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

第1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摘要:社会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应用而生,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同时对全球经济以及传统银行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传统银行该如何稳中求进?本文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得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填补了了传统银行的空缺、抢占了传统银行市场份额等结论。并提出传统银行应不断完善自身、进行变革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86-03

一、引言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是金融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了高频词汇,大众热议的话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崛起,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仅2013年互联网金融几大事件:阿里金融所属资金规模已突破百亿元的“余额宝”正式上线,京东成立金融集团正式进军互联网金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提出中关村西区建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足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爆发式的增长阶段即将到来,在互联网金融模式高速的冲击下,传统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传统银行也能够得到稳步的发展,防止传统银行的概念被颠覆。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与金融相业结合而诞生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协作、平等、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虽未有明确分类,各类金融模式层出不穷。现在根据是否为传统金融互联网的延伸将其大致归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大家提供服务,即传统金融服务由线下运营发展到线上与线写同时运营。大家所熟知的网银、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即为此类服务。互联网金融分从狭义和广义的慨念来理解,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的发展属于广义上的概念。第二种也就是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延伸相对的,即非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延伸的行业,此类行业即从狭义上的层面去理解,它包括大家经常提到的提供中介服务的P2P模式、具有电商平台为它提供信贷服务创造的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的金融行业,生意宝、焦点科技、上海钢联等。例如P2P金融模式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个人与个人之见小额借贷交易的相关交易手续,根据个人意愿实现自助式借款。第二类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将导致进行交易时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有着其明显的特征,其特征也影响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的发展,对传统银行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方便快捷,无时间、空间限制

互联网金融充分体现了社会高速发展的节奏,迅速快捷的办理任何业务,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你有相应的账户就可以解决交易问题。P2P模式个人对个人的自助服务、支付宝快速交易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互联网金融结合了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不需要营业店、减少中介交易费并能够迅速将资金融入市场,大大降低了成本,突破了时空限制。

2、发展迅速

科学不断进步,互联网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发展,不断扩大。例如阿里巴巴金融,于2010年支付宝用户突破3亿,2010年到2012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马云在第三方支付、信贷、保险、担保等领域逐步落下重要的棋子,阿里金融的业务架构也初具雏形,2012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38,039亿元,支付宝占据46.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至今,阿里巴巴金融已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速。

3、覆盖范围广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任何地点都能进行相应的交易,不断的吸引了更大的客户群,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充实了传统金融行业没有覆盖到的区域。

4、管理不够完善,风险相对较大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凸显其强大的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通过将电子商务行为数据转化为信用数据,并整合其它渠道信用信息,以此作为依据控制信贷风险。但是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较,不具备传统银行相应的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虽然互联网发展已经有着强大的基础,但是对于我国来讲,监督还存在不足、缺乏行业的规范等问题。

5、技术有待不断更新

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它所运用的必须是最可靠、最先进的技术,强调快捷、方便和客户体验,只有技术上的领先,才能为业务创新留出足够的空间。网诺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更新,互联网金融需要不断融入新技术,并保证其安全性,因此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影响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1、注重多元化、细微化

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但根据其前期发展速度可以判断后期发展必将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在发展,不断的追求多元化。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注重的是小微企业的交易,例如阿里金融、P2P等模式。虽然互联网金融交易单笔带来的收益较小,但是其庞大的交易量,带来的收益是可观的。阿里金融一直主打的是微小型企业,一直着力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于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金融平台,并建立一套完备的运行机制,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拉进来提供服务。不管是阿里金融或者余额宝,随着社会的进步,都将更加注重微小型企业,这从某些方面也说明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2、发展优势明显、空间巨大

互联网金融发展情景处于良好状态。在融资方面,目前传统金融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传统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另外就是通过债券、股票等形式的直接融资。两种融资模式相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要高很多,互联网金融对此有着明显的优势,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互联网金融对此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金融行业具有较高的门槛,打入市场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以传统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模式,为了保留和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与主导权,会对互联网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盈利上也有较好的进步空间,成本低,方便、快捷将成为大众首选,伴随着技术的不断优越,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客户流量将不断增加。但是前提是能够较好的进入金融市场,并且控制好相应的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等。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影响的分析

互联网金融影响着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运作。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协作、平等、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传统金融行业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传统金融行业有着进一步的发展。传统银行的互联网延伸对传统银行的影响本是有利的,非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存在着极大的威胁与消极作用。

(一)填补了传统银行空缺

非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的互联网金融填补了传统银行的空缺,例如支付宝解决了不能直接支付的问题,通过第三方解决微型企业只能线下收单的问题。余额宝解决了消费者零钱增值的问题,又一次填补了传统银行空缺问题。其它互联网金融也不断的退出传统银行不足的地方,让整个金融体系更加完整。这样的结果导致大多消费者选择了划算、快捷、方便的互联网金融,同时选择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其它业务,导致传统银行客流量大幅度降低。

(二)抢夺了传统银行的传统业务

非传统金融互联网延伸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在相同业务上也有着十分大的竞争。例如前面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中所提到的不同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以绝对的低成本优势占有利地位。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拥有传统银行的大部分业务,并且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同样支付功能的信用卡和余额宝,余额宝迅速充满市场,而信用卡的数量不断下降。至2014年2月末,余额宝的用户量增加至8100万,总额或达3500亿人命币;信用卡的数量急剧下降,传统银行为保证存款量,几大银行与余额宝合作。

(三)巧用了传统银行客户心理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差别。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尊重客户。通过客户体验和了解客户需要,不断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保证“顾客就是上帝”。这无疑是对传统银行一个巨大的冲击,提供出了传统银行所不能提供的业务,相同的业务有着强大的竞争力,时刻满足消费者需要。互联网金融能够结合合适的时机提供消费者所需要,马云推出的双十一,2012年销售额达191亿元,2013年销售总额达350.18亿元,创造了互联网金融的有一个神话。

四、传统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对传统银行的影响,要保证传统银行的概念不被颠覆,就必须进行转型与变革,注重传统银行的发展。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与自身优势和不足制定出应对措施,保证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下,在保住自身地位的同时稳步发展。

(一)稳住脚步,完善原有业务

传统银行已经深入人心,新兴互联网金融在某些方面不如传统银行带给消费者的安全感强。传统银行应不断加强原有业务的完善程度,对已经收到威胁或者存在的威胁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例如余额宝对存款业务的冲击,传统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内部完善,通过自身改变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通过完善原有业务,增加原有业务竞争优势,在不进步的情况下保证不退步。

(二)打破传统观念,进行传统银行变革

1、从根源做起,填补传统银行空缺

余额宝、支付宝等利用传统银行空缺,获取了大量收益。传统银行需要不断去探索自身不足,通过发现自身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运用先进技术和当代消费者消费心理,对银行业务进行不断创新,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下转95页)(上接87页)点,融入当代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相结合的精髓全面发展。

2、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延伸

传统银行现拥有网诺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在这基础上,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及领先思想,发展新兴业务,满足大众需要,走在金融行业领先地位。互联网结合了云计算、社交网诺等工具,有着较强的竞争力,传统银行在此存在着明显不足,较为保守,应该突破此防线,做好线下运营的同时,大力进攻互联网市场,并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3、相互结合,共同赢利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着传统银行所不具备的优点,同时具备传统银行所不具有的业务。传统银行在稳住自身业务的同时,采取合作的方式吸纳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自身发展与盈利有较大影响的业务,例如几大银行与余额宝的合作。传统银行应在切合的时机,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保证自身市场份额,同时完善自身不足,在合作的同时,通过合理方式学会相应技术与方法,能够独立的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

4、善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不足

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相结合的新兴行业,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且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存在许多发展弊端与潜在风险。传统银行应该利用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不足不断的壮大自己,将互联网金融具有的发展空间转化为自身发展空间,弥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足。

(三)注重自身发展

任何一种行业的生存,都需要自身不断的发展,并且能够独立的变的更加强大。传统银行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且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追根溯源还是要让自身不断强大。拥有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拥有的,拥有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没有的,这就是一种胜利。这也是传统银行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和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同的东西要做的更好,更具有吸引力。无论是余额宝、支付宝以及其它互联网都拥有与传统银行不同的特征,弥补了传统银行的空缺。传统银行需要不断的发展自身来改变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自身被动的局面。

(四)制定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机制

每个新兴行业都存在一定的萌芽期、发展期,传统银行应该建立起完善应对措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将要推出新业务或者在萌芽阶段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比如寻找出更好的替代品或者与互联网金融模式采取合作的方式,不至于让一种新兴产物占领过多市场份额。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诞生影响着国民经济,同时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对传统银行也有着巨大的冲击力。传统银行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促进全国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15.

[2] 张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影响和对中小企业融资 难的缓解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23.

[3] 李文博、孙冬冬、刘红婷.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J].商场现代化.2013-07-20.

[4] 伍 军、齐亚莉.网诺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 2004-04-25.

[5] 谢 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25.

[6] 张洪斌.互联网金融的侵蚀[J].新经济.2013-08-25.

[7] 杨凯生.互联网金融能颠覆传统银行吗?[J].中关村.2013-11-01.

第2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定义

互联网金融以传统金融模式为基础,以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为媒介,和企业公司间建立起便捷的交易渠道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将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进行整合形成环环相扣的服务链。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进行结合,在新媒体时代的需求下互联网金融作为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需求呈现递增的状态,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并应用于日常的生活工作。互联网金融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失误率,并形成了趋于功能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形成,特别是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特色金融模式的形成,突破了原有的金融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特征

1.成本低。在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环境下,交易双方在网络平台的监督鉴定下,执行无中介无交易成本的信息筛选、匹配、定价和支付的过程。这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节省大量用来拓展市场业务的资金,将预计投入营业网点的建设资金和运营资金投放到新业务发展上,其次相对开放、种类较为齐全的金融产品为消费者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提高了工作运转效率。

2.效率高。互联网金融业务不能脱离计算机发展,在严谨操标准的操作规程上,加快了业务的办理速度。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崛起缩短了业务办理所用的时间给客户带来质量高的体验,避免了用户排队等候的现象。部分放贷机构将业务推广与电商建立的信用额度实现资源共享,在风险分析和个人信用评估问题上进行分析解读经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短时间内为用户提供贷款。比如当下发展较快的阿里信贷在发展逐步趋于成熟的过程中成为新一代的“信贷工厂”。

3.覆盖广。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打破了传统金融受地域和时间等客观约束条件。当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整合了现有资源,为客户提供了多元化,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提供了标准安全的交易平台,创造了商业契机。另外传统金融模式更趋向于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联营企业等,在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项目方面一直处于留白区。而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效的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盲区,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带动经济整体跃进。

4.发展快。互联网金融发展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和进步很好的解决了互联网金融大量数据统计繁琐问题。2013年天弘基金推出的余额宝,推行一个月,资金规模逾百亿,客户数量达400万,吸金能力不可小觑,资金募集规模庞大。

5.管理弱。互联网金融管理环节薄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风险控制能力较差,其次风险监管工作不到位。风险控制能力差具体体现在互联网金融还没有与银行征信系统进行对接,由于信用信息没有进行共享,加之互联网金融目前还不具备成熟风险防范经验和科学有效的风险预防机制,限制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脚步。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势劣势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优势

首先互联网金融在运营成本和市场监管成本上比商业银行投入的少的多,这就利润空间的放大提供了相对适应的温室环境。我国商业银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问题上执行着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与监管办法。在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下对银行业务进行合规合法的检查,过高的门槛使得商业银行的数量被限制。而商业银行过严的监管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形成制约的关系,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互联网金融很好的化解了门槛过高和运营成果负荷较重的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与市场监管成本较低,因此该领域成为众多投资商眼中的“肥肉”,使得互联网金融模式快速复制拓展,占领金融市场。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劣势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这就决定了业务本质就是要依赖于网络平台来完成业务流程。因此,一旦网络平台遭到木马病毒攻击、钓鱼网站等恶性影响,互联网金融将进入瘫痪状态,网络事故的处理能力和应对能力的缺失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路上的绊脚石。其次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发展程度较低,与商业银行的个人隐私数据库还不具备可比性,因此客户的隐私问题和财产安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互联网金融的另一劣势在于监管缺位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重视,导致了交易风险系数大幅度上升。互联网金融机构繁多,各机构相互独立,缺乏合作与共享,不能较为全面获取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无形中加大了放贷的风险。并且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于“数量多,规模小”的状态,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业务办理受到业务资源的制约,同时也让信用信息的使用率大打折扣,互联网金融在该方面的缺口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拓宽了竞争市场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极大的拓宽了原有银行服务业务,同时也将服务客户群体范围扩大。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定位的传统目标客户群结构发生改变,打开了金融市场的大门。在发展的大背景下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呈现白热化状态。随着受众的增加,竞争者也越来越多,中小型银行也一起加入到这场追逐赛中,传统物理网点的优势被缩小,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优势被放大。互联网交易极大程度的方便了企业与个人的业务办理流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契机。

(二)优化资源配置,解决融资难题

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数据量大的难题,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云计算和微贷技术的辅助,能在短时间内对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经营行为和信用等级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评估,极大的降低了人为操作的失误率。同时互联网金融平台促进了个人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将投资者的网络交易记录作为其信用贷款的参考指标,大大的降低了银行方面的财务风险,也简化了中小企业融资及个人贷款的繁琐过程。该模式的应用极大程度上克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大幅度的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互联网金融模式作为市场供求双方的中间桥梁,客观的反应出双方的价格偏好。互联网金融模式对金融机构而言是其有效应对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举措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互联网金融为借贷双方提供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提出报价,资金贷方通过流动性、风险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选择贷款对象,达成共识完成交易。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央行的基准利率不再作为金融机构的中心指导了,而将目标投放到市场,寻找利率基准。互联网模式下,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变化成为金融机构判断客户群利率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四)加速金融脱媒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就融资问题来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提供了便于融资集资的平台,并对资金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了合作契机。从支付角度来说,网络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业务的便捷操作对传统支付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开始逐渐替代银行的支付业务。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开启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被逐渐边缘化。

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对策

(一)提升科技研发与应用水平

在互联网金融崛起的时代背景下,研发与创新成为第一生产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无疑更便捷更安全的官方交易系统,成为客户信赖应用的不二之选。商业银行逐步将信息技术逐步应用于数据处理、产品设计、业务操作等诸多环节,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系统发展水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显然科技先进的优势将成为市场的宠儿,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商业银行要重视对科学技术系统建设的投入。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中,提高数据分析整合的速度和效率,形成科学全面的市场细分系统。商业银行在不断的发展构建科学系统的同时,也要在系统风险防范问题上投入精力,提高重视。保障网络交易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到发展防范两手抓。重视加强对客户信息安全和财务安全的保护,提升网络信息系统的监督和预警能力。

(二)改善传统业务结构

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依赖于物理网点建设,无形之中加大了银行自身的成本投入。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物理网点业务的功能性逐渐被削弱,互联网支付方式逐渐替代了物理网点业务的办理,也极大的便捷了人们的日常支付方式。手机移动支付在无线网络的发展下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应用。我国互联网支付应用范围广泛,成交率大幅度增长,商业银行可以改变现有的传统业务结构,削弱传统物理网点业务办理,极大的压缩节约了客户用时,为客户带来了便捷,对于银行自身而言也减少了投入成本。

(三)扩大客户群组范围

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方面有些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商业银行的权威性高,其次在金融拓展领域和风险方面问题上有些较为丰富的经验,同时银行的客户信用数据库和客户资源都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企及的。因此,商业银行通过发展小微业务拓宽市场,从而放大客户群组范围将取得非凡业绩。商业银行坚实的资源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在结算、咨询等非金融领域要比互联网金融机构更易上手,通过金融服务领域拉大客户群组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四)提高原有服务水平

当下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平台呈现开放性和多元性,其交互式的营销手段为客户量身定做具有针对性和专项性的金融产品。所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便捷业务操作流程,将成为时代的主流,也成为吸引客户的发光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客户资源的流失量。另外,市场需求量相对饱和,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占据市场的主动权,商业银行方面要从客户体验入手调查,根据客户的心里需求出发,改善现有的金融产品机构,拓宽金融服务账目,将行业服务与网络营销进行结合捆绑销售优化业务质量。首先银行方面可以在传统的业务流程链中稍加改善,调取客户存款、贷款、汇款、支付银行卡理财信息,建立个人数据档案。银行通过对客户信息的了解,根据客户的投资方向和消费习惯对客户进行推荐和讲解。为客户量身定做品质上称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第二银行的业务流程过于繁琐,要化业务操作流程势在必行。因此银行可以从申请银行卡、贷款申请、贷款审批等三个支撑类业务入手,为客户提供简单便捷的服务。第三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主流,因此顺应时展,顺应市场潮流,商业银行也需要在互联网业务发展和推广上有所建树。因此充分互联网平台进行业务推广,开展营销活动,通过了解客户需求,提供针对。

(五)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

过去存在于我国金融业服务问题上的弊病表现为大部分的金融机构的80%金融产品针对20%的高端客户开放,俗称传统金融业的二八法则。在当代这一法则依旧没有打破,舒服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纵使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丰富多样,但由于对消费者的喜好把握不清,导致银行在营销问题上无从下手,相当被动。因此商业银行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客户个人档案的建立依附于客户日常的交易记录、信用记录等,一方面信息准确性较高,另一方面也能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互联网信用评估体系和信用数据库。根据数据库提供的建议性分析,为客户提供较为匹配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通过构建自己的网络信息库实现所谓的精准营销。

五、结语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看似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模式,并逐渐替代。从另一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对银行现有服务模式的填充。在市场需求量相对饱和的状态下,互联网金融从传统商业银行手中分走一定的客户资源和支付份额,对商业银行的融资造成了冲击。商业银行在这个关键的发展点必须要居安思危,创新金融业务,丰富产业结构,拓展业务项目,放大原有客户群组范围,提高服务能力。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进行融合。两者间并非处于一山不容二虎的尴尬局面,因此注重合作实现共赢成为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的重要举措。

[参 考 文 献]

[1]关正标.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38-39

[2]张旭.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1):39-40+42

[3]明仪皓,朱盈盈,张蕾.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西南金融,2014(11):59-62

第3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主要发展模式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Finance)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涵盖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六种模式,而这六种模式也正是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模式。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行业规模迅速增加

自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我国以来,其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用户数量持续攀升,行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金融在它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在互联网支付领域,获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牌照的机构有100余家,2016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C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440.28亿笔,金额26.34万亿元;在网络借贷领域,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正常运营的网贷机构数量为2349家,借贷余额6212.61亿元;在众筹领域,据市场研究机构统计,在2016年末,国内上线互联网众筹平台608家,正常运营平台337家,整体筹资规模估算在220亿元左右;在互联网保险领域,2016年共有117家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签单保费2347.97亿元。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断创新和丰富。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到这个行业,这也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不断地得到创新和丰富。这些模式内容上的创新和丰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银行进行网络借贷业务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网络借贷方面。首先,在银行开展的网络借贷业务已由传统的“网下申请、网下审批、网上发放”,经由“银行+电子商务平台”,而创新发展出了“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其次,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也由独立的第三方支付、有担保的第三方支付等内容,而创新发展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与基金、保险合作进行理财的内容。第三,在P2P网络借贷方面,则由纯粹提供信息中介服务,创新发展出了P2P平台跟担保机构合作、线上与线下结合以及债权转让等内容。

三、互联网金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配套措施有待完善

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尚未建立明确的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些企业利用法律上的漏洞打球,甚至违规发行理财产品,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的底线。此外,我国的信用体系有待完善。与国外模式相比,我国的信用体系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完善的信用认证体系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二)网络借贷的风控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一是借款人身份信息的核实难度较大。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在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交易双方都具有较显著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易者身份认证、信用核实等方面的难度。二是缺乏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在一些融资模式下,网络平台不监控借款人的资金用途,这就使得平台无法确认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承诺用途。三是缺乏对借款人的有力约束。信用贷款一旦出现违约,网络平台一般采取公布黑名单的处理办法,缺乏有力的催收制度和法律手段,存在维权难的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交易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开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否安全与互联网金融能否健康地运行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数据传输故障、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的出现,都会给该系统带来一定的麻烦,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就成为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技术风险。

(四)互联网金融人才严重短缺

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人才供不应求,有专家表示,未来5到10年内,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缺口将达100万以上,人才需求也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解决对策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监管体系

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但是现有的法律体系还是相对落后的,完善的监管体系尚未确立,分业监管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跨领域经营新型金融模式的监管需要。因此政府应加快开展相关立法工作,对其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

(二)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应当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企业应当就自身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担保机制、风控体系、网站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强化风险识别技术和应急管理措施。其次要守住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底线,提高对金融行业运行规律和监管法规的认识,严防非法吸收公共存款和非法集资。最后设立客户准入机制和第三方保险服务业务。为了能够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应当制定严格的准入标准,客户必须在满足多项资质认证之后方可进入相应的系统 。

(三)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减少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逐步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硬件和软件产生的风险都会造成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因此构建安全的互联网金融体系变得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交易基础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开发力度。加大力度开发先进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互联网金融交易提供安全保障,提高互联网金融交易系统的风险抵御能力。

(四)培养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兼备金融知识和互联网技术知识的人才还很缺乏,因此对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从业人才和监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应该加强培养既具有金融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知识的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在各大高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课程,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定期对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风险监管能力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第4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传统商业银行 信用体系 经营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深化和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互联网金融浪潮的兴起,对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部门、金融市场效率、金融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促进了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机构的相互竞争,涌入的 “搅局者”不断增多,尤其是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抢食包括信贷、财富管理、资产管理、证券保险等在内的金融业务,给传统金融业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面对这一新变化、新挑战,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应对?本以商业银行为例文拟对此作粗浅的探讨。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交易完全互联网化,效率大大提高。在当前传统商业银行模式下,银行对企业和个人的业务办理在柜台和窗口进行,环节复杂,效率低下。互联网金融完全依托互联网强大的数据支持和运算能力,使得客户能够在互联网上寻找丰富金融资源,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信息对称,交易成本低。互联网的特征是开放,平等,其信息透明高,数据庞大,从资金供给方来说,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企业信息,减少获取信息的成本,对于企业违约和高风险行为能够及时掌控,降低其信用等级并通过互联网分享,增加了企业的违约成本;从企业的角度,能够及时有效的寻找到资金的供给方,缓解资金压力,减少了获取资金的成本。

(3)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从最初的网上银行到如今的电子支付,以及更多的非传统金融企业涉入互联网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越来越多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网络信贷,网络租赁等业务的开展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

三、互联网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资产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资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互联网信息融资平台的融资类业务, 例如P2P 借贷, 实现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类业务分流。而商业贷款是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运行和经济指标增长的重要手段, 能够为银行资本运行带来营业性收入, 并且也是其经营运行典型模式。如果互联网融资贷款业务能获得进一步扩大, 并且实现贷款价格定价权, 这无疑将会有效减少商业银行贷款额度和资产利润值。

(二)对商业银行负债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负债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存款额度流失,而商业银行存款是其获取商业融资贷款资本的主要来源。如果互联网金融平台使得中国商业银行存款率下降或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现有存款利率值,将会直接对中国商业银行负债产生冲击效应。

(三)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利润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佣金和手续费上,而互联网金融第三方平台影响商业银行的主要就是手续费,包括银行卡转账、 支付和等费用,同时通过互联网便捷理财功能, 对于商业银行理财性收入产生影响, 逐步开始作用于以银行和保险为资本升值的传统性渠道。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性平台, 能够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益。二是互联网金融第三方理财支付平台依据自身优势, 不断扩展和宣传理财及保险等产品, 并且比银行理财门槛更低,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理财和保险费用市场份额降低, 同时相对于0.5% ~1%基金式理财管理费用而言,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第三方平台的收入降低到0.2% ~0.5%,由此造成银行结算费用不能抵消客户流失所带来利润下降。

四、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中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

一是创新理念。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稳健理念,把支付便捷和惠民利益放在商业银行战略发展层面,同时积极借鉴互联网营销思维模式,将互联网信息保存、提取和挖掘技术构成一体, 关注用户体验,实现内部组织结构优化及业务和服务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营销模式。二是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随着互联网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加,互联网企业拥有更多的优质客户信息资源已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产品设计的重要依据,而互联网创新技术的使用, 使金融业务与客户需求实现更为明确,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应更加强调互联网信息技术投入力度,通过数据处理, 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金融业务运行体系, 实现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并以此为着眼点,发展电子银行等,实现传统银行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的有效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加有效和性价比更高的金融服务。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策略

一是商业银行在创新理念指导下,在已有客户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和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态, 丰富自身营销模式和经营手段。二是开展小额度批量贷款业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 选择出优势客户,进行科学、合理化批量小额度放贷, 构建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稳定的商业网贷关系。三是构建商业银行大众理财平台。目前, 中国商业银行大多关注大客户理财而忽略小客户,应注重客户体验, 优化银行理财产品设计, 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实现理财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第5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传统银行业;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利用网络平台就能够完成财富管理工作,实现降低理财成本的目标,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方便了金融机构的工作,有利于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同时保证了储存的稳定性。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或者个人都能够通过银行的支付中心完成业务的办理,十分的高效快捷,这种形式之下,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的迅速,这必然会对传统的银行业有一定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促进银行业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能够深入的研究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银行业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一)经营方式的变化

传统银行业的业务主要是以产品为主,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下,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常的工作开始以客户为主。主要是因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习惯于使用互联网办理业务,借助于互联网,银行工作人员能够轻松的获取客户的具体需求,业务开展的方法变得更加的灵活,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就具备灵活性的特点,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可以及时根据客户的相关信息及需求的变化调整服务方式、创新产品,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目前来说,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工具,能够为广大的金融用户提供自动支付、汇款等服务,这必然会改变银行的业务开展方式。这种形势之下,传统银行业想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尽快熟悉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结合起来,创新经营管理方法及营销模式,调整服务意识及战略发展部署,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之中,要能够紧跟国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伐,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了解客户的需求,重新分配客户资源,确定市场定位,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始终以服务客户为工作的核心,进而有效的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银行业的经营转型。

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微贷技术等了解微小企业及个人用户的信用等级、经营行为,建议一个客户信息数据库,就所有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详细的划分,信贷审核过程中结合信贷记录及网络交易情况确定是否投资及具体的投资金额,如果贷款对象后期出现违约的不良现象,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集或者违约客户的信息,从而降低投资风险及违约成本。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之后,可以改变传统银行业的融资方式,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减少金融交易的成本。

(二)有效地拓宽了银行业务渠道

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基础主要是客户,互联网金融模式出现之后,传统银行业可以借助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改变银行业务的目标客户群。就目前来说,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及个人用户更多的追求的是服务的个性化及多样化,在新型的金融业务中使用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传统银行业之中,要能够积极的转变价值实现方式,加大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应用,进而提升服务快捷性同时降低服务的成本。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业的价值创造及实现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商业银行以比较低的成本就能够提供较为高速、快捷的互联网服务方式。

(三)推动了利率市场的发展

21世纪信息技术正在蓬勃发展,这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扩张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加上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逐渐趋于规模化,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认同这一种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这一交易平台的交易原则是借贷双方自愿平等,整个交易过程都是透明合理的,这有利于推动市场秩序化的实现。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使得传统银行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市场利率变化情况时更加的准确,能够及时、全面的了解整个客户群体的利率。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有利于传统银行业规避经营管理风险,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而言,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调整政府决策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合理化发展。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互联网金融的到来,使传统银行业对于金融市场的调控能力明显提升。此外,互联网金融出现之后,银行客户能力通过网络即时了解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用户系统可以就自身的借贷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这有利于提升客户借贷的科学性,避免决策失误。

二、传统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银行业,为了尽量化解这种冲击,促进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必须要学习与时俱进。就目前来说,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阶段,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存在着网络信用身份认证不确定、网络虚拟性等问题,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形成对接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说这一问题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中最严重的问题。传统银行要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完善自身的信用评价机制及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建立适合当前形势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促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融合。此外,传统银行业要合理的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等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平台,促进管理模式的转变。增强客户隐私保护意识,始终以客户为中心,保护好客户隐私,避免客户信息外漏,榭突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服务。同时,要能够合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整合有关的数据信息,提高服务的效率及质量,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结语

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传统银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进行了探究讨论,简要的论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传统银行的发展策略,仅为有关人员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妍.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41).

第6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一、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解释

1.互联网金融的提出

百度搜索“互联网金融”,有2000多万个相关的结果,可见互联网金融受到的关注程度之高。互联网金融最早的概念提出者谢平认为(2012),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未来20年将成主流。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对传统直接融资模式,是一种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的直接融资模式。而林采宜(2012)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金融服务提供方式和获取方式上改变,而不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外的第三种金融模式,是信息时代的一种金融模式。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的结合,包括一切依托于互联网所开展的金融活动,包括现有的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金融业务、现有的互联网商务公司直接在网上开展金融业务、电子商务公司基于已经积累的大量客户的群体转向金融产品创新及销售等。表现形式包括但是不限于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

2.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学解释

(1)交易费用理论――互联网金融大幅降低了金融业务的交易费用

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交易费用理论以交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互联网金融业务一经推出,就获得消费者的推崇,最主要是原因是互联网金融可大幅降低了交易费用。互联网金融归根结底所从事的是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的开展相比,互联网金融有效整合了交易、支付和投资理财等金融业务,利用虚拟的互联网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和多样化金融服务。只要在通信和网络到达的地方,互联网金融就具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以任何方式保证金融交易的正常进行的特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金融服务时间、地域上的限制,促进虚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样不仅降低了显性的经济成本,更降低了包括时间成本在内的各种隐性成本,大大提高里了金融交易的效率。

(2)边际成本理论――资源平台开放,参与者广泛,边际成本低。

在经济学上,边际成本是新增加一个单位产量而引起的成本增加量。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具有广泛的开放性。首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几乎每个参与者都可以平等访问网站,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其次,互联网金融作为资源开放的信用平台,资金供求双方可以直接通过自由开放的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不再需要银行、交易所等中介机构撮合交易,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革新传统信用体系和金融中介业务模式,影响着客户资源的开发和金融资源的配置,实现较高的金融运行效率,最终实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创新金融生态圈的重构。

(3)外部性理论――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正向外部性,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或某个消费者)的行为使他人受益,而受益者又无需要花费代价。而互联网具有明显的正向外部性,即随着访问互联网人员的增加,会促进互联网网上商城商品的销售,同时又激发更多的消费者使用互联网平台,如淘宝网、京东商城、携程网等网站推出的卖家信用评级对后续购买者就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销售也是这样,一个新进入的投资者很容易通过先前投资者的评价决定是否实施购买或卖出的行动。

二、互联网金融产生动因分析

1.技术进步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的增强了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海量信息下梳理出资金供需双方需要的以实现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风险管理的信息的能力。尤其搜索引擎、数据挖掘等技术的突破,将社交网络信息筛选、加工及组织成为标准化、有针对性、动态连续的金融信息流,提高信息搜集效率;而云计算等技术保障了海量信息的高速标准化处理能力。由于金融产品的交易不需要实物交换,信息流直接可以带来交易,而无需物流体系的支撑。互联网技术层面的突破推动了信用数据化和数据资产化,将信息流、资金流深度融合,使得互联网金融的长足发展成为可能。

2.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快速增长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的经济基础

中国的GDP总量自2010年开始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GDP总量达到51.93万亿元,按14亿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7万元,约合5800美元/人,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截止2013年9月30日,国内居民存款为46.03万亿元,人均存款3.28万元,为全球储蓄余额最多的国家。居民财富的迅猛增长,催生了巨大的财富管理需求,为创新金融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当前以获取稳定的固定收益为目标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销售火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居民的强烈的财富管理需求。而互联网金融由于接近市场、对客户需求敏感度高,拥有较多的客户资源,且能覆盖传统金融由于运营成本等原因不能服务的金融盲区,其所推出的大众化理财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投资者的好评。如阿里巴巴借助支付宝平台推出的“余额宝”产品,东方财富推出的“活期宝”产品以及百度推出“百度理财”等。

3.互联网普及化和网上金融消费习惯的形成奠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客户群体基础

互联网普及化及网上消费习惯的形成是互联网金融得以大力发展的基石。首先,是互联网的普及化。上网规模从2002年0.59亿户,提升到2013年的6月5.91亿户,复合增长率年化超过20%;互联网普及从4.6%提升到44.1%。其次是网上消费习惯的逐渐形成。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和应用普及,商业活动的内涵和外延发生深刻变化。超常规发展的互联网从网络流量、电子商务方面带动了网络金融因素的急剧扩张,网上金融消费习惯逐渐形成。网络流量上,截止2013年6月末即时通信用户人数达到4.97亿人,使用率为84.2%。电子商务市场上,截止2013年6月末,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71亿,使用率为45.9%,较2012年底增长11.9%;从网络流量、电子商务伴随的现金流量上来看,截止2013年6月末,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分别为2.41亿和2.44亿,渗透率均超过40%;较2012年底用户增量均超过近2000万人,增速分别为8.7%和10.8%(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综上所述,在居民财富管理需求迅猛增长的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尤其是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和业态的不断涌现,网上金融消费习惯逐渐形成,互联网在渠道建设、客户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创新不断冲击和改变金融服务业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

三、互联网金融对现有金融机构功能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现有金融机构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替换现有金融机构的部分功能。替换是对传统金融业务中某个环节的直接替换,互联网金融通过拓展虚拟化的网络渠道,有效整合支付、交易、投资理财等业务,利用互联网渠道为客户提供具备多样性的一体化金融解决方案,包括网上基金、碎片化理财等形式。

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影响最大是支付功能和居民理财服务的替换或部分替换。尽管各银行类金融机构都在全力拓展自己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实体类网点及增加ATM机等,但由于消费者需求及选择的多样性,往往很难从一个银行或一个网点就完成全部的金融需求,从而催生了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同不同银行、不同区域的网上对接,这样消费者不需要支付跨行取款或异地支付支取费用,即可利用第三方支付平成支付工作。而互联网金融理财功能的兴起,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利润形成直接的影响,首先是居民活期存款的搬家,造成银行利差收益减少。

对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替换上,主要是实体网点开设数量的功能替换。既然网上商城可能替换现有的实体商店,那么可以网上销售的金融产品同样也是这样。互联网金融对非银行金融功能的替换,主要是客户销售产品方面的替换,尤其针对具有大众特色的低净值客户营销替换方面,效果更为明显。

二是简化、优化或重构现有金融业务流程。互联网金融借助数据挖掘和信息流优势,简化、优化和重构现有的金融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实现客户服务的精准定位和无缝推送。如阿里小贷正是基于淘宝以及天猫购物平台的信用数据积累,推出了网上信贷业务。网上信贷业务的出现,解决了传统信贷模式下对小型及微型客户贷款所面临的较高的运营费用问题,通过网上信贷,极大地降低了小额贷款的运营成本,直接衔接了银行传统金融模式下所无法覆盖的微型客户。同样,对标准化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基金产品、保险产品等品种的设计流程优化使得网上销售成为可能,在实际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消费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三是创造新的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金融通过虚拟的信用平台,革新传统的金融中介甚至货币发行体系,借助社交网络、网上贷款、电子货币等形式,实现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生态圈的重构。如众安保险明确定位于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不只是通过互联网销售既有的保险产品,而是通过产品创新,为互联网的经营者和参与者提供一系列整体解决方案;同时积极挖掘新的社会需求、创造新的产品,实现自动核保、自动理赔、精准营销和风险管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各种金融产品的创新将会不断涌出。

四、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化、虚拟化、无边界运营的特点以及投资者信息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滞后缺位等问题,导致其风险管理比传统金融更为复杂,对金融稳定提出更大的挑战。2011年银监会就针对暴露的问题和风险最多的P2P网络贷款出台《关于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重点揭示人人贷这一互联网金融典型业态中存在的业务和监管风险。

互联网金融不仅面临传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问题,还面临由互联网信息技术传播导致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由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洗钱、非法集资等业务风险以及由于监管法律法规滞后缺位引起的法律问题。

1.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进行数据的传递、存储、处理和使用,客户联系方式、信用记录、交易信息等敏感数据放置在云端,对数据物理和网络安全性、以及风险管理的实时有效性提出新的要求,有可能面临因设备问题和人为问题带来的信息泄露、甚至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互联网金融机构面临在互联网平台上如何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

2.虚拟金融服务引起的洗钱、非法集资等业务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服务提供者具有显著的虚拟性,业务活动、信用审核和风险管理主要在电子信息构成的虚拟世界中进行,增加交易对手身份确认、信用评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业务的风险判断和管理风险。互联网金融高效便捷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和虚拟的交易方式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滥用,为洗钱、非法集资等不法活动提供便利,也为国际反洗钱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3.监管法律法规滞后缺位引起的法律问题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在起步阶段,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和适用的法律存在空白和灰色地带,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于市场发展,洗钱、非法集资等违法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难以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金融稳定,亟须完善。首先,互联网金融业务呈现多元化,涵盖全部金融子领域,对中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一个挑战;其次,互联网金融无时空限制、客户范围广泛,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则会造成大面积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系统性风险,监管当局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电子化监管。

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1.涉足互联网金融的机构将大幅增加。

在互联网金融业务财富效应的影响下,未来将有更多的机构涉足互联网金融。一是传统的金融机构网络化,传统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具有客户、资本和投研等方面的优势,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兴起,必须加大自身互联网业务平台的投入。遵循“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互联网精神,在自身网上商城平台上增加与其他其他金融机构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付窗口,避免在银行自己的网站只能用本银行账户支付的缺点,便于客户选择;同时通过过广告宣传等方式,增加客户的网上访问量;二是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机构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当前已经有250家机构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这些机构将是最容易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很好的示范;三是从事电子商务的机构开始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如京东商城、苏宁云商、淘宝网等。这些机构一般具有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通过网上产品销售过渡到金融产品的销售,将是较为容易实现的事情。四是具有较为稳定的网络客户全体的实体类企业,这些机构一般是宣传比较到位,具有一定规模的客户量,企业所销售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如携程网、航空公司网站等。随着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增加,上下游机构之间(如传统金融机构与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同类机构(基于品牌共享以及业务协同发展等方面需要)的重组、兼并将成为可能。

2.互联网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将成为常态。

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是产品的竞争。如何设计出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金融产品是每一个所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业务成就了阿里金融和天弘基金,但该业务能否持续,一是看天弘基金的财富管理能力,二是看支付宝能否有新的、收益更安全的产品推出;百度理财联合华夏基金推出的百发产品宣传推介阶段就提出了8%的目标的收益,尽管得到了监管部门的批评,但赚足了眼球,10月28日上线当天就完成10亿元的上限销售规模,网络销售策划获得巨大成功。可以预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产品将日趋多样化,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将成为常态。

3.移动支付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的主要实现方式。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是针对的低净值客户,这类消费者众多,稳定性强,因而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忠诚度也就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化,各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支付厂商、银行等纷纷进军手机支付领域,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例如,第三方支付、银行、理财等争相推出手机支付客户端,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随处可行。同时,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兴起,对移动支付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何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如同在电脑终端那样安全、快速、便捷的满足客户需求,是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不断深入探讨的课题,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客户大部分的需求将通过移动支付来实现。

第7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网络经济;网络外部性;普惠性;生态圈

一、引言

在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的共同推动下,互联网已从信息单向传播的1.0时代,双向社交互动的2.0时代,逐步进入到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引领,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3.0时代[1]。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作为生产工具,将在传统经济领域形成新型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产业发展路径,甚至导致竞争格局的嬗变[2]。具体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则是,自阿里巴巴2003年设立支付宝,引爆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后,互联网金融已扩展至理财、借贷、保险、众筹、消费金融等领域;全面涉足银行、证券、保险等主流金融业态;并通过金融科技的应用,逐步形成“互联网+科技+金融”的新金融形态,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运营模式;而在销售端,则逐步向信用评级、金融产品定价、风险控制、欺诈识别、投资决策、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的纵深渗透,全面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同时,业界已认识到,随着经济活动及新一代富裕群体不断向网络空间迁移,金融活动互联网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互联网银行、保险、支付、消费金融等主要金融牌照,并率先进行产业布局。而以中国平安、工商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将互联网金融作为重要的战略发展方向,通过自建平台、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从技术、商业、市场等多个方面,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因此,互联网空间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重要战场。传统金融机构正确认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关系,并在复杂的经营和技术环境下,将传统经济中的优势向网络经济迁移,成功完成互联网化转型,是建立面向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全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研究

(一)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企业及传统金融机构,将互联网和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结合,依托互联网及互联网思维开展服务,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金融业务模式。在便利性、普惠性和收益性等方面为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3]。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认为,它虽然没有改变金融及金融体系的本质功能,但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物理形态、资金周转速度和市场结构,提升了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在我国金融业的利率市场化、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普惠金融、金融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4-5]。同时,它也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展业渠道、存贷体系、理财市场、支付方式等带来不小的冲击[6]。从长期来看,由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新环境下经济发展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先进思维和技术的代表,将日益挤压传统金融业务的空间。因此,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当前传统金融机构应加速互联网化[7-8]。

(二)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

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向互联网金融的演进路径,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在交易架构上,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在增信、风控和合规性方面,着重建设互联网业务的交易架构,这是全面转型的重要条件[9]。二是在业务互联网化方面,可首先通过发展线上网点、成熟的金融业务,进而发展网络借贷和电子商务业务,逐步实现向互联网金融转型[8]。三是在提升经营效率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充分吸收并借力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的发展成果,将其合理应用到客户拓展、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及新型信用体系的建设中,实现降本增效[10]。总体来看,产业界和学术界均已认可互联网金融在业务层面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广泛的覆盖范围,更优质的用户体验,更适应新经济的发展。但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传统金融的转型路径,现有的研究更多是从金融功能、机构和业务的角度出发,对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技术的认识,主要聚焦在工具层面,较少涉及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属性。仅仅简单地将互联网视为资源、生产工具或信息传输通道,将互联网与传统业务相结合,理解成原有信息系统的扩展,则对互联网金融的理解只会停留在互联网对生产效率、营销效率提升的层面,难以有效解释竞争格局的嬗变,导致对传统业务互联网转型的必要性和难度认识不够,不利于拓展传统业务转型发展的具体路径[2]。因此,本文引入网络经济理论,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策略。

三、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及对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的网络经济特征

1.用户规模具有自我增强性

网络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具有网络效应,它表现为当某种商品或服务使用的用户增加时,其他用户获得的效用将增加。或者说某用户使用产品或服务的效用依赖于该平台的用户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用户规模越大,网络效应就越明显;当用户数超过一定临界值时,网络效应会像地心引力一样,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用户规模将呈指数级增长[11]。同时,由于网络经济的边际成本较低,使用户规模的扩张具有经济可行性。因此,在网络效应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具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市场将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形成寡头垄断和进入壁垒。目前在互联网支付领域,这一特点已表现得非常明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合计市场份额已超过9成,其他支付企业难以形成市场机会。所以,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转型具有高度的紧迫性,一旦在相关领域形成独角兽企业,互联网业务就将难以实现市场突破;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高度重视用户体验和用户规模的扩张。

2.市场具有普惠性

自2004年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以来,人们愈加认识到:网络经济环境下,“长尾”市场的规模可以与传统头部市场相比拟,且能够实现较高的收益,打破了传统经营上的二八定律。同时,新信用理论认为相比于财务和资产信息,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交易行为信息更能体现其信用状况。即利用用户在网络中的行为轨迹、社交情况、交易行为等所产生的大数据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准确、真实地评价其履约状况和信用水平[12],这极大地拓展信用信息来源,进而有效地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推进金融服务向深度与广度拓展,使金融服务大众化、普惠化。因此,互联网金融在“长尾理论”和“新信用理论”框架下,能够在更大用户空间中、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多的风险定价手段,提供金融服务,使金融业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小额业务无人问津的问题,使全社会分享到金融发展带来的便利,也为新的市场参与者提供了迅速发展壮大的机会。互联网金融的普惠性,体现在业务件均价值较低。如截至2017年6月底,余额宝资产规模达到1.43万亿元,用户数突破3亿,人均持有规模不到5千元,远低于传统银行5万元的理财门槛,具有明显的普惠特征。这就要求经营者具有较低的业务边际成本,建立以用户规模为基础的盈利模式。

3.业务体系具有综合化、生态化特征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平台在业务协同、客户迁徙、交叉销售等方面,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互联网金融平台将金融业务之间、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之间更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形成以综合金融和产融结合为代表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将相关产品与服务的标准贯穿于这一生态系统中,并确定相应的“交易秩序”,实现“生态系统内部的资源配置”,有效降低风险并提升主体间可协调性,使产品与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降低交易成本[14]。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扩大产品与服务范围,使生态系统的规模日益扩大,利润来源多样化,形成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多种盈利模式,并能够有效降低获客成本,提高用户黏性,深挖用户价值。这种发展方式,使传统的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传统的制度红利空间面临挤压。

4.数据资源与业务能力之间具有往复增强性

网络经济环境下,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帮助互联网金融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和推动技术革新。有学者甚至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大数据金融。一方面,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产品创新、改善盈利能力的基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经营,无论是信用管理、网络借贷信息匹配、保险防欺诈检验、还是用户行为预判等,本质上均是大数据建模分析。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相关领域数据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对数据的分析能力,直接决定了产品竞争力;同样,产品竞争能力的提升,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和规模,在数据资源与产品竞争力之间形成往复增强型。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技术,均具有以数据为基础的自我学习性,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数据规模越大,技术应用的效果便越好[13]。同时,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资源,将成为下一轮科技创新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数据资源与技术创新之间也具有往复的增强性。因此,拥有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良好数据分析能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在产品创新和技术演进中占有重要优势,并对后进入者或者数据缺乏者,构成数据和技术壁垒,有效巩固其市场地位。总之,在自我增强和往复增强性、普惠性及综合性等网络经济特征的作用下,互联网金融初步形成了以用户为中心,以普惠金融为方向,以数据为核心资产,积极开展生态圈经营和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并依托网络效应形成了新的竞争工具和关键成功因素。

(二)与传统金融业务发展模式的区别及影响

1.在用户发展方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多注重的是效益因素,重视高净值客户的大额金融需求,用户发展更多依靠客户经理的推荐及线下的口碑传播。而互联网金融业务平台,为了充分借力网络效应所带来的用户规模的自我增强性,在发展之初,优先解决的往往是用户规模问题,而并不是首先考虑用户价值、用户贡献等效益因素。因此,实践中,部分具有互联网背景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争抢客户资源,往往通过股东资源、交叉补贴等方式,促使大量用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向互联网平台迁移。传统的用户发展方式,用户规模的增长速度远不及网络效应所带来的指数级增长,在竞争中难以占据优势,用户维持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在网络效应的作用下用户流失不可避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2.在业务和产品创新方面

传统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是利用金融技术和法律工具,设计具有新的现金流、风险和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创造新的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功能;而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品创新往往依托于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将金融和非金融要素结合在一起、与具体消费或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由被动式的“需求服务型创新”过渡到主动式的“业务创新”,使金融产品向简单实用和自适应性方向发展[15]。

3.在技术发展路径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如何提高经营效率和业务数字化水平,侧重于对业务流程的技术改造;而互联网金融更侧重于金融产品层面的技术升级,以数据分析为手段,信息技术与金融产品的深度融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风险定价水平,目标是使企业以更低的边际成本、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大范围的用户。同时,以往金融机构对信息技术更多的是采取“拿来主义”策略,通过购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方式,解决技术发展问题。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由于数据资源的核心地位及新技术所具有的自学习性,使传统金融机构难以直接获得技术优势,而需要在一定数据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检验-修改”过程,才能最终消化吸收新技术,形成优势。

4.在盈利模式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利差、费差和死差这三差,而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综合化、生态化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服务链,从更多的维度,场景化服务于客户需求。以互联网为平台,连接了金融产品与非金融的产品及服务,利润来源多样化,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价格回旋余地。总之,传统金融机构应意识到,网络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用户发展、业务和产品创新、技术获取及盈利模式等方面均已发生变革,以往发展中所倚重的资本优势、专业优势、网点优势及政策优势,已不能适应网络经济环境下的业务发展。

四、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业务发展策略

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摆脱路径依赖,遵循网络经济的运营规律,从用户拓展、数据资源与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等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成功要素入手,才能有效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树立网络时代的企业价值观和品牌形象

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满足用户需求,改善金融服务水平,而不能为转型而转型。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时代企业价值观,在满足合规性要求的前提下,一切从用户出发,在制度、业务和技术等方面加强金融创新,适应用户网络活动的需要。其次,打造互联网金融品牌。传统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同时应注重打造标识性强的品牌效应,避免用户提及传统金融机构时,与保守、职业、高门槛等让客户有距离感的形象产生联想。当然这也需要传统金融机构加强金融创新,使品牌真正的名实相符。第三,加强互联网金融人才队伍建设。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才优势主要集中于专业的金融业务领域,缺乏互联网运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金融资产负债管理相匹配的人才,更加缺乏既有金融专业知识,又懂互联网运营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专业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专注研究网络市场中的用户需求和竞争动态,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二)重视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平台的用户迁移和引流

本质上,互联网金融业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就是用户,平台之间、机构之间竞争的焦点就是用户资源的争夺。而传统金融机构本身拥有雄厚的客户基础。所以,首先应以现有业务痛点为抓手,通过改进服务、创新产品等多种手段,将存量用户向自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迁移。其次,应加大资金支持,以股权投资或者战略合作的形式,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互联网用户入口的布局,提高主动获客能力。从存量和增量两个角度,解决用户发展的种子资源问题,避免用户的单向流失,借力网络效应,将互联网金融业务引入正轨,在用户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以数据为中心,打造金融科技创新体系

传统金融机构,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客户交易结算数据,但这些数据并不完整,对用户自身的行为偏好、交易周期、交易对手的信息掌握不够,并不能形成足够立体的用户画像,也不足以支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金融科技的发展。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可通过与第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合规的前提下,加强对客户信息、网络行为、社交网络等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并加强对数据的研究和挖掘,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同时,要积极拥抱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一套以科技为先导的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和评价标准。一方面,顺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围绕信息技术对金融功能的重构,优化升级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另一方面,通过长期的技术与用户,技术与金融业务之间的融合,打造符合传统金融机构的用户管理、风险控制模型,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互联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多元化的盈利模式

多元化经营是互联网业务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优势和成功运营的关键。首先,传统金融机构,应不断拓展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提升对上下游的掌控能力,避免被其他互联网平台“再中介化”;其次,依托多元化的产业链合作模式,如战略联盟、兼并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打造内容丰富、秩序规范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综合竞争优势;第三,维护生态系统的交易秩序,强化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规经营,确保生态系统的经营和发展更好的服务金融主业。总之,传统金融机构不能囿于金融业务来研究发展互联网金融,而是要从网络经济的运行规律出发,从企业发展的价值目标、品牌形象、用户和数据资源拓展、生态圈建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入手,探索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吕廷杰,李易,周军.移动生产力丛书:移动的力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2]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

[3]胥爱欢.互联网金融创新挑战:大数据、跨界经营与权利异化[J].西南金融,2016,(6).

[4]白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4.

[5]赵洪江,陈林,李平.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改变与不变[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4).

[6]李明远.互联网金融产业及其对传统金融冲击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7]徐二明,谢广营.传统金融到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变迁:相对价格与路径依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

[8]杨芳,.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转型架构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17,(8).

[9]蒋伟,杨彬,胡啸兵.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生态结构与系统培育研究———基于平台经济学视角[J].理论与改革,2015,(4).

[10]耿丽君.以供给侧改革推进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6,(6).

[11]凯文•凯利,著.刘仲涛,康欣叶,侯煜,译.新经济,新规则[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2]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科技,2015,(2).

[13]杜云,叶崴.网络经济下的市场驱动力研究———基于新技术扩散OOP实验数据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14]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

第8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竞争与合作

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正逐步边缘化银行中介功能,传统商业银行面临中间业务被替代、客户流失和业务萎缩等一系列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互联网引擎等一系列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金融的新兴形式。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互联网金融引起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各种中介机构如银行、券商、交易所的作用都被削弱,大部分的资金融通则直接在网上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表现出全面介入的趋势,传统银行业收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对其客户基础的动摇以及对其收入来源的冲击。

二、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异同点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本质上都是金融,宗旨是相同的,即为客户提供投融资及其他的金融服务。而金融最核心的问题是信用与风险控制,信用与风险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是获取更多有意义的数据信息,如:客户的收入情况、支出情况及其规律、还款的及时性等等。这些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都是一致的,所以说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

传统的金融投资中,人们需要亲自到一些金融机构来完成复杂繁琐的手续办理,再通过人工办理的方式进行一些金融产品的选择,这些需要耗费掉投资者大量的时间。和传统的金融投资方式相比,互联网金融更加的快速和高效,人们不需要走出家门,只需在网络上进行一些产品的对比和了解之后就能够完成投资,不管是对什么样的投资者来说,互联网金融不需要太过于深厚的金融行业的基础。因为在网上进行的这些项目都比较简单,加上一些专业的平台上都有直接的教程和完善的服务,帮助这些新进入到投资行业的人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合作

互联网金融和商业银行均存在比较优势。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平台、零售客户资源和数据。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资本、批发客户资源、信用和风控能力。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批量化、标准化地服务金融长尾市场。互联网金融客户群以零售客户为主,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都在零售业务。商业银行做小微企业和个人信贷的主要困难在于渠道不畅和信息不对称,因此它们很难批量获得客户,导致信贷投放成本高,效率低。而高端客户的面对面个性化服务是互联网金融的短板。目前传统金融业仍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因为需求的旺盛,使其短期内受益。但是,互联网金融增势迅猛,使得传统银行感到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金融业而言是一次跳跃式的发展机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解决了中国金融的空白,激活了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潜力,因此,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整合规范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业的创新得到了监管部门的认可。

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造成不小的冲击,在互联网行业之中,目前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向金融领域不断渗透,如现在不断兴起的第三方支付和各种贷款融资平台,都对银行的传统业务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外,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传统银行业务的对比使人们对金融产品的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给传统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仅是冲击,同时也是传统商业银行创新和转型的契机。由于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传统银行业不曾涉猎的领域,因此其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及其创新精神也使得商业银行开始重新思考对自身的发展模式。面对压力和冲击银行一定也不会墨守成规,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加大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四、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未来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利用各自的优势,协同合作倒逼利率形成市场化,从而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垂直连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民间金融信用的活力与传统金融的信誉,是金融发展的依托,也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是未来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凭借传统金融的信誉与风控、人才、政策等优势,可以更快速地进入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获得客户的认可。互联网金融将促使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形成。互联网金融的一个特点就是兼容性强,未来的互联网金融能有效整合交易、支付和理财等业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挖掘和信息优势,实现客户的精准定位和无缝传递对接,推送个性化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多样化金融解决方案,增加用户对平台的黏性,从信托、基金、保险、理财产品等非信贷类金融产品着手,做好平台交易的接口与协议,将多个平台积累的信用数据汇集在一起,建立起面向社会的信用平台,建立风控模型的团队,使客户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多种金融的需求。

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下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这种模式下,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等的成本非常低,可以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难以发挥作用,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

参考文献:

第9篇: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范文

文 / 刘兴成

2015 年7 月18 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第一次对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活动做出规范,开辟了中国互联网金融法治的道路。

激发金融机构创新动力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该《指导意见》属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部门规章,不属于行政法规。

该《指导意见》给互联网金融下了一个定义: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该《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首次表态:“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对互联网金融定性为“本质仍属于金融”,明确了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导向,目的是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该《指导意见》界定了各部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责和范围:人民银行负责监管互联网支付业务;银监会负责监管网络借贷业务、互联网信托业务和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证监会负责监管股权众筹融资业务和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互联网保险业务由保监会负责监管。

该《指导意见》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传统金融业务与服务转型升级,积极开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产品和新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说明金融机构原先缺乏创新动力。由于金融牌照存在历史遗留的垄断现象,金融机构即使不创新日子照样过得很滋润,赚钱多得不好意思说,就失去了创新的强劲动力。要让金融机构产生创新驱动力,就要打破金融垄断,鼓励竞争。

鼓励金融竞争,才能鼓励金融创新,激发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动力。

互联网金融应获金融牌照

该《指导意见》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在符合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自建和完善线上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拓展电商供应链业务。

互联网企业在获得金融牌照之前,可与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构建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环境和产业链。第三方支付机构和网络贷款平台可以与商业银行合作,购买商业银行的资金存管、支付清算等金融服务。互联网企业可以参股小微金融机构,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企业可以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企业和期货公司等开展合作,广开金融产品销售渠道,创新财富管理模式。互联网企业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在提升社会各界的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实现双赢。

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属于金融,但互联网企业只有互联网牌照,并没有金融牌照,这就需要给互联网企业发放金融牌照。如果管理层能够给互联网金融发放金融牌照,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金融牌照,通过互联网企业就能够获得金融牌照。

因此,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双重的,一是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冲击,二是通过获得金融牌照对传统金融机构形成竞争冲击。

不管能否获得金融牌照,不同的互联网金融种类应当遵守相应的基本业务规则:个体网络借贷业务及相关从业机构应遵守合同法、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相关从业机构应坚持平台功能,不得非法集资;网络小额贷款应遵守现有小额贷款公司监管规定;股权众筹融资应定位于服务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互联网基金销售要规范宣传推介,充分披露风险;互联网保险应加强风险管理,完善内控系统,确保交易安全、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要严格遵循监管规定,加强风险管理,确保交易合法合规,并保守客户信息;信托公司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销售及开展其他信托业务的,要遵循合格投资者监管规定,审慎甄别客户身份和评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不能将产品销售给与风险承受能力不相配的客户。

互联网金融法治任重道远

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金融,互联网金融同样有金融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广泛性和突发性。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如下特点:1、信用风险大,互联网金融违法、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2、网络安全风险大,网络金融犯罪问题不容忽视,消费者的资金权益和个人信息权益容易受到侵害。3、经营风险大,网络故障或遭遇黑客攻击,互联网金融的正常经营会受到中断。4、法律风险大,容易引发非法集资等问题。5、效益风险大,市场普遍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商机的时候,互联网金融已经不再是蓝海,互联网金融的同质化激烈竞争导致利润率降低。

只有充分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才能实现互联网金融的趋利避害,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兑现互联网金融创新。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就得对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规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宏观指导意见,并没有多少可操作的规范。因此,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保障互联网金融创新,需要对互联网金融活动进行立法。

根据《立法法》第八十条规定,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为了防止政府部门自利而忽视公共利益,应当出台互联网金融的法律,起码出台互联网金融的行政法规。

将互联网金融与“互联网+”普惠金融融合起来,专门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金融促进法》立法,目的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全面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励互联网与金融机构的创新,为大众提供丰富、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不同层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

既然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金融,互联网金融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可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投资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借贷法》两部立法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金融促进法》,既填补中国投资法和借贷法的空白,又将《投资法》和《借贷法》用于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