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

第1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关键词:会计前提;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指的是进行一切会计工作,其共识是,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长期地按它现时的目的方向,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会计的特点是主要用货币量度对经济过程中占用的财产物资和发生劳动耗费进行系统的计算、记录、分析和检查。会计人员借助这些手段,充分了解企业的资金占用情况和劳动耗费水平,并利用会计资料,分析得失,追究经济利益高低的原因;趋利避害。从一个特定的岗位管好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同时,为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一个地区、一个产业部门或一个国家管好经济提供必要的资料。

我国财政部在制定我国会计准则时,从我国会计实践的经验出发,研究比较了国际和各国、各地区的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明文规定了我国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的前提是指一般在会计实践中长期奉行,无需证明便为人们所接受,是从事会计工作、研究会计问题的前提条件。

其中,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前提条件,部分人认为持续经营这一提法有片面性,认为这只见到营业而见不到停业。而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持续经营是绝大多数企业所处的正常状况,这样的领土主体,其所有的资产将按照预定的目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如期偿还。对于持续经营的企业,投资者需要通过其现在的财务状况与过去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来预测其未来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据以作出投资决策。

持续经营作为一种假设、一种预见,却也是一个唯一可行的办法,为会计人员所广泛接受。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如果不存在明显的反证。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的经营下去。这里的“反证”指那些表明企业的经营将在可以预计的时刻结束,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满、企业资不抵债而濒临破产清算。之所以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假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缺乏这项假设,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将不能够应用。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处于清算状态时所采纳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如对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下可以采纳实际成本法,而在清算状态下则只能够采取公允价值如市价、评估价值等;对于持续经营下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一些本期支出,但收益期间延伸至以后各期间的预付性费用,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在清算状态的财务报表中将不复存在,主要是因为它们并不代表任何的支付能力。

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的核算规定了空间范围,而持续经营则为会计的核算作出时间的规定。从每一个企业的历史看,确实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无限期地存在下去,然而,企业究竟在何时关停并转,又难以预料。竞争和其他经营风险,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经营不善或市场的意外变化,经常威胁着企业,严重时,就会使其经营终止进行清算。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如何提供信息为其会计主体服务呢?从企业的主观愿望看,除少数企业有预定经营目标或有经营期限,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公司,一旦实现了预定的开发项目就将撤销外。一般都在争取长期连续经营,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尤其是现代化生产和经营,客观上也要求连续,这都为持续经营假设提供了客观依据。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上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才能真实可靠。如果没有持续经营的假设。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方法将缺乏其存在的基础。如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对它所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实际购建成本记账,并按固定资产在经济上的可用年限,按照其价值和使用情况,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卉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采用某一种折旧方法计提折旧。对于其所负担的债务,如银行借款、应付债券,企业可以按照规定的条件偿还。而在企业终止清算的情况下,企业资产的价值,则必须按照实际变现的价值计算。企业的债务只能按照资产变现后的实际偿还能力清偿。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应当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目前或长期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弹性以及企业管理层改变经营政策的意向等。评价后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产生严重怀疑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怀疑的不确定因素。持续经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采用非清算基础,例如资产按成本计价就是基于持续经营这一假设或前提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一项竞争原则。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经营失败的风险,都可能变得无力偿债而被迫宣告破产进行法律上的改组。一旦会计人员有证据证明企业将要破产清算,持续经营的基本前提或假设便不再成立,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采用清算基础。

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通常表明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状态:①企业已在当期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②企业已经正式决定在下一个会计期问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③企业已确定在当期或下一个会计期问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而被迫进行清算或停止营业。

第2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一、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相关的概念表述

WTO协定关于货物贸易多边协议中的“反倾销协议”,即“关于履行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规定一般意义上的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价格,将产品出口到另一个国家市场的行为。通常来说,倾销是恶意的,就需要采取针对倾销的应对措施,即通过征收反倾销税的方法来抵消这种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采取反倾销措施所应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1)倾销的确认。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采用出口价格与正常价格进行比较。正常价格的确认方法有三种: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向第三国出口的价格;结构价格。(2)损害的存在。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受到出口国出口产品的实质损害的威胁。(3)倾销与损害因果关系的确认。

反倾销会计是指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反倾销法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就反倾销中的问题提供会计支持,进行会计规避、会计举证、会计调查、会计鉴定活动。由于农产品反倾销会计是属于反倾销会计在具体项目上的应用,所以,农产品反倾销会计不仅应该具有反倾销会计的共有属性,而且应该具有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特殊属性。反映在农产品反倾销会计的概念表述上,农产品反倾销会计应该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在国家宏观调控机构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会计知识、反倾销法知识和国际贸易知识,就农产品反倾销诉讼调查中各方存在争议的问题提供会计支持,进行会计规避、会计举证、会计调查、会计鉴定等一系列会计活动的总和。

二、反倾销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

会计核算的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在反倾销调查中,会计核算应该针对具体的经济业务,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使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可靠。而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关于农产品反倾销的会计核算问题,因此,反倾销会计不仅要遵循一般的会计原则,还要遵循农产品成本核算的原则。关于农产品反倾销的会计核算主要有以下原则:

1. 可比性原则。是反倾销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所谓可比性是指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在可以对比的经济情况下确认会计信息所反映出来的差异。反倾销法将倾销定义为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之间的比较,当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值时,视为倾销。而要进行这种比较,首先涉及的就是两个价格是否“可比”的问题。反倾销法,无论是国际协议还是各国国内法,在可比的问题上都有详细的规定。《反倾销协议》规定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之间的比较一定要在“相同的贸易水平上”进行,应根据每一产品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销售条件和条款、税收、贸易水平等,经过数据的转换力图在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之间建立可比性。

2. 公允性原则。是指在判断被调查企业成本分配方法是否“合理”时会采用会计学上的“公允”理念。因为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被调查产品成本的分配问题。GATT1994第6条的解释和欧美反倾销法都要求尊重被调查人的会计制度,要求该制度能够“合理”地反映被调查产品的成本,但是,反倾销法并没有给出“合理”的明确解释。因此,在执法实践中,会计学中的“公允”理念便成为实际上判断被调查企业成本分配方法是否“合理”的基础。

3. 社会水平原则。是农产品成本核算中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具体是指农产品成本核算必须保证代表性,必须反映社会平均水平。农产品成本调查主要采用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方法,加之我国农户数量异常庞大,调查样本数据占总样本比例很小,每一个调查样本的成本数据是否有代表性,对总体水平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在农产品调查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都要认真把握社会水平原则,分析样本设置是否具有代表性,分析每一项数据是否反映了当地的一般水平,并作出相应的修订或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

4. 市场价值原则。是指各项投入品的费用和产出物的价值应当参照市场价格进行核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活动的绩效最终都要交给市场来进行评定。在核算成本收益指标时,不但通过市场购买或出售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劳动等要按照实际交易价格计算而且自产自用或尚未出售的产品、自产的生产资料、无偿或低价得到的生产资料、他人无偿提供的劳动等,

一般也要按照可比的市场价格计算。因此,坚持市场价值原则,不仅仅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而且也简化了成本核算工作。

三、反倾销会计核算的前提

会计核算的前提又称为“会计假设”,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决定会计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逐步认识并总结而成的。只有规定了这些会计假设,会计工作才能顺利地开展下去。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的前提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会计核算也存在必要的前提条件,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假设相比基本相同,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会计主体假设。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涉案的是国内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在行业协会的领导下形成“经济利益的联合体”,向调查机构提供财务资料。(2)持续经营假设。反倾销调查是以企业为核心的,所以,要假设这些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会连续进行下去的。(3)会计分期假设。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确定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时,会对调查期内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和费用进行合理分摊,并与收入进行匹配,根据会计分期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反倾销应诉的时间分期假设与传统的会计分期假设是相同的。(4)货币计量假设。在反倾销调查确定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时,企业要提供的信息主要有出口产品销售和生产的会计资料,其次是企业的组织结构、销售体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资料。因此,反倾销应诉中应以货币计量假设与非货币计量假设相结合,以货币计量假设为主。(5)市场交换价格假设。假定企业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它所需要的各项财产主要来自交换,同时,它所生产的产品也需要交换出去,市场交换必须遵循公平交易原则,交易双方的行为是理性的,市场充分活跃,交换价格具有代表性。在这样的环境下,调查国才会认定会计对各项要素的初始入账数据是正确计算出口价格和产品正常价值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有独立、可靠的凭证进行核查和验证。如果调查国认为交易环境不符合上述要求,就会从符合要求的市场环境中找出替代产品因交换而形成的市场价格,重新计算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而且农产品的成本核算也要遵循市场价值原则。市场价值原则是指各项投入品的费用和产出物的价值应当参照市场价格进行核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活动的绩效最终都要交给市场来进行评定。在核算成本收益指标时,不但通过市场购买或出售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劳动等要按照实际交易价格计算而且自产自用或尚未出售的产品、自产的生产资料、无偿或低价得到的生产资料、他人无偿提供的劳动等一般也要按照可比的市场价格计算。因此可以看出,市场交换价格假设是一般会计核算基本假设所不具有而为反倾销会计所独有的。所以,反倾销会计的会计基本假设应该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和市场交换价格假设。

四、加入WTO后解决中国农产品反倾销会计问题的迫切性及重要意义

第3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本理论在会计学领域的深入与发展,学者们将人力资源会计定义将通过会计报告把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状况完整地公示给财务信息使用者,公司股东、风险投资者、政府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前景。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进入了应用和发展阶段,不少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采用了人力资源会计。但在中国,由于人力资源研究起步较晚,现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经过将近30年的理论研究,我国关于人力资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1当前国内研究内容回顾

        当前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报告。

        ①人力资源会计假设。通常所说的会计假设,是一般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等5项基本假设。人力资源会计除遵循这5项基本假设外,还有自己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前提条件。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提出四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数据假设;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

        ②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人力资源核算的内容主要是企业所拥有的人的劳动力价值资源。人力资源涉及到的内容方方面面,人力资源会计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目前,随着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日趋深入,普遍认为,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劳动者权益会计。

        ③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有多种,得到大家认可的多是关于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主要内容有: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未来收入折现法;随机报酬法;内部竞价法;

        ④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将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所确定的人力资源成本应按其支出是否计入当期损益分为资本化人力资源成本和费用化人力资源成本两部分,分别设置了不同性质的账户用来核算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追加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人力投资成本的确定、人力资源成本的汇集与分配、人力资产的摊销、人力资产损失的确认等。

        2当前研究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方法、成本核算和最终的人力资源的报告上。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人力资源会计本身,而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冲击、人力资源的确认与计量对传统工资理论的冲击、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环境、实务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反映、中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难点等问题则很少进行研究。

        ①在企业的管理中夸大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在经济的发展中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竞争也变成了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企业四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也不可否认,会计信息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对财和物的管理,它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它要比对财、物的管理复杂得多。也就是说,相对于物质资源的管理而言,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会计信息的作用相对要小。

      ②没有划清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界限。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不同的概念,只有稀缺性人力资源才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从财务的角度可以分为:经营型人力资源;管理型人力资源;科技型人力资源;生产型人力资源。会计中予以资本化的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而仅仅是一些稀缺的人力资源,如:经营型人力资源;管理型人力资源;科技型人力资源等,并把这类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支出一般采用费用化的处理方式。这样既符合谨慎性原则,也体现成本效益法则的要求。人力资本有权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而不是接受激励,分配对象是净利润扣除财务资本必要报酬后的余额(即经济增加值)。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股利分红政策等等。

        ③否认当前财务报表中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和报告。当前财务报表通过人工工资费用化和应付职工薪酬反映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虽然并不全面,也不尽合理,但在我国这样的会计环境下,这样的计量和报告也基本满足当前的投资者的需求,因而一味否认传统财务报表也是不恰当的。

        3提出的几点设想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如下几点设想:

第4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 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31-02

《基础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明确会计本质,加强对会计岗位认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从而达到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职业能力又品质优良的会计专业人才之目的。然而,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内容单一,体系僵化,难以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实际不断予以改革,使之更具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

一、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存在的缺陷

(一)体系架构缺陷

现在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其体系虽然千差万别,但其核心内容大同小异,一般皆包含总论、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设置账户、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此章节体系看似内容丰富,也近乎科学合理,但实则内容单一,结构僵化,无法满足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工作者的要求。近年来,虽然许多《基础会计学》教材在内容体系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结果是收效甚微。如有的教材增加了会计电算化内容,有的细化了制造业成本计算的内容,还有的在财产清查中增加了企业内控制度内容等不一而举。但这不过是因编者的“创新冲动”之需而做的一点内容上的充实而已,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另有个别《基础会计学》教材以改革其内容体系为名,把原本比较成熟的内容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如有的教材人为地删除了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等重要内容;有的教材把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从复式记账后面调到会计账簿后面讲述;更有甚者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调到财务会计报告前面讲述。上述做法割裂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既不符合会计核算工作程序,也背离了学生认知规律,授课教师无奈,只得打乱教材内容体系来讲授,弄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二)教材内容缺陷

《基础会计学》既然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所肩负的任务就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会计结算、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还应当把相关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等基本要求教给学生,并使之融会贯通,要他们从心灵深处领会会计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会计工作者必须坚决地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并对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必须让学生实现角色的完全转换,从学习《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当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来要求,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纪,忠诚岗位职责,杜绝职务欺诈和职务犯罪。然而,当下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大多对上述内容阐述不够完整,要么只言片语,要么只字不提,似乎《基础会计学》的任务就只是会计核算方法的教学,诸如转账结算、纳税申报、会计法规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的知识无需掌握,似乎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会计工作者是自然而成,不需学校教育即可达成。须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更应懂得“教不严,师之惰”,今天不在课堂上进行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的教育、引导,只能待明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这恐怕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即使如此,个别同学的未来走向何处也无法预知。

(三)实践教学缺陷

企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首要的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那么,作为学校就应当以学生为本位,以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来设计教学过程。然而,目前大多数的院校其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教师+粉笔+黑板”的“原始”状态,放在教学首位的依然是理论的灌输。有些院校虽进行了大胆改革,积极投入,但也不过是建几个多媒体教室,增加会计模拟实训室而已。更何况个别院校不是从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工作出发点,而是为各种名目繁多的达标检查所驱动。据不完全调查,有相当多的会计院校毕业生从未走进过会计模拟实训室,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在毕业离校前从未进行过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更谈不上到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去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了。如此这般,何谈实践性教学?何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显然,要实现《基础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并造就出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操守的会计专门人才,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变单一的理论教学、会计核算方法教学为全方位的会计基础能力培养教学,真正为同学们学好各门会计专业课程,塑造大批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基础会计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让学生知道会计专业的相关法规、制度、准则,将其塑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典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忠诚于会计主体、忠诚于岗位职责的经济卫士,做到“常在河边站,永远不湿鞋”;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复式记账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等内容,具备娴熟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能力;熟识转账结算、纳税申报等基础知识,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会计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措施

长期的会计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圆满完成《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任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改造,并大力培养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从而形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门人才培养之格局。

(一)构建《基础会计学》模块体系

模块一: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培养模块。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虽然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有所介绍,但在教材体系中所占比重太低,且内容单一、生硬,缺乏应有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起不到多大的教育作用。对此,该模块要进行极大地丰富,适当增加会计岗位特性;会计岗位法规要求;会计岗位职业道德;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认知教育,使之真正领悟会计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如何从事该职业?怎样把自己造就成为该职业中的佼佼者?就是要让同学们全面理解和认识会计岗位职责的特殊性;熟悉对工作技能的一般要求;懂得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地位、待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让每一位同学从接触《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从业者,将该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融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让学生懂得要想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好地体现出自身价值,就必须从现在起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强化实践、勇于承担;就必须潜心学习研究财经法规,做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的典范;就必须强化道德修养,捍卫会计职业的尊严。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方向、灵魂,是才发展之内部动因,是做人立事之根本。

欲达上述效果,应加强该模块的案例教学,用大量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体会会计的职业特性、社会价值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源头上开始预防和杜绝职业欺诈和职务犯罪,从而实现会计职务控制关键点的进一步前移(自学校专业教育开始)之目的,为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品质高尚,知行合一的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模块二:会计基础理论模块。该模块内容在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中叙述较全面,编排较合理。但有个别教材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原则等内容删掉了,有的将该部分内容编入了《企业财务会计》教材中。笔者认为,这些内容还是应当保留在《基础会计学》教材中较为恰当,因为它不仅是会计工作的前提和质量要求,更是初学者进入会计知识王国,把握并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和一般遵循。

这一模块应主要包括会计概念及特点、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前提与会计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原理等内容。其中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和复式记账原理两部分内容。而要同学们系统地把握《基础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就必须首先突破这些难点问题。

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从生产、生活的实例谈起,从会计对象谈起,弄清楚何为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资金的筹集)?资金到哪里去(资金运用)?进而逐步解决会计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最终解决复式记账原理这一难点问题。具体论述时,应当厘清三条线:基本线: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与会计核算质量评价的一般标准问题;企业会计对象线:会计对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会计对象基本分类(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设置,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载体问题;会计要素间相互关系线:资产与权益的相互关系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本等式、静态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动态平衡公式)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记账公式),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问题。

模块三: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模块(主体模块)。通过模块一,让同学们建立起职业责任意识,提高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鉴别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模块二,让同学们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要真正理解会计恒等式原理,因为它是复式记账、设置账户、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而模块三,则是为系统地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问题,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让会计循环概念深入到每一个同学的脑海之中,为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圆满完成会计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该模块的路径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结合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讲述,并简要介绍转账结算的内容,否则,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将无法顺利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穿插在经济业务中从简讲述)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在会计循环过程中,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为其起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写则是其终点,也是财务会计工作的目标所在。这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让同学们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之。

在教学过程中,该模块应分两步走:第一步,从会计目标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逐步展开:作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及其管理当局最关注企业的哪些信息?会计部门如何向他们提供这些信息?导入财务会计报告(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本内容;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资料从哪里取得?导入会计账簿;会计账簿的资料从哪里来?导入会计凭证。显然,这一步骤的教学过程与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是逆向进行的,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从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出发,运用探究性等现代教学方法,摸清实现会计目标的基本路径,提高同学们研究《基础会计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让同学们对会计循环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步,从会计核算的起点――凭证的取得与审核开始,运用实践性教学手段,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内容逐一展开。该步骤的教学活动应始终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密切联系企业会计工作实际,边讲边练,其教学过程就是会计工作流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在该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重点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记账凭证的结构、内容、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分类、登记与核对;记账错误的查找与更正;财产清查的组织、方法与结果的处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分类与编制,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程序。

模块四: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实践环节:转账结算流程;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纳税申报流程等,上述实践教学活动的流程一定要和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流程相一致,不可孤立地单独进行。实践教学是《基础会计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整个会计教学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让学生成人成才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能否健康运行。它检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更维系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及未来发展。因而,《基础会计学》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模块的内容,千方百计地改善实践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实现会计教学目标。

(二)强化《基础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全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们习惯上一提会计实践教学,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一提师资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资格证或者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证的考取,至于其他相关实践活动则考虑的较少。会计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在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以前,带领学生到经济法庭旁听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特别是相关会计职务欺诈与会计职业犯罪的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让学生直接感知会计职业的严肃性;带领学生深入厂矿企业调查会计人员在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今后学好用好《基础会计学》提供可靠的源动力。

2.改善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健全实训室内工作岗位:出纳、记账、主管岗位;银行结算岗位;税务申报岗位等。让同学们按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会计实际工作,如采购、报销、结算、纳税申报、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培养其岗位认知能力。

3.创造条件建设校内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有限公司,借以密切学校与企业单位的联系。同时,在事务所里实施导师制,让同学们在会计师的指导下,对企业会计实务进行会计核算。

4.鼓励会计教师建立会计工作室,有偿聘用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会计室的会计工作人员,使之在会计工作中体会其社会价值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其会计工作热情,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5.建立校外会计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会计专门人才担任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内校外两个渠道全面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尚需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更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相信,只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作,一部真正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定能呈现于广大师生面前。

参考文献:

1.葛军.会计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程淮中.基础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罗其安.基础会计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莉华,李士涛.基础会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5.汪本强.《基础会计学》现行教材的弊病及新教材编写构想[J].财会月刊,2010,(09)

6.刘爱英.关于《基础会计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0(23)

第5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原则;措施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财务管理难度增加,会计事项趋于复杂,对于高校会计制度的系统化、整体化、细致化、高效化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会计制度设计是会计范畴中的一项实务性、方法性较强的工作。高校会计制度设计就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原理,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职责、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系统规划,据以组织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为此,必须剖析现实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原则或办法,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作为日常会计工作的依据。

一、高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制度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高校没有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控制程序不规范,在内部管理体制的设计和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运用上不能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其内部的现金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会计制度有待健全。学校本身对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的建设不重视,致使大多数高校没有系统、完整的以供实现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目前,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目标集中于一线的会计出纳综合岗位制,监督控制工作的重点和实施对象是会计出纳人员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对事后监督(会计管理行为),在制度中的控制要求较少。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深刻,多数高校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简单地将有关部门颁布的收费管理文件和本单位制订差旅报销规定、经费报销审批规定等一些有关财务管理方面规定进行汇编,以此作为会计制度,失去了系统性和严肃性。同时,大多数高校高校预算管理不完善,各高校的预算编制缺乏科学的标准,计划和核算脱节,财务部门凭经验核定支出,既不准确,又影响预算安排的公正和透明度,预算执行随意性很大,缺乏监督、分析和考核等措施。有的项目,先施工后立项,再追加预算,有些项目甚至任意增添新内容而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从而使财务状况难以做到收支平衡,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

由于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很多高校并不着力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没有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得不到应有发挥。有的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流于形式,没有做到切实的贯彻执行,使其成为摆设。

(三)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岗位职责分工不合理

近年来由于高校规模扩大,多校区的高校财务管理更加错综复杂,会计业务量急增,部分高校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岗位的设计不合理,如有些学校财务处下设会计核算科和资金管理科,会计核算科负责处理涉及现金有关的财务收支业务,资金管理科负责处理涉及银行有关的财务收支业务,经常容易产生一些矛盾。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分支机构职能范围及岗位职责范围缺乏明确规定,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高校会计人员岗位财务人员较少,往往“一人多岗”,容易造成岗位设置混乱,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从而降低学校财务运作效率,影响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信息化原则

信息化原则要求设计的会计制度能满足有关各方面的需要。高校会计制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学校经济活动信息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是会计系统实现会计目的的前提条件,建立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成机制,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其利益相关者主要是作为高校投资者的政府和为学校办理贷款业务的金融部门,他们必须掌握高校的财务状况,为其考核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科技信息,或者通过分析高校资信水平以作出信贷决策。同时,高校设计会计制度,要根据信息反馈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保证及时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

(二)合规性原则

合规性是会计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规定会计制度设计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范,将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现到会计制度中去。会计制度必须符合《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事业单位会计规则》等会计法规的要求。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规范,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报告准则;具体准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具体规范,以基本准则为依据,对具体会计信息业务和报告事项作出具体规定。会计准则一般不涉及会计机构的设计、会计科目的设计、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设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和处理方法的设计,因此,需要通过高校会计制度设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三)成本效益原则

高校的会计制度设计必须考虑制度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在设计会计制度时,必须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应尽量以少的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会计制度效应,以实现成本效益的最优组合。会计制度设计的目的是规范会计工作,但不能因规范会计工作影响运行质量和工作效率,而应该在满足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使会计制度设计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

(四)控制性原则

内部控制是特定主体为加强岗位责任,保护财产安全,确保会计记录正确可靠,及时提供财务信息,保证授权职责履行,在内部组织分工、业务处理、凭证手续和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在高校会计制度设计中,必须对会计机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报告等关键环节设置必要的具有预防和自动纠错功能的内部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主要包括授权批准控制、财务预算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财产安全控制等。会计制度设计,应将上述各种内部控制方式恰当地设置在会计机构、会计工作程序中,以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使会计制度真正成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三、会计制度设计中的控制措施

合理设置会计机构,明确岗位职责分工。会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单位财务负责人、会计部门及会计人员等层次的会计控制体制,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经济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使各项控制措施有制度上、程序化的保证。

会计制度设计后的执行情况追踪。高校设计会计制度后,还必须通过对机构设置、业务处理过程的检查,测试各部门、各环节、各层次的责任分工是否明确,财务管理体制的严密性,财务核算体制的合规性,业务核算的及时性。

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的再监督作用。高校内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内部审计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审计部门的作用和地位,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能,建立科学的机制使审计部门能排除各种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通过强化内部审计对高校会计控制系统所实施的监督,能及时发现高校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会计控制系统的措施与对策,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决策的有效性,增强高校的抗风险能力。

内部控制必须在各个部门及整个学校范围内都建立。所有人都对内部控制有作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贯穿于高校内部各项业务的执行过程之中,这一控制运行良好才能保证会计工作质量,各类违纪、错、弊事端就会人人减少,就能促进办学效率和教学经费使用效益稳步提高。有很多教职工错误的认为“内部控制是领导的事”。实际上,内部控制的建立和维护,是大学管理的重要责任,每个人可能提供内

控需要的信息,或者内控需要的行动。高校内所有人对内部控制都负有责任,都必须遵守内部控制,任何人不得超越制度,违反制度将会受到处罚,遵守制度受到奖励。

参考文献:

[1]骆良彬.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会计制度设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7(3).

第6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一、 会计假设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会计假设定义

会计假设可称之为会计假定或会计前提条件。

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对其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陈今池认为,会计假设是指会计人员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对某些情况做出的推断,是进行会计工作的前提。二是,娄尔行认为,会计假设不是毫无根据的虚构和幻想,而是对客观经济情况作出合乎事理的推断。

我们认为 ,其定义的基本内容:会计人员对那些未经确认或无法论证的的经济事物与现象,根据客观的正常情况或趋势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判断。

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会计主体假设。其主要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机构。该假设是从空间的角度假定,明确了会计所服务的对象及所服务的空间范围。

持续经营假设。其主要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这是从时间的角度假定的。我们认为企业的经营具有延续性和不间断性即会按照所有者的意图在市场中无限经营下去。

会计期间假设。其主要是指将无限的经营期限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个间隔相等的会计期间。例如,每月,每季,每年等。

货币计量假设。其主要是指运用一般等价物即货币对企业的经营事项和交易进行计量,并把经营结果加以传递的一个过程。该假设还隐含包括币值稳定假设。

二、 基本假设的具体分析

(一)基本假设分析

会计主体假设。其主要是确定会计服务的空间范围——特定的机构和单位。换句话说,这些都是我们能看到的,能验得着的,感受到它们的真实存在。当今时代,随着科技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网络经济的强劲发展,它们也是客观存在的会计主体,是会计人服务的对象。只不过我们看不到或者感受不到,但不代表不存在。同时,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会计主体变得模糊,其界限有时难以把握。

持续经营假设。其主要是确定会计的时间范围,具有无限性和延续性。该假设为会计分期假设提供了理论基础。笔者更认为该假设为投资者主动投资,债权人理性放贷,经营者积极经营提供信心、愿景和勇气。同时,该假设使企业经营者从长远角度考虑、组织和规划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投资者和债权人也会进行长期投资。不过事物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风险无处不在,竞争激烈,很多企业因经营不善,经济不景气等因素面临倒闭、破产。这些事实的存在无疑对持续经营假设形成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其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对时间轴进行等间隔划分,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一般按月、季、半年和年划分。该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有机结合,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为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和会计核算方法(摊销、预提等)提供了有效地理论支持,也促进其更进一步的发展。分期假设的提出,使得企业的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有利于企业的财务信息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进行有价值的分析和决策,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股东价值最大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资本市场的快速成长,使得投资者或决策者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这也对最短会计分期造成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其主要是以货币为计量标准或手段进行价值核算。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的作用。通过货币计量,可以使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以总括性的方式反映其一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如资产负债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表)。货币计量假设的运用,使得会计信息的反映更加简洁明了。同时,有助于财务工作者进行财务分析,从而挖掘出数字背后的经济含义和会计含义。以上分析隐含着币值稳定假设,因为这样可以保证财务信息纵向比较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但是,经济发展有自己的周期,只不过有时候长一点,有时候短一点。当发生经济衰退或更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尤其通货膨胀等现象长期存在,使得币值发生严重波动,对会计计量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对基本假设的全面具体的分析,我们发现四大假设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期,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受到很大冲击和影响。

(二)基本假设的相互联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它们既相互独立,同时也相互联系。所谓独立,是说它们之间都有自身的属性,从而相区别开来。四大假设分别从空间、时间、分类和计量的角度区分开来。所谓联系,是说它们相互间的存在着交集或相通的区域。会计主体假设的提出,使得企业所有者必须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问题,从而推动持续经营假设的出现。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无限期经营下去,但企业的管理者或所有者需要考虑会计上如何处理。换句话说,该假设看起来好像有点空洞。但这正使得会计分期假设的出现成为必然,从而促进会计核算基础和方法的发展。在考虑计量的问题时,货币计量假设被提出。它与其他三个假设的相结合,使会计的核算更加直观明了,会计信息更加具有总括性。因此,四大基本假设的提出与运用,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指导了会计实务的具体应用。

三、 会计假设的未来发展

我们应该用联系观点和发展的眼光来构想会计假设的未来发展。

关于会计主体假设。我们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的频繁使用,我们应该做的是发展和完善主体假设,拓展其空间的外延。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实体的机构和单位,而且还包括虚拟的机构和单位。

关于持续经营假设。顾名思义,它指企业会不断地经营下去。但笔者认为,在其绝对的无限性中,包含着相对的有限性的意义。在企业破产清算前,它都是持续经营,破产后重建只是取代之前的另一种持续经营。

关于会计分期假设。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代,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从时间上要求更短和速度上要求更快,有助于他们作出及时准确的经济决策。所以,我们认为,会计分期假设的最短期间即每月可以适当的缩短,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关于货币计量假设。我们认为,首先,我们要继续使用货币计量假设。其次,我们应该要增加除货币计量之外的其他计量假设。即非货币计量假设。如果说货币计量可以用市价来衡量,那么非货币计量可以用另一种价格即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来衡量。如,付出的时间,未来期望等。

第7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 管理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及特点

(一) 内部控制含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内部控制是由单位管理层及员工共同采取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保证单位在合法经营、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

(二) 内部控制的特点

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发展和改进的过程,它贯穿在单位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随着单位经营管理的新情况、新要求而改进。它由单位中各个层级的人员共同实施,包括单位负责人,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每一名普通员工,都对实施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单位负责人负责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有效性实施;虽然,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在形式上表现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信息报告质量、资产管理水平和法律遵循能力,实现经营目标,但因为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管理层的逾越及串通舞弊等原因,难以确保成功。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状况

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没有覆盖到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全部业务环节,存在现金流转不通、固定资产管理混乱、不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不按规定保管印章、账簿与实物不符、银行对账单只由出纳一人对账等问题。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存在以下问题。

(一)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

大部分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对财务部门不了解也不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仅仅充当“出纳员”的角色,只负责日常账务处理,没有真正起到理财的作用。例外,很多单位内部控制领导认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财政预算拨款,不需要进行资金管理,只要按规定编好预算、取得资金和使用资金就可以了。

(二) 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单位内部分工不明确,各部门没有定岗定责,没有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互相牵制,以达到会计内控的目的;二是没有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与《会计法》,结合有关部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三是内部监督较弱。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内部审计人员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执行、财务管理情况检查和监督流于形式等。

(三) 没有建立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有些单位由于内控制度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仅凭经验、口头文件办事,这样往往分不清责任,容易造成同事之间的矛盾。还有一些单位虽然制定了一些会计内控制度和办法,却因陈旧滞后、不完整等原因没有执行,有等于没有。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柔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内部控制的柔性化管理就是在遵循内部控制基本程序的基础上,结合行政单位自身情况和外部情况予以适当变化的实施内部控制。它具有如下意义。

(一) 更好的保护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用好、管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实现依法理财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使单位在财务工作中有据可依,做到科学化的财务管理和规范的收支,以减少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避免资产的流失,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为实施依法理财奠定基础,保证政府依法理财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内控制度通过科学的岗位设置、制定和执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这样可以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而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有些单位没有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失真,进而导致其他问题的发生。所以,科学、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是保证单位会计信息可靠、准确的基础。

四、柔性化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分析

(一) 加强内部控制环境的管理

1、强化内控意识

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因为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有些单位尽管制定了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但由于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实施也只是流于形式;还有些单位负责人过分夸大了内部控制的作用,认为只要实施内部控制,就可以高枕无忧。这些认识都太片面。良好的内控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所以,有必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普及内部控制知识。这个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内部控制研讨会实现。只要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在遵循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控制对象和控制环境进行柔性化管理。

2、科学设置组织机构及岗位职责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有限,从而导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和岗位设置不科学,职责不清。记账、保管、经济业务决策人员相互之间没有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

健全规范、相互制衡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单位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前提条件。规范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层意思:①岗位设置要使不相容职务相分离。不相容职务包括授权与执行某项经济业务;执行某项经济业务与审核该项经济业务;执行某项经济业务与记录该项经济业务;保管某项财产与记录该项财产等。②组织机构之间要能相互控制。部门之间既要有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又要保证同一项业务经过每个部门,以便于各部门之间相互检查和监督。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合理设置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各负其责、便于考核、相互制约的结构机制。只有完善了内部控制体系,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柔性化取得良好的绩效。

(二)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1、 强化预算控制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资金使用都是根据上一年的部门预算来执行,因此,预算控制对行政单位来说尤其重要。强化预算控制就是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体系,更加合理的确定控制标准;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尽量扩展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化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

2、 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

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就是在严格经济业务的审批手续、经济活动的会计核算制度、财产物资的保管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等会计基础工作的条件下,提高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3、 强化内部审计工作

实践表明,规范化和制度化内部审计工作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首要工作,同时也是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有效手段。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就是,在加强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审核的基础上,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单位内部的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了解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单位领导,以便单位及时改进相关工作。

4、 加强财产保护控制

为确保财产的安全和完整,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加强财产保护控制,一方面要求建立完善的实物财产采购、验收、入库、领用、计量制度,妥善保管涉及资产的各种文件资料,避免记录受损、被盗、被毁。尤其是在计算机处理条件下。另一方面应该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程序,以便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上的错误以及浪费,保护各项财产的安全与完整,进而改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

5、完善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审批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它要求单位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业务经办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这样可以保证单位所有的业务都能按照既定的方针进行,防止某个部门或个人。

授权审批控制分为常规性授权控制、临时性授权控制和集体决算审批或联签制度。常规性授权是指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临时性授权是指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的应急性授权;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是在制定重大决策时进行的授权方式。完善授权批准控制,就是明确规定三种授权审批控制的界限和责任,确保单位重大的经济业务事项通过集体研究和决策,防止某些部门或某个领导独断专行,造成损失和浪费。

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依据,也是柔性化管理取得极小的前提保证。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柔性化管理才能得以展开。

参考文献:

[1]姜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讨.现代商业,2010;17

[2]穆童.浅议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10

[3]段卫.试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大众商务,2009;07

[4]童淑平.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6

第8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对策

一、引言

目前,会计风险是中小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防范的风险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商业银行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应当深入、全面地分析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形成原因。中小商业银行应当主动发现当下会计工作中的风险,并针对不同的风险成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防范这类风险的继续发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详细、系统化的风险防御体系。客观来看,银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下,银行业将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作为银行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也将遇到新的问题,尤其是在大量中小商业银行涌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之后,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与日俱增,各家商业银行不得不绞尽脑汁创新产品、革新技术、更新理念、优化模式,以便以更加强大的姿态来应对来自同业的挑战。会计业务是商业银行最为基本的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进行各项交易过程中的核心环节。鉴于此,会计业务在任何一家商业银行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会计运营管理如果出现风险,那么将会在极大程度上诱发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如果不及时加以防范和解决,甚至会引发不可估量的巨大损失。

二、中小商业银行会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风险

1.会计核算业务产生的风险

商业银行核算机制和工作准则如果出现问题,就十分容易引发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如果中小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人员由于专业技能不扎实、工作责任感缺失等问题造成会计核算不准确的情况发生,就会造成会计核算的风险。比如,当两家控股子公司需要共同编织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需要对具体合并的范围进行客观、真实的披露。如果反映的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就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还有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在利息核算上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操作,在会计帐务处理过程中不顾真实性原则的约束,擅自延长本行针对会计利息的核算期限,导致银行利息收入大幅度增加,长此以往,将会对银行未来的经营管理带来极大的风险和不利影响。在贷款核算方面,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大量的不良贷款产生,由于不能及时回收资金,致使银行筹资成本激增,风险难以避免。

2.会计结算业务产生的风险

中小商业银行由于会计人员在同债权人、债务人进行结算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失误引发的损失风险被称为会计结算风险。例如,针对银行存款结算账户,这类账户通常是存款人在经办行开立的主要用于办理各类资金收付结算事项的人民币活期存款账户。单位银行结算账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是存款人的主要类型划分。众所周知,银行账户是任何一家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银行结算账户的主要风险类型包括开户资料审核风险、客户印鉴风险、大额现金异常收付风险、挂失风险、挂账资金清算风险、对账风险等等。以上任何一种风险都会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带来较大损失,并对中小商业的声誉产生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以对账风险为例,如果对账人对账不及时、对账单回收率不足,那么对账环节就存在潜在风险,容易滋生银行内外部人员相互勾结作案。

3.出纳业务产生的风险

通常来说,很多人一旦想到中小商业银行的出纳人员,就会容易跟巨额资金产生关联。造成这种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的出纳人员每天都需要接触到大量的银行现金,其最主要的工作职责是:兑现支票、接受各类存款、完成货款付款、完成提款服务等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商业银行出纳人员的工作职责有了进一步的拓展,一些新兴业务逐步发展,诸如出售储蓄债款、出售旅行支票、处理存款单的文书、支付客户的功用事业账单与签账卡的支付等工作。鉴于此,如果中小商业银行的出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稍有差池,就容易产生出纳业务风险。举个简单的例子,由出票人签发的商业汇票,可以要求付款人在见票或一定期间内必须向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这是在实际经营业务中最广泛采用的信用结算工具,由于具有较强的流通性和便利性,受到了很多企业客户的青睐。然而,正是这样一种看似高效的信用工具,如果不完善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则很容易引发风险。如果一家中小商业银行的收到票据时,未能对票据本身的真伪进行核对和专业鉴别,对票据上所记载的经济事项未能经过全面、细致的审核,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由于出纳人员的疏忽而形成的风险。

三、中小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建立健全针对会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制度

要想规范会计工作,防范会计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最基础的环节。首先,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必须以职责的全面落实为基础。在内部控制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会计工作所涉及到的各个岗位和环节都进行全面、有效地控制,并且严格按照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要,详细梳理流程,并对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权责划分,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针对一些岗位十分核心的人员,还要严格实行定期轮岗制度和检查制度,防止由于长时间在一个岗位,滋生出一些不正当行为,给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风险。除此之外,中小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还要重点关注会计工作的审批环节,尤其针对会计工作的交接手续要认真审核。对会计管理工作中出现过的各类问题,要全面总结,吸取经验。

2.重视对中小商业银行会计人员综合素养的培养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再加之中小商业银行自身的具体情况,中小商业银行的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养不高的情况。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尤其是需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业务技能、职业道德等内容,都是中小商业银行提高会计队伍综合素养的主要努力方向。中小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能否真正发挥预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会计人员素养的影响。因此,中小商业银行需要在强化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培训的同时,加大思想教育宣传。在业务技能方面,可以通过各类进修、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会计人员提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及时帮助会计人员更新知识体系,从而能够掌握紧跟时代节奏的会计业务技能。对于会计管理人员来说,需要重点提高其管理能力,使得他们可以善于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充分挖掘会计人员的潜力,从而能够强化对会计风险的控制。

3.鼓励金融创新,并在会计电算化推进过程中强化风险控制

客观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效率具有十分显著的积极意义,然而,会计电算化推进过程中的一些潜在风险也需要警惕,需要中小商业银行加强管理。就目前的中小商业银行电算化风险来说,首要的是要加强对计算机作案的防范。中小商业银行需要严格设计会计系统,只有经过严格开发和测试之后才能正式使用。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大方针下,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还需要进一步尝试利用严密的计算机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风险控制体系,对网络作案严加防范,从根本上减少由于人为操作失误而造成的会计风险。

四、结语

中小商业银行在控制会计风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意识到风险防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且就遭遇到的风险问题,深入分析总结,同时强化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努力推进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总体来说,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对目前运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会计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梳理和分类,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深入研讨会计风险的成因、类型,由此找到防范每一类型会计风险的具体对策。在此基础上,由点到面,在今后不断地经验积累中,对实施的各类改进措施进行总结和研究,最终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化的针对会计风险的风险防范系统,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一个科学的风险防范工作体系,更加高效、准确地规避会计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切实促进商业银行的有力发展。可以说,唯有从根源上遏制风险的产生,才是中小商业银行防范会计风险的核心与关键。

参考文献:

[1]黄涛.我国商业银行会计风险防范及对策初探[J]. 企业导报,2015,3:143-144.

第9篇: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条件范文

一、成本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石,确立成本会计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成本会计理论结构的首要问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3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有助于企业的运行,以达到其既定的目的,成本会计作为一种记录、计量和报告有关成本信息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目标因会计主体、历史环境等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但在这具体表现形式的背后,存在着相同的特性。据此,我们可将成本会计目标区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目标、具体目标和终极目标。

(一)基本目标。就是让一定的成本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或收益,即提高经济效益。成本会计正是从成本费用的计量、记录、计算及监督等方面着手,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并以经济效益为最高目标。

(二)具体目标。就是指成本会计实践中向谁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怎样提供信息。成本会计主要是通过成本费用报告、统计数据及专题报告等形式,为内部相关部门和员工提供特定的和综合的成本会计信息,以便其进行成本规划与管理控制。

(三)终极目标。就是进行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成本会计的最重要特征,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资源的详细计划和有效的控制方面。企业如何安排、使用上述资源,必须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任务来计划资源的投入、使用以及测算这些资源投入使用后的效率和效益。

二、成本会计假设

成本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会计工作的制约因素或前提条件,是对客观情况合乎逻辑的推断,主要有成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成本计算分期、多重计量、公正分配等假设。

(一)成本会计主体。按照现代成本会计的观点,企业或其他组织等独立的经济主体是成本开支的真正主体,其成本是指为最终实现目标而耗费或放弃的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等,或者说是为争取收入而付出的代价。应排除一切与其经济活动无关的强加或强行摊派的成本,包括所有者及经营者的一切个人开支;主管部门或其他单位、机构的不合理摊派;其他单位的成本耗费等。

(二)持续经营。是指成本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经济活动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成本会计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建立在非清算的基础上,具体表现为各项资产以持续经营价值计价,资产的耗费以实际成本计价,各项费用成本体现已耗资产价值的货币反映,从而保持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三)成本计算分期。持续经营确定了目前及将来的预期状态,为了提供一定时期的成本会计信息,与会计报表的周期相一致,会计分期的运用,使得成本会计在成本费用的计量方法和内容上具有了鲜明的特色,正确划分各个时期的成本费用界限。这样,才能有利于费用、收入、利润的确认和计量,保证成本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免误导使用者。

(四)多重计量。成本一般表现为经济活动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中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耗费,而且包括人力资源体力和脑力等精神成本的耗费。货币计量的优点是具有广泛的综合性和概括能力,但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要将人力资源精神成本等非货币计量属性完全转化为货币计量,是难以做到的或其准确性不能保证。所以,成本会计的计量可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既采用货币单位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成本和效益,又采用实物指标,甚至用文字来说明职工对所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损失。

(五)公正分配。费用分配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所谓公正,主要是指间接费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应根据因果关系,选择与所分配费用的高低最密切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保持分配方法的合理性。当然,公正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既是主观假设,也是成本会计陈报信息的一项基本前提。

三、成本会计的对象

成本会计是以费用为对象,对资金运动过程中的耗费进行分类、计量和分配,为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与考核提供客观依据的一门分支会计。从本质上看,同一般会计对象一样,成本会计对象仍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所不同的只是限于资金耗费方面的资金运动,并且具有既侧重于单位整体的资金运动,更侧重于单位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资金运动的特点。就性质上来说,成本会计是合理利用内部资源的控制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提供决策制订和业绩评价所需信息。为此,费用这一成本会计对象可以细化为营运成本、期间费用、损益、现金流量等具体要素。

四、成本会计原则

成本会计原则是规范成本会计行为的指南,是成本会计工作中应遵循的各项基本原则,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的高质量成本信息。成本会计在坚持一般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的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的内涵。

(一)合法性原则。它是指成本会计核算必须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从而保证信息的准确和可靠。同时,也不能人为地混淆成本和期间费用、不同成本计算对象、不同期间成本等的划分界限,这些从严格意义上讲,也是违法违规行为。

(二)受益性原则。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应按成本驱动原理,遵循受益性原则进行选择,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思想。在具体选择分配方法时,按照受益性原则的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对各分配对象所分配的费用成正比例关系,受益多的多负担,受益少的少负担,从而体现分配费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目标性原则。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期望发生的成本支出能够带来尽可能大的效益,即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成本会计提供的信息要有针对性,及时地为成本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满足决策需要。

(四)可理解性原则。既然成本会计的现实主要目的是向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那么可理解性便是重要的一个质量特征。所谓可理解性,指既要保证所有重要事项都能得到充分披露,又要避免提供过分琐碎的信息而使使用者不得要领。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来说,应当在保证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力求使成本会计信息通俗易懂,便于使用者分析和利用看得懂的信息资源。

(五)实际成本原则。企业或其他组织所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可能不完全相同,如可能采用定额法、标准成本法、计划成本法等,但为了正确地计算当期的盈利水平,需要在核算期期末时,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但从成本计算的历史发展和经济状况日益复杂性来看,实际成本计算只是成本计算的基础、核心和主体,而不是全部。