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

第1篇: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 学校督导 意义 内容 方法

随着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深度认识、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加大投入,教育督导机制的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振兴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高各类学校综合办学品位和质量的契机已臻成熟,教育发展迎来了契机。教育的辉煌前景昭示我们:这既是振兴教育发展的机遇,又是对业内人士的有力挑战,更是时代对一线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因此,强化教育督导职能,充分发挥教学督导潜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笔者结合自身业务属性,就督导问题谈谈看法,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完善学校督导机制,强化学校督导职能。

目前,鉴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性、时效性、前瞻性、多元性等特点,教育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教育要不断完善健全其督导机构,丰富细化评价内容,明确督导职责和任务,创新督导方式方法,探寻提高督导质量的突破口,切实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正常运转、良性发展。学校督导不但要坚持以人文本的理念,凸显督导计划的周密性,而且要体现督导的政策性,更要展现其发展的导向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校督导工作的监督、指导效能,使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风格、办学品位、管理水平等得到同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得到增强,形成和谐教育育人的浓厚氛围。

二、有针对性地勤查勤督,促进后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全力提高督导的实效性。

学校督导要坚持针对性的勤督,重点要在指导上下工夫。据多年来在勤督重导上所取得的成绩,工夫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勤督重导必须措施得力。如何勤督?这就要求督导人员在正常的教学时间上,做出科学的、灵活的、有针对性的安排,真正体现勤督勤查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如何指导?不仅要考虑指导内容的前瞻性和教育教学的导向性,还要周密考虑指导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

其次,勤督重导必须跟踪到位。学校事务庞杂繁多,督导同志一定要思路清晰,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阶段性工作与随机工作有机结合,脉络清楚。随时跟踪督查现时工作,适时跟踪指导阶段工作,既不放松一件大事,又不放弃一件小事,使学校各项工作均能高效有序开展,这样,学校督导工作就会体现出强大的督导效能。

再次,勤督重导必须以知识为引领。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向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复杂过程,要做到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促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协调发展,知识就是最重要的前提和载体。因此,学校督导人员必须以丰厚渊博的知识为底蕴,以较强的专业知识为保障,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做到心中有数,成竹在胸,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张弛有度,督导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最后,勤督重导必须重视技能培训。“教学有方,但无定法”,虽说这是教学工作者常说的,但对其内涵的理解和诠释却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对其正确理解和全面客观诠释,才能启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灵动智慧,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拓宽教学视野,增强创新欲望,做好勤督重导工作。教育督导人员一定要活学活用,因材施教,以身作则,敢于实践,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工夫,给教师教学带来充满个性魅力的视觉盛宴,更新传统的教学观,用实际效应感染教师、提高教师、发展教师,在点拨和指导中促其专业成长,从而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通过对素质教育活动的督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检测,指出存在的具体问题,再结合校情,指导帮助学校制订素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用素质教育活动丰富学校生活,给学生提供色彩纷呈的精神家园,保证每个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使师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实践意识得到不断增强。所以说,勤督重导工作必须在“导”字上做文章,“督”是手段,“导”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督导督查工作的实际效率。

三、转变督导观念,更新督导思想,不断探索新的督导模式,突出督导的针对性。

伴随国家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机制的转变,督导工作必须顺应潮流。面对督导,我们必须明白,观念的更新是保持督导工作恒久魅力的基石。在督导工作中,我们既要注重传统的督导方式和方法,又要不断探索新的督导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创新形势下课改工作的全新局面,保障课改实践的多元发展,促进高效课堂的自然生成。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综合督导工作。

第2篇: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师;高校;创新教育;职能

G647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各国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教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提高社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高考扩招政策的实施,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带来的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第一批扩招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问题也随之一年年变的严峻起来,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比比皆是。毕业生想找到满意工作,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校期间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到实际工作岗位上后能用创新的理念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样对学生对自身对用人单位都有益处。具有创新思想也可以使学生具备灵活的工作方式,有助于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工作空间,提升社会竞争力。

二、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思维方式保守,缺乏创新思维

我国教育长期采用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强调对书本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知识观、教育观和学习观没有得到根本变革,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之间存在着反差。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面窄,相关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大W生的思维方式往往较为单一。笔者曾做了份调查问卷,在问到“你参与创新活动时遇到的困难时什么?”,有65%的学生选择了“知识面不够,研究困难大。”有23.7%的学生选择“缺乏好的创意和想法。”有16.5%的学生选择了“动手能力缺乏,作品无法完成。”这反映出高校学生遇到问题时习惯于采用传统、保守的思维模式,不能全面看待问题,灵活性不够,不能举一反三,缺乏发散式思维模式,就会导致创新很困难。

2.创新活动开展过少

在问到“你认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哪些重要意义?”这个问题选用的是多选题方式,有77.3%的学生选择“增强了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勇气”,有72.2%的学生选择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66%的学生选择了“有利于实现创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反映出大家还是赞同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问到“你认为创新活动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方面是?”在“理论知识水平,创新思维能力,没有什么帮助,其他”四个答案中,有82.5%的学生选择了“创新思维能力”,另有10.3%的同学选择了“没有什么帮助”,这个问题反映出大家还是肯定创新能力培养对思维能力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个人的成长是有益处的。很多学生对创新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有活动也很想积极主动参加,但是因为知识面窄,思维单一,很容易在遇到困难时知难而退,消磨创新激情。

三、教师在创新教育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注重传授已有知识

目前我国大学采用的教学模式偏传统模式,表现特点为注重知识的传承,强调对知识的讲授、重复、记忆,却轻知识的创造,不注重对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练习的培养和指导。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升学考试作为评判标准。随着目前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对学历证书的重视,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获取高文凭和更多证书上,整日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按标准答案死背书,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多余时间去顾及创新活动,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和动力就被消磨殆尽。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只是偏重知识的积累,对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较少,课堂和课下很少进行系统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渐被淡化。

2.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

目前,高校的主要教学方法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方式表现为课堂上是老师不停的向学生讲授知识,很少运用问题式、研讨式、情景式等这些教学法,老师和学生缺乏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没有去积极的思考,没有培养起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遏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老师们能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们去思考,讨论,这样的教学效果应该会更好,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四、教师在创新教育中应发挥的职能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培养人才时会有很多因素对人才的培养产生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是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水平以及学习能力对学生会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会用最佳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掌握最前沿的学科知识,也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去探索研究前沿学科知识。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几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能本着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原则,耐得寂寞,淡薄功利。其次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知道相关学科之间的关联。再次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最后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要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念

对高校来说,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观。在如今,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每天的信息量剧增,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由单一化变得多元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单纯的书本传授式教学法使学生们获取的信息量太少。传统的满堂灌的传授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职责就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好自己备课的内容,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去会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在面临新知识的时候能进行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动手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梁慧稳.刍议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J].现代管理科学,2006(2).

[2]张学忠.科技知识读本[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4).

第3篇: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就已阐明了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其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就是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大纲》的“前言”部分开宗明义,“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明确提出了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在“教学目的和要求”部分提出了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结构。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又对上述目标结构中的各子项分年级、分单元提出了层次分明、具体明确的要求,形成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三级目标体系。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只要认真实施《大纲》,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对学有余力、爱好数学的学生因材施教,发挥特长,必将促进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审美素质等基本素质,以及个性素质的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学科所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结合形势、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有机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够促使小学生知、情、意、行诸方面和谐发展。

认知能力是小学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责无旁贷地被公认为“思维的体操”。所以《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十多年来的教改实践证明,组织良好的数学教学能使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认真思考的习惯得到培养。

所谓“组织良好”的教学,许多教师的实践证明是把概念教学置于传授数学知识的中心地位,遵循儿童认识概念的规律进行教学。因为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概括的反映。掌握了概念,就能引起广泛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能力。然而正因为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小学生认识水平较低,概念教学成为公认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是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儿童获得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小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正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已有感性材料获取典型表象。如借助学生外出旅游所看到的里程碑之间的距离,建立“千米”的概念。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分、拼、摆、观察、体验操作过程,形成表象。再通过对表象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得到概念。学生在形成数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运算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经过训练形成整、孝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形体概念的积累建立空间观念;综合种种能力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显然,建立概念、运用和积累概念的过程就是发展儿童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人教版义务教材小学《数学》课本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过程。然而“应试教育”只看试卷反映的结果,忽视上述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过程,使一 个时期来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误入歧途。

小学数学知识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联系九宫填数、古算术题、圆周率等材料教育学生,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伟大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领略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并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例如两个量相比较的关系随着条件的变化而转化,当两量一一对应时,它们相等,当不能一一对应时,它们不等;两个不等量相比较,以较小量作为标准进行差比时,得到“多几”,以较大量作为标准进行差比时,得到“少几”;以较小量作为标准进行倍比时,得到“倍数”,以较小量作为标准进行倍比时,得到“分数(率)”。此外,将“点”延伸就成为“线”,将“线”延展就成为“面”,将“面”平移、旋转就成为“体”,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同时也就具有应用的广泛性。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统计数据、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数据,都是自编应用题的好材料;让学生自己收集数据进行“多位数读、写”练习,进行绘制简单统计图表的练习;通过对数据的感知更加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的先导。因为兴趣是儿童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趣味数学知识,常常能有效地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结合练习课和活动课组织数学游戏和竞赛活动,在活动课上讲数学家的故事,能激发小学生的好胜心和成功欲,进而鼓励他们从小立志,逐步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赏心悦目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感受、欣赏和评价。数学知识所蕴涵的和谐、统一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也能给人以美感。数学课上教师端庄亲切的仪态,简练明快的语言,规范工整的板书,匀称精确的范图,鲜明雅致的教具,师生间和谐默契的交流,都使学生感到愉悦;几何图形的对称,运算定律、方程等号两边的巧妙平衡,数学概念的概括和简约,数学推理的严谨和简洁,数学解题方法的巧妙,都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简明、和谐、整齐、统一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美感,激发创造美的热情,陶冶高尚情操。

习惯是一种稳定的、由多次重复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小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期。好的习惯一经养成,终身受益,反之,不良习惯一旦形成却难以纠正。要学好数学,必须要有“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先晓之以理,提出每阶段的明确要求,然后反复训练,强化印象。这样持之以恒,坚持数年,必有成效。可是“应试教育”视思想品德教育为额外负担,以“应试”作为学生学习的目的,逼迫学生承担超负荷的“大运动量”训练。师生间哪有情感交流?更无美感可言了。

综上所述,组织良好的数学教学,能使小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具有整体育人功能。

然而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定型,往往因为学习环境、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学习成绩。也许有的“大器晚成”者尚未显示出来,也许有的智商较高者因求知欲得不到满足而兴趣别移。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课阵地,发现和培养数学特长生,适当地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做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题目,最大限度地发展其数学潜能。至于大面积参加数学竞赛培训,以竞赛为升重点中学的“敲门砖”,加重学生负担,干扰正常教学,显然是“揠苗助长”,违背规律,同样是不可取的。

第4篇: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服务育人;素质教育;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服务性机构,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热情主动的服务态度,观察、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服务导读工作,这就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

一、发挥图书馆职能作用,做好读者服务工作

首先,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情报资料中心,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除在课堂中听课外,大量时间是在图书馆、阅览室自学获取所需知识。据调查,普通高校学生利用图书馆学习时间是占总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以上。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应当使学生通过文献资料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自学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观察和掌握他们的阅读倾向,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性地开展阅读导向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个别读者端正阅读态度,进行思想教育工作,针对各种实际情况主动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关心学生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是高校图书馆的职责。

其次,搞好馆藏建设,提高书刊的入馆质量是实现教育职能的基本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需要依靠图书资料的传播,这就要求图书馆在图书采购收集过程中,在每个环节都要把好进馆质量关,严防不健康的书刊流通。

再次,优化育人环境对读者的熏陶作用是图书馆的又一职能特点。图书馆是传播知识、传播文明,开展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重要阵地。要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把“服务育人”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为反映我馆职工的良好精神面貌,阅览部全体工作人员尊重读者,优化服务,齐心协力,努力使阅览部成为学校的文明之窗,为读者营造一个文明、洁净、清新的借阅环境,形成了学生求知上进、刻苦攻读、博览群书的良好气氛,同时我们还想方设法为读者解决疑难问题,尽最大可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增进了馆员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发挥图书馆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优势,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图书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发挥图书馆素质教育重要阵地的优势。图书馆的教育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这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应试教育”“专才教育”向“能力培养”和“通才教育”转变。

高校图书馆有大量的图书、期刊及视听资料,图书馆可定期开展一些系列的教育活动,如读书汇报会、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会、阅读与检索、好书推荐等,组织读者多读书,引导读者读好书,指导读者学读书,针对目标读者邀请专家学者开办各种讲座,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与知识素养。尤其遇到重大节日和纪念日,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优良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活动。特别是在新生入学期间,举办入馆讲座,帮助他们了解馆藏图书。同时,图书馆还应开设文献检索课、网络在线教学课、读者培训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这些活动使图书馆文化资源起到塑造灵魂、陶冶情操的作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修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三、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升服务质量

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图书馆发展的保证,馆员的业务素质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一个高素质的馆员不但要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丰富全面的文化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协调管理和开发创新的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员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形象是决定对读者服务态度的条件。

要想能成为具有高素质的馆员,就要从各方面进行不懈学习和努力。只有馆员素质提高,才能在图书馆中营造一个愉悦、文明的服务环境,使每一位读者愿意把图书馆当成求知的乐园、温馨的学习场所。图书馆员必须树立“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敬业精神,在思想观念上将“努力使读者走进图书馆”的传统观念,转变为“让图书馆走近读者”的新观念,通过不断努力,提高馆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用新的思想指导实践,做好各项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总之,图书馆是读者利用率高、利用时间长、利用人数多的部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因此,要切实转变图书馆服务方式,通过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去凝聚读者,融洽读者与图书馆的关系,从服务读者出发进行有序合作,努力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史宁.数字时代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角色定位[J].科技情报与经济,2005(1).

第5篇: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一、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及其具体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服务功能也随着其内涵的发展而发展。

职业教育直接为就业服务,所以职业教育应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先进的技术与教学资源,通过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劳动实践,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为发展科学技术,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它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主要针对一个行业或专业进行技能型的学习和训练,为相关企业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同时,职业教育通过对学生、转岗和下岗人员、进城务工等人员进行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大批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创造科技成果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职业教育就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这批具有较高生产水平和技能的人才。只有培养出这批有一定基础的技能型应用人才,才能发挥他们的科技创造能力,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加快经济增长速度,转变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当前的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集约型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服务于科技创新

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具有教育教学的能力,而且具有专业的应用性知识,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及技术咨询服务。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工作,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职业院校的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具有实用性,他们的发明创造可以推动科技进步。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也是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组织科研技术的开发,从而为科技创新服务。

二、职业教育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途径

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技能人才,大力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力争达到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各项标准和要求。

(一)产、学、研三结合

“产”指产业,“学”指学校,“研”指研究机构。产、学、研结合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产、学、研结合使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技术创新源头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为技术创新创造了平台,是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产、学、研三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企业还能参与办学,将专业设置与企业结构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设备齐全、生产经验丰富的优势,在企业建立合作实习基地,开展教学、生产、科研和应用技术推广的合作教育。

(二)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在开发这种类型的人力资源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就要丰富职业教育的内涵,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专业技术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人才。

??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就要明确职业教育定位。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行工学结合,突出是假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和建设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6篇: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开放;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2-0151-02

博物馆的雏形是公元前3世纪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港口建立的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了2000多年,当时是保存战利品和雕塑等古物的收藏室。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在建立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的许多艺术珍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进行整理和研究,而亚里士多德则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和知识传播。由此可见,博物馆在发展初期就被赋予了教育责任。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博物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充分发挥,而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更是不断突显,特别是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已从原来的简单观赏提高到用这种形式陶冶自己的文化艺术情操。博物馆是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它担负着向广大观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的重任。如何才能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多方位、多渠道的开展,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博物馆自身定位,发挥陈列展览的社会教育载体作用

博物馆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特质,确定自己是谁,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运行及展览策略;确认自身潜在的优势,展现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使公众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不同,从而在公众心目中确立自己的教育价值。国内一些运行较好的博物馆,都对自己的教育价值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其藏品征集,科研、展览宣传等都围绕自己的定位开展,有效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的各种展览场所和教育活动众多,博物馆如何在繁荣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发挥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广阔的艺术平台的优势,区别于美术馆、画廊及其他展览场所,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基本的宣传形式,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资源优势最直接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览是否有特色,是否能体现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博物馆教育价值的发挥。有些博物馆的展览是因展而展,不揣摩公众心理,不去了解社会动态,被动而无奈地完成自己一厢情愿的展览计划,其结果自然是无人捧场,也就更谈不上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一次展览的成功与否,涉及各方面因素,如文化氛围的培养,城市精神的彰显,展览主题和展品选择,陈列设计等。没有主题精神和精美展品,只是拼凑数量的展览只能是门可罗雀。

二、改变博物馆长期以来单一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进行多渠道、开放式的互动教育

博物馆所蕴藏的知识量是巨大的,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知识宝库向广大观众传授知识是我们博物馆工作者的一项艰巨任务。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形成了以说教为主的单一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以讲解员的讲为主,观众则是被动地听。这种说教模式只是一种知识的灌输,不利于激发观众的兴趣,调动观众思考的积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为此,博物馆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说教模式,采取多渠道的互动式教育,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使观众参与其中,由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吸收知识。博物馆应加大硬件设施建设,为观众提供动手操作、触摸展品、活动和游戏、趣味问答、设置文物复原等互动项目。如在每个展厅都设置多台多媒体,供观众自由观看,又可以结合展出内容滚动播放宣传短片,对展出内容给予形象生动的诠释。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出内容给予形象生动的诠释。

三、博物馆要转变观念,力求积极主动

长期以来,大多数博物馆认为只要把展览做好就行了,有没有人参观是另一回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误导下,使我们的许多好的展览并没有吸引太多的观众,没有收到很好的社会效益。再好的展览如果没人参观,那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转变这种错误观念,力求主动,坚持把展览推出去,从而使更多的人受惠。我们必须认真对展品进行选择陈列,内容安排与解说词撰写;讲解活动中的节奏、语气、情绪、仪态以及围绕展品而制作的标牌、版面、环境布局与参观顺序,都必须在实物、音像、文字的综合演示中,浑然融为一体。给观众的印象、感受、记忆自然而明晰,生动而深刻,美好而难忘,达到物人合一,自然美与群体美完美结合的施教效果。从而使观众在获得有关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得到艺术感染和精神享受,使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同时为之吸收。目前一些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跟不上时代,缺乏新意,成为公众“一次性消费场所”,“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对其的写照。基本陈列大多按年代、类别或其他内在的逻辑关系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主题。为了诠释主题,博物馆应当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展品,并配合运用相应的陈列形式设计与展示技术手段来予以表现。我们不妨另辟蹊径,从局部细节处去寻求展览面貌的革新。首先是展品循环、常换常新。在保持主题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丰富的馆藏文物来更新展品,至少是通过每隔一定时间更换部分展品,来保持参观的新鲜感。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是相对固定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如果没有常换常新、生动活泼的临时展览,博物馆就缺乏生气,就无法紧跟不断变化中的社会形势。临时展览对藏品的要求相对不高,规模可大可小,投资少、周期短、针对性强、效益明显。经常举办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临时展览,既可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方面需求,使公众得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教育和文化艺术享受,又能够有效增加博物馆的人气,不失为活跃博物馆工作的有效方法。临时展览由于其灵活、机动的特点,已成为博物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自由舞台.

四、博物馆应加大美学教育力度

博物馆集中了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优雅的品位和高贵的档次,是艺术和美的殿堂,也正因为此,难以被一般的公众理解和欣赏。如果仅仅靠单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已满足不了公众的需要,他们更渴望如何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博物馆应在美学教育上多花点心思,引导观众如何去欣赏美的东西,鼓励他们鉴赏艺术品和提高对艺术品的认识水平,拉近高雅艺术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只有观众懂得了如何参观并利用博物馆提高审美情趣和激发美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对博物馆保持长久的兴趣,养成定期来参观学习的习惯,免费开放也才能真正起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作用。

五、开展馆校共建是博物馆开拓教育功能的有力保障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好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首先,要建立长效的教育机制。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由表面推向深入,才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馆校之间要长期联系、深入合作,不能一年安排参观一次就了事。广州从1997 年起推行的中小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制度,杭州市政府推出的中小学生“第二课堂”计划,都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其次,博物馆设置专门的教育部门。这一联络机构的存在能够有效强化与学校的联系。在美国,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配合学校教育。该部门通过为学生在博物馆设立专门的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办专供儿童参观的陈列室,提供有偿借用的图片、幻灯、标本、模型等方法,为来博物馆参观的青少年提供服务。再次,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第7篇: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职能;教育职能;关系辨析;定位

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是学校的中枢系统,对内起到组织协调、咨询服务、参谋辅助、控制监管与督促、指挥决策等作用,对外是政府、企业、国内外同行友人沟通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发挥着联络沟通、发展公共关系的功能,发挥着承上启下,联通内外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我们追溯高校的核心功能时,会发现它恒定不变的本质要务是教书育人,故高校的行政职能部门不能以自身具有行政权力而抛弃本质功能。根据汉语词典的中文语义和使用演变,“功能”一词较宏观、广泛,而“职能”则较微观,狭义,前者概括面更宽泛,而且其重心是从实际应用中发挥积极向上的作用及正强化效应加以界定的;而“职能”的使用则有着较为严格的限定,一般不对其使用产生的效果给予价值评判。经过使用演变,产生正面效果的“职能”一般则被人们称为“功能”,因为它已经“发挥出有利作用”了。所以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也应该被包括在其“功能”中,仅在内涵上有着本质的差别。文章从微观的角度针对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基础职能即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分析论述,经过梳理得出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教书育人及学术科研职能回归的途径与方法。

一、高校的功能定位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2年整补本)的解释,“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高校的功能具备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和学术产业化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科技功能和文化功能[1];“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该含有的作用,职责;功能”。按词典的中文解释要求可见,在解释和使用高校的功能定位中的“职能”一词时,对其使用意义方面要求较为严谨和规范。高校的职能主要是知识传播、知识创新的知识物化三大功能块,这一“职能”必须严格限制在高校的职责范围内,一切都是高校所必须履行和完成的共性职能,否则就是高校的“失职”。知识传承、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最根本、最一般的职能,是高校持续发展的主题,离开了这一基本职能,高等教育便不复存在。其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发展科学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高校的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然而培养人才与知识传承、承担科研任务、开展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永恒不变的、可相提并论的三项基本职能。

二、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定位

高等学校行政部门是指除二级教学部门之外的行政职能和教辅部门,是学校的内设机构,学校拥有的各项功能与职能,很自然的让不同的管理部门必然具备,甚至发挥的职能更为具体、细化。尤其是管理和服务功能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功能辨析

《现代汉语词典》对“功能与职能”的含义解释得非常清楚,两者发挥着同一种“作用”,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功能”的“功”包含着“效能、功效”之意,特别是功能在表示事物、事件、行为等实际产生的、发挥的有利、有益作用方面,字面意义上或意境上已经带有价值评判和效用的肯定;“职能”一词中的“职”包含着职业或职务责任“尽职、职责”的意思,词意显中性,故词本身对其使用过程中词意体现出的作用或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并不带有价值的评判。广义上说行政管理部门的功能是从机构设置之初就被学校赋予其行使权力的功能,属于外在的事物;而狭义上来说,学校行政部门本身的职能或应尽的职责依然是知识传承,培养人才,这是核心,属于内涵的事物,其次才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二)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职能的定位分析

对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定位,首先就要从纵向分权的角度来明确学校与二级教学院(系)之间各自的职责。因为对于行政管理部门而言,它履行的事务管理职能是来自于外部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的间接授予,内部则是学校党委和行政共同的直接授予。要使行政管理部门履好职、用好权,牢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就必须明确行政管理部门和二级教学院(系)之间各自的职能定位。各二级教学院(系)是具体实施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主体单位,故其中心工作首先是教育教学,其次是科研创新。学校应把日常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权力完全下放给二级教学院(系)来实施,行政职能部门不再过多干预或直接不干预教学事务的具体管理,让二级教学单位拥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开创人才培养和拓宽人才输出市场的自,学校层面则以计划实施、组织监督、过程调控、服务协调等为工作重点,大方向上把控制好办学方向、教育理念及精神、制定发展规划战略与发展政策、学科建设与专业拓展、改革管理体制、选人用人制度、考核评估与协调监督,负责校园实习(训、验)室、图书馆和网络中心等共享资源建设和现代化管理等。所以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定位必须清楚明晰,才能有效发挥各自的管理作用。21世纪的今天,高等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到底该如何界定?如果把高校各种管理权视为一个整体,那么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就是这些管理权力的执行者,它类似于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特定的权限范围内进行各自的管理活动,例如可以代表学校制定出台学校层面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从高校内部管理循环系统的全过程来看,各级行政职能部门是学校对内对外、对上对下决策的主体[2]。

(三)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教学职能定位分析

众所周知,作为高等学校,有学生才称之为学校,有教师才能使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实现,也才有管理部门的存在之地。管理部门必须具有服务意识,切不能自以为是,否则我们将失去群众基础,失去了根基,变得什么都不是。

1.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倘若没有管理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全方位的保驾护航,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将会无法正常开展,甚至学校整体运行也会出现问题。当然,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也不能只强调单一的服务而忽视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与技术手段的使用。如果片面地强调服务管理,就会使全盘工作陷入被动,不能充分调动行政管理职能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无法合理而有效地履行其职能。可见,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是学校综合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绩效评价角度来说,管理职能部门作用发挥的好坏不能用短期的、单纯的校内管理考核结果或一些固定模块化的考评标准进行简单地衡量,而是主要以服务型高校综合建设为基础、科学发展为目标等综合因素来考评。

2.纵观高校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学校核心的、主导性的工作是教育教学,故学生相应地成了学校的主体,学校各级部门和单位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培养人才这一核心来开展各项工作的。各行政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工作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培养人才这一中心工作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所以行政管理部门教育职能应更多的、更主要的是体现于服务职能方面,做到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全校师生服务。行政管理部门从思想上、行动中真正做到了服务为先,才能在业务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管理职能。行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不能在思想上、行为上以优质服务为基础来开展业务工作,那么管理对象的抗拒、反感心理就会大大增强,事态或是管理的不稳定性就增大,这必然导致管理的成本和危险因素大大增加,甚至会出现无法预料的势态和局面。由此会导致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开展业务时就会出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怨声载道,管理对象推诿、不配合等,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处处被动挨打的工作局面[3]。例如在实际工作中许多职能管理部门往往不注重平日工作中的服务态度和行为,一旦发生矛盾就导致学生或者教职工对一些小事纠缠不休,甚至矛盾激化升级。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诸多工作都是需要学生或教职工配合才能完成的,如果工作人员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将会把简单问题搞复杂,行政管理工作就难以开展。久而久之会导致业务工作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

三、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教学职能与服务管理职能辨析

教育教学职能是一个学校高校的核心工作,其首要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再就是科学研究与创新,这就决定了它们处于主导地位,是一切工作的核心。然而,处于辅位的服务管理职能则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它们都在学校创立之初,从地方政府到地方经济社会,赋予了它们一个重要的职能即是为国家、为社会、为用人单位培养适应市场发展的可用、能用、用得上、可塑之才。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再次印证了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也是教育教学职能这一结论,再者学校的主导性工作是教育教学,各级部门的工作都围绕教育教学、培养人才这一核心而展开,行政管理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认识到这一中心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更要增强自己的保障性、服务型职能,充分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更多地体现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总的来说,行政管理部门教育教学职能与服务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就如《左传》里所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没有教育教学职能学校就不能称之为学校,没有坚实的服务与管理作为后盾,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得不到保障,体制机制也将无法正常运行,其他工作更无从谈起。

四、行政管理部门的教育教学职能“回归”途径

1.不忘初心,做师生满意的老师

不能忘记自己是人民教师的身份,所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根据个人所学专业、从事的业务工作和具备的工作经验,主动与二级学院对接,每学期或每隔一学期申请任教1-2门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训课、素质拓展课和公共选修课,让我们不忘毕业时进入高校的初心。除此这外,还可以适当开展个人擅长的、专业前沿的、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沙龙。

2.教学合一积内功,提升专业与科研服务能力

主动参与各教学单位的教研活动,教学改革研讨和对内、对外的学习交流活动,专业建设中的市场需求论证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讨与实践性论证,以及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国家级、省级创新工程项目,国家级、省级自然和社科基金研究项目,与校企、政校、校校横向、纵向合作的科学研究项目等,最终能独立主持申报校级、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和研究项目。

3.分门别类,做专一的导师

行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主动参与二级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个人特质、专业能力、实践经验和岗位业务实际为相关学院专业的学生充当校内导师,带领和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以己为榜样带领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4.针对专业,做一名合格的引路者

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利用部门的业务工作实际,利用部门岗位与校内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见习岗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均能在实际工作中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育人,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上学习领会和体验第一课堂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处事之道。

5.胜任岗位,做德能合格的师傅

行政管理部门根据部门业务工作实际,定期接收与岗位工作相关的各二级学院的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学习(见习),部门工作人员根据工作量的多少带领2-3名学生开展实际业务工作,并逐渐成为学生专业技能岗位的第一任师傅,让学生走出校门时初步具备适应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6.更新理念,提升管理效益与服务能力,全方位育人

提高服务管理能力,减少业务事项审批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加强业务技能学习,提高办事能力,提升工作效率,这是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努力的方向,也是育人工作的基础。管理部门服务的对象是高层次知识群体,他们的工作专业性较强,在其工作的专业领域内,往往是思维活跃,见地独到,犀利而敏锐,而在其研究领域外事物,他们很少关心、更不会在乎,他们也不喜欢管理部门过多的“管理干涉”,也不会去理解和掌握学校名目繁多的管理规章制度。因此行政管理人员在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时,必须要分清对象,在工作中多一些解释、理解和包容;在服务对象遇到困难时,能做到为他人所想,为他人所急,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掌握服务管理的“适度”“到位”,以行动服人、育人。

另外,理论上说管理与服务二者之间不是处在对立面上的,它们互为基础,相互促进,譬如想要得到优质的服务,就必须遵循管理规则;服务工作做到位,管理工作自然就可顺利开展,规章制度就能有效推进和执行,工作效率才能大大提高。所以现实生活中、工作中出现的矛盾是可以降级化解的,然而这一工作就必须依托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对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的内涵、实际意义及应用技术有一个正确地、充分地理解与认识。再如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管理者和管理对象发生矛盾时,我们不能仅把自己置身于管理者的角度对管理对象、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或者以高姿态地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想法横加批评指责,正确的做法是充分认识自己的服务职责和管理范围。工作中一定要以服务为宗旨,管理为手段,树立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耐心地为服务对象、管理对象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指导直至对方满意,学会换位思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德服人和育人。

参考文献:

[1]白玫.高等教育功能与高等学校职能之辨[J].辽宁教育研究,2008(4):13-16.

[2]杨练武.二级管理体制下高校职能部门的定位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8(5):72-73.

第8篇: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钱学森先生的求学轨迹“跨越东西”。他曾说过,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一个是在北师大附中的6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几年。

钱老认为,北师大附中是“他最熟悉的地方”,他在那里度过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6年时光。实际上,使钱老一辈子忘不了的是北师大附中精益求精的老师们;是注重理解、不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是注重动手能力培养,让学生开放式学习的培养目标;是注重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科学兴趣的办学特色;是注重选修课开设,培养学生广博知识面的办学理念。所以,钱老说:“6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我的知识和人生观起到了很大作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学风也给钱老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钱老认为,高等教育必须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

通过钱老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我们可以认识到教育在一位杰出科学家人生轨迹中的巨大作用,也充分说明了负有知识启蒙和人生观熏陶的基础教育的极其重要性。

孟照彬教授的MS—EEPO有效教育,直指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中信息传递方式单一、信息存储单元固化,一味单向灌输、效率低下等痼疾,运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破解了困扰我国教育界多年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技术,找到了全方位挖掘儿童智力潜能、大面积培养创新人才、杰出人才的有效教育策略。

有效教育学说的理论核心可以说就是开发儿童智力潜能、培养儿童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钱学森之问”的教育难题的关键其实也正是这一点。

孟照彬教授说:“在教学领域,谁把东方最擅长的知识性与西方最擅长的个性、创造性结合起来,并使之大众化,谁的教学水平就走在世界前列。”有效教育理论体系、操作体系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完整的体系平台。有效教育汲取东方教育之知识性教育的优势,采用要素组合等一系列新课型方式,充分运用好“看、听、讲、想、做、动、静”这七大要素,在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为学生构建起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和机会,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完整构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第9篇:智慧教育与智能教育范文

《可能性》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虽然教师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但在课堂上学生是按照教师统一布置的任务和教学流程进行学习,而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并不相同,导致学习的进度也不同,可教师在班级授课制度下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材料、学习工具等,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安排学习资源还有所欠缺,难以兼顾到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虽然有的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学习差异,但他们考虑的是大多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师生交流的时间有限,并不能兼顾所有学生的差异性。

2.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习兴趣

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直接传授知识,只对重点知识用信息技术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该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初步接触“概率与统计”的专题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更倾向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探究知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即使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信息技术,也难以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教师设计的习题作业也难以实现个性化的分层练习。

3.难以实现思维的发展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并且还具有广泛的应用性,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由于小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期,这要求数学课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目前,在《可能性》一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直接给出可能性的知识,而很少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究发展的过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些教师即使知晓可以用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但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往往趋于形式,没有找到适合小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难以内化所学到的知识,并将其联系到生活实际中。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情境激活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实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可能性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有趣的学习情境中,使他们在情境中学习与思考。例如,在引入不确定现象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电子书包上创设儿童节出游的情境,这样很容易将小学生带到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即时评价反馈,关注个性化发展

目前在信息技术支撑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并不高,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智慧课堂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多样化的知识,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有多元的交互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具体体现为教师与学生要能实现及时沟通、即时的评价反馈,这样才能保障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个环节的学习,保障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电子书包环境下设置探究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与教师交互的环境因素,尽可能地保障学生能及时地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