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望月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由于课件、师资质量的逐年提高以及教学管理的日趋完善,网络大学吸引了不少人士进行自我“充电”。目前,在上网络大学的学员达到250万。由于90%的网络大学生是在职人员,
因此网络大学毕业生也就基本上不存在就业的问题,而是职业发展的再次提升。而用人单位是否认可网络大学文凭则成为关键点。
用人单位注重实际效果
为了了解网络大学生的毕业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的态度,笔者特意走访了北外网院的几个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钓鱼台国宾馆去年有8名学生就读北外网院,由于效果不错,今年又有12名学生就读北外网院。其人力资源经理表示,作为国家级宾馆,经常接待各国外宾,宾馆一直在考虑怎样用合适的方法来培训员工,提升宾馆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英语水平和整体文化素质,以展现宾馆整体对外形象。既然北外网院的培训效果不错,他们理所当然把网院培训作为提高宾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
网通项目经理关传江认为,通常企业把求职者招聘进来后,经过培训等方式评估他们的能力和潜力,然后再安排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背景不是主要的决定因素。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周蕊是一名空姐,由于工作需要,报考了北外网院,单位非常支持,跟她同时报名的,还有几位同事,效果也不错。德国RAG集团北京办事处陈晓蓉担任公司行政总监,由于经常处理英文信函,工作中经常需要用英文与老外沟通,就选择报考了北外网院,现在她的听说读写能力非常强,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据了解,目前已有19万人陆续走出网络大学的“校门”,就此,在前不久,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对北京的40家用人单位进行了网络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大学文凭已经得到多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校的品牌、教学质量、开设专业成为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因素。此次所调查对象分为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企(独资或合资)和行政事业单位共4类,每一大类选择了10家。调查结果显示,对网络大学生表示认可,可以接受的用人单位有29家,占总量的72.5%,由此可见,其用人单位在亲眼目睹了他们在上网络大学后工作能力上的提高后,对文凭的认可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是用人单位普遍认可网络大学生的原因。
网络教育更能培养主观能动性
网络大学由于时间的机动灵活,就成为了多数在职人员的首选。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们不仅要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这个工具进行学习,还要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妥善处理事业、家庭、学习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学习认真、事业投入、家庭和睦。这无形中增强了网络大学学员们的时间观念,提高了他们的办事效率,工作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希尔顿酒店前厅经理刘浩然表示,网院学生的多样性以及学习时间不确定性,决定了每个网院毕业生都需要具有极强的学习毅力。这种学习的积极主动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工作,使工作更有积极性。而工作是否积极投入,有没有出色的工作成果才是用人单位衡量员工的关键。
钓鱼台国宾馆部门负责人邹静告诉笔者,由于网校生大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能坚持把整个专业的课程全部进修完,通过所有考试并不容易,这表明他们有很强的进取心和毅力,用人单位很看中这点。唐宫金阁人力资源总监于女士告诉笔者,从去年公司招聘的几名网校生来看,他们做事的原则性和自律性很强,思想和经验又比很多高校毕业生成熟和丰富。因此,企业在招聘时会量才录用,择优录取。
网络教育质量是生命
有时候成功与失败只在一瞬间,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生只要一次成功就够了,当你明白成功地喜悦之后,你就会为了这种感觉不停得奋斗,因为心里很渴望被别人关注,追求成功地激情,去赢得命运的转机。
我曾经了解过,一个成功人士的一生,他五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开始流浪,十六岁参军,十八岁之后,他做过无数次职业,但都以失败结束,直到六十五岁,他领取了救济金一百零伍美元,他用这笔钱做了最后一搏,八十八岁时,他的事业终于获得成功,他就是肯德基的创始人——哈莱德·桑德斯。
成功与失败往往是相对而立的,成功很令人向往,然而失败也并不可怕,二者都要我们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如果我们能够不断认识成功和失败的诸多因素,就会为我们的成功提供更多可能。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的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的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以其灵活便捷连通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进而形成了一种网络文化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以其本身丰富的阅读内容、开放的阅读环境、互动的阅读过程冲击着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然而也正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丰富性、开放性、互动性对获取它的对象没有明确的年龄、性别限制,使得网络阅读成为一把“双刃剑”但是,对于网络阅读我们不会因噎废食。而对于长期“费时低效”课堂阅读教学而言,网络阅读不仅提供给学生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教会学生如何在信息的海洋过滤出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网络阅读对学生课堂阅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概念界定
(一)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狭义上说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在教学实践中,网络环境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与网络工具的组合。
(二)网络阅读。基于网络环境的即超文本、超链接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它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与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阅读行为。
(三)小学生网络阅读。教师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恰当选取网络资源,合理安排上网时间,使小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高效获取网络阅读资源的一种阅读行为。
(四)阅读效果的评定。由于小学生正处在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发展形成阶段,评定的方法不宜采取得分多少、排名前后等硬性指标,在教师引导下,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阅读效果的评定,如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形式多样的成果展示、阅读知识竞赛等。
三、小学生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一)从阅读条件上看:传统文本条件下,读者凭借的载体基本上是纸质读物,以手翻动纸页,即可获取页面上的文字、图画等信息,无须其他设备;而在网络文本条件下,读者除了凭借成本昂贵的、联接网络的计算机和其他网络辅助设备外,对网络速度亦有一定的要求;读者除了能读懂网络中的文字、图画等符号的含义外,还要掌握一些电脑和网络应用技术,通过点击鼠标、键盘的方式来来阅读显示屏上的信息。
(二)从阅读的信息元素上看:网络阅读的对象大大突破了传统文本静态的以文字和图画表达意思的限制。不仅有文字、图像等,还可以用声音、动画等呈现出动态的、形象性的信息。在传统阅读中要靠读者的想象加工才能实现的意象,在网络阅读中,通过显示屏上变幻的色彩、流动的动画和优美的音乐等川流不息地呈现,网络文本所蕴含的言语意义变得那么直观、形象、真实,牢牢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三)从阅读的互动过程看:网络阅读有着极强的人机交互功能及多样的信息交流方式。网络特有的“超文本”格式,使读者点击文本中加标注的一些特殊关键单词和图像,就能打开另一个相关链的文本。读者可以根据需要,迅速地、跳跃式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大大增加了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和自主性。超文本还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交互活动,有填表、E-mall、留言、在线交流等,读者便于参与,并能及时得到反馈,改变了传统习惯中读者单向度的文字阅读。交互方式扫除了读者与作者沟通对话的障碍,为读者阅读和理解文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四)从阅读内容的数量分布上看:网络阅读内容呈海量并可供高效检索。计算机的存储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张无法比拟的,网络的连通使身处地球上任意一个角落的读者都可以做到“鼠标一点,世界在你面前打开”。读者只要掌握一些网络检索方法,依靠有关检索程序的自动运行,即可获取需要的内容。这种良好的交互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为读者查询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四、网络阅读为数字环境下的协同阅读教学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协同阅读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竞争机制,使个体对共同阅读材料的理解,完成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转化,进而达到系统中的各因素相互协调、合作、同步、互补。
网络阅读就出现在协同阅读教学模式的第一个阶段――课前准备。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络、图书、书刊、报纸等数字资源,搜集与新授课程知识相关的阅读材料。这样可使学生全面的、多角度的对阅读内容形成初步认识,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从而保证教师所收集到的个体信息更为多样。由于网络阅读查找信息出现在系统阅读教学模式的最初阶段,网络阅读效果的好与坏,质量的高与低都将决定以后阶段进行的顺利与否、成功或是失败。因此,网络阅读为协同教学模式能够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基础,采用多种方法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存的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就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微课程提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小学 语文阅读 微课程 互联网+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开始培养,通过阅读教学一步步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在互联网时代,微课程成为目前课堂改革的重点,互联网的发展为语文阅读微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微课的定义
微课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互联网在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已经成衍生性发展,通过市场,以往很多与互联网毫不相关的行业与这一产业建立了联系,实现了两大行业的结合,衍生出了很多新的产物。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新型的发展模式被人们称作互联网+,而微课便是互联网与教育结合的产物。
微课程是伴随着电子教学技术的普及而诞生的一种新型的课堂辅助教学模式。微课堂是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师通过视频的制作将课堂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直观的概括,将课堂中的重点内容浓缩到视频中。这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微课程的视频时间不长,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所以微课堂的内容大多是教师围绕课堂重点展开讲解的全过程,教师在进行视频制作的时候可以将视频做的尽可能生动精彩,并突出表现重点内容。这样教师便可以在微课程中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学生不断地强化语文阅读课堂的重点内容。
2.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微课堂教学的意义
微课堂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先很多美国的教师通过互联网将自己制作的教学视频分享给学生,这便是早期的微课。随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运用,正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这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电子终端观看教学视频。因此微课的概念也由此诞生,而作为微课一般会遵循小的特点,并将知识尽可能的浓缩,学生在课下便可以利用自己的零散时间进行学习,这种碎片时间的运用也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点之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微课堂正式充分的利用了这一点,将学生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将课堂搬到课下,这种教学模式十分适用于目前的语文阅读教学。
2.1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学生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小学生通过阅读可以认识大量的新的生字词,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能够了解不同语境下字面意思的不同。二运用微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及时的掌握日常中的遇到的生字,加深学生的对知识的印象。
2.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量,通过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有效的延伸小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这对他们日后在做阅读题、应用题、其他数学题等题目时,能强化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对一个民族而言,对民族的兴亡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一个拥有丰富想象力的民族,其创造创新能力也绝不会差。人的想象力要从小时候开始培养。想象力的基础,是现有知识的掌握,然后经过人类头脑对这些知识展开合理的联系,产生不一样的意象。一切的科学和艺术都离不开想象力,然而,阅读是产生想象力的土壤,小学生通过对大量材料、知识的阅读,可以激发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微课程的内容相比于传统的阅读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看可以帮助学生涉猎更为广泛的知识。
d.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很多家长并不太重视小孩的写作创作能力,因为科目繁杂且重要程度不一,大多数家长更加关注他们小孩在数学、英语等实用科目上的学习掌握情况。他们忽视了语文阅读、写作的重要性。然而想要学会写文章,首先得学会看文章。通过大量的阅读,小学生能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和构思等,看得文章多到一定程度,必然能将一些好词佳句运用于他们的写作当中,对他们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3.互联网+时代下微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3.1运用微课程为同类课文共同营造氛围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主旨较为明确,每单元的文章思想感情大致相似,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只需要将单元内的文章相互联系,营造相类似的氛围,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个单元内的不同文章,并且加深对文章主人公思想感情的理解,更好的把握单元主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微课的利用可以钢架细致的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本为例,第一单元主旨是主人公面对人生中的变动与挫折,所采取的态度与应对方式,以及思想感情的变化;第二单元描写的是国家危亡之时,社会大众的感情变化以及生活变化,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第三单元描写的是杰出人物的日常生活或者人物传记,让学生认识或者了解杰出人物的生活与情感生活,培养崇高的思想感情,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且从杰出人物的故事中汲取到有用的学习方式或者生活方式;第四单元主要是对我国民族艺术的描写,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感受到祖国多彩的民族艺术,维护民族团结,并且优秀作家的描写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W生的写作水平。因此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可以将这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脉络,同时这种微课对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至关重要。
3.2影视资料创造氛围
相似的思想感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创造类似的阅读氛围,但是观看影视资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认识文章的内容,方便学生换位思考,理解文章思想感情。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的文章时,教师将一些国家灭亡的片子剪辑进微课中,特别时我国民族危亡期间的电影或者纪录片:圆明园、风云儿女、开天辟地等,这些影视资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危亡时期,人们生活的情况、以及思想感情的变化。除此之外,老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向社区内或者家中的老人了解当时的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生活情况。
【结 语】
微课在小学阅读课堂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的内容,同时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课下时间帮助其扩展词汇量,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因此如何借助互联网优势开发微课的教学方法成为我国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微课的利用提升我国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一、用教师的“激励评价”点燃学习热情
教师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学习时空中,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需要教师予以唤醒与激发。而课堂中教师的这种唤醒行为并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简单说教。民主平等是新课程改革下新型课堂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重要思想指引下,课堂中教师只有通过实事求是、客观亲切的评价行为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激荡起热情与活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竞争意识。
《望月》这篇课文以充满诗意的文字描写了我和小外甥在轮船甲板上望月对诗的美好时光,将小外甥活泼可爱、充满幻想的儿童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意情境中的诗意氛围。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则需要根据课文内容的情感基调,在课堂中适度、准确地把握充满诗意的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双提升。
饱含真情的激励。《望月》一课的教学内容交融着现代语言的清新优美与古典文字的精炼含蓄,既有对现实美景的观察与想象,又有对关联内容的诗句互补,这样的学习内容对于班级学生而言,明显生发出两种分歧,对于“学习力强”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文字充满着美感与活力,能够引发学生的无限乐趣与向往;而对于“学习力弱”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文字则带给他们很大的障碍,让他们无所适从,学习的节奏明显拖沓。
在这样的现状下,需要发挥出教师“激励评价”的强大作用,敏锐发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和进步点。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关注他们反馈信息中的独创性和示范性,如学生在回答“小外甥和我在背诵有关月亮的诗句,文中的省略号的内容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呢?”这样的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难度,此时学生能够补充出的诗句就能充分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积累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及时给予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是丰富,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直击弱处的指导。对于能力弱的学生,在学习朗读描写月亮的语句时,如果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则教师就需要加以鼓励“读出了作者对月亮的赞美和喜爱,如果能够将语速再慢点,注意词语的停顿,那么月亮的清幽与宁静就能让我们感受到,试一试,好吗?”这样的评价语言直击学生学习中的弱点与问题,也在亲切与关心中帮助学生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引人思考的启迪。在班级中,还有一大部分的学生处于学习的中游,对于他们的评价,教师则需要引发他们的思考,让他们在自主、自觉的探究和交流中发展能力、启迪智慧。如学习“月亮出来了……”这段文字,我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不少学生都想到了“宁静、安宁、幽静”这样的词语。学生的理解是正确的,但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还应要探寻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追问“你从哪些文字中感受到的呢?”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借助“流动的江水、两岸的剪影、银色的花边”等词语来反衬月夜的宁静清幽。
二、用学生的“相互评价”点亮学习之路
学生对于同伴的认知和评价不但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客观公正的评判意识,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引学生自己的发展目标,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在《望月》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背诵和理解表达,适时运用“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你有一些怎样的建议?他的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呢?”等评价问题让学生自主交流,相互评价。学生在评价前认真倾听、评价时注意表达,评价后互相学习,这样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语言训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融合进课堂,促进课堂学习效率在合作、和谐中不断提升。
三、用学生的“自我评价”点拨学习困惑
学生在课堂中是自由的学习个体,课堂效率的高低就取决于这些个体的自我认同。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是对课堂中自己参与学习情况的自我体验和认知。让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有效点拨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帮助他们逐步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望月》“夜色下的江景”时,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月夜的美丽幽静是学好课文的重要起点,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充分朗读,之后,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为什么要这样读?觉得自己读得如何?自己有哪些满意或不满意的地方?”在这样的评价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关注个人学习行为的成效,保障个体学习高效率的实现。
一、课堂气氛平等、和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改变传统教学的高压型,必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学生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才会旺盛,思维才会活跃。很难想象一个正襟危坐、欲动不敢、欲言不能的人的思维能够活跃起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有篇课文是《望月》,下面是我在导入课文时的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夜空吗?
生:我最喜欢皓月当空的时候。
师:在夜空中我们喜欢的景物很多。你们猜猜,老师最喜欢什么?让你们猜个谜语就知道了:它是夜空里的大圆盘,每个月都会发出银白色光芒。它是什么呀?
生:(齐声答道)月亮。
师:月亮,你喜欢吗?为什么?
生:月亮让我想起了“嫦娥奔月”的故事。
师:是呀,月亮可真是天上的美丽仙子。它让人们想到夜光的清静,夜空的澄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舅甥俩去江轮甲板上望月亮。板书课题:望月(谁来读题目)。
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师生之间心理相融,和睦互动,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内需。
二、愉悦学生心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经常通过图画再现、语言描述等多种教学手法,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心情也会特别愉悦。
三、活跃课堂气氛,学得更轻松
陶行知先生创办盲人学校十分重视教育学生,他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学到一些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学会自己寻找知识的途径与方法,让学生按着个性自由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习方式,让他们真正活跃起来。
1.演一演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先让学生揣摩课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有感情地自由朗读一番。接着我说:“现在让我们自由组合,既当编导,又当演员,把我们今天学的课文来演成课本剧。”经过一刻钟的准备,学生们都争先恐后要求表演。意料之中,学生们的表演相当的精彩。这样的教学,我没用一句多余的话,用“演一演”的形式,解放了学生们的手脚,让他们和宽容大度的蔺相如、急躁却知错就改的廉颇有了“近距离接触”,获取真实的体验,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画一画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学生们很喜欢通过绘画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将语音还原成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和《游园不值》时,学生被这两首诗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喜欢田园春色的感情感染了,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以声写春,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最后让学生在纸上画一画自己眼中所看到的春天。这个充满美意的要求,更将语文和美术交叉整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编一编
月亮意象语文教学月亮作为遥不可及、高悬于夜空的神秘天体,在华夏先民的观念中积淀为具备了美的意蕴的形式,成为中华先民情感表达的一个象征物,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衍申出多重内涵。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传承经典,当然少不了月亮意象,本文试图分析这些意象的呈现方式和不同内涵,谈谈如何根据意象的特点实施教学,高质高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月亮意象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
意象是汉语言文本传情达意的重要形式,是创作主体通过感觉的想象而创造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能被读者所感知的具象,是主客观融合的产物。月亮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并被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沿用、发展、创新,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它们超越时空,成为凝聚汉民族精神意味、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的符号、载体。
月亮作为一种意象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主要通过课文和古诗词这两种途径呈现。课文中出现月亮意象较典型的有《嫦娥奔月》《望月》《月光启蒙》《二泉映月》等,课文中借对月亮的描写、对月亮意象的运用,或表达了人们对宇宙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想象(《望月》),或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流逝的美好时光的怀念(《月光启蒙》),或衬托渲染人们的愁绪与孤独(《二泉映月》)。
古诗词中有10首直接借月抒怀的诗词,这些作品中关于月亮的意象内涵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4.蕴涵时空的永恒,抒发人生短暂、人生无常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其中以明月抒发对故乡、亲人、有人的思念之情的象征比较多。
由于意象的独特特点,注定不能像定理、公式的教学那样用概念化的方式去说明、印证,不能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讲解、传授。应当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艺术的妙悟,领略母语学习的真谛,感受民族生命的律动。
二、月亮意象的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感受月情
运用形象思维,发挥联想和想象,去把握月亮意象,这既符合文学欣赏的规律,又切合小学生的实际。由于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的限制,小学生一般不是从理性上去审视作品,而是从感性、经验的角度去阅读欣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美丽画面,从而得到美的感受。
如《静夜思》教学,教师一连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李白的话,对着月亮,你在想什么?”、“对看着明月的李白,你想问他些什么?”“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光照到地上为什么称霜呢?”学生由己推人,想到冰冷的月光洒在地上像白霜一样寒冷,体会到李白孤身在外,月光如霜,心比霜还冷。学生不仅对月亮的意象理解得更深刻,而且透过李白对月的描绘,感悟诗人的孤独情怀。由此可见,激发学生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激活情感.感受月亮所传达的情感信息,深入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
2.情境体验,品悟月意
如何引领学生畅游“意象的河流”,将文本抽象枯燥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形象,特级教师施建平执教《泊船瓜洲》运用的是创设情境、学生体验的方法。施老师先范读课文,用简笔画勾勒出诗人、船头、江水以及一轮明月的形象,同时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在栩栩如生的简笔画的引领下,在意蕴深远的古典名曲的启发下,在施老师娓娓动听的话语的帮助下,学生迅速进入诗歌写作的情境,充分体验到在诗人肩负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已经离家很久,现在虽近家门,却又无法归家的感慨;体验到作者发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来自灵魂深层的呼喊;感悟作者通过月亮所表达的那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和复杂的人生况味。
诗歌如此,课文也如此。《望月》中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银色的海面,留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话给学生带来了经验的比照和心灵的碰撞。教师首先和学生共同欣赏文本,让文本的审美意蕴感动大家,接着引导学生讨论:“你有没有看过月景?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月景?”“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什么啊?”“长大的舅舅借着月亮想说什么呢?”通过一系列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小外甥眼里的月亮、舅舅眼里的月亮、引用古诗中的月亮和作者笔下的月亮,都是一个月亮,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是多样的,寄托着不同的情思。正所谓披文显象,显象得意,月亮的意象也逐渐明晰。
3.拓展延伸,升华月韵
一、梳理资料,分类交流
一些课文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课文的课题也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例如《东方明珠》《我叫“神舟号”》《海底世界》等课题均属此类。在进行此类课题的教学前,教师必须布置学生预习,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等途径收集与课题描述相关联的材料,用大量的课外信息冲击学生的视听认识,为学生补齐因缺少生活经验带来的知识缺陷。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执教《恐龙》一课,由于恐龙早已灭绝,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认识它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求学生交流有关恐龙的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它的了解;这样不但补充了学生知识的空白,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而且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要把握好交流材料的不同类型,确保学生展示出不同类型、互不叠加的材料,既突出重点,又淡化雷同,保证材料既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又不失“语文”的味道。
二、反复朗读,感悟课题
有一些课题文字优美,蕴含的信息比较丰富,如《花瓣飘香》《一路花香》《生命的壮歌》都是这类课题。对于此种类型的课题,我们在教授课文内容之前,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题目,感悟课题所表达的意思,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课题,促使他们深入了解题目的内涵,品味文字的魅力,并引导学生从对课题的感悟中,逐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和文字。如,教授《爱如茉莉》一文,出示文题后,教者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文题并积极进行思考,尝试提问:“你心中的爱是什么?”“茉莉花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你认为茉莉和爱之间有什么联系?”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们初步地感知到了爱和茉莉之间的某些关联,较自然地从课题中触摸到了文本的内涵。
三、分析思考,质疑提问
许多课题是作者对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诚实与信任》《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之类的课题就是如此,这类课题可以直接激发出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还能帮助学生较为轻松地找寻到学习文章的重难点。这样的文题,教学时,可以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让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既可以避免繁琐无味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又能为进一步深入探究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打好铺垫。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时,在学生初读文题之后,教者启发谈话“读了题目,大家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质疑:“这个‘我’是谁?”“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一连串的提问激发了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了文本。在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质疑能力,并引导学生边质疑边把问题归类,并进行甄别,筛选出优劣,逐个击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思维。
四、紧扣题眼,重点突破
文题都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提炼出来的,字数虽然不多,但却统领着整篇文章,特别是文题中的“题眼”,这些中心词往往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起到“一通百通”“融会贯通”的作用。如《黄河的主人》《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徐悲鸿励志学画》等课题都是这种类型的文题。教学时,教师若能紧紧抓住这些题目中的重点词语,那么在新课导入、文路梳理、课文解读、感受语言以及情感升华和审美体验中,都会有很大收获,师生之间的“教”和“学”就会变得轻松很多。如,教学《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时,教者要抓住文题中的“主人”二字做文章。首先引导孩子们谈谈自己对“主人”这个词的理解,然后说说哪些人可以称某些方面的“主人”。紧抓关键字词,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仔细审题,解读题意,以题目推想课文内容的教学方法,必将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为学生学习课文打下牢固的基础。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快速反映、适时地抓住文题的“题眼”,找准课题中最精华、最关键的字和词,在进一步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统领全篇的作用。
五、扩展课题,感知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中国月亮文化的源远流长。
(2)通过不同形式朗读有关月亮的古诗,积累描写月亮的经典诗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诵读的深层理解。
(3)以小外甥关于月亮的比喻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心中月。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读描写月亮的诗,从而领悟不同的读法,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觉。
(2)优美情境的熏染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心中月,从而进一步领略月亮之美,中国月亮文化之博大。
四、教学准备
乐曲《春江花月夜》及轻柔的钢琴曲、教学课件、与月亮有关的散文和绘画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江中月”,感受月亮之美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所写的散文,读――望月。
轻轻地读――望月,柔柔地读――望月。
师: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是――江中月,一个是――诗中月,还有一个是――心中月。(板书:江中月 诗中月 心中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安详柔美的江天月色,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美美地读。配乐齐读第二小节。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朗读中,营造清幽静谧的气氛,学生一边感受江中月的柔美,一边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走进“诗中月”,感受月亮之情
师:这就是江中月,那么清幽,那么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作者今晚怎么也睡不着。其实,睡不着的又岂止是作者一人,还有谁?(小外甥)两人看着夜空中这么朦胧迷人的月色,禁不住诗兴大发,开始了对诗比赛。他们是怎么对诗的?从课文中找一找,找到之后再读一读。
(出示诗句)
1.角色朗读
师:柔美的月色下,沉稳而又才华横溢的舅舅和聪明活泼的小外甥开始对诗了,他们会怎么来对这些诗呢?怎样的语气?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同桌两个人一个当舅舅,一个当小外甥,先试着对诗。
(指名赛诗)
2.情感朗读
师:这些诗句都是古人所写,这古人的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的,面对着高空悬挂的月亮,诗人们都在怎样倾诉着自己的情思呢?(生交流每句诗的情感,并带着情感读诗)
师:(抛出疑问)读着读着,我就觉得奇怪了,都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啊,怎么到了诗人的眼里,笔下就不一样了呢?这就叫“月亮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师板书:情)
3.拓展朗读
师:舅舅和小外甥仅仅就对了这几句诗吗?他们还可能对了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呢?
师:我们在对诗的时候,你可以用舅舅一个大人的语气来对,也可以用小外甥一个小孩子的语气来对,也可以当一回心潮澎湃的诗人对月抒怀,总之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有感情地朗读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6句描写月亮的诗都是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的时候都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出诗的情感,诗的韵味。殊不知这样一来,就有脱离文本之嫌疑。在情感朗读之前插入分角色朗读,既源于文本,又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而不同的读法又意味着不同的理解,带着不同的理解来读相同的诗歌,会带给所有人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品味“心中月”,感受月亮之韵
(1)过渡。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皎洁的月光下,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望着月亮出神了。他开始想象,想象眼前的这一轮明月,它究竟像什么?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这天的眼睛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这是怎样的眼睛?
(2)出示对话。这就是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话。谁来读一读?
(3)这月亮怎么就成了天的眼睛了呢?这个比喻好不好?好在哪里?同桌讨论讨论。
交流:月亮圆圆的,就像是天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月亮弯弯的,就像是天的眼睛慢慢闭上了,好像在回味着人间的逸闻趣事,又像在思考怎样让人间变得更加美好!把天拟人化了,有时候睁开眼睛,有时候闭上眼睛。
(4)小外甥说这段话的时候可是绘声绘色的,谁来绘声绘色地读一读?
(5)师生配合读。
师:我们都来做一次这个可爱的小外甥,绘声绘色地读,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老师也加入你们的队伍,读舅舅的话。
(6)写话拓展。我们和小外甥有着一样的年纪,一样的调皮,一样的富有幻想。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平时空闲的时候,我们也会坐在院子里,站在阳台上,抑或是靠在窗子边,望着天上的明月出神。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中,月亮像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月亮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图片)
拿出笔和纸,写一写你的心中月。(配乐)
(7)交流。
(8)时间过得真快,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
(师引读20~21小节)
我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此时此刻的我,又会有着怎样的幻想呢?
【设计意图: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讲解偏多,学生自主学习、作业时间偏少。新课标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品味了外甥的心中月后,所有孩子的心中一定涌动了不一样的情愫。此时顺水推舟,让孩子们想一想自己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及时写下来】
(四)寻找“心中月”,感受月亮之奇
过渡:作者心中的月亮会和小外甥的一样吗?会和你们的一样吗?
(1)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到人间,一落到人的眼睛里、心里,都会不一样。这就是月亮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2)打开中国的文学史,每一页上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古往今来,多少这样的文人墨客借助各种文学体裁表达着自己的心中月。
①出示贾平凹《月迹》,让学生读一读。
在这群小孩子的眼里,这月亮就是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这是多么富有童趣的想象,想累了,孩子们就甜甜地睡了,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②出示冰心《寄小读者》: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师读。在冰心奶奶的眼中,这月亮就是――母亲,这么温柔,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③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笔下的月亮不是那个小小的印章,也不是慈祥的母亲,它柔和的光洒在荷塘上,这恍如仙境的美景让作者的心境也渐渐美好起来!
(3)古往今来,月亮不仅仅出现在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很多音乐家、画家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你们想看吗?想听吗?(教师出示一组画家的月亮作品,有油画、版画、水墨画等)
师:耳畔这优雅的曲子就是《春江花月夜》。
师:这是梵高的著名油画《星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