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科学课的作用
1、小学的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其作用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再有小学的科学课包涵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它包含生物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等。小学科学也与小学语文、数学等等重要的课程组成了完整的结构,同时这些课程也为中学要学的知识打下了基础。所以说在小学时候就学好科学课是十分重要的。
2、由于大多数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候,对于许多的事物都具有新鲜感,所以老师必须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健康知识。尤其是卫生保健发面的知识,例如该怎样保护眼睛;怎样通过加强锻炼保护身体等等。向学生传播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科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小学的时候学习科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好的基础。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一个变化万千的世界,在生活中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去对待事物的变化,必须要具备一定科学知识。例如,能够知道蛇的一些基本属性;同时也要具有一定天文知识,能够在夜空中找到星座;学生也要正确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就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具有科学知识,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正确的观念,很好的了解周围世界。
二、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解析
1、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现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虽然现在许多地方在努力设置专业的科学老师,以确保队伍的专业性。但是现在科学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这样就直接的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建立起一个专业队伍是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2、现在许多的小学实验室设备差。实验教学在小学的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少的学校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其配套设备并不能满足老师在上课时候的需求,具调查,大概有73%的老师说设备不够;有65%的老师反应实验条件较差;有55%的老师反应现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较差;还有5%的老师认为应该设备应该和教材上的知识配套。从以上就可以看出,由于教学设备不配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学科学的课程的发展。所以学校必须要对此加大力度,保证实验设备的充足性。
3、现在科学在小学教学中不够重视。现在许多的学校并不重视科学的教学,认为其太深奥,以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能够理解。许多学校只是重视语文和数学这两门学科。因为学校的不重视,所以导致了没有专门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严重的阻碍了科学在小学教学中的发展。
4、科目的不平衡性。现在许多的学校多课程的安排并不科学,更侧重于语文和数学方面的教学,而对于科学课只是仅仅每周两三节课。这样不科学的安排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不重视,他们会认为科学课只是缓解主科课程紧凑的副科。
5、教材问题。现在许多小学的科学书上的知识涵盖或者已经超过了初中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有点难度,那就更不用说小学生了。这样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在小学时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会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这一门学科很难,就会导致学生对这一学科失去兴趣,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的办法
1、学校要通过给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要通过不断的完善自身制度,给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够被激发出来,通过这样的途径增加所有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学校要鼓励学生自主全面的发展。学校做到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并不是代表可以放任学生自己发展,老师完全不对学生进行管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对学校的声誉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小学生的年纪都是比较小的,自己又缺少持久性,一旦离开老师的引导,那么他们就会盲目的发展,甚至有极特别的同学不发展。同时对小学生养成读、写等基本功也会有不良的影响,这样学生就得不到全面的发展。所以说,老师在给学生自主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度。
3、老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就是科学的核心含义,强调探究也就是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4、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要注重综合化。综合化就是指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来学习,这样就做可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5、学校要根据教材的需要置办各种设备。随着我国九年义务的实施,虽然许多小学的设备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添置,但是并不够全面。现在仍有许多的学校没有实验室,即使有的学校有实验室但里面的设备也不够齐全,这样就给科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制约。这些问题都是当务之急,学校必须要尽快的解决。
现在各大小学在科学上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不能够解决,只要各级领导能够对其进行积极的关注,并且本着务实的工作态度,认真的分析在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研究,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结束语:
体育游戏的存在,针对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师资的特点,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育和体育的内容。根据体育游戏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并加以运用,把体育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去,以游戏的方式作为教学和训练的手段,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会大大促进学生心智、体能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由于体育游戏较为简单易行,且具有锻炼价值,这也为非专业教师提供了便捷的教学方式,既可在初涉非专业课时为学生创造锻炼身体、发展智力的机会,也能为自己掌握和熟悉新教材赢得时间。体育游戏既然有着与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紧密关联的特性,那应该如何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特点,结合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相对不足的缺陷,来充分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要深入理解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了解体育游戏的创编原则和方法,以及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与方式、教学方法、组织和管理,才能有效地运用体育游戏,使体育游戏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功能。
一、游戏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游戏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选择的内容应与教材紧密相连。如某一游戏对某一动作技术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和良好效果,那这一游戏则可作为这一课时的活动内容。
比如:在快速跑教学中,“贴膏药”游戏既可锻炼学生的快速跑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快速启动及反应能力;20-30米的迎面、往返接力既可锻炼学生的快速跑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速度耐力;男女生同距两次口令追逐跑(即在同一起跑线上两次口令先女后男追逐跑),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长江黄河”、“拍背追逃”、“通过封锁线”等等游戏都可用作快速跑教学的内容,中间如再加些奖惩,那就更能适应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斗志。同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创编,把教材融入游戏当中,再加以精心的教学组织和安排,使学生充分了解游戏的内容及锻炼价值,那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二、游戏的趣味性与掌握基本技术相结合
由于体育游戏是通过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具有趣味性,它能满足学生对娱乐的需求;但由于中小学生心理正处于不稳定时期,一乐便容易忘乎所以,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简单的健身作用,还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技术技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服务。因此,把体育游戏做为教学内容,还必须要求在游戏的同时,掌握必要的运动和练习技巧,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效果。比如:在完成运球、跳投、传接球教学后,篮球8字变向运球——后转身运球——急停跳投——双手胸前传接球接力游戏,可以使学生在游戏娱乐的同时熟练掌握和提高运球、急停跳投、双手胸前传接球的基本技术和能力。又如:在完成前后滚翻、支撑跳跃、立定跳远的教学后,助跑——支撑跳跃(山羊)——立定跳远——兔子跳——前滚翻交叉腿接后滚翻的游戏,同样对熟练和掌握技术、提高技能,有着与单一的教学所不能比拟的效果(当然,技术性较强的动作游戏要适当地把动作技术作为评判胜负的标准)。所以体育教师应该在游戏前充分讲解教学内容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并通过专门练习掌握技术,在游戏的练习过程中把学到的技术运用到练习中去。
由于农村中小学场地器材的相对不足,再加上如果有几个班级同时上课,给不足的场地限制了更为有限的活动空间,而农村中小学客观条件的不足,正好可以利用游戏的可塑性加以弥补,这样既可克服先天条件的局限,也可让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的目的。因此,在编排游戏时,更应注重场地器材的分配,教师之间应相互沟通,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的效能,同时,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的周边环境,如台阶、护拦、爬梯、爬杆等,根据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创编行之有效的游戏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最大程度地综合利用场地、器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问题;构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时间是讲解知识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听课,这在课堂教学中教室里的气氛也不活跃,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应用,语文课程设置教材增加了更多的实践,并为教师实践教学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吸收了学生、更多的学生通过实践知识-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参与,让小学生的学习和积极的氛围中成长。
一、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实践性教学是很多学校教师被要求使用的教学方式,在运用过程中学校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体与监管主体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在教学进行中,教师可以随意决定授课方式与手段,并且决定着实践教学的各种问题,有时候教师就会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的实践锻炼。
为此,学校首先应该重视对于教师实践教学的培养,首先对教师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才可以使得教师使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小学生,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就目前的实践教学状况而言,很多小学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这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面对新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设置,很多教师都在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小学的实践教学多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和教学经验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总结的,这就造成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科学性。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固然值得参考,但是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方式对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教师的实践教学方式才会更加科学。
实践教学的不科学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进行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或者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社会调查时,本意在于提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却因缺少科学的指导,使得实践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实践教学体系与实际教学情况不符
在构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完善的管理和科学的建设,致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面临很多问题。实际的教学情况与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不相符合,进而造成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的书法比赛、知识比赛等,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由于赛制设置不合理,评选制度不完善等,就会造成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达不到实践活动的效果[2]。
二、如何科学构建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
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为此学校要重视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及时解决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
实践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教学的改变,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都有一定的教学难度,因此学校不能够仅仅依靠教师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应该不断让教师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借鉴其他校园的优秀经验,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系统。
(二)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的指导对于实践教学系统的开展必不可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坚持学校的科学指导,实际教学经验虽然可以提供教学参考,并不能够完全掌控实践教学的各种环节与手段。科学的教学体系对于实践教学的长足发展尤为重要。
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性的另一手段就是加强学校的硬件设备建设,例如重视建设多媒体设备,建设学生活动中心等,这些硬件设备的完善,有利于各种语文教学实活动的开展,更加符合科学的硬件设置。实践教学系统的科学性对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科学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是教学实践的主体,因此科学的实践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且减少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失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实用性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需要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与科学的手段才可以形成,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要重视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的学校情况、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于实践教学手段进行及时的调整。
结合实际的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教学反馈,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也要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进而形成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反馈,及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给学校,学校根据整体的教学状况对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及时的调整[2]。
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该逐渐变动,而不是彻底的改变。小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学习需要一定的适应性,实践教学体系在不断的变动过程中会对于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适应性,逐渐对于该体系进行改革,与实际的学校情况、教师教学、学生的学习状况相适应。
三、结语
小学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的背景之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的。就目前我国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但是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善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体系。随着实践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体制的建设会逐渐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会不断地更新与丰富。
参考文献: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把体育课当成游戏来上,就会让学生感到快乐,学起来也会更有劲。而许多学生并不十分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下边逐一分析一下。
首先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心里曲线而进行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练而无趣;其次是为了考核、考察的达标要求,拼命地把体育课上成基本身体素质课,使学生练而无味;最后是教师的“内功” 差,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长期不变,顽固僵化,不能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去教学,使学生练而无劲。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使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停滞不前,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水平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就要给学生添点“兴”,要为学生的体育课“减负”。针对这一情况,我进行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快乐式教学。
快乐式教学模式就是要从传统的讲授式、单向传授式转变到启发和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上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间互动、互助、互学的过程,其特点为:
(1)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
(2)利用风趣精彩的语言,巧妙地导入新课。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变“厌学”为“乐学”的关键。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主要环节。我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课前语言引趣,挖掘教材非智力因素,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力求做到“趣味化”。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赖和信任情感,我利用他们的“童心”、“童趣”、“童语”、“童行”去对学生导教导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从而能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心理上进行运动的“减负”。例如: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在初学集合排队时会互相拥挤,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甚至因为着急而乱说乱叫,针对这一现象,我把学生四路纵队分别编成“小鸭子队”、“小黄狗队”“小白兔队”、“小花猫队”,并给每位同学都编上号。这样一来,儿童从心理上乐意接受。在集合的时候,老师就说:“看哪一队的小动物能最先找到自己的家?”加上老师的表情,语言提示,可使儿童进入角色,逐渐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3)选择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低年级教学可采用童话形式,把儿童非常熟识和喜爱的小猫、小兔、小狗、猴子、小鸡、小密蜂等编成故事内容,进行教学。例如,用“老猫 ”教“小猫”学本领为主线,用投掷羽毛球、鸡毛毽、纸飞机等代替掷沙包、垒球,这些内容不仅学生练习兴趣高,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4)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课堂上适度给学生“自”和“自由度”,让他们动脑筋,边想边练,去尝试、体验,并与同伴切磋琢磨,互相交流,逐渐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例如,上小学三年级课,内容是身体基本活动和武术,将一组过花桩、独木桥、爬竿、过软梯等和武术中的拳术、棍术组合起来,编成“上花果山”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边学边练,边唱边模仿,使学生们在想象中即学会了动作,又体验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师生关系和睦,教学充满乐趣。
(5)形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游戏和竞赛,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要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的带头作用,让学生在自己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他们向往和能展示自己特长与能力的角色。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例如,“大鱼网”的游戏,儿童初做会觉得有意思,再做就开始觉得单调,有些乏味,不再吸引他们。为此,我把游戏改为“聪明的小鱼”,再精心设计场地。创设了“大海”的景象,跳箱作“礁石”,垫子作小鱼的家,还有水草,鱼网,老师当渔夫,学生是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小鱼 ,并在游戏中启发他们通过大家的智慧,如何不被渔夫抓住,如何去救被抓住的小鱼。在加上老师的表情动作,会给儿童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虽然这是一个奔跑游戏,有一定强度,但在游戏中,通过他们的表情却是兴奋、欢快的,忘记了疲劳,想到的是有趣 ,连一些平时不好动的学生都对我说:“我们再做一次吧!”练习形式活了,气氛也活了,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在收获中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发展了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我想学” 、“我要学”、“我会学”、“我爱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效率 互动
追求高效课堂在课改的潮流中已应运而生,“轻负高效”成了实施素质教育新的目标和追求。而打造高效课堂,课堂中的互动显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师生课堂上的互动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即首先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式的互动,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提问,由老师回答或者在老师的提示下由学生自己解答式的互动。无论哪一种互动形式,都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兴趣,从而整体的提升课堂的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正常的儿童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潜在的探索性学习意识。这种探索因子一旦被激活,便能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自主创新。[1]所以,这种互动式的教学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其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目前的教学当中,这两种互动的形式都存在一些问题。在第一种互动的过程中,许多老师不敢大胆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甚至目前,“公开课”和“评优课”作秀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过度追求外在形式的完美,追求浮华的表演,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却效果不佳。这势必会影响课程标准的落实及课堂效率的提高。而在第二种互动方式中,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中,经常提问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很小,没有疑问或从不主动提问的学生占了约60%,这样就造成师生互动常常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育的效率,就必须克服这些问题。
1 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尊重其自由表述的权利和机会
1.1 要有民主的氛围。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消除心理压力,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和思考,才会精神振奋、情绪激昂,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要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必须采取民主、宽容、理解的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只有这样,课堂才真正是属于师生双方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1.2 要有充分的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可见,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被教师的分析替代。在课堂上,学生宜多采用朗读的方式来阅读课文。朗读有助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把握课文的内容、作家作品的特色。
1.3 要有冷静的思考。目前,语文课堂尚存在着思维空白的缺陷。一种情况是,有些教师害怕“冷场”,为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便只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或者在问题提出之后,不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便以“引导”甚至“告知”的方式将问题解决。另一种情况是,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对教师所提问题不经思索脱口而出。前一种情况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后一情况会使学生养成一种不负责任的习惯。这都是与新课改理念背道而驰的。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促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直接的交流与对话。为此,教师的提问应有层次感,要注意难易结合,并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1.4 要有热烈的讨论。讨论式教学是新课改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新课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各小组的同学共同讨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比起由教师一个人“承包”的教学方式要好得多。这时,教师千万不要因为担心“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而限制学生的思维碰撞。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不宜忙于解答,而应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思考,并联系上下文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热烈的探究中有所发现,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师要敢于“放权”,促进学生主动提问、思考
2.1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问题意识,做到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答。[3]不能仅用所传授的知识来全部解决问题,而应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让新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延续下去,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2.2 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提问。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尊严,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微笑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要不停地鼓励学生围绕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对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可以要求他们把问题写成文字然后提问,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对一些标新立异的问题要给予鼓励。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敢于想像、乐于想像,在批判中创新。
2.3 创设迂回情境,促进学生提问。课堂上要激活学生思维,积极发问。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为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不会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才能将学习当成一种享受和愉快的体验。这一切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提问环节时,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让学生因趣生疑,因疑生奇,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中等体育学校;物理;课程体系;建设;探究
一、对物理教材组织顺序的探索
“课程”不仅要有“课”,还要有“程”。所谓“程”就是一种过程、一种程序,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更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有实践研究表明,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次序教学,竟然有截然不同的效果。传统的物理教学一般都是根据所研究的现象来安排教材顺序,没有根据物理学深层次的本质进行安排,而笔者认为这种结构的安排是不够合理、不够科学的。首先,从研究对象的物质形态方面来讲,我们可以把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分为粒子、场、波三大部分,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而从研究方法上来讲,主要有质点、微观粒子、场、波、刚体以及热力学系统等,而就其线度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如果从运动形式方面上来看,可以把物理学教学内容分为平动、转动、波动、振动、随机运动等,虽然这些运动的复杂程度不一,但是每一种运动都有其一定特点,也有其相应的研究方法。如果从阐述的物理规律分,则可以为分为演绎规律和统计规律两大类,对于中等体育的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演绎规律。想要使中等体育学校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教材组织顺序是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科学设置实验教学环节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物理实验是物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亲密接触一些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增强思维的严密性,还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一些实验技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对学生学习物理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都有一种“重理论”而“轻实验”的思想,他们认为实验在整个教学中只是一个陪衬的作用,或者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物理的实验教学一直不容乐观,要么学校投入的经费太少,没有完善的实验设施或是单独的实验室;要么教师认为实验过于浪费时间,没有给同学们实验的机会;再或者教师把一切都准备好,只欠同学们“按步骤行事”的这个“东风”,认为这样可以加快实验的速度。在这些教学过程中,要么学生没有实验的条件或机会,要么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的步骤去做一些简单的验证实验,导致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起不到实验应起的作用。作为中等体育学校的物理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的不足,让学校和教师们都能够对物理实验持高度重视的态度,给学生配备完善的仪器设施,配备单独的实验室,给学生足够的实验机会和实验空间,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理论的来源,验证理论的真伪,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感受成功,让学生用实验巩固理论知识,也用实验促进学生对理论的进一步学习。
三、科学的课程设计
建设优秀的、完善的物理课程体系,需要有科学的、合理的课程设计作为前提保障,所以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多花点心思在课程设计上,让课堂上的物理教学有一条完善的教学线条,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认为,课程设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课程设计的目的。
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才会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不走或少走弯路。(2)课程内容的选择。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从来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就讲到哪,跳跃性很强,让学生总是摸不着头脑,把握不住学习的方向和边界。所以教师在课前就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把握教学的难度、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清晰。(3)课程计划的安排。课程计划的安排一般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为人类发展所服务的学科,也是一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为物理学科包含了严密的逻辑思维、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研究能力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们中等体育学校不是学物理专业的,但是物理学科所包含的众多思维和能力都是社会需要的,是学生们立足社会需要学习的,因此建设一套合理的物理课程体系实属必需。
参考文献:
[1]邢杰,赵长春,樊振军,等.大学物理课程体系的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2]徐明达,于佳丽.论建立开放的高职高专大学物理课程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3]斯坎得尔·吾斯曼.提高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质量初探[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4).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它不仅是政策和技术层面的运作,更应是思想、理念的更新。本文认为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达到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和谐与教师的和谐、与家庭的和谐、与学校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只有这样,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才具实效性、针对性,才有时代的特征,也才会更有理论的力量。
“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着学校教育和课程的发展变化”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此国家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新课设置方案就课程内容和学时调整、方案实施时间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规定。该方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方面继续保持德育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给了学校一定自主权,使学校可以根据形势及地区、学校、学生特点自主及时安排相关德育课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笔者对如何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作了一些思考,认为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必须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我们国家要构建和谐社会,那么我们德育课程也应以和谐理念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下面就我如何用和谐理念做指导,构建和谐课程体系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愿和同行商榷。
那么什么是和谐、课程和和谐课程体系呢?和谐,即“安顺谓和,协调为谐”,是指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来达到一个相互容纳,相互补充且健康互动的有机共同体。课程简单地说是指课业和进程。而和谐课程体系是指在和谐理念指导下,实现课业和进程与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社会达到一个相互容纳,相互补充且健康互动的有机共同体。只有这样,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程改革才具实效性、针对性,才有时代的特征,也才会更有理论的力量。
一、德育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和谐
德育课是一门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新版的全国统一的德育教材及大纲都规定各地不得自编教材,其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观,已经克服了过去教材中的诸多弊端,但同时以带来这样的问题,即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固定教材通过编写、印刷、发行,教育内容往往滞后。而德育有效性的高低,又往往体现在它的时效性上。用新近发生的鲜活事例进行教育往往更加有效。道德的提升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关,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有效性更强。一本固定的教材怎能涵盖千百万学生这么丰富多彩的的生活经历。学生的道德提升过程与他们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而一本教材却无法顾及到学生生活经历、社会影响等内容,存在着的地区差别、校际差异,却一厢情愿地试图让全国、全市学生都来“齐步走”。其本质问题是:不管何地、何校、何时学生是否“有病”(需要),全国、全市的全体学生,不但要同时吃同一种“药”(教材),且“剂量”(课时)、“服用方法”(教育手段)也须“划一”,这怎么可能对生活、学习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家庭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呢?
高职学校德育目标在确立上,存在着理想化的倾向,这就导致有意无意的“拔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际的德育活动对于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成熟期的中等职业学校生来讲,只能肤浅的唯心的理解它。得不到学生内心的认同,也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由于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高,也就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当今学校的德育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不符和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征,不具有时代的特色,也不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无法溶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实践和影响人生观,这样的道德教育就变成了道德说教。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觉悟程度、认识能力、道德水平和境界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同样的程度和水平,显然是不切实际和不合适宜的。
另外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过于偏重教育的主观意识,忽略学生接受心理,仍以老师说教、讲授为主,不大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学”或“情境教学”教学方式实施甚少。德育课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思想实际和发展规律存在着偏差,削弱了德育的感染力,学生们对德育课产生了无用心理、敷衍心理。另外,德育评价以考试分数为主,忽略学生实际行为表现,忽略对学生行为的规范训练,因此,学生往往是为应付考试而听课。这些“理论”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进步起多大的作用,一旦考试完了,这些“理论”在他们的脑子中也就荡然无存了。因此,要使德育课程体系与学生的和谐,首先就要在内容和进程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上具有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二、德育课程体系与教师的和谐
德育课程的实施最终要靠广大的德育课教师,可以说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就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而现实中我们的德育课老师却面临界这样的问题:
首先,教材贪大求全。例如,《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涵盖经济学基础知识政治及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法律基础知识》涵盖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我们的教材的确需要系统完整,但也要顾及教师好教好用,对这么多的内容如果浅尝辄止难出效果,讲深讲透一是课时不允许,二我们的学生是否需要和能接受,况且我们的老师是否能讲透还是个问题,我们的老师毕竟是个教师而不是专家。
其次,教师课程权力的缺失与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新课程倡导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但这种权力分配主要是国家权力,地方与学校的权力显得十分有限。对中小学教师勤于检查、督促、评比,而疏于引导、服务、对话与交流。在这种科层制教育行政管理模式下,教师被置于学校科层最下面,他们的行为规范受到教育行政人员,校长以及各处、室主任等人员的约束与控制,他们被视为学校科层体系中的“技术员”.对教育、课程内容毫无选择权,成为游离于课程研究领域之外的盲目模仿者和机械执行者。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谈何容易。
因此,要使德育课程体系与教师的和谐,就要在教材的内容,和管理体制上加以改革,内容上教师接受,体制让我们的教师开心。
三、德育课程体系与学校的和谐
我们的学生每周的德育课课堂教学毕竟才两学时,这两课时教学再好,还是时间太少,那我们就要把德育贯穿学生在校的所有时间,为此我们就要:第一课程与学校其他教育途径的贯通,即课程与班主任工作、共青团活动及其他日常教育活动的贯通,使德育课程与学校其他教育资源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发挥整合性的教育作用;第二是教师与学生的贯通,即不是单纯的教师教育学生,而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教育;第三是教育与学习的贯通,即学生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习,在学习中无形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是教育与评价的贯通,即教育与评价不再是两个相互割裂的环节,而是整体教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教育中有评价,评价同样发挥教育作用。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使学生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各科渗透德育教育。
四、德育课程体系与学生家长的和和谐
古往今来,家庭不仅是其子女赖以生存的场所,也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日趋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断扩大和增强。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宝座”,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所有这些现象,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的德育离不开家长,要使家长也溶人我们的课程体系,达到课程与家长的和谐。
五、德育课程体系与社会的和谐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关键词:新办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酒店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22-03
对于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已进入我国双语教学问题研究的新阶段。一部分学者撰写了构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文章,个别学者立足某一具体专业探讨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纵观我国已经取得的有关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关于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研究,甚至对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都非常稀少。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总结了我国双语教学师资、学生和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双语教学的有效模式及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原则、思路、措施等。学者们对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虽已初显,但大多就事论事,不十分完备,欠缺系统性和全局观。本文立足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专业双语课程群为基础,构建了由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实习与专业双语(专业主干课程)等课程模块有机融合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国际化特色,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一、双语教学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2001 年第4 号文件,“双语教学指用外语讲授学科专业知识。学校采用外语(大多是英语)原版教材,全部或部分使用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近些年,各高校的双语教学基本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但双语教学改革和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正在攻坚和解决之中,问题的存在并不能阻挡高校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双语教学课程群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正在开发的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和特色项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素质的涉外型酒店管理人才。专业建设发展走国际化道路,办学与世界接轨,培养全球公民。引进全球公认的非常先进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及配套教材,在一个专业内组建由12门专业主干课程构成的双语课程群,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融合、专业能力与语言能力的融合及国内从业素质与国际从业素质的融合,以全力推动国际化、应用型、高素质的涉外型酒店管理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实习等课程与专业双语课程群有机融合,教学相长,共同确保专业双语课程群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组建专业双语课程群
组建由12门专业主干课程构成的双语课程群,12门课程全部是国际上最前沿的课程,引进课程的同时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确保课程与国际接轨。专业双语课程群在实现学科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的基础上,尤为重视学生学科知识及读、写、译专业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全球酒店有效工作和发展的能力。
国外教材进入中国后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可通过两个途径解决,一是选购与外文原版教材配套的中文翻译教材,中国人翻译后做了一些去美国化的处理;二是选派精通中、西方酒店管理的海归人士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能够将教材内容进行较灵活的融合、比较和本土化处理。
(二)公共英语课程为双语课程学习的基础
本科第一年开设2个学期的综合英语课程,一是为了衔接高中英语学习,助推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是为专业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综合英语课程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
(三)专业实习课程为双语课程学习的准备
本科第一年开设各类以认知和操作为主的实习课程,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实习课程的开出,一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二是为后面的管理实习做铺垫。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和12门专业核心课全部学完以后,获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酒店主要岗位的流程标准和实践操作能力之后,进入管理岗位的实践,即管理实习。
课程设置与双语课程配套,前期或同期开出对应的专业实习课程。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课程学习,对酒店的基本情况、酒店各岗位的运作流程和标准等有较形象和具体的认识,能为相关双语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四)专业英语课程有助双语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
本科前三年,每学期开出酒店英语课程,共开出6个学期。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双语课程同步。以下是酒店英语课程与专业双语课程的配套关系图。
酒店英语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语言能力。具体开设目的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二是分担双语课程语言目标压力,即专业双语课程主要承担读、写、译方面的语言能力目标,酒店英语课程主要承担听、说方面的语言能力目标。这样,专业双语课程和酒店英语课程相互补充和配合,共同确保双语课程教学语言目标、学科目标和思维目标的实现。
专业英语课程应采用实训教学模式,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为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一)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1.注重多种教学问题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双语课程的教学理论讲授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多媒体、视频等手段辅助教学,实操、图片、案例分析和小组作业等形式促进教学。
2.按酒店的组织架构编排教学班的师生关系。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创意为模拟的酒店上下级关系,营造浓厚的职业学习氛围,并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和身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灵活编排,如“前厅部的运转与管理”课程,主讲教师A为前厅部经理,辅讲教师B为前厅部主管,各小组长为前厅部领班,各小组成员为前厅部员工。或可将各小组身份进一步细分,按照高星级酒店前厅部的组织架构,将各小组命名为前厅部下面的各个部门。按照这种教学理念,将教学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是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学习单位和活动单位。
3.课程网络学习及手机在线学习。借助网络平台,将双语教学课程开通为网络课程,学生每人一个账号,登录后可自主开展网络学习和复习。借助手机平台,将双语教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信息上传为手机共享资源,学生通过手机随时查阅课程有关知识点和信息。
4.教学班学生说课竞赛活动。在每门课程教学结束前的1―3周,组织学生说课。说课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英语语言,采用小组间竞赛形式,由主讲、辅讲教师主策划,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辅助配合来完成。举办说课竞赛活动,一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系统的进一步的梳理;二是为了给学生展示和锻炼能力的机会,锻炼其英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对知识归纳提炼乃至升华的能力;三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方法
与国际接轨,变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按照“重小考,轻大考;重过程,轻期末”的考试理念和原则,对双语教学课程进行考核。
1.小学期教学模式。改变高校传统的以学期或学年为教学周期的模式,本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以两个月为一个周期。小学期教学安排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是方便教师教学和工作安排。短周期授课将更有利于兼职教师的聘请,有利于教师外出进修、访学、挂职和进行必要的社会服务;二是方便学生参加相关课程的国际认证。每门双语课程都配套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小学期教学使学生认证考试的压力分散,学完一门课就复习一门课认证一门课。
2.以随堂小测试为主导的课程成绩评定。每次课安排上一次课的知识小测试,每次测试时间大约10分钟,从第2次课开始。小测试成绩共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课程教学结束时,对每次小测试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的参考。除了小测试,教师还会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作业,各小组从搜集资料,到设计方案,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综合性项目作业共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30%。
3.国际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课程教学结束时,按照国际先进的标准和要求,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全体教学班学生均参加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委员会对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后,反馈给授课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表1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考核办法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一所新办的民办外语类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自身的特色定位,提出了国际化、应用型、高素质的涉外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主干课实施双语教学高起点战略,组建由12门专业主干课构成的双语课程群,由此搭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架构。但是,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虽已确立,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师资、学生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宋结焱.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经管类课程为
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
[2]宁晓洁,原一川.高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唐泳,段洪.西部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体
系构建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4]陈跃华.高职商务类课程ESA 模式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J].职教通讯,2011,(18).
简单来讲,校本课程就是依托学校优越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本校教师专长、由学校和教师自主研发的课程,其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兴趣爱好。
化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自然科学,很多教学内容都是起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高中化学的课程教育理念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是相通的,其教育目标都是让学生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化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因此,开发和实施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助于构建完善的化学教育体系、提升高中化学教育的质量。
二、提升化学校本课程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途径
为了响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号召,很多高中学校都结合自身实际开设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化学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受校本课程教育目标不明确、教材编排不适当、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等因素的影响,高中化学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1.明确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不能变成高中化学的“第二课程”,其教学内容应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和培养兴趣爱好为出发点,除了基本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外,应多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因此,在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上应有所倾重。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应以完善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努力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和对待科学知识的积极诉求,并努力挖掘化学知识中人文教育因素,积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史、科学家成长历程等知识,以培养学生“孜孜以求科学知识之真”的学习观和高尚的科学人文精神。
2.科学编制教材
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方向应坚持这样几个原则: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力求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培养兴趣爱好,内容丰富多彩、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积极推陈出新、服务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
首先,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的编排要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应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教学内容的现实意义等,努力选取和编排通俗易懂、学生喜欢且容易操作的教材内容。
其次,教材的内容应丰富多彩、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编排要努力把化学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资讯融入进去,引导教材向多维化方向发展,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材的形式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课本形式,教师可以开发电子文本或网络教学,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智能设备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和浏览,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便利性。
最后,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应服务于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应与高中化学教学和高考保持一致,虽然它不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延续,但如果不与化学教学和高考保持一致,其实用性和适用性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之,在保证与化学教学和高考一致的方向上,校本课程应尽可能地突出素质教育的特点,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
3.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首先,高中化学校本课程教育应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型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充分突出学生在教和学中的主体性,帮助其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其次,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善于接受学生的质疑、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多观察与多思考。
4.积极引入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