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的运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更加丰富,使对汉语更高层次的把握。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成为语文课教改创新的核心理念。语文素养从内涵上高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语文素养包括三个层次:
1.1技艺和能力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前提
语文素养的培养不能忽略能力的培养,而片面追求文化修养,必须从学习汉语基本技能入手,构建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技能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基本单词和语法的技艺,另一个是组词造句、构思文章的能力。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掌握了技能工具,下一步就是培养小学生运用汉语工具表达高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热情。这就要求在范文欣赏、课上讨论中,渗透出对高尚价值观的赞美,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时在评判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在评分标准上对达到要求的同学给予高分的激励。例如对给予描述孝敬老人、帮助同学的论文给予高分,对反映负能量的论文给予批评。
1.3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的归宿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汉语的学习必定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为最终目的。在这一层次上,语文教学成为传播高尚思维和审美情趣的平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讲好手上的教材,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大量阅读汉语名著、提升写作水平,以自身为示范效应,潜移默化中影响、感化学生。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1对“工具性”的把握
工具的属性是语文教学完成的基本任务和技能,语文的工具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语文是思想表达的工具。这要求教学从零开始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思维和情感,这样的训练要求表达准确、清晰。其次,语文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这要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汉语的表达,不能完全“任性”表达自己的意思,需要注意尊敬对方,并且根据对方的特点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
2.2对“人文性”的把握
事实上自建国以来,我国长期以来把小学语文的核心“人文性”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在1956年小学语文大纲中提出:“(小学语文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的强有力工具。”;1980年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的辩证统一”;1986、1988、1992年大纲仍然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2001年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人文性”,构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新时期教改的鲜明特征,也是我国对小学语文教学定位的巨大突破。这无疑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从用于传播意识形态思想,转而关注人性本身。对人文性的把握,要求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人生态度、个性品质施加积极影响,通过语文课学习提升人文素养。
2.3两者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把学习语言、培养语言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忽略另一方。首先,人文教育必须是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获得的。这要求避免片面强调人文性,避免过度去挖掘人文元素,把课堂大量时间去讨论人文内容的感悟,而忽略了语文技能和语文工具本身。脱离语文工具性,语文就会被人文性“掏空”。其次,语言工具技能训练必须反映人文的需求。脱离了人文的语言工具,必然陷入言之无物或者语文工具意识形态化的境地。
3语文实践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提出,无疑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语文实践”的概念。和以前大纲中的“语文训练”、“课外活动”相比,语文实践对教学方法要求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当中。
3.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传统的语文课定位,强调提高语文能力不断去训练,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强调语文传播意识形态。这些都使得传统的语文教学,必定是以教师为主、以“教学”为主,要求学生达到某种外在的标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物”。新时期教学改革强调语文素养和人文性,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必然使小学语文教学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只有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式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新时期下的教学目的。
3.2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含义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心从老师转换为学生。首先,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更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比如加大写作的学习力度,组织学生评判作业。再比如,让同学之间以互动的方式掌握语文技能。其次,在重视授课质量的同时,更重视学生掌握的程度。讲得好不好,往往是传统教学模式评判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应该重视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评判。最后,在重视对小学生输入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内化于心的掌握。语文素养和人文性的教学目标,都要求不仅要考察学生掌握了多少技能,掌握了多少答题技巧,更主要地是要考察在小学生内心中,人文性的提升和综合语文素质的提高。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进入到新世纪以来,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多媒体应用对于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1多媒体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起到了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的目的。首先多媒体教学可以用多种手段塑造语文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开启学生智慧思维,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最后,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很好地扩充语文知识面。
4.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语文课的人文性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更大、内容更丰富而且动态直观,对于人文性的表达提供了丰富和有力的手段和技术支持。大信息量能够“立体化”地承载“多维度”内容,能有效地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展现,并利于学生综合把握和学习。
4.3多媒体教学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自2012年11月,《语言文字报》推出“真语文”大讨论,并联合全国14省市32校《聚龙宣言》,到2013年末《语文建设》杂志和《语言文字报》联合推出为期一年的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已有不少语文教师、专家学者、教研人员参与到“真语文”大讨论的活动中。
大讨论发起人王旭明说:语文教学有很多流派,诗意语文、青春语文、创造语文等等,无论是什么流派,只要真正接近语文教学本质的、真正回归语文教学原点的,就是“真”语文课。①他还说“什么是本真语文教学?真需要一个大讨论。我认为包括教学思想、教学形态、教学语言、教学效果等等方面,都值得研究”。他提出在教学环节的三个方面要体现出“真”即:“真讲、真学、真评”。②与此同时出台的《聚龙宣言》倡导真语文教学风格:“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在本真语文的旗帜下,教真语文、教实语文、教好语文。”
此次“真语文”大讨论具有“理念先行”“面向实践”“注重实效”的特点,参与者除了语文教育专家之外,领导讲话、学术论坛、课例示范等形式丰富。从一年来的讨论看,参与的语文名师、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对“真、实、好”的理解上并没有达成一定共识。不过,我们却可以从2013年度《语文建设》刊登的三篇文章中一窥“真语文”的内涵和讨论进展。
一、“真语文”的特质
【评析文章】韩雪屏:《真语文的标志: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原载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9期。
【原文提要】求真务实的语文课,必须坚守语文课程的特质,即“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课程的特质首先是与语用学科有着天然契合的,因为“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其次,语文课程的特质还与它呈现的方式密切相关,即通过语文课程教科书的选文呈现。再次,语文课程的特质是与学生学习它的特殊状态相关联的,这种特殊表现在教师是在教授学生用新的方式去做已经会做的事情。
(一)语用性: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据统计,2011版新课标共出现13处“语言文字运用”或“运用语言文字”或“运用语文”或“语文运用”。由此可见,语用对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家认可。
李海林曾经明确提出“语用学实际上是语文学的原理学科”③。他还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要以“语用能力”为“一元化的目的论”④。韩雪屏教授在《审理我国百年语文课程的语用知识》一文中曾经比较详细地梳理了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百年历史中存在的语用知识体系。目前研究者基本认同:系列化的动态语用知识是引领和指导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主要知识。
韩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从运用语言的角度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特性,以及用相关知识来引导学生的语用实践,是我国语文课程教学的优良传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语用学和语文教学的结合并不成熟,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用知识及其有效运用存在着大量缺失与错位的现象。
基于此,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即:怎样经由说和写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义?怎样经由听和读准确地理解他人表达的意义?听说读写言语实践有哪些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和准则?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能够开发和构建语文课程内容。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透过语文课程特定的思维规则或方式,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从而获得高级认知能力,发现真善美。因此,要想实现“真语文”教学,先要做到与语用学的结合。具体如何结合,作者并没有深入阐释,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语用性应当是“真语文”的特质之一。
(二)选文呈现:是语文课程的另一特质
作者认为:教语文就是教课文,这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方面,也是语文课程的另一个特质。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而这些文章又是落实课程标准、承载课程内容的载体。从教学要求来看,教材只是教学的素材,它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教师通过选文来呈现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素养的教学,然而每篇选文都是作者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是作者个人的言语表达风格。选文是由词、句、段、篇不同语言单位组合起来的层级性整体对象。依据王荣生的选文分类法,将其分为四类,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这些分法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选择较有代表性的典型篇章,通过对这些选文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感性、智性、审美等多种思维方式及用语方式。正因为语文课程的这种呈现特质,使得作为教学的语文在动态生成中,能够逐步引导学生把思维转化成思想产品――认识性、表现性、指导性、创造性产品。
(三)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特殊状态
语文课程的学习是母语教育。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特殊性就在于他们进入小学一年级之前“用母语交际的能力早已达到相当的水平,他已经懂得自己能用母语做些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对于母语的作用何在,至少也了解一部分(哈利迪,1969)。根据这一观点,语言教师所做的不过是教授学生一种新的方式来做他已经会做的事情。因此,他其实是在试图或多或少扩大学生原有的语言行为手段,亦即扩大学生原有的一套四位规则或思维方式⑤”。正因为这种特殊状态,决定了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怎样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何种语文技能及语文素养。韩雪屏教授提出语文课程的这种特质,是语文课程独有的,也是在开发和构建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时应该引起研究者和教师注意的。在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视野中,如果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特殊学习状态,求真务实,那就是“真语文”。
二、“真语文”的品质
【评析文章】王尚文:《语文课程和语文品质》,原载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10期。
【原文提要】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语文能力。在对语文程度定义、评价标准拿捏不准的情况下,可以提出“语文品质”的概念。品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衡量的。比如语言作品,口头语言作品是延伸于时间中的一条线,书面语言作品是延伸于空间中的一条线,正因为它们是客观对象,就可以从内容品质和语言表达品质进行审视,也即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合起来衡量其语文品质。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课文美好的语文品质,进而探究其生成的缘由,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致力于提升语文品质,否则,就不是“真语文”。
【论文评议】
语文品质是语文课程层面的概念,从语文品质出发,实际上探讨的是语文的“工具性”。作为“工具”的语文,其研究对象又是“语言”,这与王尚文倡导的“语文教学新的路标是语感中心说”⑥相切合,他提出语感不仅是把人和语言联结起来的纽带,也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语感所感的对象是“言语”,语文品质的主要评价对象是语言作品。语感和语文品质之间的联系在于两者的对象是一致的,语感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语文品质是根据人对语言作品的客观实在感觉进行衡量的。
以教材文本的品质延伸到语文品质的高下优劣,进而探讨“真语文”的品质,是直观形象且客观的。主要从两个角度衡量,一是从教学文本的表层,着眼于字、词、句、段落之间以及文本整体之间的内部联系,是否能够让人看明白,是否合理有逻辑等,衡量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二是从语言作品的深层入手,用文论来说,就是要着眼于作品的言(语言层或形式层)、象(形象层或再现层)、意(意蕴层或表现层)三个方面,考察文章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写作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作者的深层意蕴。作者对于语文品质表层和深层的标准、以及这些标准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没有做具体详细研究。但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考察语文品质表层的标准具有确定性,标准是清晰明白的,无法通融;二是对中小学生来说,培养其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好语文课的基本内容,也是语文品质深层衡量的核心内容。
当下,汉语使用混乱问题,引起了多数学者的思考。作者认为,最普遍的现象在于公众遣词造句中文字使用不当。推及到语文课程,作者认为教师对“文从字顺”的教学目标不够重视,虽然语文教育极其重视文本,但看重的却是文本的内容、意思,忽略了对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遣词造句能力恰恰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最需要的。这种观点与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陈成龙的《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按照王荣生的观点,真知还有一个内涵: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正是评价一堂课最高最硬性的标准。⑦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对语文品质的提升,因为教师对语文课程中语文品质的不够重视或者忽略,使语文课变了味道,使得语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就引起了“真假语文”之论。“真语文”的品质事实上就是上语文课两眼要盯住课文的语文品质,具体说来就是解决类似遣词造句的问题。比如说解决《荷花淀》中“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一句中的“句号”是否能改成“逗号”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教了真语文、实语文、好语文。
三、“真语文”的标准
【评析文章】黄厚江:《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原载于《语文建设》2013年第5期。
【原文提要】改变语文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改变语文教学方式就是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针对语文教学严重的异化现象,始终旗帜鲜明地倡导和实践本色语文教学,其最核心的主张便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内涵包含三个方面即“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这也正是作者对真语文的理解,也是评价“真语文”的标准。
如果说,前两篇文章阐释的是什么是“真语文”,即“真语文”的内涵,那么黄厚江老师的文章,就是在讲“真语文”标准与教学原则。在作者看来,“本色语文”与“本真语文”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把其一直提倡的本色语文嫁接到了“真语文”上。在对本色语文的三大基本内涵进行阐述时,作者提到:本色语文,很主要的一点就是“本真”,“本真”就是教师要按照语文的规律教语文,学生按照语文的规律学语文。而什么是语文规律,作者在其《本色语文》(载于《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3.1)文章中说到:这个规律包括了语文课程的规律、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等丰富内涵。本色语文的本色课堂核心理念之一是“必须坚持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以此来阐释“什么是语文课”,或者说是“真语文”。
(一)规律引导,简单朴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句话揭示了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以及语文学科的课程价值。当今的语文教育内容丰富庞杂,教师认识不一,因而很多语文课上游戏、活动多姿多彩,用孙绍振先生的观点就是:形形的假语文表现不一,但莫不以多媒体为“豪华包装”,不但语文教学内容如此,而且教学设计一概以乐曲和画面为纲。⑧介于这些情况,作者提出语文教学要简单朴实,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语文的方法最主要的就是语言的方法,那就要以语言为核心,这是“真语文”的标准之一。
(二)语文活动的“动”和“活”
美国学者M・李普曼在《教室里的哲学》中区分了三种课堂情境:最不理想的是,学生在教师面前不敢开口,生怕因此而丧失教师的欢心与尊重。稍好一点的情形是,学生能自由地讨论抽象问题,不过得随时小心,不要对教师的价值标准表示出任何即使是暗示性的异议。最佳的情境则是,学生非常信赖教师,并敢于批评其方法或价值标准,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会客观地考虑自己的批评意见。最佳的情境比较吻合“真语文”所倡导的课堂情境。语文课堂教学要由“语文活动”组成,而不是“豪华的语文活动”,是以语言为核心的活动――听说读写。
作者认为,语文活动重在一个“动”字,首先是要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对语言学习和运用有具体的目标;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建构语文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同化,培养其语文技能、语文素养。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领路人的作用,和学生一起全程动起来。比如说课堂上的对话,孙绍振的《真语文拒绝“伪对话”》就从课堂上对话的角度出发,提出“真语文,所问必然少而深,当以画龙点睛喻之”,倡导课堂上拒绝“满堂问”,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进行平等对话。
语文活动之所以不同于游戏和单纯意义上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就在于它是“活”的。这种“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形式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的,具有原创性;二是主问题式的探究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欲望。理想的课堂情境建立在“活”的语文活动之上,课堂活动是由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共同组成的。因而少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两种活动的现场共生,基本上可以实现“真”语文课堂教学。
(三)终极目标:培养语文综合素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可以说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也是根本目标。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系统有五种性质,七个层面,从不同的层面出发,我们可以分出语文课的多种境界。单就语文教学内容而言,就有三种境界:第一是最差境界,对语文课进行了豪华包装,内容丰富,可是已不见其本来面目;第二是一般境界,语文课只有语文;第三是最高境界,围绕活的语文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最高境界其实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以语言为核心,结合语文的特质和品质,在语文活动的牵引下,走向一条建构的大道,并最终使学生获得语文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注释
①②王旭明:《让语文回到起点:姓语名文》,《语文建设》,2013年第1期。
③④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第100、301页。
⑤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
⑥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6页。
⑦陈成龙:《真语文是“真知’“真教’“真学’的融合》,《语文建设》,2013年第9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实质内涵
高中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培养其核心素养是需要我们考虑的。同时,对于核心素养的建设而言,要对学科基础和相应的学科类别进行区别培养。
一、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发展素养部分被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它对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进行语言的运用和构建。通过转变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和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得到改善,使学生语言自我表达能力和语言构建能力在随后的应用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二)提升和发展自我思维。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为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相应的思维表达,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将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表达出来,也是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内涵。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在表达时需要相应的表达方法。这时我们需要相应的思考来进行一定的分析,以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语言的构建能力和表达方法得到全面的提升,使思维更加清晰。(三)实现美的创造和建设。对于汉语教学活动而言,它不仅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思维培养。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应的学习和某些分析手段,在整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学习,使自身的美学素养得到提升。对于语言的核心素养,在建构的过程中,对美的欣赏和对美的分析以及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美的创造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的核心素养组成中进行美的创造和鉴赏,也是一个重要的核心素养。
二、各种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在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在整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得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得到体现,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要。而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相应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优势创建。(一)语言表达的培养路径。语言的表达在整体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在整体的知识和语言素养上有一定的积累,而对于其中的语言表达就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个方面就是练,所谓练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将这些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对于语言表达的练习,主要包括书面和口头的练习。书面的练习主要靠写作进行体现,而对于口头的练习就需要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地互动,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思维的发展提升路径。思维的发展和相应的培养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因为思维决定着相应的表达方式以及思考的特点。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而言,主要依靠他们对事情的表达和自己在整体的学习过程中想要表达的方式。因此对于思维的培养而言,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依靠实际运用,也就是在课堂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这些事情形成自己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提升思维的目的。同时,除了思维的方法,在思维品质的培养中教师应当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健康的品质。也就是在对事情的看法中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建立他们的思维品质。(三)对美的鉴赏的路径。美的鉴赏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式,因此在进行培养的时候,应当给学生一定的审美实践,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进行一种创造,使得自我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统一提升。而在对美进行审视和创造的时候,要使学生养成一个特点,就是从一个客观理性的角度对美学进行相应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美的接触,通过自己的表达方法,创造出相应的美。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美的鉴赏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基于人为因素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初中语文的课程功能在以人为本为原则后,可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方向转型,此过程是个漫长而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新教改的推动显然是不能瞬时完成的。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大都从课本知识和大纲层面入手,关注初中语文语言技能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但是此种教学方式会人为的割裂初中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以知识点的训练、分析、讲解为前提时,在以成绩作为评价方式的当前教学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更为支离破碎。如果教师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内容和体验均为碎片化的,故而很难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2、基于教学方式单一的核心素养难以成型。语文学科本身包含工具性及人文性,从整合视角来考察语文课程时,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文本核心价值,过度重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重视应用手法而忽视人文及学生真实语言体验的需求,在此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及时形成,即便是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惯性引入辅助下,由于教学方式以练习、问答、分析、传授等为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生活割裂,继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学习负担加剧。
二、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方式
1、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据构建学习者中心环境。初中语文教学为丰富教材内容,可通过构建符合课程需求的数字环境,来为学生提供教师所期望的数字资料。考虑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在数字环境构建时,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无线网络能全部覆盖,每个学生均可使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搜集并获取资源,应用、思考、反馈、共享的智能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学生丰富课堂所需的影像、图像、文字等资料,来辅助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手段下,信息技术环境的设计大都为支持教师而设立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课程大纲来运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推广,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完成。如借助“互联网+学科”的战略思维,完成初中语文学科与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的融合、设计、应用。这是学生与教师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以技术打通语文学习巨大信息源通道的辅助条件。
一、有效教学及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概述
(一)有效教学的概述
所谓的有效教学,实质上指的是实现教学理论认知、教学实践活动为一体,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有效教学就是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突出教学成效。教师能够通过测试、考核学生,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有所了解,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有效教学要控制好教学时间,突出教学的时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完全掌握和消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之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持续、稳固提升的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能够科学引导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概述
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较大。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价值、情感、文化素养,并且能够为其他课程教学提供重要工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认知、实践等综合能力,进而起到提高小学整体教学成效的目的[1]。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注重理论和实践综合教学,以此为小学生知识体系完善、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由于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需要从提高有效教学层面入手,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掌握有效教学的经验和方法,笔者通过概括、?结,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策略:
(一)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实际,根据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情况,在满足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的前提下,科学设计教学目标。从而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言交际能力提供基础保障。同时,科学、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目标,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勇于探索、努力创新,实现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小学生语言、道德素养及感恩、爱国等良好品质。
(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勤学思考、实践运用,改变传统以教师、书本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型为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和求知欲[2]。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教师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课程内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转变学生被动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能力,不仅培养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而且要达到培养学生完全掌握方法和技能的目的。同时,改变传统的“学会”“要我学”为新型的“会学”“我要学”,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为主,多采取“满堂灌 ”的方式,学生扮演的角色为“聆听者”,其地位十分被动。如此一来,教师所讲的课本内容及知识,学生只能通过被动的“听”来掌握,这种教学模式下,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成效不显著。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方法创新力度,运用多元化、多样性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混合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环节要丰富多彩,突出针对性、特色化和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够得到提高,才能认真学习、积极探索,领会学习要点、掌握重点知识。同时,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下,学生的思维能够得以扩散,想象力得以激发,进而会作用到学习效率之上。比如: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操作、智能化平台,教师利用投影仪、幻灯片、ppt课件的方式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认真解读,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探索能力的目的[3]。
(四)构建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是否有效,需要运用科学、可行的教学评价指标予以检验和衡量。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评价不仅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之后,而且要贯穿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始终。也就是说,教学评价不能局限在教学活动之后,还需要在教学之前、教学当中有效评价。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否健全、完善和科学、可行,直接关系到有效教学的检验成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除了需要开展有效教学评价工作之外,还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小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互动反思,以此确保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型特征要求初中语文教育需要具有系统性和整合性的视野,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及移动重点的普及和推动,使初中语文课程教改中的知识获取、传播、创造、存在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为社会语文生活的全新改变,以及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基于人为因素知识体系的支离破碎。初中语文的课程功能在以人为本为原则后,可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方向转型,此过程是个漫长而长期的过程,仅仅依靠新教改的推动显然是不能瞬时完成的。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堂,大都从课本知识和大纲层面入手,关注初中语文语言技能以及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培养,但是此种教学方式会人为的割裂初中语文教学的系统性。初中语文教学以知识点的训练、分析、讲解为前提时,在以成绩作为评价方式的当前教学环境中,更容易导致初中语文教学知识体系更为支离破碎。如果教师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学生最终获得的知识内容和体验均为碎片化的,故而很难整体提升语文素养。2、基于教学方式单一的核心素养难以成型。语文学科本身包含工具性及人文性,从整合视角来考察语文课程时,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脱离了语文文本核心价值,过度重视传授忽视人文精神,重视应用手法而忽视人文及学生真实语言体验的需求,在此两种情况的影响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法及时形成,即便是在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惯性引入辅助下,由于教学方式以练习、问答、分析、传授等为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与社会语文生活割裂,继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僵化,学习负担加剧。
二、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方式
1、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据构建学习者中心环境。初中语文教学为丰富教材内容,可通过构建符合课程需求的数字环境,来为学生提供教师所期望的数字资料。考虑到初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在数字环境构建时,一方面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无线网络能全部覆盖,每个学生均可使用移动学习终端,随时随地搜集并获取资源,应用、思考、反馈、共享的智能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可借助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学生丰富课堂所需的影像、图像、文字等资料,来辅助课堂教学。在传统教学手段下,信息技术环境的设计大都为支持教师而设立的,教学内容基本围绕课程大纲来运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推广,初中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深度融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完成。如借助“互联网+学科”的战略思维,完成初中语文学科与微课、微信公众平台的融合、设计、应用。这是学生与教师在互动沟通的过程中,以技术打通语文学习巨大信息源通道的辅助条件。2、明确教学目标,统整教学资源。语文学习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辅助自己沟通与交流,吸纳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来提升自己的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深化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力,建议在数字化环境下,关注学生语文核心价值和素养的融合要求,努力体现语文综合型和实践性特征,融合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维目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时,可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学生的文化生活和语文教材等的共同点作为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比如小说单元可结合课外阅读小说的内容,构建评小说、读小说、演小说以及写小说的大单元学习活动体验,充分发挥学生构建新知识的能力。数字化教学环境可打破课堂空间,在信息化教学的辅助下,建立基于全球链接的初中语文学习共同体。基于社会结构来推动实践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完成生活和学习的无痕连接。比如组织学生使用“维基百科”,创建学校百科词条等,将生活与作文融合,在“自主学习—交流分享”模式的辅助下,灵活运用电子词典和思维导图等,辅助学生结合自身学习习惯,进行互联网技术辅助下的语文自主交互学习。综上所述,文中以整合视野为前提,构建初中语文数字技术环境下的学生自学中心环境,在提升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活动主线下,探索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及途径,继而在数字化环境下,设立系统性的语文整合教学体系。就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而言,可从学生的学习阶段性特征和表现、水平等入手,以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活动需求作为主线,以一定学习阶段作为基本单位,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借此来整体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朱艳萍.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深度融合——以《光的折射》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10):118-119.
[2]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03):110-11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多元化 教学模式
初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与小学方式有所不同。[1]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富有层次感,教学内容更加多样性。但是,我国初中语文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死板,无法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使学生对其失去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因此,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是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多元化教学方式作为一项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扩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并且也从根本上促进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的基本特点
所谓的多元化教学不仅仅表现在对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并且包含了学科的基本性质、学科的思维形式以及教学方式中所采取的角度等。对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主要是在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将教学系统检修开阔,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其中,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实践性的社会学科,在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几率升高,因此,在初中语文的发展中,语文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2]
初中语文与小学相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将原先读写模式的基础上,所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加广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阅读能力以及综合探究能力有所考验。另外,在语文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语文在教学中增加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文学素养以及情感因素的培育,只有培养学生对文章能力的而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语文思维体系,培养文化素养,那么就要利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积极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多元化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
一般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课文与写作两个部分,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对写作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意识的建立。[3]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进而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核心进行分析与研究。
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同一观点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以正反两面为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角度见审题,针对作文题目展开讨论。由于审题角度的不同,在层次叙述以及作者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不足,进而会呈现出思维的多元化现象。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中加强学生对思维能力的发散以及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生在练习写作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户外,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对作文题目展开思考与认识,只有如此,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产生深度。[4]
2.开展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积极性。在语文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另外,在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集思广益,让小组之间对讨论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三)加强课外阅读,提升学生课外知识
在历经语文课程改革之后,我国语文教材的内容得到发展与完善,但是教材选取的内容有限,语文教材的涵盖面积比较广,综合性比较强,其语文学习不应该局限于教材之中。[5]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加强学课外阅读训练,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触角能够延伸到课外阅读之中。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将比较优秀的课外读物引荐给学生,让学生在开展课外读物的时候,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除此之外,在学生写作训练中,也可以将课外读物的内容进行引用,从而对文章进行充实。
结语: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结构,在该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产生多元化要求,单一的学习模式以及教学模式无法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无法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以及文学素养的形成。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采取多元化语文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让学生能够对事物进行处理与分析,进而促进自身文学素养的发展以及进步。
参考文献:
[1]陈玉红.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2(27).
[2]鲁艳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误区及改善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7).
[3]高秀兰.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工教育,2014(12).
[4]白海波.探究性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J].成功(教育),2013(2).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才能得到生动、高效的教学效果,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生动、高效的教学效果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多媒体技术发挥正确的作用, 必须运用现代教育理论作指导下制作和使用课件, 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1.更新观念, 重新认识教育目的。教育是知识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消费之上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动力, 不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 而是知识,是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更主要的是为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2.恰当运用, 找准使用的最佳切入点。多媒体是一种教育技术,一种传播媒介, 它是服务于我们教学活动的。教师能否遵循学生的认识过程, 设计出优秀的课件, 能否找准多媒体与学生理解语言的最佳结合点, 在课堂恰当的时间展现给学生, 是我们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关键。3.正确处理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多媒体技术是传统媒体的发展与升华, 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媒体。多媒体技术在突出体现鲜明的形象、为学生创设认识环境方面的确非传统媒体所能比拟, 但在展示重点的字、词、句时, 不可能一致停留在屏幕上, 适当的板书, 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记忆, 起到画龙点晴的效果。再如, 强化诵读、注意积累, 也是提高语言感悟力的重要形式, 是多媒体技术所无法取代的。片面强调多媒体技术作用的万能性, 长期只凭借图像、声音等媒体的介入, 大脑的语言中枢就得不到锻炼, 就会使语言越来越贫乏, 阅读和表达能力就会下降, 就达不到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 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注重实效, 保证使用的科学性。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艺术性的原则, 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 又要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 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 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训练, 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地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 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才能得到生动、高效的教学效果,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文章来源】/article/65/3204.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论文摘 要] 高职语文教学和教材建设要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当前的高职语文教学和教材存在许多问题,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高职语文教学和教材体系建设的设想和建议,与同行探讨。
高职语文教学与教材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陕西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陕西省几所地方高职院校大都是2004~2005年陆续成立的。最初这些学院以初中毕业生生源为主,学制五年,语文教学基本上承袭原来的中专教学模式,以阅读与欣赏内容为主,以应用文体写作和口语训练为辅,只在教学目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上作了更高要求。教材也以原中专教材为主。
随着全国高校的大扩招浪潮,高中毕业生进入高职院校,学制三年。当时的语文教学基本承袭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以传统名家经典篇章的欣赏为主,辅之以少量的实用文体写作和口语训练。教材使用现行本科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当前,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市场导向,五年制高职生源由于数量和质量的不断下降而逐步萎缩,三年制高职一枝独秀,而高职语文教学却没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体系,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在重专业、轻素质的传统思维定势下,高职院校各专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很少有语文课的一席之地。尽管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却没有跟上,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教学内容零敲碎打和教学体系的不完整。二是针对性不强,职业性特点不突出,特别是专业特点不突出,不适合高职院校使用。三是语文课程开设复杂,教材使用杂乱。从编写体例来看,一般是分为几大部分,采用选取范文编写的方式,这样的体例与中学或普通大学语文课本体例雷同,并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特色。
构建立足职业发展的语文教学体系
1.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秉持“以人为本”、“多元智能”、“学会生存”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偏理论而轻实用的现实,初步实现由“公共语文”到“职业语文”的华丽转身。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要求,高职语文教学更要围绕这一理念进行改革,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面对高职语文教育的新课题,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今天的教学需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学习、引进“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课堂效率。现代职业教育技术的进步为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可能,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模式被打破,促进了高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开放。笔者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效率得到全面优化。(1)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2)把情境式教学引入课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体会、去感悟,能增强学习效果。(3)适度开展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特点,把语文学习习惯贯穿到平时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使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语文教材体系建设
1.提高认识、强调高职语文课的基础性地位,合理开设语文课程。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在新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这是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对高职院校学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高职院校要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站在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上,立足院校实际,确定课程类型,合理开设语文课程,关键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要好一些,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语言修养、文章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文科类或经济类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必修课。而在工科类的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可以作为必选课( 或考查课)安排以提高理工科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课时的设置上,一般文史类、经管类专业以每周4学时,总学时72为宜;理工类专业以每周2学时,总学时36为宜。另外根据院校实际和各专业实际,灵活安排一些课堂内容。
2.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形成与新教学理念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体系。高职院校有自己的专业领域,这种特点决定了高职语文教材不能只套用高中语文或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体例,而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体系。
首先是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语文技能的内容,还要包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其次,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制要突破原来以“大学语文”、“应用文”、“文学欣赏”等课程分类的框架,构建适应学生发展和教师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即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为出发点,以学生岗位能力的逐步提高为前提,构建“诗词朗诵”、“口语训练”、“汉字书写”等内容模块,形成横向综合的课程结构。
3.教材内容要突出针对性、强调适用性。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重要,要根据专业特点,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强调对学生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是高职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语文教师要根据所教专业的特点,了解市场和社会需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习搜集此类专业的新知识、新信息,并用这些信息丰富语文教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本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理念,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提高高职语文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教育的社会价值。在教材建设方面,要加强积累,及时把有关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围绕培养目标这一核心,建设与其相适应的语文教材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