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学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情感教育;缺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例如,因成功而感到愉快,因失败而感到悲痛,因敌人的挑衅而感到愤怒,因祖国的成就而感到欢欣,因美好事物而产生爱慕之情,等等。所有这些喜,怒,哀,乐的体验都是人对参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带有独特色彩的反映形式。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发育快,大脑发育迅速,特别是现阶段,作业负担沉重,几乎整天困在书本作业里,心理负担也非常重。所以老师或家长要及时对其进行情感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一、农村初中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
我在农村任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深切体会了农村初中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现状。目前,由于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轻壮年劳动力外流发达城市、农村合乡并镇的行政政策,导致农村学校学生生源不足、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关键在教育上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情感,以至于农村初中学生表现出封闭、敏感、不自信、不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表现出难以适应。
二、农村学生情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1.父母的客观因素导致学生无法触及家庭亲情关怀
家庭对于个体成长而言极其重要,是很多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场域,孕育于家庭生活中的家庭亲情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更加弥足珍贵,处于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其知觉、思维、自我价值观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性格、庵省⑿巳さ确侵橇σ蛩氐姆⒄棺变都比较快,是一个人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我们的学生却因为父母离异,父母一方亡故,残疾,父母双方智障或一方智障,父母远出打工,等等因素,直接缺失家庭亲情关爱,而这样地学生在我校占了近20%。我所教的学生有父母双方智障的,有一方智障的,离异的,单亲的,婚姻家庭关系复杂的,父母外出打工的,占了班级一近四分之一多。孩子家庭情感缺失的严重性可想而知。
2.父母知识结构导致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农村父母普遍存在知识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偏差,更谈不上良好的教育方式了,在农村经常看到父母本身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而当孩子出现一些缺点错误时就大发雷霆,使孩子心理上难以接受。我所任教的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的,大多数都是父母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就是父母过分的溺爱使得孩子自我意识膨胀:狭隘、任性、依赖性很强,承担能力差。时间长了,孩子的心灵就会扭曲。
3.孩子自我成长外界推动因素的缺乏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资金的不足,师资力量的薄弱,分配不均,学校很难组织发展学生个性、兴趣和特长的活动。在课程以外知识的获得上要比普通城镇学校学生更受限制。学生看课外书的时间和选择范围会受到一定的制约。接触参加现代社交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接触现代社会的大容量信息机会不够多。农村学校的落后,限制了孩子思维多方面的发展。
三、对农村学生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品质的过程。
新课程教学目标指出:“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中,不乏对学习恐惧、畏难、兴趣差的学生,教学需要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学习活动要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对学生情感教育非常有必要,不可忽视。
四、教学中情感教育渗透的策略
1.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目标的恰当把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是课堂,教师与学生交流最多的是我们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以仁爱之心关心学生的学习与心理发展,为他们的学习营造和谐的氛围,以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情感需要。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较大,作为教师要特别爱护学困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分析引导,给予其肯定评价与热情鼓励,多多践行赏识教育。对于家庭情感缺失的学生来说,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尤为重要,而不仅仅是英语成绩。若学生没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再好的教师、教材和教法也无济于事。教学活动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是不容忽视的,积极的情感交流能起着激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认识过程。
2.用细微的身教体现情感
作为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首先要做好行为示范。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中积极情感的优势,如合理运用形体语言、手势,这样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对学生会心的微笑、亲切的点头、赏识的眼神等等,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都在积极践行情感教育的内涵。
3.坚持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懂得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任何想法都可以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平等对待时,更能够满怀激情地进行表达和交流。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认真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师生之间就一定会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下,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健康成长。
五、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
1.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民主的氛围,教会了学生尊重他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又让学生学会团结他人,学会合作与竞争,产生时间效率观念,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2.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由于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因此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新的知识,学习上的事半功倍,让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努力地进行学习。
3.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由于课堂教学的手段采用多种方法,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在教学活动中开发了自己潜在的才能,如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更认真学习知识。
4.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情感教学冲破了传统的教学样式,给学生尽情表达的,与人交往合作,积极参与决策,自觉参加活动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0-012-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而人们对此在认识和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和狭隘化倾向,这已严重影响了初中学生正常的生活与学习。因此,重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在根本上搞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狭隘化倾向的现状。
一、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当前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一听说测验考试等,心里就紧张;二是偏执。偏于固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打人冲动;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不喜欢我;和异性在一起,非常不自在,说话脸红;五是抑郁。精神苦闷、低落,闷闷不乐。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无精打采;六是焦虑。心理烦躁,总觉得有什么事;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对学校的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九是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十是心理不平衡性。他人比自己强或是他人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心里就感到不平衡。其中,学习上带来的压力感,是当前初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第一,教育界对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这一现状有所改观,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成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一部分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把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还没有认识到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职能的重要作用,还不能把日益增多的初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把学生存在的心理方面的问题笼统地认为是学生的人品、道德和思想问题,不能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妥善和治疗性地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第二,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当前导致我国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有些学生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总怕考不好,拼命准备,夜不能眠。还有的甚至在考试前发烧头痛,最后不得不中断考试。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特别是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无视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和承受能力,一味给学生增加学习压力,致使一些中学生出现了心理紊乱,甚至产生了变态心理。
第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不正确的家教构成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第二个直接原因。正确的家教应该是民主的、温暖的。而据调查,现在有70%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不当的问题,或者对子女过分保护溺爱,或者对子女过分干涉。“听话教育”、“分数教育”,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
第四,传统教育观念作怪,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严师出高徒的教育观念依然在一些教师的心中根深蒂固。一些教师认为,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必须对学生严格,在学生面前保持一定的威严,这样才能让学生听话,才能压住课堂。因此,对犯错误或学习不好的学生动辄进行指责和呵斥。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形成对立面,出现抵触情绪。
三、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转变只重分数,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同时,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积极营造社会、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局面。可以通过聘请心理医生来校开辅导课或是请公安干警来上法制课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总之,只有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真正把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才能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2.
关键词:家校协同 初中学生 品德教育 实施策略
调查发现,目前中学校园里,出现了很多学生自杀、自虐以及校园欺凌的事件,这足以说明中学生缺乏生命意识,并且存在着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应该积极开展品德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因此学校应该联合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校生活以及家庭生活,有针对性的实施品德教育。
家校协同视角下初中学生品德教育的现状
家庭方面
家庭可以说是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知,父母对孩子品德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十分明显,而且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也十分的脆弱敏感。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采用小学教育的手段教育孩子,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逆反心理,孩子会和自己对着干,去做一些反其道而行的事,严重者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父母太过强势,逼迫孩子学习,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使得孩子形成自闭、孤僻、软弱的性格,久而久之,还可能让孩子出现抑郁症,进而出现虐待自己或者自杀的情况。
学校方面
有的学校其实并不重视品德教育,也没有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去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所以很多中学都出现了校园欺凌的情况。有的学生品德不端正,也没有受到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变成问题学生,放飞自我,成为校园欺凌的主导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综上,学校和家庭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品德意识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品德得到良好的发展。
家校视角下初中学生品德教育实施策略
提高家校双方意识,认知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不可以出现一种错误的思想,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读,那么孩子的一切就应该交由老师负责,自己只管看孩子的成绩就行了,这种极度不负责任的思想和行为使得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也会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造成自杀现象。所以家长应该提高教育意识,关爱孩子,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教会他们珍爱生命,形成良好的品德,从源头上抑制他们心理问题的出现。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良好的表率。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生命可贵”的含义,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别人以及各种生物的生命。其次,教师也要提高警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情况,如果学生出现了问题,一定要进行及时地疏通和引导,并且要积极和家长沟通,共同教育,避免造成心理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打架斗殴或者校园欺凌事件。
提高学生的品德意识,开发校本课程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教师应该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极高的兴致参与课堂学习,这样才能将品德教育落到实处。并且教师还要注重生活化的教育,在选择素材或者典型案例的时候,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取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案例,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比如,教师可以选取近年来该市或者该省出现的学生自杀、校园欺凌事件,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讨论,评价这种行为,然后对孩子的品德意识进行积极教育,以此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此外,学校应该积极开发品德教育的校本课程。每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学校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本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品德教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创建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家长进行参与,汲取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课本内容,力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符合现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针对目前中学阶段常见的问题,课本中应该注重对生命意识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添加。在完成校本教材的开发之后,学校要将教材送入到每一个家长手中,让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品德教育工作,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共同探究和讨论,共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学阶段,不管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引起重视,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健康的思想教育,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学校和家庭应该积极构建一种家校共育平台,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字:初中;语文教育;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问题;对策
【分类号】G633.3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渐渐发展的过程,一蹴而就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初期发展阶段,正是性格转变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人物,因此需要不断的坚持和信心。
1、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
1.1何为形象思维能力
顾名思义,思维能力主要指的就是通过人脑之中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的直接反应,这是通过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两部分整合而成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对于思维能力的理解更多的倾向于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理解,也就是通过对于事物的逻辑性推理以及是非的判断来作出最为理性与合理的判断。实际上,形象思维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培养内容,相对于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更加的倾向于学生在对某个概念在头脑之中的还原和构建,进而对价值判断的合理性和精确度提供保证,这对学生的逻辑判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形象思维能力的作用
之所以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对语文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更强,学习效率更高。这种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以及通过表象的建构来加深认识的思维,它通过主观上和情感上的认识与识别使得对于世界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这种形象性思维能力更多的应用在文学写作之中,它发散了对于思想上的维度、增强了内心的感受、拓宽自己想象力空间,这样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发挥。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形象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个人在审美上的水平高低。
2、现今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足够的认识
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仍然有很大的遗留,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特别是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的是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忽略了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大多数教师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是运用传统的死记硬背式教学方式,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学过的生字的书写与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理解等就已经完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忽略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是不过关的。因为,语文与其他的科目相比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因为在语文学习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古诗词不仅是背诵,更重要的则是古诗词的鉴赏,这不仅需要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来完成,每一首古诗词都含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这其中包含诗人的思维与鉴赏,用学生自己的思想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因为“一百个人心中会有一百个哈姆莱特”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的认识对于同一个事物具有不同的认识。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诗人心中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形象思维能力的至关重要。
2.2在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选择上存在失误
传统的语文科目教学方式根深蒂固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就导致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教学承继上对于形象思维没有给予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多年来的教学观念僵化使得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引导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也就导致在对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上没有掌握到精髓,也就没有掌握到更加适合学生的一种培养方式,因此,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姑且教师都没有完全的掌握和消化,更何况在教学生是都没有办法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完全的发掘出来。教师在对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上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也就使得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没有办法完全的发掘,这都是由于在培养方式上的选择失误造成的。
3、初中语文教育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中问题的对策
3.1教师转变认识,创造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思考方式
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变换的多样性以及求异性,首先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首先,教师需要在观念上确实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没有办法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向,寻求最好的适应学生发展教学方式。其次,创造新型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改变传统上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的语文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学习空间,因为自主性更强就使得学生学习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此外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使得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发散以及培养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同时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讨论来改变僵化的模式,开放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2创设多样课堂模式,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巨大兴趣
俗话说:“兴趣才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本身抱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学习上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今最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情景模式,也就是通过建立与教授内容的相似情境的建设来带入学生的情感,感同身受之后就会有更大更深的情感体验。
3.3增强语文实践上的内容,进而拓宽思维发展渠道
俗话说: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见语文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都被教师们忽略了。为了拓宽思维发展渠道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这个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其中享受学习而不是被动性的学习,例如,在诗歌的学习上采取朗诵方式,打开学生的学习热情。
4、结语
语文是众学科之中创新性内涵极为丰富的一门学科,其中包含了循环往复的一种极为复杂的思维能力培养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该学科的优势,采取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诸如小组讨论与小组学习,或者是情景教学法来深入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不知不觉之间拓宽学生思维发展空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只是教师的责任,家长和家庭环境对于学生思维形式的形成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该与教师深刻交流,紧跟时代步伐,因地制宜的选取最佳教学方式,通过语文的学习来不断的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定义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试验等思维形式,将客观现实反映出的理性认识过程,同时又称之为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是通过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思维的作用及规律的分析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人们只有先把握物体本质,才能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识。
二、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途径
1.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中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从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逐渐形成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这是抽象思维的功劳。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有物理概念,更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物理概念。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
2.从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中培养
初中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既是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的重要途径,学生在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中,通常是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对物理问题进行判断、计算,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在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从物理习题及解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从物理实验及探究活动中培养
关键词:初中科学欣赏教育 中学生 思维调动与保持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95
1 初中科学欣赏教育方式分析
我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开展着重强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在教学中采取科学创新的教学模式,以有效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模式,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开发并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模式。为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维,我国的初中教学中引入了科学欣赏教育的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向同学展示并解读科学研究和事件,使学生对科学内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开发。在初中科学欣赏课程中,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现不同科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产物,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科学技术,进而促进学生在思维中建立起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使其能够将思维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科学欣赏教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述科学知识,能够有效延展学生的思维层面,在学生思维中建立起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并通过对多角度思维模式的不断练习而使其得到有效巩固。
2 科学欣赏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活性方式分析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面临事物变化过程中,能够及时将已有的思维模式进行转换,使其能够有效适应外界环境的客观变化。在初中科学欣赏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能够使学生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对科学进行认知,通过从多方面思考课程内容中的问题,以实现对其思想内容的进一步扩充,进而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科学欣赏过程中,对同一科学问题中不同的应对措施的思考,能够加强学生对不同知识问题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进行问题思考和处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做到举一反三,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科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这也为学生灵活思维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科学知识教授与学习过程中,知识内容和科学实际的有机结合使得在有效巩固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在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明确作用,学生在思维模式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在课堂中学习多样化的科学知识,以使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得到有效提升,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知识问题而无法进行全方位思考现象的发生。为在科学欣赏教育过程中有效建立起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方式,教师应注重在科学知识欣赏与教学的同时,对课堂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课程内容横向发展是指在科学欣赏过程中,教师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更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这便使得学生的科学知识的掌握范围得到有效扩充,进而提升学生对同种问题的不同应变能力,提升了学生灵活性思维模式的建立。对科学知识进行纵向拓展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讲授过程中,对某一知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进而使得学生更为充分和全面地掌握科学知识,而这在学生思维灵活性锻练过程中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3 科学欣赏教学中学生思维活性的保持方法
在初中课堂开展科学欣赏教育过程中,为在学生中建立起长期的灵活思维模式,还应注重采取有效的方式保持学生的思维活性,使得学生能够随时充分调动其思维,以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在科学欣赏过程中采取情景创设的方法是保持学生思维活性的重要途径。初中科学欣赏中情景创设的实质是通过在学生进行知识学习之前为其提供积极思维的前提,进而引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欲望,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保持学生思维活性的教学。初中学生在科学知识欣赏与学习中,知识背景的创设有效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这也使得学生能够被科学知识中新颖、创意的问题所吸引,进而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方式的探究,使学生能够长期保持其思维活性,保证学习和生活中问题的高效处理。在科学欣赏教学中将学生和科学故事角色进行转换也是保持学生思维活性的途径之一,而这强调了教师在科学欣赏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角色形式的转换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其能够在课堂中与教师的教学开展进行协调配合,在学生由单一形式的观众向更为丰富的角色转换中,初中科学欣赏教育能够进一步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中角色的关系,使其在进行问题思考中能够及时考虑到角色互换这一方式,并通过将其与应用实际相结合以有效保证学生思维活性的保持。比如随着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提问关于航天方面的问题,例如如果你是航天员,并且有机会登上月球,你将在月球上做些什么?初中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们结合自己平时学习的物理知识回答,每位学生提出一种猜想就可以在平时成绩中加1分。通过与考试成绩挂钩的激励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设定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初中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
4 结束语
我国教育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为初中学生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径,科学欣赏教育课程的融入,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而这也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中起到了一定作用。随着对学生思维活性调动和保持这一意识在教育界中逐渐普及,中学教育融入了更多思维培育课程,以此促进学生建立起灵活的思维模式,并能够在生活和学习中长期保持思维活性,进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与此同时提升学生问题处理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伟良.我国初中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探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2]刘庆生.浅析我国初中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性调动和保持的有效途径[M].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4-8.
论文摘要: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活动激发兴趣,规范行为,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和个人才。
所谓习惯:是指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特殊的倾向。良好的习惯,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初中生,随着心理、生理的变化,处于叛逆期年龄阶段,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既是使健康人格的形成,又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德育工作更应该注重初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1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充分认识
1.1养成良好习惯.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国,我国的养成教育可谓源远流长,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对后世养成教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心理学家乌申斯基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人类神经系统中存放的不断增值的道德资本。”教育家洛克甚至断言:“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的习惯。”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的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挺难的,一定要从小减少许多问题。“慎始而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见,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期是一生的奠基时期,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
1.2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
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十七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是整个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是成长中的小公民。他们道德素质发展状况是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从长远看,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是处于生长发育中的社会公民,他们的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
1.3抓好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就现在初中生状况来说,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身习惯的现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会等外来的不良影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初中学生正处生理变化阶段,心理要求独立、自作主张,但缺乏把握好自己的能力,小学升到初中又是从严格管教到逐渐向自觉自立管理的过渡阶段。现在农村留守学生增多,租住房屋学生增多,行为习惯差,抓学生养成教育,抓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4抓好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就我国目前中学教育的实际看,在德育中又忽视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这方面的教育也是不规范的。我们常常看到的一个尴尬事实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居然还要对学生进行相当程度的行为习惯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补课。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青少年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另外,从行为习惯的培养人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2 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学校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二是培养学生把良好的行为作为一种习惯。其中活动的开展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只有坚持不懈的去规范,良好的行为就能够成为习惯,才能称得上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2.1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在每学期开学可以组织学生诵读行为规范诗歌,日常行为规范歌、一日常规歌,组织师生搜集、制作诗歌和诵唱诗歌活动。借助多媒体和校园广播的诵唱,通过此活动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的标准。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教师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根据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让学生在锻炼中反复训练。同时教师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与激发学生对习惯的兴趣相结合
兴趣指的是对某种活动产生的积极情趣,从而逐渐形成习惯。要让学生在整理书包习惯养成中寻找乐趣,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如:从每节课课前谁最先放好书本,谁能迅速的拿出学习用品的比赛中激发兴趣。并且能体验到良好行为习惯带来成功的愉悦,他们比赛的过程是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3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
3.1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必须具有示范作用。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并且去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逐渐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
3.2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论文关键词】初中学生;人格教育
本人从事初中教育已有二十多年,期间多次担任班主任、年级主任,政教主任,一直从事初中的教育工作,给我的感觉是初中的教育工作要比高中难做,特别是对初中生的人格教育,更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知道,人格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它的实施是一项较为巨大的工程,涉及多种变项,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则,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功效各有千秋,不能绝对化。
因此,搞好人格教育,最有实际意义的莫过于对人格教育对策进行优化组合,初中生人格教育对策的优化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激发初中生自我建设的意识是核心
人是能动的、自主的,是万物之灵。人具有选择和自我调整的能力,人的自我意识在自身人格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组织者、推动者的作用,影响并塑造着人格品质结构的其他成分,和这些成分的相互关系,制约着个人行为。“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
从根本上讲,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建设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初中生是自我意识发挥最快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初中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初中生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培养他人格建设的方法和能力,依靠初中生人格自我建设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能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应是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
2. 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是基础
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人的整体素质、综合索质有关。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情感,体现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培根说得好:“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文学使人善辩”。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面向初中生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我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扩大学生知识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索质的核心,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有关;三是注重向学生传授新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精神,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的科技影响他们,促使他们人格尽快现代化。
3. 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是重点
一般认为,良好的人格品质是知、情、意、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与统一。重视认知的教育是正确的,这是良好人格形成的前提。但我们不能指望仅靠认知教育就能产生良好行为,实现知行统一。在初中生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索在人格品质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境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丰富初中生的生活,培养他们取得成功的体验和耐挫力,特别要搞好班集体建设,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生活学习中冲突的技能,同时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开设美术园地、音乐兴趣小组等,加强艺术教育功能。发挥艺术陶冶作用,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大力开始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接触社会生活,学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创设专门的情感与训练活动,培养学生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及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获知、育情、炼意、导行,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均衡健康发展,达到学生身心的统一。
4. 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教育正合力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正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的健康化与人格的健康化是密切相关的,健康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好对人格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成为初中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
学校在进行人格教育时,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而且也要依赖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功能的发挥和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标准不一,取向不协调,则会使初中生面临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人格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5.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初中生心理品质和心理教育长期以来受轻视的情况也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已被确定为德育的目标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级学校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目前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还是不令人满意,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水平都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不令人忧虑。
因此,在学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是当前德育工及其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来完成,这样,才有可能促使初中生人格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