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第1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1.地块选择。

选择土壤肥力较高、土层深厚、团粒结构良好的地块。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丰富,才能持续均衡地供给养分,保证小麦生长期内部脱肥、不早衰,正常成熟。高产攻关实验表明,超高产田土质以中壤为最好,2米土层内没有过沙过黏的层次。

土壤肥力指标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3%以上,碱解氮90毫克/千克以上,速效磷27毫克/千克以上,速效钾110毫克/千克以上防止后期。土质过于黏重的地块,适耕期短,坷垃多,难以达到苗齐、苗匀;土质偏沙的地块,保水保肥力差,后期供肥水能力不足,也不易获得超高产的目标。

土壤团粒结构良好,水、肥、气、热的状况才协调稳定,保水保肥作用好,能为小麦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

超高产田的施肥原则:一是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配合使用;二是要氮、磷、钾配方施用;三是氮肥后移施用,以延缓高产田后期衰老。要达到产量在600千克/667平方米的超高产目标,每667平方米施肥总量为:有机肥3000~5000千克,纯氮(N)16~20千克,磷(P2O5)10~12千克,钾(k2O)7.5~10千克。其中全部有机肥、氮的50%、全部磷肥、钾的70%作基肥随翻耕施入地下,余下30%的钾肥施于畦面,50%的氮肥在拔节期追肥。

3.精细整地。

采用机耕,深耕细作,足墒下种。耕深23~25厘米,不漏耕,耕粑配套,无明暗坷垃;凭证后作畦,以便浇水。播前墒前不足时,应造墒播种。

4.合理密植。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河南、山东、河北省的超高产实践表明,有两类品种以不同的产量偶获得超高产栽培,一是分成穗率高得多穗型品种,这类品种达到每700千克/667平方米,产量结构是穗数54万穗/667平方米、穗粒数33粒、千粒重46克左右。

为此,其群体结构应为:基本苗7万~10万株/667平方米,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1.8~2倍,穗数45万~50万穗/667平方米。泰山23号和济麦22号属分蘖成穗率较高的多穗型小麦品种。二是分成穗率较低的大穗型品种。这类品种达到每公顷700千克/667平方米,产量结构是穗数45万~50万穗/667平方米、穗粒数48粒、千粒重45千克左右。

为此,其群体结构应为:基本苗13万~15万株/667平方米,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倍,春季最大总茎数为计划穗数的2.5~3倍,穗数45万~50万穗/667平方米。泰山23号和济麦22号属分成穗率较高的多穗型小麦品种。二是分蘖成穗率较低的大穗型品种。这类品种达到每公顷700千克/667平方米,产量结构是穗数45万~50万穗/667平方米,如泰农18品种属这类品种。

二、提高播种技术

1.适期播种。

超高产试验表明,10月7~12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16℃左右,是小麦最佳播种时期。

2.适量播种。

基本苗是创建合理群体的基础,按照品种的分成穗特性,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夺取高产的关键。精播的播种量要求基本苗数为10万~12万株/667平方米。冬前总分数为总穗数的1.2~1.5倍。穗数要求,中穗型品种在35万~45万穗/667平方米;多穗型品种,穗数可达50万穗/667平方米左右。

3.提高播种质量。

提高播种质量,要在精细整地的基础上,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播种前进行种子精选,采用种衣剂包衣;二是使用精播机播种,播种时,精确调整播种量,严格掌握播种深度3~5厘米,要求播量精确,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地头地边播种整齐。

三、田间科学管理

1.冬前管理。

一是冬前管理要因苗进行:出苗不匀时,要在植株开始分蘖前后,进行疏苗、匀苗,以培育壮苗。对遇到异常暖秋或暖冬气候,麦苗发生旺长或超过合理群体时,应及时采取镇压、深锄断根(7~10厘米)或喷施壮丰安控制旺长。二是浇好越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浇越冬水,不施冬肥。浇好越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预防小麦发生冻害,同时有利于越冬后早春保持较好的墒情,以推迟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

2.返青期管理。

一是锄划松土:攻关田小麦返青、起身期应控制肥水,主要管理措施是人工划锄,要求划锄1~2遍,达到保墒、增温、除草的目的,促进麦苗早返青、早生长。二是起身期化控防倒伏:前期没有化控的麦苗。于小麦起身期采用壮丰安40毫升/667平方米兑水20~30千克均匀喷雾,控制基部节间徒长,防治后期倒伏。三是化学除草:可选用2,4-D丁酯,二四甲氧水剂等除草剂。

3.起身至拔节期管理。

一是拔节期视苗情合理运筹肥水:起身、拔节期是小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视苗情合理运筹肥水,既可提高小麦分蘖的成穗率,又可增加穗粒数,为提高小麦单产打下良好基础。超高产田地力基础好,苗情长势壮,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推迟到拔节中后期(倒二叶露尖至挑旗期);对成穗率较低的大穗型品种,春季第一次肥水管理的时间应在拔节中前期(倒三叶露尖至倒二叶露尖期),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

拔节期追施氮肥,即氮肥后移,防止后期群体过大,是小麦超高产的关键技术。二是防止倒伏:超高产麦田,地力过高和前期施肥过量是引起倒伏的重要原因之一。

管理上除推迟浇水施肥时间、氮肥后移外,此期喷施多效唑、矮壮素等控制小麦生长,可以矮化株高,防止倒伏。三是病虫害防治:此期是小麦全蚀病、纹枯病、根腐病等根病和丛矮病等病毒的又一次浸染扩展高峰期,也是为害盛期,应加强综合防治。

4.抽穗至灌浆期管理。

一是浇好开花水和灌浆水:小麦挑旗期至开花期是小麦需水临界期,各类麦田均应保证小麦挑旗期有充足的水分供应,土壤墒情不足时应适时浇挑旗水。浇好这一水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促进小花的发育,增减穗粒数,并增加土壤深层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

开花灌浆期浇水,应视土壤墒情灵活掌握。一般于开花后15~20天,视墒情浇好灌浆水,延缓植株衰老。此期要注意防止倒伏,这是超高产栽培的关键。二是防治病虫害和叶面追肥防早衰。

第2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一、播前准备

(一)深耕整地

近几年来,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很快,目前晋城市已普遍采用旋耕机进行耕地。连续多年只旋耕不深耕的麦田,在旋耕15厘米以下的土层,易形成坚实的犁底层,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和土壤蓄水保墒。正确的耕翻方式是,旋耕3到4年,用铧式犁等机械深耕或者深松一次,破除犁底层。深耕或者深松要逐次加深,一次加深一点,不宜一下耕得太深,否则容易翻出大量生土。具体耕地深度是:畜力犁耕18~22厘米,机耕25~27厘米。

耕翻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必须经过耙耢以后才能播种,否则易导致播种过深,从而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因此土地耕翻之后要及时耙耢,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使之上松下实,达到“深、细、透、实、平”的要求。精细深耕整地,是确保播种质量,以利小麦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环节。

(二)施足基肥

俗话说,麦是胎里富。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小麦高产、稳产的基础。要想达到小麦高产的目的,最好的方法是测土配方施肥,即测定土壤养分含量以后,根据土壤养分情况和小麦需要的养分量,确定使用肥料的种类和施肥量。

基肥的施用,应掌握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比适当的原则。一般要求亩施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3000~5000公斤,或者腐熟的鸡粪1000公斤,氮肥8~9公斤,磷肥8~10公斤,钾肥7.5~10公斤,硫酸锌1公斤,硼砂0.5公斤。基肥要结合深耕整地,均匀撒施后翻埋于土中,切忌暴露在地面上,以免肥分损失。

(三)浇足底墒水

足墒下种是确保苗全苗壮的重要增产措施,有水浇条件的地块一定要浇足底墒水,这样不仅能满足小麦发芽出苗和苗期生长的需要,保证苗全苗壮,而且为中、后期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一方面要多保蓄伏雨、秋雨,防旱蓄墒,另一方面要快收快耕,抢墒播种,随耕随耙随播,尽量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全苗。

(四)选用良种

要想让小麦达到稳产、高产、持续增产的目的,种子的质量至关重要,须选择单株生产力强、抗倒伏、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另外,最好使用经过包衣的良种,因为小麦专用种衣剂中,含有防病和防虫的药剂、微肥以及生物调节剂,有利于综合防治病虫害,培育壮苗。

通过多年的试验筛选,适宜晋城地区种植的旱地小麦品种主要有:长6878、长6359、运旱21~30等抗旱品种;水地小麦品种主要有:中麦175、烟农19号等优种。

二、播种

选择适当的时间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齐、苗壮,为小麦丰产打好基础。

(一)适期播种

适期播种就是根据当地的气温、土壤及品种特性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播种。播种过早或过晚均会给小麦的生长、分蘖、年后返青和穗分化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穗数少、穗子小,大面积减产。因此,抓住农时,适期播种,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有力措施。根据气候情况和实践经验,晋城市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是秋分前、后5天。另外,地块、肥水、品种等不同,播期也有所差别。同一区域使用不同品种时,要先播冬性品种,后播弱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根据地势、肥水条件,先播旱地、薄地、岭地、阴坡地,后播水肥地和阳坡地。

(二)播种方式

采用15厘米等行距机械条播或两行畜力机播,要求做到播行端直、下籽均匀、接茬准确、覆土良好、镇压确实。播种要视墒情进行镇压,一般应随播随压,土壤墒情较差的要重压,土壤过湿的需晾墒后及时踩压或轻压。

(三)播种量和深度

一般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亩播量5~6公斤,肥旱地亩播量6~7.5公斤,旱地亩播量7.5~9公斤。比适宜播种期每推迟2~3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播种深度要一致,严格控制在3~4厘米。

三、田间管理

(一)秋冬季管理

冬小麦从出苗到翌年麦地解冻这一阶段的管理称为秋冬季管理,包括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此阶段,是决定每亩穗数的时期,需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使麦苗安全越冬,提高冬前分蘖成穗率,为穗大粒多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查苗补种

播后10天左右,及早查苗、补苗,消灭断垄,保证苗全;消灭疙瘩苗,保证苗匀,有利苗壮。

2. 增湿保墒

采取积极的增湿保墒措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为来年春天小麦返青积蓄水分。

3. 麦田划锄

小麦冬前划锄,松土保墒,改善土壤透气情况,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肥料的分解,有利于分蘖和根系生长。划锄的深度应当掌握在10厘米左右,不宜过深。

4. 适时冬灌

有水利条件的要浇好越冬水,以平均气温降到4~5℃,“日消夜冻”时浇越冬水为宜,一般亩灌水60~80立方米。

5. 镇压保墒

近年来,晋城市出现了几次时间较长的冬春季干旱天气,给小麦的分蘖和根系生长发育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针对旱地麦田、因冻化跑墒的田块、表土已干至分蘖节的麦田、整地质量不高、坷垃较多的麦田要采取镇压的方法提墒保墒。镇压时间一般在麦地封冻后,麦田经过一冻一化,地表有一层干土时进行,一直到返青前均可镇压,但早压比晚压的效果好。镇压时要选择晴天的中午或下午抓紧作业,早、晚有冻不能镇压。

6. 防止啃青

严禁麦田放牧啃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刚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冬季放牧会使这部分绿色叶片遭受大量破坏,抗寒能力下降。

(二)春夏季管理

冬小麦从起身到成熟这个阶段的管理称为春夏季管理。包括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挑旗)期、抽穗期、开花期、乳熟(灌浆)期、成熟期。

1. 及时春耙

冬小麦返青后适墒及时春耙,耙地深度4~5厘米。春耙能压碎坷垃,弥合裂缝,防止翘虚,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地温。

2. 水肥管理

拔节期是决定小麦穗数及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需要氮肥最多的时期。有水利灌溉条件的地块,小麦起身后进入拔节期浇第一水,同时亩追施尿素8~9公斤。抽穗、扬花、灌浆三个阶段也要保证供水,浇灌浆水一般在小麦开花后10天左右进行,但是要掌握不旱不浇、有风不浇、雨前不浇,避免灌水后大风天气造成倒伏。冬麦后期如有缺肥表现,结合抽穗、扬花期的浇水,每亩再追施尿素5~7公斤。如果遇到连续干旱天气,即使是无浇灌条件的地块,麦农也要采取积极的抗旱措施,保证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水肥供应。

3. 化学除草

小麦起身拔节期,是小麦除草的最佳时机,除草可以根据杂草种群选用相应的除草剂。对于以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以用唑酮草酯等除草剂喷洒;对于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以用甲基二磺隆等除草剂喷洒,除草剂的用量和方法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标准使用,要求喷湿,喷透,及时灭除田间杂草。

4. 合理化控

返青后对于生长过于旺盛、群体偏大的麦田,在小麦起身期喷施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阻止麦苗顶端生长优势,控制小麦植株旺长,抑制茎秆伸长,缩短节间,促进根系下扎,增加小麦抗逆性。

5. 预防干热风

小麦进入扬花灌浆期,向小麦茎叶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亩施量为150~200克磷酸二氢钾兑水50~60公斤,两次施用间隔时间为10~15天,应早晚喷施。

6. 病虫害防治

要重视对病虫害的预防,把握好防治适期,根据病虫害防治指标,选用合适的药剂开展防治,大力应用杀虫剂与杀菌剂混合施药技术,实行科学防治。

根据小麦各生育期的气候、病虫害和苗青情况,提倡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在一起喷施,一次施药多方防控。采用“一喷多防”措施,达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抗倒伏、增大穗、增粒重的目的。

第3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小麦;选择良种;适时播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104—1

小麦属于禾本科植物,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在全球的播种面积是最大的,相对来说总产量也是最高的。我县小麦占会东县小春种植面积的34.47%,是小春生产中的主要作物之一。以前我县小麦产量低,平均亩产322公斤,一直保持在低位负增长。近年来,随着小麦价格的逐步上升,种植面积得到了稳定,但产量低仍然是一道等待攻克的难题。2010年10月23日,会东县农科局在该局试验地内种植了1.18亩高产攻关试验小麦。品种为昌麦26号,亩用种15公斤。2011年5月8日收割,亩产量为625公斤,论测产,亩有效穗29.7万,穗粒数38.3粒,千粒重55克,亩产量为625公斤,首次突破了亩产千斤大关。会东县小麦的高产取得的成绩与县农科局科学的栽培管理是分不开的。本文就科学栽培小麦,提高小麦的产量提出了一些见解,期望能够更好的为我县的农业生产服务。

1 播前准备

1.1 播种前的选地 尽量选择地势比较平坦土壤肥力好,便于排灌、土层深厚的土地。翻地是在土地整平的情况下,及早进行耕翻平整。这样可以做到土地平整和松碎,让田间地头更明亮,间距更适合小麦的播种。

1.2 保证麦地的供水量 要求播种前对土地浇匀浇透,让土壤彻底的吸收水分。

1.3 施基肥 底肥在每亩施优质复合肥40公斤和磷酸钙50公斤的基础上,每亩施尿素20公斤,磷酸二铵20公斤,翻地前均匀撒于地面,然后用土壤低层覆盖。耙面肥施用硫酸钾5公斤,尿素5公斤,硫酸锌1公斤,硼肥1公斤。

2 播种期和播种量

会东小麦播种越早越好,尽量在10月初日平均温度在15℃—20℃播种,因此播种的气候相当关键。行距15厘米,播深3厘米,每亩播种量20公斤,保苗30~35万株。

3 播种前的施肥

播种前要均匀撒施有机肥,按照尿素20公斤/亩,磷酸二铵15公斤/亩后耕翻,耕深22厘米左右,这样为适时播种做好准备。

4 选用良种

结合会东山区的气候特点,选用成穗率高、单株生产力好、矮秆及抗倒、抗病、成熟较早、株型紧凑的优良品种。要选用籽粒饱满,抗病抗逆性好,光合能力强、早熟、经济效益高的品种。如,川麦107、绵麦31等。

5 种子处理

播种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做好发芽试验,计算好种子的数量。播前精选种子,要对种子进行处理消毒,可以用粉锈灵拌种。拌药前还可先拌点生根粉0.05克/亩,增加苗期的出苗能力,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出苗率,要注意拌种的药量一定准确均匀。

6 重视有机肥的使用和秸秆还田

在施肥中要重视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使用,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环境。要把有机肥的有机质渗透到土壤层,可以起到提高土壤肥力,补充钾素的目的。要把农村的人和家畜的粪便和化肥科学的进行调合使用,综合利用肥效,才能够实现小麦的高产稳产增产。

7 科学管理麦地

7.1 苗期的管理 小麦要求在生长到10厘米左右时施尿素5到10公斤,隔个10来天再追施尿素。在后期抽穗、扬花、灌浆三个时期一定要保证肥效的供应,及时补充营养。灌浆时避免追肥,以免造成营养过剩和倒伏。麦后期如有缺肥表现,结合抽穗、扬花期的时间,每亩可适当追施少量尿素。

7.2 杂草的防除 当杂草过多的时候,用34%的禾草灵乳油对杂草进行防除。小麦拔节前,用6.9%精噁唑禾草灵40~50毫升进行清除。当前市场上的各种除草剂一定要看清楚疗效,科学的进行杂草的清除。喷药时要注意风向和使用专用的喷雾器,还要注意安全防护措施,避免人为的中毒。

7.3 孕穗期的管理 2011年会东县小麦落实45000亩高产示范片,但因收获前受到降雨和大风影响,试验出现严重倾伏现象。我县实验地后期小麦出现严重的倒伏现象,原因是氮肥偏重,今后在高产攻关试验中要引起高度重视。对旺长麦田,为防止小麦倾伏现象,在拔节前每亩施用矮壮素120~140克,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小麦的倾伏,更好的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8 病虫害防治

(1)在小麦的灌浆期,是吸浆虫危害的高发时期,一亩地可用11%吡虫啉或3.5%啶虫咪乳油喷雾防治。

(2)在小麦灌浆期如麦蚜和小麦红吸浆虫较多时,可用毙杀2000乳油15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3)土蝗和蟋蟀:我县土蝗和蟋蟀对麦苗的伤害很大,常危害麦苗的生长。可用85%晶体敌百虫60克,撒施3.5千克左右进行诱杀。

(4)白粉病、锈病防治:小麦拔节期易发生白粉病和锈病,应及时进行防治,可亩用粉锈宁35~40克喷雾,连续喷2~3次,每次间隔9~13天。

小麦高产栽培试验在我县获得高产的关键因素,是科学种植技术的运用。要进一步发挥我县小麦的示范作用,主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更大贡献。要全面搞好小麦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农村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带去技术。要充分重视小麦的选种、育种、施肥、病虫害的防治等,把搞好小麦田间后期管理和收割准备工作作为我们的农村科技工作者的重中之重,确保我县粮食丰产增收,提高我县小麦的整体产量。

参考文献

[1] 梁浩.小麦栽培技术[J].农村百事通,2012(6).

[2]?唐永金.四川小麦品种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类作物学报,1996,06.

[3]?本县农业局通讯,会东县攻克小麦单产千斤难题,会东县人民政府,2011,5.

第4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高产;栽培技术;山西运城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040-01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是华北地区典型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2]。小麦—玉米两熟高产栽培技术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研究较多,山西研究较少[3]。运城市位于山西省最南部,年均气温14.5 ℃,无霜期220 d,≥10 ℃的有效积温4 300 ℃,年光照2 139 h,无霜期长,光热资源充足,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是当地水地粮食生产的主要种植模式。在生产中由于管理粗放,施肥重氮、轻磷、少钾,特别是玉米普遍种植早熟品种,6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浪费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近20 d的光热资源,致使两作粮食总产在12 750~14 250 kg/hm2徘徊。为了充分利用全年的光热资源,实现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粮食种植的高产、高效,2010年以来开展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良种、良法配套,化学调控防倒增密技术集成研究,取得明显成果。

综合示范地点位于运城市盐湖区顺郭村,是运城市典型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粮食主产区,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良好,土质中壤,为当地中上等肥力地块。土壤有机质1.29%、全氮0.70 g/kg、全磷0.76 g/kg、全钾17.60 g/kg。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一个生产周期内进行了单项研究成果的集成示范,实现在6 850 m2的面积内,晚播小麦平均产量9 199.5 kg/hm2,复播玉米平均产量13 848 kg/hm2。现将运城市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集成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晚播冬小麦栽培技术

1.1 选用高产抗旱抗寒小麦品种

小麦主栽品种选择舜麦1718、良星99,此2个品种共同特性为分蘖能力强、抗寒、抗旱、成穗率高、群体调节力强、耐密、抗倒、落黄好、成熟较早、增产潜力大。2年示范,产量达9 000 kg/hm2以上、不倒伏。

1.2 播前整地与施肥

示范田前茬为玉米,10月16日收获,由于多雨地湿,10月20日开始整地,用秸秆还田机粉碎玉米秸秆,畦内抛撒均匀。底肥施肥原则为稳氮、增磷、补钾、有机无机结合,撒施有机肥22 500 kg/hm2、尿素375 kg/hm2、重过磷酸钙450 kg/hm2、硫酸钾300 kg/hm2,旋耕灭茬1遍。

1.3 适时早播与加大播量

10月22日抢雨前播种,由于播期较晚,加大播种量,播种量262.5 kg/hm2。播深4~5 cm。由于播种后雨量较大,出苗较差,基本苗330万~420万根/hm2,平均367.5万根/hm2。

1.4 田间管理

11月1日小麦出苗,出苗后至冬前,气温较往年偏低,分蘖较少。12月12日定点调查,平均每株分蘖2.48个,示范田冬前群体为912万个/hm2。由于底墒较足,没有冬浇。若播种时底墒不足,必须进行小麦冬浇。早春适时浇返青水,由于小麦群体较小,推迟浇返青水利于地温升高,是促进春季分蘖的有效措施。3月15日小麦群体达到1 207.5万个/hm2,一般浇返青水1 200 m3/hm2。为清除麦垄杂草和红蜘蛛等麦田虫害,于3月25日小麦封垄前,喷施麦田除草剂和氧化乐果混合液1次。小麦要高产,防倒伏是关键,适时、适量进行化控。据小麦化控试剂鉴选试验结果,麦巨金具有降低小麦株高、增强抗倒伏能力,促进早熟1~2 d,增加千粒重3~4 g的作用。于3月31日小麦拔节前喷施麦巨金450 mL/hm2。4月3日小麦进入拔节期,拔节至孕穗期是冬小麦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需水、肥量最大的时期。该时期水肥充足,可提高冬小麦分蘖成穗率,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于4月8日浇拔节水1 050 m3/hm2,并结合浇水追施尿素300 kg/hm2 [4-5]。冬小麦扬花以后,麦田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小麦千粒重、防虫、防病,延长小麦顶3叶的功能。5月6日叶面喷施氧化乐果和三唑酮混合液1次。5月10日喷小麦一喷三防剂1次,5月14日浇小麦灌浆水900 m3/hm2。

1.5 适时收获

6月10日蜡熟,6月13日收获,产量结构成穗688.5万穗/hm2,穗粒数42.6粒,千粒重36.9 g,实际产量9 199.5 kg/hm2。

2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用高产优良品种

应选择的品种主要有运单698和潞玉1号。运单698复播生育期108 d,植株高度适中,穗位较低,茎秆粗,抗倒伏、抗高温能力强,增产潜力大;潞玉1号复播生育期106 d,产量高,增产潜力大。

2.2 配方施肥

施肥原则为控氮、稳磷、增钾、补锌。氮肥分期施入,磷、钾、锌肥一次性底施。小麦6月13日收获,6月14日地面撒施底肥尿素300 kg/hm2、重过磷酸钙300 kg/hm2、硫酸钾600 kg/hm2、硫酸锌37.5 kg/hm2,施肥后旋耕灭茬1遍。

2.3 抢时播种,浇足底墒水

由于土壤墒情差,6月15日干茬旋耕播种,深度5.0 cm,宽、窄行种植,宽行77 cm,窄行40 cm,平均行距60 cm,播

籽量60 kg/hm2。播种后用石磙碾压1遍,达到底部实在,表面平整,有利于浇水均匀,出苗齐全。播后浇水,浇水量为1 200 m3/hm2。

2.4 合理密植,适量化控

示范田6月15日浇水,6月20日出苗,4.5叶间苗,5.5~6.0叶定苗。取掉弱苗、留匀称壮苗,达到苗全、苗齐、苗壮。运单698品种,留苗密度6.75万株/hm2,株距25 cm;潞玉1号品种的留苗密度7.5万株/hm2,株距22 cm。7月10日(8.5叶)玉米进入小喇叭口期,7月12日(9.5叶)叶面喷施玉米化控防倒试剂玉黄金300 mL/hm2,促进根系发育,缩短基部节间,降低穗位,增强玉米植株的抗倒伏能力[6]。

2.5 缩短墩苗时间,提早追肥、浇水、主攻大穗

一般玉米田在玉米拔节前期进行墩苗,防止茎秆过高,造成倒伏,但也影响玉米穗部发育,不利于获得高产。示范田由于采取了化控措施,比大田提前4 d追肥、浇水。7月23日追施尿素450 kg/hm2,7月25日(大喇叭口期)和8月9日(玉米散粉中期)浇水2次,每次浇水量1 050 m3/hm2,满足玉米生长盛期对水肥的需求[7]。

2.6 抓好灌浆期肥水管理、延长叶功能、增加百粒重

在示范期间的复播玉米生长中后期,7月20日至8月30日40 d内无有效降雨,气温高,空气干燥。8月25日浇玉米灌浆水975 m3/hm2,结合浇水冲施尿素225 kg/hm2,满足玉米灌浆期对水肥的需求[8]。

2.7 适当晚收

示范田玉米10月8日成熟,后熟7 d,10月15日收获。适当晚收可使籽粒饱满、粒重稳定,达到丰产、丰收。收获密度66 675株/hm2,平均产量13 848 kg/hm2。

3 参考文献

[1] 刘立晶,高焕文,李洪文.玉米—小麦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70-73.

[2] 周兴祥,高焕文,刘晓峰.华北平原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体系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6):81-84.

[3] 毛广福,杨道荣.小麦夏玉米两熟均衡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7(4):26-28.

[4] 高继月,李宝军,汪世锋.潍坊市小麦玉米两熟高产综合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9(4):113-115.

[5] XIE ZONG-FANG,ZHANG WEI.Wheat-corn double cropping produc-tion status and balanced yield-increasing potential in Henan Province[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2,13(2):318-323.

[6] 韩伟,赵长星.山东省小麦玉米两熟农田高产可持续性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195-199.

第5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稻套麦;零共生期;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063-01

稻田套播小麦是腾茬过迟或涝灾时的有效应变高产栽培技术[1],避免了水稻成熟期推迟、秋播季节过晚而影响小麦安全越冬的问题,并能保证水稻活棵成熟到老,缓解收种时期劳动力和作业机械紧张的矛盾,实现了麦作生产的节本、省工、简化、高产及高效,达到了稻麦双收的目的。现有稻田套播小麦,播种时间为水稻收割前5~6 d,稻套麦由于存在共生期,加之土壤板硬,易产生窜高苗和歪脚苗,对成穗和产量影响较大,播种后如遇阴雨天气,共生期延长影响更大。如共存期达8~9 d,收稻时麦苗处于1.1叶,也容易造成麦苗的机械损伤,造成缺苗断垄。

零共生期稻套麦就是在水稻收割当天在收割前撒播麦种,是小麦与水稻零共生期的栽培方式。这种栽培方式有利于延长水稻生长期,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同时能充分利用冬前的温光资源,保证小麦冬前生长,为小麦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2]。零共生期稻套麦高产栽培播种期比常规栽培早5~7 d。减少共生期防止窜高苗和歪脚苗,防止机械损伤,造成缺苗。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1 播前准备

播种田块为岗傍田,保水性差,田面较干,在水稻收割前7 d,灌1次跑马水。播种田块如是低洼田则在水稻收割前12~15 d排水晒田,保持田间一定湿度。

2 播种

水稻收割前播种、施肥,播种量为150 kg/hm2,播种过迟的田块,适当增加播种量。小麦生长前期容易窜高,为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强植株防冻抗倒能力,通常用15%多效唑0.6~0.8 g,对水1 kg稀释后均匀拌麦种10 kg。随种套施45%三元复合肥(15-15-15)600 kg/hm2。播种、施肥均匀,播后用竹竿轻晃稻穗,提高落籽、落肥率,基肥不提倡施用尿素,防止种肥接触造成的肥害。播种、施肥当天即收割水稻。

3 覆盖稻草

水稻收割时采用履带式、有碎草装置的收割机,秸秆切碎长度在10 cm以下,水稻秸秆留茬高度在6 cm以下,切碎的稻草要撒匀,防止草层过厚影响出苗,收割结束后的田块两头收割机拐弯掉头处覆草较厚,需人工摊匀,同时补播适量麦种。

4 沟系配套

稻草覆盖后,迅速用机械开沟,利用挖出的泥土,压在秸秆上。开沟畦面1.5~2.0 m,沟深25 cm,保证小麦播后遇雨能及时排水,遇旱能及时灌水。增加开沟密度,增加覆土量,提高覆盖效果。

5 适时化控

小麦二叶期用矮苗壮225 g/hm2对水450 kg均匀喷施。喷施矮苗壮可控制株高,增强抗倒、防冻能力。

6 科学肥水运筹

肥料运筹应掌握“前狠、中巧、后重”的原则。稻套麦田应科学用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微肥配合,基肥、追肥、根外喷肥结合。除根据前述基肥外,小麦三叶期施苗肥,可施尿素75 kg/hm2,拔节孕穗期施45%三元复合肥(15-15-15)300 kg/hm2+尿素112.5 kg/hm2,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攻大穗。抽穗前后结合防治病虫害,进行2~3次药肥混喷,提高千粒重[3]。

叶面喷肥防早衰,灌浆阶段叶面喷磷酸二氢钾800倍液600 kg/hm2防早衰,也可改善小麦植株营养状况,提高其灌浆速度,增加籽粒饱满度[4-5]。

孕穗期和灌浆期是小麦需水的高峰阶段,若遇干旱,应及时浇水,浇水时要结合天气、土壤墒情、苗情等具体情况而定[6]。

7 病虫草害防治

稻套麦田病虫相对较重,一般2月底至3月初结合除草进行纹枯病、麦蜘蛛防治;4月底至5月初综合防治病虫害,以防治白粉病为主,补治纹枯病,兼治蚜虫。后期抓好药肥混喷,主治赤霉病、穗蚜、灰飞虱,兼治白粉病、锈病、粘虫等[7]。

适时化除,稻田套播无法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应适时化除控制草害。稻套麦田间杂草与稻麦连作田相似,以禾本科杂草看麦娘为主,在麦苗二至三叶期,用6.9%精恶唑禾草灵1 200 mL/hm2+5.8%麦喜300 mL/hm2 进行化除;3月上旬用6.9%精恶唑禾草灵1 200 mL/hm2+20%施它隆600 mL/hm2除草。

8 参考文献

[1] 束柏林,陈远红,华训成,等.句容丘陵地区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2010(6):30.

[2] 杨彩云,赵海霞.稻套麦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大麦与谷类科学,2008(4):51.

[3] 杨明,许鹏程.旱作冬小麦免耕播种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106.

[4] 赵春江.北京地区小麦优化栽培技术方案的系统决策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2,7(2):9-17.

[5] 孙本栋,罗巨方,孙本义.冬季麦田化学除草技术[J].种业导刊,2007(10):30.

[6] 刘淑君,崔艳红,刘素爱.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3(8):71.

第6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优点;栽培技术

近年来,结合“粮丰工程” 的实施,驻马店在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高产攻关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组装出雨养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减耕覆盖机械施肥播种一体化栽培技术集成模式”。该技术模式科学实用、操作性强,适宜在黄淮海小麦—玉米2熟种植的雨养区推广应用。该技术模式是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进行秸秆还田覆盖,播种时使用免耕机械将施肥、播种一次完成,避免了耕地、耙地二次作业。连续3年在驻马店多点次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模式优点

1.1蓄水、抗旱、保墒

玉米秸秆或小麦秸秆粉碎覆盖田间,既能有效减少地面蒸发,保持土壤表层水分;又有利于实现小麦、玉米一播全苗,可为雨养农业区的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2008年试验示范:小麦播种至小麦拔节前一直无有效降雨,经测定土壤表层0~20 cm水分含量,示范田为21.57%,邻近对照田为17.96%;且示范田小麦到抽穗期一水未浇仍然长势良好,充分显示出该技术模式的抗旱保墒效果。

1.2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

由于连续实施小麦、玉米秸秆还田,经测定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该模式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钾的含量。

1.3节省成本

应用减耕覆盖模式,使用专用机械将施肥、播种工作量一次完成,避免耕地、耙地二次作业,具有省工、省时、节省费用的作用。

1.4增产增效

通过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应用该模式,同传统方式相比,不但增加小麦、玉米产量,而且实现了生产节本、高产、高效、安全的目的。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选用适宜驻马店栽培的高产小麦、玉米品种,种子质量达到国标1级包衣良种;没包衣的种子要进行药剂拌种,拌后堆闷2~3 h,晾干待播[1]。

3合理密植

小麦按基本苗210万~240万株/hm2确定适宜播种量。玉米竖叶型杂交品种留苗7.5万株/hm2左右,高秆大穗型品种留苗4.50万~5.25万株/hm2。

4栽培管理措施

4.1小麦

4.1.1及早进行秸秆还田。连苞叶收获玉米果穗后,尽早趁青使用秸秆还田机械进行秸秆粉碎还田待播。要求秸秆细碎,覆盖均匀。

4.1.2平衡调优施肥。本着高产、节本、增效、无污染的施肥原则,实现小麦生长发育“冬前促、返青控、拔节以后攻粒重”的平衡调优施肥目的。①施足底肥。氮磷钾肥配方使用,产量8 250~9 000 kg/hm2的麦田可用氮磷钾含量分别为15%的复合肥750 kg/hm2,加尿素150 kg/hm2、硫酸锌微肥15 kg/hm2作底肥。②春季小麦拔节中后期,根据小麦长相和群体发育情况,按照“前氮后移”的技术要求,追施尿素120~150 kg/hm2。

4.1.3适期足墒宽窄行播种。小麦适播期内,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使用免耕覆盖播种机械,按9×5式宽窄行种植模式,将施肥、播种、覆土和镇压播种工作一次完成[2]。

4.1.4田间管理。小麦生长周期长,影响因素多,调节能力强,管理回旋余地大。要根据天气、地力、苗情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结合生长发育进程及时采取应变技术措施,进行科学管理,使苗情向有利于增产的方向转化,促进小麦稳健生长。为保证苗全苗匀,根据田间苗情,对缺苗断垄麦田,要在麦苗开始分蘖到土壤封冻前进行疏苗移栽,同块麦田一定要选用同一品种移栽,以免人为造成混杂,影响熟期与纯度。冬前或早春,要在分蘖盛期及时对麦田进行中耕,可同时起到增温保墒,松土除草,促苗稳长的作用;冬前土壤墒情不足时,浇好越冬水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同时可起到冬水春用,缓解春旱的作用。可根据土壤墒情和苗情,于12月中下旬“夜冻昼消”时,适时进行冬灌;在小麦拔节至灌浆期,可多次进行叶面喷施1%~2%磷酸二氢钾溶液。拔节期用1%~2%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喷施,有利于加速两极分化,促进幼穗发育,增加粒数。小麦扬花后喷洒磷酸二氢钾+萘乙酸溶液,能提高灌浆强度,预防早衰,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增粒增重,改善品质。小麦生长中后期,特别灌浆初期是对水分较为敏感的时期,如出现干旱,将影响植株生长发育,不利于籽粒灌浆。如降水过多,麦田积水,易形成渍害。要及时做到旱可浇、涝能排,保持植株的稳健生长发育。

4.1.5防治病虫草害。一是播种时用小麦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预防种传、土传病害和防治地下害虫对小麦的危害;二是在小麦越冬前或返青—起身前喷洒除草剂防治草害;三是搞好小麦苗期纹枯病等病害的综合防治;四是拔节—抽穗期加强对条锈、叶锈、白粉病等叶部病害的预防;五是小麦抽穗开花期预防赤霉病、叶枯病。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将治虫、防病药剂与叶面肥混合作一次性喷洒,可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3]。

4.2玉米

玉米生育期短,田间管理回旋余地小,要从播种开始,做到及早动手,先抓早播,后抓“三期”管理,一抓到底。

4.2.1抢时早播。小麦收获后,秸秆覆田,采用灭茬、播种、施肥为一体的机械一次完成播种、施肥工作,宽窄行种植。若播种时墒情不足,播后立即浇“蒙头水”,实现一播全苗。

4.2.2化学除草。播种后出苗前趁墒喷施乙草胺或都阿合剂1 800~2 250 mL/hm2对水750~1 125 kg/hm2土壤封闭,进行化学除草。

4.2.3 全量经济叶龄深施肥。根据目标产量水平进行配方经济深施肥,采用前轻、中重、后补足的施肥方法:播种时以尿素150 kg/hm2、二铵150 kg/hm2、氯化钾150 kg/hm2作种肥,在种子旁侧施入;播后25 d追施尿素165~180 kg/hm2,45 d追尿素285~300 kg/hm2;55 d追尿素60~75 kg/hm2。种肥、追肥施入土壤15~25 cm。

4.2.4苗期(出苗—拔节)管理。播种后25 d为拔节期,可见叶8~9片,展开叶6片,叶龄指数30%~35%。生育特点是长根、增叶、茎叶分化、营养分化生长时期。其田间管理的重点:一是3~4叶间苗、5~6叶定苗,缺苗处留双株,去弱留壮,提高幼苗整齐度。二是喷洒除草剂。三是防治蚜虫、蓟马等害虫。可用40%乐果乳油2 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喷洒防治。四是根据苗情追施苗肥。五是及时排涝除渍害。

4.2.5穗期(拔节—抽雄)管理。播后35 d进入小口期,可见叶10~13片,展开叶8~10片,叶龄指数40%~50%。播后45 d进入大口期,可见叶15~17片,展开叶12~13片,叶龄指数60%~70%。播后55 d抽雄开花叶片全部展开,叶龄指数达到100%。前期雄穗分化以茎叶生长为中心,后期以雄穗分化为中心。其主要管理措施:①按要求进行施肥。②小口至大口期,玉米螟虫株率达10%时用辛硫磷或甲基异柳磷颗粒剂37.5 kg/hm2丢心防治玉米螟,兼治后期穗蚜。③遇旱浇水,遇涝及时排涝除渍害。

4.2.6粒期(抽雄开花—成熟)管理。此期生育特点是开花授粉,籽粒形成,是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其主要管理目标是保根、保叶,防止早衰,提高光合作用,促粒多粒重。主要管理的措施:抽雄始期追施尿素,若因肥水流失等原因出现脱肥现象的田块,要适当增加追肥量;抽雄时隔行隔株去雄,授粉后彻底剪去雄穗;遇旱浇水,防洪排涝除渍害;用多菌灵、百菌清、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禾果利等药剂防治大小斑病、锈病、青枯等病害。3代玉米螟虫株率达20%时,用50%敌敌畏600~800倍液滴灌花丝基部。没去雄的蚜虫穗率40%以上时,用50%辛硫磷乳油2 000倍液喷施防治。

5适时收获

适时收获是实现丰产丰收的关键,也是一项不需投资就能提高效益的有效措施。要分别掌握小麦、玉米的适宜收获期,无论小麦或玉米,收获偏早和过晚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特别是夏玉米收获偏早,对产量、品质影响更甚,应注意在乳线消失后,籽粒出现深褐色或黑色膜层后再进行收获;并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抢收抢晒,确保丰产丰收[4]。

6参考文献

[1] 马艳.冬小麦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47.

[2] 邢作山,赵广途.冬小麦夏玉米复种亩产1500公斤栽培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1998(8):9.

第7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冬小麦;丰产条件;栽培技术;黄淮海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044-02

黄淮海区域,北纬32°00′~40°30′,东经113°至东海岸线,位于我国中心偏东,又称华北平原,其面积约32万km2。海拔在50 m以下,属温暖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常年小麦播种面积在1 300万hm2左右,占全国冬小麦面积的56%左右;总产量约为7 375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7%以上。其单产和总产均已超过世界小麦主产区,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我国冬小麦的“黄金区”。

近10年,我国小麦连续增产,总产量从2003年的8 650万t提高到2013年的1.16亿t;单位面积产量从4.0 t/hm2提高到5.1 t/hm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1.1 t/hm2,增产幅度达27.5%;而这10年中玉米增产为14%、水稻增产为8%。在我国粮食10年增产中,黄淮海地区的小麦丰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1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丰产的政策与生态条件

1.1 冬小麦丰产的政策因素

国家从2003年起实施了新的农业税收政策,减免了千年的农业税;逐步加大对粮食的扶持政策力度,中央财政提前拨付农业“四补贴”及高产创建资金达到1 701亿元,支持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等;建立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制度,并逐年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近几年,中央动用财政专项17亿元,用于全部小麦“一喷三防”资金补助。这些政策释放了强烈信号,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近几年,各级政府在稳定、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促进了黄淮海地区小麦大面积的丰产丰收。

近10年来黄淮海地区小麦面积基本稳定,增产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大科技投入,针对各地的经济、生态、资源等条件,不断发展“细化分类,精细管理,科学指导”的工作方法,深入推进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积极落实关键技术,促进平衡增产。

1.2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区生态条件

我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的播种面积低于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等国家,而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却超过了这些国家。单位面积产量已达到世界小麦高产地区西欧法国、荷兰、英国等一些国家水平。

黄淮海地区是小麦生长的适宜区域。在温度方面,冬小麦是耐寒耐旱的旱作物,但苗期生长最低气温不能低于 -22~-20 ℃;早春穗分化要求较长的低温时间,利于小麦大穗和多粒的形成;生长后期(5―6月)忌高温,要求气温不能高于25~30 ℃。黄淮海平原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在-14 ℃以上,冬小麦能安全越冬,可种植弱冬性小麦和春性小麦品种。春季一般气温稳定,有利于小麦幼穗分化和大穗的形成。后期光合作用强、一般气温在19 ℃左右,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利于小麦灌浆结实,有利于增加粒重[1]。

在水分方面,小麦起源于半干旱地区,因而适应于冬春有一定降水的半干旱草原气候,但产量不高。小麦忌过湿的条件,尤忌湿热,因而在长江以南地区,其适应性逐渐变差。据研究,产量4 500~9 000 kg/hm2的耗水量为250~500 mm。黄淮海平原北部,小麦生育季节降水量只有200 mm左右,水分亏缺甚为严重,严重地影响小麦的生长,国家农业部提出了“麦随水走”的口号,要利用无污染的河水或地下水灌溉,夺取小麦高产。黄淮海南部一般水资源较为丰富,因而小麦生产能力较北部高。

在土壤方面,黄淮海平原地势较为平坦,沟渠配套,有利于灌溉与机械化作业;土层深厚,大部分为潮土,pH值为中性偏碱,适宜小麦生长发育[2-3]。土壤质地多为砂性壤土,宜于耕作。南部砂姜黑土耕性差,尽管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一般为0.8%~1.2%),但并不是小麦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只要施肥管理得当,完全可以夺得大面积高产。

黄淮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地理位置突出,豫东平原、皖北平原、苏北平原、鲁西南平原东西连成一片,是我国冬小麦面积最大、生态适应性最好的地区,生产潜力大,小麦机械化程度高,已成为我国和世界冬小麦的优势产业黄金区域。

2 黄淮海地区冬小麦丰产的主要措施

2.1 小麦育种创新促进了单位面积产量跨越式发展

促进小麦连续增产,小麦育种创新发挥了主导作用。目前,黄淮海地区小麦育种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一批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良种已培育成功,推动着黄淮海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多次飞跃。据统计,黄淮海地区小麦良种覆盖率已超过95%。良种对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贡献率在40%以上。

2003―2013年,黄淮海地区小麦育种取得一个个重大突破,共获得1个国家最高奖、3个国家进步一等级奖和9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级奖。中科院李振生院士,用偃麦草与普通小麦远缘杂交,成功选育出小偃6号,这一品种成为黄淮海地区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已达79个,累计推广面积超过0.2亿hm2,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河南省农科院培育出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品种郑麦9023,200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现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 300万hm2,成为黄淮海冬小麦第一品种。山东省农科院培育的济麦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2,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中的济麦22累计推广面积已达800万hm2,成为该地区近期国家最具推广潜力的品种。

目前,小麦育种的选育及应用,由南向北已显示出较高的增产效应,江苏的淮麦、徐麦系列,安徽的皖麦系列,山东的济麦、烟麦系列,河南的豫麦、周麦系列,河北的冀麦系列,山西的晋麦系列,陕西的陕农系列,以及中国农科院中麦系列等,都对该地区小麦10年持续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2.2 高产创建综合发挥了小麦丰产能力的引领作用

2008年,农业部启动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即集成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好形式[4]。从初期的几十亩小面积试验到如今的连片几十万亩大片示范,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已覆盖全国2 000余个农业县区,逾12 000个万亩示范片,总面积超过666.7万hm2。

2013年,黄淮海地区的2 349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产量7.90 t/hm2。其中山东省高产创建平均达到9.00 t/hm2,河南省达到8.78 t/hm2,安徽省达到8.69 t/hm2。山东省陵县1万hm2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产量达到9.60 t/hm2,创山东省大面积高产记录。河南周口市推广小麦品种周麦22,实现千亩高产示范方平均产量11.46 t/hm2。河南修武县推广小麦品种周麦27,实现百亩丰产方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突破12.00 t/hm2,成为黄淮海地区高产记录。

随着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土地进一步集中,连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高产创建的主力军,高产创建技术到位率进一步提升,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小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3%以上。预计2014年高产创建将进一步发展,推动着整个区域向高产更高产跨越。

2.3 抓中低产田改造及防灾减灾

2.3.1 抓中低产田改造夯实小麦丰产基础。黄淮海南区的北纬33°以北区域,中低产面积大,单产发展潜力很大,该地区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阶段性干旱。苏北、皖北、豫南等地,还有超过333万hm2低产土种即砂姜黑土,其保水保肥能力差。整个黄淮海区域要加大土壤改良力度,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千方百计保护好水资源,兴修水利,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实行土地集中规模种植,推广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小麦大面积平衡增产。

2.3.2 抓防灾减灾提高小麦生产抗性能力。该地区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交替频发,目前已建成了“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点”的科学防灾减灾体系。在旱作方面,推广节水栽培,选用抗旱品种;在涝害方面,采取有效的排涝措施,减少涝害的影响,并积极使用其他补救措施降低损失。防治病虫害方面,对于重大病虫害,在全国建立监测预警点,绘制条锈病传播路线图,为实现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抓病虫害统防统治

2.4.1 全面推广秋播药剂拌种。为降低病虫害的基数,播前进行药剂拌种。山东、河南等地,为降低病害的发生范围,要求春夏季 “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秋播必须拌种。条锈病易随风扩散危害,为防止该病害从西北、西南向黄淮、华北麦区传播,必须抓好湖北省条锈病防治,以避免小麦大面积发生。近10年来,黄淮海地区开展小麦病虫统防统治,有效防止条锈病扩散蔓延。

2.4.2 中后期重点推广“一喷三防”。小麦中后期易出现吸浆虫、蚜虫、麦蜘蛛、赤霉病、白粉病等,生产中要准确监测,根据情况进行“一喷三防”,即喷洒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达到一次施药防病治虫抗早衰的目的,从而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小麦抽穗扬花期易发生赤霉病,此期统一喷防,使发病率低于5%。

3 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与播前准备

小麦品种区域性强,要选择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品种,并做到区域布局,规模化种植。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选育而成,对抗性的要求不同,从南向北小麦品种有弱春性、半冬性和冬性,沿淮地区一般选择弱春性和半冬性品种,黄河流域一般选择半冬性和冬性品种。在肥水条件好的丰产田,选择丰产潜力大的品种;旱薄地区选用抗旱耐瘠的品种等。要备足种量,一般多备10%的种量。播前要选种、晒种,药剂拌种[5]。

3.2 培育壮苗

主要推广机械化精少量条播技术,一次完成施肥、播种、镇压等复式作业。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处理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前茬收获后,要抢时间整地,适宜作业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在15%~25%,旋耕深浅一致,间隔3~4年深松1次,千方百计提高整地质量。

一般冬性、半冬性、弱春性品种播种适期分别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6~18、14~16、12~14 ℃。同时根据土壤类型、墒情和小麦安全越冬期合理进行调整。

3.3 加强田间管理

3.3.1 及时浇水,构建丰产群体。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下转第47页)

(上接第45页)

3~5 ℃时,浇小麦越冬水。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低压喷灌、滴灌等。小麦起身拔节期结合追肥进行浇水,一般三类苗、二类苗、一类苗分别宜在返青拔节期、起身期、拔节期浇水。小麦冬春进行镇压,可控上促下,提温保墒,提高小麦的抗寒能力,麦苗生长过旺、秸秆还田量大的地块,镇压次数适当增加。

3.3.2 科学用肥,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要根据地力基础和产量目标确定肥料用量,大面积产量在6.0~7.5 t/hm2时,应施纯N 180~210 kg/hm2、P2O5 90~120 kg/hm2、K2O 45~75 kg/hm2;一般基施50%,起身期或拔节期施用剩余的50%。目标产量9 t/hm2的田块,施纯N 240~270 kg/hm2、P2O5 120~150 kg/hm2、K2O 115~135 kg/hm2;1/3底施,2/3用在拔节期或拔节、抽穗期2次追施。追肥提倡机械条施、深施,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免耕播种时,在种子下方3~5 cm处施40%以上的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600~750 kg/hm2作种肥,生长过程中,根据苗情进行追肥。

3.3.3 及时收获,避免损失。收获时间应掌握在小麦蜡熟末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小麦的收割,做好各种准备;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安排好机械,准备好运输车辆、晒场、防雨布及库房等,有条件的地方要购买烘干设备。做到成熟一块收割一块,成熟一方收割一方。晴天收割待露水干后进行,可减少产量损失;遇连阴雨天气,一定要抢着收获,收获的籽粒要及时晾干或烘干,避免发芽而降低品质,确保丰产丰收。

4 参考文献

[1] 吴寅,贺德先,周宏美,等.秋冬春连续干旱对冬小麦生育前期根系发育与生理活性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4):13-15,21.

[2] 农业部推介的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J].农村新技术,2013(11):26.

[3] 胡利平,张华兰,安晶,等.气候变化对天水冬小麦生产潜力开发程度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12):6394-6397.

第8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小麦栽培;关键技术;种植效益;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99

当前,我国的小麦产量在不断增加,但是统计总体的生产水平以及获得的种植效益并未得到相应的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相关的技术。伴随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与提高,对小麦类食品更加青睐,对与小麦的需求量也相继增加。所以现下不断深化小麦栽培关键技术,推动种植效益的提高是重要的探究内容。

1 小麦栽培期间关键性技术概述

1.1 合理选取小麦种植品种

种类不同的小麦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抗病性能上均具有不同的情况,面对不同的地质以及气候,需要做到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所以,种植小麦前,需要农业工作者详细地调查了解该地区小麦种植效益以及气候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选择最佳小麦品种实施农业生产种植。例如,对于土地贫瘠地段,不应种植喜好肥水品种。对于春小麦以及冬小麦的选取,必然要根据地区气候环境所指导,南方以及华北地区种植冬小麦,东北地区种植春小麦。

1.2 小麦播种关键技术

需要浇足底墒水。包括耕前灌水和耕后灌水,耕前灌水为收获秋作物以后,于浇水后翻耕,耕后灌水为先整地再灌水。灌水通常采用灌机实施,因为其不对适期播种产生影响,也可避免水资源浪费;适期播种。早播或者晚播都会对小麦的品质与产量产生影响,因此,种植的时间应该科学的把控。例如,冬小麦通常可于田里过冬,一般在9―10月份进行播种,次年的4―5月份收获,春小麦通常在3―4月份播种,8―9月份收获;半精量机条播。对于分蘖力强以及成穗多的冬性和半冬性品种可减少播量,对于成穗较少以及分蘖力弱的春性品种适量增加播量。

1.3 小麦“一喷三防”技术以及氮肥后移技术

小麦的“一喷三防”技术主要指小麦生长后期,把杀虫剂、杀菌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进行合理调配,通过喷施药有效防控病虫害、防干热风以及防早衰,进而对获得良好的粒重以及粒数;氮肥后移技术为在底施有机肥、钾肥、磷肥或者氮肥等基础上,以实际需要作为依据,把氮素化肥的底肥减少至55%左右。实施氮肥后移技术,能够提升氮肥应用的效果,保障单位穗数增加,提升产量,还可增加后期籽粒蛋白质含量,获得良好的质量。

1.4 加强田间管理以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严密做好冬前、春季、后期管理工作。其中,冬前管理工作在前阶段足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肥水促进,确保培育壮苗使其安全过冬,具体管理工作包括培育壮苗、施好腊肥以及因苗管理、积尿浇麦、冬灌和中耕培土。春季管理包括巧施返青肥、用好拔节肥以及做好春灌与防渍工作等。后期管理,注重防治自然灾害,养根保叶将粒重以及籽粒品质进行提升;小麦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旱涝灾害、霜冻、干热风以及春季暖温连阴雨天气等,要采取针对性的防御举措切实降低灾害程度。

2 有效提升种植效益的科学策略

2.1 提升单位产量

为获得较高的种植效益,有效提升小麦单位产量是关键内容。所以,需要培育质量优越的小麦种植品种,将小麦抗病虫害性能显著提升,进而提升小麦的高产。需要不断强化对小麦抗逆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土壤的贫瘠会对小麦的单位产量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农业种植者提升农田的土壤肥力,降低对农药化肥的应用量。

2.2 积极培育小麦新品种

同质量较差小麦相比较,优质小麦虽然价格更高,但是仍然存在市场竞争力。对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当今社会,人们对食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优质小麦在生产的增效作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用于制作优质糕点,也可远销国外。因此,需要采取高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升小麦的质量。

2.3 推动规模化播种

为了获得更高的小麦种植效益和水平,应该将小麦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发展为规模经济形式,推动实现高效高产以及优质化的小麦种植模式。需要延长小麦生产的产业链,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此期间,还要提升农业劳动者种植技术以及素质,使小麦种植更具专业化。

3 结语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质量的好坏对人们的健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经小麦加工的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对小麦的需求量也随即增加。当前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的栽培关键技术也获得不断提升,通过不断的研究,推动小麦种植效益的增加成为一项永不止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第9篇:冬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范文

关键词 小麦;栽培方案设计技术;基于模型;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2.1.0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019-02

“基于模型的小麦栽培方案设计技术”是将系统分析原理和动态建模方法应用于作物生产管理,知识体系定量化分析和数字化表达,解决了传统作物栽培模式和专家系统经验性能适应性窄、定量化弱的难题。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如皋市搬经镇农业技术服务站从2013年开始精心组织,在小麦上试验、示范。2年来累计示范推广2 800 hm2,增值124.11万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搬经镇湖村,试验小区面积7 933.2 m2,总共10个农户,其土壤养分基本情况见表1。

1.2 供试肥料

全部为无机肥,氮肥品种为尿素(含N 46%)、碳铵(含N 17%),磷肥为普钙(含P2O5 12%),钾肥(含K2O 60%)。

1.3 试验设计

每个农户均设无氮对照(CK)、专家方案(习惯栽培)、系统方案3个处理,每个处理之间用沟埂分离,大区示范不设重复,10个农户36畈,田畈南北向,由南向北0~55 m为专家方案,56~100 m为系统方案,101~110 m为无氮对照(CK)。CK施磷肥937.51 kg/hm2,钾肥225 kg/hm2;系统方案、专家方案及各处理施肥量具体分别见表2~4。

1.4 试验实施

于11月7日机条播镇麦9号105 kg/hm2,11月19日施苗肥,12月1日喷施除草剂53%苄嘧・异丙隆1.8 kg/hm2,3月15日施拔节肥,除施肥措施不同之外,其他培管措施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5可知,系统方案比专家方案无论越冬期、返青期、孕穗期,小麦的单株分蘖数要多,分别多8.30%、10.84%、10.12%。

2.2 对小麦产量结构及产量影响

由表6可知,系统方案比专家方案(习惯施肥)成穗数增加13.33万穗/hm2,增加2.58%;每穗粒数增加1.40粒,增加5.09%;理论产量增加403.06 kg/hm2,增产7.88%。

2.3 不同基础地力对小麦产量影响

由表7可知,随着地力由高到低,系统方案比专家方案增产幅度逐步增加,分别为7.24%、7.45%、8.86%。

2.4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4可知,系统方案比专家方案多施纯N 8.55 kg/hm2、P2O5 47.55 kg/hm2、K2O 64.95 kg/hm2,以N 4.34元/kg、P2O5 1.5元/kg、K2O 3元/kg计算,多支出303.28元/hm2。小麦以1.8元/kg计算,可增收725.51元/hm2,扣除多用的303.28元/hm2,可增加纯收入422.23元/hm2。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技术可增加单位面积成穗数,增加粒数,增加效果较明显,增产7.88%,增值422.23元/hm2。随着地力由高到低变化,增产幅度逐步增加。新技术的推广,要以培育科技示范户为抓手,看得见,摸得着,增效明显的技术,农民易接受。

4 参考文献

[1] 关立,齐光荣,薛鑫.豫北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23-25.

[2] 邱友凤.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1):37-38.

[3] 唐华树.江苏沿海地区小麦超高产研究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1):35.

[4] 张会云,冯国华,陈荣振,等.砂姜黑土强筋小麦栽培技术模式研究[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