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计算;思维;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046-02
1 概述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1]为计算思维作出了准确的定义: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抽象和自动化,其体系包括“计算、抽象、自动化、设计、通信、协作、记忆和评估”。计算思维、实证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出的三种基本思维特征。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培养医学生计算机能力及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课程,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和深化计算思维,教授学生更侧重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时的思路及过程,使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思想和方法,使其有助于学生对医药卫生领域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成为兼具医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以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为导向,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通过项目的分析与实现过程,强化医学生对计算、抽象及自动化等计算思维本质要素的理解,提高利用计算思维和逻辑算法科学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锻炼学生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医药领域及临床信息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理论结合实践,改善动手实践少的教学不足,拓宽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驱动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计算模型的方式构建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模式,以面向问题分析、算法设计、软件实现的方式组织知识,通过循序渐进引导实践,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形成用计算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少走弯路。这种模式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性,养成良好的计算思维和计算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
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在医学信息问题求解过程中涉及计算、程序、算法、迭代和推理等计算思维的核心概念,使得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增加医学信息分析与处理的教学内容,强化医学生对可计算性的医学问题的理解和处理的能力。
3.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从问题入手,启发学生思考、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在案例解决中构造算法,进而掌握相关的概念、函数、功能及应用,真正达到教学目的[1]。本课程通过案例将医学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小过程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以案例驱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可分为如下步骤。
1) 引入案例:通过引入医学案例来开展教学,梳理出解决案例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
2) 构建算法模型:分析案例,提取关键因素及相互的关系,构建相应的算法与计算模型。
3) 软件(函数)实现:把求解问题的过程转为计算机能处理的“输入” “计算”“输出”的过程,同时,规划好存放数据的存储结构[2],建立各变量及函数之间的关系。
案例 :某制药厂生产Ⅰ、Ⅱ两种抗生素药品,都需要在A、B两种不同的设备上加工。表1各药品在各台设备上所需要的台时数及可得的利润。已知设备A、B的有效台时数是120和80。求如何安排生产计划可使的利润最大化。
通过定义决策变量、目标函数及明确约束条件,形成制药厂问题完整的线性优化模型算法的如下:
MaX Z = 240X1+300X2
s.t 2X1+2X2≤120
X1+2X2≤80
X1≥0,X2≥0
用Excel2010的规划求解功能实现及运算结果如下图:
3.3.2 对比教学法
算法是求解问题的重要环节,代表着用信息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实现了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计算思维的一种体现。对于同一问题的求解,可能存在不同的算法设计及软件实现,因此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培养学生交流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算法设计及软件实现,对比算法和软件的确切性、可行性、高效性、健壮性,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性学习,从而进一步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提高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及问题求解的能力。
4总结
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医学生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得到实践,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为主,把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与医学信息有机相结合,突出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的思想,从而提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解决医学信息问题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3).
[2] puter Thinking is Pervasive[J].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Computer,2007,2(1).
[3] 森干,李莉.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案例驱动式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实践[J].医学信息,2011(9):5606-5608.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对于大学生来说,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将理论转变成应用于实际的技能,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高等学校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系统而完整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及开发能力,为深入学习计算机通信技术、智能仪器的设计打下良好基础。这门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内容教多较碎、软件硬件结合、知识点呈网状结构、应用性强、难度大、抽象等特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不少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无味,凌乱繁杂,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个别学生在学习结束时,还未建立起清晰的整体概念,似懂非懂。笔者承担的南京邮电大学面向全校和通达学院的“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之一。在该精品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作者不断进行教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阐释一些教学心得。
1 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在“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授课中,前后内容联系频繁,容易给人以繁杂的感觉;而cpu、存储器、接口、外设等各自成章,零零碎碎,容易给人以零碎的感觉;学生容易把每一章内容独立起来理解和学习,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微机系统结构。因此,对授课内容的组织作一定的改革,在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的讲解中,多用一至两个学时将整个计算机系统结构讲授清楚,从结构框图出发,整体到部分,然后再回到整体。最终使学生在进入各章节的学习前有一个较明晰的总体概念。并且,在各章节的授课中注重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内容,理解本章节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和其他章节内容在总体结构上的联系。
在授课内容安排上注意做到详略得当,80486cpu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常用外部接口芯片都是重点和难点,应该仔细讲解。采用多媒体授课,可配以动画演示。例如,讲解80486指令的执行过程以及cpu寻址方式时,以动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总线技术、主机系统结构、微机操作系统,可以简略讲解。另外,键盘技术、显示技术、打印机原理、软盘、硬盘、光盘等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
微机原理课程所涉及的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材难以及时更新,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补充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状况,补充相关的新生事物介绍。例如,在讲解cpu工作原理时,补充现在市面流行的cpu的性能及参数;在讲解主存储器时,加入内存的发展过程,以及最新的ddr ii技术的内存和ddr iii技术在显卡中的应用。这样,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板书。例如,在每节课开始前通过板书先将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罗列,上课开始依照板书进行几分钟的串讲,所谓“温故而知新也”;在讲述新的内容前,通过板书先做一个宏观的分析并引出问题焦点,然后通过多媒体逐个详细阐述;在一个大的问题讲完后,可以通过板书进行总结。
2 教与学的互动
2.1 教中促学
在课堂教学中提一些关于“为什么”的小问题,但不急于立即给出答案,而让学生先自己课后查阅资料,等过几节课后教师再给出答案,从而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大学生在课后查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不会仅限于对某个问题的求解,而是会涉猎到相关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比如,笔者在讲字符的编码—ascii码时,提问“回车符和换行符有什么不同?”或再追问“为什么有的系统只用回车符而不用换行符?”第一次提问时几乎没有学生回答,过几节课后,在将汇编程序时,遇到“0dh,0ah”时,再问一次上述两个问题,这次会有不少学生回答,说明他们下去查找过资料了。这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请大家在后面实验课上机时编写程序验证一下!”往往在刚下课就有不少学生向老师要汇编程序运行环境,这样,在实验课刚开始,经常就有学生要求老师检查本次实验内容!他们已经提前完成了实验内容,而且编程方法不局限于课堂内容。对这样的学生可以进一步鼓励他们说一下自己的程序设计思想,然后再检查一下他们对老师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他们有的放矢的学习。
2.2 教与学的共进
由于“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内涵较大、内容教多较碎、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枯燥无味,上课听不懂,容易跟不上老师的进度。因此,在上课过程中要经常提问,一方面可以检查学生的接受情况以调整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由被动听课转向主动接收,同时学生的注意力也得到集中。对一些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给予一些新的课题,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在学习汇编程序设计部分时可指导其编写一些难度稍大的程序;在接口技术部分,可以指导学生去查找课外其他的一些接口芯片的资料。
2.3 讲练结合
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这门课程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感觉到这门课程确实是一门比较难教、也比较难学的课程,主要表现在老师费劲大(64学时),但学生(期末卷面)成绩不够理想。因此,平时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除了作业以外,对知识难点或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经常做一些课堂小练习,讲练结合,可集体练习,也可以鼓励个别学生到黑板上来做,发现问题,及时指正。
2.4 结合实例
讲解理论的同时,加入适当的实际例子,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论的理解,提供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解“模”的概念时可结合“千年虫”的例子;讲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时,可以举一个补码运算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过程的同时又体会到了计算机运算的优点;讲解可编程计数器8254时,可以讲解8254实现数码管定时或演示利用系统8254实现歌曲演唱的例子,使学生掌握8254工作原理的同时,又了解了它在实际信息领域的应用。在讲解“基于中断的字符串显示”实验时,可引发学生去思考食堂刷卡机上数字显示原理和交通路口红绿灯以及时间显示原理。
再例如在讲述计算机中断概念时,首先举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某人正在看书,突然电话铃响了,去接电话,这时又有人敲门,会放下电话去开门,之后继续接电话,接完电话后再继续看书,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自然知道这是个中断过程,告诉学生其中的突发事件在计算机中断过程中叫中断源,上述过程是中断嵌套,中断后继续回到原来工作的位置就是断点,发生中断原因是有中断源到来,使原本非常抽象的内容生动化、具体化,加深了理解。
3 实验教学改革
现有的实验教学中,授课模式基本是沿袭老一套的方式: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与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等。实验内容过于紧贴理论教材,验证性实验居多。为了培养创新型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验内容在保持验证性实验的同时需增加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内容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例如把中断控制器8259a芯片与并行芯片8255芯片相结合,动态的显示学生的学号。实验中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中断源是什么”、“中断向量的地址是什么”等问题,另外,实验可只给出部分数字的字型码,其他的字型码由学生自己去研究和探索。
实验模式从集中固定的实验课向开放式模式转变。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实验教师和一部分实践能力强的理论授课教师都参与实验指导。非课余时间学生可提前向实验教师预约实习时间和场所,而课余时间随时可以到实验室做试验。这样,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实验课程,并且能够进行课外的科技活动,提高了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多媒体具有编辑存储、播放、数据处理等多种功能,所以在有些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了不起再多一块小黑板,一副挂图,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甚至一些学生对学习都失去了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图像等直观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操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和细节转换,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清楚的感性认识。
2、创设学习环境,强化记忆
多媒体课件以其动感的画面、流动的音效、优美的文字、绚丽的色彩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一改以往学生厌倦的白纸黑字情形,创设出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做到“眼,耳,口,脑”多个器官并用,这就强化了记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由教师板书出来,内容一多,就得花大半时间去完成。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例如画正弦函数的生成过程,用常规的方法讲解,在黑板上画图像的过程就需要6~7分钟的时间,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只需约1分钟就足够了,大大提高了教学时效。
4、生动直观,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止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其重点、难点具体生动直观,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还能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比如在讲“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一节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能用教具进行比划演示,这很难把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达180°后的图像与原来的图像关系说清楚,学生也很难掌握。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让图像绕一个点旋转180°后的运动过程和结果都保留在屏幕上,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得以丰富和强化,使学生很容易建立起“中心对称”的概念。
二、应用多媒体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有其优越性,但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其本身的特点与限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1、课堂容量过大,会出现“迷航”现象
当短时间内接受超置信息时,大脑会处于停滞状态,这种现象叫“迷航”。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量罗列,而在使用时,受到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的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就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出现媒体信息海洋的“迷航”现象。
2、有些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但要选择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和素材,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合运用多媒体。某些学科的内容是不适合强硬用多媒体去完成,在一些学校,因为多媒体的“热”,不少老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
3、容易使教师不分主次,并产生依赖性
教学是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多媒体课件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是一节课的全部,也不能全部替代教师的授课活动,所以,不能把课件做得面面俱到,更不能把应该由学生思考的问题轻易地展示出来。对于那些用一两句话就能使学生明白的内容,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制作课件。更不能产生依赖性,盲目崇拜、迷信多媒体。它作为一种“电教”方式,应给予正确的定位,即它的“辅”和“非主导性”。
关键词:数据处理;教学实践;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李春艳(1982-),女,新疆哈密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龚江(1976-),男,新疆奎屯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讲师。(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一类课程“生物统计学”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67-01
“计算机数据处理”课程是以生物统计学为基础,讲授应用SPSS、DP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课程,是石河子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农科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之一。由于统计软件及其分析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加之本课程实践性较强,因而很受学生的欢迎,已成为往届学生的必选课之一。另外,我校农科类学生在学期间要开展毕业论文试验,包括数据汇总、分析和论文写作,因此,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就成为学生们必需掌握的技能之一。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统计软件的应用并对试验结果作出科学、准确的结论,从而为农业生产服务,是石河子大学农科类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之一。据此,笔者结合本课程教学实际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无指定教材,提供参考书目
“计算机数据处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全程上机实践教学。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统计软件EXCEL、SPSS、DPS等的使用,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数据整理、图表绘制和统计推断。其中统计推断为教学重点,涉及回归与相关、聚类、方差分析、数据预测、主成分分析等。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本科阶段常用的数理统计方法。由于内容涉及范围广,本课程没有指定教材,由任课教师提供参考书目,每节课结束前告知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由学生根据参考教材预习。教师则综合各参考书目的相关内容,充分备课,既充实了课堂,使学生汲取了各种参考教材的精华,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同样的数据可从不同角度分析,试验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可靠。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法。
另外,没有指定教材也有一定的弊端,比如学生预习的参考书不同,不能很好地做笔记、解析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怎样听课,如何做笔记。要会听课,能抓住听课的重点,会做笔记。其次,教师在授课时应讲清楚重点、难点内容,而对较简单的内容可让学生课后自学。另外,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给出练习题,要求列举出不同参考书目阐述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以此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把学习过程变成思维、探索、启悟和实践的过程。
二、举反面教材,加深理解
一直以来,在计算机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们习惯于直接讲述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的填鸭式方法,这样极易造成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机械性模仿,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而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学基本知识并查阅过大量科技文献,那些成功的、优秀的实例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把“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结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统计分析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强化他们理解、把握理论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变成为自己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利用学生对“反面教材”记忆深刻的特点,笔者在课堂上会展示一些往届学生有问题的论文,让同学们“挑刺”。通常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很活跃,从论文的错别字到试验结论都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尤其会重点讨论数据整理和分析部分。如此一来,学生们牢记了科技论文中的数据表格要用三线表;图表的标题、图例、单位、刻度等因素均要体现图表的自明性;回归分析中数据预测要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之内等等;对于试验结论,笔者会偶尔“篡改”一下,得出一些片面或是错误的结论,由学生讨论、质疑、判断。学生们发言踊跃,平时授课中需要反复强调的注意事项以及常被大家忽略的统计分析中的细节都被提了出来,最后大家一起纠正,得出全面、可靠的结论。巧妙应用“反面教材”,通过给别人挑毛病,预防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使学生们记忆深刻,学习效果很好。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发言中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打破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式。创新必先质疑,有小疑则有小进,有大疑则有大进。敢于质疑是具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认真对待每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经过独立思考且有研究价值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享受到质疑的成就感;对于浅显幼稚甚至不太合适的,要用适当的方式从不同角度给予评价鼓励。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的热情,提高他们质疑的勇气,从而增强其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合作学习,提高参与性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任务,分配到各小组,采用自学、讨论、评议等形式自主探究和认知、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互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学习效果。[1-2]
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就必须做大量练习。面对繁杂的数据,学生难免会感觉内容枯燥,产生厌学的心理。为了克服这种局面,要让同学们拿自己的试验数据“开刀”。本课程设在大四第一学期,学生的试验一般已基本完成,有大量的原始数据需要分析。这时让大家分析自己的数据不但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统计知识乘热打铁地学以致用,还可以减轻下学期的“负担”,如此一举两得,学生们很有热情。此时,教师需先掌握学生的论文内容和试验目的,根据试验目的大致分类,比如做方差分析、回归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趋势描述的等等,再将学生分组,共同讨论,每组选出1~2名代表阐明试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教师需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独立的思考,鼓励大家踊跃发言,为每一位同学的论文献计献策。最后,教师再将此类统计分析进行总结。实践证明,合作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另外,这样的教学方式还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双语教学,一举两得
双语教学是当前高校专业建设和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为顺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双语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较高,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是统计分析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而目前的统计学软件几乎都是英文的,即使汉化也只限于第一层目录。要想熟练掌握这些软件就必须学习统计专业英语。目前本课程的部分章节笔者已经开始采用“浸入式”双语教学,[3]这说明我校在应用软件上已经先一步与世界接轨了。
本课程教学中SPSS软件的内容所占学时比重较大,学校采用的是英文原版。起初,学生学起来有一定困难,也有学生问既然SPSS有中文破译版,为什么还要学英文版的呢?原因如下:第一,保证原版的严肃性,且原版软件功能完整;第二,分析数据的同时学习统计专业英语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读写外文文献,实现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在英文版SPSS软件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完全掌握统计过程涉及到的专业术语,在课堂上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英文术语的解释要结合该词汇在普通英语中的意义,并由此衍生出其统计学含义。其次,教学中采用加分形式鼓励学生,抓住学生都想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心理,提升他们学习英文原版的积极性。首次学习英文原版时,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课时安排等告诉学生;下课之前,将下次课要讲的内容预先告诉学生,便于预习;上课时,将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刚开始有的学生会直接用中文回答,经过几周的训练,学生逐渐适应了这种交流方式,回答问题时使用英语的比例逐步增加。如此一来,同学们既学会了SPSS统计软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统计双语课程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双语课程教学中,英语的使用既能成为教学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成为教学的缺点,成为学生学习课程的障碍。“计算机数据处理”课程的基础课“生物统计”所选教材有部分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在其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加强统计专业术语的学习,可为本课程中SPSS等英文软件的学习打好基础。
五、结束语
要想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挖掘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因素;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让一人一机的枯燥课堂、满目数据的繁杂内容转变成让学生自主加入问题的质疑、探讨以及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效果,使统计理论与实践应用密切结合,感性认识与理论认识有机衔接,利于把理论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EDA技术
21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一定的实践能力。面对这一要求,高校应对现有的实验课教学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实验教学适应现代技术变革,以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所开设的实验课具有较强的硬件综合性质。由于实验环境所限,在以往的实验课教学中,主要进行的是验证性实验,无法满足和达到课程设置要求学生具有一定设计能力的目标。早期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只有少数重点院校自己搭建教学平台进行实验课教学,这种平台操作复杂,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实验效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对高校实验室经费投入的增加,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能开设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从采用在面包板上连线搭电路到使用教学实验箱进行教学,实验教学环境越来越好,设备操作越来越简单,实验成功率显著提高。然而,良好的实验教学手段和环境并没有显著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达不到设计计算机部件的实验目的,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其重要的原因是教学理念陈旧,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没有从“知识型”转变到“素质型”、“能力型”上来[1]。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 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电子设计领域中高速发展的一项新技术,在电子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而将EDA技术引入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目前,一些高校采用了这种基于EDA技术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手段,并且出现与之配套的实验电路箱,使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基于EDA技术支持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手段,使学生利用FPGA厂商提供的软件设计和综合工具进行计算机部件的设计、仿真和综合,经过多次调试,得到正确的设计结果,然后通过相应的实验仪器对设计结果进行实际功能验证,完成计算机组成部件的设计任务。学生通过参与实验课的各个环节,提高了软件编程、电子设计、芯片使用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教学经费的投入,使得高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采用EDA技术支持的实验箱已经比较普遍了。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各高校使用的这类实验箱大多数是各教学仪器生产厂商提供的。这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目(S08-19);黑龙江省重点学科(08120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115C-706)。
作者简介:李丽萍(1988-),女,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教育、计算机体系结构;盛琳阳(1956-),男,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嵌入式系统。
类仪器所提供的功能虽然较多,但设备使用复杂,价格比较昂贵。仪器所提供的许多功能并不是教学必备的,基本闲置不用,较多的功能设置加大了学生掌握仪器使用的难度,增加了操作的复杂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进度,分散了学生进行计算机组成部件设计和创新设计的注意力。针对这种状况,如何设计和开发一种能满足实验教学需求的实验仪器,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专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熟悉教学内容,掌握一线教学的需求,但缺少资金支持和良好的开发和测试环境;而专业公司具有这些优势,但苦于不了解教学一线需求,开发的教学仪器总是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求。于是,我们将教师和企业的专业开发人员的优势结合在一起,我们设计教学内容,提出实验仪器应具备的功能,甚至详细到实验操作平台控制按钮的布置,由哈尔滨市中云科技开发公司进行实验仪器设计,在很短的时间开发出了ZY-ZCⅠ型计算机组成实验教学板,并在教学中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在本省的几所院校使用和试用后,都受到了教学一线教师的好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计算机组成原理新教学方法的教学实验和研究。经过2年的教学实践,摸索和设计出了一套新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教学方法与模式。
1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这套教学体系和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验证计算机组成部件功能为实验目的,以验证正确为验收目标,新的模式是以设计计算机组成部件为目的,以设计成功为验收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的教学模式完全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自行设计、调试和分析来完成实验任务,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2]。我们依据这一研究结果,编写了我校《计算机组成实验教学大纲(2009年)》。
2实验教学板的开发与配套教材建设
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大力削减意义不大的实验教学经费投入,由哈尔滨师范大学和哈尔滨市中云科技开发公司合作开发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板如图1所示。
图1ZY-ZCⅠ计算机组成实验教学板
该实验板与市场流行的教学实验箱相比有如下特点:
(1) 外观开关和显示灯布局合理。大多数实验箱面板上布置了大量的芯片,插孔布置分散,经连线后显得非常散乱,影响教学效果。所开发的实验教学板将所需开关与显示灯、连线分别集中在不同区域,避免了连线散乱的现象出现。操作简单,容易掌握。
(2) 实验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满足基本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要求,在不需要进行计算机整机设计的情况下,该实验仪器简单实用,价格低廉。
(3) 扩展性好。具备功能扩展接口,以满足进行整机实验的计算机设计课程需求。
在这套实验板的基础上,编写了配套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教材并在教学中使用。教材设计了采用EDA技术进行计算机组成部件设计实验内容,包括存储器、基本运算器、总线传输和时序等单一功能和综合功能的设计。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首先向学生提出目的和要求,给出设计提纲、设计环节和设计思路,每一步详细的操作步骤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避免学生只照着给出的步骤搬动开关,看显示灯,记录几个二进制结果数的现象出现[3]。
3实验过程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遵从EDA技术设计思路,充分体现自主和自动设计风格。由于EDA设计非常灵活,考虑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不同于EDA设计课程,也没有更多的学时讲授EDA设计方法,新方法运用层次教学和开放教学手段。
实验在FPGA综合开发工具Quartus II 8.0软件环境下进行,而掌握该软件的全部功能不是几个学时就能解决的,因此,只用少量学时进行软件基本功能使用培训,如对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画电路图的方法进行部件设计,并不要求一定要学习VHDL语言和编程设计电路,对有能力的学生鼓励采用VHDL语言编程设计[4]。
鉴于学时限制和课程性质,大部分实验内容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如软件环境下的部件设计和仿真环节,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下用自己的计算机完成。仿真验证设计正确后才在实验板上进行硬件资源配置,部件功能验证,充分体现了实验开放性特点。
4实验考核方法
为了规范实验教学,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机制。考核方法中包括课堂培训、验收环节、实验报告等环节的考核,并重点在验收环节进行把关。实验内容交代给学生后,在验收环节对学生的全部实验过程进行考核。如在考核时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技术参数要求以得到不同的结果。学生只能在完全熟悉设计过程的情况下才能很快地更改自己的设计,回答教师问题。由于这种考核机制是面对面考核每个学生,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5实验效果和存在问题分析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课程新方法研究,经过2个年级15个班级的实践,从教学体系,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实验环境和设备、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和完善。经过相关专家鉴定,认为这种新教学体系和模式满足21世纪教学要求,实现了实验教学由验证实验为主到以设计实验为主的革新,从简单而分散的实验到综合、系统性创新设计的飞跃,从单一的课程实验到各科的融会贯通。新教学体系和模式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全面素质。实践中也发现,Quartus II 8.0软件对计算机硬件环境要求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问题能够逐步消除。
6结语
EDA技术是电子设计领域的一场革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并广泛应用于多个重要领域。将EDA仿真引入到组成原理的设计性实验中不仅丰富了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了实验效率,而且也使学生接触到现代电子设计的新方法、新手段,更能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院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开发教学仪器,能解决学校资金不足和不具备开发测试环境的难题,是支持高校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
从目前就业市场反馈的信息看,计算机软件人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供大于求,而熟悉硬件设计的人才则供不应求,年薪也远远高于同等学历的软件人才。掌握这一先进技术在将来工作时更有竞争力,学习也就有了更切实际的目标[5]。
参考文献:
[1] 颜俊松.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08,27(1):101-102.
[2] 冯洁.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4): 102-105.
[3] 陈越.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研究[J]. 福建电脑,2008(2):209.
[4] 秦磊华,王小兰,管军. EDA仿真在组成原理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79-82.
[5] 钱江波,王让定,石守东,等. 基于EDA技术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27-28.
Research on Open Educa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y Computer Composition
Principle Experiment Class Based on EDA
LI Li-ping, SHENG Lin-yang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关键词:;利用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伴随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教育也向着信息化教学的方向转变。而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教学媒体也是组成现代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它承载了教学信息并能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加以传输,教学媒体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为学生扩展思维,拓宽视野。由于它的跨时空性、直观形象性、交互性、多种信息形态的表现形式等特点,能在教学中强化重点,化解难点,学生既可通过媒体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引领合作互动,激活教材图文
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图文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如:电影、录像、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来呈现,那么教材中的静态图文就会被激活,课堂容量就会增大,变得信息丰富,趣味昂然,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尽量做到“活”、“美”、“广”三个字。所谓“活”是指图文的再创要灵活,既忠实于教材原有设计,又不受其束缚,其内容可以合理取舍,大胆增删,只要能更好地服务于教材与教学就行。所谓“美”是制作的课件要美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所谓“广”是指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多设计一些discussion, action, report 等教学任务,引领学生互动、合作参与,真正使知识应用于行动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多媒体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培养自己思维的独创性。如识记一个单词、理解或背诵课文、表演对话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进行人与机、生与生、师与生等方式的交互。教师可以根据课型和内容不同自行设计一些趣味小练习。例如: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复习单元中,我设计了一组单词的归类练习。点按“动物”并将它们拖入到相应的“单位”中,如果是正确的,“职业”就停留在“单位”的下方,并马上听到音箱里传出的一阵掌声,否则,“动物”就会自动落到原位。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增强,而手的活动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发育,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智力得到了开发,他们全神贯注、兴趣昂然地做着各种练习,力争每道题得到悦耳的掌声,而教师则无须开口,只要走下讲台听一听,看一看,电脑会给每个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
三、联系生活实际,推进“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焦点是任务的完成,不是语言形式的学习。语言形式是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意义上时,无意识习得的,它是在“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中完成。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主要依赖于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己思考,使他们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以上任务的设置在互联网环境下,紧紧联系着生活实际,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获取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身边场景,设置活生生的生活素材,这要比教师口头表达设置教学任务的教学效果好得多,可谓一举多得。
四、共享网络资源,激活课堂45分钟
根据所教知识的特点,“网络课”可以将图、文、声、形等融为一体,创造丰富逼真的文化背景、社会现象、语言交际环境等,使抽象、平面的语言教学变得立体起来。在上网络课之前,为避免学生无目的地找寻花费时间,受不良信息的污染,教师可通过超链接方式组织教学基本信息,提供资源检索,参与书目、相关网站等导航系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重点学习,主动从网络上获取多方位、开放性的知识。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进行枯燥乏味的句型练习,网络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去搜索资料,了解电影的起源、发展、种类,甚至是电影明星的成长故事,赏析经典影片,调查电影院正在上演的新片、好片等。通过一节网络学习课,学生学会了用英文表达自己喜欢的电影,制定周末看电影计划,他们还把在网上学到的知识,做成portfolio,电脑技术好的同学还制作了powerpoint和个人主页。当然并非每一节课都适合上网络课,否则教学效果不是“事半功倍”,而是“事倍功半”了,教师也就是在“做秀”了。
“视思明,听思聪”。多媒体网络教学集视听于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把生动直观、抽象思维和实践合理地结合,使教师的讲解如虎添翼,学生的学如鱼得水。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不言而喻。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指导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才能优化中学英语课的教学过程,从而真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的素质。
关键词:计算思维;任务驱动;数字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205-02
一、引言
计算思维是当前国际计算机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当前计算机教育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对应于目前自然科学领域公认的理论方法、实验方法与计算方法3大科学方法,计算思维、理论思维和实验思维并列为3大科学思维[1]。计算思维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主任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在权威杂志Communication of the ACM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她提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我们应当使每个孩子在培养解析能力时,不仅掌握阅读、写作和算术,还要学会计算思维[2]。然而,周以真教授给出的“计算思维”是一个比较宽泛、抽象的概念,如何理解计算思维的根本内涵,如何着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还存在许多尚待探索的课题。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工作,本文探讨了如何“数字图像处理”的授课过程中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使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成为教学的目标。教学实践结果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及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一种升华。
二、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特点
“数字图像处理”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专业主干课,学生在学习了“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门先修课程后,将一维信号的处理方法扩展到二维图像上。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常用的数字图像采集方法、基本的图像变换技术、图像增强和编码技术以及图像分割等。从专业设置上讲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在教学效果上看,学生并未很好地建立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老师在讲授先修课程时,只是针对自己这一门课,与后续的专业主干课程脱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概念和数学推导,脱离了算法的应用背景。从讲课方式上,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高级计算语言,如matlab。学生并没有自己完成计算过程而只是通过调用系统提供的函数进行算法编程,致使学生没能弄清楚计算步骤的来龙去脉和底层计算程序,影响了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1.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教学任务要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结合,通过完成阶段性的任务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者主导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辅助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方法倡导教学者、学习者和任务三方的交流互动,其中任务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学生这个教学主体展开教学活动。在这一模式下任务是展开教学的核心,学生围绕任务学,教师围绕任务教;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实时监控教学活动的进行情况,为学生指导和答疑;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争先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借助丰富的网络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围绕任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资料[3]。
2.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的组织与实施。在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二者围绕任务这根主线进行教学和学习。教学者在设计任务、呈现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和学习者在明确任务、完成任务、共享交流的过程中运用基于计算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和学习,使学习者利用高效率的计算思维去弄清任务明确目标,运用任务的驱动探索新的知识;学习者之间相互协作交流深入探究问题的实质,最后集体展示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并巩固拓展新的知识[4]。
四、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
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型,我校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分析教学效率和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情况,探讨该教学模型的教学效果,并在每个主要环节进行具体的安排。
1.师生课前准备。第一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并准备相关教学资料。此时学生也应该做相应的课前准备,对教学者的教学知识进行课前的预习,从而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设计任务。教学者运用计算思维的一系列方法设计课程任务,同时学习者作好相应的学习准备。在实际教学中,选取“灰度图像无损压缩”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对lena图像进行编码,可自主选择任意一种或几种变长编码方法,可自主选择编程工具。当教师把课程以任务的形式设计好以后,教师就围绕任务进行教学,而学习者则根据该课程的学习任务边学习边考虑算法编程。
3.呈现任务。教师运用计算思维的一系列方法呈现教学任务,在良好的教学情境下呈现教学任务,分配给学生学习任务,使学生进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此阶段需让学生3~4人为一组进行真实的项目创作。学生需要对比各种图像编码方法的算法流程、效率、复杂程度及适用于何种图像。小组成员应分工合作,每人研究几种图像编码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学生没有学习过的知识,这就需要让学生在了解任务的前提下分析问题,提出完成任务将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每个小组在完成设计工作后,需提交一份图像压缩方法的设计文档。
4.实施任务。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可以完成教学任务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书籍、编程软件、图像编码方法指导资料(去除何种图像冗余,采用空间域方法还是频率域方法)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协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各自的或者合作的任务安排,每个小组都有责任人安排进度,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5.总结评价。教学者教学任务完成以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对本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学习心得。每个小组提交自己的算法研究报告,演示自己的压缩算法程序。每个小组派代表以PPT的形式报告自己的编程思想:如何选择编码方法,如何选择编程工具,图像压缩前后效果对比及压缩效率。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汇报和程序演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改进。学生在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后,一起讨论下一步的算法优化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图像压缩这一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五、结束语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基于计算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学生不仅完整地参与了整个教学过程,而且在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的同时充分锻炼了计算思维能力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整体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程度及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如,张再跃.再谈计算机思维[J].计算机教育,2010,(23).
[2]朱立平,林志英.基于思维教学理论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计算机教育,2008,(8).
[3]吕会庆,张巍.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7).
据组委会介绍,此次获奖的62名同学不仅品学兼优,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除了专业学习成绩突出外,很多同学还多次获得国内外专业性大赛的奖项。
成立于1989年的“计算机世界奖学金”每年评选一次,旨在鼓励大学生注重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领域应用成果的开发与研究。在激励青年学生奋发进取、培养优秀计算机科技人才和促进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令业内称道的贡献。
李欣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伟
中国人民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江晨
清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专业
石礼昕
清华大学
理论计算机科学
研究中心
刘丹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畅
北京理工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弓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昱波
北京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孟思辰
北京工业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运涛
北京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
周亿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自动化专业
李婵怡
中央民族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汪秋云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
信息系统专业
刘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系
刘晓威
南开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系
倪恒侃
天津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林海卓
大连理工大学
电信学部
计算机专业
杨哲
大连理工大学
电信学部
计算机专业
王志刚
东北大学
信息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尹一方
东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飞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苏文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吴斌
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钱超尘
复旦大学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朱荣华
同济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曹正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彭上夫
上海交通大学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专业
沈怡涛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乾
华东师范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昂
南京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智坚
中央矿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康凯
中央矿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文亚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伙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
宋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陈东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迪源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何幸泽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猛
厦门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厦门大学
信息学院
计算机系
洪毅虹
武汉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武云龙
武汉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胡宏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冒伟
华中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张鹏飞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兰峥
国防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贺泰华
湖南大学
计算机与通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万畅
中山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网络工程专业
陈元训
中山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刘忆璐
重庆大学
计算机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李国
四川大学
计算机学院
季昆
四川大学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方灿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李贞昊
电子科技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安全专业
程萌
云南大学
信息学院
通信工程专业
李世军
云南大学
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李爱真
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专业
魏广程
西安交通大学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吴建涛
西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牛维
西北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徐萌
西北工业大学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
盛勇
兰州大学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2、地球物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和较系统的地球物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初步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或相关的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从事地质类专业勘查,以科研工作为主要方向,通过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从事地质研究。预测自然灾害。从事工程探测类,通过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工程、建筑进行水文工程地质、城市环境与建筑基础以及地下管线铺设情况的勘查等。做相应的地球物理软件程序设计,地球物理仪器开发等工作。其他工程应用。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
就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路线基本上有两条路线:第一类路线,纯技术路线。第二类路线,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就业要求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大学生应该储备的知识。
4、化学类专业,培养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应用研究及科技管理的能力。
就业前景:化学专业为学生提供化学知识方面的职业才能,同时,还开设包括数学、物理和生物在内的辅的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具体科学基础知识外,该专业还培养学生具有判断力的思维、试验技术、解释观察以及清晰表达思维等能力。打算从事化学职业的学生将乐于独立工作。他们将有超出一般水平的科学和数学天赋,有用自己双手劳动,使用技术材料和操作实验的灵巧性。坚韧、耐心、好奇心、独立、创造力和关心细节是职业化学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5、理科试验班专业,核心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数学与信息科学概论、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实践、数据结构、普通物理、操作系统、概率论、计算机组成原理、数理统计等共同基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