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防范研究
在当下,我国建筑行业以获得了较为出色的成绩,为国家的建设与城市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其相关的安全问题也逐渐增加,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安全正处于危险时期,每年都会频繁发生重大或特大安全事故,这给我国建筑企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并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解决建筑施工时的安全问题便成为了当下最为重要的任务。
1建筑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截止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在这之中,最为严重的便是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下面本段将对常见的安全隐患进行重点介绍。第一项,高空作业安全。作为当今一种最为常见的施工过程,高空作业已成为当下施工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然而,因施工的地理位置与施工方法的难度非常大,且对于施工人员的心理也是一种极为强大的负担,因此,这项工作出现事故的机率要远远大于其他环节。这就代表着高空作业人员不仅仅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心理素质,还要保证自身的工作素质非常专业,并对自身的安全有着较为强烈的意识。但就目前而言,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安全并不够重视,且施工的技术也并不达标。这导致了高空作业的危险性非常高;第二项,地理条件安全。在建设建筑工程的过程之中,地基是最先进行建设的环节,且也是整个建筑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之一。因此,若想要建起高楼大厦,九必须将地基打牢打实。然而,随着地基的不断深入,其地质也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其周边环境与土层会因施工的影响出现某些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坍塌事故,这也是施工过程之中所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隐患之一。此问题也是施工方格外重视的问题;第三项,环境条件安全。因施工场地处于露天状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且常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干扰与现场条件的影响,如下暴雨天时无法施工、因地下土质导致施工无法正常继续或因天气过热导致员工中暑等。这会为施工人员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使施工无法正常运转;第四项,机械设备安全。因建筑施工时的项目过于繁琐,导致其使用的机械设备种类的规模非常的庞大。而大多数机械设备的出处并不统一,且型号不同,这便导致了这些机器会受到施工场地的限制。而操作人员是否具有专业性也会影响到机械设备的安全问题,若技术人员稍有不当,便会导致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事故将非常容易造成施工人员的伤亡;第五项,成品材料安全。因施工时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均为预制结构,其半成品与成品是交易的重要对象。如屋架、预制柱、钢筋等,这些建筑材料将会经过运输、吊装等问题,这些环节都将面临着特殊的考验,若出现问题,轻则建筑材料报废,重则出现人员伤亡。最后一项,人员因素问题。因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是一项需要众多工种一起进行的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因此,进行此项工作的人员均需要有较为熟练的专业技巧,并拥有一副好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安全意识。这些都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时的安全性。
2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2.1风险控制的原则
通过对施工进行风险评价,并确定其风险等级,便能够有效的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控制防护方法。就一般情况而言,其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可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消除风险或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并最大程度的保证个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其二是对相关风险采取预防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风险,或对施工人员进行保护措施,并教会相关人员相应的应急措施,使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最后便是对无法承受的风险采取禁止措施,通过禁止此项目实施的方法来保证人员的安全,或对此施工计划进行更改,并保持重大风险要马上更改,中度风险要限期更改这项指令,使此项施工的风险降到最低。
2.2建筑施工风险控制的方法
对施工安全的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对其进行评估,还需要有一定的控制方法,首先,需要确定施工时的安全目标与指标,并组织相应的机构,将安全工作落实到位。其次应制定与其相关的管理方案,此方案需将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全部包括在内,使其拥有可操作性。并制定相关的程序文书、作业指导书、操作流程、作业范围、管理制度条理等于安全管理有关系的文件。在施工现场,应加强监督、检查等工作,从根源上杜绝安全隐患的出现。对于施工时涉及到的危险场所、危险设施与危险作业,应对每一个环节加强控制,以防止出现任何安全危险。在施工前,应对本次施工的相关人员进行集体培训,使所有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提高,并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训练,以确保不会出现人员因素的安全问题。最后,应时刻观察施工的过程,若发现危险因素的苗头,便及时的将其掐断在萌芽之中。
2.3建筑施工安全的重大危险源控制
为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重大危险,相关的建筑单位应牢牢遵守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地方部门应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建立并完善拥有本地特色的施工安全地方政府规章制度,并配套与社会、主要专业等齐全的相关实施细则,依法对施工方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第二,彻底落实国家出台的《安全生产法》,并建立以“企业负责、国家监察、行业管理、社会监督”这四项基本思想为中心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各个建筑企业单位之中,使其能够有效的开展相应活动;第三,相关地方与企业应加强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因目前相关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机构并不完善,相关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并没有专项的基金。以上均显示出了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机构实施的困难;第四,制定相应的城市建设安全技术政策,在一方面加强政府对于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工作,并保证其施工的设备与安全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则是建筑企业应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施工技术,并适当的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标准,以提升建筑施工时的安全技术与管理的水平。并降低城市建设时施工安全的风险;第五,在实施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的大型施工设备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安装、运行、拆卸以及外架工程安装的检验;第六,在开始施工前应对其重大危险的因素与源头进行辨别,并对其进行登记处理,登记的内容应包括工程名称、危险级别、危险类别、施工地址、施工单位、相关联系人、联系方法、危险危害、危险防护措施与危险急救方案这几项;第七,对施工地点进行监控时,可使用先进的电子监控技术,力求对施工地点进行全方位监控;第八,地方与企业应联手打造联动救援机制,使其能在发生安全问题后及时的组织救援工作,保证其损失降到最低。
3总结
综上所述,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安全性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的了解施工时出现安全事故的原因,并从根源上彻底杜绝此类时间的发生,若无法彻底杜绝安全事故,便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保证建筑能够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胡晓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防范[J].建筑知识,2016,03(04):112,274.
[2]王建华.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及预防[J].建材与装饰,2016,26(01):212-213.
[3]张文河.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5,09(24):240.
[4]住建部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发出通知开展2017年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J].工程质量,2017(03):92.
[5]张永超.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的评估与防范[D].辽宁工业大学,2017.
【关键词】企业 风险 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企业时时刻刻都要面对风险,不同的风险对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有效的财务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进行分析,并介绍影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因素,同时阐述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
一、我国企业存在的风险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概况
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投资与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使其投资与经营结果与企业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经营风险的特点主要是具有复杂性、普遍性、差别性与进步性等。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而形成的风险,如: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外汇风险等。
企业自然风险因素由于其具有不确定性,对企业有着严重的影响,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及人身安全方面有着严重的影响,对其控制的难度相对较大,对其进行财务管理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社会风险因素主要影响的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将会制约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由于社会的动荡、变革等不稳定因素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市场风险因素是由于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市场供求、产品的价格等,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了企业的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况
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有着显著的特征,其管理的范围广、管理的手段先进、管理的效果显著、管理的理念科学及管理的内容完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各种风险,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与普遍的管理相比,其管理的范围更加全面,包含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财务管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发展,基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高效性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指标与数据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因素,但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手段先进使其管理的效果更加显著,同时,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普遍较强,能够全面的落实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进行及时的处理,从而保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观念日益更新、转变,其管理的理念更加先进与科学,对企业的风险有了明确的认识,进而采取了防范与控制风险的一系列措施,使其风险财务管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资金的规划、筹集、使用与控制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完善了财务管理的内容,并根据相应的指标对其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有着诸多的影响因素,其因素具有不确定性,主要可以从经济方面与非经济方面进行分析。在经济方面主要的因素包括企业的利益、行业的行为、经济环境及成本等,企业为了获得利益,进而通过冒险的方法对其风险进行处理,其方法的不科学性将增加企业的风险隐患。在非经济方面主要的因素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为了实现其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经营;企业的经营目标不明确,使得其风险更加严峻;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明确,或其管理的决策、企业的文化等都将影响企业风险财务管理。
二、目前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方法
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内容包括自然风险财务管理、社会风险财务管理和市场风险财务管理、经营风险财务管理等。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测、预防、控制与处理等,下面将对企业不同风险财务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预防风险
对自然风险的财务管理,自然风险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如:火灾、洪涝、雷电、地震等,由其引起的风险,主要是在大自然的作用下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或是巨大的财产损失、或是严重的人身伤亡等,对其采取的财务管理方法主要是通过保险,保险实现了对风险的分散,并能够实现对企业的经济补偿,投保人在遭受巨大的损失后转移给保险人承担,属于财务补偿技术。保险在自然风险财务管理方面的作用:第一,提供经济补偿。在企业受到风险的影响后,为其提供必要的资金,使其具有一定的财务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的生产;第二,减少企业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对于所有的投保人来说通过保险将使企业获得一定的保障,降低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在保险的合同中对其财务损失有明确的规定,进而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第三,提供相关的服务。保险单位能够为企业提供相应的风险分析、风险预防等服务,通过先进的技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并帮助企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而保证企业的安全生产,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1]。
(二)预测风险
对社会风险的财务管理,最为重要的环节便是预见社会风险,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预测方法就是德尔菲法。对于市场风险的财务管理,要明确其风险是来自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其中国际市场的风险影响是严重的,对其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将市场风险进行分类,如:资金风险、技术风险、物资风险、人才风险等,进而面对其中的不同风险,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市场是相互影响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要积极面对,并利用其风险,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采用暮景分析法进行分析,根据影响企业的各种因素,利用图表、文字、曲线等反应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而对其比较、分析与决策,市场风险是企业不可避免的风险之一,面对风险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三)控制风险
对于经营风险的财务管理,要明确其风险的成因,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内部结构的复杂,企业对其风险的认识、控制能力不足,同时由于某些不确定因素,导致了企业的风险。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的主观性与不科学性,使其不能对经营中的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见与控制,最终影响企业的经营。面对企业的风险,风险财务管理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预见,进而采取相应的风险决策方法与控制措施,同时要协调各个部门,使其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监督资金的使用,预防风险,并且可以进行风险管理的考核绩效。针对企业经营风险财务管理中的筹资、投资风险,筹资与投资决策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决策,其风险主要是在市场、销、自然、社会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此时,财务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企业要采用多种筹资投资方式,进而降低其风险。
三、如何利用财务管理手段针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逐渐较强,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其风险要进行有效的识别及其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全面的管理,通过为其经营活动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利于其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升值,同时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进而保证其决策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促进企业的生产,使其趋于稳定。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高了企业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对于企业是重要的,同时其管理也是复杂的,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与研究。因此,利用财务管理手段对企业风险进行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要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的监督与管理,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机制、财务预警系统与监督制度等,从而加强对其风险的管理;企业要健全其风险防范的体制,树立风险防范的观念,通过岗位责任制,进而落实相应的责任,积极发挥财务部门、监管部门的作用,通过监督实现对的风险的有效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机制,能够加强对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监督,进而防范其风险,同时企业监督机制不仅要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还要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监督,从而降低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风险,企业还可以成立监理会等监督机构,让其人员保持独立的监督权利。
(二)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要健全其体系
首先,实行法人治理的体系,对其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认识,使其决策更加规范,并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建立风险财务管理的机构,要求其具有独立性,使其权利得到保障,进而积极发挥其作用,从而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最后,优化业务处理的程序,要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使其信息更加准确与真实,通过明确的内部审计与管理,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定期的检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内部审计的流程要明确,从而保证其信息与数据的安全,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完善审计工作的内容,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
(三)企业在筹资与投资决策方面,要更加科学
企业的财务决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结合决策的经验与决策的系统分析,进而提高决策的准确率,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市场的环境与其他影响因素,保证财务决策的有效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完善的制度也利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如: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企业制度的完善要求其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借鉴,可以采用绩效考核制度;并有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包括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同时评价制度也要对其财务决策进行全面的评价[2]。
总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获得持续的发展,要注重其财务管理,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为了能够实现有效的管理,因此要对其具体的涵义、特征、重要性及原则,同时还有其管理的内容、方法与措施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根据企业不同的风险进行财务管理,保证基于企业风险的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予婧.关于企业风险财务管理研究[J].现代商业,2014,9(12):71-72.
关键词: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一、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一般而言,风险管理是具有完整的内部自动循环流程,而且在内部流程当中的各个环节都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就必须遵守整体性原则,绝对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环节,此外,集团在进行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将管理内部所涉及各个部门的工作的人员都联系起来,使得成为一个整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风险管理的整体性得到保证,进而达到集团企业所预期的效果,最后促进企业的良好健康的发展。
(二)根据集团的发展战略的稳健原则
这个原则对集团的主要要求有以下几点:第一,集团在进行内部财务活动的时候,要以集团的整体利益为基础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和制定相关的企业发展战略计划,第二,集团在开展相关的财务活动时候,特别是投资活动,必须对项目的风险收益比进行充分评估,而且在进行实际分析的时候就需要考虑风险的因素,从而做出相对应的决策,这也是对于企业进行长远规划和发展基本原则。
(三)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的原则
集团企业在进行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需要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度的分析,并以这类环境为参考依据来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而且在实际上,诸多集团企业都是以企业内外部环境为基础来进行运营活动,所以,在对集团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同时就是对根本上管理财务风险。此外,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便是为运营目标的成功实现,而且在制定运营目标的时候还是以集团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参考依据,从而使得财务风险和集团企业整体的运营目标之间产生一种良好的关系。
(四)针对性原则
我们却不能盲目的吸纳这些经验,毕竟我国的国情和外国不一样,因此我国的集团企业的运营方式也是和外国具有不同,所以,集团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就需要遵守针对性原则,根据集团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情况和运营状况出发,以及结合相关的理论方面的知识,进而构建出具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而且还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体系具有可变性,即根据集团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在不断改变的同时,也是使得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随之调整,进而能够满足集团新的管理需求,此外,针对性的深层次含义是指所构建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具备对于集团企业的发展来进行自我调整的作用,最终才能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的效果和质量,以及提高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效率。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体系结构的阐述
1.目标层
目标层是作为整个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最高层,对于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引导的作用,而且目标层不仅具有为其他的层面的工作进行指导的作用,还能够为财务风险的效果和效益进行考核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因此目标层主要是对于集团企业的环境进行综合风险,进而为集团企业制定出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挑战性的目标,此外,由于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是相一致,那么就需要将集团企业的资金运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提升,为集团企业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资金基础,对于具体目标,就需要将总体目标进行不断细化,才能够提出。
2.管理层
管理层是集团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中间层,它和管理体系当中上下层面都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上下层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桥梁,而且管理层不仅在一方面来接受来自于目标层管理目标,又要在另一方面将这类管理目标进行不断的细化,从而传递到下个层面,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管理层不仅需要将执行层的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及时反馈给目标层,又要将目标层的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规范及其要求传达到执行层。
3.执行层
执行层是集团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最底层,也是各个目标的实践者和执行者,执行层是根据管理层所下达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来执行其任务,而且还需要按照集团企业所制定的各类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来完成各类目标,此外,执行层是整个风险体系当中的基础层,也是最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层,若是根据集团企业所制定各项要求来开展工作,那么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将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从而促进集团企业的良好健康的发展。
(二)体系的构建要素
1.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集团企业来开展整体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根本因素,也便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做出的任何行为都是具有一定的动机,那么集团企业也是毫不例外,因此集团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就需要以管理目标为基础,而且管理目标是集团企业在对自身内外部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结合自身的整体发展战略所制定出,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集团企业的风险偏向和可接受程度,此外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需要将管理目标进行不断细化,并将其不断落实到集团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当中,也是作为将来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2.责任主体
集团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时候,就必须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保证将管理目标进行细分之后都具有执行者,一般而言,理是具有三要素:主体,行为以及控制系统,,因此集团企业也想要开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就无法离开这三要素,而且主体是这三者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实际上集团企业是属于营利性的企业,所以集团企业的内部职员是其基本的组成部分。此外,责任主体是财务风险管理的根本动力,对于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的提高有着关键性的影响,而且在目标层里面,股东大会是集团企业当中最为高层的责任主体,也是成为企业所有者的代表,通过行使相关的财政权力来有效管理财务风险,其次便是董事会,它作为集团企业的指挥中心,可以制定集团企业的总体的经营和发展战略,以及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进而通过反馈到的相关信息来对财务风险管理状况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了解,还可以随着集团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逐渐发生变化,来对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有着及时的改变和不断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接下来便是监事会,其主要作用便是检测董事会所制定的相关的经营决策和制定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还是否有助于集团企业的总体发展。最后便是管理层,总经理在管理层当中是属于最高级别的人物,主要职务便是负责整个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不仅需要详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而且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定和熟悉业务操作程序,以便于为执行层的员工的工作进行一些指导。
3.程序方法
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时候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绝对不能盲目的开展工作,因此在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时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辨认识别财务风险,也就是根据风险的影响因素的改变来发现集团企业在运营的过程当中将要面对各类的财务风险,其次,科学有效评估财务风险,也就是准确的评估出财务风险出现后对于集团企业所造成的影响,最后进行理智的评价,也就是集团企业需要对财务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理智的评价,以便于能够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避免对集团企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三、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来讲,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作,其中涉及的方面很多,比如管理目标,责任主体等都是具有特殊性,那么为了实现提高集团企业的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系统性,便是将整个体系不断细分为目标层,管理层,以及执行层,并对这三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而且这三要素之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共同促进集团企业的良好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迎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J].会计之友,2013(3):102-104.
【关键词】 多元化控股企业; 全面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 中粮集团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4-0029-03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度的日渐加深,使得企业不断扩张经营规模,拓展经营领域并不断寻求经营方式的转变。同时,市场化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和商品微利时代的到来,也使得我国企业经营、运作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大,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为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及其相关配套指引,不仅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并加强自身全面风险管理,更要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全面风险管理落到实处。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一词最先来源于美国2003年7月COSO出台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报告,其定义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确保实现企业既定的各种目标。”
2006年,国务院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年和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相关配套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防范风险和控制舞弊的新突破;2012年,财政部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中相关问题解释》,并要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与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多元化控股企业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的路径探析
多元化控股企业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组织形式,有着区别于其他公司制的特点。一方面,其以资产为纽带将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集团公司控股下属企业,公司治理风险较高;同时,多元化的经营战略使集团涉猎于多个领域,虽然有效分散了经营风险,但公司战略风险、财务风险、运营风险、违规风险等仍较难把控。相比普通公司,多元化控股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更加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企业集团为依托,营造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氛围和内部环境
“风险文化”的建立是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先导。落实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必须以企业集团为依托,改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营造出“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文化氛围,并使风险管理意识深入集团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事实上,企业的每一项风险都是紧密相联,高度相关的。企业风险管理也始终贯穿于每一个子公司,每一个生产、经营、管理的环节。只有树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使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得到提高。例如,某些集团公司定期出版内部风险管理的刊物,加强集团上下的风险管理意识。
同时,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也是多元化控股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建设与实施的关键和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效果。只有将集团文化和管理意识都与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起联系,才能保证后续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立足整个集团,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立足于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重中之重。首先,应该发挥集团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制定集团风险管理政策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风险政策的制定和,统一集团风险偏好及风险容忍度,提出对下属各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求;其次,可以在集团母公司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负责对整个集团风险政策的监督和落实,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对整个集团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监测、计量以及报告;最后,要在各子公司内部控制委员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办公室,并明确办公室各项岗位责任和职责分工,以作为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日常机构,全面履行风险管理责任。
同时,多元化的特征要求集团企业对所有重大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以防范和规避风险。由于企业集团各项风险之间的关联性,已经发生的风险损失必须指导各子公司收集后续的风险管理信息,并指导各项业务管理和重要业务流程。只有昨天、今天、明天所有可能风险的动态管理和集团、母公司、子公司所有风险的闭环管理相结合,才能将风险管理科学地融入集团运作和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三)以激励为手段推动整个集团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
文化是提升集团风险管理水平的隐性手段,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为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为规则,而经济激励、绩效激励则是提升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最为有效的显性手段。集团企业必须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各个子公司及职能部门职责的履行,确保各个下属成员拥有自己的权利,各个职能部门既能相互配合,又可相互监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同时,必须逐步推广以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各下属公司将自身业务活动的风险内部化。职能的明确以及配套的激励机制会全面拉动企业风险管理,也会在实施过程中更利于母公司与子公司、集团各成员之间,以及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整合和集团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常规化。
三、中粮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一)中粮集团基本介绍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集团)成立于1949年,是中国领先的农产品及食品领域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2012年,作为一家以粮油、食品为核心主业的超大型国有企业,中粮集团总资产规模已超越美国ADM、丰益国际、邦吉,跻身全球五大粮商行列。
同时,除了拥有超过5 000万吨的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和7 000万吨的农产品综合经营量,更加引人夺目的是这家大型集团所拥有的7家上市公司(中国食品、中粮控股、蒙牛乳业、中粮包装、中粮屯河、中粮地产和中粮生化)、整个产业链条的经营,以及涉及多个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中粮集团近几年主要财务指标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中粮集团近几年财务指标稳中有升,资产运营效率显著增加,这与集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各项举措密不可分。
(二)中粮集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举措①
可以说,多元化的经验模式和多个细分行业的协同发展,使得中粮集团必须比其他企业更加关注和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以及风险控制的迫切性和实效性,其可观的财务业绩也与其“全产业链”的风险管控策略、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及将全面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一项业务流程中去的做法紧密相关。而中粮集团的宗旨更是通过精准的把握市场和稳健的业务运营,来实现集团持续、稳定、健康的协同发展。中粮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措施包括:
1.强化风险意识,明确岗位职责
中粮集团极力强化自身内部管理,同时也制定了面向所有工作人员的风险管控措施。针对国家的反腐倡廉最新形势,公司特别加强了管理层的职业道德,并出台新规《中粮经理人职业操守十四条》。它针对经理人廉洁从业而精炼出的十四句话,正是中粮经理人不能触碰的“高压线”。与此同时,中粮集团还针对各经营单位效能监察工作,制定了《效能监察五步法》,这其中包括进行岗位风险排查、特定领域教育、“三重一大”决策、内部控制制度、专项治理惩处五个步骤。这些举措将具体廉洁风险防控的要求落实到了企业每一个业务环节,也深入到企业集团的每一个岗位。
2.编制《中粮集团风险分类指引》,施行动态管控
2011年,中粮集团特别编制了《中粮集团风险分类指引》,该指引对集团业务所涉及、所参与的每一个行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均进行了识别和定义。与此同时,中粮集团建立了每年更新和汇总的机制,于每年年底都会开展全集团范围的风险重新梳理和重新评估工作,进行动态管控,汇总分析集团所面临的各项风险。
3.判定风险程度,评估风险等级
落实到具体风险管控上,中粮集团会根据一定的方法,进行风险程度的判定,最重要的,会将风险划分为集团和经营单位两个层面,明确责任归属。在集团层面,中粮集团会按照风险影响程度和发生的可能性两个维度制定标准,并按照确定的标准来衡量风险水平;在经营单位层面,不同的经营单位会参考集团标准,根据单位自身业务实践,制定各自的风险评估标准,综合评价不同风险对本业务单位经营目标的影响。
风险评估工作之后,所有被识别的风险将被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并依等级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像食品安全风险、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等重大风险会由中粮集团统一管控。企业风险评估等级及相应管控措施如表1所示。
4.依据风险性质,制定抗风险策略
中粮集团抗风险策略的实施依情形而论,非常有针对性。例如,对于最为重要的食品安全风险,中粮集团会选择风险承担的策略,即便是因为其他合作伙伴的原因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中粮集团也会责无旁贷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中粮集团则是通过套期保值等方式,采用风险对冲的策略。对不同风险的灵活掌握正是有针对性抵抗风险的策略所在。
5.采取“全产业链”战略,全面降低风险
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是指以消费者为导向,控制“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系统管理和关键环节有效控制,为消费者奉献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的食品,最终在产业与市场上获得关键的话语权、定价权和销售主导权。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全产业链”战略可谓中粮集团降低风险、控制风险的重要战略举措。这种从源头开始,贯穿于原料端、生产端、运输端、流通端、监管端等环节的无缝链接,构建出中粮集团的全过程控制体系。不仅提高了源头掌控能力,进行了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也加强了销售流通环节的管理,推动了整个食品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最终全方位保障业务运营的安全和有序。
(三)中粮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案例启示
从培育企业风险文化到制定防范风险的各项新规,中粮集团通过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制定出严格的内控标准和业务规范操作流程,并通过“全产业链”策略,使得整个企业集团得以防范并控制整个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具体风险。可以说,集团在夯实管理基础的前提下,也提高了整个业务链条的运转效率,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带动了企业绩效的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是涵盖企业战略构想、组织运营、生产销售等所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中粮集团的案例不仅对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其他大型国有企业、多元化控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秀芬.对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探究[J].企业研究,2014(4):26-27.
[2] 魏建新.关于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26-28.
[3] 张俊霞.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会计之友,2013(30):74-76.
[4] 宋婕.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0):5-6.
[5] 郑洁.内部资本市场缓解企业集团融资约束研究――基于中粮集团的案例分析[J].财政监督,2010(8):33-35.
[6] 王永海,林粤湖.全面风险管理成功因素分析――基于有效激励视角[J].生产力研究,2011(5):174-176.
[7] 徐振宇,李冰倩,王跃.论“全产业链”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中粮集团为例[J].商业时代,2014(9):14-17.
[8] 李彦.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会计之友,2013(1):89-91.
[9] 张雅楠,马勇.浅探中粮集团全产业链战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52-53.
操作风险这一话题并不新鲜,伴随着银行的诞生,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就一直存在。随着世界经济和银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待操作风险的态度已由最初的忽视逐渐转变为目前的较为重视。通常不是主动产生的操作风险在较早的时候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仅仅被称作除市场风险和信贷风险之外的其他风险;而现在,多种可供分析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正在逐渐的形成,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试图对它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定性并尝试测量这一风险。目前银行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好的操作风险管理能通过减少风险、改善服务质量和降低经营成本,从而形成一种竞争优势并在股东价值中得到相应体现。
1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关于操作风险的定义全世界的银行家们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但对操作风险的性质正在形成一致的看法:操作风险是一种引起损失的风险,是由不当的或者说失败的操作程序,工作人员或工作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定义有两个:
一是全球衍生产品研究小组的定义,他们认为“操作风险是由于控制和系统的不完善、人为的错误或管理不当所导致的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从人员、系统和操作流程三个方面对操作风险进行了界定。
二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2003)给出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这一定义侧重于从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法律方面的风险,但将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排除在外。
除了以上两个定义之外,世界著名的瑞士信贷集团也给出了他们有关操作风险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而对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风险,操作风险也可能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
瑞士信贷集团认为操作风险可具体表现为经营混乱、失控、出差错、不当行为或外部事件,但都不外乎组织、政策/过程、技术、人员和外部5大类。①其中组织风险源于管理层的更替、项目组织管理,企业文化和沟通、责任以及持续经营计划;政策和过程风险源于操作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例如支付、结算、操作违反政策规定和产品方面的失败;技术风险源于计算机系统软件或硬件方面的不足,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方面的漏洞等;人员风险源于不适当的雇佣关系引发的利益冲突以及其他内部欺诈行为;外部风险源于外部欺诈或法律冲突。
这5个分类只是对操作风险最初步的分析辨别,很显然它们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进行次级分类。例如组织风险可以细化为治理结构、文化、沟通、项目管理、持续经营等几个方面;技术风险可以细化为通信、软硬件和信息技术安全三个方面等等。
操作风险的性质决定了操作风险与其他风险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特点:
(1)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操作风险的风险因素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之中,且引起操作风险的因素与之导致的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用数量关系衡量的联系。因此对于操作风险的管理需要整个银行的业务人员和部门共同努力防范。
(2)越是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调整迅速的领域,越是容易受到操作风险的冲击。
(3)由于前面提到的,可以观测识别的操作风险因素与其可能导致的损失的规模和频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关系,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很难确定什么因素对操作风险的管理最为重要。
(4)操作风险几乎覆盖银行经营管理的所有方面,既包括那些发生频率高、造成经济损失相对较小的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小错误,也包括那些较少发生但能够导致较大损失的自然灾害和大规模舞弊行为等。因此试图用一种方法来测量和管理操作风险的所有领域几乎是不可能的。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管理操作风险的建议
对于如此难以驾驭的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在总结国际金融经验的基础上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工作归纳为四个部分:
①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
②风险管理: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
③监管者的作用;
④信息披露的作用。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对银行来说首先应当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环境,要求董事会了解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方面,并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战略进行定期审查。银行的操作风险战略应当能够反映银行的风险容忍程度及其对各种风险种类特征的理解。巴塞尔委员会同时认为银行组织内部的信息流程在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银行应当建立识别、衡量、监督与控制操作风险的管理系统,找出衡量操作风险的有效方法和持续对操作风险敞口和重大损失事件进行监督。在这些措施的基础上,监管者应当对银行经营中与操作风险相关的战略、政策、程序和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定期的独立评价,并保证银行具备一个有效的报告机制以便及时了解银行在相关方面的新进展。
此外,信息披露在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督过程中也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应当向公众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使市场参与者可以对银行的操作风险敞口和操作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比较评估。
3操作风险管理的几个阶段
对任何风险的管理都应当是一个有序的管理过程,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不例外。通常来说,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识别、量化和追踪、计量以及整合管理。
3.1识别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进行风险识别,应当使用许多人力资源进行数据的收集,在根据整理后的数据划分出风险的优先次序。在这一阶段,需要银行的整个组织机构都有不同层次的参与,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3.2量化和追踪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执行操作风险管理任务的团队不断试验以找出量化风险的方法,进行风险的跟踪观测;建立能够将识别阶段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自动化的电子系统;并建立系统风险的汇报传达机制。
3.3计量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对在量化和追踪阶段是探索的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和方法进行继续的开发和提升,建立相应的操作风险数据库并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该阶段的大部分工作应当由操作风险管理团队来完成,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
3.4整合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应当建立起管理操作风险的软件程序,所需的技术和人力资源较前面几个阶段有所减少;该阶段需要做到能够将敞口性操作风险数据整合到管理过程之中,并能够运用保险等类似的避险方法对敞口性操作风险进行管理。
4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
从上面提到的操作风险管理的阶段分析可以看出,从操作风险管理的第二个阶段开始,风险的量化就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是整个操作风险管理的决定性环节。对于这一关键环节,国外的商业银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做出过不少有益的尝试,除此之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当中对银行操作风险的量化方法也给出了较为明确的建议。
4.1国外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首先是由上至下法。这种方法是根据传统的假定(资产或非利息收入越多,操作风险越大)以资产和非利息收入等财务指标为基础分派操作风险资本金。但是大多数国外银行并不采用这种方法管理操作风险,原因是该方法不能反映出操作风险管理的真实水平。在这种方法下,即使某种业务流程已经拥有很高的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但只要他的资产或者是非利息收入的财务指标没有降低,分配给这项业务的操作风险资本金就不会被减少,因而不利于激励管理人员加强操作风险管理。
其次是由下至上法。这种方法目前在国外有较多的研究和采用。很多管理者认为随着统计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操作风险是可以像其他风险那样被较为准确的度量的。
在这种方法之下,整个银行的业务被分割成若干个类别,然后对每个类别的业务的操作风险进行分别度量之后再加以汇总。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量各个业务类别的分线情况,从而能够促使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一般情况下,银行根据统计度量法的结果向各个业务部门分派风险资本金,利用情景模拟分析法得到的结果进行资本金的补充,相互结合以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另外,对于一些发生几率很低但可能造成巨大损失的事件,很多国外银行试图将极值理论运用到统计度量法之中来提高相关损失值的置信度。
4.2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对如何管理操作风险给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而且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也进行了设计。为了适应不同金融机构的情况,巴塞尔委员会设计了三种由简到繁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法。其中基本指标法和高级法到采用基本指标乘以固定比例的计量方法。固定比例由巴塞尔委员会研究确定。基本指标法用前三年包括经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的平均总收入作为基本指标。而在标准法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被划分为八个类别,每个类别需要配置的资本为该业务类别风险敞口与相应的固定比例的乘积。将这些乘积加和就得到总的资本要求。可以看出,基本指标法和标准法计量的资本要求不直接与数据相联系,也不能反映各个银行不同的操作风险损失特征,所计算出来的结果不能反映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
因此,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国际活跃银行采用高级法计量操作风险。
高级法包括内部法、损失分布法、极值模型法和其他一些新的操作风险计量方法。首先是内部法。内部法在标准法的基础上,对于每个业务类型的组合,银行应当根据自己的历史损失数据计算组合的期望损失值,而操作风险需配置的资本由操作风险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影响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相互的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
5总结
可以说,在目前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们正在不遗余力的对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风险进行跟踪监测并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学模型建立起风险与损失之间较为明确的数量关系。对于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最难以进行量化的操作风险,现在也逐渐建立了量化的理论和模型。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计量方法,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操作风险这一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越来越重要的东西变得可测,从而有利于银行对其进行精细化的管理。
关键词 SHEL风险管理 民用飞机试飞 应用
民航飞机的正常运行需要把风险降低到最小,以此保证顾客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所以,应提高试飞的成功率,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标准范围内。SHEL风险管理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飞机起飞时进行实时性的研究和正常分析,主动对一些容易出现危险的危险源进行必要管理和分析,并且在危险库中建立危险源风险信息,通过对风险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控制措施。SHEL模型在应用中操作比较简单,能够全面的对风险进行评估和解决,极大保证了飞机的正常运行。
一、民用飞机试飞点
民用飞机试飞实质上是通用航空范围,但是在一些方面和通用航空有明显的差异性。
民用飞机试飞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飞机:试飞中的业务内容:在进行民用飞机试飞时,有关机构主要对地面功能试验、飞行试验工程和场务保障等活动。(2)民用飞机本身:试飞的飞机很大程度上都是没有定型。(3)飞行过程:民用飞机试飞的流程是根据试飞指导来完成整个飞行过程。(4)飞行包线:民用飞机在进行飞行边界的设计时,主要通过飞行的试验来完成,然而,很多通用飞机的飞行都是在自身规定的飞行包中进行。(5)飞行时间:由机试飞的次数比较少、时间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发现问题的概率,不能对试飞事故进行更好的预测。
民用飞机试飞时间比较短、试飞的周期相对也比较短、科目多和技术高等特点。与此同时,我国极度缺乏高素质和高技能的试飞飞行员和工程师,这些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飞机试飞时的安全管理。
二、SHEL模型概述和基本原理
(一)SHEL模型概述
1972年,爱德华教授首次提出了安全工作中“人”所处的特定系统界面的原理,组成这个界面的元素包括:软件(Software)、硬件(Hardware)、环境(Environment)和人(Liveware),分别用其首字母S、H、E、L来代表,这四个元素组成的模型即是SHEL模型(见图1)。
差错容易发生处在中心位置的人与硬件,软件,环境及其他人之间的接点上。模型形象地描绘了现代生产的脆弱环节,对于安全工作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所描述的界面不仅仅存在于一线,生产组织的各个层次都有类似界面,所以模型具有普遍意义。
图1 SHEL模型示意图
(二)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SHEL模型的核心理论:系统由硬件、软件、环境和人员几个部分构成,在这四个部分中,人员因素有不同方面的分类,可以是主导系统内部流程人员,也可以是起辅助作用的人员。硬件主要表现了系统中不同类别的设备和一些信息系统;软件表现出了系统中的规章、培训和手册等,环境主要指的是人和设备内部环境两者之间的一种关系,主要包含了政治环境、自然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等。通过对SHEL模型进行实践性应用可以发现,这些因素中,人员因素在这个运行环境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系统的核心,并且和其他因素相互融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素之间的这种相互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模型不同界面之间的形状。
三、SHEL模型在民用飞机试飞中的应用
运用SHEL模型对飞机试飞的不同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找出不同的危险源,一般情况下试飞的危险源相对较多,这些危险源分布在各个不同的结构环境中,所以,HSEL模型在飞机试飞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飞机试飞要求,专业人员应当对试飞中的不同内容进行必要的制定。例如,制定一个飞机试飞的进度表。
第二,根据试飞要求,如果飞机在试飞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必须要根据流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全面检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事故原因,并给予维修,排除障碍。
第三,根据试飞要求,如果飞机试飞时出现故障和阻碍飞行问题,在及时修理的基础上,试飞结束后,集人员进行问题研究。
第四,根据试飞要求,如果在试飞前对一些危险源或者不确定因素在没有明确的情况下,不能进行试飞任务,要找出不确定因素的问题所在,并给予解决,如果有不确定因素,又不终止试飞任务,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试飞事故的发生。
飞机试飞采用SHEL模型对系统进行分析和必要的识别工作量比较大,并且对危险源的识别工作比较复杂,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对民用飞机试飞最为效的方法就是SHEL模型的应用。
四、结束语
由此可以看出,SHEL风险管理模式在民用飞机试飞的应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进行飞机试飞时,要加强该模式的建立和进行必要的实践手段,仔细对各种起飞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评估,最大程度上保证对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如果在检测中发现了问题,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对调整内容进行跟踪检测。对飞机试飞采用的风险管理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闭环管理,这种管理主要是对内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分配,并且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治调整。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冠茹.民用飞机运营事件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2] 张鑫博.民用飞机飞行管理系统试飞评估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3] 张霆霆,孙瑞山,刘俊杰,侯伟峰.民用航空器试飞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10):152-157.
1.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相同特征。这是由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均可积极促进企业经营发展,同时均是贯穿于企业全面经营管理之中,对企业有序达成经营发展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最终实现规避风险,预警风险,评定风险潜在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并对风险予以有效控制,内部控制指的是企业内部实施的风险管理,风险便是其重要的依据。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要制定对应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就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而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有观点指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有观点指出风险管理被内部控制所包含,还有观点指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属于等同关系。现阶段,学术界对于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较为普遍的界定还是第一种观点,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不仅涵盖了内部控制的目标,还拓展了其整体的结构范围,是基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对问题展开分析,并对企业管理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不足予以细化解决,于企业风险管理关乎的诸多方面均可发挥极大的作用,而内部控制则主要作用于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企业所面临的最为直接、最为普遍的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风险,此类风险是企业可以预见、识别以及控制的。伴随着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逐步发展,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将变得更加融合。
2.企业的财务风险类型与成因
2.1财务风险的类型
自资本运动流程的存在形态角度,对企业财务风险展开分析,可将其划分成四个类型,即分别为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以及收益分配风险。其中,经营风险指的是企业难以销售出产品,并收回企业所投入本金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难以获取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性;筹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到期难以对本金、资本成本予以偿还偿付的可能性;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受收益获取与分配影响,企业价值发生转变的可能性。
2.2财务风险的成因
I.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企业经营风险也可以称作资金回收风险,资金回收风险 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投入本金经生产经营环节后,无法回至起点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引发的原因可分成内因和外因,内因指的是企业信用、营销等相关因素,就好比企业管理人员决策失误,造成企业经营不善等;外因指的是企业所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就好比全球金融危机等。
II.企业投资风险的成因,企业投资风险包括投资项目风险、投资结构风险以及投资组合风险,企业投资风险引发的原因为受未知不确定因素影响,而造成难以获取预期的投资收益。
III.企业筹资风险的成因,筹资风险属于狭义上而言的企业财务风险,即企业到期难以对本金、资本成本予以偿还偿付的可能性。即便企业筹资风险通常只形成于负债企业,然而就现如今企业发展趋势来说,不论是哪一家企业均会或多或少的面临筹资风险,筹资风险也是全部财务风险的起始点。
IV.企业收益分配风险的成因,企业收益分配风险,即受收益获取与分配影响,企业价值发生转变的可能性。企业收益分配风险属于各种类型财务风险的释放,收益确认和收益分配行为属于企业收益分配风险引发的两方面内容。收益确认风险指的是收企业收益确认不合理影响,而造成收益超分配的可能性。
3.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市场经济背景下,全面企业基于时展新形势,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不断优化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如何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相关方面着手:
3.1降低企业决策风险
无论何种投资活动为企业财务所造成的后果均是未知的。企业投资活动可划分成主业投资、其它项目投资等,企业决策风险受投资项目报酬率很大程度影响,如果项目利润率超过负责利率,那么风险便比较低,如果项目利润率不足负债利率,那么风险便比较高。企业决策风险可结合项目预期报酬率、期望值指标差值予以权衡。企业管理人员在做决策过程中,可根据各个行业、各类产品的成本、利润、风险以及收益等特征,采取多元、多产品的发展经验模式,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降低企业决策风险。
3.2防范资本性风险
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发展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的选取会左右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的评定及企业的形象声誉,进而左右企业资金的来源,还可能左右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倘若企业财务管理缺乏科学合理性,不自企业实际情况角度出发,不实施规范的分配决策,必定会对企业整天财务框架构成不良影响,从而直接引发财务风险。以财务管理收益分配为例,相较于国际上普遍推广的股利政策,我国鲜有企业对现金股利分配的方法,而多选取的是配股或者送红股的分配手段,如此不仅使得证券行业投机行为不断滋生,还使得投资者产生了错误的投资理念。再加上,我国企业股利政策的实施总是无章可循,利益分配计划失常变幻莫测,使得投资者无从下手。
3.3降低流程性风险
由于企业财务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同时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流程。财务管理降低流程性风险便是就企业每个流程的风险展开预测、控制。I.降低企业资金回收风险,选取 合理的销售、结算形式,针对信誉度、财务状况良好的客户,采取赊销手段,在结算过程中,通过商业汇票分期付款手段降低企业收款风险;针对经营不善、信誉度低的客户,尽可能采取现销方式保障财务安全。II.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对投资方案展开科学严谨的探讨,科学评估未来企业收益情况步骤应当先于企业投资决策之前,对投资方案予以全面优化,消除高风险、低收益决策,有效降低企业投资风险。III.降低企业筹资风险,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明确认识,企业在获取受理同时,面临筹资风险造成的巨大损失,适度、适量负债经营属于企业的合理选择。IV.降低企业收益分配风险,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消除投资者的疑惑、顾虑。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机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确保机制的根本性、稳定性。
【关键词】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8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发展重大变化,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变化。我国电网企业传统发展形势就是单独垄断经营,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情况下,我国企业都逐渐走向自主化,企业自负盈亏。这种形式下,企业管理模式和体系都会发展一系列变化,而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因此,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深刻、全面看待自己的工作,尽快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方案,为企业战略决策的实现提供不竭的动力。
一、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所谓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最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这种管理理念就是指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以及控制而以最小的成本降低风险损失,进而能达到最为理想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水平。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发展情况下,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要结合市场情况,树立一种风险管理意识,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市场需求以及供给得等方面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且管理工作人员要在管理过程中编制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通过人员培训以及学习等方式,来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对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目标存在一定的影响,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是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以及科学方法,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对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尽量缩小影响范围,用最低的成本为企业建设一支优秀的队伍。
二、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因素分析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要想有效开展工作,就必须要全面分析影响风险管理的因素有哪些,进而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和策略。
(一)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人力资源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员招聘、培训风险、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用人、离职以及资源整合等各个方面和环节中,每一个方面都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方面必须要花费时间、物力以及财力,而很多时候在人员招聘和培训阶段就存在一定的风险,人员在岗位停留时间以及后期发展薪酬等各方面都会影响人力资源整体水平和质量。如果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变动过大,会影响企业内部问题和发展,关系着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实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对管理工作人员提出的要求也非常高,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全面把握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策略,促进企业内部稳定和发展。
(二)人力资源面临的环境风险
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环境风险主要有企业管理层面、员工层面、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影响等,这些条件都会影响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其中企业管理层面以及员工层面是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管理工作人员的风险识别意识和能力,直接影响员工层面,关系着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也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任何企业发展都要受到一定政府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企业决策制定和执行也必须要以一定的政策和法规为基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进而进行内部人员配置,以最少的投入,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目前,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不够强,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还不够健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针对这种现状,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从自身出发,针对目前工作人员存在的问题,尽快进行研究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实现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目标。
(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人力资源风险管理中影响因素有很多,要创新风险管理制度和体系,首先要转变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学习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风险环境,要明确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情况,不仅营销和生产部门工作人员要懂得风险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也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管理工作人员开展工作之前要分析和了解企业发展战略,针对战略和计划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探讨,并且针对风险问题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为企业战略计划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确保在整个过程中,人力资源能随时应对突况,及时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工作人员的管理理念决定工作质量和水平,转变管理意识是前提和基础,电网企业要建立风险管理机构,组织工作人员积极开展风险管理与控制工作。
(二)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就是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风险的控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培训、考核以及提升等环节都是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门。完善风险管理流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过程管理中的风险,降低过程管理成本。风险管理流程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以及风险应急处理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相互之间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循环体系,是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一个持续改进过程。在企业决策制定之前,工作人员要进行风险识别,发挥人力资源的力量,收集、整理市场信息,全面分析企业发展市场环境,为企业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确保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其次,在企业决策制定和落实之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要制定人员安排计划,合理分配企业的劳动力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提高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在决策落实过程中,要随时做好风险控制工作,风险会随着市场环境而变化,在执行和落实阶段,一定要全面控制这方面之间增加的风险,采取有效的计划调整方法,将风险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风险管理流程的优化是提升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工作人员应该要高度重视这个环节。
(三)营造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影响人力资源行为的重要途径,管理人员以及企业负责人要为基层工作人员营造一种风险意识,并且之间影响工作人员行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管理最高层次,随着企业发展市场环境不断变化,高层管理人员要为其他工作人员开展工作营造一种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企业可以组织高层管理工作人员与基层人员的竞赛,在比赛中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能给予一定的奖励,如升职或选派外出学习等机会,来增强管理人员危机,让管理人员能有一种较强的风险意识,并且能不断督促自己主动投身到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始终使自己保持在优势地位。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文化要积极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实现,大力培养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进而通过企业文化影响管理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共同认知和自觉行为,促进企业建立系统化、规范化以及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四)健全风险管理应急体系
风险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进行常态控制的同时,单位还要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应急体系,在发生紧急情况下也能尽快应对和解决问题。企业一定要做好每一个岗位候补人员安排,一旦有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突然离职,单位内部能够马上填补空缺,避免内部工作运行失去平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员工越级上访、以及群访可能会影响单位内部形式的稳定,如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突然出现这种情况,相关工作人员就应该采取应急措施,将给公司带来严重不良后果的工作人员进行紧急处理,避免不利影响扩散。企业应该建立应急体系,完善应急机制,并且坚决落实相关工作,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并且在发展紧急情况时,可以按照应急计划做出响应,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降低风险损失,避免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通过这系列的措施和方法,在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之下,必定能全面提高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久发展,同时也体现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要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市场情况,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建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机制。同时,还要逐渐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流程和相关体制,为企业营造一种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文化,最终,实现电网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现代化,推进电网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宏,刘金玲.铁路企业加强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初探[J].中国证券期货,2013(06)
[2]司双龙.甘肃省属开发类科研院所核心员工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对策研究[J].发展,2013(09)
[3]王健.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探索[J].贵州水力发电,2011(04) [4]崔秀菊.浅析人力资源风险管理及规避对策[J].内江科技,2011(08)
[5]张德胜.浅谈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J].经济视野,2013(07)
[6]何小文.对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2(15)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022-02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含义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使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涉及约束和评价等的管控措施,是一个单位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检查、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旨在合理保证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提升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面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项,并按照风险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监测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获取最大限度的安全保障,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过程。
二、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管理风险
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经营活动所面临的环境都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部组织、人员、业务、财务等方面采取一定的控制方法,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程序,同样能达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的根本作用就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实行合理管控,从人、财、物与信息等方面控制风险,使企业在具体生产实践中有明确合理的制度可遵循。
(二)内部控制能够有效控制企业的决策风险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常需要在产业投资、市场营销、成果转化、基础建设等方面进行重大决策,因此,内控制度的完整、有效与否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系统规范的内部控制,容易出现决策失误或偏差,甚至会出现经济和权益纠纷,这些都给单位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有了健全的内控机制,在决策程序和决策方法上加以合理规范、系统引导,制约决策者的行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犯主观错误,保障企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三)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要达到生存发展的目标,需要对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内部控制是防范经营风险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不断加强对企业薄弱环节的控制,把企业的风险消灭在可接受程度之内。
1.可以确保企业财产资源的安全完整。健全的内部控制能够科学有效地制约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保管等各个环节,从而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并能有效防范损失、浪费现象。
2.可以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推进。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企业的生产、营销、财务等各部门及其工作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各个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充分发挥整体联动作用,进而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控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地位认识不足
多数企业人员风险管理意识较弱,过度重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经营效益,忽略了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1]。由于内部控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价值,间接效益也需要在之后较长的时间才能得以体现,并且还需要增加岗位设置和办事流程,因而,大多数企业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成本控制方面,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投放在能够直接带来市场效用的销售领域,而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引起企业经营风险而倍受内部控制的制约和监督,因此,绝大多数的管理层认为风险管理会影响决策的效率,内部控制会影响企业的创新,甚至还认为,搞内部控制是对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引发内部矛盾。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另一些误区,即多数企业重视对实物的控制,忽视了对行为者的控制;重视制度的形式,忽视了制度的实质,造成有些制度流于形式。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是对制度的制定及制度执行结果进行考核的完整过程,而不是企业各项业务和规章制度简单加总了就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二)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经营风险加大
有些企业在制定内控制度时,没有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内控制度,内部控制既没有覆盖所有的部门和人员,也没有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控制活动不到位,内部管理相对粗放,设置不尽合理,忽略了对业务流程和具体业务流程的控制。许多事项运作不规范,使得企业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增加,企业目标难以实现。
另外,有些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适应当前的要求,顶层设计对该领域制度未及时跟进,出现制度空白、无据可依。还有一些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对企业的战略目标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对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正确的意识,没有制定适合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战略目标,只注重短期高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中长期经营发展计划的需要,没有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和处理程序,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力度不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了风险的扩散。
(三)内部控制的执行和监督不到位,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比较注重在文字编写环节下工夫,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制度,而忽视了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评价的监督检查。另外,由于管理层不够重视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重经营、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或者在本意上就不想严格执行,虽然单位制定了较多内部控制制度,但执行不力,使不少制度流于形式。有些单位为了精简人员对岗位进行合并,使一些本来应该相互监督制约的岗位合二为一,在岗位安排上就存在引发舞弊行为的缺陷,为企业的发展留下了隐患,增加了风险,降低了岗位之间的制约控制力度。
另外,一些企业虽然在形式上董事会、监事会齐全,实行了总经理负责制,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起来,没有使决策系统、管理系统和监督系统互相制衡、各司其职,监事会的监控作用相对弱化,没有发挥监事会应有的职能和效用。
四、风险管理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策略与途径
(一)提高内部控制意识,防范和化解风险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因缺乏对市场的敏感反应而导致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往往过度强调快速扩张而忽视了对企业经营细节的考量,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加以控制和防范。这就需要从内部控制方面着手进行一定的规范控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并加以宣传;需要在全体职工中树立良好的内控意识和风险意识,让职工全员参与,因为员工的行为会决定内部控制的成效。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是降低企业的工作效率,而是防范风险,确保资产安全。内控制度执行到位与否,与单位及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只有企业员工都具有了高度自觉的自我控制觉悟和自觉控制态度,整个单位才能自觉地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的贯彻实施。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现代企业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首先,企业应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文件为依据,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梳理原有管理制度,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做到管理完善、控制有效、相互制约、相互激励。对不相容职务严格分离,对关键岗位定期轮岗、换岗,消除内在隐患,以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其次,对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进行完整有效的记录,及时掌握和了解风险状况,以便日后总结经验。在内部控制过程中要对风险进行整体的评估,制定出适应本企业发展需要的风险处理应对措施和方案,完善企业科学合理的风险预警体系[2]。除此之外,企业在环境控制、信息沟通、活动控制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和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