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管理风险及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也日新月异。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关系密切。“多元化发展、信息化建设、内涵化提升”正在成为我国建筑企业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一些大的国有建筑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这也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谋求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动因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发展必要性一般来讲,企业选择的发
展途径有两种:一是专业化发展,一是多元化发展。前者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企业的不断发展,这种发展通常被认为可以拥有专业及技术优势,但可能会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及整合服务的需求,同时单一产业受周期影响较大。而后者则被认为是克服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最佳手段,它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途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寻求长久生存和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成长或扩张行为。建筑施工行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发展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这是由施工企业行业特点所决定的。这种行业性质是建筑施工行业的根本属性之一,靠一般的管理手段难以化解,一直是施工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施工企业通过多元化,形成一个产业组合,各产业的发展周期不同,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先天性的大周期、深波动的问题。
(二)建筑业多元化发展优势具体表现在:
(1)分散经营风险。建设项目具有高投入、周期长的特点,一个建设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大量的投资和数年的建设期。目前承包商在与业主的博弈中,往往处在弱势的地位,这就造成了较大的融资、时间风险落在承包商一方。承包商往往需要为项目进行长期垫资,这严重影响了承包商的资金链,对承包商拓展市场来讲是极为不利的。多元化经营中,承包商可以从其他相对稳定的经营项目中汲取资金,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经验数据也表明,经营范围越大,经营活动越分散的企业,利润率波动也越小。因为通过把收益互不相干的经营活动联结在一起,可以降低企业对外部某种或多种因素的依赖,降低企业发展受行业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2)产生协同效应。建筑企业拥有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广布的项目机构、众多的相关人才,这些都是其丰富的内部资源;同时,建设项目的业主方来自各行各业,这有助于承包商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政府、采购、金融、保险等相关方的接触沟通,使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都是建筑企业丰富的外部资源。发展多元化,可以充分整合建筑企业的内部优势,合理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发展具有优势的相关产业。此外建筑企业可以通过与相关伙伴方的合作关系,向伙伴方可提供支持的产业发展,开拓新市场。
(3)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建筑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由于从业者众多,行业内竞争激烈,且建筑业处于产业链末端,总体来讲建筑企业的整体润率低下。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业的利润水平仅有2%~3%,而负债率则高达65%,经营所得几乎只能维持企业生存之需。建筑企业若想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寻求提高收益的途径。只有保证较好的收益率,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企业才有发展的动力。建筑企业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经验战略,进入一些如房地产、建筑材料等利润率较高的产业,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模式及风险
(一)建筑企业多元化经济模式主要包括:
(1)横向多元化。企业结构和参与产业的横向多元化,即企业向与现有产品、技术、市场毫无关联的经营范围扩展。
(2)纵向多元化。建筑企业除了做传统的普通民用、公共建筑施工以外,通过纵向扩大土木工程领域的业务范围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二)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主要包括:
(1)资源配置风险。
由于建筑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行业技术特点,集中在了混凝土、钢构、施工组织等核心竞争力上,这与其他大多数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具交集,甚至可以说是壁垒很高。如果建筑企业要进入其他领域,需要铸造一些全新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资源没有有效整合的情况下,多元化发展必然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每个发展的产业领域,新投资的产业会通过财务流、物流、决策流、人事流给企业即有产业经营带来全面影响,从而对原有业务产生影响,无法与相应的一元化经营的竞争对手竞争。
(2)资金风险。建筑企业处在整个产业链的下端,所以利润率是很低的,盈利能力不强。而在发展多元化的过程中,初入新市场一定有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拓展过程。如果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片面“求大”,而不是“求强”,结果会使企业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其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速度,需要输血的项目多,而能够造血的项目少,投入大于产出。这对于利润率低,资金需求量高的建筑企业来说,无疑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资金流,发生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这会造成企业规模与效益的严重失衡,使企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困境。
(3)管理和文化冲突。建筑企业在不同的业务领域经营会造成管理理念上的冲突,不同业务单位的业绩评价、集权与分权的界定,各职能部门协作的矛盾会导致企业在管理上面临风险。如果是通过并购形成的多元化发展,不同企业文化存在融合风险,而企业文化冲突对企业经营往往是致命的。
三、建筑企业多元化经营风险应对策略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经营决策程序。
首先,建筑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承揽工作要做到有准备、有选择、有论证。对外地的工程更应慎之慎,要对合作方的资信能力、财务情况、品质信誉、资金保障程度等进行调查论证,然后根据企业的经营战和自身实力决定是否参加投标。其次,建筑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工程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的管理理念。这些制度包括工程项目评审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单位和成本控制制度、资金管理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最后,建筑企业的领导班子要建立民主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重大投资事项经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董事长或总经理对本单位的经营风险负责。
(二)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选择多元化经营的建筑企业来讲,稳定而具有相当优势的主营业务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条件。如果主营业务不佳,企业不仅缺乏足够的资源在新领域建立优势,甚至会使原有建设领域的经营受到牵连而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建筑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放下建筑企业专业化的传统与优势,而应重视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相关部分的技术投入,不断进行创新,做到多元化中的差异化,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三)发展周期互补产业
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不应仅以做大企业为目标,而应在详细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避免浪费企业资源和进入同建筑行业周期相同的产业。如果主营业务与多元化产业同时进入萧条时期,这对规模较大的建筑企业来说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建筑企业在多元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察市场,发展与建筑行业周期互补的产业,尽量规避市场周期变化带来的风险。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建筑企业还应充分考虑自身品牌、客户等相关资源,率先进入一些与建筑行业相关性较强的行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技术、信息等多种优势,建筑企业应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使企业的经营范围囊括完整的产业链。这样能保证建筑企业在具有行业优势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提高企业的收益。
(四)强化内部审计作用,拓展内部审计责权目前,建筑企业
内审部门作用主要停留在监督和威慑方面,为保证企业全面风险
管理监控体系的正常运行,有必要扩展内部审计的责权,关注重
点转移至各个风险管理构成要素能否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正常运行,业务流程是否满足防范风险的需要,各种量化管理的内部模型是否有效等。通过持续的监控活动,来实现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作出优化。
(五)加强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重视人的本质和人性发展的管理方法,首先要尊重人,许多建筑企业把发现和发挥下属的才能并委以重任,作为对下属的最大尊重。
参考文献:
[1]洪锡熙:《风险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在企业的各个财务环节中都存在着财务风险,要想使得企业经营活动能够良好开展,企业所有人必须对市场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的革新进行细致的考虑,了解并掌握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特征和主要类型,财务有效的企业风险防范措施,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力度。本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特征和主要类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对策进行了概括。
【关键词】
企业;经营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发展迅速崛起,企业面临的压力和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有许多难以预测的因素会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给企业的发展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增多,企业必须对财务风险的防范重视起来。财务风险也叫做筹资风险,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与筹资有关的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受到企业内部环境和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对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活动都造成危害,企业所有者只有对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和掌握,才能制定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得企业驶向正常发展的轨道。
1 企业财务风险的含义和特征
从广义上来讲,企业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各项经营活动中,由于受到企业内部环境和不可控制因素引起的企业损失性增大的情况。大多数企业经营风险都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企业在经营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定因素的影响,会使得企业的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产生很大的偏差,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直接转变成经济损失,从而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导致企业偿债能力降低甚至破产。企业财务负责任人应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细致充分的了解,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进行准确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1.1 客观性
企业财务风险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只有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正确的认识,才能财务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1.2 全面性
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常涉及到资金筹集、资金积累、财务分配、资金运用等财务活动,财务风险存在于所有的财务活动中。
1.3 确定性
随着企业内部环境和结构的改革,企业的财务风险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中一直存在着财务风险,但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1.4 收益型或损失性
众所周知,企业的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有收益就会有风险。企业所有人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存在,才会采取有效改善措施提高企业的收益。同时,财务风险也会对企业的收益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说企业财务风险既具有收益性,也具有损失性。
1.5 激励性
企业财务风险的客观存在和企业所有人对财务风险的准确认识,能够促使企业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力度,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2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财务环节中,企业所有人应该积极主动的对影响企业的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了解并掌握其变化的规律,采取有效的企业风险防范对策,从而实现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2.1 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内部环境具有多变性,这些多变性因素造成了企业风险的产生。企业的发展状况通常是由企业的银行信用、产品革新、筹资能力和偿债能力等决定的。企业所有者应该普及并提高全体员工额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充足的企业风险准备基金,在企业财务经营管理的的各个环节中,对企业经营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预防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
2.2 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具体体现在企业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所有人必须对企业财务系统进行全面的认识,不断分析和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财务控制与风险防范对策,并对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效果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于企业内部的环境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转。较强企业董事会的独立性,实行合理的奖惩政策,对企业的各项财务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将企业的股权集中起来,对公司的财务管理进行集中掌控,充分实现治理结构的作用。企业人力部门应该筛选技术水平过硬的员工,并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有效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使得企业全体员工能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财货活动的各个环节,健全企业各岗位的责任制,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完善,顺利化解企业的财务危机,有效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
2.3 对企业的财务内审制度进行强化
要想有效化解企业的财务危机,必须对企业的财务内审制度进行强化。通过不断强化企业的审计监督政策,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掌握企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出适合企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企业风险防范对策,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对企业的财务内审结果进行详细的汇报和分析,使得企业的董事会和高管部门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状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内审机制多建立在计算机网络控制管理的基础之上,在企业内部互联网上准确计算企内部的财务信息,保证财务信息的及时更新,使得企业所有人能够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3 总结
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存在财务风险,企业所有人必须充分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含义和特征,找出自身企业的财务风险成因,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随着世界经济水平和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也越来越多,只有针对这些财务分析按进行系统的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才能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极大程度稳定企业的利润增长速度。
【参考文献】
[1]于新花,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会计之友,2009(2).
[2]苏文成,张宇慧,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之我见[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7.
[关键词]公路 企业 精细化管理
一、经营管理类人才匮乏,难以满足现代施工项目管理的需求
所谓经营管理类人才的是指专门从事工程承包经营管理、制定和贯彻经营方针与规划,负责工作的全面筹划和安排并具有决策水平的人才。为此,这类人才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第一,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经营管理类人员必须在经营管理领域有造诣,对其他相关学科如技术知识、财务知识、统计知识、合同管理等也应有相当知识水平。第二,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该类人员应了解我国乃至国际上的有关的法律和国际惯例,并对开展投标业务所应遵循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丰富的阅历和实际工作经验可以使经营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应变能力,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三,必须勇于开拓,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只有和较强的思维能力结合,才能保证经营管理人员对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概括、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此外,该类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积极参加有关的社会活动,扩大信息交流,不断地吸收经营业务工作所必需的新知识和情报。第四,掌握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诸如科学的调查、统计、分析、预测的方法。我们拥有一批优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但经营管理方面的人员却少之又少。作为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首先必须具备以上四个条件,具有全面的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现代项目管理的需要,也才能够使项目的经营管理处于正常运行和可控状态。
二、各部门各负其责,造成成本管理缺乏连续性
通过近年来的推行和实践,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迎刃而来的重点不是如何继续深入经营成本管理,而是就如何针对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成本计划的作用在于:第一,掌握整个项目的计划支出成本,并对项目经营管理具有指导和监控作用,如果没有充分理由,该计划原则上不应突破(不包含管理支出计划费用);第二,分项成本计划单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跟市场价格紧密相联的一些计划价应根据市场波动或施工现场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计划,并更正项目总体计划。使成本计划始终与项目管理同步,并受到实践的检验;第三,成本计划是项目成本控制、检查、纠偏、核算、审计的基础性工作,没有成本计划,项目管理人员就无法预测项目的盈亏,无法确定项目亏损的真正原因,检查、核算、审计都缺乏必要的依据。各公路施工企业都具备一些优秀的专业人员,工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应该说工作都是相当负责的,但是对于综合性较强的经营管理人员来说,这种管理并不利于成本控制的要求,譬如说项目管理支出计划,让财务人和统计人员做出的资料各有侧重点,反应出来的东西都不全面,对项目来说就失去了宏观调控的意义,这就是经营管理中成本控制的交叉点和相关性;成本计划的控制和实施,需要各专业部门或专业工程师去操作和实践,譬如说路基、路面、桥涵、试验等部门,他们才是成本计划实施控制的基础落脚点;成本控制的检查、纠偏是经营管理人员根据工程的实施情况及变化做出的调整;成本核算是财务部门根据实际发生的支出做出的项目盈亏情况,项目的审计只是根据财务报表做出的一种被动反应,这是许多施工企业多年来对项目实行控制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事后反应的举措,盈亏已成定局,即使处理了几个人或撤换了部分管理人员也为时已晚,对单位造成的巨大损失已无法弥补;“事未有不存于微而见于著”,引起成本失控的每个因素都是不能忽视的,“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用力寡而功高;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因此,加强成本的事前和事中控制才是最重要的。相关部门的各自为政就会造成成本计划难以更深入的开展,各部门都有成本控制的责任,但由于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组织机构,致使各项数据均保存在各部门的手中,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成本控制的组织系统,造成做成本计划的人员缺乏依据,而有依据的人员又无能力做项目成本计划,成本控制缺乏合力,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控制体系。
三、风险意识薄弱,会对工程成本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中国民生银行郑州分行,河南 郑州 450046)
摘 要: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变革都是由创新带动的,每一次进步也均是创新推动实现的,创新属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的源泉。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本人就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及研究。为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法的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一些创新对策,希望这些对策可以在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践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064-02
0 序言
中国商业银行创新属于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其中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中国商业银行创新最直接且最典型的代表。在经济及技术的强大支持下,中国商业银行早就跳出了传统的产业壁垒,朝着管理交叉及功能多样化努力发展着。
毋庸置疑,现在中国商业银行所使用的经营管理方式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及弊端。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银行相关人员必须进行经营管理方式上的创新,理应制定一整套的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下面本人就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方式这一问题提一些自己的观点及看法。
1 信息技术革命属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而言所起的影响是特别大。我们甚至可以下这样一个定论:即现代信息技术所进行的每一次革命均促进了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更新换代,有利的推动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农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农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大致是这样的:手工记账时代——电脑单机记账时代——局部联网时代——互联网数据上收时代——电子银行时代——自动化时代——标准化时代——定制化时代。鉴于信息革命的逐渐深入,如今互联网的运用,3G、4G网络的出现、运用、推广、升级及革新,这些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均对银行的经营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促使各大商业银行顺流而上,开发出一系列的新产品,新业务及新服务。由此可见,信息技术革命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它促进了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属于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原动力。
2 流程创新属于中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
运营属于中国商业银行存在及发展的前提及必要保障。中国商业银行如果想在削减成本,风险控制及提升服务的前提上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那它就必须以产业化,服务化及柔性化的模式重新组建其运营管理体系。假如说双人复核制属于手工记账时代的要求的话,那么综合柜员制便是会计电算化时代的要求;假如说电子渠道的出奇制胜属于电子银行时代的要求,那么规模化及流程化集中作业模式便属于互联网时代的要求。
如今,“顾客选择”已然开始引领产业的发展方向。鉴于客户服务需求正向多元化及个性化方向转变,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银行的经营管理思路也应该发生彻底的变化。此时,流程银行变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出现了,同时还成为了当代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主要方向。“流程银行”是相对于以前的“部门银行”而言的,流程银行是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凭借重新组建银行的业务流程,文化理念,管理流程及组织流程,彻底地改变以前的银行模式,使其改头换面,因此而形成的以流程为重心的全新银行模式。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必然引出以客户为核心的业务流程,因为这属于和客户最接近的敏感地带,只有从此处着手,才可以真正地了解客户的爱好及憎恶,制定出客户最满意的方案。
中国商业银行流程创新的主要着力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突出重心业务流程;其二则为突出业务流程的多样化。
2.1 突出重心业务流程
每家商业银行都必须以不同业务流程对客户提供价值量的大小为依据对重心业务流程及边缘业务流程进行区别,随后再根据流程所具有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最恰当的解决办法。所谓重心业务便是那些最可以体现自己银行竞争优势,可以产生高附加值的业务流程,比方说零售业务,产品研发及创新,微小贷款业务及高端客户业务等等。业务流程的创新理应将重心业务流程的重建作为重点。而我们通常所说的边缘业务流程指的就是那些附加值比较低,抑或无法以体现银行竞争优势的业务流程。比如对小银行而言,成本较高的IT技术及大客户业务便属于边缘业务流程的范畴;而对于大银行来说,社区银行业务及微小借款业务等便属于边缘业务流程的范畴。对于这样的业务流程,我们可以选择的方法有三种:其一,通过有偿委托的方法将其委托给比自己有优势的银行或公司;其二,通过外包方式将其外包给其它公司;其三,果断放弃这些业务。这种基于比较优势前提上的业务流程的再造,可以让银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重心业务之上,不但可以节省银行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同时还可以较好的提高比较优势业务的回报率。当然,通过外包及有偿委托的方法将业务转交给其它公司的做法在传统银行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可是在流程银行的组建中,外包已经成了一种公认的捷径,它可以帮助银行较好地克服资源困难,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2.2 突出业务流程的多样化
传统银行之所以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及个性化的需求,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将业务流程的标准化看得太重了。流程银行的业务流程理应具有多样化特点,理应根据不同客户群的不同需求,制定一系列差异化的业务流程。比方说按照客户收入水平的不同,分别推出针对高收入客户,中等收入客户及低收入客户的业务流程;按照客户信用水平的高低,分别推出针对高风险客户,中等风险客户及低风险客户的业务流程等。例如:花旗银行在全世界业务中,针对老挝这样的不发达国家,其核心业务方向为美国跨国公司向当地企业提供现金管理,外汇服务及短期融资服务。针对印度等国家的客户,则增加了办银团贷款,零售业务及债券业务等。针对经济发展较快的马来西来及新加坡等国家,则推出了更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及证券业务等多项服务。针对日本等成熟发达国家,花旗银行则推出了囊括了投行,证券,租赁,期货及信托在内的一条龙金融服务。
3 集约化管理属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尽管ATM,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及第三方支付等方式较好地分流了营业厅等银行网点的业务压力。然而,鉴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居民生活习惯差异及居民年龄差异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存在,如今仍然有大量的业务是由营业网点内的柜员进行办理的。当营业厅的一线柜员进行业务的操作时,那么风险便全部集中在了他们身上,如此操作环境及风险控制环节的链条便会拉得特别长,同时员工还会觉得特别累,最重要的是业务的风险还不容易管理。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要及银行的发展,集约化的运营管理模式便在银行界的期望之中应运而生了。
现如今,集约化管理在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主要表现在集中作业,集中监督,集中保障及集中授权四个方面。集中作业属于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集中监督属于金属服务全球化的必须要求;集中保障属于商业银行提高资金运营水平的必然选择;而集中授权则属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操控的客观要求。集约化管理属于中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同时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及经营管理服务的完善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社会分工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社会分工的优势在于它可以让人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能够大大缩短平均社会劳动时间,同时人们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经营领域进行的改革及创新是商业银行内部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其创新一定可以较好地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效率,让客户对银行的服务更加满足,同时它给社会带来的回报也是传统商业经营管理模式无法比拟的。
参考文献:
[1] 张延亮.《与时代同行——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二十周年文集》[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因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对于我国而言,农村信用社自成立以来至今已有着50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建设及发展背景之下,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更是依托于管理体制模式的创新而走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作用之下,农村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应当在着眼于“三农”问题之上,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手段、多元化服务类型,在此过程当中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快捷与优质的金融服务,其重要意义是可想而知的。本文基于对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所存在风险因素的归纳,深入研究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对策,希望引起关注。
一、现阶段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现阶段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最关键风险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受到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或是借款人主观恶意等因素所出现的债务危机问题,导致农村信用社借出款项无法得到及时归还,由此引发呆滞及呆账等诸多贷款风险问题频频产生;②流动风险:流动风险主要是指由农村信用社所掌握的能够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无法满足存款体现的基本需求,导致农村信用社无法具备有效地债务清偿能力。与此同时,受到政府相关职能机构财力投入不到位,承诺优惠政策无法及时落实等问题的影响,导致农村信用社因不合理的信贷资产结构导致流动性风险问题的进一步加重;③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指受到农村信用社不完善、不合法或是不合规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量危害农村信用社发展风险因素的产生与蔓延。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措施分析
明确存在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强化对风险一怒视的控制,有效化解并防范风险因素已成为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谋求稳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农村信用社风险因素进行控制。
(一)农村信用社应当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方面的问题:要想有效化解并充分防范存在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其关键还是在于农村信用社自身,这也正是构建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组织体系的重要意义所在。相关工作人员应当依照农村信用社自身组织机构特点,省联社以专门性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为主,市联社、县联社及区联社以专门性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为主,直属于理事会并服从于理事会领导。下至农村信用社,上至省联社均应当构建一整套健全且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将存在于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落实到农村信用社具体部门、具体岗位以及具体工作人员之上。
(二)农村信用社应当以内控制度的完善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关注对业务操作流程的整合,规范各项业务行为,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一整套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农村信用社应当专门针对一个业务品种构建一整套专门性业务流程,并与专门性规章制度相对应。简单来说就是,农村信用社各岗位参与人员的业务行为均应当受到严格的制度标准规范,以此种方式确保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业务及其所处环节均能够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
(三)农村信用社应当针对内部审计监督体制进行合理改善,进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对于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而言,内部审计监督体制的确立及其完善一直以来都是最为基础与关键的一环。现阶段存在于农村信用社中的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的不足与缺失,内审监督体制势必需要借助于合理的改革与完善达到强化内审监督工作质量的目的。其重点在于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内审监督制度的完善。具体而言,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首先,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委员会应当直接对理事会负责,并定期提供工作报告,以垂直的方式向下层部门及机构驻派审计工作人员,以此确保内部审计监督的权威性与独立性;②其次,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方式应当做出合理调整与拓展,应从传统意义上的事后监督检查逐步转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明确风险防范性设计与合规性审计重要地位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之上以经济惩处结合行政惩处的方式加大对不合规内审监督行为的打击力度;③最后,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应当构建健全的内部审计联动机制,强化各职能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联合,强化对风险因素化解及防范协同效益,借助于此种方式实现对农村信用社内审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提升目的。
三、结束语
正如上文所述,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当属农村信用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对我国而言,身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针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存在各类风险进行行之有效的化解与防范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与价值。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农村信用社风险因素及其控制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颖.关雪松.佳木斯市城市信用社风险成因及化解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01):40-41.
[2]马九杰.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进展及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适用性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3):27-33.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控;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
经过“十二五”经济高速发展,不少企业抓住改革发展有利时机,通过结构多元化,业务多样化,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也逐步发展成为机构庞大的集团公司。但是由于集团公司机构相对庞大,业务复杂,管理层级多,人员多,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在管理上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为了提高集团公司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强化防御性风险管理,减少风险爆发造成的重大损失,促进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总结实践经验与体会,围绕集团公司企业风险管理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一、加强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集团多层级架构
集团作为母公司,不仅自身直接对外参股投资项目多,同时拥有众多下属控股二级子公司,各二级子公司还拥有三级子公司,因此管理层级多,极易造成上下级内部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集团重大发展决策以及经营决策的及时性与正确性。集团治理结构复杂,集团设立董事会和监事会,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有子公司的董事会和监事会,母公司对整个集团的管理必须要通过层层的委托传导,委托关系越长,风险也就容易被相应地放大。
(二)集团多主业经营
目前集团公司多主业经营现象普遍存在,涉及经营领域广,行业多,因此经营管理难度大,面临的经营风险就更为复杂。经营管理人员需要了解业务流程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各业务流程及板块的学习也因经营管理人员个体的差异而不同,如果敬业精神不佳,没潜心学习与研究,就不能深入掌握经营业务的流程与核心知识,就不能对经营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集团公司多主业经营风险管理难度大,风险爆发的概率大。
(三)实现集团战略目标
集团公司一般都会制定中长期战略目标及年度经营目标,目标包括代表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例如利润指标、净资产收益率等,也包括代表企业规模的营业收入指标、产量指标等。中国企业500强标准就是以企业营业收入为对照标准的评价体系,有些企业盲目追求营收规模而弱化了经营风险防范,没有真正理解中国500强企业的核心内涵,应该首先是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规模扩张,进而实现营业收入的增长。
(四)实现资源的最佳经济价值
集团公司实施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减少各类风险隐患,降低各类风险爆发造成的损失,实现企业资源最佳配置;通过系统的处置和控制风险,使企业应对各种风险时作出的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保障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经济环境,有利于企业提升资信度,构建良好的融资平台,促进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
二、集团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集团公司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因素,风险管理已成为大型企业赖以稳健成长的重要和必要的内容。
(一)集团战略规划不明确,战略制定与实施脱节,存在企业战略管控风险
1.战略制定存在偏差。集团战略规划是引领集团及子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集团公司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片面地体现集团战略是各个子公司战略的总和。通过考察多家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不难看出集团战略规划的内容几乎是子企业战略或板块战略规划的综合,即集团战略规划的编制采取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集中后再自上而下征求意见。这种战略制定没有体现集团站在更高层面提出的战略规划的要求,对子公司不能起到指导及方向的引领作用,而是更多地体现为子公司自身的发展规划及业务定位。
2.战略执行存在偏差。由于战略规划制定带来的风险隐患,极易导致子企业战略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清,存在管理缺陷或问题,主要体现为:不能从集团战略规划角度引领企业经营方向,不能从各自企业明晰的战略定位来做好企业战略执行即具体的经营决策,企业战略执行中不难发现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偏差的问题,不能与战略执行相匹配。
3.战略调整没有引起重视。集团中长期战略规划制定后已经成为文本文件,没有对战略执行过程中必要的调整工作引起重视。集团公司大多都是跨行业经营,企业面对的外部环境更复杂,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会更弱,集团及子公司在战略执行期会遭遇外部环境的影响而致使不能如期完成年度目标。由于战略调整工作缺位,造成集团及子公司面对重要决策时迷失方向。
(二)集团经营管理偏离目标运作,经营目标与公司战略脱节
1.存在短期经营目标不当的风险由于企业年度经营目标是基于战略目标的分解,在实践中年度经营目标常常是子公司与集团讨价还价的结果,中长期规划目标制定后时常被搁置一边,没有按战略目标始终予以贯之,因而造成年度经营目标缺乏方向及客观,致使企业在产业发展方向、经营管控方面存在偏差,企业资源配置依据短期经营目标而定,在具体经营战术方面难免存在盲目性,集团各产业间的业务协同效应面临的潜在风险,导致企业抵御外部影响的能力较弱,不能建立并保持竞争优势或获取最大回报。
2.集团产业布局不合理的风险集团产业布局中没有进行合理的业务归并或重组,多子公司之间存在同业竞争,不能发挥业务协同效应。或者缺乏充分、合理的信息来支持企业的内部资源分配,因此造成集团内部资源分配以及经营风险研究作出的决策存在不合理性。
3.未能规避内外部关键因素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主要有内部风险与外部风险两大类。外部风险主要在于企业外部环境中与企业经营直接发生关系的个体(如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等)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在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风险,如市场营销系统风险、内部组织体系和生产业务流程管控的风险、信息技术产生的风险、员工诚信等方面的风险等等。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内部风险管理予以规避,但内部风险一旦存在,没有及时防范与规避,将使企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人才资源短板形成集团战略实施与发展的瓶颈
1.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能否实施与完成,最重要的依赖于人力资源是否合理配置到位。笔者所走访的企业大部分集团及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缺陷:有的企业过分强调机构精简,导致只能应付日常事务性的工作,不能深入分析发现隐患问题;有的单位机构人员膨胀,但真正深谙企业经营与管理的人才不多,造成人力资源成本浪费。战略规划及经营目标需要人力资源去实现,一旦人力资源短缺,就会造成经营能力不足,各类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察觉并纠正,不可避免的风险损失就找上门来了。
2.内外部监督机制弱化相对单体公司而言,集团内部存在大量受托经营管理责任,受托经营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加大对子公司经营层及法人权利的监督,但是往往很多集团内部对监督机制不重视,监督部门责任不明确,人员配备不足。由于集团层级多,导致信息的传递速度及准确度更低,多部门、多子公司相互博弈造成协调成本增加的风险也会加大。
(四)资金方面存在重融资轻资金使用管理的问题
1.集团母公司只是单一出资人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仅仅只是资金输送,而不能发挥财务战略管控的作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不大,在风险隐患存在的情况下相反起到了推波助燃,放大风险的作用。
2.重筹融资、轻资金使用管理集团层面集中各类财务资源,具有筹融资优势,能够赢得金融机构的青睐,利用集团良好的资信条件,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筹融资方式的融资能力,为集团子公司提供资金渠道,以支撑公司规模不断扩大的资金需求,但绝不可因为集团融资能力的优势,而忽视资金本身的属性,疏于管理。
三、完善集团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对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管理任务也将必然艰巨。鉴于集团风险管理难点,强化集团公司由上至下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战略管理风险的对策
1.以发展战略规划为纲领,统领集团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集团战略规划到哪里,企业风险管理就要到哪里。集团战略规划的实施会涉及到企业资源的分配与投入,必须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就开始考虑企业风险管理,要根据集团的各方面能力来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而不是盲目好大好强。超越企业自身实力制定发展规划,势必带来战略执行的难度,以致乱作为,失去战略规划作为纲领性文件的核心作用。其次,集团公司内部有联通性,风险就有联通和放大的危险,风险在集团内部交叉传递和叠加放大带来的风险要求进行以母公司为主导的涵盖集团总部及子公司的跨层级风控体系运作,同时要求集团母公司派出足够的专业人员牵头进行该体系的建设、运作与监督。
2.对战略执行的风险进行跟踪。从战略风险管理角度入手,解决战略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是必要的,比如某些行业已经进入夕阳产业,集团就要及时做出退出的决策。集团战略风险管控的目的是解决集团大的发展方向问题。
3.针对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对策。应从资本准入制度、企业所有制形式、本土化政策、产业开发政策、劳动法律制度、环保以及土地使用等方面,加强对投资所在地法律政策的了解与掌握,对投资所在地法律环境以及经营环境作尽职调查,制定投资方案,拟定详细的法律文件,确保投资能进能退,有效控制投资风险。在投资项目决策方面要注意避免产能过剩,投资项目的生成基本是归属企业来决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系统工程,要防止做成可批性研究。在基建项目建设工程立项之初就要开始谋划经营招商工作,坚持项目建设与经营并重的原则,重视投资项目投产后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经营风险管理对策
1.开展经营风险预测和风险识别。根据企业的业务结构和经营特点,通过对经营政策、运营程序的调查报告研究分析,结合监管部门以及有关专家的广泛交流,确定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风险因素,提前对经营作出风险预测,对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识别,查找潜在的风险隐患,及时发现经营业务风险问题,随时调整企业的经营方案,预防经营风险的发生。在实际运作中完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从流程管控上保证每一个可能的风险因素都有效监控,每一个业务板块都有管理规范。
2.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建立灵敏准确的、与企业经营业务相关的外部环境监测系统,必须加大对外部环境监测系统的投入,密切关注企业具体业务流程的执行状况及变化趋势。企业内部要有深谙经营业务的专业人员,成为把脉具体经营业务的能手,各个子公司在经营业务执行中及时发现发现隐患,及时列入风险管理预警的范围,并及时向上一级风险管理机构报告,防止风险扩大。
3.做好对经营风险的管控,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对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出现之前,或已有苗头时,采取应急对策来规避,使其减少或消除风险侵害和损失。对于经营风险经过评估后发生的概率较大时,应采取的对策:(1)转移风险。转移工具丰富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利用保险、履约保证书、担保书和保证书等,达到风险的预防、控制甚至扭转的目的。(2)分散风险。分散风险是从内部减少风险,常用的分散风险主要有产品多样化组合,经营渠道多样化组合,资产运作多样化,从而将风险在不同的领域里分散。
(三)加大全面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为风险管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组建一支具备风险管理能力的经营队伍。有一个具备经营管理能力高素质的经营者团队,是企业迈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认识到这点,才能不间断地审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不至于在经营管理上出现重大的差错。企业决策风险是企业经营最大的风险,经营者要能够尊重各方意见,听得进风险爆发之前对风险识别与预测而作出的提示或判断。
2.加大全面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集团公司应强化培养全面风险管理人才,做好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公司可聘请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对风险管理专职、兼职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建立以业务管理人员为主体、以外部专家为补充的全员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的分析和研究,指导公司找出各项风险点,制定风险防范措施。集团公司安排专业人员定期跟进研究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和行业形势,并分享国内外先进经验,为企业内部各经营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打造一个更好的信息交流与经验分享的平台。风险管理人员整体数量与素质要与集团风险管理难度相适应,如果人员不足,将造成集团上下风险管理力不从心的后果,最终因风险管理资源的不足而失去识别风险纠正风险偏差的机会,造成因小失大的严重后果。
3.增加风险管理机构设置,组建风险管理委员会。集团公司有必要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机构到位才能开展风险管理的一系列工作,集团公司应明确风险管理的部门与机构,任何依赖其他职能部门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各级风险机构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还应当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素质以及全局管理理念,具备风险识别的能力以及对风险管理能力。集团内部经营队伍、监管部门多岗位转岗锻炼,有利于经营人才的成长,改善公司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结构,提升经营管理整体素质。
(四)完善资金风险管理的对策
1.遵循集团战略规划制定财务管理战略。近年来,有些集团特别是国有企业涉足大宗贸易,资金需求量大,在盲目扩大规模的过程中已经造成部分项目资金积压沉淀,在资金预算安排方面已经偏离财务战略管控的方向。因此,集团母公司层面要根据集团战略规划制定财务管理战略,根据财务管理战略布局资金预算,从财务战略管控的高度,管理集团及子公司资金使用风险,对于符合集团发展战略的经营业务或投资项目予以资金扶持,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经营业务或投资项目减少投入或禁止资金投入。
2.合理控制投融资规模,筹融资规模不求大只求合理。目前金融机构存在资金投放求大放小的倾向,热衷于对集团公司特别是国企、上市公司等的资金投放,这类企业相对资源丰富,抗风险能力强。因此集团企业首先要认清筹融资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企业战略经营发展的需求缺口而不是多多益善,过量的筹融资规模容易助长经营者低效率使用资金。同时明确认识到企业最重要的还是自身造血能力,信贷资金是需要支付资金成本的,充分挖掘资金存量,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要严格控制出现项目经营回报率低于资金成本率的情况,更要及时防范资金投入造成损失的情况,因此集团公司要合理控制筹融资规模。
摘 要:销售企业要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核心目标,一方面需要拥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和组织,一方面要开展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文章通过分析销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意义,阐述现阶段销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销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对策进行探讨研究。
关键词 :销售企业 财务管理 风险控制 对策
引言
在现如今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各行各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据有利为主,一方面要加快企业自身升级转型,一方面要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顾名思义,销售企业中,销售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倘若销售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导致销售企业面临资金盲目占用、存货积压以及资不抵债等相关经营风险。企业经营管理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的受制于企业财务中心监控,财务监控行为围绕着企业经营活动不断展开。
1、销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意义
1.1 增强销售企业市场竞争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销售行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企业只有经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方可使的自身不被遗忘于市场中,方可使自身在市场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作为销售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与企业发展一脉相连,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影响着销售企业各个环节的经济体现,也制约着销售企业的运转方向,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是销售企业增强销售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第一步。
1.2 促进销售企业升级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风险控制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销售企业财务管理也不例外,销售企业财务管理中风险控制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应用得到了明显的收益。将销售企业内部财务信息搭建的局域网与互联网对接,采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构建出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来实行全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规避潜在风险,促进销售企业稳步前进,促进销售企业升级转型[1]。
1.3 提升销售企业财务工作效率
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是依据先进科学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进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才能够实现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有效进行。在过去计划经济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严谨细心的对待每一份财务报表,数据账本,很容易产生差错,通过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的应用则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计算机和互联网为背景支持下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能快速的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节省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业务量[2]。
2、现阶段销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销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新会计制度推行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可以通过对债券进行转换评估企业损失、禁止相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处于股票价格提升的状况下应用购买法等都展开了严格的要求,这些要求一方面可促进我国财务工作平稳发展,一方面可出现对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新会计制度中还提出公允价值再债务重组、投资房地产及非货币交易等要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考虑,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管理者扭曲应用公允价值的可能,促进企业上市并获得相关不合法利益,由于管理者应用公允价值后,未得到实现的收益与损失都要进行确认,从而形成企业利润显著提升的假象,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更严重的风险[3]。
3、销售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对策
3.1 明确财务管理风险控制重要性
财务部门是每个企业发展的有效综合凭证,销售企业相关领导者一定要加强对财务部门管理重视程度,明确财务管理重要性,有效发挥财务部门职能作用。明确财务管理风险控制重要性要求,销售企业要将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有效的结合与应用起来,将财务管理中的原始凭证数据实施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之中,对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时的纠正与解决,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要清楚一定要认识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财务管理风险控制重要性不容小觑。
3.2 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销售企业要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工作做好,就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企业虽然实现了信息系统的一体化,但是其还是需要人工来操作的,财务工作的每一个过程没有管理人员的支撑都难以有效开展。销售企业要熟悉了解财务管理人员在经济知识条件下的不同特点,建立起一个灵活多变、内容充实的培训信息系统,集中所有培训所需要的信息知识,以满足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有计划的通过一个好的沟通渠道,组织财务管理人员之间相互交流沟通,为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提供第一时间的信息数据。构建起科学严谨的培训决策的机制。有针对性的对财务管理人员制定高效的培训计划及培训目标。建立科学严谨的培训决策机制,明确要开展的培训不同类型,完成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培训的目的。
3.3 财务分析控制
销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会对财务会计部门的信息进行有计划、有规则的执行,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期间,业务活动可达到行业计划的需求。会计分析的组织程序和基本要求、会计分析的具体内容、会计分析的具体时间和方法等,为这方面的主要内容。企业内部控制对会计部门的分析控制功能能够使企业更好的掌握运营中业务的指标和计划,以及相应的完成情况,同时也能便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做好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工作计划[5]。
4、结语
总而言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是市场经济背景下销售企业的必经之路,为各行各业的财务管理创新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构建创新管理理念的风向标。销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对会计主体、资金核算方法、会计要素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构建出一个环环相扣的财务管理模式,实现销售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规范化与合理化,更加的适应内部控制体系的改革与变化,从根本上减少或取缔企业在管理中潜在的风险,实现销售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廉东彦.销售环节财务管理的风险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4,(03):35-36.
[2]李绮玉.企业存货的内部风险控制分析[J].现代商业,2010,(18):150-151.
(一)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供电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有电价风险、筹资风险、税收风险等。电价风险具体是指电输出或输入的价值也许会发展改变,从而使公司的利润不是非常稳定。输出价格风险是指售电单价变动的风险,输入价格风险是指购电价格变动的风险。电价风险属于政策风险,也是电力行业所独有的风险类型,它具有客观性和不可避免性。筹资风险是每个企业都可能会遇到的风险。秦皇岛供电公司需要重点关注的税收风险主要来自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只有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再加上争取到最大限度的可抵扣范围,才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节约税金。
(二)财务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随着电网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电网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种类逐渐多样化。现阶段,大部分电网公司的财务风险意识和管理能力都比较弱,预警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财务风险绝大部分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而导致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筹资决策不当、投资决策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和资产管理不当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管控问题。供电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财务风险意识薄弱和管理能力较差、内部控制有待完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不成体系、财务风险预警能力不强等。秦皇岛供电公司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流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财务风险预警还不成体系,风险管控系统性、完整性较差,不能及时、完整地反馈对完成公司各项经营目标有影响的风险因素,未能有效采取应对措施。
二、秦皇岛供电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风险意识,制定风险应急预案。供电公司的财务监测指标有公司经营效益、资产效率、发展能力、成本水平、现金流量、贡献程度等。针对当前秦皇岛供电公司风险意识不强的现状,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该公司管理层和员工走出对财务风险管控的误区。强化管理层防范风险的理念,是公司构建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的基础,是保证公司风险防范的必要条件。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供电公司在建立内控制度时,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充分结合;控制要以预防为主,检查要将常规审计和定期或者不定期审计相结合。企业的负责人应该充分意识到,要想公司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就要重视对内部风险的控制。提升公司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是保障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最重要因素,只有提高了执行力度,才能规范管理公司的内部日常事务。变革内部控制理念,加强公司内部的沟通协调,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建立科学的信息处理机制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将直接影响该公司的财务风险管控效果。在集中核算模式下系统应关注信息传递的高效性、财务信息的规范化。财务部门与业务端口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三)充分重视风险预警结果,及时制定应对措施。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必须高度重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检测到的结果,重点关注出现黄、红两种颜色亮灯状态的指标,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这就从源头上避免了公司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单位沟通汇报,确保公司经营目标和整体经营风险可控、在控。同时,结合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开展公司系统内供电单位主要经营指标对标工作,可以先在一个地区内进行对标,取得成效后再进一步扩大到全省范围。通过找差距、找问题、找目标,促使下属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及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确保整个集团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四)完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从财务的角度来讲,供电公司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风险。而全面预算管控恰好与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所以应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秦皇岛供电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复杂而严峻,主要表现在:一是电量增速大幅下滑。二是折旧、财务费用等成本总额不断增加。三是购电成本持续攀升,购水电比重虽同比有所提高,但增量部分主要为上网电价较高的大水电电量,公司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对风险进行研究分析,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进行处理,只有合理平衡电量、成本、投资和效益的联动关系,才能有效应对更加严格的内外部管控要求,从而保障全年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五)定期进行风险控制情况跟踪,确保风险可控、在控。为强化财务风险管控,提高风险管控刚性,确保顺利完成年度经营目标,应建立财务风险分析、跟踪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分析总结前一阶段财务风险管控情况,结合当前经营形势,合理准确评估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动态跟踪与事前预估相结合,做好公司经营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跟踪。加强电力市场跟踪,密切关注量、价、费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跟踪分析揭示出的风险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落实改进,并做好总结工作,严防风险的再次发生。财务部门跟踪成本预算执行情况,需要市场部、计划部、基建部、设备部等相关业务部门的密切协作,及时处置风险,制定应对措施,才能使公司的目标得以落实。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秦皇岛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的防控现状,提出合理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得出以下结论:(1)电网公司如果要更好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就应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强化风险意识,制定风险应急预案。(2)定期进行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和政策研究,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引导和管控作用,确保生产经营的可控、在控;定期跟踪风险控制关键节点及指标并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3)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推动公司由外延式发展向外延与内涵并重发展转变,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创造资产经营新绩效。
作者:赵欣 邓伟妍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高培明,侯新华.智能化发展给电网带来的风险与防控对策[J].能源技术经济,2011,(07).
[2]梁国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网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商业会计,2013,(9).
内部控制是一种自我规范的行为,为实现既定经营目标,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自我规范、约束、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及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为实现经营目标和防范风险,应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即管理层高度重视内控建设,并努力创造符合实际与时俱进的内控氛围,不失时机地建立有利于控制风险的机制和组织架构,设置约束操作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指标体系。近几年随着商业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的确立,内部控制建设明显加强,对防范经营风险、预防案件发生、依法合规经营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一些商业寿险公司未能将内控制度建设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手段加以重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受到制约。
一、目前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不理想
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模糊,事前防范意识不强。一些管理者把内部控制建设理解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汇总,认为做了整章建制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控机制,而没有把内部控制建设作为内部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以重视,把管理与内部控制建设混淆,有的甚至把内部控制建设与发展和效益对立起来。
二是职责不清。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事中控制不力,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从目前情况看,尽管许多商业寿险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不少,但仍存在职责不清,特别是有些商业公司的各层次管理人员仍存在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的现象,形成较大的风险隐患。由于机制的原因,目前很少有人对权力范围内的业务行为造成的风险承担责任。事实证明,一些商业寿险公司目前存在的一些重大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多数是因为缺乏对领导的监督制约措施,以及管理人员违规越权造成的。
三是事后监督形式单一,无权威性,缺乏必要的连带责任追究制度。目前,一些商业寿险公司的监督检查主要是依靠自查和各类工作的常规检查;检查方法仍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印章、单证、会计凭证和账簿的检查上,未能做到适时地根据综合业务处理及其延伸的推广应用而相应改进检查方法;在检查方式上,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也相互脱节;加之长期的自查,碍于情面和“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束缚,监督没有权威性,致使许多风险控制点成为“盲区”,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即便是上级公司的检查,由于没有严格的违规处罚措施以及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因此最基本的通报也是“隔靴搔痒”,不能切准要害;查出的问题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检查流于形式,起不到监督和威慑的作用,留下风险隐患。
四是内控优先的原则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风险评估体系不够完善。传统业务没有制订计量识别的标准;再控制机制薄弱,新型业务开办的同时没有及时建立起风险控制制度,内部制约出现断层,往往是等到出现了问题才去寻求控制措施,已得不偿失。
(二)制度落实打折扣
内控制度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的现象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一是重制度、轻落实,造成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有了规矩,不去落实,即使内控制度制定得再严密,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制度本身的约束力和威慑力都会大打折扣。从近年来陆续查处的保险违规违法案件中反映出,不少“出事”公司,不是没有制定详细具体的规章制度,而是没有去认真执行和落实,让别有用心的人钻了空子、捅了漏子。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上传下达中各级管理者对制度理解的扭曲和打折扣,以及执行者的责任心、自觉性和落实力度不够。
二是重效益、轻制度,无意之中造成内控“盲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是商业寿险公司的根本目标,也是其追求的最终结果;但利润的最大化离不开内部控制作保证,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如人力资源和岗位的合理配置,业务环节的流程和人力组合,操作环节和事后监督检查的科技投入等等,但由于强调高效益、减员增效紧缩人员,以及相互制约手段的滞后等因素,必然产生在内控制度落实上的实际困难,从而为有效防范差错事故等管理风险留下了隐患。
三是重开拓、轻管理。开拓与管理,从理论上各级领导都认识到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内控优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开拓在先,内控列后。例如:为了抢占保险市场,新兴业务先办起来再说,管理制度不能及时配套跟上,制度滞后造成管理上的真空。
(三)对员工的内控制度教育相对薄弱
近年来,虽然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强化、完善内控管理,但同时,差错事故、违规违纪案件仍然频频发生。反思深究,内控环境不理想、制度落实不力是其主要原因;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培训相对薄弱,使相当一部分员工对内控制度的遵守和执行表现出“无所谓”的思想。此外,公司综合处理业务系统和其他新系统投入使用以及陆续升级,规章制度未能及时随之更新,仍沿袭过时的内控制度。并且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的接踵而至,业务辅导和业务培训脱节,业务文件、制度及办法传递相对迟缓,使部分营业网点的管理和经办人员产生抱怨情绪和逆反心理,表现出工作不扎实、不细致,从而影响了工作质量,影响了内控效率,导致客户投诉现象时有发生。还有些公司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只注重在发展业务上下功夫,而忽视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有麻痹、依赖思想,内控意识较淡化,将内控职责转嫁给上级,在“出现问题一解决问题一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循环过程中被动管理,使挪用资金、账外设账、贪污、出纳长短款、账务处理差错、结算事故,甚至违规办理业务、截留保险费等违规违章违法现象屡有发生。
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促使企业实现稳健经营、防范经营风险的必要条件,加强和健全企业的内控机制,已成为寿险行业的共识。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寿险公司都已建立了比较科学规范的内控体系,国际保险机构的内部控制工作已成为加强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得到迅速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商业寿险公司终将成为法律上真正意义的独立法人,业务上的自主经营,资金需求过程中的自求平衡,经营管理中的自担风险,经营成果上的自负盈亏等企业特征将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充分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经济规律所引发的竞争、风险、盈利——三大企业特征将驱使商业寿险公司在内部管理、防范经营风险、提高自我保护、自我约束和竞争能力上下功夫。因此,作为经营管理中重要手段的内部控制,将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明确内部控制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经营管理涵盖了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内容,是经营活动的全部。内部控制贯穿于商业寿险公司整个业务、资金流动的全过程,又与经营管理融为一体,是经营管理活动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或方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主要区别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是组织决策层对管理对象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为达到其管理目标,实现其预期效果的制度或过程,是相对独立的。二是内部控制提供合理的保证,为管理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应与时俱进,有前瞻性。目的是防止经营活动中“亡羊补牢”,并不存在于管理活动的各个部分,许多管理方面的具体决策和一般性活动都无法取代内部控制,为此,应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不仅把内部控制作为一种自律行为始终规范业务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这种科学机制,发挥整体功能,在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不断体现监督制约的动态控制,始终强调“程序至上、内控优先”的内控工作原则,并把内部控制作为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抓不懈,落到实处,防范经营风险,保障寿险公司业务安全稳健运行,从而为确保业务持续、健康以及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三)内控工作要与时俱进
内部控制是实现规范化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经营过程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既是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各项业务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因此,内部控制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逐渐适应的过程。随着新业务的不断推出,现有的内控机制会被突破,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不一定适用。所以,内控机制既要有宏观上的战略体系,又要有微观上的不断修正,以形成完善——提高——再完善——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过程。目前更应充分重视在深化体制改革、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主动规避由于改革和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而可能形成的内部控制滞后的风险,及其对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坚持业务开拓、内控先行的原则。凡是各专业部门新开办的新兴业务操作规程、制度和办法均要通过内部控制部门审查会签后方可印发执行,以确保新业务安全、有序、稳步发展。特别是综合业务系统的应用与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管理部门要及时加强对内控管理环节的摸索和探讨,从制度上保证消除隐患死角和风险盲区,确保业务和制度的更新同步进行。
(四)强化对权力的约束
在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重要性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商业寿险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建设,不仅要体现精简高效的要求,关键是要把决策、执行、监督三权相互制衡的原则落到实处。在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上,应有效发挥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过程中新的组织体制对经营管理成效以及对各级管理人员行为进行高效监督的作用,形成集中管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制衡的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为不断提高经营效益和防范风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五)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寿险公司是对人的能力依赖性极强的行业,它的发展壮大主要依赖于有较高寿险业务素质的全体员工。因此,在内部控制的诸多因素中,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一个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正是其全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因此,全面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乃是当务之急。通过科学缜密的管理,为内部控制管理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忠诚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防范化解风险的牢固基础。加强各级班子、职能部门、党团组织、职代会及群众性的民主监督作用应形成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团队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干劲是不可松懈的内功。所以,内部控制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把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六)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
1.真正实现内部控制系统运转有效,必须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优化依法合法稳健经营的运行秩序,建立和强化统一的内部控制监管模式,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权威体系,对各级经营实行垂直领导,统一管理,在职权范围内对其业务进行连续的、系统的全面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