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课程建设; 参与式教学; 天空教室; 基金管理教学软件。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核心课程。
该课程一般设置在学生学习完《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等概述性课程之后再进行讲授,之所以这样设置,是因为需要学生以前期所学的知识为铺垫,进而更深入地学习。课程主要涉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法律依据、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体制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等内容。关于本课程的建设,搜索“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可以看到只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俊霞教授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校级精品课程。再搜索一些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校,发现可供借鉴的本课程的建设比较少。因此,对于本课程,在建设中主要靠课程组自身的探索与实践。
苏州科技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自 2005 年招生开始,一直就对本专业进行不断地建设,努力探索与实践。在课程建设方面,教研室成员着重对《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专业主干课进行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力求扎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作为课程建设成员,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课程建设的探索经验和思考体会。
一、《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特点。
( 一) 理论性。
课程中围绕着社会保障基金这一研究对象,它的基本特点、内容、管理的原理和主要技术方法等都带有很强的理论性。课程的这一特点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注重深入浅出、用能吸引学生的讲课方式来进行教授。
( 二) 交叉性、综合性。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从名称上来看,就涉及了社会保障学、金融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的内容,在实际的教材和教学中,更是要密切联系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政府预算等学科,因此,它具有了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不仅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自身知识体系的高要求,也使得我们在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广泛地吸取和利用其他相关学科各种现有的研究成果,使这门课程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有自身特色的学科。
( 三) 实践性。
目前苏州市的社会保险业务经办都是由“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来实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课程事实上是与社会实践相关度最强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内容涉及到的社保基金的筹集、发放、运营、财务管理等环节都是实际部门操作中的业务流程,学生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了业务是如何操作的,这些业务往往还涉及到了很多政策性的文件,所以在课程中穿插讲解最新的社保政策也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恰恰也体现了本课程的应用实践性特征。
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探索。
探索之一,以专业理论的讲授为基础,注重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有理论的支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同样如此。鉴于课程理论性的特点,在课程中,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就是把课程涉及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讲解给学生听,课程在设计时也分配了较多的学时进行理论的讲解,诸如社保基金管理的基本框架、基本原理、主要技术与方法等。在沿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具有竞赛性质的“ 小讲课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动脑动手参与,排除他们对枯燥理论的厌倦情绪,学生自身的研究经历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探索之二,以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为辅助教学。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十分迅速。由于目前本校的学生在校内能够方便地接触到网络,学校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专门建设了一个“天空教室”的平台,供各位专任老师进行课程的网络化辅助教学。为此,《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也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把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内容搬进了网络系统。本课程的天空教室内容板块设置有: 课程资源( 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课程课件、授课录像、参考文献、名家观点及热点、补充资料) ,师生互动答疑,学生作业和测试。这样,作为教师就可以通过网上课堂的途径向学生传递更多的专业信息,而学生也可以预习、复习、自学所需要的课程内容,能与老师在课后进行较好的交流和互动。
探索之三,聘请实务部门业务骨干进行业务操作及政策讲解。基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本课程建设中创新性地安排了一部分课时交给社会保障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介绍。本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建设之初就积极主动地拓展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苏州市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中心和相关区社保机构的合作关系,凭着以往良好的互动,在实务操作性最强的基金管理课程别邀请了他们的业务骨干来课堂进行讲课。这些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对社保政策清晰的认识,讲起课来内容生动、贴近现实,有鲜活的案例呈现给学生,并且与高校较为传统的名家专业讲座所不同,这些操作型的业务工作人员在讲授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在聘请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讲解的这一探索实践中,我们编制了具体的讲课时间、章节和内容入教学大纲,并事先与讲课人员联系沟通,就讲课课件进行讨论完善,这样最大程度上达成了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匹配,促进讲课效果的提升。我们还特意报教务处审批,聘请了这些校外讲师成立讲师团,发放聘书,保证了讲课师资的稳定性。同时,为了使得这项实践持续有效,我们建立了反馈渠道,即学生如有疑问可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向讲课人员咨询,讲课人员也通过相应的方式长期性地解答疑问。
探索之四,开发社保基金管理教学软件,建立模拟政务大厅。从目前来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少的,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的配套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确实需要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在实地考察了实验室建设起步早、建设较好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保障实训系统后,我院进行资源整合,专门开辟了一间教室,购买近 50 台电脑,并与相关软件公司合力开发出一套“社保基金管理操作教学软件”,模拟了社保机构的操作环境和操作界面,在教学中仿真地进行讲解和操作训练。结合课程内容,通过设计相应的案例,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业务操作,比较生动地模拟了现实社保政务大厅内的一系列业务办理流程,使学生们学到的理论在学校内就得到了一定的深化和运用,也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软件的辅助教学和模拟政务的实施,不仅抛弃了理论性课程的枯燥,更是为学生在后期进行的校外专业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课程建设的总结与思考。
通过课程建设,《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教学日趋成熟和完善。除了上文主要的四点探索实践之外,在常规性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如在教材的甄选上,先后启用了两部教材的备课和试用,最终选定了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同时另外一本教材中比较好的部分也作为补充材料纳入到授课中,此外课程组还编写了基金管理教学软件的学生操作手册; 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也紧紧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 在课件的制作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让课件生动起来。
尽管在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这门课程的建设将会不断推进,思考其建设和改进的方向,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点: 首先,要突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之间的差异和特色,有一些知识点与前修课程难免重复,但可以找寻另外一种角度进行阐述,在授课中注重本课程的特定角度和研究方法; 其次,要继续提高本课程的实践应用性,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培养具有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很关键的目标,在课程中需要强化实践环节,多利用好基金软件,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最后,要与地方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能够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社会的执行层面了解实务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进而毕业后服务于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领域。
参考文献:
[1]安华。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2011,( 02) : 21 -23.
[2]刘玉娟。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
经济师,2011,( 04) : 132 -133.
辽金文化研究
(113)辽金元时期沈阳城建变迁考 张国庆
(119)金代奚人的政治地位 苑金铭
经济与管理
(123)中国能源消费收入弹性再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 田涛
(126)金融发展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鲁婷 王慧敏 韩家彬
(129)技术进步对辽宁省建筑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葛晶
(132)低碳经济下出口贸易结构探析 杨肃志 徐铭营 黄粤
(137)企业物流外包问题分析 宋尚昆
(140)货币的名目价值和实际价值辨析 张广现
(143)农村混合型消费者的行为驱动研究——基于山东地区 万君 马晓燕
(146)cdm项目的社会评估及其范式 肖静 董巍
(149)企业集团内部转移定价博弈分析 王瑞华 孙珩
(154)中国煤炭企业税收筹划 王甲山 包仁杰 刘瑞姝
(157)股东与经营者关于会计信息披露水平的博弈 毕淼
(160)医患纠纷的形成原因及解决机制 葛沛麟 王晓蕾
(165)基于is-lm模型的宏观经济政策β-k之谜及其解释 许晓军 袁辉 宁凯
(170)温泉旅游产业带动阜新经济转型 刘彦鸿
(174)旅游产业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度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周薇薇 胡晓峰 曹俊华
(177)兴城泳装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温廷新 马龙梅 唐小龙
(180)泉州民营鞋企文化特点及建设模型 李震 林丽莹
(184)项目管理的协调 崔宝霞
(187)物业费的测算及管理 刘莉
语言文学
(191)日语词汇性与语法性复合动词的差异 柳小花
(194)思者道说存在——《艺术美学论》书评 王鹏
教育学
(198)高校科研产出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姜金秋 胡咏梅
(203)应用型高校工科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及发展 万智萍 陶强 王凤 任志健
(208)高校共青团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张慧春 张二军 盛桂颖
(213)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模式构建 寇玉生 王永萍 惠国辉
(216)励志教育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张志勇 于淼
单片机具有体积小、价格低、应用方便、稳定可靠等优点,在工业控制、农业生产、仪器仪表、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单片机是高校电气、电子、自动化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单片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利用单片机以及所学知识进行产品设计的能力,课程设计是单片机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在单片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引入CDIO先进教学理念,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便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现状
单片机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3]。
1.1时间安排不合理
单片机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学期末的最后一周,时间短,再加上学生花时间进行期末考试复习,往往疏于做单片机课程设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1.2单片机课程设计选题单一
单片机课程设计选题来源单一,没有让学生参与,题目通常由老师布置给学生,题目数量少,往往一个班多个学生共用一个题目,忽略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没有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发挥所学之长,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单片机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不合理
单片机课程设计往往由老师统一组织实施,虽然有的也进行了分组,但是小组没有有效的组织,没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短,学生通常只在Proteus软件中进行仿真,并没有进行实物制作,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课程设计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
1.4单片机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不合理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单片机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单一且不合理,课程设计的成绩通常由课堂出勤和设计报告组成,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2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理念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其包含构思(concept)—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4个方面,也是这4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CDIO理念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与学(PBL)”模式的概括集中体现,它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背景,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将理论知识融入工程项目实践中,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对知识理解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8]。
3基于CDIO理念的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将CDIO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应用到单片机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中,从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选题、组织实施、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将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运行贯穿课程设计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加深对单片机和相关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
3.1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以往的单片机课程设计通常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周集中时间进行,由于设计时间短、任务重,加上学生还要进行期末考试课程的复习,不能专注单片机课程设计,导致效果不理想,因此将单片机课程设计提前3周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第1周: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实施方案并交老师进行可行性审核;第2周: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在Proteus中仿真,仿真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个环节;第3周:实物制作,发放项目所需的电子元器件,学生在万能板上完成制作并调试;第4周:答辩考核环节,学生汇报演示作品,教师提问1~2个问题,答辩结束后,学生上交作品和设计说明书[9]。
3.2课程设计选题
选题是单片机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课程设计不同于课程实验,也不同于毕业设计,因此,选题既要结合单片机应用领域,尽可能覆盖单片机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又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衔接。选题还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在难易程度上要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选题来源主要有[10-11]:①教师自选,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科研项目或企业项目中选取,也可以参考电子设计竞赛题目;②学生自主选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题目,经与指导老师协商后确定。可选课题有交通灯远程控制系统、波形发生器、数字温度计设计与制作、电机转速测量与控制、数字钟等。课题确定后,教师设计好课程设计任务书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了解项目具体要求。表1是以波形发生器为例,将CDIO理念融入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培养。
3.3课程设计组织实施
课程设计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每组3人,设组长1名,每组自由选题,共同完成。每组由组长组织组员完成从项目方案设计到项目完成的各项工作,如组织讨论设计方案、遇到的问题以及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实物制作、设计说明书撰写等组内分工。教师从旁指导,让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将CDIO理念充分融入课程设计的全过程。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组织项目实施,实施流程。
根据CDIO理念,以波形发生器的设计与制作为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项目构思阶段(concept):学生根据波形发生器的功能和具体技术指标要求(能生成的波形种类、周期等)查阅相关资料,组内成员根据相关要求和资料提出各自的实施方案,由组长组织小组内讨论,初步确定实施方案。采用5个按键分别生成5种波形(正弦波、锯齿波、三角波、方波和梯形波),采用DAC0832数模转换器将单片机输出的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由于DAC0832是电流型输出器件,需要增加I-V转换电路,输出波形引脚与示波器连接。具体电路模块有单片机最小系统、按键接口电路、DAC082接口电路、I-V转换电路等。教师对小组提交的实施方案可行性进行审核,提出指导性意见,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2)项目设计阶段(design):本阶段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学生根据实施方案列出详细的元器件清单并设计各模块电路,编写相关程序,调试、编译生成HEX文件。首先在Proteus软件上进行仿真,以熟悉各电路的具体连接,仿真通过后,再绘制原理图,生成PCB图,为下一阶段作准备。
(3)项目实施阶段(implement):学生根据PCB图,选择元器件,并在万能板上焊接实施,焊接完成后,将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通电进行调试,观察能否实现功能要求,不能实现的查明原因并及时修正。焊接调试完成后,撰写作品的设计说明书。
(4)项目运行阶段(operate):硬件电路调试完成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PPT,公开汇报和演示作品,重点汇报实施方案的形成过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等。汇报后,演示相应的作品,并回答老师和学生的提问。
3.4课程设计考核
考核是检验学生课程设计完成情况的重要手段,不仅要能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还要能检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素养等。通过考核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动手参加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传统只有考勤和设计说明书成绩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为主、答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主要由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组成,过程考核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根据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每周安排一次考核[12]。
学生自评: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从学习态度、职业素养(是否按要求操作、维护实验室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等)、工作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工作思路清晰)、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对自己评价。学生自评占过程考核的20%。
小组内互评:小组内成员之间从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职业素养(是否按要求操作、维护实验室环境卫生、文明礼貌等)、工作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工作思路清晰)、阶段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相互评价。小组内互评占过程考核的30%。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操作是否规范、操作熟练程度、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占过程考核的50%。
课程设计完成后组织答辩考核,学生制作汇报PPT,首先从设计方案、设计构思、设计创意等方面汇报;其次进行实物演示;最后老师、其他学生对设计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答辩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作品完成情况以及设计说明书撰写情况给学生评分。学生课程设计的成绩由过程考核(70%)和答辩考核(30%)组成。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中韩间友好往来,越来越多的韩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初到中国,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是他们首要动机。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也主要从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语言教学研究时间较长,文化教学相对薄弱。(崔希亮,2012)“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承传播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为津梁,文化为舟楫。”.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教学。针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方法,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研究方面,以下列举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苏金智(1992)总结文化教学的四种观点,即“文化导入说”、“文化揭示说”、“文化融合说”、“文化语言有机化合说”。林国立,周思源(1997)“语言教学是有分工的,每一类型的课包含的文化内容不同,教学方式各异”。陈映戎(2011)通过与国内外语界文化教学策略和形式的比较,从文化教学策略与具体形式的角度,对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二、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文化类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任务型教学法(thetask-baskedapproach)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设计、组织、实施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特定设计的“任务”,从而达到语言应用和语言习得目的一种教学理论。该教学法突出强调“在做中学,用中学”。很多学者对任务型教学法进行了研究,目前任务型教学法在综合、口语、听力等课型中研究得比较充分,而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文化教学的研究相对薄弱,研究空间较大。因此如何使文化课更有特色、更吸引留学生是目前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运用在第二外语教学方面比较成熟的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的中国文化课程进行设计在对外汉语教学界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三、任务型教学法对韩留学生中国文化类课程的课程设计
中国文化类课程是独立于语言教学以传授中国文化知识为主的一门课程。其中文化知识点的选取按照《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国文化百题》,结合韩国学生的兴趣,选取了10个有代表性的方面,包括中国地理状况及十大名胜古迹、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京剧及地方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本课程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并参考对外汉语课程设计理论,从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实施等方面,对中国文化类课程进行设计。
(一)总体设计【教学对象】中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对中国文化具备一定的了解;能较熟练地运用汉语进行日常生活方面的沟通。【教学总体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韩国留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状况、节日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茶文化、戏曲、诗歌、功夫、书法及中国各地民俗文化的概况;2.通过搜集资料、情景表演,加强韩国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3.通过中韩文化对比,提高韩国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学时间】本单元教学时间为20周,每周2课时,两周一个文化点。【教学重点及难点】中韩文化对比。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施本课程教学设计采用Willis(1996)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三个步骤,即任务前活动(pre-task)、任务中(task-cycle)、语言焦点(languagefocus)。任务前为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导入课程阶段;任务中是任务教学的具体实施阶段;语言焦点我们称之为任务后阶段,是教师的总结归纳及布置作业部分。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组成完整的任务型教学模式。1.任务前阶段任务前阶段为实施任务前的准备阶段,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首先由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和相关资料导入每节课的话题,让学生明确任务的主题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第二,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的词句及句式表达,为学生完成任务做准备。第三,通过“头脑风暴”,调动学生大脑里存储的语言文化知识,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引导韩国留学生把以前知道的、已经想到的都说出来或写出来,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第四,介绍本节课文化知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中国文化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2.任务中阶段本阶段是教师向学生布置任务后,让韩国留学生个人或以小组形式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让学生自由地进行讨论;教师为学生提供语言及文化知识上的帮助,以促进任务的完成。这一阶段可按以下三个步骤来进行:(1)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完成任务。笔者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任务归纳为四大类,即游戏竞赛任务、角色扮演任务、情景模拟任务、文化对比任务。这些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具体采用哪种任务设计,要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来定。比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及名胜古迹的时候,教师可采用游戏竞赛类任务,让韩国留学生推荐最喜欢的一个名胜古迹。(2)任务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数量确定任务汇报的方式,也就是个人单独汇报或者小组汇报。小组数量不宜过多,4人左右为宜。小组汇报的人选由学生自己推选,轮流进行,尽量让所有的学生有发言机会。汇报时,教师让学生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同时教师应对学生汇报时出现的问题作好记录,等汇报结束后一一纠正。(3)教师点评。教师在学生汇报后就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热情;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可颁发小礼物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的成就感。3.任务后阶段(语言焦点)任务后阶段是任务完成的终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带领学生对重点、难点进行归纳总结。这一阶段也分两个步骤:(1)重点难点的归纳总结。教师归纳总结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并带领学生对重要的语言项目进行强化操练;师生共同利用重点词语、句式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复习,以写作文的形式就本节课所学的文化点做一个文化对;另一类是预习,就下次课的文化知识点搜集资料,准备上课时做简单报告。
四、小结
[关键字]《茶叶市场调查》课程;创新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423.02[文献标识码]B
一、《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设计的提出背景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产业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我国的茶叶产量和出口贸易量都居世界前列,福建省又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和茶叶交易及消费市场,茶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然而,经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培养出来并在基层从事生产技术、贸易的茶叶专业人才每年不足200人,根本无法满足茶叶生产和销售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针对这一形势的需要,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在原有国际商务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开设了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以下简称“茶叶贸易专业”)这一全新的特色专业方向。
该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是直接面向社会的职业技术人员,培养的目标是具备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和茶叶营销管理及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熟练的国际商务业务技能和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诚毅”精神,并能在外贸企业、茶叶企业等单位从事国际商务、茶产品贸易、涉茶商贸文化领域产品开发及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从该专业方向的岗位需要来看,必然要涉及到茶叶市场调查这一环节。而福建省作为一个茶叶大省,有着系统完整的茶叶生产、批发、经销、零售市场,不仅有产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还有为数众多的茶叶经销零售店、酒楼茶座等各种茶事服务的企业单位,这为茶叶市场调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环境。
《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开发和设计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的,该课程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学到与茶叶有关的市场调查理论知识,而且还能让其在实际的项目调查中充分得到锻炼,因此在茶叶贸易方向的高职教学中开设这门课程有其现实意义。
二、《茶叶市场调查》创新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课程设计理念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茶叶贸易专业的特色开发一门创新性课程,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该课程是填补国内空白的一门非常具有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不仅可以作为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而且可以作为其他茶艺类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更可以作为茶叶营销、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课程的重要补充。《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
(二)课程安排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是在原有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具体课程安排设计如下:
1.课程性质
本课程可以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2.适用专业
就本校范围而言,适用的专业有: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专业和旅游管理(茶文化方向)专业,除此之外,可以作为学校公选课开设,也可以作为其他高职院校茶叶营销、茶叶贸易、茶叶经营与管理,茶事服务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
3.总学分
选修课可以为2学分,必修课可以为3学分。
4.总学时
选修课可以为4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20学时;必修课可以为60学时,其中理论部分占20学时,实践环节为40学时,具体学时分配见课程内容设计部分。
5.考核要求
本课程考核跳出了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采用以小组项目考核为主,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为辅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的构成为:
A、小组项目占40%(开题汇报10%、总结汇报10%、调查文本报告20%);
B、平时成绩占20%(平时作业10%、课堂考勤10%);
C、期末卷面成绩占40%。
其中,小组项目考核将在课程内容设计的实践环节详细介绍。而期末考试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题型有单选、多选、判断、案例等,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实践性强,专业特色鲜明。根据课程设计的理念,本课程主要是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根据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根据每个模块工作性质设计教学方法,同时配合相应的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边学边做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并巩固知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课堂讲授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体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每个教学模块都有部分相关的基础知识,要求教师在教室或现场采用讲授法进行重点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讲述、讲解、解析等主要形式,配合大量的茶叶市场调查及茶叶种类、生产、包装、销售等方面的图片及视频,使学生缩短与真实工作场景的距离,教师能将茶叶市场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清、讲透。让学生理解掌握茶叶市场调查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收集、编写多个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提供真实案例的信息,提出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分析、集体分析或案情分析会的形式对案例开展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
在茶叶市场调查基础理论的学习中,教师学生互动探讨,互换角色积极研究专业深度问题及前沿问题、采用互动式学习与讲座式学习结合,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4.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
实施的模拟公司教学法,即按照市场调研企业项目的模式成立调查小组,每组设置项目组长,要求每个小组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组建,有队名、口号,组员有明确的分工,以此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根据课程的安排设计项目内容,从茶叶市场调研方案的制定开始,分步骤进行抽样设计、问卷设计、市场调查方法设计,再到市场调研项目的实施及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最终形成茶叶市场调查的项目报告。在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起到解惑和引导作用,控制各小组项目质量。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项目设计,提高了学生协作精神,增强了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让学生掌握从市场调查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的方案实施、整理和形成调查报告的完整流程。
(四)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设计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设计理念,基于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特点,此课程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模块和实践环节,并将创新课程内容的设计分为理论内容部分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
1.理论内容设计
《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理论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茶叶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授课中,侧重针对茶叶本身的特点、茶企业、茶产业自身的特色,对市场调查各个方面的步骤与调查方法进行重新梳理和设计,充分体现茶叶专业的课程特色。 2.实践环节设计
传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作为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程。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多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并辅以必要的作业练习,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茶叶市场调查》课程是在其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应充分借鉴其经验,课程设计重点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技能的培养。对此,对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
总的来说,本门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采用前述模拟公司性质的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具体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的实施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市场调查技能和方法。为此,我们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的实践环节具体分为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两大部分。
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
选修课:20学时,采用单项训练法
必修课:40学时,采用综合实训法
教学过程设计
组建团队、确定项目、开题汇报、项目实施、项目整理、总结报告
(1)基于工作过程的技能模块设计
工作过程,是指为完成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这个完整的工作程序中可细分为若干个子环节,也就是技能模块。其设计思路为:根据福建省茶叶市场的现状,基于市场调查与预测工作过程知识、能力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以完成职业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项目为依据开发相应的技能模块。
就企业营销调查活动过程来看,一般可将市场调查活动的工作过程分为六项技能模块:调查方案设计技能模块、抽取样本技能模块、问卷设计技能模块、调研方法技能模块、数据处理技能模块、调研报告技能模块。此外,根据需要,有时可补充市场调查预测模块。具体模块的基本知识在理论部分详细介绍,在实践环节则结合具体项目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
(2)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上述工作过程分解的基础上,针对茶叶市场调查工作过程的六大技能模块,可以根据课程的学时和性质要求,采用相应的单项训练法或综合实训法进行实践教学。单项训练法,是将六个模块作为六个子项目,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随着各章节教学的进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少,课程为选修性质的教学安排,学时可以分配20学时。综合实训是一种“单独设置”的实训方式,一般集中安排1~2周,其设计原则是: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背景,按照“讲做结合、以做为主,分块推进、逐步合成”的做法,采取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模块化与综合化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操作相结合。这种方法适合于课时较多,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安排,学时上可分配40学时。
具体的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以下环节进行:
首先,组建团队。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应先给学生介绍课程的总体安排和基本情况,并要求学生分组组建市场调研团队。可根据班级情况,每5~8人自由组合成一个项目团队,每个团队推举队长,确定队名及团队口号,并结合项目进展分配每个团队成员任务。
其次,确定项目。调研项目来源于实际问题,一是接受校外企事业单位的委托调查项目;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选的热点问题调查项目。具体而言,由于福建省在茶产业方面的特殊地位,大大小小的茶叶基地、茶叶加工厂、茶叶贸易公司、茶叶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星罗棋布,酒馆茶楼、茶叶店分布广泛,茶叶消费市场成熟,这些独特的环境因素,为茶叶市场调查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源。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联系校外相关的茶叶企业或接受委托,对特定的茶叶市场调查项目展开调查,也可根据教师给定的茶叶市场及茶产业相关的热点问题自选题目进行调查。
再次,开题汇报。在具体的项目选定后,教师根据课程安排,讲授茶叶市场调查方案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并要求学生针对其选定的具体项目进行方案设计,包括抽样设计、调查内容设计、调查方法设计、问卷设计等方面,之后应安排一次课程进行项目设计的开题汇报,交流展示各自的设计成果,教师对此进行点评总结,指出其中的不足,并打分考核。
第四,项目实施。调研项目的实施环节在校外进行,根据课程的性质,若是选修性质的课程,可安排学生自行组织,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若是必修的性质,则可安排集中实训,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分阶段展开具体的项目调研,并对调研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第五,项目整理。该步骤涉及具体调研问卷的回收、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内容。教师应密切跟踪学生项目开展情况,做好指导、督促工作,对项目实施后的问卷回收及数据处理分析及时进行指导。
第六,总结报告。在调查项目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分别以口头汇报和书面报告的形式对项目进行总结。的口头汇报主要要求学生以PPT的形式将调查的主要结果、遇到的主要问题、主要的结论及建议等内容进行总结;书面报告则按照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进行撰写。
至此,伴随着教学进程,学生协作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调研任务,实现了《茶叶市场调查》课程培养茶叶市场调研素质与能力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与组织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6).
[2]刘玉.浅谈《茶事服务与技能》课程的建设[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4).
[3]徐薇.国际商务(茶叶贸易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时代经贸,2010(10).
[4]杨江帆,管曦.关于茶叶经济管理学科建设的探讨——兼论茶叶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茶叶,2005(6).
1.1加强实践,面向市场
加强专业的实践教学,做到设计题目与规划设计市场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将工程设计的真实题目或者科研成果的最新内容引入到实践教学中。
1.2倡导开放,鼓励交流
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倡导开放课堂,科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进行设计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开阔视野,活跃思想。
1.3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库
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化零为整,积少成多,科学合理地建立相关的教学资料库,为教学活动的规范化,高效化打下基础。
1.4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重知识轻能力、重绘图轻写作的教育模式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新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必须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具备“能画”(方案设计)“,能写”(文本编制)“,能说”(汇报解说)的综合素质。
2课程体系的调整
2.1实践学时调整
根据修规教学改革的需要,增加设计实践类课程学时,丰富设计课的教学内容,例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课程设计在由64个学时改为80个学时,一个规划设计变更为了一大一小两个规划设计,意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的教学特点,对接市场的人才需求。
2.2课程内容调整
增加了空间尺度介于建筑设计和居住区规划之间的建筑群设计,通过这个过渡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小尺度思维到大尺度思维的过渡。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应包括建筑要素与城市要素,但又不能比居住小区规划复杂,而应是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把握的规模和尺度。
2.3课程大纲优化
对相关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对大纲中的课程考核指标进行规范统一,明确设计类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分为考勤、草图、方案、表达、成果等因子,并设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在相关设计类课程的课程评价上,要求统一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执行,并采取集体评阅的方式以避免过度主观化判断现象的出现。
3教学手段的优化
3.1教学阶段的重构
在此次的教学改革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课程教学参考了传统建筑设计实践教学中“抄绘-测绘-设计”这一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中同样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阶段:通过优秀居住区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理论的理解;通过实地调研感受居住区规划的现场尺度,发现当前居住区规划的问题;最后通过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掌握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一般方法,探索居住区发展的未来趋势。
3.2善用多媒体,分阶段汇报答辩
将传统的一对一改图模式调整为“改图+汇报”的形式,将整个设计课程的教学无缝对接到每个学生。在改图过程中对学生设计过程中产生的共性的问题及时总结并通过多媒体向全体学生演示讲解。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做阶段性汇报并答辩,同步组织学生的课堂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设计交流,促进其主动思考。
3.3打造案例库和设计题库
在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上,拓展案例来源,鼓励资源共享,把握“熟、新、趣、精”的原则,即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选择近期的案例、选择有吸引力的案例、选择经典的案例。课程设计题库的建立则是根据授课年级及要求的不同,将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设计题目分类建档,并统一拟定设计任务书。
4结束语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践教学;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李红艳(1979-),女,河南周口人,河南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1191)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93-02
工业工程(Industral Engineering,简称IE)是一门整合工程技术和管理为一体的学科,[1]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该专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与当时的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计算机工程、航空工程并称为七大工程,[2]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1992年才开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工业工程专业起步较晚。但短短的几十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日渐增长,目前国内已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其中有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1/2的高校设在管理学院,不同学校不同学院设置下的工业工程专业在专业定位、实践教学等环节呈现出多样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3-7]河南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是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本科院校,我院的发展定位是服务社会型高校,近年来,我院遵循这一定位,不断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大纲和课时计划,积极探索工业工程全过程式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希望能给其他院校提供借鉴。
一、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1.工业工程传统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各类实验、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专家座谈、到相关高校实地考察,在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下,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8-10]课程实验主要是课内实验,如基础工业工程课内的人机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课程设计主要有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等,一般放在课程理论内容结束后的2周内进行;实习主要包括专业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内容,其中,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稍长些;毕业设计是IE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所有专业课程完成后,采取学生自选课题、教师推荐课题及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做课题三种形式,通过课题的开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目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IE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服务于相应的课程或课程群,且各环节在内容、形式、要求、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设计上是独立于其他环节而存在的,加上其他一些外部因素,没有达到实践教学原定目标。总体来看,目前IE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经费投入不足;各环节缺乏有机联系;实习环节的失控现象较为突出;缺乏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实践中学生的领导能力培养不足。
二、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
1.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是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包括学生在校学习和寒暑假在内的整个四年时间,并把教学中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在一起,通过梯级反馈系统实现管理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与控制,明确各阶段的职责与相互间的制约关系。
2.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流程
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九大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三、河南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全过程式实践教学实践
根据全过程式实践教学流程设计,我院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教学目标、实践环节与相应负责人,各个阶段间又有相应衔接环节。
1.初步认识阶段
初步认识阶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工业工程专业进行初步了解,为以后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我院工业工程专业该阶段主要由专业教育、专业认识实习、学术讲座三个环节组成。专业教育一般在军训结束后,基础课程学习之前由专业任课教师从专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发展前景及考研参考几个方面向学生逐一讲解,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基本认识。专业认识实习是在大二第一学期开学后的前两周进行,该环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一寒、暑假的顶岗实习(或调研),该部分是分散的,放假前指导教师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由学生通过实习或调研对企业生产流程有一个初步了解。二是组织学生统一到企业参观,学校负责联系相关企业,并由指导教师带队到企业实地参观生产流程,引导学生发现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三是集中汇报。主要由学生逐一汇报顶岗实习和进企业参观后的感受和认识,指导教师在汇报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认识。在专业教育和认识实习中间穿插有学术讲座,主要请企业IE部门主管及专业骨干教师讲解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实际应用及发展前沿。通过这一阶段的实习,可以使学生对生产过程有大致了解,对专业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
2.打牢基础阶段
打牢基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专业课程,掌握基本技能。我院该阶段主要由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仿真等环节组成,且与上阶段的衔接是寒暑假的顶岗实习和学术讲座。该阶段的主要负责人是实验室指导教师及各课程任课教师。我院IE专业目前开设的课内实验主要有:基础工业工程的人机作业分析、联合作业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生产运营管理的生产线平衡实验、人因工程的人类工效学等实验。通过课内实验,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IE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学生在掌握了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目前,我院 IE 专业课程设计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物流工程课程设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通常由指导教师指定课题,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综合仿真是学完所有专业课后的综合实践环节,主要是采集、分析并优化企业中人、财、物、设备、方法、信息等资源的运行状况,对企业进行整体分解、实现优化组合,并对整个系统进行模拟。目前我院管理工程学院已建成了人因工程实验室、IE体验式教学平台及综合仿真实验室,可以为该阶段的所有实验及设计提供保障。
3.应用实际阶段
应用实际阶段是综合性最强的一个阶段,其教学目标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现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主要包括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企业导师、论文指导教师是该阶段的负责人。我院IE生产实习的时间安排非常灵活,从大二开始的寒暑假顶岗实习到大四开始的集中实习,采取教师联系为主、学生联系为辅的方式,安排学生到企业生产一线学习,进而深入了解制造企业实际情况,并应用所学的 IE 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中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力所能及地提出一些符合实际的解决方案。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同时完成的,被安排在第8学期,由指导教师给出选题,学生结合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能力,确定具体的毕业设计题目。
以上三个阶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阶段都要通过顶岗实习衔接起来,在所有阶段结束后,我院还建立了实践教学数据库,即反馈信息数据,包括毕业生信息反馈、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家长期望信息反馈及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的信息反馈,将所有信息反馈到相应阶段,并由相应阶段的负责人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
四、结论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带着问题去学习,将实践教学贯穿到大学四年的全部过程,并将事后信息反馈回来,发现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但由于我院IE专业师资力量较薄弱,很多实践环节没能实现教师统一带队、集中实践,其效果要比集中实践稍差些。
参考文献:
[1]熊永家,娄文忠.工业工程方法——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黄志良.实验室管理[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89:85-86.
[3]万鹏,原丕业,赵金先,等.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的综合实训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6):319-338.
[4]王东生.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的校企联合研究[J].经济视角,2011,
(1):73-75.
[5]林琦,吴少雄.工业工程专业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37-38.
[6]李浩平,方子帆,王盈.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19-120.
[7]李卫红.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的创新研究——基于常州工学院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0,23(4):83-86.
[8]陈亚绒,周宏明,付培红,等.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47-148.
[9]高广章,刘源.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商业经济,
1课程定位
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空间表达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期望同学们能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清晰的认识,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类型及特点,掌握风景园林各要素设计原理及组合设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合作、遵章守纪的良好职业道德,开发对新技能、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设计绘图习惯和空间感。通过一个学期的线上教学,和一个学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尝试,通过教学环节设计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将从课程设计和实施两方面阐述具体做法。
2课程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理论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本主义教学、建构主义学习与教学、多元智能教学评价等思想与理论[1],而“以学生为中心”也要求教学过程以传递信息、解决问题为目标,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2],这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教学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尽可能促进师生、生生互动,形成课程与课堂教学中师生、师师、生生等多人合作[3]。在授课之前,首先分解课程目标,进而匹配课程内容,重新梳理原有的教材知识。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达到教学效果,因而对于学生而言,主动学习内容及能自我检测学习效果;对于老师而言,能够及时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线上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使得这些问题能够更有效地解决,是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内容。因此,在备课阶段,将该门课程进行细化,划分出100多个知识点内容,对知识点进行归类,以模块的形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并且针对每部分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测评内容和方法,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形成能够输出的内容,更能直观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课程内容产出要求见表1。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提取,例如结合设计细节的故事,告诉学生设计要以人为本,通过制图的规范性等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工作、工匠精神等,在教学内容设计的同时,也要进行思政教育的培养。
3课程实施
明确课程定位之后,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FA)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进行的学习效果评价。目的是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或作出教学调整,以促使学生更好学习[4]。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教学和学习过程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
3.1课前准备
在线上教学时期,由于学生对线上授课形式的陌生和约束感不足,学生会对整体的教学过程没有整体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保证学生的线上学习状态,让学生清楚每个授课时间段要学习的内容和掌握的程度,并且清楚如何进行自我检测学习效果,以及教师会如何进行检测,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回归线下教学过程中,结合线上教学的经验和优势,运用到线下课堂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前阶段,课组教师集中备课,制定课程计划,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制作详细的课程流程表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清楚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安排。同时在线上教学平台上传相关的学习资料,预习学习内容、串联并复习以往知识点,或者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课程内容学习做准备。课前阶段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需要多多关注,多做引导。
3.2课中实施
3.2.1设计奖励机制。在师生互动方面,思考如何拉近网络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尝试用鼓励和奖励的办法激发学生,在同步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评论区参与课堂抢答,在教学过程中保证每15min左右设计一个互动环节,通过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等方式,选择优秀的学生奖励专业书籍或马克笔以激励学生。回归线下教学中,同样可以设置一些奖励的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3.2.2理论讲解设计教学环节。在线上课程实施中,把一节课进行拆解,分段进行教学设计,为了避免单一直播授课时间过长、学生精力不集中的现象,可以采用视频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视频内容往往可选择一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一般视频制作都较为精美,内容上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且引发学生去讨论与表达。在直播授课的过程中,穿插视频与讨论,学生学习热情较高,教学效果较好。回归线下教学,也可以增加这样的环节,在课堂中主要让学生学中思、思中学,如何调动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学习有思考有收获要做好教学环节设计。
3.3课后答疑
3.3.1下发任务,做到下课不停学。线上教学不容忽视课下学习时间的调动,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和课后对知识的吸收和巩固,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课后任务。在任务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条件以及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来设计,既要保证学生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也不要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例如前2周的任务是不限纸张大小,绘制手抄报,每个人介绍一处典型的风景园林案例,古今中外不限,要求图文并茂,这样的任务既能锻炼学生手绘的能力,也能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收集与整理的能力。通过任务下发、线上汇报的形式,调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继续学习。3.3.2汇报答疑,做到学习有总结。为了保证学习时间,可以线上设计答疑环节,采用直播软件屏幕共享的功能,教师可以随时看到学生在线人数,同时可以随时与学生进行连麦提问或者抢答等,教学互动效果较好。在课程答疑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和同学们分享作品图片的同时进行汇报;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同步打分的功能,每位同学汇报之后,教师点评的同时同学们也进行实时打分,同学们参与程度较高,较为热情,所有的同学认真完成作业,效果较好。线上教学不单单是讲授知识,是教学生如何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如何去引导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3.3.3师生共评,做到作品有评价。对于学生的作品评价,采用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两部分,学生互评采用汇报同时进行打分取平均分的方式,教师打分通过作业上传进行打分,各占总分的50%。教师会提前下发评分标准,根据标准进行打分,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清楚任务完成的标准和知识需要掌握的程度。
4课程总结
对于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对线上教学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要求、详细设计,将课程重组为每个小的模块,在每部分小的内容讲授过程中通过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能很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并通过任务的达成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回归线下授课,结合线上授课的经验和优势,逐步探索形成适合专业需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方展画.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1):59-70.
[2]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4-56.
[3]杨运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16):1-3.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本科教学;创新;思考
【分类号】G642.4
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计划(MSJG2014047)
一、参与式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
传统的本科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以“填鸭”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长期以往使得学生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随着“参与式发展”理论在国际发展援助项目中的不断应用,这一思想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参与式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1]即合作式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是一种鼓励教学对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2]: (1)平等参与:教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2)重视过程:参与式教学特别重视教学的过程,这将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更加积极地去创新探索;(3)完全开放: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教学构思,教师也要定期与学生沟通并根据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土地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土地问题,突出特点是时效性与实践性很强。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实践参与式教学法,具有十分必要的意义。
二、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课堂中的实践
(一)实践对象与方法
在对2011级~2013级地理科学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土地经济学》课程中,尝试使用了参与式教学法改革,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别为:课程形式多元化(即:讲授、讨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核形式去单一化(即:“平时+期中+期末”)和课后反馈互动化(即: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
(二)实践过程
在《土地经济学》中进行参与式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讲解。1-14周系统讲授课程基本理论与知识点,同样重视学生的参与,通过课上提问、案例讨论等形式,及时听取学生意见的反馈,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本学期课程的内容。
第二部分:小组展示汇报。每学期最后两周为小组专题汇报时间,要求每组以团体的形式登台展示其研究成果,台下其他组同学针对其汇报提出问题,每组时间控制在25-30分钟。从选题、查找资料、PPT制作到商讨以何种形式展示,全程由各组学生在其组长带领下,通过分工合作完成,这一阶段教师只是协助者。
第三部分:反馈反思提高。小组汇报结束后,要求各小组在接受其他同学及老师点评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提交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学期末,发放课程调查问卷,由学生对参与式学习情况做出评价与总结,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与提升创新能力的需求。
(三)实践效果
通过几学期的教学实践,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优势:
第一,提高学生参与度,理论联系实践。参与式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e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同时,该教法使学生在书本理论基础上,将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二,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开放交流的教学方式,使得作为课程设计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必须不断思考改进教学方法,进而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第三,增加师生互动,实现教学“供需平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反馈反思机制,能够有效增强师生间互动,帮助教师真实掌握学生学习中的困惑与思考,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供需平衡”。
三、对参与式教学法有效实施的思考
(一)摆正教师的作用
学生参与课程设计,不代表就要弱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参与式教学中,教师承担更多的角色:必须拥有丰富的教学方法技能,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必须组织与管理课堂讨论,必须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总结提高。可以说,表面看参与式教学教师讲授的部分缩减,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却更为严格。在参与过程中,要避免排斥教师作用的极端行为,教师与学生各尽其力,共同为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而努力。
(二)避免参与的形式化
在参与式教学实践中,要避免两个方面的形式化:一方面是,教学模式的固定化。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变化性,并无固定模式可循。在实践中,应鼓励学生依据课程内容安排课程模式,避免机械按照固定步骤行事而忽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和效果;另一方面是,参与的有形无实化。现实情况是,部分学生不愿进行课程规划而宁愿被告知如何做。缺乏参与积极性的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很可能沦为有参与之形式无参与之实质,汇报沦为一种表演,看着热闹非凡却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无裨益。避免这一现象的办法是,让学生充分认识教学设计的意义,让其自愿、愉悦地参与到教学设计中,同时,尽量简化参与形式,避免因过程过于复杂而使学生避而远之的现象发生。
(三)重视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参与式教学应注意避免话语权被少数学生占据,大多数学生成了旁观者和看客[3]。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都有对自身学习规划的能力,只要引导得当,学习差的学生也能够加入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应积极引导每一个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发现每个学生擅长的方面,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参与式教学法中获得最适宜的发展,提高学习规划、学习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保同、许祥云等.“参与式”教学模式在农科专业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6):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