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

第1篇: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石湖景区管理处党支部

为进一步加快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推动景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处领导班子对景区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经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石湖景区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名胜区十三个景区之一,是集吴越遗迹、江南田园山水风光一体的山水型自然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距苏州古城区仅4.6公里。但是景区环境的现状仍然极其恶劣,交通管理混乱,环境脏乱不堪,地痞流氓及违法事件不断,与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和历史景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景区行政区划隶属于高新区、沧浪区、吴中区和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造成管理体制混乱,规划范围内的景区与实际的行政属地管理严重脱节,游客和当地市民怨声载道。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景区的发展和建设面临非常有利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朱市长及政府相关部门多次亲临现场指导建设和保护工作。但石湖景区仍然面临着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

(一)理清景区土地权属的问题

石湖景区行政范围涉及沧浪区、高新区、吴中区多个辖区,区域内土地权属情况复杂,虽然08年调整的总规修编确定我景区总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但现实情况是规划范围内大部分土地隶属于友新街道、越溪街道、长桥街道、横塘街道及景区管理处,景区管理处持有用地较少,导致整个景区违章搭建众多,环境脏乱无序,景区形象大打折扣,给统一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目前推进的石湖景区北入口建设和即将进行的吴越路道路改造项目中,我处发现所有工程的推进均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与土地权属方协调解决租地、地面附属物拆迁补偿等问题,这将是未来的其他项目开发同样存在的制约。

(二)景区内外部道路交通体系问题

目前穿行于景区间的吴越路和环山路在规划中为7米至9米的景区游览道路,只适用于景区内部交通。而该条道路现行交通主次等级混乱,存在着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因此势必要求市政道路与景区内部道路各成体系、有效对接,才能更为高效、便捷地服务于广大市民和游客。只有改善交通体系,将石湖核心景区吴越路段功能转变为景区景观道路,减少过境交通穿行,才更利于完成游览路线的组织。

(三)管理体制不顺,矛盾交结产生混乱局面,形成制约景区保护建设发展的瓶颈

由于土地权属与管理权属的不统一,加之相关管理部门工作的不到位,使得景区内违章建设、外来人口无序流动,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占用土地等现象都在潜伏蔓延,这些现象愈演愈烈,对未来的景区保护建设工作将造成不可预测的资源、资金成本浪费。

三、加快景区开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由市政府牵头,尽快协调景区相关行政区责任单位与土地相关部门等,实质性地解决土地单位补偿预期与国家标准的差距问题,早日完成石湖景区征地工作。为石湖景区的全面开发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二)在南北教育园之间打通山体隧道,与环山路连接,实现教育园区间师生的互穿,形成贯穿景区南北交通的过境的主要道路。同时改善整个吴越路和环山路状况,增加公共交通线路,提高景区的可达性,更利于市民游览。

(三)借鉴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地设立景区管委会的经验做法,理顺管理体制,对景区实行独立的行政管理,统一思想,整合景区及周边资源。在石湖总体规划指导下,统筹开发建设,全面打造“人间天堂,新西湖”。

我们相信,只要石湖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景区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深厚的人文积淀、便利的交通优势,必将焕发巨大潜力,成为苏州市民的旅游休闲胜地。

                                  2009年4月14日

第2篇: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新学期,新气象,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已经展开。本学期,调研部作为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以“突出部门特色,加强各部合作,,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提高调研水平,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途径来向学校反映学生所思所想所求,并构建较完善的工作机制与体系,完善工作职能,促进与学院、各系、各部门的合作交流。

二:部门建设

1、部门合作:在本学期中,加强同学生会其他部门的联系,配合其他部门搞好活动,增强学生会的凝聚力;

2、工作制度:每个星期,召开一次院系例会及部门例会,处理日常工作。加强部门的内部联系,组织各种活动加强交流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引入竞争机制,不论资历,对部门新老干事进行平等考核,只有工作努力认真,具备一定工作能力者才能留下。

3、干事培训:由于下学期部门会进入许多新人,我部将组织部门新老干事参加各种有关调研活动的讲座,请调研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学生予以指导,使之尽快熟悉工作,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的团队,进而提高部门调研水平。

三、具体活动安排

1. 9、10两个月,我部主要任务是做好本部的招新工作以及迎接新生的志愿者活动。

2. 10月中旬,由于新生入校已经一段时间,我部将进行一次新生调研活动,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生在我校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校方,充分发挥调研部的沟通桥梁作用。

3. 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我部计划与宣传部联合,通过访问就业中心和各系的有关老师及毕业生,调查近两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我校毕业生就业方向和凸显问题做出调研,撰写调研报告,通过宣传部进行一段时间的主题宣传,帮助广大学生对我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就业方向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4. 11月下旬,我部将面向全校师生发放一份关于未来就业方向的心理测试问卷,作为前次调研的后续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使大家明确自己的就业意向,进一步认识自我。测试答案将由宣传部同事协助在海报栏里张贴告之。。

5. 11月,我部将向学生处申请,由学生处出面,请专业老师对我部的干事进行业务培训,帮助提高我部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增强我部调研工作专业化程度。

6. 11月-12月,我部将通过考核与内部讨论,决定见习干事的去留。

7. 我部在整个学期中仍将定期发放心理调查问卷,及时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动态,以便其他有关部门作出相应的协调工作。

8. 针对目前我院有许多学生表示有意愿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自己却找不到工作的情况,我部将联合我院勤工部,面向全校进行关于勤工俭学的调查问卷活动,并由我部与院团委勤工部在校外联系勤工俭学岗位,组织学生上岗。

9. 待定。我部正在进行构想: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对一些社会现象以及当前社会热门话题进行调研,帮助我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获取社会经验。(此事有待进一步讨论以及申报上级部门批准)。同时,在本学期,我部将作为一个机动力量,在其他部门举行活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协助其他部门组织活动。

总结上学期调研部的工作,由于部门负责人换届,新任负责人经验不足,我部门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各项工作还不够成熟,这学期我们要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把我们部门建设得更完善,做到真正为同学们服务,充分发挥我们的桥梁作用。我相信每一位院调研部的成员也将为调研部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以为学院争光、为广大学生服务尽为己任为能将调研部的“桥梁”作用发挥到最大限度而不懈努力。

第3篇: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教学 学风 督查

教风学风建设是评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对教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评价。加强对教风学风督查是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校院(系、部)两级教风、学风督导体系,提高督导工作质量和水平,更有效地发挥督教、督学和督管的作用,高校都特制定了相关的教风学风督查工作规定。笔者作为医学院校学生管理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学风督查工作,结合所在学校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实践,提出高校在开展教风学风督查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总体原则

由于教风学风建设是评估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对教师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评价。因此,教风学风督查工作必须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为指针,以国家高等教育法、教师法、学生管理规定为依据,以高校的有关制度为准则,明确工作思路,界定督查内容,实施督查工作。

目前,高校的教风学风督查主要是在学校主管教学领导下进行工作,具体执行由教务部门负责,对教风学风情况进行督查,并指导院、系、部教风学风建设工作,为学校建立优良的教风学风发挥督促、检查、评价、咨询、参谋、协助作用。同时,为把教风学风督查落实到实处,各教学院、系、部相应有一名领导分工主抓教学督查(督导)工作。

2、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职责范围

根据目前高校教风学风督查的情况来看,其主要职责是: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提高认识水平和执行政策的水平;按照职责范围,制定工作细则和年度工作计划;对院、系、部教风学风建设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实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的督查;按照学校校历,每单周进行一次督查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工作小结,每年向学校作一次工作汇报;督查组正副组长应邀列席学院有关教学工作会议,并把贯彻学院有关会议精神及文件、决定等列入督查工作的重要内容,使督查工作与学院整体工作协调同步。

3、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职责范围

由于各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同,目前,一般高校对教风学风督查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以上级有关部门和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文件为依据,督查、评价处、院、系、部贯彻执行情况,规范管理过程,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并及时反馈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研室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状况和完成教学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对教师履行职责,严守教学纪律,从严执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和教师工作条件状况进行调研评价;以学校有关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为依据,督查、评价处、院、系、部贯彻执行情况,强化管理过程,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并及时反馈年级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年级管理状况,各项学习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进行调研分析、评价;对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刻苦学习,努力完成学业,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等情况进行调研评价。

4、教风学风督查工作的具体要求

教风学风督查必须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的思想基础上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运行机制。学校督查组通过督查对各处、院、系、部正常工作状况和完成年度教风学风督查工作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分析。学校督查组对教师的教风评价,作为教师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对学生学风的测评,作为学生学期综合测评考核的重要内容。

学校督查应按照教学进度,制定督查计划,在单周进行督查活动时,应深入到院内各教学环节,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督查调研,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便于教师、学生接受。在工作中,注意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局,提高督查效果,每月召开一次小组工作会议,汇总情况,向职能部门反馈。

学校督查组在进行督查时,应认真填写督查记录,力求做到内容科学合理,真实准确,并及时向有关处、院、系、部转达意见和建议,并写出专题调研报告,为学院教风学风建设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在校报上开辟教风学风论坛,定期编写简报,做到报道及时,重点突出,指导性强。

5、教风学风督查的组织建设

教风学风督查是一项政策性、学术性较强的工作,督查组成员应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有关政策、法规,学习高教管理知识和学院的有关文件。坚持自学和每月一次集中学习的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督查组应密切同师生联系,深入教师和学生之中,倾听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督查组成员应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责任心和工作自律性。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

[3]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第4篇: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课 教学探索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54-01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关键

高中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相关,《三字经》中说的好,“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个热衷于工作,能够深挖教材,扩展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的教师,能把政治课上的生动有趣。高中政治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这对政治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很深的了解,要对世界历史有宏观的掌握,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密切关注,对社会热点有合理的认识和科学的解读,要关心国家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思想。在当今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不与网络接轨就意味着与时代脱节,因此,教师要在海量网络信息中找到最有代表性,也最能结合书本知识的经典案例进行透彻分析,从而达到与学生的思想认识共鸣。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道德建设,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处理好夫妻关系,做好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在学校认真工作,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在业余生活中注重生活简朴,合理消费,不盲目攀比。我国古语有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政治教师只有对所教专业不断探求,对生活热爱,注重德行修养,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才会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时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占领课堂教学阵地是核心

课堂教学是政治教师的生命,课堂作为政治课的主阵地,发挥着传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想,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因此,从课堂的导课,到重点难点的讲授,到课件中每一幅图片、每一句话的选定,到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有层次、要循序渐进、要有逻辑性。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教师要在讲授书本知识和社会热点时,有意识地灌输给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意识,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弘扬社会正气和奉献精神,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占领学生的头脑。在师生关系方面,要创造和谐的师生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性地表扬学生,在鼓励和赞美中启发学生的心智,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能避讳,要善于从正面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让学生树立起社会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对于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不能乱解读,要在课后通过查阅资料给出理性科学地分析,在下次上课时给予解答。

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手段

理论如果不经过实践检验,就会成为空洞的抽象的理论,政治课也是如此,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象,把握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注重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这里的实践,有些内容是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有些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的。例如,在讲授消费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调查“我家的消费调研”,通过学生对自己家庭的消费状况分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今后的合理适度消费,注重文化消费。在讲授国家机关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就社会上油价、电价等的涨价举办校园听证会,让学生扮演公务人员和普通群众,就涨价的合理方面和人们的关注层面展开辩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开拓学生眼界方面,要充分利用自己所在城市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参观访问。可以开展以家乡变化或者家庭生活变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感受党的政策和人们生活的改善;可以开展我为父母做一件事,积极弘扬中华孝道的传统美德,我为母校做贡献的义务劳动活动,从而树立集体意识;可以结合各种救灾活动开展相应的爱心捐助活动,号召同学们通过媒体或者网络与灾区小朋友开展结对子活动,做力所能及的爱心活动,可以让学生们培养感恩意识。总之这些实践主题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弘扬社会主义风尚,要具有教育意义。

第5篇: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摘要] 长期以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普遍不感兴趣,思想政治课上课效率低 ,这是政治课教师的共识,针对这种状况, 笔者就如何建构高职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课堂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索,权当抛砖引玉之笔。

[关键词] 构建 高职思想政治高效课堂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思想政治课高校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 ,构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课堂

激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策略 。

首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学生往往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离现实生活远,高高在上,没有实际意义。因而,在教学中寻找理论与现实的结合点,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熟悉感和亲切感,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注重将理论与时政热点紧密结合。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精心设疑,启发学生思考,是一门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通过设置问题,促使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的乐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高职思想政治新编教材中,文字量减少了,但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却增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将遇到许多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必须注意深入挖掘,以疑促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入细致、扎实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点。具体操作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提问时要层层递进,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活动的规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问答之间珠联璧合,妙趣横生。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小组讨论和小组轮流发言、分组比赛以及演讲比赛等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率。

二、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构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课堂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创设愉快和谐、自主多彩的学习环境对“兴趣教学”是必要的。我们在上课伊始,就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的心理,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宽与严的关系,使课堂环境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教师本身的情绪状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师生关系和谐、心情愉快,学生就会在一种受教师尊重,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下学习,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用师生互动来维护良好的课堂环境,在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所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充分地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用教师较高的理论知识修养和道德素养,“厚积而薄发”,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就会使学生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

三、用教育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感受课堂的快乐 ,构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课堂

教学既是科学更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赋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在课堂快乐、喜悦、迷醉中求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设计有针对性的讨论题、辩论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展思路,完善观点,接受教材中的立场、观点、原理,增加对理论的信度。把学生经历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会激发学生实践的愿望,比如环保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广泛进行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可列举各电视生产厂家掀起价格战的事实,并提出价格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你是彩电集团总经理会怎么办等问题。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能有效地将政治课理论变成学生的思想,变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好章节小结,也有助于巩固学生兴趣。富有艺术性的章节小结,可使学生领悟所学的知识,教师也会从中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学生是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

四、发展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构建思想政治课的高效课堂

使政治课教学走向社会,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证探究相结合,学生就会信息加工的主体,这不仅发展了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自觉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式:如: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关于维护国家与的内容时,我们播放的录像时学生时而切齿痛恨,时而扬眉吐气,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引起学生兴趣。高职学生大多不爱学习但是喜欢听故事的,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故事是相当多的。上课之时,我讲案例鼓励大学生学有所成后回家乡作奉献,支援家乡建设,讲到贫穷的家乡面貌,我们用了一段顺口溜: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保安基本靠狗,读书基本没有。这样,学生们听了,常常会发出会心的笑。

总之,让学生感到新奇, ,愿意学,喜欢听,求知的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了,就可以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让他们喝取知识之水。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的更新还应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比如,组织学生一起观看“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时事传真”、等电视栏目,并选择有关内容在课上进行讲座。构建高效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手段。

第6篇: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一、传统的环境社会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加强的经济活动已经严重打破了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原有的平衡,严重破坏了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输送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了解与把握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组织生产与生活,是维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而当代大学生如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社会影响和解决途径不了解或片面了解,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以及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环境社会学独特、全面的视角,对于培养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合格大学生,无疑具有基础性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环境社会学方向课程的开设只局限于国内设有社会学专业的部分高校中,且大都作为社会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设置,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同时,在这些业已开设了环境社会学方向课程的高校中,也只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海大学等寥寥可数的几所高校的社会学系将环境社会学作为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这种现状极其不利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人才培养与储备。

2.教学内容略显贫乏

环境社会学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的起步要更晚一些。当前,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与其他较早形成的分支社会学如农村社会学、家庭社会学等相比要明显单薄得多。国内学者出版的以“环境社会学”命名的教材也只有李友梅、崔凤、孔德新等编著的寥寥几本。总体而言,这些教材对国外环境社会学理论与案例等知识的讲解较多,而对国内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的介绍则相对较少,缺少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现实案例,理论与实际也未能较好地融合为一体。此外,对与环境社会学密切相关的生态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史学等学科知识的介绍略显不足。因此,在传统教学对教材的依赖程度还比较高的背景下,国内环境社会学的教学内容就显得较为贫乏。

3.教学模式较为僵化

当前,多数高校在环境社会学教学上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代际式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模式过度强调教师对知识的单向式传递,采取单一化的填鸭式方法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感受和积极参与,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感性认识,感觉学习内容枯燥乏味,学习兴趣难以提高,从而陷入被动学习的窘境。此外,课堂教学学时比例过高以及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过低,也导致环境社会学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在课堂上,教师认认真真地讲解与学生仔仔细细地记忆,辅之以师生之间偶尔的提问和回答以及课后间或留下的作业,已经成为教学中的固定场景。这种呆板单一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而言过于单调,学生很难感觉到自身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无疑会使学生将学习当做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表面的学习成绩尚且无法保障,遑论学习的实际效果了。

5.考评方式不甚合理

传统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不甚合理,主要表现为过于看重学生硬性记忆知识的“能力”,过于依赖书面式期末考核,过于强调结论式评价,过于注重定量式评价。在这样的成绩考评方式导引下,学生往往不会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对知识的真正掌握与实际运用能力,而只在意最终考试前的“背水一战”。这样的考评方式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掌握与运用,不能有效表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自然也就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推动。

二、环境社会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在高校中普及环境社会学教育

笔者认为,鉴于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现状,为有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保证我国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在我国高校中普及环境社会学教育。高校普及环境社会学教育,不仅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要求,更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必修内容。学习并掌握环境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和当前现状,学会用社会学的视角分析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有益于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以及未来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环境社会学是环境科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独特的学科背景要求学生必须尽可能掌握较多的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定学时的生态学、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政治学、环境史学等学科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从多个学科中汲取养分,极为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同感和迫切感。同时,针对国内学者出版的环境社会学教材数量稀少,而且其中对国外环境社会学理论和案例介绍较多的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引入国内环境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国内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相关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能够紧跟学科前沿及我国社会的现实发展状况。

3.引入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教学

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所引发的弊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环境社会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无疑是理想的选择。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愿望为前提,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基础,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为核心,以尊重学生的自觉性选择为特征的一种师生合作式、协作式的教学方法。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引入环境社会学教学,将学生塑造成学习的主人,并始终以使他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一起合作探求知识带来的幸福作为教学的基本准则,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并灵活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积极互动,这就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且增强他们将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环境社会学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到实践中去体验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紧密联系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破坏与保护的实际情况,安排几次专题性社会调查,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学生根据选题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调查提纲,设计调查问卷,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展开实地调研,搜集第一手材料,分析相关内容及数据,并运用环境社会学基本理论分析所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具体方法,并将调查结果和研究结论写成调研报告。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度及相关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思想意识,丰富学生的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必备技能。

4.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依靠口述及板书来为学生讲解相关学习内容的僵化模式,整合多种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紧紧吸引到学习中来,藉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增加教学活动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形象与直观,更容易使学生接纳教师所传播的理念。比如,将团队教学与专题式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尤其是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将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不同教师各自以专题的形式传授相关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概略了解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主要知识,有效地拓宽其知识面。比如,在学生中推广小组式学习法,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以小组的形式研究问题,撰写平时作业、结课论文和调研报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问卷制作与教学实习。以此方法推动学生由记忆式学习向研究式学习转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可以调动起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充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此外,在应用小组式学习法时,应注意在学习小组的人员组成、小组组长的人选确定、教学实习过程中小组的进度等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为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基本素养创造直接便利的条件。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灵活搭配与综合运用,无疑会大大提高环境社会学的教学效果,可以令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5.健全考评体系,有效推动学生学习

第7篇: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活动教学中来,活动教学就成功了一半。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仍然存在理论性强、实践性不深入的特点,还有软硬件不能及时更新,学生所学知识在实习中应用率太低,造成“学而无用”的不良思想,加之部分中职生目标不明确,思想不积极,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现象微乎其微。此种状况下,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思教学、改教学,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计算机教学中活动教学就成为一剂良药。“身临其境方能知其味!”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发展是基于参与,学生的思维品质、方法与能力的养成是基于参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基于学生自身的参与,没有参与就没有体会、灵感和创新。调动学生参与的方式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入手,从小组长抓起,从个别活跃的学生抓起,利用网络或校企合作的相关资源从视听不同角度进行刺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激励,逐步调动学生参与的宽度和深度,做到深层次的参与。

二、知识性原则

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学生活动,其目的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活动服务教学。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那么学生所能接受的知识量和记忆的深刻程度也会不同。如《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条形码部分的教学,如果在教室教学,则学生至多了解条形码的概念及应用场合;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室,展示条形码的编码机器和过程,并能展示它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实例,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并在认知的更深层次留下痕迹;如果再有条件者,甚至可以把该课的内容事先安排学生调研,做好调研报告,再以汇报课的形式让学生来展示,结合学生收集展示的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再做补充,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本课所学到的知识就不仅仅是条形码单方面的知识了,为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活动的形式可能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因教学条件而异,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都必须围绕教学内容而定,只要这种活动充分涵盖了所授知识点,并通过活动能把这些知识点很好地传授给学生,就可以将其称之为好的活动教学。当活动教学的形式确定后,如何把教学内容逐项、分层次地渗入活动中也需要教师做精心设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有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还处于被动状态,此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逐步让学生从这种活动中由浅入深地体会所学知识要点,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成为其中一员,带着任务,带着使命感,变被动为主动时,教学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教师才真正成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三、灵活性原则

在传统的概念中一直把灵活性与原则性置于对立面,其实没有绝对的对立,只有把它们统一起来,才能更和谐,就连孔子也主张“君子贞而不谅”。这里的灵活性原则指灵活变通,不拘教条。从教者往往会遇到如下的尴尬境地:精心准备一节公开课,事先把教学的每个环节自己设计得细致入微,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变数太多,偏偏就有那么一个学生的回答出了偏差,或某个环节出了差错,让你无法与下面的环节相连,这时的你面对众多听课高手可能会感到紧张,这时就需要灵活性原则。一节普通课堂教学中都会面临如上情况,更何况是活动教学课,因为很多环节需要学生来参与或完成,而每个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太大,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还必须坚持灵活性原则。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灵活性体现在活动过程或程序上则是活而不乱。在教学活动中,把握住知识要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或创造,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活动的过程加以指引,师生配合,共同探讨,让这种教学活动不但能更好地展示知识,吸引参与,同时能够引发更为深入的思考。

四、激励性原则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积极的一面,如性格开朗、思想开放、个性突出、乐于交往、珍惜友情、尊重他人、社会参与度高,但也有消极的一面,比如有惰性和厌学的情绪,有自卑和偏执的心理,有攀比和虚荣的心态等,总之,他们是一群敏感而又自尊心非常强的孩子。对于这样一群孩子,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激励而不能打击,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而不能以偏概全。当教学中开展的一些活动需要学生参与时,如果教师能从激励的角度出发,抓住学生的长处或兴趣点入手,将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一次小组讨论,一次角色扮演,一次上机演示,一次小型项目开发,一次社会调研,都是教学中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谁负责文字宣传,谁负责资料收集,谁负责上机操作,谁负责整合汇报,都是有艺术要求的,想要获得活动的成功,教师绝不可以随意点兵,而是要知兵善用。基于当前职校学生的现状,可能初次启用某位学生时,他会犹豫、会徘徊,有的甚至冷漠,也有可能他顺利听从你的安排,但前几次参与活动并不能产生你所预期的效果,但请相信,很多职业学校学生的激情和创造力是在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激发后,才终于横空出世,作为教师,你的激励和认同很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第8篇: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师生关系;中小学生;关系现状;影响因素;理解;尊重

传统的“教师权威”意识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教师是师生关系的主宰者,有什么样的教师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随着学生自我意识能力、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和教学主体地位的凸显,学生因素,尤其是学生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对教师行为的理解等因素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一、理想和现实的中小学师生关系状况分析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师生关系是维系教育教学生命的纽带。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理想的师生关系浅析

“师道尊严”渐渐成为历史,民主、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朋友般的新型师生关系将成为师生共同追求的理想。民主、平等关系的前提是承认师生双方的人格平等,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热爱,即“学生尊师爱师、教师尊生爱生”,任何单方的一厢情愿都不可能形成理想的师生关系。再者,尊敬师长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任何时代也不能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差异永远存在,教师应该受到学生心灵和行为上的尊重,教师也应该无私地热爱、尊重学生。有人认为,“尊师爱师”、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说是片面的,因为尊重不等于绝对服从,勇于挑战也不等于不尊重。“学生尊师爱师,教师尊生爱生”是一种自然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对学生或教师思想的控制,因此,不能说它会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相反地,在这种自

然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各种能力会得到自由、全面的

发展。

2.现实的师生关系状况解析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向往的,而现实中的师生关系正遭遇种种尴尬。这其中有升学考试下教师对学生的高压,也有学生对教师的不理解。《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的调研报告》一文显示:有45.39%的被调查教师“很爱自己的学生”,(按理这个数字并不算大,因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学生的回答更令人失望,只有5.61%的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爱;44.27%的学生认为“能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只有8.77%的学生“有心里话最想跟老师说”。这样一种状况,即使教师有再美好的愿望和设想,理想的师生关系也是难以实现的。如何才能与学生真正交朋友,让他们相信、尊重教师,是需要教师长期努力,付出感情和代价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学生自身因素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的一片热心为何不能被学生接受?是什么原因阻碍学生发自内心的尊师、爱师?教师的良好愿望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何有不少差距?解读学生的思想实际,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理解、热爱与尊重,是现今理想的师生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二、影响中小学学生尊师、爱师的因素分析

在社会转型期,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悄然而迅速地改变着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与地位,学生潜意识中疏远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尊师、爱师多已成为口号。

1.影响学生尊师、爱师的家庭因素

首先,家庭文化层次普遍提高,城市家庭尤为明显。家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在减弱,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降低。

其次,现在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呵护,“集两代宠爱于一身”。但在学校,即使小班制,学生也不可能受到和家中一样的礼遇,学习、生活中的一点挫折就足以催垮他们的自尊;教师对学生要求严一点,学生也不能忍受。家庭与学校的环境差异、家长与教师的角色差异,使教师的爱在学生眼中显得微不足道。

再次,离婚率的提高,使得不完整家庭越来越多,子女不能享受完整的父爱、母爱,导致性格缺陷,在学校表现为对同学、老师不信任,行为乖戾,老师的一片好心常常被学生认为是虚伪或是假情假意。

2.影响学生尊师、爱师的信息、传媒因素

首先,信息现代化使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大大增加。电视、广播、书籍、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提供给学生的信息远远大于学校教师的知识传授量,社会现实生活信息的丰富多彩与教学内容的艰深、闭塞,使学生容易对学校、对教师失去兴趣,教师的知识权威被各种信息载体淹没。

其次,多渠道的传媒对教育事件的关注及评价,常使教师处境尴尬,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降低。平日教师辛苦默默劳作无人问津,但只要教师对学生管教稍加严厉,媒体即大肆渲染,而学生对教师的不敬甚或恶言恶行,媒体却视而不见。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管教学生时竟被学生扔出窗外,事发后,学生继续在校学习,该教师自觉无颜见人而调往外校。现在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老师若对我们怎样,是要受到处罚的。

3.影响学生尊师、爱师的学生个体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身心发育提前,成熟较早,独立性强,自我意识强,世界观、价值观与从前大不一样,对老师的评价和交流需求也大不同从前。譬如,现在有不少学生认为,老师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是为了学生,而是为了教出好成绩自己多拿奖金,老师的“钱袋”掌握在学生手中。中小学生处于人格最易可塑期,情绪也最易激动,老师稍不留神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可能是学生的敏感源,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现在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不仅要爱岗敬业,还要有得体的外表,幽默、机智、时尚。在学生眼中,教师难以如意;教师也自叹:现在的老师真难当!

4.影响学生尊师、爱师的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也面临着竞争与压力:优质生源、师源的竞争,家

长、社会对优质办学水平的期待;上级教育部门及媒体对学校行为的严密监控等。学校要为学生服务,“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校在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无挫折、无冲突的理想社会。事实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常有希望与欲求的冲突,无论这种冲突的程度如何隐而不显,它总是存在。教师代表成人社会,与儿童的自发性的生活欲望是相对的。

三、引导中小学学生尊师、爱师

美国一位学者这样总结他们的师生关系:“在我们的传统里,师生关系非常重要,它是建立在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互为荣耀的基础上的。在这种传统下,学生要承担这样的责任:首先是对自己,提高自己生命、生活的质量;其次是对教师,给教师以尊重、忠诚,开诚布公地与教师交流。”尊敬师长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家庭、学校、社会有必要帮助中小学学生理解、热爱、尊重教师。

1.家长对子女进行尊敬师长的教育

时代的变化,使得家长的家庭管理作风也由从前的“集权化”转为“民主化”,但有时难免矫枉过正,尤其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爷爷、奶奶也得对其毕恭毕敬,这样“尊幼爱幼”的教育不是“民主、平等”的教育,如此发展下去,孩子将唯我独尊,无视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是基本美德,需要从小培养,家长应让孩子明白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相互尊重,在家尊敬、热爱亲人,在学校则是尊敬、热爱教师。

2.学校强化学生的尊师观念

一方面,学校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号召教师无私地为学生奉献爱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强化学生尊师、爱师的观念,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教师的优点,理解教师的苦衷,接受教师的爱心;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尊重老师不等于完全服从老师,“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学校保护学生的权益和自尊,也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和自尊,为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提供宽容、温馨的氛围。

3.社会各界理解、关心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生的价值判断容易受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的要求、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博士王成全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对教师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有问题的,我们强调的是奉献、责任,可是相比较而言,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对他们的关爱是不够的。”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的理解与肯定必将能引导学生敞开心扉接纳教师,心悦诚服地尊师、爱师。

第9篇:师生思想状况调研报告范文

[关键词] 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32-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6[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和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1]。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心理状态正在从半幼稚半成熟向逐步成熟转变,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人生观,他们的主体意识强烈,渴望自我做主,同时又明显缺乏抗压能力,遇到问题往往不能独立处理,从而产生矛盾、抑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排解,很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2]。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了在2005―2007年间1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3]。《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在情绪感受方面,超过八成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孤单感。高校辅导员作为战斗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理应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教育、管理和服务三重角色,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育人的工作,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层面上的正确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也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夯实必要的心理基础[4]。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的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辅导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再繁琐沉重的事务性工作都不怕,就怕学生出问题。高校辅导员需要承担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状态,导致舍本逐末,偏离了辅导员工作的核心。高校辅导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角色定位,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思想状态,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排解心中的苦闷。

三、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密切的接触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具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加强心理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辅导员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把辅导员培养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学生工作中,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很难把握关键,切中要点,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要求辅导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用科学的方法、专业的知识来指导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它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环境,她以特有的形象向师生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更以特有的象征符号感染着学生,有着强大的内在力和明确的指向性。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和塑造性格[5]。通过大力宣传心理健康健康知识,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趣味活动,心理健康团体训练,能够使学生正视心理问题,了解心理问题,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高校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多开展以“人际交往”、“环境适应”、“恋爱心理”等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组织学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电影。以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为契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活动月的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