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对轻度弱智儿童首先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其次,还要掌握弱智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营造一个正常的环境,使他们和同龄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要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特殊孩子看成活生生可以发展的人,树立特殊孩子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使特殊孩子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个别
一日活动的主体是全体幼儿,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要符合多数幼儿的认知水平。但是也不能放弃对特殊幼儿的教育,更不能为了给特殊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就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特殊的孩子学习,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形。教师要充分了解特殊孩子,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创造适合的教育环境。每次教学活动前我都进行认真的备课,制定出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的教学活动目标,在集体活动中充分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和教育形式,以满足特殊幼儿的不同教育需求,使教学活动既能符合普通幼儿发展的需要,又能让特殊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师在活动中的呵护点滴,倾注无私的关爱,能唤起同伴对于特殊孩子的爱心,以集体的温暖来化解孩子在生活、游戏、学习中的陌生和害怕,使他们尽快勇敢地面对身边的一切,使特殊孩子身心得到较好的发展,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
三、以多种形式加强特殊幼儿的个训
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反复教育的原则,根据孩子各方面能力和需要,针对特殊孩子的个性特点,在不同的时间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供活动材料,加强个别训练,以便使特殊孩子能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水平的教育,真正从中获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与他人交往。”为了使特殊幼儿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幸福和快乐,我们应该尽快地将这种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言语参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中这样写到:“言语是我们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它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言语。”基于这一理由,如果我们不及早对弱智儿童进行言语发展和训练,那将会恶性循环。
对特殊的幼儿不能急,最需要的是耐心,是坚持。要想使教育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开花,必须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随时抓住机会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持之以恒。
四、家园携手形成合力,帮助孩子成长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特殊幼儿保教取得成效,仅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和家长一起互相沟通、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但越是特殊孩子的家长越不愿意提及孩子的问题,都是尽量回避,用孩子不专心、身体弱、家中娇惯等做借口,我也不能直接去说,这样会伤害家长本已脆弱的心。要想转变家长观念,必须让家长信任我,愿意和我主动谈孩子才行。经过思考,我利用幼儿园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家长们请进教室,让家长观摩老师的教学,利用家长会、家访、入园接待宣传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甚至是心得。等家长彻底信任我了,我就会介绍一些关于特殊幼儿教育的书给家长,以减轻特殊幼儿家长的不安和焦虑,获得有效的科学育儿经验,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有希望的。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教师积极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孩子一定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一、离异家庭给孩子造成的身心伤害
任何一个家庭的矛盾和解体,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孩子带来伤害。
首先是心灵的伤害。因为父母都是孩子最亲近和最爱戴的人。在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孩子显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孩子很难以选边站。
其次是习惯的伤害。父母离异后,孩子的归属权和监护权虽然共有,但是一般在离婚时都会判决给一方抚养。
再则是行为的伤害。离异家庭的子女享受的父爱和母爱是很不全面的,更谈不上完美。有的父母离异后,远走高飞,各奔东西。
二、离异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和责任
婚姻自主、婚姻自由,这是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但是作为社会人,我们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身为父母,我们要对自己的亲身子女的成长负责。因为孩子长大了将走向生活、步入社会。他们是造福于社会、还是拖累社会、甚至祸害百姓,这都是我们为人父母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责任。
首先,必须事先约定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其次,必须育子女的思想观点和方式方法。
其三,必须让孩子深切体会到父爱母爱的真实存在。
三、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教育孩子既要尊重规律,也要讲究方法。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是不足取的。正因为是离异家庭子女,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更要讲究一些策略和方法。比如,教育规划、问题分析、具体做法等等。
一是要有孩子教育规划。这个规划必须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个事先的预测,对离异父母双方的教育职责有一个具体的分工。因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发展,都会有其阶段性和特殊性;社会生活对孩子的成长,都会有干扰和影响;离异后的父母,很容易对孩子的教育失去控制。所有,必须有教育规划或者教育计划,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预设方案。这样才能做到职责明确,措施得体。
二是要有具体的教育方法。(1)到校咨询法。按照分工,家长每隔一段时间要去学校找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2)交流沟通法。离异父母每隔一段时间,要约孩子一起吃一顿饭或者喝一次茶。一起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让孩子感受父母之爱。(3)定期探视法。具体抚养方父母要提醒孩子,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去对方家里走一走、看一看,通过帮助做家务事、一起吃饭,沟通感情,增进互信。(4)电话交谈法。离异父母要通过电话联系,互通孩子情况,提出教育建议,形成教育共识。
三是教育孩子要做到宽严适度。离异父母一般对孩子有一种歉疚心理。在与孩子聚少离多的交往中,对孩子关爱有加、严管不足。常言道,“严是爱,宽是害。”虽然今天孩子会不理解,但是长大了他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养儿育女是父母的职责。因此,孩子必须要由父母亲自管理和教育。有的离异家庭往往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爷外婆去教育抚养。这其实是推卸责任的做法。记住,孩子是需要父母的教育和引领的。没有特殊的情况,父母应当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监护和教育。
四、学校和社会要重视离异家庭子女教育
现实社会生活中,离婚率不断上升,离异家庭孩子不断增加。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学校教育带来了挑战,给我们的社会管理增添了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被动应付,而应当主动介入、积极应对。
一是学校要重视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据悉,成都某小学五年级一个班共有学生53人,其中离异家庭孩子达29人,占学生总数的58%。可见,这个孩子群体的教育有多重要。因此,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来探索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策略和方法。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来专门负责这个孩子群体的心理疏导。学校政教处要重点监管这个孩子群体,从正面教育入手,加强学生教育;从行为表现的观察,防微杜渐,及时管控。班主任老师更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做好与孩子父母的信息交流和方法指导。
二是社会组织要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把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纳入重要议题,探索家庭与社会共同教育特殊孩子群体的工作模式。社区(街道和村组)要关注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帮扶工作,对不承担教育抚养义务的家长,要开展法纪教育,督促父母尽责。单位组织要关心离异家庭孩子教育,对不谨守教育抚养孩子职责的家长,要通过会议宣传教育和个别谈话,督促离异父母落实教育养护孩子的责任。
关 键 词:家庭;青春期教育;视域
作者简介:杨忠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家是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基本社会单位。家者居也,国之本在家,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是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教育开始的地方。
青春期教育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开展的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等方面的教育。家庭是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场所,可在我国,家庭却成为青春期教育的薄弱一环。为了做好青春期教育,本文将青春期家庭教育视域(view)中四个维度按V、I、E、W展开,以更符合时代特点,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一、“V”:特殊个性
“V”即VERY PERSONALITY(特殊个性)。个性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风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一个未成年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个性性格,有人外向,有人内向;有人急躁,有人沉稳;有人有领导欲,有人喜欢被支配,等等。大量科学成果证实,幼儿出生1 000天就拉开了距离,故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对不同人的青春期教育应针对其特殊个性而有所区别。知子莫若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了解孩子的特殊个性,实施有针对性的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家庭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身体、心理状况,改善孩子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采用体验式学习为主的方法,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其社会化进程;关注孩子的现实生活,培养孩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态度。家长应该避免:知识学习与道德学习的分离;家庭与社会及学校的分离。
在工艺制作中,制陶匠总是把不定型的黏土充分搅拌,使其软硬适宜,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想法随心捏制;玉器匠则是先根据经验判断玉石的硬度,再根据原材料的特点倾其才能雕出贴近原材料自然形态的作品。青春期家庭教育应该是玉器匠的活儿――玉器有翡翠、和田、硬玉、软玉,大小软硬,五颜六色,各不相同,必须根据孩子的特质因材施教。
二、“I”:信息素养
“I”即INFORMATION LITERACY(信息素养)。21世纪的科技与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多元的信息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交互的沟通方式和便捷的交流手段,同时也引发不良信息泛滥和道德约束力降低的问题。因此,在青春期家庭教育中,提高信息素养是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一个人的信息素养包含:运用工具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等等。新媒体时代,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青少年具有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以便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在网上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时,家长必须教育孩子慎重选择信息,学会加工信息,思考信息,善于利用信息。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要做信息社会的主人,就需要不被激增的信息所包围而无所适从,不被繁芜冗杂的腐朽文化所侵蚀而不能自省,不被虚拟的世界所迷惑而不能自拔,不被庸俗低劣的流行侵袭而失去文化品位。要学会选择、思考、参与,设法从中受益。这样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信息时代的青春期家庭教育,既要有科学精密的训练,又要有创作艺术的才情,针对孩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素质和需求,作出适切的判断,才可能“随机应变信如神”。
三、“E”:榜样示范
“E”即EXAMPLE(榜样示范)。成功家长与优秀教师一样,是把科学与艺术合而为一的。青春期家庭教育是改变心灵的工作,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耐心和改进都是必须的。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亦进入青春期教育的视域。
家长做出表率,并被孩子推崇,得到认可,久而久之,孩子就效仿、跟随,这就是榜样作用、示范效应,这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的青春期教育之榜样示范法。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52年提出的。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青春期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样:身先士卒是最有效的命令,以身作则是最严格的规章。父母既要尊重孩子的合理愿望和发展需求,为其提供了解社会、增长经验的机会,又要以身作则,正确处理友谊和爱情、工作和生活等关系,从行为习惯、处事方式、价值观念等多个层面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
青春期家庭教育需要家长言传身教。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家长必须天天向上;希望孩子天天向上,家长必须好好学习。家长不能自己终日玩网络游戏,却要求孩子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家长不能自己对别人颐指气使,而要求自己的孩子尊重他人;家长也不能与配偶整日争吵,却要求孩子温和待人。
在青春期家庭教育中,通过示范来引导,正是所谓见贤思齐,即:当人们见到有道德有能力的贤人时,就要考虑怎么向他看齐。家长如何把示范、说理和体验、活动统一起来,是有效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重要方面。人类进化中演化出两种不同的能力,初级能力和次级能力。模仿就是一种初级能力,所以小孩学习语言、学习行为都非常快。榜样示范法在青春期家庭教育中有效是利用了孩子本来就存在的初级能力,孩子通过模仿就毫不费劲地学会了各种正向行为。
四、“W”:教育方法
“W”即WAY(教育方法)。孩子是鲜活的生命,家长在用自身榜样感染孩子后,还需要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要帮助孩子了解一些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指导其建立正确的道德和行为方式。比如青春期孩子容易冲动,把握自己的能力有时候比较差。冲动和失控往往会催生一些危险行为,如酗酒、吸烟、打架、等。如果家长找到了合适的教育方法,就能更好地管理和督促孩子的行为。
家长在青春期家庭教育中,一定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青春期意味着生机盎然,积极向上。小不点儿的男生长成了小伙子,小女孩变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然而青春期也充满矛盾。
一是大与小的矛盾。他们明显地意识到自己长大了,开始有成人意识;然而,他们的语言、思想和行为又难脱稚气。二是知与行的矛盾。他们的认识水平在提高。进入青春期的少年精力旺盛,他们的行为与认识有时候脱节,成为思想的巨人和行动的矮子。三是要与给的矛盾。成了小伙子和大姑娘,自然要追求美,物质上与精神上的追求不断增长,可是他们不能挣钱,家庭满足他们的需要是有限的。四是性与德的矛盾。他们进入了青春期,产生了性萌动,向往异性,会产生特殊的情绪体验,但他们还不善于理智地对待和处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针对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家长适宜采用的是引导的方法,而非硬性灌输的方法;是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从容,而非怒发冲冠、金戈铁马的紧张;是程派青衣的不绝如缕,而非信天游般的高亢激昂。如果青春期教育能做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效果必然显著。
青春期教育,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需求。只有让青春期教育成为学生成长的需要,内化于心,才真正有效果,这是重要的路径和方法。家长要抓住孩子关键的中小学阶段,施以良好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
关键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心理素质;家庭教育
计划生育在中国实行以来,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一个大的群体。根据计生办统计数据表明,每年我国大约有1000万独生子女出现。青少年素质的基础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和行为素质,如果这些独生子女自身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必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孩子的问题不是小问题,我们都要特别关注、重视。
一、健康的青少年成长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初接受的,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当好这个老师,健康地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这个社会。父母之间经常互相探讨、研究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社会、学校、家庭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可以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
1.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务
家庭是教育子女的开始,优势在于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孩子一出生就由父母来培养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即使上学了,在学校的时间也不如在家的时间长。家长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特殊亲子关系,父母可以更好地做好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就可以在孩子的具体情况下制订有特殊针对性的一系列教育计划。
2.孩子的优点是生动、活泼、灵活
孩子的发展过程中和父母的特殊关系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血缘和经济、生活是非常亲密的,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最直观、最有模仿性的。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处事风格、个人素质,在家里点点滴滴的耳濡目染中,深深地刻在孩子的骨子里,具有不可改的自我素质的养成。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3.孩子教育中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
学校教育尽管是有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指导孩子有计划地培养个人素质才能,使其成才,但是也需要家庭有力的支持和理解,把孩子的教育提高,可以更好地把孩子教育好。需要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才可以成功,相反,学校教育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可能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退学。
二、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优势和特点
1.家庭条件比较优越
物质基础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更好的物质基础决定更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们能够享受更好的教育和生活,让孩子可以无忧。一般条件下,一个孩子的家庭,孩子会得到更好的照顾,让孩子有个更好的环境成长、成才;其次,孩子的父母会尽心地为孩子的发展办理和购买各种物质,让他们的智力得到有效的开发,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此外,物质条件好,关系也比较和谐,父母可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来培养他们的各方面素质,使其更好地在提高,这所有的都可以让孩子身心和智力得到良好的开发。
2.对孩子的教育比较重视
一个子女,家长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和分析怎么教育好孩子。现在是人才的社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己的一片蓝天。现在家长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渐渐发现学前教育可以更好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和能力。因此,父母就要抽出时间让孩子进行各方面的全方位的培养,如旅游、做公益活动,参加兴趣小组、夏令营等等。让孩子可以接触这个世界,感受这个世界,为将来可以更好地发展打好基础。
三、独生子女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
因为家里就一个孩子,各方面都是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重心中的重心,家长不会系统的教育,使其对孩子的教育跟风、盲目,不顾及孩子的感受,各方面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父母的不良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和习惯的养成,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2.父母的不良思想更会让孩子以为是好的思想来接受。
3.一个孩子容易自闭,不想和其他小孩沟通。
四、加强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促进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爱子女不但应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为此,对孩子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爱。在家庭中,千万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能让孩子太自我。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他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2.加强独生子女之间的友好往来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要通过他们之间相互的交往而发展的。儿童良好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大多数孩子是喜欢集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因此,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3.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有坚持性和一致性
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使他们感到合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有坚持性。从小到大让幼儿形成一种习惯。此外,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要一致,要有原则,做好孩子的榜样。这样,家长的威信才会高,教育的效果才会好。
除上述之外,要了解独生子女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锻炼坚强的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加强家校联系和合作等,这样才有助于促进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的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这种特殊的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要尽可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扬长避短,促进青少年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习惯决定孩子命运[C].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10.
[2]晨曦.好妈妈是最好的老师[C].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现代教育形式的发展告诉我们,单纯依靠教师是搞不好教育的,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家访是必不可少的。家访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联系沟通的有效途径。通过家访可以使教师、家长更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们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素质,管理好班级,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只在学校了解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也要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这就需要老师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大部分是通过家访来实现的。通过家访教师同时也可以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教育理念,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等。因此教师必须进行家访。结合本班实际,特制订本学期家访工作计划如下。
二、本班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大部分居住在联队,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生素质的高低往往也和家长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的孩子的素质是不低的。
有些家长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希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总是希望孩子能理解自己,能明白家长的苦衷,而却不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不知道教育应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发生一些本不该发生的事,甚至会发生令家人后悔终生的事。和学生座谈时不少学生反映他们的父母都打过他们,没有挨打的学生寥寥无几。
还有部分学生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家长们对教育的投入很少,除了给孩子交学费以外,就很少有其他的教育投资了,更谈不上给孩子订阅课外读物了。这就在很大方面造成孩子阅读面狭窄,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的很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把孩子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孩子的成绩好坏和自己没关系,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把教育孩子的事推卸的干干净净。
三、家访目的和要求
1、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
2、了解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3、征求家长对教师教学、班级、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4、向家长提供先进的教育信息。
5、纠正家长错误的家教方法,向家长传授较科学的家教方法。
6、家访时不可与家长发生争吵和冲突,态度要和蔼,要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
7、不能接受家长的吃请,更不能接受家长的礼物。
8、家访后要及时记录和整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四、家访重点
1、后进生,查找落后的原因及在家表现。
2、优等生,了解在家表现及家庭教育情况。
3、问题生,随机家访。
一、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何以有那样重大的发明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的探究问题罢了。”可见,保护孩子好奇、好问的天性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允许孩子“异想天开”,鼓励孩子的“求异”精神。其次,转变旧观念,淡化成人权威,正确评价孩子。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特别需要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心理需求,使孩子敢于创造,乐于创造。
二、要教育孩子学会读书
家长不能只满足孩子学会,而更要教孩子会学,虽然两者仅仅只是词序的不同,但它却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素质。杨振宁博士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说:“我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学到一种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学习方法。老师要你注意的不是最高原则,而是一些新的现象,抓住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研究、归纳、总结。”我们不是要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而是希望孩子能掌握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工具。
三、要引导孩子的创新行为
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够了,不给孩子创造独立解决问题的环境,这样实际上剥夺孩子的自我发展的机会。没有独立做事的习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谈何创造性的培养?因此,家长要由替孩子做事,变为指导孩子自己做事;指导孩子独立地跨越障碍,独立地思考问题;甚至让孩子受点挫折,使孩子从中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逐步具备独立地解决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孩子外出旅游时,可告诉孩子旅费不能放在一处,要分散放之,以免万一失窃,产生尴尬,至于如何放,可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有时还可有意识地给孩子设定一些问题情景,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
鼓励孩子多动手。家长应鼓励孩子动手做实验,动手制作,动手发明创造一些作品。教育孩子动手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证明,更重要是为了发现。要允许孩子得出的结论与众不同。鼓励孩子采用不同的仪器和方法。对于孩子一些“破坏性”的举动不要简单粗暴地给予否定,要发现孩子举动中的创造性因素,加于保护。如帮孩子修理电动玩具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养成动手的习惯。家里坏了的钟表,电器可鼓励孩子去拆着玩。让孩子折纸、搭积木、玩积塑,这些小制作都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要教育孩子学会思考
科学思维是发明创造的“向导”,离开了这个“向导”,就有可能被伪科学钻了空子,就可能分不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科幻,什么是神话,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魔术。
综观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得主的事迹,有许多人是凭着直觉确定主攻方向的,但这种直觉是建立在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基础上的。作为家长,从小应该教育孩子学会分辨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以免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无效的努力上。孩子创造个性的培养与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密切关系。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平等生活,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有理为正,有理为真。孩子在平等的气氛中长大,没有拘束和压力,才能有开放的思维,愉悦的心境和不时闪烁出创造的思维之光。
家庭不仅是开发孩子创造力之源,而且在开发孩子创造力中有着特殊作用。人世间父母对子女最亲密的爱,子女对父母由衷的特殊情感进而转化为最直接、最有力、最有权威的教育力量。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我国的《学记》中有句话,叫做“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是指教育中重视情感的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开发,不是靠上课、教科书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而是把对子女创造力的开发贯穿于整个生活环境之中、整个家教之中、整个身心发展之中。
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富裕和繁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也发生着变化。目前,因离婚、犯罪以及交通事故等大幅度增加,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犯罪家庭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家庭。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学生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异常现象。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者和引导者。如何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是广大班主任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以本班一些特殊家庭学生为例,通过分析思考与实践,谈谈我的想法。
2013年我担任了五年级班主任,本班共有46名学生,其中就有五名特殊家庭的学生,这使我对他们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基本情况
杨某,父母离异,由母亲抚养,母亲再嫁,在外打工,跟随姥姥生活。她聪明伶俐,又酷爱舞蹈。但争强好胜,任性,嫉妒心强,有时又表现的消极,听讲精神不集中,不认真完成作业。
李某,父母离异,跟随母亲再嫁。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解某,父亲去世,母亲再嫁,跟奶奶生活。贪玩,缺乏进取心。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康某,母亲去世,跟随父亲生活。缺乏进取心,放任自流,贪玩。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
李某,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由外公外婆代管。贪玩,日常行为习惯不好,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还经常哭闹不上学,称病让妈妈回来看他。
二、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与任课教师一起分析,我们发现,主要是特殊的家庭环境给这些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行为习惯相对比较差。他们由于得不到幸福的完整的父母之爱而失落,有被忽略被抛弃的感觉严重的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失去平衡,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暴自弃心理和逆反心理。而家长因为内心的愧疚,对孩子过分溺爱,过分的娇惯孩子,在物质上尽量的满足,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但是,对孩子的学习,则放任自流,长期这样,造成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对学习没有兴趣。
三、教育管理措施
1、以师爱来弥补缺失的家庭的爱。
生活上多一些关心,给予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们不完整的爱得到补充。老师真挚的爱,能给人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老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肯花时间、花精力在他们身上,在“情”上多投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通过真切的师爱,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缺乏安全感,他们渴望关心,渴望关注,但是,对别人的关心又抱怀疑态度,从而导致他们大部分人性格内向不擅交流。教师要多组织班级活动,让班级全体同学都来关心他们,拉近他们和老师同学的距离,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师同学集体对他们的关爱。
2、宽容理解他们,循循善诱。
特殊家庭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言行往往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班主任老师不要求全责备,宽容理解他们,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允许他们在错误中成长。
3、抓住闪光点,多一些指导。
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有比较强烈的自卑感,做事缺乏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要时刻注意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平日多找这些孩子谈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想动态,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勇气。要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对于这些学生的任何进步,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要及时给予肯定,让这些学生受到鼓舞,充满自信,不断的进取,不断的进步。
4、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常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但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特殊,无法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心理上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些问题,很多时候会出现偏差,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但他们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我们还必须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5、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
和家长一起商量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分析学生现象产生的原因,指出其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告诫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我们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理解家庭在一个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多渠道的家校沟通,给家长必要的培训,让家长掌握必要的教育方法,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让家庭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对个别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孩子,必须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
经过一学年的努力,这些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四、教育管理反思
一、秉承生本化教育理念,促进特殊孩子的健康成长
泰戈尔说:“不是石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让鹅卵石臻于完美。”对自身有残疾的特殊受教育群体,其在学习和生活上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歧视,遭遇到一些困境,容易形成自卑的心理。因此打造特殊教育的高效教学,必须从打开他们的心门开始,了解其心理需求,尊重其个性发展。在策略上以鼓励式教育为主,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对于身体存在特殊障碍的孩子,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巨大的付出和努力,所以,教师只要看到同学的一点进步,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表扬和肯定。当然,学生也必然有犯错误的时候,而面对特殊学生犯错,教师也应当避免粗暴蛮横,批评要委婉,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在方法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如在语文、思品、历史等教材中,有很多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在学生与教材间搭建衔接情感的桥梁,利用人物的榜样力量给学生以信心和勇气,从而增强学生体验,引起心灵上的共鸣,让学生面对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不低头,不放弃,摆脱心理上的困扰,踏着正能量的步伐,奔向梦想的远方。
二、构建多元化教育环境,实现特殊孩子的个性发展
苏霍姆林靳基说:“只有创造一个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到孩子们的特殊性,努力构建多元化教育环境。首先,对于残疾儿童来说,密集的知识学习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一个阳光、友善、温暖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一个充满包容的环境里,他们才能在内心上找到学习的精神支柱,拥有强大的学习动力。另外,传统特殊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较为单一,校园整体氛围沉闷,知识传授方式一直停留在“你教我学”的层面上,孩子们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为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变传统以教师“教”为中心为学生“学”为核心,摒弃垂直灌输的教育方法,改为多维互动的教学形式,颠覆教师的权威,打破教师的课堂垄断地位,如分小组教学,可以按照不同特质分合作小组、伙伴小组、互助小组等,让孩子们在彼此的交流和共同的探究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除此之外,必须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教师根据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助教学,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融得好,逐步实现由学习向生活的过渡,由知识到能力的形成。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无论身体条件如何,他们对未来都充满希望和向往,作为教师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能力,更重要的是认可、关注和鼓励,让每一朵花都绽放出最绚丽的色彩
三、开辟多样化教育活动,提高特殊孩子的幸福指数
案例: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个男生(以下简称黄××),学习成绩不佳,每天上课总是无精打采,脸上苍白,但下课以后却喜欢跑去跟其他班的一些差生混在一起。他在这些差生中,虽没有过分的打闹,却喜欢跟在他们后面跑来跑去的,非常积极。
上个学期的中段考试,还没到开考准备时间,他和另一个差生就已违纪爬窗进考场教室了,被我和另一位老师当场抓住。在我训诫他时,平时看起来还比较温顺的他竟开始有了冷漠和凶狠的眼光,对违纪事实也没有诚恳的认错态度,甚至跟旁边说服他的老师顶撞起来。
我感觉到了这个黄××同学的变化。在这一段时期内,他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他现在的行为。
我把他领到了办公室继续批评教育他,他依然是不服气,没有检讨自己的过错,却抓住另一个老师批评他时话语上的漏洞不停地狡辩。见他这个态度,我批评他的语气更严厉了,没想到他却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我大吃一惊的举动:他扑通一声地坐到了地下,号啕大哭起来。
这意外的举动让我冷静了下来,我开始思考该生这些意外举止背后的因素。我让黄××同学站了起来,不再批评他,让他在旁边冷静一会儿后,换了另一种教育方式,让他反思今天的过错,写检讨书。
他在写检讨书的时候,我就在旁边思考,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想来想去找不到办法,突然脑袋里灵光一闪:特殊的现象背后一定有特殊的原因,孩子的心理一定有疙瘩,这个不是马上能弄清和解决的。
想到了这里,我就找了个借口还有急事要处理,让这个学生回去把检讨书写完,第二天再交过来。
孩子走后,我就联系了这个孩子的班主任,了解他最近的表现和家庭的情况,然后又跟孩子的家长打了电话,了解他在家里的情况。通过沟通后,家长了解到了孩子在学校的变化,着急了,才开始认真思考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并介绍了孩子在家里的情况。
原来,上初中后,这个孩子就面临着家庭离异的挫折,母亲离开了,他目前跟着父亲和爷爷生活。他父亲一直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教育这孩子。黄××同学个子瘦小,从小就非常害怕他爸爸,被家里打怕后,在学校里就一直非常羡慕那些胆大调皮的孩子,所以,总喜欢跟在他们后面,好像自己变得威风起来了。
最近这个孩子的父亲工作岗位调整了,每天晚上没法及时回家,由孩子的爷爷照顾他的起居生活,父亲往往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从深圳市里回家,跟孩子的沟通少了,听说成绩不好,或者在校表现不好就一个办法:用鞭子打。孩子极度自卑,潜藏在心底的不满逐渐堆积成逆反的外在表现。
找到了病根,我就联系我们学校的心理老师,请他来跟这个孩子沟通,了解他潜藏在心里的想法,找寻解铃之办法。
最后,我们又请孩子的爸爸到学校,跟他一起分析孩子思想和黄××同学前阶段行为变化的原因,建议家长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和沟通。孩子的家长很认真地听取了我们的建议,也愿意做一定的努力和尝试去改变教育方法。
三个月过去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同学,有了明显的变化,愿意跟本班的同学玩了,跟外班的差生混在一起的时间少了,脸上开朗的表情也更多了,学习的状态也有了一定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