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第1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华节日文化 构建 原则 思路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纳入课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操,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实践。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原则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既要传承中华民族节日文化的精华,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育内容、途径方法、载体的创新。当前高校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教育上。对待传统节日文化不能全盘吸收,必须是吸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收的过程中还得合理地加以改造、创新,找出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益的方面。在教育方法上,既要保留节日的传统气息,保持“原汁原味”,又要对传统节日进行创新和包装,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元素,赋予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要推进传统节日与现代网络技术的结合,利用移动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和数字娱乐产品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借鉴和吸收西方节日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增强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节日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深入挖掘这些节日、纪念日的内涵,辅之以有效现代化传播形式,必能使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插上传统的翅膀,焕发无穷的人文力量。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更能发挥其凝聚力功能、行为约束功能、关系调节功能和宣泄功能,使受教育者在体验快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坚持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既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又能锻炼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开展活动的能力。通过课内讲授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和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知识。课外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中华节日文化的名篇,节日期间,在校园内组织一些相关节日文化沙龙活动,并鼓励学生加入到节日诗文的创作中,培养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将德育寓于节日活动中,营造浓厚的校园节日文化。

联动与互动结合原则。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在传统节日教育中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努力探索各种途径将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教育紧密结合,不断开创合理而有效的教育形式,使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又提高了现代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高校建立联动机制,调动领导、教师、学生多方面的积极性,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才可持续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形成师生交往互动观。课堂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课外实践活动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全员参与和亲身体验,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内涵和魅力。

知与行相结合原则。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不仅要大学生知道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要大学生在行动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必须克服说教为主和形式主义的弊端,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对学生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学生的自觉实践作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让学生结合实践认真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并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获得深刻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以至信念。要组织学生通过校内外环境与社会环境相接触,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社会调查导航计划、自主学习导航计划、服务社会导航计划、社团导航计划、文化育人导航计划为引导,努力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

以课程化的思路构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体系。所谓课程化就是开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按照五项标准:“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一套教材;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一套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建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开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可以规定2~3个学分,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国原有的传统节日名目繁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五光十色。因此,在构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内容时要精心选择,可按照2个学分的课时,精选九方面构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课堂教学内容体系:中国传统节日和二十四节气、春节文化、元宵节文化、清明节文化、端午节文化、七夕节文化、中秋节文化、重阳节文化、其他重要节日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并都按照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个教学体系进行构建。课堂教学体系包括节日起源、传说、习俗和文化内涵。课外实践教学分为自主学习和节日文化活动两部分。自主学习内容包括名篇赏析和推荐阅读诗词篇目;节日文化活动包括活动设计、案例及其点评等。以上内容编写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程》中。

二是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外实践教学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实践课进行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规定为3~4学分,专科本科每年一个学分,这门课贯穿大学全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包括五个实践成才导航计划:和谐之家实践成才导航计划、社会调查实践成才导航计划、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导航计划、社团活动实践成才导航计划和自主学习实践成才导航计划。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以贯穿在五个实践成才导航计划之中,但主要是以自主学习和节日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写下心得体会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学校还以讲座、故事会、文艺演出、社区服务、主题演讲、征文等多种方式开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文化沙龙活动,组织策划或参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

建立三位一体联动进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组织运行体系。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要让全程化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整合多种资源,建立领导、教师、学生三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第一,学校党委和行政制定文化建设规划。由党委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等部门牵头,主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第二,建立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由从事文化教育的教师组成,负责节日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发和课外节日文化活动的设计,制定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大纲,编写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教材,承担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公选课教学任务,还要承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课外实践活动。第三,成立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教研室。教研室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学工部、团委负责人为正副主任。明确教研室的职责:选拔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师并负责排课;制定每学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组织实践课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全面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考核督察实践课教师的教学情况;负责开展实践课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活动;组织实践课教师考核学生实践课成绩。同时,组建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工部、团委干部、学生政治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组织和考核学生参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情况。

第2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关键词】传统节日 大学生 文化素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文化的主要传承者和建设者,无疑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积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最具民族特色和个性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增强大学生民族意识、培养爱国情怀、提高文化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和大学生文化素养

(一)传统节日概述

“中国传统节日是源自人们生活中的共同需要而通过积淀形成的,并以传统礼仪、仪式、游艺等为重要内容和方式,在特定时空关系中利用相应的物质载体表达思想、信仰、道德、理想等的民众群体活动的日子。”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较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头牙、寒食节 、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尾牙、祭灶、除夕等。

(二)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内涵

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包括认知、情感、伦理道德和信仰价值观等四个方面。从认知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基本知识丰富,有一定文化品位和文学艺术修养;从情感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明辨是非;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弘扬“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来说,要求大学生坚持及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弘扬传统节日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意义

(一)传统节日的传承功能从认知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传统深厚,很好地传承了餐饮美食、风俗礼仪、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餐饮美食方面如春节的饺子、年糕,端午节的粽子等。风俗礼仪方面如春节要祭祀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等。伦理道德方面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传统美德等。文学艺术方面如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节日谱写的诗词歌赋,舞狮子、踩高跷、猜灯谜等民间艺术等。大学生通过教育学习或者通过亲身参与传统节日能很好地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传统节日的交流功能从情感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传统节日具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节阖家团圆、举国欢庆、邻里乡亲互相拜年,其乐融融;清明远足踏青、拜祭祖先,既体现了孝道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原有的以亲属、伦理关系为纽带的社交网络发生了很大变化,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变少,需要更多的通过传统节日来增加亲友相聚的机会。传统节日的情感交流功能能使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更加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

(三)传统节日的教化功能从伦理道德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伦理型文化,它要求广大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礼”的规章和“乐”的法则,对民众进行礼乐教化。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远足踏青、祭拜祖先之礼;端午节有吃粽子划龙舟、缅怀忠烈之礼等等。中华传统节日中所体现出的“仁义、忠孝、廉耻”等礼乐文化基本品格对指导我们现代生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引导国人尤其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伦理道德,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四)传统节日的凝聚功能从信仰价值观方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传统节日逐步成为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结晶,成为凝聚中华儿女民族感情的强大纽带。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保护和弘扬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用传统节日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培育,对于青年大学生“树魂立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传统节日观调查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观现状,2012年3月份,笔者在宁波的四所高校(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的在校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5份,有效回收率97%。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45.8%,女生占54.2%。调查对象涵盖了文科、理科和工科的学生,其中文科类占52.3%,理工科类占47.7%。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了情况。

(一)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

对于中国传统节日,24.2%的大学生能说出3—5个,50.5%的大学生能说出6—9个,其余25.3%的大学生能说出10个及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来源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大学生中10.4%的能了解10个及以上,18.6%的能了解6—9个, 49.8%的能了解3—5个, 21.2%的了解1—2个。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途径主要包括:家庭教育(65%)、亲身参与(54.4%)、媒体传播(39.8%)、学校教育(10.2%)和其他(13.7%)。这表明,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度较高,但了解较浅,不够深入和全面。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

(二)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参与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经常过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98.2%)、中秋节(87.6%)、元宵节(85.1%)、端午节(59.7%)、清明节(54.3%)和七夕节(25.6%)。其他节日如腊八节、中元节等则参与较少或从不参与。大学生在过传统节日时,参与比例较高的传统节日习俗依次为:春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七夕节与喜欢的人约会等,其他传统节日习俗则较少参与。这表明大学生能积极参与主要传统节日和坚持一部分传统节日习俗,但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重大的传统节日和其他一些节日习俗参与相对较少。

(三)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基本态度

在调查中,大学生们均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大学生们也普遍表示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不够浓厚(47.8%),节日形式不够活泼有趣(32.3%),节日内涵的宣传和挖掘还不够(31.8%)。在对待中西方节日这一问题上,相当多的大学生表示出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喜爱,但同学们也普遍表示过西方节日只是对过传统节日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对传统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弘扬传统节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构建弘扬传统节日的大环境

政府引导与还节于民相结合,指的是老百姓是过节的主体,政府是节日的引导者与宣传者。一方面政府不要在老百姓过节的方式上给予过多地干涉,以保持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传统节日的引导和宣传,着重从两个方面做好工作:

1. 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和文化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表现形式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政府要保持传统节日的民族性,发掘节日文化内涵。具体来讲,就要保护和大力宣传传统节日物质、精神和仪式三方面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物质方面对年画、生肖产品、中国结等节庆用品,饺子、年糕、汤圆等节日美食的文化内涵进行大力宣传;仪式方面可精心开展如舞龙舞狮、灯会、文化庙会等;精神方面要注意提炼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如春节期间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聚的主题等。

2. 拓展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加强节日文化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主张“要形成家庭生活和公众生活相衔接的节日传统”“娱乐是节日的灵魂”。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多是在家庭、家族范围内进行,缺少轻松浪漫的娱乐氛围和大型欢庆活动。因此,政府要在传统节日的娱乐性和公共性方面进行拓展,适当引入商业元素。在节日文化的表现手段上,可在节庆文化产品、节庆用语、节日食品等方面推陈出新,如近些年清明节兴起的网络祭奠、将七夕节包装为“中国情人节”等,都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此外,政府还应在公共场所举办多种欢庆游艺活动,让更多的人们体味到节庆的欢乐。

(二)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相结合,学校与家庭共同引导和谐的节日文化

节日教育与节日参与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从前面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参与情况总体较好,但在认知、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欠缺。

1. 高校要多开展节日实践活动,将节日教育与参与相结合

从调查得知,大学生节日认知途径以家庭教育和亲身参与为主,学校教育较为欠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尤其是节日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教育方面除了传统的课堂、讲座、论坛等外,还要突出实践教育。如端午节的包粽子吃粽子活动,中秋节的赏月咏诗、文艺联欢活动等。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目的。

2. 家庭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熏陶,加强亲情交流

相对于社会和学校而言,家庭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具备更好的亲情优势,具有言传身教和终身教育的特点。家长自身要学习和继承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坚持传统节日习俗,从而使子女耳濡目染。此外,家长还要注意避免传统节日情感交流的庸俗化。如,“压岁钱”是极为普遍的岁时节令习俗,谓能压邪驱鬼,借以祝福,但现实社会生活中则异化为了一种攀比之风。家长应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节日文化环境。

(三)大学生要理性对待中西文化,通过“文化自觉”实现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但西方节日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既要避免崇洋,又要有开放和兼容的气魄。著名社会学家先生曾提出过“文化自觉”的概念,他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对于大学生而言,“文化自觉”首先意味着要有“自知之明”,即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认同本国本民族的节日文化。其次意味着要承担“文化责任”,即要将节日文化的接受与传承作为自己的一种责任,作为自身文化归属的一种象征。最后意味着“自我创建”,即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为弘扬和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如,将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和仪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与现代生活观念和习惯相结合进行改良创新;将西方节日中欢乐有趣、注重交往交流等好的方面吸收借鉴到传统节日文化中去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增进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感刍议[J].教育评论,2009(6).

[2]陈建胜.传统节日之淡化与中国社会之转型[J].理论界,2007(9).

[3]方敏.浅论传统节日与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10).

[4]黄涛.保护传统节日遗产与构建和谐社会 [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5]李心峰.当前专家学者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符号与仪式的探讨[J].艺术百家,2012(4).

第3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1、中国传统节日顺序排列分别是: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花朝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

2、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3、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一、传统节日的来源与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的发祥与原始崇拜、祭祀等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浓厚的迷信色彩,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大多数人摆在了生活的重要地位。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迷信色彩渐渐淡去,留下的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也为一些特殊人群予以美好的寄托。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清明、七夕、中秋、重阳等。

这些节日里融入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增添了深沉的历史感。在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传统节日的现状及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节日受到很大冲击,“洋节”堂而皇之地在华夏大地上遍地开花,受影响最大的是学生群体。

现在的学生群体,大多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是最易接受新事物,走在时代潮流最前端的特殊群体。因而,也就成了西方节日首当其冲的接受者,成为西方节日的崇拜者,而对传统节日则表现淡漠。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在校园里难以找到传统节日的踪迹呢?

1.经济因素

经济是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传统节日的延续和发展自然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经过多年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农耕文明逐渐学到新型的工业文明的冲击,小民经济逐渐解体,伴生在小农经济中的民俗、民风也不断受到冷落,传统节日的内涵逐渐流失。

2.市场因素

受市场趋利避害因素的影响,节日的物质载体商品被人们推向了市场,但一些商家为追求经济利益,在推销商品的同时,大肆宣扬西方节日,刻意营造西方的节日气氛,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传统节日的气氛。

3.教育因素

受教育体制的影响,多数学校盲目地追求升学率,难以顾及传统节日的潜在作用,使学生大多数缺少民族文化的熏陶,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了解。

4.外来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节日进一步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每年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无不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

5.自身因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青年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国情特征掌握不够深刻;对自身存在环境、发展方向等认识不够明晰;对东西方价值取向和人生观认识不够透彻,也是造成对传统节日淡漠的主要因素。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城市与农村文化生活方式中固有的断层,对传统节日的传承也会产生影响;不同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代沟,也对传统节日有着不同的理念;为搞商品促销而开展的各种所谓的节日,如,美食节、啤酒节、烧烤节之类的“节日”,麻木了人们固有的节日观念。

三、传统节日复兴的思考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活与文化积淀的结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结晶。传统节日的复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因而,如何使传统节日重现生机显得至关重要。

许多人认为,各级政府的调控能力对传统文化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用法律的形式,对传统节日实行放假制,加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并通过举办庆祝活动等一些积极的手段,推动节日文化的发展。积极引导市场,避免市场盲目竞争,将传统的节日商品演变成单纯的赚钱工具。从舆论上,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关系,要学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取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存,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教育是发扬传统节日至关重要的一环。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对传统节日的宣传与普及,要在青年学生这群最容易塑造的群体身上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促使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使其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有根本性的认识和理解,对东西方文化有深层次的认识。

媒体的正确宣传、导向也是提振传统节日信心的重要环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日益快捷、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各种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传统节日的复兴也是举足轻重的。只有加强多媒体对传统节日宣传正面性、公正性、道德性,才能形成宣传的正能量,才能真正发挥其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普及作用。

家庭传承的力量不容忽视。中国的传统节日来源于民间,基层人民才是复兴传统节日的真正主导者。在文化相对开放的时代,民间社会可以通过多个渠道,以多种方式进行努力。重要的是要让人们相信,中国传统节日确实可以充实生命,可以拉近家人的感情,可以让生活有一点美好的记忆。家庭是每个人生活和休息的港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如果以家庭为单位,注重对传统节日的发扬和继承,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

如果在我们这个时代,让传统节日失去生存的土壤,让传统节日文化渐行渐远,那将是我们对祖先创造的传统文化成果的毁灭性破坏,也是对历史的否定。没有历史传统根基的文化,经不起历史的考验,也经不起岁月的消磨,那将是一种站不住脚的文化,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损失。

传统节日不可丢,更不能就此夭折!青年学生,作为文化的继承者、接受者,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继往开来,复兴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使其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

第5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近些年,由于西方日备受追捧,导致我们的传统节日被符号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知道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的由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正日渐隐退。我们要重申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生命价值,以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性的立场,重述民族节日的生命史,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提供理论智慧。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古老的生命厚度。人类文化史已证明,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延续不断而兴旺至今的文化。数千年延绵不绝的文化密码之一,就是丰富的传统节日系统。包括复杂的节日类型:岁时节日的应时而生、天人合一,纪念节日的崇德尚礼、血脉相承,宗教节日的精神皈依、省察世俗,人生节日的关爱生命、亲邻友好,等等,都与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发生着深刻的互动作用,滋养着文化主体的成长,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坚实的生命厚度。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饱满的生命浓度。起源于大江大河的中华农耕文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血缘亲情,这一文明特质,决定了我们传统节日的基本品格:亲情与友情的文化取向。中华民族的所有节日都有一个融化亲情与友情的生命维度,并在仪式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其生命浓度,将文化认同的内核置入每个主体的心灵之中。它使生活充满诗意,让生命远离恐惧,让人生的成长获得其乐融融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度。国家的法定假日所涉及的四大节日,无一不是穿透历史烟云而来的力量坚韧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的内容和形式,由于贴近自然、富于乐观进取又恬淡冲和的生命品质,使得民族整体与生命个体有机融合,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命力度。

传统节日的生命厚度让孩子们理解悠久的历史,生命深度增进孩子们的认同情感,生命力度则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实践意志。今天,我们的德育可以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来育人。在已经淡化的文化体系中,引导孩子们主动去体验各类节日的丰富性,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还能逐渐认同自己的文化,最终建立起优秀的道德品性。

第6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现在作为我国的法定节日,这充分证明了我们重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已经增强了许多。

众所周知,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赛龙舟这些活动喜气洋洋。这些,曾经在端午节是最受欢迎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节奏加快,外来文化的入侵,中国人民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了,而是把重点放在“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中,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感到悲伤,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正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方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称,“亚洲一个国家正在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其文化遗产,现在端午节已被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个消息,中国人民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一些庆祝活动。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文化内涵丰富,保留了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那么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眼看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会有多么尴尬?

不用说,这些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菜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用说了——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

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独特的习俗——吃。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吃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繁体字,当代青年有多少人熟悉并会使用繁体字?你不懂文字怎么能理解古代文化呢?另一个造纸的例子,中国的造纸工业是传统手工业流失的结果,许多高质量的纸到日本或韩国购买,他们不仅继承了我们传统的造纸技术,而且有了新的发展。

以端午节为例,它已经融入到各个周边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轮渡节,这是一个在插秧后祈求丰收的节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注重创新,但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精神上的断层甚至扭曲,而这种断层又会给精神文明带来什么呢?

俗话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外国节日的兴盛与传统节日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这一问题的紧迫性。

事实上,不仅是传统节日,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也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文化内涵丰富,保留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必须敬畏和重视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的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起来吧。

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国旗下讲话的如题目是《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吗?

也许,你们早已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母亲节”送给妈妈小礼物,习惯了在“父亲节”向爸爸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6月xx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端午还被称为端阳、重午、女儿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风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后,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人们也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丢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你们想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个绵延两千年的传统佳节呢?让我们从今年端午节开始,重新拾起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关注,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传统节日习俗,发展传统节日习俗,创新传统节日习俗,让中国文化逐渐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认识,毕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再过一个星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了。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坚守民族文化,弘扬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后来,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中,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体不被吞噬。

然而在20xx年,韩国将端午节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20xx年,端午节被正式认定为韩国的非物质遗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尴尬,韩国江陵端午祭起源的时间较中国的传统端午节晚一千多年,从中反映出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流失与退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一部分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当我们站在圣诞的霓虹灯下,不要忘记在除夕陪陪家里的爷爷奶奶;当我们在万圣节狂欢的时候,不要忘记在中秋节与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团圆;当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当元宵的灯会不再流光溢彩,当端午的龙舟不再激情澎湃,当中秋的月饼再也品不出深挚的内涵,我们似乎失去了什么?

虽然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成为我国法定假日,以立法手段保护传统节日是积极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举措。但同时我也觉得,申遗和立法只是一种外在的行动模式。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一种从内心生发出来的力量和自信。有了这种内驱力,民族的传统文化就能得到延伸与丰富,民众的心态也会变得健康、美好和开放。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和珍爱之情。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让古老的华夏文明焕发新的风采!

还有,随着端午节来临,也就意味着整个学期临近尾声。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系统复习,也预祝同学们在高考、中考、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同学们,加油!

谢谢大家!

弘扬传统节日端午节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等,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 五月五日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业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5月5日定位端午节。

端午节,门查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在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

当我们还沉寖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以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听了这些,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xx多年的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你不想吃,农耕社会时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术,我国造纸工业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和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手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又民族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落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端午节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也是我们的魂。屈原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自己人生的失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一种大爱,一种永恒,不计报酬与代价。用灵魂之歌来谱写生命之歌。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会遇到这种大事大非的事。但你是否考虑过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其实又时刻都体现着忠,不计报酬与代价的忠与你自己,忠于你所爱的人,忠于爱你的人。平凡,朴实没什么不好,就看你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放出那属于自己的光芒。

谢谢大家!

三分钟端午节演讲稿范文

同学们,大家好!

不知道同学们有哪些能列举出我国的传统节日的?

也许,你们早已经习惯了圣诞节的狂欢,习惯了在“父亲节”送给爸爸小礼物,习惯了在“母亲节”向妈妈表达感激之情。其实,一年365天,还有许多印有“中国”标签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折射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象征着丰富的华夏文明,闪耀着龙的传人无穷的智慧。

6月23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它的历史可追溯到端阳,午日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龙日等。民间纪念端午节的习俗很丰富,较普遍的庆祝形式有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还有悬钟道像以驱邪,挂艾草以避邪驱瘴,佩香包驱瘟等。每一项端午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出自当代诗人文秀笔下的《端午》,道出了端午节与屈原的渊源。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和文化标签。然而今天,当我们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时,人们也多多少少冷落了传统节日,丢失了对文化传统的记忆。

第7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试题:写出四个中国的传统节日: 、 、 、 。(苏教版第四册的教学内容)

学生1写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毫无疑问,完全正确)

学生2写了:春节、清明、中秋、泼水节(“泼水节”为争论点)

教师甲们认为“泼水节”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的节日,要扣分。因为教参上只讲了“春节、元宵、端午、清明、重阳、中秋”等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没有列举少数民族的节日。

教师乙们认为“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节日,试题的“中国”是指“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五十六个民族。所以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该扣分。

对于上述的争论,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命题是否超出学生的认知?对于这道试题,命题者没有超出学生的认知目标,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这道试题是可能的(因为在苏教版第四册《识字》中已学过),只是命题答案生成是多样的,不是唯一的,可能没想到学生会写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部分阅卷教师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也不可能预见。再说,语文试卷的答案本身就丰富多彩,对于各种的想法、异样的表达谁能预见?一个语文教师没有丰厚的底蕴是难以驾驭的。

二:“中国的传统节日”怎样界定?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楚“中国”与“传统节日”这两个概念。

“中国”指的是“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包括五十六个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人没有历史发展的眼光,总认为中国是大汉民族的中国,因为汉族人口众多,其他少数民族只是大汉民族的附庸。(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约占91.6%)这些人心目中的“中国”不言而喻。

所谓“传统节日”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传统属性的节日。它是民间的文化、道德、思想等使男女老少都参与的庆祝纪念活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周期性、民族性、群众性的特点,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所孕育的节日活动多彩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反映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一代代岁月长途中欢乐的盛会。

所以说,“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具有传统属性的节日。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在中华大家庭中不能以大汉民族的心态自居,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应该是中国传统节日的子目,中国传统节日应该涵盖、包容少数民族的节日。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包括一些特定节日,例如“建军节”、“国庆节”、“教师节”、“植树节”或舶来品的“圣诞节”等。不过,随着历史的进程,今天的某些特定节日将来也可能成为传统节日,就如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前一样,一开始不可能成为传统节日,需要长期的历史时空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凝聚。

三:学生如何以答?当学生答案如上述的“学生1”那样完全符合教参时,毫无疑问,师生是双赢;当学生答案如上述的“学生2”时,写了“火把节”、“那达慕大会”、“古尔邦节”、“泼水节”、“雪顿节”等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某些老师却判为错题并要求其订正。这些可爱的二年级学生只会认为老师的“正确百分百”,那么他们得到的是什么样的正确的知识?假如一个少数民族的孩子就在这个班级,他(她)既写了“春节”、“端午”、“中秋”,又写了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怎么办?把其判为错题,孩子该如何抉择?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将会烙下什么?请问,你的笔下留下的是怎样的中国心、民族情、文化结呢?

第8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一、创设文化氛围,感受节日魅力

1. 创设激发队员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氛围

引导学生画节日,将各种中华传统节日以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制作成喷绘作品,悬挂于走廊、楼道等墙上。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出刊节日文化展板。让队员在课间课余欣赏节日美术作品,学习节日知识,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传统美德。

2. 创设满足队员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生活情景

传统节日就在人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中,队员是在节日文化的氛围中感受生活。每逢节日,少先队总部要求各中队布置相应的节日环境。如“喜迎春节”,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在板报的布置中,体现中国年味儿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物品如春联、年画、中国结、窗花、新年故事、图片等。

3. 创设帮助队员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操作环境

提供包括某个节日活动中的材料。在清明节活动中,涉及的很多内容都与怀古追思有关,比如制作小白花、花圈等;在端午节活动中,所需裹粽子原材料等。活动前,我们为队员提供了丰富的做纸花的材料、裹粽子的原料,尽可能的激发队员的活动欲望,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探寻传统文化,走进教育实践

1. 梳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资源

利用节日资源进行教育存在着片面性,一些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利用得很少,甚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们首先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梳理,将这些节庆进行分类,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划归为文化类节日,重阳节为爱心类节日,清明节为纪念类节日等,将传统节日资源与队员的直接经验相结合,选取能被接受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2. 挖掘学科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教育资源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将节日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发挥《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课任老师切实发挥《语文》《科学》《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等学科教育的优势,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节日文化内涵,梳理节日教育的体系,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队员更好地了解节日、认同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 开展走进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教育活动

体验实践活动是实施思想道德的重要途径,它能提高队员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每个节日的特点,收集不同节日的素材,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实践体验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队员在参与中获得体验,增长知识,丰富情感,养成品德。如在春节开展“我的新年绘本”通过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让队员了解春节的习俗;在元宵节开展猜灯谜活动,让给队员感受元宵节带来的乐趣;在清明开展继承“革命传统,争当四好少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如开展课堂展示、网上祭英烈、吟诗诵读比赛、扫墓、一年级小朋友入队仪式等;在端午节开展“走进端午节”实践探究活动,知识问答竞赛,裹粽子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在教师节和中秋节开展“我把真情送老师或长辈”等活动,通过各类形式的活动形成队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三、开发校本课程,形成长效机制

通过学校课程开发,为队员创造一个张扬个性、发展能力的舞台,让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得以传承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增强队员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第9篇: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强化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创新传统节日的形式和载体,让广大群众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提升文明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主题内容及工作安排

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全市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经典诵读、志愿服务等群众性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

(一)春节、元宵节期间,围绕“团圆、迎新、感恩”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展示活动,举办迎新汇演、元宵灯会、非遗展示等活动,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二是开展节庆志愿服务活动,面向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等群体,组织志愿者上门开展家政服务、心理慰藉等志愿服务活动,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走访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向他们送去节日祝福和问候;四是积极倡导“网上拜大年”、“跟着模范人物拜年”等,开展“网上猜谜”等网络文化活动,倡导文明节俭风尚。

(二)清明节期间,围绕“感恩、和谐、绿色”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祭奠先烈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为革命先烈扫墓,聆听革命先烈英勇事迹。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激发未成年人爱党爱国情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二是开展节日民俗活动,发挥各地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寻根祭祖、民俗文化表演、民间艺术展示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开展文明祭扫活动,推广网上扫墓、家庭追思会等祭奠方式,用鲜花、植树等文明生态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倡导祭祀新风。

(三)端午节期间,围绕“爱国、传承、健康”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端午经典诵读活动,以中小学生、城乡社区为重点对象,以主题班会、书法会、征文赛、诵读会等为形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二是开展端午民俗文化讲座、民间艺术和“非遗”文化表演等民俗文化活动;三是开展以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贫困空巢老人、残疾人的“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四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

(四)中秋节期间,围绕“团圆、传承、和谐”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华经典诵读、中秋诗文朗诵会、诗词赏析讲座、诗歌创作征集等活动;二是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依托基层文化阵地,广泛开展文艺联欢、戏曲联谊、中秋茶话会、民俗文化表演等文体娱乐活动;三是开展邻里佳节共享活动,以举办邻里百家宴、小区中秋赏月晚会等形势,增强邻里联系、增进邻里情谊;四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五)重阳节期间,围绕“孝老、爱亲、守望”的主题开展活动。一是开展重阳节文化礼仪活动,举办重阳敬老礼仪活动和户外健身、趣味运动会、文艺联欢会等老年人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体活动;二是开展敬老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向孤寡老人、困难老人提供免费的家政服务、心理抚慰、节日慰问、文体娱乐等服务项目;三是开展学习道德模范活动,依托“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开展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事迹宣讲活动。

三、工作要求

1.抓好结合,融合推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载体,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紧密结合,同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紧密结合,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为传统节日增添时代气息。要立足各自实际,研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精心组织、积极协调,确保每个传统节日活动有效推进、有序开展。每个节日活动前后,各地要及时上报“我们的节日”活动信息。联系电话:xx,电子邮箱:xx。

2.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节日文体活动的策划指导,抓好培训基层文体骨干、提供活动设施等工作,组织开展富有节日文化内涵的活动;市教育局要把传统节日纳入学校教学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宣传工作;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要广泛组织基层群众开展好节日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