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高校食堂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食堂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食堂管理办法

第1篇: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饮食 成本 精细化 管理

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的结束,高校的发展方向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高校后勤事业尤其是饮食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日渐突出。如何积极有效应对形势变化,寻找降低食堂成本的突破口,稳定饭菜价格,建立节能降耗长效机制,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成为高校饮食服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笔者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就加强饮食成本管理提出几点看法。

一、 成本核算精细化,必须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

高校饮食服务从主副食品采购到验收、保管、出库,从饭菜加工到出售,从收支到月度结算,都是一个完整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高校伙食成本管理制度。

(一)建立严格的采购、询价、报价及调价制度

高校饮食工作中的伙食材料采购数量大、品种多、质难辨、价格不确定,要想采购到物美价廉的伙食材料,工作难度较大,采购工作的复杂性对高校饮食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伙食材料公开招标、评标。尽量扩大招标范围,每类伙食材料至少有两家中标,对供应商提供的伙食材料质量、价格及其供货能力作出全面的评价,以确保伙食材料的物美价廉;挑选资质优良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优质供货商备选资料库。近几年我校伙食材料招标率达95%以上;逐步扩大基地采购规模,缩短供应链,保证了伙食材料以本地市场最低价购进。

2.严格执行询价、报价及调价机制。招标后,针对伙食材料价格的多变性,饮食中心设立了询价员,询价员独立于物流部,专门负责收集整理伙食材料每天的价格变动情况。对蔬菜类伙食材料,每天由物流部、食堂、质检部三方人员组成定价组,查看供应商当天供应的蔬菜,前往本地大型蔬菜市场考察后定价。其他伙食材料,如果价格变动较大,由供应商提出申请,物流部考察,结合询价员报价,最后确定调价方案。

(二)建立严格的伙食材料验收和入库出库制度

中心设立独立于食堂的仓储部,出台了《关于食堂伙食材料及低值易耗材料采购验收的管理规定》。对于直接进入食堂的伙食材料,由物流部采购员、食堂班组长、核算员以及保管员三方验收,保管员、核算员负责数量,班组长负责质量;对于入库的伙食材料,由物流部、保管员负责验收入库,对质量数量把关。伙食材料领用时,保管员发货,班组长签字认可,核算员复核数量,保证了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建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运行制度

首先,中心修订了《食堂设备管理办法》、《能源使用管理办法》和《节约型食堂建设方案》等制度,对相关生产行为进行框定,并规定了奖惩办法。通过采取节能措施,采用高科技、低碳技术等新型节能产品和新能源,逐步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提高了食堂的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四)建立科学的核算及分配制度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高校饮食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运作。饮食中心依据与学校签订的《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与食堂签订《经营和安全目标责任书》。根据有关成本核算政策,结合中心实际,制定了《饮食服务中心核算办法》,在考核的基础上与经济利益挂钩。在岗位制定上,各个工作环节、各个工作岗位的员工是成本费用的直接有效控制者,只有全体员工从上到下组成一个全员成本管理的群体,形成一个人人为食堂、处处讲效益的氛围,才能真正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在经营运行方面,统一规定毛利率,在计算、计提食堂工资薪酬时,为了满足低价菜的供应,不但要根据营业额、伙食材料支出、能源支出这些财务指标,还要根据消费人次这项财务指标,从而完善了劳务报酬发放办法。

完善机制建设,激发了内在活力。伙食材料采购中,建立起采购验收调价机制;验收领用中,严格执行伙食材料验收和入库出库制度;生产加工中,建立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运行制度;成本核算中,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精细化,确保核算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有序。

二、成本核算精细化,必须有硬件作支撑——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食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满足师生越来越高的就餐需求,食堂管理也要由粗放型模式向精细化模式方向发展,因此,成本核算工作中,传统的手工操作显然已不能满足需要。为便于食堂成本核算,利于食堂经济活动分析,提高饮食工作管理水平,成本核算必须运用现代化手段。

成本核算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食堂层面上的核算,一部分是中心层面上的核算。

(一)食堂层面上的核算

成本核算要求每个食堂达到日核算。2011年,根据中心实际情况,针对食堂发生的伙食材料、低值易耗购置等支出,自行研发了一套完善的“物流系统”。根据耗用的伙食材料分类,设计了类别目录树,分别为粮食类、蔬菜类、肉类、禽蛋类、食用油、干菜调味类、水产类、饮料类和低值易耗类这9个子类。类别目录树分类科学,查询方便,并设置了权限。食堂伙食材料由计划申报到采购验收、领用、耗用、盘存全部通过“物流系统”实现,再借助中心办公平台,对食堂营业额、伙食材料耗用等数据定期向食堂发送日报、周报、旬报及月报,为食堂纵向比较与分析、食堂之间的横向比较与分析搭建了坚实、科学的平台。“物流系统”的建立,使食堂实现单菜成本核算,提高了食堂经营情况分析的时效及精细化管理水平。

(二)中心层面上的核算

中心设立财务核算部负责中心的财务核算,并在2001年就已经实现会计电算化。财务部根据中心核算办法,每月在计提各食堂工资薪酬时,首先核算本期食堂营业额、耗用的伙食材料、能源支出、低值易耗支出以及毛利率,然后与食堂上报的本期收支情况核对。另外,在核算前,财务部根据供应商已结算的单据与保管员实际开具的单据一一比对,即核算前增加抽单环节,这样就避免了因个别供应商本期没结算而导致的食堂核算不实情况。

按月、季、半年、年及时、真实、准确地上报财务报表,报表既反映各食堂收支以及经营运行情况,也反映中心总体的经营效益情况。

“物流系统”的建立以及会计实现电算化,中心财务管理工作由“核算型”模式向“管理型”模式转变,由“粗放型”模式向“内涵型”模式转变,由事后管理向事中控制、事先预测转变,为成本核算精细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技术支撑。

三、成本核算精细化,必须以软件实力建设为主导——强化核算队伍建设

成本要实现精细化管理,既要达到现代化的硬件技术要求,还要求核算人员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自身软实力。2011年以来,中心加强对核算人员的培训学习力度,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队伍建设,为中心的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增强爱岗敬业、廉洁奉公意识,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加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涉及财务知识、办公自动化、成本核算、管理知识等,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提高核算精细化水平。(3)强化效益、科学理财观,使核算人员观念由服务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不仅仅局限于泛泛的数据计算,日常的核算,还要注重通过数据反映的基本情况,分析工作中取得哪些成绩,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如何改进,从而把核算工作提升为管理工作,增强核算综合分析能力,提高核算管理水平。

四、成本核算精细化,必须进行数据分析——定期召开季度经济分析会

“物流系统”的建立,使食堂及食堂之间实现纵向及横向比较,也为中心定期召开季度经济分析会提供了条件。我校经济分析会一般定于每季度结束后下季度的第一个月中旬召开。

(一)会议准备

准备阶段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参会部门准备好本季度的基本情况及分析内容,二是由中心财务核算部就中心各部门经营情况统一汇总,制定《季度经营情况分析汇总表》。

(二)会议流程

(1)部门汇报。各部门按以下内容进行汇报:基本情况、形成原因、采取何种措施、取得的成绩或管理亮点、面临何种困难或问题、改进建议及意见等。(2)分管主任点评。由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对中心本季度经营情况进行点评,点评内容主要涉及:各部门的管理亮点、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取得何种成效,以使其他部门取其之长,补己不足。最后,对中心本季度经营情况进行汇总、评述。(3)中心主任总结。由中心主任针对本季度经营情况全面总结,并针对本次经济分析会反映出的问题做进一步部署。

经过长期实践、逐渐摸索和完善,经济分析会制度已经成为我校饮食服务中心实现成本控制的有效措施。通过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中心管理日益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食堂饭菜价格趋于稳定,饭菜质量大大提高,能源节约意识逐步增强,学生就餐率和满意率都稳步提升,强力推动了精益化管理的深入开展。

高校饮食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更是一项经常性、持续性的工作,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高校饮食的生存与发展,与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息息相关,只有实施高校饮食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高校饮食事业才能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徐维锋,朱晓霞.高校饮食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J].现代企业,2012,(01).

第2篇: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食堂;价格管理;农校对接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02-02

高校食堂工作是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科研、教学师生服务的,还担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因而,食堂涉及到全校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安全和正常的学习安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仅是办好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肩负着高校改革稳定的重任,管理不好,轻则影响学校生源,重则影响高校稳定,甚至会影发社会政治问题。尤其是在物价不断上涨、通涨仍在延续的新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食堂工作的重要性。为了做好新形势下的食堂管理工作,使食堂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本人认为首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食堂管理工作

高校食堂不是商业,不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的,不承担国家上缴利润和纳税义务。学校食堂的改革将始终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原则。经营食堂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又要考虑食堂的公益性。为了保障高校食堂健康持续长足发展,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模式,提高伙食质量与服务水平。因而,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就成了加强对高校食堂管理的核心工作。而规章制度的着力点必须要从维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1.加强对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监督。食品安全是食堂工作重中之重,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通过制度来确保食堂的食品安全卫生。

2.餐厅环境卫生工作的管理监督。学校食堂还承担者环境育人的重任,因而创造一个窗明几净的良好食堂的就餐环境显得尤为必要,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

3.加强日常管理监督。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对违法经营,诱发事端的食堂经营单位或个人,相关单位要及时作出相关处理,坚决防止与杜绝诱发事故的苗头和隐患。

4.建立水、电、中毒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食堂的工作不仅要做好事前预防、事中监督,还要做好事后处理。要按照既定的各种处置方案及时有效地处理事后工作。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通过制度化的建设,实现制度规范化、工作程序化、服务标准化。自觉加强内部管理,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严格的高校食堂经营准入制度,选好承包人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多数高校食堂的经营模式,采用的都是对外承包经营。高校食堂具有公益性,关系全院师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因而,对食堂的承包经营者资质要求就显得更为严格。招投标必须实行公开招标制度。对经营者的要求,首先要懂行,有技术,最好是熟悉学校食堂经营,同时要诚实守信,热爱学生,诚信经营盈利合理,然后对参与投标方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资质信誉,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审核,要真正把社会上那些有良好信誉、有雄厚实力、对口且乐于为教育贡献的企业或独资个体经营者,引进到高校中进行经营食堂;把那些半路出家或一心牟取私利者拒之门外。中标的单位与学校要签定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或协议,明确各自权利和义务,明确相关质量要求和处罚办法。

三、加强宣传学习教育,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在新形势下,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为了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学习相关知识显得尤为必要。

1.学校及后勤部门以及相关单位积极组织宣传学习《食品安全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卫生管理规定》、《产品质量法》、《餐饮卫生管理办法》等。

2.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及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管理者到学校,对食堂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要求食堂员工除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通过对食堂从业人员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操作管理水平。

四、大学生参与食堂管理

目前,在校大学生参与食堂管理,主要是学生社团联合会下面的一个伙食管理委员会参与管理,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参与一些比如维持就餐秩序、参与一些座谈会等,没有实质内内容的管理,大多流于形式。我们应该给予一些实质内容,让大学生参与食堂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让他们有权随时随地地检查食堂的各项工作,包括饭菜质量、数量以及卫生状况,对那些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意见,对于管理差的经营方给予处罚,管理好的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式管理,深入现场作业一线,自己动手,参与原料的采购、食品的制作、销售。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畅通沟通渠道,缓和食堂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以便更好的促进食堂管理工作。

五、建立高校食堂饭菜价格管理的长效机制

高等学校食堂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因此,要给予高校食堂一系列的政策优惠,使其饭菜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一定程度,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然而,在新的形势下,物价不断上涨,CPI持续走高,这些优惠政策作用显得非常有限,政府和学校的财力也很有限,对饭菜价格稳定只能起到一时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保持食堂饭菜价格稳定的长效机制。

1.严把采购关,采用“农校对接 ”,降低伙食成本。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关于高校食堂农产品采购开展“农校对接 ”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厅〔2009〕8号文件精神,经过这两年的试点,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目前“农校对接 ”主要是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校食堂的对接,实现农民增收、学生受益这一双赢局面。它可以减少高校农产品采购环节,降低学生食堂采购成本,能够更好的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对促进高校稳定起着重要意义。由于现在物价持续走高,为了降低伙食成本,实惠与广大师生,我们有必要采用这一模式。

2.建立食堂饭菜价格调价备案机制。为了保持高校食堂饭菜价格相对稳定 ,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市场原料的价格监测 ,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校食堂饭菜价格调整备案制度 ,并作为高校食堂对外招标的必要条件 .当原料价格过快上涨超过一定幅度时 ,食堂经营者可以向学校后勤理部门申请调价申请。但每次调价品种 ,调价幅度必须限定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 ,当原料价格下调时 ,学校必须按规定降价 ,同时将调价的品种、调价原因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榜公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确保饭菜价格的相对稳定。

六、加大开发品种力度,满足学生口味需求

就餐人数相对稳定高等学校食堂主要是为在校的广大师生服务。为满足师生的就餐需求,食堂就必须烹制一定不同品种、不同口味的饭菜。高校食堂生产的大量不同种类,不同风味的菜肴,如何保证在几天、几周内不重复制作同一品种,就必须要加强的品种开发力度和创新能力。(1)制订可以使用的循环菜单,巩固加强现有菜肴质量管理。(2)定期开发创新菜式,根据时令节气,及时调整菜品,适时推出创新菜品,以满足就餐人员的不同口味需求。(3)根据菜单的使用情况,对菜单中各种菜肴进行分类统计,以便了解掌握各种菜肴品种成本高低和受欢迎程度,及时进行调整,使菜单设计不但满足就餐者口味需求,而且节约成本。

总之,高校食堂的管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做好,而是结合各地区、各高校实际情况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协调各相关因素,才能将食堂工作做好,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

参考文献:

[1] 张国海,甄粱.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2008,(3):279-280.

[2] 黄世雄.加强高校食堂管理提高师生就餐质量[J].健康必读,2010,(7):58.

[3] 林永庆.浅谈高校食堂的可持续发展与管理[J].法制与社会,2010,(10):212-213.

第3篇: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等学校食堂采用了新的管理,经营机制。总的来看,就餐价格还算基本稳定,饭菜质量与食品安全已产生差异,花色品种有所变化,服务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推进学校食堂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思想认识与投入监督管理不到位。一些经营食堂的单位或个人的经营思想有着偏差。致使诱发事端,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为保证食堂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广大师生的健康和学校的稳定,现就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工作,推进社会化改革的思路浅谈几点见解。

一、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工作

改进学校食堂管理和运营机制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学习,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后勤部门应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要从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堂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校食堂的管理与监督始终是学校与后勤管理部门的责任。虽然改革了学校食堂的运营机制,但学校作为甲方,既承担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改变,因此,常抓不懈,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对食堂菜品质量安全卫生和餐厅环境卫生工作的管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认真把好经营单位和人员的资质关以及各方面的素质相关合同关,严禁腐败行为,对违约违法经营、诱发事端的食堂经营单位和个人,学校及时与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处理。转变相关人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日常监督工作,坚决防止与杜绝诱发事故的苗头和隐患。加强内部管理,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学校食堂工作

学校食堂改革始终要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为原则,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因此,因地制宜、积极稳定推进学校食堂改革方案,要特别注意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不能随意改进企业和个体经营人员承包食堂,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注意纠正“随意涨价”的错误认识。经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学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更主要的是为师生服务,既要考虑经营者利益,又要讲究职业道德。学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是有明显的公益性。更要兼顾广大师生利益,决不允许不顾学生兼受能力,以涨价、质量差,在采购原材料时发生差别。来推动经营,来衡量食堂工作的标志,保质保量,价格适当,是搞好食堂改革的关键。学校食堂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对食堂的就餐价格实行最高限制。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对学生的健康安全关心落到实处。

三、加强宣传教育、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学校食堂管理制度

学校及后勤部门要积极宣传《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产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中规范管理,合法经营。按卫生程序操作,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在安全卫生管理和食品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食堂经营各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加强各食堂检查、评估。对食堂发生责任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承包单位或个人的责任。确保食堂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同时为防止发生意外,建立健全学生食堂食物中毒和疫、病情况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度。

第4篇: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企业管理理念;高校管理;借鉴

中图分类号:F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3日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校为应付来自国内外的激烈竞争,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同时“跑马圈地”建新校区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可以说,目前我国高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可与国内外同行想媲美。但软件建设情况如何呢,目前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符合高校发展的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达到提高高校管理者意识,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目的,为高校的高效率运作提供保障。

一、企业管理与高校管理差异分析

(一)服务对象的差异。企业的服务对象是消费者,通过提品和服务,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消费者往往不仅注重提品与服务的过程,而且注重服务结果,他们有充分的选择余地,经过比较产品与服务质量后,有选择性地购买优质产品;而高校主要以提供教育服务为主,往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信息不对称,而且受教育者无法随意选择学校与教师,二者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因此最终选择权在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过程,才能明确某门课程是否与自己的学习愿望相符,教师是否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因此,在高校中,提供服务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强调教师提供服务的过程,认真备课、讲课,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实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等服务方法。

(二)管理环境的差异。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一切生产与服务都离不开环境的保障作用。但是,企业环境中常带有控制与强制的成分,缺乏民主的氛围,以制度控制员工、以奖金鼓励员工,有时候这些制度甚至会降低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人尽其才,造成人才流失惨重。这些现象在高校管理中都应尽量避免。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由于高校与企业管理的环境不同,学术文化氛围必然有所区别。作为高校,育人环境应当与教育目标相适应,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可以满足师生心理需求、提高教学效果。有关师生的管理方面,不能完全依赖控制与打压政策。为了培养更多创新性人才,给学术研究创造提供更多发展空间,畅所欲言的学术空间将成为师生共同期待的工作环境。

(三)管理目标的差异。从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经历三大基本单元:生产、生活、教育。它们作为人类生活的根本元素,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人们离开基本要素,将面临灭亡。而企业与高校,恰好处于不同的元素中,即生产和教育。首先,二者经营目标不同,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而高校是非营利组织,主要发展目标在于为社会发展输送人才;其次,二者发挥的效益不同。企业注重经济效益,教育注重社会效益;再次,二者评价方法也不同。企业绩效管理以量化评估为主,如销售的产品数量、质量级别、利润多少等,但是高校作为教育的特殊领域,有很多东西无法用指标来衡量,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能力水平、师尊师德、管理者的领导力等。因此,应该区别对待各种不同事物,而不得盲目追求科学管理,或者设置不合理的非科学性目标。现在虽然量化考核趋向于科学,但是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例如与学校利益或者员工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如果一味量化处理,那么人们可能为了减少损失而不惜造假,显然与管理考核目标背道而驰。

二、高校管理中应用企业管理理念的必要性

在高效管理中纳入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办法,并非是随意的、盲目的,而应该是以高校管理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要充分考虑适用性、必要性原则,才能确保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办法切实发挥作用,提高高校管理效率。

(一)改革高校传统管理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传统的高等教育内部管理办法有的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寻求一条适应自己管理的发展之路,引入其他行业或者组织的成功管理技巧。但是,高校在应用企业管理办法解决问题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管理的针对性,切忌“病急乱投医”。只有引进的管理办法与高校实际问题相适应,才能真正发挥其“正能量”。

(二)为高校管理注入活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高校引进先进管理办法的源头在于企业,然后再扩展到具体的部门和组织中,通过横向流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某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在企业各部门应用一段时间后,基本适应企业发展,然后再传播到其他领域中,高等教育就包括其中。当前,一些高等教育研究者已经着手准备将企业管理思想与管理办法纳入到高校发展中,无论实验的结果成功与否,在引入初期都应为提升高校管理活力发挥一定积极作用。

(三)激发高校管理积极性。在高校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办法,需要一定的勇气与见解,同时离不开各种资源的投入。作为高校,具有强烈的愿望引入成功企业的发展经验,期待通过某一先进的管理办法切实解决高校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这些思想方法无需大力推销,而是高校自觉付出努力,以此保障管理办法的成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管理也可能面临上级压力、外部竞争等因素。而高校引入企业管理办法,努力意愿如果不强烈,可能对预期管理效果的实现产生影响。

(四)提高高校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与管理办法,应选择具有适用效力的策略。首先,应深入理解企业管理的内涵,选择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其次,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应用已有资源。此处所指资源包括具体理解并实施企业管理办法的工作人员,同时也包括机构建设、财力资源、人员调配等。以运用企业管理的特殊魅力,提高高校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企业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实践

(一)后勤管理中纳入企业管理理念。后勤作为高校发展的根本保障部门,加快后勤管理制度改革,是高校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标杆。一直以来,人们往往片面地认为高校管理的企业化管理改革就是后勤制度的改革。实际上,后勤概念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一方面广义的后勤除了后勤管理部门之外,还包括学生宿舍、卫生院、食堂等部门,以及教学辅助部门等;另一方面狭义的后勤则不包含具体的办公系统。以香港的高校办公系统为例,虽然在学校一级设置办公室,但是没有办公室主任,所有办公室业务由专职秘书人员负责,通过合理设计岗位职责,确保办公系统的高速运转,减少繁琐的程序,提高办公效率,确保高校一切工作与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后勤制度改革中,最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化管理,应该让后勤部门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负盈亏部门,进而激发其管理积极性。但也应认识到,由于大多高校的后勤制度改革被限制在校门以外,社会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难以实现经济效益目标;而一些高校食堂面向社会化,在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领导下,为师生提供良好服务,为学校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二)以激励手段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科研逐渐成为核心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有关高校在科研管理、资金筹措、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成果使用等问题上,产生了新矛盾,是高校管理的难点之一。从西方国家的科研发展来看,学术职业的薪酬落后于私人部门,且传统的学术性方式已逐渐落后,与高校发展严重不符。一些教师不仅要从事日常教学工作、开展科研探讨,同时也要在市场化环境中吸纳外来资金、提供对外咨询服务。但是在我国部分地区,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实行社会兼职的压力非常大。另外,在我国由于工业部门普遍不关注基础性学术研究,传统以学术研究为主的高校科研活动可能逐渐走向实用性、盈利性发展方向。

可见,在市场经济发展大背景下,高校科研工作必须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如果仍按照传统的科研预算方式投入经费投资,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经费不足,制约科研成果的产生与转化;另一方面由于科研经费过多,产生铺张浪费现象。另外,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经常出现虎头蛇尾现象。审批项目时充满激情,可是到了成果结项的时候,却只剩一个“拖”字,降低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由于一些高校习惯于将教师的数量作为考核科研成果水平与成绩的主要依据,忽略横向课题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也减少了可转化科研成果的数量。同时,理工学生比例低于人文学生,这也是影响科研管理观念转变的原因之一,需在管理中引起重视。

(三)树立品牌发展意识。随着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发展趋势日益加大,品牌的地位日益凸显。以当前企业发展状况来看,著名品牌将成为企业竞争武器之一。因此,品牌战略引入高校管理,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品牌的创造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而高校未来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品牌竞争优势。可以试想一下,为什么顶尖高中毕业生愿意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而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又为何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且名牌高校争取科研项目也更加容易,这都与其品牌优势密不可分。当市场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就如同消费者购买商品一样,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等更加关注高校品牌影响力。企业将更愿意接纳名牌高校毕业生以便开展科学研究,比如我国著名企业华为股份有限公司,每年从名牌高校中招收大量毕业生,这些高素质的学生为华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保障。因此,对于高校发展来说,应积极借鉴企业的品牌战略,创造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品牌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营造良好的文化管理环境。高校运用企业管理理念开展工作,文化建设不容忽视。应该将高校的文化理念作为支撑高校发展的精神保障。高校作为开展教育的特殊场所,本身就是高素质文化的集合体,具有独特的人文信息魅力,如果失去了校园文化建设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灵魂。但也应认识到,高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所不同,高校管理不能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办法,应当加大宣传的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首先,进行企业管理理念的培训。对于高校管理来说,有些人根本没有接触过企业管理,只有组织开展相关学习,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思想认识;其次,在高校管理中形成共同信念,形成凝聚力,尤其在高校较为松散的组织结构中,应加强各院系、各部门、各岗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加强配合,协调开展工作;再次,可以在高校中引入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全面阐释高校校风、校训、学风、教风,并印制宣传册,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部分,使高校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提高高校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高校发展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周三多等.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后勤集团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工作总结

规范管理是后勤服务的灵魂和核心,是适应高校后勤事业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规模发展的有力保障。根据《江西农业大学“规范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统一部署,后勤集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广泛动员,周密部署,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做到“五个到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加强领导,组织到位

为确保“规范管理年”活动落到实处,真正把“规范管理年”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5月上旬集团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实施方案,成立了“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组长为余清华,副组长为金永忠、吴华,领导小组成员为肖青春、潘金发、张瑞增、王军华、刘艳。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集团办公室,王军华兼任办公室主任,胡彩九兼副主任,集团各中心也按照职责分工进行了责任分解。

二、周密部署,宣传到位

(一)广泛动员 一是集团召开“规范管理年”活动全体中层干部动员大会,及时传达了学校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总体要求及主要内容;二是集团各中心发动本部门员工根据本中心工作性质及各自岗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落实,做到及时查找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二)周密部署 集团“规范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明确了“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几个阶段。首先是查找问题阶段,一方面集团向各兄弟单位发放了“规范管理年”意见表,及时了解各兄弟单位对后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及时召开了五次会议,一是召开集团职工代表座谈会;二是召开学生饮食工作座谈会;三是召开学校离退休干部座谈会;四是召开教职工代表座谈会;五是召开集团退休人员座谈会。通过发放“规范管理年”活动意见表及召开各类座谈会,共征集到意见和建议6类30多条;其次是边查边改阶段;再次是建章立制阶段;最后是评估总结阶段。

(三)加大宣传 为开展好集团“规范管理年”活动,集团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一是通过宣传橱窗进行宣传,加大了对集团开展“规范管理年”活动的总体要求及基本原则的宣传力度;二是通过集团网页对“规范管理年”的活动内容进行宣传,让大家及时了解“规范管理年”活动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便于大家在本部门的各个岗位上进行落实。

三、建章立制,管理到位

(一)完善制度 一是修订完善集团所有规章制度。根据现实工作的需要及时修订集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集团人事管理办法》、《集团员工管理制度》、《集团财务管理办法》、《集团财务制度》等;二是规范执行集团各相关制度。集团及各中心在运行过程中,严格按照《集团经济目标管理方案》、《集团用车用膳管理规定》、《集团员工管理制度》、《集团财务管理制度》、《集团招投标管理制度》及《集团人事管理办法》等执行。

(二)明确责任 以制度为依据,明确相关责任。一是针对“三大中心”工作(党风廉政、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中心相关负责人明确自己的相关职责,对集团的“三大中心”工作进行全面落实。同时,由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与各中心主任签订责任状,做到层层把关,确保不出问题。二是针对日常工作各中心对本部门的具体岗位制订了岗位职责,强化分工,明确了责任。

(三)培养人才 针对后勤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的现状,集团一方面鼓励在职员工进行继续

教育,然后再回到集团工作,更好地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为集团作贡献。集团现已有一位员工修完三年研究生课程回到了集团。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提高集团员工的整体素质。集团于今年7月3日,由人事工作领导小组通过面试、笔试、上机操作等方式公开招聘了两名硕士研究生,作为集团的管理人才进行培养。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集团及时为员工购买了养老保险及意外伤害险等各类保险,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四、多项举措,服务到位

(一)水电服务规范化 为更好地向师生员工提供水电服务,一是集团水电安装维修中心专门制作了维修服务卡,并开通了24小时维修热线(3813580),确保接到电话15分钟之内赶到现场;二是延长了供水时间,由原来的晚上11点停水延长到凌晨1点停水;三是加大了对“三家村”的水电查处力度,特别是对一些经营户及旅馆进行了强有力的查处,保证了学校的水电供应。

(二)饮食服务标准化 为更好地为师生提供饮食服务,一是每学期开学前饮食管理中心都会聘请南昌市卫生监督所的专家为饮食从业人员讲授《食堂卫生安全知识》,提高大家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规范服务,保证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二是各学生餐厅服务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微笑服务;三是各餐厅饭菜价格明码标价,便于学生更好的自主消费。针对当前的物价上涨,学生食堂经营成本增加,为确保食堂饭菜价格、数量和质量“三不变”,集团对学生食堂基本实现了零租赁,保护了学生的切身利益,维护了学校的稳定;四是新教工食堂开张,为使教职工能够有一个环境优雅、饭菜可口、价格低廉的就餐环境,后勤集团从校外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引进了一家餐饮公司为教职工提供饮食服务,并于8月31日正式开张,餐厅标准化的服务得到了校领导及教职工的一致好评。

(三)宿舍服务人性化 为确保学生宿舍的文明、安全、卫生,公寓管理中心职工时时为学生着想,处处体现人性化。一是开学前及时召开全体职工动员大会,为新学期的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落实、事后有检查”;二是加强学生宿舍区的晚间巡逻,确保学生的人身、财产不受到侵害;三是向学生提供阳光购电服务,确保学生购电、用电的公正、公开,停水停电及时告知;四是实施亲情服务,各值班员与学生相互沟通,实施“热情服务、亲情服务”,形成“母子情、兄妹情”,逢节假日及时向同学们发出问候。

(四)产业服务一体化 为更好地向师生提供全面的后勤服务,集团不断挖潜,发展产业,实现产业服务一体化。一是自集团20__年自筹资金兴建了一个自来水厂,基本解决了我校因季节原因缺水的难题。今年上半年集团又投资兴建了一个纯净水厂,已于今年8月18日顺利竣工。通过纯净水厂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为师生员工提供了更加全面便捷的纯净水服务。二是针对目前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学生就餐拥挤,集团自筹资金已在南区公寓兴建了新食堂,并于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改善学生的就餐环境。三是把南区公寓老食堂的二楼改造成学生购物中心,引进大型商业集团经营。同时把一楼建成豆制品厂,一方面解决校内食堂的需求,同时也能满足教职工的需要。

五、上下一心,成效到位

从5月份开始,集团全体动员在学校“规范管理年”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本着“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全力做好我校的后勤保障工作,看清形势找差距,不断规范管理,提升后勤服务水平。近半年来,集团上下一心,通过“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管理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通过对集团章程的制订,进一步明确了集团的性质及职能,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集团的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通过对各中心职能的划分,明确了各自的职责,理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责任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做好我校的后勤保障工作;三是通过对《集团人事管理办法》、《集团员工管理制度》、《集团财务管理办法》、《集团财务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制订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集团的管理,做到“决策有制度、办事有程序”。

(二)服务取得好的成效

通过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强化了集团职工的服务意识。我们的服务宗旨“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承诺”深入人心,后勤职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统一着装、挂牌上岗,以“热心、细心、耐心、贴心、诚心”为师生提供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受气不呕气,有难不怕难”,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肯定和赞扬。

(三)形象取得大的提升

第6篇: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 餐饮服务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191-02

高校后勤管理涉及的行业多、工作量大而且繁杂,一直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点。餐饮服务是后勤的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饮食服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关系到学校的安全与稳定,是学校后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勤保障的重中之重。苏州大学后勤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内强素质,规范服务,苦练内功,增强自身实力,采取有效的科学措施促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推进饮食服务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

1 落实目标管理,规范服务标准

饮食中心实行以各食堂为单位的目标管理体制,以集团目标管理为指导,细化分析饮食中心目标管理方案,结合各食堂的具体情况,与之一一签订协议,切实把目标管理方案落实到位,推进饮食服务工作的发展。

1.1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用制度规范约束。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后勤集团饮食中心出台了一系列管理细则,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定食堂招标方案时,除要求投标商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国家《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外,还要落实和执行好在招标前制定的《卫生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从食堂管理人员到食堂从业人员,从硬件到软件,从原料购进到成品售出,都有一整套有法可依、行之有效、易于检查监督的规章制度,使学校食堂管理在竞争中日趋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做到时时有规范,事事有规范,处处有规范。从食堂碗筷消毒到饭菜的炒炸出售,都有严格的操作标准和要求,从员工的服务态度到食堂生活的质量,都有严格的规定。

(2)加强饮食卫生安全,保证师生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与卫生,事关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饮食卫生安全,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设专人负责管理食堂,从组织领导到从业人员都要有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加强监督指导、管理督查,并把后勤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与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严格挂钩。

建立卫生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餐饮卫生的监督和管理,严格食品质量检查。食品购进保证新鲜、安全,严禁“三无食品入库”,确保食品质量符合卫生许可;食品储存实行严格的生熟食分开、荤素菜区分;菜盘、碗筷、托盘等餐具严格实行“一刷、二洗、三冲、四消毒”;配菜结束,加工下来的废弃物及时倒入垃圾袋,及时做好冲洗、清洗等清洁工作,以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等。严把卫生预防关。食堂从业人员定期体检并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工作前应先洗手,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佩戴首饰以及在加工间或销售场所吸烟等,严禁非本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防止投毒事件发生。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方案》,以防中毒事件发生时,按应急处理机制使中毒人员得到及时救治。

(3)引进竞争机制,开展各食堂、各窗口优质服务活动,定期评选文明食堂、文明窗口和文明工作人员活动,评选结果与相关人员工资奖金直接挂钩。

(4)加强岗位练兵,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餐饮中心成立技术小组,加强对烹饪技术人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食堂伙食质量;利用寒暑假举办炊事员“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活动,搭建了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提高的平台,通过比赛进一步树立了后勤职工的精品意识、服务意识。

1.2 控制成本是做好后勤饮食服务工作的关键

学校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提供餐饮服务,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大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还不高,学生饮食消费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对价格特别敏感。再加之食堂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因此,学生食堂要立足于为师生服务,所以决不允许食堂为谋取更大的利润,而随意提高价格。但食堂的经营、运作又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所以控制成本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学生食堂要正确把握学校食堂属于公益性后勤的原则,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兼顾经济效益、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食堂不能以盈利为重点,要按照消费者的不同需要,进行市场细分,稳住大众伙食,放开适应较高层次需要的小头,使整个餐饮市场有所调剂,平衡发展。对于食堂的大众伙食,实行薄利多销,争取在量大多销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利润。为了降低成本,食堂工作人员要节约每一颗菜、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到粗粮细做、粗菜精加工,在严格计算成本的前提下,保证广大就餐者吃饱、吃好。

1.3 重抓窗口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餐饮服务是面对面的服务,服务质量的高低体现于顾客的满意程度,饮食服务中心突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改善员工服务质量方面,饮食服务中心要求员工做到“三个规范”,即语言规范、动作规范、形象规范。语言规范要做到“请”字当头动人心,“谢”字收尾倍温馨。动作规范指分食要迅速,分量按规定,保质又保量。形象规范指统一工作服,必须戴口罩,头发不外露,个人卫生要整洁。并采取激励措施,奖惩严明,以此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制定了具体的“优秀服务员”评比细则和“优秀服务员”有奖投票活动,“优秀服务员”的评比延伸全年。从而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了饮食服务水平。

2 充分利用网络渠道,搭建好与师生沟通互动的平台

(1)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了解师生的消费需求,听取师生对餐饮服务的需求和建议,针对师生提出关于食堂各方面的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整改,从而提高学生食堂服务质量。

(2)通过食管会举办的美食大赛,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倡导绿色、健康、安全、营养的饮食观念,以“健康、文化、美食、和谐”为主题,做好健康绿色及为广大师生提供一流饮食服务的理念。

(3)坚持开展学生“走进食堂,感受生活”的亲身体验活动。让同学们了解食堂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情况,参与食堂民主管理,共同对食堂工作进行民主监督。通过体检活动也扩展了同学们的视野,加强了食堂人员与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让学生食堂的工作在同学们的监督中得到提升。

3 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人性化服务

对于高校后勤饮食来说,就是通过多种渠道满足师生各种层次的消费需求。高校饮食把良好的就餐环境和服务奉献给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饮食文化氛围,提供人性化服务,真正做到以人为本。(1)按科学搭配的原则,及时对就餐学生给以调配,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2)开展饮食健康知识的宣传。学校食堂考虑到学生平时学习忙、活动繁多,往往忽略对饮食健康知识的积累。餐厅开展推荐饮食活动,推荐相应的营养平衡菜单,标明营养成份,尽量让学生选择时不挑食。还把如何食用营养搭配合理的食物,季节性宜食或忌食的食物品种,一年四季内如何加强锻炼保证身体健康、充满活力等饮食健康小常识以画报图文的形式粘贴于餐厅内,让同学在就餐的过程当中方便对饮食知识的积累。

参考文献:

第7篇: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一、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我院一直按照(甘政办发[2010]145号)、(甘教厅[2011)]32号)、(甘教厅[2011]99号)文件精神,建立了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食品安全责任制,成立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有学院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形成了健全的学校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从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到普通的食堂监管员,都定岗定责,制订了《酒泉职业技术学院餐饮服务中心管理制度》,从食品原材料采购、加工、销售每个环节,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监督管理。

我院设有专职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由后勤管理处与学院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餐厅按照 “统一领导、统一布局、统一采购、统一核算、统一价格、分户经营” 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进行运营。餐饮服务中心配备6名管理人员,每天对餐厅进行现场监督和管理,建立了一支高效、快捷的管理服务队伍。

2.原材料统一采购,确保进口安全。按照高校后勤管理办公室对大宗物资集中招标采购的要求,采取了主体准入、质量准入、市场巡查、危品退市、分类监管、预警防范六项制度。餐饮服务中心对餐厅使用的米、面、油、干调、肉、蛋、设备等物资,公开进行招标,准入企业资质全部存档并报酒泉市食药局备案审核。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和电子追溯制度,确保原料安全,饭菜价格低廉、稳定。

3.强化现场管理,实施过程控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挑选、清洗、加工、切配、烹饪、销售。采取分类监管、定点存放的办法,完善了流程管理,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营养、安全”的管理,确保加工生产流程科学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二次污染的发生。食堂从业人员全部持证上岗,健康体检率达到了100%。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到了100%。

4.严格执行食品留样制度。餐饮服务中心有专门的食品留样室,食品留样取样由专人负责,食堂所有窗口出售的食品全都要在专用柜中留样125克,保留48小时,有台账登记、为食品溯源、落实责任,做好基础工作。

5.蔬菜粗加工和餐具实行统一管理消毒,确保使用安全。学院建有蔬菜粗加工中心和消毒车间,学生所使用的餐具全部由学院提供,由餐饮服务中心统一发放、回收、消毒。严格遵守洗消流程,确保消毒彻底,并定期向卫生职能部门送检,检验合格率均为100%。

6.安防措施齐备,废弃处理得当,积极推进校园环保。所有餐厅操作间和仓库,统一按照要求配备了灭火器,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经常性对燃气管道进行巡查,确保后勤保障无安全隐患。餐厅废弃油脂统一收集处理,泔水统一无害化生物处理,没有对环境产生影响,积极推动绿色环保校园建设。

7.加大投入,进一步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2016—2017年我院共投资2850万余元夯实学生服务保障基础,提升学生服务保障水平。其中,投资420万元,对餐厅进行了“煤改气”,所有餐厅配备了全新的天然气不锈钢餐厨具;投资1600万元,新建一栋面积5000平米的标准化餐厅;投资100余万元,改造了标准化餐具保洁消毒车间和蔬菜清洗切配车间;投资500万元,对祁连餐厅进行了明厨亮灶和功能完善改造;投资230万元对大学生服务区进行了改造。现我院学生餐厅,在设施、设备、采购、加工、供应各个环节都按照标准化条件,达到了要求。2017年被甘肃省教育厅和甘肃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了”甘肃省高等学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称号。

二、节约型校园建设情况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精神,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和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养成良好节粮节水节电行为习惯。我院在原有能源改造、废水回收再利用、新能源推广利用、餐厅煤改气工程、社会化能源合作项目基础上,通过大宣传、定制度、抓管理把节约型校园建设工作真正落实到了行动上,2016年我院被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评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

第8篇: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人才培养 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急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主要来源,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教育、科研、创新的结合及产学研合作,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及培养单位的积极性,强化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企业和高校共同设立,企业出资建设并引入高校研究生导师指导下的研究生团队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培训为主要任务的机构,越来越成为规模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成为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

在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下,通过企业和高校的广泛合作,截至2012年2月,江苏省已经分5批建立了481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省内各高校也纷纷建立了一批校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笔者所在学校也积极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目前已建成省级和校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近50家。研究生团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学习、科研、工作,一方面助推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改革开辟了新途径,有效解决了研究生专业实践环节的落实问题。随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数量的增加,其人才培养的质量越来越引起高校的关注,建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工程。笔者结合本校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的实践,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成立管理委员会,强化组织管理

为保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有效运行,加强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高校应会同设站企业联合成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负责制订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办法、拟定合作计划及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经费和运行经费、遴选进站研究生,为进站导师和研究生提供必需的科研、生活条件等,并全面负责进站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委派设站企业负责人和高校相关学院负责人应担任管委会的主要领导,负责协调相关资源,成员应包括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和研究生导师。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委员会应对工作站的人才培养质量负有重要责任。为保障对工作站的日常运行管理,管委会应设立办公室,由企业安排专人负责日常事务,并明确高校联系人,加强校企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反馈进站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与生活状况。管委会应定期开展交流,共同商讨确定进站研究生培养的相关事宜。

企业作为工作站建设与管理的主体,对进站研究生培养负有主要管理责任,应负责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落实进站研究生课题经费以及必需的科研、生活条件,提供相应生活补助,并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高校应积极推进相关管理工作向研究生工作站延伸,落实管委会负责人人选、明确学校方面对研究生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期间学习、研究、生活等方面的要求,协同设站企业制订落实相关管理制度与办法,共同做好进站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保障培养质量。

二、健全管理条例,强化制度保障

制度是一切管理的基石和保障,建立健全以提高培养质量为导向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制度,对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经多年的校园学习,习惯了学校的各类管理,进站后,研究生应严格遵守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但这要一个适应过程,工作站应对进站研究生开展入站教育,使进站学生了解企业概况和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帮助进站研究生尽快融入企业氛围。另一方面,设站企业应会同高校共同制定相关条例,对研究生进入工作站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制定诸如《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进出站管理办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劳动纪律》、《进站研究生安全管理规定》、《进站研究生考核办法》、《宿舍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明确企业、高校、研究生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做到有章可循。

三、遴选优质企业设站,强化物质保障

高校应遴选具有良好合作基础的企业设站,缩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有助于研究生团队快速融入企业研发氛围。设站企业应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研发基础,对研发项目有迫切和明确的技术需求,能够提供必要的研发条件,如仪器、设备、场地和项目经费等,保障研究生团队进站后能顺利开展研发工作。同时企业应为入站学生提供必需的生活设施,如宿舍、食堂、浴室、活动场所等,并能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保障研究生团队能够安心、开心地在工作站进行研发、学习和生活。

四、实行项目任务驱动,强化项目考核

第9篇:高校食堂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改革;利益主体;职责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4-0067-02

改革的实质是一种利益的重新分配,只有使改革中的各利益主体实现了共赢,改革才能继续 深化。自1999年11月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以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 革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经过近七年的 改革实践,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如何跨越这个阶段,需要我们进一步 理清思路,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职责,以使改革稳步推进。

一、当前改革所处的阶段与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将中国高校后勤改革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004~2008年为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显 著特征是:改革速度减缓,市场化运作受阻,改革风险增大。政府缺位,政策不到位。社会 企业全面撤离。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体制上的困惑。目前,比较多的高校是由后勤保障(管理)处代表学校和 后勤集团形成学 校后勤服务工作的甲乙方关系,后勤集团还往往具有部分事业型的性质。由于后勤实体还未 取得法人资格,无法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市场化运作受阻,从学校分 离出来的后勤实体的生存能力不强。

2政策上的困惑。改革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上的扶持。高校的后勤服务 企业必须坚持 为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提供“公益服务”,企业在有偿服务中必须充分考虑教育 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和学生的承受能力。为此,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应更加明显与明确。为了 配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国家曾出台了税收优惠政策,但该政策截止到2005年底,只是一 种 过渡性质的优惠政策。目前高校后勤法人化改革进展缓慢,大部分高校后勤企业在2005年 之前可能享受不到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另外,政府为了稳定大局,对后勤服务企业在学生住 宿费收取及食堂的物价调控上都作出了一些规定,而有些地方的政府和学校又没有给予一定 的补贴,从而使社会力量投入高校后勤的企业负担加重,许多企业纷纷退出,给改革蒙上 了阴影。

3人员上的困惑。在传统管理体制下高校后勤队伍的特点是人员较多,年 龄偏大,文化素 质低。后勤社会化改革意味着必须按市场运作方式进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后勤员工的分 流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改革之初,为稳定起见,提出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人事 管理办法。随着改革的深入,人员结构及素质与改革的矛盾也愈来愈明显。一方面老人由于 系上了保险带工作积极性并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而且还影响了一批新人,同工同酬在新人 和老人中不能一视同仁。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科研岗位待遇提高, 后勤实体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再加上有些实体没有成为独立法人,缺乏用人上的自,制 约了优秀人才在后勤实体的集聚,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4认识上的困惑。在师生群体中,把高校后勤误认为是为自己提供一项新 的社会福利,对 高校后勤社会化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心理预期:既希望借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得到全方位高 标准的服务,又不愿意为此支付对等的代价。许多后勤服务的焦点问题向学校集中。这些都 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

以上这些困惑造成了三难,即政府的改革难以维继,企业的利益难以保证,学校的负担难以 减轻。

二、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职责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一)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

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持有不同的目的。

1政府的需求。政府希望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突破高校后勤的瓶颈 制约,满足高等教育发展对后勤的需求,注重得到社会效益。

2企业的需求。企业希望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获得更广的赢利空间,注 重得到经济效益。

3学校的需求。学校希望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利用市场机制,减小 对后勤资产的投入,并使广大师生享受到优质低价服务。

可见,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二)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

由于都从自身利益考虑问题,所以往往会出现对自身有利的事情就做,对自身不利的事就不 做的情况。当职能与利益相冲突时,有时会将利益放在第―位。因此,工作中错位、越位和 不到位的情况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

1政府没有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对企业的行为行政干预过多。主要表现在 , 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求企业服从社会效益,但又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企业在市场中没有扮演主要者角色。企业的主体行为不强,竞争不力, 有些后勤实体作为准行政性机构还在按事业管理方式进行运作,市场生存能力弱。

3学校没有扮演好消费者的角色。在后勤保障系统中,学校中的师生是被 服务者,即是消 费者。消费者有对商品和服务的选择权和投诉权。而目前的现状是,学校的角色有两重性, 即是消费者又是服务者,如代替企业来行使职能,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如果以上这些情况不改变,将影响后勤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政府、企业和学校的职责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国家宏观调控、行业自律 管理、职能部门监督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系统。因此,作为改革中各利益主体的政府、企业 和学校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只有做到了各司其职,才能取得共赢,才能得到共同发展 ,才能使高校后勤改革顺利推进。

1政府的主导职能。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他著名的《自由选择》一书 中写道,政府的 职能主要有四方面:保证国家安全、维护司法公正、弥补市场缺陷、保护那些“不能对自己 负责”的社会成员。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而公共产品不符合等价交换的原则, 这种产品应由政府来提供,政府要弥补市场的缺陷。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也必须由政府来进 行一定的投入与政策上的支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指,它作为公共机构能够真正从社会公共 利益出发,顺应制度变迁的大趋势和成员对新的更优制度安排的需求或要求,及时提出可供 选择的改革方案及政策措施,能够将改革的力度与社会的可接受程度恰当地契合起来,从而 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以恰当的方式顺利推进。因此,目前政府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主导 工作应为:一是加快实现教育行政部门的高校后勤管理职能的转变,建立并完善对高校后勤 的行 业管理。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后勤的管理最多能做到一般的要求和非专业性的检查、指 导,属于粗放型的管理。在这种模式下,只能满足一般的需要。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 教育的发展,国家、社会和高校对高校后勤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校摆脱办后勤 的负担,而且还要求后勤保障高质量、低成本、多方位、体现公益性,保持学校稳定,并不 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此,应成立教育后勤协会,转变以往的粗放型管理,实行精细化 、 专业化的管理。二是要完善必要的配套政策。我们有些后勤保障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体 现公益性的责任在于政府。例如,目前国家依然要求控制学生食堂和宿舍的价格。控制价格 是应该的,但用行政手段控制价格不符合市场规律,在机制上理不顺,必然会制约改革的深 入,甚至引起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通过免税、零租赁、补贴、投入等办法体现公益性。 在这个基础上,使学生承受的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波动线下,随着市场价格波动,这样才是 合理的。三是应制定有利于后勤实体长远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将现行后勤税收优惠政策延 续至2008年(完成后勤改革的攻坚阶段),待高校后勤实体切实成长为成熟的市场主体后,再 适时考虑优惠政策的范围与比例。

2企业的主体职能。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对于没有从学校剥离的后勤机构 来说,实现后勤 企业法人化改革是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关键。只有具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 我发展的后勤法人实体,才能增强市场中的竞争力。这样的实体,在运行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 要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实现后勤资源的合理配置。要按照市场规律,依照供求矛盾, 使学生宿舍和食堂资源得到新的配置,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同时,必须加强核算,克 服在原体制下的“供给制”、“福利型”带来的不计成本、不计消耗、不讲效益的做法,降 低成本,减少损失和浪费,使各项服务价格一般都比同类社会价格优惠。二是努力实行资本 经营和股权多元化。以股权为纽带的合作和联合,将增强实体自身的实力,获取更多的融资 渠道,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优势。三是实施后勤实体的股权改革,通过教职工的入股把 后勤职工形成“连股连心”的“命运共同体”,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增强企业的凝聚 力。

3学校的选择与监督职能。第一,学校有代表师生选择服务企业的权利, 在享受权利的同 时也有它的义务。一是做好宣传工作,使后勤改革与师生的愿望相一致,使改革的深入与广 大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一致。二是要为企业创设好的服务氛围,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对 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予以制止,要设立学生与后勤实体的沟通渠道,有问题及时消化与解决 ,防止学生与后勤实体间的矛盾激化。第二,学校要做好督查工作。要构建有效的后勤监督 机制,加强后勤监控职能。后勤监督制约机制要能够监督服务实体的经营活动,确保其做到 遵 纪守法,合法经营。在高校的后勤保障体系中,学校后勤部门作为学校归口管理的“小机关 ”,要真正负 起学校后勤方面的规划、协调、监控和管理工作。要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组成的考核监督 小组,定期组织评估和考核,奖优罚懒,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难题与财税政策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6( 13~14)

[2] 肖竟章,郭朝东,张正才.用科学的发展观审视高校后勤实体法人化改革[J].中国高教 研究,2005(10).

[3] 朱宝铜.理清思路,齐心协力,加快建设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N]中国教育报,2006( 3),24.

[4]黄士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偏差及修正[J].中国院校后勤信息,200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