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语文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士贰其行”中“行”的读音
《诗经・卫风・氓》(高中第三册)中“士贰其行”的“行”应当读“háng”,理由如下。
首先,这是韵脚决定的。这一节的诗句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显然,汤、裳、爽都是ang韵,行也应如此,才能够章节和谐。
其次,这是词义决定的。行,是品行的意思。现代汉语“行”如按“品行”解释应该读xíng,但是这一义项在古代却读háng。“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景行”为“大道”的意思,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汉语大字典》解释“行”,在读音háng下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道路”。而在一些旧版词典中,“景行”之“行”的注音就是háng。
再次,上古没有舌面音。根据章炳麟、黄侃等众多学术大家的考证,上古是没有舌面音jqx的,到了近古的元、明时代,才从舌根音gkh里分化出舌面音jqx。这样的话,凡现在声母为jqx的字在上古都在gkh里,如“柜”本来声旁是“巨”,但却不读jù而读guì,“壳”既有qiào的音又有ké的音等等,所以《诗经》时代的“行”应该读háng。
如果以上说法成立的话,自然而然就会牵扯出本节“极”和“德”的读音来。或者,它们和“汤”“裳”“爽”“行”为同一韵脚,但由于语音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已十分复杂,并且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又无其他相应的读音,所以只好作罢。但是“行”却不同;或者,只是它们二者押韵,与前边的韵脚无关,本节诗在这里又换了一次韵。
二、“三年释其征”中“征”的释义
《勾践灭吴》(高中第一册)中“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课本注释:政,通“征”,指赋税徭役。而《勾践灭吴》下文又有:“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收,征收。这样,问题就出来了。“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的意思是:十年都没有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这样,老百姓家里都存有可以吃三年的粮食。十年免税是对于每个国民的普遍政策,而“三年释其征”、“三月释其征”又是特殊的抚恤政策,因此,就不存在“免除三年或三月赋税”的必要。所以,“三年释其征”、“三月释其征”中的“征”是不是只指“徭役”而不含“赋税”?但是《古代汉语词典》解释“征”是“赋税”和“征税”的意思,没有“徭役”一说。《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解释这两句中的“征”时说,征,指徭役。这种说法就比较合理,但又和词典产生了矛盾,而笔者认为还是采用这种说法好。
三、“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的翻译
《勾践灭吴》(高中第一册)中的“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这句的翻译有多种答案。“……庶子死了,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多译为赋税徭役,上段已作讨论),并且也一定像埋葬嫡子一样哭泣着埋葬他”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按这个翻译的口气来推断,哭泣埋葬支子的应该是他的父亲。而嫡子也好,支子也罢,他们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感情都是一样的,不存在厚此薄彼的事,所以,这种“哭支子如嫡子”的翻译显然于理不通。那么,究竟是谁在“哭泣葬埋”呢?如果承上文“免去他家三个月的徭役”,主语应该是“官府”或者“勾践”,那么这里的“其子”就不该是“嫡子”而是“自己的儿子”。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必哭泣”这句之前是“冒号”,是对“当室者死”和“支子死”两句的总括,所以这句应该理解为,不论是当室者死了,还是支子死了,官府或勾践“都一定像自己的亲生儿子死了那样哭泣着埋葬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翻译为:“勾践哭泣葬埋他们,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基于让勾践亲自去各地埋葬是不现实的,不是怀疑他的诚意,而是客观条件制约,他不可能处处都去、家家都去的,所以这句主语采用“官府”也就是“当地官员”比较好。
四、“所守或匪亲”中的“匪”通不通“非”
高中语文第五册教材在注释李白《蜀道难》中的这句时说,“匪”通“非”。“匪”本来就有“不是”的义项,没必要通“非”。《古代汉语词典》等很多词典都这样解释。常用的成语“匪夷所思”就是典型的例子。奇怪的是高中语文第三册《氓》“匪来贸丝”的课下注释直接将“匪”解释为“不是”,出现注释不一的现象。翻阅很多古典文学作品集,对这一“匪”字都没有作通假解释。
我们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也不例外,从2010年开始,区域整体推进高校课堂改革,打造出了具有殷都特色的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实现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思考和认识。
一、预习要充分强化
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的第一环就是:学生预习,教师引导。教师要做好问题引导,关键在于强化学生预习环节,预习是基础。我们要把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做。我们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对每一节课的预习工作如何实施也要进行专题研讨。在每一节课下课前都要将下一节课预习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去预习、研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做适量的基础练习来检验预习效果。指导学生预习的问题设置形式要多样化,如:提纲式、问答式等,也可采取作业前置的方法,不管用何种方法,在上课前都一定要检查预习情况。
预习是快速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好通道,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因为习惯养成终身受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呢?我以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通过典型引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兴趣小组、课外等活动举行学习方法交流会,让预习做得更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其他同学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二是通过激励机制。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建立各种激励机智,让学生不断有成就感。如可以给预习做得好的同学加星,完成一次任务加一颗星,根据各人的得星数,定期评选班级学习之星,授予荣誉称号。也可以采用加分的方法。三是分层预习。学生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需求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进行科学设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门槛,让他们把课文读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看看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采取分层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
二、合作要全面加强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目标第5项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就明确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生生之间乃至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主体多元高效课堂“双向五环”教学模式的第二环是: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它强调以点带面,互助学习。一是全面加强生生合作。要切实搞好语文学习小组建设,小组结对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指定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学习小组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互助学习都要充分调动小组长的积极性。要提倡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学习,突出以点带面结对帮扶。二是全面加强师生合作。多与学生交流合作,多了解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体现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诵读要强力跟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中国传统教学的主体,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不但不能丢弃,还要强力跟进。不读书,进行语文教学,追求课堂高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语文课堂,不读书就没有发言权。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训练,指导学生把读和思,把阅读和获得个人感受、提出疑问结合起来,读出语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要加强和学生交流诵读的方式方法。如以扫除生难字和初步感知为目的的初读、按一定的节奏表达情感的情读、以成诵为目的的熟读、以融入个人理解创造的个性读、以交流表演激励为目的的范读、以追求宏大场面效果和人人参与效益的集体读。
一读一得,多读一得。要实现语文课堂高效,“书声琅琅”很重要,诵读是关键。
四、因材施教要正确处理
高效课堂强调解放学生,发展学生。要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发展,必须“因材施教”。要正确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一是指对学生的处理。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教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能力获得最大发展、提高。可按学生层次、个性特点、学习兴趣等不同标准将学生或分组,或分类,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下面谈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首先是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教科书以学习专题统整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进而构成新的框架体系。改变传统的选文方式,打破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材料(如篇章、原始资料、问题设计、音像材料、图表、索引、网络资源等等),有创意地进行组合。专题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天地。每个专题都能衍生出丰富的语文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编者之间,构建多重对话的平台。
其次,以人文母题统领专题,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科书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观念,融化现代人文主义学说,对相关的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整合,提炼出一组人文母题,有助于高中生获取精神滋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科书十分重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各个专题都有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具体要求,并在应用、审美、探究方面有所侧重,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均得到了较好落实。在所有专题研习、探讨和活动的设计上,都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积累与应用”则使语文能力的培养得到强化。其中“写作实践”既是相关专题内容的自然生发,又自成相对完整的系列。
第三,以探究为核心设计专题,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编写组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十分重视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呈现方式上大胆创新,创设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全新的呈现方式。同时又不拘泥于单一的呈现方式,部分专题灵活地采用了多种呈现方式。教科书这种新颖而灵活的呈现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将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式。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在上课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来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全面、具体、适当的三维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等。教师还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定,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不能随意地拔高或降低标准。其次,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备课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步骤。在备课时,教师一要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解析教材,掌握教材内容和特点,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二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三要备教法,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要对课堂环节的衔接和具体细节细细斟酌,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以确保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只有认真备课,才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前提。正如古人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智,乐其教”,只要师生之间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在心理上就愿意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状态,营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信任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同时,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增加互动。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情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其次,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如果教师能够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被调动起来了,自然能开动脑筋、发散思维,进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且还有利于知识的生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营造宽松愉悦、能让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一碗水端平”, 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敢想、敢说,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优化教学方法,让课堂生机勃勃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沉闷的课堂活泼化,也能透彻地展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强化训练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学习法,个别辅导法等,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教师的讲授插上腾飞的双翼,让整个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其次,教师要注意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教师在讲授时要注意教学技巧,在关键处多用巧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导入方法,或游戏引入,或质疑问难,或情境激发等等,做到“课伊始,趣味生”,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授之以渔,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即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语文教学秉承这个理念,在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掌握“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授之以“渔”,教会“学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讲解的再精彩,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没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能独立学习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质疑问难,课下能够自主学习。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二是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建学习小组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就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了学习主体意识,同时,也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自然也就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激活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中语文;诗词;差异;
初、高中语文课堂中离不开古典诗词教学,但是通过对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课堂进行仔细研究和比较之后,就会发现初中和高中阶段虽然都进行古典诗词教学,但是教学的侧重点和重难点等方面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高中教师,只有明确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差异性,才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古典诗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焕发出真正的价值光芒。
一、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差异分析的必要性
(一)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衔接的需要
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中阶段古典诗词循序渐进性的熏陶,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古典诗词学习的真谛,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诗词。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把握住古典诗词在初高中教学的差异性,才能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初中到高中实现完美的衔接。初中阶段的古典诗词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求学生能体会诗词的感情、节奏韵律,重点在读读背背,了解诗词内容,而对于品味诗词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等方面则不需要重点掌握。而高中阶段的古典诗词教学则不仅要分析意象、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还要鉴赏古典诗词的象征等表现手法和结构形式,更要求学生能发挥想象,感受真情,培养审美能力。
(二)提高古典诗词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在初、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重理性而轻意境;诗词分析程度不适宜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差异性,从而在课堂上笼统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程式化地进行古典诗词教学。因此,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其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达不到原有的教学目标。可见,要提高古典诗词教学的实效性离不开对初高中诗词教学中差异性的探究和理解。
二、导致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差异性的原因分析
(一)初、高中学生理解能力不同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当初、高中生学习这样底蕴厚重的知识点时,离不开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参与。然而,初高中学生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初中生的感知能力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但没有高中生感知能力的深刻。从思维能力上看,初中生具有了逻辑思维能力,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不强;而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的思维开始成熟,越来越表现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评性。总之,对于古典诗词而言,高中生的理解力比初中生的理解力要好,并且高中生对古典诗词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程度也要强于初中生。
(二)初、高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同
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诗词,是一种集哲学思想、人生经验与审美意蕴于一体的瑰宝。古典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初中生还很难理解和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深层含义。因为古典诗词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学生更易对眼前的可知可感的事物或是具有超前理念的新奇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虽然,很多古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由于缺乏探究古典诗词深层次之美的好奇心加上初中生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比较模糊,因而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并不浓厚。不过,高中时期的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评价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提高了,能够比较客观、全面、主动地分析问题。当高中生们面对古典诗词这样有富有诗意和美感的作品时,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陶醉于古典诗词中那特有的意境之中。可见,初高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不同也是不同学段诗词教学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同
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还不成熟,适合理解简单的古典诗词,对于意蕴丰富的诗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而,对于大部分古典诗词存在着理解障碍。然而,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个性品质趋于成熟,情绪体验更加深刻,自我评价的能力开始成熟。对于古典诗词的分析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鉴于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的不同,在教授古典诗词时要考虑到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差异性表现
(一)初中重在“诵读”,高中重在“理解”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古典诗词教学注重诵读,教师既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搜集名家的朗诵来作为范读的版本,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词;也可以自己给学生范读,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富含感情,根据诗词内容抑或温柔低沉,抑或嘹亮激昂,带领学生走进古典诗词的美丽殿堂。相信初中生经过耳濡目染也会激起对古典诗词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细节方面加以指导,教给学生有关诗词的节奏、停顿、音律方面简单地知识,更好地完成诵读教学。
然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古典诗词方面的教学则应该是积累性学习向鉴赏性学习的转变,教学重难点侧重于诗歌背后蕴含的情感及情感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原因等。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介绍是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对高中生读懂并理解诗作有重要意义。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解读文本。对于高中诗词课堂而言,对每一首诗词的理解都必须立足于“知人论世”。总之,初中的古典诗词教学中在诵读,高中的古典诗词教学重在理解。因此,初高中教师要把握住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从而实现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完美衔接。
(二)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意象、意境分析的程度不同
初中学生也学习有关意象、意境方面的知识,但不需要很深入的讲解和分析诗歌。只需要对意象意境有个初步地了解即可。例如:杨柳、梅花等意象多代表送别;梧桐、明月为思乡的代名词;丁香、猿猴多为愁怨类诗歌的意象。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体现了幽清明净的意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深远绵邈的意境。初中生只需要对一些常见意象、意境熟悉即可,从而进行零散的知识积累。高中教学对于意象的分析则不像初中只重视零散的意象积累,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系统性地积累。同时,在意象的积累过程中还要注意多重意象的掌握,意象具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三)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目的不同
初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希望学生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提高赏析古典诗词的水平,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高中阶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加强诗歌体验,阅读优秀的古典诗词,品味文学语言,感受古典诗词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帮助学生培养古代诗歌的语感,提高思维层次。在古典文学名著的熏陶下积极探索个人价值,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与思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丁治玺.语文课程中古典诗词教学与现代诗词教学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经验
一、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特别是在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当前阶段学习,还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深造,所以引导学生对于学习正确的态度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阅读学习中,更多的是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以便能够激发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提升阅读效果。因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不仅如此,阅读还是识字积词、扩大知识面的重要途径。古人也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多读,从浏览到精读,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效果也就越明显。高中时期学生由于要处理各个科目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做好阅读学习对于他们的各项认知提升、各项能力提升都有主要的意义,多阅读一些好的文章对于他们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我们知道,现代文表达方式多样、写作手法也比较丰富,是高中时期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文体,多读多记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非凡,所以需要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特别是新课改一来,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出现在课堂。这就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学习兴趣,以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身的学习意义,让他们转变传统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转为积极主动的阅读。因为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活动,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主体意识指导下,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能动性。只有认知多了,才能有实践的功用。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则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阅读阅读的良好兴趣,就能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兴趣才有阅读的量,才会提高阅读的质。有了阅读的质和量,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让学生由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信息,实现学习的迁移。现代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给学生介绍一些新的体裁、新的表达技巧,也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
三、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有人说“习惯决定命运”,足可见习惯对于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学习习惯也是如此,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提升学习效率,才能够使学习事半功倍的进行。而一旦学习习惯不对,那么就会导致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影响学习的有效进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要致力于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大多致力于自身教学规划的实施,而很少能够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新的教学目标下,就需要我们能够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以便能够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首先是预习,预习是教师授课的前提,在预习时,教师可以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涉及文中的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也可从结构层次到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通过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创新是人类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最有价值的素质之一,而阅读是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活动,因此,如何利用阅读活动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树立创新意识,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另外在阅读习惯的养成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对于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阅读内容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使他们能够用方法、用技巧来指导自身的阅读活动,促进阅读的有效进行。阅读的良好习惯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朗读、背诵、搜集整理材料、做读书笔记等等都是良好阅读习惯的体现。
四、最后要不断扩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大多要求学生去阅读一些经典名著、名家名作,但是对于学生阅读的一些科幻作品、武侠小说却严厉制止,一旦发现就没收或者批评。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是不科学的:高中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单纯的制止是不能有效的教育学生学习的,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抗意识,所以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如果教师只限于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现代文,那么学生的学习范围就会受到限制,加上精选的一些现代文大多结构比较相似,写作手法也比较相近,单纯的让学生阅读这些内容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笔者看来,教师还要不断的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诗歌、散文到科幻小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讨论,并定期举办一定的阅读心得,让学生们进行阅读的交流体会,促进学生阅读形式的多样化,实现现代文阅读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 语文 教学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08-01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它的特殊性,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正确的方法。
一、认真备课,因材施教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的。每个单元五篇文章。单元前都有”单元提示”。明确提出了单元教学目标及要求,这是我们教师进行单元每篇文章教学的依据。依据这个总目标、总要求,在熟悉单元每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总目标、总要求,确立每篇文章、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以及讲授和训练的重点。做到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在此基础上写好教案。认真备好每节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备课质量如何.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认真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二、学生预习,强化训练
上新课前,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然后讲授新课,可以节省课堂大量时间,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总量.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课前预习,一是要提出明确要求。比如:在阅读时圈点字词,划出重点语句,最好做点旁批,概括文章内容.体会文章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试看解答书后训练题,提出疑难问题等等。课前预习最好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使预习要求明确化、具体化。二是要督促检查。学生是否按要求真的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要有布置,有检查,决不能流于形式。通过检查,了解情况,心中有数,养成学生课前预习、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有的放矢,主体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养成求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好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导读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目标的设计要始终突出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能力点的训练设计要有点石成金之功,方法指导要有举一反三之效,以达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优化,找准教学重点和切人点,要有所教有所不教,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在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查上,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即布置的内容一定要具体,让学生力所能及;检查的方法也要具体,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去学。像泛泛的布置”回去以后做好课外阅读”这样目标不明显,毫无考虑学生完成能力.无从考察完成情况。虽然出发点很好,但效果会非常差。
四、重视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对象、主体。通过教师的”导”,促进学生的”学”。以师生的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的“动”,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控制:教学重点、难点的点拨.课堂教学气氛的激发与调控。学生的”动”,体现在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内容的动脑、动口、动手,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师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弊端。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学习热情得到释放和鼓励,学习欲望得到增强和体现。除了师生互动,学生间也应互动。比如某一学生提出疑问或在回答有关问题时,答案正确与否,教师不急于表态,而让更多的其他同学发表意见,进行讨论,参与评判,得出结论。学生间的这种互动热情越高,说明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高.说明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要知道,这是比单纯地掌握基础知识更重要的一种素质的体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间的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五、坚持练笔,培育写作
作文是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也是学生最怕的题。有的学生一见到作文题目,就觉得无话可写,脑子里一片空白;有的学生干脆一提起笔来不加思索就乱写一通,结果是文不对题,分数当然是不会高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作文训练。第一先要让学生每天坚持写一则日记,日记的内容非常自由,学生可以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实在是没有可写的可以到书本中或课外书中找一优美的语段抄下来,这样学生会没有顾虑,也没有任何负担,日积月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感受能力都会有质的飞跃。第二,让学生坚持每周练笔二至三次,重视实践,不拘形式,讲求实效。刀要常磨才锋利,曲要常唱才上口,笔也要常练才能运用自如。练笔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或者将观察所得,记叙几行;或者因读书报有感,评论一番;或者描写一段眼前景物;或者抒发几句胸中情愫:或者作些作文开头的片段训练,文章主体部分的拟提纲训练、作文情景设置训练:或者作些学生口述练笔训练,也可以教师不失时机的作文示范指导。第三,鼓励学生交互修改作文。”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写了作文初稿后,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当之处。让学生交互修改作文时,免不了学生对作文稿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完善。待学生把经自己反复修改的作文稿交。
六、课后布置,作业适当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树立科学的阅读教学理念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包办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跟着教师的教学步骤,亦步亦趋地开展阅读活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学到一个结果,而没学习到阅读的过程、技巧,致使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效率较低,在面对考试的时候无从下手,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学中我们要认识到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课本内容的分析,更应该是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理解能力。具体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也要净化学生的阅读素材。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也应该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协调者,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一起学习,而不是在教师的“领导”下学习,这样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到知识的分析、形成过程中去,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科目的特殊性,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教学中我们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体裁入手,从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入手,不断拓展阅读范围、积累名词佳句,以此来引导学生增强语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能
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由于受时间、空间、硬件因素的制约,教师不可能一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而是需要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鉴赏技巧,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阅读活动,不断提升阅读技能。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感认知,不断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当然也要关注学生的文化底蕴教育,引导学生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他们的综合认知。教师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教育,培养他们的崇高情感,比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也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养成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他们信仰科学、尊重历史、自尊自信的健康情感与思想方法。
然想要做好阅读教学活动,我们不仅要“注重情感体验”,也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经历、生活经验来丰富他们的阅读活动。比如,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创造性阅读”,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技能。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心得交流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综合学习体验。
三、加深学生的阅读综合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