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对管理学的看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管理学的看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管理学的看法

第1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化学试验仪器管理的工作者,我深知仪器、药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认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也在思索,如何最大限度的应用好这些仪器和药品,更好的为化学教学服务,这是我作为一个实验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理念,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实验,传统化学的仪器、药品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实验教学发展的新形势。教学老师的实验教学中需要的是完整的实验,而仪器管理员管理的对象是仪器、药品,二者之间时有脱节现象,在寻找仪器、药品时要花一定时间,有时还需另做仪器。针对这个矛盾,我认为应该把仪器、药品管理和实验教学统一起来,把管理仪器、药品与管理实验结合起来,即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来管理。在教研组和教师们的建议下,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为基础,我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于演示实验仪器、药品的配套化管理。也就是把每个演示实验所需要的全部仪器、药品组成固定的实验排序;各排序的放置顺序按照各章节的实验先后依次排列在规定的位置;系列中的通用仪器、药品单独放置,以便共同使用,危险药品例外。比如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章第二、三节气体的制取和性质这两个主要演示实验,需要铁架台一个,试管(20×200)2支,带橡皮塞的导气管2支,橡皮管2支,导气管(弯管)2支、酒精灯1个、火柴1包、高锰酸钾各1瓶、集气瓶4个、水槽1个等十余种仪器组成一个实验系列,铁架台存入共用仪器柜,其余的放在同一个柜的同一柜格,注明“制气系列”,该章其他实验系列依次排在其后。每次讲到气体,实验员只要取出“制气系列”,就可以供实验教师作演示实验,完毕后实验员将该系列放回原处,如有丢失和损坏,必须补充齐全,保障系列处于完整状态。可以看出,用这种管理法,制气体实验用的仪器和药品只需放在一个地方,并且可以随用随取,如果按分类管理,制气体实验用的仪器最少要放10多个地方,而且要组装后才能够实验,用完要拆装又要存放。 在实验系列的组成方式、放置的顺序、使用和复位要求方面,一是实行编号制:指每个学生、每件仪器、药品和每张实验台都编排有固定实验组号,要求各教学班编排实验小组,每个学生的组号在毕业前不变。组长一人,化学课代表一人,并分班编写实验组花名册,交实验室备查;各实验组使用的仪器、药品和实验台都编上组号;各个分组实验依次进行,但组号始终不变; 二是按号就位制:每次上分组实验课,以实验台的组号为准,仪器、药品按号放置,学生按号就坐;三是组员管理制:由组长负责,每个实验组既是一个实验单位又是一个管理单位,小组对实验程序、药品使用进行双重管理。实验开始前,组员对照《仪器、药品明细表》核对本组仪器的编号和数量,不符者请教师纠正;实验过程中,组员按照《实验报告册》要求,分步实验,一人操作,大家观察,轮流进行;实验结束,组员整理仪器、药品,发现丢失损坏仪器向教师说明,登记在《化学实验丢损仪器、药品登记本》上,听候处理;教师成了分组实验课的导师,对各组巡回指导,切实保障了实验效果,课代表协助教师验收各组仪器。

与传统的仪器药品管理模式相比,我认为的管理模式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实验员把各件仪器、药品组装成完整的演示实验系列和分组实验系列,依次存放;根据各个年级实验教学进度,随用随取,准备时间短了,管理效率提高了; 2、扩展了管理职责范围。排序分列管理把管理工作的职责延伸到实验教学的每个环节,除实验管渺卜实验教师和每个学生既是药品、仪器设备的使用者,又是管理者,管理力量得到加强,管理质量得到提高。

仪器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效果,仪器管理员除应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外,必须具备事业心强、工作责任感强,敢于坚持原则、热爱集体财物的品德;而“勤”则是上述素质的集中表现。要勤学:学大纲、学教学内容、学说明书;要勤思、勤干:仪器重于勤,在勤字上下工夫,实验上出成绩,管理上结硕果,做到眼勤:经常观察仪器室各种仪器设备的数量规格、质量、性能及存放。室内卫生、仪器药品的有效期等特别是对危险药品、易碎、易腐、易爆的仪器药品分类存放;手勤:建好实验室仪器设施档案,整理好实验教学各种资料,做好资料的人档工作。根据仪器存放情况,设计出适合不同规格型号的仪器存放柜架和配套设施。对各种仪器按类编号存放,做到账与账、账与卡、柜卡与数量相符,一目了然;嘴勤:经常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规则的讲解,教育学生认真搞好实验操作;及时和各科任教师保持联系,共同完成实验教学计划;及时检查各种实验教学进度、计划完成情况;和各科任教师共同研讨实验教学发展情况,明确教学目的要求,搞好实验课堂教学;根据实验教学定期举行学生实验操作竞赛;勤俭持家:爱护和管理好实验室所有仪器,珍惜点滴药品,节约各种实验器材,这些都是―个实验员必备的职业道德。在实验中是及时做好修补工作,为集体节省开支。

第2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探析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各种经济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上急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但由于我国高校中管理学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快速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对此进行改革,以不断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管理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学人才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只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理解,而往往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落后。在很多学校都是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成绩。这些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拔尖人才更无从谈起。

(3)教材建设落后。管理学是发展比较迅速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和国外企业经典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不断出现,管理学的教材建设必须跟上社会的发展。但在我国的很多高校中所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仍然是多年前出版的老教材,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对最前沿知识的学习和接受。

(4)案例教学较少。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校的条件不够、教师水平所限,使得所选择的教学案例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管理学教学的需求。

2.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1)科学编制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老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依据,教学大纲不应该出现多年不变的状况,而应该根据发展随时进行调整。一份科学的教学大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管理能力。因此在编制管理学的教学大纲时应与时俱进,应提高实践环节在授课中的比例,增加课堂讨论、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部分在总课时的比重等。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20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迅速发展的时候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并很快利用海尔的管理经验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这一经典管理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入其管理学教材中。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应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进行结合。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的,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选择一些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管理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应使挑选的案例比较新颖、经典,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度,以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在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假期自己找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以不断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管理类的比赛,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由和教育部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是很好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冠军的队伍将会获得10万元的创业基金,多参加这一类的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本文对当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从事管理学教学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第3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如在20世纪90年代海尔集团迅速发展的时候兼并了青岛红星电器厂,并很快利用海尔的管理经验使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这一经典管理案例被哈佛商学院收入其管理学教材中。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建设方面也要向国外学习,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集中著名高校的师资力量,对国内外管理学的最新理论及案例进行精心选择,实现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教学中应积极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与传统的理论讲授法进行结合。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提出的,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选择一些案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管理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也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应使挑选的案例比较新颖、经典,同时又有一定的深度,以达到真正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最终要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一方面可以在一些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也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在假期自己找机会到企业进行实习,以不断增强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管理类的比赛,提高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如由和教育部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就是很好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获得冠军的队伍将会获得10万元的创业基金,多参加这一类的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也可以检验老师的教学水平。做好新形势下的管理学教学改革工作任重道远。

第4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教学效果检验的重要环节之一的就是考核,通过考核结果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不足。目前,高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法上形式单一,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上也缺乏创新,客观题目比较多,发挥性的题目比较少,这样一来,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很难检测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独立院校管理学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

(一)新社会就业形势下学生的“考研考证”风气

在当前非常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状况下,很多学生趋向考研或者考各种从业证书。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就会做相应准备工作,对于其他课程就会敷衍对付。大学很多的课程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二)不同校园文化下的学习态度

大家都知道,西方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宽进严出,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些学生会觉得很辛苦,然而他们也会学有所成。但是,我国的很多高校都是是严进宽出,致使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其学习结果。

(三)教师对管理工作实践经验不足

我国纯理论的大学教师居多,这不仅是教师自身没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和能力,学校也缺乏支持政策和措施。没有管理工作的实战经验,教师很难做到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缺乏理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一些非常抽象的管理问题很难掌握其本质,也将会影响其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大学生自身的认知不足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影响

大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群体,有些时候难免盲目、冲动。因为对管理方面经验基础的缺乏,其认知能力往往有限,也难免会对管理学课程产生一些错误看法。此外,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管理学课程恰恰是一种思维的训练,然而这正好是许多大学生所缺乏的关键环节。

三、提高独立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管理学的内容比较宽泛,需要有效综合各学科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提高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需要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全方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体来说,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的理念上

应该正确认识管理学课程本身的性质与意义,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塑造融为一体,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为此,国家需要从宏观层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端正教学思想,形成依靠教育、发展教育、崇尚教育的先进理念,培养良好的学习文化,掌握课程本质。

(二)在教学的内容上

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应该规范学校教学大纲与制度,提高理论与实践水平,加大力度宣传和教育师德师风。始终保持新颖性、规范性、参与性、系统性相结合原则,并且要不断完善管理学的教学大纲,使其内容科学合理。转变被动式的教学方式,增强自主性教学方式。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将理论、案例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导,开展参与式课程教学活动。

(三)在教学的实践环节上

最近几年,以ERP实验室为主,以软件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资源为辅,构建起了“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因为条件的限制,管理学课程很难在真正的企业管理实际中去体会。但管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改进管理教育的模式可以通过探讨管理学的实验教学来进行。目前来看,国内应用实验软件涵盖了管理的诸职能。比如:用友公司的ERP沙盘模拟电子信息化与手工相结合的训练软件;以及在国外最早产生的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的竞赛应用的软件等。学生们可以把用友公司的ERP作为对管理知识的入门的基础性训练,同时也可以检验对管理学课程学习的效果。如果想通过赛事来对学生的管理学知识进行检验的话可以参加GMC国际企业挑战赛,这个赛事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如果想将这两个赛事融合到实验课程内容中的话,用友公司的ERP沙盘比较适合。可以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到两周的实训课程集中进行。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是管理课程教学迫切的要求,我们应该邀请企业高管做专题讲座,使企业家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求知欲。

(四)在教学考核方式上

第5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班级管理学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201202033)和2012 年山东省教改一般项目“新课改视域下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01-2

班级管理学以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取得其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形式,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很好将教学跟实际结合起来,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讲完以后,学生也就很快忘了所学内容,不能很好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应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以此来推动教学法改革,这既是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采用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讨论、启发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第一,生活情境性。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基本上是选取跟教学主题高度相关具有真实生活情境的案例,引入课堂,营造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能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分析甚至论辩,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生主体性。案例教学法一改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第三,内容综合性。教学使用的案例比一般的举例内涵更深刻更丰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第四,深刻的启发性。对于选取的案例,一般都没有标准和正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性和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五,过程动态性。使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跟学生、学生跟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得以养成,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得以呈现。

二、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的起点,因此,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选择应兼具针对性、时代性、启发性。在班级管理学课的教学中,可以选为教学案例的材料和资料很多。具体而言,可用作案例的资料有以下几种。

(一)文本类

文本类的案例主要指的针对我国有关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文本资料等,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班主任之友》杂志上面的典型案例和一些论述班主任工作出版专著等。

文本类案例资料在班级管理课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讲授班级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时以具体现实的案例为素材进行论述。班级管理学的核心是探讨班级中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主观性,如何将这些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来解释理论运用与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涉及班级管理理论教学需要以具体的实例或者特定情境为蓝本,才能使教学生动和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在讲授班级管理的原则、内容和设计方案时以文本为案例。在班级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案设计时,需要讲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设计方法等,这一切的教学需要进行训练,可以以基础教育的实际作案例,阐述班级管理的方案设计,否则很可能纸上谈兵。

第三,在讲授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时选用经典的教育案例。如以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案例来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以此加深理解,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第四,在考试时也可以案例内容作为考试题目。在班级管理学的考试中,我们可以在试题的设计上做了尝试,将以往的偏重理论和记忆的题改为结合班级管理中的具体案例内容来设计题目,改变以往学生只背答案的局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视频资料类

我国的大学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采用了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等政策,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好的视频资料在网中得以呈现。在教学备课过程中,笔者就不断搜集这方面的质量优良的视频资料,为班级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再如,在讲授班级管理学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方法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加以阐述。

教学案例的选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紧密相关,不能选择与教学主题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的案例材料,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案例选择要有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是指选取的案例在班级管理的教学中具有代表性,能真正反映价班级管理的本质属性。教学中以典型案例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让设计的案例能涵盖所要教学的知识,呈现与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班级管理情境和事件,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对案例的共同研讨。

第三,案例选取要有实用性。案例教学选取的案例必须切合时展的主旋律,必须将具体的班级管理内容跟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跟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班级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或者观点来深入分析教育发展中的评价问题。除此之外,选取的材料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案例必须是师生都能驾驭得了的,教师能娴熟和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学生也能将这些案例材料作为训练的材料。

三、案例教学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在导言课中的使用

每一门课的前言或者导言部分对师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导言课讲授得好有利于该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讲授和展开,导言课上好了,能让学生产生悬念,诱导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则会影响后续课程的进展是否顺利和课堂教学有效性。

按一般的常规教学来说,大多数老师在讲授班级管理学的导言课时,基本上是先介绍班级管理学的概念,再讲班级管理学的的主要内容,然后讲学习班级管理学的方法和意义,最后强调学习班级管理学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没有什么新意,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导言课则会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堂课,我让学生先观看视频资料――《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视频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和启发,希望以此来完成班级管理学的导言课的讲授。魏书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家,其班级管理的理念和思想很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借鉴,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根据教育规律和班级管理的理论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将一个大家认为是后进的班级带成现金班级。这样的案例切合学生的关注点,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提起学生兴趣。看完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并告诉学生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一番讨论,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针对讨论结果趁热打铁引出班级管理的概念问题,跟大家一起归纳出班级管理的内涵和核心,告诉大家班级管理的目的是教育的发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不会觉得突然和乏味枯燥,大家也乐意参与讨论,课堂也充满了活力。接着,笔者又讲了这门课的教学环节与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看一看班级管理学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班级管理学的作用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要通过班级管理学来促进教育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呢”……就这样,班级管理学的第一节导言课在师生互动和理解中过去了,笔者感觉这样的上课方式是成功的,学生也很认同这种教学方式。

(二)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在讲授班级管理的方法和具体的基础班级管理过程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和课程特点使用教学案例。第一,在讲授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方案设计时候,选取一些典型的成功班级管理设计教材上提供的案例跟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怎么设计班级管理方案;第二,在讲授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的时候,以《班主任之友》上面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首先了解评班级方案设计的基本框架,使用设问诱导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思考,让学生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等;第三,在讲授班主任工作时候,选取正反两方面的班主任工作教育现象为案例,例如,最近几年的最牛高考班等来解释说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等。通过这样的案例设计,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颇丰,通过让学生根据案例设计各种基础班级管理方案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等,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案例一旦选取,就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师生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案例解决教学中各种班级管理问题,教学案例不在多,而在精和透。第二,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第三,教师对所选取的教学案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就好像对某一个问题有一定的答案一样,惟其如此,才能完成对学生有效指导。

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践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然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因此,上述的班级管理学中案例教学就是在寻找理论与实践相接触与相互联系的一种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3.

[2]伦肇亮.案例教学法浅谈[J].西江教育论丛,2009,(3):40―41.

第6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在学科的属性上,经济学与管理学都是十分独立的,但是在学科发展上看,经济学与管理学却是能够有所借鉴的,并能相互促进。1.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依托经济学作为基础的。亚当•斯密提出的分工理论深深的影响着企业里的作业管理与职能管理。他提出了,将经济现象看作是持有利己主义本性的经济人的活动观点,这个观点直接引导了后来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经济人假设”的出现。历经一百多年的不断发展之后“,在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上大多会出现兼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两栖性,使得几乎很分辨清哪种是纯粹的经济学抑或是纯粹的管理学”。与此同时,经济学和心理学、数学融合到一起,形成了管理学中的理论基础,给管理学共享了分析的方法。经济学之中,特别是微观的经济学,它们在较为一般的意义上,对科学的经济运行规律进行了揭示。这使得企业的管理学有了基础的经济理论作为支撑,管理经济学就成为了把这当作己任的经济学的分支。2.管理学促进了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在实际问题上对管理学进行研究,这将会修正并发展经济理论,例如:西蒙在研究管理性组织的决策中,发现并提出了“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这两个基本的决策理论命题,进而向微观的经济学基本命题发起挑战,使得经济理论能够更好的发展。3.在具体的分析工具、方法运用上,能够相互支持补充。计量经济学综合统一了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并将它越来越广泛地在管理学的分析之中使用。总而言之,这两种学科之间不断的相互借鉴促进,会使得两门学科都会更加的完善,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因为学科的属性与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这两门学科也会有很大的借鉴程度差异。管理学在刚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对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断的关注,为了使自身的阐释能力、预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决策的能力都可以不断提高。这其中最关键的方法就是下面两大内容:其一就是要对他们的关系作出假设并进行简化;再放下作出的假设,不断的向现实逼近。比如,先作出一系列的假设,在这个前提之下,再去建立基本的模型,最后逐渐的对限定条件进行放松,继而不停地对原有的模型进行扬弃和修正完善。就像最佳的经济批量模型一样,它就是在作出严格的假设之后,才得出的最基本的模型,之后又放宽了条件,得出了存在的数量折扣与有缺货的状况下的最佳的经济批量模型。其二是要不断关注经验的研究以及对研究方法的实证,即为对理论模型的实证检验要倍加重视。同管理学作比较,经济学更为崇拜理性、对科学主义进行追求,然后找到了自己所固有的研究分析方法。不管是在理论的研究上,抑或是实证的研究上,数学都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里面,能够不断运用,并日益强化自身的学科。所有不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的知识,都很难挤进主流的经济学范畴,同时也很难得到经济学家们的接受。这中on个状况的原因是,对数学和统计方法的运用,作为经济学中的实证的研究能够将实证的分析构建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同时可以从整个系统所有的数据里面,作出定量地验收理论假说与对参数的数值进行估算。这使得经验性分析之中所有的表面化与偶然性均可减少一些,然后发掘出定量性的结论,然后再分开确定它在统计方面与经济的意义之下的显著程度。经济学希望在研究的方法上做到“独善其身”,这无疑是为了保持经济学自身的纯洁性与科学性,期望经济学知识能够长期的积累,可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了经济学之中,在数学之外,其他的学科都不能汲取一定的营养和相关的学习借鉴知识。这也许就是经济学为什么只有少数的管理学知识的。但是这在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上“,兼容并蓄”就是把损失管理学的科学性这样的代价,这成为了管理学缺乏“弱科学属性”的重要原因。

二、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逐渐融合

因为理论同方法都具有多样性、宽泛性,所以使得管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渐渐变得更加杂乱无章,不能做到相互的兼容,更加不能充分的进行规范,使得理论更容易分散,出现理论逻辑更加混乱的现象,个别时候甚至会出现失去学科的方向,同时又会对经济学方法与其他学科方法的融合产生严重的影响。若想扭转这种局面,就要把经济学作为典范来运用,继而要发展出可以超越各自的方法,还有要关注技术方面的确定性。不过也出现了一些管理学者,将这些不以为然,他们觉得普遍的复杂的多变的管理问题不能使用统一的看法与应对方法,而管理的理论又往往是在这种较为分散的研究分工之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要不然,就需要使用其本质的抽象与逻辑推理的不同方式来进行分析,分析其中不同的重要因素,而且要把它们的相互作用与最终结果展示出来,故而要能够真实地高效地了解组织的大环境以及管理的过程,当然,过度的强调操作的实际效用,却不对理论的框架管理学进行统一,是尤为力不心的。故而,经济学的研究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进行融合、借鉴。正是由于经济学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理论的强效工具与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并强调经济学与管理学是具有互补性的,也表现出了他们之间能够相互的渗透、相互的交融,这是他们自身发展的需要。二者不断的结合,然后进行拓展,突破自身固有的限制,弥补自身方法的缺点,才能出现远远超出两个部分简单相加的结果。也正是这些方面的有益尝试,才使得的学者能够像所指出的那样,做到不断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这也说明着了有着一些无限的理论空间。这几年,通过借力于方法论变革,使得能够扩展现代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的使研究内容能够得到深化,抑制住脱离经济现实的趋势。特别是把实证分析的思维逻辑与动态的研究特色作为特色发展起来的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的经济学、行为的经济学以及实验的经济学,这些经济学分支在不断兴起和发展,可以对主流经济学不能同现实统一的缺点作出弥补。在发展这些新经济学分支时,要做到直击现实的世界,牢牢围住现实的问题,作出描述和透视,并能够在修正和假设上,将时间的维度增加,放宽一些尤为抽象且不和实际相符的约束条件,像对知识不完全的强调、信息不完全的强调、信息获取以及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的成本、一些有限的理性与企业家的作用等的强调,这些都在不断地激励着人们对企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运作力量有更为深刻的理解。继而人们可以去探索企业依旧存在的缘由,以及多样的推动力、企业在内部的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如此,才能让经济学以崭新的面貌同现实的世界结合起来,并渐渐的向受管理的决策领域去发展。并且由于新制度经济学取得的成功是具有经验性的,可以与现实中持续相接的推动可以发展的超出正统的经济学的限定,在相关的社会科学里面可以汲取到营养。使得管理学的方法可以融合并借鉴到其中最具有前景的方向去发展。

三、结语

第7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1 引 言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群中最为基础的学科,主要讲授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实践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主张在理论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实践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改变师生的主客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互联网技术也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在“实践化教学”思想的指导和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研究如何通过该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可转移能力,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实践化教学的理论阐述及依据

实践化教学,就是要彻底改变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地位,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让学生从用耳朵听变为动手去做。实践化教学要紧密围绕“两个能力”的培养目标,即在加强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

国外的大学教育理念和本文提倡的实践化教学理念实际是一致的。赫瑞瓦特大学亚洲区负责人王忠义教授认为课堂应由学生讲解研究结论,对于学生的研究结果,老师只作必要的提示性辅导或概括。此外,应设立学习方法课程,注重学生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传授。澳大利亚大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学生是学习的积极主体,教师的职责是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提供指导,上课的主要目的是告诉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广泛而合理的课程,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他们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传统“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

传统大学“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考虑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知识面虽然广,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一些大学把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作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但充其量只是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传授。教师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不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

3.3 教学环境没有职业情景

传统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一般是以个体的角色,单一地听教师讲授课程。教室只是学习的场所,没有职业情景设定和职业人的角色定位,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体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很难培养出学生就业时需要的岗位能力。

3.4 评价体系重结果、轻过程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和评价。以一张试卷的成绩决定学生在整个课程中的努力和学习效果,不够全面,而且这种考核机制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无法实现培养能力的目标。

4 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学”课程的实践化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的实践化教学,以课程应培养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可转移能力为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目标。因此,其实践化教学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实践化教学要与互联网手段有效结合起来。

4.1 “管理学”课程应培养的学生能力分析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不仅希望能使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管理者角色,同时使学生获得以下能力。

4.1.1 专业技能

4.1.2 可转移技能

4.2 “管理学”课程实践化教学的内容研究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才得以实现的。对课程的实施结果进行主观的先行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通常指教学内容),什么方法最有效(通常指教学形式)是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关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实践化教学的理念,可从以下几方面设计。

4.2.1 根据课程在课程群中的定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管理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角色和任务,明确其应教授的内容。在尊重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础上,对与其他课程交叉重复的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不讲、略讲或换角度讲,节约教学时间和资源。因此,对于“管理学”中“管理沟通”、“组织人事与行为管理”以及“建立有效的团队”部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时,可略讲或不讲。

4.2.2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对于知识内容的具体讲授,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标,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如通过最新企业经营管理的案例、关于财经热点时事的视频、自己所观察和经历的一些真实事件等作为管理知识讲授的情景,使学生在具体的企业管理案例、现实活动和抽象的理论知识之间寻找到一个可以链接的桥梁。尽量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教材内容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二是教材内容与管理实践相结合。

4.2.3 理论知识适用、够用即可,但一定要尊重知识体系

大学教育一定要帮学生在这样一个较长、较稳定的时间段内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系统的思维方式。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时,要尊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但不必讲得过于精深,能满足学生未来工作对知识的基本需要即可。“管理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以“少而精”为原则,把重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教学内容安排成结合理论知识的案例或问题的思考讨论,锻炼学生的可转移能力。而对于有意继续深造的学生,通过列出专业书清单、推荐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的方式,帮助他们提升对理论知识部分的掌握。

4.3 “管理学”课程实践化教学方法研究

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方法比较丰富,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讲课、辅导课、课堂陈述、讨论、作业、实践等环节。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需要把重点放到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可转移能力的“三位一体”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4.3.1 演讲法

课前3分钟,安排学生演讲《我欣赏的管理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开拓视野,通过不同同学介绍的优秀管理者身上的优秀品质,激发他们心中的梦想和斗志,帮助他们树立将来奋斗的榜样和目标。

4.3.2 模拟教学法

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设计企业真实情景,让学生模拟。如在组织权利部分的授权部分,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分别扮演不同类型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模拟授权过程;组织冲突处理部分,让学生模拟不同类型的冲突情境,并运用组织冲突处理策略,实际模拟不同类型组织冲突的处理方法。通过演练,让学生学会应用理论知识,深刻理解以后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面对不同的冲突该如何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3 辩论法

对于管理学中的难点问题,安排学生通过辩论形式,更深刻、更清晰地理解难点问题,如对于“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以及对于一些企业真实案例问题的解决,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辩论法,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一些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4.3.4 故事教学法

“上海交大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王维克教授会讲述许多故事来增进同学们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丰富的实例,让数学更活泼更有趣。“管理学”课程在每次课堂上,也可以以开篇故事作为课程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枯燥难懂的理论,通过恰当的故事,让课程更加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3.5 情境教学法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环境可设定成类似企业的工作环境,格子工作间或者圆桌会议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融入到未来真实工作的情景,有更早的实境感;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着职业装、配合使用道具、工作情景中遇到的管理问题的模拟,使课程更具情境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4 “管理学”课程实践化教学手段研究

4.4.1 课堂和课后学习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一些任务。如“管理学”课程中,学完计划部分的知识后,要求每个团队合作完成一份“创业计划”,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和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安排学生去企业做调研、参观等,增加学生对企业和管理实境的感性认识。

4.4.2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现代化的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过程,也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因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应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探索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各种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优化,例如在百度贴吧里设置各种管理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教授学生利用互联网做网络调查问卷,利用微信、QQ等方式发放问卷等。充分利用学生对互联网的兴趣和热情,将互联网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使管理学的课程变得更有趣,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也使学生能将管理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起来,成为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管理者。

第8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案例教学应用

《管理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恰当选择和使用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是新形势下教学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对案例及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认识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案例教学方法方式单一的问题仍比较普遍和突出。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更好地发挥案例及案例教学的作用。

笔者针对上述突出问题,首先探讨分析了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与内涵,其次分析了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最后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途径和方式。

一、案例与案例教学

欲使案例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首先明确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性质、内涵与特点。

1.案例与案例教学

确切地理解案例与案例教学的涵义是开发案例、从事案例教学的基本前提。所谓案例,是指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的书面的描述。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而编辑起来的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材料。案例中描述的都是真实的情景,案例中常常充满疑难问题,充满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案例都有明确的理论支撑,是客观真实的。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并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体合作能力,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案例教学的类型

总的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群体思维撞击,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案例的用途来看,案例教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入型,即主要用于概念与理论的讲授引入,通过小的案例引发学生学习概念与相关理论的悬疑与兴趣;二是阐释型,即主要由教师在课程中讲授,用以解释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以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的疑惑;三是自主型,即主要由学生在课中或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自主进行思考与讨论,以达到系统运用知识并使之融会贯通的目的。另外,案例教学还可根据其来源分为现成案例与自编案例等。

3.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而学生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松散的独来独往的学习习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会相互交流、获取与奉献;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在案例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

1.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长期以来,人们不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空洞,脱离管理的现实,就是觉得管理学理论过于肤浅,对管理实践缺乏指导价值。理论与实践总是被置于一种人为的对立与冲突中。然而,案例教学不是用扬此抑彼的思维来讨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更不是用案例教学来代替这一关键问题,而是将理论与实践两者置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同时给予研讨和辩证地运用。尽管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完全的管理现实,但却是管理实践的高度仿真。由于学生摆脱了真实管理者所处当下现实的束缚和困扰,他们可以更超脱、更开放地进行批判反思和理论学习,可以在实践与理论的时空中更加自由地穿梭,由此推动管理学教学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整合与统一。

2.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提供了平台

巴纳德曾指出,组织管理的实质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组织要成为一个整体,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要有能够互相进行信息交流的人们,二要这些人们愿意作出贡献,三要有一个需要共同实现的目的。但是,组织中人员的合作意识和品质并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单靠甚至主要不是依靠传统的讲授而获得的。相反,这种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具体的大量的日常工作中,通过实践合作而日积月累地生长起来的。由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就使它与管理的本质内在地贯穿起来。通常,人们所具有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其辩护的能力、劝告他人的能力、认真倾听的能力,以及与周围人合作并一道构建新思想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可以通过组织有效的案例教学而发展起来。而且在一个彼此协作、支持的团体中学习所产生的效果也远优于单独的个人学习所具有的效果。在对案例和管理情境的集体研讨中,各种观点和解释将会变得多样起来、丰富起来。在案例教学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学会对他本人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真正的学习主体和积极的参与者,而且将学会与其他人协作,努力为其他人的学习作出贡献。

3.为学生体验实际管理工作提供了舞台

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管理者的矛盾处境,体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防止对管理行为做出简单化和片面化的解释。不同于讲授法,案例教学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管理情境的距离。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所研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管理情境中真实发生的管理难题,除了时空有所变化以外,其真实性是完全得到保证的,在研讨这种管理难题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认识到管理工作的复杂,体悟到管理的魅力和精髓;通过换位思考,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他人的观点和想法,可以逐渐养成一种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通过扮演管理者的决策角色,学生可以进一步感受到来自各方不同意见的压力,体会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艰辛。这些均使学生在体会诸如此类的管理问题过程中逐步成熟起来,为未来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原则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明确目标的原则

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必须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来进行。一般来说,管理学的案例教学必须达成以下目标:通过案例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企业经营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把握企业机遇和判别企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竞争状况、不同背景的企业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激励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所有活动都应围绕着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及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展开,教师所承担的主要职责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与思考。在案例教学尤其是管理案例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即使各方意见不统一,也应允许各种独立的见解并存。另外,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很可能会提出一些不正确的观点,甚至与管理案例的要求相去甚远,教师绝不能直接批评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使其自动修正自己的不正确看法,真正增强学生参与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创新的原则

高职管理学案例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创造思维与开拓精神的管理人才。因此,在管理案例分析过程中,对于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教师应及时捕捉并给予表扬。即使学生的观点还很稚嫩,甚至比较片面,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创新性劳动,肯定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精神,为学生营造一个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良好的学习环境。

总之,在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中开展实施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和体验真实管理情景的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本着明确目标、引导激励及鼓励创新的原则开展这项教学工作,使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56-61.

第9篇:对管理学的看法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方法论;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

Analysis of Management graduat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management ability

Li Xiangyu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ers urgent ne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behind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ontological position and point of view, it is designed to answer "why" questions. And the "why" questions the ability of analysis is precisel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post-graduate research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leader. Therefore, graduate research training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management must focus on methodological knowledge.

Keywords: management methodology; graduate management; research capacity; training

如何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是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一个非常普遍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从研究能力上看,管理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研究生已基本形成独立的研究能力。但研究生形成这种独立的研究能力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在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研究能力方面有一套迥异于本科生的方法或途径。从国外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的情况看,他们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培养上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开设管理学方法论课程来实现的。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翻译为“经营研究方法论”,也可称之为管理学研究方法论,或者就叫做管理学方法论。通过管理学方法论这样一门课程的开设,他们的目的就是借此途径来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相比之下,国内由于管理学这门学科在大学的设立比较晚,而且刚开始时管理学还依附于经济学自身并不独立,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则要晚几年,因此,国内高校对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开设一方面由于缺乏合适的教材或参考文献而难以开设;另一方面也因为师资匮乏而无法开设。因此,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开设是参差不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或科研院所像西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上陆陆续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这几年,我也在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中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我认为提高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方法论方面知识的传授和研究。

一、学习管理学方法论的重要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器,指的就是方法。对于方法的重要性,同志曾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P125)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则说:“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2](P445)以上说明方法对于科学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是因为科学与方法之间具有统一性。用英国著名学者皮尔逊的话说就是:“科学的统一仅仅在于它的方法,而不在于它的材料”。[3](P15)这说明科学即方法,或者说科学与科学方法具有合一性。易言之,科学方法和科学本身是合二而一的、不可分割的,科学即科学方法――在用科学方法研究的过程以及所得的最终结果都是科学意义上的;或者用通俗化一点的语言来讲即科学方法是科学的精髓和真谛,是形成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乃至统一科学的决定性因素。不仅如此,科学方法之所以重要,还因为科学方法是对科研过程规律性的总结,学习科学方法,能使研究者通晓科学技术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掌握科研中的各个基本过程和环节以及科研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使研究者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使科研工作少走弯路,获得成功。一门学科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是由于应用了科学方法,科学的成功是由于科学方法的成功。在此意义上,著名学者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进步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要提高一步,随之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辽阔的远景。因此,我们的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法。”[4](P49)以上名人或学者的话得到了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确证,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在科技发展上做出重大成绩,除了其他条件之外,确与他们善于运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有关。例如,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经过数十年对天象的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行星运行资料,但是由于他不能正确运用数学方法,因而不能从这些资料中得出天体运行的规律性的认识。而开普勒正是在第谷・布拉赫的大量观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发现了行星运行三定律。欧几里得成功地运用演绎方法,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演绎出几何学的宏伟体系;伽利略巧妙地将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惯性定律;爱因斯坦创造性地使用理想实验方法,创立了相对论等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可见,掌握正确的科学方法,对于科研上获得成功是十分重要的。[5]尽管以上所说的大多是科学或者自然科学,但对于作为社会科学的管理学而言依然是适用的,毕竟社会科学也是科学。而“社会科学……之本质特征是它的方法,而正是通过拥有某种方法,其作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才必须得到试验”,[6]管理学发展的历程证实了布赖斯的上述看法。从科学管理时代的泰罗、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到科学管理时代与社会人时代两个时代之间桥梁的玛丽・帕克・福莱特和切斯特・巴纳德,再到社会人时代的梅奥、勒温、马斯洛、赫伯特・西蒙,直到现代的孔茨、德鲁克等等,其管理理论创立的背后,无不隐含着方法论上的变革,可以说,一部西方管理学发展的历史,在很大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管理学方法论发展演变的历史。

当然,以上讲的大多是方法的重要性,但这丝毫没有表明方法论的重要性有逊于此。问题是,方法的重要性往往会掩盖了方法论的重要性。因此,以往对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大都停留在对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而不是对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方法论指的是整个研究方法背后的知识论和本体论立场与观点,而方法只是指我们收集资料的方式和技巧。这说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可判别性、目的性、创造性与经济性等基本特征。方法有利于人们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研究目的,而找寻到最为有效、简便和经济的研究方法。然而,任何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也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方法”并不能自身说明自己,它无法确定在何种情形下应当使用哪种方法,也不能预示在某项具体的研究中,这种方法的采用是否适当。同时,对于研究活动来说,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还要求指明科学研究所遵循的纲领或规范:究竟用什么眼光看待世界,体现出什么样的传统和风格?因此,方法本身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认识主体能够获得预期的结果,这就产生了必需对方法进行科学说明、解释的必要,从而,方法论的研究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故此,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就不能简单地以管理学方法的教学来代替。

二、影响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因素分析

美国是管理学的发源地,管理作为一种专业以及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最早就在美国。在美国,管理硕士研究生获得的学位是职业性学位。职业性学位有两大本质特征:学术性和职业性,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职业学位要求有独特的知识领域,较高的专业技术层次,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毕业研究生只有获得这种学位才能进入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即学位是从事职业的必备条件。显然,研究生尤其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要参与社会(企业)实践,接触整理大量管理案例,了解行业特点,拥有从业的实践经验,在校学习与研究交叉并行,走上工作岗位前就能够建立与企业和政府,社会非营利组织密切的联系。可见,培养人才的质量是本,学位的获取是末。[7]

在我国,管理专业研究生的招收和培养要比美国晚得多。1998年前,我国的管理专业是寄宿在经济学学科之下的,尽管1990年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就被批准试办MBA,但自1991年起,我国才首次设立MBA学位。1998年之后,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才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由此看来,管理专业研究生在我国招收和培养时间并不长。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类别上看,它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上看,它服从于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而中国能否建成创新型国家,则取决于是否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而研究能力的最核心部分则是创新能力。由此看来,高校培养出的研究生理应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执行主体,是国家创新制度的有力推进者。因此,培养研究生研究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术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水平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有调查表明:在对100位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调查显示:45%的研究生认为自己的研究水平没有显著提高,有85%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自己怎样提高研究水平。[8]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在于一部分高校管理专业研究生在研究能力的培养上常常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即大都限于是什么的知识的传授,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则相对传授得较少。问题在于:“是什么的知识”是比较容易传授的,对于学生来说也比较容易接受以及记忆。而对于“为什么的知识”即方法论的知识而言确实是比较难传授的但又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缘由。从教育角度讲,传授给学生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诚如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威廉・贝弗里奇所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多数人的创造能力很早就开始衰退。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姑且假定他迟早会懂得怎样最好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实践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来缩短科学工作者不出成果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练的时间,而且科学家做出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这只是一种推测,但其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值得考虑的”。[9]由于方法论与研究能力或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大都开设有一门叫做Businiss Research Methodology的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相比而言,我国在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教学则要比他们晚得多。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培养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时,进行方法论的学习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忽视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必然会扼制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提高。

三、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途径

如上所说,管理学方法论在提升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的教学。

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与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进行管理学方法论知识的传授,其前提就是对管理学方法论进行研究。从国外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国外不少知名学者都参与到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来。如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组织管理系的陈晓萍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凯里商学院摩托罗拉国际管理讲座教授徐淑英主编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美国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写了《21世纪的管理挑战》的专著,英国管理学家保罗・格里斯利写了《管理学方法论批判:管理理论效用与真实性的哲学探讨》、Gibon Burrell and Gareth Morgon写了《Sociological Paradims and Organizational Analysis》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舒立克商学院的谭劲松教授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造诣很深。研究论域涉及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区别、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范围界定、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定位、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管理学研究中的测量统计方法、管理学论文研究发表的旅程、管理的新范式、什么是管理学、管理研究范式的类型、管理研究方法论的组成成分等。其次,从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上看,美国的陈晓萍教授、徐淑英教授、Gareth Morgon教授、英国的保罗・格里斯利教授等,他们都非常注重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检验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研究能力的关键就是看他们能否在一流期刊发表管理学研究论文。而要在一流期刊发表文章,必须讲究规范。现代方法论是规范性的和反思性的,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加强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不仅如此,徐淑英教授还十分热衷于传播管理学方法论知识,几年来,徐淑英教授不仅在国内出版了《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这本著作,而且还在全国许多地方举办管理学方法论的学术会议,这对于提高国内高校管理专业教师的管理学方法论研究和教学水平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国内的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状况来看,在这方面研究成果最突出的当推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罗珉教授不仅写了《管理学范式理论研究》等与管理学方法论有关的学术专著,而且还发表了《管理学: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等一系列管理学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其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黄速建研究员和黄群慧教授,他们不仅合著了《管理科学化与管理学方法论》这本国内第一本以管理学方法论命名的著作,而且还撰写了《企业管理科学化及其方法论问题研究》等论文。其他在管理学方法论上有突出贡献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的李怀祖教授,河北经贸大学的崔援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唐伟教授,浙江大学的马庆国教授,苏州大学的魏文斌教授,山西财经大学的孙国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张新平教授,苏州大学的尹卫东博士等,他们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上均有比较深的造诣。从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上看,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了管理学方法论这门课程。

从我校的情况来看,我校对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令人欣喜的是:我校在管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和教学上已取得一些成果。其中,就我本人而言,继2005年我以《管理学方法论新论》为题获得学校博士基金课题立项以来,我所申报的《多元学科方法论影响下的西方管理学方法论流变研究》获得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立项。而我以《西方管理学方法论百年发展史及其启示研究》为题所申报的课题亦获得了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其中,黄启慧同学就是因为听了我的管理学方法论课程而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第10期发表了《简析实用主义方法论与科学管理理论》这篇文章而成为我的课题组成员之一。而教育科学学院的七位研究生因为从管理学的逻辑起点的视角来探讨管理学方法论而发表了七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是中文核心期刊。可见,管理学方法论的教学在管理专业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上是多么的重要,这也说明了在管理专业研究生中进行管理学方法论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选集(合订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

[2][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3][英]卡尔•皮尔逊.科学的规范[M].李醒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4][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选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5]赵建方.科学方法论及其学习意义,。

[6][英]詹姆斯•布赖斯.法学的方法,杨贝译,省略.

[7]王鲁捷,王锐兰,许凤芝,张玉玲.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目标与方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8]李藜.关于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几个方法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5).

[9][英] 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J].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

李翔宇,男,汉族,生于1970年2月,广西桂林人,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法学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