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学概论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
环境艺术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与实践性,要求相应的知识与技术密切联系社会发展,要求大中专院校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仍沿袭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略实践能力的培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体现在师资与教学环境等方面。大中专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技能的培养等教育教学体系落后,集中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提供大量的案例与实践教学。
2.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差
目前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往往采取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吸引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注意力,更加无法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本专业失去主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的入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是经过美术联考考入本专业,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有的学生是未经过美术联考而直接填报本专业,没有基本的美术功底。学校的教学并未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按照以往的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基础差的学生无法跟上进度,最终失去对本专业的兴趣。长此以往,大中专院校将无法培养出市场需要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普适教学改革
1.课程改革适应市场需求
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果能够将其与时代需求结合,产生新的设计理念,并运用到实际社会生活当中,必然会形成我国特有的艺术设计风格。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相应的艺术设计也应体现出多民族的特性。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应符合时代的特性,体现出我国环境艺术独有的特性。我国有着广阔的土地,拥有丰富独特的民族环境风格,如丽江古城、苏州园林、皇家园林、平遥古城、湘西吊脚楼,掌握着多种多样的民间技艺,如陶瓷、印染、刺绣、雕刻。我国大中专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应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这些元素加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其贴近实际生活,既能使学生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又能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2.注重基础技能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相结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培养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良好的专业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的人才。该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更要求学生在设计的作品中体现出创意与创新。对本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应遵循以下两点,在低年级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在高年级注重培养创造性思维。低年级的课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及相关技能的培养,同时多让学生接触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创新的思想。高年级的课程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由于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地积累,要求学生在低年级时尽早培养创新意识,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与创作中能够逐步地、独立地设计出具创造力的作品。
3.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是枯燥乏味的,大部分的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时也仅仅是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丧失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讲授课程时仅讲授课本中出现的理论与知识,不涉及其他相关的理论与知识,不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与思维的扩展。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应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学习重点与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并发散学生思维。大中专院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如网络、多媒体、投影仪,展示课程有关的图片、影像、文字信息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访问,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社会中。教师在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时,应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设计能力,让其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技术与技能。
三、结语
1.学科特征
设计主要借助于计算机设备,将设计理念、设计草图转化为数字化的设计作品,并通过印刷设备、工业生产线将设计稿生成为实物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艺术设计专业分类更加细化,已经从早期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到现在的多样化发展。艺术设计课程由艺术基础课、计算机辅助设计课和专业设计课等部分组成,虽然课程数量不同,但是这些课程都具有实践性较强、技能涵盖广的特点,从基本艺术素养训练,到计算机辅助技术训练,最后到专业创作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该学科更多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人成长。这一点也恰巧和建构主义思想吻合,因此,研究建构主义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显得颇有意义。
2.学习者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改革必须分析学生特征,才能做到有的方矢,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艺术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学生思想活跃,勇于实践,因为设计是一项创意工作,所以,在长期的训练中,学生养成了爱思考、爱想象的特质,在课程学习和作品创作中也敢于尝试不同的设计理念,完成多种设计方案,另外,高校有很多工作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承接设计项目,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中;二是学生标新立异,爱好广泛,由于受专业知识的熏陶,艺术生身上散发着独特的文艺气息,引领校园新潮文化。同时,他们爱好较为广泛,涉及音乐、舞蹈、体育、书法、绘画等诸多领域,他们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佼佼者;以上两个特征对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艺术生在学习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在学习中,部分学生往往刚开始满腔热情,但是缺乏踏实刻苦的学习态度,外加自身交友、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会出现迟到、旷课或早退情况,久而久之,影响了专业课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习惯陷入不良循环,艺术创作是一个艰苦、孤独,又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为了完成一个好作品,学生经常要彻夜奋战,这也使学生睡眠不足,影响白天专业课学习。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引导监督学生学习。
二、建构主义思想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启示
建构主义是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学派,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建构主义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实践探索,从而获取知识,更侧重学生知识建构这一理念。建构主义思想对现代教学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1.转变教育理念
国内外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外国教育更关注人的成长发展和生存能力,中国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长期困扰孩子成长,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提出,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否达到素质教育的层面还值得深思。对于设计专业教学来说,更应该从实用性出发,不能和社会需求脱节。时代在变,设计专业学科决策者要审时度势,每隔一段时间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应关注学科前沿知识,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适应市场的需求。此外,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高校也要结合各自的情况,转变观念,找准定位,不跟风,培养有各学校特色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设计工作者,而不是培养学生都成为艺术家。
2.借鉴优秀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思想在国外高校已经有较好的应用基础,在哈佛大学,较为著名的教学方法有“苏格拉底法”、“习明纳法”、“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已经屡见不鲜,有很好的应用案例。在我国教学中也逐步引进这些优秀教学方法,只是名称称谓不同。但是,要把这些教学方法用好用活,着实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在设计课程中,“案例教学法”无疑是首选的,笔者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用案例来驱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实践者的地位,同时阐明了教师是整个事件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案例选取,笔者认为案例选取不能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应该结合市场需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设计更人性化
建构主义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分析包括:学习者年龄、爱好、成长环境等综合特征,充分发掘学生特质和喜好,为接下来教学内容选取做准备;其次是教学内容选取,做为设计课程教学来说,教学内容选取要紧扣设计发展前沿,将最新的知识加入到日常教学中,同时考虑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可接受性,适量即可;第三是教学过程设计,为了提高课堂学习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采用“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和“小组协作”等方式。头脑风暴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前提是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内容有一定的预习和知识储备;角色扮演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重要方法,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展开研讨,主动探索学习,解决非良构领域知识,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也收获了知识和成就感,同时,也坚定了学生学习信心;小组协作是学生就业前的实战演练,因为一个完整的商业设计作品多数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在案例或项目的驱动下,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合作,一方面小组内协作可以增进学生交流,另一方面,小组间的竞争也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更加有趣。
4.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
“抛锚式教学法”和“支架式教学法”是建构主义较为有名的教学方法。两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通过设定一定情景,将复杂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首先抛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协作方式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从而获得知识。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借鉴“抛锚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一些专业理论课程。在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传统课堂讲授形式,学生一般会觉得枯燥乏味,以至于教师煞费苦心讲,但是教学效果不佳,这也正是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不喜欢学习理论课”现象。因此,专业理论课可以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个主题,并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在课下展开研究,在课堂上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对每个主题做补充总结。这样,既减轻了教师上课负担,又能使学生“从做中学”,达到知识建构。采用“抛锚式教学法”组织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变革。
三、小结
论文摘要:在全面了解我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改革专业教学体制,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增加教学实践,建立实习基地和创业教育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增强创业意识。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以及我国本科毕业生总量的跳跃式增长,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不断加大。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当前解决就业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
艺术设计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代表的是人们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设计,是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以及潜在其中的精神层面的价值系统。如何把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和大学本科教学有机结合,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的热点。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艺术设计系是一个建立时间较短的专业,怎样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农大的教学环境,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认识和分析了国内高校自主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的改革和完善进行了探讨。
一、国内高等学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观念问题。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种理念,在高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都应该贯穿这种理念。农、林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不够,学校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和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
2.理论研究不够。现有的自主创业理论系统不够完善,对创业人才培养实践总结不够,实践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
3.缺乏专业师资。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目前在高校中从事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只能纸上谈兵。这也是影响创业人才培养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4.教材、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教材,且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学科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现有的创业人才培养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都有待完善。
当然,高等创业人才培养中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例如大学生自身素质、社会经验、资金来源、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等一系列发展初期所面临的问题。在此,作为高等学校只能尽力完善本科阶段培养模式的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综合创业能力。
二、艺术设计专业创业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改革
了解当前中国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实际需要,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作一些适当地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根据艺术设计课程自身的特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采取具有创新理念的教学模式,提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教学内容优化和整合。首先,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其他基础课和选修课程依附核心扩展和完善。避免以往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出现脱节和重复的问题,使学生从单纯的理论讲解中解脱,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长社会经验。其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再者,建立高校创业教育中心、创业教育研究会,以教师为主持人的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转变传统教学思维模式。艺术设计是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在农林、美学等不同基础上发展而来,带有不同的发展局限。例如,在农林院校框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艺术设计,学生的美术表现技巧技能起点低,创新意识相对弱。美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美学表现技巧技能高,但在实际设计中突出美学造型,忽视功能。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从过去单一学科发展向学科群的方向转变发展。对学生的培养要由过去的传统教育向综合性艺术设计教育转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3.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一定设计理论指导下,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承、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艺术设计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艺术设计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企业对设计者的要求不仅限于设计作品的好坏,还要求设计者具有综合的能力。比如与客户的交流;对材料、工艺的掌握;对设计成本的预算等等,这些都成了招聘面试的一项重要考核。另外,加强艺术实践活动,还能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专业的持续发展。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教学现象,导致教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在展开艺术设计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则可以把来自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升华为理论知识,丰富课堂内容,指导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基本途径有:
(1)增加实践教学任务。艺术设计专业是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最重要的问题是教学实践环节缺乏力度。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是现在许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通病。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教学改革,确定十门核心课程,加大了实践课程的设置。例如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装饰材料学》、《模型制作》、《装修工程》等专业课程,都增加了实践课程学时,以期能提高学生对材料和工艺的认识。
(2)结合项目和工作室制进行教学。在教学中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可以以企业委托的具体设计项目或者参加各类设计比赛投标任务,或者以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个课程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掌控项目的能力,以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能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目的。
(3)建立实习基地。艺术设计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与实用性。“参观国外艺术设计院校的最大感触,是那里的学校更像是一个工厂的车间,学生的课题作业很大部分是在实物操作过程中完成的。由于直接接触材料,同时又因处于三维空间中,所以更容易理解在纸面上所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教学的效果自然要好得多。”[1]但是,这在中国的国情中并不能完全实现,我们只能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学校充分和地方建立合作关系,分别建立了素描写生、家具制作等实习基地,使学生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三、结论
在全面了解我国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高等教育机构氛围的大环境,提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以期提高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综合素质,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当前本科生就业压力问题。改革教学体制,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以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建立实习基地、创业教育工作室,形成比较完整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的模拟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预热,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郑曙砀.考察后的对比[j].美术观察,2001,(9).
[2]顾英伟,等.中外高等学校自主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物流教学,2009,(41).
[3]孙亚男,翟艳.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淮南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9,9(3).
【关键词】数字媒体 教学设计 艺术创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与之相匹配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扫描仪和打印机等的出现,以及飞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使影像世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提上日程,在大学的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逐步应用到教学中,笔者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等方面阐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中的经验。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
在多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有意无意拿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传统的艺术载体相比较,感受到了数字化影像带给艺术全新的变革,其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构成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这种全新的创意和创作使得刊物、网页和电影生动起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使人们得以在现有的环境中体味和感受多种方式的交流互动,而这也必将对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商业化现代设计理念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体现,更是艺术创作水平通过技术的再现。与传统的数码影像和简单的电脑绘图相比,数字化影像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具有可宣传、传播性。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广告、电影电视、地产、金融、保险等。第二,成本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基本都是在后期完成,需要大量的制作资金作为保障,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只用在很少的场景中。第三,视觉冲击力强。任何刊物封面、电视电影场景、地产广告加入了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便有一种直观性和立体感。数字媒体艺术把充满了想象力的艺术元素用二维、三维等各种技术构建了与现实不同的奇异世界,而这反映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另一个明显的语言特征是其特有的节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等。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
随着数字化影像艺术在国内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庞大的需求在各大、专院校也引起反响。各大、专院校已不同程度招收理工、工程、艺术、多媒体等方面的学生加入这一学科的学习。那么如何在实际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笔者为此设计了一整套教学课程,作为教学实验。
1.市场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在近几年强势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很多时候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化图像、影像已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和渠道,甚至影响到社会某种体系的变革,毫不谦虚地说,数字图像艺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已成为21世纪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的主旋律。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方面的人才显得捉襟见肘。既懂影像技术又具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对此,市场和社会急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面的人才。
2.培养方向。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既懂数字化技术又有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培养运用数字化的影像、音乐、图像、图形等数字多媒体形式进行艺术表现的专业人才。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字媒体新理念和新技术,从而适应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3.课程设计。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从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开设。艺术设计的课程如艺术欣赏理论、建筑艺术欣赏、工艺美术欣赏、雕塑艺术欣赏、绘画艺术欣赏、书法艺术欣赏、音乐艺术欣赏、舞蹈艺术欣赏、戏剧艺术欣赏、戏曲艺术欣赏、摄影艺术欣赏、电影艺术欣赏、服装表演艺术欣赏、动画作品的欣赏、网页设计的欣赏、室内设计的鉴赏、景观设计鉴赏、展示设计鉴赏等课程。
计算机方面课程如现代艺术设计原理、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形图像处理、视频合成、动画制作、影像编辑、音响技术、互动技术、二维、三维多媒体创意设计。
数字技术课程如造型设计、数字表现设计、网络媒体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插画艺术。
创新设计系列课程——创新设计、数字媒体创意思维训练、数字媒体专题。
4.教学手段:这是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最主要环节。
教法分析:
第一,课程体系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单元进行课程整合,进而形成阶梯式系列循环教学对课程设计中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研究。
第二,展示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再提出明确可行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设计题目,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并辅助技术,进而心中有数,做出理想的艺术品。电影中数字化影像艺术的运用更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人们在欣赏电影时,已经不是停留在过去那种对单纯的故事情节的关注上,电影中色彩、光影、音乐、音响、画面、造型的细节更为人所重视。一部大片问世,人们总会评价电影的艺术性和欣赏性,画面色彩、光影、画面等的运用是否到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影像风格,数字媒体艺术为不同的导演群体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
第三,总结数字媒体艺术运用的合理性。无论是动画还是刊物的设计,抑或是电影,都开始把数字化影像运用其中,使其摆脱了传统的固定的黑白单一模式,尤其是电影,一组组快速变化的画面,各种场景的氛围几乎都可以看到艺术的韵味和数字化技法的运用。从一个个场景的变换到演员的服饰,处处都渗透出数字媒体艺术的痕迹,很多场景中,表现人物心情常常通过周边环境的移动和色彩的变换来体现,更多时候,一部电影中写实和写意的创作手法用数字化技术体现。其实,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的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或者场景,是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中最佳的诠释。
第四,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自己选择题材,自己进行创意。制作复杂的特技效果,并让学生根据自身艺术的领悟和对数字化技术的熟练掌握设计作品,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这种教学实验需要三四年时间课程的教学,也是学生在大学四年或者研究生在高校度过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能达到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
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比起其他科目,数字媒体艺术这一专业仍旧不太完善、不太成熟。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
第一,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一整套有序系统的理论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门成熟学科的教学都是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自身的规律与方法,然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在国内却是缺失的一环,在教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应有的研究热情和氛围,导致国内大、专院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缺乏。
第二,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中,艺术与技术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对称,学校教育要么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要么忽略了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一方面,在国内教育体制中,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上,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成为各大、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过多地重视和强调技术层面,只会使这一学科限于呆板化和程式化,很难满足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是因为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功能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对数字艺术的工具应用能力占据主要部分,使得这一学科的教育停留在技术培养的表层上,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艺术的表现,看起来更像一种技术产品而非艺术品。另一方面,有些大、专院校在体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很多时候排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仅仅是另一种艺术的载体,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而对数字媒体的技术完全茫然无知。纯粹的表现艺术或者对纯粹的关注电脑、影像的技术,两者割裂使得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三,很多大、专院校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外数字媒体艺术正高度发展的时候,国内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处于滞后封闭状态。当国外的数字媒体处于成熟期时,国内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推广刚刚起步,其现有的技术与理念难以与国际接轨,虽然有些高校有意识培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选送一批教师到国外接受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但这毕竟只是个例,大部分教师队伍还是缺乏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
第四,数字媒体艺术观念的滞后和创意的缺乏也是其问题所在。国内各大、专院校的这一专业还停留在早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者是电脑绘图的初始阶段,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计算机绘图、电脑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区别,表现出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肤浅,对这一专业的观念没有跟上目前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同时,人们对创意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对计算机以及软件是否用得精到。更多的创意主要是抄袭外国的一些刊物、画册甚至是他们在电影、电视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脱离了自身的实际状况,往往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应对措施
1.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不足,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追本溯源,应加强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学生授业解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准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国家应考虑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资金投入,以此确保对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所以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相关的教育机构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比如和国外某些擅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输送一批教师去深造;同时也要定期开展培训,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
2.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两者相辅相成。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单方面艺术或者技术,而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对于培养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缺一不可,这一专业的佼佼者需要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修养两者实现和谐统一。
3.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重视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实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多时候,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和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意识到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所以学校应当深入市场,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双向培养,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在学校的理论知识,结合市场的需求,能较快地适应这一领域在社会上的实际功用,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最后能快速填补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冬梅,纪涛.浅析当代数字艺术教育发展前景[A] 数字影像传播研究,数字艺术理论体系构建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9—02
[4]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张晓艳.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9(14).
[7]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柴常佩,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
[8]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9]徐军强.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0]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关键词】舞蹈 教学方法 创新 原则
创新是一切艺术的生命,舞蹈艺术亦是如此。舞蹈教学也要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完善,借鉴中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并与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融合,使舞蹈艺术更具活力。同时,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价值。为此,笔者结合多年舞蹈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对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出若干浅见。
一、舞蹈教学创新的意义
舞蹈教学创新十分必要。只有对舞蹈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根据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和优化,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人才。为了更好地开展舞蹈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挖掘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特色。同时教师还需要逐步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运用形象、直观的舞蹈教学方法,促进高校舞蹈教学的进步。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整个舞蹈教学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强化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吸纳各种创新理论,做到理论创新。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做到一切创新为了实践、面向实践、服务实践。
二、舞蹈教学方法创新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教学的法则和准绳。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舞蹈教学方法创新必须严格遵循的。
(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同所有的创新一样,应当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天马行空式的创新,许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应当继承下来。继承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创新。所以,必须做到继承性与创新性密切结合、有机统一。
(二)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
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舞蹈教学要求将具体的形象与舞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舞蹈动作的形象感知,进而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舞蹈艺术语言。直观形象的舞蹈教学能够将舞蹈的形体、动作、音乐等清楚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舞蹈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三)主体性与主导性统一的原则
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什么”为“怎么学”。教师只起到主导作用,而不能包办代替。要做到主体性与主导性密切的有机结合,形成最佳的学习态势与教学关系。
(四)目标性与步骤性统一的原则
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舞蹈人才为目标。与此同时,要考虑到实现这一目标的复杂性、艰巨性,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做到目标性与步骤性密切结合、有机统一。
(五)新颖性与有效性统一的原则
新颖性只是外在的形式特征,其本质与目的是为了提高舞蹈教学的吸引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新颖性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新颖性是为有效的。所以,舞蹈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做到新颖性与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三、舞蹈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形式
(一)亲情关爱法
亲情关爱教学法,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体、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是在继承传统的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在情感交流与双边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传授。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公平对待,尤其是对特困学生和问题学生,更要施以师爱,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严禁挖苦贬斥,更严禁体罚惩戒。教师要严格遵守教师准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学习权利,把整个教学活动上升到人权高度。教师要把人生最大的乐趣与“最高任务”定位在培养舞蹈新人上,让学生的艺术成就折射出自己的人生光彩和事业辉煌。因此,舞蹈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受到感染,促使学生逐步在舞蹈的学习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舞蹈学习中。
(二)混搭穿越法
21世纪的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与复合型的特点。混搭穿越法是为此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为主要目标。对于舞蹈教学而言,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精通一种以上的舞蹈表演种类,同时又具备其他多种舞蹈种类的基本表演水平。为此,在教学中就要将中国的古典舞蹈、西方的现代舞蹈这两种不同时空的舞种进行穿越式教学;将民族舞蹈、芭蕾舞、拉丁舞等不同舞种进行混搭式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多种舞蹈的表演能力,成为舞蹈艺术的多面手。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舞蹈编导、舞蹈美术(服装、化妆、道具、音响)、舞蹈音乐等各种相关艺术门类的教学,使学生成为舞蹈领域的“通才”,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如何在舞蹈教学中更深刻的表达舞蹈的语言意境,是舞蹈教学创新的主要课题。如现代舞要求的是力度和速度,从中很难发现有高难度的动作。但民族舞蹈不同,民族舞蹈的动作唯美而更加有难度,需要舞者长期练习。所以,民族舞蹈要融合现代舞中的力量和速度,还可以在舞蹈音乐上进行编曲,使其散发现代气息,让舞蹈在展现民族韵味的同时又具有时代感。而在芭蕾舞中的创新主要是要表现在保留芭蕾舞精华、精妙之处以外,汲取其他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使其更有独特性。要独具慧眼发现能将内容和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题材,创作出具有芭蕾舞特色的舞蹈语汇,这是对芭蕾舞蹈极大的创新。中国的芭蕾舞剧在创作中体现了芭蕾舞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新鲜的、具有民族特性的艺术风格。
(三)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源自西方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改革开放以后传入我国,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同样,舞蹈教学采用模拟教学法,也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由于要面对一个“洋为中用”的课题,模拟教学法亦属教学创新的性质和范畴。
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在导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进行技能训练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员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员职业技能。这种教学法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欧美国家,80年代以后流行全球。例如法律专业的“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审判员、书记员、法警、犯罪嫌疑人、控辩双方辩护律师、旁听者、证人等,进行法庭模拟审判。又如体育院系的“模拟训练”,对比赛的环境、条件、对方实力进行了解和分析后,在运动员的训练中,尽量安排与比赛临场发生的情况相似的训练内容,使之适应比赛的特殊条件。同样,在舞蹈教学中,可以进行不同舞种的“模拟比赛”,让学生分别扮演参赛选手、评委、观众、伴舞、伴奏等,通过与正式比赛相似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比赛的气氛、效果,这也是模拟教学法的活用。
(四)游戏娱乐法
舞蹈教学属于艺术教育范畴,“寓教于乐”是它的重要特点之一。而所谓“寓教于乐”就是把教育寄托在娱乐之中。游戏本身就是文化娱乐之一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展智力的游戏,简称“智力游戏”,包括文字游戏(例如猜灯谜、对对联、赛诗等)、图画游戏、数字游戏等;另一种是发展体力的游戏,简称“体力游戏”,包括活动性游戏(例如捉迷藏、丢手绢、搬运接力、击鼓传花等)、非竞赛性体育活动(例如康乐球等)。舞蹈教学采用游戏娱乐的形式,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例如大家围坐一圈,玩丢手绢的游戏,手绢落在谁手里就请他到中间表演一段舞蹈。又如举办“化妆舞会”,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动物形象,玩“动物大联欢”“人狼共舞”“人牛共舞”等游戏,在游戏娱乐中进行舞蹈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从艺术的起源考察,艺术与游戏有着不解之缘。“游戏说”就是艺术起源诸多学说当中的重要一种。该学说的创始者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19世纪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学说,后世将该学说称作“席勒-斯宾塞理论”。该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这种本能又表现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个层面是人类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效、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于是,游戏作为人的本能,就成为艺术发生的动机。在游戏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宣泄,并从中获得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舞蹈作为艺术重要形式之一,与游戏有着深厚的渊源。舞蹈教学中采用游戏娱乐教学法,也就成为重要的选择之一。
(五)内外一体法
内外一体法指的是内部(心理)动作与外部(形体)动作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形式,它是由内在的“心动”、情动去驾驭外部的“形动”的。舞蹈中的高难技巧,也是为了表现一定的情绪,或营造某种环境氛围而存在的。
外部动作的教学,包括各种舞蹈形体动作的基本动作和高难动作的训练,如舞步、舞姿、跳跃、翻腾、旋转等各种形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外在形式。
内部动作的教学,主要是心理动作的教学,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意志、情感等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学的应用是近年来全球各国家各领域的一股新潮流,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成为重要的学科。舞蹈表演如此,舞蹈教学也应如此,采用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形体动作与心理动作能够相辅相成、相映生辉。
结语
舞蹈是个性比较强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要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加入新鲜的元素。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舞蹈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有很多新鲜的艺术形式可以借鉴,学习其他艺术学科教学模式与方法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但是,借鉴不是抄袭,而是汲取其他艺术的精神内涵,对舞蹈教学加以融合与创新。同时,舞蹈艺术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要体现舞蹈艺术的精髓,就要把握时代主题,不仅反映时代的精神还要保持舞蹈的精神本质。舞蹈教学要在舞蹈情感表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中国传统民族精神为基石,融合中西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统教学;现代美术教育;教学设计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有一段“见土仪颦卿思故里”的描写:薛潘南下,从苏州带回一箱礼物,亲自打开来给人们看,“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面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的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潘的小像,与薛潘毫无相差。”面对这些江南的方物,大家边看、边议、边分,惟有黛玉看见她家乡之屋,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哪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黛玉道:“这些东西,我们小时侯倒不理会,如今看来,真是新鲜物了”,宝钗因笑道:“妹妹知道,这就是俗语说的‘物离乡美’,其实可算什么呢?”一段描写,两句对话,活活地刻画出一位远离家乡的姑娘的心情。而引起这些思绪的竟是些平时并不显眼的东西。就因为其中蕴涵着一方之地所特有的风习和爱好,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所谓“乐操风土,不忘旧也”,正是这种感情维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理、情趣和审美,成为民族素质和发展的反映和表现。
民间美术
“民艺”按字面训诂,“民”可解释为“民间”“民众”“平民”;“艺”可以解释为“艺术”“技艺”“手艺”“工艺”等。民艺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间技艺”“民间手艺”等等,“民艺”在某种意义来说融合了很多传统内涵,在民俗角度为“民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
从广义上说的“民艺”指的是民间大众创造并与民俗生活需要相适应的艺术活动以及形式,应该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表演(音乐、舞蹈、说唱、戏曲、仪式)等各类民间艺术内容,是一门综合学科。但从狭义上则指的是民间美术,倾向于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习惯上也被称为炕头艺术、民俗艺术、民众艺术、乡土艺术等。目前民艺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倾向于狭义的民艺概念,即民间美术,研究也正处于发展构建阶段。
纵观我国的民间美术,非常丰富。它虽然多是出身农村妇女和街头艺人之手,却表现着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性集体创造,不仅质素美好,率直自然,而且同人民的生活直接结合,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的范围和种类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于民间美术的分类艺术前辈的划分有很多种,总起来说现今可以将民间美术分为八类,以审美为精神生活为主题,分为祭祀供奉类、装饰美化类、娱玩教化类、游艺竞技类;以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分为穿戴服饰类、宅居陈设类、生产劳作类、生活起居类。
民间美术的传统教学传承方式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目前,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闻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三)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虽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多少代人日积月累的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和民间艺人的交流。
(四)“物”的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浸润与传承
1、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的教学设计
中国也经历过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忽视和缺失,近年来对民间艺术有了很大的重视和发展。2006年后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的政策,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征集、保护、利用和人才培养,在《全日制美术教学大纲》中也提出要按1O%一2O%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从不同地域文化和种族的美术,以艺术形式、审美趣味、造型特点,色彩搭配质地材料等多角度介入使学生了解领会当地的民间美术,培养作为当地人的自豪感,提高学习情趣,加深他们对这块文化厚土的感情,陶治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综合以上方面对民间美术的教学设计主要表现在:
(一)、解读民间美术样式。近年,国家和政府倡导并举办的像“朱仙镇木版年画节”、“潍坊风筝节”、“苏州刺绣节”、“庆阳香包节”、“蔚县剪纸节”等,政府投资并新建了“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西安皮影博物馆”等,如果有机会能多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学习,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各种构成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摹整理,研究各种纹样称谓及特殊传统,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特色,客观分析记录。并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民间美术网站,增加学习积累,提高艺术修养。
(二)、挖掘文化传统内涵。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汲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才能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
2、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让学生从学习和实践中认识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发现民间美术的美,理解民间美术美的源泉,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学习和教学中有三个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感。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民族自信。还可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认识本土文化的主动性和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的关注。所以,民间美术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识的黏合剂。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乡土艺术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和体验,如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的造型表现和艺术创作中。学生可以从民间色彩和构图吸取养分。从而突破形体的拘束,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强调色彩对比,多视角、多时空、以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寻找创作的灵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观察进行创作。学生也可以将民间美术的装饰纹样融合于画中还可以把这些元素灵活运用到鞋垫、服饰、T恤衫的设计装饰中。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艺术理念,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三)、培养学生审美趣味。了解当地的美术文化和民间美术,有助于加深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在民间美术古老的原发性中,有许多内容是与现代艺术的观念、手法、形态息息相通的。而且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民间流传的寓意吉祥象征幸福的图案给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和讲解。如剪纸《事事如意》以两个柿子与玉如意的实物组合寓意生生不息,还有《连年有余》《松鹤延年》,象征丰收的大吉大利《三羊开泰》等,都有很深的寓意。
结束语
鲁迅曾说过“有民族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美的创造,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智慧结晶。在我国的历史上,民间美术的地位曾经非常低下,然而正因为它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中,盛开在人民群众的心田里,所以才成为一切其它美术发展的渊源和基础。民间美术是民族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开发着九百六十万公里的土地;民间美术是地方的,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民间美术是乡土的,乡情、乡音、土风、土宜,熏陶和养育着一方人。艺术,若失去了民族的、地方的、乡土的特色还有什么光彩。即使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也不能失去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浸润。所以在今后,我们应该将民间美术中总结出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民族风格和气质内涵,应用到教学中,使民间美术之美美如山花,灿若繁星。(作者单位:济南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 靳之株,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 潘鲁生,抢救民艺[M]山东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关键词:设计基础;改革;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31-02
现代的艺术设计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在成长壮大,尤其近几年,为了满足市场对设计人才的不断需求,我国多数高校都办起了艺术设计专业,同时也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考,社会需要的是有较高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创造性人才,市场对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中设计基础教学是我国设计教育体系中长期发展相对滞后 问题最多的一个环节,也是我们反思、辨析、争论的主要教学活动内容之一,设计基础教学是设计艺术学科教学实践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组成部分,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解决。目前国内有很多院校还专门成立了和自己专业相配套的“专业基础部”,有针对性地研究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一、设计基础的沿革
1919年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创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所真正为发展艺术教育而建立的学院,它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并且确立了基础课程的目标,即“发掘学生天分,接触各种手法、技巧”。而且还确立了以“图形”与“色彩”为基本内容的课程结构,明确了以培养创造思维为目标的核心。
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1953―1968)同样倍受世人瞩目。与包豪斯不同的是,乌尔姆确立了以理性的功能主义为原则的教学指导方针,任何课程都要求学生接受科学技术、工业生产和社会政治三方面的训练。乌尔姆教学体系对当今的德国设计教学仍然有一定的影响。
日本在上世纪50-70年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客观上刺激了日本设计教育水平的提高。它的设计基础课程建设受包豪斯基础课程的影响很大,但也有不同。日本的构成来自包豪斯的“造型”课(包括空间、色彩与构图三部分),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构成(con-struct和construction),它是将原来作为一种造型方式的构成概念扩大到造型本身,对构成进行了格式化与单一化的变异。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可追溯至1912年创建的私立上海美专和1922成立的私立苏州美专。发展于上世纪的80年代,对三大构成的引进,形成了现在艺术设计基础的核心课程。设计基础课程在三大构成体系的推动下逐渐走向理性的思考,课程设置逐步完善。日本的构成教育对我国设计教育的影响颇大,一度刺激了我国设计教学的发展。我国设计基础教学基本沿用了日本基础构成的体系。
二、设计基础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现在也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大多数的艺术设计院校的基础教学课程普遍呈现出一种似乎超稳定的模式化形式,即素描+色彩+构成+图案的课程结构,这些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内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曾改变,课程内容缺少更新。而且在素描、色彩的教学上也在沿用纯美术院校的教学方法,对技术过分偏重,淡化智能训练,不能体现现代设计教育的特点。而三大构成课程在几十年时间里逐渐演变成了以简单的平面和立体形态的制作技巧训练为主要内容并逐渐成为我国艺术设计院校普遍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从而导致学生对构成知识的认识陷入格式化、程式化、公式化、的局限 ,不能敏锐的发现问题,能动地把握形态及空间互动关系以及情感意象的表达能力,以致到具体专业设计课程中以及实际项目设计中不能充分运用已学的构成知识。而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大多数老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技能的训练、不注重综合素养,忽视学生的反馈,因而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想法得不到科学合理地引导,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轻视基础课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其问题根源在于课程知识结构与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我们应该考虑到,随着时代、环境、受教育的对象等的变化,我们设计基础教学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不得不对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进行全面的反思,梳理调整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结构和体系,完善这个体系的具体课程。这涉及到对新的教学知识结构的思考,整合出一条科学、合理的知识链,使这条知识链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环环相扣,更符合时展的需求。使这些知识能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培养出时代需要的经济适用型人才,所有这些都是设计基础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路
基础教学改革难度大,头绪多,致使很难做到有效突破,虽然有一些设计院校通过实践和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最终是各成体系,一套科学的、成熟的、完善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尚未形成。究其原因,可能还是对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对课程改革的内涵、理念、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评价标准体系也都缺乏真正的认识。那么我们要改革首先就要了解国内外一些高校在设计基础教育及改革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在学习吸收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并不是盲目的生般硬套,应充分考虑到我们现实的教育教学情况,不管是什么好的经验我们都要全面地了解它,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否则我们就不能辨别其真伪,也无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我们对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会有一定认识,理出一些思路, 以我国艺术教育指导思想为原则,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结合自身的需要,顺应时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以完善基础课程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严谨合理的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促进我国设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发展。
四、设计基础教学的改革
笔者从事设计教育多年,经过对国内外高等艺术院校的考察、分析、研究,总结一些经验,对设计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一)基础知识结构
对目前多数艺术院校的基础课程结构进行从新整合、分类,强调一种综合性的基础教学模式,在课程群上可划分三类:造型基础、设计基础、和理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在相对的,切实可行的目标下进行,我们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课程群的基础上再进行符合自身发展的基础课程设置。
1、造型基础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在造型训练中我们要站在现代设计的观念上去引导学生,除了要再现形态外,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设计基础包括二维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三维基础、图形语言、设计材料、基础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我们在进行基础教学中要在课与课之间形成一条有机的知识链,寻找与专业课程知识结构的连接切合点,寻找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设计以及理论教学联结的平衡点,从而使得基础教学厚积薄发,厚基础、宽口径这个道理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我们还要对知识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在科技信息发展的今天,一些新的技术媒介、技术手段、技术材料不断的涌现使得设计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合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基础教学中有了设计材料、基础摄影、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新型技术课程,要让学生走在信息时代的前言,一直处在新兴事物当中,才得以设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理论基础课程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们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技轻道的倾向,认为这些内容可有可无,一个优秀的设计教学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理论素养的积累与其艺术创造能力是直接关联的。现在的设计教学中理论课程主要是“设计史”与“设计概论”两科。但我们可以在选修课上增加一些对我们设计教育有帮助的课程,以丰富我们对设计的思考,提高设计人才的整体素质修养,也是设计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方法
从相对孤立的分科知识技能的教学,转向基础教学课程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课程间的相互链接,实现各课程间的相互渗透。鼓励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主,感受体验设计、探究、反思设计的学习方式,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贯穿在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潜能,接受技能。本人比较赞同课题制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我们要明确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掌握的所有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做出总结归纳,通过各种不同的课题,组织各知识点,形成合理的知识链。课题制在课程中有多种存在形式,可以体现为某种范畴、主题或综合性内容。课题设计的方法应是多元、多维、多样化的,其资源可以是自然物象、主观意象、艺术形式、流行文化及无所不包的信息。同时在基础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相互对话、相互参与的过程,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种持续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三)培养目标
1、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是给学生在知识道路上指引方向的。我们必须构建合理的、科学的师资队伍。首先,要有一批有热情、有责任心、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基础教育中的教师,才能挑起基础教育事业的大梁。其次,要有深厚的知识理论修养,才能授业解或。最后,要有开拓进取、努力钻研的意识,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具备了这样的团体才能在基础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我国设计教育的发展。
2、人才目标培养
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符合时展、具有设计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设计创新能力的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基础教学的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为重要问题。 首先我们要以优秀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帮助他们理解这些作品的创意所在,从而体验作者的思维方式,逐渐了解创意的本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艺术审美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还应该在教学中启迪、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把单纯的、被动的客观描绘引申到抽象构成、意象设计想象等美学思维及主体意识的思维范畴创造中,让学生尝试把现实变为幻想、把乏味变为幽默,逐步走向带有自我感受、追求画面形式语言的理性化的体验中,使学生成为主体。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要求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贯彻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原则。
以上是本人对现代设计教育中基础教学的一些思考与想法,我相信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现在的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以一门学科存在,他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形态,自身酝酿存在着巨大的文化、经济价值,必将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提出有益的建议。
参考文献:
[1]【英】弗兰克・惠特福德,林鹤译.包豪斯[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