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第1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国家破产"是解决债务危机的新思路

"国家破产",实际是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安尼・克鲁格在2001年11月的讲演中提出的"国家债务重组机制",它是解决当前国际债务危机的一种新思路。这个新思路的特别之处在于,所有遭遇外债或债务危机的政府,在获得国际资助或进行债务重组之前首先进入一种"破产"状态;这种正式的"破产"的程序启动后,危机中的政府的海内外资产便处于冻结状态,其解冻情况根据债务重组的进程而确定。克鲁格认为,这种新方式有助于推动债务危机的快速解决,避免危机恶化,促使像阿根廷一类的国家免受为世人瞩目的社会动荡和政局风波,避免传统解决办法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促使新兴市场国和国际投资界更加重视经济发展和债务问题的可持续性。

创建这么一种正式机制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债务人和债权人产生自愿达成协议的内在动力。然而在实践中真正启用这个机制的时候并不多。这个机制类似与诸如美国破产法庭那样的"国内"破产体制。

债务重组机制产生的国际背景

建立国家债务重组机制,主要是为了给动荡风险不断上升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一种稳定器,它的产生有其深厚的国际背景。

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日趋严重。其债务1980年为5257亿美元,1990年为13245亿美元,2000年为22040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GDP的35.5%。在高外债的背景下,一旦出现外国债权人从本国撤回资金,本国政府或公司机构不能如期还债,社会公众对本国货币和金融体系的信心发生动摇,金融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问题已经成为威胁国际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各种证券投资的增加,各种类型的证券投资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外债的重要债权人,这使得80年代形成的外债解决方式遇到新挑战。

债务违约进入新的高发期。据标准普尔公司统计,在过去十年间,债务违约率高达19%,为1824年以来的第四个高峰期。2002年三季度,该公司确认的债务违约行为国有28个,违约金额为1326亿美元,是1994年以来的最高额,而本世纪头十年可能更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实际的最后贷款人可能不得不面对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私人债权人的介入,使得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20世纪80年代,债重组是一个进展缓慢而有序的过程,那时重要的债权人是商业银行,它们通常想与债务人保持良好关系,并且很少有获得额外利益的企图。随着大量债券持有人的介入,他们与债务人的合作难度也在上升,这些债券持有人参与债务重组的目的也是多样化的:一些债券持有人想要迅速而有序的重组,以维护债权的价值;另一些从二级市场上购买债务的人士宁愿重组过程出现紊乱,希望能够在诉讼中获利,比如像埃略特合伙人案例。

埃略特合伙人案例:外债解决方式的新挑战

埃略特合伙人是一家对冲基金,1996年以1100万美元从二级市场上买进面额为2000万美元的秘鲁政府发行的布雷迪债券。按原来的布雷迪债券解决方案,只能获得一点毛利。但该公司并不参与债务重组谈判,而是向法院提出债权追溯的申请。1999年,联帮上诉法院同意了其债权追溯的要求,秘鲁政府被迫接受了埃略特合伙人的全部偿债要求--2000万美元加上利滚利息3800万,埃略特合伙人从中获毛利4700万美元。

埃略特案例暴露出目前国际社会在债务重组的方法上存在缺陷。如果单个债权人可以依据国民法院及其判决对国外债务人的财产采取指控行为,这便等于同意"全体债权人一致同意"原则,此时,只要任何一个不同意重组计划的单个债权人都可以采取行动并获得优先偿付,其他所有债权人都会效法,以此增加自己债权的价值而减少损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债务重组无法进行。这种情形显然是一个两难悖论:如果债务国有能力全额偿还外债,就不会出现债务危机;一旦出现债务危机,就表明债务国无力偿还外债,外债就需要重组,而任何外债重组必然以非全额偿还为前提。如果埃略特合伙人案例流行开来,债务危机中的债务国在理论上不再可能有解决危机的希望。

国际货币组织建议债务重组的用意正在于避免出现埃略特合伙人事例,试图为债务重组建立起一个规范的程序。由于多数债权国是发达国家,其法律都有完备的债权追溯条款,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方案的核心内容就是要限定债权追溯范围。克鲁格认为,要有一个正式的启动程序,即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的债务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债务重组申请,并得到审议和批准,一旦启动正式程序,该债务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官方资产便处于冻结状态,任何单个债权人不可对资产或其任何部分采取法律行动。这使得埃略特合伙人案例将失去法律依据,债务重组的国际安排得到法律保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在试图发挥类似世贸组织的作用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新思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的法律政策、法律关系必须进行一定程度、一定范围的调整,而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前未涉及的领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为突破了其仅仅对短期国际收支和宏观经济运行等传统领域进行关注的框架,反映出了当今国际经济关系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的变化。在各国经济关系日益紧密、公私部门都大量卷入国际经济活动的背景下,各国的债权债务法律也应该适时地加以变化或积极协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疑应该在这个领域发挥出作用,这同世界贸易组织所出现的变化与调整应该有类似之处。随着国际贸易的广泛开展,世贸组织更加突出了对各国贸易政策与体制的关注,从某种意义讲,各国贸易政策和体制已成为制约国际贸易发展的因素,可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债务重组的新建议也是为顺应时势发展做出的调整与变化。

改革债务重组的目标在于降低围绕重组的不确定性

美国负责国际事务的财政部副部长泰勒于今年4月2日在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讲话,表明了美国政府对此问题的立场以及采取行动解决债务问题的紧迫感:"研究与讨论的时代正在过去,采取行动的时刻到来了。"他特别建议由国际货币基金出面,把债权国和债务国聚合在一起,达成一揽子国际条款,以求妥善解决这类问题。目前对债务重组过程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当某国债务不再可持续时,债务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何时采取?同债权人的谈判如何进行?私人部门如何做出反映?如果一种重组方案被选定,它将费时多久?重组是否发展成某种可持续的局面?债权人是否会受到公平与公正的对待?

上述不确定性使人们(私人部门、官方部门或政府)的决策变得复杂化了。对那些步入债务不可持续状态的国家而言,一个更加可预测的债务重组程式将有助于减弱这种不确定性,从而降低爆发危机的概率和缓解危机。改革债务重组程式的目标不是要减弱国家全部并按时偿还债务的激励,而是要降低围绕重组的不确定性。鉴于利益和观点不同,可操作性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必须清楚地知道新程式将如何运转以及为什么比旧有的要好。最现实和最可接受的改革是让债务国和债权国签订新的、详尽的、分散或市场导向的一揽子条款。条款的细节由借贷双方在发行新债券时加以确定。此时法律方面的基本原则为:

首先,要有一个多数行动条款,如75%债权人同意的条款。目前许多债券条款要求的是债券持有人100%同意(英国法律)原则,该条款应该改变,这不利于可预测性和效率。

第2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关键词】美国国债;财政平衡;国际储备货币;实体经济;人民币;国际化

2014年底,美国国债突破18万亿美元,而美国2014年GDP为17.69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国债与GDP比例继2013年再次突破100%,达到了102%。2008年、2009年和2010年,美国国债上限分别为10.61万亿美元,12.10万亿美元和14.29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0%、84.1%、92.1%。2013年底美国国债首次突破17万亿美元,2013年的GDP是16.8万亿美元。如果按照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划定的60%的安全线来看,美国国债早就处于危险境地,只不过长期以来依靠其头号经济大国和美元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国国债一直得以维持其AAA级信用。即使按照国际三大评级机构认定美国国债AAA级的前提条件,国债占GDP比重不超过110%,美国国债也已接近红线。

目前,美国社保基金和美联储是美国国债的两大持有人,二者合计持有30%以上的美国国债,其次是中国和日本,这是美国国债最大的两个海外债权人,合计持有比例约为14%,至2015年7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24万亿美元,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其余是欧佩克组织、英国、俄罗斯和巴西等国家,以基金为主的债权人结构注定了美国国债不会在短期之内出现太大的波动。

美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二者占美国财政收入的比例超过80%,美国财政收入的第三大来源是公司营业税,占比约为10%。

相对于财政收入艰难增长,财政支出却无上限增长。美国财政支出主要分为强制性支出、可自由支配支出和利息支出。强制性支出主要是社保、医保和社会救济与福利,三者合计占比约为55%,可自由支配支出主要是国防支出,占比约20%,是最大的单项支出,利息支出占比约7%。另外,还包括雇员工资等政府运行成本。从这些主要财政支出看,几乎每一项都属于刚性支出,可供调整的空间很小。做为最大的单项支出,国防开支似乎最有调整的余地;为解决2011年美债危机,出台的债务上限法案在提高2.1万亿美元债务上限的同时,将在未来10年内削减2.1万亿美元赤字,其中要求削减国防开支3500亿美元,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不会对美国债务困境有实质性改变,国债水平继续攀升,仍末进入可持续通道。

美债危机,促使人们把美国国债放在历史舞台的大背景下,一遍遍地反复梳理;美国自建国以来就有国债。但今日国债之困局始于美元和黄金脱钩。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之后,全球其他国家依然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失去了黄金之锚的制约,美元进入了可以随意滥发的时代。

美国国债真正恶化始于本世纪初,在上世纪末,美国国债总额从1990年的3.2万亿美元上升至2000年的5.6万亿美元,10年间涨幅75%,而经过新世纪的头十年之后,美国国债已上升至14.29万亿美元,涨幅高达155%。

上世纪末,美国的国防开支大概为3000亿美元,10年后虽然迅速膨胀至7000亿美元左右,但如果和当时高达14.29万亿美元的国债相比,国防开支显然不是国债上涨的主要动力。

美国国债今天的困境,主要还是美国滥用其货币发行权造成的恶果。对于拥有全球印钞权的美国而言,自身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社保和国防等高额开支,刚好又有中国和日本对美债强大的外部需求,滥发国债的冲动也就难以遏制。除了拥有货币发行权这样的诱惑之外,美国国债困境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当自身经济增长不足以满足民众福利和国防军事的需求,举债是唯一的出路。美国经济自70年代后期失去国际竞争力,并且一直找不到真正有力的经济增长点,除了德国、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先后的经济崛起,成为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力竞争者,更主要的内因还是美国失去了从事实体经济生产的兴趣或动力,主动成为一个产业空心化的国家。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发行国债能带来不少好处,既可以通过发新债还旧债来维持运转,又可以通过开动印钞机来稀释债务;这种局面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但是最终是不可持续的。持续的时间越长,最终给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带来的破坏越大。

美国国债问题的实质,并不是中短期国债支付能力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长远期的财政平衡,解决办法在于长期财政的可持续性。美国的决策者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美国面临的真正经济挑战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长期财政的可持续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美国政府和议会迫切需要就中长期财政平衡的路线图在政治上达成一致,并通过控制医疗卫生成本、加强社会保障融资、改善税收结构并增加财政收入等综合性措施,确保国债水平步入下行通道,以实现财政可持续性的目标。

美债问题对于中国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外汇储备缩水,二是量化宽松带来的前期和后期影响,三是出口萎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相对于外汇储备的缩水以及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美债问题对中国更大的影响在于实体经济。过去几十年来,美国通过举债消费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影响下,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和欧洲复苏之路缓慢,中国出口市场面临萎缩。出口萎缩带来的阵痛在所难免,但在客观上有助于加速中国经济转型,减少对外部市场需求的依赖度。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1年的美国国债危机,中国通过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已经主要依靠投资和消费实现。

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相比,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显然落后太多。2014年,美国GDP总量为17.69万亿美元,中国GDP总量约为10万亿美元。有专家预言,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尽管无人怀疑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久的未来接近甚至超过美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并不等于成为第一超级强国。对人民币而言,2030年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要货币显然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原因在于,即使美国经济衰落,中国经济崛起,世界很难再出现英国、美国这样的单一经济霸主,真正的格局是全球经济的多极化。这样的背景下,单一国家的货币难以独自承担起全球储备货币的重担。形势所迫,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刻不容缓,并增加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

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了,到2015年,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并已开通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第3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一、前沿

自2008年9月开始,美国出现“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接着欧洲又发生债务危机,迄今尚未走出危机阴影。对于资奉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包括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有种种观点。如: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的周期发展现象,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加以重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危机发生后,采取新的政策举措、建立新的经济制度以解决后,经济又会向前发展,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当然又会孕育新的问题。如美国这次“次贷危机”,直接原因是金融创新中发生了问题,解决办法是加强金融监管。2012年12月14日,欧盟峰会签署了《银行监管协议》,对资产超过300百亿欧元或者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20%以上、在3个国家以上跨境经营的银行进行统一监管。还有一种观点是从科技革命角度上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衰退,从而经济出现下行趋势,但也孕育和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一旦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新的生产力,经济又会开始上行。但从的观点来看,包括这次危机在内的根源,仍然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按照这一观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论采取何种政策举措,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缩短或推迟经济危机的发生,而无法根治和防止其发生。对已发生的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的判断,也就着眼于其是否触及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还是只伤及其“皮毛”。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曾多次判断资本主义已日薄西山。例如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已进入腐朽、没落、垂死的帝国主义阶段;斯大林提出资本主义已进入总危机阶段,等。但是资本主义却还在发展,并继续领跑世界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观点也提供了这一原因的答案。这就是,资本主义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从另一视角看,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也正是由于不断克服这个基本矛盾,也就是在发展生产社会化的同时发展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这也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宏观轨迹。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在发展生产社会化的同时发展生产资料占有社会化,笔者认为这正是在资主义义的胎胞里为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形念所准备的物质存在条件。

二、两个“社会化”发展的轨迹

如前所述,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礼会后,取得了飞跃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于它既推动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又不断突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向社会化占有方向发展。下面试对这两个“社会化”发展的轨迹作以轮廓性描述。

第4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预算软约束;债务

一、高校预算软约束理论的提出

预算软约束理论最初是由科尔奈首次提出的,他在研究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时,发现当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存在债务危机时,政府会通过增加财政拨款,代为偿还债务等措施予以救助,从而避免这些企业破产倒闭。本文将通过预算软约束理论来分析高校的债务问题。

二、我国高校预算软约束问题的成因

(一)政府对高校的父爱主义

科尔奈在预算软约束理论提到的重要一点就是父爱主义,是指政府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企业。体现在政府对待高校上就表现为,当高校背负高额债务,诱发财政危机时,为了防止高校的破产,政府会增加财政拨款。但是政府的拨款数额并不足以弥补高校的各项开支,导致高校不得不向企业银行寻求借款,而政府又会作为银行为高校提供贷款的担保后盾,这种借款通常是短期借款,所以高校往往采取向一个银行借款来偿还另一个银行到期的借款,这使得高效的贷款数额越来越大。

(二)高校拨款模式的弊端

现如今,我国高校采取的是“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拨款模式。综合定额数和在校生人数成正比,这成为高校扩招的动力。但是政府的拨款数额和扩招带来的学费额增加数并不能够满足这些项目建设的开支。专项补助常常是补助部属高校,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地方高校得不到足够的专项补助,这使得高校向银行贷款来维持正常运行,而作为其担保人的政府却由于预算软约束,成为其最后还款人。

(三)委托-机制问题的存在

委托-机制问题是指由于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使人和委托人的目标不一致,人作为理性人可能会为了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决策。高校政府培养人才,且二者之间的合约是不完备合约,即有明显的软预算约束。政府的目标是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科层体制下晋升制度让高校的领导更多的关注其职位升迁。此外,高校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明,当届扩建带来的政绩有助于当届相关领导的职位升迁。但由此带来的巨额债务却由下届领导来承担,这也加剧了高校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四)政策性负担的影响

我国政府在1999年文件实行高校扩招的政策,在17年间,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数由92.4万人上升到3385.6万人。高校的扩招以及高校间的合并现象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基础设施的扩建,但是国家只是追求政策目标的实现,却忽视了高校扩建所需的大量经费支出隐患。政府并没有给予高校足够的财政投入,与此同时,高校规模的扩大使得其“Too big to fail”,所以高校倚仗其规模更加肆无忌惮的向银行借款。

三、高校预算软约束的治理建议

(一)建立高校贷款相关法律法规,硬化高校与银行间的预算约束

1.加快建立高校贷款的相关金融法律制度,及时清算濒临破产的高校。同时限制政府对高校救助,政府对高校的频繁救助会带来更严重的预算软约束的激励。

2.明确界定政府在高校向银行贷款过程中的职责,不能让政府无限制地充当高校的最后还款人。要加大对高校贷款申请的资格、流程的审查,加强监督资金使用用途,从而硬化高校与银行间的预算约束。

(二)完善高校拨款模式、加快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1.政府不能简单的以当届在校生数为依据对高校进行拨款,而应当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高校绩效考核水平等)制定出合理的综合定额的拨款方案。进一步减少部属学校的数量,按照归属地将它们划归为地方政府管理、拨款。这可以改变专项补助大部分用在部属高校的局面,使更多的高校可以受益于专项补助。

2.在建立综合性大学趋势下,高校盲目增加各类学科,只求大而全,而忽视学科质量。政府应着重增加对高校的特色学科及特色研究项目的财政拨款比重,以此来鼓励支持高校的特色优势学科的建设。

(三)设置合理的激励制度,完善高校的绩效考核机制

委托机制的一个重要解决办法就是要合理设置激励制度。改革科层体制下的晋升制度,将高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和领导的决策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改变当下的短视行为造成的巨额债务的现象。要加强对高校财务状况的审计,硬化预算约束,在对高校领导的绩效考核中,将财务状况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并且实行责任终身制,即把领导在任期内的债务责任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晋升联系在一起可以,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他们盲目向银行贷款的行为。

(四)适当控制高校的规模并严格把控高校合并

高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当一所高校濒临破产时,政府救助的成本要小于高校破产的成本。所以,政府会选择通过向高校拨款,代替其偿还贷款等方式来救助高校。高校得到救助的可能性和其规模大小成正比,往往那些规模大的高校更容易得到救助。在过去二十几年间,国家为了扶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催生了高校的扩招、扩建、合并的浪潮,但这已经不合时宜,过大的规模、无效率的合并反而造成了各种问题,因此要适当控制高等院校的规模,并且严格审批高校的合并资格、流程。

参考文献:

[1]Janos Kornai. Economics of Shor-tages[M] .Arms sterdam: North Holland, 1980.

[2] 曹淑江.高等W校的软预算约束与财务自田[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3] 李勇. 事业单位预算软约束及治理建议田 [J]. 理论界,2008(4).

第5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关键词]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防范;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B

一、企业应收账款综合概述

(一)应收账款管理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入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各个行业的市场竞争也不断增强,行业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买卖双方的地位也在发生着交换,由单一的卖方市场向多元化的买方市场过渡。在这种发展的大背景下,赊销作为企业扩展销售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拉拢大批客户来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赊销方式固然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大笔的应收账款,这也意味着无形中加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产运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一旦企业的应收账款资金不能及时回笼,很可能导致企业运营资金链吃紧断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且企业债务问题将会以多米诺骨牌的形式持续性出现,该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债务问题随之出现,导致严重的三角债的尴尬局面。而至于在收账过程中一旦部分应收账款成为无法收回的坏账,将会对企业的实力和资产造成不可小视的冲击和影响。因此,企业方面重视应收款的的管理势在必行,及时的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应收账款体系。

(二)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分析

1.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应收账款的赊销方式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有着直接关系,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无疑提高了应收账款的生存空间。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应收账款成为企业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手段之一。在资金链紧张影响企业正常运转的背景下,它应收账款无疑是成本投入最少,回报率大的占领市场手段。尤其是在各行各业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的当下,企业通过降价促销的方式对商品进行推广抢占市场份额。同款商品在销售价格、制造工艺、售后服务等等同条件下,延迟付款成为该款商品的加分点,大面积的吸引客源,打造市场品牌,抢占市场份额。以降低赊销信用的标准来抢占市场份额,同时与批发商和零售商争夺同等销售效果,成为企业在激烈市场中安身立命的重要方式之一。

2.企业管理水平低,应收账款风险加大。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抢占市场的重要手段,其背后隐藏的风险不言而喻。一旦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笼,对企业流动资金将会造成严重影响。然而我国的应收账款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上升期才正式的被应用于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中。因此部分企业对债权资产方面的风险性了解少之又少重视度不够,单方面将企业财务的角度的实现收入与企业完成产值做等同对比,这就为以后应收账款资金回笼埋下了巨大隐患。其次由于货币资金的收取工作结构复杂,涉及类别部门诸多,加之企业内部没有落实个人责任制,给部门之间推卸责任创造了机会,加剧了现有资金回笼的难度。第三就是目前国内部分企业风险意识低,对应收账款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加之企业在该方面的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只考虑在发展的大环境下如何快速打开市场,疏于对应收账款的风险评估工作,为应收账款资金回笼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我国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

赊销方式随着市场竞争价格战之后,企业的又一卖点。虽然中国经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是针对应收账款方面的信用管理体系还处于萌芽期。信用管理制度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无法满足当下社会对于应收款帐方面的管理需求。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信用评定部门,其信用评定和信用管理制度是企业在短时间内无法跨越的。然而由于企业和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没有进行捆绑合作,交易考核由企业内部进行信用评定,为坏账的出现提供了温床。因此企业内部如何完善信用等级评估,实现客户信用评估资源的共享成为解决企业内部信用制度缺席难题的破题口之一。

(二)企业防范风险意识薄弱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面临转型,由以往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行业竞争极具上升。在这种背景下,企业难免急于打开营销局面,抢占市场份额以先入为主的销售理念,大面积铺摊商业信用促销。赊销方式在当下成为主流,然而由于企业对付款人资信状况调查不全面,贸然与客户签订赊销合同,导致了坏账的频发,给企业的经营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合同签订后由于承诺给客户金额较大的信用额度和时限较长的赊销期限,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将未入账账面也进行了统计,因此业绩呈现的高收入、高利润的现象。赊销方式固然是低成本投入的抢先市场份额的一种,但是一旦信用方信用毁约,企业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和承担者。然而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被销售业绩麻痹,往往忽略了赊销所带来的风险。

对于企业而言,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赊销背后带来的风险,重视销售业绩,却没有考虑过该方式导致客户拖紧了企业大量的现金流量,然而目前部分企业还没意识到应收账款的风险。其次,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应对风险机制,企业的客户信用评估机制刚处于发展的初期,在风险防范机制,风险嫁接等问题上都处于留白期。这都导致了在坏账发生时由于企业内部资产抵债业务不成熟,处理方式不当造成对企业资金的大量流失。因此如何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意识成为应收账款管理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三)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目前国内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健全,这与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复杂有直接的关系。由于没有彻底落实责任制,给了各部门间相互推脱的借口,项目不清,销售和核算脱节等问题尤为突出。首先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项目的运营难免出现交叉,加之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和交流导致销售与核算脱节问题的频繁出现,无形中为坏账提供了滋生的温床,给企业的风险防范和监督工作造成了巨大困扰。其次由于部门之间的绩效考核标准不同,比如销售部门更重视销售业绩,对应收账款以及其背后的风险性没有进行过多的关注和重视,自然对资金回笼问题和坏账发生对企业造成的威胁纳入交易发生的考虑条件中。而企业的财务部门主要任务就是核算账目,对账龄进行分析归类,而在应收账款是否及时回笼问题上却没有加以过多的关注。财务部的账务模糊导致销售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跟踪购货单位的欠款回笼状态,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漏洞显而易见。

(四)企业法制观念淡薄

企业应收账款在当下社会的风险不断增加,时刻警醒着企业对该方面的重视。在坏账频发的当下,首先企业自身没有收账的意识,也没有对账目风险的危机感认识造成了应收账款资金不能及时回笼的高风险,其次就是合作方的信用评估不到位,也间接给不良企业提供了欠账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的法律意识不够强烈,部分企业的法制观念淡薄。调查显示部分企业在一些合同纠纷中大多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拖欠的应收账款,部分企业甚至依赖于私人要账机构来解决问题。企业法律意识的薄弱一方面而言助长了合作企业不守信用的拖欠行为,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给企业的流动资金造成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部分些企业在坏账以后,出于对地方保护、关系网的存在以及诉讼的成本效益的综合考虑原因,放弃法律手段维来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种方式无法从根本上从修缮应收账款产生的人为因素,严重影响企业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

三、针对应收账款风险防范和管理提出的相应解决办法

(一)完善应收账款考核指标,健全考核系统

为防止应收账款坏账率,企业应该完善现有的应收账款考核指标。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应收款项考核的指标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都设置了绝对数指标,而相对指标方面却仍处于留白阶段。建立完整健全的管理体系势在必行。第二企业方面可以将应收账款考核指标与员工的考核系统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将营销业绩与企业内部的绩效考核挂钩,也可以将应收账款与员工的福利进行捆绑。将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紧的结合在一起,打破当下利益分配分散独立的局面。冲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又保障了应收账款的清收情况随时得到关注和追踪,从根本上解决应收账款被忽略的纰漏问题,大大降低坏账准备的数额,保障企业资金正常运转。

(二)填充企业现有应收账款管理制度上的短板

目前部分企业没有落实应收账款的责任制,导致坏账发生时企业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对于企业而言将是最大的受害者。针对这一情况企业应该将应收账款落实到个人,及时跟踪合作方应收账款的还款情况,这样坏账带给企业的损失也会大幅度减少。第二企业可根据内部监督存在的短板来设立不同级别的监督部门对应收账款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完善企业内部资金的回收和管理,各赋其职,提高原有的工作效率。另外企业可以通过收账款经手人回收账款的效率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估,充分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打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的艰难局面,让欠款的回收工作事半功倍,弥补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的短板。

(三)客观评估客户的信用情况

应收账款的风险与客户的信用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在合作伙伴的不慎选择将会导致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然而由于目前大部分企业对赊销的客户信用调查往往不够深入,对客户的信用资信掌握不完全,因此其根据客户等级建立信用等级档案资料不够准确。目前信用等级划分主要分为三级一级是大型企业,由于企业资金雄厚发展悠久,其信用状态最为良好,没有应收账款拖欠现象;二级公司的财务管理则是相当规范,其赊欠次数减少,虽然经过催交但归还状态良好,一般二级公司大都是中型企业;三级公司财务管理缺乏规范性,这也导致其信用状况较差,拖欠应收账款问题较为突出,三级公司大都为中小型企业。因此企业在开启赊销模式时要形成一定的信用档案库并对其档案状况按时更新,让其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得到飞速的成长。企业可以考虑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形成一定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利用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的优势辅助企业在客户信用情况进行建设和完善。

(四)执行会计制度办理业务,完善坏账准备金制度

由于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赊销模式在短期内成为企业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措施。企业在赊销模式下,要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业务办理,完善坏账准备金制度,做好坏账发生时的接应工作。首先,要求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办事,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对应收账款进行核算。其次,为防止企业内部会计人员,在岗位的设置上要处于互相牵制的关系,将权力进行分散,而不是集中于一个部门的一个岗位中。另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要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审核和筛选,使得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得到保障,严肃处理职业素质缺失的工作人员监守自盗继而给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三,企业应该及时分析在期末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收性,及时预估可能产生的坏账对企业流动资金造成的经济损失,完善坏账准备金制度,进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第四,企业的赊销经济业务要签订规范严谨的销售合同,这就意味着合同签订前,双方都应对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享有的权利有着明确的了解,避免日后催缴还款的尴尬局面发生。企业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满足合同法的要求与规定,对合同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付款形式、付款期和延期付款的具体违约责任金要明确详细在合同条款内做出记录和解决办法。一旦违约情况发生时,即可在合同规定的有效期间通过法律途径提讼,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企业要设置相关监管部门并派遣相关人员对销售合同进行监督管理,加快债务催缴效率。

(五)合理的使用法律武器

应收账款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当坏账发生时,企业需要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企业签订合同初期要对各部门进行总结归纳,细化合同的内容。目的是为了合同双方明确承担责任和行使的权利,因此更要对违约条款细则进行明确规范。而当合作方陷入债务危机而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情况发生时,企业要及时启动债权人申请破产程序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其次企业要形成法制意识,当下大多数企业法制意识淡薄,在应收账款遭长期拖欠的情况下,没有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因此企业方面要强化法律意识,通过法律的诉讼方式将自己的损失降至最低。

[参 考 文 献]

[1]朱卫娟.浅析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防范和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4(30):233

[2]李杰,张媛.企业应收账款风险与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4(33):44-45

[3]陈婷婷.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及防范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46-148

第6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关键词:反倾销 调查原因 对策

一、倾销以及反倾销概念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倾销的定义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市场的行为。具体是指商品进入一国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在另一国市场上的价格,或者指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上以人为的差别价格销售商品的行为。倾销行为会给进口国的经济或者国内的生产商带来巨大的损失,扰乱正常的国内市场经济,造成国内经济的混乱。而反倾销,顾名思义,就是指进口国反倾销依法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国家的损害后果的一种法律行为。

二、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现状

(一)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巨大

WTO统计,1995~2011年,我国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867起,排在第二位的韩国为257起,立案调查后,我国被制裁的是579起,被制裁的比例高达71%,而韩国被制裁为150起,被制裁的比例为58%,无论是被制裁的绝对数还是被制裁的比率,我国都远远高于韩国。我国是国外反倾销调查的主要目标,在wto成员中,我国所遭受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二)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产品种类较集中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的比例也是十分之高,并且资源丰富。这就使得我国的产品在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的基础之上,还可以有所输出。正是由于此两项优势,我国出口产品多以低附加值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有统计显示,国外反倾销调查的4000余种产品中,涉及的产品包括金属商品,化工,机械,电子,塑料,橡胶,纺织,陶瓷,玻璃, 1998至2012年,以上产业的产品占所有反倾销调查的数量的比例为82.4%。

三、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原因

为何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我们应该从自身以及国外市场的双重方面来考虑,这样才能找出根源,从而减少,或者说是杜绝反倾销现象的发生。

(一)低价的客观存在是引起反倾销诉讼的关键

我国企业不顾一切的增加出口,采用低价战略,打压同行或者是相关企业,这就使得低价成为了一种最终产物。“在出口价格上,香港某刊物对我国160 种出口产品的调查中发现,有120 种商品价格比应有的价格低20%”由此可见。我们的产品在国外市场销售价格低于在国内的价格,这一现象是现实存在的。这需要我们在自身方面找原因。一是国内出口商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为了订单的增加而不惜嫌恶打压,降低价格。中国企业数量众所,而大多说的企业所采取的都是分散经营的方式,这就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一定方面上是同质无差的。但是为了本企业的出口效益,在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之下,降低价格搞出口,这就成为中国商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原因之一。二是,有些政府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盲目鼓励。在目前,一种重要的衡量地方业绩的方法就是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出口能有效的增加生产总值。于是,为了地方的利益,盲目鼓励企业扩大出口,降低出口价格,扩大市场份额。

(二)一些国家滥用反倾销这一手段

反倾销本源是作为一种贸易救济手段,但近年来,反倾销已愈演愈烈成为了保护国内生产与贸易的手段。目前,发达国家在经历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为了促进本国尽快度过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为了促进本国的生产发展、贸易繁荣,提高本国的就业水平。反倾销就成了实现上述目的的手段;发展中国家由于和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类似,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也对我国频繁进行反倾销调查,这其中突出的就是印度河墨西哥国家。根据WTO 统计,在1995-2010 年间印度共对华发起反倾销137 起,占其对外反倾销比重22.3%,远超排名之后的韩国(44 起)、中国台北(41 起)、欧盟(40 起)。

四、中国应对反倾销调查所应采取的对策分析

目前,遭受到国外的反倾销调查已经使得我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所遭受的伤害。

(一)转变竞争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所实施的一直是打价格战的策略在国外市场上占有份额,向国外市场上出口低于进口国国内市场同类的产品,从而增加订单。基于这一点而言,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就国家政府而言,针对我国出口企业为了本地利益,盲目竞争,而陷入遭受反倾销调查的问题,我国必须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良好的对外贸易格局及秩序,规范外贸企业出口行为,避免内部恶意竞争。对于企业而言,变价格战略为差异化战略。出口企业应实施战略转型,从低价策略转移到技术创新、品牌推广以及产业重组等创造高附加值策略上,通过实施出口产品差异化策略来打造非价格竞争优势,从而达到“规避”反倾销的目的。为了使我国出口企业创建新的竞争优势,规避反倾销,在国际市场上,一个长期的解决办法就是,实施出口产品差异化策略,将产品的科技含量及产品的特色作为重点进行提高。

(二)积极诉讼,提出对国外企业的反倾销调查

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一直是只注重经济增长而耽误对于外国企业提出的反倾销挑衅行为听之任之,对于这点,中国企业应准备充足积极应诉。同时在世界500强中,已经有400以上的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同时中小型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而且有些产品市场,已基本被外国公司垄断。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我国企业应该在政府的帮助下利用《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以及《反垄断法》等法律,对国外的公司进行反倾销,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维护我国经济的安全与稳定,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永辉,马少凌.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第7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关键词:世界经济失衡 金融市场 国际分工

引言

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全球经济失衡仍然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中国一直以来也因为贸易顺差及汇率问题饱受责难,汇率问题在解释理想世界的国际收支调整时似乎是成立的,但是现实世界要复杂的多。从历史的角度看,世界经济总共出现了五次失衡。分别为19世纪后期全球化早期的资本转移;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1977-1979年的美元危机;以及当前的世界经济失衡(Bordo,2005)。当前的世界经济失衡主要表现为美国持续的贸易逆差和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贸易顺差;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大量美国金融类资产,尤其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以及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与之相对应的高储蓄等。

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探究

(一)传统研究的弊端及其拓展

对世界经济失衡原因解释的传统观点主要是从国际收支恒等式的角度来进行讨论,包括美国的低储蓄率,长期的财政赤字以及东亚国家的高储蓄率等都被认为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但这些解释主要是从事后的结果来讨论问题的(余永定,2010)。从宏观经济恒等式看,外部不平衡必然是内部的投资-储蓄不平衡,但是其中的因果关系却不十分确定。因此必须在认真研究恒等式两边互相作用的微观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探究储蓄、投资与经常账户失衡的关系。当储蓄大于意愿投资时,如果本国企业无法把商品出口到国外市场,这只能造成本国存货的增加,进而使本国经济陷入萧条;同样,当储蓄小于意愿投资时,如果不能从国外输入产品,其结果也只能导致经济过热。因此,储蓄与投资的缺口与贸易失衡之间虽然存在恒等关系,但储蓄—投资失衡只是贸易失衡的宏观表现,储蓄与投资的缺口要转化为贸易失衡,就必须在微观层面具有在失衡状态下进行贸易的条件。传统国际分工理论通常假定物物交换,这使得贸易失衡与国际分工理论框架存在天然的不相容问题。因此,要为全球失衡问题提供国际分工层面的微观基础,就需要对传统国际分工理论进行突破。生产上的差异无疑是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最根本原因。

从生产的差异探寻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对国际分工的再度审视。从国际分工的视角为全球失衡提供微观基础的研究通常被认为是发端于对“资本双向流动”问题的研究。在新一轮全球失衡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经常项目的失衡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失衡具有紧密的联系。发达国家出现了持续且规模逐步扩大的贸易逆差,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则出现了持续的贸易顺差。与此相对应的是,国际直接投资(FDI)也呈现出类似的不平衡特征,发达国家整体上FDI是净流出的,而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则出现了整体上的FDI持续净流入。一种说法是,在完全无摩擦的环境下,落后的金融市场将被抛弃,所有的融资活动都将在发达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活动完成之后,产业资本再以FDI的形式流动到最佳投资地点(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因此,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将出现金融资本的净流出(经常项目顺差)和FDI 的净流入(余永定、覃东海,2006)。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中国过多的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国内投资,这导致本国储蓄先通过贸易顺差转移到发达国家,进而又以FDI的形式“迂回”到国内,大量进入出口加工行业的FDI又进一步加剧了贸易顺差的扩大。双向资本流动的结果是,伴随着FDI的输出,发达国家逐步建立起以跨国公司为纽带的、以发达国家母公司为核心的全球生产体系;而伴随着发展中国家持续的贸易顺差,大量的非产业资本又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在这种全球生产体系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之间建立了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这种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促使当前研究开始考虑全球失衡与国际分工本身之间的关系。由于中国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产品内分工的内部装配、加工、制造等环节,因而参与全球分工的一个重要形态是通过加工贸易实现自身比较优势,从而导致货物贸易以及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由于中国处在“世界工厂”的低端位置,形成了以外资代工为主的生产贸易模式,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只是中国经济嵌入全球价值链模式的货币镜像。

(二)从金融市场发展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分工格局分析

关于金融市场发展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分工格局,是对全球经济失衡微观基础研究的新视角。基于全球失衡的主要经济体(美、英等发达国家与东亚和产油国)之间金融市场发展巨大差异的基本现实,在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从金融市场差异的视角解释全球失衡产生原因的研究已经日益深入和成熟。金融市场差异与全球失衡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两种路径实现的:一是经由储蓄与投资缺口的宏观路径;二是经由国际分工模式的微观路径。在宏观路径的研究中,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对储蓄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金融一体化将引发全球失衡。东亚国家,尤其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度和深度都较低,因此其过量储蓄不可避免地流向更发达的金融市场国家,同时引入它们的高风险投资,也就是说,金融市场发展落后的国家将出现大规模的贸易顺差。金融市场更发达的国家在长期将逐渐积累来自不发达金融体系的资金,储蓄率会更低。

那么基于金融市场差异的国际分工是如何导致全球失衡,进而为全球失衡提供微观基础的呢?核心思想就是基于金融市场差异而形成的比较优势原理。在金融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出口金融资产从而具有经常项目逆差,而在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制造业产品从而具有经常项目顺差(徐建炜、姚洋,2010)。二次大战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分工形态。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普通法国家的金融业发达,相对于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而德国和日本这两个重新崛起的大国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所形成的分工就是:美、英等金融强国进口制造业产品,出口金融服务,其表现就是经常项目的赤字;而德、日这两个传统制造业强国以及后起的亚洲四小龙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出口制造品,进口金融服务,其表现就是经常项目盈余。

金融资产与货物一样,也存在“贸易模式”的问题,产出情况和禀赋特征、消费者的时间偏好、风险厌恶程度以及主观信念四个方面的因素将影响风险资产的国内相对价格,而当某种风险资产的国内相对价格低于国际水平时,该国就具有这种风险资产的比较优势,进而出口该资产。在资产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更发达的国家在风险资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出口风险资产,进口无风险资产,这会造成该国储蓄下降;上述结论说明资产市场完善程度更高的国家分散风险的能力更强,因而拥有更低的预防性储蓄,从而更容易出现贸易逆差。以往的国际分工理论一般认为商品是可贸易的,而服务业是不可贸易的,因此只关注实体经济,忽略了虚拟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服务不可贸易的主要基础是认为其生产和消费必须同时发生,但事实上有很多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如金融、保险服务、数据处理、法律服务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远距离提供服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服务的交易成本不断下降。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75-2010年间,全球服务贸易总量增加了近20倍,以全球的服务贸易出口来看,增长最快的为保险和金融服务,金融市场通过提供金融服务业参与国际分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服务业可贸易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金融服务海外输出只是服务业出口的一个例子。以往在研究经常账户平衡时,通常将经常账户的平衡等同于货物贸易的平衡问题,但事实上服务业的贸易平衡问题对经常账户的调整意义十分重大,并且对一国的产业结构、就业、价格水平、汇率变化、贸易条件和贸易平衡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服务贸易的增长对全球的生产结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一个国家如果制造业(工业)生产能力特别强,生产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服务业生产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它就会成为制成品的净出口国,服务产品的净进口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德国、80年代以来的日本和90年代以来的中国都是这样。如果服务完全可贸易,则贸易可以基本平衡。但是如果服务产品不完全可贸易,则给定国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一个制造业生产能力特别强的国家必然会出现贸易顺差,即制成品的净出口远大于服务产品的净进口。由于现实经济中大量非贸易品的存在,一国在发生债务危机及需求冲击时将使得调整过程比产出都是贸易品情况下更复杂、更痛苦。非贸易品的国内供需必须平衡, 没有国际贸易, 当地需求的下降无法通过净出口增加来解决。当吸收相对于收入上升或下降(从而贸易余额上升或下降)时,经济中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生产组合将发生变化。劳动力和资本会在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生产部门间转移,从而引发生产业变动,这会对一国经济甚至政治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当一国经济中非贸易品份额下降即可贸易性提高时,在面临债务危机或需求冲击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将变得更快速。就中国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生产能力提高的速度远快于消费能力提高的速度。贸易的数据反映出来的是我国主要在出口制造业产品,而进口服务业产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我国不同行业生产能力的变化,用各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除以行业就业人员得到劳动生产率的数据,结果显示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从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总体情况来看,第二产业的年增长率和累积增长程度均超过了第三产业。用第二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除以第三产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第二产业相对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1978-2010年的数据显示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在上涨,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产品的出口,中国在第二产业,主要是制造业生产领域具有相对的优势。因此,就我国情况而言,在服务业发展相对较慢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对于服务和货物的消费支出比例稳定,就会出现货物生产大于需求的局面,在开放的条件下,就会出现贸易顺差。

结论

经常账户失衡的调整主要还是要依赖于商品和要素市场的全球一体化,美国贸易赤字的扩大主要还是源于美国非贸易部门生产率的提高。而美国这样的贸易大国的逆差问题不可能依靠国际资本的移动来填补,而主要是通过可贸易产品的需求调整来解决。同样,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贸易不平衡问题的方法最终必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完成。由此看来,全球经济失衡是结构性的失衡,仅仅依靠局部的调整,如汇率的调整,是无法达到解决失衡的目的,全球经济失衡必然还将长期存在。而不恰当的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伤害到已取得的成果,还会降低世界增长速度,且无益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解决。当前的不平衡实际上是反映了各方的比较优势,是与全球储蓄的更高效的分配相一致的,再平衡必须随着各国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完成,相信市场的全球化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美国以及其他相关国家的共同利益。

参考文献:

1.Bordo,Michael D.,2005,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Global Imbalances,NBER Working Papers11383,May

2.徐建炜,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J].世界经济,2010(3)

第8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2009年第二季度,大宗商品价格率先走出衰退阴影,在犹豫和观望中走出了凌厉上行之势。代表一揽子商品的RJ/CRB指数由年初低点200点附近,一路上涨至年底的283点,全年涨幅超过40%。主要商品期货价格也是节节高攀,国际铜价从3000美元/吨下方,涨至7400美元/吨的年内新高;国际油价从最低约32美元/桶,回升至80美元/桶左右;国际金价更是在年底创历史新高(1216美元/盎司);农产品方面,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由年初800美分/蒲式耳,涨至1100美分/蒲式耳。短短的半年时间,大宗商品价格扭转乾坤,纷纷回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进入2010年后,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攀升,但好景不长,仅几个交易日后就掉头直下,甚至连续暴跌,CRB指数由1月6日的最高点(294点)大幅下挫至2月5日的最低点(259点),一个月跌幅高达12%。具体来看,伦敦铜价从最高的7665美元/吨跌至6285美元/吨,跌幅达18%;国际油价从最高的83美元/桶跌至72美元/桶,跌幅达13%;国际金价从最高的1150美元/盎司跌至最低的1061美元/盎司,跌幅近8%;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由最高的1050美分/蒲式耳跌至最低的915美分/蒲式耳,跌幅近13%。在人们认为始于2009年的价格反弹即将结束之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又出乎意料地开始了新一轮反弹,CRB指数由2月5日的最低点一举升至3月初的277点,伦敦铜价从最低点回升至7550美元/吨,国际油价回升至82美元/桶,国际金价回升至1139美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回升至961美分/蒲式耳。

在新年开局的3个月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宕起伏,充分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2010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势将加剧

经济基本面、流动性、美元走势以及地缘政治是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2009年虽然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但在经济回升预期、流动性充裕以及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先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并强劲反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因素还将继续作用下去,但是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去年的新变化,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

(一)全球经济基本面因素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的决定性因素

总体来看,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好于预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在内的主要国际机构,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预测也比先前更乐观。联合国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由负转正,实现2.4%的温和增长;IMF则认为,今年世界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1%;而OECD则预计世界经济将增长3.4%。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对国际大宗商品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价格继续稳步上升。

在看到复苏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并未确立,增长前景还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很脆弱,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贫困人口明显增多。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一致认为,全球劳动力市场前景不佳,失业率还将继续攀升。而且,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仍未完全消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深度调整,私人消费依然疲软,企业投资意愿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在下半年很可能会后劲不足。尽管新兴市场国家迅速恢复增长,但如果缺少了以三大经济体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增长活力,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的局势就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样的基本面并不支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走高,更多的会是加剧其震荡。

(二)尽管流动性依然充裕,但政策退出预期将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造成压力

2009年,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到投机资金的推动,这与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世界各国向市场注入了充裕的流动性有密切的关系。流动性的本质是追逐最大收益,而在世界经济复苏预期存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全球流动性的指向只能有三个: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相比而言,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兼具商品属性(稀缺)和金融属性(投机、避险),更加受到流动性的青睐,从而导致去年价格强劲反弹,部分商品不仅收复了之前下跌的“失地”,甚至再创历史新高。

但进入2010年,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步入了基础薄弱的经济复苏期。尽管多数国家都表示为保证经济持续复苏,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环境,但未来在经济复苏得到巩固之后,各国终将面临扩张性政策退出的选择。而未来一旦各国货币政策发生改变,资金的流动性开始收紧,也就意味着促使商品价格上涨的力量将会减弱。

在本轮经济危机中,金砖四国表现良好,在全球率先复苏。但金砖四国经济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印度和俄罗斯最为明显,中国也出现了成本推动型通胀趋势。为抑制通胀预期,收回流动性,各国已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措施: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相继加息,中国和巴西等国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美国也已提高再贴现利率,为政策退出进行一些试探,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造成了压力。

更进一步,无论政策大规模退出所造成的流动性趋紧的事实是否会在今年发生,这种行动的预期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会给市场和投资人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正如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推动了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样,对于政策退出的预期同样也会对商品价格上升造成压力。

(三)美元长期走软,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都是以美元标价,因而美元涨跌也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美元上涨,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下跌;美元下跌,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上涨。然而这一规律在今年2月却发生了逆转,一方面是美元指数强势维持在80点以上的高位;另一方面原油、黄金、伦铜等大宗商品则出现了较大涨幅。从2月5日至2月24日,美元最高涨幅为1.35%,而路透社CRB指数上涨了6.2%,原油、伦铜的涨幅都在10%以上,黄金涨幅也在4%以上。

这一现象似乎表明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出现了“脱钩”。但实际上,美元反弹是美国经济复苏表现好于欧洲和日本、欧洲国家债务风险凸显、套息交易平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则是由于受到了世界经济复苏预期的正面刺激,特别是2月各国相继公布的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大部分好于预期,使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基本面因素改善的预期增强。

此外,从根本上讲,美元指数是以全球各主要国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结算量为基础,以加权的方式计算出美元的整体强弱程度,其最终还是反映到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兑换的强弱上。在美元指数构成的一揽子货币上,欧元是权重最重(57.6%)的一个,美元兑欧元的走势自然也成为美元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自去年底以来,欧元区的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相继爆出债务危机,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区资产,导致欧元暴跌,短短的两个月欧元兑美元汇率就由1.44跌至1.36。欧元大跌,必然会导致美元指数大幅上升;反过来说,欧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与美元指数上升是同步的,在2月份也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发生了“逆转”。但是,如果我们以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关系比较密切的澳元来衡量美元汇率的变化,会明显地发现其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几乎完全同步,说明美元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负相关关系并未发生明显逆转。

第9篇: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范文

时政;演讲;评价

时政演讲已成为很多思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时事教育的有效载体。所谓时政演讲,就是正式上课前,让学生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全班同学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新闻,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加以自己的评述,最后由师生共同适当点评。许多老师开展的时政演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让广大学生从中获益良多。我校教研组经过几年探索,不断做精做细,现已把时政演讲做成了一道学生非常喜爱的精品小菜。这道小菜不仅色香味俱全,还注重营养和健康。现在来谈谈我们是如何把时政演讲做成一道精品小菜的。

1.如何选料

做菜最重要的是什么?火候?调味?都不是,是选料。演讲如做菜,选题如选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政材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剖析。但如何选择也有几个注意点。

A.要保证新鲜度

做菜,原料越新鲜,口味、口感营养越佳。新闻的时效性,就好比是原料的新鲜度。时效性与学生关注的兴奋度是成正比的。“神八”飞天,与此前发射的“天空一号”实现对接,是我国航天史上另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里程碑。“神八”飞天的确切时间只有在发射前约4小时才能确定。11月1日这天演讲的同学得知“神八”已在当天早上5时58分成功发射,当即决定将这一喜讯作为当天演讲的主题。这振奋人心的新闻一,全班欢呼雀跃,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如果这一新闻迟一天或几天来,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B.要讲究营养价植

现代人已经从吃好开始追求吃健康了。一道菜的核心就是其营养价值。时政也一样,一些国内外重大时事,或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往往能给人以感悟和启迪。所以,我们的时政演讲杜绝意义不大的娱乐新闻或广告。《意大利的“不倒翁”倒了》讲的是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辞职。本来是一个有深度可挖的选题,但演讲同学为博人眼球,把重要篇幅放在老贝的绯闻轶事上,而脱离了意大利债务危机这个大背景。演讲本末倒置,内容营养价值低。

C.要注重口味

一道菜如果不可口,营养价值再高,也难以下咽。针对初中生的口味,应选择对初中生有吸引力的主题。《“乔布斯”不死》、《占领华尔街》、《小悦悦,想说爱你不容易》、《“虎妈”之后有“狼爸”》、《“人口时钟”敲响70亿》……这些主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神经,并使学生产生深厚兴趣。而对于《淘宝“伤”城》、《新婚姻法新在哪》、《绿城房产危机》等主题,因离学生学习生活比较远,吸引力相对要低一些。

当然,烧菜还追求一菜多烧。有时烧的菜受不受欢迎,关键是怎么烧。找对了适合初中生的切入点,普通菜也可以做成美味佳肴。

2.切菜和配菜

饭店厨房,切菜和配菜往往是学徒做的活。学徒为什么从这学起?因为它能锻炼厨师的基本功。练好基本功是成为大厨的先决条件。演讲前对资料的搜集、分析、编辑、整合、重组、反思过程同样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些同学为图省事,直接网上下载新闻素材和评论,然后照本宣科的念或背。这样的演讲效果往往不佳,学生也得不到多少锻炼。当然,学生对演讲资料的“切配”跟学徒切配菜还是有区别的。学徒是依烧菜师傅的要求在做,学生是根据自己演讲的需求在做,“切配”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切配”进去,把自己的反思“切配”进去。这个过程对整个演讲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3.如何做菜

中国菜的烹调方式有炒、蒸、煮、煎、炸、炖等,花样繁多。演讲也一样,方式不拘一格。只要学生依自身所长,依主题内容,各取所需就可以了。

做菜过程还得讲究火候和掌握好调味料。演讲不仅是“讲”,还要“演”,也得掌握好“火候”与“调料”。演讲者要借助一些辅助的手段来达到演讲的目的。音乐、实物道具、幻灯片、视频、肢体语言等“调味料”如果应用的好,往往给演讲增色不少,但切记一定要恰到好处。比如,利用背景音乐烘托气氛,但音乐要与演讲主题相契合。学生演讲《小悦悦一路走好》时,配了背景音乐《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小悦悦的不幸加上音乐的感染,全班很多人都流泪了。又比如,表演、视频可做辅助,但不可喧宾夺主。演讲《我是戴绿领巾的小孩》时,演讲同学自己扮演戴绿领巾的小孩,请了二位同学分别饰演老师和戴红领巾的同学,一起通过对话表演展现了这个社会热点事件。该演讲“演”的很有创意,但缺少深入的“讲”,可以说没有掌握住重点。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时政演讲区别于其他演讲,时政演讲中的新闻素材更讲究“原汁原味”。

4.怎样品菜

“品”是为“评”做准备的。时政演讲一般都安排在上课一开始的一段时间。因为刚上课,学生心里往往没有完全准备好。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有所记录,及时记录一些与思想上有碰撞的语句。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听得更投入,也能让学生在评的时候更有的放矢。

5.学生评菜

评菜不仅要评菜的色香味,更要评菜的营养与健康。演讲人的脱稿程度、仪容仪表、音量音色、语言是否精炼、中心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晰等可以说是演讲的“色香味”;而演讲给人带来的了解、感悟和启迪就是演讲内容的“营养与健康”。

对同一道菜,每个人会吃出不同的味道来,每个人吸收的营养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评菜”这个过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相互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产生火花来。这有助于学生辩证、全面地分析看待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评价中,经常会出现激烈的争论。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有价值的。学生演讲完《“药价虚高症”怎么治》后,同学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同学说,他爷爷每次去医院都能带回一大堆“吃不完”的药;有同学说,他家里就是开药店的,因卖平价药,已经多次遭到同行的恐吓;有同学说,她妈妈就是医生,也有“以药养医”的无奈……透过不同视角看问题,我们对当前药价虚高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什么答案。在对复杂事物的发现、思考、争议中,学生自然就会形成符合人类道德的是非观、价值观”,我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6.老师评菜

老师是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者,所以老师的“评菜”重在教学生“养生”之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特别要处理好下面两种情况。

学生做的“菜”色香味不错,但缺乏“营养”,老师怎么办?学生《纪念乔布斯》的演讲内容很丰富,从iPod、iPhone的风靡全球,乔布斯偏执的个性,对慈善“不作为”的争议讲到乔布斯的情史传奇。同学听的津津有味,对演讲评价也很高。但该演讲缺乏真正内核,老师应该进一步挖掘并释放出其真正“营养”来。我对学生说,纪念是为了铭记,乔布斯身上什么东西最值得我们铭记?那就是乔布斯的精神,特别是他的创新精神。正是因为他的创新,给我们带来了这么极致的产品的享受。如果我们传承了他身上的这种创新精神,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会有更好的东西进入我们的生活。

学生做的“菜”含有“毒素”,老师怎么办?初中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看问题容易偏激或片面。当今网络信息又很发达,学生接触的负面信息很多,对一些同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演讲或评价时,有时会出现与主流价值观不同的个人意见,有时甚至会出现倾向的言论。有时学生的演讲主要是围绕当前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腐败之风、道德滑坡、房价过高、网络暴力等,对社会和政府表达强烈的不满。我在点评时,首先充分肯定了该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只有当大家关注社会、重视问题,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然后,我进一步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世界瞩目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确实也要看到我国当前在道德、法治、民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不足。这也说明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一味埋怨,一味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正确对待问题,共同努力,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才是当务之急。演讲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但对于一些有严重偏差的认识,要及时指出扭转。但老师对学生说的不合理的地方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学的观点,有时还组织学生讨论,让更多的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深的感受。这样做,既对学生的思想有了正确的引导,又保护了学生的演讲积极性。

我们就是通过做好以上六步,把时政演讲做成了一道精品小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口头演讲、分析问题、资料搜集等能力得到了锻炼,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会辩证地看待社会现象,并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一些正确引导。目前,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演讲中经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所以老师也有很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