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商管理专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商管理专业研究

第1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说法不一,郭水兰认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践教学目标包括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实践教学手段必须考虑教与学的双因素,实践教学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满意。梁心见进一步概括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认为其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或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过程,贯穿了整个专业教育的始终。杨勇从实践教学的本体论内涵、实践教学的认识论内涵、实践教学的方法论内涵三个方面精细解读了实践教学的内涵。师生教和学的互动活动是实践教学研究的首要问題,实践教学具有普遍性与现实性两个特质,其既是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实践教学的现实依据,并且实践教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研究得出实践教学的外延是实践教学的不同种类,实践教学的外延包含实践教学所有元素的集合,而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方法。邬移生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外延主要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提出了实践教学居于主体地位,其内容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实践教学具有社会现场性特征;实践教学注重校企合作,具有产学结合性特征;实践教学环节以实训和综合训练为主,具有技术应用性特征。

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研究

我国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积极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号召,积极有序地进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虽然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部分学者对现阶段工商管理实践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夏文莉、喻红莲提出我国工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教育观念落后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观念落后于专业发展,忽略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显著特点,导致校企供需结构性失衡,致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匹配,实践教学的主体性地位急需得到强化。雷发斌研究发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不但存在观念落后的问题,还存在实践教学重计划轻实施、教学计划与目标偏离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在,某些高校缺乏相关经费支持,缺少实践教学基地及设备;实践教学的课程总量少,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执行力不够;学校缺少紧密合作型企业,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张余华认为我国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缺乏“双师型”的师资力量。现阶段任教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专职于学校教职工岗位,理论知识和授课经验丰富但缺少工商管理的实际经验,这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孙忠才、陈军分析了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验室规模偏小、设备落后、功能单一,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硬件投人存在的问题。马同涛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度和管理存在很大缺陷,实践教学管理没有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保障体系,实践教学人事管理缺少严明的奖惩机制。

3.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研究

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与探索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如何构建与改革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

陈虎(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包括探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管理模拟教学法和行为示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外延,有利于实践教学理论的丰富。沈爱华构建了“2+0.5+1+0.5”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把大学四年划分为时量不等的四个时间段,“2”为大学一、二年级学习理论课程,“0.5+1+0.5”为大学三、四年级安排实践教学,“0.5”为大三上学期进人校内实训教学,“1”为大三下学期与大四上学期在企业进行校外实践教学,“0.5”为大四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2+0.5+1+0.5”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总量,提高了实践教学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地位。李蓓蓓、苗雨君等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提出构建ERP沙盘模拟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朱柏清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认识从部分延伸到整体,从实践教学指导思想到实践教学保障体系较为系统的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王晓光依据系统原理,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系统构建“平台+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全面考核的实习方法、实行开放性实训体系和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系统研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问题。孙亚范、李群峰、莫鸣等认为实践教学平台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是构建“认知一实践一毕业实习”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吕亚丽为提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MIS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问题+案例”教学法,基于实践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案例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调教学内容因学生专业不同而有所侧重,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的环节与方法得到完善。刘永等构建了“一体四翼”模式,所谓“一体四翼”是指以校园理论导向教学、企业现场实践、大型案例模拟规划与分析、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四翼,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综合应用能力、理论力、实践力为主体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并设计了与“一体四翼”相配套的保障和评价措施。

4.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研究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孙爱东和沈爱华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指标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和语言表达能力等13项二级指标构成,借助模糊数学的评判方法,对实践能力这一复杂的、涉及多因素的事物进行综合评估。张旭辉和王宇把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划分为实验条件、实验水平、实验态度、实验效果四个指标,并把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三部分,在评价时需根据各类活动的具体特点从组织准备、实施过程、总结评比、取得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李春晖等引人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构建一套学生评价、管理机构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体系。“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对实践教学基础设施、管理模式、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完成情况、各教学环节的组织情况、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实施情况、教师的教学改革创新、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评价。张庆华等结合工商管理背景,提炼出了含有学校、教师、企业3个维度,相应分为10个指标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制考核表,通过模糊矩阵分析得出相应权重,最终实现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监督机制院系的对接。费畅提出工商管理学科实习可分为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根据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的主体特征,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评价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与等级标准,对实际工作条件、实习工作过程和实习效果进行控制和评价。

5.结语

国内学者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系列研究,丰富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快速发展。部分学者的理论研究成功应用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并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实践教学模式,如西安交通大学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天津财经大学的校企结合“三赢式”实践教学模式、西南财经大学的“四个支撑点”多元实践教学模式等。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高校实践教学的观念薄弱、培养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所偏离、“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保障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综合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为保障高校本科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顺利实施,我国高校需要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正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学习与吸收国外相关成功经验,应从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保障系统、评价监督体系这几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变化。

第2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综合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自我尝试,是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实践机会。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教学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一项美国公立大学的调查中显示,有实习经验的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有着显着的优势。学生通过实习,可以经历多种环境,同时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前感受工作角色,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然而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不断恶化,学校想统一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去某些企业实习日渐困难,另一方面学生自主分散实习效果无法保证。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对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教学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发现目前教学方案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教学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二、调查分析

    (一)问卷描述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两种,问卷的发放时间是2011年10月,发放对象是北京林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2011级本科学生,采取的是向班级负责人分发问卷,事后由班级负责人收回问卷的形式。每个年级发放50份调查问卷,覆盖率达80%以上,本次总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事后回收173份问卷,其中两份无效问卷,共成功收回171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率为85.5%。

    本次调查问卷共包含基本情况的介绍、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课程采用学校统一集中型实习模式、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课程采用学生自主分散实习模式和综合实习课程的考核标准四部分,只是对2008级版问卷相比2009级—2011级版问卷各部分所包含的问题做了稍微的削减。调查问卷的最后还包括了学生对调整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安排的相关建议。

    (二)数据结果

    关于实习效果的认知,调查结果(参见表1)显示,年级越高,学生对实习课程的态度越不积极。问卷中关于实习能锻炼我们的社会交流能力,从而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以及实习能增加日后的就业竞争力,并为今后工作的胜任打下基础,同时实习也能为毕业论一些前期调研准备工作,诸如此类说法,各级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大致上都是持赞同看法的。进一步调查结果的分析,2009级学生对于每项陈述都在3~4分之间,说明2009级学生对于实习能达到的锻炼社会交流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以及增强社会竞争力等效果并没有报那么大的期望。2010级学生相比2009级学生,对上述各项陈述的赞同率明显更高。低年级2011级学生,就上述四项表述都是4分以上,可看出他们对于综合实习课程的态度是积极的。

    关于实习模式的认知,调查结果(参见图1)显示,各年级同学都比较赞同实习由学校统一安排的模式。2008级、2009级、2010级以及2011级同学对于学校统一安排实习的实习模式的赞同度都在3分以上,表示大部分的同学都不排斥这种实习模式,但进一步比较之下发现,2008级、2009级以及2010级高年级的同学普遍是3至4分之间,2011级学生表现出4分以上的赞同。

    进一步分析如下表2.1所示, 2011级大概2.7%的学生不是很同意学校统一安排到相关企业实习或是不看好这种实习模式;2010级大概11.9%的学生不是很同意;2009级10.87%的学生不同意,而2008级高达23.9%的学生不同意这种实习模式。虽说大部分同学都不排斥学校统一安排实习,但随着年级越高,学生对学校统一安排实习表现出不愿意,而低年级学生绝大多数还是希望学校安排实习单位这种模式,侧面反映出低年级学生还是有着依赖学校的心理。

    关于实习考核标准的认识,调查结果(参见表2)显示,2008级学生不太赞同以提交实习报告为考核标准,相比之下2011级学生较倾向于这种考核标准,2009级和2010级学生对于提交实习报告这种考核标准持中立态度。若以个人PPT答辩展示为考核标准,不同年级对此的认知分别是2008级是3.89,2009级是3.43,2010级是3.22,2011级是2.97,高年级学生明显比较倾向于个人PPT答辩展示这种考核形式,而2011级学生不是太愿意以PPT展示来作为实习报告的考核形式。作为部分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评语组成的陈述,各年级认同度差不多,2008级是3.39,2009级是3.43,2010级学生是3.39,2011级学生是3.56,各级同学都比较认同实习单位给的评语可以作为实习成绩的组成部分。最后实习以提交实习报告和小组PPT答辩的形式,各年级的赞同度分别是2008级学生是2.61,009级学生是3.37,2010级学生3.32,2011级学生是3.59,除了2008级不太赞同这种考核形式,其他年级对于此种考核形式普遍还是不排斥的。

    调查问卷中,还设置了开放式问题,不少同学提出了提高实习效果的意见,大致包括:希望学校能推荐一些专业针对性强的实习机会,相信在一些具有良好企业氛围的企业实习能取得更佳实习效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多出去实习,走入社会,接触社会,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希望学校能与相关企业联合,增加渠道和信息资源的提供;希望综合实习课程的时间能更长一些,借此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运营,而不是走马观花;希望学校能注重实际,以实习单位的评价为主要考核标准,并且实习单位的选择最好能与专业对口。

    三、讨论与建议

    首先,学生对实习课程的认识有待深入。从调查结果表一显示,工商管理专业年级越高,专业学生对综合实习课程能达到的锻炼社会交流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以及增强社会竞争力等效果的表述越来越不抱那么大的期望。因此,为了让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了解综合实习课程,以此方便了解学生对实习课程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建议,保证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更好地进行。

    其次,实习模式有待拓宽。从上面的数据分析中,学生都认为实习由老师带领能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侧面也反映出目前学生对于社会还有恐惧心理,不愿意也缺乏勇气去独自面对这个社会。统一集中型实习模式能让学生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还能及时找到援助之手,可以帮助学生渐渐熟悉社会工作,但不乏有些学生依赖性太强,不利于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处理问题能力;自主分散型实习模式是学生自己出去找实习,亲自去体验社会工作,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这种实习模式的实习效果无法评估。

第3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一、管理者应具有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理论是随着企业理论的演进以及企业对社会影响逐渐加深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深受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认为企业只不过是一个在市场上从事专业化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专业化的生产单位”(Demsetz,1998),确定各种外生变量的投入就可以决定其产出。这种静态优化的观点导致忽略探寻模型内生变量,比如企业家的缺失、环境的变化以及创新的力量,强调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实现资源优化、为股东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强调“企业如果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2002/1997)。这显然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责任观,认为企业只需承担最基本的经济责任(贾晓慧,2008)。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学对企业本质的解读有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没有脱离“股东利益至上”的核心观念。这种理论逻辑必然决定企业仍然只是股东的企业,企业的最终且唯一的目标就是通过经营为股东实现利润最大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者弗里德曼就曾指出:“在自由社会,存在且仅存一项企业社会责任,这就是在遵守游戏规则的前提下使用其资源和从事旨在增加利润的各项活动”。

这种责任观强调企业仅对股东负有责任,企业专注于自己的经济责任就是对社会负责,任何损害该责任的活动都是不道德的。该观点忽略了社会各种形式的组织对企业的支持、社会对企业的期待以及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承担的责任,因而是短期而狭隘的。随着企业的发展,加速的工业活动不断改变着社会,企业活动对人们生活及生态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废气、废水和工业垃圾等负外部的结果层出不穷,单一狭隘的企业责任理论备受挑战,受到实践的冲击。人们质疑,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供应商和经销商协作、员工和消费者支持的企业拥有如此多的权力和资源,其经营活动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但只需要维护其作为“经济细胞”的责任吗?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首次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概念,1984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曼进一步定义利益相关者为“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这个定义不仅将受企业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将受企业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人和群体看作利益相关者,正式将当地社会、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实体纳入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研究范畴,大大扩展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贾晓慧,2008),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家的赞同。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之下,该理论逐渐发展成为CRS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相关者”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企业应该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陈宏辉、贾生华,2003)。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包括直接受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股东、员工、供应商、顾客、当地社区、自然环境等,更包括产生的间接影响的一系列个体或群体,如人类的后代、社会道德伦理等。这些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的存续注入了一定的专有性投资,他们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补偿(Blair,1995)。

管理者把握着企业经营的轨迹,从很大程度上说,管理者的价值观将构成企业的核心价值,决定着企业的经营行为和市场反应。当前,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更残酷的全球化竞争,企业更需要持续而不是一时的成功。如果在经营活动中企业没有道德底线,不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将一些内部成本外部化、社会化,以损害社会、损害消费者利益,那么从长远来看,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必将受到严重的动摇。比如经过五十多年积累的三鹿乳业因为三聚氢氨,其过百亿的品牌价值就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文不值,而杜邦、默克在经营中志存高远、心系社会而安然渡过百年。运用传统社会责任理论来指导企业经营,虽能获得一时的收益大增,但从来没有一个自私和不诚信的企业能获得社会长期的支持。利益相关者理论更注重维护参与各方利益协作体的关系,以构建一个全方位长期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为目的,更适合社会对企业的要求,更容易塑造出伟大的公司。总理在与企业家座谈时也提出:“企业也要流道德的血液”。社会是企业的载体,当代的管理者应该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建设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当代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应该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核心来构建其社会责任感理念。

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多数都会从事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随着年龄、阅历和经验的增长,他们中大多数人有机会从事中层和高层管理工作,担任未来的管理者。

第一,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专业培养体系的要求。马丁•路德•金恩博士曾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没有品格,教育只完成了一半。一个好的专业培养体系不仅注重对专业技能和方法的传授,更应看重职业道德教育对人的影响力。对人才而言,精湛的技能仅仅是实现其个体价值和利益的工具,而职业道德则是社会利益与个体利益的联接的保障。如果人才没有相应的职业操守,没有道德底线,专业技术越娴熟,对企业和社会的破坏力就越可怕。在一次针对毕业生状况的调查中,84%受调查单位均表示“接收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石铮,2008)。惠普、联想等知名企业进行新员工招聘时,也都强调“德为先”。作为衔接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和社会的桥梁,专业培养体系必须注入和强化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第二,大学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熟和定型的时期。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能培养出有利于企业、社会和国家长期发展的人才。人才的价值体系是其行为的基础,解释了对世界、对事物的评价和看法。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十八至二十二岁左右,处在青年期的中期。尽管大学生已经具备了成熟的心理发育条件,但因为过于保护的环境和单纯的生活经历,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不成熟的,意志力薄弱,缺乏对挫折和失败的反思,对新生事物缺乏辨别和分析,更不能以批判的态度来加以扬弃,观点和情绪不稳定和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统的价值观,心理建设充满着反复的冲突和矛盾,处于价值体系探索和形成的关键阶段。高等教育应该抓住这个重要阶段,输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建立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持续发展的有利观点,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三,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未来的管理者。现代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集聚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生产出产品满足社会的需要,它们不仅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承载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其一言一行更是引起社会的关注。管理者运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来确定企业经营方向,分配和统筹企业资源,做出经营行为。他们的价值体系对企业的经营哲学有莫大的影响。一个企业可以因为管理者具有长远发展目光而做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诚信经营,如以北京同仁堂为代表的企业历经百年风雨而仍旧基业常青;也可以因为管理者的急功近利,一时贪念而罔顾消费者生命安全和对环境永久的损害,如最近曝光的“地沟油产业链”和上海的“血铅儿童”事件,为了自己的利益企业不惜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损害公众安全,这样的企业势必无法长存。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有可能成为企业明日的管理者,在求学阶段输入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的稳定、对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大有禆益。当然,这一切也离不开一个基点,即高等教育机构意识到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举措

首先,凡是开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重视社会责任感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是因为未来符合社会要求和发展的管理者责任观和管理行为离不开大学阶段正确的指引和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以企业管理作为自己融入社会的一门技能,因此更需要在学习管理理论和方法时接受正确的、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同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意识到为社会输送既具备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又具备一定管理技能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在人才的培养路径中,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这两者均不可偏废,尤其在现代管理中,职业道德教育相对应该更重要一些。因为在管理者的发展中,总是经历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的一个过程,管理工作也随着从标准化、程序化、简单化工作向不确定性、复杂性、挑战性工作过渡,越向高层发展,则需要的战略性思维和系统思考会越多,只有每个阶段都发挥出色的管理者才能成功攀至顶点。但管理者无一例外都是从初级管理者开始建立自己对管理的认知和管理实践体系,因此这个阶段面对标准化的工作,成功完成任务更取决于工作者的态度和责任感,因此在大学阶段培养拥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人才从学校走向社会,实现身份转换和职业成功的有利保障。当然,这种严谨的培养体系和看重人才道德的特色从长远来说也会为高等教育机构带来更多的生源、更稳健的形象和更高的声誉。

其次,在当前的培养体系中,对学生道德的评价往往集中在个体与组织活动上,对于学生应该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是否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却往往缺失或过少。在大学阶段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应该是高等教育机构尽快调整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实行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路径,增加对社会责任感的考核,具体化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应秉持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德才兼备”的培养体系。其中,社会责任感教育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设计从大学生入学时到毕业前的“四个关键层次”来实施。

1.建构意识阶段。把握好入学阶段,宣讲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商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大一的第一学期为主。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它向我们充分地说明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对于成功的关键作用。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面临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新阶段,与其他大学生一样,对未知的新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充满着遐想。高等教育机构为了更好地引导,会抓住这个机会做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帮助新生尽快熟悉大学生活和专业学习。在专业介绍这个环节可以精心设计和安排,向工商管理专业的新生导入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并着重介绍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德育体系和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技能体系并重的“双轨制”培养体系,让学生明白合格的工商管理者除了需要具备工商管理技能,更需要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搭建“德才兼备,德为先”的概念,为即将展开的新生活做好准备和铺垫。另外,宣讲活动还要能够采取板报、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和广播等形式不断向大家传递“双轨制”体系的要求、做到人人皆知。

2.强化理念阶段。初期授课,开设关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以往与管理者社会责任感有关的内容集中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的一个章节。由于管理学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相对少,所以很多授课老师倾向于略过不讲,理由是观念意识的问题凭一两次课也不能改变。在实行德才兼备的“双轨制”后,建议专门开设“管理者社会责任理论”或“管理者商业道德”等课程,使学生能详细了解“利益相关者理论”,了解使社会、企业和个体达到三赢的商业道德模式。因为在大学的通识课程体系里已经有较多关于意识形态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有深刻的印象和感悟,授课老师必须做精心的设计,比如用社会热点导入,结合理论学习交叉使用现场辩论、角色模拟、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尽可能强化学生对管理者社会责任感的认识。

第4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行业背景;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

特色是现代高校竞争中占据先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突破同质化倾向,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的提升,大学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殊优势,提高专业的特色水平,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确保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经管类院校中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未能突出高校特色。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行业背景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旨在推动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

一、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人才培养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根据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教学计划为基础,但是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方面存在“大一统”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存在偏差,缺乏特色,没有结合高校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偏差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且导致人才培养出现问题,使得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现象的产生。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因此高校人才培养中强调多学科交叉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结构扎实。但是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发现存在多而杂、侧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同时,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缺乏行业背景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

3.教学方法简单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有效解决。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多在毕业之后就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授课,没有实践经验,在教学时无法融入自身的体验,导致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仍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学习的积极性下降,缺乏动手能力。而工商管理岗位需求的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人才,无法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会限制其未来的发展。

4.实践活动过于形式化

实践教学活动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且校内开设了实验室、实训课程以及校外的暑假时间、毕业实习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实习场所不固定,多数学生都是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的内容较为简单,只能了解到一些简单的运作流程,对未来工作的帮助不大。学生的实习报告也相对简单,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与评价制度,难以对实践活动的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二、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途径

1.明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的目标

学科建设目标基本上奠定了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定位,同一所学校对于不同学生的人才培养也有不同的目标。在行业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以及专业特色,确定教学目标,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尤其是要充分凸显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与个性化。明确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系统掌握工商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熟悉行业背景、生产运作流程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2.优化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行业中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各种单位的用人倾向,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设置的行业特色,优化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技能课程的课时。应当重点加强两方面课程设置:一方面是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建设,结合行业特色并以实践活动为指导,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以及情境的研究,尤其需要重视结合行业背景的环境特征,不断吸收各种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传统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另一方面需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由课程教师、实践导师以及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练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办学校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期间进行模拟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对于其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可以从企业引进相应的人才,在合作企业中寻找管理人才来进行授课,或是聘请专家开展座谈会,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辅导授课,从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同时,可以让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或是外出深造,了解行业需求,从而提高行业特色。

4.构建特色的实践缓解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优势,通过举办相应的模拟管理比赛,例如策划营销、管理决策等比赛,让学生通过竞争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突出行业特点。目前国内外经管院校在实践活动中多使用了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演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利用假期进行实习,从而在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能够在实习活动中应用到所学的知识,能够生化理论知识,同时能够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表现较好,还能与合作企业经定向就业,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是参与各种课题研究,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座谈会议,让管理专业人员或是企业家来讲述自身的经验,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扩展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高校也要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效率。

结束语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需要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以及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为行业输出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行业背景下高校特色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中,需要将行业特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行业意识,从而为行业发展输送人才。还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改进,提高教学效率,凸显专业特色,这样才能够发挥高校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

[2]杨艳.浅谈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

第5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ERP实训;毕业实训;工商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6.088

1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简介

1.1ERP实训平台简介

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通过ERP软件及平台的操作,可使人们对企业管理的各项业务更加熟悉,并对企业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的流动更加清楚。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于2011年12月与上海鼎捷公司签署了“现代企业ERP管理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规定,上海鼎捷公司提供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易飞7.0(企业版)”ERP管理软件用于教学使用。工商管理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就是基于该ERP实训平台展开。

1.2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具体内容

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共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括ERP基础应用课程、ERP主流程介绍、ERP基础操作;第二阶段是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链主流程、ERP销售管理、ERP采购管理、ERP存货管理以及供应链主流程体验;第三阶段是生产管理,包括生产制造主流程、ERP产品结构管理、ERP物料供应管理、ERP工单与委外管理、ERP工艺管理和生产主流程体验;第四阶段是财务管理,包括ERP应付账款管理、ERP应收账款管理、ERP自动分录管理和ERP会计总账管理。具体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重难点可见以下表1~表4。

用课程1第1章ERP原理概论

《供应链管理》

《生产制造管理》

ERP发展历程

企业经营理念及主业务流程等相关1(1)了解ERP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历程

(2)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业务流程1教学重点:ERP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历程、企业主流程

教学难点:ERP的基本理论ERP

主流程1第2章ERP系统主流程体验

2.1订单与批次需求计划

2.2采购与应付管理

2.3生产管理

2.4销售与应收管理

2.5期末结账1(1)熟悉ERP系统中主业务流程及各模塊子系统之间联系

(2)掌握易飞ERP主流程体验基本操作1教学重点:ERP在企业应用中的主流程、各子系统基本业务流程和单据设置

教学难点:各子系统基本业务流程和单据设置ERP

基础

操作1第3章ERP系统初始化(基础操作)

3.1公司账套建立及用户管理

3.2易飞ERP系统公共参数设置1(1)理解ERP系统初始化的作用和目的

(2)掌握ERP系统初始化的方法

(3)能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数字化企业公共参数搭建1教学重点:公司数据的建立、ERP系统用户管理及公共参数设置

教学难点:ERP用户管理及权限

表2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1供应链管理1第1章供应链主流程

1.1供应链整体流程概述

1.2企业供应链与易飞进销存模块对应表11第2章ERP销售管理

2.1基础信息的设置

2.2客户及客户价格管理

2.3日常业务流程

2.4销售预测与客户订单管理

2.5客户信用管理

2.6销售管理报表1(1)掌握ERP销售管理的基本知识

(2)熟悉ERP销售管理的主业务流程

(3)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销售管理1教学重点:销售管理主业务流程及操作、销售相关单据的生成及审核

教学难点:销售相关单据的生成及审核第3章ERP采购管理

3.1供应商及供应商价格管理

3.2询价与请购管理

3.3采购及采购变更管理

3.4进货/进货验收管理

3.5进退货管理

3.6常用报表1(1)掌握ERP采购管理的基本知识

(2)熟悉ERP采购管理的主业务流程

(3)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采购管理1教学重点:采购询价核价和请购管理、采购单据及其变更、进退货管理

教学难点:采购单据及其变更、进退货管理第4章ERP存货管理

4.1基础信息设置

4.2品号信息管理

4.3日常交易流程

4.4库存盘点管理

4.5库存管理报表1(1)掌握ERP存货管理的基本知识

(2)熟悉ERP存货管理的主业务流程

(3)能运用易飞ERP系统进行存货管理1教学重点:品号信息管理;库存交易及库存盘点

教学难点:品号信息设置、录入及管理供应链主流程体验

表3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1生产管理1第1章生产制造主流程

1.1一般企业生产制造整体流程概述

1.2一般企业生产制造业务与生产制造模块对应关系11第2章ERP产品结构管理

2.1系统简介&基础设置

2.2录入BOM

2.3录入BOM变更单

2.4组合与拆解管理

2.5常用报表简介1(1)熟悉ERP系统录入BOM作业

(2)熟悉ERP系统录入BOM变更作业1教学重点:ERP系统录入BOM作业

教学难点:ERP系统录入BOM变更作业(续表3)11第3章ERP物料供应管理

3.1批次需求计划特色

3.2批次需求计划基础设置

3.3批次需求计划计算逻辑

3.4批次需求计划的发放

3.5常用报表简介1掌握LRP(批次需求计划)1教学重点:LRP(批次需求计划来源及计算逻辑)

教学难点:LRP(批次需求计划计算逻辑)第4章ERP工单与委外管理

4.1系统简介&基础设置

4.2录入工单及工单变更单

4.3厂内生产流程

4.4委外生产流程

4.5常用报表简介1(1)熟悉工单及变更单的录入

(2)掌握领料单及退料单的录入

(3)能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生产入库单和委外进货单1教学重点:工单及变更单的录入;领料单及退料单的录入

教学难点:在易飞ERP系统中完成生产入库单和委外进货单第4章ERP工艺管理

4.1系统简介&基础设置

4.2产生工单工艺方式

4.3工单工艺管理流程

4.4报工单的使用

4.5常用报表简介1(1)掌握ERP工作中心,工艺路线等基础信息设置

(2)熟悉ERP工单工艺

(3)熟悉投产单、转移单、入库单等工单工艺流程1教学重点:ERP工作中心,工艺路线等基础信息设置

教学难点:熟悉投产单、转移单、入库单等工单工艺流程生产主流程体验表4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1财

理1第1章ERP应付账款管理

1.1ERP应付业务概述

1.2应付管理子系统基础设置

1.3应付账款开票管理

1.4付款核销管理1(1)了解ERP的ERP应付业务、应付管理子系统基础设置

(2)了解应付账款开票管理、付款核销管理1教学重点:ERP应付业务,应付管理子系统基础设置

教学难点:付款核销管理第2章ERP应收账款管理

2.1应收业务概述

2.2应收账款开票管理

2.3收款核销管理

2.4应收应付对冲管理

2.5坏账处理管理

2.6应收账款月结管理1(1)熟悉ERP应收业务、应收账款开票管理、收款核销管理

(2)掌握应收应付对冲管理、坏账处理管理1教学重点:ERP应收业务、应收账款开票管理、收款核销管理

教学难点:应收应付对冲管理、坏账处理管理第3章ERP自动分录管理

3.1自动分录子系统基础设置

3.2自动分录生成及抛转管理

3.3凭证还原管理

3.4自动分录管理报表1(1)理解ERP自动分录子系统基础设置

(2)掌握自动分录生成及抛转管理

(3)凭证还原管理1教学重点:ERP自动分录子系统基础设置、自动分录生成及抛转管理教学难点:凭证还原管理第4章ERP会计总账管理

4.1会计总账子系统基础设置

4.2预算管理

4.3总账结账管理

4.4会计总账管理报表1(1)掌握ERP会计总账子系统基础設置

(2)熟悉ERP预算管理

(3)总账结账管理1教学重点:ERP会计总账子系统基础设置、ERP预算管理

教学难点:总账结账管理为更好地指导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工商管理教研室与上海鼎捷公司签署联合著作协议,出版教材《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实训教程》。该教材针对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目的和要求,从ERP的发展史、实施方法、案例分析到ERP系统的实务操作,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以最通俗、最贴近企业应用实务的思考模式来引导学生,使其对ERP在企业中的价值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并掌握其应用。本教材编写者都是有经验的工商管理教研室专职任课老师,参编教师均曾赴上海培训,全部获得工信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

2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价值分析

2.1仿真企业环境,使学生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训,实训主要目的就是能让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有效融合管理学、财务管理、生产运作、市场营销等多学科的知识。毕业综合实训通过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进行仿真,使学生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的实际环境中的感觉。利用现代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理念对实物模拟的现代制造业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模拟,实现产品从订单形成、车间制造、成品入库、销售出厂到用户的整个过程清晰的控制和管理,建立实物认知仿真环境。同时,也为今后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

2.2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岗位应用能力,提高就业率

通过毕业实习综合实训,使学生在仿真企业环境中,可以获得现代企业真实的生产与运作信息化管理流程的操作管理经验,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实际应用能力,初步实现“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自实施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平台以来,共计培养了400多名初具现代企业ERP管理岗位能力的学生,其中近50人取得了工信部初级信息化工程师认证,多名毕业生直接被上海鼎捷公司招聘,初步实现了本专业应用型人才“毕业即就业”的培养目标。

2.3有利于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

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的教学的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性,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财务、信息化管理等多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另外,随着ERP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管理理论的不断更新,要求指导教师也要不断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也要求学校必需选送相关教师参与更广泛的学术交流和培训,从而有利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各项企业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做好教师理论与实务能力培训工作。

2015年,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成立了“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综合实训教学团队”。本团队以“易飞7.0”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负责本系“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教研及科研工作。此外,我院目前已经输送多名教师参加校外培训,并全部获得工信部全国信息化工程师认证。今后,还希望通过相关企业平台,派遣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参加ERP实施项目实践,使原来的师资培养型合作转变为师资实践型合作。

3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改进方向与建议

3.1完善毕业综合实训教学资料的建设

实训教学大纲是执行实践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文件,也是规范实训教学要求、提高实训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大纲应对实训的目的与要求、教学内容、实训方式、实训课时安排、成绩考核内容和考核办法等进行明确界定。

此外,教研室要不断丰富管理信息化实验教学知识,对现有教学实验资料等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加工,并将教学实验数据、案例等资源不断充实到知识库系统,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毕业实习综合实训。

3.2为学生提供就业推荐及指导

《湖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湖北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27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要占70%。尤其是市场需求精通信息化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

通过采用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综合实训,可更加有利于毕业生拓展就业方向与途径,并进一步巩固四年所学管理学知识在实践当中的运用。此外,教师也应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就业率。

3.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综合实训新方法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确立“自主、自助、自立”的实践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自主”要求在实训过程中,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实践教学的主导,成为课堂的主角。“自助”要求学生在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下,能一定程度地自学,比如易飞7.0提供24小时在线学习平台E-Learning,这是一种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学生通过PC连接到互联网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配合ERP实训教学教材,鼎捷知识学院提供体系完整的E-Learning易学网课程,通过E-Learning课件协助老师用于教学,并协助学生的深入学习。“自立”要求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此外,实训课程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师要更多深入学生当中,近距离观察学生,指导学生,用更加多样性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在实训课程中进行分组,通过分组来完成小组任务、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或完成单元测试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使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4ERP指导教材和模拟软件建设

为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综合实训,我院于2016年批准教材《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综合实训教程》立项,并与上海鼎捷签署联合著作协议,与清华大学出版社签署教材出版协议,教材将于2017年出版。此外,我院教师目前已完成企业生态圈模拟经营综合实训平台项目研发,实现专业实训教学项目自主研发零的突破。

3.5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以“兩创”(创新与创业)人才与“应用型”(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

其中,进一步加强我院“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并将实验室软件设施实现升级;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引导与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培育成功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的人才培养实现常态化、订单化。

今后,还将进一步改革实验室运行机制,力争实现实验室“课后全天开放”(除夜晚休息时间)。

4我院工商管理实验实训课程开展取得的喜人成绩

近年来,我院经济与管理学部对新型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实训平台进行了不断建设,借助鼎捷ERP实训软件易飞7.0,将企业真正“搬进”了课堂,并因此取得了优秀的教学效果。我院学生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及企业ERP模拟经营大赛上屡获佳绩。学生参加“用友杯”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三等奖、省亚军、季军等奖项;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网络虚拟经营模拟竞赛,获得省亚军;学生参加“ITMC杯”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竞赛,获得省亚军等好成绩。此外,“十二五”期间,工商管理专业指导教师及学生共获得:“挑战杯”全国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省一等奖四项,省二等奖八项,三等奖十余项。

作者:何舒卉等

参考文献 

[1]胡忠任.基于ERP实训平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177179. 

[2]唐时俊,舒畅.新型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0):162163. 

[3]王哲.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ERP综合实训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265267. 

第6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重构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F203.9;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57-04

一、引言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将这种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实际的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随着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已成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和学生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对提高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科水平,保障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36份,回收问卷136份,有效问卷13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调查问卷分为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两部分,问题涉及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实施现状、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等方面,最后设计了关于实践教学如何改进的主观问题,请学生提出改进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尽管83.82%的学生都认可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频率并不高,52.21%的学生选择了很少和几乎没有,仅有10.29%的学生选择了较高和很高。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这一项,只有8.09%的学生选择比较满意,47.06%的学生认为一般,44.85%的学生认为不太满意。这就显示出学生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并不高。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归纳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想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仅仅靠掌握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而这些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就需要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能胜任工商企业管理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应根据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来制订培养目标。但从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来看,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师生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仅仅把它当成教学任务或学习任务去完成,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效果自然不太理想。

(二)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设计不合理

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设计不够合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的比重不够,二是实习环节的时间设置不合理。教育部在2007年的文件中已对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1]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应提高到20%-25%。[2]从广州大学2012年最新修订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来看,目前工商管理专业集中性专业实践教学总学分是26分,占总学分的15.9%,虽然达到了15%的基本要求,但比重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另外,专业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从大学三年级开始每个学期的最后几周都安排有相应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时间均为2-4周。学生普遍反映由于实习时间较短,无法完成预期的实习目的,有些学生希望将实习和寒暑假进行衔接,以延长实习时间。根据一项对企业的调查显示,一个工商管理专业实习生至少需要2-3月才能基本熟悉和适应企业的管理流程,因此每学期2-4周的实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2]

(三)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缺乏多样化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类别比较丰富,开展的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在调查中显示,目前学生在校期间所参加的实践教学类型,选择比例较高的是案例教学、专业实习及场景模拟,而学科竞赛、课程实训和课题研究选择比例相对较低。学生参加过的校外实践教学类型主要是校外兼职和专业实习,而以上的校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发起人主要是学生自己,其次才是学校和老师。74.27%的学生认为所参加的这些校外实践活动与本专业关系不太密切,51.47%的学生认为自己从实践教学中得到较大收获,而48.53%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由此可见,目前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校内的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校外的专业实习,而专业实习又由于师资的不足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缺乏而采用分散实习的形式,即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老师进行不定期检查和指导,这种分散实习的方式在学生实习单位的寻找、实习内容的安排和实习过程的指导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对分散实习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措施,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四)校外实践教学内容不够明确具体

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形式确定后,还应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内容。目前的校内教学实践活动,如课程案例讨论、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学科竞赛等环节都有较为明确具体的实践内容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但校外的实践活动,如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没有相关的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手册等文件帮助学生了解实习的内容。在调查中,学生反映在企业实习期间不知道应该学什么,应用所学过的什么知识点,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没有较为明确的实习目标和具体的实习内容作为指导,也是造成实习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五)专业实习成绩的评定不够科学

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起到监督和管理作用,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按照预期目标完成。目前,校内的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方式和方法相对比较科学和完善,但校外的专业实习评价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主要由指导教师采用五级制给出,但评级标准由指导教师制定,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仅仅根据学生实习后提交的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作为评价依据,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建立标准统一、方法科学、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三、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

根据调查发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参与热情和满意度较低,在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的想法,通过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流程进行梳理,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构建了全新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其结构如图1所示。

该体系包括目标、空间、手段、时间和评价五个维度。目标维度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对能力培养的需求,综合制订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并将此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分解为各实践环节的子目标。空间维度是指为了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从空间上要向课堂以外延伸和拓展。实践教学体系的空间维度主要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空间维度与手段维度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实践教学空间有不同的实践教学手段。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又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校内独立实践环节等,而校外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需要根据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分阶段、有序进行的。空间维度和手段维度还需要时间维度来进行整合,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在不同时间段设置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系统化。最后的评价维度是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各种实践教学手段进行过程控制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以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并能在目标出现偏差时及时调整目标。

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分析

(一)制订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是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应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制订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通过有关调查显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排序,依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先进管理思想和企业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独立的思维判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2]而在“专业实践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这一问题的调查中,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协调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应综合考虑市场或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学生对自身能力及素质培养的期望,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目标。同时,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循序渐进,是分层次、分阶段来完成的。根据学生所处年级、所学专业知识制订不同的子目标,每个层次的目标依次递进,使学生的能力呈现递阶提高,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3]

(二)完善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效果不佳现象,应加强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及完善。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核心课程来设计实践教学的大纲,编写实习手册和实习指导书,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着重了解和应用的专业理论知识点以及需要培养的专业能力加以明确。如果学校有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则需要在实习指导手册中明确实习基地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应扮演的角色和应提供的条件,使校企合作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了明确具体的实习内容作为指导,再辅之以问题型实习考核方式,即在实习之前根据不同的方向设计出不同的实习问题,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每个项目小组都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并在最后提交的实习报告中进行汇报,这样学生既是带着问题去实习,又有明确的实习内容为指导,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分散实习效果。[4]

(三)系统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时间

在实践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上需要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采取“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综合”的方式,进行时间维度的设计。如课程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可以与课程学习同步进行或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主要是针对课程的某些知识点或某门课程进行设计。而综合实训、模拟竞赛、毕业设计和科研活动则应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后开展。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适当将开题时间提前,这样便于学生在专业实习中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校外实习时间的设置,一般学校都会有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实习方式因其目标和功能不同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完成,所持续的时间也不相同。认知实习是让学生对企业增加感性认识,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主要是以参观为主,时间可以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间为1-2周。生产实习则是一种参与性的实践活动,应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设置,让学生参与或是模拟企业的运作,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为后续学习和毕业就业打下基础,因此设置在大学三年级,时间为4周。而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多学生在毕业实习时已经找到工作,毕业实习期实际就是学生在新单位的试用期,这样学生一毕业就可以直接上岗,一举两得。因此毕业实习时间可从大学四年级的寒假开始,时间为2-3个月。[1]

(四)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

在实践教学手段的设计方面应改变以往较为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常用的案例教学、课程实验和专业实习等形式以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情境模拟、实战演练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在课外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类似于挑战杯、创业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等竞赛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专业实习的安排上可以采用不同的实习形式来帮助学生完成实习活动,如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组织学生到当地知名企业参观学习,或者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项目小组,带着事先设计好的实习需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岗位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毕业实习则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就业方向选择合适的企业和岗位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收集资料,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学校和指导老师要做好实习监管工作。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从事一些校外兼职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些都是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五)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目标能否实现,需要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监控和反馈。科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测评所实施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反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加以纠正。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对于校内和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相对比较完善,而校外实习的评价方式由于学生过于分散,导致评价方式流于形式,过于主观,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习效果。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常见的实践教学评估方式有四种,即过程式、成果式、取证式和综合式。[5]过程式评估强调过程管理,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全过程进行监控,要求教师和学生完成日常情况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如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记等。成果式评估是指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最终成果,如案例分析报告、课程设计作业、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等来检验其实践教学效果。为确保学生提交成果的真实性,还可以采用答辩的形式来加以辅助。取证式评估是以学生通过实践取得相关职业资格的认证作为评价指标。综合评估则是指学生实践教学成绩应根据阶段性成绩和综合性考核成绩,结合实践表现综合评定,并有相应记录。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中可综合采用以上几种方式来改进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同时,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可借鉴企业员工绩效评价中的360度绩效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学生自身、实习企业、指导老师、客户等多方面的评价,以确保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五、结论

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笔者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出目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目标、空间、手段、时间和评估五个维度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提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以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运行。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知识体系的设计和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63-165.

[2] 夏文莉.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探讨[J].陕西教育,2008(12):44-45.

[3] 曲立,刘宇,葛新权,金春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1):228-230.

第7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同样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低下,要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胜任力。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四)发挥企业在大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第8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实践方法;课程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8-0175-02

1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询意见稿中,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分,《规划纲要》强调了职业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乃至对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前所未有。《规划纲要》第六章第一条就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和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是教改的重要内容。因此探寻适合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成为当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所在。所以,高职教育应以实践运用能力为本位,以“能干、够用、会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想成为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要求具备较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岗位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这也正是高职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问题必将会引起一线教学者的重视。因此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实训的资源匮乏,企校合作的松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必须在课程体系上下文章。

2 构建具有工商管理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根据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理论教学、实验和实践实训项目相配套,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点,能够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对于高职学生在总体上是可以满足要求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还不能完全适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项目之间差距太大,学生不能通过实训实践体验职业需求。二是在实训实践中存在仍然按照知识点作为训练学生的主要依据,缺乏综合性。三是实训要求仍然是作业性的,学生感受不到企业要求,没有压力,也缺少动力。

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特点看,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企业相关作业操作技能、项目经验和综合职业素质三个方面,这些要求中项目经验在校内实训中不太容易通过实训取得,因为实训内容的作业特征过于明显。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按照工商管理类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相对独立,课程之间彼此缺乏联系,且缺乏项目导向,针对性不够强。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实施“项目化”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模块化、项目化”基础之上实行仿真与实景的“情景化”教学模式,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涉及。

无论是课程的“项目化”还是“模块化”都源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对理工科课程实施的教学模式。如何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自身特点实施“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教学改革现在大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改革成果。成果中大多把理工科教学模式进行简单的“移植”,没有体现出工商管理类专业本身内在特点和规律。因此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

通过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培养上手快、适用面广的复合型技能型管理类专业人才,创建工商管理类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这是在新的人才需求市场形势下的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经查阅,国内外此类研究较少涉及,文献中还没有相关报道。依托实际教学项目和本校特有专业资源,在工商管理类专业构建“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的教研课题。

课程基于“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突破了以往只针对“项目化”“模块化”对课程进行改革的单一局面,同时针对课程改造往往注重理工类课程的“项目化”“模块化”设计的情况,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仿真设计模拟场景解决工商管理类实践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力求在校内校外课程互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在解决大多数工商管理类课程只依托课堂案例进行实践内容拓展的被动局面。同时多门工商管理类课程本身就有很强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不仅体现在理论上的相关性,同时突出实践上的该类课程的相关性,进而形成针对该类课程统一的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的新模式,是在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3 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的教学体系的作用

3.1 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搞好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教师必须更新理念,由“双师型”向“复合型”转变,以体现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实现教学常规和手段的现代化为载体,构建内涵和结构相统一的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内容,把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实行分层次性的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达到“问题解决”与“提出问题”的辩证统一。

3.2 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突出“专业教育为劳动就业服务,学科教学为职业能力服务”的教学理念。这样就可以克服以往学生对理论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而职业技能课程教师展不开的问题。把各专业所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技能项目模块,在不同学习情景下,教师进行分类归组,使每一位专业教师都有一个确定的方向,避免同一专业多名教师的浪费现象,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3.3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随之而来,必然会促进教学效率效果的提高。而采用项目化、模块化、情景化教学模式后,每一位教师相对固定于某一技能项目的教学,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细化、精压,形成“绝技”。而学生则可以在学习不同技能中,从不同教师身上博采众长,学到更多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

第9篇:工商管理专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MIS)课程是国家教育部列入工商管理类本科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方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内容、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与运用等;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开发应用系统、从事企业信息管理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该课程教学效果较差,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实践教学及其研究现状

普通高校学生由于缺乏对MIS运用的感性认识,纯粹的理论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抽象乏味、难以理解,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分离,MIS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高校该课程授课教师普遍意识到实践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但是如何有效设计与组织实践教学,是摆在MIS课程授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针对管理类专业如何开展MIS课程实践教学、建立并完善M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缺乏可参考的模式,国内高校对此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许多高校教师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但是往往集中在实验教学上面,效果较差。个别高校如合肥学院教师曾经做过该项研究,值得借鉴,但不是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而是针对工学类专业如信息系统设计、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另有部分高校教师开展了MIS课程实践教学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研究上面,但是实验教学仅仅只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而且,该课程实验教学也没有形成相对统一、标准化的模式。如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并适时调整,并且与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实验室实验、企业实践、加入教师项目团队、课程设计、实习等有机结合,对实践教学合理组织与管理等,目前没有可借鉴参考的模式。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现实企业MIS的运行状况缺乏了解,更缺乏实际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开展灵活机动的、切合实际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是该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MIS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当树立系统观念,从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践教学的手段、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多个方面设计,构建MIS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MIS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一般划分为如下四个知识模块:即管理信息系统概述、技术基础、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系统管理。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将来在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不是开发MIS,而是应用MIS和信息管理工作,对于MIS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熟悉即可,因此,让学生熟悉企业MIS是如何运作的、如何开展MIS规划、系统分析、如何选择开发方法、如何管理等内容应作为重点,对于总体设计、系统实施等内容,了解即可。另外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由于对MIS没有多少感性认识而被动接受有关理论,感到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而抽象,学习兴趣较低。因此实践教学还应包含帮助学生理解MIS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而开展的一些实践活动。结合MIS课程教学要求、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因素,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MIS的重要性及其与管理的关系;(2)企业信息系统的构成与运用,尤其是ERP系统的运用;(3)企业MIS规划、开发方法比较与开发过程;(4)系统分析及其工具的运用;(5)系统设计内容,模块功能与划分;(6)信息系统的评价、维护与管理,尤其是系统文档管理和日常维护。

2.MIS课程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结合实践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①案例收集与分析:对于MIS的重要性及其与管理的关系、企业MIS规划、开发方法比较等内容,教师事先拟好教学计划,让学生进行专题调研分析。②参观访问企业:让CIO或其他信息管理人员讲解企业信息系统的构成与运用,尤其是ERP系统的运用、系统的维护与管理等内容。

③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到实践基地企业,体验ERP系统的运用或其它信息系统的运用和维护。④实验教学:对于系统模块功能验证、绘制组织结构和业务功能图、绘制业务流程图、绘制数据流程图、绘制信息系统流程图和功能结构图、简单的数据库设计等内容,可在实验室完成。⑤MIS课程设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MIS的设计开发,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即可。首先通过开发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系统开发过程与方法的理解,然后选择一个管理规范、流程合理的背景企业或高校,由学生根据其兴趣和爱好自主选题并分组,确定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环节的任务,教师指导并检查学生的组内任务分工、项目开发计划和实施进度。⑥其它方式,比如加入教师相关研究项目,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或在专业实习中明确列明与该课程相关的实践内容和实习要求。

3.MIS课程实践教学手段。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许多课程都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高校应当加强实践教学手段建设,一是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三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开展校企联合,四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这样才能为课程实践教学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实践教学中采用的参观访问法、实验教学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收集与分析、亲身操作体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才能够顺利实施。

4.MIS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践教学课时,拟定实践教学计划,明确任务、实践内容和具体要求,量化考核指标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教学管理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分别制订课程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规范化,同时,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实践教学管理的人员配备上,应该是授课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组织和管理,分工协作,明确各自的职责。该课程实践教学还应当与其它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和学校安排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因为几乎都涉及到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问题。

要提高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效果,必须开展实践教学,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选择、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灵活选择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我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按照该模式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严京滨,于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实验教学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9).

[2]郭伟光,李道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