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专业研究生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今年我院共有毕业研究生87人。
其中:
博士研究生人数:21人 ,实际就业15人
所占比例:85.71%
硕士研究生人数:66人,有 5人考博,实际就业45人
所占比例:78.79%
实际就业总人数:60人(截止XX.7.4.)
所占比例:80.46%
分配去向如下:
就业单位类型
人数
比例(%)
一次就业总数
60
80.46
党政机关
5
5.8
科研单位
2
2.3
院校
15
17.24
医疗单位
10
11.50
金融单位
0
0
国营企业
8
9.20
三资企业
7
8.05
私营企业
12
13.80
公安、部队
0
0
其它
1.15
用人单位供需情况分析表:
用人单位类型
数目(人)
比率(%)
备注
药厂医药公司
150
83.3
学校为学生提供用人信息31个,需要学生量为180多人,供需比为1:2
机关及事业科
4
2.2
医院
11
6.1
学校
16
8.9
毕业生流向:
城市
人数
比例(%)
成都
42
52.50
上海
7
8.75
广州
3
3.75
厦门
1
1.25
深圳
2
2.5
城市
3
3.75
海口
2
2.5
二、XX届研究生毕业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1、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就业压力
XX年10月初学校召开了XX年就业指导工作会议后,我院03级研究生的就业工作正式展开。综合各种信息认识到XX年的就业工作压力将会非常大,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由于XX年研究生招生比XX年扩大了将近一倍,从我们药学院的数据也可以看出,05届毕业研究生只有四十人,而06届人数达到86人!另一方面,社会需求也在减少,往年遗留问题也拖到今年解决。
2、做好毕业生前期思想准备工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十月份开始学院把主要工作放在对学生中的宣传上,首先传达学校的就业指导思想。要求同学在择业时能尽量把握标准,不能一味按自己要求选择工作岗位和单位。鉴于这个时期单位到校进行招聘的还不多,同学们对传达的思想理解不深,学院认真积极的做学生思想工作,使大部分学生在认识得到了提高。
3、统计个人信息以“备战”
与此同时,学院首先安排统计毕业生信息,组织同学完成《毕业生推荐表》,同时还组织学生完成毕业生图像采集等工作。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优缺点、兴趣爱好和志向选择自己理想的单位,再针对单位的特点等来指导毕业生自荐信的书写。
4、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做好“媒人”
从十一月开始学院本着“学生就业第一”的原则,主动出击联络用人单位,联系“关系户”,拓展新的“关系户”, 积极安排宣讲会为单位提供其推销单位的空间场所,做好接洽配合工作。同时保持就业信息宣传之路的畅通。再一番努力之后,陆续有许多熟悉的、不熟悉的公司进校或到我们药学院进行招聘。这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诺华(中国)制药、地奥集团、开拓者化学、天津凯莱英化学等公司等。
5、就业指导工作过程及分析
11月份是各个大公司进行校园招聘的宣讲高峰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好几家公司来学院招聘,同学们对此呈观望状态,立即签约的人不多。从单位性质上看,这段时间的单位主要是民营或者合资企业,而工作方向或专业方向主要是新药开发,特别是药物合成方面的。从这点可以看出民营或合资企业更加注重人才的选择,反应速度快,需求大,要求高。很多同学在面试时准备不足,惨被淘汰。另一方面表现了我们学校的学生在求职技巧方面的不足,没有专业人士系统地进行培训,专业知识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差距,公司要求的专业方面很多同学达不到。共2页,当前第1页1
十一月下旬,学校组织了第一次大型校园招聘会,前来参加的单位有五百多家,其中医药方面有近百家。这是我们的大好时机。这次来招聘的制药企业中大部分是四川周围的企业,比如成都周边和重庆市周围的企业。这部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当大,比如重庆华邦制药,重庆药友,康弘制药等。还有一部分是江苏、浙江一带的企业,比如江苏豪森、江苏恒瑞、浙江康恩贝等制药企业。这些企业有一个显著性的特点就是国企或正在进行改制的国企,他们对招聘的程序比较在意,一般都是需要学校出具函件。这从一方面反应出这类企业在人才竞争的机制上不够灵活,按部就班,缺乏自主等缺点。
这次招聘会我们药学院也只有少部分同学签定了协议书,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的家都在四川,不论是个人还是家人都不愿意离家太远就业,大多数的人都比较愿意等。从我们发出的调查来看,约有一半的人非常想在成都就业,而今年成都的企业容纳毕业生人数十分有限,这一定程度限制了我们学院的就业率。
到XX年2月以后,部分本科考研不理想的同学开始寻找工作,这带动了学校的第二次就业高峰。在这半年中,来学校招聘的单位主要是各类事业单位。由于事业单位的人事招聘需要上级单位批准,因此限制了这类单位的进校时间。
从XX年3月到5月这段时间,我院主要接待的单位是各个省市的地方院校,他们的主要需要是各药学专业的教学岗位或科研岗位。而且这类高校对学生的学历都比较看重,一般要求是博士,至少都应该是硕士,极少有需要本科同学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单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昆明医学院等高校。
还有部分事业单位是各地方的药品检验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这些单位是同学们极力争取并愿意去的,因此竞争是相当激烈的。由于这类单位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也比较稳定,福利待遇也相当不错,每年前去应聘的人是骆驿不绝。比如厦门市药检所只有两个名额,但有几十个人都投递了简历。从今年就业方向来看,药物分析专业到药品检验所工作的概率要比其它专业大些。厦门药品检验所和成都市药品检验所各自招收了一个药物分析专业的硕士。海南药品检验所招收了一名药物化学专业的硕士。
到6月份,我院共有21名博士毕业生,还有3名没有落实工作,就业率在85.71%左右。66名硕士中,还有14人没有签约,就业率约78.79%,总体来看都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在未就业的同学中有一部分想出国,有一部分在考公务员,还有一部分有了意向但是还没有签约,到年争取全部就业。截止7月4日,我院研究生就业人数60人,就业率80.46%以上。
三、XX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研究生就业的工作以前是研究生院在负责,今年由招生就业处来负责,经验有所欠缺。
二、就
业形势更加严峻。XX年全国毕业413万大学生,但国家每年新增岗位只有200万,形势严峻。
三、学生期望值并没有下降。大多数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前景依然看好,对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够,造成期望值居高不下,影响就业。
四、专业设置不成比例。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多的而学院培养人数少,比如药物化学专业,今年来我院招收的专业需求至少一百人,但是药物化学专业今年只有十六位硕士毕业生。一些社会需求少的专业而培养人数相对较多,比如生药学。
四、对XX年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建议及展望
1、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鼓励学生毕业时持有多种技能证书。比如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各种上岗等级证书。
2、学院从当前形势的角度及时分析、掌握就业动向,及时对学生进行广泛宣传和指导,为同学们的目标定位打好基础,让同学放弃观望态度,以免错过就业良机。
3、指导学生针对私企、国企、外企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帮助尽快就业。
4、继续加强信息通道畅通无阻。确保信息到班、到人。
总之,不难看出下一年的就业工作将更加困难和严峻。这一年来就业的同学毫无疑问地会挤占下一年的就业指标,因此明年的工作一定也不轻松,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做好XX年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确保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大学华西药学院
XX.7.30.
1就业地点及单位选择
对就业地点的调查中,有71人选择留在省内,占调查人数的93.4%。其中,选择留在济南、青岛的同学共29名,占调查人数的38.2%;选择留在省内其他地级市的有27人,占调查人数的35.5%;选择在县级及以下的共15人,占调查人数的19.7%;有6名同学选择到省外工作,占调查人数的7.9%,其中回生源地的共3人,其余3人均留在北京、广州等地。参与调查的76名同学均已经就业,其中有18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占调查人数的23.7%;23人选择到国有企业工作,占调查人数的30.3%;6人选择到外资企业中工作,占调查人数的7.9%;29人选择到私营企业中工作,占调查人数的38.2%。从中可以看出,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地点首选省内大中城市,以济南、青岛最为集中。原因是这两个地区区域经济较发达,药品科研单位、研发机构及生产经营企业较多,未来发展机遇较好。县级及以下地区不太受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青睐,主要是受中药学专业限制,县级及以下地区基本没有药品生产研发单位。
机关、事业单位仍是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首选,但是受专业限制及行业需求的影响,能留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不太多。国企是承载研究生就业人数最集中的地方,原因是国企较为稳定,福利待遇比较好,将来个人的发展机会更多,特别是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国企能够提供比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外资企业之所以不受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欢迎,主要是外资生产企业主要从事化学药物的生产,比较认可药学专业硕士生。外资经营企业不太欢迎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外资经营企业比较看重个人能力和工作经验,很多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并没有显示出比本科生更明显的优势。
2当前就业情况的满意度
调查对象的平均月薪(含各种福利,下同)为3500~4500元。其中,平均月薪不足3500元的共1人,占调查人数的14.5%,主要集中在县级及以下的工作单位。平均月薪在3500~4500之间的58人,占调查人数的76.3%,主要是在省内地市级以上城市就业。平均月薪在4500~6000元的为5人,占调查人数的6.6%,均集中在济南、青岛及省外大城市。平均月薪在6000元以上的共3人,占调查人数的3.9%,均是在外资企业从事药品营销工作。
对目前工作单位、职务、薪酬感到非常满意的为51人,占调查人数的67.1%;比较满意的为16人,占调查人数的21.1%;一般满意的为9人,占调查人数的11.8%。从中可以看出,尽管薪酬差别比较大,但是大部分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对目前工作单位、职务、薪酬感到非常满意。说明薪酬水平高低只是影响就业满意度的一个方面,就业满意度还受单位性质、工作地点、个人在单位的发展前景等因素制约。2.3就业选择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调查显示,认为研究生学业成绩对就业选择非常重要的为61人,占调查人数的80.3%;认为比较重要的为15人,占调查人数的19.7%。在研究生阶段对就业选择帮助最大的选项中,选择导师水平的为53人,占调查人数的69.7%;选择专业培养方向的为21人,占调查人数的27.6%;选择学校声望的为3人,占调查人数的3.9%。在研究生学习内容对就业选择的帮助选项中,选择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共72人,占调查人数的94.7%;选择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的3人,占调查人数的3.9%;选择专业技能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2人,占调查人数的2.6%。
从中可以看出,在对研究生就业选择过程的影响因素中,导师的水平最被看重,这是因为导师对学生的择业、就业会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导师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择业观,鼓励毕业生到更多就业单位去工作;同时,平时导师要进行课题研究,通常与很多对口的合作单位、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样有条件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搭线推荐,提高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概率。同时,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要在确保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大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总结与建议
【关键词】策略;分析;经管类大学生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他们的就业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社会政治稳定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的问题,而现今,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众所周知的问题。对于以本科培养为主的高校而言,除少量毕业生继续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外,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将走向社会谋求工作。近些年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很多,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从国家经济的宏观发展状况、从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很多方面作出了大量的描述性实证分析。这些研究大多数从宏观角度出发,以理论论证为主,没有针对具体学科类别的毕业生作实质性的探究,并且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上的差异很大,所以针对具体学科就业现状的分析及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经济与管理类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及其能力提升的策略进行阐述。
1 经管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从毕业生专业的方向和职业生涯取向来说,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为大中型企业的经济管理部门、银行、各种证券金融公司、物流公司、外贸公司等。由于近些年毕业生的数量剧增,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企业的选择权越来越大,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也是水涨船高,他们只给毕业生极短的适应期,甚至一些企业不再愿意花费时间和财力去培养一个毕业生的“上手能力”,而是要求立刻上岗。为了适应企业越来越苛刻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接受系统的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理论学习外,必须学以致用,加强自身实践业务能力的培养。
2 弱化就业能力的原因分析
2.1大学生自身原因
经管类大学生就业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身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欠缺。主要表现在:1_专业能力不足。用人单位对能体现经管职业特征的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和技术技能的要求很高,而经管类大学生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严重;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2.实践能力低下。一些经管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对理论学习重视有余,却对专业实践学习不够重视,不愿意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兼职,不愿花时间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结果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低下;3.人文素质不高。用人单位往往将企业文化与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视。而许多学生对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不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人文知识面偏窄、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经管岗位的需要和要求。
2.2高校培养模式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主要表现在:1.办学思路出现偏差。高校的办学方向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没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升到办学战略高度。2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而是单纯地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是从自身经济效益考虑设置专业,造成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脱节。经管类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及社会适应性。不重视实践环节,或在经管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3 提升就业能力的策略
3.1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人文素质
用人单位在评价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看重的指标依次是敬业精神、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能力、道德与诚信、专业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等。因此,提高经管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关键。高校要重视人文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淡化专业界限,厚基础,宽口径,更好地实现智育与德育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做事与做人的统一。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是提升经管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节、经管学科竞赛、企业经营模拟、企业招聘模拟等形式开展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2加强职业教育、转变择业观念
对于经管类毕业生来说,首先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就业心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思想教育;其次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邀请省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专家、校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对经管类毕业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就业教育、创业教育、毕业教育。另一方面,启动就业个性化服务,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除了日常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还可以专设就业咨询室,由专业人员为求职过程中毕业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调试。
3.3创新就业服务方式,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首先要树立新思维,积极探寻就业指导模式。各高校应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程度的就业信息咨询师,面向各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咨询,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最新就业发展形势加以分析并因势利导。同时,在就业网络建设中,还应建立校友信息库。充分利用校友网络资源,特别是知名校友的力量和人脉资源,适时举办校友经验交流会和就业推荐会,大力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广开就业门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几率。
在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认清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认真分析就业形势,不断研究和创新就业指导,对提高就业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科学再深造方案规划环境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在我国的发展也仅仅只有几十年而已,但是由于工业文明带来的污染不断加剧,环境专业在国内的发展速度飞快,并且已经形成了环境工程、环境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规划与评价、环境大气等多方向的一个综合性学科。由于需求市场巨大,专业要求较高,在国内有众多的高校设立了环境学专业,同时也不断有工作者从化学、物理、地理等其它专业转入环境行业。尽管各高校的环境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但市场对于环境科学专业仍有需求,特别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环境技术人员。而且由于其专业性较强,相应的职位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证书。但环境专业的技能证书考试大多需要一定的工作经验,在校学生一般不能去参加考试。因此,本文主要基于2011年“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三大招聘网站近一年的数据,结合上海市春秋季大型招聘会的信息,对现有的环境市场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开设环境学专业的学校提供一个课程设置和就业培训的参考,为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环境行业的工作者分析其自我发展的方向。
一、调查方法
跟踪调查2011年三大招聘网站2011年每个月前十天的招聘内容和上海市春秋季大型人才招聘会的信息,去除没有具体信息的职位和重复的职位后,将余下的信息进行人工筛选,对包括工作的类型,工作年限的要求,学历的要求以及工作经验背景等资料进行分类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环境科学专业工作类型的需求分布
如图1所示,从工作类型的需求情况来看,工程类的工作占了47%,有近半数左右,其次是管理类的需求占25%,但管理类之中的分类又比较多,由于安全生产和清洁生产的发展,EHS占总需求数的9%,安全类的工作占4%。包括安全生产管理等,而新能源与CDM的工作共占3%。传统意义上较为火热的市场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类需求仅分别占4%与3%,销售类的需求量占16%,而且有不少是需要销售主管等高级职务。而其他技术类的需求占13%,其中环境监测需求量仅占3%,而且需求一般都为层次较低的操作人员。其他的技术类需求约10%,包括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以及固体废弃物技术的处理等技术性的措施。
2.对于学历的要求
大部分单位的招聘都是面对大专和本科,中专及以下和硕士以上学历的需求量都较少,与招聘情况结合分析,招聘中专生的主要是销售与监测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管理类的工作普遍要求比较高,基本都在本科以上。而硕士及博士的招聘数量很少,这一方面,符合现有的学位比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许多面向硕士博士的招聘单位会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挂出需求信息或者并不进行公开招聘,如各个高校以及一些大型公司等。
3.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
从图2的统计可以看出,大部分工作对于年限的要求在3年以内,需要应届毕业生的工作仅占5%~10%,这一方面说明大部分的工作单位都希望有工作经验的新职员。但是8年的工作经验需求量仅占5%左右。经调查表明,在工作1~3年左右是一个跳槽的高峰时期,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般将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或者不太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参与求职。因此,对于求职来说,在一两年之内通过岗位变换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并通过两三年的积累取得相应的工作经验将有助于在此行业内取得较好的发展。
4.对于工作背景的要求
表1是相关的一些环境类工作所要求的工作背景,可以看出,一般的职位至少要一至两样相关的技能特长,有些职业技能可以在学校学到,如CAD制图、仪器分析等。但有些技能必须在工作中学到,如安全员证书、环评师证书等。因此,掌握一门优秀的技能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5.招聘企业类型
在环境领域,民企占了绝大多数,外资和合资企业占了1/3左右,但从待遇上来说,外资和合资的企业待遇普遍较高,而民企的待遇差别较大。但外企对外语的要求较高,多数外资企业均直接英文招聘信息,且外企招聘集中在EHS、CDM等职位上。
三、结论
1.环境科学类的工作方向类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对于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来讲,很难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环境科学就业方向展开专业培养,因此学生更多地需要在学校中学习更多的基础,在工作中开展应用学习。
2.由于工作类型多种多样,环境专业学生也几乎不可能掌握环境学所有内容,因此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方向并进行深入地学习和深造是必须的。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04—04
1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界定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各高校针对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相继推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讲座。现在的大学生及研究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一词已非常熟悉,但是对这个词的认识尚不足。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心智要成熟一些,对于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都有大概的规划。本文旨在通过对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职业规划过程中研究生遇到的困惑及问题并提出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最初以职业指导的形式起源于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职业生涯”这种说法,学者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对此定义。其中,国外管理专家诺斯威尔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环境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和方案。国内学者尤敬党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认识,本研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主体内在的自我探索和外界环境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我发展的未来职业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以达到所制定的目标。
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所提出的职业一人匹配理论。在帕森斯所著的《职业的选择》中,阐明了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能力、兴趣和其他特征;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以及上述两个要素的平衡。帕森斯的理论实质是在了解个人主观条件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个与个人匹配相当的职业。从这个理论出发,本研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帮助主体认清与职业相关的自我,包括个人能力、兴趣、性格、职业价值观等,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外部环境,个人根据对自我的认知和外部环境二者的权衡设定职业目标,更好的选择、发展职业。
2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2.1 研究方法概述
本研究对厦门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1—3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和访问,了解现阶段他们为达到就业目标所采取的方式及存在的问题。问卷发放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办法,分别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材料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学院、法学院、信息科学与计算机学院8个学院抽取共450人进行答题,文科、理科各半,每个年级尽量均衡,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48份,其中有效问卷440份,经过统一审核,统一编号并输入计算机,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在抽样群体中,男生220人、女生220人;硕士一年级学生141人、硕士二年级学生196人、硕士三年级学生106人;人文社科210人、理科123人、工科112人。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硕士生学习目标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主干题目两部分。基本信息包括硕士生的性别、年级、学科、是否跨学科、本科学校类型、是否有工作经验、婚否、生源地和父母职业9项;主干题目包括15个单选题及8个多选题,主要从学生的学业目标、就业目标、心理成长目标和社会交往目标4个维度进行设计。问卷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全体同学共同制定、发放和回收。
2.2 调查结果分析
1)目标制定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在制定就业目标、学业目标的必要性上,153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占总人数的34.5%;268人表示“有必要”,占总人数的60.5%;只有22人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占总人数的5%。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知识水平较高、心理发展成熟的群体,认为制定目标“非常有必要”、“有必要”的占了总调查人数的95%,从中可以反映出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就业方面,提前制定目标一方面有利于激励持续朝某一方向努力,另一方面也促使为达到目标而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主动实施,有利于更好的完成学业,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在制定职业目标时必须与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要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否则再好的目标也只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
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多脱胎于一些传统专业———如给水排水工程、化学工程、能源工程、农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等。在办学过程中,受母专业及师资的影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甚至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校际之间都有不少差别。为便于管理和衡量教学效果,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确定了新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和要求,制定了一些核心专业课程。但由于环境工程专业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加上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建设,导致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和庞杂性。如有的学校以土木类专业为主的,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就以此为基础,添加了许多该专业方面的课程;有的以化工类专业为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偏重于化工;有的以农学为基础,结果课程体系偏重农学。当然,课程体系设置的多样性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各个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为就业广开门路;但另一方面,若缺少了环境类的一些通用核心课程,使得专业不符合专业规范要求。笔者以为,应当以指导委的课程设置为基础,少量的课程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加以引导,通过设置专业特色方向等进行实施。为积极应对就业形势,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提出课程体系安排的一点想法。
面向就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群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方向的设置是否合理,对专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将严重影响本专业的生源与毕业生就业问题。因此,在进行本专业的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就业的导向作用必须得到足够重视,尤其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便未来学生进入社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为有效进行课程体系整合和加强就业能力培养,根据本专业就业的可能方向,形成特色鲜明的多个支撑就业方向的课程群,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根据可能的就业方向,分设几个重点课程群,各位专业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加入相应的课程群中,形成课程组师资队伍,负责该门课程的建设。本文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指导委员会的专业规范[4]要求的基础上,主要针对专业课这一部分进行课程群的一个划分。
1课程群建设目的
课程群建设是指围绕该专业的不同就业方向选取几门课程形成共同支撑作用;课程群中的课程相互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同时又自成体系。课程群是专业与具体课程之间的重要过渡环节,是建设师资队伍、制定培养计划和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平台。如江苏大学依据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特点,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构建了“污染防治技术课程群”、“环境管理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等方向课程;每个课程群由3门以上课程组成,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5]。同时,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实践效果。
2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群
纵观环境工程的专业课设置,从环境要素角度可以分为: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和资源生态类控制工程。总结环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致为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环保部门或事业单位(选调生、公务员招考)、环保企业(公司)、报考研究生、跨专业就业和自主创业。根据上述就业去向划分为以下几类:工程设计实践类。该方向模块的主要课程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与控制工程、生态工程。未来就业去向:政府环保部门或事业单位、各类环境保护公司和厂矿企业,这一方向应是学生就业的主体和专业主要的培养方向,需求的人才数量也大,而且以后可以进行环保工程师考试。环境监测类。该方向模块的主要课程有:环境监测及其实验、环境工程实验、分析化学和现代分析技术。该方向未来就业面向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如环境监测站)或企业中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环境评价。该方向模块的主要课程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评价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系统分析和清洁生产。主要从事环境评价和环境咨询服务工作,进行环评报告编制,进行环评工程师职业考试。而且随着环评机构、公司的增多,对于环评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增加,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就业方向。环境规划与管理。该方向模块的主要课程有: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管理学、环境法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系统分析、环境数学模型、环境生态学、环境遥感和环境信息系统。上述的就业面向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及事业单位、企业的环境管理部门或高校、科研机构。特色类课程。在完成基本专业课程配置的基础上,为充分利用学校学科特色,可增加该特色方向的一些课程作为未来就业的培育方向。例如:若学校的机械类专业较强,可以适当引导部分学生从事环保设备的开发研制或者进行环保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技术支持;若学校土建类学科较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类课程,引导部分学生在该领域就业;若为农业类院校,可以引导环境与农学的交叉,吸纳部分学生就业;若为地质类院校,可以引导部分学生进入环境地质领域就业。这样,一方面保持了环境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各个学校又具有自身的特色,对于就业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南阳473004)
摘要:根据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本文总结出影响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学校方面,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方面,需调整就业期望值,夯实专业基础,增加知识储备。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英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12—02
收稿日期:2014—01—10
作者简介:解靓(1981— ),女,河南郑州人。南阳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一、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调研分析
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可以为增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正确的导向,进而更有力地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以河北省某高校英语专业为例,2011年,该专业毕业生90人,其中78人就业,就业率86.67%,8人考取研究生;2012年,该专业毕业生127人,其中108人就业,就业率85.03%,17人考取研究生;2013年,该专业毕业生121人,其中106人就业,就业率87.60%,7人考取研究生。如果除去考研人数,该高校英语专业2011~2013年的就业率分别为:95.12%、98.18%、92.98%。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该专业近三年来的总就业率虽然比较乐观,但其中灵活就业率分别为88.98%、88.76%、89.74%,由此可见,除去灵活就业,英语专业的稳定就业比例是非常低的。
二、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英语专业过热,就业市场拥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英语在我国各个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英语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成为热门专业,我国从幼儿园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社会的过度关注直接导致英语专业过热。基于此,高校不断扩招,几乎各类高校都设置了英语专业,使得英语人才的供给量迅速增加。此外,随着社会英语教育水平和培训机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人员都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再加上海归人员,英语就业市场的压力逐渐增大,英语专业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二)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英语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式上存在一个很明显的弊端:重视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忽视其他知识能力,造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均衡,难以应对实际工作。以英语翻译为例,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外国文化素养,充当的仅仅是翻译机器,但两国文字之间的相互转换不单单是华而不实的“字斟句酌”,更重要的是要以深厚的两国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因此,英语教学不但要强化外国文化学习,更应该注重中国文化的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只精通国外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和历史情况,却不了解本国的文化和历史,就如同培养了一个外国人,很难代表我国进行国际对话。
(三)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英语专业学生的入学成绩较高,加上以往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外向型企业和大中型城市,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直接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此外,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出国和到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工作是很多毕业生心目中的“体面工作”,这种择业观不仅让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走进了追求功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一步到位等就业误区,更让他们陷入择业面过于狭窄的尴尬局面,最终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四)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与市场需求脱节
在我国,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开设了英语课程,而且,英语课得到了各级学校的高度重视,英语已经逐渐从一门“专业”回归到了“工具”。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不断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此外,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面较为狭窄,除了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强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外,其他方面所知甚少,缺乏除语言技能以外、能与职位匹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就业时并不具备优势。有些用人企业甚至指责英语专业的学生语言流利、头脑空空。
(五)毕业生自身专业素质欠缺
一些高校盲目扩招,师资条件和硬件水平没有保障,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不高。据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四级、八级测试的合格率只有40%左右,大部分学生无法胜任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方面的工作,甚至有些学生进行双语商务会话都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社会有需求,毕业生恐怕也很难胜任用人单位希望他们承担的工作。
三、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不断调整培养目标,改进培养方式
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这才是提高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治本之策”。将人文学科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从单一型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比如增加口语、翻译方面的课时;增加与中国语言文化相关课程的设置;加强公函写作、经济商业、机械电子科技等专业技巧和术语的学习;尝试与本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培养双向人才。
(二)全面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英语专业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今,用人单位十分注重员工的职业操守,例如,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实干精神等等。此外,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更要加强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都需要高校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校需要开设更实用的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新生入校开始,全面地开展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训练、专家指导和面试技巧培训,帮助学生尽早了解和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开展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制订学习、生活目标,理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避免就业时出现“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局面,帮助毕业生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四)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期望值过高是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因此,要不断地进行就业指导,甚至是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很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只看重眼前利益,追求功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想一步到位,不知“厚积而薄发”的道理。因此,要向毕业生灌输“骑驴找马”、“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思路,在小公司、小企业积攒工作经验,待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不断提升后再谋求更好的出路。
(五)夯实专业基础,增加自身知识储备
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在写作、商务会话、连续传译和同声传译等方面下工夫。不但要重视专业四、八级考试,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多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让自己了解职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从实践中发现自己欠缺什么,进而在学校弥补这些不足;从实践中得知社会需要什么,在学校进行再学习。只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为走上就业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结束语
在就业竞争不断激烈的今天,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要想在就业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更需要“亮剑”精神,面对困难时能多一些勇气,多一些信心,敢于“亮剑”,善于“亮剑”,发扬“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主动“亮剑”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己理想的就业岗位。
[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吴菲.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3).
[2]高桂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7).
[3]刘龙根,伍思静.难以释怀的徐烈炯之问——关于外语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J].当代外语研究,2011(6).
关键词:研究生;人格缺失;成因;对策
收稿日期:2007―09―25
作者简介:张俊丽(1983―),女,汉族,河南省开封市人,河南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管理。
人格(Personality)这一词源自拉丁文“Persona”,后者的本意指面具、脸谱,即戏剧演员所扮演的角色的标志。后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将其转化为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行为诸多方面相互融合的统一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综合。人格包括多种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在知、情、意、行某方面有先天或者后天的缺失的,称为人格缺失。
人格健康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读研究生中,也存在着人格缺失现象,这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对其成长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一、研究生人格缺失的表现
(一)理想缺失, 意志薄弱,无法经受挫折
随着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想的涌入,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矛盾由潜在转为公开,包括研究生在内的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困惑,名利思想、及时享乐思想随即升温。有些研究生生活空虚、得过且过,读研只是为了一个文凭,这说明了现今研究生中存在的理想的缺失。
当前,许多研究生都是从本科直升上来的,很多人从未走上过社会,生活、学业一帆风顺,极少受到挫折。因此当他们面对挫折时难以调节,容易走上极端。这些挫折来自各个方面,包括研究生的扩招带来的学历贬值、无法达到对自身过高要求的失落、感情问题的焦虑等。这都加剧了研究生心理的脆弱,降低了其承受压力的能力。
(二)道德缺失
研究生作为骄子中的精英却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失问题,忽视社会公德为其突出表现。不守秩序,在食堂吃饭不排队;不爱护环境,随手乱扔垃圾等现象随处可见。另外一个突出的道德问题就是情感淡漠、自私自利。有些研究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没有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观念。19世纪英国伦理学家撒母耳•斯迈尔斯曾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并不取决于城堡的坚固,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研究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没有现代化的公民素质,是很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的。
(三)研究能力低,学术不端
研究能力普遍偏低,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硬伤。由于研究生功利思想日益严重,很多人读研只是为了获取一个就业筹码,并非对学术情有独钟。而浮躁的态度也造成研究能力无法大幅提高。由此,带来了学术不端的现象: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包括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量的文字描述;重复,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将某一刊物已发表的文章原封不动的或改头换面的投到另一刊物上;将国外刊物以外文形式发表的论文以中文作为原创性而不注明。这些学术不端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目前研究生的人格缺失的严重性。
二、研究生人格缺失成因分析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
1.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文化学告诉我们:人格是文化哺育的结果。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作用。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发生了动摇,而新的伦理规范又尚未完全建立,许多不健康的东西趁机衍生。当代研究生是在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些包括不健康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共同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对其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正是这些消极的文化促使他们出现了道德滑坡。此外,当前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贪污腐化、行贿受贿、公款吃喝等不正之风,对研究生的人格成长也起到了消极的影响。
2.社会竞争的加剧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加上研究生三年制与两年制的并存,造成了研究生就业人数的骤增,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2006江苏高校毕业生白皮书中统计数据表明, 2004年:江苏省研究生就业率97.98%,比上一年下降了0.47个百分点;2005年:研究生就业率为97.32%,比2004年下降了0.66个百分点;2006年:研究生就业率为96.03%,研究生就业三连降。就业压力使研究生严重功利化,造成人格的部分缺失。
1.学校教育的忽视
研究生教育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培训与积累,忽视了人格的培养。德育虽然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缺乏有利的形式。这从政治课教学形式的单一枯燥和众研究生对政治理论学习的忽视就可见一斑。
2.心理咨询机构不够完善
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其咨询师多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或学生担任。缺乏专业的咨询师是高校心理咨询机构难以发挥其最大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校方缺乏足够的正面宣传与引导,也是心理问题严重化的一个原因。
3.校园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一方面,由于研究生就学前的经验不同和疏于沟通造成了同学间关系的冷漠。另一方面,研究生扩招,师生比缩小,加上导师学术与公务的繁忙,师生之间缺少沟通,加剧了师生关系的疏远。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1.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家庭中,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显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形成不成熟的人格特征。放纵型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等。在以上两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较多的人格缺陷。
2.研究生阶段家庭教育的忽视
在研究生阶段,部分人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或者开始独立生活,作为家庭中的主导者,他们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这一阶段,学习、工作、家庭成为生活的中心,从而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养的提高。
三、研究生人格重塑的对策
(一)研究生教育要加强人格的培养
马斯洛说过:“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成就只是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因此,对人格来说,成就是第二位的。”现实中,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以知识传授和培养研究能力为主,忽视了人格的塑造。虽然也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研究人才,但是也培养出一批有文凭无水平、有知识无能力,有文化无人格的次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应该转变思想,树立人格教育本位,把培养重点向人格培养倾斜,在各门学科的教学、各项活动的举行中都渗入人格教育的因素,以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德才兼备的新人才为目标。只有教育者注重强化人格培养的要素,才能在教育中有力地进行人格塑造。
(二)发挥导师的示范作用
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高于之前的任何教育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人格重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导师的这种影响作用。许多导师思想精妙、行为高远、个性鲜明、感情真挚,是难觅的为人治学楷模,与之相处将使学生得到全面熏陶,可谓受益终生。因此,导师不仅应该在专业上、学术上指导学生,还应该以自己的言谈举止、优良作风、高尚品德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在工作科研、为人处事等方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加强自我修养
研究生作为成人群体中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从内在谋求积极的发展。首先,研究生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自觉进行与思想品德相关的学习,如进行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人才学等知识的学习。其次,研究生应该走出研究的圣殿,走进日常生活。因为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和形成的。人们要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第三,向先进人物学习,进行自我批评。
总之,健康的人格不仅是研究生群体自身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呼声,这关系到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应该正视研究生中存在的人格缺失,把健全人格的塑造放在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位置,以促进研究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重庆高校;体育;就业;管理模式
近年来,在“健康重庆”逐步实施进程中,重庆市各中小学面向社会通过招考引进了大量体育教师,给应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机会,但仍解决不了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一是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及性格特点辅助其制定职业规划,实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出口问题。根据近年来重庆市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及衡量人才标准来看,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为:体育教师、体育指导员、公务员、警察、报考研究生、自主创业、企业员工。基于此,本课题提出体育教育专业分类指导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有共同职业倾向的学生相对集中,有组织有计划分类别地对学生实施职业意识及职业素养培训,将学生的职业定位与社会紧密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重庆市开设体育教育专业院校的体育院系学工部及200名2010届毕业生和200名2011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设计问卷调查18项,经专家审查筛选12项指标为问卷调查内容。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向2010届毕业生发放200份,收回问卷182份,收回有效问卷18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91%;向2011届毕业生发放200份,回收问卷193份,收回有效问卷193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96.5%。
2.结果与分析
2.1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整体状况分析
根据近年来学生就业渠道分析,学生就业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教育专业完全按照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有效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立足完成培养学生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和素养的基础上,必须开设和举办能胜任其他工种的理论课程和实践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出口的质量问题(见表1)。
从表1中显示,以体育教育专业能力和素养实现就业的渠道为体育教师、考研和体育指导员。近3年所占总比例分别为40.38%、49.8%和49.22%。数据显示,近50%的毕业生须跨专业求职,这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接受相应工种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培训将是他们适应社会需要的前提。
2.2 重庆市高校体育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拓展情况
根据走访调查显示,重庆市高校体育院校几乎没有开展职业素质拓展训练,大多开展的都是与专业相关的活动,没有形成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如此一来,学生的职业规划的形成只能处于自我摸索状态,学生得不到系统的思想洗礼,得不到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反馈途径和机制,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可预知,这就严重背离了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使命。
2.3 重庆市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在岗的182名2010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岗位的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从事体育本专业的毕业生对岗位的满意度比跨专业求职的学生满意度高出将近45个百分点。究其根本原因,说明跨专业求职的毕业生不是主动就业,在校期间缺乏对相关职业的了解及知识能力上的储备,无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与社会接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导致对当前岗位的不适应。
2.4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规划途径分析
对2011届的193名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数据表明,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途径呈现多元化,没有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线的现状,反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之外的途径居多。不难看出学校在引导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教育上不成系统,还是按照单一的培养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后果是学生在校期间得不到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定位指导和培养,在毕业后不能从事本专业时,就业方向盲目,心理状态不稳定,在择业时就很少考虑自身能否胜任岗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入到陌生的工作岗位上。
3.结论与建议
3.1 围绕就业工作全程教育规划,探索一种新的班级学生管理模式
即将就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培养与班级管理融为一体,实行学生管理与就业工作有效结合的全程就业教育管理模式。这也是一种就业工作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的形成,使得就业教育和就业管理工作形成了一种持续的内在推动力,也使得在就业工作中学生参与就业能力训练的主动性更强,同时,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的针对性更强。
3.2 分类指导管理模式的构建
图1
3.2.1 按照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分类指导管理模式的第一步是学生实现自我评价阶段,如图1所示。即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实行宏观层面的就业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通过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心理测试以及相关活动,使学生正确客观的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学识、性格、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在大学一年级结束时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3.2.2 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分类确立职业规划目标,如图1二所示。即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根据学生的择业倾向和就业目标分类形成四个小班。分类的依据是以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渠道为导向,以学生初步职业定位为前提。因此,分类的目标为:将就业志向指向公务员、警察和村官的学生分类为行政管理班;将立志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分类为考研班;将就业志向指向个人创业和企业的学生分类为创业班;将立志本专业学学校教师、社会指导员及健身教练的学生分类为教育班。
3.2.3 分类制定学生系统职业发展规划,强化落实分类干预措施,如图1三所示。各班学生根据将来的发展方向,在完成体育教育专业各项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第二、第三课堂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学习和训练自己就业方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学院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将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渗透到二、三、四年级的辅助教学活动中,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培训计划进度,负责组织落实相应的培训活动和实践活动。
3.2.4 关注分类个体的发展情况,建立系统的效果评价体系。在实施分类指导管理过程中,贯彻和执行各项措施具有阶段性和交互性,学生在培训及实践中能否得到提高,除了具有科学系统的干预体系外,配套的信息反馈机制必不可少。
3.2.4.1 定期开展理论及实践能力测试。根据不同的培训和实践内容,制定测试方案,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通过分析学生测试情况,了解每位学生的信息,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
3.2.4.2 坚持以赛代练的培训策略。在分类指导管理过程中,有效推行竞争机制,每一次培训和实践训练都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的枯燥性。
3.2.4.3 注重反馈就业信息,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用人需求及人才标准。采用毕业生举办专题讲座、典型事例教育、用人单位回访等形式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强化学生在分类指导中的定位及角色意识。
4.结束语
重庆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反映了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及标准,要改变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广质量差”的局面,高校应在建立“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结合专业实际,紧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培养目标定位入手,坚持因材施教,加强分类指导,构建以系统的学生核心竞争能力培养体系为主线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章铭,张俊涛.从高等教育看大学生就业[J].消费导刊,2008,12:152-154.
[2]梁文芳.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其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9(5).
[3]刘胜,王超英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8,1(3):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