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历史如何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明确教学目标;精心组织语言;创设历史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105-01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量大,历史事件、人物年代多,时空跨度大。要使初中学生获得历史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历史学观点,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教育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也给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难上加难的情况下,如何改变现状,让初中历史真正走进学生心中,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否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并切实把对新课改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是教育界普遍关注并亟待研究探索现实的重大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呢?
一、纠正认识偏差,提升思想认识
1、寻求支持,营造氛围。作为历史教师首先要争取主动,积极地寻求校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要主动筹建历史长廊,历史过道等历史知识氛围,通过学生天天时时对历史知识的接触和面对面对话,促进自我对照、自我反思,解除对历史的认识隔阂。
2、搞好宣传,纠偏正向。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和校内报刊,采取每周一个历史小故事、小事件、小知识,在听看中感悟历史知识的丰富和博大,积极开办校内历史小广角,让学生自由交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丰富学生历史知识,使认识得到纠偏正向。
3、思想引领,提升认识。在平时教学中,注意用马克思、恩克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具体的历史史实,揭示史实内部的联系和实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做到史论结合。
二、注重兴趣引导,激发学习热情
1、运用电子传媒,注重吸引提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再现历史事件和事件经过,让学生身处历史情境中感悟历史。教师适时反映或补充重要史实,印证重要观点,解释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深化历史认识,从而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关注和思想认同,提升学历史的兴趣。
2、积极创设情境,激发浓厚情趣。事实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要应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走进你创设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紧跟你的思想。在授课中注重让历史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性的“百科全书”。
3、开展教学活动,体验历史事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接受知识的兴奋点,只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模式要多样化不拘一格,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开展活动相结合;广泛开展历史知识、辩论赛、历史人物小对话等课外活动,切实让学生亲自认识它或走进它,体会历史其中的奥妙,丰富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深化认识中激发出浓厚的兴趣。
4、主动关心关爱,融洽师生感情。作为历史教师平时注重与学生多谈心交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喜好,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学生“交朋友”当知己,让学生对你产生一种亲和力,这样才能喜欢你讲话和授课,进而喜欢历史这门课程。
5、注重激励先进,营造比学氛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多方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增强学习兴趣。特别是那些成绩落后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及时表扬。必要时可主动设制一个情况,让其主动解答,帮助落后生提升信心。通过激励表扬使学生实现从讨厌上历史课向爱上历史课的转变,通过培育学历史的兴趣爱好,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三、遵循认知结构,创新历史教学
1、突出通俗易懂。教师在备课授课中注重口语化语言,多用白话授课和简明课件,让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少用成语复杂课件,让学生听后似懂非懂,看后似明非明。要多采取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形象直观,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负,提升学历史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加大难点突破。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因遇见难点问题,而对学习产生厌恶,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问题。作为老师要加大对难点问题的研究,在突破中提升教学的质量。尤其是对学生提出的难点要进行全面点破,加大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不留丁点死角和疑问,切实帮助扫清障碍,达到破除瓶颈的目的,使教学质量在破解中得到提升。
3、注重语言艺术。历史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语言要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围绕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特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决定声音的高低,取舍音速的快慢,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要不断探索、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达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生动性的辩证统一,使历史教学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
当然,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项工程,首先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涉足新领域、提高新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能力水平和知识储备,才能对各类教材融会贯通,驾驭自如,才能把课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富有吸引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最终目的才能实现。也是我们永不停止所追求的方向。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国家积极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当代学生,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意识”似乎是条捷径,可是我们的学生似乎依然没有任何改变,依然不想问,不愿问,不会问,虽然教师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课堂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部分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张,教学内容都还完不成,哪里还有时间让学生发问。其实很多教师不清楚现代教师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在素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而不是将知识嚼碎了让学生消化,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论学生的问题是否深刻,是否和本节课有必然联系,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反映,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从而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提升认知能力。历史课肩负着培养现代公民的教育责任,一名合格的公民必然关心国家的大事,历史就是过去的国家大事。所以历史课要想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要结合时事古为今用,比如五四精神在正常教学中教师主要强调“民主”与“科学”,那么在教学中是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五四精神是否过时,今天如何理解五四精神,让学生本着一份古今联系,古为今用的观念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三、教师自身要有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例行的教学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意志的方式行动;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再思考。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教学反思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借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以优化教学
四、我的一些小方法
(一)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在课前提供预习提纲,让学生在课下就将一些根据课本能解决的内容自行解决,或者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就本节课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希望知道的内容(要求很宽泛,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皆可),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有的放矢的教学,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另外每节课结束前5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提出自己的问题及感兴趣的内容(要求与教学内容有关系)。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及时机。为了避免学生提问过于简单化缺少思维含量,就必须教授给他们一定提问的方法,即指导学生运用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及联想法等方法提出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不论是预习、听课、复习时,都要常问“为什么”“是什么”“还有什么”。那么在哪些内容上学生应该提问呢?首先,在教材意犹未尽出提问。就某一历史事件来说,学生应该要思考事件的背景、影响、特点,虽然这些内容教材上都有提供,但是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及刨根问底的精神,比如郡县制的影响,教材上指出的内容为“实现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所沿用。”其次,在自己对概念不清处提问。部分学生存在着读书不求甚解,对自己是否真正理解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多提问,这样就能促使其反思自己的认知状态,并经常进行强化。再次,在教材突兀处提问。由于教材篇幅有限,很多制度及思想主张只介绍某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加之学生的惯性思维,导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是行省制,而行省制到底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呢?学生却是一头雾水,这样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好地方。最后,在古今中外知识的共通处提问。历史学科中知识的联系、比较、概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科素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这样的知识点发问,比如中国和欧洲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为什么步入近代社会后中国和欧洲的命运却大相径庭?类似于这样的知识点教材中有很多,虽然教师很难简洁明了的一言概之,但是要在上述内容处培养孩子敢于发问的意识。
关键词:诗歌朗诵;初中生;措施
诗歌朗诵能力是初中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他们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诗歌朗诵是一种口语行为,它体现的是学生驾驭语文一种能力。诗歌朗诵作为语言朗诵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与其他朗诵(散文朗诵、文言朗诵等)一样的功能,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性,诗歌朗诵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其他朗诵无法取代的功能。因为最早的诗歌就是音乐,所以,诗歌具有先天的音乐性,尽管现代诗歌已经和音乐渐行渐远。但优秀的诗歌朗诵,应该是一种生命的颤动,它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纯粹。诗歌是从诗人心灵深处自然流出来的声音,它真诚纯明,仿佛婴儿的啼哭,仿佛天籁,正所谓“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优美的诗歌朗诵可以纯洁心灵、丰富感情、变化气质、陶冶情操、润泽生命。优秀的诗歌朗诵,需要朗诵者运用独特的诗歌领悟能力,而且在唇齿之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而听众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间,能够受到感染,融入诗歌情境,感悟诗歌魅力。
语文教师若想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培养自己朗诵能力的自觉意识。倘若教师的朗读水平较差,不仅会贻笑大方,还会误人子弟。所以,教师应该在业余时间,极力提高自己的诗歌朗诵水平。无论是平时的教材讲解,还是试卷分析,都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教师的朗诵水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意识。教师不仅要在身体姿态上挺胸抬头,科学把握朗诵节奏,注重朗诵的轻重和抑扬顿挫,还应该注意要身心投入,真正地让学生叹服,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纠正他们认为诗歌之矫揉造作的观念。
除了教师自身朗诵水平的提高外,还要教师做出相关措施,致力于学生的朗读训练和培养上。
教师首先要纠正学生的发音。青海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他们将爸爸叫阿大,将“叔叔”叫“爸爸”,将“在哪呢”说成“阿扎里”。所以,语文教师做好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这是培养学生诗歌朗诵能力的第一步。如“zh,ch,sh,z,c,s”的区分。实际上,教学生正确发音的过程,也是他们第二次学习说话的过程。学说话实际是一种模仿的过程,除了唇音完全模仿以外,还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教师应该为学生准备一张汉语发音表,使之熟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并能很好地对此进行区分。在教授初中生的发音上,尽管这不属于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但是,因为青海市地区的特殊,多数小学教师口语素质差,这样,纠正学生发音,使之正确说好普通话,推广国家普通话的任务就落到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头上。在课上,让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发音时,让他们对着镜子发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浓厚。
学生正确发音之后,就要教给他们诗歌科学朗诵的要领和方法。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观赏青海抗震救灾的义演晚会,主要是看诗朗诵部分。因为这是权威的视频样本,朗诵者是国家一级的朗诵演员。学生的音色不一定要好,但朗诵的情感是必须要饱满而真切的。朗诵不同于日常的说话,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其文学性上。在朗诵时,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文字作品,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无论是文字作品还是朗诵创作,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文学性,人们在选择朗诵的文学作品时都是非常严格和认真的,对其主题、思想、遣词造句的要求非常高。事实证明,文字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朗诵艺术魅力的高低。同时,教师还要很好地为学生设置诗歌朗诵的情景,营造诗歌朗诵的氛围,所以,在学生准备朗诵前,为他们挑选好适合的音乐和背景,使之真正有效地将身心投入期间。在课下,多给学生以辅导,如重读音的规律,停顿的规律等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共同玩味的。
同时,多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班内小型诗歌朗诵、学校内的演出、广播站等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利用的。
一、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的状况,深入探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将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并主动地参与古诗鉴赏活动。但是,综合目前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鉴赏能力教学方面,对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够重视。在进行古诗鉴赏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直接向学生讲授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在古诗鉴赏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对于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环节,应重视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通过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鉴赏的重要性,并在语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古诗鉴赏的实际活动,逐渐增加自身对学习古诗鉴赏的自信。其次,在长期的学习中,语文教师重视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也会促使其自身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与学生一同进行古诗鉴赏。
(二)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学习初中古诗鉴赏的环节,通过强调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形成相对全面的理解,并在学习类型相似的古诗时,可以通过一定的联想、想象,培养自身的古诗鉴赏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再害怕参与古诗鉴赏的活动,并主动地参与到古诗鉴赏活动中,与同学和教师一同进行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的环节,语文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及状况,以便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
(三)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古诗鉴赏学习的难度,并在不断地古诗鉴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学生参与古诗鉴赏活动的信心。
(四)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在古诗鉴赏教学中,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也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开展古诗鉴赏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导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首先对古诗进行一定的分类,比较学过的古诗类型方面存在的不同点,深化学生对古诗鉴赏的意识,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快速的抓住古诗鉴赏方法,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
【关键词】物理教学主体 多媒体教学 效果 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61
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的探索一些教育教学规律,寻找一些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帮助初中学生学好物理学科。如何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学好初中物理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老师是知识的权威,老师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效果,只是一味的把自己认为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是典型的灌输式教育,这不利于学生学好数学,新课标强调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在教学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主动学习,要考虑如何迎合学生,让他们真正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来,有兴趣和热情学好物理。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创设融洽的氛围。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到喜爱物理学科。
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还不够,要学好物理的另一点是教师必须投学生所好,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了解到以下的课学生都不愿听,因此,使课堂的学习效果很差。在复习课,试卷分析课的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解,因为我了解到,每考完试学生都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错题。每个同学都会将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因此,在课堂时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给学生留空间,能使他们很好的展示自己,课堂效果也显而易见。至于对新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这样可以将简单的内容学的更透,当然,有学生讲解,也有学生为老师进行评价,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做教师的辛苦,课下要查资料,写教案,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要倾注老师的心血,这项任务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寻找到了学习物理的快乐。对实验课的教学,是学习物理的重点,所以实验课前老师总不放心孩子,怕弄坏这,碰坏那,但学生不这样认为,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他们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要求,还能进行一些合理的探索,看到这种情况,老师高兴,学生不仅玩得高兴有趣,而且还能学到知识。
二、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目前有些老师在犹豫,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该不该运用多媒体教学呢?答案是肯定的,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有其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只要我们物理教师运用得法,就能够很好的利用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因为多媒体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直观性,不受时空限制的再现性,运动变化的易控性和模拟性,色彩鲜艳的启发性,以及及时反馈等多种功能。在教学中,运用多煤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过程,从而突出和强化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观察与实验机制。另外,多煤体课件的展示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的直感作用,提高学生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因此,多媒体教学为物理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但这也离不开老师们的合理利用,我的建议是不能够用得太多,不能够代替学生的思考等等。
对初中学生来讲,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可以刺激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讲《运动和力》时,教师安排学生观看课本图12.1-12.12,1-2,然后播放录制的影片,使学生充分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提高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再观看足球比赛影片片段,回答相应问题,由浅入深地提高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抓住时机,以片设疑,机械运动有什么特点呢?接着让学生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这节课虽然只用了两次放映影片,但它却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设了一种情景。再结合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点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机械运动这个概念生动形象地逐步表达出来。而且通过学生的反应也可以知道,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感兴趣,概念容易理解,记忆也既深刻又牢固。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参与度
物理知识的得来,有很多是和物理现象分不开的,这种物理现象只是靠教师讲,靠教材展示是不够的,很多物理知识的获得,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切的把握和学好物理。在物理学生中,如果我们能在学生下了决心要好好学的初始阶段让学生感觉物理并不难,他们也能学到一些知识,几乎所有学生都能继续坚持下去,因此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对吸引学生听课就非常重要。过往,我们往往会采取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简单途径,学生很容易觉得乏味。但当我尝试更多地采取讨论、动手实验等方式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听力教学 对策
初中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在于全面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够达到日常使用要求。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听力成绩是最难提高的。除了教学设备受限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从对话中获取并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较弱。要想突破英语听力的难关,需要着重培养这一能力。
一、影响学生英语听力考试成绩的因素
1.基本功差
国内开展英语教学的时间较短,不少学生是在进入初中后才接触英语的。即使小学有一定的书面英语基础,但是这些基础知识在面对英语听力时还是力不能及。初中生的英语词汇量普遍较小,语言逻辑思维深受母语影响,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俗文化知之甚少,这三大原因都导致学生的基础能力不理想。词汇储备不够,就很容易导致词语听不懂记不住,必然影响对整体对话的理解,当出现大篇幅较复杂的听力材料时,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而且中国的学生从小习惯了中文的语言逻辑,听到英文时不能迅速转化为英文思维,习惯性地将其翻译成中文再进行思索判断。这个过程必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如果是听力考试,就很不利于快速答题。此外,每门语言都包含自我文化,诸如俚语、习语等,不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就很难准确理解它们。做听力时,很可能某个关键字词就是这段材料的重心,如果不能理解这种特殊用语,就很可能会失分。
以下面一段看医生的对话为例:
J:Good morning,doctor.
D:Good morning,Jim.What’s your trouble?
J:I’ve got a headache and I don’t feel well.
D:Since when have you been feeling like this?
J: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D:Have you got a temperature?
J:Yes.My temperature is a little high.What should I do?
D:Nothing serious,but you’d better take some febrifuge.
J:Thank you very much.Goodbye.
D:Goodbye.
Question:How long has Jim been fevered.
在这一段对话中,不少学生听不明白“got a temperature”是量体温的意思,这里医生的意思是问Jim有没有发烧,所以后面才会出现叮嘱他吃退烧药(febrifuge)的情况。“the day before yesterday”是中文里前天的意思,如果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很可能就答不出Jim发烧(fever)了多久。
2.语言障碍
每种特定语言都有自己的语言特点,例如中文的轻化音、儿化音、近音词等,再如英语里的重音、连读、同音词等。这些比较复杂的发音或者语调,可能会成为学习英语的障碍。近音词如snake(蛇)和snack(零食),kitchen(厨房)和chicken(家禽鸡),在听的时候很容易误判。在最初学习类似单词的时候,就需要做好区分记忆,避免影响辨识。此外,词语的重读和整句的音节变化,也需要多多揣摩、慢慢掌握。克服了这些语言障碍,才能更好地把握句子的整体意思。
3.心理因素
英语听力考查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判断,选出问题的答案。实际情况是,很多学生遇到某一题不能较好较快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时间有限来不及仔细思考,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产生焦虑甚至恐惧感,影响后续答题。这是比较常见的事情,老师要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做简单记号继续答题,全做好了再回看。此外,理解语法构造也是有效提高听力能力的途径之一。利用语法,可以迅速把句子的主干信息提取出来,避免过多细节干扰最终的判断。这样面对大量信息时,学生就不会太过茫然或畏惧,才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抓取相关信息。
二、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考试分数的路径
1.打好语言基础
英语学习主要包括语音、单词、语法三大基础学习。要想强化英语学习效果,需要打好基础知识基础。单词就好比建造学习英语大楼的砖,首先需要准确地辨识和读出单词,在听到的时候才能迅速准确地判断词义。此外,针对轻化音、连读省音,还有英式和美式发音的差异,需要反复进行听写练习,提高辨识力。单词构成了词组,词组构成了句子,句子中往往有不少关联词,听的时候可以直接抓取关键词,如however,because,although,as a result等,对内容和结果作出一定的推测,抓取与问题有关的内容,排除那些无关紧要的干扰信息。
2.拓展课外练习
教学改革曾多次强调,要打破教学场地局限,充分发挥课外教学作用。老师可以对适合初中生的英文读物进行筛选,鼓励学生自己查单词看书。也可以活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原声的英文视频。通过多方面的语言环境柔性渗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英文思维。学生可以将那些经典英文短句和名言摘录下来,扩充词汇量和自主学习。在阅读观看后的交流活动中,可以尽量尝试用英文进行交流,做到学以致用。
3.培养听力习惯
除了做好基础知识和语言思维的培养锻炼外,还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掌握相应的听力技巧。很多基础较好的学生听材料对话时觉得基本都能听懂不算很难,但是答题时仍然会出现错误,这就是听力习惯不完善导致的。在开始听材料之前,需要先浏览一遍题目,从题目入手抓取关键信息,听的过程中做好记录,这样就能确保准确配对,有效提高答题准确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识谱能力 教学方法
识谱唱谱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唱歌、游戏。下面我根据初中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地识谱。
一、尝试集中识谱的教学方法
音乐教学是把识谱随课文分开教学的,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五线谱识谱任务,事实上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首先,这种分开的识谱教学法违反记忆规律。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课都只学识谱内容,很难及时复习。所以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不成系统,效果自然不佳。其次,按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不可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形成初步的识谱能力。
集中识谱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所谓“集中识谱教学法”,即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初中阶段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初一阶段完成,这样一方面学习内容紧凑,学生可以克服识记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学得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初中毕业时基本上具备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
当然,运用“集中识谱教学法”,必须由专职音乐教师或识谱能力较强的老师任教。在时间分配上要适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为过于集中会使难度增大,学生接受不了。
二、先唱歌后识谱,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
一些曲谱复杂的歌曲,先唱歌词,再学歌谱,学生会唱得出奇的好,谱也学得很快,时间也花得少。原因是学生都有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更是新的音乐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在平常的音乐课教学中,音乐老师要做有心人,不断总结来自课堂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教训。
1.歌后识谱与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
先唱歌后识谱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唱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歌谱中的难点,在学生识谱时降低难度,感觉识谱并不太难,从而增强自信心,增强对音乐的热爱。通过对歌谱的视唱、理解,反作用于唱歌,使演唱更完美。
2.后识谱可以降低识谱的难度。
在音乐课本中,有一首阿根廷儿歌《第一天上学》,歌曲中出现了许多处休止符和切分节奏,后面还出现八度大跳,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总有部分学生唱不准。学生熟练演唱后再识谱,他们很快就能唱准。课本中还有一首《故乡的月亮》,其中有很多附点节奏,颇有难度。学生在音准与节奏之间总是顾此失彼,采用先唱歌后识谱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很快解决这个问题。
3.歌后识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故乡的月亮》是一首非常优美、深情的歌曲,当然,这首歌曲的难度较大,歌谱中有很多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及音程的大跳。当先教会学生唱这首歌,再让学生识谱时,这些有一定难度的大跳音程,很快就能唱准,附点节奏、切分节奏等较难的节奏型问题也迎刃而解。因为学生唱歌时,已经在不经意间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识谱时难度降低,一首歌曲很快就学会,学生有了成就感,兴趣更浓厚。先唱歌后识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既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创编旋律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培养应该贯穿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整个过程。识谱教学中的各项内容和能力培养,都应该以即兴活动的形式给学生机会,创造性地探索节奏、音响、旋律等音乐基本要素的各种变化和重新组合。在即兴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敏锐听觉、迅速反应、富有表现力的节奏感,对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对音乐的形象、表现的理解、高度的集中注意和默契的相互配合。例如:歌曲《乃呦乃》,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歌特点,所以在学唱新歌之前,我将乐曲中的旋律顺序打乱,以短小动机为单位排列在一起,先让学生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再根据自己的感觉重新排列成流畅的旋律,并一起弹唱。这样以听为先导,以创编为手段,再让大家听一听、唱一唱,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而且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乐器进课堂提高识谱兴趣
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乐器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地演奏出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还能通过反复的演奏达到听音训练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的能力。
总之,在提高综合素质的今天,音乐教育对识谱的要求是:“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的识谱从感性入手来教,融入音乐实践活动,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让孩子真正走入音乐,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
参考文献:
一、注重实验导入,构建创新氛围
一个好的实验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提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条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我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尽管学生会立即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二、注重方法教学,促进实验实施
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发挥天赋和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却削弱、甚至扼杀我们的才能”。中学物理实验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比较法等。而且每个实验都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确定的,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创造性体现,因此,其中也不乏创新,如联想创造法、类比法、设问法、列举法和转换法等。设计物理实验需要灵活、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物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学生:(1)查阅资料,设计实验;(2)根据实验要求,正确选择实验仪器;(3)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4)独立进行操作。教师应注重实验科学方法教学,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
三、注重实验创新,提高学生能力
1.利用物理实验史教育,创造创新氛围
物理实验除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外,还应包括物理实验历史教育等。重视实验史的教育,可以启发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实验思想与设计的精彩之处并提出问题;也可采用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让学生自己动手,组织与设计实验。
2.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生思维
教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实验的目的与要求,提出新实验课题,要求学生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甚至可适当增减),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完成新实验课题的实验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改进原实验、设计新实验的创新能力。如在研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和同学一起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实验:①硬币跳高②向两平行放置的纸中间吹气③用玻璃管向两靠近的乒乓球间吹气④将乒乓球压入漏斗内,用嘴向漏斗细口吹气 ⑤用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其中一端竖直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再用另一支玻璃管向前一支玻璃管的上端水平吹气。这样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到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结论是可靠的,更让同学们感到课本上的实验不是唯一的,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3.通过改变实验器材进行创新
改变原有实验的使用器材(包括测量对象),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步骤,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例如,教学 “平面镜成像”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提出:人离镜子越远,看到自己的像就越小。因此认为:物体在镜中像的大小跟它与镜面的距离有关。为了增强学生的正确体验,我引导学生,利用玻璃板、直尺、白纸、蜡烛、铅笔等器材,亲自设计并很好地完成了实验。
4.通过改变原理,进行创新实验
从原理、器材、过程、方法到表格设计、结论总结都是按照规定好的步骤和方法进行,学生很少去思考和探索,根本不能领会实验的原理。因此,实验教学必须改革。例如:在学完声学后,我们指导学生自制蜂鸣器;在学完光学,指导学生自制潜望镜、照相机等。这样把课内和课外内容衔接,相互补充。
5.引导实验观察,促进实验创新
物理科学离不开观察,观察就是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与物理现象、规律或本质发生作用,以获得感性材料。实验创新时可根据其特点,改变观察实验的感受器官,以达到更深刻的感性认识。
6.通过增设或改变实验情景进行创新
历史基础知识 内化知识 提高能力
素质教育和课改背景下的中考强调“能力意识”,特别是近几年的中考历史部分虽然是开卷,但题型特别活,这就加大了学生答卷的难度。有的考生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开卷上,整个考试下来手忙脚乱,也找不到几个题。所以我认为,针对现在的中考,必须让学生改变以前翻书就能找到答案的观念,必须在学生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关键。但在今天的教学里,当今中考要求的学科基础知识是什么?又如何落实基础知识,如何提高学生能力呢?
一、中考对基础知识的要求
基础知识指重点知识,即构成学科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知识。初中学科的基础知识从类型上可以分为具体知识,即有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不可改变的,这类知识一般要强化记忆,以便中考考场上能用最短的时间、最准确地写出答案;另一类知识是方法性知识,这类知识强调迁移。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在学习法国、美国革命时,自然地把这一知识点迁移过来,会对比有何相同,有何不同。第三类是应用性知识,这类知识是重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如对苏联解体的理解是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如何改革并走出了自己特色的道路?这类知识在中考中如果命题就是学生答题的难点。不论哪一类知识点,从近几年的中考来看,试题逐渐考查学生的知识体系,考查学生的能力,而不是考查知识的覆盖面,不是考查学生的死记硬背。这就把教师教学中如何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提到日程上来。
二、如何落实初三学生的基础知识
1.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目标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中考复习的最重要依据,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高度重视。我在平时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备课,在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深挖教材,想到所有可考之处,并且以试题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并消化掌握。在复习阶段,我引导学生清楚考试说明中历史知识体系的考察范围,并注意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基础知识落实,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复习基础知识,为学生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先学后教,初步感知
学生对知识首先要有一个感性认识。我在上课前列出课前预习提纲,在预习题纲中写出基础知识要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如对新航路开辟要求掌握背景、条件、经过、影响等。通过直接感知,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历史的感性认识。
3.教师主导,学生理解
历史学科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而且内容具体,在初三教学中教师必须讲透,理清基本线索,明确历史特征,更要让学生明确重点。在讲解过程中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渗透方法。如按照时间归纳同类事件的方法,按相同时间归纳不同区域事件的方法,知识迁移的方法,快速记忆且不混淆的方法等。学生掌握方法后,自然会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也自然逐渐理解某一知识点本身及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三、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如何内化知识,提高能力
提到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恐怕这是每个学生最害怕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最难教给学生的能力问题。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基础知识已掌握,那我们如何教给他们在答题过程中顺利地应用,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呢?
1.学生答选择题能力的提高
对于中考的选择题,大多数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如果学生能在基础知识上掌握牢固,答这一类题不会存在太大问题。但教师平时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如平时在做选择题时,我教给学生闭卷答题的能力,要学会摆脱课本,学生做题我帮助学生注意时间,不要做得太快,但更不能太慢。太快容易马虎,读题不清就急于选出答案,结果很有把握的题丢分,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常犯的一个错误,也是学生出了考场最后悔的一件事。平时,教师在训练学生时一定要强调指出。答题太慢的学生又太依赖课本,这样的学生每一道都要翻书,甚至能掌握的题对自己也不放心,一定要看到课本上写着,才相信自己,这样的学生在答选择题上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好多会做的题都没有时间做。所以,虽然教师在学生基础知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在答题方法上一定要对学生加强训练和指导。
2.如何提高学生答材料分析题的能力
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先让学生分清材料题的题型:如图表题、图片题、文字论述题、图表图片文字结合题……针对每种题型做细致认真的训练,讲清方法,如图片题要认真看图片上下的文字,从中看出信息;图表题又分柱状图,表格,饼状图等,这类题一定要注意图表的标题,然后上下左右对比发现变化;文字题要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材料,看问题有什么要求,如问题是依据材料回答题,一定要在材料中找答案;如问题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那就要结合我们平时学到的基础知识。有了答案,一定要组织好语言,语言简洁明了,字迹工整地落实到卷面上。这种练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长期坚持,学生答题才能得心应手。
总之,历史教学中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答题能力,要立足于学科基础,立足于学生发展,立足于每一节课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