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计数法的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统计数据 准确度 失真 防范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统计信息作为社会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南和检测经济活动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提高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统计数据质量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工作。
一、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
1、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4、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陛错误。
5、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蛰陛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6、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一些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1、制定科学的干部考核办法
统计数据是评价干部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简单地采取把统计数据同职务晋升、物质奖励挂钩的办法来考核、选拔干部是不科学的。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改变现行的干部评价考核制度。必须制定科学、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既:要有经济发展指标,又要有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有物质文明建设指标,又要有精神文明建设指标;经济指标的选择综合性要强,要突出经济效益,避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改进干部考核办法,必须制定先进、合理的考核目标,如果考核目标脱离客观实际,弄虚作假则在所难免。
2、强化统计基础工作
科学的管理和决策离不开准确、全面、及时的统计资料,而强化统计基础工作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首先,改革统计调查方法,推广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能较大程度地减少各方面对统计数据在调查过程中的干扰,有利于避免调查工作中间环节的弄虚作假,能够较大的提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对被调查对象统计数据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并对比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确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统计设计,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再次,充分考虑统计调查指标的基础性、必要性,确定统一规范的统计基本属性,各个指标之间要相互联系、彼此配套,尽可能避免统计工作中杂乱重复的问题,只有这样的话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3、建立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一个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必须严格明确统计调查范围、指标涵义和有关计算公式、逻辑关系,使统计人员有章可循,也使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单位的统计口径都是一致的。同时,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还要考虑其可操作性,应该与会计核算及业务核算相衔接。只有以财务核算及其他业务核算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及可信度。
4、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从思想上和作风上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严格按照《统计法》中的权利和义务执行,做好统计工作;二是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统计工作是专业性和综合}生都很强的工作,为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使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统计方面的新知识,以正确地进行各项统计工作,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业务知识的培训。
三、结束语
总之,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国家、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统计工作中有诸多的因素和问题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努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是当前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共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实现统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彩霞:浅析统计数据质量控制[J].统计与管理,2011(3).
关键词 数据质量 思考
中图分类号:F222.3 文献标识码:A
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睛雨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进行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失真的数据会对企业经济发展规划产生误导,使各级管理部门无法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甚至给企业的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因此,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今后的长远发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
一、当前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经济运行中,统计数据质量不高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的原始记录混乱。统计台账不健全,核算手续不严,实际工作中,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一些统计指标也不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这样也就不可能搞准统计数据。
2、数出多门依然存在。企业统计数据应由企业内部专门的统计部门,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存在“数出多门”现象。现在部分企业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统计部门,由于所设职能部门较多,而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不畅,出现企业的同一指标有几个不同的数据的现象,给企业统计部门造成不良影响。
3、统计数据差错现象时有发生。统计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统计知识陈旧,业务素质较低,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
二、造成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重视程度不够,统计工作开展不足。
在企业运行管理中,领导者常常更加重视的是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直接关注的是财务指标,而往往忽视了统计数据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认为统计工作可有可无,只不过是加加减减、计算汇总,与企业运营好坏无关。统计人员本身也对统计工作信心和认识不足,缺乏对统计资料的记录和积累。
(二)缺乏完善的机制,影响统计工作质量。
企业统计工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得不到规范和制度保障。工作任务不明确,人员职责不明晰,统计工作被边缘化。
(三)统计基础工作薄弱,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很多企业无专职的统计人员,没有建立统计台账,不能按照统计制度要求正常填报统计报表。有的企业兼职人员由于工作头绪多,事情杂,统计工作只是马虎交差。企业统计人员的变动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缺乏必要的业务培训,统计知识陈旧,业务素质较低,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统计数据差错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源头统计数据质量较差。
(四)统计法制意识淡薄,某些企业为私利,干预统计数据。
从企业领导到统计人员,统计法制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到对统计数据造假,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某些领导出于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干预统计工作,迫使统计人员造假。同时统计执法力度不够,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
三、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提高重视,加强管理。企业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充分认识到统计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加强管理,提高各级人员的数据质量意识。各专业统计填报单位要按照《统计法》明确统计资料管理的具体要求及管理职责。
2、加强统计基础力量。设置专人负责统计工作,各级统计机构加强对基层统计工作的指导。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对新上岗人员要进行上岗培训,并进行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做到吃透统计指标,确保正确填报报表。
3、建立健全统计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数据采集方法。规范设置和原始统计记录和统计台帐制度和完善的统计资料管理制度,要按照《统计法》的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据实准确地对专业统计活动进行登记,做到数出有据。各种原始记录登记一律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并作为统计数据质量检查的依据。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因素对策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
企业统计工作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是准确和及时。其中,准确是最重要的要求,是统计工作的关键。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做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使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和不恰当的调整,对将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影响企业发展。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高度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减少统计数据的差错,做到准确无误、迅速及时,努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二、常见的企业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1.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2.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
这也是比较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由于所列项目的资料搜集不准确、不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准确、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准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总结出现象变化的规律,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同样,不及时就降低了统计信息的有效性。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符合统计内容的要求,数据不能反映指标的原意。
3.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
4.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
5.统计分析简单肤浅。
所做的统计分析局限于事后分析,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统计工作不能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收集信息后没有综合整理分析,没有形成一个系统。
此外,常见的基层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三、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
1.企业不重视统计工作。
部分企业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正确,认为统计很简单,加减数据的或汇总数据,填几张报表,就完成了全部工作。企业普遍存在重会计而轻统计的现象,认为会计工作很重要,能帮助企业核算、收支,统计工作显得不那么重要,主要是为应付上级统计部门。统计员兼职的多,专职的少,且变动频繁,企业改革、重组、调整一般首先撤销或合并统计机构和统计岗位。统计法律意识淡薄,企业只知道《统计法》的存在,但并不了解《统计法》的具体内容,部分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统计,不认真执行统计制度,随意地填写报表,使报表不符合规范。
2.基础工作较差,统计制度不健全。
企业统计台帐和原始记录不健全、不准确,填报统计指标比较随意,统计数据质量不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这些新企业中,有一部分没有像老企业那样及时建立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一些统计指标更是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
3.企业统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多数企业统计人员为兼职,以会计或其他工作为主,统计工作为辅。这些人员或学历较低,素质较差,或因事业心不足责任感不强,与专职人员相比,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也没有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学习统计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有的只懂会计知识而不懂统计知识和统计业务,有的既不懂会计又不懂统计,只是填几张报表应付领导的要求。实际工作中,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数据统计方法不正确、不恰当,有时根据个人经验处理,使统计数据出现差错、失误,很少甚至不向企业领导及有关部门适时提供针对本企业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简单有效的内部统计资料,更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提供统计咨询,实行统计监督。
四、控制企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和方法
1.正确认识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企业统计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统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难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作用越小管理者就越不重视,越不重视它的作用就越难体现出效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原因是企业管理者和部分统计人员不太了解统计工作的内容,或不太清楚统计工作的性质。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统计工作是通过搜集、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企业统计工作可以监督整个企业活动,科学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企业根据统计数据制定政策和计划,因此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假如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作为依据,从企业本身而言,各项管理就是脱离实际的幻想,管理者就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着手。从政府宏观调控来说,也很难开展各项工作好。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都要加强企业统计,因为它的意义十分重要。
2.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的管理体制,以预防为主,全员参加控制数据质量。
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安排专人负责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这是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除了设立专门的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外,还应该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现代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仅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如劳资部门掌握机构人员数字,基建部门掌握投资数字,技术部门掌握技改数字,营销部门掌握销售数字等。因此,应该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使企业统计资料保持完整、形成系统。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在差错的形成过程中就消灭它,控制数据质量按照防检结合,以防为主的方式运行。
3.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和统计部门都能运用统计资料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将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我们必须根据企业管理需要设计企业统计报表和指标体系,既要满足宏观,又要兼顾微观,既要满足企业的需求,又要切实可行,删去不必要的内容,力求简洁,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取得好的效果。在宏观方面要满足国家的要求,在微观方面要满足企业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业务发展状况,企业运营收入、效益和投资情况,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详细、具体,以达到市场要求;二是规范性原则。科学设置指标,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规范指标体系,使其统一和符合相关要求;三是及时性原则。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型业务的不断出现,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要及时调整指标体系。统计指标的设置,应以满足整个企业特别是业务发展部门的需求为主,坚持适度超前,并不断扩大统计指标规模,发挥规模的作用,服务于企业决策;四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只有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并服务于企业管理和统计部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从而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关键词] 统计数据;质量;长效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2. 024
[中图分类号] F222;C8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2- 0043- 01
统计数据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对正确分析国民经济运行态势,保障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统计的生命在于真实,追求真实是统计工作者的内在品格和庄严使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生产出真实可信的统计产品,是统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验统计改革和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因此,建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
近年来,各级统计机构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仍存在一些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向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统计数据质量面临失真的趋势日益明显,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也受到更多人的质疑。从工资“被增长”到2009年房价同比增长1.5%, 统计数据屡屡受到质疑, 统计部门的形象也因此受到影响。如何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可靠是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个统计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
2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来看,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2.1 统计体制影响,导致统计数据失真
我国实行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统计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提出来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管理体制显现出了明显的滞后性,由此带来的影响就是地方政府对统计数据的过多干预,统计部门无法做到独立开展工作,这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一个最根本原因。
2.2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近年来,统计改革与保障措施的矛盾较突出。机构改革、企业改制后,政府统计人员裁减,部门统计机构撤并,基层统计网络受到严惩的削弱,有些地方乡镇统计站名存实亡,企业统计机构被撤销,统计人员变动频繁,原始记录、统计台账以及历史资料的建立令人担忧。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和办公条件(计算机等)不能保证,统计人员专职的少、兼职的多,使统计人员不能专心搞统计,难以按要求完成统计工作。统计工作任务与其相对应的机构力量不相适用应,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建设,在一些地方往往难以落到实处。
2.3 现行统计调查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①现行的统计报表表种太多、指标繁杂。②有的指标的设置不科学、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甚至没有意义。③有的专业报表时间太紧,没有与基层单位(企业)的财务核算时间衔接,统计与会计核算脱节,只能预计或估计统计数据,造成统计数据与会计核算实际数据不一致。
2.4 统计对象多元化,利益驱动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呈现了多元化,由于利益的驱动,部分企业统计基础十分薄弱,统计法治意识较淡薄。一方面个别调查对象有“不愿露富”或是“怕缴税”的思想,能瞒则瞒,所报送的涉及与自身利益有关的统计数据远低于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而虚报统计数据,甚至按目标任务直接按月或季度分解任务,故意伪造或篡改统计数据。
3 建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长效机制
为了适应统计科学发展的要求,我们必须建立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长效机制,多管齐下,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3.1 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实行垂直管理
政府统计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实现事权与人权、财权、物权的统一管理,提高各级统计部门的抗干扰能力。同时整合部门统计资源, 将部门统计纳入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集中管理, 规定国家各部门的统计负责人由国家统计局任免,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地方政府干扰的同时, 避免数出多门, 减少浪费。
3.2 坚持依法开展统计工作
①要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的法治理念。使统计法治理念融入每一个统计工作者的血液,依法开展统计工作。②要加大普法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特别是要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和统计调查对象的普法宣传,增强其依法履行义务的自觉性。③要严格执法。把常年性检查与执法大检查结合起来,加大统计执法的力度,从而真正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④加大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对比较典型的统计违法案件进行曝光。
3.3 建立统计调查制度方法改革长效机制
统计制度方法是统计工作的龙头,是获得准确真实可信的统计数据的保障和前提。要坚持“突出重点改革项目,规范统计工作流程,推进标准化进程,提高统计效能”的原则,建立统计调查制度方法改革长效机制,对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统计方法制度、指标设置、统计口径,要敢于革故鼎新。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3.4 要建立统计联网直报机制,避免人为干扰
就是将过去统计报表通过纸介质传递、逐级上报汇总的方式,转变为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统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直接上报汇总的方式。实行统计联网直报,有利于增强统计抗干扰能力,从源头上控制数据质量,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
3.5 建立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
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确保统计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 统计信息化 建设 三提高 培训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A
一、企业统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与总体目标
(一)目的。
随着企业经营的快速发展,统计需求越来越庞大,统计所反映的内容越来越多,统计结果被关注度越来越高,统计将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影响着决策成效。要高质量组织实施企业生产经营的统计调查任务,高质量完成对这些海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管理、提供、和开发,必须以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状况,才能适应现阶段对统计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总体目标。
即以统一规范的调查制度和业务流程为基础,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联网直报和移动终端为主要采集手段,以生产加工过程透明可控、汇总过程简约、数据管理方便、运行安全高效的统计业务应用平台为目标,按照IT系统规范化建设内容,建设统计信息化系统的标准体系、网络支撑环境体系、应用支撑体系、运维管理体系、数据库体系、安全及灾备体系,基本实现统计业务流程的现代化。
二、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一)统计信息化的概念。
统计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有机整合,其核心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在内的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的扩散与应用。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完成统计设计以及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递、储存和等统计信息的生产和管理活动。统计工作人员依据统计工作的特点,在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网络报送、统计分析、决策咨询等层面掌握统计信息技术,确保统计信息系统整体功能优化。进而达到提高企业各级(含下属分子公司)统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更多、更快、更准的统计信息,提高统计的时效性。
(二)实现统计信息化的途径。
实现统计信息化,应完善统计信息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软硬件设备),推进统计网络系统建设,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改进统计信息网络性能,提升网络运行速度,提高系统存储和运算能力,实现统计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和高效化。
(三)统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实现统计工作信息化,就是不断提高统计服务企业各个环节的科学化水平,促进统计工作的规范统一,不断地改革创新、公开透明、进一步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企业统计公信力。
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就是要为企业各级部门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统计数据,准确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基础信息;密切监测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状况,及时准确揭示苗头性、趋势性问题;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开展统计分析,为企业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促进统计工作“三提高”
(一)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规范统一”,有力提高统计能力。
“规范统一”含义就是企业制定或认可一套共同遵守的、基本的统计工作标准,并且各相关方都必须无条件执行,以达到全公司统计工作的统一、完整、协调一致。使个别的、任意的、偶然的行为纳入一定的规矩和模式之内,从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整体上的有序状态。
“规范统一”是对企业现行统计制度、统计流程、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的的规范统一,它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现代化发展和全球化发展相适应。没有“规范统一”,必然导致数出多门,同样指标名同数异;没有规范统一,就没有统计信息化的的真正实现,也就没有统计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能否实现“规范统一”是衡量我们统计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统计公信力的前提。
(二)统计信息化建设优化统计工作的整体效能,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统计信息化建设可将统计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加工环节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统一统计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有效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和适用性。建设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可以统一规范数据加工过程,杜绝对统计数据的不实处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共享性。
信息网络应用平台,实现数据集中管理、信息共享、统一维护、全程支撑,使统计工作的整体效能达到最大化。在建设网络平台的过程中,要实现联网直报与分级审核相结合。联网直报,就是实现企业数据通过网络向总部直接报送,有利于提高统计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这种数据上报方式提供了保障。同时,联网直报与分级审核相结合,验收统计数据。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求其改正,或退回重做。
(三)统计信息化建设为提供优质统计服务创造条件,提高对外数据的公信力。
企业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对加工的统计数据加以分析研究,计算各种统计数据分析指标,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揭示显现所包含的数据特征和规律性。在整个统计数据的产生过程中:设计是关键,起着龙头的作用;统计调查是统计数据的来源和基础;统计数据的整理在整个统计数据的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统计数据的分析,是指采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如绝对指标分析、相对指标分析、平均指标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数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领导及相关数据的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依据。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成果,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统计数据,解读数据失去意义,不可能会有优质的统计服务,这将必然在内控检查中失分,受到上级部门的批评,在社会上的公信力也会降低。
四、统计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统计队伍,应加强宣传培训
企业的统计信息化应用平台主要靠各级统计人员来运行和维护,因而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是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一)各级统计人员应树立和践行统计核心价值观。
统计工作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真实可信、科学严谨、创新进取、服务人民”,即真实可信的基本道德观,科学严谨的基本工作观,创新进取的基本人生观和服务人民的基本宗旨观。它贯穿于统计整体工作的始终,体现了优良传统、时展要求、价值追求的统一。
真实可信,就是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确保统计调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这是统计法对统计工作的基本根本要求,也是统计工作的基本准则,更是统计人最根本的道德标准。
科学严谨,就是要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坚持统计调查工作的规范统一,健全完善制度,夯实统计基础工作,实现统计方法、手段的现代化,推动统计能力、数据质量、统计公信力的提高。这是统计工作的根本保障,是统计人最基本的工作态度。
创新进取,就是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创新理念、创新服务,推动统计科学发展。这是推动统计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是统计人最积极的精神状态。
服务人民,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祖国人民的利益至上,切实履行统计职责。这是统计工作最更根本价值体现,更是广大统计工作者的崇高追求和共同责任。
树立和践行统计核心价值观,是加强统计队伍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推进“三个提高”的现实需要;是提高统计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提升统计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能够锻造出一支信念坚定、爱岗敬业、作风优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统计队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法,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统计基础理论培训、业务轮讲、专题讲座、个人自学、网络学习、专题讨论深入基层、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统计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统计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正确判断形势、解决实际问题、把握重大统计课题和综合统计分析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遵守职业道德,确保统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及统计信息系统整体功能优化和效率。
(三)建立强有力的检查和考核机制。
企业应定期对于统计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凡是不符合规范统一要求的一律改正或退回重做。对督查情况进行定期通报,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发挥督查工作的整体效应。掌握考核的主动权,通过考核引导被考核者规范上报数据,提高统计职业素养。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汲凤翔 徐荣华.关于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几点思考.中国统计 .
[2]周彦 李耀华.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提升统计现代化.中国统计.
关键词: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05-02
环境统计是一门新兴的统计学科,它伴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产生而产生并不断深化发展。环境统计以全面的综合统计数字资料反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状况,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环境统计工作成败的关键。环境统计数据能够动态体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变化的情况,是国家制定环境决策和加强环境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研究探索中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提供数据支持。是从数量角度研究环境现象发展变化及其规律性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近几年来,科学技术飞越进步,生产力迅猛发展。伴随着工业发展,环境问题日渐突显,加强环境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环境统计作为环境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各级环保部门科学决策和量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它是我们了解全市环境污染及治理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也为政府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环境保护和计划、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最为基础依据环境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两项基本要求尤显重要。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环境发展趋势,客观地剖析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规划和决策。因此,环境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环境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环境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环境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1.数据虚假。这是最常见的环境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不实的数据比没有数据危害更大。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环境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这种过错包括环境统计人员为某种目的的故意过错,也包括过失过错。
2.拼凑的数据。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如,环境统计人员为了填报方便把两台锅炉的数据简单叠加,不考虑其烟囱距离、有效高度等因素,不进行加权处理。
3.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环境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如,环境统计人员对工艺过程了解不够,使原煤和燃料煤之间,工艺过程和燃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硫之间的数据混淆不清。
4.数据的逻辑性错误。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如某企业报送的材料,燃煤量增加,煤的硫份不变,但燃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硫量却减少,这就存在着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5.数据的非同一性。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如某电厂,第一季度报送的产品发电量以亿度为单位,第二季度报送的产品发电量以万度为单位,在“十一五”环境统计软件系统中 ,对比过程由于单位识别不清,就会造成产品一项的指标突变。
6.数据不完整。这里指填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如企业填报的材料,由烟尘的产生量和去除量,却没有粉煤灰的产生量,这明显是错误的,因为烟尘的去除过程必然会有粉煤灰的产生。
7.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作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1.环境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环境统计人员不仅应掌握深厚环境监测和评价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统计法律及基本知识,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并应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储备及更新。因此,环境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各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的环境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应聘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环境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环境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2.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环境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环境统计数据受制约于计划数,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环境统计对象或环境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或压力的驱动而使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环境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环境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3.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环境保护部门今后应在加强环境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的圈子中跳出来,重点加大环境统计执法检查,对弄虚作假的单位要坚决严肃查处。在立法上,罚款数额应该大幅增加,以威慑环境统计违法者,逐步建立全社会的环境统计诚信体系。
总之,在环境统计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抓环节,保质量,力求做到环境统计数据的全面、可靠和准确性,抵制环境统计上弄虚作假的行为,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质量水平,使环境统计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立健全环境统计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环境统计的调查、信息、监督三大功能,切实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提高监测监管能力,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ISBN 978-7-5037-4602-4统计工作务实[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50.
[2] ISBN 978-7-5037-4604-8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1-50.
[3] “十一五”国家环境统计综合年报软件使用说明[Z].
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 Environment Research
JIN Li-li
(Huludao City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tation,Huludao 125001,China)
【关键词】现代技术医院病案统计数据挖掘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社会中不可缺少而又非常复杂的开放系统,另外,医院同其他行业相比,它的目标、投入、产出、外部系统影响和约束都更加复杂和广泛,因此,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产生的数据是非常繁杂和庞大的。大量无序的、简单堆砌的数据信息是毫无价值可言的,只有通过组织、分析和挖掘,找出数据信息背后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性的信息才是用户实际需要的。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现代技术在医院病案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一、医院病案统计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
1、医院经济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医院经济管理系统应由科学的决策系统、高效的执行系统、灵敏的信息系统、完备的咨询系统和严密的监督系统所组成。病案统计系统作为专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同时具备信息、咨询、监督三种职能。它是根据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方法,灵敏系统地采集、处理、传输、存贮并提供社会经济信息。
2、为医院宏观决策提供参考。所谓医院宏观决策就是从医院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出发,研究并制定整个医院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方针政策。医院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过程中,首先要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预测,全面地、准确地掌握各种有关信息。其次才是组织各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发挥集体智慧,拟定多种目标方案,并进行方案评估,最后选定一个满意的方案。所以说只有准确、及时的病案统计信息,才能保证目标决策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
3、加强医院宏观经济监督的需要。监督是宏观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监督职能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检验决策是否科学可行,对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但不排斥计划管理而且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医院宏观监督。这是因为医院宏观监督的一般职能,也必然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职能。所谓医院宏观监督,就是制定并执行各种法规、条例为维护医院秩序和医院经济秩序并保证医院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所进行的经济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当前医院病案统计中存在的问题
病案是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信息资料,病案信息资料是临床医疗实践的原始记录,是医务人员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全部总结。病案质量是最基础的医疗质量,病案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当前我国医院现有病案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统计查询速度慢。首先,随着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营,系统数据量的增大及查询分析复杂性的增加,使得统计查询速度慢,不能满足现在高效率要求。其次,历史数据无法充分利用。由于现有信息管理系统都是服务于OTLP的传统数据库,用于日常事务的管理,随着系统数据量的增大及满足OLTP事务处理的速度,不得不使历史数据脱离现有系统,从而不能充分利用历史数据,同时也不能为决策者提供直观的现有数据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图表。同时服务于OTLP的传统数据库,以单一的数据库组织方式进行组织,难以满足数据处理多样化及决策分析的需求。按照传统的事务型数据库系统的统计报表及用传统方法来完成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方法,已经无法实现对历史数据的有效利用。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病案统计信息的利用度很低,目前病案信息的利用除了用作病案的诊断治疗参考,教学示范科研的依据外,大部分用作医学论文撰写的参考资料。
2、统计机构不健全。由于目前统计管理结构不甚合理,上面千条线下头一根针,兼职过多、业务不熟。在浩繁的日常工作中,统计人员又面临统计工作不受重视,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知识更新跟不上客观发展,技术手段落后等具体困难,都对统计数字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3、统计基础建设薄弱。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医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统计手段的落后和信息化滞后,制度的不规范,基层医院统计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建立不全,数出无据,造成统计数据时效性差,质量难以保证。
4、统计人员素质不高。大多中小医院没有专人负责病案统计工作,一般是财会人员或从事人事工作人员兼职,很难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病案统计中,业务水平难以保证。部分医院领导对病案统计工作不够重视,频繁变动填报人员,更谈不上有健全的统计机构。
三、提高医院病案统计质量的措施
1、深化统计基础工作改革。依法统计是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保障。真正实施依法统计,取决于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首先医院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到实处,为统计人员及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落实,把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同志,特别是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员安排到统计岗位上,对兼职过多的统计人员给予适当减负,对落后的设备予以更新。其次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建立一支能够比较熟练运用民主法制方法开展工作的、具有较高依法办事能力的领导干部队伍,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遵守《统计法》,维护《统计法》,领导、督促和支持本医院的依法统计工作,为依法统计创造良好的环境。
2、健全统计的管理体制。第一,设立医院综合统计部门并明确其职责。本文认为医院应设立综合统计机构。如果医院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目的出发,不设独立的统计机构,那么也应在其他机构中设立综合统计岗位,并明确其综合职能,确保其保持相对独立性。第二,明确界定各个职能部门的统计职能及责任。在钢铁企业中,无论是直线职能制还是事业部制,对医院发展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都决不可限于计划统计部门内部。为确保医院病案统计资料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应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明确相应的统计责任,要求其按统一确定的口径、范围及时间提供相应的统计资料及分析报告,同时要特别重视一些被忽视的部门的信息。第三,将统计信息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
3、改革医院统计调查体系。医院改革使医院经营方式和经济关系多元化,各种规模、类型的民营医院数量剧增,而且构成复杂,面对这种复杂的统计调查对象,全面统计报表制度显得力不从心。抽样调查具有灵敏快捷、环节少、干扰少等优点,在许多国家被采用。我国医院也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体,其他统计调查方法为辅的多种统计调查方法并存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本医院的统计指标体系。
4、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武装医院病案统计部门,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使统计资源得以高效率、高层次、高质的开发利用,并可实现“一源多用、信息共享”,这也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计算机具有精度高、运算速度快、逻辑判断能力和记忆能力强、储存量大的特点。不仅可以减轻统计人员的强度,同时大量的统计数据储存于计算机的磁介质中必要时可以快速的进行检索和查询,提高工作效率。
5、不断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国家统计局已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并对从业人员资格证每两年审验一次,这无疑对统计人员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医院应坚持病案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培训,造就一支知识全面、眼光敏锐、坚持原则、实事求是、综合协调能力强、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为领导提供决策建议的高素质统计人员队伍。同时要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形式,大力宣传《统计法》,加强对统计人员《统计法》知识的培训,强化统计监督与执法。对那些不按时上报、屡次迟报、拒报或弄虚作假的医院和个人,要充分运用《统计法》赋予的权力,及时启动法律程序,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各个科室的基层病案统计员,他们不仅要为本项目服务,还要定时为医院提供各种反映本项目产值的信息,所以他们的工作将更加精细。他们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能够在医院管理中严格按照实施程序、进展计划、质量控制体系和责任承担者编制统计图表,使病案统计工作目标化、责任化以外,还要会把统计抽样、控制图、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等统计技术应用到管理中,准确、及时地对医院管理环节进行控制。
6、科学评估统计数据。建立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确保统计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建议建立责任制和考评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统计数据质量检查。以往对统计数据的检查一般是一年进行一次,由于任务大人手不足,很容易造成蒙混过关,问题查不出,责任不明了,更谈不上提高数据质量了。为达到检查的预期目的,必须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和考评制。尽可能做到每一季或两季都由统计检查机构派出统计检查员到科室参与指导统计数据质量检查。每一项检查都应定有考评分,考评分高就说明统计数据准确度高、质量好。反之,质量差,就要追究责任。同时由于医院统计的评估对象包含单位众多,审核机构没必要年年对每个科室都进行审核,我们认为,可取的方法是抽样审核,将假设检验方法应用于统计数据评估体系中。根据既定的置信度的要求,设计必要的样本量,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计算样本统计量并利用它来检验被审核单位的统计工作过程是否有严重的违规或工作结果是否有严重的失真。
总之,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病案统计将面临更多的经济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在医院病案统计中,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应用中去学会更多的知识,作更深入的研究,掌握更多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黄金才、陈文伟、陈元:数据仓库中的元数据[J].计算机世界技术专题版,1998(22).
[2] 刘明吉、王秀峰、黄亚楼:数据挖掘中的数据预处理[J].计算机科学,2000(4).
[3] 王玮、陈恩红、王询法:关联规则的相关性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0(7).
[4] 朱邵文、胡红银、王泉德等:决策树数据采掘技术及发展[J].计算机工程,2000(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统计;统计分析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统计在各行各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如在工商管理领域,通过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的统计分析,企业决策层可以直接了解到企业员工和顾客的需求,从而更多的挖掘员工的潜力并更好地为顾客服务;在重大的投资项目,统计可以用于投资风险分析;在财务的管理方面,统计可以用于企业的财务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据此建立起企业的财务预警监测系统。采访工作是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采访工作的质量将直接影响馆藏质量和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质量。采访统计是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采访统计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提高采访工作质量,更是高校图书馆决策层进行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然而在高校图书馆,决策层对统计在现代化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统计数据与统计分析未真正运用到科学管理决策中。
1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的内涵
统计工作是指搜集、整理、研究和提供统计数据的活动。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就是在采访工作中对各种数据进行搜集、整理,揭示采访工作的现状及任务完成情况,并通过对各种数据研究分析,找出规律,发现问题,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过程。
2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重要意义
2.1采访统计信息是高校图书馆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
著名经济学家曾说:“学者不能离开统计而究学,政治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施政,事业家不能离开统计而执业。”统计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采访统计信息,能为领导者提供各种经费的流动现状,能提供各种文献的购置进度、各学科文献建设状况,不同载体文献占用资金的比例,能反映各供应商的服务质量与水平,等等。通过对采访统计数据地静态与动态分析,定量与定性分析,决策层可以掌握采访部的工作情况以及经费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文献采访计划以及经费预算合理性,预测文献建设及经费支出发展趋势,是决策层制订工作计划,文献建设发展方向,经费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
2.2采访统计信息是采访部门制定检查计划以及调整采访策略的重要依据
采访统计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反应采访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是部门领导掌握工作进度、检查计划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通过采访统计信息的分析,采访人员还可以对采访策略进行调整。有准确、全面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采访部门制订工作计划将会更加实际、合理。
采访统计信息,是采访部门调整采访策略的重要依据。如订单的到书率统计,能让采访人员及时了解预订图书的到书进度是否按计划进行,如果不是按计划进行,应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如有些订单发出已有一定的时间,但到书率一直为零,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应引起采访人员注意,及时查找原因。原因一般为以下两种:一种是订单已发给书商,但由于业务员工作的疏忽未录入订购系统;另一种情况就是图书馆采访人员的疏忽,订单未发给书商就直接在采访管理系统里报送,造成已下订单的假象。通过到书率的统计,可以发现订单处理上出现的问题,重新发送订单,让书商及时订购,或通过现采,购进已出版发行的图书,否则,错过订购时机,很多书是无法订购到的,必将会影响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系统性,连续性,影响藏书的质量。
2.3采访统计信息是评价供书商信誉与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据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已实行了政府采购招标,通过采购招标,规范了图书馆的采购工作,使图书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实行政府采购招标,图书馆在标书中提出的相关服务要求,供应商往往都能承诺履行,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中标供应商是否能真正履行承诺,或者提供的服务能否达到图书馆的要求,这就需要图书馆方进行严格的监控,监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好有关数据的统计,让数据来做客观评判。客观的统计数据,是评价、对比各供应商信誉与服务能力的依据,也为新的一轮政府招标提供证明供应商信誉与服务能力的事实依据。
3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领导对采访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采访统计制度未建立建全
对于采访统计工作,图书馆决策层也会有一些数据的统计要求,如经费的流动状况及文献购置总量的统计,但往往是重“数字”不重分析,统计数据对图书馆的管理决策并未起到实际的参考意义。领导对采访统计工作的重视不够,因此未建立建全采访统计制度,未能对采访工作的各项统计进行指导与监督,致使采访工作人员也不重视日常统计工作,主动统计的意识不强,没有参与统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2无专职统计人员,统计的连续性无法进行
高校图书馆一般无专职统计人员,各部门甚至未指定专门的兼职统计人员。一直以来,采访部工作人员只顾忙于完成自己的采访、验收工作量,而无暇顾及日常的统计工作,只有在年终总结或临时需上报数据时才匆匆进行统计。但是,往往由于平时不注意原始数据的登记或原始凭证的搜集整理,因此统计无法在准确的基础资料下进行,以至于有些统计数据出现前后矛盾,有些数据的来源不明确,甚至出现拼数字的现象,这样统计报表的质量,准确性,科学性无法得到保证。
3.3统计手段简单,未注重统计分析
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系统设置有统计功能,但设置的项目不齐全,需辅助一些手工数据统计。有些统计人员也不主动熟练掌握统计功能的运用,往往只能手工做一些数据的累积、汇总。简单的统计手段,统计项目设置不合理,使统计工作只能处于统计的初级阶段。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分析研究一直是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对统计数据未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使采访统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完善高校图书馆采访统计工作的建议
4.1增强统计意识,建立健全采访统计制度
决策离不开数据,数据来源于统计。高校图书馆的决策层要充分意识到采访统计对高校图书馆科学管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建立建全采访统计制度,明确采访统计职责,制定并严格执行统计报表的上报制度。采访统计工作要按一定的程序、规范正常进行,统计原始数据,统计台账要认真保管,统计报表要真实、准确,报表分析要客观、科学。馆领导要对采访统计工作经常督促检查,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无误;重视和支持采访统计人员做好统计工作,具体指导采访统计人员做好统计报表信息分析工作。
4.2配备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确保采访统计工作正常进行
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理论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统计知识和相对稳定的人员来完成,因此馆领导应该指定专门的人员进行采访统计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般对图书馆业务精通,但具有统计知识的很少,因此馆领导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统计业务培训,让统计人员掌握统计方法和统计分析原理,确保统计人员在科学的统计理论指导下进行统计工作。统计人员要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4.3加强统计分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采访统计的作用
统计分析是整个统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个过程。在准确的统计数据基础上,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揭示发展规律,预测发展趋势,这是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统计数据如果不经过“人脑”的分析,就只是“死数字”而已,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统计分析。采访统计分析不应单纯停留在采访进度分析,计划执行情况分析,而应该根据掌握的统计数据,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分析各种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找出原因,提出建议,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将分析结果写成分析报告提供给领导者。统计分析报告能将数据、图表、情况、问题、建议、未来预测等融为一体,比一般统计数据更集中、更系统地反映客观实际,又便于决策者阅读、理解和利用,是领导者做科学决策、制订计划的重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