该怎么办?高中生会发现课本的内容大都通过大量的实例引入概念、阐述概念,然后讲一两个例题,可课后的习题却较少有只通过阅读和模仿例题就能做下来的。辅助练习册上的题,难度都不小,这是因为高中重视概念的理解,学生看了课本的概念后,没能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故而不会应用。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从而顺利解决课后的练习题,教师在课堂上会补充大量的例题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初学者就应作好听课笔记,以便自己课后分析、理解、记忆,总结概念的特征,从而顺利地完成课后作业。

二是随着教师讲解的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心理压力大该怎么办?由于高中教学进度快,很多知识讲解后迅速以各种形式出现,刚入高中的学生,对从没见过的复杂算式一时接受不了,他们无法想象这些算式表示的数学意义,从而对自己掌握的知识产生怀疑,对自己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教师产生怀疑,尤其是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就有放弃学习数学的思想。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应及时与老师沟通,及时消除自己的疑惑点,尽量做到当天的疑问当天解决,不积留问题。对于比较深奥的知识,理解不必一步到位,可按老师指导一定要记住它的形式、名称、概念,它们也将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重复出现,事实上,很多抽象的知识,在刚学的时候总是不易掌握,但是每重复一次就可以把以前的内容串连起来,时间一长,理解就更透彻了。

第4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计算机教育要从小抓起,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重要课题。教师要认真分析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身心特点,提炼和发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更好地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投入程度,从而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多年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要切入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结合生活运用实践,领悟学习重要性激发兴趣

计算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发展与进步的方式与速度,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小学中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举措。相对于语数外学科而言,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方面缺乏基础,学习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对此,教师应当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寻找计算机技术运用的案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列举了计算机技术在生活中的多个方面运用案例,如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智能电器的便捷运用、数字电视的精彩节目等等,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不仅在航天航空、国防科技等重大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具有广泛运用空间,正在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有了这样的生动生活运用案例作为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就具有了直观的认识,学习情趣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给予学生自主平台,增强教学生动性激发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中活泼好动,引导得当能够顺势转换为推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有效契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良好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如在画图、填充颜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将相关的要点提示出来,接下来出示操作目标任务,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相互研究操作的要点,指点操作不规范之处,在相互的帮助中更好地掌握画图与填充颜色的步骤。在这样的模式教学中,学生相互之间既可以点评不足、交流经验,也可以相互研究更为便捷的操作方式,有助于学习内容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再比如word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将自己最为喜爱的一段话进行文字输入,既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名家名篇,也可以是自己的得意之作。在完成输入之后,笔者要求学生按照指定字号、字体、颜色、行间距、字间距以及其他特殊处理要求进行操作。学生在独立完成了操作之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开展分析与点评,重点指出其操作不正确之处,帮助纠正操作步骤与方法。这样的自主操作学习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发挥了小组这样的载体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word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效果。

三、引入相互竞争机制,体现学习竞争性激发兴趣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营造竞争性氛围,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之后,都组织相关的操作竞赛、优秀作品观察与展览等活动,让全班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成果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以此体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共同奋进的目标。例如在幻灯片制作内容的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巩固训练,每一个合作小组确定一个主题,在班级进行设计理念、思路、主要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交流,并以一周时间为限开展小组幻灯作品比赛与展示活动。这样的竞赛活动比一般的作业布置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和投入程度,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集思广益、深入发掘与搜集素材,将图片、文字与声音等素材融合起来,运用课堂所学的制作方式技巧,完成本小组的作品。在作品设计与制作的整个流程中,每一位小组成员都需要进行分析与改进,更好地提高作品质量。各小组完成作品后,笔者在全班进行演示,要求小组代表上台操作并进行要点的讲解,最后在全班进行无记名投票评选出前三名的优秀作品,并推荐在学校网站中。这样的竞争机制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以致用和完善提升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展示学习成果的良好平台,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动力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四、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提高学以致用性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选取一些联系较为密切的内容,将生活运用融入进去,让学生惊喜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他们的学习与生活,从而更加有兴趣开展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例如在电子邮箱内容的教学后,笔者要求学生认真回忆和巩固电子邮箱申请以及使用的要点,尝试为家庭每一位成员申请一个电子邮箱,与同学之间相互交换电子邮箱名称,并运用电子邮箱发送学习资料,建立通讯录,运用电子邮箱这一载体将全班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之间交流学习资料更为方便快捷。这样的运用拓展让学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改变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以致用能力,提高了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再比如个人博客相关内容的教学后,笔者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博客,定期自己对学习与生活的感悟,以及学习的方法技巧等等,成为自己在网络中的一张名片。

第5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在数学学习中,不少学生对老师存在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

学生依赖心理过强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活,挫伤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抑制了他们主动探索的能力,表现为“知难而退”;另一方面,大多数数学教师也放不开手脚,总想手把手地把学生教会,习惯于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分析教材,常常是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精神被扼杀,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丧失,他们常常是期望老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别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和关键,期望教师提供详细的解提示范,便于自己一步步地模仿硬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体会不到“学习高峰的体验”,也感觉不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不到创造的乐趣。

消除这种心理的方法,我们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这就要求教师一是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加之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解题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三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第6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22-02

在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潜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为未来的就业和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以下是本文对如何打造精彩纷呈的职校计算机课堂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从多角度进行备课,做到因材施教

作为计算机教师,在备课阶段应仔细研究教材,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教学内容恰到好处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的用法时,由于软件工具栏中的各种工具名目繁多,记忆起来相对困难,所以我们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可将教材中涉及的教学内容与详细的操作一起编辑到同一个“word”文档中;然后,在多媒体教室中,开启广播系统给学生讲解,并将已经做好的“word”统一发送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动手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掌握知识。当学生忘记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时,可以打开“word”文档,按照其中的步骤进行操作,便于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实践和操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采用多种教学措施,实施有效教学

教师不但要在备课时,注意知识的详略得当、精益求精,而且要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1、案例教学法

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在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共赢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工作岗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开展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工作情境,让学生在工作场景中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项目开发的操作流程,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一个关于房地产项目的宣传片,让学生通过各种可用渠道去了解项目的设计流程和项目组成结构,为学生以后从事项目开发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拥有更早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此外,计算机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比较零散,只有充分掌握知识前后的关联性,能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案例,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理论与实践共赢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前后知识要点进行总结,将知识技能的练习融入到一个综合案例中来,然后引导学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传统教学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演示一个操作技能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操作,虽然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创新原则,但是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计算机知识比较复杂,对于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入门学习还是有所难度的,而按部就班法可以帮助学生打牢基础,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表达时应采用简洁的语言,保证教学思路的清晰,让学生清楚掌握每一个知识要点,对于较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适当划分,以小单元方式实施讲解。

3、课堂提问法

通过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问老师,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也降低了教学效率。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法实施教学,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设计有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知识本质。例如,在讲解“word”文档的使用方法时,很多学生对文本框的插入不太明白,实际上,文本框的使用对鼠标指针的变换要求较高,为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鼠标呈现双箭头时表示什么?呈现纵横交叉箭头时表示什么?哪一种是表示文字插入的?”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自主动手操作,以探究问题答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

除了上述几种方法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故意出错法。为了引发学生的质疑,教师可以采用故意出错的方式,通过产生矛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积极探究,获取正确结论。例如,在教学“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7”中的文字输入时,教师可以故意漏下几个字,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再顺势提问:“怎样把文字插入合适的位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操作、实践探究。再如,形象比喻法。计算机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利用形象比喻法来转换抽象事物,便于学生理解与把握等等。

三、加强计算机文化教育,给予正确引导

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和学习方式,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利用各种聊天工具和网上交易系统更加方便、快速的交流和交易,并通过数据库获取各种资源与信息。很多中专生经常出入网吧,但是他们到网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玩游戏、聊天,甚至会浏览不良网站。对此,计算机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使计算机网络发挥正面意义。首先,教师不必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制止学生上网;其次,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宣传计算机文化,加强计算机文化教育,使学生学会甄别外来信息,并有选择性的获取和传播,从正面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发挥网络教育的正能量。

四、通过积极课外指导,强化学生认知

除了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外,教师应加强课外指导,通过全方位的引领,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体系。首先,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全面掌握计算机发展动态,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并适时给予学生正确的科技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与价值观,为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奠定基础。其次,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信心不足而无法付诸于行动,从而导致创新激情慢慢消退,而思维的僵化使得行动力也随之减弱。因此,计算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下为学生灌输积极的学习信念,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尝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民主、轻松、良好的师生关系,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深层次挖掘学生潜能。

总之,“教有常法,但无定法”,只要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不断发展,就一定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掌握能力,让课堂教学变得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 朱黄兵.中专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职教通讯,2009,(02).

[2] 包红梅.中专计算机教学组织与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01).

[3] 宣克祥.试论计算机科学中的哲学智慧[J].教育教学论坛,2010,(30).

第7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关键词:信息;方法;主人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41-01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学信息技术的学习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各地中学普遍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有的还开通了校园网或远程教育网,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尤其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强调以"教"为主,现代教育则强调以"学"为主。特别是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学习的环境和手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不再只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取知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因此,教育的重点更多的转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基于这样的观念,我认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重点应该体现两个方面的思想:

1.1教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教的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方法的传授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逐步培养。作为教师来说,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常规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学习的方法。例如:学习软件操作时,要指导学生善于运用"帮助"系统、善于探索学习、善于和同学讨论、善于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和虚拟社区的交流功能等。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学会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从学生来说,也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对于信息技术本身而言,只是一种技能,不能把它当作一门知识去学,一定要注重自身的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不懂就问,问老师、问已懂得同学、查阅资料、浏览帮助系统甚至借助互联网和虚拟社区进行广域的学习,要勇于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1.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与其他课程比较而言,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余地。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课程就会死板、枯燥。因此,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定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中不要事事包办,要更多的体现"教"变为"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要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要以老师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也不要以标准的结论暗示学生,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信息技术课上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

2.改进教学方法

陈至立在中央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注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具体来说,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2.1学与玩结合。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在电脑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经常利用一些趣味性与娱乐性强的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中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的特点,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一些既适合中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指法时,可以让学生们玩一些关于指法练习的游戏软件,如:字母打靶游戏、警察抓小偷、吃苹果、答题过关、赛车等游戏,学生可以在忘情地玩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格键、换挡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过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性、益智和学习的功能。

2.2主动地与其他课程整合。课程整合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因为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决不能脱离实际去讲技术,一定要主动的创设情景,将其它课程的内容恰当的整合进来,让学生在真是的情景中完成学习过程。

整合学习要采用任务驱动,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问题。教师在设计任务是要灵活创新,让任务有意义、有趣味性,给学生留有成功和创新的机会,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例如:学习word时,就可以考虑将语文的部分内容整合进来;学习电子表格EXCEL时,可将考试成绩的统计与分析这样的一个实际问题整合进来,可以让学生自己利用电子表格计算总分、平均分以及全班的排名等;学习POWERPOINT时,可以选择其他学科重点一些专题研究性学习,如:"对自己的介绍"、"旅游风光介绍","地震的成因"等,借助互联网或实地调查进行研究,最后用多媒体文稿的形式展开研究的成果。

通过这种整合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避免单纯的操作学习,在真是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真是任务的实践过程中真切体会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信息的全过程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信息素养的提高。

2.3提供学习资源,精讲多练。现代教育思想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变教为学,以学定教。因此,教师应注意这样一个原则:学生能看懂的、会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突出"练习"和"探索",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增长技能。在学习之前,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提供比较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如:多媒体网络机房、电子教师、多媒体教学光盘、软件库、素材库等,当然,能有校园网环境更好。

第8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包豪斯作为上世纪20—30年代德国建立的一个现代艺术教育学校,由于其锐意探索,大胆革新而对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它成为现代主义发展和现代艺术教育之路上的里程碑。,包豪斯所提示的设计之原则(1.艺术与技术相统一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原则来进行)至今依然对国内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仅从“艺术与技术相统一”这一原则出发,针对当前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某些现象,谈谈自己对这一原则的认识。

“艺术和技术——新的统一”源自包豪期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期在大工业生产的社会背景下对设计及设计教育的一种认识与主张,这一原则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提出了设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并确立其为包豪斯的办学方针。后来他的好友莫霍斯依.纳吉在“艺术和技术-新的统一”公式上补充了一个概念即科学,形成了设计是“艺术和科学技术相统一”新概念。他们倡导把对平面和立体结构的研究,色彩的研究三方面独立起来,单独研究使视觉教育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非个人的主观想象上,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把以观念为中心的艺术体系,与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体系比较完整的奠定起业。

虽然“艺术和科学技术——新的统一”这个要领的提出已距今天的我们有近一个世纪之遥,但站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面临新的一次社会升级转型,我们重温这一原则时,发现它仍对我国目前的现代设计艺术的教育具有现实启示作用。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艺术设计的本质和作用。

艺术设计是艺术, 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是指在现代工业批量生产条件下,把产品的功能,使用时的舒适和外观的美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它是以工程技术与美学相结合为基础的设计体系,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技术设计赋予艺术设计以内容,艺术设计赋予这种内容以形式,技术设计体现科学原理,艺术设计显示人性光芒,体现人文思想,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技术不断得以应用,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得到了革命的改变,今天科技进步远远超出格罗皮乌斯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时的科技内容,人们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文化观,审美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发展。现代艺术设计所体现出来的材料美,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与过去也有着较大区别。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的看待现代艺术设计的两重性——艺术与科学技术。

信息时代的背景下,艺术设计领域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人文精神在现代工业文明的作用,努力把握最新科学技术,真正提高我国艺术设计的能力水平。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增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体现设计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本质精神,满足人们的物质功能需要和审美需要。

有利于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现状的认识

艺术设计教育是艺术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培养艺术设计人才,而且起着规范艺术设计职业模式的作用。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近几年无论是办学规模教育模式,教学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也存着一些问题。

1.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普遍存在“重文轻理”现象。这种现象出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跟艺术设计类学生的认识有关, 我国艺术设计类学生,通过美术加试,学习美术多年,学生偏科严重,进入大学后通过专业化训练及现行教育体系的专门化教学,造成了学生知识偏颇和视野窄化的现象。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设计的本质特征是科,艺,技的结合,设计能力的高低决不是仅仅取决于美术能力的高低和美感认识的程度。(虽然这两点对设计很重要)而是你对整个涉及设计学科知识的掌握。只有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具有设计的创造力。只有掌握了较全面的知识,才能真正具有设计的创造力,才能把主观构思变为现实产品。另一方面:“重文轻理”的现象,与我们的教学课程的设置有关,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缺乏理,工科知识的讲授,缺少对学生严密逻辑思维的教学训练。因此整个设计教学变出现了“重文轻理”的现象。

2.对设计辅助工具认知的误区。计算机作为现代设计者普遍使用的一种工作工具,为设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地帮助,但同时在学生学习中也产生了一定的依赖,对于电脑美术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如今电脑作为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一种表现工具,正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但有不少学生认为掌握了电脑手段,掌握了最先进的程序版本,就能够从事设计工作了。片面的认为电脑知识就可以代替设计所需的科学技术的知识了。因此学生们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从事学习电脑程序操作的知识。而忽视了对设计本质的认识。忽视了设计创造力的培养,设计理念的建立。不少院校考虑到学生的就业,也不得不在课程结构上做相应的调整。在这里,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肯定人工智能(电脑)参加进设计艺术中的积极作用。电脑美术本身就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是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上的绝佳表现。它让我们体验到思维与表现完美结合的新境界。但电脑不是道具而是素材,麻省理工大学的前田约翰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只是粗蛮地使用计算机,还要用心思考如何以数字构筑起来的新素材开拓一个理性世界。对电脑程序操作的学习只不过是对一种新工具的学习,而无法上升到对设计能力本身(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对设计的作用)的认识。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脑美术只能解决我们设计形式上的表现,而无法代替人脑解决设计内容上的问题。

有利于当前设计艺术教学改革

“艺术和科学技术——新的统一” 对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提出了两个重要方面的内容:艺术与科学技术。围绕这两方面,现代设计艺术教学改革可以展开以下几点工作。

调整科目与课时比例,合理增加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努力提升学生人文尺度,拓宽知识面,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相应的提升研究能力。许多学生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理论研究,只专心于某一技术学习和专业实践,这样往往会导致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尤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在职业教育中成为合理的教育与教学目标。据美国教育研究专家梅雷迪斯.D.高尔例举了科姆罗和瑞普斯的一项在医学上的心血管与肺病治疗方面取得十项重大进展的研究在产生关键的影响的所有研究中,基础研究占61.7%,其中非临床导向与心血管医学毫无关系的占36.8.%。这个例子能够有力反驳那些将实践能力培养与研究能力培养割裂对待的教育观点。

建立综合型研究性的工作室,就设计艺术工作室而言,传统工作室往往是为单一或某一单元教学服务目标而设计建立的,缺乏为整个课程体系服务功能,工作室仅仅定位在操作场地的概念上,不具备研究功能,无法真正担负起教学及专业研究工作的开展。

通过以上对“艺术和科学技术——新的统一” 的重温,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设计艺术教育应该从设计的本质特征出发,围绕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力和树立以创造美好生活的设计理念,牢牢把握住设计的两种属性的统——艺术与科学技术对设计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展开设计教学,培养出真正具有国际文化视野,扎根民族文化,符合知识时代要求的设计人才。

第9篇:医学的新技术范文

首先,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

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激发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

例如,在教学完第4课《初识windows98》后,在学生初步掌握鼠标五种操作方法后,就可以利用windows98自带的扫雷、纸牌等游戏让学生迅速掌握鼠标的左右单击、双击、拖动等操作。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鼠标的使用,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组织比赛活动,如教学完画图后,组织学生进行计算机绘画比赛,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b、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三、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创新思维。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将成为可能。在传统的“授”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未必能引起学生的“学”和主动参与,而在信息技术课中,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协作学习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否则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无法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预先装入教师主机上,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根据老师提出的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传输功能相互讨论,取长补短;也可以向老师询问以解决学习的难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来自网上、老师同学的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如教学完第45课浏览中国儿童网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网址(金色少年、中小学教育网、中国百科知识网)让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浏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从而受到启发,对所学知识加以整理和延伸,形成自己特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