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

第1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舞蹈是一门集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因素的综合艺术,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舞蹈能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生活,还是一种能将教育、精神、情感、智慧、身心等融合发展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舞蹈教育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越来越具有较为突出的位置,影响越来越大,在整个教育界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舞蹈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理想方式,也是普及舞蹈文化,传播美的真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舞蹈形体训练是一门科学,它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美学原理为指导,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素质训练,换句话说,舞蹈训练就是美的训练,即外形美与内在美的训练,它是增强体质、提高形体美与增强审美意识,将人们无意识的肢体活动变成有意识的强身健美运动,从而获得更为健美的体格,优雅端庄的体态,匀称和谐的形体。形体训练是载体是基础,美的意识是灵魂,二者不可偏废,美的意识只能在形体运动中去培养。

我院是一所艺术职业院校,教学理念是“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不管学生从事的是戏剧、音乐、影视表演、播音主持、酒店管理、导游等等专业,站在舞台或讲台上都需要较好的形体和舞台感觉,平时的舞蹈形体训练就必不可少,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着艺术的感觉,把自己的专业和优美的形体融为一体,给观众最好的视觉效果,无形中也对自己的专业添砖加瓦。

第2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高校 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131-02

高等学校泛指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的学校,是大学、专门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从12~13世纪中世纪大学的发轫,大学的使命主要是为培养神学、法学、医学等古典专业方面的人才;到了17、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学校相继成立,注重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进入20世纪后,世界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精英教育时代向大众教育时代转变。

中国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中期的,从开始的精英教育到现今的大众教育,中国的高等学府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进步。如现今多所高校建立的高科技园区、服务中心等社会机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大提升了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当今的高校不再是“象牙塔”里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而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高校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1.高校教师的职业定位

高等学校要发挥其职能,教师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将在高等学校工作的人统称为“高校教师”,但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有教学人员和研究人员,或者更为严格地说只有教学人员才可称为高校教师。高校教师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相比有很大差异,这是由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师对学术知识的发展、综合、应用以及传播等来完成的,高校教师就可被界定为“高等学校中对学术工作负有职业责任的人”。

2.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主要表现为其学术性和专业性。高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活动主要围绕系统化和专门化的知识来展开,教师在入职之前已受过严格训练,入职之后在教学和科研上的锻炼更是强化了自身的专业性。在社会服务中,教师依托自身的专业水平直接参与到广泛的社会事务中,其学术水平得到更大提升。而在学科专业度高的现代社会,部分高校教师被认定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

高校教师所扮演的学术角色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教育者、研究者、服务者和管理者。而社会角色则主要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职责。教学是高校教师的最主要职责,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学习,组织调节教学活动,甚至会自我反思、勇于创新。在与学生的接触和服务社会时,教师需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也需不断提高。

二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重要性

1.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各种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质之总和,它在道义上规定了高校教师在从事其职业活动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与使命。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决定了其不同于一般职业道德的特殊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表现在内容构成的复杂性,高校教师需要扮演好多种角色,一方面要坚守教学科研的纯粹性,同时又要协调好与社会服务时间上的分配;其二表现在对学生影响的典范性,学生在专业上成才的同时需要在精神上“成人”,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专业和精神上的榜样;其三表现在对社会影响的深远性,教师对于人才的培养直接作用于学生,由学生间接作用于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从某一程度上说,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广大的社会群体。

三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及意义

1.师生关系的道德性及其要求

在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中,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最为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维持学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而且能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相互信赖的课堂气氛直接作用于学习动机的形成,学生在得到知识营养的同时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学习会更加努力上进。师生关系良好,教学质量在无形中提高,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今的高校教师教学道德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奉献意识;教学思想陈旧,课堂缺乏生活意义;教师在课堂上流露消极心态,使用不正确的课堂语言;教学内容陈旧,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方法简单等。

为了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教师需遵循师德规范。规范处理师生关系的指导,也是教学活动能顺利开展的保障。高校教师需要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高校教师还需要理解和信任学生,善于向学生学习,千方百计地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教师教学需严格,合理把握尊重与溺爱的界限。

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现今高校师生关心和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消极情况都决定了加强高校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与意义

第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责任,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掌握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教师具有广博知识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教师的任务是把系统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广博的知识主要包括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多种学科知识和最新的科学知识。其次,需要认真地实施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做好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重视课外和校外活动。需要精心组织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感情交流。

教师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勇于突破。课堂教学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的,激励学生成长。高校教师应该积极参加教学研究,从普通教师到优秀教师,需要经历掌握学科知识、获得教学技能、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三个阶段。

第二,结合自身实际谈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意义。修养从本质上讲属于人的精神境界方面,而谈到精神境界则需要了解人性,认识人性可以通过内省的方式进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标准。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1)加强学习;(2)加强科学研究;(3)注重师生交往。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助于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就表现在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其次,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高校教师在科研中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也利于其与同行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助于高校教师道德人格的发展。第四,良好的职业道德能促进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高校教师通过直接参与社会事务,其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社会。

笔者理想中的高校教师应具备以下特质:(1)专业技术过硬;(2)学识渊博,为人品正行端,受学生尊敬;(3)教师备课充分,能旁征博引,学生能切实学到受益终身的东西(比如知识、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生活的态度等);(4)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教学相长,终身学习;(5)端庄大方,外表整洁干净,有涵养;(6)在象牙塔里能上好课,在社会中也能很好的生活;(7)干好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个人所得能让自己活得有尊严。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努力的方向包括:(1)专业基础有待夯实,学术涵养需要不断加深。(2)课堂控制管理能力有待加强,教学技能需不断磨炼。(3)需要加强语言表达上的训练,让所学知识能更好地展现给学生。希望在多种场合让大家听到自己的声音(科研、教学、学术交流等)。

高校教师对本职工作的正确认识能促使自身向优秀教师的标准靠拢。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需要掌握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进行创造性教学。同时积极投身科研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只有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中祥、郑全新主编.高等教育法规概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第3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前移;对策

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因而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这项工作,我们过多关注的是领导重视、收集岗位信息、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大创业教育工作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就业队伍指导建设,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力保完成的只是数字,而不是大学生就业的未来和社会的良好发展。由于忽视前期人才培养这一的基础问题,如学生入学的学校和专业选择、学校的培养教育质量、学生学业能力提高情况,过多注重大学生毕业的就业问题,开出的药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而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异常被动,效果不佳。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对就业工业进行必要的思考和反省。

一、学校行政管理弊端严重影响大学生就业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建立、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教育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毕业生分配、后勤服务等,长期以来,都是按照国家或主管部门的指令办事,高等学校忽视了市场、社会的调节和制约作用,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高等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对生产灵活、高效的应对、调整机制,导致热门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与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的非市场化之间出现矛盾,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难就业,一方面社会人才紧缺,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人才培养上,许多高等院校在不顾自身实际盲目追求“研究型”、“学术性”、“高层次”,忽视“教学型”、“实用性”、“全民性”,“地方性”等等,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和科研管理上多以一元化的学术性衡量多元化的非学术性,忽视文化创造和传承的多元性差别,失去了创造特色的机会和条件。在学校的类型上,过多强调“综合性”,搞“大而全”,追求在办学规模、科研成果、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甚至院士、博士学位教师数量等为主要指标,造成特色化、专门化、灵活性的缺失,使得大学缺乏社会竞争力,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受社会欢迎。

二、学生家庭情况影响大学生就业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通过两个资本实现,分别是个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实现。前者主要是自身的秉赋加上后天教育得到的,后者主要是通过家庭获得。中国青年报(北京)批露,国内教育就业调查公司麦可思的调查研究发现,来自不同家庭阶层的大学毕业生在高考录取分数、就读学校、就业率、求职难度、自主创业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以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为例,在就业渠道上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办事人员家庭的毕业生求职成功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得到招聘信息”,而不是大学招聘会。而农民、农民工、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都是通过“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来找到工作。这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为毕业生找工作所能调用的社会资源方面的差异性。在对于高校生源结构的调研中,他们发现,专业人员和管理阶层家庭的子女就读211高校的比例达27%,高于其生源比例20%;农民和农民工的子女就读于211大学的比例是41%,低于其生源比例47%;在高职高专的比例为50%,明显高于生源比例。在就业弱势家庭阶层,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子女就业率最低,而其高考分并不低于其他就业率较高的家庭的子女;来自无业与失业人员家庭的毕业生需要得到更强的就业服务。

对上述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不同家庭背景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组织资源及社会资源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最终的就业状况。经济资源越好,子女所受的教育的质量也就越好,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相对比例的教育性投资就比较大,进而影响了进入大学的门槛――高考成绩。另一方面,在大学毕业之际,家庭能否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也是影响许多毕业生选择是否继续求学以获得更高学历的重要因素。文化资源上,父母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给予子女学习和就业上更明智的指导就越高,子女的才能与潜力也能更好地挖掘,子女更容易获得成功。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上,父母的社会地位越高,则拥有的权力越大,社会关系越多,那么他们就能动用和利用这些社会关系网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信息,从而影响到子女和学业和就业。反之,享受不到良好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就会产生竞争差距,或丧失机会。

三、大学生个人情况影响就业

大学生就业,其实质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认可和接纳问题。带给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其个人情况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核心因素。

(一)能力不足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混混噩噩,虚度光阴混,缺乏学习动力、生活乐趣,学习动机弱、学习速度慢、学习效率低、自主学习和学以致用能力差;或只是擅长死记硬背,成绩高分,能力低分,专业之内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但专业之外则知之甚少,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不会灵活变通。

(二)素质不全面

会做事不会做人,不会人际交往,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力和自我控制力差,缺乏韧劲和毅力,纪律观念淡、团队意识弱,不懂得团队合作,责任意识淡薄,对自身的综合素质缺陷没有客观的认识和对策,不会团队合作。总爱怨天尤人,不会自省自强。

(三)定位不准确

自我认识差,自负与自卑共存。一方面瞧不起人,自我感觉良好,一方面,觉得自己既没有良好的关系网络又没有金钱可调配,能力和特色不足,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勇气不足,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在就业心理上存在“亲城远乡”、“惰于安逸”、“急躁冒进”等心理状态,产生认识偏差,催生了躲避就业的“考研族”、蜗居在家的“啃老族”、无所事事的“闲逛族”、停滞不前的“观望族”,丧失就业机会。

上述对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绝不是大学生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就能解决好的,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前移,才能实现就业工作的科学化、实效化,才能促进人才的价值实现和社会的长足发展。

四、就业指导工作前移的对策

(一)做好高校去行政化改革,先把学校建设好,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保障

要改变国家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集举办者、管理者、监督者于一体的现状,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使高等学校具有自我定位、自主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公平、市场化的竞争环境。高等学校自身要从内外权力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自身价值的现念。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引导高等教育回归自身的价值标准。既要扩大高等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需求,更要发挥不同智能类型人才的多样化培养,满足社会对多样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要认真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高度重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高教教育的影响和决定作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培养规格等必须主动接受市场的选择。调查、分析和预测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建立与市场互动模式。建立多样化、立体式高等教育结构,使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各安其位、各司其职、错位发展,避免大学生就业中的不良竞争。

(二)高度重视招生工作,打好高校办学基础

生源作为一个高校的办学基础,生源情况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除全面、真实、准确向社会公众以及广大考生介绍学校诸如自然环境、办学性质、规模层次、教学设施、师资实力、收费标准、专业前景、贫特困救助体系等倍受关注的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比较、鉴别,从而根据个人志趣爱好、学业所长及个性特点,家庭承受能力,引导他们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对今后的发展做出合理的定位,做出求学的判断和选择,让学校能招到想要的学生,让学生找到自己热爱的学校和乐学的专业。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的人才需求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上科学调整,在创新教育模式,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深化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

(三)正确引导学生家庭背景的有利因素,帮助学生良好成长成才

引导家长根据自身家庭情况为子女的学业和择业创造健康良好的条件。促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子女,帮助子女在学业上成长和寻获社会经验,重视尊重子女的意愿,培养子女担负起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责任感。

作为学生本人,应该坦然面对家庭背景对就业有深刻影响这一社会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方式来适应。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凡事均有利弊关系,要想获得良好发展,必须充分把握机遇,脚踏实地奋斗。对于家庭背景较弱的大学生, 不能怨天尤人或消极等待,要相信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始终是人生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去开拓和发展自己的人脉,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网络和资源,开拓和积累自己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为人生目标的实现打好基础。

(四)促进大学生在校期间良好学习,提前做好就业准备

要认真引导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大学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丰富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结构,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工作实践,多锻炼自己的行世处事能力,提升自我。

在毕业求职阶段,要认清就业形势及社会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就业主体、能力本位和职业发展的成才观。适度调整就业期望,根据市场实际状况转换择业思路,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达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或是认真调研,大胆创业。大学生们应当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敢竞争,敢于碰壁,敢于面对挑战,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择业观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实力和特点,抛开思想包袱,大胆进入社会,参与竞争,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陈炳权,李昊珉.浅析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视野,2010(9).

[2]田爱民.高等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张社字.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J].教育评论,2007(4).

[4]胡江陵.浅谈新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

[5]闫光才.西方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1995(2).

[6]潘孝侃.论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10(11).

第4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如何才能成为合格的医药经理人?

学习,没错。但是,纯粹的书本常识与理论是绝对不会培养出合格的职业经理人的。

所有刚刚步入医药行业的经理人都会拼命地学习医药管理、营销理论,并试图在某种环境下把自己所学的“招数”转变为非凡的能力展现给老板和业内同行,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为什么?因为他们尚未理解作为医药经理人最起码应该掌握的“理念”――“道、精、量”这“三字真经”!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而作为医药经理人应该给予他更新的理解,至少应该赋予他双重含义。

在医药界,所谓“道”者,即职业道德。在医药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全国医药是一家。”任何一个想成为业内“较为知名人土”者,他都会严于操守,珍惜在业内的声誉。所以,刚刚步入医药行业的后来者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解释“道”的双重含义:

其一,“营销之道”。这是任何一个希望在本行业发展下去的人所必须掌握的基本工具。当然,营销之道绝对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产品、价格、道、促销等等“死规律”。它应该是整合企业、产品及内外环境众多因素与资源,制定出远、中、近期战略,然后用灵活的战术完成企业各种目标的过程。

其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医药经理人能否做得更加出色,最关键的是能否用积极的思想获取阳光下的利润。有很多人才在“财”的取舍上出现问题。没有人不爱财,但是,有的“财”该取一定要取,有的“财”不该拿绝对不要拿。问心无愧,是医药经理人能够继续发展的前提。

“精”者,可理解为业务水平要精通和精细。这一点又不同于“经营之道”。“经营之道”主要强调思想与思路,属战略层面和高层次的意识问题。而这里所谓的“精”是指医药经理人必须在基础业务能力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和实际操作水平。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医药经理人连基本的医药营销常识和业务能力都不具备,还谈什么“营销之道”?还谈什么指挥千军万马?

“精”者,可以认为医药经理人必须要有较高的智商,“精明”是成为合格医药经理人必备的天分。思维快捷、反映准确、应变能力强,是一个医药经理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无法相信呆板木讷之人能够胜任这个竞争惨烈的职业。

“量”者,其一是指肚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为医药经理人,要有海一样的肚量。在实际医药营销与管理过程中,胸襟与胸怀是成就事业的必备条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能力超群但是在事业上无所建树的“人才”。究其原因是因为其没有肚量,不够宽宏。所谓英雄“气短”!

第5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1.1人文素养是中药制剂技术学科的内在要求

中医药学科兼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中药制剂技术作为其中之一也不例外。它是建立在中医传统对生命认知的哲学基础上,并综合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临床使用、中药提取分离、中药炮制加工、中药鉴定、中药分析、药理学等知识内容。长期以来,医药院校对中药学专业知识教育十分强调,但是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却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中药学学生知识结构失调,人文精神欠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时代特征,也是中药制剂技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医药从业者在社会中与工作中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分辨力、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一个过程,而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单纯的专业知识中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地融人人文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丰富专业知识、高尚人文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培养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人文教育的精髓,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或能力,而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精神,即“人文精神”。中药人文精神传承可以将传统中药文化中“敬畏生命、关怀生命、诚实守信”的文化精髓和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相融合,并在具体职业实践中的得以体现。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应当具有浓浓的人文关怀,对于人的命运、价值、尊严、人的幸福及人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有着深切的关注。培养人才是学校的核心任务,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养成,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使学生在具备高超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把道德教育作为助推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为药品行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1.3人文素养是社会对医药行业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在医药行业也暴露出各种问题,出现了多起药品安全事件—_2oo6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竭,13名患者死亡;2006年,安徽华源生物药业公司生产的克林霉素注射液导致11名患者死亡;2008年,江西博雅生物制药公司生产的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6人注射后死亡;2009年,江苏曝出狂犬疫苗造假大案,21万份问题狂犬疫苗流向27个省市,至少1000万人受害;2012年,2012年,曝出企业用皮革废料熬制工业明胶,最终制成药用胶囊的事件;2013年,葛兰素史克中国行贿事件。反思此类事件,与企业管理及操作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医药职业道德缺失密切相关。目前普遍存在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脱节,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致使人文精神出现危机。同时,不少学生毕业后也反映知识、技能结构比较单一,人文底气不足,缺乏发展的后劲。人文素养关注的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人类价值的关怀,它崇尚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追求人的感性和情感,达到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若在职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人文精神的信仰,就会自觉自愿地维护捍卫人类健康与生命尊严。

2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

2.1从文化传承角度展开人文教育

中医药类每门学科的产生都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并且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科的发展。中药制剂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同样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这些中医药知识凭借师承口传、文字记录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积累了制剂经验。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而应尽可能多的联系其历史背景和发展的文化渊源,汲取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讲授中药制剂的质量检查时,应渗透严谨认真的态度与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最基本的医药从业者的道德要求。如浙江杭州的胡庆余堂的一直坚守着“戒欺”的经营理念,“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据说胡庆余堂的生产贵重的急救药“局方紫雪丹”,严格遵古炮制,其最后一道制备工艺要求不宜用铜铁锅熬药。胡雪岩请来工匠铸成一套“金铲银锅”,专门制作紫雪丹。今天,这套“金铲银锅”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享有“中华药业第一国宝”的美誉。2011年,国家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包括了达仁堂清官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定坤丹制作技艺、六神丸制作技艺、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季德胜蛇药制作技艺、朱养心传统膏药制作技艺、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夏氏丹药制作技艺、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罗浮山百草油制作技艺、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这些传统制剂的制作工艺随着其所处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促使学生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文化传承的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在授课过程中,这些与学科有关的历史故事渗透了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对中药制剂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使知识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知识学习始终。

2.2课堂授课中渗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更为自然、直接、有效的途径即是在专业课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尤其在讲授“丸散膏丹,酒露汤饮”等几类传统剂型时,可在课堂导学环节介绍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继而引出其特点、制备方法等常规知识点。例如,液体制剂的发展过程中,商代由于陶器的发展,具备了煎煮的条件,因而在烹调食物时发明了汤剂。酒出现于原始社会,现在作为酒剂与酊剂的浸提溶剂,最早被当做药物使用;而“医”这个汉字的发展演化,代表的迷信超自然力量而采用巫术的“巫”与使用自然科学知识以酒为药物的“医”之间的竞争,最终中医药思维还是走向了唯物主义的方向。同时,人们在酿酒的过程中又发现可用谷物发酵制成曲药,如神曲等。又如丹剂是一种传统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剂型,而炼丹术的是以道教的宗教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又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并发明出很多实验设备器具。因其含有汞、铅等重金属,现在不供内服,仅有少数如红升丹、白降丹等供外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就是借鉴道教的养生思想和炼丹技术而生产,从明朝嘉靖年问保留至今。煎膏剂也是冬令进补的传统剂型。中医认为冬季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也是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的大好时机,故适合进补。其制备工艺与临床应用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其中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亦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以上学习可以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与方剂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检验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加深了中药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2.3实验、实训课程中强调人文素养

在中药制剂技术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除在理论授课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更应该结合自专业特点精心设计实验、实训课程。中药制剂综合实训教学是再现了从原料、辅料到生产出最终检验合格的制剂并进行检验的这样一个完整的制剂过程,包括了中药鉴定、炮制、制剂、检验、药理等知识体系。例如在开放性实验中,教师选择某一经方要求学生进行剂型设计,选择合适的辅料、提取工艺、制备方法等制备成相应的制剂,并进行质量检验、药理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考察等。在中药制剂综合实训中,可自然地渗透人文精神与职业道德。譬如在制剂工艺处方优选环节,可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辅料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不能擅自更改,并结合具体的例子以加深印象——苯妥英钠胶囊中毒事件,只因制备时将原处方中的辅料硫酸钙改为乳糖,导致苯妥英钠的吸收增加,从而超出安全浓度而引起了中毒。这样的讲解不枯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药品安全的每个细节都不容忽视,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进行动物药理实验之前,教师可带领学生先参观“实验动物纪念碑”,鞠躬致敬,以实际行动传输“敬畏生命”的观念,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时会更加尊重和爱护实验动物,自觉遵守动物实验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实验、实训中并不空洞的讲解药品安全的重要性、操作过程的职业道德,而是通过这些细节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职业精神以及人文的内涵。

2.4校园文化培养医药职业道德

药品是一种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中医药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历来非常注重医药职业道德。清代的袁枚所著《徐灵胎先生传》即日:“艺者也,德之精华也,德之不存,艺之何有”。对于医药从业者来说,职业道德是第一位的。西方著名的希波拉底誓言说:“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之信条,并检束一切堕落及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予他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中国的医学生誓青,也同样对医药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中药制剂技术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与药品质量直接相关,一方i又与药厂经济利益密不可分。故生产出合格的药品不仅需要学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其人文精神。是否具备了坚定人文信念,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药工作者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在中药制剂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多结合学科特点培养人文素养,以使学生在如今功利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2.5教材编写中融合人文教育

目前的中药学教育中受到科学主义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人文”的思想,导致了学生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因此,可以校企合作开发相应的教材,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两个方面,对专业人才培养起到推进作用,以强调学生职业道德,提高行业忠诚度、工作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开发中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教材,让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中药文化知识,深刻领会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使传统中药文化得以继承和弘扬;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今后的医药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生命,以诚做人,用心制药。因此,应精心构思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和相应的教材开发,以此推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发出真正具有专业知识性、人文教育性、社会实用性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素质培养教材。

3结语

第6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医药 广告 道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72

1 医药广告概述

广告是医药企业促销的重要方式之一。产品广告具有以信息传递为主要手段、以诱导为主要方式和侧重于长期沟通等特点。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告日益成为医药企业营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促销手段。合法、真实、科学的广告宣传,对信息传递、发展医药经济、指导消费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的作用表现为:医药企业利用广告宣传介绍新产品、新品牌,从而打开市场的销路;知名度低的医药企业利用宣传来提高知名度;公共形象欠佳的医药企业利用广告宣传来改善自己的形象;等等。

药品广告中有不少经典的广告,他们在向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同时,利用各种手段调动人们对产品、企业和品牌产生认同,甚至对社会产生使命感。优秀的医药广告不仅可对医药商品功效进行传播,还可将人们生活中平凡的事例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进行表现,从而引起共鸣。反之,违背如果广告宣传的原则或进行违法的广告宣传,将会损害国家、用户和消费者的利益。

2 当前医药广告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浅析

近年来,违法医药广告在我国部分地区呈高发态势,令许多群众搭上钱财又耽误病情,有些人甚至因此丧命。例如:①擅自篡改广告审批内容。利用已有药品广告批准文号,超出审批范围作虚假广告宣传。②无批准文号或批准文号过期。没有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发的广告批准文号,擅自在电视、电台、报刊药品广告;或有效期为一年的药品广告批准文号超期使用。③采用专题片的形式,利用专家、学者、患者或演员、主持人的形象进行药品疗效宣传。假借患者、专家、医疗机构的名义和形象作产品证明,以虚假的用药效果来误导消费者,假借权威人士或机构的说明来吸引消费者。④未经审批利用药品展示会、推广会,免费品尝、试用等形式以及散发小报、宣传单、在药店张贴宣传画等作药品广告。⑤虚假承诺做诱饵。这类广告擅自使用“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等禁止性语言。⑥使用绝对化语言、伪科学表达。虚假药品广告中常见“国家级新药”、“最新技术”、“最先进制造方法”等绝对化的语言,以及治愈率、有效率等内容诱导患者。等等。

有关专家分析违法医药广告泛滥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药品广告者的违法成本太小。者利用群众迷信专家、迷信媒体的心理来获取高额利润,而广告的者和经营者的法律制裁的几率几乎为零;二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成为违法联盟,为法律的执行形成巨大的障碍;三是行政监督管理机关在职能上相分离,在工作的衔接配合和制度的检查控制上,出现真空和疏漏,对违法广告打击不力;四是群众的医药知识水平不高、辨别能力较弱、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给虚假药品广告形成了巨大消费市场;五是围绕药品广告的既得利益者、特别是广告的者的道德素质低下,往往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在明明知晓广告的违法前提下,仍置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于不顾。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医药职业学校,面对日益严重的药品广告问题,如何在自身的教学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从医药行业的历史发展和培养未来医药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的角度,使医药广告能从不良的状态中得以根除。

3 当前药学类专业涉及广告内容的道德教学状况

3.1教材方面

在当前药学类专业(药学、药品营销、药品购销、中药调制等)中,所开设的课程的教材,涉及到医药广告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容的,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内容分散系统性不足。上述各类专业中凡是涉及到医药广告及医药广告的道德规范要求的科目的不下3、4个,如,有全国普通医药中专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医药市场营销学》等,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自编教材。呈现出内容分散、系统性不足等状况。

第二,对医药商品广告道德要求不多。从目前的医药商品广告的违法特征来看,上述违法医药广告的出笼,与涉及医药产品广告的既得利益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医药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许多教材并没有把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点的内容来加以对待。

第三,医药道德规范教育成为“软肋”。在医药商品的生产、经营、流通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学校的教材都围绕着《药品管理法》等一系列的法律规范,系统论述较多。而对于同样上述环节的道德规范的要求,明显不足。在法律条文之外的、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教材的覆盖面极其有限。

第四,误将礼仪教育简单地等同道德教育。有一些教材在涉及道德教育,特别是对外服务的窗口岗位、对外宣传的广告行为,存在着误将礼仪教育简单地等同道德教育的现象,这与本行业中所特有的道德规范的要求、医药商品广告所特有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别。

3.2 师资人员方面

由于是针对医药广告的道德教育活动,所以,担任教学工作的师资人员,不仅要具有较浓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知识,而且必须同时掌握医药知识道德的原则和特点,以及医药行业各领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乃至医药广告的特殊要求。就目前的情况看,需要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师资人员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单纯从科目的内容划分,可以包括职业道德、医药营销、药事法规等,从教学管理的分类上又分属于政治(大类)、基础(类)、专业基础(类)。此外,如果师资人员的个人主观意识不能切实把握医药行业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将教学与实践相脱离,那么,对于象医药违法广告的社会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教学,将变得滞后、教条和脱离当前的实际。

3.3 教学管理机制方面

从江苏省的医药职业学校产生、发展的情况看,诸多学校的成立大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行政直属管理机构为地方的医药管理局或医药集团公司,尽管在教学业务上有一定独立性,但在行业办学的方式和要求也会在反映到具体的教学上来,即企业和学校的教学联系较目前更紧密一些。

在政企分开之后,有的地方的医药职业学校归入到其他机构进行行政和教学的管理,与医药管理机构(目前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工作联系变得少之又少,更不用说要将当前的医药管理的特点、最新的要求、法规的实施等,及时由国家行政机构的权威机关来准确地传达给学校,而作为将行业、企业的现实要求视为培养目标的学校而言,这些信息又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切。如不能克服这一环节所造成的不利因素,这又将成为教学内容滞后的缺口,使学校教学在与社会需求方面,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尽管可能在“形”的方面达到了要求,但是在“神”上,依然缺乏足够的支撑,而仅仅要靠任课教师有限的信息捕捉来宣传,是远远不够的。

上述所存在的情况来看,作为医药职业学校,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切实加强对在校学生,使之在真正踏上职业岗位之前,在自己的思想、行为、态度等各个方面,树立起正确对待医药违法广告的意识,是当前重要而迫切任务。

4 医药广告道德教学的对策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颁布施行的《药品广告审查标准》、《药品广告审查办法》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规,进一步规范了药品、医疗广告的内容,完善了药品、医疗广告的审查程序。对虚假违法广告问题严重的媒体单位、广告主和广告企业,不仅依法处理,还采取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广告审查员集中培训学习等措施,以切实提高其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对于正在医药职业学校进行教学的师生而言,面临这样的形势,更不能成为门外汉,在对学生进行医药道德教育的同时,切实注意突出医药广告道德教育的原则、方式、措施,把它作为一项重要教学内容来加以对待,并紧密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实际,不断融入新的内涵。具体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的对策。

4.1 在医药广告道德应遵循的原则方面

第一,要教育学生或教学对象以法律为准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既对药品的生产做出了法律的规定,也对这种商品的销售和宣传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上述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药品广告审查标准》、《药品广告审查办法》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也在药品广告宣传问题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些法律规章,一方面是行政管理部门以法行政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医药广告的所有当事利益者在制作、传播广告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法律。

第二,要正确引导消费。近年来,随着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自我保健、自我药疗的意识不断增强,非处方药(OTC)的使用总量也在迅速扩大,患者在对一些药品进行中,往往挑选对自己副作用小的药品。由于这种情况,对药品的作用、功能、范围尽可能在广告中详细表明,如泰诺、百服宁、白加黑等,虽是同一类药品,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各有所长。在药品的零售或推销中,应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引导,绝对不能因一时一事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消费者权益。

第三,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就是要求遵循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是要求真实,真实是医药广告存在的基础,是对医药广告的根本要求。众所周知,药品具有治病救人、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专属效应。许多商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替代,但药品必须“对症下药"即使是治疗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不同,往往不能使用同一种药品。所以,药品用之得当,可祛病、强身、延年;用之不当则会危害人体健康,造成致病、致残、致畸,甚至致命。

4.2 在医药广告及职业道德的教学内容方面

第一,以一个较为完整的教材体系为平台,将与医药广告及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内容整合归结在这个系统的教学范围之内,按照教学的目标对涉及到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象进行顺序的设计,最后成为教学大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使针对本内容的教学活动有理论的参照依据。

第二,在学校的内部,组织相关的教师(如涉及职业道德、医药市场营销、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事管理、医药商品购销员的培训教程等),形成一个以本课程内容为主要教学研讨对象的体系,进行相互的信息交流与互通,使相关的资料能得到共享,以整体提高教学工作的水平。

第三,在与学校的外部联系上,要准确、及时、权威、针对地捕捉本教学内容的最新动态,通过与政府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业组织、新闻传媒乃至药品生产经营的企业事业单位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符合当今社会的主流需求,符合广大消费者的最终利益。

4.3 在医药广告及职业道德的教材充实方面

作为学校,在如何进行医药广告的宣传、医药广告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等教学方面,完全有独特的、无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通过自身教材的整编,形成有医药类特色的教学内容,在对未来的医药从业者进行熏陶中间,起着权威的教学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上述的教学实践,在一批又一批学员心中,从进入学校开始,就起到扶正压邪的作用,从未来发展的角度,铲除虚假违法医药广告的心理土壤。

医药职业学校在进行医药广告道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医药广告作为传播药品信息的一种方式,更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营造医药广告道德教学环境重要性识,将此项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口,真正使职业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消除违法医药广告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构成的威胁。从医药专业教学的角度,从医药卫生学校的学生开始,加强医药广告的道德教育,充分体现医药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闫冠韫,王欣.论中国药品广告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5):69-72.

[2]张挺朋,应秀丽.违法药品广告的现状及监管[J].中国医药指南,2011,(24):176.

第7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 医药营销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医药行业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药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药生产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医药市场总体趋势保持平稳增长。同时,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医疗机构的改革与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等,都对处于医药生产和医药流通交界地带的医药营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市场营销是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环节。由于现阶段医药市场上的产品同质化较严重(即产品重复率高),各医药企业的竞争事实上就是市场营销的竞争,是各医药企业市场营销人才的竞争。

一、 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药营销人才培养目前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从培养机构来看,有院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培养方式来看,有课堂授课方式和网络远程教育;从培养性质来看,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医药营销专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是不断探索当中,尤其在医药营销的教材建设、课程体系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不能否定的是,在医药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1.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医药营销理论是在一般营销理论指导下结合医药行业特点的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分支,在医药营销专业教学中也就必然会出现如何权衡“医药”和“营销”教学要点的问题。由于医药营销专业同药学、市场营销、临床医学等许多相邻专业的关系不易划分清楚,因此,许多院校不能清晰地界定所培养的医药营销人才未来的就业方向,多数院校培养目标非常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市场对医药营销人才的专业性、实用性需求。

2.课程设计与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在医药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中,有些院校对培养医药营销 “复合性”人才的认识不准确,把医药营销简单理解为“医药+营销”,只强调这个专业的“广度”,造成课程体系里管理、营销、经济、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笼统庞杂,课程安排不合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缺乏突出的方向。

3.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医药营销专业课程多而散、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分界线不明显,有关医药营销的书籍低水平重复现象还比较严重,内容深度、广度不够,教材内容沉旧,教材编写与学生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4.师资力量薄弱。医药营销专业涵盖面涉及到医学、药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现有的师资大多数来自于从事单一专业教学的教师,知识储备不够系统和深入,并且大多没有医药营销的实战经验,这使他们在医药营销的教学中常常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5.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欠缺。由于医药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上许多医药营销人员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置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利益于不顾,进行销售假冒伪劣药品、播放虚假广告等违法行为,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院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教育力度不够,未能培养出学生珍爱生命、勇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二、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可以由以下几类构成:(1)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人才。以医药营销实用技能为培训主体,主要包括:医药市场的调研能力、公关广告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医药推销技能等。重在培养学生在医药营销实际环境中的各种应用能力。(2)医药营销管理人才。以医药营销领域管理层人才为培养目标,要求他们在具备一般医药营销人才的素质基础上还必须有管理知识和技能,从而在医药营销团队中担当战略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引领医药企业的整体运作。(3)医药营销服务人才。以提供医疗和药品服务为主要内容,在具备精良专业能力的前提下深化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做好医药营销领域的服务性工作,例如:医药咨询、医药售后服务、疗效跟踪调查等等,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态度和能力。

2.人才培养总模式的构建

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医药营销领域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这客观上要求把确定“素质培养+行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首要任务。该人才培养模式是动态化和系统化的,素质培养与行业应用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学校通过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德、智、体)、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使他们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业务能力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备医药营销专业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为医药营销行业应用服务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医药供求市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医药生产企业、医药零售企业等行业应用领域对医药营销专业提出所需的人才要求,促使学生增强素质,形成医药营销领域所需的综合能力,顺利就业。

3.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根据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采用模块教学,强调特色,突出素质。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又分为医药类课程子模块、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经济管理类课程子模块。通过公共基础课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和基础能力;通过医药类课程子模块,培养学生医药基础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市场营销类课程子模块,培养学生较强的市场营销能力;通过经济管理课程子模块的教学,培养学生一般的经济管理能力;通过行业应用方向课模块教学,培养学生突出的专业核心竞争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1)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推进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医药营销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上必须突出应用性;在教学内容上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变过去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学科系统性,强调教学内容与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职业选择,从而更具有市场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要从过分偏重理论讲授转变到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本位,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倡导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教学,勇于探索和实践具有医药营销特色的新型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教学效果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励作用和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做到科学、公正的教学效果评价。

(2)有机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体系结构。正确处理公共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使三者之间内容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体系结构的完整性、系统性,淘汰与专业关系不太紧密的少数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程,加大部分主干课程的课时数及实践课时的比例。结合国际医药营销发展形势,适时开设新型课程供学生选修和辅修,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实践体系的构建

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突出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指导手册,构建实践体系。实践体系应由四大平台构成:医药实践教学平台、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和应用实践平台。医药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临床医学实践、药物分析、药剂测验等。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内容包括市场调查与预测、网络营销、广告宣传等。医药营销案例分析平台主要运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具有案例资源的收集与存储、案例资源的查询、案例教学分析和案例研究等功能。应用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医药营销应用方向,建立实践基地,强化实践训练。

(1)开展医药营销实验室教学。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重要功能,通过开发专门的医药营销模拟教学系统软件,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如医药分类管理、药品陈列艺术、医药流通程序等,使学生熟练掌握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从而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

(2)加强医药营销案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是把案例作为一种教育工具,通过真实案例所呈现的市场行情及变化,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从复杂的医药市场表现中,找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做出决策并制订实施计划。在这种案例启发下,学生可以掌握书本难以讲授的市场营销思维方式和实际运用技能。在实践体系中,案例教学强调师生融入市场的主动性。要求师生自行寻找医药企业编写调研计划、制订调研方案、实施调研任务、撰写市场调研报告。通过实际调研,采集医药营销案例,感受市场氛围,把握市场脉搏,增强学生医药市场应变能力。

(3)提供现实的营销环境。综合类院校和医药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优势,成立医药营销实践中心,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院医疗器械、药品的考察、鉴定、招标和采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际医药销售活动,在真实的营销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师资的学术水平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3],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高素质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梯队建设。首先,可以聘任医药营销领域的优秀从业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将其切身体验应用于课堂教学;其次,逐步完善教师的考评、考核制度,采用灵活的考评方法,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第三,提供更多深造和学习机会,增强国内外医药营销教师的互访和教学合作,从而有利于教师掌握国际医药营销的最新动态。

6.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

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医药营销是区别于其它一般商品的营销,在目前中国医药市场成熟度和规范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医药营销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医药营销行业的持续发展。医药营销中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对医药质量、医药价格、医药分销、医药促销手段等方面的处理和态度上。因此,在应用型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中应当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坚持灌输正确的专业价值观念,培养医药营销人才良好的执业态度和对患者、民众及社会的尽责精神。

三、医药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1.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指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多种能力的人才。通过该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既掌握医药卫生和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知识,又了解营销活动的基本规律,能将医药需求转化为医药营销实际应用;既掌握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知市场环境下的医药营销模式及服务方式。

2.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泛指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上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通过医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单元训练和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开展医药营销的各项技能,使学生具有医药营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医药市场需求的营销应用方式。

3.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在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能够运用各种方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医药营销是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交叉性的新兴学科,其发展会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通过该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有助于学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机会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4.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服务型人才。医药营销专业也是一个复合型专业。该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和应用特色,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医药营销学科设计多个专业方向,可以按照行业和企业的岗位环节设置细分,比如, 药品销售、药店经营管理、医疗器械销售、医药市场研究和策划等服务。

5.有助于培养医药营销国际型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那些具有国际医药贸易知识、熟悉国际医药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国际型医药营销人才将炙手可热。通过该模式中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学生不仅具备在国内医药营销领域打拼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能在涉外医药贸易部门、外资企业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晶夫 安祥林 方发芳:医药市场营销的特点及其策略[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5,(2):85

[2]顾 海 雷 婷 翟铁伟:面向21世纪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4,(6):105

第8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设计

一、课程设置

通过对各单位岗位要求和人才需求状况的综合分析,就本门课程而言,不同类型就业单位对学生的岗位要求各有不同。医疗机构中主要是技术性岗位,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处方调配和药学服务,主要涉及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内容。制药企业中主要是技术性岗位,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基本的生产操作、质量检验和控制,主要涉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在经营企业中主要是销售类岗位,要求学生能够依法进行销售推广和售后跟踪服务,主要涉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在前期医学、药学专业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的学习基础上,我校于第四学期开设了“药事管理与法规”,让学生在掌握医学、药学及法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后学习本门课程,直接面向工作岗位。

二、教学设计

按照“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岗位实际职业要求为出发点,学校与医院、企业进行广泛的校院企合作,确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整个课程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和今后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根据课程体系要求和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使用的流程,设置三大模块教学内容:药事管理基础知识、药品通用法律法规和实践领域法律法规,将课时向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的药品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章节倾斜,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为学生今后接触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与附属医院和合作企业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制定课程标准,收集整理案例资料和题库,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学生去实际工作岗位参观学习,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和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

2.教学方法

在课堂讲授基础上,综合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情景扮演式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GSP中,通过某合法保健品经营部擅自经营药品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药品经营许可证》制度及GSP法规。在药品经营管理章节中,请学生扮演仓库验收员角色,进行进货验收,考查学生对GSP的掌握。

3.教学手段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三结合”教学手段。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传统单调的板书基础上结合现代多媒体课件。②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通过模拟训练,学生互扮演药师和患者、供货商和进货单位,完成由理论到实践的转换。③毕业实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毕业实习,完成由学生到药师、销售代表等角色的转换。

四、实践教学条件

目前校内已建成模拟药房和模拟仓储实训室,配合学生课堂实训及实习前实训,学生不出校门即可接触实际操作。在校外和学校三所附属医院、张仲景大药房等十余家医院、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五、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药事管理与法规”教学设计符合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教学效果良好,毕业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为82.5%。获得校内外专家、同行和就业单位的广泛认同,认为课程基于岗位技能要求,体系完整,互动性强,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 莉,刘 强.基于PBL模式的《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教学改革[J]. 光明中医,2010,25(05).

第9篇:医药行业的职业道德范文

(一)工学交替的运行情况1.在参与高职院校工学交替教学工作方面,企业最担忧的是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益,占61.5%;其次是学生管理和学生安全,分别占53.8%和46.2%;最后才是实习劳动报酬和设备损耗,分别占30.8%和23%。2.在工学交替持续时间方面,46.2%的企业认为三个月较为合适;30.8%的企业认为半年以上合适,只有15.3%和7.7%的企业认为两个月和一个月较为合适。3.企业对实习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要求方面,所有企业均选择所读的专业要与企业提供的岗位有一定的关联,且实际工作中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要求实习生注重的素质方面,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选择都是100%,其次是团队合作能力占77%,专业知识占64%,创新能力占23%。4.在工学交替“工”的环节中,有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愿意高职院校派教师进驻企业,有一半不愿意;在愿意学校派驻教师的企业中,希望学院教师参与的形式有:参与实习学生管理,占30.8%;参与对实习学生的共同培训和指导,占23%;参与共同制定考核项目、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占30.8%;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占15%;岗位实践锻炼占7.7%。另外,在工学交替企业实习过程中,企业用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提高技能水平的措施有:加大实践考核力度,占30.8%;实行实习生轮岗制度,全面提高其技能水平,占38.5%;加大培训力度,占38.5%;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参与工学交替实习生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过程,占30.8%。5.在工学交替“学”的环节中,73.2%的企业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26.8%的企业选择不愿意。在愿意派技术能手参与专业教学或专业建设的企业中,希望技术能手的参与方式排序依次为:来校讲座、参与集中实训指导、担任兼职教师/来校讲课、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材建设。

(二)工学交替实施的满意度情况1.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方面,有11.1%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很好,66.7%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较好,22.2%的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综合表现一般。2.在高职院校实习学生的工作态度方面,有77.8%认为较好,有22.2%认为一般;在学生的工作纪律方面,88.9%的企业认为较好,11.1%的企业认为一般。3.企业对工学交替实习学生素质及能力的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4.企业认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进步最大的三项为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无多大进步的三项分别是计算机能力、英语能力和理论知识。5.在所有被调研的企业中,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的占40%,比较优秀的占60%;所有被调研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40%的企业非常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60%的企业表示愿意。

二、调研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与实地访谈的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工学交替的政策扶持不够,企业积极性有待提高超过60%的被调查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过程中没有得到政府支持和没有享受过税收优惠和经济鼓励。这说明在政策引导方面,没有建立起社会层面的激励机制,缺乏有效政策支持和长效合作机制,法律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缺乏有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做依托,企业难以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难以得到补偿。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只能是自发需求或者在高职院校的带动下被动的参与。据调查,制约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因素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缺乏合作机制占69.2%;缺乏系统保障机制占53.8%。这说明企业在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时,更为关注的是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能够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激励、合作机制,保证工学交替的运行和实施。另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企业认为工学交替的“工”就是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要求企业给予学生合理报酬也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工学交替学生没有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二)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提高其有效性校企合作在现阶段基本上呈现校“热”企“冷”的态势。校企合作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就业的作用不言而喻,高职院校均积极推动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原因首先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不甚明晰,甚至部分医药企业存有认识误区,认为培养学生是学校和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学生出了校门进了企业后的成长才是企业的事情;参与高职学生的培养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扰乱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尤其是医药生产企业,有GMP规范要求,大量学生进入洁净生产车间,会对医药企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除了一些医药外企由于推广自身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参与高职院校的工学交替合作外,很多国有、民营的医药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推动的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高职院校能为其提供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因为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和监管严格,医药企业更加注重自身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的提高。而高职院校除了提供毕业生外,在师资、科研等方面力量薄弱,很少能为这些医药企业提供其真正需求的东西,难以为企业培训员工和提供技术支持,缺乏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另外,在工学交替运行过程中,医药企业很难长时间、全面地参与专业建设或教学,企业虽然可以接收学校的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但因为技术和商业信息的保密问题,一般并不情愿学校教师深入企业。最终造成学校和企业不能共同指导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监管和指导不到位,直接把学生推给企业,缺乏全面的工学交替的衔接和统筹,使学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众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一些企业对工学交替持不积极的态度,这也为我们推广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少困难。

(三)医药行业企业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持欢迎和肯定的态度医药行业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已经参与了工学交替运行的企业中进行满意度调查显示,实施工学交替后,高职院校实习学生实际操作、团队精神和学习能力的进步最大。40%的企业认为与以往招收的实习学生相比,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实习学生整体质量明显优秀,所有参与调研的企业均愿意长期与高职院校进行工学交替实习的相关合作,愿意聘用在学期间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高职毕业生。这说明,企业对医药行业紧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是十分清楚的,愿意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的情况下提供工学交替实习机会,并且愿意优先录用进行过工学交替实习的学生,尤其是在本企业实习过的毕业生。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层面建立激励保障机制要解决企业有效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势必要建立长期、稳定、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关键是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优势,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并强力推进行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通过政策激励和税收优惠,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建立政府牵头、行业与协会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校企合作的法规,明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的权利、义务及相互关系,并积极扶植和发展校企合作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解除企业对学生安全、学生管理和企业利益保障等后顾之忧。二是从长远看,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校企双方良性循环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层次矛盾。学习和吸取职业教育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职教体系等,最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工学矛盾。

(二)高职院校应不断提升教育教学和教学管理水平1.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提高企业参与工学交替运行机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是适应市场进行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高职院校和企业人员共同在对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合理组合教学模块。通过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教学模式,完成不同模块的教学工作,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学科体系,以企业对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期望为本,以岗位群为基础,利于不同医药企业、不同岗位选择切入工学交替运行机制的时机,最终保证医药企业参与工学交替机制的有效性。2.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环节。安排好这些环节的关键是时间安排问题,要恰到好处地合理安排时间,就必须考虑到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和学校课程学习的安排,而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是随着整个行业、企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受到企业生产不固定、提供的岗位不固定的影响。在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过程中,由于学校和企业对工学交替有着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工学交替时间和岗位轮换以及管理方面均产生了错位需求。并且,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岗位实习轮换过程中,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要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与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相配套、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3.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形成企业参与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职业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以期在学生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变,在工作中发挥个人潜力,不断进步,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落实到实处。职业素养的内容不仅是更衣、卫生、清场等内容,还包括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内容,构建职业素养课程模块,应将文化素质类课程、专业教育类课程和职业道德类课程有效融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形成内容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基础上,应让企业也参与到学生评价中,将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引入评价标准,同时兼顾形成性评级和终结性评价。4.加强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学生的实习管理和指导不能有效落到实处,这就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学校要重视学生工学交替的企业实习管理工作,设立驻厂教师,联合企业共同管理学生,严格落实学生实习管理制度,把学生实习期间校企双方综合考核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5.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严格落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高职院校为企业培养人才,但教师并不真正了解企业,对企业的了解多停留在表层和形式上,所以,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空洞而苍白。教师必须到企业去学习、调研、见习,必须根据自身专业特长,深入生产一线,参与现场技术问题研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亲身体验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氛围,收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项目任务,考虑与课程教学改革有关的问题,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从而密切校企关系,为今后学生下企业工学交替实习与深度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