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

第1篇: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身在甘肃天水的霍先生患了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本要启程上兰州甚至北京的大医院试一试,但这让霍先生一家非常为难,一来霍先生的身体非常虚弱,难以经受得起远途奔波,二来家人需陪同前往,算下来是笔不小的开销。此时,甘肃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网络发挥了它的效用,帮霍先生省去舟车劳顿和远途花销,在家门口就让联网的著名教授会诊确诊了。

经过8年时间的发展,甘肃省远程医疗会诊中心网络覆盖医院已由最初的100多家发展到1300多家,织就了全国最大的远程医疗会诊网络,同时,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覆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省级远程医疗会诊中心。联接起网络,远在外地的专家教授也可以为地处甘肃乡镇的患者会诊治病了。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中写道:朱紫国国王患病,孙悟空为其诊脉,通过“悬丝诊脉”,诊断国王为“双鸟失群”之症。中国传说中的这种“悬丝诊脉”绝技一直透着一股深藏不露的神奇,让人对拥有此高超诊脉技巧的人心怀尊敬。现在,远程医疗通过互联网和通信技术,已经实现了几千公里甚至远在地球两端的人都可以进行诊断,让我国分布不均的医疗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我国地域广大,各省市地区发展不均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行各业特别是医疗行业,更是发展迅速而矛盾也随之而来。纷繁立起的医疗单位、制药商、医疗器械生产商等之间所形成的泡沫经济网,使医疗行业内为争取利益而将服务商品化、经济化。另外,迅速发展的医疗行业与不够健全的医疗体制之间有矛盾,国家大力扶持让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城市,而二、三线城市和广大县市乡村医疗资源和环境较差。

因此“看病难、看病贵”成为了近几年备受政府和百姓关注的民生话题。在2015年1月26日《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总理问百度公司董事长兼CEO李彦宏:“你们做远程医疗吗?”李彦宏介绍百度已经在开展相关业务,通过互联网让病人找到最合适的医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的答复让总理点头称赞。

远程医疗重构医疗资源格局

远程医疗系统是综合现代通信技术、医疗影像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提供远距离医学信息和服务,具体包括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及护理、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信息服务等所有医学活动。

远程医疗系统在业务层面实现多媒体通信系统与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对接;在功能层面实现各联盟医院的视频、音频和数据以及医疗业务的互联互通;在应用层面实现手术室、医疗培训室、诊治室、放射室等科室的全面互通。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以检查诊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以咨询会诊为目的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以教学培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和以家庭病床为目的的远程病床监护系统。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专家资源、中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的现状。我国人口的80%分布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三级医院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也大多分布在大城市。

即使在大城市,病人也希望能到三级医院接受专家的治疗,造成基层医院病人纷纷流入市级省级医院,加重了市级省级医院的负担,造成床位紧张,而基层床位闲置,最终导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浪费。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可以让欠发达地区的患者也能够接受大医院专家的治疗。另外,通过远程教育等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小医院医师的水平。

同时,远程医疗缓解了偏远地区患者转诊比例高、费用昂贵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边远地区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到外地就诊的交通费、家属陪同费、住院医疗费等给病人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同时,路途颠簸也给病人身体造成了更多不适,许多没有条件到大医院就诊的病人则耽误了诊疗,造成了更大的痛苦。而远程会诊系统可以让病人在本地就能得到相应的治疗,大大减少了就诊费用。

因此近年来,国家对远程医疗应用非常重视,亦不断加大医疗领域的改革和投入。据《中国证券报》研究分析,远程医疗市场规模在2013年达到22.1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20.8%,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95.8亿元,其中2015年将是远程医疗快速突破发展年。

IDC最新的《中国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行业IT市场2015年10大预测》也显示,中国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产业在2014年出现了突破式的发展,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健康管理等新的业务模式在经历了多年的孕育之后开始初具轮廓,并且开始冲击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

IDC中国医疗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研究经理肖宏亮说:“预计在2015年,由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化技术驱动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和健康管理模式将会逐渐成熟,并逐步探索出盈利模式从而迎来更大的跨越式发展。这些新业务新模式将会是传统模式的有效补充,并将非常有效地促进中国医疗改革目标的实现。”

找到痛点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远程医疗首先是一个医疗行为,必须由医疗机构和具有医疗资质的人员提供。即远程医疗有两种模式,一种是B2B,就是机构对机构,两个不同的医疗机构的合作;一种是B2C,直接对医疗机构以外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2015年春节前,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网络医院批准的医院。

获批“远程医疗”让从前只是在医疗机构内部即B2B模式的远程医疗转换为B2C模式,让医疗机构可直接面对患者。“网络医院”的最大看点在于,一直握在医院手中的处方已在通过正常途径流出。这源于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对处方流出“开闸”,其中规定“医疗机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向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的诊疗服务属于远程医疗服务。”

在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的药店中,患者可通过电脑视频和耳机与在线的医生进行对话,随时拍照上传到系统,供医生查看。同时,体温、血压、血糖等数据也可通过仪器上传,供医生断症。若开具了处方,纸质处方会从药店的打印机打印出来,上面有医生签名、患者病情等信息。通过这张处方,患者可以直接在药房买到处方药。

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CTO栗昕认为,国家从2009年开始就对远程医疗进行了很大的投入,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远程医疗系统建成后都处于停滞状态,没有真正地用起来。究其原因,更多是应用层面的问题,比如医保政策的配合、会诊/诊断的收费标准、会诊费用的管理等,虽然各省都出台了相关的会诊收费标准,但是大都不规范、不严谨也不统一,有的价格非常低,基本没有办法维持运营。

不久前,在“第五届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大会暨第三届智慧医疗健康中国论坛”上,心医国际数字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总裁邰从越发表主题演讲认为,远程医疗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数据信息的对称性,“专家看到的患者信息应该跟基层医院看到的是一致的,否则就可能发生误诊。”

为保证信息的对称性,他认为医疗相关信息化系统(包括远程医疗系统)应尽可能地遵从相关国内、国外的标准,例如DICOM、HL7、IHE、ICD10、ACR等。传统技术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信息对称性问题,随着影像技术、检验技术及IT技术的发展,信息和数据的标准正在被推广和普及,信息对称性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以影像产品为例,现在的设备制造商和医疗软件提供商都会遵循DICOM标准。以往电子病历信息是通过手工输入、扫描、投影等方式传送,现在由于有了通用的标准(HL7、CDA),可以把电子病历的完整真实信息传送到专家端。数字病理切片扫描仪的应用保证了病理图像的无损传输,还有远程心电、远程手术示教、远程超声/内窥镜示教等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虽然成熟度目前还没有影像那么高,但基本能解决信息对称性的问题。从技术层面保证了信息的对称性和准确性。”栗昕说道。

但在现实中,更多的远程会诊系统都是通过辅流技术(视频会议中实时传送课件、文档等信号,即使用辅流传输)实现远程视频会议,这在技术上就有两个问题:

首先,传输过来的信息不能保证跟在医院看到的完全一致。虽然现在视频会议可以做到高清,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色温、色差问题。医学影像等资料也无法保证信息对称性,非DICOM的影像无法进行诸如窗宽、窗位调整等操作,更谈不上三维重建等高级后处理。

其次,更大的问题是,所有的证据文档都在基层医院申请端,专家端什么都没有,一旦将来产生医疗纠纷,就会是一个大问题。十几年前,大家认为远程医疗就是远程视频会议,其实远程视频会议只是远程医疗的一个辅助手段,专家诊断的依据更多是基层医院提供的各种相关检查、检验信息和病历信息。而传统通过胶片扫描仪、实物投影仪等方式传输医疗资料给专家的方式,还是解决不了信息对称性的问题。因此,规范、可管理的流程才是保障。

栗昕说:“只有信息对称性无法保证远程医疗业务的正常开展,合理、灵活的流程设计才是远程医疗业务长久发展的有力保障。”卫生部2010年针对远程会诊业务了《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管理方案》和《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技术方案》两个指导性文件。对远程会诊的业务流程做了纲要性规范。

除了规范流程,伴随全联接时代来临,为了方便医患互动、扩大医疗服务范围、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华为智真远程医疗解决方案提供了远程会诊、远程接诊、床边会诊、移动查房、户外应急会诊、手术示教、学术研讨、远程监护、远程探视等远程医疗功能,具备看得清、看得全、体验好、易使用、安全可靠和开放融合优势,并能实现国家、省、市、县、乡多级远程医疗平台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和专家资源的共享,从而有效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

在河南省,华为智真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被应用于卫生部远程会诊试点工程的首个项目,构建了一套覆盖省级到县级的远程医疗平台,覆盖全省118个县,有效解决了河南省偏远地区看病难的问题。

在新疆地区,华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也有创新性应用,对内整合本地医疗资源,对外联合北京、上海等地多家著名医院获取更多技术支持,以"外引内联"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

为进一步满足远程会诊的业务需求,华为推出了新一代移动医疗推车,让远程医疗服务实现移动化应用,使得远程医疗能够从专业会诊室走出来,直接延伸到病房患者床边或手术室,可满足远程重症监护、患者托管、教学查房等业务应用,更便捷地服务医患人员。

推车可分主流和辅流同时支持两路高清1080P60帧的医学影像呈现,临场感非常强,小到头发丝的物体细节都能捕捉得一清二楚。内置的医疗图像采集器让接口功能大幅提升,可以同时接入多路医疗视频数据。

推车展台接入演示的医疗仪器包括:心电图设备,电子听诊器,电子耳镜,电子皮肤镜,生命监护仪等器械,这些动态采集到的检查数据都能非常清晰地通过医疗推车集成的视频会议系统共享给另一端的会诊室。

医疗推车还内置了一个医疗工作站可以连接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将病人历史静态数据(电子病历,CT,影像,检查报告)也一并呈现给远端的会诊室,这样即使不在同一地方的医生也能够身临其境般地与病人交流,看到病人的病理数据,实现远程会诊的目的。

相对于仪器和系统,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健康品牌东软熙康,更致力于面对不同的医疗体系层级,将远程医疗纳入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中来。在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现实国情下,小医院需要通过远程医疗来提高诊疗能力;大医院需要通过远程医疗来更好发挥医院和专家的水平服务于广大患者;医疗卫生的主管部门则希望通过医院信息化建设用远程医疗的手段来改变诊断能力分布不均的现状。

由于远程医疗的实现需要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音、视频压缩技术、医学影像处理技术等众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建立标准的服务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远程医疗的质量管理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加之建设完成的远程医疗中心还可能因为业务量不足而长期处于半闲置状态,远程医疗被看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鸡肋”。针对这种情况,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出数字化医疗器械、e-his、e-pacs的基础上,集中软件技术人员、通讯技术人员和影像处理技术人员开始着手构架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熙康立足于构建一个医院“即插即用”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以缩短医院远程医疗的建设周期、减少建设投资,降低日常的运营管理费用并保证相关技术方案不断完善和升级:E-hospital PBX能够完成所有需求。医院的e-his、e-pacs只要接入E-hospital PBX就可以升级到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远程会诊系统功能。

E-hospital PBX不仅具备普通的网络交换的功能,可以以多种方式接入,还具有数据中心、管理中心和会诊质量控制中心的功能,是一个建立在远程医疗业务流程之上的智能交换设备。

该设备集成了远程医疗中的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医学影像处理技术和相关业务流程,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医院在实施远程医疗过程中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而将对应诊专家的组织、会诊过程的控制等医院拥有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的项目交给医院自行管理,与此同时把远程医疗中和医院的日常运行关系不大的管理项目,如费用管理、会员医院管理等都纳入了E-hospitalPBX的功能范围,避免了因为开通远程医疗业务给医院带来管理上的繁冗。

E-hospital PBX一边接入大型综合医院,另一边接入小型区域性医院。大型中心医院在获得其他医院远程医疗协助的同时可为“会诊中心”受理其他小医院的会诊申请;而小型区域性医院则可通过接入E-hospital PBX获得远程大型中心医院的医疗协助。在保证功能完备前提下,尽量减少医院人力资源占用。

“互联网+”时代的远程医疗

在“互联网+”时代,一切相关的新技术新应用都可以被吸纳进来。结合IDC最新的《中国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行业IT市场2015年10大预测》中的内容,未来远程医疗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突飞猛进的发展。

首先,医疗和健康的服务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互联网医疗、移动医疗、家庭保健和普通人群的健康管理等新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模式,将逐渐与医院的业务对接,医药分离、互联网医药营销、商业医疗保险进入医院,医疗支付方式的变革,生命科学的发展使得生物科技开始进入日常的医疗和健康管理,这些都使医院的管理业务面临巨大的变革压力。

而医院处于上述种种业务变革的中心枢纽,上述变革都促使医院的IT架构进行升级和再造,这不仅是在硬件基础架构方面,同时也包括软件和服务模式。

其次,健康管理新形式不断涌现

利用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进行健康管理的理念,可以说在2014年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可穿戴健康管理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推出,服务交付将带动移动应用、云服务以及专业医生的参与,预计在未来的5年中将会产生约200亿元的健康管理服务市场。

同时,O2O业务预计将会在保健业务中快速展开,也使得保健业务、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几个层次开始衔接,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再次,医疗大数据试点项目增多,覆盖领域范围扩大

未来,大数据将不仅用于商业智能、临床决策支持等数据分析,大数据系统还将成为医疗和健康的管理应用系统,用于未来记录每个人健康、保健、医疗等信息。

与此同时,用于诊断和治疗等系统也是大数据系统的延伸。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和可穿戴设备健康管理的发展,数据的获取将会取得重大突破;随着医生参与大数据系统建设的深入,数据分析方法也将获得突破。

最后,人口健康管理数据和医疗数据的重要性凸显,升级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再度成为行业热点

第2篇: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7411734765050)

高昭昇李翠华徐静:广州市卫生信息中心广东广州510180

陆均暐: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通讯作者:李翠华

浅谈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及应用

高昭昇陆均暐李翠华徐静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SYSTEM BASED ON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PLATFORM

GAO Zhaosheng, LU Junwei, LI Cuihua, et al

【摘要】

介绍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目标、技术架构及主要功能,并结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及花山医院试点建设成效,探讨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通过建设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等多元化的远程医疗应用,促进大型医院优质资源共享共用,缓解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促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从而提高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及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

【关键词】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区域卫生远程教育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bjective, technical framework and main functions of Guangzhou telemedicine system and probes into telemedicine service model by making two successful examples of Guangd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 and Huashan Hospital.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elemedicine remote consultation, construction of remote diagnosis, remote education, two-way referral and remote reservation, the quality resources of the comprehensive hospital can be shared so a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from unbalanced displaying of medical health resources and speed up the resolution of the difficulties in visiting a doctor and the problem of high medical expense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dical service and improve the primary hospital severe problems the level of treatment.

【Key words】 Telemedicine; Expert Consultation; Regional Health; Distance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Guangzhou Medical Information Center,Guangdong,510180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07.055

1引言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存在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但即使是在大城市周边也存在医疗服务可及性较差、卫生服务效率不高、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近年来,

远程医疗因在整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也成为了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远程医疗即是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构建网络化信息平台,联通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与患者,进行跨机构、跨地域医疗诊治与医学专业交流等的医疗活动[1]。

广州市作为国内超大型城市,由于城乡间医疗水平差距的日益扩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广州市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计算机软件、硬件水平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广州市已建成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市内医疗卫生资源得到初步整合。基本建成了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库,把市民在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住院、检验检查、健康体检、慢病访视、献血等信息关联起来,形成记录连续、自动更新的“活”档案。

本文旨在以广州市现有的卫生信息化成果为基础,探讨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和应用模式,为促进解决广州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看病难、排队烦”等问题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

2远程医疗系统概述

广州市远程医疗系统是基于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集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等多元化应用为一体的远程医疗服务子平台,具有开放、易拓展、区域资源共享等特点。本文重点从该系统的技术架构、主要功能及应用等方面,探讨区域远程医疗系统的建设及应用模式,为促进区域大型医院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基层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和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提升提供信息化支撑。

2.1建设目标

建设基于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应用,构建高端远程医学网络平台,将大型医院的优质资源向基层医疗机构辐射,形成以区域大型医院为核心,覆盖全市联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学信息交流平台。支撑区域联网机构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教育、双向转诊、远程预约等多元化的服务,突破地域限制,促进区域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

2.2技术架构如图2-1所示,远程医疗系统总体架构由基础平台、协同应用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基础平台为系统功能实现提供网络传输、视频通信、视频录制点播管理、数据安全可靠存储等设备保障。协同应用则包括基于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会诊系统、远程专科诊断系统、远程监护系统、远程教育系统、视频通信系统、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系统等,以Web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方式为联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监护、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互动式远程教育、远程学科合作、医学影像、心电实时传输和交互式操作、虚拟化病理切片等远程医疗业务提供信息化支撑服务。

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是在国家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运维服务体系基础上建设的,具有安全、实用、先进、易维护、可扩展等特点。同时系统在遵循IHE XDS/XDS-I、DICOM、HL7等国际通用标准基础上与现有信息系统进行了集成,进一步完善了《广州市卫生业务信息基本数据集》,形成了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业务规范。

具体来说,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具有如下特点:

①形成了医疗机构“即插即用”的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以缩短医院远程医疗系统的建设周期、减少建设投资,降低日常的运营管理费用,并且保证相关技术方案能不断完善和升级。

②整个系统采用SOA架构,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扩展性、开放性。

③整个系统基于B/S模式开发,方便软件的升级、部署与维护。

④会诊终端软件包提供各种第三方系统的标准接口或定制接口,可以广泛的接入院内已有的医疗信息系统,实现病人资料的共享。

⑤基于数字证书的安全认证机制可以充分保证病人资料与会诊信息的安全传输。

⑥系统可以运行在各种网络环境。[2]

2.3主要功能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的远程医疗服务子平台主要以远程会诊系统为核心系统。该系统的核心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远程会诊、远程教育、远程数字资源共享、视频会议、远程诊断、远程监护以及远程预约等,具体如图2-2所示。

2.4应用模式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已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等联网医疗卫生机构上线启用。其中,远程会诊、远程教育、双向转诊及远程预约是目前最常用的远程医疗服务应用模式,取得较好的应用成效。

①远程会诊系统

远程会诊系统是医生通过对远地患者图像和其它信息进行分析做出诊断结论的一种新型医疗模式。通过该系统,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通过对花都区花山医院或其它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图像、电子病历等其它信息进行分析做出诊断结论,系统采用同步交互方式,影像图像及患者其他相关信息实现统一存储,远程会诊服务中心是整个远程会诊系统的核心,远程会诊终端通过政务网接入会诊中心,使用Web浏览器浏览会诊中心主页,进行远程会诊申请、远程会诊专家资讯查询、远程医疗会诊申请、远程医疗会诊取消、远程医疗会诊申请答复、远程医疗会诊资料传输等功能,同时远程会诊服务中心还设立了会诊数据库,基层医疗机构可通过接口方式或人工导入HIS和PACS系统会诊患者的完整病历数据和影像数据,为了能使多位异地的医生对某个患者病历数据进行会诊讨论,系统还支持多对多的会诊模式,实现多个专家之间的交流讨论的功能;

②远程教育系统

远程教育是通过远程通讯网络提供教育材料,根据医学远程教育的要求,支持文档和图像共享的视频会议系统,系统可根

图2-2远程会诊系统功能模块图

据实际需要进行点对点或点对面的通讯,并具备在线讨论及离线继续教育等功能。

花山镇卫生院各科室的医生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积极参与到远程医疗活动中来,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学专家保持经常性沟通。在远程会诊中学习、在远程培训中学习、在专家指导下的实践中提高自我,通过再学习、再实践、再提高,使经验、知识积少成多,从而使花山医院的重点科室能力增强,使较弱的基层科室能力建设得到明显提高。

由于能够经常与优秀的医学专家进行互动沟通,医技、临床等相互关联、紧密配合的各科室医生能够在知识、经验、技能方面都得到提高,医院内部的综合能力将得到提升。原先不认识的疾病、诊断不清的疾病、不会治的疾病能够得到较好解决,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缓和医生们因不能得到更多学习机会而形成的对医院的不满情绪、增强医生们救治疑难、危重病人的信心,提升医生们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安心工作,潜心钻研诊疗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

③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

双向转诊和远程预约是在广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已有的双向转诊、预约挂号等协同应用基础上,针对远程医疗业务的需求,与远程医疗系统实现整合及升级,方便医疗卫生机构在远程诊断过程中直接为患者进行预约转诊,如在花山镇卫生院的医生可以在医生工作站直接为符合转诊要求的患者预约市内的大型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生通过该系统对转诊到大型医院的治疗情况进行跟踪、随访。大型医院则可以通过系统将确诊后的慢性病患者或手术后的康复患者转至基层,促进建立“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双向转诊诊疗模式,从而达到方便市民,服务于市民的预期效果 [3] 。

3结束语

广州市远程医疗系统是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具有开放、安全、易维护、可扩展等特点的区域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与传统的远程会诊系统相比,该系统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构建,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并通过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形式,实现会诊医生间的实时患者数据的交流,实现对不同患者的同时实时观察、沟通和治疗。

广州市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远程医疗系统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等试点实施取得较好成效,优化了原有的会诊、转诊等医疗服务模式,使得联网大型医院的优质资源得以共享共用,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实践表明这种由政府引导、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的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模式具有优越性,值得在全市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骆华伟,等.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45-47.

第3篇: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NEC三个方面的优势

NEC作为ICT的领先企业之一,在智慧城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有着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建设经验。7月3日在“2015 NEC创新解决方案展”上,记者采访了NEC总裁远藤信博、NEC中国总代表中国总裁日下清文一行。

远藤信博表示,NEC的财富、资产或是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信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打造解决方案的软件技术,而且这三个方面力量都比较均衡。

NEC利用这三个力量可以实现实时性、动态性,即从物理空间涌现出来的数据NEC在网络空间进行处理后,并且实时地做出有价值的创造,这个创造出来的价值,再反馈到物理空间去。也就是说NEC通过实时和动态创造的价值,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互动和远程的特点,创造实时和动态的价值。远藤信博认为实时动态的处理和远程传输管理就是实现安心、安全、高效、公平的最基本要素。以大数据为例,如果能够实时地对大数据进行处理,它的价值就变得非常高。

另外人们经常提到利用“互联网+”来创新或是创造价值,实际上就是指对于物理空间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在网络空间进行实时的处理,创造出价值,并且以实时动态的形式,以远程的方式进行价值的提供,这就是“互联网+”的含义。NEC在“互联网+”这个领域能做的贡献,就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软件能力,进行实时动态和远程的价值创造。

远藤信博还强调在互联网+领域当中,还有一个需要人们认真关注和考虑的部分,即在利用互联网+创造价值的同时,对于网络空间的安全进行维护和保证。他举例,在今年4月国际刑警组织在新加坡设立了一个分支机构,NEC除了帮助该机构建立了互联网+的应用基础平台,还提供了网络安全系统,也就是对于互联网+的空间,从两个角度作出支持和贡献。

在谈到本届 NEC创新解决方案展有什么特点时,远藤信博介绍,展会以“智慧之城(Smart City) 创想未来(Bright Future)”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安心便捷的城市”、“高效创新的企业”、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三个社会领域的多种解决方案,并展示了NEC的SDN、大数据、核心ICT等。

因地制宜 深耕中国市场

远藤信博表示,一个公司有了好的技术,还需要认真对用户的行业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NEC对中国市场非常重视,目前公司在全球设立了5大研发机构,一个设在日本,一个设在新加坡,一个设在美国普林斯顿,设在美国的研发机构侧重于做技术研发,设在德国的研发机构侧重于标准化技术,而设在中国的是研究院,主要侧重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和做好本土化的工作。

从1972年进入中国市场后,NEC把中国作为一个巨大市场看待,同时也希望在中国开发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NEC最基本的原则不是将日本的产品简单拿过来在中国市场销售,而是针对中国市场进行研发,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进行产品化,并和软件开发的能力相结合。NEC的目标是立足于中国开发,在中国设计、在中国制造,以中国为市场导向进行销售,继而将产品推广到全球市场。

他举例NEC面向养老健康管理的iCare智慧养老信息化管理平台,就是针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趋势,充分调研本地市场,在中国本地从零开始研发的。它利用了传感、认证、监测、控制和云计算五大技术,并结合终端设备和网络,可以提供全面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可视化等服务,实现用ICT去支持更有效的、更安心的养老健康管理。

NEC中国总代表日下清文在谈到该公司2015战略方针时表示,NEC目前在中国14个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员工人数达3477人。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城市生活面临着众多挑战,人口增长、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这些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根据这些社会需求,2015年NEC在中国的业务重点放在了社会基础设施领域,运用以“平安、健康、高效、公平”为主题的ICT解决方案,打造更加高效的社会基础设施,营造一个安全、安心、智慧的社会环境。以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契机,重点关注安全、养老和能源环境管理,以及智慧办公四大领域。

在公共安全领域,多年来NEC融合世界第一的生物识别技术、高性能传感器、大数据预知预兆分析技术、SDN/Open Flow下一代网络等先进技术,为全球提供了丰富的安全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人脸识别技术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在美国国立标准技术研究所组织的人脸识别技术基准测试中,NEC人脸识别技术获得了第一名。目前该技术已经应用于40多个国家的500多个项目中,在公民身份识别、出入境管理、视频监控等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已成功应用于安徽省公安厅部署的千万级指掌纹自动识别系统,使得安徽省公安侦破案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NEC一直致力于促进医疗与养老行业的信息化,该解决方案通过移动终端盒移动技术,构建智慧医疗体系,拉近医患距离,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同时构建新型院内物流管理和配送体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面向健康管理的步态收集和分析解决方案通过ICT对老人的日常步态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及时防止或预警异常情况的发生,保障老人的生活安全。同时,NEC充实现有养老管理系统,结合 NEC i-Care平台、超声波定位系统和人脸识别技术,为养老机构的紧急情况处理,提供了及时且准确的早期支持。

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既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也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性发展是当代企业发展的方向。NEC也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的重要战略定位,并将能源环境管理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方向。NEC推出了诸多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和产品,例如在建筑楼宇里面布线,通过传感设备和计算机进行远程控制,监视楼宇用电量是否消耗过多,通过储电技术,可以把晚上的电量储存起来,以供到峰值的时候使用。另外,NEC也非常支持中国政府推广和普及电动汽车,因为其在这方面也有很多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与服务。

第4篇: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关键字: 物联网; 老人医疗; 智能家居; 远程医疗

中图分类号: TN911.7?34; TP3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3)09?0023?03

0 引 言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数量最多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近些年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与高龄化趋势还将不断加快。杜鹏等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中预测,到2053年,我国高龄人口数量将超过1亿,占全国人口基数的23%,社会将进入深度的老龄化阶段[1]。

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比较普及[2],主要包括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供暖、智能医疗、智能娱乐等服务。近些年,智能家居已经被引入作为一个解决独立老人生活问题的方案。在众多的研究当中,大部分针对的是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使家居医疗变得便捷简单[3?4],而忽视了建设家居医疗系统的挑战以及实现家居医疗后给老人生活带来的影响。本文试将智能家居与老人生活相结合,首先介绍了智能家居在老人医疗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智能家居系统(Smart Home System, SHS)建设中面临的三大挑战——技术水平、实用性以及伦理道德,并结合三大难题,讨论了智能家居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

1 智能家居在老人医疗中的应用

智能家居在老人医疗方面包括智能家居医疗(Smart Medical Home,SMH)和远程医疗(Telemedicine)两大类。家居医疗主要有可穿戴传感器和基础设施传输系统,远程医疗主要包括远程诊断、远程监护和远程手术。

1.1 家居医疗

可穿戴传感器可以嵌入到服装、眼镜、鞋子和手表,或者直接定位身体[5]。可植入的无线可辨识设备可以用于保存健康记录,有助于在紧急情况下挽救老年人的生命,尤其适用于有糖尿病、癌症、冠心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人。对于有智力障碍的老年人,可以让其佩戴RFID手环,并配合门禁系统来记录老人的行踪。另外,家人可以让RFID手环和远程医疗服务系统、3G无线通信技术与生理信号结合使用,使老年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够和医院取得有效的沟通,大大提高紧急医疗服务的效率,节省等待时间,争取黄金救援时间。

基础设施传输系统是利用现有的家庭基础设施及其电气系统来协调和监测老人的一些活动。如对于跌倒的检测,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研制的iFall利用内置在手机里的三维加速器,通过基于阈值的跌倒检测算法来判断老年人是否跌倒。它是计算三个维度的加速度合成,如图1中曲线所示[6],在发生跌倒的瞬间,由于失重原因是合加速度小于G;而在倒地的瞬间,对地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合加速度突破阈值上限。通过在预设一个时间区间内利用阈值上限和阈值下限可以很好的检测到老年人跌倒这一过程。

1.2 远程医疗服务

在智能家居医疗服务的系统中,远程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它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和医疗需求。广义的远程医疗主要是以检查诊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以咨询会诊为目的的远程医疗系统、以教学培训为目的的远程医疗教育系统,以及用于家庭病床的远程病床监护系统[7],如图2所示。一种基于ARM 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解决了传统智能家居系统不足之处,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8]。

对于很多身处偏远地方(农村、山区)的老人,医疗条件相当落后,远程医疗为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老人只需在家中配备一台应用了家居物联网技术的心电测试仪,无论是在白天或深夜,只要把仪器放在胸口或手掌上,十几秒内就能采集心电图,图像信息将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医疗中心,几分钟内医疗中心将反馈诊断意见。

2 智能家居的面临的挑战

本文结合智能家居在老年人医疗中面临的三大问题——技术水平、实际应用、伦理道德进行分析。

2.1 技术水平考虑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目前家居物联网在医疗对象方面仅限于单一的老人。智能家居系统进入现实世界的住宅还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临床医疗。RFID技术可以成为解决此难题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它要求人们携带一个RFID标签。日本AGH(Aware Group Home)组织开发的一个基于多人的RFID传感系统,可以单独地检测每个人的地点和活动情况。他们在老年人的拖鞋里嵌入RFID标签,通过铺设在客厅和走廊上的天线感知到不同人的位置信息,该系统还能够为每个老年人生成一个活动日志并告知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活动[9]。即使RFID或类似的技术支持个人识别和个人定位功能,但是当前智能家居系统的识别算法都是基于单个老年人的情况下设计的,在多老年人或群居性老年人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情况概括为多个老年人活动的交错。

另一个技术挑战是,家居物联网在老人医疗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监控老年人在家里的日常生活或检测老年人的生理指标变化。当前的家居物联网设计,忽视了传感器感知时间的滞后、传感器感知错误等情况,也没有给出老年人跌倒、失踪、突发疾病等一系列紧急情况的后续解决方案。

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问题,比如如何快速处理海量的感知数据,实时数据分析;如何保证传感器长期的可靠性;智能家居系统管理的健壮性以及维护问题等[10]。在这些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智能家居系统将很难在老人医疗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

2.2 实际应用考虑

目前,大多数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没有考虑到实际应用中的因素,更没有给出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使智能家居系统的实用性不强。

TigerPlace团队设计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智能家居系统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和卫生保健提供者可以涉及在智能家居系统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实现和测试阶段。他们成立的观察小组可以解决老年人的许多实际问题,他们设计的家居系统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易操作性,能适应老年人不断变化的需求,记录老年人的信息生活方式、心理的影响因素[11]。观察小组通过检测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以达到家居系统全面性。如他们可以观察传感器安装在厨房是否会干扰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或造成视觉障碍,根据必要性,对家居系统进行完善。

2.3 伦理道德考虑

物联网技术能成功地融入到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认可以及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老人的RFID的识别系统中,标签可能被预先嵌入到物品(如床具)中,在扫描、定位时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老人的隐私,所以在智能家居系统中,隐私是老年人最担忧的问题。

TigerPlace团队在采访关于老年人接受被监控情况时发现,老年人原则上不喜欢有摄像头全程监控,但如果在对自己生活影响比较小,他们愿意接受自己被监控。对视频数据的访问权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多数老年人都愿意把收集的数据分享给专家和他们的亲人。然而,他们却担心别人可能误解他们在监控中的某些行为,这些解释不清的行为会令他们感到不安。此外还可以研发具有选择性的智能传感器,只感知所需要的数据而隐藏不必要的数据,比如,有必要时可以隐藏某些视频信息和不雅动作的运动电流。

3 结 论

物联网作为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其产业发展和在智能家居方面的应用均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要不断突破RFID关键技术、传感器关键技术、云计算技术;构建具有鲁棒性强,可用性好,可靠性高的物联网基础设施;解决好智能家居医疗服务中的隐私问题;才能更快更好的促进智能家居的发展。

同时,基于家居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对于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功能、增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水平、弥补家庭医疗资源不足、平衡医疗区域差异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29(6):90?93.

[2] 韦明劭,李海.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家居中的设计[J].轻工科技,2012(2):60?61.

[3] 张奎,汤璐.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医疗[J].硅谷,2011(17):14?15.

[4] 李江权,张兴敢.基于Cortex?M3处理器的智能家居监控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2,35(7):47?49.

[5] COOK D, SONG W.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wearable computing: sensors on the body, in the home, and beyond [J].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Smart Environments, 2009, 1(2): 83?86.

[6] SPOSARO F, TYSON G. An android application for fall monitoring and response[C]// Proc.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 [S.l.]: IEEE, 2009: 6119?6122.

[7] 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8] 李红刚,张素萍.基于ARM 的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9,32(5):134?138.

[9] MIURA M, ITO S, TAKATSUKA R, et al. Aware group home enhanced by RFID technology [C]//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based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and Engineering Systems. [S.l.]: ICKIIES, 2008: 847?854.

第5篇: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医疗信息化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中深入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逐步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

2010年末,财政部又新增11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医改,其中27亿元直接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80%以上的亿元采用了HIS系统,95%以上的医院采用财务管理系统,至少13个以上的地市开始调研或正在筹建区域医疗信息化,全国提供医疗软件的厂家不少于500家。中国目前每年的医疗IT消费约为150亿元,并保持25%的以上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290亿元的规模。

同时也应该看到,各医疗机构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以眼前需要为出发点进行系统选型和建设,导致系统功能单一、应用独立、布局分散。这样的建设格局很难满足医疗发展的需要,维护系统升级,安全难以保障,重复建设和重复投资的问题日益严重。

抓好标准化工作是医疗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医疗协同和医疗资源整合的前提。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制定。卫生部自2011年起修订了超过120条标准,正式的接近80项,内容包括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卫生平台、医院信息平台等技术标准,为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

但是,目前的医疗标准体系还不够全面,仍有空白的领域,比如与医疗通信有关的标准就较欠缺,医疗标准体系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还有待观察和完善。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医疗机构和IT厂商对医疗标准的重视程度和应用程度较低,没有很好地贯彻和执行,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尤为明显。

构建以电子病历、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是医疗信息化未来发展的趋势。从2009年开始,国家选定了13个地区作为区域医疗试点,这13个地区大部分正在论证或已经启动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然而,在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中尚存在顶层设计缺失、投入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不够、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技术和人才匮乏等众多问题。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医疗体制、IT安全和标准化等方面提供保障和支撑。

我国政府已经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药物配给制度、合作医疗制度、医保制度等为医疗改革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分配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明确,不然“看病贵”、医生拿回扣等问题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在应用安全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需要新一代的安全手段或措施来保障,如云安全等,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医疗信息化发展趋势

目前的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型医疗机构和城市的医疗机构在设备、人才、技术等各个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然而规模较小和地区偏远的医院机构留不住人才,无力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导致医疗资源严重失衡,这种现象是造成目前大型医疗机构人满为患、挂不上号,小型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少人问诊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区域性的医疗信息化大平台,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以及“双向转诊”等新型医疗模式是未来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智能和高效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趋势。例如,突发疾病自动报警、药品运输自动跟踪、医疗数据自动获取等,都需要智能化设备和软件来完成。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医疗效率,使卫生机构在固定的时间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比如在挂号、建立病例、化验、诊断、配药、缴费等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医疗效率较传统做法将有革命性提高。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一直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心之一。我国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形势并不令人乐观,近期社会上医疗投诉和医疗事故频发就说明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迫切性。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在医生行为管理、卫材管理、医药管理、临床化验等方面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随着经济、社会、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比如移动医疗、家庭智能保健和远程医疗等,这些新型的医疗形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

1.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是基于移动计算、智能识别和无线网络等新一代IT技术及通信技术,实现移动查房、移动护理、药品及标本智能识别、人员和设备实时定位、病人呼叫无线传达等功能。

2.家庭智能保健

老人是容易患病的高危人群,再加上居民对疾病预防和日常养护的重视,家庭保健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家庭智能保健就是利用物联网的相关技术,通过感应装置、监测装置、报警装置、求助系统等便携式医疗设备,不仅可以使居民能够实时获取本人的健康指数,而且远在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居民的保健和护理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3.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就是利用远程通信技术、影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发挥大型医学中心(比如三甲医院)的人才、设备、技术优势,向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医疗机构(比如社区医院)或处于特殊环境下的患者提供远程医疗诊断、专家会诊、医疗咨询、培训和其他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总体架构

智慧医疗体系有应用层、云计算平台层、数据层、物联网技术层和保障层。

1.应用层

智慧医疗应用层主要包括门户类和业务类两类系统。

医疗门户应用系统通过Web方式,使医疗事物的参与者,比如患者、医生、护士和行政监管人员等,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参与医疗事务,真正达到了应用网络化、应用终端化、应用实时化,最大限度地将智慧医疗的效果落到实处。这类应用通过自助服务类门户、医疗业务类门户、医疗监管类门户三类典型的门户网站来实现。

自助服务类门户系统。居民通过登录自助服务门户网站,可以实现网上健康信息查询、网上医保信息查询、网上购药、网上挂号、网上健康咨询、网上培训等。

医疗业务类门户系统。医护人员通过登录医疗业务类的门户网站,一方面,可以调取和查阅病人的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实现与病人的互动;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可以登录相关的业务系统,完成日常医疗工作,比如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典型的应用。

医疗监管类门户系统。医疗监管人员通过登录医疗监管类门户网站,可以及时对医疗事务进行监督和管理。例如,对于院长等医院管理者来说,可以及时监管到医生的出诊情况、床位使用情况、挂号情况和收费情况等;对于卫生局局长等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可以了解全区的医疗卫生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使用情况、患者的投诉情况、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等。

医疗业务类应用系统是以“患者为中心”,围绕医生、护士、急救人员、医疗监管者等如何为患者提供智能、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为主线来进行规划、设计和安排的。覆盖公共卫生业务、医疗服务业务、医疗保障业务、医药供应业务四大方面,以及行政监管和综合管理等业务应用。

2.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平台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网络化存储和系统快速部署,能够根据客户或业务的需要按需定制,投资回报率高、后期运营维护成本低。这些特点刚好为智慧医疗平台的建设提供了绝佳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平台层是整个智慧医疗体系运行的心脏,能够根据需要向不同的应用主体,和不同的业务系统提供可定制的计算服务、存储服务和网络服务。

3.数据层

数据是智慧医疗的核心,整个体系就是围绕着如何获取医疗数据,如何加工医疗数据和如何使用医疗数据展开的。

要从全局的高度来规划医疗数据,在规划时要严格遵守标准化的原则,这是整个平台能否成功的关键。

此外,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要对医疗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障医疗隐私。

4.物联网技术层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实时传递和智能处理的特点,这些特点可以满足智慧医疗体系对医疗数据的获取、传输、应用的需要。

对智慧医疗来说,就是通过智能内衣、智能胶囊、测量设备、成像设备、RFID设备、扫描设备、GPS跟踪仪等实时获取与医疗有关的数据和参数,为医疗管理和医疗服务提供第一手资料。

智慧医疗所采用的网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网络方式和手段,而是广泛采用了三网融合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医疗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个网络内流通,而是可以在三个网络之间跨网流通。

智慧医疗的典型应用

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智慧型区域医疗是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缓解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这点已经得到社会的广发共识。

正是在政策引导和现实需要的双重推动下,全国各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20个以上的地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型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区域医疗建设广泛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搭建“区域医疗大平台”,通过平台向区域内各医疗机构提供“公共云”服务。

区域医疗的业务涵盖了居民医疗自助服务、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三个方面,主要功能和目的是实现医疗协同。

医疗协同主要包括一卡通系统、转诊系统、区域PACS、区域LIS、远程会诊、疾病预防、区域临床路径等。该业务需要在卫生主管部门的行政干预下,各医疗组织共同参与,协同配合,行动一致。

居民医疗自助服务是指通过自助服务门户,居民可方便快捷地获取医疗服务。

医院医疗业务及管理主要体现在医院管理和临床管理两个方面。

其他机构医疗服务及监管主要指卫生厅、药监、血液中心、急救中心和疾控等部门通过监管系统、急救系统、血液系统、药品流通系统等开展各自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智慧型医疗服务,从其应用的形态来看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将以物理形态存在的“物”自动转化为医疗信息;二是这些医疗信息能够以最便捷的方式传递给医疗事务参与者。从这个角度讲,物联网、三网融合和移动通信等技术在医疗业务中广泛采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在联合会诊中,通过医疗成像设备、电子感应设备和检验检疫设备,能够将病人的体征参数、血液/尿液的化验结果、医学图像等数据,通过网络传递和移动终端设备,传递给每个参与会诊的医生,医生据此会诊并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通过信息化能促进医院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推动医院改革的深化。

(本文摘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两化深度融合中的应用》一书,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未来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将更多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技术,减少人为失误,大幅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范。

智慧医疗面临诸多挑战

■临床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大多数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仅侧重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等面向临床应用为目标,比较侧重于医护人员日常的医疗文书处理等工作;而与医院临床业务密切相关的,更为专业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比如在护理信息管理、多媒体智能化的电子病历、患者生命指征监护、手术室监控、临床实验室检查报告、医学影像诊断报告处理、功能检查信息管理、病理图片及报告、血库管理、营养配餐管理、临床用药咨询等系统的建设应用广度和深度不够。

■信息孤岛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和生产厂商各自为政,很少考虑到用户集成的需要,有些子系统集成困难,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医院信息系统。医院内部存在着各种信息孤岛。

■集团化管理和区域医疗建设问题

怎样实现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和跨医疗机构之间的临床信息共享和交换,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统一管理?已建成的大量电子病历信息可利用性低,无法很好地支持病历数据科研分析与临床质量控制,成为困扰医院科研及管理部门的难题。

■标准不统一

智慧医疗被广泛应用于急救医疗调度体系中。看似简单的无线解决方案,实现了急救调度的流程再造,使各方得以协同工作。

实际上,各医院间也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欧美医疗信息化遵循相对统一的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但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不同医院的HIS、PACS系统由不同的方案商开发、实施,标准、接口并不统一。

因此,如果想建设一套联接急救中心和各大医院的应急指挥和救治体系,各大医院如何开放其信息接口?通过何种方案实现无统一标准的接口信息交互?这些都是对医疗方案商的挑战。

■如何盈利

以智慧医疗在急救体系的应用为例。按传统买卖的模式,方案商将解决方案销售给用户,并实现盈利。在智慧医疗体系下,这种方式还可延续,但也会有方案商希望探索联合运营模式,改变盈利方式。

第6篇: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BT,其前身创办于1846年,是全球最古老的运营商。1984年,BT实现私有化,一半的股份销售给投资者,此后近10年中,政府逐渐全部脱手,但这并未影响这家低调的巨无霸式企业向全球扩张的步伐。如果今天,你依然认为BT是一家电信运营商,那就彻底OUT了。IPTV、云游戏、远程医疗、社交网络,这是BT提供的五花八门的服务。BT首席信息官兼创新与设计部首席执行官克莱夫·塞利指出,电信运营商“哑管道”化客观存在,解决之道是更多地提供增值服务而非简单的管道服务。

他举例说,BT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不乏技术创新,以光纤感知应用为例,为了满足某铁路公司有关解决电缆被盗的需求,BT开发了一项光缆感知业务,该业务可以通过铁路附近的光纤感应器、传感器来检测异常情况,然后把这些情况报告给客户,达到防盗的作用。BT调研发现,偷盗团伙往往会提前两三天去检查现场的情况,然后做一些准备,为此,BT专门开发了一种侦察器,并将来自油气行业的一些解决方案应用到这个项目中,开发了声音的分类软件和分类系统,然后将有关技术组合起来,形成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客户实现了电缆防盗的目的。

目前,BT全球服务重点客户来自于:银行与金融、政府与医疗、消费品以及制造、物流与医药等四大行业客户。“BT一直在不停地进行创新,建立一种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是BT转型的必然选择,发现并不断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克莱夫·塞利感慨道。

创新中心

显然,BT的转型让其客户版图不断扩大,并且看起来像一个不断融合中的创新中心。一个著名的例子是,BT与物流集团 Deutsche Post DHL签订了全球创新合作伙伴协议。根据协议的条款,BT将为DHL解决方案与创新(DSI)事业部提供支持,后者负责该集团所有的研发项目和创新,以孵化更多创新及开发新的物流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两家合作伙伴确定了众多联合研发领域,包括供应链、环保和可持续的物流以及基于云的通信服务的RFID与安全解决方案,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BT将可以利用DHL创新中心开发、测试和展示新的解决方案。DHL的一个迫切需求是精简和优化不断全球化且日益复杂的供应链管理货物的流转,尤其是在亚太新兴日益增长的市场。

BT的另一个重点战场是在医疗。从7月底至8月初,BT环球医疗服务总裁Huw Oven一直奔波于北京、广州、宁夏等各大城市之间,寻找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BT环球服务亚太总裁Kevin Taylor说,我们在英国建立了一体化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比如说一位老人,过去一个星期治病大概要花上2000英镑,现在她在社区或者在家就能得到医疗服务,医疗费用可能会降低到500英镑。

他说,在英国本土,BT在医疗系统方面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48年,英国政府着手建立“国民卫生服务”(简称NHS)体系。到2002年,英国电信真正成为NHS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在这个项目中,英国电信做了三件事情:第一是构建国家虚拟宽带网络N3,该网络能够将英格兰和苏格兰两地的医院和上百万员工连接起来,并且实现病人病历在不同医院之间的迅速转移;第二,建立国家病历中心Spine,该中心是病人资料的数据库,储存有病人的基本信息以及病历档案等信息;第三,在伦敦及英格兰南部建立数据库和BT Health IT系统,英国电信在一些急诊中心不仅安装了大规模的IT系统,还负责更新其中的软件程序。继NHS项目之后,英国电信又开始转战荷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

除了这些传统行业,BT还是全球运营商中最早开始使用社交网络的运营商之一。BT亚太创新转型主管Asad Karim表示,BT也是微博的资深粉丝,早在2008年底,BT就开始在Twitter上倾听用户的言论:“我们愿意知道,人们对于BT的产品和BT的服务到底是怎样看的,再往上又是对我们的品牌是怎样评论的。”

转型样本

说起BT的转型,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该公司曾轰动全球的21CN网络。当时,对于这个光投入就要100亿英镑的庞大战略计划,业内人士褒贬不一。但是,该计划对于电信业未来发展的远见却显而易见,21世纪网络战略白皮书的开篇写道:“我们所属的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未来十年里,随着多媒体宽带服务时代的到来,世界将面临着更重大的变革。”

没错,21CN网络标志着BT将一个老牌电信公司向ICT(IT与信息内容的融合)领域进军的故事演绎得越来越现实。21世纪网络战略目标很明确,全面改变BT的网络,消除现有的多重服务网络的重叠,创造一个单一的多种服务网络,即用户将以宽带速度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设备获得通信服务。对BT而言,21世纪网络意味着一次彻底的转变。然而这个达100亿英镑的庞大投资同样也蕴含着不确定性。

Kevin Taylor兴奋地说,他最近刚从哥伦比亚考察回来,现正忙着制定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主要针对一些新兴市场,诸如拉丁美洲、亚太区、中东、非洲等地区。我们希望BT取得的成绩应该是在50亿英镑左右。我们继续会持续加大在这几个地区的投资,也不断改进我们提出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比如虚拟应用和云计算等方面。

据其介绍,在ICT这方面,BT现在所做的创新要远远大于过去。他认为,平板电脑、安卓系统和苹果手机的到来是革新式的变化。人们不再关心用什么方式提供通信服务ICT业务,大家关心的是应用内容的差异化。没错,ICT给整个社会带来关键性的变化之一就是云技术的出现,现在BT提供的很多服务均以云计算为基础,比如BT面向全球的金融服务,为投资银行、全球的证券交易所打造云计算平台。

第7篇: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据了解,在韩国,15%的韩国人都或多或少进行过种类不一的整容服务,禹准佳认为,人们对于美丽的需求是一样,倍来爱非常看好中国市场。

看好归看好,但是真正推行起来却并不容易。韩国的整形美容方面的医疗资源非常紧张,跨境就医所需要耗费的大量时间成本非常高。一般来说,传统跨境就医的消费者需要到韩国实地进行相关医疗咨询,咨询结束后再决定是否需要治疗。但由于韩国方面医生的行程问题,有些咨询需要等很久才能预约上。而另外一些有整形美容需求,却因本身的原因无法实现跨境就医的国内患者,其治疗过程就更为复杂了。

“倍来爱的主要作用是在韩国专家和中国终端消费者中间搭建一个咨询的平台。但是,跨境就医会产生时间和距离上的障碍。”禹准佳指出,跨境医疗美容的难处不是医疗技术,而是在术前咨询和术后复诊、护理上。

为此,倍来爱公司搭建了Polycom HDX 6000系列会议室远程呈现系统,通过视频成功实现中韩两地医患间无障碍沟通。“与以往的视频不同,宝利通的视频会议系统是高清且可以实现5倍放大效果,与面对面咨询几乎没有区别。一般情况下,医生在做形象咨询的时候,需要近距离查看患者的五官,我们通过Polycom高清摄像头把面部图像放大两倍以上,医生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患者的双眼皮是否对称、鼻梁正不正等。术后,医生还通过视频系统进行术后管理和跟踪服务。”

第8篇: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优秀解决方案奖

米索创立于2013年1月,注册资本2000万元,位于天津市高新区软件园,是一家以研发、生产医疗信息化相关产品为主的高端软件企业,被天津市科委评定为“天津市中小型科技企业”。

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通过计算机科学、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并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机构的诊疗工作越来越多依赖医学影像的检查,如X线、CT、MR等。传统的医学影像管理方法如胶片、图片、资料的事情等已无法适应现代医院中对如此大量和大范围医学影像的管理要求,丢失影片和资料时有发生。采用数字化影像管理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得到公认。

自创立以来,天津米索软件有限公司(简称米索)以区域医学影像诊断传输与教学系统(MISOL PACS)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为中心,推出了包括医疗数据云存储、特设远程诊断工作站、自动异地备份以及相关的一系列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技术沉淀创新,米索还将提供智能人性化的操作体验和高可靠性的安全保障、无限的设备连接,以及多厂商的设备兼容能力。

MISOL PACS是由来自于美国硅谷技术团队和国内首批PACS研发团队共同打造的具有本地特色又有国际前瞻性的软件系统。本系统旨在实现医院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提高医生的诊断水平,同时还可以协助其他医院提高诊断水平。MISOL PACS不仅实现常规的RIS/PACS功能及院内信息共享,还提供教学和远程会诊等功能,采用纯网络编程技术及最新的云计算技术,包括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络存储、负载平衡、网络传输及安全算法等高效安全的技术,帮助医院真正的实现医疗信息化,实现在家办公和移动办公。

目前大多数PACS系统都采用C/S架构,在网络传输方面受到相当大的限制,MISOL PACS采用纯B/S架构,将公司产品整合在统一的、高度模块化的平台上,保证不同模块间界面的一致性。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效率并降低学习成本。

米索以Java为主题,主要开发实现平板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可靠、安全、可移植、高性能、多线程、动态性等特点。其中平台无关、分布式、多线程和安全可靠是米索结合当前医疗软件行业现状选择Java的理由。平台无关使程序可在任何终端(PC、手机、平板电脑)上运行;分布式使程序可不受地域限制的访问,同时也使软件升级改造变得简单;多线程可使程序高效运行;安全可靠是医疗软件主要的特性,这使客户可以放心使用米索的产品。

第9篇:远程医疗服务解决方案范文

远程医疗自它初次登上医学舞台起,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通讯能力和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提高,远程医疗发展很迅速。最初的远程医疗处理数据的能力很低,只局限于传递静止的图像和一些文本性文件。 现在,远程医疗设备不仅可以适时传输数据,而且可传输电视图像。多媒体的应用使远程医疗更加生动、形象,远程医疗的实时性、互动性、专业指导性以及自动化程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医院信息化成功的必备因素离不开医院决策者的重视、支持、参与。而作为医院信息化的决策者是否了解一康智的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终端这个数字化产品,是否能更高效的把握发展命脉呢。

“医疗信息化,服务人性化”是一康智的核心理念,质量保障是公司产品的第一大品牌提升优势,公司专业为医院提供智能化系统建设整体解决方案与技术,为构建和谐数字化医院提供更优质服务,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将在医疗行业的大浪中轻快遨游!

一康智所生产的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终端是远程医疗管理服务系统终端执行者,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带,它包括VIP病房终端、儿科病房终端、普通病房终端,均是由客服终端软件和服务端软件组成。

一康智推出的远程医疗智能病房服务系统是结合传统设备带功能,以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终端(智能床头)为载体,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根据不同科室分类,并能与其他系统及设备连接,完成医院统一管理,将服务送到每张床的病人。远程医疗智能病房服务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有利端口,它可以与医院HIS系统无缝连接,它可以连接移动医疗,完成远程医疗会诊,它还是连接大型医院与基层社区医院,实现双向转诊的有利桥梁。

客服端软件的操作界面由医院简介、便民信息、病人信息、娱乐视听、呼叫服务和投诉建设六大版块组成。其中,医院简介介绍医院基本情况、先进设备、知名专家、入院出院手续等,让病人更了解医院状况,节约医院工作人员给病人介绍医院及办理各种手续的时间;便民信息介绍医院周边交通、餐饮、旅社、洗衣等服务环境,让陪同人员能更好更快的了解新环境;病人信息介绍病人基本状况、护理信息、注意事项、防摔图标、费用清单等,让护理人员、陪同人员更轻松、舒适的照顾好病人;娱乐视听具有音乐、电影、科教短片、护理短片,让病人生活更舒适,让陪同人员更清楚的了解病人的需求;呼叫服务具有语音对讲、视频监护,能帮助护理人员实时监控病人输液等各种情况,能方便家属探视病人,能协助远程会诊;投诉建议完美的实现了医患沟通,拉近医护人员与病人的距离,让医院管理者实时了解护理情况、病人需求。

服务端软件的操作页面包括电子病人信息卡、开始通话和结束通话按钮、呼叫列表、紧急呼叫提示、病房号一览表、后台管理。其中病房号一览表显示所有病床号对应的病人、空出的病房号、紧急呼叫病床号,普通呼叫病床号,能让护理人员清晰的了解病房的病人情况;呼叫列表显示呼叫病人排列顺序及呼叫时间,能方便护理人员及时而快速的感知病人需要帮助的状况,不会漏掉一个病人的请求;电子病人信息卡,能让护理人员快捷的了解呼叫病人的基本情况。

远程医疗智能病房终端的投入使用证明使用智能系统来管理医院的正常运作已经成为必然,它直接影响到医院处理病人状况的速度和质量,逐步改变了陈旧的医院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了医疗行为规范化,有利于医院管理者严格监控医疗质量;使医院管理更加科学化,有利于提升医院整体形象与市场竞争力;

一康智的所有专利产品也秉承这一理念,将产品做的精益求精。为了满足医院客户的不同需求,公司推出了多个系列产品及功能选择套餐。同时因为不同色彩对人正常情绪和感受带来了不同的影响,研发人员也根据色彩学对产品进行了设计。其中,棕色宜于保持精神集中、情绪稳定,能促进细胞的增长,使手术后的病人更快的得到康复,适合用在内科;黄色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唾液腺的分泌,刺激食欲,适合用在消化科;紫色可以使孕妇的情绪得到安慰,适合用在妇产科;蓝色能缓解紧张情绪,缓解头痛、发烧、失眠等症状,有助于调整体内平衡,使人感到幽雅、宁静,适合用在内科、老干科;绿色有助于消化和镇静,促进身体平衡,对身心受压者极有益,对于克服晕厥疲劳和消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适合用在儿科、心理科;白色能使人联想到清洁、纯真、圣洁、光明、平和等,适合用在普通病房。

总体而言,公司推出的病房智能信息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医院病房整体设计方案、功能选择及根据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病房搭配颜色。让医院病房建设有据可依,有例可寻,给医院多方案选择。病房智能信息化系统布线结构简单、网络结构稳定、产品功耗小、维护成本低、升级方便、扩展功能丰富、自由编码、信息智能集成化高、色彩丰富,可根据医院病房情况配色,给病人营造一个温馨养病的环境、让护士花最少时间、走最少路完成最多任务,让其效率达到最高点。

一康智产品的应用,对医院管理者来讲,实现了管理规范化,资源节能化,成本最低化;对医院工作者来讲,达到办公无纸化,工具简单化,工作高效化;对医患人员来讲,享受到服务人性化,信息全面化,诊断实时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