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图形计算器;函数教学;感性基础

图形计算器以其独特强大的功能和便携易操作的特点,方便和丰富了教师的教学,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图形计算器提供的是一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平台,它的引入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体验,分析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对如何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出一些想法。

一、创设情境,为知识构建提供感性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图形计算器功能强大,其几何绘图系统既可作常规图,还能进行动态演示、变换,便于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它打破了单一的黑板静态教学模式,以动态演示、可控过程及代数研究相结合的形式,直观地表现出问题的数与形关系。也就是利用图形计算器技术可创设精彩的教学情境,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图形计算器所展示的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种多层次的表现力和多样性,有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例如,在对数函数的教学中,仅用“描点法”作出y=2x与y=log2x两个图象,然后直接给出它们关于y=x对称的性质和反函数的概念。这有些“强加于人”的感觉,学生由于取的点不够多,作图比较粗糙,看不出什么规律来,所以对反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不一定理解,学习过程比较被动。而引导学生用图形计算器完成函数y=2x与y=log2x的对应值表,并利用图形计算器的动态图功能观察y=ax与y=logax图象,通过a的连续变化来演示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形成大量的感性认识(如图1)。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清楚地看到无论底数a如何变化,图象始终关于y=x对称(如图2)。

利用图形计算器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紧张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学生从以往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体会到知识产生的过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让图说话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利用图形计算器,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大量的图象,获取丰富的信息,对于知识方法的掌握就会更顺畅,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难点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使用图形计算器的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层次处于较高的水平,能够更好地把图形和数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阅读和解释图形信息。

三、提供数学实验,开放知识探寻

利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数学实验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状态中,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四、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的体会

1.淡化形式,注重实效

图形计算器在课堂教学中确实有着其他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图形计算器不能代替传统的数学教育活动,同其他多媒体一样,如果我们过多地依赖于它,很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我们一味地利用图形计算器代替手工画图,反而会削弱学生对函数图象的理解与掌握。

2.立足优化,因“课”制宜

图形计算器只能是辅助我们的数学教学,只能是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它不可能替代我们教师,教师始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图形计算器是我们的教学工具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握运用的最佳时机。

3.寻找教学中图形计算器使用的切入点

在使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教学的实践中,什么时候使用图形计算器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课型和实际需要加以确定。如:复杂数据的计算,精度要求高的作图,动态演变,精度分析,数据拟合等,都是我们使用图形计算机器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更加细致地备课和对图形计算器功能的高度熟悉。

总之,图形计算器是数学教学和学习的有力工具,加强图形计算器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必会对数学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小蕴,林威.图形计算器改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电化教育,2010(11):58-62.

第2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17)4-0059-01

新课标要求初中数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初中数学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为数学科目教学带来了优秀的教学辅助工具,有助于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新课标的新教学任务。几何画板正是多媒体设备中最适用于数学科目教学的一种,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优势广泛,但教师仍然要把握好其应用要点,激发几何画板教学优势的最大化,不断提高初中数学科目教学质量。

一、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几何画板作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一种,其不仅兼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优势,还对初中数学科目教学有着广泛的适应性。首先,几何画板相比于传统板书,能够动态的反应图形的某些性质,能够帮助教师重点突出数学科目的教学本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和数学科目的学习习惯。其次,几何画板有助于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几何画板有着直观性强、操作简单的优点,教师在掌握使用方法后,能够直接替代板书应用于数学教学中。这种能够实现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的教学工具,可以再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直观的体现数和形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数学的抽象知识,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几何画板可以画出动态图形,能够帮助教师在现有习题上进行拓展。这种层层深入和拓展的教学用具,可以帮助教师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拓展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二、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在探究实验等数学活动中运用几何画板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通过操作几何画板,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实验,在初中数学探究实验中发现新知识,验证新结论,寻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探索创新意识。

2、在几何问题变式训练中运用几何画板

在初中几何教学中,一题多变,不仅能够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理解数学知识方法,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几何画板准确,灵活地进行几何图形的变化,操作十分方便。

3、在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时运用几何画板

数学是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数学概念也有这样的特点。教学中重视数学定义形成、发展过程,合理的运用几何画板,能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具体,容易理解,便于掌握。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对概念非常熟悉,可是正确判断还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很难想象翻折后的图形。利用几何画板,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翻折过来,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演示,培养了图形的想象能力,学生能把一些常见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做准确的判断,才真正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4、在制作复杂、准确的图形、图像时运用几何画板

几何画板在绘制函数图像和图形规律探索问题中有着其它教学软件无与伦比的巨大优势。初中数学中方程、不等式、函数的教学都与准确的图形、图像密不可分,几何画板的绘图和变换功能使绘图变得更为简单、准确,体现了数学美。例如,勾股定理起始教学,展示用迭代功能绘制的动态的勾股数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图形变化规律,体现数学美。再如用绘制新函数命令,只需输入函数关系式,就能绘制出准确的函数图像,学生用起来也十分方便。

三、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几何画板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融合,应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几何画板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为实现高效课堂适时采用。要讲究必要性、适宜性、有效性。“不提倡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

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不能追求形式,为了整合而整合。几何画板课件的制作要突出几何画板特有的功能和特点,考虑初中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及学生几何画板的实际操作水平,以简单、实用为原则,制作要美观、精致,文字、图形大小合适,位置合理,便于学生操作探究,易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注意将几何画板与其他多媒体教学用具结合使用,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几何画板的教学优势。

综上所述,想要最大化的激发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中的教学应用优势,教师就要把握好几何画板的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调用几何画板。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教学用具,虽然几盒画板操作比较简单容易,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然有很高要求,因而教师在应用几何画板时一定要加强教学应用反思,激发几何画板在数学科目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本文转自WWw.dYLw. nEt 语文教育论文]

参考文献

第3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高中数学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

2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意义

2.1 信息技术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广阔空间

数学的创新教育需要数学实验、猜想。在这方面优秀的数学软件“几何画板”为数学实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 信息技术为数学探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几何画板”能在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得到不变的几何规律,利用它可以做成动态的而且具有数学表达的准确性的课件,为数学探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2.3 信息技术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

个别化教学是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但难以实现。而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则使之成为可能。如“几何画板”的“显示/隐藏”按钮,它就能实现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教学设计的切换,也可以实现对同一数学对象的不同结构侧面的切换,还可以实现对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解法的切换,从而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

2.4 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有助于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的培养等。信息技术可以简单地将研究过程中碰到的抽象问题形象化、一般的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更好的效果。

2.5 信息技术能方便地实现数学对象的多重表示,并相互验证

数学对象的表示是多种多样的。有文字的、符号的和图形的等。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反映的就是文字符号与图形的互相表示。很多情况下,可以通过“几何画板4.07”迅速作出函数图象的“形”来验证“数”的结论。

3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

3.1 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网络资源浩瀚无边,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环境可以突破书本有限的知识,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孤立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史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应用型知识等。

2)利用信息技术促使数学知识结构化。高中数学知识某章某节内容不是孤立的,它有一个知识结构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可方便地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某个单元某一节的数学知识。如高中数学每章讲完后都要进行知识总结。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式只能将知识罗列起来,形成线性结构。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用PowerPoint即可变为多媒化的超级链接结构形式,按照网状结构非线性地组织全章知识。

3.2 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整合,可以优势互补,事半功倍。

1)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这可使过去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甚至讲不清的数学问题,借助先进的数学软件,一动就清楚明白,一看就豁然开朗。从感觉到理解,从意会到表达,从抽象到具体,从猜想到证明,促进数学变式教学。

2)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教学。一些优秀的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超级画板、函数作图器、mathematical、Excel及统计软件等,利用这些软件提供的平台对高中数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3.3 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可以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转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单一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上人人都是探索者,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思考探索者。

1)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数学实验、探究问题的本质。优秀的数学软件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通过数学实验可以对一些函数图象的类型进行实验、观察、归纳,得出规律。通过实验,学生亲历整个数学探索的过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对所实验的数学问题必然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2)利用数学软件探索解题方法。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的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对一些动态图形中的某些不变量进行探索,发现动与静的变化规律,也可以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解决找到可行性方法。

第4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运用;数学教学;利弊;分析研究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传统的课堂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利”

作为一门中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于一身的科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编制的系列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纯从听觉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记住15%左右,如果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一般记住65%.电脑多媒体采用文字、声音、色彩、动画、图形等方式传递信息,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都调动起来,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与传统教法相比,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的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充分让图形说话,突破教学难点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抽象性有时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障碍,仅凭教师口头讲解,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例如,立体几何是多年来数学教学的难点,一是画图与识图,图“立”不起来;二是对空间图形的复杂位置关系条理不清,构思不出来.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仅凭学生想象是难以面面俱到的.利用多媒体卓越的画图功能就能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出上述几种几何体的模型,然后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把它展开.以上每一步的操作显示都是动态图形,加上虚实线的变化,再配合适当的色彩,把立体图形表现得惟妙惟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便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立体感、空间想象力和空间作图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动态图形富有趣味性、奇异美,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W生能带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例如,讲“转盘游戏”中概率问题时,可以用多媒体模拟出不同条件的游戏转盘,让学生亲自参与经历“转盘”游戏,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能体会到游戏反映出的数学结论;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教学过程自然、亲切,教学内容不是“从天而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这就为教师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手段.单位时间内的容量增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理解和练习.例如,几何教学中会有很多图形,有的甚至很复杂,若将图形都画在黑板上,很费时,用电脑课件或实物投影就可以立即展示出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效果.

(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集听、视、触觉等感官于一体,不仅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开发智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总之,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起到了导引和刺激的独特作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可根据计算机的提示,逐步求解问题,并发现和掌握规律.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钻研求知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可以将学习知识与增强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将信息交流与开发智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更符合现代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

二、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问题

我们不是追随潮流盲目地把信息技术引入课堂,而是要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请”进课堂,利用信息技术的媒体优势,使它成为一种“催化剂”,使教学过程变得更醇、更有味,真正参与“化学反应”的主体依然是教师和学生,这个过程依然是教师和全体学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

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它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服务,但它只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遵循教学规律.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适度、适当

1.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数学教学在效率上带来“几何级”的飞跃,这已经为无数的实践所证明.然而,如果过多、过滥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会喧宾夺主,违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无意注意过多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由表及里,更谈不上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有一次我听了一节课,教师首先让学生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在屏幕上设置了一些动画效果,让学生思考讨论时还穿插了轻柔的音乐.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津津有味地讨论这些音乐和动画效果,对于教师的提问反而不感兴趣.这显然适得其反.

2.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必须以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宗旨,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精心挑选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手段,才能让课前的优化设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得以最优化的实现.而衡量一节课媒体运用是否恰当的标准,并非在于媒体和课件使用数量的多与少,而是视其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已经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脚本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亲自创作.而有一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照搬照抄别人的课件,因此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所以我们设计课件时应该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课件中,不仅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还要让学生容易接受,而不因使用了多媒体,把本来简明的内容,非要搞得花里胡哨,枝叶繁茂.这样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辅助”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运算这一章时,我主要侧重在学生的“练”与我的点评,因此在教授这章内容的时候,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不是代替教学

1.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交流的障碍.

多媒体有时仅仅把一些事实和现象展示给学生,它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代替不了学生对教分析的体会,代替不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实际的操练.课堂上教师对于重难点的详细讲解、对例题的示范演算,以及学生的实际操作,这些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

2.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

第5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超级画板;函数;图像变换

超级画板智能教育平台,是一套非常适合中学数学教师进行课件制作、课堂演示以及课题研究的工具平台软件,也是一套适合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科试验室。能准确灵活的做出所需的几何图形,把数和形的关系及其变化过程动态显示出来,函数图像的变换是中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超级画板智能教育平台可以形象直观的为函数图像的变换过程进行动态演示,展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与实质,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一、三角函数到函数的图像变换

利用超级画板选择文本作图曲线双击第一个在命令框里面输入运行命令得到一个一般的正弦曲线图像,然后在文本作图中,我们依次选择:文本(变量),双击

四次产生四个命令,依次输入,,,d得到 点击运行命令既可以得到4个变量尺,在空白处单击右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动画”,如此进行4次做出,,,d的动画按钮,这里的4个参数,在输入函数表达式、建立变量尺以及制作动画按

钮时,实际用的参数分别是,,,d,可以得到指定的正弦曲线,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又作出,,,,的图形。

这样图中有6条曲线,5条虚曲线是固定不动的,他们的表达式用同颜色的文本框分别标出在右上角。一条实曲线是可以变化的,表达式在上方就是。自上而下顺次单击4个动画按钮,驱动4个参数分别变化,则红色的实曲线通过向左平移、沿x轴压缩、沿y轴放大,向上平移由一条曲线顺次变为另外4条;当然,如果再单击动画按钮的副钮,曲线又会复原。如果觉得动画的变化太快了,可以在动画的属性里设置其频率慢一些。另外,通过分别拖动左边的变量尺可以按照自己速度仔细的看到曲线是如何变化的。

通过超级画板与函数教学的整合,可以形象直观得到函数的图像依次经变换得到的,,,的函数图像,而且可以方便的讲解变换到的两种不同的方式,这些是三角函数变换的难点所在。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A、 、 、C 的值,让学生观察函数图像变化,根据函数关系式,研究函数的性质,画出函数图像,再由函数图像解决求函数关系式等问题,利用这一典型的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就可以得出:

1、A改变的是图像的振幅;

2、改变的是图像的周期;

3、改变的是图像的左右平移;

4、C改变的是图像的上下平移,以及01,和对应的是伸长还是缩短的关系;和,和对应的是左还是右,是上还是下的关系。

二、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

由函数的图像经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函数的图像呢?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的方法,图像的平移变换过程只能是教师带着学生“想象”出来的。用超级画板作图功能不仅能实现图像的动态效果,而且还有助于说明理由。

利用超级画板选择文本作图曲线双击第一个在命令框里面输入运行命令得到一个二次项系数为2,其他项系数一般的二次函数图像,然后在文本作图中,我们依次选择:文本(变量),双击三次产生三个命令,依次输入,,得到 点击运行命令既可以得到3个变量尺,在空白处单击右键,在弹出的下拉菜单中选择“动画”,如此进行2次做出,的动画按钮,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又作出,,,的图像。

这样图中有5条曲线,4条虚曲线是固定不动的,他们的表达式用同颜色的公式分别标出在左边。一条实曲线是可以变化的,单击动画按钮k,可以得到图像上下平行移动的效果, 单击动画按钮h, 可以得到图像左右平行移动的效果,也可以通过拖动下面相应的变量尺查看效果。图像中紫线是函数的图像,蓝线是函数的图像。屏幕右方列出紫蓝两色的表格,各列出两个图像上12个点的坐标,对比这两个表格中横坐标相同的两个点的坐标,可以发现它们的纵坐标相差3个单位,屏幕上还有一条垂直于轴的动直线与函数图像分别交与点和点,拖动屏幕右下方滑块中的可以使这条动直线平行移动,表格上方则动态地显示出点和点的坐标,它们的横坐标相同而纵坐标总相差3个单位,既然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值,这两个函数的函数值都相差3,故的图像相当于把函数的图像沿轴向上平行移动了两个单位,如图2所示。

一般地,可以通过上下平行移动由函数的图像得到函数的图像,拖动屏幕下方的滑块可以实现,可以通过左右平行移动函数的图像得到函数的图像,拖动屏幕下方的滑块可以实现。

用类似的方法可以方便的设计出各种函数图像平移变换、对称变化以及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的课件。

三、分析总结

(一)利用超级画板,可以方便快捷地绘制出各种函数图像,并能让函数图像真正“动”起来,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发现解析式的变化对函数图像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

(二)用超级画板讲解和研究函数,突破了传统教学不能呈现函数图像的动态图变化过程,克服了老师只能讲一讲,学生只能想一想的机械式教学,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数形结合在学习及解题中的运用。

(三)利用超级画板学生也可以亲手去绘制各种函数的图像,并完成其动态效果,实现了在玩中学数学的场景。

参考文献:

[1]张景中.彭翕成著.动态几何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

[2]吴仕勇.几何画板与高中函数教学整合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3).

[3]张景中.王鹏远著.超级画板与数学新课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

[4]郑云.信息技术条件下高中函数图像的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12.

第6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一、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关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移与旋转的概念,因此,教学的认知要求是初步认识,对于旋转的知识只要能分辨旋转现象即可;对于平移的知识,除了知道生活中平移的现象之外,要能在方格纸上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活动,多动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去感知“平移和旋转”,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的自主探究落到实处,为后续学习空间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推断、操作验证等,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初步感悟平移的本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本节教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

(一)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

为了让学生明确平移和旋转,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课前播放歌曲《大风车》和学生一起热身,一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第二,大风车暗含着旋转现象,顺势引出游乐场,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游乐场,观察游乐场主题图。接着播放游乐场里6个游乐项目的动态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物体的运动方式。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这就是游乐场里的6个游乐项目,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请你用手势模仿一下。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学生分类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让学生说明理由“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就挖掘出平移和旋转的特点,为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重现分组情况。指出其中一组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另一组叫做旋转。那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呢?多媒体再现平移和旋转的三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平移和旋转的共同特点,从而试着总结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2.感受生活,领悟特征。

然后,我让学生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让学生看着图片跟着模仿做上面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平移还是旋转,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进一步的认识。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学习回归儿童的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当孩子们对这两种运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验时,我再次引领学生回到生活中。找出许多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这正体现了课程标准“在生活中找数学,为生活学数学的基本理念。”再通过模仿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习效果就更明显。

(二)正确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情境教学活动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在教学中结合平移运动的特点,我设计了《蚂蚁搬家》的故事,利用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通过移一移、数一数,感受两只小蚂蚁所走的距离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揭示:“看一个图形移动几格,只需要看图上某一点移动的格数。”这一方法做铺垫。

2.水到渠成,总结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继续利用蚂蚁搬家这一情境,向学生说明老师也搬新家了,数一数老师的小房子向右平移了几格。让学生进行猜测,答案也许不统一,我顺势提问:要想准确地数出房子平移的格数,你有什么办法介绍给大家呢?由于有了蚂蚁搬家的故事做铺垫,学生对数图形平移几格的方法,也就迎韧而解了。

3.活学活用,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方法解决问题,孩子们兴趣高涨,跃跃欲试。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本节内容,从而突破了难点。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堂学习推向,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

(三)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广泛应用: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图片,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下请同学们运用平移和旋转创作美丽图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美学价值。

通过观赏,学生在图形的变换中感受到美,感悟出数学的无穷魅力,进而萌发创造美的欲望。让学生创造美丽图案,是平移和旋转知识的综合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使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课后反思:

这段时间以来,自己都在探寻如何使自己的课堂吸引住学生,数学本身就是枯燥与乏味的,如何把它上得精彩纷呈,让孩子们沉浸其中?我想:教师的课堂艺术占很大的比例。据此,针对本节课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一开始,我展示“游乐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游乐场中动态的缆车、转椅、摩天轮、滑梯、小火车和大风车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划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再让学生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如抽屉、拧开关、转盘、拉窗户等。学生的学习背景是生动的生活实例,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关心、解决问题。

二、教学中巧妙突破平移距离的难点:

平移距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在教学平移距离时,从建构主义观看,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尝试将问题情境化、童趣化,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我设计了蚂蚁搬家的故事情节,引出认知难点——两只蚂蚁各自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引起学生的猜想。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它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有了这个铺垫,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受此启发,很容易发现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图形中的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这样做我想能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比如,提问的普及面太窄了,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对孩子的表扬很欠缺,现在的学生很喜欢自己被表扬,我以后应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激励他们好好学习。

第7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音乐教育;欣赏能力

G623.71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方逃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备重要作用。柏拉图也曾说过,“节奏与乐调具备陶冶情操、升华人格的功效,再配合适宜的教育方式,可满足当下时展需求” [1]。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小学必修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具备实质性意义。为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真谛,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力、想象力,以满足新课程建设需求。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1.构建学习氛围

任何学科都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也是最好的指导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新颖的事物更加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学生也乐于接受带有趣味性的教学环境,这对完善教学体系、提升学习效率具备直接影响。在某次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童年》音乐并采取“有奖问答”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你对歌曲所描绘的童年有何看法”问题,采用初听、分段听、复听等层层递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或者,利用视频、图像等动态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所传递的意境并抒发自身感想,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实效性。又如,在民乐合奏《金蛇狂舞》教学中,教师利用筷子来模仿中国堂鼓的敲击手法,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自主演练(掌握“对答响应、螺丝结顶”知识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音乐学习氛围,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采用动静结合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与静态刺激相结合的教育手段,正如开放多个学习感知通道一般所获的效益更佳[2]。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有效的网络教学资源(视频、音频、三维图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方面来刺激小学生的思维空间,优化教学体系和学习格局。以人音版三年级上册《四季的歌》教案为例,教师通过CAI动态图像――闪动的文字、移动的图形、颜色的变换,引导学生去想象四季景色变化;学生可利用不同的色彩来描绘出脑海中所构思的景色,借助色彩、线条来表现出四季的特征,将乐理知识(如:节拍、节奏、视唱)与实际感受(生活经验、音乐体会)相结合,为学生打造音乐创造性思维基础,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音乐鉴赏、谱率分析)。

二、适当引导,实现教学效益

1.重塑师生关系

从小学生的视角来看,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去亲近学生,构建和谐、友好的教学环境,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更易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所思所想,秉持以生为本、快乐育人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爱上音乐欣赏这一学科,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也具有一定辅助作用。从《让我们荡起双桨》课堂教学来看,这首乐曲作为偏向大众化的教材案例,相比民族音乐更加适用于音乐欣赏教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和休闲活动,探究学生对乐曲的实际看法(体会、收获),了解乐曲篇章的节奏、分段、节拍相关内容;采取发声练习、按句听唱、曲调哼唱等方式,教师进行演唱示范、学生跟唱(更随伴奏学习);在理解歌词大意、曲调内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坚持主观演唱方式并予以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小组活动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成绩、状态、性格),开展小组演唱互动、填词模拟竞赛、曲调转换竞演等多种形式方式,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辅助作用。针对《樱花》(日本名歌)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教师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歌曲,按照“初听、复听、学唱”三步走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五声调试音阶”:3,5,6,1,2――中国风),学生可自行分组(二至三人为一组)进行教学活动。

三、自主评价,完善教学系统

1.鼓励自主学习

从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方面来看,由于自身思维能动性的活跃性影响,掌握乐曲曲调的变动性相比成人更加容易取得实际成效,教师需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引导学生步入音乐正轨学习提供辅助条件。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为进一步保障教学效益,教师需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营造“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氛围,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备直接效益[4]。结合人音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上册《捉迷藏》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在初听歌曲后完成探究任务,如:安排师生对唱环节、感受歌曲包涵情绪、利用“一字多音”唱法、探究附点节奏唱法,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找寻解决办法。

2.健全评价机制

在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为教学效益提供实际保障。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必修课程,“听、唱、赏”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来想象曲调当中所描绘的意境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音调掌握情况、歌词表述能力),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积极鼓励、表扬孩子,善于发现小学生的内在潜能和闪光点。例如,在《雪花飞舞》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音乐实践活动的方式,将乐器表演欣赏(钢琴曲演奏)、歌曲演唱纳入期末考核内容;综合考察学生的曲阶分辨、哼唱或默唱、音阶测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奖惩举措,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自身不足之处(歌词分段、音阶划分),不断强化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为现代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从“教学氛围”、“教学手段”和“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以保障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从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方面来看,教师还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条件,以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姜俊.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探讨[J]. 学周刊,2016,25:157-158.

[2]姜俊.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教学探讨[J]. 学周刊,2016,25:157-158.

第8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平移和旋转》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物体或图形在空间中变化位置的方式,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应该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的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课本中列举的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和风扇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指针的运动虽然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但让三年级学生根据画面想象出实际状态,并通过这些物体的运动,初步体会生活里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达到对物体平移、旋转的感性认识,还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观察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刻画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图形的平移。在常规教学手段下,学生很难理解平移了几格,也容易缺乏探索的积极性,很容易陷入被动学习状态,也难以完成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正确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 

二、体验学习圈——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在体验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伟大贡献的无疑是美国教授大卫·库伯。他在《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中提出:“体验学习是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库伯教授对体验学习研究的伟大贡献在于他系统研究了人类历史上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创造性地提出了“体验学习圈”,将体验学习程序化、科学化。所谓“体验学习圈”,其实是指体验学习的过程,包括四个基本学习环节,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如下图)。 

 

由上面的“体验学习圈”可以看出:体验学习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体验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体验学习是在辩证对立方式中解决冲突的过程;体验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完整过程;体验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体验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体验学习圈不是一个“单纯的循环”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的学习都是重新学习。库伯强调“智力是在经验中形成的,个体的知识源于感官的经验”。“通过系统的情境设计,把学习者导入学习情境之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 

基于上述理解,我决定采用体验学习,让学生在或具体或模拟的情境中,对物体的平移、旋转形成感性认识,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积极观察思考,形成反思,最终能科学而又抽象地归纳出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位置的判断,正确认识图形平移了几格,并能实现行为应用,即寻求到画出平移后的简单图形的正确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描述与设计意图 

1.暖身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上课之前,教师请学生欣赏歌曲。老师面带笑容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首熟悉的歌曲吧!”播放歌曲《数鸭子》,老师热情地让学生“会唱的一起唱起来,拍起来”。接下来,师生共同开始边拍手边歌唱。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每个学生都很兴奋、很投入,学生们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老师接着说:“听完这首轻松有趣的歌曲,老师的心情特别愉快。同学们,你们开心吗?”同学们响亮的声音说出了心中的喜悦。老师又说:“那就让咱们带着这份轻松愉快的心情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吧! 

【设计意图】暖身环节,由熟悉的歌曲进入新课,能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外集中到课堂,再加上教师亲切激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开始学习。 

2.引入平移和旋转 

这是课的导入部分,通过观看同学们上学时的录像,实现体验学习圈的具体体验环节;接着请同学反思观察“刚才看到了什么”,由此抽象概括出:“这是小朋友早上上学时的一段录像,有的小朋友是自己走到学校的,有的小朋友是家长骑自行车送来的。”最后是行动应用,请学生回忆:“平时你们是怎么到学校的呢?”“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是在运动呢?”至此,走完了本课的第一轮体验学习圈。 

【设计意图】“学习者要进行体验自然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情境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只要是能够充分地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者的情感,并与学习者的自我息息相关就可以了。”上学时的情景,是学生们所熟悉的。当它以录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的目光将会被牢牢地吸引,这样会让他们对物体运动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单纯的感知显然不是教者的意图。“通过领悟获得知识,对人类社会有其他更重要的价值。”所以,接下来的反思观察和行动应用就显得顺理成章,十分必要了。 

3.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具体感知部分,教师首先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接着依次出示6个运动的画面(窗户、钟面上的指针、缆车、摩天轮、电梯、直升飞机的螺旋桨),教师在前面示范动作,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动作。这样,新一轮的具体体验环节就实现了。接着请学生反思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然后再请小小组讨论:“怎样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把这些运动分成两类?为什么这样分?”在行动应用环节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移或旋转的现象呢?”学生的答案很多,有电风扇扇叶的转动、呼啦圈的转动、汽车车身和车轮的运动等。至此,走完了本课的第二轮体验学习圈。 

第三轮体验学习圈:具体体验环节请同学们闭眼想一想平移和旋转运动是怎样的,接着请同学做动作:“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怎样是平移,怎样是旋转?”学生兴奋地舞弄着小手,有作移门状的,有正在呼啦呼啦玩圈的,有作小火车前进状的,也有整个人转圈的,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反思观察环节请同学们说:“做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时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有同学说:“做平移运动时感到很轻松,而做旋转运动时感到有些累。”也有同学说:“做旋转运动时头有些晕。”还有同学说:“做旋转运动时手好像要挣扎出身体一样。”说得多好!接下来就是行动应用环节——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学生们快速做出了反应。教师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语也让学生们感到成功的喜悦。【设计意图】平移和旋转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数学现象,但又没有被他们所认识。所以要使学生建立平移与旋转的数学表象,就要把生活中典型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引入课堂,让他们身临其境,再次经历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因此,教学中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制作成动画形式,使数学课与生活一下子拉近。当教师请学生用动作表示它们是怎么运动时,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区分平移、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从而获得亲身体验。 

接下来,请学生闭眼想象和用肢体语言表示平移和旋转,以及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象来源于体验,建立数学表象离不开学生的体验活动。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学生自然会在头脑中形成平移和旋转的数学表象,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找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纽带和桥梁。再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平移和旋转现象,学生就会把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化为行动从而得出正确的表达。虽然学生做的动作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平移或旋转现象,但学生表达的是一种粗浅的理解。学生们那充满童真与童趣的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为深入感知平移和旋转奠定了基础。 

4.研究平移现象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有了前面对平移现象的感知,这一轮的具体体验环节以小河里几条小金鱼的游动出示;接着请同学的重点观察红金鱼平移的过程,通过指一指、数一数等环节抽象概括出:“红金鱼身上的每个点、每个部分都向左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金鱼图向左平移了7格。”在此过程中,老师热情地鼓励学生当神气的小老师,并配合奖励,学生的情绪高涨。最后再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数数填填小房图和火箭图,从而实现了行动应用环节。 

(2)画平移后的图形 

教师请同学们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在这个具体体验阶段,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并提出要求:“画完的同学可以用一个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接着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互相说一说刚才你是怎么画的?”反思观察环节就请学生在实物投影仪前介绍自己的画法,老师及时进行点拨和鼓励。抽象概括环节请同学们一起看电脑中两个小朋友的画法。最后请大家选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平移距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个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活动的,必须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建立模型。教学时让学生动手实践,选取金鱼图上的某个点猜一猜、数一数、指一指,在具体操作中理解平移的距离。“从具体体验到抽象概括,在本质上是一个发现学习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讨论交流,学生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动态的、丰富的表象积累,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当小老师的激情和奖品的刺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有了更完善的思维训练和感知体验,数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接下来,画平移后的图形,让学生再次感悟平移现象、体验平移含义。 

5.全课总结、欣赏图案、课外延伸 

在全课总结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课学习内容,同时将课题补充完整。反思观察环节让学生欣赏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动态图片,同时介绍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的情况,最后的行为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或从网上了解更多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知识。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近一节课对于平移和旋转特征的具体体验,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或从网上了解关于平移动和旋转的知识,意在使学生产生“弦已尽,意未绝”的感觉。 

四、课例反思 

课堂教学是实现体验学习的载体。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通过创设一个又一个体验学习圈,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互相合作,动手操作,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平移和旋转。 

1.体验学习是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学生要发展,就必须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体验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积极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生命的历程,是生活的体验。本课教学中先采用学生上学时的一段录像,再出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缆车、升降电梯、火车、钟摆、摩天轮、螺旋桨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体现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与生活一体化。学生作为一个个学习个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对平移和旋转也有了较深的感知。 

2.体验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 

体验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重新学习,每个人都是带着或多或少的态度倾向进入每一个学习情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认识角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体信念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学习内容、一样的学习过程、同样的学习环境,其学习的感受、体验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内容都有独特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肢体语言表示平移、旋转现象,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借助组织学习交流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3.体验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 

平移距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学生会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针对这个情况,我创设了小金鱼游动的动画,请同学当神气的小老师到讲台前面带大家数一数等活动。通过找红金鱼身上的某一个点来数出平移的格数,使学生明白红金鱼身上的每个点、每个部分都向左平移了7格。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指导”,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4.体验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 

第9篇:动态图形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中提出:数学是人类经过长期活动形成的一门学科。数学不仅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还包括通过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形成数学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但是,我校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低,觉得学习数学乏味无趣,而且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不高,更别提让学生学有所用了,与《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的要求相差甚远。通过课堂教学中观察,得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对于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差,而且教学中没有很“形象”的教学工具。几何画板的介入,能很好地解决目前的问题。

2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针对我校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对于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差以及教学中没有很“形象”的教学工具的情况,让几何画板走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让几何画板为教师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多方位的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是个很好的选择。几何画板能动态展示教学内容和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和形象,方便学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以及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几何画板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能够寓趣味性、技巧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传输,即“讲、练、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中通过使用几何画板,能感受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的独特魅力。

3几何画板走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31数学中的抽象概念

数学概念离不开抽象思维及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述,而抽象与严谨正是学生疏远数学的原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很重要的,也是比较困难的。教学实践说明,让学生理解某一数学抽象概念有时要比他们学会一个具体的解题技巧要难得多。利用“几何画板”来讲解数学概念时,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这样能缩短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中的抽象概念。

比如在讲“中心对称”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和图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概念时,在几何画板中展示图形的动画,如图1所示。其中一图中ABC和AB′C′关于点A成中心对称,让ABC绕点A旋转180°后与AB′C′重合;另一图中中心对称图形矩形DEFG绕点N旋转180°后与原图形重合。在整个的动画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很清楚地看到两个概念的区别,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2数学中的公理(定理)

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强调“定理证明”这一个教学环节,而不太考虑学生直接的感性经验和直觉思维,致使学生难以理解几何的概念与几何的逻辑。几何画板则可以帮助学生从动态图形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空间结构关系,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应用数学中的公理(定理)。

比如在讲“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时,几何画板的演示就更为重要。先让学生搞清楚在3条平行线与另外两条直线所截的前提下,通过移动点的位置,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线段AC、CF、AF、BE、ED、BD长度的改变,但其所截的线段是对应成比例的,如图2所示。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去学习这个定理,也很容易掌握和应用这个定理。

33函数的图像

函数及其图像,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大部分学生学了函数的图像以后,还是不理解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运用几何画板可以通过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和直觉思维,经过教师的引导,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加深认知能力。

比如在讲到“二次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时,在几何画板里先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再任意取3个点a、b、c并把这3个点的横坐标标出,然后以这3个点横坐标的值作为参数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并绘图。通过改变点a、b、c 3点的位置,让学生观察图像的开口方向、顶点的位置、对称轴及图像与y轴交点的变化。这样能够很好地让学生总结a、b、c 3点和图像的开口方向、顶点的位置、对称轴及图像与y轴交点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34数学中的小实验

在上数学实验课时,几何画板可以尽显其用。几何画板几分钟就能实现动画效果,还能动态测量线段的长度和角的大小,通过拖动几个点的位置可轻而易举地改变图形的形状,因此完全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作数学实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真正的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

比如在做“SAS”公理的实验时,在几何画板先任意画个ABC,然后在画个HDF,保证∠EDF=∠B,HD=CB,FD=AB,通过度量的方法分别标出这2个三角形的各边长度;通过移动鼠标改变原来ABC 3点的位置,来观察这两个三角形对应边是否相等,如图4所示。这样一来,通过动态的演示,可以直接看出“SAS”公理的科学性。

35开放性问题的探究

笔者认为,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一个便于学生探究知识的环境和富于问题启发的情景,这就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对开放探索性问题的教学的忽视。然而几何画板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探视问题求解的环境。

比如在“顺次连接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的教学中,几何画板就给了学生一个探究知识和问题启发的环境。先任意画个四边形,然后顺次连接各边的中点构成一个四边形,通过度量各边的长度和各角的大小,来判断四边形的形状;通过移动原来四边形各点的位置来改变原来四边形的形状,再来观察构成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如图5所示。

4几何画板走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两点说明

(1)如果将几何画板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学生能进一步掌握操作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构建模型,然后通过类比,优化模型,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