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化 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时代的发展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却举步维艰。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阶段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但是随着小学生成熟度及接受能力的不断提高,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了。
(一)教学目标需调整
新的发展背景下,阅读理解成为人才的基础必备技能。对语言工具的熟练应用,成为企业挑选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奠定人才语文阅读技能基础的重要内容。与其他阶段教学不同,小学阶段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语感,建立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好感。但是从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一味强调知识性,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没有对阅读内容建立初步好感的基础上,对学生强行进行信息及知识内容的灌输,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好感,同时对于整个阅读教学的活跃度来说,也起到了负面作用和影响。
(二)教学手段单一
除教学目标程式化问题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学手段的单一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到的信息冲击也越来越大,对信息敏感程度正处于不断麻木的过程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加上现在小学生通识的意识不断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挑战也相应增大。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本是一门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课程,并且也有一定的吸收新教学内容的空间与条件。但是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一味地采取传统的教学手法进行教学设计,整个过程都是词语教学、段落归纳总结,完全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针对这样的内容,如果再采用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势必造成整个教学氛围的呆板与沉闷,教师教学吃力,学生吸收费劲。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小学语文传统阅读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时代新元素,实现个性化教学模式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必经之路。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及策略
个性化的含义,即量身定做,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阶段特性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兼顾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充分利用,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一些简单有趣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奇的天性,通过画面、声音的多方面刺激,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语文课程的好感。比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原这一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小壁虎借尾巴的生动场景;再如《司马光》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情景表演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同时,加深对整篇课文脉络的印象与了解。
(二)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平衡度与量的关系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还讲究一个“度”。在教学手段单一的条件下,如果安排大量的知识让学生学习和吸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倍感压力,事倍功半,形成语文课程学习的恶性循环。基于这一现状,建议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知识的量,在充分考虑小学生能力条件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最大吸收量进行科学分析,争取在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保证学生对知识的良好吸收和消化。就《王二小》这一教学内容的开展来说,它本身是故事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整个教学过程中都采用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仅注重学生对故事节点的把握以及对文章精髓进行理解的话,在造成学生理解缺失的同时还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人性化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度与量二者关系:在第一课时,教师只需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内容进行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具体兴趣倾向及理解层次,逐层进行文章剖析。此外,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中,还应充分利用合作学习模式,对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挥的空间,为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进行知识的回顾与练习,增进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同时,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三、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更是培养学生基础语文素养及基本理解、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措施与手段。从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实现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教育工作者应从小学生天性与阶段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能力层次及知识构成,对阅读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探索性,将学生性格中的劣势转化为个性化教学的优势,争取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为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佟寅.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习卡片开发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傅静.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
[3]邹敏.试论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
[4]赵子志.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2):114-11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初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对互动性要求较高的课程,课堂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充分利用课堂提问有效性,不仅能最大程度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于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与师生互动的实现来说,也能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课堂提问有效性实现的重要性
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互动的缺乏是阻碍教学质量及效率提高的一大因素。教学互动的有效开展,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高效沟通的桥梁,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从而对教师的教学安排与教学计划进行最大限度的配合。但是从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不管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教学前后,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极为有限,教师在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之后,只是一味的按照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对学生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吸收情况一概不问。在这样一种缺乏沟通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极为有限,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难以达成有效的合作关系,会直接降低课程教学的活跃度以及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
提问是课程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同时更是教育者们的一项“技术”,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及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思考,深化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氛围。师生互动的有效实现,除了教师与学生间日常互动的有效进行外,还需要合理利用提问这一有效策略。
二、课堂提问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基本了解到,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不仅有效辅助初中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对于良好课程教学氛围的形成来说,也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虽然课堂提问有这么多好处,但是如果没有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依然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生活”与“教学”关系的有效处理
生活与语文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某一层面来说,语文就是生活的浓缩,生活就是语文的原型;但是语文课程与生活又有着巨大的区别,生活相对而言更为宽松,而语文教学更为严谨。课堂提问过程中,如果把握不到位,也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效果。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比较广阔经验背景以及应用环境,但是由于初中阶段学生认知的局限,他们并不能恰如其分的对生活中存在一些表象进行正确的把握。鉴于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对表象进行挖掘,去伪存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且形成科学的认知是当代初中语文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的去看待生活与语文课程之间的关系,将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与知识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嫁接,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的作用。
(二)知识与能力关系的有效处理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处理好生活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系外,还应将基础知识学习、智力开发、思想渗透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培养有效的联系起来,既要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智力的开发,又要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培养引起足够的重视;既重视知识系统性,又不能忽略知识来源及其应用教育,使学生成为知识迁移高手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丰富观察意识与解决周边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语文教学中获取新的力量与能力。
三、课堂提问有效性实现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所述,我们虽然看到了课堂提问的种种优点,但是对于这一工作切不可大意,结合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把握教材
课堂提问并不是简单的将问题提出来即可,而是需要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需要以教材为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的要求进行合理把握,体现出教材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与张力,把握教学主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知识的延伸,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在把握教材主旨的过程中,首先要对相应章节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宏观把握,看看章节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样的,然后再根据课程教学安排的进度,将这一目标设定与自身的教学素养及业务水平能力进行联系,从而促成教学计划与教学实施的一体化,保证教学过程的效果和质量。
(二)引导学生对深入了解教材
除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把握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过程中,还应加强学生对教材的了解。这一部分功课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内容的架构及构成进行大致的了解,让学生明确这一章节学习的主要目的和内容,让学生在心理构建出一个合理的学习体系,帮助学生与教学计划进行对话;在每一堂课程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共鸣,激发学生对接下来教学内容的兴趣,这一途径可以是故事性的讲述,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相关视频,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力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教材的认知,促进师生问答默契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这一环节并非容易的事,如果处理得不恰当,很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鉴于此,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要想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首先需要从教材入手,在师生都对教材内容及内涵有所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和手段,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及层次出发,合理设计问题,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帮助学生梳理学习信心,从而最终转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看法和态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瑞清. 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4,05:168.
[2]吴廷凤. 浅论初中课堂师生有效提问[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邓娅号.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材 教学模式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26-02
1 调查情况分析
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提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反馈目前我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并将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今后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近期,课题组成员对我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艺体系、经济管理系、生物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凤翔师范分院进行抽样调查,调查专业涉及初等教育、学前教育、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金融管理、物流管理、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应用化工8大专业,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无效问卷3份,有效问卷197份,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大学语文课程认知、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现状、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三大主题展开。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语文课程认知”主题中, 55%的同学认为“学学语文对以后工作有用”,71%的同学认为大学语文“有时候能潜移默化地让人认清生活中的道理”,说明大部分学生能意识到作为基础性学科、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重任的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针对“你喜欢语文课吗?”的问题,回答“一般”的占47%,回答“喜欢”的占40%;而在之后的“影响你对《大学语文》课程态度的因素”问题中,34%的同学认为是教材或授课内容,37%的同学认为是教师风格,可见,教学的外因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较大。
在“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现状”主题中,71%的同学对现行教材比较满意,但51%的同学认为“应该按专业的不同来选取不同教材”,43%的同学认为“教材应统一,但不同专业的教学侧重点应不同”,明显看出学生倾向于大学语文应该跟专业学习紧密结合,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在教材的阅读材料中,学生更倾向于中国的、现当代的、小说、诗歌等阅读文本,体现出学生学习需求的简单化;41%的同学认为目前课堂中使用的教学方式属于传统型的“填鸭式”,也有40%的同学认为是“创新型的专题式”,可见教师教学风格差异明显;相应地,40%的同学认为授课方式“死板,但可以接受”;在语文课程中开展朗诵会、读书会的比例仅为27%,而52%的学生认为这些实践活动“很有益,但很少参加”,可见,实践活动的落实成为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议”主题中,42%的同学希望通过“兴趣小组”的形式对语文教学进行补充,34%的同学希望通过网络形式补充,体现学生对创新教学的期望;在考核方式上,36%的同学希望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25%的同学希望采用平时作业的形式,可见,闭卷考试这一常用考核方式不尽人意;而学生也都程度不一地反映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满之处在于教学手段陈旧、教材陈旧、设备落后;48%的同学倾向于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授课方式,这些也都对今后的语文教学改革提出要求。
2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今后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
2.1教材的选择
目前我院的大学语文课程有两个校本教材,两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各有千秋,也都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具,大部分同学也都比较满意,但通过上述调查结果看来,学生对教材中的阅读文本的选择有自己的看法。由于高职学生入校时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他们更倾向中国的、现当代的、小说、诗歌等相对简单的文本,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篇目较多,而课时数量有限,教师往往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教学资源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篇目外的内容,如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也都取决于教师个体的主观认识,这就容易出现“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初衷”断链的情况。在今后的教材修订中,我们可以选择更贴近时代,跟专业知识、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阅读文本,而一些古典的、近现代的名家的杂文或议论文,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且脱离学生今后的就业实际,造成“学而无用”的尴尬处境,在今后教材的修订中,要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加以取舍。
在讲授教材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专业的不同,充分合理地整合教材资源,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将人文素质与专业素质相结合。比如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要走上讲台,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在教学时,应注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文本,提高他们文本分析、文学鉴赏能力;提倡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将小说改编成戏剧,将散文改变成诗歌等,激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及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根据教材内容,模拟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再如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应用化工专业的学生,大部分要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根据企业用人需要,应加大应用文的阅读、写作比例,可选择一些科技或工艺产品生产的说明文,还可选取有关职业理想、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加入向专业特点延伸的口语交际等训练,以此贴近生产、贴近专业、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亲自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上某一现象进行社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到企业参观见习,条理清晰地写出产品生产的流程及工作日志;为企业产品的广告、使用说明书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2.2教学模式的转变
因为客观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我院的大学语文教学仍采用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的带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讲解的魅力,语文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明显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显然更倾向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授课模式,这不是仅仅靠课堂提几个问题就能行的,这种互动的模式应该是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师生平等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将知识性的教学任务细分成几个项目,把学生分成小组,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合作、开展调查、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学习苏轼的《江城子》时,可布置几个项目任务:(1)收集接触过的苏轼的诗词,总结其诗词内容特点;(2)查阅历史,了解苏轼的宦海沉浮;(3)述评苏轼的旷达豪迈;(4)联系本词,剖析苏轼的儿女情长;(5)找出既有英雄一面,又有儿女情长一面的文学家或文学形象。这样组织课堂教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今后学生就业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目前情况看来,我院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开展第二课堂的非常少,而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网络”等形式补充语文教学,根据学生专业、兴趣,可将语文教学与当代文学、社会生活、新闻事实、热门话题相结合,定期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演讲比赛、读书会、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因地制宜地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还可建立班级网络平台,学生管理,教师从平台内容、栏目建设方面进行监督,学生的阅读心得、原创作品都可以在这里展示,还可以学习求助、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学生未来职业竞争能力。
2.3评价机制的革新
目前,我院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基本是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在内的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种评价机制看似囊括了学生的综合表现,但过于笼统,体现不出差异性,也不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表现,如平时作业中抄袭他人、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记忆的同学,也可以取得高分,而平时课堂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的的同学却因记忆力、写作等短板取得差强人意的成绩。说到底,是因为教师以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重视不够;考试评价内容和方法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往往以标准化题型考试为主,侧重考核知识的识记和再现,忽视了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作为教学评价改革最直接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重新建立科学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制定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方案,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评价内容上,语文考试应淡化对学生的知识性考试,将重点放在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上,从单一元的知识评价向多元化能力评价转变,体现在期末试题中,就是不囿于题型的全面化、标准化,可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评价方式上,要从重终结性评价转变重过程性评价,多视角,多种方法评价学生,实行分层、个体化评价。如帮助每一位同学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学习档案,由每小组组长负责,制作课程记录卡,详细地反映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活动表现评价法,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表达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评价;将小组成员的课堂笔记、文学习作、哲思短语、小论文等进行搜集整理,写出评语,提出建议,建立激励机制,在班级网络平台上展出;对学生参加的各种辩论赛、诗歌朗诵赛、征文比赛、演讲大赛、情景模拟等实践活动作出汇总评价,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总之,合理的评价机制的建立,要为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来服务,才会有效、有意义。
大学语文课程一贯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统一,但如果实际教学脱离学生的需求,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在高职教育背景下,大学语文只有与时俱进,逐步推进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语文课程;阅读教学;新理念;新策略;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下,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更强调实用性和多元性,所以新时代语文教师除了要不断完善和加强自身学习以外,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个性,把握特点,以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推动当代语文课程教学再上新的层次。阅读是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前阅读教学过于强调方法、内容,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内在体验,很显然与语言教学的初衷相背离,所以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解决当前教学矛盾,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新形势下语文课程教学的新要求和新变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全面概述,即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这是语文课程新要求,也是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对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强调的较多,由于过于强调工具性,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实际应用过程中生硬地接受和运用语文基础知识,而缺乏生命力和创造力,陷入了机械性学习和运用的误区和困境。语文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应当是一种理念和方式,所以教师要更多地将语文知识和内容赋予人性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运用和创新,进而发挥语言的魅力,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和灵活性,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语言知识有机结合,更好地进行传承、发扬和延伸。所以新形势下,语文课程教学更应当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引导,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探究多元化教学模式,才能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动性、自觉性,进而实现良性互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创造水平。所以教师要摆正位置,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和组织者的教学理念,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的同时掌握和探究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达到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探究
语言课程新理念的出现,对于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应当注意教学重心的转移变化。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新理念强调要以学生为主,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方式。但是当前在教学活动中对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在实际教学中还没有将该理念得到有效贯彻,所以教师应当主动与学生拉近距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增强实际运用内容,从而更好地便于理解、掌握和应用基础知识。因此新形势下教师与学生关系重塑显得至关重要。基于上述分析,新形势下对于阅读教学的新策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1.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全面结合教学新课标要求,细化和完善阅读教学目标,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具体实施策略方面要采用情境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展探究式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分享和交流中增强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价方法方面,也要摒弃单纯地成绩论,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采用观察法、讨论交流法等营造开放式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热爱阅读的潜能,进而达成师生互动和教学一致性,有效解决教学矛盾和冲突。2.运用阅读价值观新理念,转变阅读教学角色。首先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由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悟和体验,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想法,在对同一个阅读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体现差异性,构建更加活泼、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结合阅读体验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和感受。同时教师要学会倾听,不能以个人的理解和教学固定答案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扑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倾听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对有争议的问题集中组织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获得更丰富的体现,张扬个性。三是要用创新发展的眼光对阅读教材进行解决,新时代对于传统的语文成语等知识赋予了新的内涵,所以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履行好指导员的角色,对学生片面的、消极的、不良的学习思想和解读方式进行及时纠偏,进行积极的引导,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可以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要注重解决标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在建立一定的标准和共识的基础上的开展自主阅读和探究,而不是随意理解、妄加揣测和曲解文章的主旨,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3.转变阅读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硬地进行知识和方法灌输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教学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或者随意拆分教学内容,强调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所以教师要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具体课程安排,并注重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阅读资料,教师要善于在整体教学目标把握的基础上探究多元性的教学方法,比如采用诵读法让学生感悟诗词的魅力,采用思路教学的方法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基础上,打破固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阅读逻辑思维训练,进行综合性点评,将文章的字、词、句有机结合起来,避免生硬地拆解和取义,主抓教学重点和教学整体思路,进而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引入多媒体教学、视频网络教学、翻转课堂、慕课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境塑造等多种方式,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注重和把握阅读教学整体目标和综合体验的基础上,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提高阅读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4.全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成为阅读主体。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主阅读,科学安排阅读课程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主动专心待有兴趣地阅读,从而在阅读过程中增强体验和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文本语言和主体知识结构之间的有效串联,教师要运用自身的资源和丰富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创新的批判的眼光去学习,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合作模式中更好地解决阅读困境,增强师生互动,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
总之,新形势下语文课程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于阅读教学而言,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重新构建新的阅读教学格局,尊重个性和差异,鼓励探索和创新,才能全面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持续阅读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师生互动中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巧,注重知识的串联和综合应用,提高生活应用能力和综合阅读素养,进而达成教学目标。
作者:谢真珍 单位:盘锦市兴隆台区欢喜岭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秉玺.浅议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4,(14):129.
[2]徐卫全.初中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4):28-29.
[3]王文忠.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文学教育(中),2010,(02):141.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注意问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偏离语文实践课程的本质,或与我们所掌握语文知识不衔接,又或是流于形式,浮皮潦草,敷衍了事。把本是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搞得脱离实际,不得要领,没有达到上述良好目的的结果。我们反思后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社会意识亟待提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普遍在各学校的开设及活动效果都不太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社会、家长以及有关管理者的意识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
由于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各农村中小学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跟思想和认识上的误区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喊了许多年,但由于整个教育还被应试教育氛围笼罩着,结果还是“雷声大而雨点小”。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使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甚至部分教育管理者都普遍认为学生语文成绩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条件,而忽视人的整体素质,这样,实施这类课程时,无论家长还是学校,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严重影响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教师意识和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认识不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深深地感觉到“课堂语文主科”重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副科”,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教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影响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担心家长不会接受,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更加丰富。另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农村中小学没有科学合理的实施制度和措施,一些学校虽对语文课程的实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实施过程中,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职责不分明,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统筹安排,具体指导。学校并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没有活动的全盘计划和长期规划,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于此同时,也没有相适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无疑会直接影响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此外,语文教师的在选题过程中,选题过大,目标过于庞杂,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让学生有老虎吃天无处下抓的感觉。这样就会出现实践活动“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的现象。
没有真正体会到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图。
三、教材、教案设计上的错配,在实践中偏离了实践课的本质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当成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只是换个地方进行课堂课程教学,或者严重脱离本年级语文课程所学语文知识,进行不相关的活动或其它社会实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与通常意义上的学科性教材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对某一学科知识系统的严密编织,而是一个围绕许多社会生活等主题展开实践活动的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是实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实践出发,在设计和编写教材上或教案上,应与所学年级语文课程知识相匹配,做到相关不死套、游离不脱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和教案的设计总原则上来。
四、教师越位,学生缺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始还能把主动权给学生一点,让他们自己发挥,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教师的调控,不知不觉又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设计上来。教师往往依然是“主宰”,想着法的死套课本上知识,或框架设定好的知识,没给学生自由探讨的空间,和发挥个人特性的余地,造成老师越位后成为主体,学生成为客体的现状。违反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支持者,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材的人”的本质要求,更谈不上为引导学生在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通过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的目的,依然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既有人们认识上的问题,又有现实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既有师资队伍不足的因素,也有办学宗旨和教育思想不端正的因素。因此,要认真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切实改变目前的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文书.《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J].《文教资料》,2014(12)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计算机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交流的有效工具,特别是多媒体网络的运用,它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文学习资源,它改掉了传统授课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其课堂的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学不多,由于其形式的单一,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会产生“容量少、进度慢、效果差”等结果。这种手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网络下的运用计算机授课,在教师的的引领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需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收集、整理、分析、选择信息资料,应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网络实现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资源得一共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比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古代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就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教师的讲授,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的形式,结构,强化对实物的感受。又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很快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其厌学情绪,培养学生阅读、搜集、整理资料和协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归纳和拓展,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了听、说、读、思、议、查等自觉学习的习惯。
2.有利于体现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根据需求从学习网页上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感悟、理解。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件设计中,有一个“网上阅读”。通过此次512汶川大地震中,13万名官兵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迹,增强对人民子弟兵的敬佩之情。通过网上BBS论坛、公告栏、留言本等交流工具,将自己的独特理解、感受、体会和心中的疑惑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这样,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理解、感悟、表达、交流等实践活动,广泛接触语文材料,有助于掌握学习语文规律,并通过筛选的语文材料。互相浏览其他同学的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增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有利于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且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已达成共识,而“不教”的前提是学生把教师所“教”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些,均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独立思考,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比如:我们在教学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探究“沙尘暴”这一课题,教师通过富于激情的语言介绍出现沙尘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出示沙尘暴的带来危害的图片和录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学生探究“沙尘暴”秘密的欲望。学生急切想对“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和如何治理”等问题进行探究,教师趁势导入,引导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其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引导他们上网搜集,整理有关治理沙尘暴方面的信息资料,并通过阅读,下载所需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加以整理,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广泛交流评议,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在网上发表见解,并通过直线互相讨论、交流、评议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或提出修改建议。
可见,信息技术环境带给学生阅读内容的超容量,形象直观,交流的开放和个性的参与,大大地激发了网上阅读的兴趣,拓展了阅读空间,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现实。
4.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计算机进入课堂,就可以动静结合,变隐为显,缩小时空,使得开、声、情有机融合,互为相济,使其产生良好的效果,实现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目标。
如教《春》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形象导入,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叙述,并背上表现春天的诗句,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关键词】课堂教学 巧妙设计 效益优化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制订,第一批新课程新教材实验区的启动,既是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性反思和总结,又是21世纪对新一代人才挑战和复兴中华的战略应答。处于这样的时代坐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必须作穿越昨日和明天的思考,而课堂教学的设计,理所当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蓝图和基石、航标和载体。因此对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也就必然要作全方位的理性审视。
一、什么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界面。教学设计(即备课)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设计
新课程教学设计总的方向应该把握“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在“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平台上构建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它是相对于“以知识为本”的平台上构建的语文课堂教学而提出来的。
(一)语文课程教学设计要体现课标精神。老师们走进新课程,首先要把课标的理念融会在教学设计中,从教学设计中去体现课标精神。只有教师把课标精神落实在目标设计、内容优化及教学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新课程才有可能得以实施。否则学习课标是一回事,教学设计还是老路子。那么,走进新课程就是一句空话。
如《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学会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认清生字”, “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是课标对低年级识字的基本要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有一位老师上二年级语文23课《三个儿子》,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如,老师在生字教学的这个环节中,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识字。老师先让一个学生当小老师带读,然后,去掉音节,全班学生齐读,最后,把重头戏放在怎样识记生字上面。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学生指出了可以用“换一换”“减一减”“编顺口馏”“猜字谜”等方法来识记本课的生字。这是学生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用自己识记的经验归纳出来的好办法。此时,教师又把一些生字的偏旁以及所表示的意义结合起来,如教学“拎”字,老师带了一桶水,让学生动手拎一拎,从而理解了“拎”的意思就是“提”,所以“拎”字是提手旁,这样,通过动作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字形。然后,老师又把生字“拎”和“沉甸甸”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让学生谈“拎”水的感受“重”,进而引出课文中代表“重”的意思的词“沉甸甸”,引导学生发现“沉甸甸”的构词特点以及“ABB”式的词的读音,最后,再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用“拎”字和“沉甸甸”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较地落实了“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意思,正确书写,并练习运用于口头语言表达之中”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要知识与情感态度并重。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掌握往往成为评价学生的惟一尺度,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尺度,不易操作,致使教师、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重视不够,教师也未将学生这方面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隶属于人的内心世界,而人是内心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是难以揣度的,因而无法通过教师的传授而直接获得,必须通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身实践才能不断地潜滋暗长。
如:一个老师在教《荷花》这篇课文。
一生质疑:老师,“画家”指的是谁呢?
师:同学们,你们再仔细把描写荷花的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这位伟大的画家究竟是谁呢?
学生读文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l:是叶圣陶!是他仔细观察这么美的荷花才写出了这么美的文章!
生2:我认为画家是荷花自己,因为荷花开得非常美丽,让小作者看得入了迷,所以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老师看出你们是用心在读课文了。
生3:“我”也觉得文中的“画家”是“大自然”,因为荷花有生命,如果没有犬自然,世界就没有生命了。还有句话叫,没有天哪有云,没有山哪有树,没有大自然哪里会有人,人和大自然永远不能分。
生4:我认为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作者的“想”和作者笔下的这篇“文章”。
师:你的见解很独特,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5:因为人类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作者就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才把文章写得这么美,这么美的文章让人读来感觉眼前一池的荷花真的就是一幅活的画。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读者,老师为你们各自独特的想法,精彩的发言而喝彩!
这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他依托于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创设适宜的土壤,把知识投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 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一次公开课,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暮江吟》时,让学生读中感悟,集诵画唱于一炉,锻铸学生的灵性、悟性。尤其是最后设置了“小诗人”环节,让学生填写诗句更是精彩,兹摘录如下:
出示:( )( )如( )( )如( )
( )似( )( )( )似( )
(仿照“露似真珠月似弓”写诗句)
留几分钟让学生构思:孩子们有的沉思不语,有的满脸兴奋,有的低声吟唱,有的摇头晃脑……尔后,全班自由交流。
学生1:风似剪刀柳似绦。
很快的,两三名同学背起了《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班同学恍然大悟,一阵喝彩。
学生2:大漠如雪月如钩。
很显然是移用《马诗》的意境“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我们为之会心一笑。
学生3:雨似落花花似雨
教师忍不住赞叹道,很有诗味!很有诗味!
学生4:花似红雨虹似桥
学生5:皱纹如浪鼻如螺
全班笑成一团
学生6:月似玉盘景似画
……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 层次分析法;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王小根(1965—),男,浙江湖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多媒体教育应用研究。E-mail:。
一、引 言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也有研究显示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因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产生更高的提升,这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改进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探索在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效率及效益问题成为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之一。有学者指出,缺乏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是主要因素之一。[1]在多媒体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引入绩效评价,可以通过衡量教学中的投入和产出来对语文多媒体教学开展评价,优化多媒体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绩效是组织中与总体目标和价值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及业绩或成就。[2]教育绩效评价即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绩效的内在原则,对教育投入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的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判断。[3]要获得有效的绩效评价结果,需要设计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本文针对小学3~6年级多媒体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多媒体教学特点,借助层次分析法,研究小学阶段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评价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小学语文四结合实验”到本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跨越式教育实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几乎没有中断过。笔者对语文多媒体教学文献关键词词频统计分析发现,“手段”、“应用”、“模式”、“策略”出现的频率较高,这表明研究者们非常注重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方法。但语文多媒体教学在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处理教学形式与语文学习内容的关系;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学习的绩效;多媒体教学如何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形式相结合,在取得同样的结果前提下,付出代价较小等。[4] [5] [6]
(一)语文教学评价方案中的多媒体技术评价
《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十条指出:“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教学建议第一条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的教学方式。”表1是国内外众多语文教学评价表中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评价内容的典型案例。
(二)现有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的评价
当前,多媒体教学评价从教师、学生、教学课件、教学平台等四个方面展开指标设计。[10]由于不同学科教学特点不同,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的需求也不一样,评价指标也有所不同。有学者从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和使用性等五个方面来设计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11]其优点是涉及了多媒体软件功能和媒体运用,但学科教学特点体现不明确。还有学者考虑到不同课程的特点,将课程分为情境型、实验型、理论性等三类,[12]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分别设计了聚焦多媒体教学特点的共性指标和聚焦于课程特点的个性指标,使用时评价人员需对课程进行分类。这些普适性的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反映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但却难以体现学科的教学目标。对于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最终教学业绩固然重要,但达到教学效果的行为过程更重要。
从《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可以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特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重视各种语文实践机会,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运用语言的技能,增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三、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内容设计
绩效评价不仅能评价过去的结果,而且在评价过程中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不断作出调整。评价过程中既关注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关注学科的教学特点。语文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不但关注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重视达标过程中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评价的使用、教学预先安排与灵活调整等情况。通过对语文多媒体教学中的行为及行为产生的价值进行分析,找出绩效差距,进行绩效干预,从而提高教学绩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划分为四个学段、五个领域。其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每两年为一个学段;初中三年为一个学段。每个学段都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等五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为了使语文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更具有针对性,本文选取小学中高学段(3~6年级)的阅读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设计,一方面参照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详细的指标,衡量阅读教学是否达到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进行设计,衡量多媒体教学资源是否最大程度发挥了教学效益。
(一)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提出在继续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上,要进一步“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理解字词的能力”,“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第三学段要求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能了解事件的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整合原则
1. 把握好语文学科的特点
多媒体是一种教学手段,其承载的信息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归根结底是为学科教学服务。因此,教学不能只关注形式不关注内容,不能脱离课堂教学的宗旨,要按照语文学科的内容需要合理选择多媒体教学手段。
2. 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内部动机越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手段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情境要与语文教学目标相一致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教学情境不能仅是简单的图文声像堆砌,而应是有一定内部意义结构、在情境中有趣味、能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生动的信息集合。
4. 多媒体刺激要适度
小学生大多数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提供的多种感官刺激要比传统的黑板+教材教学效果好得多。适当的刺激能增强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过度的刺激会引起疲劳,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5.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多媒体技术传递信息便捷的情况下,教师会不自觉地将问题的答案呈现给学生,无意中省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教师在呈现信息过后要给予学生1~2分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后再进行讨论交流。只有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独特见解,他们才乐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三)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内容设计
完整的教育评价系统必须要涉及整个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从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效果都要考虑在内。开展绩效评价时,也应覆盖各个环节 。[14]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从小学中高学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来看,知识的目标要求学生能识记本节课的字词、理解词句的深层含义、概括句段的意思。能力获得主要通过言语训练来完成,在一节课中体现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晰、表达得体、语言流畅;能够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句段,并给出理由;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对句段进行解读时,学生作出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回答。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能在浩瀚的海洋里游刃有余。通过语言这一中介,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生活经验,挖掘课程中的美育资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营造支持学习的心理氛围。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中引起的最大变化就是教学模式的变化,它挑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发展中演变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双主教学模式。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教材只是例子,目的在于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不仅包括设备和房屋,也包括人力资源,如教师、学生以及师生的交互等。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益体现在软硬件资源的使用,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最适当的媒体。在安排媒体的出场顺序时也要精心思考,使它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多媒体学习认知原则中,迈耶指出“当屏幕上对立的词语和画面临近呈现比隔开呈现时能使学生学得更好,相对应的词语与画面同时呈现比相继呈现能使学生学得更好。”[15]
教学效果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的综合反映,是以上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外化形式。本研究在衡量教学效果时,知识目标通过教师编制的内容测试卷完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堂观察(目标)以及课后的访谈获得。主要从课堂气氛、学生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进行评价,如学生学习情绪饱满,非常认真地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乐于与他人交流互动等。
四、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权重反映各个绩效评价指标之间量的关系,是对总目标的贡献程度。指标权重的分配方法有专家会议法、专家咨询法、专家排序法、层次分析法、两两比较法,对数加权法。当指标的权重由专家确定时,由于专家对各个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素。为克服这一矛盾,本研究中在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时,扩大了专家的范围。
五、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绩效评价应用
(一)信效度检验
为了对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作出判断,本文将该指标用于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共得评价量表24张。通过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对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进行检验。
1. 信度检验
(2)评价者信度:即把相同的测验结果提供给不同的评分者打分,若不同的评分者给的分数大致相同,说明该测验有较高的信度。本文让不同评价者对同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采用克伦巴赫α系数,来检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α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评价者信度越高。同样是编号1~6的六位教师,经由三位评分者进行评价,这三位评分者分别为教研室主任、学科组组长和笔者。利用SPSS计算其α系数为0.995,这说明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者信度比较高,见表9。
2. 效度检验
在设计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依据《201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和多媒体教学的要求制定,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师利用教学资源的效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为目标。在设计绩效指标过程中,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从已有文献综述中归纳语文多媒体教学要评价的一级指标,以一级指标为中心,层层分解,划分为具体的、可操作的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能够反映评价目标的要求。根据专家学者的建议对二级指标内容进行补充、删减、调整,再次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修订。因此,指标体系具有内容效度和方法效度。
(二)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研究过程中深入无锡市2所小学,采集了跨度为一学年的课堂实录,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结果向任课教师反馈,受到任课教师的认可。按绩效总体得分的输出看,优秀课有1节,良好课有7节,及格课有3节,见表10。得分最高的《番茄太阳》教学活动组织环环相扣,教学资源使用恰当,教学评价以赏识性为主,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高,思考问题有深度,表达清晰,
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得分较低的为《日月潭的传说》,该课存在教学目标设计过多、教学环节中媒体利用目的不明确,教学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之间的互动过少等问题。
六、结 语
多媒体与语文课程教学的整合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在整合手段、模式和策略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如何具体评价当前语文阅读多媒体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借助可操作性强、符合具体学科教学特点的评价方法。本文以小学中高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为对象,利用绩效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评估,试图从绩效角度来解决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效率不高的问题,从教学过程的五个方面设计了小学语文多媒体阅读教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分配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以便能客观地评价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行为,以及所取得的价值成就。
[参考文献]
[1] 王娟.影响高校信息化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9,(5):95~98.
[2]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14.
[3] 主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4.
[4] 沈莉.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37~41.
[5] 郭桂苹.课堂学习中媒体呈现与信息加工关系实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6] 吴伟民,李婷.关于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9,(9):106~111.
[7] [8] 励汾水.新课程小学语文评课的理论与实践[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9:58~59.
[9] 殷雅竹,李艺.论教育绩效评价[J].电化教育研究,2002,(9):20~24.
[10] 王春秀,刘福来.信息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57~58.
[11] 张素云.高校信息化教学效果指标评价体系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51~153.
[12] 白晓林,赵颖.试析多媒体课堂教学评价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8):51~53.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教育部,2011.
[14] 白静.远程教育绩效评价指标及其体系构建的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17~19.
[论文关键词]预科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新理念;新体系
大学预科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是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反思当前预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大学预科教育理应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着手进行课程改革,为今后预科教育的发展壮大做好理论准备。
一、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教育现状
(一)预科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明晰
预科语文课程没有对其教学理念做过具体的表述,我们可以从教学大纲中归纳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借助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智力,打好从事各学科学习的基础。同时注意把政治思想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献身精神:简言之.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强调语文的育人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符合预科语文课程性质,但从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来看,却只突出了阅读能力而弱化了写作能力的培养如记叙文第一单元立意与选材有9篇文章,其中精讲4篇,一节写作知识,从阅读、写作两者昕占的篇幅及比例上看,明显倾向于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也强调读写能力的培养.其必修课程分为“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写作)课程.写作与阅读有着同等的地位和同量的学时。
预科语文课程与《新课标》都强调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但预科语文课程只侧重学生精神、人格中的共性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新课标》提出了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既强调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又强调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从实际教学来看.预科语文课程重视的是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提高,定位点是“补”,补学生高中阶段较为薄弱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这一理念强调了预科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但却忽视了预科教育作为向大学教育过渡的重要特点。而这一特点在笔者看来,才是预科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二)预科语文教材缺少时代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1.教材编写思路、体例过于陈旧
目前,大学预科语文课程使用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材《阅读与写作》(天津教育出版社,1993年)。该教材按文体分类编排,全书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古诗词等5个部分。从教材体例来看,沿袭的是20世纪80年代语文课程的编排体例。而新的基础教育语文教材,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阅读鉴赏”分为如下4个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现当人记事散文和中外新闻报告文学。“表达交流”(写作)部分分为: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4个单元。普通高中新教材打破了文体的界限,按文章的类型、写作思维特点,以专题的形式来编排,这更利于学生掌握文章特点和写作规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选文内容陈旧,范围狭窄,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从文学性较强的记叙文来看,预科教材所选文章大部分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活跃于现时文坛的作家作品很少入选。从文章思想内容来看,如杨朔、刘白羽等创作的歌颂祖国、人民的文章占了多数,贴近现代青年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章极少。
3.选文缺少新诗
新诗是青少年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但教材没有选,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
(三)预科语文教学方式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课程理念的不清晰和教材体类的陈旧,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传统化和陈旧化。预科语文教师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下,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以教师为主讲的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读写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和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当前预科语文教育存在着许多与社会需求、时展、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新理念等不相适应甚至落后于教育改革大方向的问题。改革预科语文教育课程、真正发挥预科教育作为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过渡衔接作用,已是一件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事情。
二、重视预科教育的正确定位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计划》,明确提出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
从预科教育实际来看,预科教育与大学本专科教育具有更多的亲缘性。首先,预科一般属于大学中的一个二级学院(系、部),如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大学预科部。预科采用的是大学的教学管理方式,按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施教。其次,共享大学丰富的资源。预科教师一般来自大学,学历较高,受大学教学观念、方法影响明显;预科学生与本专科学生有同等地位,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学术、文体活动,与专、本科学生一样,能平等地享用大学丰富的学术、图书等资源。第三,预科学生的身份、角色意识已发生转变,认识到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并已开始亲历大学学习生活,感受着大学的学习、思维方式。
只有认清预科教育的性质、特点,在施教时,才能找准教育的核心点,培养学生应对今后大学专业学习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真正为高校选拔和输送合格人才。
三、重建大学预科语文课程新理念
预科学制只有一年,在短短的一年里要扎实地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充分利用好一年的学习时间,预科语文教育不能按常态教育方法施教,必须抓住语文教育的核心,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方法,才能让学生取得长足进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由三个同心圆组成:语文学科的外层知识面包含字、词、句、篇、逻辑、修辞等知识要素;中间层是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和智力;核心层包含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和习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等能力的培养。
目前,初、高中基础教育已经十分重视学习能力的教育培养,《新课标》把能力教育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来加以贯彻落实。对于大学专业课程教学来说,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养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意识。
因此,预科语文课程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及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也直成为预科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在编选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时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来展开。
四、构建开放有序的预科课程新体系
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方向做好引导工作。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已注意到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语文课程设计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部分;选修课程设计了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高中语文课程建设中,已比较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的联系,注重设计并开展应用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高校里,早已采取了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学分制)。作为高中与大学之问的衔接,预科语文课程更应采取这样的课程结构,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预科教育特点和实际状况的需要。
首先,预科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后,要基本适应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改变预科教师以往只教基础课程,而难以教专业课程、学术科研能力较弱的状况。采取新的课程结构,表面上看好像增加了教学工作量,实际上,可以针对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而开设相关的选修课,让其他教师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脱身出来,为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相应的选修课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方法诸多方面的学习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解决部分教师教学工作量的不足。
第三,预科的课程、学习任务、压力比起高中来说轻松了不少,学生觉得学习太轻闲,有时还感到无聊如果改变课程结构后,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问,他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选修相关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也容易调动起来。同时,可以结合大学专业开设相关的选修课或讲座,让学生了解大学的学科及专业设置情况,使学生明确今后的学习发展方向。
五、改革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