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金融危机的启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危机的启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危机的启示

第1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宏观调控;金融自我循环;实体经济;虚拟经济;金融衍生工具;科技进步;凯恩斯主义;福利主义;供应学派

中图分类号:F015;F8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2-0001-04

Inspi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HUANG Qi-fan

(Chongqing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Chongqing 400015, China)

Abstract: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riggered by American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results from the financial systems, led by Wall Street,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violate such three principles of financial industry as being rooted in industry and commerce, strict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s well as moderate leverage rate.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should prevent such five trends as excessive overlapping policies, increasing enterprises’ financing cost, too much privileged consciousness, too high income and weak service consciousness. Crisis-prevention should use such four balances as the gross proportion of loan to GDP 1∶1, gross proportion of securities market value to GDP 1∶1, gross proportion of total real estate value to GDP 1∶1, and gross proportion of national sovereign debt plus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to GDP 1∶1. Crisis solution should not only depend on self-circulation of financial industry but rel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angible economy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sovereign debt crisis; macro-adjustment; financial self-circulation; tangible economy; intangible economy; 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Keynesianism; welfarism; supply school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其影响至今尚未过去。欧美债务危机又接踵而至,发达经济体深陷高失业、高债务泥潭;虽然新兴经济体扩张强劲,但热钱涌入,产泡沫、通货膨胀压力日益严重;全球贸易战与汇率战此起彼伏,使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总结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厘清金融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对于改进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既具长远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一、国际金融危机根源在于违反了金融三原则

这场危机,究其根源,在于世界金融体系,尤其是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的三个基本原则:其一,金融业作为服务业,首先要植根于工商产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工业,说金融是中心,是指金融与工商经济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只有为工商业提供良好服务,金融才能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百业兴则金融兴,百业枯则金融亡。金融一旦脱离工商经济,进入自我循环空转,那么金融业就不是核心,而且是空心、是泡沫。其二,金融业是基于信用的产业,信用的复杂性、脆弱性决定了它高度的风险性。因此,本充足率、存贷比、准备金率等指标必须严格管控,否则,就会产生呆坏账,甚至有金断链的风险。其三,金融业具有很强的杠杆功能,但杠杆支点要合理、要适度。社会本就是通过金融的杠杆来撬动和放大的,没有杠杆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一般而言,杠杆率放大到10倍是常态,但放大到20倍、40倍,甚至上百倍,就会有风险,就会出问题。

黄奇帆: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以美国为例,其金融危机正是由于金融业为工商企业服务和融通的职能早已名存实亡。金融业一直在体系内自我循环,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金融创新,并非为工商企业服务,而是为了在虚拟市场中牟取巨额的暴利。华尔街成了炮制衍生工具、吹大泡沫的“赌场”,其衍生工具规模由2008年的150万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250万亿。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救市,遗憾的是,投放的金并未能进入到金贫血的工商企业,而是进入了金融体系,并进而激活了衍生工具和股票市场的现金流。其结果是,衍生工具恢复了生机,而工商企业却借不到钱。雷曼兄弟倒闭也是因为违背了上述三条原则。用40亿美元撬动1 800亿美元CDS的债券(放大45倍),1 800亿涨跌1%就是18亿美元,占本金的近50%,本金一旦不能及时补充,就必然导致最终崩盘。

此外,金融系统高额的薪酬也助推了其自我循环的加剧。金融界赚了钱就分钱,亏了分掉的钱也不会退出来,再制造衍生品来填窟窿,形成一波接一波的恶性循环。美国总统五六十万美元的年薪,可能还赶不上一个金融公司中层的收入。高工与高利润挂钩,为追求高利润,导致欧美金融以“逐利”为唯一目标,逐渐抛弃盈利较低的实体经济,转而投向更赚钱的虚拟经济。

二、我国金融要防止五个趋势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金融形势总体稳定,但也要注意防范五个动向和趋势:

一是要防止政策过度叠加。人民银行作为金融业最高决策机构,出台的政策只要不折不扣执行,效果就会显现。但我们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太多,政策层层叠加,一紧俱紧,一放皆松。

二是要防止增加企业融成本。银根收紧后,社会金紧张,就可能出现高利贷。金融机构不为中小企业融理财服务,不采取措施去遏制高利贷,反而是贷款理财盛行,很多合理的贷款业务转成理财业务,层层加码,加上各种手续费,就变成中利贷甚至高利贷。金融机构过度的逐利行为,导致中小企业融困难,成本增加。

三是防止金融业“老大”意识的滋生、蔓延。前几年,金融还致力于为工商产业服务。但近些年,要么没钱,要么单方毁约,把金转到理财服务上,导致工商企业金链中断。比如,借房地产调控之机,对合格的首套房购买者取消了按揭贷款或者大幅提高门槛,抑制了正常的消费。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些金融机构以逐利为目的,说变就变,完全不讲诚信。

四是防止金融业收入过高。国内金融业的收入虽比不上华尔街,但也不低,高管年薪多在百万左右。金融高管薪酬高一点也没有关系,但不能将高薪与巨大的盈利预期联系在一起,如果完不成利润指标,200万就立刻变20万,这样的指标考核,会逼着从业者不择手段去逐利。

五是防止金融业服务意识不强。现代社会最终摆脱经济困境,关键要靠科技创新,要靠实体经济。因此,金融业要摆正位置,好好研究如何为工商企业服务,使工商企业健康成长。

三、规避危机要力求四个平衡

当今社会,不管是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还是欧美发达经济体,要想规避金融危机,就要在宏观调控上做到四个平衡:

一是贷款余额与GDP大体1∶1,或者贷款余额的增长率大体等于GDP的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如果贷款余额大大超过GDP,或者贷款余额增长率大大超过GDP增长率,都将导致通货膨胀。

二是证券市场市值与GDP大体1∶1。2008年,美国证券市场总市值20万亿美元,远超过GDP14万亿美元的总量,所以导致金融危机。现在经过震荡调整,市值回归到约14万亿美元,趋向于合理。

三是房地产总市值与GDP大体1∶1。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城市居民6―7年的家庭总收入应该能够买得起一套普通商品房。如果房地产市值达到GDP的3~4倍,那么一个家庭购买一套商品房就要20年的总收入,说明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

四是国家债务加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系统的支出与GDP之比也大体1∶1。其中,政府债务最好控制在GDP的30%以内,超过60%就过了警戒线;社会保障体系大体上支出在GDP的20%左右,如果负担过重或标准过高,支出达到百分之三四十,再加上占60%的政府债务,超过GDP总量,风险就很大。

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极其复杂,但只要把这四个1∶1调控好,就能基本理顺结构,宏观上保持大体平衡。就中国而言,前些年贷款增长较快,呈现通货膨胀是必然态势,但这两年银根抽紧,正逐步走向平衡。2011年全国贷款余额接近55万亿元,GDP大约47万亿元,贷款余额有点超过,收紧一点可实现回归。证券市场市值与GDP达不到1∶1,主要是这两年证券市场发展不够充分,导致金“银行多、证券市场少”,很多企业融主要通过银行,直接金融系统对社会融的贡献只占10%左右,比例太低,因此,证券市场应该进一步发展。而房地产市场有一些泡沫,一些城市房价过高。最近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了调控,是合理方向。但我们的政府债务和社会保障支出不用太担心,甚至社保还应该加大支出。目前,整个社保系统的支出才几万亿,与40多万亿的GDP相比,仅占10%左右,可以再增长一些。政府债务基本合理,中央和地方各约10万亿,占GDP比重不到50%,再加上中国特有的政治优势,还有规模与GDP大体相当的国有产,所以,总体上是比较合理的。

四、化解金融危机要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实体经济

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进入深度危机。靠金融业自我循环来拯救,结果有三种可能:一是推迟危机发作时间,但迟早会爆发;二是解决了一个危机,但又炮制了一个更大的危机,比如次贷危机演变成债务危机;三是转嫁危机,以“痞子”的无赖让全球为其埋单。所以,金融体系的自我循环,并不能有效化解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化解危机必须跳出金融业之外找办法。根本出路,一靠科技进步,二靠实体经济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革命性的科技进步和变革,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科技进步产生新技术,进而大规模的产业化催生人类新的需求,以增量拉动存量,产生新的效益。这个巨大的“蛋糕”,可以把原来积淀的泡沫挤出,把历史积累下来的沉渣冲洗掉,把负担消化掉。一次革命性的科学进步,可以带来GDP10%以上的增长。因此,科技进步以及围绕科技进步发展起来的工商经济,是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脊梁骨,是世界经济的主流。如果科技进步与工商经济能够很好地互动发展,这个世界就会早日摆脱困境,就会持久发展。

第2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引言

2008年9月,次贷危机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

二、监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市场监管被历史形成的利益切割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又相互渗透组合,造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利益的交叉和牵扯大量产生盲区和死角,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被利益集团合法渗透

如美国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下属的全球市场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J·P·摩根、花旗、巴克莱、高盛和瑞银等金融巨头的代表。

3.监管人员知识手段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是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监管当局对监管对象和品种越来越搞不懂,只能按照监管对象提供的模型和数据,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

4.评级机构失职

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评级机构对于违约率这一放贷关键数据,使用的居然是2001—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

三、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挑战。

1.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内财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加强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联席制度与风险联合处置机制,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强化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系统化管理, 明确各级机构和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监管岗位的职责,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保证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商业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发放贷款,甚至不要求首付,以此吸引大批高风险客户。商业银行在发放次级贷款之后,以次级债券方式转嫁风险,由于多次包装难以进行合理信用评级,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但并不完善。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该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 探索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适合银行监管工作特点的选贤任能机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同时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滥用监管权利等腐败问题。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 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 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 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活动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积极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风险的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创新,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层次,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预警》赵冬梅《唐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金融全球化中的风险及对策初探》 陈昱《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第3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宁波民营企业 应对 金融危机 成败关键因素 启示

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同于上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上次是局部的、冲击力有限、影响面小、且美国和欧洲等地区几乎没受到影响,这次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世界各地、各个国家,冲击力强、影响面大。这次危机也使我们加深了对危机管理的认识,提高了防范危机的意识,使人们不得不探讨如何应对危机、健康发展。危机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二是危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三是危机事件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四是危机的双重性。危机是危险加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处理不当,则危在旦夕,然而处理得法,又会成为未来良性发展的坚实基础。罗森塔尔和皮内泊格认为,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危机感的情境。狼来了,一方面对羊群是件坏事,他威胁羊的生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羊群体质,胜者为王,危机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民营经济占宁波经济总量的八成,宁波民营企业的特点是外贸、出口加工业比例大,与深圳相比规模相对较小、高新技术企业比例小,因此这次危机对宁波经济冲击是严重的,以2009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宁波GDP为例,第一季度GDP仅增长1%,在浙江11个地市中排名靠后,远低于全国6.1%的增长水平,第二季度4.6%虽有止跌回稳的趋势,但影响仍严重。根据我们2008年12月和2009年7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困难时有些民营企业倒闭、有些停产、有些减产和裁员,销售收入减少50%为数不少,多数减少在30%左右,但又有些企业逆势而上,销售收入不但不减,反而增加。那么究竟为什么有些企业倒下了,有些企业影响严重,而有些企业几乎不受任何影响?虽然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目前经济平稳回升,总体形势向好。但是一方面经济周期总是存在的,十年、八年就会有周期性波动,各式各样的危机还是会出现的,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会对企业以后健康发展有利。另一方面,这些成功应对危机经验在没有危机时期仍然有用,在危机时期可以保持不受影响、甚至是快速增长,那么没有危机影响增长速度会更快,竞争力会更强,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探讨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有关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论述不少、策略也很多,那么到底那些是关键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策略,那些是关键失败的应对金融危机策略这一问题事关民营企业的成败,因此有必要在研究、探讨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关键成败因素。

一、部分宁波民营企业成功的应对措施

1.太平鸟集团成功的应对措施

太平鸟集团是以时尚休闲服饰的研究、设计、制造和营销为主业,兼营投资拓展、进出口贸易、医疗保健、印务包装、物流、二手车交易市场等综合性企业集团。公司创业开始于1989年,太平鸟品牌创立于1995年。集团目前总资产12亿元人民币,员工2800名左右,其中生产工人1700人左右,管理、业务、营销、行政服务人员1100人左右。公司从1996年至今一直位列全国服装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双百强单位,2000年起荣登宁波市百家重点企业、宁波市百强企业、浙江省百强私营企业、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列。2008年,集团销售收入32.省略,预计2009年销售规模将过亿。),实施“陆海空”战略,陆是指国内连锁店,海是指海外市场,空是指B2C。品牌定位是“买得起(价位200元~300元)、快速、时尚和小批量”。

太平鸟的正确战略不仅危机时期适用,非危机时期也同样适用,1999年销售额由1997年危机时的1000万元增加到8000万元,2004年10亿元以上,2006年23亿元,2008年达到32.59亿元。2008年1月~5月销售额9.96亿元,2009年1月~5月销售额13.95亿元,增长40%。2008年9月以来,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纺织服装业同样遭受冲击,一部分沿海服装加工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在悲观气氛愈现蔓延之际,宁波太平鸟集团却逆势而动,全年销售额预计超越30亿元,到2010年突破50亿元的目标毫不动摇。

2.狮丹努集团成功的应对措施

宁波狮丹努集团有限公司原名宁波东方宏业制衣有限公司,创建于1994年5月,是一家股份制集团型企业,现有员工3810余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公司已发展为织造、染色、制衣、国际贸易为一体的集团型针织服装企业,公司装备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产品出口欧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006年,该集团销售额达13亿元,2007年销售总额达15.6亿元。2008年销售总额达到17.56亿元。宁波狮丹努集团是一家拥有2家进出口公司、3家成衣生产分公司,月生产针织品400万件,每月平均出口1200万美元的中型服装制造和贸易企业,是一个以外销为主的外贸企业(产品90%以上出口)。

金融危机对该集团的影响是2008年几乎没有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有影响,第二季度止跌回升。该集团应对危机措施分别是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出口,降低成本

狮丹努管理层大幅度提高了“出访”频率,到世界各地参展,以增加贸易量。公司认为只有走中上层路线,才能突围。所谓中上层路线:第一,生产品牌中的中上层;第二,品种结构的中上层。2007年1月~7月公司出口6561万美元,2008年1月~7月出口8613万美元,同比增长31%。狮丹努抓住机会,主动进攻,专做其中上层产品取得了一些成绩。2007年1月~7月公司接单出口1022万美元,2008年1月~7月接单出口1952万美元,同比增长90%。公司在巩固大客户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型客户,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服装展览会,寻找新客户新商机。

狮丹努将把生产企业搬到成本相对低廉的地方,如苏北、安徽等地,浙江本部主要负责研发、拓展进出口贸易等。公司徐建昌介绍说“这样,成本降低5%~8%,而我们企业拥有不少管理、技术上的人才,可以对那边的公司进行指导。”,“这条路将在明年下半年走远,后年走宽。”

为了减少商品的流通环节,减少费用,狮丹努积极寻找直接客源,服装产品不通过第三者中转,而直接到达品牌商。据介绍,目前,直接客源占狮丹努客源的40%左右,一些世界著名品牌都授权其为供货商。

(2)修炼内功,提高服务

该公司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设施,打破国际贸易壁垒,配全技术装备、检测手段、社会责任、劳动保护、消防安全等一系列软硬件并通过国际认证机构认证验收[8]。注重节能减排,整个企业的照明已经全部换成了节能灯,将缝纫机器的交流电改成直流电,这样一来,电费还不到以前的一半。接下来,要将锅炉的燃料由油换成天然气,初步估算费用又可以下降三四成。此外,他们还开始了设备更新,从国外引进了自动剪裁机,既省了资源,又提高了剪裁质量。此外公司还改进企业内部生产工序;实施“星级服务”计划,增强客户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借鉴香港管理模式,接单后设定时间目标,从样品开始到面料管理,做好配套检测,把交货期和品质控制在设定的目标内,做到同样的价格生产质量最优,服务最满意。

(3)采用多种手段,减少汇率损失

2008年,人民币不断升值,速度是2007年的一倍。从接单后到收汇的三四个月时间内,一美元汇率损失0.33元人民币,占整个利润的50%。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狮丹努运用有效的金融手段,如远期外汇买卖、买断外汇等,把汇率锁定在正常范围以内,然后出运、提单、贴现,大幅减少汇率损失。加强内部管理,公司每周开会调节解决,使贴现率达到100%,在金融上采取国际多种货币之间的汇率进行远期交易,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公司还向客户收预付款,减少汇率损失,说服客人用欧元和澳元结算等措施来减少损失。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使该公司较好的应对这次金融危机,该公司监事会主席、投资部经理孙玉杰预测2009年是公司利润最好的一年。

此外,宁波沁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占领技术制高点,以内销为主,走微笑曲线战略;宁波富田集团的扩大外销,以自己的品牌在国外市场销售,以及富田老总提出“不死、慢死和好死”,即不死意味着坚持活下去,等待取胜和发展机会,慢死等待救援,好死是从新组合新的企业或被兼并。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坚持“立足浙江、发展全国”,“大营销、中生产、中研发”策略,使得该公司得到迅速发展,2003年公司销售额3000万元(医药),利润300万(医药),2008年销售额1.2亿元(医药),利润2000万元(医药),总利润3000万元,公司不但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反而以年均40%速度发展(行业平均发展速度为20%),200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增长40%,预计总收入4.5亿元~5亿元总利润4500万元(2008年总收入3.5亿元)。雅戈尔纺织业购买外资企业扩大销售渠道和积极开展IE工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均是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因篇幅所限这里不一一列举,只是把他们成功经验归纳如下:

①立足国内市场

②中低档产品

③高新技术

④多渠道

⑤虚拟经营

⑥收购

⑦特殊商品与营销模式

⑧符合政策导向

⑨良好的营销渠道

⑩较好的企业管理水平

具有较好的危机管理水平

降低经营成本

二、部分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失败的教训

宁波某金属制品公司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出口,技术含量不高(没有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又属于高能耗企业,这次危机使得该企业在2009年3月以前严重亏损,销售额锐减50%左右,企业采取的措施是裁员、减产和等待。另一家电器公司虽然号称高新技术企业,但技术含量不高,比例也不大,没有该产品核心技术,没有占领行业技术制高点,采取的措施也是裁员(裁员一半以上),也没有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单一,且以外销为主,企业管理水平一般,也没有开展IE工程等降低成本措施,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在危机面前束手无策,以静制动,苦苦的等待,危机冲击严重。还有几家停业和倒闭就不一一列举。总体措施归纳如下:

1.只立足国外市场

2.产品非生活必需品

3.产品技术含量低

4.渠道单一

5.中间大、两头小,生产环节过大

6.不符合政策导向

7.企业管理水平一般

8.企业竞争力不强

9.危机管理水平不高

三、民营企业成功与失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

根据笔者提出的成败关键因素分析理论[9] ,即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和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所没有采取措施的交集,我们得出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所没有采取的措施和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措施的交集,我们得出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他们分别如下:

1.民营企业成功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

(1)销售渠道宽

(2)具有危机管理意识

(3)积极应对

(4)占领行业竞争制高点、走微笑曲线发展之路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

2.民营企业失败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措施

(1)销售渠道单一

(2)缺乏危机管理意识

(3)被动等待

(4)企业管理水平一般

(5)技术含量低、受制于人

(6)战略管理水平低

四、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启示

企业要想基业常青、健康发展就应具有良好发展战略,具有危机管理意识,防患于未然。军事上的竞争以往是占领高地和交通要塞及战略制高点,今天是占领空中制空权,未来也可能是宇宙、太空制空权。企业竞争也有制高点问题,设计、研发,品牌和销售就是一流企业竞争的制高点,而超一流企业争夺行业标准和游戏规则制定权即制空权。谁拥有制高点和制空权,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主动。因此,两头大,中间小,走微笑曲线之路是应对金融危机的良策,也是平时发展的良策。销售渠道宽风险相对就小,东面不亮,西面亮,以免受制于人。中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不应放弃这个大市场,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国内收款困难而放弃这一市场。应内外结合,共同发展。“用创新延续基业,用和谐铸就辉煌,用品牌开拓市场,用诚信赢得用户”,创新可以创造新的制高点,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持续改进是成功的黄金定律,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应不断改进,不断流程再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钥匙;诚信是立业之本。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孙子兵法是我们的国粹,“不死、慢死和好死”,也是孙子兵法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很好运用,“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我们要分析危机下人们需求特点,收缩奢侈品战线,扩大物美价廉、必需品战线,国外金融危机影响严重,国内需求影响有限,应扩大内需,加重内销比例。“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应不断创新、出奇制胜。宁波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良策,多数也是平时竞争的良策。

参考文献:

[1]薛 澜 张 强 钟开斌:危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2]畅铁民:企业危机管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

[3]陈 华 刘 荣:企业危机管理之路:如何将危机演变成商机[J].管理现代化,2008,4,22-25

[4]陈春磊 沈伏佳 孔丽玲:浙江中小企业危机管理调查与思考[J].经济纵横,2005,5,108-110

[5]张 晓:中小企业如何在金融危机中求生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7,41-42

[6]赵西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企业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企业活力,2009,3,10-13

[7]朱 宇 邓少华:两翼齐飞天地宽――太平鸟集团“微笑曲线”发展之路[N].宁波日报,2009,8,13

第4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财务管理;启示

引言

如果从2007年底美国发生“次级贷款”危机算起,被称为世界性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两年了,现在还再探讨这个题目,似乎有炒冷饭之嫌,但在笔者看来,理由有:

理由之一:有人说,金融危机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但不应失去思考;它摧毁了我们许多,但不应摧毁价值。还有人说金融危机百年一遇,但要充分认识到它给我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是年轻人锻炼成长的好机会。它给我们多了一种经历、一种见识、一种历练、一种本事。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必须通过思考,认真总结经验,不能轻易地放弃金融危机给人类思考的价值。

理由之二:人们经常说形势决定任务。当前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是,对世界经济寒潮何时消退的形势做出科学的判断,以便确定当前任务。

就我国而言,在经济寒潮何时消退中存在多种意见,其中有两种代表性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经济2008年底就触底,2009年第三季度就能走出低谷看到曙光;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次经济寒潮2009年才能见底,2010年才能有起色。应当说,这两种意见都有各自的道理。

主张2009年下半年就能见到曙光的理由,媒体已有许多的披露,这里从略。下面主要讲主张201 0年才能有起色的理由。

信息时代,世界虽大也只不过是个地球村,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这里先关注世界多数经济专家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场经济危机目前仍见不到底,也很难预测什么时候能见底。因为政府救市方案只能缓解,而不能根治;实体经济深层次矛盾依然在激化,经济调整还将进一步展开。有的专家还预言会出现第二波金融危机。拿超级大国——美国的经济来说,经济危机还在继续,其经济仍然在恶化,失业在增加,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从70%降到60%等。这是因为,美国生产要素已缺乏增长动力,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够填平金融海啸造成的巨大窟窿,更不知如何维持美元稳固的世界地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因预测到这次金融危机而得奖)日前表示:到2011年世界经济将真正进入萧条期,人们将看到零利息、通货膨胀和无复苏景象,这种情况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前不久,新加坡宣布一年期存款利率是百万分之一,也就是一百万存款的利息是1元。这不是零利息又是什么?

我国的状况又是如何呢?由于这次金融危机是通过美元和五花八门衍生金融工具向世界各国扩散,并渗透到世界各国经济中。既要看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及发展优势和潜力,也要看到我国所面对的外部严峻环境和自身的困难。而对于后者。主要有四点判断:

第一。经济增速继续下滑。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只增长61%;全国财政收入1.46万亿元,同比下降8.3%。用电量和运输量一般是研究宏观经济走势的风向标,而一季度用电量还在下降,说明经济产出仍是下降趋势。有人具体指出,2009年我国经济可能出现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同时减速的险情。先说投资。投资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增速的拉动。现在经济下滑,投资自然就没有积极性。再说消费,这几年主要是靠汽车、房地产拉动,而这两个产业又是靠消费信贷刺激起来的,然而百姓的消费力已经被透支了。

第二,以城市化提高消费率并不理想。三十年城市化人口要有9亿,而现在只有4亿多。而今又有1000多万的农民工返乡,农村的消费很难拉动,目前又很难找出新的经济增长点。类似于家电下乡这样的策略并不理想。东部不想买,西部又买不起。有的还说,家电是因为不能出口,才转销到农村的,而价格优惠13%,只等于出口的退税而已。

第三,央行认为,房地产目前仍有回调的危险。商品房开工面积还在下降。其调整时间约需要3年,仍要引起——系列行业的调整。

第四,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产业的分工,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对外贸易的高依存度,短期内难以逆转。如我国与美国的年贸易额高达3000多亿美元。而我国出口却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进出口总额同比降24.9%。我国经济面临美欧经济衰退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巨大考验。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到尽头的说法并不可靠,现在仅是进入止稳状态。因此,如何从认识危机产生原因和怎样科学认识危机的问题出发,进而总结经验、丰富知识、提振信心、沉着应对、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共克时艰这些问题,今天仍然严肃地摆在面前,需要我们做出响亮的回答。

因此,今天来探讨这个题目并没有过时,更不是炒冷饭,仍然具有理论与现实的针对性。

基于此,根据有关文献及笔者学习的体会,这里先讲金融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即根源;再讲当前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几种认识;接着讨论一下怎样科学与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最后,根据上述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形势,谈一谈金融危机给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一、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至今,有些人仍然感到这场危机来得莫名其妙。在谈原因之前,先通俗地说一下什么是经济危机。

一个国家的经济,由过热到停滞,再走向衰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经济危机。从其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你所生产的东西,有钱的人不需要,而需要的人又买不起;或者说,大家需要的东西无人生产,不需要的东西却还在大量制造。严重而又全面的经济危机,是以下述7种现象为其主要特征的:一是经济严重泡沫化(商品价格严重脱离价值);二是经济结构失衡,生产相对过剩;三是银行严重亏损,有的倒闭;四是很多企业破产,大量员工失业;五是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六是经济下滑;七是经济秩序混乱。当人类被动地接受惩罚后,又会回到价值规律上来,使经济得以恢复。但以后又会再出现经济危机,使经济呈现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因此,经济危机既有始,也会有终,所以称其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那么,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应当说,各个时期产生经济危机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更为重要的是,金融危机至今还在继续。此时,要对这场金融危机做出全面的寻根究源还不是时候。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讲五个主要原因。

(一)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第5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一、本次金融危机 “腐蚀性”的表现

本次金融危机不同于以往的金融危机,其特点就是格林斯潘所说的“腐蚀性”。腐蚀是指某 物质与周围环境发生化学反应致使其本质属性遭到破坏的过程。通常而言,腐蚀发生过程相 对和缓,不会产生爆炸性冲击影响。就本次危机展现的特点看,危机是从少数金融机构开始 的,此后不断蔓延,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逐渐陷入困境,危机程度逐渐加剧, 危机对金融体系产生持续弱化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腐蚀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本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的金融机构数量多且类别多样

本次金融危机中,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有:

1.次贷机构。美国最大的次贷公司之一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瑞银集团也关闭了在美国的 次按贷款业务机构狄龙瑞德资产管理公司(Dillon Read Capital Management)。

2.抵押贷款机构。最大的美国抵押贷款机构之一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告破产。

3.银行。截至2008年11月10日,有19家银行倒闭,包括美国抵押贷款巨头第二大房贷银行 印地麦 克银行、全美最大的储蓄金融机构华盛顿互惠银行等,仅2008年10月份一个月,就有3家银 行倒闭。据估计,全美还将有150家银行倒闭。

4.抵押贷款证券化机构。美国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2007年 损失将近140亿美元,股票价格跌幅达90%,陷入全面危机。政府接管两房,拟向两房分别注 资1000亿美元。

5.投资银行。华尔街原五大投行中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 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而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团则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至此,华尔街五大 投行全军覆没。投资银行下属的对冲基金也面对庞大的回购潮,而且大部分对冲基金将无法 翻身,难逃倒闭的命运。摩根士丹利行政总裁麦晋桁(John Mack)大胆预言,对冲基金业 在2008年年底前可能萎缩三成。芝加哥对冲基金研究会主席轩斯(Ken Heinz)预计,全年 可能有高达1100支对冲基金关门大吉,其倒闭规模可谓前所未见。

6.保险公司。第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已经陷入困境,第二大的人寿保险公司(P rudential Financial)股价也开始暴跌。

7.综合金融公司。花旗集团也未能幸免,出现巨额亏损。该集团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 ,包括消费银行服务及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服务、经纪、保险和资产管理,在美 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非其它金融机构可以比拟。

从危机所涉及的金融机构来看,数量大,类别多样,而且相当一批大型的,人们往往认为抗 风险能力很强的金融机构倒闭。

(二)本次金融危机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

住房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引起的危机,在传导过程中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危机并没有迅速 传递到实体经济部门,而是长时期地在关键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徘徊,对金融体系产生持续 弱化影响。

本次金融危机实际上始于2007年年初次贷机构的倒闭:2007年3月5日,新世纪金融股价突然 暴跌68.87%,3天后,新世纪金融宣布贷款银行已拒绝为它提供周转资金,公司已没有资金 偿还给债权人,当日其股价再度暴跌48.29%,4月14日新世纪金融申请了破产保护。从这个 事件开始,美国金融危机逐渐发展,不断有金融机构倒闭,到目前为止,已出现了四波 :第一波是2007年8、9月,不少与次贷相关的金融机构破产;第二波是2008年初, 主要金融机构出现严重亏损;第三波是2008年3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资产 管 理公司破产,美联储为JP摩根大通银行接管提供融资;第四波是2008年7月以来,由 美国 政府支持的房利美(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房地美(联邦住房抵押公司)两大房贷公司 因严重亏损陷入困境,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近440亿美元收购,美国 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为收购谈判“流产”而申请破产保护,美国国际集团( AIG)、花旗集团被美国政府救助。从危机的发展来看,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有金融机构陷入 困境,金融机构的坏账不断积累。在经历长时期的弱化影响后,次贷危机自2008年9月起才 开始显现出爆炸性冲击特点,大型金融机构开始接连出现危机,金融市场开始普遍暴跌,实 体经济的萎缩开始明显。

二、本次金融危机呈现“腐蚀性”特点的原因

(一)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机制扩大了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的范围

通过抵押贷款证券化,本来集中于银行部门的风险被分散到了愿意通过承担风险而获得更高 收益的各类投资者手中,银行受到冲击的可能性得到降低。同时,证券化为发放贷款的银行 扩大了贷款资金的来源,使贷款供给对存款的依存度下降,从而推动信贷市场的发展。

抵押贷款相关证券非常受投资者的欢迎,尤其是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 、对冲基金等机构都积极购买。以次级债为例,美国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对冲基金、保险 公司等都持有大量的次级债(见表1)。在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爆发时,持有相关债券的投资 者就有可能亏损乃至破产。[1]

也正因为证券化这一安排,加大了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因为通过证券化,银行并不对其 发放的已被证券化的贷款承担风险,其在发放贷款时就有可能放松对贷款的审查,使贷款的 风险较高,从而加大了抵押贷款证券投资者的风险。证券化程度越高,银行承担的风险越低 ,发放风险较高的贷款的可能性也越大。

2001年以来,美国抵押贷款证券化程度不断提高,以次级贷款为例,其在2001年的证券化率 为50.4%,到2006年已上升为80.5%。

为此,金融机构发放的抵押贷款规模也迅速扩大,房屋抵押贷款的规模从2001年的22150亿 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31200亿美元。与此同时,抵押贷款的整体风险也在加大:2001年前, 次 级房屋贷款在美国增长缓慢,此后规模迅速扩大,2003年至2005年增长格外迅速,次级房屋 贷款在房屋抵押贷款中的比重从2001年8.6%增加到2006年的20.1%。

从2006年开始,次级贷款的违约率开始不断上升,其到期未付率从2005年四季度低于11%, 一直上升至2007年二季度14.8%,2008年第二季度达到了18.65%。另外,普通住宅抵押贷 款 的到期未付率从2005年四季度起开始上升,至2007年二季度达到2.73%,到2008年第二季度 进一步上升到了3.93%。由于普通抵押贷款和次级贷款的违约率的上升,全部住宅抵押贷款 违约率也在上升:2006年以来,到2008年第二个季度,其丧失赎回率已经差不多是2006年第 一季度的3倍。[2]

次级抵押贷款的偿还最先出现问题,引起了次贷机构的亏损;随后普通抵押贷款违约率也开 始上升,使得部分发放普通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也陷入困境;抵押贷款的偿付问题又带来了 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支付问题,使得危机逐步在其它持有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金融机构中蔓 延,并愈演愈烈。

(二)证券化产品的复杂性使其风险的暴露是渐进的

美国抵押贷款的相关证券非常复杂,不仅有单纯以信用等级较高的抵押贷款为基础的MBS ,还把MBS与其它的债务产品打包,做出更为复杂的证券化产品。早期的MBS限于过手证券, 这种证券按照投资者购买的份额原封不动地将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直接“转手”给投资者 以支付债券的本金和利息。过手结构所对应的是股权类凭证,即权益的持有人直接拥有抵押 资产的所有权,因此不存在证券级别和支付速度的差异。这种结构不对基础资产做任何现金 流处理,每个投资者都接受相同的风险和本息支付,无法满足不同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需要 。因此,分档技术(tranching)被引进证券化产品设计中,从而产生了抵押担保债券(CMO)。 以MBS为基础资产进一步发行资产支持的证券 ,衍生出大量个性化的担保债务凭证(CDO)。[3]CDO是以MBS、ABS、国债、垃圾债 券、银 行贷款等为基础的具有杠杆效应的衍生工具。投资银行先从市场购买MBS,再将MBS与其它债 券(如公司债券、ABS等)一起建立一个新的证券池,再重新以证券池的现金流为支持,打 包做出CDO,还有的CDO又引入CDS(信用违约互换),做出更为复杂的合成CDO。信贷违约掉 期(CDS)是交易双方的一种信用衍生品或协议,一方定期付款给另一方,并在第三方违约的 情况下取得付款的承诺。信贷违约掉期类似一种保单,债务所有者可以使用它对冲或保险另 一债务违约情况。但由于没有实际持有资产或遭受损失的要求,信贷违约掉期也可用作投机 。

证券化产品被进一步复杂化使相关证券的风险判断更加困难,其评级的难度也加大了。由于 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上的交易都严重依赖信用评级机构对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信用评级结 果。一旦评级结果出现误差,将造成整个以此为基础的衍生品市场的系统风险。

按照美国证券监管规定,金融机构每天都要根据这些证券产品的市场价值来确定其资产负债 表上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在抵押贷款没有出现大规模违约时,权威信贷评级机构都给予一 些以抵押贷款为基础的债券最高评级,忽略其潜在风险。然而,一旦问题浮现,价格下滑时 ,这些评级机构又会下调评级,导致相关证券的价格下跌。当这些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市场 价格下跌时,这些持有过多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机构资产值就会下降,其亏损问题就会逐渐 反映出来。当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价格越来越低时,这些机构的资本金就会越来越低,距离 破产倒闭的风险也就越来越近。如果得不到救助,这些机构就会逐步破产。[4]

(三)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杠杆化造成了金融危机的持续演进

要解释金融危机的持续演进,就需要了解美国金融体系运行的杠杆化。金融体系运行的杠杆 化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杠杆机构的存在,二是金融交易的杠杆化。

衡量一家机构杠杆规模的最直接指标是其总资产与股东价值之比。杠杆机构的核心特点是, 资本只占其所持有总资产的小部分。在这一财务结构下,盈利和损失对资本的影响都会被杠 杆放大。高杠杆资本结构模式蕴含了较大的风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 司等均属于杠杆机构。银行业本身是一种杠杆机构,而且在将贷款剥离出资产负债表之后又 会形成的杠杆。剥离贷款这个过程并没有杠杆放大的效应。但是,由于可以将原有的贷款顺 利地卖掉,在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和存款一定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发放多得多的贷款。这 种新增贷款乃至流动性进一步放大了整个社会的杠杆率。美国投资银行往往采取高杠杆操作 ,杠杆比例通常在20倍以上甚至超过30倍。在信贷高峰期借贷成本较低,投资银行可以以低 价借入大笔资金,用于发放贷款、完成交易或买入金融资产,获取暴利。但如果市场不好, 风险就很高,高额负债让投资银行在损失面前几乎没有缓冲余地。

另外美国金融交易中的准备金制度、保证金制度、保险、借款等也促成了杠杆化。根据美国 证监会的规定,卖空交易方需提供相当于卖空交易额50%的保证金,这就意味着对机构投资 者的杠杆率达到了2倍。如果进一步考虑机构投资者还可能从其他机构借钱,这种杠杆率会 上升数倍。这只是交易所内的杠杆化情况,场外交易占有更大比例,据BIS的统计,以名义 额计算,场外衍生品交易的规模是场内的7倍左右。由于相对缺乏监管、信息不透明,场外 市场交易的杠杆化情况较难知晓,但肯定大于场内交易。杠杆机构对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大 量持有,以及在金融交易中的杠杆化,当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出现违约,价值下降的时候,这 种影响就被杠杆放大,造成机构投资者偿债能力下降,更易陷入困境。

三、美国金融危机“腐蚀性”特点的启示

从美国本次金融危机的特点及形成可以看到,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有效地缓解风险过度集中 于银行体系的状况,但该机制并没有把风险去除,而是将风险转移到了证券投资者身上(大 多是机构投资者),风险仍然存在于金融体系内,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金融危机。因 此。我国在发展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保证抵押贷款的高质量

房地产的消费融资属于个人金融业务,其信息不对称问题难以通过金融市场来解决,不得不 依赖于银行贷款。为此,要避免抵押贷款及相关证券引发金融风险,其根源在于保证商业银 行抵押贷款的高质量。

商业银行提高抵押贷款的质量,一是要注意加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查。这就要求建立个 人信用档案,全方位地了解个人信息,注重证实借款人的收入,查实其它债务情况等,准确 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对贷款的发放严格把关。二是要注意防范房地产市场波动对抵押贷 款安全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在房地产市场繁荣还是萧条时期,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温度较高 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测,加强对贷款价值比的控制。不能因为对房地 产市场未来发展过于的乐观预期,而将贷款价值比设定得过高。否则,贷款发放以后,一旦 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跌,由于个人投入的资金较少,承担的风险较小,选择理性终止还款的 可能性就比较大。

为督促商业银行提高抵押贷款质量,第一,金融监管当局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相关资产的监管 。金融监管当局可以针对抵押贷款的发放,制定指导性的标准,比如,借款人月还款额占 收入的最大比值,抵押贷款的贷款价值比的上限等,并定期对其抵押贷款进行抽查,以保证 商业银行切实执行了相关标准。第二,在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运用制约机制。通过某些制 约机制,可以避免银行因不承担风险而放松贷款审核,加大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比如,在 抵押贷款真实出售时,可以采用回购协议,要求银行在其所出售的抵押贷款违约率达到一定 限度时,将抵押贷款购回,以提高银行的风险意识。

(二)提高对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评级能力

由于证券化产品的复杂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其交易高度依赖于评级机构做出的信用评 级。一旦评级出现差错,对市场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要提高评级机构对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评级能力,首先,评级机构要充分认识到抵押贷款相 关证券的风险。一直以来,抵押贷款证券所基于的抵押贷款是银行的优质资产,这一判断已 经被公认。但事实证明,抵押贷款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评级机构不能被经验判断所麻痹 ,要随时对证券基础资产的风险保持警惕。其次,要不断改进评级方法,注意对基础资产的 风险程度进行连续追踪,并进行定期公布,而不是在违约率上升以后才调整评级。最后,要 加大对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管理和约束力度。关键是要明确评级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评级机 构对其评级结果应该负一定的经济或法律责任,以督促评级机构严肃、公正地进行评级业务 ,不断提高评级能力。

此外,还可以出台相应的规则,约束各类机构投资者的资产组合状态,避免机构投资者持有 过多的风险资产,危及自身的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David ,G.Hatzius, J.Kashyap, A.K.Shin ,H. S.2008,“Leverage d Losses: Lessons from the Mortgage Market Meltdown”, U.S. Monetary Policy Foru m Report No. 2.

〔2〕Delinquencies and Foreclosures Increase in Latest MBA National Delin quency Survey,.

The Corrosiveness of American Financial Crisis: Perf ormances, Forming and Lessons

Wang Lingyun Abstract: American financial crisis is called a corrosive one,

because many type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ve been going bankruptcy in this

crisis, and this

crisis has been going on gradually. There are some reasons for its corrosiveness . Firstly, mortgage securitization brings much mor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to

crisis. Secondly, the complexity of the mortgage-related securities makes the ri sk exposing gradually. Finally, leverage of American financial system operating

causes the crisis growing on gradually.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Corrosiveness;

第6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一、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不能脱离实体经济

西方的金融深化理论认为,金融深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快,就是它们金融深化程度高,货币资金流动迅速所致。不仅如此。还认为金融创新的速度要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才能带动经济发展。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与金融压抑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中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度的话,中国则是创新不足。毫无疑问,中国需要金融深化、需要金融创新。改革开放30年,中国就是走了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路。没有金融创新,没有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没有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的支撑,包括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加,绝没有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资本市场来说,我们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二)必须加强对金融的监管,金融不能完全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是近些年来的一个思潮。认为对金融不要管得太多,一管就失去效率了,所以说金融应当自由化,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市场会自动调节的。当然市场有自我调节功能,价值规律肯定会发挥作用的。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种种原因,包括道德原因、贪婪的原因,市场本身可能失灵。这就需要金融监管,政府在一定条件下要发挥作用。在自由主义思潮下,政府对金融监管的作用越来越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本身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美国应该说是监管体系最完善的,但是恰恰在金融监管体系完善的国家里首先出了问题。

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监管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承接了教育部的重大项目,题目就是“金融市场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研究”。我们正在研究

(二)金融对外开放必须循序渐进

金融对外开放的问题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肯定是要对外开放,包括金融市场、银行、保险、金融机构,都要对外快放,就是我们也可以走出去,更重要的人家进来。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应当是渐进的。根据我们的情况,有步骤地逐步放开。包括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的问题,包括资本市场开放问题,包括外资银行机构和金融机构进入问题,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控制、有管理地进行。

(三)必须防范金融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我们必须防范金融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金融国际化、金融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的潮流,毫无疑问,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反过来看,金融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实际上又把所有的风险都扩大到国际上,就是说一国的金融风险,已经不是一国的问题了,而变成了国际风险。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如此。美国80年代的银行危机是国内的危机。而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国际危机,是欧洲的危机、亚洲的危机,甚至是中国的危机。因为金融全球化了,各国都连在一起了。所以防范和应对金融国际带来的风险是一个重要课题。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和不确定性,但是也是中国发展新的机遇,只要中国抓住机遇、稳步前进,必定会继续稳定与快速发展,“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二、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与出口,内需对GDP的贡献先对较小。在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我国及时提出了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等积极的应对政策。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扩大内需,切实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方面,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由原来较多依赖出口向注重扩大内需转变,由进一步启动内需来带动未来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我国有效需求拉动经济的贡献率显示,消费需求占5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80%的贡献率,而投资需求比例比发达国家高出20个左右百分点,投资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针对这一现状,当前扩大有效需求应重点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发展起来,必然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形成一个内生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经济发展态势。

(二)适时适度对外开放

一是适时适度开放说明我们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不会改变。二是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向我们证明像中国这样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根据国际及国内环境来确定对外开放的时机和进度。

(三)加强金融系统的监管建设和国际合作

我国金融监管在吸取他国教训的基础上,具体应做到:一是配合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特别要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的监管,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齐头并进。二是积极推进国际监管合作。要建立中央银行之间的监管协调机制,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增强其独立性,对金融市场进行联合、跨境、全面的监管;加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避免监管业务上存在重复和遗漏的状况;加强金融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的合作,构建金融机构服从监管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适时沟通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使监管当局在设置金融监管指标时,不仅要考虑整个金融体系安全所要求的风险水平,而且还应尊重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方式及其风险指标水平的选择,做到监管水平尽量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要求相一致,从根源上消除金融监管的空白地带。

参考文献:

第7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

(一)贸易传染机制

贸易传染机制通常是指一个国家的金融危机恶化了另一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另一国发生金融危机。贸易传染机制一般分为贸易伙伴型传染与贸易竞争对手型传染,一国爆发金融危机往往表现为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使得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情况恶化,产生金融危机;对于其贸易对手而言,也可能会引发竞相贬值的货币政策,导致危机的蔓延。

(二)金融传染机制

金融传染机制是指,一国由于危机所致的金融市场非流动性,进而导致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另一国金融市场的非流动性,从而导致另一国爆发金融危机。金融传染一般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的高联动性等特征所导致的危机通过金融系统关联向其它国家(或地区)的传染模式,其传染路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等核心金融渠道。

(三)净传染机制

传染主要是由市场预期所导致的,即两个经济关系薄弱的国家,一国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并没有恶化另一国的经济基础,但如果投资者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危机的发生。净传染的传导无法从宏观基本面的基础变量来解释,净传染机制是通过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发生作用的。净传染主要可以分为经济净传染、政治净传染和文化净传染。

(四)季风效应传染机制

季风效应的传染机制是由全球化这一传导渠道和共同的外部冲击形成的,当今全球经济格局由发达国家主导, 许多发展中国家严重依赖于对发达国家的产品出口和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金融往来不断加强,互相投资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增长迅速。

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一)保持国内经济健康运行,持续推进经济改革

宏观经济基础不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传染的根本性因素,但是经济结构的失衡,包括金融结构的脆弱是诱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

(二)把握适度的金融自由化和对外开放步伐

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应当采取渐进式的道路,建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金融环境,把握适度的金融对外开放步伐。我国必须循序渐进,是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步伐协调一致,并且有必要对资本流入总量、结构和国内投资规模加以控制和引导,使得经济能够平稳发展,避免金融危机的传染。

(三)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信息不完全是金融危机传染的一个主要原因,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不能获得全面可信的信息,投资者无法将经济基本面健康的国家与有问题的国家区别开来,出于避险考虑,往往采取相同的逃离策略。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减少预期的负面影响,以避免羊群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发生。

(四)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在危机爆发前,一国经济金融形势会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迹象,我国应加强各经济管理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的信息联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危机预警监测机制,通过设立一系列的预警指标对可能遭受的危机传染进行预警,以便及时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结论

第8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经验与教训; 财务管理

一、金融危机在2009年的影响

对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怎样判断?笔者认为是不太乐观的,2009年中国经济将出现深度下滑。第一,2009年GDP增速将跌破9%,保8%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核心目标,而悲观认为2009年GDP增速退到8%以下;第二,潜在GDP出口将进一步扩大,总供给与总供求不平衡进一步恶化;第三,失业水平进一步扩大,2009年失业规模将会接近3 200万人,达到9.33%;第四,房地产行业将出现全面调整,价格调整将取代成交量调整,即价格要下行;第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将双双大幅度下降,基础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现;第六,出口和进口增速双双进一步回落,其中出口增速回落更为激烈;第七,在居民收入下滑、消费者信心下滑等多种因素作用下,2009年消费将改变2008年名义与实际增速双增的局面,消费增加拉动宏观经济的现象将消失;第八,总需求各部分的联动性、产业的联动性、经济增长需求结构的脆弱性、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匹配性、资本市场调整与实体经济调整的同步性、房地产调整周期与一般产业调整周期的一致性以及世界经济周期与中国经济周期的叠加等深层原因,将使上述总量调整超出一般性预期。因此,笔者判断是比较悲观的。

为什么会作出以上严峻的判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世界经济超预期深度下滑,将使中国宏观经济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第二,中国总需求与总供给所存在的结构联动性和结构刚性,将使中国宏观经济下滑幅度超过一般预期水平;第三,中国经济增长区域结构特性决定了其难以维继;第四,2009年中国名义消费增速和实际消费双提升的局面将消失;第五,房地产行业的大幅度调整将在2009年全面爆发。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传导机制分析

全球金融危机正通过外贸、金融等途径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其“作用点”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外贸出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企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

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5%,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1.坏账风险。据商务部数据,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我国企业对外出口八成以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时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及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不但给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出口造成压力,还使企业应收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自2005年7月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了19.25%,自2008年初以来就升值了7.41%。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3.筹资风险。有些行业民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更多依赖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以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金融机构惜贷,企业正常融资受阻。

4.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上财务风险的共同作用,使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难免陷入倒闭破产的境地。目前,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因现金流量不足而导致关闭破产的现象已经显现。

(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企业财务费用大涨,利润空间被挤压,导致投资信心不足

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比较大,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十分重大。受前期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这四大行业中国有企业的财务费用,2008年1-9月同比分别增加62%、71%、65%和73%,而2007年同期增幅为39%、-6%、22%和33%。由于非国有企业债务资金成本往往更高,因此其财务费用的压力也更大。受此影响,投资者信心不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外投资者新增资本投资步伐明显放慢。据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同比仅增长1.7%,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同比下降26.2%。

(三)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其财务风险向上下游传递

经验表明,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这已导致汽车和房地产行业连续数月的销售低迷。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而被放大,形成连锁反应。

三、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启示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对于财政部门而言,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将通过减少财政收入或加大财政支出,最终转化为财政风险;而财税政策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往往是企业。因此,笔者认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除了要积极研究和实施财税政策外,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一)加强以现金流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增强自身的风险“免疫”能力

经济危机中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保证现金流足以维持生产经营所需。在此基础上,如果企业还有更多的现金流,就能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投入、并购重组等手段,实现战略转型和扩张,真正地化危机为发展的契机。而这要求企业具备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此次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即使处于同一个行业也有着明显的差别,有的陷入“危”境毫无生“机”,有的却能化“危”为“机”,其中最大的差异就在于现金流是否充足。很多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受个人认识和能力所限,不可能自发地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因此需要加强外部的宣传和引导。具体地说,就是及时总结分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典型案例,广为宣传或者财务风险管理指导意见。

(二)重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设,扭转企业粗放管理的局面

从调研情况看,我国还有相当大比例的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仍停留于会计核算层面。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粗放的问题,对外部条件变化引发的财务问题缺乏分析和应对能力。事实上,企业财务管理涵盖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信息管理、财务监督的方方面面,其财务管理能力的建设,主要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制定实施财务战略,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企业应当分析金融危机中的产业状况,结合近几年来经营发展和财务管理情况,理清经营思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加强财务战略管理。二是完善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务运行机制。通过成文的制度,确保财务管理贯穿各个业务环节,并健全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激励与财务监督机制,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三是培养财务管理人才,加强风险管理的人才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性、政策性较强,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既要掌握国家相关财政、财务、金融、税收、资产管理等政策法规,又要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敬业精神。因此,企业应当重视财务管理人才的内部培养。

(三)建立财政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制度,推进财政风险管理“关口”前移

财政对企业财务实施监管主要包括:一是掌握企业财务风险的微观形成机制,以助于实施宏观财政政策时把好脉、开准药;二是及时控制企业财务风险以及引发的财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从外部推动企业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我国企业的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四是确保企业按规定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可探索建立企业财务预警机制和财务管理评估制度。财务预警机制是区分企业所处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通过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对企业实际财务运行数据进行预测分析,及时向企业及有关方面发出风险预警,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机制;财务管理评估制度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内部环境及流程、制度体系的健全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等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发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的制度。以财务预警和财务管理评估方式取代计划经济时期针对企业具体财务事项的行政管理方式,可在充分保证企业自主管理的前提下,发挥财政部门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和公共管理者的作用。

总之,与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相比,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尽管不能立竿见影,其效果也很难量化,但这属于企业的“内功”。实现企业的“财务管理升级”,将有助于企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化解财务风险,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瑞龙.金融风暴冲击下的中国经济走势[J].当代财经,2009(01).

第9篇:金融危机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 巴西银行业 发展策略

人们常常用活力四射、色彩斑斓这类词语来形容巴西,热情的桑巴军团不仅在国际足坛上纵横捭阖,所向披靡,其银行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中都显示出令人称赞的能力。面对这次波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的全球金融危机,巴西则较晚的进入衰退并且有效地缓解了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金融及时恢复并快速增长。就巴西自身情况来说,作为金砖国家,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在世界经济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是世界第经济体;其国内有着良好的金融环境和经济基础,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一、巴西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应对措施

巴西圣保罗大学的教授Hsia谈到:“巴西政府出台的政策最重要的不是对股市的干预,而是对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的干预,政府非常重视市场的流动性。”在巴西,谈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并没有导致政府出大量的钱来进行拯救银行体系。银行还是比较安全的。在危机当中,主要是通过银行的准备金要求降低,增加银行的流动性。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提前并增加农业发放贷款,拍卖美元给出口的企业提供外汇等措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维持长期贷款利率不变。根据以上巴西银行业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初步得知,虽然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引发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而巴西却从容地应对危机,成为这场金融风暴中为数不多的绿洲,令其他国家地区刮目相看。

首先,在巴西银行业的发展中,“平民银行的”理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理念为巴西经济腾飞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巴西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较为严重,针对这个国情,巴西的众多银行大都以“平民银行”的理念为指导来经营运作发展。具体说来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1、因地施策,针对巴西不同地方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银行开展各种类型的小额贷款业务。比如说,巴西东北银行就是开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大户,它在贫困地区发放金额不等、规模各异的生产性小额贷款,帮助当地的贫困人口实现创业和再就业。2、“平民银行”服务面向居民社区,主要是针对没有主流银行城镇,为那里的居民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这些银行网点分布广泛密集,以一些代收费业务和小额的现金交易为主,为中低收入的小城镇居民生活提供了较大便利。3、“平民银行”为居民提供方便的刷卡消费方式,大力推动了巴西信用卡的发展;发放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消费贷款,强有力的刺激了国内消费,扩大内需,这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总之,“平民银行”服务大众,关心民生的策略定位在巴西经济发展和金融危机期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幅度减少了巴西的贫困人口,有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巴西银行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金融风险监测和宏观决策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著名的信息技术咨询公司GARTNER研究报告显示,巴西银行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已居国际金融业前列,这是电子技术与金融业发展完美结合的典型。除了全国统一的金融机构监控系统外,巴西央行还于2003年成立了新信用风险中心,可以有效的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并加以监控。这一系统使得巴西各个银行机构能够较好地控制风险,为信用卡和消费贷款对平民的大量发放提供有利的支撑,保证银行的信贷安全,巴西银行体系2010年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4%以下。同时,这个强大的信息分析功能使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有效识别潜在的信用风险集中状况,减少损失的发生,也为决策者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依据。正是因为银行业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保证了危机期间巴西出台的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及时到位,有效缓冲了国内通胀压力。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巴西银行的发展

巴西现行的金融体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在巴西,银行业的垄断程度极高,包括巴西银行在内的银行拥有的分支机构占全国商业银行机构总数一半以上。商业银行以综合性银行为主,中小银行的地位极为有限。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外资银行依据对等原则进入巴西市场。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巴西的银行业也在寻求新的出路,面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国际化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抓住机遇抄底海外同行。这场金融危机令全球无数银行面临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境地,而巴西的银行业却几乎毫发未损,反而乘机大举进军海外市场。《泰晤士报》指出,巴西伊塔乌银行考虑购买次贷危机期间受到英国政府资金援救的英国银行业者股份,并称在英国政府出手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劳埃德银行股份时伊塔乌银行可能出价收购,而英国政府目前持有这两家银行的股份分别为84%和43%。

大力发展与新兴市场的合作。金融全球化带来金融国际化合作的深入发展,各国开展国际银行业务时也越来越多的把目光投向新兴市场。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吸引了众多的国外金融机构,加上中巴经贸关系快速积极发展,同作为金砖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使得中国市场成为巴西众多金融机构的合作目标。目前,巴西多家银行准备或已经在中国开设业务部,主要为中巴企业在双边外贸、投资方面提供相关金融咨询服务。桑托斯银行于2004年1月1日率先在巴西成立了中国业务部,9月1日,又在中国设立了代表处,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代表处的巴西私有银行,不仅为中巴企业开展双边贸易提供帮助,尤其是为有意进入巴西市场的中国企业提供金融、经济、法律和政策等咨询服务。

鼓励国内私有金融机构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巴西政府逐渐放松了金融管制,重点清除了金融市场中不同领域的壁垒,从此巴西的金融机构正式走上了混业经营的发展道路。同时加强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大力在欠发达地区建立开发银行,正是由于政府对落后地区的重视和经济开发,并采用得力的方法,加快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步伐,缩小了和发达地区的差异。

后金融危机时代,在其他国家地区愁于如何恢复国内经济的同时,巴西却被称为“机遇新大陆”,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巴西将会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首都里约热内卢获得了承办2014年足球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资格。这个机遇也将给巴西金融及整个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三、巴西银行发展的借鉴和启示

首先,金融全球化是21世纪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金融危机周期性发生,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应对金融风波,如何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求生存,成为世界各国金融机构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金融并购重组的浪潮面前,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健全和完善本国金融体制,积极进行本国金融业的并购重组,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明确政府在金融业并购重组中的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普遍不完善、金融监管不到位、信息透明度较低,所以在强调市场的同时,必须明确政府对银行重组的指导和支持,加强监管。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外资银行开放本国市场,并进行适度的引导和干预。在保障本国金融机构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外资在银行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通过竞争机制提高本国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最后,加快推进银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巴西金融业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中,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对信息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汇总,有利于对风险的监测和分析、增强金融机构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因此,我国要加大对银行领域信息技术的投资,大力推进银行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蔡恩泽. 巴西银行的国际“定位球”[J].现代企业文化,2010(11):25-26.

[2] 闻涛. 巴西金融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N].证券时报,2006.

[3] 曹芳. 巴西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与借鉴[J].西部金融,2012(03):71-72,80.

[4] 刘新伟. 巴西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其效果[J].当代世界,2010(10):65-67.

[5] 董玮. 巴西如何引入外资银行[J].银行家,2006(04):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