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课堂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那是2011―2012学年上学期开学的第一节地理课,是一节既普通又特殊的地理课。说它普通是因为它是我课程表上无数节课中的一节,说它特殊是因为这节课让我思考了10年,它是我教学第11个年头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它和我前面10年上的地理课都不一样,当然效果也不一样。一学年过去了,现在回头看那节课确实让我难忘,它改变了我的教学生活,也改变了我,让我从苦恼、艰辛、彷徨中解脱出来,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新生活。
那节课的特点总结成一个字就是:爱。我相信每位老师都有爱,可是有爱并不一定会表达爱,不同的表达效果也不一样。况且并非每个孩子都会认为我们爱他(她),有时甚至会有相反的感受。并非每个孩子都知道我们爱他(她),知道这一点很关键。我的性格本来有点内向,平时话不多,更不善于表达爱。我虽爱我的学生,但不会表达,准确地说应该是不敢表达。通过10年的磨炼和一个暑假的思想斗争,我决定有所改变。
首先,是思想的改变,思想是行动的先驱,有爱就大声说出来:“我爱你们!”让所有孩子都知道。
“首先做个自我介绍,我相貌平平,普普通通,在人群中没有一点特色,长得有点低调,有点对不住大家(孩子们笑),但是在我普通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善良的心。所以孩子们我要大声告诉你们――我爱你们!不管以前你们成绩是好是坏,不管高矮胖瘦、漂亮还是不漂亮、帅还是不帅,你们都是我的宝贝”。这是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说的第一段话,当时我感到我的声音在颤抖,脸发热,因为我不知道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心都快从嗓子里跳出来了。“我们也爱你”,他们的声音更大,并且超过一半的人都积极回应我,有几位同学可能看出我不好意思,也有点不好意思,但几乎全班同学都在看着我笑,他们的笑是开怀的、发自内心的,是幸福的笑。我前面所有的顾虑烟消云散,孩子们的反应大大鼓舞了我。我接着说:“我对你们的爱就像对我自己孩子的爱一样,没有条件,没有理由。同样,我也渴望得到你们的爱。”“一定的,必需的”,孩子们异口同声。我心里热乎乎的,我想孩子们也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开了个好头,已成功了一半。
关于师生关系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师生之间不是警察与小偷、猫与老鼠,师生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期望,老师的心情和你们父母的心情是最接近的,我们都希望你们好,希望你们快乐幸福,所以师生之间不应该有矛盾,更不应该是敌对关系,我们之间最多只有为人处世方式的不同,如果我们之间有了爱,有了情意,那一切都不是问题,都能理解和谅解。”
其次,日常工作中要让孩子们感到快乐和幸福,也使我从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还告诉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多一点快乐,少一点苦恼;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备;多一点谅解,少一点苛求;多一点微笑,少一点愁容。知足方能常乐,常乐便生幸福。我希望你们快乐,希望你们热爱生活,希望你们幸福。要得到幸福其实并不难,幸福只是一种选择,只要你选择了幸福,幸福就会来到你身边。幸福就是一种态度,只要你想要幸福,幸福就会属于你。如果你选择了幸福,没人能剥夺,如果你认为你是幸福的,没人能改变。”我看到孩子们微笑着频频向我点头,我发现他们开始喜欢我,我开心极了。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自从上完那节课后,我便和同学们亲如一家。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我们都如朋友、似亲人。一年来没有一个和我顶嘴的,也没有一个和我作对的。
你真心把学生当朋友,学生真的能成为你的朋友。有一天,我的嗓子哑了,到高一(11)班去上课,刚一开口就有同学问:“老师你嗓子哑了?你辛苦了,我这里有金嗓子喉宝。”“我这里有水。”另一位同学举起一瓶矿泉水大声说。我当着同学们的面把药吃了下去,并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会更努力的。”“我们也会努力的。”那节课我讲得很卖力,大家听得也认真,效果非常好。
只要改变一下态度,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我深信用真诚一定能换回真诚,用爱一定能换来爱。没有爱的教育就像现在的罗布波――没有一点生机;没有爱的教育就像火焰山――炙烤着孩子们那颗稚嫩的心;没有爱的教育就像鱼儿离开了水,瓜儿离开了秧,吃奶的孩子离开了娘。
一则寓言《北风与太阳斗智》深深影响了我,让我更坚定了这种教学思想:旅行者穿着一件大衣急匆匆地赶路。北风看见了,便对太阳说:“咱们俩来比赛一下吧,看看谁能让这位旅行者脱下他的大衣。”“好吧。不过,这场比赛一定是我赢。”太阳说。“你赢?哈哈哈!”北风骄傲地说,“你一定没有见识过我的威力吧。我发起威来,可以吹倒庄稼、吹倒树木、吹倒房子。我能让世界上的一切在我的威力下瑟瑟发抖。别说从他身上吹掉一件大衣,就是把屋顶统统吹翻,我也办得到。”北风说完,便开始发起威来。它鼓足了劲儿,拼命吹了起来。河水翻起了波浪,树木东摇西晃,鸟儿们躲藏了起来,大地上的万物果然在它的威力下颤抖了起来。然而那个旅行人呢?他不仅没有脱掉大衣,反而把大衣越裹越紧,北风累得筋疲力尽,仍然不能让旅行人脱掉大衣。北风无计可施。“现在看我的吧。”太阳略略增加了一点温度。慢慢地,旅人感到越来越热,于是他解开了衣扣。过了一会儿,他干脆脱下了大衣。太阳赢了。
北风累得筋疲力尽,却不能让旅人脱掉大衣。太阳稍露身手,旅行人便情不自禁地解衣摘帽。有些人总是企图用暴力征服人,而他们却忘记了温和的威力远远比暴力大。
关键词 感知 理解 分析与解决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95-02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小学低中段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从身边的生活感知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确实,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不仅生活与数学联系,有许多学科也离不开数学。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己相关,认清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进而去到生活中应用。
比如教第一册“解决问题”一课,我就从学生生活中入手,自己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给学生展示生活中与他们有关的需要他们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妈妈早上花了5元钱,下午花了7元钱。一共花了几元钱?”顿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而且也解决得很好。他们纷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最后,我也让他们自己来提提问题。当然我也是接着上面的问题。“对于妈妈花钱这一题,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吗?”许多学生就提出来“下午比上午多花几元?”还有的小朋友还提出了“原来妈妈有20元钱,早上花了5元,下午花了7元,还剩下几元?”真是思维的火花得到了彻底的迸发。接下来,许多学生就提了好多其它的生活问题,并解决。可见,学生明白了数学对于生活的作用,根本不用我去多费唇舌。
二、从生活应用中理解数学知识
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如教学《千克和克的认识》之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时间调查家里洗衣粉、味精、大包小包零食的重量。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然后通过体验老师所准备的不同克数的实物再次体验100克、1000克等不同物体的重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当他再次拿到包装物品时还会有意无意去猜测它的重量呢!而教学的目的也正在此――指导学生从数学内部发现数学问题。
三、从生活实际分析与解决数学问题
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让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轻易,所以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困难着手,引出新知识所带给他们的问题,使教学时有层次性和阶段性。在平时数学练习中有意识的出一些需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练习题:小明的姐姐和伙伴们去超市买上衣,她看中了两件,一件76元,另一件74元,但是他只有45元,伙伴们说不够的钱可以给她凑起来,如果她想选其中的任意一件,伙伴们带的钱必须有多少才够?(口算)解决这个问题就先要想到买贵一些的那件衣服,并且有多种算法:
选第一件方法:
方法1:76-45=(76-40)+(6-5)=30+1=31(元)
方法2:76-45=76-40-5=36-5=31(元)
选第一件方法:
方法1:74-45=74-40-5=34-5=29(元)
方法2:74-45=74-5-40=69-40=29(元)
方法3:74-45=75-45-1=30-1=29(元)
方法4:74-45=24+(50-45)=24+5=29(元)
四、从参与家庭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品德 社会 课堂 教学 活动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31-0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的角色与任务与传统的教学自然有所不同,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而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教材不是学生的读本,也不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本”,而是师生共同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参考。基于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重心用在活动的设计上。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这是活动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不追求表面的热闹,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如何引导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才不至于使活动成为违背或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首先提出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依赖于一个个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为教师加工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拒。看一节课是否是成功的,是否是一节好课,首先要看这节老师是否准确、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教学 中,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应该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比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是通过每个儿童不同的创造和想象力以及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位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猜猜他{她}是谁”、“我们一起来做画”、“找找班里的多彩小星星”、“搜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资料”四个活动。其中“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活动,让同学门根据自身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描绘出来的自画像,分小组领取自画像共同讨论再给同学们介绍,让大家猜这个人是谁。老师问:从刚才的自画像中,大家发现同学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其目的是让同学们感知我们的长相不一样 ,爱好、兴趣不一样,性格不一样,了解了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个有不同。“我们一起来做画的活动,老师出示画有一个圆的画纸,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这个圆画画,并途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互相交流,汇报自己做的画。同学们画的有小兔子、螃蟹、乌龟、小孩儿脸蛋、小雪人、向日葵、太阳等 ,接着老师问:“为什么同样是在圆上作画,同学们画得都不一样呢?即使有的同学画的是同一物品,可画出来的形状和涂的颜色也不是一样的,如:有的同学同样画太阳,但时间和地点也是不一眼”,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由于我们每个同学的想法不一样,喜欢的颜色不一样”。通过这一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每个人有不同的想像力,不同的想法和选择。又通过找一找班里的多采小星星活动,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特点、优点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又通过让同学们交流课前调查的大千世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哪些不一样,加深了学生的认知,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每个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活动与教学主题、目标的相关性如何,活动是否是必须的,是否有实效性。
2.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
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的联系。来自儿童生活的兴趣、爱好、发现能引发出各种活动。儿童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想法最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克服脱离儿童真实生活,生硬地创设所谓生活情境,为活动而活动。品德课中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通过活动教学,使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比如讲授《读懂爸爸妈妈的心》可以这样设计活动:教师出示课件,妈妈的一天,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在妈妈的一天当中,你看到了妈妈都做了什么?除了画面这些,你们的妈妈还做了什么,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说。
3.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开放性。
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活动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它要求在活动教学中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空间要开放。要借助于活动这个中介,把学生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即使是课堂活动教学,表面上是在课堂内进行活动,实际上活动主题选择、材料收集、活动实践与调查、动手操作等都是在课堂外完成的。最后,师生关系应该是开放式的。师生关系的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格上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可以随活动的展开实现转换,既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倾听者;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兄长、朋友,这样不仅使教师形象丰满人性化,而且更宜于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指导、协调,提高活动的质量。如《男女生交往不烦恼》中教师设计了心理访谈活动,和学生们一起参与活动,让学生们认识了各自的烦恼。
4.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一堂课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所设计的活动要让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的过程是儿童用参与调查、试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体验。体验式学习需要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发现、观察、感知。一位老师在《走进残疾人》一课教学时,把聋哑学校学生上课的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通过观察、倾听去感受体验,认识残疾人、了解残疾人。还设计了模拟活动,用一只手穿衣服和蒙眼前进,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两次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体验活动中,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身体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另外,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对于那些学生理解有一定距离,有一定困难的社会性知识,老师设计教学活动就要注意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识。
5.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不同的“战术”。
常见的课堂活动的形式有: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小品表演、视频播放、课堂游戏、音乐欣赏、编口诀、小竞赛等,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开展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战术。如小组讨论必须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必须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必须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又如:课堂辩论,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此外课堂辩论时还应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辩论中谩骂同学甚至人身攻击,所以辩论时教师对辩论场面应适当调控,这也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参考文献:
生活犹如万花筒,五彩缤纷。课堂,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驿站,是授予我们知识与人生哲理的另一位老师,生活处处是“课堂”。而社会公德则是人生中的特殊“课堂”。在这个课堂里,蝴蝶是我的老师,它教给我“尽管成功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依然要选择成功,因为痛苦的尽头是彩虹。”所以,每当我因成功而痛苦时,我都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痛苦过后是彩虹…”在这个课堂里,灾难是我的老师,它教给我“灾难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需要的,只在人生的道路上和它相伴,才会有所作为。所以,面对人生,我笑口常开;面对挫折,我面不露怯。在这个课堂里,落叶是我的老师,它教给我“尽管结果是要化为泥土,但这也是好的,因为我们又哺育了下一代,我们以行动向世界宣告了我们的价值,尽管我们不突出,但这就够了。”在这个课堂里,是我的老师,它教给我“我之所以选择了寂寞枯槁的秋天,是因为我比别人多想了一步,在百花盛开的春天,谁会有暇来观顾我们的容颜,只有在秋天,我才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与赞,尽管环境恶劣,但是我无悔。”是教会了我“多想一步,你的一生都会开满艳丽的花朵。”
生活是什么?我常问自己,但久而久之,我竟发现生活是一个伴随我成长的老师!
黑龙江哈尔滨中英小学五年级:武一霖
名师速写
殷斌宇是从一线课堂上走出来的年轻名师,从普通教师到校长,然后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他一直没有停止学习和思考。他的光环多得令人生羡:江苏省特级教师,省初中教育研究先进个人,全国、省、市优质课一等奖,学术与学科双带头人,学术领军人物,姑苏教育人才……读殷斌宇的文章,大多是在全国教育核心期刊上;而他的教育博客则别有洞天,这里记录着他教育生活的点点滴滴,细腻、真实,接地气,以“很潮”的角度解读教育,让人忘记他是一名江苏省特级教师、一位民主亲和的青年校长。读他的博客,慢慢领悟一名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的发展之路。
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上元中学王情老师回忆说:“我是殷老师门下的外市弟子,他直率爽朗、阳光向上,总能给予我们青年教师正能量,催我上进。师傅还帮我斧正文章,把关公开课的定位,带动我一起参加课题研究。他以严谨的教育教学责任心,帮我在学科专业化道路上快乐行走。他是一抹亮色,一缕教育的创新之光,既点亮了自己,也温暖照亮了他人!”
江苏省灌南初级中学的赵林老师是这样评价殷老师的——
殷斌宇老师带领我们参加江苏省“领航杯”教师网络教研团队比赛,他不仅教我们怎样更好地将思想品德专业思想和信息技术相融合,更将自己的修为传授给我们:“一节好课不在乎它有多华丽,最在乎的是这节课的灵魂”“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新型网络教研模式在教学中开展”。经过极其激烈的竞争,我们最终胜出,获得了江苏省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一等奖。我深深知道,荣誉背后,浸透了殷老师对年轻老师的鼓励、帮助。而他,更加以其专业水准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佩服不已。他的“不简单”,源自豁达的人格和对工作、对生活负责的态度。为他,点赞!
从1996年参加工作至今,殷老师都是一个走在教育前沿的老师,也是敢于坚持个性化课堂的老师。他巧用各种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屡次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震惊了同行——“原来思品课还可以这么上!”他坚持“人机合一”的理念,重视以情感育人,重视发掘动态的教育资源,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他的课堂有几分像“非常6+1”,几分像“梦想剧场”,快乐的课堂深深吸引了孩子们,并用积极的思想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如今,殷老师探索出了许多网络时代多媒体教学的新思路。他的课堂上,学生们能充分使用大量信息资源,每个孩子都学会用U盘或网盘互动展示自己搜集的学习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上文字由王情、赵林、陆琼、钱永珍等老师提供)
热爱教育,寻找自己的幸福密码记得1996年我最初分配到农村联中工作时,学校安排我教英语和语文,兼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跨年级、跨学科——这本来是超越我能力的安排!但今天我特别感谢命运对我的考验,我微笑着面对各种困难,学习、求教、钻研。在赢得人生第一场大考以后,我重归本专业,想方设法给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快乐,如使用简笔画、顺口溜、漫画图片,使用录音机播放配乐诗朗诵,用自己的电视机和VCD机播放录像,而且还成功地开设了面向全县的一节教研公开课……最简陋的条件却激发了我追求课堂最优化的决心,于是我的政治课常常是笑声与掌声的协奏曲,我的课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课。忠诚教育、热爱学生,这就是我教学激情的来源,更是我组织课堂的成功法宝,更坚定了我要做一名优秀政治教师的信念。
从教第一年的班主任生活,是我扎根农村教育最难忘的苦乐年华,也是我用师爱走进学生心灵的田园诗。记得每一次深夜家访返校的路上,星星、蟋蟀、晚风,都让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幸福味道;每一次与学生一起在校园里的菜畦旁边劳动边谈话,泥土的气息更增添了我们师生的几分默契,乡音传递着我们真诚的理解;每一次发起向困难学生捐款,我总是走在学生的前面,会心的微笑阐释着师生之间心灵的共鸣。在我的课堂上,孩子们自由愉悦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已经把我当成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在课堂上孩子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和我对话,每节课总有好多的灵动火花生成。
这些记忆都在时时提醒我:要像第一年工作时那样充满激情,深爱我的学生和我的课堂。在我的眼里,学生是我生命里邂逅的朋友,有了他们,我的生活变得更快乐,他们的每一点成功和进步都会激励我。
因此,每当我走进课堂,我就要找到这种幸福的感觉,让学生与我一起快乐着、成功着。也许一直是这种力量在鼓舞着我,虽然后来我被选调到县城工作,但我的斗志一直未减分毫,我的课堂总要充满欢乐和掌声。我努力用民主、和谐给课堂注入更多的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与收获。
热爱教育,心中才会有温度,教育才会绽放水晶般的人性光芒,幸福自然而生。
用心学习,打造自己有理念的课堂
一节成功的课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理念的支撑,而发现自己理念不足的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
在一线课堂摸爬滚打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已经不够了,甚至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原来的部分教育教学理念已经落伍了,于是我开始批判地对自己的理念进行反思。当发现自己的课堂长时间没有突破一种模式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我的理念前进了吗?我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成功的课堂就意味着课堂组织活动要滴水不漏,毫无破绽。但是,有一天,一个人彻底颠覆了我的教育理念,这个人就是李镇西。
那是2004年,我有幸观摩了他的一节课,教育目标达成率之高令我惊叹不已。在本节课简单的读与析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理念,一种不同于我平时听课所感受到的东西。在休息间隙,我走进后台,与李镇西老师交谈。我发现他不仅是一位闻名全国的特级教师、名校长,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教育大师,他把爱心教育、民主教育有机地融合在点滴的细节之中,听他的课让人如同在心灵深处接受了一次洗礼。他给我题了几句话:“做最好的自己,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直到今天,我一直在反复咀嚼品味着其中的道理。
后来,我陆陆续续读了他的许多专著,并且把他的博客收藏在我的博客中,经常细细拜读他的一些教育故事。他告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正如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光。“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不要把后进生当成头痛的问题,而要把他们当课题”,在读他的文章的同时,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也发现了自己的渺小!我逐渐懂得教育要首先走进人的心灵,教师要打动学生的心灵首先要感动自己,从自己的教育行为做起,用真正的民主和关爱去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创造课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境界。
从那时起,我开始了深入的反思。我发现,我之所以难以真正在课堂上面向每一个学生,就在于我没有放开学生,我一直在用一张无形的网“掌控”着课堂。于是一场对自己理念全面批判的斗争开始了——我常常反思自己:我是否只看重学生的成绩了?我关注学生的心理了吗?我真正关心学生的生活了吗?我是否给学生“贴标签”了?我的课堂预设是否有包办的色彩了?我的设疑有没有“陷阱”之嫌?我有没有把课堂变成简单的“游戏场”,而忽视了情感的更深入的对话?我有没有留意到学生的异常反应?我非常用心地走进学生中去了吗?我做到理解和民主了吗?我有没有用无形的气泡将自己与学生隔离开来?我的提问能否给后进生发言的勇气和机会?我的点拨与评价是否给了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我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必须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课堂,是关注生命、面向全体学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是充满人性魅力的课堂,而不是追求环节尽善尽美、带有“表演”色彩的课堂,不是用教师的“循循善诱”一步步把学生赶到自己预设的“圈子”中的伪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真正成功不是表面上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更应是基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情感的提升、价值观的升华。
有了理念的提升,我们就能从每一节课上收获一种悠然的幸福。
身教言传,架设沟通心灵的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我想,一位教师若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最关键的是要在生活中做一个真实的人、有价值的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到。缺少人格的吸引,纵然教师在课堂上激情澎湃,却很难赢得学生在心灵深处的共鸣。
生活中,我们需要用更高的规范要求自己,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虽然也是平常的人而不是神,但毕竟这是一种影响人的特殊职业。因此,我非常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努力用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孩子们做一个善良的人、高尚的人。在我的抽屉里保存着许多学生的信件和卡片,其中有一个没有署名的学生在信中说:“5?12地震捐款时,您毫不犹豫地捐出了一千元,我们深深为有您这样的老师而骄傲!我们懂得了真情无价的道理,我长大后也要做一个像您这样的好老师!”还有很多学生通过卡片、小礼物表达了对我的感谢之情。其实,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帮助也许是无意之中或是简简单单的,也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永恒的记忆和感激,这些是教师发掘教育资源过程中不可低估的一笔财富,更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巨大内驱力。
我的父母已年过花甲,二老每天奔波在集镇上卖小百货,我平时忙于学校的教学工作,难有时间回家看望他们。但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去集镇上看看他们,逢年过节一定要回家和父母团圆。一天中午,我带着爱人、孩子到集镇上去看望他们,并送去热腾腾的饭菜,正巧被我的几个学生看到了。下午在课间他们很惊讶地问我:“老师,他们是您的父母?”我说是的,他们又问:“老师,被我们看见了您有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啊?”我微笑着说:“按理说,父母到了这个年龄的确不该再这么劳累了,但他们还是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自力更生,我为父母的这种奋斗不息精神而骄傲。他们是我的榜样!子不嫌母丑,狗不怨家贫,我不会看不起父母的职业的,相反,我更加爱我们的父母,他们含辛茹苦地把我培养大,我却不能给他们轻松的晚年,我心里的确有些不好受。但是,我能当好一名教师,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子女爱自己的父母不是挂在嘴上,而应落实到行动中,孝敬老人的美德要代代相传。”后来,在一节《难忘三春晖》的课上,一位学生就举例说“我们的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并详细地“曝光”了他通过父母知道的关于我的一些故事。原来我的故事已经成为老家所在村中的话题,这让我惊诧不已。没有想到,学生的眼睛对老师是如此关注,我心中一时激起一种温暖的感觉。
学生们后来还告诉我,我撰写的《月到中秋分外圆》《一段酸楚的回忆》《仰望星空需要一种情怀》等博客文章已经成了学生们在校园博客中的收藏美文。
其实,教师获取幸福感很简单,当看到自己的教育取得了成效,学生越来越朝着自己指引的方向发展,自己的幸福感愈加浓厚。如我们教育学生要关注民生、亲近社会、遵纪守法、为人正直、敢于斗争……那么试问:这些我能做到吗?我播下善良的种子了吗?我教会学生并与学生一起做过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吗?我能在校园中与学生们亲切问好吗?我在课堂上关注过那些内向、胆怯、自卑、有困难的学生吗?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经为别人让过座位吗?我曾经挺身而出捍卫真理与正义吗?
课堂的和谐,源于心灵间的息息相通,源于人文的关怀。
育人导学,打造多元拓展的课堂
传统教育过于崇拜“师道尊严”,长期以来培养出了一大批没有个性和思想的考试机器,扼杀了学生实践和创新的潜能。今天,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我们努力从旧框框里跳出来,用新的理念来培养有思想、有活力、有创造力的学生。以前我们经常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现在我认为:这已经不符合现实的要求了。
首先,教师应将诸多社会责任集于一身。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出身体健康、学识广博的学生,更要培养出思想健康、心理健康,能与人沟通,友好相处,自理自立的人。我们在动用一切教育资源全方位地影响着他人,所从事的工作甚至已经远远超越了学校本身。要做好一名教师,我们就要做好从知识型教师到社会型教师的转型准备。
其次,在教学中应懂得,“导学”不再等同于以往的“教书”。因为学生是活的教材,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懂得学习的意义,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热忱,充分发掘他们已有的教育资源和巨大的学习潜能。“导学”的理念既能发展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更有助于解放教师的教育思想。
我喜欢听周华健的那首《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想起我》。其实,我也在想:有没有那么一节课,会让学生深深记得我?有没有那么一节课,会留给自己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的课堂喜欢借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时空,如美文、诗歌、图片、音乐MV等,每一节课都让学生记忆深刻。平时,我的课堂上还会时不时来点“惊喜”,给学生们露一手自己在乐器方面的“绝活”,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们“疯一把”,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也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一种形式。此外,我的课堂也会搞点“模仿秀”,仿效王小丫、李咏、崔永元等人主持的综艺节目“火一把”,一时课堂上笑声、掌声不绝。山寨版的“舌战狮城”的辩论节目又让学生在激烈的PK中拓展了思维与能力,而“你说我猜”“锦囊妙计”“小组碰碰车”等栏目使课堂寓教于乐,增添了不少乐趣,让青春期的孩子们有了一块快乐的自留田。
有了学生们的支持,课堂上“十八般武艺”皆成文章。可见,“喜欢就是硬道理”!
经营博客,在信息时代弄潮
在《心灵鸡汤》一书中,我很喜欢这样一段话:
“有智慧的人选择乐观的生活态度,他们知道,生活充满了变数,乐观让人在变数面前表现得睿智和远见。”
我其实是一个很愚钝的人。但这段话让我常常提醒自己:生活需要阳光,我要做一个乐观进取的人,无论前方会有多苦。而与教育博客结缘后,我发现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好了,自己的教育之路也越走越顺畅。我结交了许多博友,与很多博友建立起多层面常态的访问、评价、激励互动关系,从他们的博文中汲取了智慧与思想,也获得了人生前进的正能量。
时光在斗转星移、春来秋往间流逝,而我常抓住那些点滴的时间写自己的生活,用博客传递心声,用博客记录成长。虽然平时的工作很忙,但课间10分钟、无课闲暇的时候、下班回家时、双休日里,我常会给自己安排一个及时记录教育生活的网络“隧道”,让思绪穿飞在其中,我更是乐在其中。华灯初上,在叮叮咚咚的钢琴乐音中,我手把书香,边读边咀嚼人生,香茗的气息和着书卷的墨香,常给我很多写作的灵感,让我在键盘上飞快地留下我的感悟。
教育博客的特殊性和生命力在于,它服务于教育教学,由我主持的名师工作室吸引了我校乃至县内诸多优秀的追逐教育梦想的名师加盟,并相继成立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工作室、骨干班主任工作室。我们工作室成员全部开设了教育博客,在区域内引领示范。如今,我们的博客群已经红红火火、运作前景可喜,引起了同行们的关注。这必将撑起一杆长篙,让教育的一弯兰船朝着用心雕琢的境界漫溯。
我的教育博客立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同时兼顾公民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庭教育艺术等板块。我的学生、家长、同事甚至国内的同行都成为了我博客的热心“粉丝”。在我参加全国很多政治学科学术会议上,我的博客常被会议组用来展示,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官方博客上还特意与我的教育博客做了链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一、创设情境,快乐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才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每一节课开始我都会精心设置一些情节,创造一个愉快的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我们要学习的问题之中,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我在上《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一课时,引入了《老大的幸福》一段视频,视频中傅老大的幽默滑稽的语言和动作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学生明白了情绪是可以调节和控制的,“我的快乐我做主”。
二、用心设计问题。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课堂问题的设计需要艺术,一堂课问题设计的质量高低关乎一节课的成败。如果课堂问题的设计走进学生的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我在讲《生活处处有情趣》时,设置了“情趣展示会”这样一个活动,活动中学生情绪高涨,爱画画的学生“挥墨表演”;爱唱歌的学生登台演唱,爱朗诵的学生在无音乐背景的情况下,还朗诵了一首《再别康桥》,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事后,学生纷纷畅谈这些情趣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乐趣,课堂逐渐进入。在学习《调节和控制情绪》时,我设计了“生活在线”这样一个活动:(1)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你会……(2)考试考砸了,你会……(3)担心自己赢不了明天的比赛,你会……(4)当自己冲动愤怒时,你会……(5)在教室里同学不小心踩了你的脚,你会……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他们非常熟悉,也非常愿意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正是通过让课堂问题走进学生的生活,我的课堂经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精心构思课堂的每一个细节,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注意到每一细节,往往会给我们的课堂效果锦上添花。在学习《调节和控制情绪》一课时,我设计的其中的一个问题是:用幽默来化解生活中的一个尴尬场面。为了让学生领略到幽默的魅力,我给他们穿插了一个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但却娶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妻子。有一次,他妻子因一件小事不快,先是将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紧接着又拎来了一桶水,把苏格拉底从头到脚浇了一个透湿。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认为苏格拉底一定会大发雷霆。然而,苏格拉底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坦然地笑了笑,说:“我知道,雷电之后必然是倾盆大雨。”大家听了顿时哈哈大笑起来。一场难堪与冲突巧妙地化解了。
这个故事如果让学生来读或者由我来读,都将会使故事的效果大打折扣,怎样才能发挥这个故事的最大效果呢?我思来想去,决定把故事背下来,用自己的话把它有感情地讲出来,最重要的是我在讲到“然而,苏格拉底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坦然地笑了笑,说”时,突然停下来,问道:“同学们,你知道苏格拉底说了一句什么话吗?”当学生正纷纷猜测之时,我公布了答案,他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在笑声中又一次体会到了幽默的真正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案例导入教学;运用;措施;方法策略
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们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在课堂上指引他们学习,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学生在课堂上会有许多的疑问,教师主要负责的就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导入一些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许多教师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导入案例,应该导入怎样的案例,他们对案例导入教学的无知降低了他们的教学效率,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教师不能盲目地运用案例导入,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导入方法,这样才能够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一、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
案例导入是一门学问,教师在课堂上案例导入得好,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就能够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数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教师在课堂上案例导入得不好,学生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激情,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不能够得到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对童话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我的教学为例,在教授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圣诞老人分礼物的故事。我告诉学生圣诞老人每个圣诞节都需要给小孩子分配圣诞礼物,如果现在圣诞老人需要给两个小朋友发放礼物,圣诞老人的礼物就是四个苹果,现在平均分配给两个小朋友,每一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呢?我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分礼物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的问题。等到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我又问学生,圣诞老人在路上丢失了三个苹果,现在他只剩下一个苹果了,但是圣诞老人还是想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小朋友,那么每一个小朋友可以获得多少呢?当我再次询问学生的时候,他们产生了疑惑,因为之前并没有学习分数,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觉得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所以接下来就开始为学生讲解分数的概念,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充分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引入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比如人民币、时间等,我觉得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书本中的数学概念。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课堂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虽然也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他们并没有举例子给学生,所以学生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但是教师将实物带入课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好处就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以《年、月、日》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我直接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带入数学课堂,根据日历教授学生这一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因为日历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课堂设问案例导入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只有具备优秀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学好数学,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课堂设问导入教学法,由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知识。比如说我在讲解《运算定律与简单运算》的时候,就问学生:“你们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知识,但是你们知道当这四种运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吗?我知道你们不知道,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方法,一起来探索如何快速地解决问题?”我课前的设问让学生对这一章的内容产生了好奇,他们想知道四则运算还有什么不同的内容是他们没有掌握的,难道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题技巧吗?实践证明,我的设问案例教学非常成功,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一直都在思索着如何掌握简单运算的定律。
四、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案例导入教学
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提高导入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导入数学课堂上,然后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消除学生上课的疲惫,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学生对这篇文章都很了解,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运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上数学课,我询问学生:“为什么乌鸦将石子投入到瓶中水就上升了呢?”学生在听完问题之后,就开始思考乌鸦喝水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师会在数学课上询问关于语文学科的知识?我的课堂导入让学生陷入了深思,每一个人都十分认真。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导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我认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可以结合生活实物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在课堂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运用其他学生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只要时机适宜,教师必将取得很高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2]陈清容.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N].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我们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早已习惯了课改前的“灌”式教学——不用思考,老师会对答案;不用互问,老师会帮助解答;不用动手,老师已备好了一切。学习好像只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习惯了所有的现成,课堂上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地写,我们如一个纵的机器人,我们感到学习是多么的枯燥和乏味。所以,课堂上睡觉的人很多,自主学习的人很少,课堂上一片死气沉沉。
但是新课程改革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所有迷茫的人,我们学习生活的春天来了,快乐来了。
首先,老师的教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方法多样了,课堂上注重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老师也注意在师生关系上下功夫,他们在课堂上尊重我们,注重与我们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努力为我们的学习、交流营造和谐、愉悦、自主的氛围。老师在上课之初总通过恰当、幽默有趣的导语,让我们感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老师新颖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养成了独立思考学习的好习惯,渐渐地,课堂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阵地,而是我们自我展示的舞台;老师不再唱着“独角戏”,而是和我们一起合作分享学习成果。
其次,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锻炼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还给我们分了学习小组,制定小组学习计划,课堂上各个小组都有响亮的名字和口号,学习有了组织性和目标性。课前老师把学案发给我们,我们按照学案要求预习课本,第二天带着疑问来听课,避免了以往的盲目性;在课堂上我们不再按照以往的座位就坐,而是按照划分的小组就坐,在老师组织下,在组长带领下,讨论研究,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合作共赢,大家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老师也被我们的激情所感染,以往讲课的满堂灌不见了,我们也不再是那被动进食的鸭子了,我们成了课堂的主人!我的课堂我做主。作为组长,我成了学习的带头人,老师的小助手,大家的好帮手,老师还尝试指导组长备课,站在讲台上,望着大家充满期待和羡慕的眼神,我更加自信了,原来当老师,挺美!我还没有长大就已经成了你,老师,谢谢你!课改,谢谢你,你让我的学习生活充满了活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适应了课改生活,尝到了课改的甜头。
在老师和组长的带领和号召下,我们的课堂学习更加活跃主动,讨论的氛围更加热烈,小组长带领着组员学习,老师在各组之间转悠,不时地指点。大家练习之后,会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共同的交流后得到解答,不仅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学习成绩。
另外,在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更懂得了一些简单的做人道理。我们从刚开始的乱喊乱吵逐渐学会了克制自己,学会了尊重别人、倾听别人的意见,小组长学会了领导自己的组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明显体现了出来。不光是家长,连我都觉得自己变化很大,逐步养成了各种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培养合作学习能力时,老师会让我和几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简单,我们会先让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来说,其他同学再不断加以补充完善。如果需要解决的问题比较难,就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先说,受前面同学的启发,后面的同学也能说出一点两点,小组长再作小结。我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因为大家可以全员参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主要的是我们锻炼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会了尊重他人。
一、树立学生是语文课堂主角的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教师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是演员,学生只是观众。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课堂主角意识作为首要教学目标。在制订学期教学计划、制订课时计划时,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课堂主角意识贯穿始终,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富有创新的教学过程。
二、创设便于学生主角活动的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课的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比较形象、生动,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利用多媒体手段、辩论赛、演讲赛等教学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唤起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培养的主动追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主动创新。
为了上好作文课《我的课余生活》,我设计了一段教学导入。课前,我播放我班一位同学的录音:“我叫王宇星,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我可忙了,每天一早到学校上学,下午4点30分放学。我一回到家先要做家庭作业,然后还要做一大堆家长布置的作业,常常要到晚上十点才能睡觉。有时我想玩玩自己心爱的电脑,爸爸就会说:‘现在还有时间玩?快做作业去。’有时我想看看课外书,妈妈就会把书一把抢过去说:‘课本不看,看这些闲书有啥用?快复习功课去。’一到星期六、星期日我就更惨了。爸爸妈妈帮我报了好几个辅导班。我简直没有休息的时间。现在,我除了课间能和同学一起玩玩,就再也没有玩的时间了。”在情境导入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听了王宇星的介绍,你们对王宇星的课余生活满意吗?你们想对王宇星说些什么?又想对她的父母说些什么呢?”同学们听了录音后跃跃欲试,纷纷打开话匣子。我创设了易于学生课堂主角性生成的情境,让学生进入了情境畅所欲言,激发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具有主导性和长效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要求学生先预习后听课。在预习中,我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教材的部分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先思考后提高。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提问在学习中很重要,但“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什么问题才是有深度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
我在教学作文课《我的课余生活》时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看了《我的课余生活》这一作文题后,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或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请你们互相诉说。”这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他们纷纷提出问题:“能否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对自己的课余生活内容感到满意吗?应如何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期待和希望的课余生活方式是怎样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既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获得了参与的机会,真正达到了高效参与。
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于不教。”新课改下的教师必须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学生会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之以鱼”。
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疑难知识点,通过问题设置,引起学生的探求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我在引导学生写好作文《我的课余生活》时,设计问题:“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课余时间,你们的课余时间是怎样度过的呢?今天,就请大家来说一说自己的课余生活?”从而使学生尽快产生兴趣,进入情境,启动思维,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我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设疑释疑的技巧。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你的问题比较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设计的问题也要有想象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是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培养想象力很重要。设计的问题更要有启发性。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简单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