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案例

第1篇: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建设

在环境污染已发展为全球性问题的今天,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生命支持系统,在保护和恢复绿色环境,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着其它基础设施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以植物造景为主,走生态园林的道路,是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营造空气清新环境舒适的聚居空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和必由之路。

1.生态园林建设的要求

生态园林建设依据的是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学科综合知识,打造具有复合层次、合理生态结构、功能健全稳定、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系统。生态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意味着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应以保护环境为准则,对环境的破坏必须达到最小。总体上,生态园林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1.1能充分反映生物的区域性特点;

1.2顺应场地自然条件、当地气候,满足园林植物的客观生存条件要求;

1.3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等自然条件服务园林建设;

1.4园林建设尽可能选用当地的材料以及运用乡土植物;

1.5注重节能、降耗、减排以及减少维护和管理的成本;

1.6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

1.7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2.生态园林建设的原则和重点

生态园林的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创造最适合人类生存居住的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要做好统一规划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合理安排绿地点、线、面、垂、嵌、环、廊相结合,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网络。要遵循生态学原理,以植物群落为绿地结构单位,构筑乔、灌、草、藤组成的复合群落。

2.1协调人工植物群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城市环境中的水、气、土、光、热等非生物成分,对形成人工植物群落关系密切,它既是形成人工植物群落的依托条件,又是限制人工植物群落形成的因子。由于植物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绝大多数的园林植物能适应城市环境。但不能忽视城市这个再造环境中某些非生物因子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如城市污染、道路铺装、挖埋修建等均能造成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因此在生态园林设计上应注意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强的植物,注重植物的种养、管护质量,通过一定的人工干预使植物生长与环境相适应,最终建成全面系统、具有复合层次和相宜季相色彩的园林植物群落景观。

2.2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

生物种类的多样化,有利于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审美情趣、爱好的需要。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注意保护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原有生物生息环境加强保护和对新的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保护城市中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保护乡土树种及稳定区域性植物群落组成,有节制地引种,防止外来生物入侵。

2.3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乡土树种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具有较好的当地环境适应能力,可反映区域植被的历史,充分体现地方植物特色。同时适当选用一些经过引种驯化的外来树种,特别是其原产地的生境与本地区近似的适应性较强的优良树种,可以满足城市绿化多品种的要求。生态学原理指出:“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因此城市园林绿地生物种类越丰富,园林绿地结构越复杂,园林绿地系统也就越稳定。合理的乔、灌、草等多层次搭配,不仅有利于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也能丰富植物景观,提高群落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

2.4充分利用生态科技改造园林环境

目前生态园林的工程技术手段已日益多元化和丰富化,如水系生态净化技术、生态固土护岸技术、“生物操纵”抑控富营养化技术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旨在改善自然环境,从而保证园林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营造湿地环境,通过立体式种植吸污能力较强、净化作用全面的植物,并和土壤、水中的微生物、水生动物的配合作用,起到吸附、沉降和净化环境的作用。

3.生态园林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明确生态园林概念是开展生态园林建设的前提

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过去对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不强,生态园林的建设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我国 “生态园林”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80年代, 90年代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生态园林概念逐渐引入到园林建设中。对生态园林概念的正确认识,是我们建设生态园林的前提。与国外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生态园林”(以保护原野上的自然景观为主,考虑在园林设计中与自然完全一样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含义不同,我国的生态园林理论认为,生态园林指的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2自然与人工的关系

建设生态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尽量减少亭台建筑、铺装等人工痕迹,在植物配置和地形、水体创造等方面尽量模仿自然景观,包括植物的自然群落和它们的自然生境。通过观察国外的许多成功园林设计案例可以发现,国外生态园林建设十分注意自然环境的营造,景观设计中更提倡“亲近自然”。如美国纽约中央公园,里面的水体、植被、动物都给人以自然野趣的感受;瑞士苏黎世大学耶荷公园更是放任自然在公园中以类型和程度不同的荒野度自由发展,人类干预(尤其是后期的定期维护)尽可能最少,即所谓的“自然荒野”形态。我国在这方面的做法还太少,现代很多园林景观一味追求形象化,为造景而“造景”。事实上我国古典造园手法倡导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就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的理念。

3.3景观与环境保护相统一

建设生态园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景观不应再停留在表面的美丽形式,而应更好地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并在生态价值观与生态美学引领下走向形式、功能与思想内涵的更高层次的统一。因此在园林建设中应该着重“生态”二字,注意节约用水用地、对地下水的补充、恢复和保护本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前几年我国南方某些地区为了增加绿量而大量种植速丰桉,事实上速丰桉会对土壤以及地下水保持造成缓慢的或不易察觉的负面影响,这种破坏环境的“表面”工程是十分不可取的。又如我国很多城市仍然热衷于大面积种植草坪,建设空旷的大面积铺装广场,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树木、尤其是乡土树木的种植比例较低,或者盲目引种、移植大树。没有形成植物群落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活动造成影响,也影响了城市绿地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因此,我们在景观建造中就要注意环境保护,适地适树,同时还要关注节约型园林的建造以及绿地空间的拓展,强调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走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4.结论与总结:

现代园林设计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内涵,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而生态园林建设作为生态科学与园林建设相融合的工程科学体系,其对生态科学的运用应当贯穿园林设计、建设和维护的整个过程,不仅要从植物群落的生态发展角度重点考虑,更要从整个园林体系中各要素的生态发展全面考虑,保障整个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童芸.中国当代可持续景观营建的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

第2篇: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业景观;园林设计;运用

近年来,在全球化经济之下,现代农业也逐步朝着全球农业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既带有生产功能,更具有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度假等生活服务及其改善生态环境等多元化功能。农业景观的出现为我国园林设计增添了新的设计方向,为其提供了更为浓郁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域色彩及其更为完整的生态自然环境,将农业景观更好地融入到园林规划当中,将会更加彰显园林的自然气息。为此,如何在园林设计中更好地融入农业景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农业景观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所谓农业景观主要是将自然农业资源作为基础形态,在保留原始的自然元素前提下,融合农业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生活场景等多元素的景观,并非作为纯粹的自然景观形态或是精心雕琢的城市环境景观。农业景观不仅由多元素组成,更具有多重价值,如生态经济价值、美学价值、文化教育价值等。在欧美等国家当中,农业景观的发展是较为成熟的,在理论方面也相继提出了农业社区和垂直农场等相关概念,在实践方面更是提出了度假农庄、探索农场及民宿农庄等相关案例实践,农业景观表现形式可谓是多彩缤纷。而亚洲国家在农业景观的实践方面也相继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例如韩国的周末农场和农园观光、新加坡的农业生产、休闲园区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生产销售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纵观我国当前的农业景观建设来看,发展较为迅速的莫^于农业观光园和农家乐,而农业景观的理论和实践上仍旧需要不断深入和完善。我国农业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演变,通过园艺博览会、农业采摘体验园等多种形式在传承着农业文明,这也意味着农业景观将会以更多的表现形式来融入到居民的生活当中。

(二)特点

1.生态性

农业景观的生态性主要是由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协调性两者组合而成。独特的生物多样式使得农业景观同时带有可持续性的特征,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农业景观也逐渐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半自然栖息处,以此促进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形成。

2.审美性

审美作为人类所固有的需求,对于自然美的需求更是与生俱来。农业景观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农作物作为自然产物的自然美和经过人工改造自然所产生的田园景观之美。前者有动态美、感官之美及色彩之美等;后者则有广袤无垠的沃野平原、蜿蜒盘曲的层层梯田、果木桑麻等别具一格的农田风光。

3.生产性

农业景观与其他园林景观形式所存在的最大区别便是生产性。在景观表达上,农业生产是农业景观的基础表达形式。我国生态观光园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将农业生产作为核心,融合科普观光、休闲体验的一种生态园区表现形式。例如,讲述未来农林大世界所呈现的农业景观主题“汇聚现代农林科,展示未来自然田园”;又如上海昆山的丹桂苑被定为的大自然回归的主题公园等,皆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景观园区。

4.可参与性

农业景观发展的目的在于实现社会经济性和生态性的有机统一,所以这也意味着农业景观还具有可参与性,重点是让人们能够亲自参与到农业景观当中,并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体验农业文明,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和农业文化素养。例如,沈阳科技大学的校园设计,便充分应用了农业景观这一元素。水稻及其地域作物、乡土野生植物,如杨树等皆被大量的运用,并科学划分场地和路网。不仅有效减少了经济投入且又便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便于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校园景观设计中一道独特的田园风景线。

二、农业景观对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一)农业景观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部分园林设计师在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时经常将农业元素运用其中,或是将田园山水元素注入公园设计中,设计出一幅幅泼墨般或是清秀婉约的田园山水风景来。同时,也有一些设计师注重农业景观的局部特征,如将梯田式的农业景观表现形式融入到园林设计布局中;也有的设计师为了让人们能够更为真实地感受农业景观所据有的独特性和自然性,而充分捕捉农业景观中的自然律动元素,使得设计出来的园林景观成为跟随大自然系统变化的景观系统,凸显生态性;更有设计师为了打造出浓郁的地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园林设计中,进一步提炼加工能够体现地域文化风情的元素,并融入其中,以彰显园林设计所蕴含着的深刻历史文化沉淀及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说,农业景观中所带有的独特自然元素、文化历史底蕴等都对设计师进行园林设计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有效扩宽园林设计的内容。

(二)延续农业历史文脉的作用

农业景观能够有效提升整个园林景观的品位与品质,同时,农业文明充分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也是对我国农业历史文脉的延续与传承。农业景观的发展体现了地域发展历程,更沉淀了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载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由于农业景观蕴含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人情风俗及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状况等要素,才使得农业景观备受关注,且被逐渐应用到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此外,由于城市化的不断推动发展,城市居民对于农业更是了解甚微,尤其是城市儿童,而通过在城市公园景观、动植物园景观等设计当中,加入农业景观,如种植农作物等,便能够有效使城市人们加深对农业生产、文化的认知。而设计师可将农业体验充分融入园林景观之中,让整个设计自然而不委婉。人们通过农业体验,也能够切实体会农业景观中地域历史的塑造形成。

三、农业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观赏性农作物和园林设计相结合

不同农作物的观赏价值皆不一样,农作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从花卉、色彩及其果实等方面来进行考虑,以此来选择出观赏性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来作为设计素材。而观赏性价值较高的种植方式又主要从艺术化造型、片植、孤植这三个部分出发来探讨园林设计中该如何应用。

农作物的艺术化造型应用主要是以种子和农作物等相结合的景观小品形式,来将其艺术化形成农作物绿雕或是农作物种子雕塑的景观。例如,寿光来博会园林设计就曾多次运用蔬菜造型雕塑,易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化景观。而农作物的片植融合了极高的生产综合效益、满园梨花香、清新油菜花、连绵几里麦子波浪等田园景观融合一身,能够直接凸显农业景观的独特魅力。所以,在园林设计当中选用片植方式可采用差异性的种属形式来设计出多彩缤纷、壮观美丽的整体园林风光效果。例如,沈阳建筑科技大学中的校园环境设计,便片植了大量的稻田景观,呈现出了一幅“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景象,更为校园带来了壮美的自然田园风景。而孤植的选用主要倾向于株型较为优美或是花卉观赏性较高的农作物,如蔬菜盆栽等,再结合园林设计中的景石水致等来形成精致的景观。

(二)农业景观的情景化展示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农业景观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地域的农业呈现出别致的农业景观。所以,在园林设计应用中,充分挖掘农业景观的地域文化以呈现出多元化的农业景观有其重要作用。尤其是地域性的农业文明是农业景观情景化展示的主要方式,通过地域农作物和石磨、农具等将蕴含农业文化的景观小品相融合,能够描绘出一幅质朴自然、生机盎然的乡野情趣风光图景。

例如,青u世园会博览会中便设置了梨园春色和荷塘渔影这两个农业情景化的展示。梨园春色的情景化主要是综合了现有基地的片植梨树来设计农家小院,在院子中有采用彰显北方地域特色的现代农院形式,农院穿插梨林群落,创设出独具民俗风情、展示农作生活服务等于一体的特色景观。同时,在院落内更是采用了雨水花园设计,建设浅凹种植池,种植香蒲等净化能力较强的水生作物。而荷塘渔影顾名思义便是建设基地水塘,以呈现农家鱼塘景色为主,通过水车设置、农田水灌溉设施、喜水农作物如水葱、千屈菜等相结合,以展现水质澄清、鲜鱼肥美、青葱植物、一叶渔舟的农家景色。

(三)科普体验式的农业景观与园林设计相结合

农业景观最显著地特征便是生产型,而生产的劳作过程又是农业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都市人整天忙碌于工作当中,游离于高楼大厦,对于大自然和农作物生产劳作的认知了解不多,然而,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不断提倡,人们对于生态意识的认知、对于田园绿色风光的热爱也与之俱增,尤其是在生态园林建设范围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都是人们体验田园劳作,感受田园风光也逐渐成为一种乐趣、一种需求。90年代以来,各种蔬菜果园采摘体验园和农业观光园等农业景观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当中。而以科普体验式的农业景观也与园林设计相融合,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农业生产的互动体验能够及其游览活动,并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策划,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参与性,重新诠释新型农业景观,体现生态园林设计。

例如,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设计中,便在改造农业梯田及其运用基地起伏地形的基础上设计了蔬果园。而该种蔬果园并非只是传统的种植园地,而是能够根据世界变化,凸显种植物的观赏性价值。同时,在该园区内还为参观的游客提供了可休憩和品尝果品蔬菜的场所,游客能够同时享受品尝农产品和亲自参与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带领游客进入和回归乡野的别样体验。此外,该蔬菜园采用了园林设计的造型手法,将科学与艺术巧妙结合,使农作物展现出别样的群落之美。并结合美学效应及其人们的观赏性要求,对整个博览会进行科学配置,在为人们科普农业知识的同时又展示了相应的农作工具、设计参与活动,使得现代农业科技与古农耕文明能够很好地结合,起到科普教育的功能。这也是当代园林设计的一大创新和进步。

结束语

农业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若想将农业景观更好地融入到园林设计当中,不仅要重视农业景观的相关特质特点,还应当充分挖掘农业文明当中的精华,使积极健康的生态农业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并加强对所用的农作物的养护、科学栽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如此,农业景观才能展示其独特魅力。随着应用方法的不断更新,农业景观势必会成为园林建设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参考文献:

[1]万凌纬.农业景观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2016.

[2]张颖.论农业景观在园林规划设计当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01)

[3]古力扎尔・达吾提.浅谈农业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农业,2015(04)

[4]刘衍溥,农业景观在风景园林建设中的应用――以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农艺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5(0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