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医药行业展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展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行业展望

第1篇: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一、行业基本特征

(1)从行业一般特征来看,医药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在生命周期上并无严格的成熟期。医药行业的发展轨迹侧重表现在因技术和理念创新而带来的行业突破,而非传统的因资源枯竭或需求萎缩导致的行业消亡再生,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2)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的相关度较小。它是典型的弱经济周期行业,在衰退时期仍能保持较高的增速,可以防御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数据显示:石油加工、有色金属、纺织、钢铁等行业在前一时期的萧条相比,医药行业明显保持了高景气度。

(3)医药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较高。在测试生产、销售推广以及临床应用等环节均设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和操作约束。医药行业日益显现出技术和资金密集的特征,研发费用在行业成本中具有较高占比,研发能力正成为行业内核心竞争力的要件。

(4)药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弹性较小。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特征,稳定的市场需求成为行业持续发展和稳定盈利的基础。数据显示:医药行业近年来产能稳步扩大,市场销售和利润实现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表现出稳中有升的市场需求。

(5)结合国情来看,国内医药行业的市场结构整体呈现垄断竞争特点,且竞争因素大于垄断因素,个别子域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李野,2002)。与数量占近九成的中小企业相比,国内龙头医药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竞争优势明显。国内医药行业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性弱,呈现内需拉动型特征:一是由于医药出口门槛高,本土医药企业多以国内市场为主体;二是中国医药市场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反而吸引了众多跨国医药巨头战略性进入。

二、行业成长驱动因素

(1)从内部驱动因素看,医药行业的发展活力源于科技进步和服务领域拓展,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和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要求。医药技术创新能够降低成本、实现效率,甚至带来新一轮行业革命。加入WTO以来,国内医药行业加大了模仿创新和自主研发的力度,推动了医药行业向纵深发展。

我国国民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对优质生活的追求,优化了医药行业消费者偏好,促进了社会关注点、舆论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日益影响着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向。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趋势,药品和医疗服务具有持续而旺盛的需求,全社会医疗开支在未来势必有大幅增长,进而带动医药行业发展。

(2)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当局的影响是医药行业发展的加速器,新医改、新农村建设和保增长举措均为医药行业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新医改提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长远政策目标,中央和地方均将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医疗保障在农村、城镇低收入人群的覆盖,促进农村医疗和社区医疗发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推动制药行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具有国家基本药物生产优势的大型医药企业将受益。

新农村建设将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医疗服务以及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建设,药品市场第三终端特别是郊区、乡村市场的规模也将得到加速拓展。国务院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保增长措施也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适当提高部分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势必带动整个国内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

政府监管部门严格了医药行业的准入,部分中小企业单纯依靠廉价和仿制来获取市场份额的状况将得到扭转。而退出机制的建立完善也将促使缺乏竞争力的中小药企逐步退出市场。相应地,行业准入壁垒的提高使得具备规模经济、品牌效应和研发能力的药企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三、板块投资建议

国内宏观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触底后,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基于医药行业基本特征和成长驱动因素,投资医药板块同时具备防御性和成长性。医药板块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资金的避风港,并在2008年获得了较高的相对溢价,板块一度表现活跃,位于一季度升幅榜前列。尽管医药板块在2009年上半年的增幅落后于大盘,但行业自身的显著特征和高成长驱动使得板块中长期增长看好。

需要注意医药板块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部分ST个股的业绩难以支撑其持续发展,大小非解禁压力大。相比之下,医药工业龙头企业产品种类多样、质量稳定,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高,拥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在部分专利产品市场具备定价影响能力。医药商业龙头企业批发、零售规模大,销售网络覆盖面广,具有较明显的渠道优势和地域优势,医药板块投资首选行业子域中的龙头企业。

第2篇: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关键词] 医药物流;运作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b)-0132-04

The problem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WANG Ping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a specific industr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industries, its circulation performance relates to every household, and realizing the efficiency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f logistics opera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s,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and management system, enhance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thus make the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structure develop to the positive direction.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logistics; Operational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由于医药行业的流通绩效与千家万户都密切相关,所以,医药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较为特殊的位置,实现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高绩效和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医药流通的集约化以及相应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成为被广泛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规划纲要》中勾画了未来我国医药物流社会化发展的新蓝图,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信息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医药物流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1 医药物流

关于医药物流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义,百度百科对医药物流给出了如下定义:医药物流是指在依托一定的物流设备、物流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营销渠道中的上游资源和下游资源,通过对医药品供销配运环节中的验收过程、存储过程、分拣过程和配送过程等一系列作业过程进行优化,来提高医药订单的处理能力,减少医药货物在分拣时产生的错误,缩短医药库存时间与配送时间,进而减少医药物流的费用成本,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水平,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我国医药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效益化。

2009年公布的新医改政策中提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减少中间环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用药需求;进一步规范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医药物流和药品的连锁经营,积极推进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的有机整合”。可见,医药物流是新医改政策的一个重点提升改造领域,推动医药物流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和未来我国药品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解决医药成本过高的有效途径[1]。

2 医药物流的运作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国医药物流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许多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的医药物流项目基本上大都还停留在医药企业内部的进、销、存业务整合和流程优化阶段,很少涉及对上游医药生产企业、医药供应商和下游医药批发零售企业以及医院的整合,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药品重复运输和库存积压严重的一系列现象,致使医药供应链效率低下,药品配送成本增加,药价抬高等一系列不合理情况。

国内的一些已有研究探讨了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医药物流的本质和医药供应链的结构特征,探索了医药物流行业的新型交易模式,但我国医药物流当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虽然在医药物流实践上进行了许多探索,但仍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规划,目前医药物流中存在如下四大问题:

2.1 医药流通的费用过高,而效率低下

在我国,医药物流领域的交易渠道复杂,物流节点过多,致使流通费用过大,药价过高。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往往要经过5~7级经销商,过多的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医药物流商的利润,致使医药流通企业的毛利润率只有7%左右,而纯利润率仅为1%,其中平均物流的成本则占到了销售额10%以上。而在美国,医药流通费用率仅为3%,销售利润率为2.4%[2]。居高不下的流通费用侵蚀了医药企业的利润,物流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桎梏。

2.2 国家政策对医药物流的制约作用不明显

尽管我国曾对医药行业实施了长期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但药品管制的方法和监管模式仍处在探索和不完善的阶段,管制政策也随着国家相应体质的完善而不断调整,政府管制的作用和影响虽然一直显著,但效果一直不理想[3]。医药流通过程中环节过多,腐败现象较严重,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负担重,医药生产者的生产风险大。因此,医药流通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重要问题。最近几年推行的“医药分家”制度,旨在改变“药价过高,以药补医”的问题,但目前看来,效果不很明显。

2.3 医药流通市场集中度低

我国医药物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2013-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有医药物流企业1.3万多家,其中80%以上是中小规模企业,国药、上药、华润北药、九州通排名前四的大型医药物流企业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30%,而美国排名前三的医药物流企业占到美国整个医药市场95%以上的份额。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数目多且规模小,导致医药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较低,市场的集中度不高,而企业的经营成本却偏高。当前,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经济效益较为低下,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4]。

2.4 盲目建设医药物流中心

近年来由于医药物流的重要性逐渐被生产和药品批发企业所关注,因而,关于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实践性探索正迅猛发展。但部分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过程不切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盲目追求自动化物流中心的建设,没有投入产出的观念,而且在基础管理和经营流程没有做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寄希望能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实现[5];尽管并不是每个省市都要兴建一个全国性的物流中心,也不是每个医药企业都需要配备物流部门,但在我国不同省市地区中依然存在忽视当前我国医药发展的现状而盲目建设医药物流项目的情况,最终导致建成的医药物流项目不理想[6]。

3 对策

3.1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

2010年,商务部在首次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全国会议上明确指出:将开展药品流通行业结构调整以及我国药品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大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医药物流和医药的连锁经营等一些较为先进的经营模式,通过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集中度。在最近启动并实施的国家基本药物的制度中也十分明确的指出:对于基本的药物今后将采用以省为单位的网上集中采购的方式并实现药品的统一配送,并进一步规定医药生产的企业作为招投标的主体,作为基层的医疗机构应实现全部配备基药并使用基药,最终实现药品的零差率销售。显而易见,该政策启动实施后,那些网络覆盖面较全、药品的配送服务质量较好的大型的医药企业和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将在医药流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7]。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可以参考借鉴发达国家医药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在发达国家的医药行业中,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购并和联合实现的,而这基本上也是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的结果。而对于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医药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通过政府的调控政策来引导和实现[8]。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旨在引导医药行业的大企业进行兼并扩张,因此,医药企业之间合并是提高我国医药行业集中度的一条最主要的途径。实力较强的大企业通过兼并中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增强自身实力和竞争力,这对于降低医药流通费用、提高医药的流通效率作用重大。但当前我国的一些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与国外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比较起来,仍相差甚远。

对于大企业来说,可采取兼并策略来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然而对于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这场市场扩容、行业兼并的提高行业集中度的改革却是关乎自身的存亡,中小企业应积极谋求自身生存的发展策略,除了选择被大的医药企业兼并之外,还可以选择中小企业联合组成大的医药集团的方式来求得发展,否则就可能会被市场淘汰。

3.2 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健康发展

医药行业是个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特殊行业,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受市场制约外,还很大程度受到制度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法规、社会结构等都会对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医药企业的物流运作还必须时刻关注制度性的因素。通常情况下,合理的政策、制度和法规会对医药行业的物流运作和物流管理产生比较强烈的积极作用,而不合理的过多干预,将会导致医药市场失灵,致使制药企业给药品定高价。

为了促进医药物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09年的新医改政策,2010年以后每年召开的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等等,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一些急需得到改革的医药流通行业存在的问题还是没能得到有效彻底地解决。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正确使用价值规律,合理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来改革现有的医药物流市场的利益格局,创建良好的市场运行条件,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引导医药物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相信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将会使医药供应链中各主体的力量更加趋于均衡分布,利益分配也会更加趋于合理,各主体间的协作性将会被进一步增强,最终会使医药物流的运作成本被极大地降低,医药物流的运作效率也将会得到极大提升[9]。

3.3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医药物流现代化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较为密集的颁布了一些关于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医药物流的制度和政策,显现出我国政府对发展现代化医药物流的极大重视。如2012年,商务部在全国药品流通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力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医药物流和连锁经营发展,健全行业管理制度,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完善药品流通网络,加强行业基础建设,提升行业服务能力。2009年国家公布的《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基本药物由招标选择的药品生产企业、具有现代物流能力的药品经营企业或具备条件的其他企业统一配送。”从政策中可以看出,现代化医药物流已成为政府及企业各界关注的重点,是否具备相应的现代化医药物流能力将成为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10]。因此,新形势下医药流通企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实现现代化的医药物流管理来抢占医药物流市场先机。

引入现代物流将会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为物流企业创造出丰厚的利润。我国医药流通必须打破传统的医药分销体制,向公平化、透明化方向变革,在这种状况下,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来配合这种新型的医药交易模式。目前,现代化医药物流管理的核心在于要求医药物流企业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组织管理方式,将医药流通过程中的运输、仓储、装卸、分装、配送和信息等环节有机地进行整合,从而降低医药流通成本,提高供应链上的增值服务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增强医药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确保药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花费最少的资金和最短的时间去完成既定的任务[11]。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主要区别是信息化,信息化使许多繁杂的工作变得轻松、简单起来,数据得以快速便捷、准确无误的传递,极大地提高了医药企业在库存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药品和药品订单处理等方面的自动化水平,物流企业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管理也成为规范和科学的流程[12]。作为医药行业经营实体的制药企业和医药经销公司应利用信息化的现代交易平台以及物流管理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面对WTO的挑战[13]。

3.4 建设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

物流费用居高不下是我国医药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来解决这个难题。第三方医药物流是指由医药生产方和医药销售方以外的物流企业去完成医药物流的服务。借助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可以减少药品在流通过程中所经历的过多不必要的环节,并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物流运作和进行集中采购来实现规模化经济,从而降低医药物流的费用。

作为第三方的医药物流企业,必须具备提供医药物流计划的能力,能够对医药物流的全程信息进行有效地管理,明确药品的一些特殊存储和运送要求,能够按照GSP的要求对药品进行质量验收、贮存、养护和配送,并可以提供一整套与医药行业的特殊要求相符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对于国内一些已经具备提供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的大型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在现有物流能力基础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实现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要具备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能力,就需要重组第三方医药物流批发企业的资产,建立区域性的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物流技术,与医药物流劳务的供需双方结成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且紧紧把握医药物流市场的节奏,以及时地调整自身企业的经营战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向其他医药公司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2]。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刚刚起步,目前专业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为数不多。九州通医药集团是国内较早致力于开展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医药公司之一,九州通以武汉为中心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物流配送网络,拥有80余万平米物流中心仓储资源,4000多名物流精英,850余台运营车辆,集团7万余家医药上下游客户,良好的物流资源和业务资源为第三方物流业务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4]。

3.5 研究医药行业物流网络的形成原因、发展轨迹及运作形态

不同于一般的竞争性行业或完全规制行业,由于医药行业对国计民生的影响较大,还会受到相当程度的政策、制度和法规的影响,同时,医药行业作为一个行业其运作还要符合市场的经济规律,医药行业的供应链组织和物流运作具有较大程度的竞争性,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致使医药行业中的企业供应链相对比较复杂。当前缺少对医药行业企业供应链内在绩效因素的研究,尤其缺乏从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调查研究医药供应链的组织模式现状。

可以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利益驱动因素和实际运作方式进行了解和研究,以期发现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与此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发达国家医药行业的企业物流管理和运作方式,探寻促进我国医药行业企业供应链良性发展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展望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变革发展的趋势[15]。

3.6 构建医药行业供应链不断发展的制度嵌入模式

在我国医药行业领域里,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一个未能彻底解决的难题――设计合理有效的医药供应链组织及运作模式,致使药品在供应链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中通常要经历诸多环节,极其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活动集成和合理的医药物流管理体系。对于这种情况,应进行大量的实证调查和相关的研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分析现有的制度嵌入对医药物流的产业结构和医药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所产生的相应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里,各项宏观管理政策是如何改变医药行业商业利润的转移和利益方利益的调整。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分析嵌入性制度和供应链网络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演进过程,探索制度嵌入关键节点和具体要素,从而构建与制度要素契合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组织网络结构和运作流程。并基于上述分析判断,通过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嵌入,采用规范化的物流组织模式,对整个医药产业供需链进行整合,促进良好制度体系的建立和产业的有序发展,提升我国医药行业企业的供应链的运作绩效,提供医药行业物流产业化研究的新思路。

4 小结

从医药物流研究和发展实践来看,随着我国医药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医药行业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因此,系统地分析、设计医药行业的流通体系和医药供应链的管理体系对于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亟需在理论方面对医药物流管理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同时,还亟需在实证方面去探究我国医药流通规范化发展的新思路,研究医药流通的绩效测度和考量模型,制订整个医药产业供应链的业务流程,以促进医药物流的理论发展,并在应用方面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胡正东,李夏苗,李利华.基于LC-NPV法的医药物流实现模式决策[J].统计与决策,2013,(6):66-68.

[2] 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3] 吕红.转型时期我国医药商业供应链的合作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4.

[4] 陈红丹,李锦飞.试论我国医药物流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6,(6):50-51.

[5] 李璨,游娟,吴志利,等.医院中药现代物流管理的应用探讨[J].医院院长论坛,2011,(9):42-45.

[6] 赵忠璇.试论我国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9,(11):68.

[7] 冉宝松.医药流通变革潮起[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3):50-52.

[8] 宋远方,宋华.医药物流与医疗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9] 叶堂林.我国现行医药供应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未来战略构建[J].江苏商论,2008,(5):30-31.

[10] 陈肇兴,孙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41(5):388-391.

[11] 吴志利,程潇,陈瑞.优化医药物流管理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07,9(4):66-67.

[12] 藤志香,王彦.我国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制约因素探讨[J].中国药房,2009,20(10):725-727.

[13] 卢奇,王荣.医药物流商与渠道商的整合发展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20):72-73.

[14] 谷春光.物流需要变革和创新[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 (22):44-45.

第3篇: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关键词] 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率 预期值 标准差 变化系数

一、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销售产品、商品、提供劳务等原因,应该向购买客户收取的款项和代垫的运杂费,它是企业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规定了企业效绩评价指标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32项指标构成。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是属于修正指标中的第五项指标,该指标反映了一个会计年度内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的次数,它说明了应收账款流动的速度,也叫应收账款回收期或平均收现期。计算公式为:

赊销收入净额数据来自于损益表,赊销收入净额=销售收入―现销收入―销售退回、折扣与折让;“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数据来自于资产负债表,平均应收账款余额=(“期初应收账款余额 ”+“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

一般说来,企业的该项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催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坏账损失越少,资产流动性和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增强;若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则说明企业催收账款的效率太低或信用政策过于宽松,会影响企业资金利用率和资金的正常周转。

二、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对分子的改进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的是本年度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那么上述公式中的分子应该是本年应收账款不断收回现金所形成的周转额,而把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作为分子有失偏颇。因为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既包括赊销额也包括现销额,把整个主营业务收入净额(不管是现销、赊销)列为分子就暗含一种前提假设,即本年(本期)的销售,无论哪家企业、无论销售何时发生,本年(本期)都必须全部收回现金,只有这样应收账款周转率才能反映本年度或一定时期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次数。但关键是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即便全是赊销)也仅仅是一年(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而一般很难在同一年(同一时期)全部收回现金。这种前提假设与实际不相符,因此,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绝不是应收账款收回现金的周转额,其不能作为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

根据应收账款的周转过程,赊销形成应收账款(记“应收账款”科目借方),收回现金形成应收账款周转额又使应收账款减少(记“应收账款”科目贷方),那么应收账款累计贷方发生额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应收账款周转额了,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子应为年度(一定时期)应收账款累计贷方发生额。考虑到取数的方便,可作相应的变通处理。由“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余额”等式可推出:应收账款回收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初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期末余额公式(1)。

2.对分母的改进

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母即应收账款净额来自于资产负债表,是一个静态的时点存量,容易受偶然性、季节性等外部因素和人为的内部因素影响,甚至可能发生巨大的期间波动。因此,使用该指标进行业绩评价时,为了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最好使用多个时点的平均数,而不采用年初和年末的应收账款余额。具体方法如下:

根据统计学原理,按月根据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法计算年应收账款年平均余额,以减弱会计报告期异常波动的影响,根据应收账款总账所提供的年初及每月末余额,那么:

加权年平均应收账款余额=(X0+X1+X2....+X11+X12)/12公式(2)。其中X0,X1……X11,X12代表年初和1月……11月、12月的期末余额。

因此,改进后的周转率公式如下:

三、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风险比较

计算出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后,为了使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人可以将计算出的指标与其他类似企业的指标相比较,以此判断该指标的高低并判断本企业的应收账款的周转处于怎样的一个水平和代表怎样的风险。因此,笔者试图以全国医药行业总体和同是医药行业的丰原药业(股票代码:000153)1999年~2006年第一季度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例子,使用统计学中的离散程度来分析改进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以此可以对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比较、判断,达到改进企业的信用政策的目的。

以下是1999年~2006年全国医药行业总体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布图。

丰原药业(000153)公司各年应收账款周转率

根据统计学中的预期值和样本标准差的公式,其中样本数量均为8个(1999年~2006年1Q)分别求出全国医药行业总体和丰原药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的预期值E,标准差σ和变化系数q,以此来对丰原公司的该指标所代表的风险进行研究和判断。

A、B、C公司的标准差与变化系数

1.预期值

2.标准差

3.变化系数

从上可以得出,全国医药行业总体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1825次,比丰原药业高出1.9572个点, 但同时该指标代表的风险即标准差1.278257,也是较大的,高出丰原药业0.582764个点。 全国医药行业总体是属于“收益大,风险也大”的,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应该怎样解读这个指标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变化系数的概念,它是从相对角度观察的差异和离散程度,在比较相关事物的差异程度时较之直接比较标准差要好些。该指标是个正指标,指标越小,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是可以代表该指标的相对风险较小,如上例中的全国医药行业总体的绝对风险比较丰原药业大(标准差大了0.582764),但相对风险却较小(变化系数小了0.69%)。这样的比较,不管是对全国医药行业总体,还是丰原药业来说,对于应收账款这个指标,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达到管理的要求。

四、结论和展望

众所周知,应收账款是营运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改进后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权利,到转化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提高了应收账款指标的可信度。尤其是利用统计学的样本标准差和标准差系数,排除了绝对额因素影响,使得该指标不但可以较准确地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情况,还可以在一定范围进行定量比较,使得企业能够找出差距,改进管理,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慧馨徐惠玲:《对“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的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财会通讯》[J].2004(1)

[2]荆波:《小议应收账款周转率》,《工业会计》,2003(3)

[3]《财务成本管理》,2007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4]林媛:《浅析应收账款周转率的现实运用》,《金融会计》,J,2005(10)

第4篇: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2014年8月9日,“医药携手 创新发展――《上海医药》创刊35周年纪念大会”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召开,新颖的主题引起医药各界高度重视和关注,有近300位来自政府、医院和企业的代表参会。大会由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共同主办,《上海医药》总编、华山医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卫生部合理应用抗菌药监测中心专家顾问张永信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林主恩调研员、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副主任瞿介明教室、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董树沛处长、上海市药学会王龙兴理事长、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孙晓明主任、常州四药屠永锐董事长、二军大医院皮肤性病与真菌研究所所长廖万清院士等嘉宾到会致辞。

回顾・展望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医药》杂志社黄彦正社长在主旨发言中将《上海医药》35年的发展历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15年,杂志为药企的技术人员提供信息服务,活跃在一个一维的空间里;第二个15年,杂志从一维方向向二维方向演进,即从单纯的为“药”服务,走向“药”和“医”的结合;最近的5年,社会环境的变化呼唤《上海医药》必须突破计划经济的思维桎梏,插上专业化和市场化的两个翅膀,医师、药师、药学工程师成为杂志的主要服务对象,杂志进入了三维空间的全新发展之路。

35年来,从《制药简讯》、《医药简讯》、《医药月刊》直至获得公开发行刊号的《上海医药》,始终坚持“通过学术与信息的交流,沟通产、销、用,密切工、商、医,为发展我国的医药保健事业服务”的办刊宗旨。2009年以来,杂志又进一步明确了“药学服务临床,临床合理用药”的办刊方向,开启了每期围绕主题全角度论述的办刊方式,并根据每期主题开辟“封面人物”栏目,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上海医药》多次被评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上海市优秀期刊”,2012年的影响因子达到0.794,学术综合评价名列同类杂志第21名,发行量也与日俱增,从上海地区的杂志发展成为走向全国的杂志。同时,除办刊以外,《上海医药》还开展各种学术、培训、咨询、研讨活动,学术影响力逐日扩大。如今,杂志的品牌和影响已广泛延伸至“医”、“工”、“商”等相关领域,为医疗机构、制药企业、零售药房的医药专业人员和政府医药管理部门的管理者提供大量具有实用价值的合理用药知识和医药科技信息,逐渐成为医师、药师和药学工程师业务交流、提高和继续教育的平台,以其独特的专业性和综合性特点推进“医”、“药”融合,促进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会领导给予《上海医药》杂志极高的认可和期许。王龙兴理事长表示:“《上海医药》是引领我当FDA局长的第一本好的杂志。衷心祝愿这本杂志在新的基础上有新的起点,一定要把杂志办成‘医’和‘药’结合的医药之家,希望医药专家继续给予杂志支持。”瞿介明副主任说:“在这本杂志中,我们看到了学术与市场的融合,我们看到了‘医’和‘药’的融合,我们看到了三甲医院与社区中心联动的融合,我们更看到了杂志自觉承担了社会责任。”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徕在贺信中表示:“医药携手,呵护健康,希望《上海医药》能够坚持自己的目标,坚定地走下去。”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楼定波在贺信中写道:“上药集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上海医药》,为扩大杂志的品牌和影响贡献力量,希望《上海医药》从专业的角度继续指导和帮助上药集团,促使我们成为受人尊敬、拥有行业美誉度的领先品牌药制造商和健康领域的服务商。”

《上海医药》副总编、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外科学系主任、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蔡端教授在2014年《上海医药》工作及展望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办一流的学术期刊、继教平台和学术家园,土地已经平整、种子已经发芽,剩下的事情请交给时间,交给我们共同的努力。”

感恩・表彰

《上海医药》走过35年,支撑杂志发展的是一批批关注、支持杂志的领导、专家、作者和合作单位。通过整理汇总,大会评选出6位优秀编委、3位优秀作者、4位新秀编委和9家忠实合作伙伴,对他们给予《上海医药》一直以来的无私奉献、巨大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根据撰稿、组稿、审稿、培训等综合评估,大会评选出6位优秀编委:张永信(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沈银忠(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干荣富(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刘晓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陈志东(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乐嘉豫(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4位新秀编委:丁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陈勤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桂良(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吴耀持(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获奖人代表陈勤奋教授说:“是《上海医药》的严谨、激情和坚定让我认为他们是与我志同道合的人,所以我非常愿意承担审稿、组稿、写稿、培训的工作。是他们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有责任传播我们的学识,感谢杂志给了我这样的窗口和平台。”

3位优秀作者:刘星(复旦大学药学院)、马培奇(上海医药行业协会)、江长缨(上海市浦东新区南码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80多岁高龄的刘星教授在1995年撰写的《黄芪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至今被引280余次,创造了《上海医药》杂志所有刊发论文的被引记录,持续旺盛的学术生命力让人叹服。

9家忠实的合作伙伴: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分销控股有限公司、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医药商业行业协会、上海市药学会、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周家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上海市闸北区芷江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拓・创新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媒体的冲击日渐扩大,《上海医药》在坚持办好传统媒介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经过长期筹备,“上海医药杂志网(上海医药杂志.com)”正式上线,并在本次纪念大会上举行了上线仪式,标志着《上海医药》又一个全新的开端。

不同于简单复制杂志内容的同质化杂志网站,上海医药杂志网从设计伊始,着眼于《上海医药》“合理用药”的办刊思路,旨在有效促进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创建全国首个医药信息专业服务咨询平台。上海医药杂志网站涵盖“期刊”、“热点资讯”、“教育培训”、“招聘&技术合作”、“问吧”等五大特色板块,涉及行业动态、政策法规、健康资讯、专家论坛、药品研发、合理用药、微话题等十多个栏目,旨在第一时间全面报道医药行业动态。

作为上海医药杂志社重要的对外传播窗口,本着“科学、权威、全面、务实”的基础与准则,上海医药杂志网是以“权威探索、合理用药”为特色的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为医药行业企业搭建供求见面会,提供最快速准确的行业资讯和最精辟独到的见解分析,致力于成为行业最好的信息集散地,不断挖掘行业创新优势,探索行业发展潜力。

第5篇: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受药品价格不断下滑的影响,医药上市公司整体收入增长乏力。2005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剔除马应龙(没有披露200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和重组股三精制药(数据前后不可比)后,114家医药上市公司平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61万元,同比增长了12%,而2004年和2003年同期98只医药股票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幅分别为23.24%和27.20%,收入增幅逐年缩小。三年来医药上市公司第一季度的收入增幅呈现下滑态势。从子行业来看,化学药的收入增长幅度处于一种波动状态;中药的收入增幅逐年增大;而生物药公司数目少规模小,收入增幅的波动很大,震荡向下;医药商业收入的增幅也处在波动状态,但增幅都在12%以上。

净利出现萎缩趋势

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产成品价格下跌和费用增长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中期以来,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净利润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今年第一季度依然是负增长:114家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为1,270万元,同比下降了6.47%。而2004年和2003年同期98家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了12.13%和14.20%,净利润增幅也呈现逐年减小的趋势,尤其是今年第一季度。仅中药行业的净利润增幅逐年增大,200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增幅高达26.27%;其它如化学制药的净利润增幅处于下滑状态;生物药的净利润增幅则震荡向下;而医药商业的净利润增幅相对比较稳定,处于小幅增长状态。

盈利空间不断挤压

毛利空间变小。2005年第一季度114家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利润7,892万元,同比小幅增长了7.41%,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2%的增幅。加权平均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从2004年第一季度的26.49%下降到2005年第一季度的25.41%,主营业务利润率下降了1.0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达到4.08%。近三年来医药行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趋势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趋势比较类似,不过主营业务利润增幅的下降速度更快,增幅从2003年的25.79%下降到2005年的7.41%。从子行业来看,化学药和医药商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增幅震荡向下;中药板块的主营业务利润增幅处于水平波动状态,而生物制药的主营业务利润增幅明显逐年下滑。

销售净利润率不断走低。2005年第一季度,114家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销售净利率为4.0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53%。化学药物和生物制药的销售净利率逐年下滑,中药的销售净利率则震荡向下,而医药商业的销售净利率相对稳定。

整体净利预降6%-10%

从医药上市公司销售净利润率和净利润下滑的态势来看,今年上半年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状况并不乐观。由于第二季度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环境并没有明显变化,我们估计医药上市公司整体仍将延续第一季度的运行态势,整体净利润预计可能下降6%-10%左右。

在子行业中,中药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可能相对乐观一些,化学药和生物药上市公司相对悲观,医药商业波动幅度可能不大。近期药品降价传闻不断,可能由于降幅过大导致该降价政策难产。从药品降价的趋势来看,我国政府可能依次会对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实施全面降价,不过专利药品和品牌药品可望通过申请单独定价来躲过“一劫”。

第6篇: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医疗健康产业将是未来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投资前景”,6月14日由清科集团在北京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医疗健康投融资高峰论坛”上,300多位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和医疗健康行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机构相关人员济济一堂,纵论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发展和机遇时,一致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用于健康医疗方面的支出也将显著增长,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还存在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资本应该抓住蕴藏的投资机遇,挖掘下一座投资金矿。

新一轮医改拉开序幕 投资机遇窗口期显现

在2009年至今的三年时间里,中国医改效果显著且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一些医改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如: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公立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资源分配不均、病患的医疗费用随医保覆盖面的扩大而上涨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牵涉到中国医改体制及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及问题推动了政府及相关部门更进一步的医改政策的制定。由此,2012年中国的新一轮医改拉开序幕。

2012年3月21日,国务院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这份规划明确了未来4年中国医改的发展方向,中国的医药体制进入了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4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提出的医改要点主要体现在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四个方面。

对比2012年医改与2009年医改目标可以发现,“十二五”时期中国医改的重心将逐步从之前的“基层”上移到“公立医院”,涉及的问题更加繁冗。因此,相较2009年公布的医改制度,新医改实施方案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扩展。两者具体差别体现于:在全民医保体系中,新增加了“大病保障机制”及“商业健康保险”;在大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提升基层医院服务能力的同时,新的医改也将非公医院的发展提上日程;新医改方案对医疗相关领域也进行了提及和关注,如医药流通、卫生人才及监管体制方面。

“新医改的深入,将为医疗服务、商业健康保险以及医药、医疗器械等特定的细分领域带来一定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在公立医院改革及商业保险方面,如医改顺利进行,对于民营资本的进入将是一次良好的机遇”,清科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接受SMEIF记者采访时表示。清科集团创始人兼CEO倪正东在论坛上也表示:“通过对医疗行业的了解,我们认为医疗健康行业是目前整个中国投资行业里面相对最稳健的一个行业,并且还保持了很好的增长。而2012年的新医改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医疗,将给整个医疗健康产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建银国际总经理许小林在论坛上表示,非常看好未来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与投资前景,未来五年将依然是非常好的医疗投资期,虽然毒胶囊、滥用药物等安全事件频发,对所有企业会有短期的影响和冲击,“但从长远看,对行业是非常好的事情,对机构未来投资也是很好的保障”。

VC/PE投资创新高 医药行业最受青睐

新医改给医疗健康产业带来了如此好的投资机遇,但当前该领域的投资状况又是如何呢?清科研究中心在论坛上的《2012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趋势展望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案例数与投资金额创下历年新高,共披露158起投资案例,稍高于2010年的案例数,涉及投资金额达41.37亿美元,这一金额几乎与2006年-2010年的累积投资金额相当,一方面受益于整体VC/PE投资案例和金额的增长,同时显示出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本的吸引力。

该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截至目前为止,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案例达34起,交易金额超过7亿美元。虽然2012年VC/PE投资相对放缓,但投资人对于医疗健康的投资相对来说非常稳健和积极。“2011年相对2010年投资实现了300%的增长,在其他行业很难出现”,倪正东说。

从2011年的医疗健康产业投资二级行业分布来看,医药行业发生的投资案例数达到92起,占比达到59%,较之前的年度医药行业投资案例数占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涉及金额达36.47亿美元,是最受VC/PE青睐的医疗健康二级行业。跟随其后的二级行业包括医疗设备、医疗服务、生物工程等。该年度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并购案例数达到89起,涉及并购金额15.48亿美元,案例数较上年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但是并购金额的提升幅度相对较小。

在首发上市(IPO)数量方面,2011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共有28家企业成功IPO,融资额达到53.33亿美元,融资额与上市企业数量较2010年的峰值时期均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在整体IPO市场下挫的格局下,创业板在中国医疗健康企业上市路径中占据了半壁江山,18家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当年占比达到64%。而且,尽管创业板降低了企业的IPO门槛,近年的医疗健康产业IPO平均融资额却并没有下降,2011年平均融资额达到1.9亿美元,略高于2010年的1.87亿美元。

第7篇: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45-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自1997年以来,随着医药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占全部工业总额的比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是我国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来源产业之一。医药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保驾护航”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巨大的医药消费潜力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球制药行业的广泛关注。医药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一般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全国药品工业企业利润率水平保持稳定发展。因此,国际上知名的医药企业纷纷抢滩中国的医药市场,我国的医药产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一、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与发展现状

我国市场营销专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强劲。自上世纪90年代市场营销作为一门课程传人我国后,国内各大学已普遍开设了该专业。目前国内本科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概括为四种:综合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财经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理工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和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各个模式特点各异。医药类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模式开设课程除了经济管理类之外,还涉及医药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对医药市场调查、分析、预测能力的医药行业营销人才。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医药营销方向,突出医药行业特色,但由于医药院校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间较晚,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达到医药企业用人要求。中国加入WTO后,医药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又有医药企业营销及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会逐渐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要求从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必须是医药专业知识和营销技能双方面的行家。但作为新兴产业,一方面由于准入条件较低,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整个医药企业的薪酬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没有明显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学科教育的交叉性不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对医药产业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营销及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因此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据最近的调查,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600余万人,其中医药企业营销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人才。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兴起的,学制四年。该专业主要培养能系统掌握管理、营销理论知识及一定的医药卫生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它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与医药卫生科学管理有关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医药企业管理有关的经济学、营销学、管理科学基本理论,初步具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研究的能力。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在管理系,开设于2008年,属于本科专业,由于起步较晚,在该专业人才能力结构培养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二、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结构问卷调查

1.问卷调查的背景及可行性分析。从长沙医学院背景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较晚,该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结构和课程设置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很有必要对这方面进行调查。长沙医学院地处湖南省府长沙,因此,就业单位的调查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本论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是对就业单位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选取为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另一份是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对上述两方面的调查对象,本调查分析对于他们都意义重大,保证了这两项调查的可行性。

2.以“本专业学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当今医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中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就是需要好的医药管理人员。因此,好的经济市场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以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按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此,笔者对长沙医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3.以“就业单位”为对象的问卷调查的实施。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笔者又对长沙市的一些医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存在着较严重的错位现象。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的问题,目前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短缺,并不是总量上的短缺,而是懂得建立在企业管理平台上医药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人才的短缺。

4.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及评价。在开展本次调查时,笔者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询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对调查问卷等方法获取的资料进行统计,为使制定的探索结果更加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广泛征求各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和教学管理岗位人员的意见,尤其是征求教务处、高教研究室等部门的领导意见,然后对前期获得的资料进行总结,最终得出了上述结论。

三、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统计。按照科学的方法挑选了一部分长沙市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医药企业的所有者或高层管理者为代表填写问卷,本调查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然后收集调查资料并且严格按照统计原则对结果进行综合、比较与分析,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280份,答卷的有效率为95%。

2.调查问卷的综合,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本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调查资料的综合、比较,发现普通高校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在长沙市场上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多为2500~3500元,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对医药卫生管理方面的流程“一窍不通”,而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在管理方面的技能又不过硬。湖南省内目前很少有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而通过对“医药企业对本科市场营销类专业人才能力结构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尚不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弊端。作为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医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传统教育模式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是现代市场营销专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医药企业的很多高级市场营销人员没有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做市场营销完全靠经验的摸索,市场运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这种状况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国际不断提高的市场竞争水平。因此,医药企业急需具备系统营销知识和医药医学背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论与展望

当前,世界著名的医药公司已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医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及管理人才。因此,加强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培养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复合型能力的创新人才,这既可以满足医药市场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促进医药院校的持续发展。

总之,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自中国加入WTO以后,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现有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医药企业各方面人才普遍缺乏的前提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关系着我国医药企业能否在与国外知名医药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医药企业对既有医药知识背景,又懂得营销售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这无疑为医学院校大力发展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参考文献:

[1]耿冬梅,谭巍,汪晓凡.高等中医药院校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调查研究[J].中医教育,2008.

[2]董圆圆.医学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管理素质培养的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09.

[3]潘金云.论我国医学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D].沈阳:东北大学,2006.

[4]刘振华.提高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5]刘颖,贺加.探讨医学本科教育开设管理课程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

[6]洪炎生,王春雷.论高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

[7]戎华刚.新时期地方医学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6).

[8]岳海玉,商广喜.浅谈医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新战略”[EB/OL].中国医药营销网,2006.

[9]傅兰英,左玉华,林克明,朱小平.高等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

[10]陈洁.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育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的研究与干预[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08.

[11]林超岱,陆建伟.美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特点[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

[12]李勇.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比较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05.

第8篇: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关键词:药店品类管理 问题 改进策略

0 引言

品类管理的理念起源于美国食品工业协会,1997年,在中国连锁协会及行业专家等的共同推动下被引入中国。近年来,品类管理也被引入医药行业,作为引进的管理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但在医药经营者们不断摸索下药店品类管理已经逐渐步入正规。

1 药店品类管理概述

1.1 品类管理的定义 品类管理是分销商和(或)供应商把所经营的商品分成不同的类别,并把每类商品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这就是品类管理委员会对品类管理下的定义。品类管理在提高企业运营效果时主要是通过向消费者提供超值的产品和服务。品类管理对于药店而言,不仅仅是按照类别对所经营的药品进行分类,为了提高药店的销售利润,必须合理优化药店的结构以做到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映。

1.2 药店品类管理的核心思想 药店品类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患者为中心,与供应商相互合作,以品类为战略经营单位。为了降低药店的经营成本以提高竞争力,就必须建立一个以患者需求为基础的并且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系统以提高药店的运作效率。在经营过程中主要考虑销售量、某种规格药品的销售额、某种产地药品的销售额以及某家店销售额等因素的是以药品为中心的传统的药店品类管理方式。这样的品类管理在前期往往能达到理想目标,而后发展却受到阻滞。根据调查发现,若想大大的提高药品的销售量和顾客的满意度就必须让品类管理以患者为中心,这需要改进传统的药品品类管理的方式。

1.3 药店实施品类管理的意义

1.3.1 成功的品类管理可以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消费者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下的总体购买力增速减缓,由于消费者的价值意识变得越来越成熟,因此对产品变得越来越挑剔,同时由于消费者面临极其丰富的市场商品而具有更多的选择,因此消费者的忠诚度也在逐渐降低。就消费者购买行为来看,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是在店内做出购买决定的。这就意味着药品零售商有能力影响消费者在店内的购买行为。实施品类管理可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数据研究可以了解顾客购买偏好,也因此能获得更多消费者。

1.3.2 药店的品类管理可使药店突出重围。以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为宗旨才是科学的品类管理,在进行产品采购是要根据患者的利益需求进行,而不是根据厂家的利益进行采购,这样才能优化产品品种让药店突出重围,最终达到消费者、药店和厂家共赢的局面。

1.3.3 药店品类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行品类管理的优势在于,在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缺货、缺品种的现象,这样可以更有效的优化品类和货架、品牌组合、功效组合以及价格组合,降低整个经营系统的成本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2 药店品类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药店品类管理未真正以消费者为核心 品类管理理论强调了一个名词即消费者导向。通过我们对门店每一个销售细节进行研究发现,目前的药店销售不是顾客导向了消费,而是员工导向了顾客的消费。药品零售行业与超市行业消费最大的区别就是谁导向了消费。在超市都是顾客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商品,而在药店则是员工导向顾客消费,因此在超市中通过品类管理数据分析得到的数据往往都是清晰有效的。

2.2 受短期利益驱动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产品的同品化、竞争方式的同式化、生存发展的艰难性和受物价环境的影响、成本上升过快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利润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甚至可以说“唯利是图”。各零售药店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使出浑身解数,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短期逐利的行为。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是医药行业中最早开始实施品类管理的企业,从它的管理实践来看,主要关注的是与销量、利润和成本相关的控制指标,致力于品类“组合利润”的提高。向品类管理要利润没错,但利润不仅来自于进销差价,降低系统成本、扩大品类都可以提升利润。

2.3 品类管理软件和技术落后 品类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主要是以信息为基础分析、计划和实施品类经营活动。品类管理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就是信息技术,通过相关数据和应用系统支持品类管理的决策,可以提高业务流程的运营效率。如POS系统、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等都是品类管理的信息技术。其中商品条形码与POS系统的集成应用,为零售商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成为实施品类管理的前提条件,但这还远不足以开展品类管理工作,要想在企业内部确保品类管理的正确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搭建一个集成化的品类管理实施平台,设计出切实可用的品类管理信息应用系统,才能真正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但是在国内想要找到一个支持品类管理的IT系统很难。现在药店应用的系统只能满足企业的进销存功能,根本无法满足更多的品类管理决策。并且目前的软件公司并不懂品类管理,他们不可能设计出满足品类管理需求的软件。很多药店希望尽早开始品类管理,但苦于没有一个系统可以提供数据支持,更无法做到数据共享,因此设计一个支持品类管理的信息软件成了个亟需破解的难题。

2.4 药品品类定义不规范 品类的定义是指品类的结构,包括次品类,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等,是实施品类管理的基本单位。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它的分类不像一般商品那么简单。药品的种类成千上万,同类药品中也有细微不同,很难以某个标准来区分定义。同时在医药行业没有哪个制药企业的产品线深度涵盖某个类别,充其量每个类别都只有几个产品覆盖,所以没有企业能够帮助药店进行完善的品类定义。因此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药店是按照零售药品的属性来划分的,有的是按药品的剂型分类,更有的是根据药品在销售中的重要地位分类。简单些的药店粗放地只分到20多中类,精细点的分到了300多个小类。真可谓是形形。这些分类仍旧是站在方便零售药店管理的角度进行的,与定义中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要求相差甚远。

3 品类管理的改进策略

3.1 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品类管理 消费者是品类管理的焦点,进行品类推广最重要的是强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最终实现供应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共赢的局面。作为药店的零售商在进行品类管理的过程中最主要解决的是“药店到底卖什么药”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争取增加药品的多样性、减少药品不必要的重复性。同时药店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药店卖什么药是根据消费者需求来确定的。因此药店在实施品类管理时应重视销售数据,加强对顾客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研究。为了判定顾客相对稳定的消费倾向,可以通过销售数据来得到购买时间、购买品类、偏好信息以及购买数额等。

3.2 完善药品分类管理 2000年《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出台实施,使得药品分类工作得到一定便利。多数药店在日常的销售工作中也是按照这样分类,但这样只是将药品分成两大类,对于成千上万种药品来说还是不够细致。因此,零售药店可以将每一大类品类中的产品按照不同的标准定义为不同的产品角色。具体以OTC药品中常用药感冒药销售为例,在不违背联合用药治疗原则下,如果感冒的同时还有咳嗽,可以辅以止咳药;同时有发热,可以搭配退热药和体温计;有炎症可以用一些抗感染药品;还可以联合一些提高免疫力、维生素类药物。这样的分类不但一目了然更能促进消费者购买。

3.3 建立药店品类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体系寻求长远发展 药品不同于一般的消费品,如果能建立药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体系无容置疑是给消费者的一颗稳心丸。药店在进行品类分析后对每一位消费者可以建立消费档案,以品类销售对不同的消费实行积分,跟踪以及推荐服务。一个顾客的到来只需提出需求,紧接着就能得到药店为之定制的服务单,免去消费者自我寻找的苦恼。根据消费者个人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建立的品类管理可以为药店赢得稳定客源、信誉和品牌。

3.4 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根据药品的品类经营寻求产品优化组合进货,利用品类寻求聚划算的策略,利用畅销药品和低销售药品的组合来降低药品的进货价。供应商是药店经营的第一道关,从第一渠道进行低成本战略是有必要的。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高销售量作为回报将是实现双赢持续合作的一种良好方式。

4 展望

近年来中国药店的药价伴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持续走低,但是受到物价环境、成本上升过快等影响药店的运营成本降低的空间微乎其微。因此为了解决中国药店的窘困状态,实行品类管理是最好的办法之一。它是一种新理念,也是一个新工具。在竞争白热化、商品日趋同质化、手段单一化等恶劣条件下,品类管理的实施确实能为药店在提高工作效率,把握顾客需要,满足顾客需要和提高品类赢利能力等方面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雪墨.品类管理,中国药店业引入的“速溶咖啡”[J].中国医药报,2005,(05):21-22.

[2]郭晓丹,简英.品类管理之于医药连锁企业的意义[J].北方药学,2011,(04):73-74.

[3]刘含海.中小药店的简单品类管理[J].中国药店,2011,(02):92-93.

基金项目:2010年省级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ZJG2010088)、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二级项目(Y015)资助课题。

第9篇: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关键词:贵州省 中药现代化 产业 发展

1、前言

贵州中药材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气候特征兼具,是全国最适宜中药材种植中心区域之一。中药材产业正在成为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到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500万亩以上,实现民族医药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建成3个中药材交易市场,力争把贵州建成中药现代化大省、中药材产业大省和民族药大省。

2、贵州省中药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较和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来看, 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1)由于基础薄弱, 新药研究开发所必需的人才、条件、装备还很缺乏, 很难适应现代药物对新工艺、新技术、新剂型研究开发的需要自主研制开发的新药品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科技含量上都还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 落后于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

(2)我省中药材种植分散, 规模偏小, 集约化程度低, 企业尤其是大型制药企业参与G AP基地建设的程度低多数基地还未形成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运作方式, 目前仅有何首乌、太子参获得国家认证验收, 需要加强道地药材、民族药材、具有竞争力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和G A P基地建设, 以便更多的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 A P认证。同时, 野生资源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趋势。据统计, 从1990 年到2 0 0 0年野生资源面积减少450万亩, 蕴藏量减少78万吨, 其中大幅度下降的有石解、山慈菇等12 种,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较为严重的问题。

(3)投入不足, 资本市场培育极需加强特别是企业在GMP改造后, 自有资金使用殆尽, 面临资金严重短缺的局面, 国家的一些引导资金, 杯水车薪。加上绝大多数企业资本运作跟不上,目前全省真正实现上市的药业企业只有二家, 资金问题已成为目前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样, 在技术开发平台建设, 新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规范化基地建设方面也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3、建议采取的对策

为进一步发展贵州中药现代化, 必须认真贯彻实施中央《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着眼于国际医药发展前景, 确定长远目标, 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计划, 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中药产业, 促进中药企业做强做大, 实现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和国际化, 使中药产业发展成为贵州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1)继续发挥“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协调领导小组” 的作用, 增强决策能力和协调能力, 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合力。当前要针对中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具体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计划, 纳人省的“ 十一・五” 计划和中长期规划中, 并分步实施, 使之与全省整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政策、法规, 营造中药产业发展的优良外部环境。已有的政策、措施应抓紧落实, 需要进一步补充修改的, 应抓紧完善。有的可以上升为法规或行政条例, 综合构成中药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竞争有序、健康发展, 形成良好的政策保障体系。

(3)突出重点, 培育和发展一批大型骨干中药制药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是产业的支柱。中药产业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 核心是中药制药企业。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是鼓励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协作、联合, 实现优势互补, 把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后劲足, 管理现代化的中药制药企业或企业集团。

(4)进一步加强新药、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一方面政府要继续加大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专项的投人, 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高度重视新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 要逐步形成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另外, 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 企业的融资和资本运作是从根本上解决中药产业面临的资金严重不足的主要措施。同时也可以借此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大型骨干中药制药企业或企业集团, 真正地做强做大贵州中药产业。

4、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企业将向兼并重组方向发展

近年来,医药领域的兼并重组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我省的中药企业也迎来了新一轮整合期,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这些措施都提高和改善了中药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医改和中药产业的双赢。

(2)各方资金加快向中药行业倾斜

中药作为我省乃至全国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新医改和国家刚的《意见》都表明了我国对中药行业的发展导向和相应的扶持政策,未来各方资金都将会加快向中药行业倾斜,以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

(3)企业更注重品牌的发展

同时指出,国家《意见》提出要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的保护力度,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如今,我省已经有一批中药企业被誉为“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未来更多的中药企业将更加注重自身品牌的发展。

(4)产业发展将愈加规范化

另一方面,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实施,中药产业的规范化程度也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中药行业内多、小、散、乱的局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可以预见今后中药产业的发展将愈加规范化,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以及中药商业等各个环节。

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学科、多种领域,诸如生物、农、林、中西医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经贸、管理等。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单靠某一个单位、某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注重加强多学科、领域的有机配合,联合攻关,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强强联合。引入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文、投资环境。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是与国外大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加大资金投人,多渠道、多途径筹集研究、开发经费,同时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中药现代化一定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肖培根,肖小河, 21 世纪与中药现代化[J]. 中国中药杂志, 2000. 25(2): 67-70.

[2]刘明言, 朱世斌. 中药现代化进展[J]. 中草药, 2002, 33(3):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